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6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目录

 大理府部汇考二

  大理府学校考

  大理府户口考

  大理府田赋考

  大理府风俗考

  大理府祠庙考寺观附

  大理府驿递考

  大理府兵制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

大理府部汇考二[编辑]

大理府学校考        通志[编辑]

本府

大理府儒学 在府治南。“汉章帝元和二年建。元至元乙酉,云南行省参政郝天挺新之。明正统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间,知府干璠作科第坊及学舍。成化间,知府蒋云汉置乐器。弘治间,知府吴晟铸祭器。正德癸酉,地震倾圮,知府梁珠修葺,更辟尊经阁。知府汪标铸宣圣像。嘉靖中,知府杨仲琼等重修两庑桥门。” 提学副使蔡云程等置学田,同知高镛凿泮池,及建“名宦、乡贤祠。” 隆庆中,知府毛德祯修斋舍,巡道陈应春修大殿、明伦堂。其经籍、祭器、兵燹后无存。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二十五年,知府王兴禹“等”

制木主捐修大殿“门庑” 、扁额“石栏。”

苍山书院 在府城西南。明弘治间,巡按御史谢朝宣建,今废。

源泉书院 在府学西。明嘉靖间,同知江应昂建,置赡田,今废。

桂林书院 在府治北四十里。明嘉靖间,郡人参议张拱文建,今废。

龙关书院 在府治南三十里。同知江应昂建,今废。

义学 二在府儒学明伦堂东西。康熙二十年,知府王兴禹捐俸置田,延师训课。

社学 按《明通志》:“城内外皆有之。其在府治南者,隆庆六年分巡佥事陈应春置。”

府学田 按《明?通志》:“在大理、邓川等界,岁久淹废。嘉靖间,督学副使蔡云程查归一百六十九亩二分,分巡佥事王惟贤置买九亩五分。隆庆间,分巡佥事陈应春置买十二亩,知府史翊置买十九亩,先后共田二百九亩七分。”

太和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景泰六年,知府于璠修。正德二年,巡按御史陈天祥、知府吴晟以规制浅隘,易民居,拓之,作后堂号舍。嘉靖元年,副使姜起龙作尊经阁。隆庆六年,佥事陈应春、知府史翊复修,并凿泮池。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穆惟深修理。康熙二十七年

通判赵之蔺捐修门庑泮池。

义学 四一在县儒学西,文昌宫内。一在上乡喜州玉皇阁内。一在中乡马久邑文昌宫内。一在下乡鹤顶寺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张泰交捐俸延师训课。

外州县

赵州儒学 在州治南。明洪武十八年建。宣德十年知州王谏修。正德十年知州王宗器增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王秉坤改建于城西《凤山》之

麓。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陈光稷、学正李北有修饰新建“文昌宫” 、“魁星阁” 于左。

玉泉书院 在州治东北。嘉靖间,兵备副使姜龙建,今废。

凤仪书院 在州治左。万历间,署印通判殷才建,今废。

义学 二:一在迷渡北门外,一在本州学署左。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陈光稷捐俸设立,学正李北有捐俸延师训课。

凤山社学 按《明通志》:在州治前。正德九年知州王宗器建。

云南县儒学 在县治南。明洪武十八年建。弘治间,佥事周鸣岐迁洱海卫左。万历中,知县刘延龄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涂芳昇同绅士重建“魁星阁

青华书院 在县城外西南。明正德间,兵备副使林魁建。

五云书院 在旧县址。明嘉靖间,兵备副使沈桥建。

义学 三一在本城龙翔馆。明兵道何闳中开垦南丰坝田,年收租谷八十石,以三十石完粮,以五十石拨供本馆后人延师束修费用。一在七百庄青华馆,招垦沙地,年收麦九石,以供馆用。一在黄连树、万青园。乡耆杨士鼎、周平章、李正坤、李正芳、杨旭耀等协建义学一所,田一区,年收租谷三十石,供馆用。

