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乾隆鄰水縣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乾隆鄰水縣志
乾隆廿二年鄰水縣志
作者:陳覲光 高繼允 楊伯龍 趙世弘 楊爾式 甘文林 游精一 楊宗偉 包從輅
1757年

鄰水縣誌目錄

[编辑]
  • 卷之首:序文、姓氏、圖考
  • 卷之一:星野、建置、形勝、山川、風俗、學校、城池、廟壇、寺觀、橋梁、舖遞
  • 卷之二:田賦、倉儲、市廛、物產、名宦、職官、武備
  • 卷之三:選舉、人物、武宦、列女、坊表、封贈、流寓、隱逸、仙釋、災異
  • 卷之四:藝文

卷之首

[编辑]

序文

[编辑]

序〔四川分巡川北道劉益〕

[编辑]

夫事有似緩而實急者,郡邑之志是也。蓋在上古之時,九州即有志乘,而周禮為設,設官以掌之,豈不以吏治莫要于彰善癉惡,以型風俗哉?是故書於申明,所以癉之使戒也;勒于竹冊,所以彰之使勸也。故夫志之為書,義同乎史,而用關乎激揚之大。當其修輯精詳,足以鼓吹休明,有裨政治焉。余觀察川川北之明年,鄰水令海昌陳君走書來告曰:鄰為邑三百年矣,其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與夫掇巍科登顯仕者,實代有其人。而向無志書,文獻散軼。康熙中,邑令徐某甫經纂輯即去任,所得不過郡志之一二。某視事後,循行鄉里,詳訪諸父老,所遇荒碑斷碣,必披拂苔蘚,手自鈔錄。並觀其山川,稔其民風。搜羅四載,幸已編輯成帙,將付剞劂,願為敘之。余聞而色喜,以為蜀處天末,又遭明季季兵燹之後,戶皆新某,野無遺老,故其僻遠州縣牧合,雖有志邑史,誠有難于措手者。惟是前賢軼事,貴在闡揚,而我國家教養百有餘年,郡邑之人物聲明彬彬蔚起者,所在多有,可以前無所踵,視為後圖,使士民觀感無处乎?今陳君能不憚勤勞,創成是志,後之來宰是邑者,將按某冊而稽之曰:幅𢄙若是其遼闊也,山川若是其崇深而險阨也,風風俗若是其淳樸而未能盡然也,忠孝節義、科名仕宦若是其輩出而未有已也。可以風民,可以範士,是一下車而可知四境之情形,因知所以治是邑者,皆將于陳君乎是朝也,不信有裨哉!余忝以巡省表勵為職,則《志》《序》之作,雖不吾請,猶將為之,矧其請乎?故為論志乘所關之重,述陳君纂修之力,以弁其書首。蓋謂陳君所修必能精且詳者也,其治鄰也□能,能有意風俗而盡職於彰闡者也。能知務也,不緩所急也,可嘉也已。是為序。乾隆歲次丁丑秋七月,四川分巡川北道劉益撰。

序〔知順慶府事雯基〕

[编辑]

史與志相為表裏,史以紀一代之興衰,志以載一邑之風土,修史者必取諸志,修志者必考諸名,因相需而不可或廢。顧史自正史外,其私家著述傳者頗多,而志則古今所傳者僅華陽國志數種,其故何歟?蓋修志者不過寄耳目於邑之紳士大夫,非若史之必備三長,遠稽慱考而後成也。余自己巳冬奉命來守是郡,見諸邑志多闕畧,因屬諸牧尸共舉揄揄事,恐其愈久而湮,考古者無據也。今夏鄰水陳居以所輯縣誌來質,余展閱之下,見其大䌊細目,釐然具舉,且有善必彰,有幽必闡,不狥世好,不逐俗情,頗具苦心志也,而駸駸乎史矣。因念數年來行部至鄰水,見山川清秀,坊表森立,在前代時頗稱甲邑,而百年來捷南宮者固無其人,即登賢書書者亦寥寥不多覯,豈左今人不相及哉?亦以人狃積習,觀感無由也。吾願都人士讀斯志,見前人事蓁治功,奮然興起,挽風俗之媮薄,敦禮教,崇信讓,於以成一道同風之治,而共安聖天子熙皥之宇,是余之所厚望望也。因弁數語於其首,是為序。乾隆二十二年歲次丁丑孟秋月中憲大夫知順慶府事白山雯基撰。

