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2日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shtml


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2日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景。

第一篇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編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要主動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章 規劃背景[編輯]

第一節 發展基礎[編輯]

「十三五」時期,是四川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堅定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發展環境複雜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等風險挑戰,開創了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局面。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發展壯大,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就。三大攻堅戰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鄉村振興紮實推進,縣域經濟競相發展。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進展順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拓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有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系統開展,「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創新資源加快集聚,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現代綜合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態勢加快形成。民生福祉穩步增進,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融合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持續繁榮發展。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進展,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平安四川建設成效明顯,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順利實施,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五年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第二節 面臨形勢[編輯]

從國際看,發展趨勢凸顯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格局、經濟體系、貿易規則等重組步伐加快、調整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傳統經濟增長動能持續減弱,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日益加大。中美之間戰略博弈日趨激烈,推動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資源要素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模式和價值創造路徑深刻變革,加快國際產業分工版圖重塑。這些變化既增加了風險挑戰,也為我國主動優化產業鏈戰略布局、加快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巨大空間。

從國內看,發展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大國消費的韌性、完整的產業體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及數字紅利、人才紅利、制度紅利等優勢,將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再上新台階奠定堅實基礎。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步入大規模「安裝期」,數字經濟引領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戰略性產業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持續強化固鏈、補鏈、強鏈能力,將成為新時代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線。區域一體化進入全面融合升級版,區域經濟社會將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加速,將邁向精細化協同化專業化治理的新階段。

從我省看,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位勢。區域空間布局整體優化,創新驅動新優勢加快培育,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壯大,基礎設施建設迎來重大突破,高質量發展的牽引力推動力支撐力顯著增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持續改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萬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跨越。同時,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等問題仍然存在,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領域還有短板弱項,歷史遺留問題和改革發展中的新問題相互交織,矛盾風險積累疊加。

綜合判斷,我省在全國有分量、發展有基礎、未來有前景。面向未來,要堅持胸懷「兩個大局」,辯證看待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把握髮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第二章 總體要求[編輯]

第一節 指導思想[編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 重要原則[編輯]

推動「十四五」時期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重點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建設。堅持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確保「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四川落地。始終把發展作為興省之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促進城鄉循環、區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和內外市場循環,着力建強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

——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局。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區域空間布局整體優化、功能體系整體完善、發展能級整體提升。

——統籌推進發展、治理和民生。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以發展牽引治理、以治理保障發展,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價值取向,以發展之舉增進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不斷提升經濟競爭能力、市場監管能力、應急管理能力、防災減災能力、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為現代化建設築牢安全保障。

第三節 實現路徑[編輯]

貫徹落實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要堅持正確的策略和方法,重點把握以下實現路徑。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價格市場化決定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聚合效應、倍增效應、疊加效應,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普及,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邁上新台階。以數字化激活創新潛能、重構競爭優勢,推動我省經濟提質增效。

——極核帶動,軸帶支撐。深入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推動成都東進與重慶西擴相向發展,發揮成都極核帶動作用,促進成渝地區南北兩翼協同聯動。以軸帶支撐帶動全域發展,打造區域經濟發展軸和流域經濟發展帶,加快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

——「主幹」做強,「多支」發展。強化成都主幹功能,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促進全省發展主幹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推動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發展。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經濟副中心。

——全域開放,擴大內需。實施立體全面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引產業、人口和創新要素流入。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第三章 主要目標[編輯]

第一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編輯]

錨定到二〇三五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考慮國內外環境和四川發展階段性特徵,統籌短期和長遠,兼顧需要和可能,今後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經濟總量再跨上兩個萬億元台階、年均增長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全面提速,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幅度高於全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發展活力充分迸發。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態勢更加鞏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幅度高於全國,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文明風尚更加濃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基本建成。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環境治理效果顯著增強,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大氣、水體和土壤質量明顯好轉,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

——治理效能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設紮實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取得新成效,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73b8db65305d4f8f9ebc2af28d1652d7.jpg

第二節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編輯]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建成現代產業體系,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礎上翻一番。科技實力躋身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科技強省基本建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平安四川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巴蜀文化煥發新活力。生態環境更加優美,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交通強省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對外開放新優勢明顯增強。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篇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一干多支」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編輯]

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引導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第四章 做強成渝發展主軸[編輯]

第一節 增強成都極核和主幹功能[編輯]

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加快現代化國際都市建設進程。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增強全球性航空樞紐和國際鐵路港功能,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天府新區做強總部經濟和商務會展、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核心產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和公園城市先行區。成都東部新區發展航空經濟、現代物流、國際消費、智能製造等現代產業,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建設模式,構建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高地。

第二節 促進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編輯]

推進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加快生產力一體布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共享、政務事務通辦、開放門戶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構建形成中心城市引領型、組團式多層次網絡化空間結構。研究規劃成都外環等連接成都與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探索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向周邊城市延伸,促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升鐵路公交化運營水平,構建1小時通勤圈。協同推進「三區三帶」建設,以成都國際鐵路港大港區聯動德陽共建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協作帶,以天府新區聯動眉山共建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協作帶,以成都東部新區聯動資陽共建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協作帶。

第三節 推動成都東進與重慶西擴相向發展[編輯]

強化成都都市圈與重慶都市圈互動,推進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推動天府新區與兩江新區、成都高新區與重慶高新區共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協同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和汽車及軌道交通研發生產基地。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推動中心城市極核帶動功能沿軸帶擴散,支持德陽、眉山、資陽、遂寧、內江等城市優先承接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協同發展通道經濟和樞紐經濟,夯實成渝地區中部支撐。發揮成都都市圈輻射作用,發展都市圈衛星城,打造都市圈功能協作基地,做強綿陽、樂山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雅安綠色發展示範市,帶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b964f3a5152b4921bf12cb07560eb561.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73px;" border="0">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db86422472d14518aaefb890bf91bb4a.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02px;" border="0">

第五章 帶動兩翼協同發展[編輯]

第一節 推進南翼跨越發展[編輯]

發展壯大瀘州、宜賓區域中心城市,做強瀘州—宜賓組團,促進內江自貢同城化,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進程。突出南向開放大通道建設,做強產業、交通、教育、醫療等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建設現代產業集中發展區,建成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協同、市場主體聯動機制,建設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範區,協同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第二節 推動北翼振興發展[編輯]

積極培育南充、達州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廣安、廣元、巴中重要節點作用,做強南充—達州組團,加快閬蒼南一體化進程,促進川東北經濟區振興。以加快轉型發展為重點,加強特色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和加工轉化,暢通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建成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川東北、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加強規劃、政策、項目統籌,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機制,聯合打造省際交界區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振興發展。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0fc4da5631b442d5bc676f621ac81087.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884px;" border="0">

第六章 輻射三帶聯動發展[編輯]

第一節 高質量構建成德綿眉樂雅廣西攀經濟帶[編輯]

依託西成高鐵、寶成—成昆鐵路和沿線高速公路構成的綜合運輸通道,強化成都輻射功能,發揮德陽、綿陽、眉山、樂山、雅安、廣元、攀枝花和西昌支撐作用,帶動沿線城鎮協同發展,提升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依託沿線產業基礎,充分發揮高能級發展平台匯集、重大政策疊加的顯著優勢,建設西部科創大走廊,集聚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數字經濟、商貿物流、旅遊康養等產業,打造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示範帶。

第二節 培育壯大成遂南達經濟帶[編輯]

依託成達萬高鐵、達成鐵路和沿線高速公路,發揮遂寧、南充、達州等城市支撐作用,織密城際幹線運輸網絡,加快構建鐵海聯運新通道,塑造通道經濟、樞紐經濟新優勢。加強重要功能平台建設,打造區域物流樞紐、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推進生產力沿高鐵通道優化布局,推動能源化工、先進材料、機械汽配、綠色食品、絲紡服裝等產業轉型發展,建設東出北上開放大走廊。

第三節 優化提升攀樂宜瀘沿江經濟帶[編輯]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鐵路,加強攀枝花、樂山、宜賓、瀘州等城市緊密對接和分工協作,聯動推進岸線保護開發和航道港口建設,協同重慶打造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加快提升沿江區位和港口優勢。增強國家級開發開放平台功能,建設臨港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清潔能源基地和沿江綠色生態走廊,壯大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群和釩鈦產業集群,打造長江上游綠色發展示範區和沿江生態型城市帶。

第七章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編輯]

第一節 深化五區協同[編輯]

充分發揮五大片區的比較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推動差異化協同發展,強化片區間功能協作和產業配套,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與其他片區協同聯動。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推動主導產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加大城市空間、公共服務等資源供給,在環成都經濟圈、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分別培育形成經濟總量占比高、綜合承載能力強、創新發展動能強、區域帶動作用強的全省經濟副中心。推動攀西經濟區轉型升級,加快安寧河谷綜合開發,建設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推動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綠色發展,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4f9b13bf129c46149af8d4db7d41f548.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388px;" border="0">

第二節 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編輯]

堅持做強縣城、培育小鎮、提升園區、振興鄉村,促進縣域經濟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發展,全面提升縣域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城市主城區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推進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重點開發區縣促進優勢產業成鏈發展,培育特色產業集群。農產品主產區縣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突出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文化旅遊。賦予縣級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健全要素保障省市縣統籌協調機制,開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完善差異化分類考核評價辦法。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擴區升級,外引內培壯大縣域民營企業。實施強縣強區強鎮培育行動,大力推進工業強縣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撤縣設市、撤縣(市)設區。

第三節 強化川渝毗鄰地區合作[編輯]

共建川渝毗鄰地區發展功能平台,探索全面融合、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加快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共建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示範區、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打造高灘—茨竹產城融合新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共建遂寧潼南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協同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共建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支持瀘州永川江津以跨行政區組團模式建設融合發展示範區。

第三篇 突出創新引領,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編輯]

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建設全產業鏈創新提升區,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大力推動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第八章 優化創新能力布局[編輯]

第一節 高水平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編輯]

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中、資源集中的原則,在天府新區布局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築牢科技創新中心內核。聚焦核能、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按照國家統一規劃部署,集聚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基地。完善創新配套設施共建共管共用機制,招駐國內外頂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成長科技型企業,匯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研團隊。

第二節 完善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功能布局[編輯]

成都科學城重點圍繞網絡安全、空天技術、先進核能等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新經濟活力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經濟新產業,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生命科學創新區重點突破生物技術藥物、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建設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基地。未來科技城夯實智能製造、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基礎,打造中國西部智造示範區。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聚焦集成電路、網絡通信等前沿技術,打造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要素匯集區。

第三節 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突破性發展[編輯]

堅持服務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聚焦創新驅動與融合發展,建設綿陽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爭取國家支持國防科研院所企業化改制、軍工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軍工投資和資產管理改革。加快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建設國家國防科研生產的重要基地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高地。加快協同創新示範平台和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技術轉化應用和工業領域標準通用化,培育一批融合發展示範單位。實施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工程,提升衛星導航、信息安全、智能裝備等重點產業創新能力。制定綿陽科技城條例。