社学 按《明通志》在五云书院左,兵备使沈桥建。

邓川州儒学 在州治右。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二十二年,巡按御史郭绅迁于州治后。崇祯初,知州徐保泰迁于顶圣山。距城五里,荒僻倾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州何琛捐俸同儒学周道治。

段𫄧新建于州治南门内。

象山书院 “在州治西” ,今废。

玉泉书院 在州治北三里,今废。

义学 八一在州城内,一在右所乡,一在大石坪,一在东川乡,一在兆邑村,一在城西,一在西川乡,一在中所乡。旧置买学田,每年延师训课社学 按《明通志》:在州治北大邑村,弘治间巡抚王懋中建。

浪穹县儒学 明洪武十八年,知县金文举建。弘治间,分守参政毛科迁于治西南,岁久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罗时昇“捐修。”二十一年,知县吴

《一鹭》重修。二十八年,知县赵珙、教谕张端亮、训导刘发祥捐俸重葺。

宁川书院 在县治西。明正德间知县蔡果建。龙华书院 在县治北。明弘治间知县蔡霄杰建。

“育才书社 ” 在启圣宫右,康熙二十七年建。置田三十馀亩,以赡生童。

社学 按《明通志》在县治西护明寺。

宾川州儒学 在州治前。明洪武七年建。嘉靖二十年,知州吴仲善重修。

皇清康熙十二年,学正缪琰重建“启圣宫。”

秀峰书院 在州学西南。明嘉靖间,知州朱官建,今废。

义学 二一在城中文昌宫内,一在周官营大乘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甘国辅捐俸延师训课。

云龙州儒学 明万历四十二年,巡抚周嘉谟题设。天启四年,知州周宪章建。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张潋复迁于州治之北。《二》

十八年,知州丁亮工重修。

社学 按“明《通志》” 吏目赵策建。

义学 在州署左福隆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丁《亮工》捐俸延师训课。

北胜州儒学 明洪武十七年建。弘治正德间,兵备吴球、焦韶、晁必登继修。万历十八年,知州刘九思迁城西。二十八年,知州罗好仁、学正王朝臣凿泮池建坊。万历间,知州孙台迁于城之东南。殿庑、门堂、斋舍、坊表一新。天启间,知州刘上观重修,凿泮池,后因兵变倾圮。

皇清康熙初年,改于城内“开化寺”,庙貌卑隘。二十《二》

年,知州申奇猷将旧“镇抚” 衙门改为学宫。义学 在州城内。康熙二十九年,知州申奇猷捐俸延师训课。

大理府户口考    通志府志合载[编辑]

府总。并《北胜州》附辖。

康熙三十年分,原额人丁并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外,共丁四万七千九百五十六丁,额征丁银六千六百七十五两三分六釐。又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八丁,应征银三十二两九钱二:共人丁四万八千一百四丁,共银六千七百七两九钱三分六釐。

又额外康熙二十五年编审增出沐庄人丁一百七十七丁,应征丁银二十三两二钱九分。康熙七年奉裁,洱海、大罗二卫军舍人丁,归并州县征收。

原额军舍、土军人丁及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外,共丁一千四百六十丁,额征丁银五百七十二两九钱六分。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大理、澜沧、景东三卫分归州县征收。

原额军舍、土军人丁并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

外共丁四千九百八十七丁,额征丁银一千八百四十九两七钱四分。

太和县

实在人丁四万五千四百五十五,税粮七千七百八十三石四升二合。共编银一千三百二十九两六钱六分七釐。

赵州

实在人丁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三,税粮三千三百九十四石二斗九升七合。共编银七百五十七两二钱九分九釐。

云南县

实在人丁二万二千九百四十八,税粮四千五百五十三石六斗七升二合。共编银六百二十七两四钱三分七釐。

邓川州

实在人丁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三,税粮二千四百一十一石七斗七升二合。共编银六百七十七两一钱四分七釐。

