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簡編/編1/章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國通史簡編/編1/章2 中國通史簡編
第三章 封建制度開始時代——西周
前一一三四年(?)—前七七一年
作者:范文瀾
1948年
中國通史簡編/編1/章4

第一節 周初生產方式[編輯]

傳說周是帝嚳後裔棄的子孫。棄母是有邰氏(陝西武功縣)女姜原。傳說棄在禪讓時代做農官,號稱后稷。周祖先世代重農,公劉遷居豳(陝西栒邑縣)改善農業,頗有蓄積,部落興旺起來。公劉傳十世到古公亶父,避戎狄侵略,帶着家屬和奴隸遷居岐山下周原(陝西岐山縣),豳地和其他部落的平民(自由民),扶老攜幼來歸附他。古公改革舊風俗(舊俗男女混亂),建築城邑室屋,設立官司,形成一個粗具規模的國家。周朝王業從此開始。古公後來被追尊為太王。

古公生三個兒子:太伯、虞仲、季歷。季歷生子姬昌,古公愛昌,太伯、虞仲逃走,讓位季歷。季歷時周漸強盛,殷王文丁把他殺死。姬昌做國君五十年,一手造成滅殷的事業,後來追尊稱為文王。

重農是周立國的特點,周農業也確比夏殷發達。夏曆建寅(寅月即陰曆正月。以正月為歲首),是原始的純自然的曆法。殷歷建丑(丑月即十二月),周曆建子(子月即十一月),這顯然是冬至點(中歷節氣從冬至點起算)的推步術,到周代才完成,正好說明周農業比夏殷進步。至於《詩經》、《書經》裡周初作品講到農業的重要,幾乎每篇都是。

要發展農業,必須發展生產力。生產力包含工具和人力兩個因素。

周初農具如錢(臿)、鎛(短鐮刀)都用金屬製造,是否「鐵」制,還沒有實物作證。《逸周書》說武王用黃鉞斬紂頭,玄鉞斬紂寵妾頭。黃鉞銅製,玄鉞鐵製,如果這個傳說不是戰國時人捏造,似乎殷周間已經有鐵。「鐵」字古文作「 」,最初從夷族輸入(異族通稱為夷)。殷代能從南夷輸入錫,西夷輸入玉,周未必不可能從夷族輸入鐵。《山海經》說棄後裔叔均發明牛耕,甲骨文金文「疇」字像耕犁到田邊轉彎的形象。人用耒耜發土,只有直行,不會轉彎,所以殷周間即使沒有鐵,金屬犁是確已使用了。

《詩經》豳風七月篇敘述古公居豳時候的農事,詩中農夫工作繁重,衣服、菜蔬(苦菜,荼)、柴火(惡木,樗)都由公家供給,顯然是奴隸生活。古公遷岐山後,吸收許多歸附平民,例如《召誥》(3)說紂暴虐,殷民帶着妻兒,想逃出國境,被紂禁阻。足見當時有逃往別國的人民。從古公到文王,尤其是文王,號稱行仁政(剝削比較寬些),可能招來很大數量的歸附平民。他們領取土地,從事耕種。土地分為公田與私田兩種,公田的收穫,完全繳納給地主,私田的收穫,為耕者自有。小農的生產方式,周初就有了,《詩》豳風東山篇(成王初年作品)描寫東徵兵士回家,宛然一幅荒涼農村畫,只有小土地耕種者才會對這個荒村留戀不舍,如果是奴隸,絕不能自由散居在荒村。周朝制度,起源姬昌時代,足見滅殷以前,周已開始踏上封建社會的階段,但這並不是說,周已完全廢棄奴隸生產,只是說,封建成分超過了奴隸成分。南宋洪邁《容齋四筆》說,瑤人男丁從酋長領得耕地,不納租稅,只服勞役。有罪受酋長裁判。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說,苗人酋長稱為主戶,主戶計口授田給苗民,稱為田子或田丁,領得的田,不許典賣。此外俘虜或買得人口,男女相配,給田耕種,稱為家奴。農奴與奴隸並存,農奴數量比奴隸多,周初社會,大概也是這樣。