第四節 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編輯]

整合全省創新資源,形成核心引領、多點支撐的全省創新網絡,構建「研發+轉化」「終端產品+協作配套」「總部+基地」的創新發展格局。推廣成德綿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推動成德眉資一體化創新。支持成都與廣安等地採取「雙飛地」模式協同創新。加快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促進釩鈦磁鐵礦、稀土和碲鉍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提升高新區、經開區、省級新區和雙創示範基地等創新發展能力。

第九章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編輯]

第一節 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編輯]

以空間集聚和學科關聯為導向,完善「五集群一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打造世界一流的先進核能、空氣動力、生物醫學、深地科學、天文觀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加快建設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轉化醫學、大型低速風洞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優勢資源,積極爭取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台。啟動建設新型空間光學研究裝置、超高速軌道交通試驗平台等前沿引領創新平台。

第二節 高標準建設重點實驗室體系[編輯]

依託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大力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高分子材料、牽引動力、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等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創新營運管理和評價激勵機制,突破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圍繞基礎材料、生物醫學與人類健康、農業生物遺傳、環境系統與控制等領域,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高等級實驗室等。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學、先進核能、電子信息等領域,加快組建天府實驗室,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

第三節 推動部省共建國家創新中心[編輯]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創建精準醫學、釩鈦新材料等產業創新中心,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工業雲製造、工業信息安全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支持創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優化整合先進微處理器技術等國家工程化驗證平台,突破新技術新工藝。培育建設一批省級產業創新發展平台。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b6f37d03e97e4de9b7d19d2fb7596611.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52px;" border="0">

第十章 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編輯]

第一節 加強基礎研究[編輯]

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作用,支持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建設四川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加強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建設,推進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經濟金融等應用領域和前沿交叉學科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研發。支持開展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強化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評價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

第二節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編輯]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聚焦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工業軟件、航空與燃機、釩鈦資源、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着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大戰略性創新產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科技支撐能力。集中梳理一批產業基礎能力提升類項目,持續開展系統攻關,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

第三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編輯]

加快建設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大力引進和培育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示範企業。設立四川院士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推動「兩院」院士和中央科研單位科技成果在川轉移轉化,開展中試放大、技術熟化、工程化配套和產業化示範。加速科技成果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依託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建設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培育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建立完善對成果轉化人的激勵機制。依託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關聯產業發展。加快推動高分、北斗衛星技術成果在防災救災、應急管理等領域轉化應用。

第十一章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編輯]

第一節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編輯]

健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創新機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重點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鼓勵企業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引進知名企業來川建立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參與制定重大技術創新計劃和規劃,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創新合作、國際標準制定。

第二節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編輯]

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引導具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基礎研究基金。支持企業以多元化市場化方式,集聚社會資本投入研發創新。推進重點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健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報告、考核制度。推動骨幹企業融入全球研發網絡,積極布局建設海外研發(設計)中心。完善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開展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落實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措施。

第三節 支持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編輯]

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建立創新聯合體,推廣「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研發組織模式。鼓勵中小企業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和價值鏈,開展專業化協作、聯合攻關,在細分領域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中試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完善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推動大企業和高校院所通過市場化方式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產品應用場景、儀器設備等資源。

第十二章 優化政策環境[編輯]

第一節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編輯]

深化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擴大科研單位和領軍科技人才自主權,開展科研經費「包幹制」試點,實行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度。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財政資金支持引導機制,探索建立科研項目跨省組織機制。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調整職務科技成果資產評估備案管理程序,探索適應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推動形成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建設開放創新體系,建立「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區建設機制,形成與國際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

第二節 建設西部創新人才高地[編輯]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發現、引進、使用和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充分依靠市場機制,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以「天府英才」工程為統攬,實施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加快集聚培養高精尖短缺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搭建人才發展平台,深化拓展省校(院、企)戰略合作,常態化舉辦「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健全國際人才管理機制,創建國家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第三節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編輯]

深化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管理和服務。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爭取設立成都知識產權法院,推動重大知識產權案件跨區域審理。加強專利、商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行政保護。探索實施知識產權惡意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全面推廣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受理「雙報制」。深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構建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拓展仲裁、調解等社會治理渠道。培育高價值知識產權,推動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開展集專利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於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探索創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範區。

第四節 健全支持創新的金融政策[編輯]

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通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等方式,提升科技創新融資能力。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推動設立特色科技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專利權質押、商標質押貸款等服務,拓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風險共擔體系,實施科技企業信貸風險分擔和融資成本補助。發揮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等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第五節 營造支持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生態[編輯]

增強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台能力,拓展眾創空間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功能,建設「孵化+創投」「孵化器+商業空間」「互聯網+」等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器。完善科研人員等重點群體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探索「互聯網+創業平台」新模式,實施社會服務領域雙創帶動就業示範工程。建設創新創業集聚區,發揮西部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引領帶動作用,高水平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布局建設區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優化創業投資政策環境,吸引更多創投企業投資初創期科技型企業。

第四篇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編輯]

聚焦「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集聚,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製造業比重,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十三章 深入實施製造強省戰略[編輯]

第一節 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編輯]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構建高標準的產業基礎體系。編制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清單。培育發展基礎工藝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打造高水平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實施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提升工程,圍繞產業鏈全景圖穩鏈、強鏈、補鏈、延鏈。依託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大技術更迭、工藝優化、裝備升級力度,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鞏固提升傳統產業鏈,塑造新興產業鏈。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實施產業集群配套型和關聯企業集聚型招引,推動產業鏈核心環節本土化、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第二節 加快推進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編輯]

推動製造業發展更多依靠數據、信息、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促進數字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建設製造業大數據服務平台,提升數據採集存儲和分析應用能力,積極應用大數據提升企業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開展製造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應用移動電子商務、線上到線下等新型業務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製、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探索建立反向定製產業基地。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生產線,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

第三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編輯]

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加大垂直一體化整合力度,構建大中小企業配套、上下游企業協同的產業生態圈,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做強萬億級支柱產業。聚焦半導體、新一代網絡技術、智能終端軟件等領域,突出創新驅動,構建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錨定航空航天、能源裝備、燃氣輪機、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重點領域,突出質量為先,打造世界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推動優質白酒和精製川茶、飲用水、健康食品、精品服飾、特色輕工等創新發展,突出品牌制勝,培育世界級消費品產業集群。壯大釩鈦、鋰鉀、鋁基、晶硅、稀土、氟硅、玄武岩纖維等生產基地,形成全國重要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促進大宗化工原料向精細化工轉型,加快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化工產業集群。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建設高水平汽車產業集群。實施開發區「提擴培引」工程,重點支持千億級園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繼續支持老工業地區振興發展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22c3bfc992a9400ea7229e8f30935f1d.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1617px;" border="0">

第四節 實施降本減負行動[編輯]

堅持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多措並舉推進降本減負行動,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嚴格執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單列製造業信貸計劃,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支持企業擴大債券融資,運用供應鏈金融等方式擴大融資供給,降低融資成本。推動天然氣「轉供」改「直供」,降低用能成本。調整優化運輸結構,提高物流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水平,緩解企業用工成本上漲壓力。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長效機制。

第十四章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編輯]

第一節 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編輯]

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進「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能級,壯大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規模,促進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創建網絡安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打造核能與核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第二節 培育產業新增長點[編輯]

精準實施技術攻關行動,聚力攻克光刻機、高端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超前研發太赫茲通信等前沿技術,以豐富的應用場景為牽引,重點發展物聯網、車聯網等信息基礎產業,以及超高清、工業設計等數字創意產業,構建新興產業發展新基座。實施生物藥、重大新藥創製、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專項攻關,重點發展創新靶向藥、創新疫苗和抗體藥物、核醫學、生物治療與再生醫學、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產業,培育合同研發服務、合同生產服務等新業態,建設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面向產業技術前沿和新興市場需求,重點培育人工智能、精準醫療、前沿新材料、核技術應用、高性能機器人、高端航空航天裝備、氫能及燃料電池等產業,打造一批新興產業未來增長引擎。

第十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編輯]

第一節 推動支柱型服務業轉型升級[編輯]

加快建設貿易強省,實施商業貿易創新轉型發展工程,開展高標準商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打造優勢產業交易和服務平台,推動品牌化連鎖化智能化發展,大力發展新零售。實施物流降本增效工程,支持組建跨省市物流集團,推進物流大數據中心、物流金融服務平台、地方電子口岸、國際物流服務平台等建設,打造全國物流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促進區域性金融功能總部集聚發展,支持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科技、綠色、供應鏈等特色金融,打造金融科技發展高地。

第二節 促進成長型服務業做大做強[編輯]

大力發展科技信息、商務會展、人力資源、川派餐飲、醫療康養、家庭社區等成長型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提速增量。推進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建立完善跨領域、跨區域、全過程的技術轉移集成服務體系。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商務服務體系,培育壯大會計審計、法律服務、安全環保等服務機構。開展會展品牌提升行動,發展智慧會展、雲展覽等新業態。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提升工程,打造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示範區。推動川菜傳承與創新,打造美食地標,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做強「中國牙谷」「醫美之都」,打造西部醫療康養高地。鼓勵發展家庭社區服務,提升特色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第三節 提升服務業供給質量[編輯]

加快服務業標準化進程,創新服務質量治理。持續推進服務業「三百工程」建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塑造行業標杆和服務典範,提升服務品牌核心價值。實施服務業標準領航工程,發展標準化服務機構,開展服務標準、服務認證試點示範。深入推進質量提升行動,分級建立質量管理認證和評價制度,健全質量責任追溯、傳導和監督機制,實行市場主體信用評價差異化監管。加快建設成都服務業核心城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試點,推進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服務業強市強縣建設。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fa6cff4f1e4e4a28a50f51a0b1f05536.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413px;" border="0">

第十六章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編輯]

第一節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編輯]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和「菜籃子工程」責任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明確耕地利用的優先順序,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開展優質糧食工程和「天府菜油」行動,布局建設「魚米之鄉」試點縣、鄉鎮,確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3500萬噸以上、油菜籽年產量超320萬噸。推進生豬等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打造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生豬年出欄穩定在6000萬頭左右。實施「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實現牛羊肉基本自給。推進安寧河谷現代農業提升,打造我省「第二大糧倉」。加快建設成德眉資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範區,發展都市農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平穩。

第二節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編輯]

依託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加快建設優勢聚合、產業融合的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打造有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做優盆地外銷加工蔬菜、盆周山區高山蔬菜、川南早春蔬菜和攀西冬春喜溫蔬菜,打造優質蔬菜產業帶。加大雅安、樂山、宜賓、廣元和巴中等茶葉主產區低產低效茶園基地改造和品種改良力度,做強川西南名優茶產業帶和川東北富硒茶產業帶。加快品種更新和技術推廣,做優長江上游晚熟柑橘產業帶。建設安岳中國檸檬集散交易中心,提升中國檸檬核心產區市場影響力。做優蒼溪、綿竹、蒲江等獼猴桃產業,建設世界紅心獼猴桃之都。強化優質石榴和晚熟芒果品牌推廣,培育攀西南亞熱帶特色水果產業帶。依託四川盆地大宗藥材、秦巴烏蒙山區特色藥材、川西北高原民族藥材等優勢種植區,打造全國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