浪穹县

实在人丁二万三千一百九,税粮三千八百二十七石三斗六升九合。共编银七百五两一钱四分七釐。

宾川州

实在人丁二万二百二十五,税粮二千七百九十一石六斗五升六合。共编银六百一十七两七钱一分四釐。

云龙州

《实编》《人丁》五千一十。

十二关长官司

实编人丁六百四十一,税粮一十七石五斗。各州县俱照十段征银在库,官吏支销,里甲归农。

大理府田赋考        通志[编辑]

府总。并《北胜州》附辖。

原额民赋田地共一万一千六百八顷六十二亩五分六釐九毫四丝一忽一微三尘九渺。查额内尚有荒芜田地,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夏税本折麦九千六百八十五石一斗五升四合三勺七抄五撮一圭七粒九颗八粟。实征秋粮本折米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二石六斗九升二合八勺六抄三撮三圭九粒五颗一粟。

实征《条编》地亩等银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二两五钱五釐三毫一丝二忽八微一纤八尘一渺八漠。

又额外增出沐庄田地共二百七十五顷八十亩三分四毫二丝一微八纤九尘七渺二漠。查增出田地内尚有荒芜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夏税本折麦五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七勺六抄一撮六圭二粒七颗七粟。

实征秋粮本折米三百五十石六斗六升九合三勺二抄七撮七圭六粒九颗九粟。

实征《条编》银二百二十六两一钱五分三釐三毫五丝一忽二微三纤一尘九渺。

附:“额征” 除悬额无征外,

原额观场田租银四十四两二钱五分二釐,全征。

商税、门摊、窑课、租课、酒醋课、米课丝店课、耙子、猪羊街桥各项课银八百三十六两九钱九釐一毫九丝。遇闰加银二十二两八钱七分三釐六毫九丝五忽,全征。

《街税》地租银三两五钱,全征。

《鱼课折色米钞》银五百四十一两一钱四分九釐。全征

《差发绵绸》银三十一两七钱五分五釐二毫,全征。

商税海摊易银二十五两三钱二分,全征鱼课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五钱,该银一十七两七钱五分;全征

《石磺场》课银八两,全征。

站丁认办银一百六十二两四分一厘八毫五丝,全征。

康熙七年,奉裁洱海、大罗二卫归并州县,征收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样、铁索、营官租等田地,共八百二十一顷七十八亩六分五釐九毫四

“丝四忽五微五纤九尘四渺。” 查额内尚有荒芜田地,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本色麦一千一百六十三石三斗八升五合八勺一抄八撮三圭五粒一颗六粟。

实征秋粮本色米六千八百二十六石四斗八合四勺一抄二撮二圭八粒。

实征本色谷三十九石九斗二升一合。

实征折色夏税秋粮麦、米、谷、荞共三千六百二十六石四斗三勺九抄四撮,各折不等,该折色银一千二百八十七两四钱四分七釐二毫三忽。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大理、景东、澜沧三卫分归州县征收

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样等田地共一千六百七十九顷四十七亩一分九釐二毫八丝一忽。查额内尚有荒芜田地,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本色蚕豆一百八十四石二斗二升三合八勺。

实征夏税本色麦三百七十四石三斗六升一合七勺。

实征秋粮本色米九千四百五十石七斗三升四勺七抄七撮一圭六粒六颗。

实征本色谷四百六十六石一斗六升。

实征折色夏税、秋粮、麦、米、谷、荞共一万七千九百二石一斗二升四合二抄七撮五圭七粒四颗,各折不等。该折色银七千二百四十五两一钱八分八釐七毫八丝六忽七微五纤一尘。附额征。