修誌姓氏

[编辑]

總纂

[编辑]
  • 文林郎知鄰水縣事紀錄六次:陳覲光,浙江海寧人,丙辰

分纂

[编辑]
  • 文林郎候選知縣管鄰水縣儒學教諭事:高繼允,四川梁山人,壬戌明通
  • 文林郎原任山西大寧縣知縣:楊伯龍,本縣人,戊子
  • 鄰水縣典史:趙世弘,江南上元人,議敘

採輯

[编辑]
  • 揀選知縣:楊爾式,本縣人,庚午
  • 揀選知縣:甘文林,本縣人,壬申
  • 本庠廩生:游精一
  • 廩生:楊宗偉
  • 增生:包從輅

校對

[编辑]
  • 廩生:何其偉
  • 生員:王道寧
  • 增生:吳瓊家
  • 增生:甘□

圖考

[编辑]

卷之一

[编辑]

星野

[编辑]

星野。本縣周□,蓋以星辨辨九州,所謂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也。星之與土,其氣相厲,因星辨土度地洲,大仙縱馬而懸象著明矣。上而周天三百六十五庚四分度之一,下而萬八千國皆有其曾□之實。鄰雖□□,亦分野所不遺。按鄰為呆□□邑□誌載參井分野,入參七度,非其彰□者與?□星野志。大官書曰:益州為參分。 古蜀誌:□都當井鬼之分,入□一度,為鶉火之次。天文家舍井十度,至鬼□為□首,於辰在未。𨛦誌:參弄之分,鶉火之次。

建置(疆域附)

[编辑]

王者六一統,無分民而有分二。土既分矣,則□因時遞遷,載籍固昭然其可考也。鄰雖小邑,□三代以來,或置縣,或升州,或歸併,或裁革,或□隸,或復設,亦屢易而不同。因考據舊史,悉著於篇,作建置志。邑。按禹貢梁州之域。域。周為雍州地。春秋、戰國居巴子國。秦屬巴觀。漢屬宕渠。晉屬巴西。梁大同三年,始置鄰水縣,于縣置鄰州,因水為名,寄理州城。後魏改鄰山縣,屬鄰山𨛦。隋開皇元年,廢𨛦,移治岳池溪,屬宕渠𨛦。唐武德初,屬鄰州。三年,改屬渠州。寶歷元年,省州入鄰水。大中初,復置。宋乾德四年,移治崑樓鎮,即岳池溪故城。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明初,屬大竹。成化二年,復置鄰水縣,移治故城西,屬順慶府。國朝因之。

疆域

[编辑]

東西袤長一百三十里,南北長一百里。東墊江縣以東山風門舖界,距縣治一百里。南長壽縣以下東山五華嶺界,距縣治九十里。西合州以華銀山嶺界,距縣治九十里。西南巴縣以大而坡界,距縣治九十里。西北岳池縣以西山嶺界,距縣縣治八十里。北廣安州以西山凌雲舖界,距縣治三十里。東北大竹縣以大道雲池舖界,距縣治五十里。

形勝(八景附)

[编辑]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故置一邑,即有一邑之形勝,此扶與靈淑之氣所凝結而鍾毓者也。其足以縱登臨憑眺之娛者,嘉木奇岩,何地蔑有?雖生於僻壞,才人學士多未能至,鮮所表揚,要亦亦山水之不幸耳,何可沒也?為作形勝誌,而以八景附焉。邑首連夔、達,尾引巴、渝舊志,三山橫亙,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𨛦之要區,實西川之巖邑。邑東南四十里平起一山,高數十丈,周圍石壁如城,僅僅一道可陟,山頂中凹如臼,名石臼城,內有田產屋基,甚為寬廣。又邑東六十里有一山,高八里,懸崖峭壁,只一曲徑可通,山頂寬平,周圍三里,縱橫各一里,有樹木、田地、寺院,中一池四峙,水不涸,崖邊遙望長墊、梁山諸邑,瞭如指掌,名中城寨。相傳明末流寇之變,附近居民俱□此二處避亂,可容類百家,築砌以守,賊不敢犯。宣邑中險要之區,因並紀之。

