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晉文/卷四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九

傅玄[編輯]

傅子[編輯]

補遺上[編輯]

  庖犧神農,順民之性,育之者也。黃帝除民之害,救之者也。舜治天下,垂拱無為者,以咎繇既舉,而不仁遠也。禹治洪水,冠掛不顧者,不以下憂累其上也。湯法三面之網,歸之者四十國;文王葬城隅之枯骨,天下懷其仁,所惠者小,所感者大,人心先之也。《御覽》七十七

  不使不仁加乎天下,用武勝殘,而百姓以濟,此仁刑於撥亂,黃帝是也。時育萬物,必世而後仁,此仁著於治平,堯舜是也。《御覽》七十七

  堯如臘,舜如居。《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五

  拔萬國之地,九州之結。《北堂書鈔》十四

  天為有形之主,君為有國之主。天以春生,猶君之有仁令也;天以秋殺,猶君之有威令也。故仁之發,天下樂之;令之發,天下畏之;樂之故樂從其令。畏之故不敢違其令。若寬令發而人不樂,無以稱仁矣。威令發而下不畏,無以言威矣。無仁可樂,無威可畏,能保國致治者,未之有也。《御覽》六百三十八

  辨上下者,莫正乎位;興國家者,莫貴乎人;統內外者,莫齊乎分;宣德教者,莫明乎學。《意林》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意林》

  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意林》。案:此《治體篇》文

  世質則官少,時文則吏多。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一百,殷有二百,周有三百。《意林》。案:此《官人篇》文

  國典之墜,猶位喪也。位之不建,名理廢也。《意林》

  三公者,佐天子理陰陽。《初學記》十一,《御覽》二百六

  尚書者,出入王命,喉舌之任也。《北堂書鈔》五十九

  荀仲預稱禹十二為司空。《御覽》二百八

  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評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州都,而總其議。《北堂書鈔》七十三,《文選》沈約《宋書恩幸傳論》注,《御覽》二百六十五

  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機;三曰政才,以經治體;四曰學才,以綜典文;五曰武才,以御軍旅;六曰農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興國利;九曰辨才,以長諷議:此量才者也。《長短經·量才》,又《定名》

  知人之難,莫難於別真偽。設所修出於為道者,則言自然而貴玄虛;所修出於為儒者,則言分制而貴公正;所修出於為縱橫者,則言權宜而貴變常。九家殊務,各有其長,非所為難也。以默者觀其行,以語者觀其辭,以出者觀其治,以處者觀其學:四德或異,所觀者有微,又非所為難也。所為難者,典說詭合,轉應無窮:辱而言高,貪而言廉,賊而言仁,怯而言勇,詐而言信,淫而言貞,能設似而亂真,多端以疑暗,此凡人之所常惑,明主之所甚疾也。《長短經·知人》

  以譽取人,則權勢移於下,而朋黨之交用;以功取士,則有德者未必授,而凡下之材或見任也。《意林》

  君子內洗其心,以虛受人;外設法度,立不易方;貞觀之道也。九流有主,貞一之道也。內盧觀而外貞一,則執偽者無地而逃矣。夫空言易設,但責其實事之效,則是非之不驗,立可見也。《長短經·知人》

  今人稱古多賢,患世無人,退不三思,坐語一世,豈不惑邪?《意林》。案:此《舉賢篇》文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澄之則氵亭而清,動之則流而濁。先王知中流之易擾亂,故隨而教之,謂其偏好者,故立一定之法。《意林》

  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邪?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亻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宗,咎繇為理官,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長短經·大體》

  龍舟整楫,王良不能執也。驥齊行,越人不敢御也。各有所能。《意林》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後揀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後定民。《意林》。案:此《授職篇》文。

  人之學者,如渴而飲河海也。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意林》,《北堂書鈔》八十三,《御覽》六百七

  金以利用,錢以輕流,此二物飢不可食。《意林》

  入粟補吏,是賣官也。罪人以贖,是縱惡也。《意林》

  世富錢流,則禁盜鑄錢;世貧錢滯,則禁盜壞淺。《意林》

  天下之害,莫害於女飾盈。一頭之飾,盈千金之價,婢妾之服,亦重四海之珍。《意林》;案:此《校工篇》文。

  披珍玉之衣。《北堂書鈔》二十。案:《校工篇》「必被珠繡之衣」疑即此。

  公卿大夫,刻石作碑,鐫石作虎。碑虎崇偽。陳於三衢,妨功喪德,異端並起。《意林》。案:此《校工篇》文。

  漢武世,王侯觀殿重階,金樞紫墀。《御覽》一百八十四

  夫華然被裘褐,塊然居深有脫鼠出有脫澤生無禮容,死衣以薪,棄之中野,喪期無數,如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者有脫,為有脫亦已明矣。《北堂書鈔》未刪本一百五十八