第三節 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編輯]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水平。加大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培育力度,建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支持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化服務體系和風險防範機制,合理引導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推廣生產託管、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訂單農業等合作模式,支持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收益分成」「資產入股」等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覆蓋種養、加工、銷售、科技、金融等環節的多元化經營服務實體,加強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綜合平台建設,推動郵政等服務網點向產業基地延伸。

第四節 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編輯]

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各類「國字號」農業園區,培育認定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推進國省市縣四級園區梯次發展。建設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深化農業科研、開發和產業化合作,打造西部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現代循環農業和智慧農業。做強原產地初加工,發展品種專用、生產定製、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新模式,加快建設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川菜產業和竹產業基地。實施現代農業種業提升行動,建設四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家種質資源庫西部中心庫。突出農業裝備支撐,強化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推廣。支持農業烘乾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打造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加強綠色食品、有機產品、道地藥材認證,打造農產品地理標誌。做大做強天府菜油、天府龍芽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西部農產品集散交易中心。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aaa615c2b8a94da9bce17ef9c7269b28.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857px;" border="0">

第五篇 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四川[編輯]

把數字牽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聚焦激活新要素、推進新治理、營造新生態,加速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網絡強省、數字四川、智慧社會,打造西部領跑、全國領先的數字驅動發展高地。

第十七章 打造數字經濟新增長極[編輯]

第一節 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編輯]

實施數字產業集聚升級計劃,聚焦「芯屏端軟智網」等核心產業和5G、超高清視頻、區塊鏈等新興產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建設集成電路「芯火」雙創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補齊研發設計、芯片製造等環節短板,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錨定柔性顯示、高世代液晶、有機發光半導體等高端技術發展,構建貫通原材料、零部件、面板製造、整機集成的新型顯示全產業鏈。重點發展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打造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高地。加快建設成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產業示範園區。

第二節 大力促進產業數字化[編輯]

實施數字技術融合應用計劃,創建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快推進工業製造體系建設與工業互聯網升級改造有機融合,培育全產業鏈追溯、規模化定製、智能檢測等工業互聯網應用新模式。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網絡,大力培育智能零售、平台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的廣泛應用,開展數字農業、智能農機應用試點示範。

第三節 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編輯]

積極探索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路徑,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支持成都以智能化生產和社會化應用為重點,開展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創新、新型基礎設施試驗驗證、超大城市智慧治理。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和數字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聚焦智能製造、數字文旅、數字康養等特色優勢領域開展試驗。支持各地建設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產業園區。打造天府數字經濟論壇品牌。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93c4233487f34949b17a06434b3662a2.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550px;" border="0">

第十八章 全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編輯]

第一節 強化數字政府基礎支撐能力[編輯]

推進部門業務專網整合,全面完善和延伸統一高效的電子政務網絡。優化升級省級政務雲平台,推動跨區域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全省一體化政務雲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資源中心,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電子證照、社會信用等基礎信息庫。完善權威高效的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跨部門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建設安全高效的政府數據開放平台,支撐政府部門數據的統一發布和管理。

第二節 提升政府數字化監管水平[編輯]

建立數字化監管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整合各地各部門監管業務信息系統及數據資源,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系統應用,構建監管事項全覆蓋、監管過程全記錄、監管數據可共享、監管結果可追溯的智慧監管體系。推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和聯網應用,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徵的非現場監管。完善信用監管體系,探索推行個人誠信分,加快實現全省各級各部門信用數據共享。

第三節 提高政府數字化服務效能[編輯]

依託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全面打通全省各地各部門政務服務辦理系統。統一身份認證體系,提供電子證照、電子簽章、公共支付、通知消息等共性服務,實現「一網通辦」。打造「天府通辦」四川政務服務品牌,推進政務服務「掌上辦」。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充分利用社會第三方拓展辦事渠道,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構建全省統一的網絡理政平台。深入推進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

第十九章 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編輯]

第一節 促進公共服務數字化便捷化[編輯]

建立健全適應數字化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機制,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和管理能力。加快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開展智慧醫療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示範,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拓展「四川雲教」直播平台覆蓋範圍,開發內容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優化「智游天府」文旅公共服務平台,提供游前、游中、游後一站式服務。加快公共交通、養老托育、水電氣等便民服務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天府蓉易辦」等平台互認互通,率先實現成德眉資同城化公共服務對接共享。

第二節 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編輯]

探索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構建全要素數據化的城市數字模型,建設智慧治理中心、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城市大腦」。支持成都建設「智慧名城」。加快提升城鄉通信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持續推動鄉村電信普遍服務和智慧廣電網絡建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建立完善農業自然資源、農村集體資產等重點數據資源庫,構建農村人居環境、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等智能監測預警體系和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支撐體系。開展數字鄉村試點示範。

第三節 提高社會生活數字化水平[編輯]

構建雲端集成、便捷高效的城鎮社區智慧場景,提升數字普惠服務能力。支持數字化智能化生活平台和專業服務機構建設,拓展第三方互聯網服務渠道和服務內容。加大數字化智能化生活服務產品開發供給,發展直播帶貨、共享住宿等生活消費新場景,積極培育流量經濟、無人經濟、共享經濟、微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強數字技能培訓,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引導公眾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主動融入數字社會。

第二十章 培育良好數字生態[編輯]

第一節 營造包容審慎的政策環境[編輯]

精簡數字經濟領域的行政審批事項,推進數字經濟市場主體登記註冊便利化,建立完善城市機會清單發布機制,有序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准入限制。加快轉變數字經濟行業管理方式,完善新興行業引導和管理辦法,鼓勵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主動參與制定產品和服務標準。堅持鼓勵創新,分領域分類別完善監管規則,提升信息監測、證據保全、在線識別、源頭追溯等能力,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留足空間。

第二節 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和保護[編輯]

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管理制度,制定政府信息資源開放目錄,推動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旅遊、交通環境、農業氣象等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建設行業性數據資源平台,促進社會數據共享與流通。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審查規範,加大對技術專利、數字版權、數字內容產品、個人隱私等的保護力度。加強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數據保護意識。爭取設立成都互聯網法院。

第三節 健全數字安全保障體系[編輯]

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可靠性和安全防護能力。夯實安全評測、電子認證、密碼應用、應急防範等信息安全基礎性工作,健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信息通報預警機制。提升成都國家重要數據災備中心功能,建設異地災備數據基地。完善數據採集、傳輸、交換、存儲、使用、銷毀全過程安全管理機制,開展數字安全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合作,加強數字平台治理。促進信息安全技術開發與利用,建設網絡安全產業基地。

第六篇 構築市場高地,暢通供需大循環[編輯]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激發巨大的市場活力和內需潛力,促進消費升級、擴大有效投資,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第二十一章 促進消費提質升級[編輯]

第一節 發展消費新主體新載體[編輯]

深刻把握數字時代主流消費群體演變規律和趨勢,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消費、線上消費、品牌消費的新主體。深度挖掘歷史、文化、景觀等資源,打造數字時代集文創、旅遊、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消費新載體。支持成都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形成一批線上線下、傳統現代融合引領時代消費潮流的旗艦店、概念店、體驗店、融合店,打造全國新型消費增長極。支持建設具有巴蜀特色的區域消費中心,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現代商圈、商貿古鎮、藝術重鎮、時尚街區,形成一批「智慧街區」「智慧商圈」。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的信息消費體驗中心,推進快遞服務站、智能快件箱、無人售貨機等智能終端設施建設和資源共享,引導零售企業智慧化轉型。

第二節 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編輯]

加快傳統消費業態數字化,挖掘消費潛力,推廣傳統零售、餐飲、菜場、社區服務的交易、支付、物流、營銷等數字化應用,促進傳統消費線上化、品牌化、集約化、直供化。支持外賣配送、網約車、即時遞送等新業態發展,培育「雲逛街」「雲購物」等網購新模式。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開發數字景區、數字博物館、線上演藝等新產品,推進超高清、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規模化應用,提升文博游、節會游、民俗游、工業游等文化體驗和沉浸式體驗,引導和培育網絡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等新模式。

第三節 構建消費新體制新機制[編輯]

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實施重點群體增收激勵計劃,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用工機制,鼓勵發展新就業形態,探索「共享用工」等新模式。建立金融支持機制,提升金融對促進消費的支持作用,按照市場化方式支持新型消費綜合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新消費金融產品,規範發展消費信貸。創新消費協同治理機制,推動跨部門聯合監管,實現線上線下協調互補、市場監管與行業監管聯接互動,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的打擊力度,着力營造放心舒心消費環境。

第二十二章 激發投資活力釋放[編輯]

第一節 開闢「兩新一重」投資新領域[編輯]

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基礎設施新特徵,統籌當前與長遠、傳統與新型、補短板與加長板關係,在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設施等領域,實施一批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項目,讓投資更好地惠及群眾、支撐發展。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優先實現5G網絡在交通樞紐、產業園區、熱門景區、核心商圈等熱點區域深度覆蓋。夯實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基礎,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築、環保等領域智能化改造,推進污染源智慧環境監測監控設施、智慧管廊綜合運營系統建設。提升交通、水利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推動區域一體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等軌道交通建設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

第二節 拓展社會投資新渠道[編輯]

放寬民間投資准入領域,在城市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能源、水利、生態環保等投資領域,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給予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的機會,為企業和社會資本拓寬投資渠道、放開投資限制。降低民間投資准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寬進嚴管,鼓勵社會資本以多元主體、多種方式參與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旅遊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參股、聯合、聯營、併購等方式進入投資公司或項目公司。創新投資方式,鼓勵民間資本採取私募等方式發起設立主要投資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可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融資貼息、股權投資、資本金注入等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更高質量利用外資,按照國家規定,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

第三節 構建政府投資新機制[編輯]

健全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圍繞「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突出政府投資在補短板、惠民生、促引導方面的作用,在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公益服務、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管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制訂相關領域投資規劃,建設常態化、制度化的項目推介、跟蹤調度及後續服務長效機制。完善政府投資管理機制,嚴格執行政府投資相關法律政策,履行法定審批程序。強化政府投資監督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依法審計機制,健全權責明晰、各司其職的政府投資監管體系,創新在線監測、現場核查等方式加強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建立政府投資社會監督評價機制,依法公開政府投資年度計劃、審批、實施、檢查等信息,完善政府投資重大項目的公眾參與、專家評議、風險評估機制。

第二十三章 數字化驅動供需大循環[編輯]

第一節 發展供需直連型數字供應鏈[編輯]