原额草场,除荒芜无征外,实征银五十七两五钱七釐。

以上额征,共银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三两三钱二分五釐五毫四丝二忽五微九纤七尘一渺八漠。又额外增出《沐庄条编》银二百二十六两一钱五分三釐三毫五丝一忽二微三纤一尘九渺。又《人丁》项下额征银九千一百三十两六钱三分六釐。又额外增出丁银二十三两二钱九分。四项共银三万二千三百一十三两四钱四釐八毫九丝三忽八微三纤一尘八漠。起运

“布政司” 项下 起运银一万六千五百两四钱六分八釐九毫四忽五纤八漠。

《粮道》项下 银八千五百三十二两六钱三分五釐九毫八丝九忽七微八纤一尘。

存留

《俸工》项下 官役俸食,共银六千二百七十一两。

支给项下 鞭祭等银二百六十九两五钱,铺兵工食银七百三十九两八钱。

本色

额征夏税秋粮本折麦米豆谷共四万四千一百二石六斗七升八合四勺四抄六撮三圭七粒二颗五粟

额外增出

额征夏税秋粮本折麦米,共四百四石四斗八升八合八抄九撮三圭九粒七颗六粟。

以上麦米听粮储道支用报销。

大理府风俗考        通志[编辑]

府总

樊绰《滇志》:“高山大川,钟灵毓秀,代有人物。” 郭松年《大理行记》:“俗本于汉,民多士类。”

元《李景山记》:“书有晋人笔意。”

《旧志》:科第显盛,志尚气节,崇奉释教,俗多豪华。《图志》:居人能农不能贾,山水之利,率归客商,人多好善。明时科甲理学,较他都为盛,质直好义,无钩曲之行。婚丧遵朱子家礼,四时墓祭。《明通志》:“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集各省之货。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 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家无贫富” ,皆有佛堂。

少长手念珠,一岁中斋戒居半。

田四亩曰一双

白子国南诏皆治于此俗多豪华。

“《阿阇黎僧》有室家,能诵咒制龙。” 《大理》原有罗刹。

邪龙为患。观音以神力闭之。于上阳溪洞中传留咒术以厌之。今有阿叱力僧《纲司》云。

节令、祭葬、服食货贝等俗与列郡同。

部属之彝,邓浪有猡,猡性悍。赵州有彝,懦弱。尝土而耕,能知土味,辨其可种何谷,果如其料。民间欲效之,不得其妙。

约信不爽,贫多借贷,如期酬偿,毫厘不欺,故江西人居之以为奇货,皆致大富。在今宾川州云南县。

《云龙州》,《三崇山》后有野蛮,距郡五百里,一言不合,白刃相向。

大理府祠庙考        通志[编辑]

本府。太和县附郭。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南四里。

社稷坛 在府城北三里。

郡厉坛 在府城北一里。

城隍庙 在府城内西南,“州县同。”

