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5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五十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录

 赤𡽶山部汇考

  图

  考

 赤𡽶山部艺文

  赤壁记          宋苏轼

 赤𡽶山部杂录

 方城山部汇考

  图

  考

 岘山部汇考

  图

  考

 岘山部艺文一

  岘山亭记        宋欧阳修

  岘山赋赐襄王       明英宗

  岘山书院记         胡价

 岘山部艺文二

  岘山怀古        唐陈子昂

  前题            李白

  与诸子登岘山作      孟浩然

 岘山部纪事

 鹿门山部汇考

  图

  考

 鹿门山部艺文

  题鹿门山        唐孟浩然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      前人

  夜归鹿门歌         前人

  夕次鹿门山         阎防

  过鹿门山         明薛瑄

 荆山部汇考

  图

  考

 荆山部艺文

  登荆山          晋桓元

  荆山          唐李商隐

 荆山部杂录

 荆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赤𡽶山部汇考[编辑]

水经之赤鼻山

赤𡽶山,本名“赤鼻”,或又以为赤壁,即周瑜破曹处,非 也。其山在今湖广黄州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前为峥 嵘洲,后为玉屏山,相传即宋苏轼过黄州所游处也。

赤𡽶山图

赤𡽶山图

[编辑]

按:《水经》,“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 按《方舆胜览》淮西路黄州赤壁山,《水经》载赤鼻山,齐 按《拾遗》,遂以赤鼻山为赤壁山,以三江下口为夏口, 以武昌县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华容道,其说乖谬。周 瑜自柴桑至武昌县樊口,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 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 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 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亦非也。然苏子瞻《赤壁赋》乃疑似语,而大江东去之词 亦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又可见矣。子瞻尝云:“黄 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 知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有二蛟。或 见之,遇风浪静,辄至其下。

按《三才图会·赤𡽶山图考》:“赤嶂山在黄州府城西北, 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因名,一名 壁矶。或以为曹操败走处,非是。周瑜与操遇于赤壁, 在武昌府南口之上,江之南岸。苏轼游此,作《赤壁》二 赋,非周瑜、曹操战处也。”

按《黄冈县志山川考》:“赤壁山在府城西北,屹立江滨, 巀然如壁,其色赤,因名。一作赤𡽶。 玉屏山在赤壁山后,山嘴为红霞岫连赤壁。”

“金甲井”在赤壁矶下。

《古迹考》:赤壁在汉川门外,距城仅跬步,波光山翠,足 供眺览。宋苏轼游此作赋,遂名满海内。考《水经》及《方 舆胜览》,谓山为赤𡽶,非赤壁也。武昌樊口之上,江之 南岸,别有赤壁,乃曹操、周瑜战处。苏赋却指此为是。 又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岂当时牢骚不平,故 假曹、周寓意耶。及观唐杜紫微诗“可怜赤壁争雄后”, 则唐已云然。上有无尽藏、羡江楼、文昌祠、水月亭、清 风桥、问鹤亭、东白亭、共适轩游屐,题咏最多。知县茅 瑞征辑其词为一集,因自作赋,刻石矶头最胜处,旧 有石坊风折。万历丁未,知县茅瑞征重建,并镌联云: “山从天外落,人在镜中游。”

横江馆在赤壁山南,晋蒯恩建。王濬破吴,封恩为龙 骧将军,世居其地。后于其处建梓橦阁,今废为民居。 杜牧诗“苔矶定属钓鱼郎。”指此。

峥嵘洲在赤壁山前。江半崛起,俗名得胜洲,晋刘毅 破桓元处。郦道元《水经注》云:“冠军将军刘毅破桓元 于此洲,元乃挟天子走江陵。”是也。

白龟渚在赤壁山下。晋毛宝在武昌军,人有于巿买 得一白龟,长四五寸,养之渐大,放江中。后宝以万人 守邾城,石季龙遣其子鉴等帅五万人来寇,城陷,军 士赴江死者六千人,宝亦溺死。养龟人被铠持刀投 水,觉坠一石上,视之,乃先所养白龟,长五六尺,送至 东岸,遂得免焉。知府郭凤仪有石刻“白龟渚”三大字。 “金甲井”在赤壁矶。宋绍兴间,浚得金甲二具,盖刘宋 谢晦所投井也。傍有古墓,相传即晦葬处。