面向消費需求個性化、場景化、實時化、互動化,引導零售、製造、農業等龍頭和互聯網企業構建端到端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加快培育個性化定製、產地直銷、網絡直播等供需直連型新業態。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推進傳統產業集群、產業帶、農產品基地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數字化改造,通過數字化平台,推動訂單、產能、渠道等信息共享,以信息流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實現產業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9117a57e8e244a4b905d18733f9f3f41.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53px;" border="0">

第二節 培育供需精準匹配數字平台[編輯]

以數字化驅動供需精準匹配,在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建材家居、衛生醫藥、鞋類服裝、農特食品等行業建設垂直電子商務平台,推動農林產品、建材、汽配、礦產資源等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台健康發展,培育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推進傳統製造業領軍供應鏈數字化,建立垂直行業數字化供需平台,整合行業線上線下交易資源,基於銷售者精準洞察,建立營銷、製造、物流等高效協同的生產流通一體化新生態。支持傳統流通、物流企業採購、銷售、服務的數字化、在線化,培育供需高效協同的平台型服務體系,重構流通體系和價值鏈,提升經濟運行整體效率。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106b7ba5c476466197c625c6a0fe51e1.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851px;" border="0">

第七篇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編輯]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創造型、引領型、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保障。

第二十四章 加大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力度[編輯]

第一節 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編輯]

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爭取中央賦予省級更大用地自主權,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推進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在省級統籌下實現跨區域流轉,探索節餘指標與長三角地區跨區域交易。強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監管,開展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推進「畝均論英雄」考核評價。健全低效用地盤活激勵約束機制,實行盤活存量與下達增量相掛鉤。探索土地用途兼容複合利用、點狀供地等用地模式,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需求。

第二節 引導勞動力合理暢通有序流動[編輯]

建立戶籍與居住登記並行的人口服務管理新機制,實行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與常住人口掛鉤。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培育壯大人力資源服務市場主體,完善勞動力市場化、社會化流動機制,暢通人力資源跨所有制、跨區域流動渠道。完善人才共享機制,引導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之間的人才合理流動,促進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提高人才配置效能。落實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動態管理職業資格目錄,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制度有效銜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互通銜接。

第三節 提升資本市場化配置效率[編輯]

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實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動計劃,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大力推進債券發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在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開展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支持地方商業銀行增資擴股,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促進村鎮銀行健康發展。在審慎監管前提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擴大投貸聯動業務規模。鼓勵各地建立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推廣「政府+保險+擔保+銀行」等風險共擔模式。

第四節 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編輯]

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建設知識產權運營示範基地、高價值專利育成中心,促進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健全科技成果常態化路演和科技創新諮詢制度。探索科技成果資本化新路徑,推廣知識產權質押等融資方式。建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享機制,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第五節 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編輯]

健全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規範,制定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建立數據分類管理和報備制度,推動數據資源管理地方立法。建立社會數據開發利用機制,加大數據採集、加工、存儲、分析和應用力度,促進數據價值增值。創新大數據應用模式,加快構建產業、城市管理、信用監管、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規範化數據開發應用場景。研究制定數據權屬界定、流通交易規則,推動開展數據資產確權、評估、定價、質押、抵押。發揮數據經紀商等市場中介作用,擴大數據市場交易。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試點。

第二十五章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編輯]

第一節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編輯]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聚焦主責主業推動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以發展公眾公司作為主要形式,積極穩妥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完善優先股制度,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完善國有資本出資人管理職責,推進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健全完善國有資本動態補充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風險控制。

第二節 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編輯]

強化民營企業產權保護和激勵,完善企業合法權益受損的補償救濟機制,增強行業協會(商會)維權服務功能。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採購、要素獲取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政策措施。提升金融服務功能,強化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貸款激勵考核。創建國家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搭建全省中小民營企業綜合服務平台,支持建設改革發展標杆民營企業。實施四川民企雁陣培育計劃和民營企業家梯隊培育工程。鼓勵川商回鄉創業。

第三節 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編輯]

推進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立企業黨委(黨組)落實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完善企業「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推動「外大於內」董事會建設,完善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制度,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採用信息化智能化方式開展流程再造,推進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支持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引導民營企業健全經營決策、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制度,提高規範運營水平。

第四節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編輯]

加快地方信用標準規範體系建設,構建社會信用信息「一張網」,完善全省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推進各地區、各行業的信用信息歸集、公開和共享,積極拓展「信用+」應用場景。規範「紅黑名單」和信用修復管理,建立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引導規範行業組織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大力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健全完善多元化信用服務體系。推進地方信用平台建設,促進信用、評級市場合規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立法,加強誠信宣傳教育。

第五節 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編輯]

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推動對新出台地方性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應審盡審,保障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政策措施體現公平競爭原則。優化審查機制,建立第三方評估制度。健全定期評估、動態清理長效機制,及時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建立舉報綠色渠道。完善市場競爭狀況評估制度。在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強化競爭政策實施試點。

第二十六章 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編輯]

第一節 優化經濟運行調節機制[編輯]

正確把握國家宏觀政策取向,促進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統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健全經濟運行調度機制,重視預期管理,強化政策預研儲備。加強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研究,提升經濟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完善統計體系,發揮統計監督職能。加強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

第二節 健全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編輯]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強化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強化預算約束。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與市縣財政關係,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地方稅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險費、非稅收入征管體系。加強財政金融互動和政策協調,優化政府引導基金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加快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創建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

第三節 推進「放管服」改革向基層延伸[編輯]

推動省市級行政權力向基層下放,減少省級部門具體審批事項。健全完善各級政府權責清單和服務清單,實行動態管理。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統一服務標準和規範。將部分審批、服務、執法等權限依法賦予鄉鎮,促進鄉鎮行政服務職能整合,建立綜合治理、綜合執法、公共服務、政務公開等功能集成統一平台。推進鎮村便民服務中心、站點標準化建設,實現鄉鎮可辦、村級代辦、就近能辦。

第四節 構建新型市場監管體系[編輯]

堅持放管結合、並重推進,推動更多行政資源從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後監督管理,加快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治、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協同監管格局。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跨部門聯合監管、信用監管。制定全省新興行業分類指導目錄和監管規則,創新包容審慎監管。完善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集中開展市場監管重大執法行動。開展移動端執法、非現場執法,推動執法結果共享互認。

第五節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編輯]

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行「不見面」辦事,更大範圍推動「一件事」集成辦理和「一網通辦」。制定實施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落實四川省企業和企業經營者權益保護條例,健全企業參與重大涉企政策制定機制。貫徹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實行高水平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支持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外商投資企業註冊登記。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建立健全政策評估制度,支持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

第二十七章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編輯]

第一節 探索一體建設的組織管理機制[編輯]

建立跨行政區一體運行的領導機制,共同研究決定經濟區規劃、改革、項目、政策等重大事項。建立跨行政區對口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整合行政審批和監管職能,集中推進經濟區建設工作。建立統一高效的實施機制,探索以委託管理、成立管理公司等方式組建經濟區管理運營主體。制定經濟區獨立考核的指標體系,創新績效評價辦法。

第二節 健全共建共享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編輯]

建立規劃統籌機制,一體開展經濟區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編制和審定,推進多規合一。建立項目統籌機制,總體謀劃、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經濟區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建立政策統籌機制,推進經濟區公共服務政策體系對接、標準統一,搭建公共資源共管平台,促進「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第三節 完善市場主導的產業協作機制[編輯]

統籌規劃經濟區產業布局,明確主導產業,共同制定產業引導目錄和產業地圖,推進產業相互配套成鏈發展,培育優勢產業集群。統籌建設經濟區產業發展平台,創新跨行政區「一區多園」「飛地園區」等模式,集成優勢資源打造高能級產業創新載體。統籌經濟區產業支持政策,制定無差別化招商引資激勵措施,推動經濟區市場主體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第四節 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編輯]

建立經濟區財政協同投入機制,發揮省區域協同發展引導基金作用,支持地方聯合設立區域性投資基金。探索重大工程項目財政支出跨行政區結算機制。建立經濟區稅收分享機制,推進稅收征管一體化,合理劃分跨行政區合作項目產生的財稅收益。探索建立經濟區獨立統計核算制度。

第八篇 深化四向拓展,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編輯]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合作,着力建設陸海互濟、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構建內陸國際門戶樞紐,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

第二十八章 加快形成全域開放格局[編輯]

第一節 突出南向,深度融入東南亞南亞國際市場[編輯]

深化與北部灣經濟區、渝滇黔協作,合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深化川港川澳合作會議機制,共同開拓南向國際市場。主動參與中國—東盟框架合作,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大市場,擴大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積極拓展電力能源、交通運輸、化工建材等領域工程承包市場,穩妥有序推動冶金建材、機械裝備、醫藥化工、特色農業等行業優勢企業「走出去」。

第二節 深化西向,加快融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編輯]

加強與西北地區聯動,強化西向「空中走廊」和中歐班列(成都)戰略支撐。積極融入中國—歐盟、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以中歐班列(成都)為紐帶深化與波蘭、荷蘭、德國等合作,推動成都與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互為亞歐航線合作重要節點,擴大與歐洲國家在生物醫藥、精密機械、航空製造、文化創意等領域高層次合作。支持省內企業參與中巴經濟走廊能源、交通等項目建設,推進與以色列共建聯合實驗室及技術轉移中心,拓展與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非洲國家等交流合作。

第三節 提升東向,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編輯]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鐵路,構建通江達海、首尾互動的東向國際開放大通道,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融入亞太經濟圈。提升川渝合作層次和水平,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引領帶動西部地區更高水平開放。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強成都與上海資本市場融通發展,主動推進成德綿創新帶與G60科創走廊協同聯動。加強沿江港口、口岸合作,加密蓉甬、蓉滬等鐵海聯運班列,推進樞紐互通、江海聯通,擴大與日韓和美洲地區經貿投資合作。

第四節 擴大北向,積極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編輯]

加強與關中平原、華北、東北地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建立天府新區與雄安新區合作交流機制。積極對接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冰上絲綢之路」合作。依託東方經濟論壇等重大平台和中俄「兩河流域」地區合作機制,支持企業參與伏爾加河中上游地區經貿投資合作。提升經蒙古至俄羅斯中歐班列效能,打造木材、汽車等大宗商品貿易新通道。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eb2cd2b261d9416f95c74e2f765a7279.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02px;" border="0">

第二十九章 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台[編輯]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編輯]

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引領性工程,統籌推進雙向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區域協同開放、現代政府治理等制度體系創新。加大賦能放權力度,有序推進省級管理權限下放,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改革先行區。推進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建設,爭取國家賦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權,試行有利於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外匯管理政策。支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第二節 着力提升開放口岸能級[編輯]

推進機場、鐵路和港口口岸開放,建設內陸口岸高地。提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口岸能級,加快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九寨黃龍機場航空口岸,爭取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布局更多航空口岸。支持成都國際鐵路港、瀘州港、宜賓港拓展口岸功能,創建更多進境產品指定監管場地。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拓展服務功能。積極引導綜合保稅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加強綜合保稅區績效評估。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州)申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