鄰水八景

[编辑]

玉屏朝暾在縣署後。形如屏立,口出光映翠壁,雲霞燦爛可觀。書巖夜月治西二十里。石壁如削,秀潤光華,月出照之,尤覺倩麗。華銀雪霽治西一百四十里。山最高,每冬月雪後,高下一色,恍如銀世界。海寶雲連治西四十里。山峰高插雲表,雲氣嘗融,結結不散。鼎山遠眺在學署後。山頂有平石,可容數十人。登之,邑內遠近諸山,民居市廛,皆燦若列眉。春月桃李盛時,一望如錦,實城中勝地。磁洞煙嵐縣北二十五里。亂峰聳峙,洞中有石蓮花,一名石蓮洞。丹灶備像錢刻佃,極精巧。标池擁翠治西二十里。溪流宛曲,清瑩瑩可愛。筆峰瑞彩治南一里。

山川(古蹟附)

[编辑]

邑都以山川為營衛,以辨地絡而正界紀也。眉固多山水,而鄰邑界內諸山,雄峻峭陡,尤為諸邑之冠。至水則雖無大川,而溪流環曲,柳子厚所謂清冷之狀,與目謀之,聲與耳謀者,亦隨所在而皆是。其門前賢之遺跡,雖世遠人湮,而苟有可考,亦採奇懷古者所流連而不忍置也。因作山川志,而附古蹟於其後。

