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大寨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在學大寨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糧棉產量超《綱要》的調查報告
河北省革命委員會 石家莊地區革命委員會聯合調查組
1970年1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的「農業學大寨」的光輝道路上,石家莊地區的農業生產,今年有了一個新的發展。糧食平均畝產躍過五百斤,比歷史上最高產量的去年增長百分之十二,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之七十一。全區皮棉平均畝產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三十多,比一九六四年增長一點一倍。

這個地區,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十八個縣(市)中,七個縣是山區和半山區,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二。其中九百多萬畝耕地中,崗坡地有二百萬畝,原來產量很低。平原地區的七百多萬畝耕地,比較嚴重的沙鹼地有一百多萬畝。

解放以來,這個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九六五年糧食生產上了《綱要》,一九六六年實現了糧食自給。以後連年穩產高產,逐年對國家有所貢獻。黨的「九大」以來,全區學大寨的群眾運動勢同江河浪濤,一浪高過一浪。現在,水澆地面積已經達到總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八十,機井發展到四萬二千多眼,機電灌溉面積達到水澆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五。全區每人有了一畝半水澆地。

石家莊地區的事實說明,堅決落實毛主席的「農業學大寨」的偉大指示,沿着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前進,有那麼兩三年,不光一個大隊、一個公社、一個縣,能夠面貌大變,而且一個地區也能夠迅速改變面貌。

關鍵在領導班子有高度的路線鬥爭覺悟[編輯]

農業學大寨,關鍵在領導。要學好大寨,首先領導班子要有高度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

石家莊地區革委會成立後,在各級新的領導班子裡,仍然存在着執行什麼路線的問題,存在着兩條路線的鬥爭。譬如,同樣的自然條件,有的學大寨就學出了新水平,革命和生產發生巨變;有的則滿足現狀,胸無大志,怕苦怕累,無所作為。在總結中,各縣領導班子成員用毛主席關於「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作武器,普遍地揭露了自滿和畏難思想。正定縣,前幾年糧、棉產量走在了各縣前頭,領導班子中便產生了驕傲情緒,認為「條件不錯了,產量不低了,貢獻不小了」。獲鹿縣,前幾年產量常是「八成年景」,領導班子中有人便認為「怎麼幹也過不了老八成」。這兩個縣都認識到同大寨比,最根本的差距是兩條路線鬥爭覺悟不高。為此,正定縣提出了要克服自滿思想繼續前進,獲鹿縣提出了要克服「老八成」的悲觀論點,結果情況大變。今年,正定縣糧食平均畝產比去年增長一百斤,棉花畝產比去年增長百分之四十。獲鹿縣糧食畝產比去年增長百分之十八點三。

石家莊地區的經驗證明,人們一旦提高了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學大寨運動就開展得更有成效。欒城縣的前後變化,是個很生動的說明。

欒城縣,地勢平坦,無沙無鹼,全部電灌,條件很好。但是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糧食產量平均每年只增長百分之三點三。縣領導班子裡有人便認為這個速度有「規律性」,「學大寨也難攻破三點三」。

縣革委會幾次整風,群眾尖銳地批評領導班子是「老爺爺的辦法,老奶奶的步伐。」並且質問:「大寨能在石頭縫裡奪高產,為什麼我們在平川地上過不了三點三?」

縣革委會虛心聽取群眾的批評,認真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發現同大寨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兩條路線鬥爭覺悟不高。長時間把大寨只當作生產上的典型,沒有看到大寨的成就首先是方向、道路正確,學大寨首先要學這個問題。接着,他們組織全縣開展「全國學大寨,欒城怎麼辦?」的大討論。縣革委會領導成員遵照毛主席關於「領導一定要走在運動的前面」的偉大教導,和廣大貧下中農一起,進行路線分析,開展對「爬行主義」的大批判,肅清「劉毒」,克服了驕傲自滿和右傾保守思想,提高了學大寨的自覺性。縣革委會負責同志走遍了全縣十四個公社,一個個幫助解決問題,使各級領導班子成員振奮了革命精神,提出了為革命種田的戰鬥口號。今年間作套種面積,由去年的九千畝,發展到九萬畝。全縣七十七個後進單位,有四十五個改變了面貌。全縣糧食平均畝產六百五十斤,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三十三。