第三節 務實建設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編輯]

提升成都中法生態園、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中意文化創新產業園、中韓創新創業園、新川創新科技園國際合作水平,打造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樣板。加快實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建設全球藥物供應鏈服務中心、先進醫療服務中心,構建中日合作樞紐。探索創新「兩國雙園」「一園多國」等新模式。高品質建設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川港合作示範園,支持各地打造國際(地區)產業合作平台。

第四節 打造一流國際交往平台[編輯]

高水平建設中國—歐洲中心,打造中國與歐洲開展投資貿易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擴大西博會影響力,搭建西部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化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高標準舉辦「海科會」,架設中國西部與世界人才合作的重要橋梁。提升科博會、農博會、酒博會、鋰業大會、四川航展等重點展會專業化國際化水平,辦好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川商發展大會、「一帶一路」華商峰會等重大活動。主動承接國家主場外交活動和國際性會議,引進更多高層論壇對話、前沿品牌展會、國際賽事活動等。

第三十章 強化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支撐[編輯]

第一節 打造國際門戶樞紐[編輯]

支持成都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打造全球性航空樞紐、洲際航空中轉中心和貨運中心,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組織中心,大力發展適歐適亞、適空適鐵產業,構建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鼓勵德陽、眉山、資陽共同發展臨空臨港經濟,協同建設門戶樞紐城市。支持宜賓、瀘州、攀枝花、達州建設聯接長江黃金水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樞紐節點。

第二節 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編輯]

擴大成都國際鐵路港多平台集成優勢,加快形成經新疆、內蒙古、雲南及北部灣港、長三角「多通道跨境、多口岸過境」的國際班列大通道。完善「蓉歐+」班列基地,創新「歐洲通」運營模式,打造「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體系。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示範,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做優跨境區塊鏈金融平台,推動建立國際陸上貿易新規則。加強中歐班列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對接,構建以成都為主樞紐的國際班列網絡。

第三節 深化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編輯]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規則標準對接,推動更多國家來川設立領事機構和辦事機構等,發展更多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關係。開展「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打造綜合信息、貿易結算、跨境投融資服務和匯率風險管理平台。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支持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綠色工程、綠色投資、綠色貿易。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推進川渝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第四節 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編輯]

鼓勵加工貿易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支持發展保稅維修、再製造、檢測等業務。大力發展一般貿易,鼓勵自主品牌產品和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資源性產品等進口,促進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進口。大力發展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布局海外倉、國際營銷服務平台、境外經貿合作區,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全面深化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國家文化、數字服務和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

第九篇 強化支撐保障,構築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編輯]

堅持戰略引領、適度超前,統籌增量和存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構建集約高效、經濟惠民、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三十一章 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編輯]

第一節 暢通出川戰略大通道[編輯]

以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絡為重點,加快建設「四向八廊」戰略大通道。拓展川黔粵桂、川滇走廊,加快建設成自宜、渝昆高鐵,爭取將大理至攀枝花、宜賓至西昌至攀枝花等高鐵納入國家規劃,實施隆黃鐵路隆敘段、成渝鐵路成隆段擴能改造等西部陸海新通道西線通道重點項目,推進宜攀、西香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南向至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雲南大通道。提升南北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建設成達萬高鐵,規劃建設成渝中線高鐵,實施廣元經達州至萬州港鐵水聯運新通道重點項目,加快開江至梁平、成南擴容、成渝擴容等高速公路建設,推進長江幹線航道整治,形成東向至長三角、京津冀大通道。暢通川陝京、川陝蒙走廊,規劃建設渝西高鐵,推進鎮巴至廣安、成綿廣擴容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北向至京津冀、關中大通道。打通川甘青、川藏走廊,加快建設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西寧至成都鐵路,建設馬爾康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全面提升國道318線等川藏通道幹線公路通行能力,形成西向至西藏、青海、新疆大通道。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06c97c260b814f39ad345494ce0af1cb.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93px;" border="0">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a7f01d2596a84f2ea17c3c68f47aea9e.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19px;" border="0">

第二節 提升全球性航空樞紐競爭力[編輯]

強化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功能,完善「干支結合、客貨並舉」的航空運輸體系。高標準建成投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提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運營保障能力,促進「兩場一體」運營。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建設樂山、閬中、達州(遷建)機場,加快廣安、遂寧、會東、甘洛、雅安等機場前期工作,研究論證相關機場遷建工作。優化國際航線網絡,拓展與全球主要客貨運樞紐航線高效銜接的洲際10小時、亞洲5小時航程圈,逐步開行全貨機航線。加密國內航線航班,新增北京、上海、拉薩、廣州、烏魯木齊等全貨機航點,開行省內機場間直飛航班。有序推進北川、金堂、長寧、巴塘、鹽源、營山等通用機場建設,積極拓展商務出行、飛行培訓、低空旅遊、應急救援等通航服務。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ea92d0468de74093926a40560ba40cf7.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03px;" border="0">

第三節 優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編輯]

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織密高快速公路網絡,全面提升城際、城鄉互聯互通水平。推進建設川南城際鐵路內自瀘段、漢巴南鐵路南巴段、成巴等城際鐵路。加快建設綿陽經蒼溪至巴中、金口河至西昌、樂山至資中等高速公路。持續提升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完善城際快速通道網絡,加快城鎮過境段改造。推進災害易發頻發地區生命線通道和繞避工程建設。有序推進縣鄉道升級改造。推進岷江全線達標、嘉陵江全線復航、渠江全線渠化,促進沱江、涪江等新進高等級航道有序延伸,協同重慶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增強瀘州—宜賓、攀枝花、達州、廣元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銜接牽引能力,培育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f46b13a39f3f45a1a43bc5638c3ed7dd.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87px;" border="0">

第四節 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編輯]

支持成都、遂寧、達州、瀘州、攀枝花等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打造宜賓、自貢、內江、廣元、南充、樂山、綿陽等區域物流樞紐。建設以瀘州、宜賓、樂山、廣元、南充、廣安為主要節點的長江水運物流網絡。打造一批國家示範物流園區,建設成渝雙城配送中心、國際公路貨運中心,布局成都、廣元、綿陽等高鐵貨運物流基地。統籌規劃國際多式聯運集疏系統,推進中國西部汽車物流、「空中+陸上」絲綢之路國際空鐵公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建設鐵路「無水港」。加密「蓉歐+」東盟鐵海(鐵)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達州—萬州江鐵聯運班列。培育鞏固經廣西、雲南至東盟跨境道路貨運線路,做大做強「東盟班車」。

第三十二章 完善現代能源網絡體系[編輯]

第一節 打造中國「氣大慶」[編輯]

實施中國「氣大慶」建設行動,加強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建成全國最大天然氣(頁岩氣)生產基地,天然氣年產量力爭達到630億立方米。大力推進天然氣(頁岩氣)勘探開發,完善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加快增儲上產,重點實施川中安岳、川東北高含硫、川西緻密氣等氣田滾動開發,加快川南長寧、威遠、瀘州等區塊頁岩氣產能建設。優化城鄉天然氣輸配網絡,加快重點區域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延伸和完善天然氣支線管道,天然氣管道達到2.25萬公里以上,年輸配能力達700億立方米。

第二節 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編輯]

科學有序開發水電,優先建設季以上調節能力水庫電站,重點建設「三江」水電基地大中型水電站,推進白鶴灘、蘇窪龍、兩河口、雙江口等大型水電站建成投產,加快建設拉哇、卡拉等水電站,開工建設旭龍、孟底溝、枕頭壩二級等水電站。重點推進涼山州風電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設,加快金沙江流域、雅礱江流域等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農村生物質能。

第三節 加強電網設施建設[編輯]

加快四川電網主網架提檔升級,構建電網中長期目標網架,建成四川特高壓交流重點工程,啟動實施攀西電網至省內負荷中心通道工程。推進四川水電外送第四回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加快白鶴灘水電站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規劃建設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電送出工程。完善省內電力輸配網,提高輸電通道利用率和配網供電能力、質量。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推進用戶「獲得電力」優質服務。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0b840306c1d245e1985c4ba1d7d31c0f.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550px;" border="0">

第三十三章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第一節 完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生態網絡[編輯]

深入推進「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動,構建水安全保障體系。完善「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建成蓬溪船山灌區等項目,加快推進向家壩灌區一期、大橋水庫灌區二期、亭子口灌區一期等工程建設,爭取開工毗河供水二期,深化論證引大濟岷、長征渠引水等項目。穩步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建成李家岩水庫等重大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農村供水和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已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健全完善灌排工程體系。

第二節 加強防汛薄弱環節建設[編輯]

推進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庫建設,建成土溪口、黃石盤水庫等工程,開工建設青峪口、米市水庫等工程,提高洪水調蓄能力。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進主要江河重點河段堤防護岸工程建設,實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城市防洪排澇、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完善水文站網與防汛非工程措施,加快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提升監測預警和防洪調度能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第三節 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編輯]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取水許可。實施節水行動,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企業和園區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加快城鎮供水管網以及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改造。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健全節水激勵機制。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7190458ddcf548d6866855fed860bc39.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545px;" border="0">

第三十四章 着力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第一節 加快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加快建設5G、光纖超寬帶和第六代無線通信網絡,推進跨行業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建設「星河」智能衛星星座,打造衛星地基運控網及應用服務平台。積極穩妥推進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構建窄帶物聯網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系統,加強智能倉儲、多功能路燈杆、綜合管廊等新型物聯網集成載體建設。實施產業功能區物聯網全覆蓋工程,推動智慧園區建設。

第二節 推動信息技術設施創新發展[編輯]

開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範,在製造、空管、金融、教育、醫療、文旅等重點領域推進「AI+場景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統一區塊鏈基礎設施,在物流倉儲、金融服務、產品溯源、城市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開展創新應用。打造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台、智能合約產品設計平台和數字交易平台。建設區塊鏈產業創新中心。

第三節 加快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匯聚整合交通物流、能源環境、科學研究、醫療健康、應急管理等領域數據資源,推動數據中心向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國產化方向發展。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成渝樞紐節點。建設四川省大數據資源中心和調度平台。加快建設成都超級計算中心、鯤鵬生態基地等多層次算力平台,打造國家級超算中心。

第四節 促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編輯]

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成都)節點提檔升級,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行業(區域)二級節點建設,爭創成渝國家級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加快交通、郵政等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試驗,建立4級駕駛自動化開放測試基地。發展智能物流服務平台,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和能源互聯網發展,加快布局公共服務區域公(專)用充電基礎設施。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3c536d00724b4e5ebd652601f1a96c0c.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503px;" border="0">

第十篇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編輯]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三十五章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編輯]

第一節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編輯]