  • 鄰山:治東北六十里,土色如鐵,梁梁鄰州,魏鄰山縣,皆以此名。
  • 皛然山:治東南七十里,自宕渠山連延至此,山東有石崖,下有石乳三條,呼為石鍾,村民嘗擊之以禱神。西有高崖的色,舊名白崖,宋真宗閱圖經,易今名。
  • 五華山,邑東南六十里,五峰聳翠,秀色如華,綿亙五六十里。
  • 龍虎山,治南七十里,巉巖聳峙,如龍虎相持。
  • 九龍山,治南七十里,群峰突起,宛若九龍,四面陡絕,人跡罕至,山頂有寨,名凉傘□,□高四下,如華蓋形。
  • 老君山,治東六十里,上有老子像祠,古□□楯,黛色參天,小溪環繞其下,溪中有石□二,筆架山二涯上有石牛無蹄,相傳石牛夜行,食田中榖,居民鑿其蹄云。
  • 冠子山,治東六十里,群山拱伏,此獨高峙,如人人翹首特立。
  • 香爐山,縣北二十里。
  • 崑樓山,治北三十里,山巖疊峙,形如樓閣,宋崑樓鎮以此名,即縣治後龍主山。
  • 海寶山,治西四十里,高插雲表,上有庵,無際禪師成道處,俗名高登山。諺曰:高登山無雲,來朝必定晴。土人以此占晴雨。
  • 掛榜山,治西四十里,是年邑有登科者,則□雷雨洗盡沙泥,赤土曜目,狀如金榜。
  • 華銀山,治西一百四十里,高一十餘里,蟠結數十里,界合巴、鄰、岳四州縣□□□□□□□夏月始化,相傳並賢真人成道處。
  • 牛心山,治東五十里,危峰奇兀,形似宛然。
  • 萬峰山,治東四十五里,峰頂極高,為萬峰之望,兩側有清泉湧出,若溪水之巨,形如龍首躍峙,土人謂兩泉即龍眼眼也。
  • 明邑人進士楊一儁講學於此。
  • 白沙嘴,治東四十里,山形挺峙,沙石皓潔,遠近皆見,春石為粉,可作磁器。
  • 天馬山,治前二十里。
  • 九峰山,治西南六十里,群峰峭列,其數有九。
  • 石鼓山,治西南五十里,山頂有大石如鼓,擊之有聲。
  • 黃陵山,治南五十里,土色黃赤,崖半石窟有清泉甚微,百人飲之不竭,經年不汲亦不盈。
  • 雷公坡,治西南五十里。
  • 寶榖山,治東四十里,山石挺峙,相傳有老僧携一徒倚石建菴,忽有榖自石穴出,出日可給二僧之用。
  • 宗性寨,邑東六十里,山勢高峻,上有寺院寬敞,昔避寇者多聚處之。順治十七年,知縣李時亨至鄰,因縣治榛蕪,暫居此寨,招撫流民。至康熙元年,始開修縣城,建造衙署居焉。
  • 重石寨,治南五十里,一山聳峙,四圍如削,高數十丈,有巨石疊架其巔,望之層次宛然。
  • 像鼓砦,治南六十里,四面平坦,突聳一山,高十餘丈,周圍圓轉,其形如鼓。
  • 凌雲山,治北三十里,山峰峰峭拔,赴省郡必經□。
  • 懷仁山,治東一里,為文廟後龍主山,山勢紆餘委蛇,乾隆初有某姓者建屋其上,鄰水遂六科無中式者。乾隆十五年春,楚人程銘知縣事,曁教諭高繼允召某姓來,諭令徙去。是年邑人楊爾式即中式。
  • 銀鼎山,學署後,突兀亭峙,市廛繞其下,其山秀色如銀,其形如鼎,故名。前縣知縣姚弘烈於山頂平石上建草亭,石儿偕僚屬公餘宴樂其上,今圯。
  • 玉屏山,縣署後,與銀鼎山相遠,其形如屏。
  • 筆峰山,治西二里,有文筆塔,傾圯已久,乾隆三年,邑紳士依僖制重修。
  • 筆嶺山,治南一里,舊有七級浮屠建其頂,傾于明季,基址猶存。斯塔既傾,南宮從無得第者。乾隆十九年,浙人陳覲光知縣事,深訝其故,首先捐俸興玉,士民踴躍樂輸,經始於乾隆十九年之六月,於乾隆二十一年六月落□,其制周圍也丈七尺,高七丈七尺,儒學教論高繼允作文以記其事,文載藝文志。
  • 子母石,治東北十五里,道傍大石蟠踞,一石微小,依其下如子母形。
  • 金銀巖,治東四里,高十餘丈,石色黃合相間,故名。
  • 沙平砦,治西二十里,突起一山,形勢高峻,亦昔人避寇處。
  • 鄰水,在縣東,源出鄰山,南流三十里入縣境,水中有大磧,懸流十餘丈,水勢奔激,又西南流五十里至縣之東,又一百里入長壽縣界,合岷江,鄰水,縣以此名。
  • 青煙洞,治南一百里,鄰水之委也,懸流數十丈,水簾其門,噴霧飛騰,瀑布之聲,聞於數里。
  • 石舡灘,治南五十里,里寶榖山下,溪中有石如□,諺云石舡載寶□。又涯直民屋基亦如舡形,名石舡湾。
  • 瀠灘,治東北五十里,波流□泗,水最深闊,與大竹接壤。
  • 石牛灘,治東北四十五里,灘有石形如牛,相傳夜牧岸丄,人折其足。
  • 白龍灘,治東四十里,水險流急,有白石臥堤畔,如伏龍。
  • 大灘,治東二十里,水最深潤,一名官潭。
  • 芭蕉河,治南二十里。
  • 跳魚洞,治西南六十里,水勢奔騰,魚不能上,相傳有大魚至此,此乘霧躍上,故名。
  • 白馬洞,治西十里,相傳昔年白馬常出洞害人,有法師鎮塞之乃息。
  • 漂水洞,治西三十里,懸崖十餘丈,水從半岩石洞中流出,其勢飛騰如瀑布。
  • 關門石,治南四里,兩岸夾谷,石壁如削,治前水口也,中有大石壁立,故名。下有土洲,狀如魚,每鄉曾年觀水,撲其首尾,可决决登第先後。
  • 綠水洞,形如陶屋,泉水瀉出即成溪,繞縣城曲折南流入千西河。
  • 金盤池,治東北六十里,山嶺之半,陡回一池,闊數丈,長十餘丈,深莫測其底,相傳與海通,居民常見異物,綠水瑩明,四時平浄,不竭不盈,魚躍鳬浮,涣,獵者俱不敢近。
  • 白水河,治西南五十里,中山之下,水流高數十丈,形如白練。
  • 老龍洞,治東四十里,相相傳昔大旱時,有僧人入洞取水,雷雨即大作,但洞甚幽深,今無有敢入者。
  • 經經池,治東南八十里。
  • 老君洞,在老君山下,其水水冬溫夏凉。
  • 鴛鴦池,治東七十里,嘗有鴛鴦棲其中,故名。
  • 穿心洞,治西四十里海寶山下,巖石橫空數丈,道經其中,如遊亭閣下,清凉幽淨,逈非凡境。