徐公洞,在县城西北赤壁后坡。其下有岩,今创水月 庵。苏子瞻云:“非有洞穴,但山崦深邃耳。”《图经》云:“是徐 邈,不知何时人,非魏之徐邈也。”

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雅有贤德,时称“孟君子。” 庭中有泉,苏子瞻因以名之。子由为《铭》,子瞻为《跋》,黄 鲁直为诗。弘治戊午,推官罗翰因修城得此泉,遂建 小亭刻石。

赤𡽶山部艺文[编辑]

《赤壁记          》宋·苏轼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 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有二 蛟,或见之。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 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图经》云:“是徐邈, 不知何时人,非魏之徐邈也。”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 如玉者,深浅红黄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既 数游,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又得 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首,有口鼻 眼处,以为群石之长。按此记即赤𡽶山也

赤𡽶山部杂录[编辑]

《方舆胜览》:“朱元晦云:‘前《赤壁赋》言:‘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如食邑之食’。今又改作‘共乐’,非矣。后赋前言二道 士,后言‘孤鹤’,东坡《亲迹》亦然,则或是笔误耳’。”

《明道杂志》:“黄州江南流在州西,其上流乃谓之上津, 其下流谓之下津。去治无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颇峻 峙,土人言:此赤壁矶也。”按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陈 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西北流,

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南人谓山入水处为
考证
矶,而黄人呼赤壁讹为“赤鼻。”

方城山部汇考[编辑]

春秋楚之方城

方城山在今湖广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里,其山四 面险固,即《春秋》屈完所谓“方城以为城”也。

按《春秋左传》,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方城山在 南阳叶县南。

按《方舆胜览》。京西路房州,方城山又名庸城山,在竹 山县东三十里,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 馀里。春秋庸地,楚使卢戢黎侵庸。方城在上庸县。 按《湖广通志山川考》,“方城山在郧阳府竹山县城东 四十里。”

岘山部汇考[编辑]

晋羊祜所登《之岘山》。

岘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城南七里,高五百步,东临汉 水。相传晋羊祜与从事邹润甫尝登此山。山上有《桓 宣城堕泪碑》,又有汉武帝冢及羊祜祠。

岘山图

岘山图

[编辑]

按:《水经》沔水又迳桃林亭东。又迳岘山东,山上有 桓宣所筑城,孙坚死于此,有《桓宣碑》。羊祜之镇襄阳 也,与邹润甫尝登之,及祜薨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 悲感。杜元凯谓之“堕泪碑。”山上又有《征南将军胡罴 碑》,又有《征西将军周访碑》。山下水中,杜元凯碑处。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 蔡洲。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 步,水色常渌。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 在岘山南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合,水上承鸭湖,东 南流,迳岘山西。

按《方舆胜览》:京西路襄阳府岘山,去襄阳十里。《十道 志》云:晋羊祜尝与从事邹润甫登岘山,垂泣曰:“自有 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者多矣。皆 湮没无闻。润甫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 望,当与此山俱传。”后人思慕,遂立羊公庙并碑。 按《三才图会岘山图考》:岘山在襄阳府城南七里,晋 羊祜每登此山置酒,及殁,襄阳人感其德,刻碑其上, 见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习家池,在岘山之下。后汉习郁尝穿山依范蠡《养鱼 法》,于池中筑钓台。临殁谓其子曰:“必葬我近鱼池。”后 山简镇襄阳,每出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曰高阳 池。