旗纛庙 在府城西演武厅后。

八蜡庙 在府城西北崇圣寺塔前。岁冬至后祭。

风伯祠 在府城西北五里。明嘉靖中,佥事彭谨因暴风建。冬至后戊日祭。

苍山神祠 在府城西三里中峰之麓。

洱水神祠 在府城东五里洱河西岸。岁春秋二仲祭。

武侯祠 在府城西南

关王庙 在府治西南

文昌祠 :在儒学西,春、秋二丁祭。

海口龙王庙 在府南三十里太和县。春祭,赵州秋祭。

雷庙 在府治西南

东岳庙 在府城西北一里。

南岳庙 在府城南

海神祠 。在洱河北。南诏异牟寻复归唐,时立此,示不复叛之意。按《明一统志》:在洱海北,城内又有洱河庙。

马神庙 在府关王庙内。

杜公祠 在府城南五里玉局峰麓。

救生庙 :在府治西南,兴福寺左。

清平庙 在府治北遗教寺内。

福邦庙 在府城北塔桥村。

福民庙 在府城北三十里。相传,昔乡人有贫不能耕者,一青牛代之耕。耕已,入庙,遂不见。庙后但有龙马蹄迹云。

三灵庙 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喜洲村。

安龙庙 在府城西南隅。初建城时筑,至此辄圮。父老谓有龙在焉,因为立庙,自是城不复圮。五坛神庙 在府治东北。

七坛神庙 在府城南太和村。

太岁庙 在府城西南

南天神庙 在府城南外馆驿西。有祷辄应,祀无虚日。

神宝泉庙 在府城南五里。其地有三泉,涌水灌溉,庙神有祀。明嘉靖间,庙灾,泉因之闭。郡民白其事于官,新之。明年,泉复出。

李将军庙 在府城南三十里,祀唐李宓。伏波庙 在府城南龙尾关。相传武侯驻兵濞水,一军皆喑,因祷伏波,即此庙也。

赵州

儒风祠 在州治北。唐鲜于仲通征南诏,携儒生张姓者没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建峰庙 在州东南。按《明一统志》:“蒙氏时,有东川人赵康居此,殁后土人立庙祀之。”

林公祠 旧在州儒学右,后改建于州治前。林讳俊,字见素,闽、莆人,时为分巡副使。

云南县

真武庙 在县城南

邓川州

土主庙 “在州治后。”

三正祠 在州北。祀宪副林名俊,侍御郭名绅、兵宪姜名龙。

三堂庙 世传蜀人三弟兄至此,教民耕读,定民田庐。乡人德之,立祠以报。在邓川州。

贞节祠 ,在州东六里打油村山坳,即邓赕诏。

妻“慈善之祠” ,事见《古迹》。

浪穹县

兴慈庙 在县治南

罗溪庙 在县治北

宾川州

碌磨庙 在州境内

云龙州

黑水龙神庙 在州澜沧江涯。先是,渡者多溺,立庙遂无患,岁以春秋致祭。

三崇神祠 在三崇山麓,春秋致祭。

寺观附[编辑]

本府。太和县附郭。

普宁寺 一名“无量寺” ,在府治南。明初汝南王建习仪之所。

《大我》寺 在府治南。

银相寺 在府治北五十里。

感通寺 在城南十二里。汉时摩腾竺法兰由天竺入中国时建。明太祖有御制诗十八章,赐僧无极。今存。按《明一统志》:“在点苍山四峰之半,旧名荡山,又名上山。中有三十六院。其南三峰之下,有金相、法真二寺。一峰之下,有法图寺。” 崇圣寺 在城西北。寺凡三塔,其一高十丈,十六级,其二差小,各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寺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氏时董善明铸,有雨铜供冶之异。旁为瑞鹤观,嘉靖间修。按《明一统志》:在点苍山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中有三塔,制极精巧,今名三塔寺。

弘圣寺 在城西南。有塔高十丈,为级十。世传周时阿育王建。嘉靖间,郡人李元阳重修,修撰杨慎记。按《明一统志》:在点苍山七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其北有大光明寺。玉局寺 在府治西南四里玉局峰麓。左有唐杜光庭祠。