成都市加快取消符合條件的重點人群落戶限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成德眉資戶籍准入年限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提高城市居住證發證量和含金量,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享有同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健全隨遷子女入學入園政策,推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城鎮社保體系之間無障礙轉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落實城鎮化「人地掛鉤」政策。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原有合法權益,建立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

第二節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網絡化發展[編輯]

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為支撐、縣城和中心鎮為基礎的現代城鎮體系,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支持成都主城有序疏解非省會城市核心功能,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依託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I型大城市,依託重要節點城市積極培育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II型大城市。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開展中心鎮「六大提升工程」,探索特大鎮功能設置試點,培育打造縣域副中心,支持條件成熟的鎮設市。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鎮。

第三節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編輯]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規劃設計,強化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的規劃建設管理。建設韌性城市,提升城市建築災害防禦能力,完善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城市,打造生態休閒公園和綠色健身廊道,構建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優化城市路網結構,提升綠色出行便利程度。建設智慧城市,推進社區治理、交通管理等領域智慧創新應用。建設人文城市,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建設文化休閒街區。改造老舊街區、老舊小區、老舊廠區,改善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推動智能建造、綠色建材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

第四節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編輯]

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動態適應城鄉居民在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優化完善縣城教育衛生、養老托育、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市政管網、農貿市場、快遞配送、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運處理、產業園區配套等設施,加強防洪、排澇、抗震、消防等設施建設。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示範縣(市)建設,有序開展省級試點示範。

第三十六章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編輯]

第一節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編輯]

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畜水林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實施農業新型流通促進行動,建設一批重點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建立多種形式產銷聯合體,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田園綜合體。加快培育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鼓勵在鄉村投資興辦文化創意、概念設計、軟件開發、博覽會展等環境友好型企業。

第二節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編輯]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完善鎮村規劃,優化村莊布局,規範指引農村建築風貌。深入推進宜居鄉村建設,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提升農房建設質量。突出鄉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因地制宜推進川西民居、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推進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動」。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普及和農村文化市場繁榮,彰顯農耕文化、林盤文化、孝廉文化等優秀鄉村文化魅力。

第三節 做好鄉鎮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編輯]

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鞏固深化「兩項改革」成果。統籌農村「五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撤併建制村與新村委會直連暢通、全省城鎮以上智慧廣電網絡全覆蓋,建立健全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長效機制。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增強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保障和服務能力。盤活用好撤併鄉鎮學校、衛生院、敬老院等閒置資產,因地制宜加強鄉鎮幹部周轉房保障。創新社區治理,實施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工程。

第四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編輯]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改善欠發達地區發展條件,鞏固提升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發展和增收致富能力。繼續加強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加強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完善集中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強化社區治理和社會管理。強化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社會力量參與等幫扶工作,完善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交流等協作機制。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涼山州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範。

第三十七章 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編輯]

第一節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編輯]

支持民族地區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團結線、幸福路,實施民族地區國省幹道改造升級,加快三州三級通縣公路改造,推進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線、九寨溝世界遺產旅遊線等山地軌道交通項目,研究加密支線機場。彰顯民族文化魅力,厚植生態本底,發展全域旅遊。建設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和生態種養業園區,打響「淨土阿壩」「聖潔甘孜」「大涼山」等特色品牌,發展現代高原農牧業和民族醫藥產業。支持發展「飛地園區」。實施教育發展振興計劃和新一輪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持續實施「學前雙語教育推進工程」,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探索建立民族教育創新試驗區。推進民族院校擴大規模、提高質量,促進幹部人才雙向交流。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a25ac023ec334cd090d69743bb75b43d.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10px;" border="0">

第二節 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編輯]

加強革命遺蹟遺址保護,打造提升紅色教育基地,實施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工程,修繕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規劃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四川長征幹部學院、大巴山幹部學院、張思德幹部學院。創建川陝革命老區綜合改革試驗區,支持巴中川陝革命老區核心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大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跨區域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補助力度。推動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就地轉化利用。

第三十八章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編輯]

第一節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編輯]

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管理制度,有序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職稱評定向鄉村醫生、教師傾斜,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貸通」運營機制,優化農村融資擔保政策,發展農業保險。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入鄉。

第二節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編輯]

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管護機制,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鄉村延伸。優化農村公路網絡,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全面實施鄉村客運「金通工程」,促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暢通城鄉交通運輸微循環。健全城鄉商貿物流配送體系,完善縣城商貿中心設施,打造重點鄉鎮商貿流通節點,拓展縣鄉客運站物流服務功能,加快縣城物流配送中心和建制村物流服務點建設。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建立產權所有者管護制度,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管護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鄉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准公益性項目建設運營。

第三節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編輯]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統籌配置城鄉教育資源,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完善城鄉教育信息化聯動發展機制。支持城市醫院與縣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巡回醫療和遠程醫療,鼓勵縣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實行差別化醫保支付政策。開展文藝下鄉活動,引導農村居民自辦文化。

第四節 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編輯]

支持成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生態價值實現、城鄉產業協同、農村土地改革、農村金融服務、城鄉人口遷徙等方面先行先試,建立地區生產總值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核算、雙運行」的綠色經濟考評體系,打造「碳惠天府」生態資源運營平台,協同共建農商旅產業功能區。有序開展省級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堅持省級指導和自主選擇相結合,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探索。

第十一篇 增進民生福祉,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編輯]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擴大民生保障覆蓋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十九章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編輯]

第一節 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編輯]

積極落實援企穩崗政策,支持企業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大力支持自主創業,鼓勵多渠道靈活就業。健全就業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建立規模裁員和失業風險預警機制,有效防範系統性、規模性失業風險。建立重大產業、項目、投資就業吸納能力考核評估機制。完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第二節 統籌推進重點群體就業[編輯]

推進農民工服務保障戰略性工程,完善農民工基礎信息數據庫,強化農民工服務平台功能,加強用工供需統籌,完善返鄉入鄉創業支持政策,鼓勵就近就地創業就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政策措施,鼓勵到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拓寬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渠道,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鼓勵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優先招錄退役軍人,探索設立退役軍人創業基金。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就業困難人員托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第三節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編輯]

拓展公共就業服務平台信息化功能,推進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智慧化、便民化。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一批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實現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就業援助等一站式服務。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加快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就業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c46a020346e2418a874110c54284dbb0.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358px;" border="0">

第四十章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編輯]

第一節 推進公共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編輯]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實施學前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加強公辦幼兒園和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規範發展民辦幼兒園。實施義務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學區制管理,系統建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平台。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推進工程,推動高中普及攻堅,逐步化解大校額問題,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加強中小學教書育人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名輔導員示範隊伍建設,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保障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持續推進教師安身安心工程。建好用好管好特殊教育資源,推動實施特殊教育暖心工程。

第二節 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編輯]

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建立職業啟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縱向銜接的培養體系。實施中職「雙示範」、高職「雙高計劃」。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創建產教融合示範區,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和產教聯盟,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強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職隊伍建設,加強「訂單式」、定製式人才培養,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

第三節 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編輯]

實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建設國家高等教育新高地。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工程,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優化學科布局,帶動地方高校和特色學科躋身國內一流。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加強一流專業建設,推進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和新農科協同發展。加強高校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支持駐川部屬高等院校開展戰略性研究,鼓勵地方高等學校開展應用性研究。加強高等學校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推動高校辦學條件達標升級。開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引導民辦高校健康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設四川應急管理職業學院,發展公安、農業農村、互聯網等高水平特色學院。

第四節 建設學習型社會[編輯]

推動「學分銀行」建設,落實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健全企業職工綜合教育機制,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社會培訓服務功能,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培訓。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多元化發展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開展學習型城市、鄉鎮(街道)、社區、機關、企業、家庭等創建活動。加強繼續教育專兼職教師、終身學習服務志願者等隊伍建設。辦好各級開放大學。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c5f85e14857943a7a8410bff3b6cfa35.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06px;" border="0">

第四十一章 推進健康四川建設[編輯]

第一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編輯]

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健全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優化醫療資源區域布局,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完善醫療服務價格、人事薪酬等政策。鞏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深化藥品耗材和醫療器械採購使用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健全衛生健康全行業、全過程信息化監管體系。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

第二節 完善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體系[編輯]

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達標和能力提升,加強省級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和市縣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加快建設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和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補齊市縣醫院傳染病區(科)短板,加強鄉鎮、社區「哨點」醫院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控能力建設。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強化艾滋病、包蟲病綜合防治,有效落實結核病防治重點措施,推進血吸蟲病、麻風病及地方病消除達標,鞏固消除瘧疾成果。

第三節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編輯]

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試點,規劃建設省級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加強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建設西部醫學高地。實施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高水平醫學重點專科(學科、實驗室)建設,促進醫研結合創新發展。加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市縣級醫院提標擴能,支持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運行機制,加強基層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第四節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編輯]

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規劃建設省區域中醫醫療中心,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加強中醫藥活態傳承和中醫典籍研究利用,推進師承教育制度化,培養高層次、複合型、緊缺型中醫藥人才。提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推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優做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多元化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改善民族醫院辦院條件,提升民族醫藥綜合服務能力。推進中醫藥文化普及,促進海外傳播。

第五節 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編輯]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城鄉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推動體育場館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打造「15分鐘健身圈」。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賽事活動。開展國民體質監測,保障各類人群體育健身權利。深化體教融合,加強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推動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振興,積極發展冰雪運動。積極申辦重大體育賽事,籌辦好2021年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2025年世界運動會。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體育培訓等業態,大力發展體育產業。

第六節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編輯]

建立愛國衛生工作長效機制,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推進衛生城市、衛生鄉鎮創建,逐步實現省級衛生城鎮全覆蓋。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統籌推進「廁所革命」。加強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監測檢測網絡。推進健康城鎮試點,實施「健康細胞」建設工程。強化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e3a4f0247745440f97c0cbe3fc3e3391.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85px;" border="0">

第四十二章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編輯]

第一節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編輯]

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障。構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提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推動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進一步擴大異地就醫結算範圍,研究推進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加強醫療保障基金監管,維護基金安全。鞏固完善大病保險,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積極推動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

第二節 優化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編輯]

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基本生活救助與專項救助、急難救助相銜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臨時救助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全面落實資助重點救助對象參保繳費政策,健全醫療費用救助機制。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政策和服務體系。推進社會福利服務設施建設投資多元化。全面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慈善事業,加強慈善組織監督管理。落實綠色惠民殯葬政策,實現基本殯葬服務普惠均等。

第三節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編輯]

建立健全租購併舉的住房保障制度,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解決新市民為主的常住人口階段性住房困難。實施保障標準動態調整和進入退出審核監管,規範發展公租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重點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穩妥推進棚戶區改造。

第四節 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編輯]

建立健全退役軍人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提升服務保障水平。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建設,推進服務保障事業單位改革發展。健全退役軍人移交安置機制,完善待遇保障制度,落實撫恤優待政策。推動優撫醫療服務、學歷教育優待、職業技能培訓等關愛幫扶政策落實。強化褒揚激勵。實施褒揚紀念設施提升工程,推進軍人公墓建設。做好雙擁工作,加強軍供保障。

