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們試辦了工人文科學習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我們試辦了工人文科學習班
上海七○二九廠駐復旦大學文科教改隊工宣組 復旦大學文科教改隊
1969年10月1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無產階級如何徹底改造大學文科,社會主義大學的文科應當如何辦?復旦大學文科教改隊,於去年初帶着這個問題到上海七○二九廠,一面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面在廠革委會的支持下,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理工科大學「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和「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教導,試辦了一個工人文科學習班,吸收了三十一名優秀工人入學。工人們親切地稱這個學習班為「我們的文科大學」。

這個工人文科學習班有幾個特點:(一)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以階級鬥爭為主課,培養學員進行調查研究、批判資產階級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二)教學從實踐出發,使工人學員能儘快地掌握筆桿子,參加意識形態的鬥爭。如毛主席關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指示下達後,廠革委會馬上組織文科學習班調查廠內兩條路線鬥爭史。他們積極編寫了「毛主席論黨內兩條路線鬥爭」和「毛主席論調查研究」的教材,寫文章批判大叛徒劉少奇的反革命罪行。

(三)始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學員每周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參加本車間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課堂學習。他們帶着問題上來學習,帶着心得下去運用;帶着經驗上來交流,帶着任務下去戰鬥。在這「上上下下」的過程中,培養學員用毛澤東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個車間是「老大難」單位,這個車間的學員活學活用毛主席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寫了一篇《談車間的階級鬥爭》的文章,找到了「老大難」的關鍵,促進了車間運動的發展。

(四)實行民主辦學。領導小組每隔一段時間就舉辦以落實毛主席教育革命指示為中心的學習班,全體工人學員參加,認真總結前一段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提出改進的辦法。如最初開了八門課,而且一堂課講得很多。工人學員提出意見,後來根據理論和實際相聯繫和少而精的原則,精簡為三門課:政治教育課、毛澤東文藝思想課和寫作課。領導小組還經常到各車間徵求意見。一位老工人深有感觸地說:「從前的大學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掌權,專我們工農兵的政。現在,大學由我們工人辦,書由我們工人讀,課由我們工人上,我們既放心,又滿意。」

(五)培養了工人教師。目前,我們已從工人中培養了六名教員。工人教員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講起課來,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例如一位工人教師講「評論課」,他說:「有的同志一聽見寫論文,就說有點棘手,其實,寫評論並不神秘,什麼樹開什麼花,什麼階級說什麼話。我們對周圍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常常議論,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評論。對戲的看法,就是劇評;對一種活思想的議論,就是思想評論。」工人學員說:「這樣的課上到我們心裡去了。」

通過工人文科學習班的實踐,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大學的文科,今後也必須走毛主席指出的上海機床廠的道路。它應該做到:

建立一個由工宣隊代表、軍宣隊代表、工農兵學員代表、革命幹部和革命知識分子代表組成的領導班子,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抓好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認真用毛主席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理論武裝學員的頭腦,不斷提高具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的政治覺悟;發動群眾參加管理學校。

學校培養的目標,應當是無限忠於毛主席,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對資產階級進行戰鬥的普通勞動者。

一定要打破舊大學脫離無產階級政治、脫離實際、脫離生產勞動的狀況,以社會為課堂,採取廠校掛鉤、廠社掛鉤等方式,建立學工、學農、學軍的固定的教學基地。「一面學習,一面生產」,真正做到「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