  撞亡秦之鐘,作鄭衛之樂,欲以興治,豈不難哉?《意林》,案此疑《禮樂篇》文。

  賞不避疏賤,罰不避親貴。《意林》。案:《治體篇》「有善雖疏賤必賞,有惡雖貴近必誅」,與此略同,然篇次不符,疑此《法刑篇》文也。

  律是咎繇遺訓,漢命蕭何廣之。《御覽》六百三十八

  若親貴犯罪,大者必議,小者必赦,是縱封豕於境內,放長蛇於左右也。《御覽》六百五十二

  天地成歲也,先春而後秋;人君之治也,先禮而後刑。《意林》。案:《當刑篇》「故先禮而後刑也」,此當是上文。

  救嬰孩之疾,而不忍針艾,更加他物,以至死也。今除肉刑者更眾,何異服他藥也?肉刑雖斬其足,猶能生育也。張倉除肉刑,每歲所殺萬計;鍾繇復肉刑,歲生二千人也。《意林》

  肉刑名者,猶鳥獸登俎而作肉。《意林》

  今有弱子,當陷大辟,問其慈父,必乞以肉刑代之,苟可以生易死也。有道之君,能不以此加百姓乎?蛇螫在手,壯夫斷其腕,謂其雖斷不死也。《意林》

  曹羲曰:「縶馴駒以糹參絆,御悍馬以腐索。」今制民以輕刑,亦如死也。《意林》

  但知管子借耳於天下,不知堯借人心,而後用其耳目。《意林》

  昔燕趙之間,有三男了共娶一女,生四子,後爭訟,廷尉壽奏雲,禽獸生子逐母。宜以四子還母,屍三男子於市。《意林》,《御覽》三百六十,又三百六十一。案:《初學記》十二引謝承《後漢書》曰:范延壽宣帝時為廷尉。時燕趙之間有三男共聚一妻,生四子,長各求離別,爭財分子,至聞於縣。縣不能決斷,讞之於廷尉。於是延壽決之,以為悖逆人倫,比之禽獸,生子屬其母,以子並付母,屍三男於市,奏免郡太守令長等,無率化之道,天子遂可其言。《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河平二年,北海太守安成范延壽子路為廷尉,八年卒。《初學記》作宣帝,誤也。塞一蟻孔而河決息,施一車轄而覆乘止,立法令者亦宜舉要。《意林》,《北堂書鈔》四十三

  貴有常名,而賤不得冒;尊有定位,而卑不敢逾。《意林》

  先王之制,九州異賦,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若河內諸縣,去北山絕遠,而各調出御上黨真人參,上者十斤,下者五十斤。所調非所生,民以為患。《御覽》九百九十一。案:此疑《平賦役篇》文。

  經之以道德,緯之以仁義,織之以禮法,既成而後用之。《意林》

  謂有孝廉秀才之貢,或千里望風,承聲而舉,故任實者漸消,積虛者日長。《意林》

  聞一善言,見一善事,行之唯恐不及;聞一惡言,見一惡事,遠之唯恐不遠。《意林》

  懸千金於市,市人不敢取者,分定也。委一錢於路,童兒爭之者,分未定也。《意林》,《御覽》八百十

  夏令披裘,冬令披葛,雖有嚴令,終不肯從者,逆時也。《御覽》二十一,又二十七,《永樂大典》。案:已上五條疑皆《貴教篇》文。

  三皇貴道而尚德,五帝先仁而後義,三王先義而後辭。《意林》。《道藏》本作亂,今依官本。案:此疑《戒言篇》文。

  鴻毛一羽,在水而沒者,無勢也。黃金萬鈞,在舟而浮者,托舟之勢也。《意要》

  擬《金人銘》作《口銘》曰: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勿謂何有,積怨致咎。勿謂不然,變出無間。勿謂不傳,伏流成川。蟻孔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患自口出。存亡之機,開闔之術。心與口謀,安危之源。樞機之發,榮辱隨焉。《意林》,《文選》歐陽堅石《臨終詩》注,鮑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御覽》三百六十七。

  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意林》。案:此《通志篇》文。

  主執非道,以虜其民。民杜私心,以事其主。公六寒於上,顯議寢於下。忠臣深□□而□泣,貞士伏岩穴而自嘆。數進忠此下有脫君之門也已萬里矣。《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八

