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歡迎自己的學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漁民歡迎自己的學校

——微山湖上一所漁讀小學的成長
山東省微山縣革委會中心通訊組
1969年2月2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微山縣昭陽公社大捐漁業大隊的貧苦漁民,在舊社會受着湖董漁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絕大多數人過着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他們祖祖輩輩漂泊在微山湖上,文化十分落後。解放初期,全大隊八十多戶貧苦漁民全是一字不識的文盲,寫封信也要跑到十多里以外的夏鎮花錢找人代筆。

一九五三年,這裡的貧苦漁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成立起互助組,但他們把全隊的人從頭到尾數了三遍,連一個記工員也找不出來。有的互助組只好用大小圈、長短槓等記號記賬,有的互助組採用結繩的辦法記賬。貧苦漁民從這些事情上更深刻認識到文化翻身的重大意義,他們說:「舊社會害得咱睜眼瞎,現在堅決跟着毛主席鬧革命,高低得辦學,讓咱們的孩子都念書!」貧苦漁民說干就干,一齊動手,你獻竹篙木棒,我拿蓆子葦草,很快地在一個十二步見方的土台子上蓋起了兩間茅草屋,請來了一個教師,就這樣在微山湖上辦起了第一所漁讀小學。

這個漁讀小學辦起來以後,由隊幹部、貧苦漁民、學校教師、學生代表建立了校務委員會,隊幹部、老漁民擔任了學校的負責人,規定一切重大問題都由校務委員會研究決定。漁讀小學打破了所謂正規學校的「老框框」。在教學時間上,他們根據季節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經常進行調整,使學生不脫離勞動,經受鍛煉。如冬春季,活路單純,船隻比較集中,孩子們可干的活路少,就多學一些時間;晚春初夏是生產最分散的季節,活路逐漸增多,扒蝦子等活孩子們也能插手去干,就減少學習時間;夏秋是漁湖生產大忙季節,就根據需要適時放假;秋季采菱就放采菱假,使學生集中力量參加勞動。學校還經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由教師帶領學生割湖草,采野菱,打荷葉,解決了學校的辦公費及學生的書籍簿本費問題。家長們滿意地說:「孩子又學習又勞動,越念書越勤快。上學又不花錢。這真是我們漁民自己的好學校。」

這個學校在教學內容上也打破了上級規定的死框框。他們不按課本子死教,而是本着急用先學的原則,多教常用字、簡單的記賬法和農村應用文,因此大部分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記魚賬,寫便條。

一九五七年,微山縣遭到了百年沒遇的大水,這所學校的教室也被大水泡倒了。階級敵人幸災樂禍地說:「這個學校『四不象』,這下子『四不象』也升了天,命里註定的睜眼瞎,想好也白搭。」漁民對階級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們在大水下去後,馬上和師生一起動手,晝夜不停地把教室重新蓋了起來。

當時這個隊的漁民社員還沒有陸居,二百四十里長的微山湖面都是他們的活動場地,因此除了固定的兩間校舍外,師生教學的場所要時常隨着漁船遷移。在離湖岸遠的地方他們辦起了划子學校。划子是生產用的小船,將幾隻划子排在一起,就成了水上漂的教室。在靠岸近的地方辦起了灘頭學校,在岸邊的空地上開課。在水淺草多的地方辦起了草墩學校,在這樣的地方停船之後,就撈起水中的雜草在淺水中墊起高高的草墩,再用毛竹、葦席搭上草棚,學生捆個草把當板凳,棚柱上掛個黑板就成了課堂。總之,十幾年來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辦學,把這個漁讀小學辦成了大水沖不散、敵人壓不垮的學校。群眾自豪地稱讚這所小學說:「船在那裡彎(停),校在那裡建,一日三遷學不散。」

貧苦漁民深深懂得要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就要對舊學校培養出來的老師進行再教育。他們經常請苦大仇深的貧苦漁民給師生講村史家史,隊裡的階級鬥爭會、憶苦思甜會都組織師生一道參加。隊裡研究生產、工作也讓教師參加,使他們熟悉全隊的情況,使學校的工作與全隊銜接起來,不脫離實際。教師有了缺點錯誤,社員和幹部及時對他們進行幫助。在貧苦漁民的教育下,教師們的政治覺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師王家恩初來時與社員同住一個艙里覺得不方便,看到教室只是兩間破草屋,有點心灰意冷。但是社員們的艱苦奮鬥、不為名不為利、關心國家熱愛集體的優秀品質給他以深刻的教育。後來,他和社員在船艙里一塊吃住,在船頭上一起勞動,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九五七年大水泡倒了教室,他和社員墊台子重建校舍,晴天一身土,陰天滿身泥,一直干到校舍建成。群眾稱讚他「不象老師象社員」。

漁讀小學堅決貫徹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執行「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偉大方針。這個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熱愛毛主席,熱愛集體,關心國家大事,能讀書看報,會生產勞動,能吃苦耐勞。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中,有不少人成了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分子,許多人當了記工員、會計、保管員、保健員和教師,他們能文能武,保持了勞動人民的本色。

現在漁讀小學的一百多個學生,繼承和發揚了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的作風,積極學習和熱情宣傳毛澤東思想,勞動起來象個小老虎。廣大漁民看到自己的子女健康茁壯地成長,深有體會地說:「我們漁讀小學的路子走對啦!」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