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晉文/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六 全晉文 卷十七
作者:嚴可均
卷十八
嚴可均著。

西陽王羕[編輯]

  羕字延年,攸第三子。太康末封西陽縣公,拜散騎常侍。元康初進爵為王,歷步兵校尉、左軍、驍騎將軍,永康初進封郡王,永興初拜侍中。坐長沙王廢為庶人,尋為撫軍將軍。永嘉初拜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尋渡江。元帝承制,更拜撫軍大將軍開府。及即晉王位,進侍中太保。大興初錄尚書事,領大宗師。永昌初進太宰,後領太尉。咸和初免官,降為弋陽縣王。蘇峻矯詔復爵位,峻平賜死。

上書[編輯]

  朱旗南指,自相夷戮。《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注引虞預《晉書》。

議溫矯不應辭職[編輯]

  太宰、西陽王,司徒臨潁公組,驃騎將軍、即丘子導,侍中紀瞻,尚書周ダ,散騎常侍荀邃等議,以「昔伍員挾弓去楚,為吳行人以謀楚,誠志在報讎,不苟滅身也。溫嶠遭難,昔在河朔,日尋干戈,志刷讎惡,萬里投身,歸赴朝廷,將欲因時竭力,憑賴王威,以展其情,此乃矯之志也。無緣道路未通,師旅未進,而更中辭王事,留志家巷也。以為誠宜如明詔。《晉書·禮志中》。案:《溫嶠傳》有《三公八坐議》,與此意同,而文全異。今以彼篇入闕名類。

楚王瑋[編輯]

  瑋字彥度,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歷屯騎校尉。太康末徙封楚王,出為平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轉鎮南將軍。惠帝即位,徵為衛將軍,領北軍中侯,加侍中,行太子少傅。為賈后所忌,使殺汝南王亮衛瓘,坐矯詔斬。永寧元年追贈驃騎將軍,諡曰隱王。

矯詔免太宰汝南王亮太保衛瓘[編輯]

  二公潛謀,欲危社稷,今免還第。官屬以下,一無所問。若不奉詔,便軍法從事。能率所領先出降者,封侯受賞。朕不食言。《晉書·楚王瑋傳》

手令告諸軍[編輯]

  天禍晉室,凶亂相仍。間者楊駿之難,實賴諸君克平禍亂。而二公潛圖不軌,欲廢陛下以絕武帝之祀。今輒奉詔,免二公官。吾今受詔都督中外諸軍,諸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率領,徑詣行府。助順討逆,天所福也。懸賞開封,以待忠效。皇天后土,實聞此言。《晉書·楚王瑋傳》

出令斬汝南王亮[編輯]

  能斬亮者,賞布千匹。《晉書·汝南王亮傳》

長沙王乂[編輯]

  乂字士度,武帝第六子。案:《世說·言語篇》注引《八王故事》作:「第十七子」。太康十年封長沙王,拜員外散騎常侍。元康初,坐楚王瑋罪貶為常山王。趙王倫篡位,以匡復功拜撫軍大將軍,領左軍將軍,遷驃騎將軍開府,復封長沙王,拜大都督。東海王越廢之,收送金墉城,尋為成都王穎所殺。諡曰厲王。

被收時上表[編輯]

  陛下篤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神所鑒。諸王承謬,率眾見責,朝臣無正,各慮私困。收臣別省,送臣幽宮。臣不惜軀命,但念大晉衰微,枝黨欲盡,陛下孤危。若臣死國寧,亦家之利。但恐快凶人之志,無益於陛下耳。《晉書·長沙王傳》

致成都王穎書[編輯]

  先帝應乾撫運,統攝四海,勤身苦己,克成帝業,六合清泰,慶流子孫。孫秀作逆,反易天常,卿興義眾,還復帝位。齊王恃功,肆行非法,上無宰相之心,下無忠臣之行,遂其讒惡,離逖骨肉,主上怨傷,尋已盪除。吾之與卿,友於十人,同產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闡敷王教,經濟遠略。今卿復與太尉共起大眾,阻兵百萬,重圍宮城。群臣同忿,聊即命將,示宣國威,未擬摧殄。自投溝澗,蕩平山谷,死者日萬,酷痛無罪。豈國恩之不慈,則用刑之有常。卿所遣陸機不樂受卿節鉞,將其所領,私通國家。想來逆者,當前行一尺,卻行一丈。卿宜還鎮,以寧四海,令宗族無羞,子孫之福也。如其不然,念骨肉分裂之痛,故復遣書。《晉書·長沙王傳》

成都王穎[編輯]