第四十三章 保障重點群體基本權益[編輯]

第一節 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編輯]

深入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依法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全面實施婦女發展綱要。增強全社會性別平等意識,促進婦女平等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提高婦女技能素質,促進婦女就業創業,推動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建立健全家庭和諧文明政策保障和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發揮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促進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培養家庭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省婦女兒童中心。

第二節 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編輯]

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完善保障未成年人權利法規政策體系和制度機制,全面實施兒童發展綱要。健全未成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監測預防、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五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實施「童伴計劃」項目,創建友好型城鄉社區兒童之家,加大政府購買兒童關愛服務力度,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兒童工作。全面實施四川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健全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工作體系、保障體系,建設省級青少年校外活動綜合陣地。

第三節 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編輯]

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保障殘疾人生命健康權、生存權、發展權。建立殘疾預防和康復工作機制,完善康復托養設施,強化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完善照護和托養服務機制。保障殘疾人平等教育和就業權利,發展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加強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培育發展助殘社會組織。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0c2acdada7c34ff6bc62c6d3da2ed5f3.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72px;" border="0">

第四十四章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編輯]

第一節 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編輯]

完善產假、生育保險、生育津貼等政策措施,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引導全省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完善綜合性醫院婦產科、兒科服務體系,規劃建設省兒童醫學中心。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完善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健全人口監測預警機制。

第二節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編輯]

實施養老服務「七大工程」,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建立家庭喘息服務機制。完善農村養老三級服務網絡,加強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保護機制。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促進民辦養老機構規模化、連鎖化、專業化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規劃建設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安寧療護機構,發展醫養結合型機構,加快建設全國醫養結合示範省。探索建立社會福利、救助和保險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加強養老護理員技能培訓,培育為老服務公益組織,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推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

第三節 構建適老宜居的社會環境[編輯]

加強人口老齡化國情省情教育,引導樹立積極老齡觀。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場所適老化改造,健全老年人優待制度。廣泛開展老年教育、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解決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困難,充分調動老年人社會參與積極性。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髮經濟。健全複合型老齡產業體系,豐富老年居家、食品藥品、健康監測、康復輔助等產品供給。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7a62b558ba7949a4ac5f3aaac45a45d5.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391px;" border="0">

第四十五章 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編輯]

第一節 創新和完善現代鄉村治理制度[編輯]

規範完善鄉鎮機構設置,制定權責清單,推進鄉鎮擴權賦能。強化鄉鎮便民服務功能,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鄉鎮工作運行機制,開展鄉鎮治理現代化試點示範。完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村級自治體制機制。深入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探索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管理。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提升管理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能力。健全村級民事代辦制度。

第二節 健全街道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編輯]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街道職責准入制度,引導街道集中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治理機制,構建黨建引領、協同聯動的小區治理架構。推動人財物和責權利對稱下沉,推動社區減負增效,擴大社區自主權。完善社區議事協調機制,推廣院落、樓門棟等「微自治」,規範物業服務。整合各類網格資源,構建「一網統籌」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實施社區建設示範工程,開展黨群中心「親民化」改造,完善社區智慧生活配套服務,推進「三社」聯動、社區服務項目化創新試點。推動社區與駐區單位資源共用、陣地共建、活動共辦。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

第三節 加強城鄉基層治理能力建設[編輯]

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領導機構和運行機制,構建省市縣聯動推進的工作格局。強化基層人才支撐,健全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鄉村人才等選育用管機制。構建長期穩定的城鄉基層治理投入機制,健全以財政為主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建立正常增長機制。深化城鄉基層治理示範創建,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完善黨員幹部聯繫群眾制度,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加強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治化、規範化建設,提升群眾自治能力。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機制,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構建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資助和公益創投等方式,拓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發展空間。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萬人培養工程。

第十二篇 促進巴蜀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省[編輯]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現代輿論傳播高地,不斷增強巴蜀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高水平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

第四十六章 提高社會文明水平[編輯]

第一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輯]

深入實施時代新人培育、紅色基因傳承、公益宣傳平台傳播三大工程。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打造提升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加強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等先進典型選樹宣傳和禮遇幫扶,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公益傳播「千媒萬屏」計劃,建立健全報、刊、視、聽、網和戶外大屏公益廣告刊播聯動機制。

第二節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編輯]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和宣傳普及,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一流學科、人才體系、研究平台建設,推出更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學術研究精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發揮高校、黨校(行政學院)、社科院等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陣地作用。支持省委黨校、小平幹部學院等提升綜合能力。

第三節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編輯]

普查整理傳統文化資源,推進歷史名人、巴蜀文明、藏羌彝文化、古籍文獻等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重點工程,發展文博事業。建設四川名人館、四川博物院新館。加強遺址遺蹟等文物保護,建設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實施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提高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水平。傳承發展川劇曲藝、傳統工藝、武術文化,打造傳統節慶品牌,建設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和文化生態保護區,擴大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影響力。實施文化走出去「六大工程」,建設四川國際傳播中心。促進檔案資源保護利用,推進檔案數字化建設。加強地方志工作。

第四節 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編輯]

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紮實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文明創建提升工程、移風易俗教育實踐工程和連片創建示範工程,實施文明專項行動。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提倡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後文化。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加強志願服務站點建設。建設縣(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

第四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編輯]

第一節 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編輯]

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振興出版、影視、川劇和曲藝。建設數字化出版和版權綜合服務平台、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基地。建設現代高科技攝影棚,打造影視劇拍攝「一站式」服務平台。扶持川劇經典劇目和精品劇目創作,舉辦四川藝術節、中國川劇節和曲藝專業賽事活動。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計劃。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完善文藝精品獎勵扶持辦法,規範改進文藝評獎。壯大文藝院團、影視演藝企業,發展新文藝群體、名家工作室,培養聚集專業人才。

第二節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編輯]

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和公共數字文化整合創新等工程,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布局建設省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和區域性文化中心,建設省工人文化宮。推動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補短板、強弱項。高質量建設鄉鎮綜合文化體、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鄉鎮數字電影院、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服務陣地。加強公共數字文化、智慧廣電、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推動公共文化場館擴大免費開放範圍和項目,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第三節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編輯]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推進省市縣媒體融合「一張網」建設,開展媒體深度融合示範,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加快省級媒體轉型,重點建設省級技術平台和區域性傳播平台,打造特色新媒體品牌。推進市級媒體融合發展,探索建設單一融媒體中心、傳播平台。增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基層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台和社區信息樞紐功能。推進廣電5G一體化建設,加快有線無線衛星智能協同覆蓋,建成兼具宣傳文化和綜合信息服務特色的新型融合網絡。

第四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編輯]

深化文化行政審批制度和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完善黨委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促進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深化國有文藝院團和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單位)改革,完善文化企業堅持正確導向履行社會責任制度,推進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文化企業社會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深化新聞、出版、廣電、藝術等領域職稱制度改革,激勵專業人才職業發展。

第四十八章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編輯]

第一節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編輯]

推動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文博、創意設計、文化裝備等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網絡視聽、高新視頻、電子競技等新興業態。實施省屬國有文化企業振興計劃、市(州)骨幹文化企業培育計劃、重點民營文化企業扶持計劃,開展文化產業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打造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推動彩燈展覽、川版圖書、動漫遊戲、曲藝影視等文化出口提質增量。

第二節 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編輯]

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貓、大遺址等「十大」文旅精品,構建巴蜀文化旅遊、藏羌彝文化、茶馬古道、長征紅色旅遊「四大」走廊。建設天府旅遊名縣名鎮名村,培育名店名品名導等。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完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文旅綜合體,發展度假旅遊、康養旅遊、音樂旅遊、體育旅遊、研學旅遊等新業態,推動傳統技藝、傳統飲食、表演藝術等項目集聚轉化。舉辦旅博會、旅投會、文創會等重大活動,擴大「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品牌形象和文化影響力。

第三節 高水平建設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編輯]

依託獨特資源稟賦,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全域環境整體提升,打造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重要文化旅遊目的地。協同開發和整體推廣世界遺產地、環龍門山、環龍泉山等文旅資源,提升環成都文旅圈國際化發展水平。串聯古棧道、劍門關、白馬關、三星堆、武侯祠、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遺址,支持蜀道聯合申遺,做優蜀道文化旅遊帶。深度挖掘長江源頭酒、燈、鹽、茶、竹文化價值和「三線」工業基地人文底蘊,做強沿長江休閒度假旅遊帶。整合紅色文化、巴文化資源,打造偉人故里、大巴山旅遊環線和嘉陵江、涪江詩畫長廊,貫通川東北渝東北生態文化旅遊帶。加強民族文化保護開發,用好攀西陽光和大渡河、金沙江峽谷等獨特自然資源,培育南方絲路文化旅遊帶。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19307639466643ec84e2eb4df7526910.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76px;" border="0">

第十三篇 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四川[編輯]

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持續加強生態省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形成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

第四十九章 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編輯]

第一節 構建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編輯]

全面構建「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加強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若爾蓋草原濕地、秦巴生物多樣性、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4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保護修復森林、草原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加強長江—金沙江、黃河、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礱江、涪江、渠江等江河生態帶保護和修復,保護江河源頭生態,整治修復灘涂濕地,建設江河岸線防護林體系和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f557e45a0d1f4ce8bf68819330220c68.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02px;" border="0">

第二節 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編輯]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高原牧區減畜計劃和退化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第三節 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編輯]

全面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推動建設若爾蓋國家公園,加強各級自然保護區規範管理。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地確權登記,維持和恢復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及棲息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有序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建設,有效保護珍貴自然景觀資源、地質地貌、古樹名木,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完善生物多樣性觀測監測預警體系。

第四節 強化森林草原災害防控[編輯]

構建「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監管平台,開展生態狀況監測評價。健全林草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嚴防重大林草有害生物入侵。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裝備水平,強化生態氣象保障。加強林草科研平台建設,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裝備研製。全面推行「林長制」。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bdc58fa80021410aab782d1c9d873f26.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668px;" border="0">

第五十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編輯]

第一節 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編輯]

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末端嚴治」大氣污染閉環治理體系。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嚴控工業源、移動源、面源排放。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加快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和道路堆場揚塵治理。整治秸稈露天焚燒。完善大氣組分自動監測體系,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施城鄉寧靜工程,治理噪聲污染。

第二節 深化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編輯]

強化河(湖)長制,劃定河湖管理範圍,加強涉水空間管控,建立水環境管理控制單元體系,推進湖庫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流域岸線保護。鞏固提升岷江、沱江等重點流域水質。加強赤水河等省際跨界河流、川西北黃河流域綜合治理。推進工業集中發展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和管網排查整治攻堅行動,全面消除劣V類國省控斷面,開展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完善農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加強優良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建立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

第三節 強化土壤環境風險管控[編輯]