周是新興小國,幾十年工夫,居然滅殷,造成一個大朝代,這固由於殷代統治階級極端腐化,勢必崩潰,同時也由於周已經形成新社會,而新社會必然要戰勝舊社會。

第二節 周怎樣滅殷[編輯]

盤庚遷殷,原想糾正貴族的貪污腐化,可是武丁以後,腐化更甚,到紂時候,達到最高程度。他們一般的生活,是淫亂好色,是日夜酗酒,是打獵遊玩。他們荒廢耕地,讓麋鹿禽鳥生長。他們想出各種殘酷的刑罰,榨取財物。他們招誘別人的奴隸,供自己使用。殷人最畏敬鬼神,他們甚至連祭神的犧牲都偷來享受。這樣的統治階級,自然非潰滅不可。

姬昌的政治,與殷恰巧相反。他禁止飲酒打獵;他施行裕民(富民)政策。所謂裕民,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家有些蓄積,發生力耕的興趣,他又針對着殷紂招誘奴隸,為其他小國所怨恨的形勢,定出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的法律,就是說,誰的奴隸歸誰所有,不許藏匿。據春秋時申無宇說,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姬昌戰敗西戎混夷,又滅附近幾個敵國,拓境西到密(甘肅靈台縣),東北到黎(山西黎城縣),東到鄂(河南沁陽縣附近),對紂都朝歌(河南淇縣),取進逼的形勢。他又擴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三個流域,教化那裡的蠻夷,稱為江漢汝墳之國,也稱為南國,也稱為周南、召南。南國是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

姬昌死後四年,子姬發(武王)車載姬昌木主去伐紂。據說周派間諜到殷,回來說,壞人執政當權,昏亂極了。姬發認為時機未到。又來報告好人全被斥逐,姬發認為時機還未到。最後報告百姓閉口不敢說話了。姬發得報即刻動兵出征。隨同伐殷的有許多友邦和庸、蜀、羌、髳(苗)、微、盧、彭、濮八個蠻夷小國。武王在牧野(河南汲縣)誓師,指責紂聽信婦言,不祭祀祖宗,不信任親族,招集天下罪人和逃奴,給他們官做,尤其第四條罪狀,引起從征各國的敵愾心,要和紂決戰。紂兵七十萬人,不戰潰敗,歡迎周兵殺紂,周正月底出發,二月底滅殷,兵力比殷小得多,成功卻這樣快,主要原因就是殷虐待民眾和奴隸,周政治比較寬厚。

周雖然戰勝,卻不能就此吞併殷國。姬發把殷分為三部,教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據一部。封紂子武庚做諸侯,受三叔的監視。姬發滅殷兩年病死,子姬誦(成王)幼小,周公旦(姬發弟)登王位代行政治。姬誦和大臣們(召公等)疑忌周公,三叔也造謠說周公要謀害成王。繼承問題引起周內部的不和,武庚看有機可乘,聯合東方舊屬國奄(山東曲阜縣)、蒲姑(山東博興縣)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處在內外交攻的地位,他首先向召公懇切解釋,穩定內部,自己帶兵出征,殺武庚,誅三叔,攻滅奄等十七國。殷貴族(士大夫)被俘虜,稱為獻民或稱頑民。

獻民就是貢獻給周王的俘虜,他們反抗周統治,所以也被稱為頑民。頑民本身是大小奴隸主,現在自己當俘虜雖然還不算奴隸,卻已喪失幸福和自由。周公知道他們隨時可以反叛,必須讓其遷居洛陽(武王原定計劃遷都洛陽),才能就近管束。他先宣布遷頑民到黎水地方(河南濬縣東北),地近朝歌,頑民們相當滿意。周公卜問鬼神,得不吉利的卦,於是改卜別地,說洛陽最好;殷人信鬼,這樣,把頑民遷到洛陽。