按《襄阳府志山川考》:“岘山在襄阳县治南七里,高五 百步,东临汉水,有汉武帝冢、晋羊祜碑及祠

岘山部艺文一[编辑]

《岘山亭记        》宋·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 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 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 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 世矣。至于风流馀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 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 “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 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 兹山,慨然语其属,以为此山尝在,而前世之士皆已 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玆山待己而 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 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劘灭也。岂皆 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 所思者远欤?”山旁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 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 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 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余谓君知慕叔子 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 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 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

岘山赋赐襄王       明英宗[编辑]

方城之阳,汉水之旁有岘山兮,屹立亘数里兮。苍苍 其嵯峨巀嵲,虽不足压乎天下,而规模形胜,实有以 冠乎湖襄。余有感于是矣。方其洪水滔天,四海茫然, 所以奠之者,古神禹也。及其戎夷乱华,赤子龙蛇,所 以定之者,余祖宗也。今其被冕而裳垂旒,而王国于 兹山之阳者,余叔父也。“微神禹奠于前兮,夫孰能成” 此疆宇也?微祖宗定于后兮,余叔父又安得王于斯 土也?享其乐者,思以保其乐;食其功者,思以报其功。 大哉神禹,皇皇祖宗。奠兹岘山,德懋功崇。惟厥德之 不爽,乃无沗于所封。庶同休兮媲美,与兹山兮无穷。

岘山书院记         胡价[编辑]

万历癸酉,襄阳郡守缺当补,今太守麐洲万公时为 秋官大夫,前太宰杨襄毅公以其名上,上报可,缙绅 咸称得人焉。太守按部,清禔雅饬,泊然鲜嗜,诸所论 措,率遵古循良懿矩,与民便利。未期月,政赫赫然著 矣。暇日进诸士,考德业,质经史,览阖郡之英,辄喟然 叹曰:“美哉多士,其江汉上游之精萃欤?”顾三年一宾, 隽,计偕者何二三寥落也。乃若取捷南宫,则又间一 见之,岂士之媮耶?抑聚业靡恒,师帅者或未加之意 也?历观诸名胜地,率建置学院,襄阳形胜,甲于天下, 时称多贤,讵可听其落寞而莫之举耶?乃验诸二守 高君、别驾孔君、张君、司理冯君,即郡庠之西昭明书 院废址而辟新之,建门堂燕室,左右斋舍共三十六 间。规制恢廓,栋宇严整,仍购诸经籍藏于中。功既竣, 扁其堂曰“时雨。”盖郡方大亢,太守徒步斋祈,不浃旬 而甘泽沛,适与堂成会即时雨化之意也。门则易“昭 明”曰“岘山”,谓昭明特文艺之选耳,于正道正学无当 也。岘山云者,仿岳麓、白鹿诸胜记之耳。适岁当大比 士,太守紏七邑生儒肄业其中。诸生至,即舍斋为寓 所,凡膏楮薪廪之类,咸太守给之。太守每间日一至, 校其文而评焉,某才优,某学赡,某当入彀,精鉴赏,拔 出于牝牡骊黄之外,以故诸士争相淬砺。乃秋举于 乡者,视往昔加倍焉。郡人侈其盛,咸归功于太守及 诸郡长,谓不佞宜有以记之。嘻!迹有肇新,法有可继, 机有奇遘,意有渊源。方城书院湮废数十年,几泯灭 无闻矣。“专城者役志于案牍,忽风教为细务,士之弗 竞也固宜。太守殚心振作,诸郡长协力赞成,一毫不 烦于民,则肇新之迹宜纪。院成宴会有禁,私占有禁, 过客旅舍有禁,则可继之法宜纪。士之中选者,皆书 院所拔,若矢发于彀,无或左焉,此奇遘之”机,宜纪。乃 若太守命名之意,可得而纪之乎?夫名,意之表也;意, 名之实也。岘山当郡治南,如端人正士拱翼而立于 前,其经岘山之祠而瞻礼,则羊侯叔子;陟岘山之巅 而西顾,则隆中忠武侯;俯岘山之麓而东指,则鹿门 庞德公;由岘山之阿而玩憩,则凿齿、日休、孟浩然旧 游存焉。夫上下数千百年,岂数君子已耶?数君子则 环岘山而表著者,虽其潜见殊致,然皆与岘山同名 不朽者。诸士升堂,正襟南望,凝然思,惕然感。论相业, 则澹静为根基;论惠政,则德性为积累;论节操,则隐 洁其巉崖;论风致,则歌咏其烟景。以斯养晦,是谓“抱 德而处;以斯展庸,是谓履道而出。”勋名行谊,当与岘 山并峙。书院益增之而高矣。斯则太守意也。如云“攻 文词,取青紫而已焉”,则浅之乎其指矣。太守名振,系 直隶合肥人