開展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完善農用地分類管理。嚴格控制在永久基本農田等優先保護區周邊新建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嚴格執行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減量置換」原則,加強礦山尾礦庫污染綜合治理。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提升農膜回收利用率。開展建設用地污染地塊重點管控,定期更新公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開展污染地塊監督管理,優先推進高風險地塊土壤污染治理。強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短板。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60e6ea2e8aa34053a9020243731eb33e.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68px;" border="0">

第五十一章 加快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轉型[編輯]

第一節 推動生產服務綠色化[編輯]

深化完善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深入推動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創建,推行綠色設計,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實施重點行業節能和綠色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建設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健全綠色生產消費法規政策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第二節 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編輯]

完善能源、水資源消耗和建設用地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度,加快建立節能型工業體系、交通網絡和建築模式。創新土地礦產要素供給,健全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機制。加強建築垃圾等固體廢物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建設城市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推進產業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加強工業「三廢」、餘熱余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再製造產業,推廣應用再生產品,加強城市再生水綜合利用。

第三節 開展綠色生活示範創建[編輯]

實施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築創建行動,開展節約型機關和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創建。建立完善推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政策制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普遍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促進塑料垃圾源頭減量,治理白色污染。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完善新能源汽車政策,統籌布局電動汽車配套設施。推廣環境標誌產品、有機產品等綠色產品。

第四節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編輯]

有序推進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健全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溫室氣體監測、統計和清單管理,推進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試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促進氣候投融資,實施碳資產提升行動,推動林草碳匯開發和交易,開展生產過程碳減排、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點,創新推廣碳披露和碳標籤。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7bfc2ffdf16642818f95d15682af3629.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574px;" border="0">

第五十二章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編輯]

第一節 壓實環境治理主體責任[編輯]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和全民行動體系。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環境治理工作機制,明確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考核,落實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落實排污許可證制度,推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治理信息公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環保論證公眾參與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公益訴訟。

第二節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編輯]

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積極推行第三方治理一體化服務模式。建立排污企業「黑名單」「白名單」制度,實行差別化環境監管。在環境高風險領域探索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鼓勵發展重大環保裝備融資租賃,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構建環境資源權益交易體系,加快推動西部環境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三節 加強監管體系建設[編輯]

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監管網絡、預警指揮體系建設,研究完善地方環境標準。推進環境風險防控常態化管理,完善環境應急處置體系,維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落實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整合部門環境保護執法職責,推行統一執法,加強司法保障。

第十四篇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編輯]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施策,加強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經濟社會重大風險協同防控化解機制,提高防範和抵禦安全風險能力,築牢治蜀興川事業發展安全屏障。

第五十三章 強化經濟安全保障[編輯]

第一節 提升糧食和重要物資保障能力[編輯]

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打造中國西部糧食和物資儲備綜合保障樞紐。建設重點產區糧食現代儲備基地和現代糧油加工配送基地,實施糧食現代物流工程,補齊三州倉儲設施短板。優化調整糧食和重要物資儲備品種規模和布局結構,健全收儲動用輪換機制。打造綜合性現代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實施救災物資儲備基礎設施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應急保障網絡體系。

第二節 加強能源安全保障[編輯]

提高儲氣規模和應急調峰能力,重點推進牟家坪、老翁場、中壩、沈公山、黃家場等地下儲氣庫建設,建成國家西南天然氣儲備基地。規劃建設成品油入川管道和國家航油儲備基地,加強成品油供應保障。完善電力調峰機制,科學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繼續做好規劃內核電廠址保護。推進煤礦現代化改造,建設煤炭儲備基地,健全煤炭保障體系。

第三節 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編輯]

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積極防範化解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新興金融業態風險等,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嚴格省內法人金融機構市場准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嚴厲查處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活動,持續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提升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台功能,完善風險應急處置預案。推動建立專業化金融審判機構。

第四節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編輯]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實施「一城一策」,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構建「人、地、房」聯動調節機制,保障住宅用地供應。優化不同類型城市住房供應結構,提高成都市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和租賃住房占比。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健全租賃服務體系,規範交易服務管理。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轉型發展。

第五節 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編輯]

落實政府債務管理責任,科學確定政府債務限額,構建管理規範、風險可控、發展可持續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優化債券品種和投向結構,完善債券項目庫管理,建立專項債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積極穩妥化解債務風險。推進政府債務信息公開,嚴肅問責處理違法違規舉債。

第五十四章 提升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編輯]

第一節 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編輯]

健全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機制,持續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構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搬遷、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等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建設防災減災綜合應急保障基地和應急避難場所。深入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及防撲火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預防體系和快速反應的撲救體系。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縣、示範社區。

第二節 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編輯]

落實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實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行動計劃,創新監管機制,健全技術支撐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強化抽檢監測。開展農產品市場改造提升行動,完善分級分類管理制度體系。構建藥品風險防控和疫苗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投訴舉報體系和獎勵制度,健全聯合懲戒機制。持續開展「雙安雙創」活動,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d62dccbc6a874b79b84fbc13c4931534.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346px;" border="0">

第三節 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編輯]

強化安全生產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建築施工、交通運輸、特種設備及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和商場、旅遊景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風險防範,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健全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建設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第四節 完善綜合應急救援體系[編輯]

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強化應急通信保障,完善救援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健全應急力量體系,推進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專業應急救援基地,推進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加強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健全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在重點風險區域布局建設綜合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點)。健全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3/16/2c8e39641f08499487a9e958384f2278/images/3ae2707ddcf748869156bd023b56d8b5.png" style="width:800px;height:711px;" border="0">

第五十五章 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編輯]

第一節 健全平安建設體制機制[編輯]

加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工作體系建設,紮實開展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和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加強專門力量及配套建設,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完善平安建設工作協調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紮實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大力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快「六無」平安村(社區)建設。建設四川政法大數據平台,加強「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建設和聯網運用。

第二節 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風險[編輯]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健全訴源治理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防範,健全社會矛盾預警、訴求表達、協商溝通、權益保障、救濟救助等機制,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加強省市縣鄉四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建設,加強矛盾糾紛動態排查、防範化解,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推進信訪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設,落實領導幹部定期接待群眾來訪、下訪和包案制度,健全聯動調解工作體系。深入開展重大風險化解攻堅行動,有效防範化解、依法穩妥處置群體性事件。

第三節 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編輯]

健全公共安全隱患常態化排查整治和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加強新業態新領域監管,科學實施網絡空間治理。完善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標準化城市、示範城市。健全掃黑除惡長效常治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優化治安防控力量布局,加強派出所等基層基礎和警力儲備基地建設,推進省際、市際、重點縣際公安檢查站、治安卡點規範化和街面聯勤警務站建設,構建圈層防控網絡。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和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工作。

第五十六章 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編輯]

第一節 推進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協調發展[編輯]

強化區域內統籌協調,深化資源要素共享,加強政策制度協調,助力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銜接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布局,推動實施國防領域重大工程,提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能力。優化重大項目建設布局,建立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機制。整合物資儲備,推動重要物資共享、聯合保障協同。

第二節 優化完善國防動員體系[編輯]

健全國防動員制度,激勵社會資源參與國防動員。加強動員與應急力量一體化建設,推動國防動員系統、政府應急系統與相關系統資源融合共享。統籌國防動員能力建設,提升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動員能力。加快新質動員力量和專業保障力量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國防動員潛力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國防教育,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第十五篇 推進依法治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編輯]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定實施法治四川建設規劃,一體推進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不斷夯實治蜀興川民主法治根基。

第五十七章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編輯]

第一節 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編輯]

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動協同立法。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推進聯動監督、協同監督,健全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制度。堅持依法開展重大事項決定和選舉任免工作。堅持代表主體地位,健全代表聯絡機制,適當增加基層代表名額,完善人大代表更加緊密、經常性聯繫人民群眾制度,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議事規則,完善論證、評估、聽證、詢問、評議制度,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研究。

第二節 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編輯]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規範各層級、各領域協商規則和程序,完善協商議政內容和形式。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優化界別設置,加強委員隊伍建設,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意見,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第三節 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編輯]

支持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更好履職盡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對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團結引領和有效組織。加強工商聯建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發揮僑聯獨特優勢,廣泛團結聯繫港澳台僑人士,加強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把各自聯繫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

第五十八章 提升法治四川建設水平[編輯]

第一節 切實加強地方立法[編輯]

構建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統籌做好與國家法律法規銜接配套的實施性立法和體現地方特色的創製性立法。健全立法立項、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建立健全常態化立法協調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逐步健全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加強備案審查,切實維護法制統一。

第二節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編輯]

持續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制度機制。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加強行政決策執行和評估。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行政執法工作標準,規範行政執法裁量權,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進執法重心下移。穩妥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改革,依法加強行政監督,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深化府院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行政爭議源頭預防、實質化解。

第三節 着力保證公正司法[編輯]

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推進行政訴訟管轄改革,推動解決執行難,加快建立完善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制。強化司法公開,完善司法權責清單制度,健全適應互聯網司法特點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快構建與新型司法權力運行模式相適應的制約監督體系。

第四節 深入開展普法依法治理[編輯]

制定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深化拓展「法律七進」,一體推進法治宣傳、法律服務和依法治理。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健全完善普法責任清單,統籌開展法治示範創建,推行「以案釋法」制度。完善媒體公益普法機制,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加快推進天府中央法務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均衡配置法律服務資源,建立「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務供給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第十六篇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編輯]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確保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第五十九章 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編輯]

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機制。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分層級全覆蓋開展幹部教育培訓,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導向,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健全完善監督體系,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推進廉潔政府建設,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着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發展環境。

第六十章 健全統一規劃體系[編輯]

第一節 強化發展規劃統領作用[編輯]

更好發揮省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對本規劃實施的支撐。按照本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和重點任務,制定實施省空間規劃,為重大戰略任務落地提供空間保障。聚焦本規劃確定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編制實施省級專項規劃,細化落實發展任務,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根據本規劃確定的重點區域發展方向和任務,制定實施一批省級區域規劃。加強市縣規劃對本規劃確定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的貫徹落實。

第二節 加強規劃銜接[編輯]

加強與國家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的有機銜接,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項目等方面爭取國家更大支持。報請省委、省政府批准的規劃及市(州)發展規劃報批前須與本規劃進行銜接,確保省級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等各類規劃與本規劃在主要目標、發展方向、總體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協調一致。

第六十一章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編輯]

第一節 加強規劃目標考核[編輯]

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自主行為實現,要激發人民群眾參與規劃實施的主人翁意識,形成全省人民群策群力的生動局面。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任務,要明確責任主體,落實進度要求,確保如期完成。

第二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評估[編輯]

本規劃經省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由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省人民政府依據本規劃制定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安排年度目標和主要任務,並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報告,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加強規劃實施的財政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強規劃實施統計監測,完善數據質量管控體系。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任務督導評估機制,按規定程序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加強對形勢環境變化和困難風險演化的動態分析。需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