周公召集殷舊屬國,來替頑民築城造屋,新城很快造成,號稱成周。同時也召集周屬國,在成周西五十里築城,稱為王城。派八師兵力(一師二千五百人)駐成周,監視頑民。周人告誡頑民說:「你們受天罰,本當殺死,我保留你們的生命,應該感恩做我順民。現在分配住屋田地給你們,安心謀生,如果再反抗,那是你們自己不要生命。」又勸誘頑民說,「你們只要順從教訓,我要用你們做官。」做官是頑民唯一的希望,有了這個希望,逐漸軟化降服。周公死後,第二子君陳替周公管理成周,不敢疏忽,足見周初對殷頑民的注意。

感化頑民,是周公最大的也是周初最重要的政治事業。就社會意義說,殷朝大小奴隸主,現在變成周朝的農民了,一部分住成周,一部分被賞給受封的諸侯。

第三節 周初大封建[編輯]

周公殺武庚,滅奄國,開始大封建。據說,周公姬誦建立七十一國,其中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孫不是發狂生病,都有封作諸侯的權利。

殷代有侯、伯等爵位,有侯、甸、男、采、衛五服的名稱。周制大體相同,侯、甸、男、衛稱外服,是正式國家。采稱內服,是卿大夫食邑。服定貢賦的輕重,爵定位次的尊卑。晉國侯爵,列在甸服,鄭國伯爵,列在男服,曹國伯爵,列在甸服。周滅殷以前,周公、召公、畢公、太公、康叔都有封邑,封建制度萌芽在殷代,到周才完備。

周要統治廣大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擁護王室。當時最難平定的是殷,周公遷徙殷貴族到成周,對留居原地的遺民還不能放心。他封自己同母弟康叔做衛侯,統治舊殷國。他教訓康叔說,對一般平民要寬厚。行施文王的裕民政策,不要枉法殺人。對掠奪財貨、不孝養父母、不和睦兄弟的殷人,用嚴刑誅戮。殷人群聚飲酒,不論貴賤,全數拘獲送周京治罪。康叔封地最大,權勢最重,帶八師兵力鎮壓殷人,在當時是主要的侯國。

東方奄和蒲姑兩個大國,曾助武庚叛周。姬誦把奄國封給周公長子伯禽做魯侯,又封外祖父太公呂尚做齊侯。呂尚都營邱(山東昌樂縣),滅蒲姑國。齊、魯兩大國代替奄和蒲姑,殷不能反叛了。召公的兒子封燕(北平),姬誦弟唐叔封唐(山西翼城縣,後稱晉國),抵禦戎狄,掩護衛、周兩國。

當姬發克殷時,紂庶兄微子啟抬着棺材到軍前投降。武庚死後,周公把殷舊都商邱封給微子,國號宋。宋附近封陳(舜後裔。河南淮陽縣)、杞(夏後裔。河南杞縣)、焦(炎帝后裔。安徽亳縣)三個國家,隱含監視宋國的意義。

封建和宗法是不可分離的。周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眾諸侯都尊奉他。魯、衛、晉三國附近,封許多同姓小國,尊奉它們做宗主(滕宗魯,虞宗晉)。一國裡面國君算是大宗,封給同姓卿大夫土地(采邑),尊奉國君做宗主。同姓不通婚姻的習慣已成法律。這樣,各國間同姓既是兄弟,異姓又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統關係,可以減少些紛爭。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用親昵的稱呼,來團結眾諸侯。

天子對各國,依爵位服次,征取貢賦。周公教姬誦說:「你得用心考察眾諸侯誰納貢、誰不納貢,納貢的如果禮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於不貢。諸侯不貢天子,人民也不貢諸侯,政治就亂了。」孔子說周公定貢賦法有三個原則:「施恩惠要厚,用民力要平,收租稅要輕。」天子自以為是土地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土地人民是上天付給他的;他又分給諸侯及卿大夫,所以他有權向受封的諸侯要求貢賦,因之諸侯、卿大夫也有權向人民要求貢賦。天子諸侯的收入,主要靠徵收貢賦。