  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而從教;貧則危鄉輕家,相聚而犯上。饑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意林》

  《禮》云:「繼父服齊衰。」傅子曰:母舍己父,更嫁他人,與己父甚於兩絕天也。又制服,恐非周孔所制,亡秦焚書以後,俗儒造之。《意林》。又見《通典》九十,作「父無可繼之理,不當制服,此禮焚書之後,俗儒妄造也」。

  先王之制禮也,使疏戚有倫,貴賤有等,上下九代,別為五族。骨肉者,天屬也,正服之所經也。義立者,人紀也,名服之所緯也。正服者本於親親,名服者成於尊尊。親尊者服重,親殺者轉輕,此遠近之理也。尊崇者服厚,尊降者轉薄,此高下之敘也。《記》曰:「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人紀准之。兄不可以比父,弟不可以為子。嫂之與叔,異族之人。本之天屬,嫂非姊,叔非弟也。則不可以親親理矣。校之人紀,嫂非母也,叔非子也。稽之五服,體無正統,定其名分,不知所附。《通典》九十二

  妄進者若卵投石,逃誅者若走赴深。《意林》

  間歲察舉薦廉而上之,皆是九州百郡之士,風異俗殊,所尚不同,曄若春華之並發,馥若秋蘭之俱茂,進如眾川之朝海,散如雲霧之歸山。《意林》,《北堂書鈔》七十九

  說身隱胥餘,築於岩穴,天下莫之知而不問,不可謂之靜而安乎?《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八

  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意林》

  吳起吮瘡者之膿,積恩以感下也。《史記》云:「吳起吮臃。」《意林》。案:「《史記》」下七字當是校語。

  晝戰目相見,夜戰耳相聞。得利同勢,失利相救。《意林》

  《兵法》云:「內精八陣之變,外盡九成之宜,然後可以用奇也」。《御覽》三百一

  堯遭洪水而貴陸,湯大旱而重水。《御覽》五十產,《永樂大典》

  陸田者,命懸於天也。人力雖修,苟水旱不時,則一年之功棄矣。水田制之由人,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林》,《御覽》五十六,又八百二十一

  樹上懸瓠,非本實也。背上披裘,非脊毛也。此似而非。《意林》

  九日養親,一日餓之,豈得言飽多飢少,同為孝乎?。谷馬十日,一日餓之,馬肥不損,於義無傷,非可同之一日餓母也。《意林》,《御覽》八百九十七

  漢末有管秋陽者,與弟及伴一人,避亂俱行。天雨雪,糧絕,謂其弟曰:「今不食伴,則三人俱死。」乃與弟共殺之,得糧達舍,後遇赦無罪。此人可謂善士乎?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遺體,食伴無嫌也。」荀侍中難曰:「秋陽貪生殺生,豈不罪邪?」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若管仲啖鮑叔,貢禹食王陽,此則不可。向所殺者,猶鳥獸而能言耳。今有犬齧一狸,狸齧一鸚武,何足怪也?昔重耳戀齊女而欲食狐偃,叔敖怒楚師而欲食伍參,賢哲之忿,猶欲啖人,而況遭窮者乎《意林》?」傅子曰:「聖人之道如天地,諸子之異如四時。四時相反,天地合而通焉。《意林》,《御覽》四百一

  昔仲尼既歿,仲尼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其後鄒之君子孟子輿擬其體,著七篇,謂之《孟子》。《文選·辨命論》注

  《論語》,聖人之至教,王者之大化。《鄉黨》則有朝廷之儀,聘亭之禮;《堯曰篇》則有禪代之事。《意林》

  夫文彩之在人,猶榮華之在草。《意林》

  道教者昭昭然,猶日月麗天。《文選·齊安陸王碑文》注

  見虎一毛,不知其斑。道家笑儒者之拘,儒者嗤道家之放,皆不見本也。《意林》

  止響以聲,逐影以形,奸爭流蕩,不知所止也。《意林》

  傅子曰:雲有脫文孟軻荀卿,若在孔門,非唯游、夏而已,乃冉、閔之徒也。《意林》

  《管子》書過半是後之好事者所知,《輕重篇》尤鄙俗。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六

  或問劉歆、劉向孰賢。傅子曰:向才學俗而志忠,歆才學通而行邪此下疑有刪節。《詩》之《雅》《頌》,《書》之《典》《謨》,文質足以相副。玩之若近,尋之若遠,陳之若肆,研之若隱,浩浩乎其文章之淵府也。《北堂書鈔》九十五,《御覽》五百九十九,又六百八