无为寺 在城西北点苍兰峰之半,明永乐八年建。

帝释寺 ,在城西北应乐峰,其地灵异,夜半或闻天乐声。

天台寺 ,在城南龙泉峰麓,一名“祭天台。” 救疫寺 在兰峰无为寺上,内有井,世传其水能救疫。

大悲寺 :在城东南隅。

三圣寺 ,在城西,内有三像,相传自天竺得来。观音阁 在城北。上羊溪。戮魔石,相传观音既闭,罗刹以此石镇之,后人遂建阁其上。

普济寺 在城北三阳峰麓,元末建。

石云寺 在城北白云峰麓。昔人见崖下有光,掘地得石佛,乃建寺祀之。

觉岸寺 ,在城北洱河滨磻村,村有分河石。灵会寺 ,在城北院榜村。昔蒙氏征么些,渡金沙江,见佛像,迎置于寺。

大慈寺 在城北三十五里,唐时南诏建,内有卓锡泉,相传僧慧普以锡卓地,而泉涌出。尊胜寺 ,在城东南月溪村,明弘治间建。圆照寺 在城西,内有罗扇井。

崇恩寺 在城南九里。昔有神僧,乘三角青牛,至此坐化。又段思平逃难匿此,以门封蛛网,追者疑其逸去而返,遂免难。

法真寺 在城南佛头峰麓。

鹤顶寺 ,在城南佛头峰之半,盘龙禅师所建。明嘉靖间重修。今殿中拜石有禅师足迹,深六分。

灵鹫寺 ,在城南马耳峰之半,旧有千僧道场,其南为“阳南寺。”

灵塔寺 在城南斜阳峰麓。唐段赤城诛蟒,为蟒所食。人思其功,于蟒腹中取其骨葬之,建塔其上,山半为宝林寺。

海会寺 在龙尾关将军洞南。有普济寺、觉真寺。

罗筌寺 在洱河东玉案山。初,洱河多有龙覆舟,神僧道安结庵此地,夜见童子百馀人语曰:“师至,吾属不安,盍迁去?” 师厉声曰:“是法住法住,安从迁?” 明日水浮死蟒百馀,海患乃息,因创寺。西有天镜阁。

栖霞观 在城西北,明宣德七年建。

古灵观 在城北四十里。

海印庵 在城西二里,明指挥王槐建。

元真观 在点苍山半。明嘉靖间,郡人李元阳建。

赵州

遍知寺 ,在州城西,习仪之所。

龙华寺 在龙华山麓

飞来寺 在州北五里,昔传有佛像飞来。道胜寺 ,在州南百里,唐时张建成入朝,赐以浮屠像,建成归,创寺藏之。

清泰寺 在州治东五里。

晴云寺 :在州东五里。台殿恢弘,林木森蔚。郡绅董思周建。

华藏寺 在华藏山

罗和寺 在州东南二里。又一里为兴隆寺。高娘寺 在州南六十里。昔有张姓者,其家女婢名高娘,常以一白猪自随,忽猪化为象,乘而上升,因立寺焉。

妙音寺 在州治东二里许。

遍照寺 在白岩孔邑山,明隆庆元年建。医王寺 ,在白岩。其地有虫山,岁出虫伤禾,建寺镇之。李元阳有《记》。

云南县

九顶寺 ,在县西北二十里。九峰突兀如削,上有岑楼飞阁,一方胜地。

水目寺 在水目山。段氏时,杨普济经始。明洪武二十四年,僧志圆成之。旧有虎窝、风洞、黄龙、木犬之异,至今遗址尚存。

般若寺 ,在县北八里。有宝灯飞入双塔中,夏夜常见光明。

翠松庵 、般若庵 俱在县西。明兵备杨应霈建,参议冯时可《记》。

智光寺 在县西一里,明永乐初建。

邓川州

万福寺 在州卧牛山,元至元间建,习仪之所。锺山寺 ,在州治西二里,段氏时建。按《明一统志》“在锺山,蒙氏建。”

顶圣寺 :在州治东十五里。

真济寺 “在州治左半里。”

浪穹县

护明寺 在县西。明洪武间建,习仪之所。摽楞寺 在县治西北七里。世传七圣僧所创。鹤林寺 在县南凤羽乡。明洪武间建。

宾川州

三元宫 在州治东,明嘉靖间建,习仪之所。高兴寺 在金龙湫侧,寺后巨石上有牛足并龙蟠迹。

寂照寺 ,在州西二十里,宗保禅师建,有岩龛,乃师证道之所。

传衣寺 在鸡足山。相传昔释迦佛以僧伽梨衣付弟子迦叶波以待弥勒,迦叶持衣于鸡足山入定,寺以此名。今称“华首门” ,即此处也。北有净云庵,东北为八角庵,后为弥勒庵、圆通庵。自净云而北,为般若庵、菩提场。折而西为五华庵、圆净庵、大乘庵。龙华寺前为了空庵,南为云海庵、海会庵、白石庵。庵东有弥勒寺,东北为钵盂寺、大士庵,东南为白水庵,西南为净觉庵,其顶有舍利塔、曹溪庵、护法堂、慧灵庵、北麓寺、奉真院、普光寺,皆鸡足山之名刹也。