天子封建諸侯,有授土授民的儀式。授民時指出民的身份和數目:如臣、仆若干家(奴隸),民獻(殷俘)、庶民若干夫。據金文所記,夫的數目,總比臣僕大得多,因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主要是農奴。夫當然也有妻子,不過只是本人對統治者負納貢責任,所以不像臣僕全家歸統治者所有。舀鼎銘文記載匡搶舀的禾,舀告狀勝利,匡送舀一眾三臣謝罪。眾與臣分說,足見眾(庶人)是可以買賣贈送的農奴。

周封魯衛,都說政治保留舊習慣,土地改用周新法。所謂周法,就是農民繳納貢賦,剩餘的得私有養家。殷奴隸主自己做了獻民,奴隸被周解放做農奴,是可以推想的。周革殷命,是封建主摧毀奴隸主的統治,所以頑民做劇烈的反抗。

周初南蠻沒有強國,漢水流域有些姬姓小國,並不重視。姬誦封熊繹做楚蠻小國君,岐陽大盟會,派熊繹和鮮卑(東胡部落)管火堆,不得正式參與盟會。後來楚強大,怨恨周朝,自稱楚王,成為南方大國。

第四節 社會階層的分化[編輯]

周公削平叛亂,建立諸侯,完成周朝的王業。他制定君臣、父子、夫婦、上下、親疏、尊卑、貴賤等等的禮(法規),照春秋戰國時代儒家說,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他真是周朝的聖人,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

這些法規,在西周初期,已否全部完成和施行,自然是疑問。但從後來的歷史事實看來,確是按照這些法規來做統治工具的,而且是一代一代發展着。封建社會的構成,較奴隸社會複雜,這些法規,是從封建經濟變化中反映出來的一種政治體系。

西周土地有公田和私田,農民耕種一定數量的公田,作為租稅,繳納公家,私田收入,歸農民自有。收穫時留些禾麥在地上,讓寡婦們拾取。《詩經》許多篇說成王帶着妻子去看耕田,他看的是公田(在南郊,稱為南畝),有田畯(田大夫)督耕,公家給農夫們吃陳米飯,農夫們很滿意,工作勤敏不偷懶。這是封建主待農民最大的恩典,詩人認為是值得歌頌的太平時代。

姬誦的兒子姬釗(康王),貪色,早晨起不來,周政治從此衰退。如果說姬誦時代封建社會比較穩定,那麼,姬釗時代開始顯著地變動了。

姬釗孫子姬滿(穆王),是個大遊歷家,據說他到過崑崙山西王母國,晚年想出剝削新法,叫作贖刑。——統治階級對付庶民一向用殘酷的刑法。刑法有五種:墨刑(用刀刻面塗墨)一千條,劓刑(割鼻)一千條,剕刑(割腳)五百條,宮刑(男子割生殖器,女子禁閉宮中當奴隸)三百條,大辟刑(斬頭)二百條。總共三千條。那時獄官貪贓枉法,賄賂公行,姬滿要化私為公,定出贖罪條例。墨刑黃銅六百兩,劓刑一千二百兩,剕刑三千兩,宮刑三千六百兩,斬刑六千兩。這完全用嚴刑欺詐財物,因為真有罪的不許贖,許贖的只限疑獄。任何人都可被疑,也就是任何人都可受罰。

