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技術革新要產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向技術革新要產量

——北京有機化工廠的調查報告
1971年4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北京有機化工廠,是一九六五年八月建成投入生產的一座大型現代化企業,設計能力為年產維尼綸原料聚乙烯醇一萬噸。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這個廠的廣大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遵照毛主席關於「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業發展道路」的教導,大搞技術革新,積極改造工藝和設備,挖掘出了很大的生產潛力。他們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作指導,在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援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實現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四十多項,創造出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使全廠年產量上升到兩萬噸,比原設計能力提高了一倍。

大破「洋奴哲學」,積極開展技術革新[編輯]

在黨的「九大」精神鼓舞下,北京有機化工廠的工人群眾提出要開展技術革新,改革工藝、設備,提高生產能力。但是當時有少數人卻認為,廠里的技術設備設計很科學,技術很先進,沒有必要進行改革。廠革委會和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認為,這種思想,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的餘毒沒有肅清的反映。於是,他們領導廣大革命群眾認真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展開了深入持久的革命大批判。

工人們針對所謂「設計很科學」的論調,學習了毛主席關於「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等偉大教導,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討論,認識到: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如果總是一成不變,就是形而上學,就只能被「洋奴哲學」所束縛,而無所作為。他們感到,廠里現有設備的有些設計並不是很科學的,大有改進的餘地。例如,一車間每年有副產品乙醛五百多噸,價值五十多萬元,而原設計中沒有回收乙醛的設備,使大筆財富白白地浪費了。後來,工人們修舊利廢,搞了一套小的回收設備,不但把全部副產品乙醛回收了,而且每年還製成廠里需要的原料醋酸六百多噸,價值九十多萬元。

針對着所謂「技術很先進」的論調,工人們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他們指出,先進和落後是相對的,某些技術裝置在一定時期內是先進的,但是隨着科學的發展,它會逐漸轉化為落後。精餾工段的醋酸乙烯精製塔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塔曾經被認為是最先進的定型設備,其實,並不如此。這個塔在生產中經常發生堵塞,每隔六天到二十天就要停車清洗,洗一次要二十四小時,嚴重影響生產。後來,工人們在實踐中摸索出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產品的產量、質量都超過了原設計標準。

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技術『禁區』闖不得,鬧不好兩萬噸搞不成,一萬噸也吹了」。針對這種活思想,工人們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的偉大教導,認識到所謂技術「禁區」,有時不過是技術設備比較複雜一些罷了,只要我們認識了它,就可以駕馭它,突破它。聚合釜的革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聚合釜被認為是「禁區」,規定操作規程不能改變,否則會引起爆炸。工人們運用唯物辯證法,詳細地分析了各種因素,反覆試驗,掌握了生產規律,改變了操作規程,突破了這個「禁區」。工人們深有體會地說:只有暫時未被認識、未被征服的領域,不存在什麼絕對的、永恆的「禁區」。只要把革命幹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經過不斷研究、試驗,就能夠打開所謂「禁區」,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工人們批判了「洋奴哲學」,踢開了「爬行主義」,經過細緻的調查研究,找出了設備、工藝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技術革新活動蓬勃向前發展。

大破「專家路線」,堅持群眾路線[編輯]

在改革設備的過程中,這個廠有些人懷疑工人群眾的力量,說什麼「專家、教授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一些工人還能弄出個什麼名堂來?」也有人擔心「群眾都動起來了,會把生產秩序搞亂」,主張只讓少數熟悉業務的人來搞。 廠革委會和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針對這種論調,引導廣大群眾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回顧建廠以來的兩條路線鬥爭史,進一步深入批判劉少奇的「專家路線」和「群眾落後論」。工人們指出,勞動群眾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實踐,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唯一源泉。可是,一切剝削階級總是把發展文化科學的功勞記在他們自己和為他們服務的少數「專家」、「權威」身上。這是歷史的顛倒,我們工人階級要把這種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經過大批判,工人們大長了志氣,增強了信心。他們和革命幹部、革命技術人員一起,對工藝、設備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分析,提出改革方案,經過集體討論,領導審查批准,然後,有的「割盲腸」,有的「摘腫瘤」,有的「換內臟」,展開了合理的改造。例如,「合成反應器」,被稱為是全廠「心臟中的心臟」,只有專門製造廠才能生產。這個廠的工人奮戰三個月,自己設計、製造出一台比原有設備體積小、生產能力高的「合成反應器」,代替了原有的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控制「合成反應器」中部溫度的「串級表」,也是關鍵設備,過去不許工人觸動它。以工人為主體、有幹部和技術人員參加的「三結合」小組,敢於革命,善於革命,用國產電子計算機代替了它,結果運行穩定,調節質量良好。廣大幹部、群眾群策群力,在很短時間內,就使技術革新在全廠遍地開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在技術革新活動中,這個廠的革委會和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堅決執行毛主席的群眾路線,做到了四個「堅持」:第一,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積極支持群眾的首創精神。如技術革新方案,由班組提出,經過群眾廣泛討論,然後集中正確意見,作出決定,再交群眾去執行。第二,堅持「兩參一改三結合」,組織以工人為主體,有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參加的「三結合」技術革新小組,充分發揮工人群眾的主力軍作用,也發揮革命技術人員的積極作用。第三,堅持一切經過試驗,把革命幹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取得了技術革新的巨大成果,又確保了安全生產。第四,堅持「領導一定要走在運動的前面」,全廠設立技術革新的統一機構,各車間的主要負責人親自抓這項工作,加強對技術革新活動的領導,保證了技術革新活動的順利開展。

廠革委會和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在領導群眾開展這場技術革新活動中深切體會到,依靠少數人辦企業,就冷冷清清,洋框框破不了,生產上不去;充分發動群眾,就會熱氣騰騰,生動活潑,衝破洋框框,把生產潛力變成現實的生產能力。

大破「消極平衡論」,堅持先進帶後進,後進趕先進[編輯]

北京有機化工廠在開始醞釀改革設備的時候,有人提出:「現代化的化工企業,生產具有均衡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就是某些局部的機器設備能改造成功,提高了生產能力,其它環節上不去,也是沒有用的,何必費那個勁呢?」

廠革委會和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認為,這種「革新無用論」,是「消極平衡論」的翻版,必須發動群眾徹底批判。他們組織廣大群眾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世界上沒有絕對地平衡發展的東西,我們必須反對平衡論,或均衡論」的教導,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廣大群眾通過學習和大批判進一步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發展,平衡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他們說,我們所講的平衡,是促使後進趕先進,推動生產波浪式地發展的積極平衡,而不是因循守舊,限制和阻礙生產發展的消極平衡。我們工人階級就是要大破「消極平衡論」,堅持進行積極的平衡,不斷提高生產水平。

在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指導下,全廠廣大工人、技術人員和各級領導幹部,在堅持正常生產的同時,大搞技術革新。聚合工段的工人一馬當先,進行技術革新,使生產能力提高了一倍。這時,整個生產流程中出現了中間高、兩頭低的不平衡局面。接着,全廠生產流程的第一個工段——乙炔清淨工段,也通過技術革新,使生產能力提高了一倍。處在清淨和聚合工段中間的合成、精餾兩個工段,變壓力為動力,奮起直追,也使生產能力大大提高。隨後,回收工段和皂化工段的技術革新也都相繼成功。這樣,全廠綜合生產能力很快比原設計提高了一倍,達到了年產兩萬噸的水平。

目前,北京有機化工廠的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正在繼續深入開展斗、批、改,進一步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向着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奪取新的更大的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