  桓譚書煩而無要,辭雜而旨詭,吾不知博也。《北堂書鈔》一百

  積薪若山,縱火其下,火未及然,一杯之水,尚可滅也。及至火猛風起,雖傾竭河海,不能救之。秦昭王是積薪而縱火其下,至始後然而方熾,二世起風而怒也。秦人視山東之民,猶猛虎之睨群羊,何隔憚哉!《意林》,《永樂大典》

  大孝養志,其次養形。養志者盡其和,養形者不失其敬。《意林》

  割地利己,天下仇之;推心及物,天下歸之;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見疑妻子,難以事君。君子修身居位,非利名也,在乎仁義。《意林》

  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洗其心。《意林》,《御覽》三百七十六

  君子審其宗而後學,明其道而後行。《意林》,《御覽》四百三

  或云:「玄、衡以善詩至宰相,張禹以善論作帝師,豈非儒學之榮乎?傅子曰:「學以道達榮,不以位顯。」《意林》

  吾觀班固《漢書》,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抑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非良史也。《意林》,《史通·內篇「書事」

  墨子兼愛,是廢親也。短喪,是忘憂也。《意林》

  漢太宗除肉刑,匹夫之仁也,非天下之仁也。不忍殘人之體,而忍殺人,故曰匹夫。《意林》。案:此《問刑篇》文。

  伊尹耕於有莘,孰知非夏之野人?呂尚釣於渭濱,孰知非殷之漁者?遇湯、武、文王,然後知其非也。《意林》

  面岐路者,有行迷之慮;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意林》

  或乘馬乘車而俱至秦者,所謂形異而實同也。《意林》

  若謂黃帝后方有舟楫,庖羲之時,長江大河,何所用之?《意林》

  經巨海者,終年不見其涯;測虞淵者,終世不知其底。故近者不可以度遠也。《意林》

  漢世賤軺車,而今貴之。《意林》

  夏曰余車,殷曰胡奴,周曰輜車;輜車即輦也。《續漢·輿服志上》注,《宋書·禮志五》

  天子出,多乘輿車。《北堂書鈔》未刪改本一百四十

  以雲母飾車,謂之雲母車。以下不得乘,時賜王公。《御覽》七百七十五

  有追鋒車,施通車。《御覽》七百七十五

  金根車,天子親耕乘之,蹋楮車,畋獵乘之。《御覽》八百二十二

  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彩謂之繡。《意林》

  長老說,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以火浣布為單衣。嘗大會賓客,行酒公卿朝臣前,冀陽爭酒爭杯而污之,冀偽怒,解衣而燒之。布得火煒華,赫然而熾,如燒凡布,垢盡火滅,粲然白,若用灰水浣之焉。《後漢·南蠻西南夷傳》注,《三國·魏·齊王芳記》注,《北堂書鈔》一百二十八,《御覽》六百九十一,又八百二十

  太祖武皇帝愍嫁娶之僭上,公主適人,皆以皂帳,從婢不過十人而已。《三國·魏武紀》注,《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二,《白孔六帖》十四,《御覽》六百九十九

  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合,合於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於今施行,可謂軍容,非國容也。《三國·魏武紀》注,《宋書·禮志五》,又《五行志一》「裁縑帛為白合。」引此曰:白乃軍容,非國容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七,《白孔六帖》十二,《御覽》六百八十七,又六百八十八,又八百十八。

  合本未有岐。荀文若巾行觸樹枝成岐,時人慕之,謂之為善,因而弗改。今通為慶弔之服,白紗為之,或單或夾,初婚冠送餞亦服之。《宋書·禮志五》,《御覽》六百八十八

  高山冠魏明帝以高山制,似通天元游,乃毀變先形,令行人使者服之。《御覽》六百八十五

  魏明帝疑三公袞冕之服似天子,減其采章。《御覽》六百九十

  尚書何晏好服婦人之服此服妖也。《宋書·五行志一》

  侍中冠武弁。《文選》

  始皇冢,令匠人作機弩,有人穿者,即射之。以人魚膏作燭。《意林》

  逐兔之犬,終朝尋兔,不失其跡,雖見麋鹿,不暇顧也。《意林》

  漢高祖度闊而網疏,故後世推誠而簡直;光武教一而網密,故後世守常而禮義;魏武糾亂以尚猛,天下修法而貴理。《意林》

  形自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意林》

  西國胡人言:「蘇合香者,是獸便所作也。」中國皆以為怪,獸便而臭,忽聞西極獸便而香,則不信矣。《意林》,《法苑珠林》四十九,《御覽》九百八十二

  必得崑山之玉而後寶,則荊璞無夜光之美;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則隋侯無明月之稱。《意林》