從這裡看出當時庶人私有財產是相當發達了。庶人階級分化窮、富兩個階層。富人受罰,窮人受刑。農民是不容易致富的,致富的主要是商人。

周天子是天下宗主,各國朝聘、貢獻,有玉帛、獸皮、珍玩及地方特產。這些貨物匯集在周京,需要工匠製造、商人流通來處置它們。周朝銅器流傳最多,玉器又是大小貴族行禮必需品,織布非常精細(制冠布一分寬含十七縷),布帛染色種類繁多,可以推想當時工業的進步。不過百工吃公家飯,製品不能自由出賣,未必能致富。庶人致富,只有商人,大概姬滿以前,商業已經發展,所以被看作贖刑的對象。

姬胡(厲王)是個大暴君,他酷愛財貨,重用榮夷公想法專利。國人(市民)誹謗姬胡,姬胡派巫師監視,隨意殺戮,禁阻說話。姬胡自以為勝利,壓迫更加嚴厲。後來國人不能再忍,突然起義,姬胡渡黃河逃走,太子靜藏匿召公家裡。起義者圍召公家,召公把自己兒子假冒王子送出去,被起義者殺死。

周公、召公共同執行國政,號稱共和。周十四年沒有國王。姬胡在流放地死後,姬靜(宣王)繼位。他對市民讓步,不得不對農民加重剝削。他晚年廢除耤田制度,就是說,不要農民耕公田,而要普遍徵收田租。他調查農民戶口財產,改革舊貢賦法。這個新法稱為料民,賢臣仲山甫極力諫阻,說有害政治,將會造成禍亂,姬靜不聽,果然西周趨於衰亡。

姬靜子姬宮涅(幽王),是與姬胡並稱的暴君,他在位時,政治更商業化。他奪取貴族的土地和農奴,許多貴族破產流落。庶人有錢,可以做官受爵,把等級制度毀壞了。當時君子(貴族)也想做買賣,謀三倍的利息。王叔鄭桓公知道周快滅亡,同商人訂互助盟約,請商人幫助他建立新鄭國。西周末年,商人地位提高,分享政權,《詩經》裡留下不少貴族的怨恨詩。

姬滿、姬胡壓迫商人,厲王被市民驅走;姬靜加重剝削農民,到姬宮涅兵敗國亡,因為失去了農民的援助。

第五節 民族間鬥爭及西周滅亡[編輯]

西周民族間戰爭,主要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東方地域廣大,周公滅奄,太公滅蒲姑,周勢力僅到山東境內,淮夷、徐夷仍倔強不服。伯禽初封魯國,淮夷、徐夷起兵來攻,伯禽守東郊,不敢開城門。伯禽誓師說,馬牛臣妾逃亡,不許藏匿,要歸還原主;又說不許跳牆偷誘別人的馬牛臣妾。當時東方國家還保存搶奪奴隸的舊習慣,誓言裡嚴重指出,意在維持魯軍的紀律。伯禽被夷族圍困,姬誦派三軍援助,才擊退寇兵。姬滿時候,徐夷國君強大稱王,號為偃王,聯合九夷伐周,打到黃河邊上,姬滿害怕,承認他做東方的霸主。同時教楚伐徐,楚戰勝徐,勢力擴張,成了南方新興的強國。姬靜屢次伐徐夷、淮夷,但偃王子孫仍稱王,與周天子對立。

江漢流域是蠻族根據地。姬瑕(昭王)征伐南蠻,全軍覆沒,君臣淹死在漢水,周天子聲威大損。姬滿、姬靜曾經南征,沒有什麼成功。漢水流域有些姓姬的諸侯,全是弱國,這給熊繹子孫很好的發展機會。熊繹初封在丹陽(湖北秭歸縣),土地非常小,不夠諸侯的資格,姬誦會諸侯,他只配看守祭神的火堆。可是他的子孫,處在群蠻鬥爭環境中,坐小竹車,穿破爛衣,開闢山林荒地,吞併許多小國,姬滿時候,戰勝徐偃王,造成獨霸南方的形勢。夷王時,楚君熊渠更強大,封長子做句亶王(湖北江陵縣)、次子做鄂王(武昌市)、小子做越章王。春秋初年,熊通正式稱王,統率蠻族,不承認周天子的地位。