  穎字章度,武帝第十六子。案:《世說·言語篇》注引《八王故事》作「字叔度」,世祖第十九子。太康末封成都王,後拜越騎校尉,加散騎常侍。為賈謐所忌,出為平北將軍、鎮鄴,轉鎮北大將軍。趙王倫篡位,以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尋舉義兵,以匡復功進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加太子太傅。及齊王冏誅,懸執朝政,尋與河間王舉兵內逼拜丞相,又廢太子,拜皇太弟。永興初,敗王師於盪陰,尋為河間王所廢,復拜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范陽王幽之,縊死。)

復長沙王[編輯]

  文景受圖,武王乘運,庶幾堯舜,共康政道,恩隆洪業,本枝百世。豈期骨肉豫禍,後族專權,楊賈縱毒,齊趙內篡。幸以誅夷,而未靜息。每憂王室,心悸肝爛。羊玄之、皇甫商等恃寵作禍,能不興慨!於是征西羽檄,四海雲應。本謂仁兄同其所懷,便當內擒商等,收級遠送。如何迷惑,自為戎首!上矯君詔,上離愛弟,推移輦轂,妄動兵威,還任豺狼,棄戮親善。行惡求福,如何自勉!前遣陸機董督節鉞,雖黃橋之退,而溫南收勝,一彼一此,未足增慶也。今武士百萬,良將銳猛,要當與兄整頓海內。若能從太尉之命,斬商等首,投戈退讓,自求多福,穎亦自歸鄴都,與兄同之。奉覽來告,緬然慷慨。慎哉大兄,深思進退也!《晉書·長沙王傳》

吳王晏[編輯]

  晏字平度,武帝子。太康十年封吳王,歷射聲校尉、後軍將軍。趙王倫貶為賓徒縣王,徙封代王。倫誅,複本封,拜上軍大將軍、開府,加侍中,永嘉中為太尉大將軍。洛陽陷,遇害。後二年,第三子鄴即愍帝入承大統,追贈太保,諡曰孝王,一曰敬王。

答郎中令陸雲令五首[編輯]

  令:吾以頑弱,過蒙殊寵,夙夜祗懼。忝思先恩,承風誡以自錯厲,得爾委曲,省以憮然。意既在儉約,又欲奉遵法憲,豈忘於心。國自宜有宅,城內求不可得。官徒右軍來蹀覆此屋,恐或不可久。得側近宮掖,故於國作宅,不作觀望,使如凡家,法足止而已耳。平量畫圖,當往相示,動靜以聞。《陸雲集》。國起西園第,表啟宜遵節儉之制。王令。

  令:中間表作舍先畫圖,呈啟間數,又五木林,無他鏤飾,示無乃越法奢靡,古今無匹也。間外啟作小樓,北望河東公主園宅,自不為觀,故便聽之耳。今行者嘆息,致朝野之譏邪?省奏具意,敕毀之。《陸雲集》。西園第既成,有司啟觀,疏諫不可。王令。

  令:多喪故,乃初未與群官會同,比當請師友文學內外官屬也。《陸雲集》。王即位,未見賓客,群臣又未講,啟宜饗宴通客,及引師友文學,觀書問道。王令。

  令:多病疾難,以辭公事為自力。風疾連動,故未能用。小差當如所陳乞,每識忠至之誠,輒以存心。同上

  令:多不快,不數朝覲,幸恩詔見恕耳。五日當入朝也。《陸雲集》。輿駕比出,啟宜當入朝。王令。

廢太子遹[編輯]

  遹字熙祖,惠帝長子。封廣陵王,惠帝即位,立為皇太子。為賈后所忌,以元康九年廢為庶人,幽於金墉城。明年,更幽於許昌,賈后矯詔殺之。越十日,賈后廢死,策諡曰愍懷。

遺王妃書[編輯]

  鄙雖頑愚,心念為善,欲盡忠孝之節,無有惡逆之心。雖非中宮所生,奉事有如親母。自為太子以來,敕見禁檢,不得見母。自宜城君亡,不見存恤,恆在空室中坐。去年十二月,道文疾病困篤,父子之情,實相憐愍。於時表國家乞加徽號,不見聽許。疾病既篤,為之求請恩福,無有噁心。自道文病,中宮三遣左右來視,云:「天教呼汝。」到二十八日暮,有短函來,題言東宮發,疏云:「言天教欲見汝。」即便作表求入。二十九日早入見國家,須臾遣至中宮。中宮左右陳舞見語:「中宮旦來吐不快。」使住空屋中坐須臾中宮遣陳舞見語:「聞汝表陛下為道文乞王,不得王是成國耳。」中宮遙呼陳舞:「昨天教與太子酒棗。」便持三升酒、大盤棗來見與,使飲酒敢棗盡。鄙素不飲酒,既便遣舞啟說不堪三升之意。中宮遙呼曰:「汝常陛下前持酒可喜,何以不飲?天與汝酒,當使道文差也。」便答中宮:「陛下會同一日見賜,故不敢辭,通日不飲三升酒也。且實未食,恐不堪,又未見殿下,飲此或至顛倒。」陳備復傳語曰:「不孝那!天與汝酒飲,不肯飲,中有惡物耶?」遂可飲二升,餘有一升,求持還東宮飲盡。逼迫不得已,更飲一升。飲已,體中荒迷,不復自覺。須臾有一小婢持封箱來,云:「詔使寫此文書。」鄙便驚起,視之,有一白紙,一青紙。催促云:「陛下停待。」又小婢承福持筆硯墨黃紙來,使寫。急疾不容復視,實不覺紙上語輕重。父母至親,實不相疑,事理如此,實為見誣,想眾人見明也。《晉書·愍懷太子傳》