  始皇遠遊並海,而不免平台之變;及葬驪山,尋見發掘。《意林》

  今有鉛錫之鋌,雖歐冶百鍊,猶不如瓦刀;有駑駘之馬,雖造父駕之,終不及飛兔絕景;質鈍故也。《意林》

  土不可以作鐵,而可以作瓦。《意林》

  相者曰:三亭九侯,定於一尺之面;智愚勇怯,形於一寸之目;天倉金匱,以別貧富貴賤。《意林》,《御覽》三百六十五

  光武鳳翔於南陽,燕雀化為雛。二漢之臣,煥爛如三辰之附長天;長平之卒,磊落如秋草之中繁露;勢使然也。《意林》,《文選·齊安陸王碑文》注

  長人數丈,身橫九畝,兩頭異頸,四臂共骨。老人生角,男女變化。何益於賢愚邪?《意林》

  豈有太一之君,坐於庶人之座;魁罡之神,存於匹婦之室?《意林》

  樂廣為河南尹,郡中前廳多怪疾,後人皆於廓下督郵傳中治事,無敢在廳事者,唯廣處之。白日戶自閉,二子凱、橫等懾怖,廣使掘牆孔,得狸乃絕。《藝文類聚》六,《白孔六帖》七十六

  律呂本於天地,豈關崑山之鳳雌雄聲能定之哉?此好遠之談也!《北堂書鈔》一百十二

  昔者伯牙子游於泰山之陰,逢暴雨,止於岩下,抱琴而鼓之,為淋雨之音,更造崩山之曲。每奏,鍾期輒窮其趣,曰:「善哉!子之聽也」。《御覽》十

  箏者,上圓象天,下平象也,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擬十二月,乃仁智之器也。《藝文類聚》四十四

  琵琶體圓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通典》一百四十四

  魏晉之世,有孫氏善歌舊曲,宋識善擊節唱和,陳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彈箏,朱生善琵琶,雖伯牙之妙手,吳姬之奇聲,何以加之!人若欽所聞而忽所見,不亦惑乎?設此六人生於上世,越古今而無儷,何但夔、牙同契戰!《宋書·樂志一》,《北堂書鈔》一百十,《藝文類聚》四十四,《通典》一百四十五,《御覽》五百七十六,又五百八十,又五百八十三,《永樂大典》

  心有管,須言而發。《御覽》三百七十六

  王黎為黃門侍朗,軒軒然乃得志,煦煦然乃自樂。傅子難之曰:「子以聖人無樂,子何樂之甚?」黎曰:「非我乃聖人也。」《北堂書鈔》五十八,《御覽》二百二十一

  漢武令郡國舉孝廉,宋世合素帛,有釋親而位乃周歲雲周登之歲,記於素帛追之後徹,取諸此意也。《北堂書鈔》七十九

  漢武元光初郡國舉孝廉,元封五年舉秀才,歷世相承,皆向郡國稱故吏。《文選》盧子諒《贈劉昆詩》注

  周文王子公旦,有聖德,諡曰文。《文選·辨命論》注

  夢攀日月,覺而不上天庭;夢入九泉,寤而不及地下。高宗得說,偶中耳。《御覽》三百九十七

  上德之人,其齊萬物也,猶天之有春秋,時至自生,非德之力。《御覽》四百三

  夷吾為政,士三妻者逐於境外,女三嫁者入於隸也。《御覽》八百二十九

  鴻不學飛,飛則沖天;驥不學行,行則千里。二世修驪山陵,采玉者傾山,採珠者蔽海。《御覽》九百十六

  丈夫重義如泰山,輕利如鴻毛,可謂仁義也。諺曰:「己是而彼非,不當與非爭,彼是而己非,不當與非平」,是也。《御覽》九百十六

  鴨足可以反,雞足何以《骨斤》。反《骨斤》吾不知也,何況問天地乎?《御覽》九百十九

  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黷,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三國·魏·荀攸傳》注,《御覽》四百二,《永樂大典》

  敢問今之君子。曰:「袁中朗渙,字曜卿。積德行儉。華太尉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濟下以仁,晏嬰、行父,何以加諸?」《三國·華歆傳》注

  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如也。《御覽》二百九。案:謂曹仁。

  傅子曰: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