西周外患最緊急的是西北方戎狄族。戎狄散布地域很廣,陝西西部北部,山西、河北極大部分都被戎狄占有。戎狄是中國人給他們的名稱,他們自稱鬼(方)、混(夷)、犬(戎或夷)、獯鬻、獫狁。中國人把他們看作獸類,用惡字寫譯音,「方」、「夷」、「戎」等字也是中國人附加的(戰國以後稱胡,稱匈奴)。周都鎬京,接近戎狄。汧(音牽)、渭兩水中間,是西戎入寇的路線。姬誦時候曾打一次大仗,俘獲鬼方一萬三千八十一人,斬首馘(音幗。殺敵人割取左耳)耳的人數,大概也不少。此後戎狄屢次寇周,姬囏(懿王)甚至被逼遷居槐里(陝西興平縣)。姬靜時候,侵略更加急暴,經過多次戰爭,互有勝敗,築城防禦,僅能阻止深入。姬靜子姬宮涅,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東周平王),立褒姒的兒子伯服做太子,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姬宮涅,殺姬宮涅驪山下。西周積累的貨物寶器,全被犬戎擄去,西周滅亡。宜臼靠諸侯的援助遷居洛邑。

姬靜號稱中興賢王,他的功業是征討異族,獲得相當勝利。可是連年用兵,耗費很大。姬胡專利,被國人驅逐,他繼位後,不能不對國人減輕壓迫,把費用轉嫁到農民肩上。三十九年(前七八九年)伐姜戎大敗,姬靜幾乎被擒。他為補充兵力,想出料民(調查戶口)的辦法。仲山甫諫止料民,說農民數目要從各方面間接推知,如果直接查點,一定要起禍亂。姬靜不聽。因為農民負擔過重,不願出力擁護周室,所以姬宮涅被犬戎一擊就破亡。

姬辟方(孝王)(姬靜前三世)封養馬人非子一小塊土地,地名秦(甘肅清水縣)在戎狄間。姬靜封非子曾孫秦仲做大夫,攻西戎戰死。子孫都專力攻戎。國勢漸盛。秦仲孫襄公救姬宮涅有功,宜臼避戎東遷洛陽,襄公派兵護送。宜臼封襄公做諸侯,逐漸收復周失地,成為西方大國。

秦、楚先是最小的附庸國家,從艱苦鬥爭中變成強大;唐和魯衛先是大國,在富貴安樂中變得貧弱甚至滅亡。

西周從姬發滅殷到姬宮涅亡國凡十一世十二王,據說共二百五十七年。中國歷史有真實年代從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開始。以前年代都不可靠。

簡短的結論[編輯]

姬昌施行裕民政策,招致附近各地的平民。照《召誥》說,殷紂禁止本國平民出境逃亡,是否全數投奔西周,不可知,當時有平民這個階層卻無疑義。他們領公家土地耕種,繳納稅租。剩餘物品得私有自享,這種人數增大,就成為封建社會的開始。

周公姬誦封建諸侯,規定對王朝貢賦的數目,諸侯對農民,也有一定的貢賦法。起初徵收比較輕,後來逐漸加重。用農民耕公田的制度,被姬靜廢除,改為普遍徵收田租。

西周奴隸依然存在,主要用途是供封建主的役使。姬昌定法律確定奴隸所有權,不許互相誘奪。奴隸來源是俘虜和罪人及其妻子。

姬宮涅時代很多貴族破產流落,有錢的庶民(主要是商人)穿貴族衣服,在朝廷做官。甚至貴族也想經商致富。文字如貴、賤、貧、賢、賓(所敬的人)都帶貝(貨幣)字,富字像屋下物多,想見西周商業的發展。

西周與異族戰爭很多,姬宮涅終於被犬戎殺死。春秋時代強大國家,在西周全是處在異族包圍中的小國(只有齊開始是大國),變成貧弱國家的,原來卻都是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