武陵王遵[編輯]

  遵字茂遠,元帝孫。太元六年嗣父位為新寧王,十二年復封本國為武陵王,歷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常中領軍。桓玄用事,拜金紫光祿大夫。玄篡位,貶為彭澤侯。義兵起,總統萬機,加侍中大將軍、承制。安帝反正,拜太保。義熙四年薨!諡曰忠敬王。

以司馬休之為荊州刺史令[編輯]

  前龍驤將軍休之,才幹貞審,功業既成。歷陽之戰,事在機捷。及至勢乖力屈,奉身出奔,猶鳩集義徒,崎嶇險阻。既應親賢之舉,宜委分陝之重,可監荊益梁寧秦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晉書·宗室譙王傳》

追贈會稽王道子為丞相、元顯為太尉令[編輯]

  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驃騎大將軍內總朝維,外宣威略,志盪世難,以寧國祚。天未靜亂,禍酷備鍾,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今皇祚反正,幽顯式敘,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追贈驃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丞相墳塋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太尉宜便遷改。可下太史詳吉日,定宅兆。《晉書·簡文三王會稽王道子傳》

以梁王珍之為通直散騎郎令[編輯]

  梁王珍之,理悟貞立,蒙險違難,撫義懷順,載奔闕庭。值壽陽擾亂,在危克固,且可通直散騎郎。《晉書·元四王梁王逢傳》

下毛璩令[編輯]

  益州刺史毛璩忠誠愨亮。自桓玄萌禍,常思躡其後。今若平殄凶逆,肅清荊郢者,便當即授上流之任。《晉書·毛寶傳》

會稽王道子[編輯]

  道子字道子,簡文帝第五子,與孝武同母,簡文臨崩,封為琅邪王,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進驃騎將軍,領司徒。尋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復領揚州刺史,封會稽王。安帝即位,進太傅揚州牧,解徐州,後復解揚州司徒。元興元年為桓玄所害,玄敗追贈丞相,諡曰文孝王。《世說·言語篇》注作「孝文王」。有集八卷。

命謁陵[編輯]

  今雖權制釋服,至於朔望諸節,自應展情陵所,以一周為斷。《宋書·禮志》二。孝武崩,驃騎將軍司馬道子命。

請徵戴逵疏[編輯]

  逵執操貞厲,含味獨游。年在耆老,清風彌劭。東宮虛德,式延事外。宜加旌命,以參僚侍。逵既重幽居之操,必以難進為美。宜下所在,備禮發遣。《晉書·隱逸·戴逵傳》。太元二十年,皇太子始出東宮,太子太傅會稽王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上疏。

請崇正文李太妃名號啟太元十九年[編輯]

  母以子貴,慶厚禮崇。伏惟皇太妃純德光大,休攸鍾。啟嘉祚於聖明,嗣徽音於上列。雖幽顯同謀,而稱謂未盡。非所以仰述聖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號,詳案舊典。《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

皇太子納妃啟太元二十一年[編輯]

  皇太子系體宸極,年德並茂,宜簡國媛,緝宣內教。故中書令太常王獻之,新安公主息女,六行聿修,四德允備,加之世載簡正,慶深積善。僉曰:宜作配儲宮,正位中饋。《御覽》一百四十九引《東宮舊事》

與王彪之書[編輯]

  東海王來月欲迎妃,而女身有大功服,此於常禮,當是有疑。但先拜時,大禮已交,且拜時本意,亦欲通如此之閡耳。不得同之初婚,固當在於可通。《通典》五十九

答范尚書[編輯]

  既有所准,情理可通,故人主權而行之,自君作故,古之制也。古人墨從事,豈情所安,逼於君命之所制,奪於人臣之所屈,乃至於斯。以今方之,事情輕重,豈得同日,而欲執違耶?又今自拜時,未為備禮,暫一致身交拜而已。即之於情,有何不可?且今王氏情事,與國家正同。王命既定,事在必行。《通典》六十。王息叔仁兄十月亡,至十二月,詔其子與琅邪王昏。拜時,叔仁以喪辭,范尚書與會稽王箋,為申其意。會稽王答。

與人書[編輯]

  異暑復何如,向見雲,卿小苦瘧,不乃以為患。治之,不遣不悉。司馬道子白。《淳化閣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