岘山部艺文二[编辑]

《岘山怀古        唐》·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

《前题》
李白
[编辑]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与诸子登岘山作      孟浩然[编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部纪事[编辑]

《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 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 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 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 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 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祜卒年 五十八。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 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名为《堕泪 碑》。

《宣室志》:冯翼严生者,家于汉南,尝游岘山,得一物,其 状若弹丸,色黑而大,有光,视之洁澈若轻冰焉。生持 以示于人,或曰:“珠也。”生因以“弹珠”名之,常置于箱中。 其后生游长安,乃于春明门逢一胡人,叩马而言:“衣 橐中有奇宝,愿得一见。”生即以弹珠示之,胡人捧之 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货也,愿以三十万为价。”曰:“此宝 安所用,而君厚其价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国人,此乃 吾国之至宝,国人谓之清水珠,若置于浊水,泠然洞 彻矣。自亡此宝且三载,吾国之井泉尽浊,国人俱病, 故此越海逾山,来中夏以求之,今果得于子矣。”胡人 即命注浊水于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莹,纤 毫可辨。生于是以珠与胡,获其价而去。

鹿门山部汇考[编辑]

后汉庞德公隐处之“鹿门山。”

鹿门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城东二十里,群山盘拱,襄 江环抱,真隐士之居也。

鹿门山图

鹿门山图

[编辑]

按“《方舆胜览》。京西路襄阳府鹿门山,在宜城县东北 八十里,上有二石鹿,故名。后汉庞德公与唐庞蕴、孟 浩然、皮日休相继隐于此。”

按《广舆记》,“襄阳府鹿门山,在府城东南。”

按《三才图会鹿门山图考》:“鹿门山在襄阳府城外,群 山盘拱,襄江环抱,真隐士居也,庞德公栖隐于此。” 按《湖广通志山川考》:“鹿门山在襄阳府治东三十里。” 按《襄阳府志山川考》:“鹿门山在城东南三十里,光武梦苏岭山神命厝郁,立神祠于此,刻二石鹿夹道口, 故名。汉庞德公,唐庞蕴、孟浩然、皮日休俱隐于此。”

鹿门山部艺文[编辑]

《题鹿门山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相识,浦树远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木,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舻夕阳晚。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      前人[编辑]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弥清。 草得风先动,虹因雨后成。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夜归鹿门歌         前人[编辑]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 邨,予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 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夕次鹿门山         阎防[编辑]

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浮舟暝始至,抱杖聊自闲。 双岩开鹿门,百谷集珠湾。喷薄湍上水,舂容漂里山。 焦原不足险,梁壑未成艰。我行自春仲,夏鸟忽绵蛮。 蕙草色已晚,客心殊倦还。远游非避地,访道爱童颜。 安能徇机巧,争奋锥刀间。

过鹿门山         明薛瑄[编辑]