放光寺 鸡足山石门下。

袈裟寺 ,在鸡足山,一名“迦叶殿。”

石钟寺 ,据鸡足山之阿,其悬岩扣之如钟。铜瓦殿 ,在华首门东。

悉檀寺 ,在鸡足山大龙潭之上。

玉皇阁 在鸡足山顶

瑞泉寺 在州西十里。山顶有仙洞。昔李常在,曾于此遇仙。

云龙州

玉皇阁 在州东一里

北胜州

开化寺 在州东一里,习仪之所。

观音寺 在州东四里。壁镌释迦、观音二像,唐吴道子笔。

双龙寺 在清水驿

大理府驿递考       明通志[编辑]

本府。太和县附郭。

洱西驿 在府治南太和县,岁编“洱西驿。” 站马二十七匹,随马铺陈二十七副,内消乏四匹,实在上马六匹,中马九匹,下马八匹,库馆七名亲身应役。原议廪粮米八十五石,每石折银七钱,共银五十九两五钱。

德胜关驿 在府南三十里。邓川州岁编“德胜关驿站银二十两。” 浪穹县岁编“德胜关驿茶果。”

银二十五两。宾川州岁编“德胜关驿站银二十五两。”

府总铺   ,阳和铺   ,《阳南铺》。

新城铺   ,作邑铺   ,峨峎铺。

波罗傍铺 各铺司兵共三十九名。

赵州

定西岭驿 在州南六十里。岁编“定西岭驿。” 站马一十二匹,铺陈三十五副,站𧵅一十一万四千一百六十一索一十五手,茶果银一十两,馆夫二名,每名银五两,均徭力差编解。

前铺    ,“汤颠铺   ” ,“赤佛铺。”

青龙铺   ,定西铺   ,乌龙铺。

石泉铺   ,旧铺    ,德胜关铺,炼场铺   ,罗摩铺   ,腰蕙铺。

弥只铺 各铺司兵共二百一十六名。

云南县

云南驿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岁编云南驿,站马二十五匹,站银七百七十四两二钱二分。内除买鞍马草料、马夫工食银四百六十九两七钱五分外,支销买办答应银三百四两四钱七分,马头亲身应办。又里甲银内,补造各司道上、中、下三等铺陈,八十二两五钱。三年一造,每年该银二十七两三钱五分。铺陈上等二副,中等二副,下等九副,馆夫一名,银十两。库子一名,银四两,廪粮米二十石。

前铺    波大铺   月镜铺。

“《沬滂》铺   ” ,“水盆铺   ” ,“《清淜尾》铺” ,“矣江铺   ” ,“加买铺。”

梁荒山铺 各铺司兵共二百一十六名。《邓川州》

邓川驿 在州南八里。岁编邓川驿马头十二名,亲身应当,并无征银。在官铺陈上、中、下三等,共四十四副。浪穹县岁编馆夫银十两。

前铺    蕖。铺、   寺寨铺、腊坪铺 各铺司兵共七十九名。

浪穹县

前铺    ,“应山铺   ,乌头门铺,凤羽铺   ,下江嘴铺  ,菲益铺。”

黄炼场铺  ,诺邓铺   ,虾䗫铺,温泉铺。

好树铺 各铺司兵共七十九名。

宾川州

前铺    、乌龙坝铺  、母猪冈铺、白羊市铺 各铺司兵共一十六名。

云龙州

苏溪铺 司兵五名

大理府兵制考        通志[编辑]

