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哈謨生的幾句話 《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
作者:魯迅
1929年
《近代木刻選集(1)》附記
本作品收錄於《集外集拾遺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上海《朝花》週刊第八期,並同時印入《近代木刻選集》(1)。《近代木刻選集》(1),朝花社編印的美術叢刊《藝苑朝華》的第一期第一輯。內收英、法等國版畫十二幅,一九二九年一月出版。

  中國古人所發明,而現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風水的火藥和指南針,傳到歐洲,他們就應用在鎗礮和航海上,給本師吃了許多虧。還有一件小公案,因為沒有害,倒幾乎忘卻了。那便是木刻。

  雖然還沒有十分的確證,但歐洲的木刻,已經很有幾個人都說是從中國學去的,其時是十四世紀初,即一三二〇年頃。那先驅者,大約是印著極粗的木版圖畫的紙牌;這類紙牌,我們至今在鄉下還可看見。然而這博徒的道具,卻走進歐洲大陸,成了他們文明的利器的印刷術的祖師了。

  木版畫恐怕也是這樣傳去的;十五世紀初德國已有木版的聖母像,原畫尚存比利時的勃呂舍勒博物館中,但至今還未發見過更早的印本。十六世紀初,是木刻的大家調壘爾(A.Dürer)和荷勒巴因(H.Holbein)出現了,而調壘爾尤有名,後世幾乎將他當作木版畫的始祖。到十七八世紀,都沿着他們的波流。

  木版畫之用,單幅而外,是作書籍的插圖。然則巧緻的銅版圖術一出,這就突然中衰,也正是必然之勢。惟英國輸入銅版術較晚,還在保存舊法,且視此為義務和光榮。一七七一年,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謂『白線彫版法』而出現的,是畢維克(Th.Bewich)。這新法進入歐洲大陸,又成了木刻復興的動機。

  但精巧的彫鐫,後又漸偏于別種版式的模仿,如擬水彩畫,蝕銅版,網銅版等,或則將照相移在木面上,再加繡彫,技術固然極精熟了,但已成為複製底木版。至十九世紀中葉,遂大轉變,而創作的木刻興。

  所謂創作底木刻者,不模仿,不複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記得宋人,大約是蘇東坡罷,有請人畫梅詩,有句云:『我有一匹好東絹,請君放筆為直幹!』這放刀直幹,便是創作底版畫首先所必須,和繪畫的不同,就在以刀代筆,以木代紙或布。中國的刻圖,雖是所謂『繡梓』,也早已望塵莫及,那精神,惟以鐵筆刻石章者,彷彿近之。

  因為是創作底,所以風韻技巧,因人不同,已和複製木刻離開,成了純正的藝術,現今的畫家,幾乎是大半要試作的了。

  在這里所介紹的,便都是現今作家的作品;但只這幾枚,還不足以見種種的作風,倘為事情所許,我們逐漸來輸運罷。木刻的回國,想來決不至于像別兩樣的給本師吃苦的。

  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魯迅記于上海。

                 〔《藝苑朝華》第一期,第一輯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