西来汉水浸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门。峭壁苍苍石色 古,曲迳杳杳藤萝昏。乱峰幽谷不知数,底是庞公栖 隐处。含情一笑江风清,双橹急摇下滩去。

荆山部汇考[编辑]

《禹贡》
荆州豫州之荆山
[编辑]

《禹贡》南条之荆山,南接荆州,北距豫州。在今湖广襄 阳府南漳县西北八十里,其山三面险绝,惟西南一 隅可通人行。

按:《书经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蔡传荆州之域,“北距南 条《荆山》。”大全曾氏曰:“有两荆山”,此荆州之荆山,非雍州 荆、岐既旅之荆山。此荆山其南为荆州,其北为豫州。 《汉志》:此荆山在南郡。今襄阳府临沮县。北距荆山,南 及衡阳,为荆州。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也。今江西亦半 属荆州。

荆、河惟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蔡传《豫州》之域, “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

导嶓冢,至于荆山。“荆山”《在荆州》。《荆州》以“荆山”为 名,知荆山在荆州也。蔡传《荆山地志》在南郡临沮县北, 今襄阳府南章县也。

按《山海经·中山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 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 文鱼。”今在南郡界中。《杼》音柱。《睢》音疽。今睢水出新 城魏昌县,东南发阿山,东南至南郡之枝江县入江 也。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 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 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今在新城沐乡县南。犛音狸,旄,牛属也,黑色。睢出荆 山,至南郡当阳县入沮水。鲛,鲋鱼类也,皮有珠文而 坚,可饰刀剑。麋,似鹿而大也。

按:《汉书地理志》,“南郡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 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

按:《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 北。《东条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 哭于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汉地理志云禹贡北 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其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此云东条所未详也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 新城沛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界。沮水 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 举,峻竦层云。《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 《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 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 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山南名山荆山在襄阳府 南漳县。《禹贡》南条荆山’。《山海经》:荆山,漳水出焉,而东

流注于沮。”《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即此山,卞和得玉
考证
之处。”

按《湖广通志山川考》:“荆山在襄阳府南漳县西北八 十里,相传周卞和宅有抱玉岩。”

按《襄阳府志山川考》:“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三面 险绝,惟西南一隅可通人行,相传周卞和得玉于此, 上有抱玉岩。”

荆山部艺文[编辑]

《登荆山          》晋·桓元

理不孤湛。影比有津。曾是名岳。明秀超邻。器栖荒外。 命契响神。我之怀矣。巾驾飞轮。

荆山          唐李商隐[编辑]

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 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荆山部杂录[编辑]

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 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 彊,常警备之也。”

荆山部外编[编辑]

《史记孝武帝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 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 上龙七千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 龙。“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 其弓与龙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 《乌号》。

《神仙传》:“尹轨者,字公度,太原人也。博通五经,尤明天 文星气,河洛谶纬,无不精微。乃学道,常服黄精华,日 三合,计年数百岁。其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 效。腰佩漆竹筒十数枚,中皆有药,言可辟兵疫。常与 人一丸,令佩之。会世大乱,乡里多罹难,惟此家免厄。 又大疫时,或得粒许大涂门则一家不病。弟子黄理” 居陆浑山中,患虎暴,公度使其断木为柱,去家五里, 四方各埋一柱,公度即印封之,虎即绝迹,到五里辄 还。有怪鸟止屋上者,以白公度。公度为书一符,著鸟 所鸣处,至夕,鸟伏死符下。或有人遭丧当葬,而贫汲 汲无以办。公度过省之,孝子遂说其孤苦,公度为之 怆然,令求一片鈆。公度入荆山,架小屋于炉火中销 鈆,以所带药如米大,投鈆中搅之,乃成好银。与之告 曰:“吾念汝贫困,不能营葬,故以拯救,慎勿多言也。”有 人负官钱百万,身见收䌸,公度于富人借数千与之, 令致锡得百两,复销之,以药方寸许,投之成金。还官 后入太和山中仙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