府总

开滇兵制

提督云南总兵官。康熙元年设,驻大理府中、左、右游击三员  ,守备三员。

千总六员     ,把总十二员。

马战兵,初设九百名。康熙四年,裁去三百名,止存六百名。各镇皆同。

步战兵:初设二千一百名。康熙四年,裁去六百名,止存一千五百名。各镇皆同。

守兵九百名。康熙四年,裁战兵为守兵,各镇皆同。

援剿后镇总兵官,顺治十七年设,驻札洱海卫。中、左、右。游击三员  ,守备三员。

千总六员     ,把总十二员。

马战兵六百名   ,步战兵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官兵俱隶藩下,粮饷随藩支给。永北镇总兵官,康熙七年改设,驻札北胜州。中、左、右游击三员  ,守备三员。

千总六员     ,把总十二员。

马战兵二百四十名 ,步战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北胜营,顺治十七年设,驻北胜州。

副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一百名   ,步战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复滇兵制

提督云南总兵官。康熙元年设。驻札大理府。中军参将一员

游击初设左右二员,添设前后二员。

守备初设三员,添设二员。

千总初设六员,添设四员。

把总初设十二员,添设八员。

马战兵:初设六百名,添设四百名。

步战兵:初设一千五百名,添设一千名。

守兵初设九百名,添设六百名。

洱海营参将康熙二十一年设,驻云南县。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一百名   ,步战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太和县

“峨崀哨   。” 弘圭哨   。花甸哨。

“干海平哨  ” 、“庙儿山哨  ” 、“一碗水哨” 、《白石涧哨 》,各哨,哨兵共七十四名,今裁。赵州

秧草塘哨  ,飞来寺哨  ,黄草坝哨,狮子口哨  ,水磨盘哨  ,赶猪庙哨,玉泉哨   ,松花关哨  ,干海子哨,龙马塘哨  ,大庄哨   ,乌龙坝哨,赤佛哨   ,水槽哨。

《额力苴哨 》各哨哨兵共一百九十名,今裁云南县。

温水塘哨  ,双桥哨   ,外居苴哨,五色土哨  ,水盆铺哨  ,清水沟哨,青石湾哨  ,矣江哨   ,松子坡哨,必矣喇哨  ,古蕃哨   ,达摩哨。

“桥头哨   ” 、“阿狮头   哨” 、“烂泥箐哨” 、“支锅哨   ” 、“三岔哨   ” 、“黄草坝哨” 、“颠郎哨 ” ,已上哨兵共二百六十九名,今裁。邓川州。

“东山石嘴哨 。” “《挖青》哨   。” “腊平哨。”

“《桃溪》哨   ” 、《青香树》哨  、《白土坡》哨、《簸箕哨 》:已上哨兵共一百名,今裁。

宾川州

《棠梨哨   》,凤尾哨   ,《冷水箐哨》,《白接桥哨  》,《永靖哨   》,《大松坪哨》,《小些罗》哨  ,国母水井哨 ,边中哨。

《平贼岭哨  》,《罗溪者哨  》,《普集登哨》,《阳应哨   》,《文赦坪哨  》,《毕罗关哨》,《大龙潭哨  》,《禾头哨   》,《乌龙坪哨》,《圭山哨   》,《羊子口哨》。

“《海东》哨 ” 已上哨兵共二百五十名,今裁浪穹县。

大树关哨  、大局坪哨  、保安哨。

《芹菜淜》哨  、《罗平关》哨  、《闷江门》哨、《三板桥》哨  、《九气台》哨  已上哨兵共七十六名,今裁。

云龙州

《松足哨   雪》,《冲哨   》者,罗哨。

《苏溪哨 》:已上哨兵共九十二名,今裁。

北胜州

“黄草坡哨  ” 三“渡河哨  。” “达旦哨。”

芦竹坪哨  。《红石崖哨  》。《宁蕃哨》。

“芊坪哨   。” 《深谷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