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編輯]

石家莊地區學大寨中一條深刻的體會是:只有抓住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這個根本,從兩條路線鬥爭的高度,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才能人換思想地換裝。對此,他們也是有過教訓的。趙縣就是其中一例。

這個縣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文化大革命前,舊縣委有的領導人,熱衷於搞「生產掛帥」、「物質刺激」。每次開生產會議,只講數字,不講政治。有的下村「蹲點」,常用貸款、貸大車、貸牲口等辦法去培養典型。結果有些地方「越給越靠,越靠志越短,越靠手越懶,越靠越減產」。

縣革委會成立後,各級領導班子率領全縣人民學大寨。但是有人仍認為趙縣「家底薄,攤子破,不支援上不去」,他們一遇到困難,總想向上伸手。縣革委會認為,「扶起的井繩立不直」,只有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自力更生,才能徹底改變趙縣的面貌。於是,帶頭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政治是統帥,是靈魂的教導,多次舉辦幹部學習班,談經驗,擺教訓,找根源。大家認識到農業學大寨是一場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改造人的運動,只有依靠革命化的人,才能改變落後面貌。從此,縣革委會和各級領導成員狠抓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這個根本。

這個縣的東王莊大隊,地處滹沱河故道,到處是流沙,學大寨前糧食畝產四百零五斤,棉花畝產三十五斤。一九六八年建立新的黨支部後,掀起學大寨高潮,「天天讀」雷打不動。開始有人認為:「這麼忙還天天讀,能叫草死苗長地發暄?」貧下中農通過學習毛主席著作,鼓起革命幹勁,去年糧食畝產五百二十斤,棉花畝產一百零五斤。今年糧食畝產七百五十斤,棉花畝產一百六十斤。現在,認為堅持「天天讀」不能叫「草死苗長」的人,信服了「天天讀」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精神可以變物質。由於趙縣抓住了根本,近一兩年治理了洨河、冶河、汪洋溝,挖了九道排水渠,共動土二百五十八萬方,打井、錐井兩千六百多眼,建了十七個小磷肥廠。今年糧食平均畝產四百五十斤,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一。近兩年向國家交售糧食五千五百多萬斤。

儘快把小片紅變成大片紅[編輯]

把學大寨與推廣本地的經驗結合起來,樹立更多典型,儘快地把小片紅變成大片紅,是石家莊地區學大寨運動蓬勃開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石家莊地區先後樹立了平山縣南滾龍溝、靈壽縣瓦房台、正定縣三角村、束鹿縣百福等大隊,作為全區學大寨的樣板,帶動了山區、丘陵、平原、低洼地區學大寨運動的開展。今年各縣、社已樹立了七百多個不同類型的學大寨先進點。

在推廣學大寨先進經驗時,有的能抓緊點,帶起面;有的卻把先進點長期擺在那裡,象個孤島;有的還沒有狠下功夫抓典型。地區革委會又一次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關於「一定要抓好典型」和「應當注意收集和傳播經過選擇的典型性的經驗,使自己領導的群眾運動按照正確的路線向前發展」的教導,認識到典型是一定路線的產物,又是為一定路線服務的。領導不抓典型是一般化,抓了典型不充分發揮典型的作用,仍然是一般化。

藁城縣過去忽視抓典型,群眾批評是「扛着紅旗到處跑,前邊插了後邊倒」,大寨的經驗推不開。縣革委會發動群眾,大揭不重視抓典型的危害,提到兩條路線高度作分析,深刻教育了領導成員和廣大幹部。主要領導成員隨後分頭深入下去,總結了大常安大隊學大寨,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狠批資本主義傾向,使革命、生產雙飛躍的經驗;總結了毛莊大隊學大寨,狠抓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運用農業「八字憲法」搞科學種田,實現高產再高產的經驗;並使這兩個大隊的先進經驗,迅速推廣開來。今年全縣糧食產量比去年增長百分之十二。

現在,一個學大寨、趕昔陽的高潮,正在全區迅猛地向前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