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鐘可校,乃詔許借朴鐘為清 聲,不得銷毀。後輔臣至太常按試前一夕,傑乃陳朴 鐘已弊者一縣樂工不平,夜易之,而傑不知。明日,輔 臣至,傑厲聲云:「朴鐘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韻更佳。」 傑大沮。以此觀之,則鐘制之陋,自宋始也。然《宣和博 古圖》亦宋人所撰,三代古鐘之制備載其中。宋人好 古如此之甚,考古如此之精,而不留意於當代之樂, 特以三代之器為玩戲,是可惜也。陳暘諸家樂書,雖 述《考工記》之法,其為鐘圖亦陋,似皆未見《博古圖》歟 後世如有興樂之士,欲考三代之制而為鐘者,則《博 古圖》亦有益之書也,不可視為玩器而忽焉。《博古圖》 載周制古鐘百有餘枚,今摘其所長者錄之於左。

《周蛟篆鐘已下八條出博古圖
{{{3}}}{{{4}}}

昔張懷瓘在翰林時,見古鐘,紀夏禹之績,皆紫金,鈿 以大篆,神彩驚人。此鐘款識蓋亦鈿金篆也。是鐘甬 旋比它鐘蟲鏤尤劇瑰妙。當甬旋之閒,設環象獸形, 聶崇義所謂「旋當甬之中央為環,飾之以蟲,曰旋蟲」 者是也。爾後甬旋之制,或變為龍螭虎紐,與夫圜環 之類,蓋制作不純于古者如此。

《周特鐘》

蓋比它鐘,而《黃鐘》律倍半。枚極脩大,衡甬窒,實自于 而上,至於篆帶閒皆作雲氣,非文盛之世,曷能底此。

《周大編鐘》

「古之樂鐘,形範非圜,屬幹於簴而扣之,則牢結不動。 後世圜其製而虛繫以直垂,值其考擊,則搖曳而生 餘韻,失之遠矣。」觀此數鐘,誠為得法。

《周細雷紋鐘》

雷有回旋之義,凡樂還相為宮,以順四時之氣,則亦 寓諸回旋之意也。隋文帝作樂,而惟主黃鐘之均,世 名知樂者莫不非之。事不師古,則失其深旨,奚可哉?

《周實甬鐘》

「五器雖設甬,然實而不虛,與它鐘特異。」臣所見古鐘 實甬者多,而《博古圖》亦有此條,故表出之。

《周隧鐘》

是鐘於鼓閒隱起而中微窊,則《周官》鳧氏所謂隧歟 臣所見古鐘有隧者絕少,考之於圖,亦不多見,惟此 一條耳。

《周小編鐘》

嘗考律呂之制,自黃鐘九寸等而下之,至應鐘四寸 七分,用以合陰陽之數。至於為鐘,小大增益,悉考於 律,故聲皆協應而不乖。此鐘數雖未備,然其形制高 下,遞殺以小,蓋亦取於律也。彼《禮圖》編鐘,類皆一等, 未嘗參差如此,蓋以厚薄取聲,而不知先王以律為 本也。

《周環紐鐘》

《周官》鳧氏所鑄,有大鐘、小鐘。《爾雅》謂「大曰鏞,中曰剽, 小曰棧。」而不言其量數,樂律所用之處。若樂鐘,則惟 特鐘、鎛鐘、編鐘三者,是鐘形製尤小,其編棧之屬歟?

《款文識文》

識乃篆字以紀功,所謂銘書鐘鼎,款乃花紋以易識。 古器款居外而凸,識居內而凹。夏、周器有款有識,商 器多無款有識。夏用鳥跡篆,商用蟲魚篆,周以蟲魚 大篆。三代用陰識,謂之《堰囊》字,其字凹入也。漢以來 或用陽識,其字凸,閒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蓋陰 識難鑄,陽識易成,陽識決非古物也。

《款識真偽》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 夫之事。故古器款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纖毫模 糊。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深淺如一,亦明淨分 曉,無纖毫模糊。此蓋用銅之精者,並無砂類,一也。良 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設有古 器款識,稍或模糊,必是偽作。

《古鐘格式》

鐘脣厚四分。兩旁自舞至銑,各長一尺二寸五分,中 閒自舞至于各長一尺,兩銑左右相距亦長一尺,銑 閒前後相距廣八寸,兩舞左右相距長八寸,舞閒前 後相距廣六寸四分。

甬,依實甬之制,衡端至舞八寸,上圍五寸三分寸之 一,下圍八寸,旋圍一尺二寸,廣一寸九分寸之七,下 距舞九分寸之八。鐘紐名旋蟲,形如獸面。鐘乳名枚, 凡三十六,其形如乳。

王圻續文獻通考

《明鐘製》

黃鐘式正音八口,一黃鐘之鐘,重十二斤。中高七寸 八分,旁高八寸四分,口徑五寸,口橫七寸,上徑四寸 二分,上橫五寸二分,梁高二寸四分。一太蔟,重九斤。 兩高六寸六分,口徑四寸九分,口橫五寸六分,上 徑四寸七分,上橫五寸一分;梁高一寸四分。一姑洗: 重十斤八兩,高六寸八分,口徑四寸,口橫五寸七分, 上徑四寸二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高一寸四分。一仲 呂:重十一斤,高六寸九分,口徑五寸,口橫五寸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