古蹟

[编辑]
  • 古鄰州,在鄰山里,遺址尚存。
  • 鄰水故城,在縣治北城內,隋名岳池溪,宋名崑樓鎮,元名鄰水鎮。
  • 白磁洞,一名石蓮洞,縣北二十五里,洞甚深遠,莫窮所至,石色如磁,煙雲常覆其上,中有泉甚甘,石比次如蓮形,石上鏤刻佛像甚工,丹爐井竈依然。洞外有石碑,明順慶太守賀公所撰,年久碑多剥落,文字多不能盡識,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尹愉建石坊額其上,一曰人間天上,一曰白磁洞天。
  • 臥龍坡,治南三十里,相傳漢丞相諸亮武候嘗經此,山畔有大石,高二丈,書臥龍坡三字,其山頂極高,康熙年間知縣徐枝芳立武候祠祀之。
  • 書巖,治西二十里,唐杜甫遊覧寓此,目擊石壁如削,潤秀光華,叩之音節鏗然,因刻書岩三字於其上。明隆慶元年仲冬,南充進士山東巡撫張鑑與縣尹吳乾亨往遊,愛谷中和風襲人如春朝,復顏陽春谷三字於書巖之側。
  • 流盃池,距書巖二里,唐陳子昻於溪河石間鑿此池,遊飲于此。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尹愉同邑人馮從龍、孔弘頤等臨池宴飲,因於池岸石上刻石二,一曰流觴曲水,一曰茂林修竹,字畫遒勁可愛。
  • 衮繡樓,治西六十里,宋嘉定間,知縣趙彥礪為制置使字丙立,遺址尚存。
  • 雪菴,治南七十里,明遜國從亡臣葉師賢隱於此。庵後有洞,名白龍洞,沿旁有皺眉柑,晚熟,味甚甘。庵前有灘,名松栢灘,即葉公投楚詞處,下有沙洲,鶴常集其上。
  • 魁字巖,治南五十里,懸懸崖絕壁上白書魁字,縱橫丈餘,旁註嘉靖乙巳姓名,磨滅不可辨,字晝遒勁,亦名筆也。
  • 鼻岩,治東六十里,古鄰州後,山半石上有龍鼻岩三字,石中有孔,雲霧常出入,後頂尤尤高,雲覆其上則雨,霧拂其下則晴,試之不爽。山右有石硯一方,高闊丈餘,池中可盛水一桶,四時不竭,旁有三山,恍若筆架。
  • 蓬萊閣,治北一里,前明馮方伯別野也,懸崖之半有石洞,深廣丈餘,額曰蓬萊,崖下亭閣,俱倚石為之。
  • 放生池,治南三里,相傳昔人放生處。

風俗

[编辑]

天地之大氣,噫而為風,閭閻之趨尚,習而成俗,居是邦而不為風俗所囿者,非上智其亦希矣。古者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唐魏之勤儉,鄭衛之浮靡,並列不嫌,所以使入觀感而知所勸懲也。余于鄰邑風俗,其與他邑相類者,俱置弗□,惟據直悉書美,美惡並著,其間當因當革,願與都人士共朂之,不獨守土者之責也。作風俗志。邑俗尚儉朴,不事奢靡,但愚悍喜乎訟,好佛事。十弟多秀良而不嗜學,應童子試時,尚勤誦讀,讀得一青衿,即志快意滿,迨補弟子員,則竟束書不謁矣。近年來亦閭有力學者。邑女子勤紡織,機杼之聲,無間寒暑,已嫁則皆能自衣某夫。邑民情急公,由岍俱早輸,從無逋欠。鄰地多山,土薄田瘠,民間惟力田畝,憚逐末外出,故富者甚少。民間生子娶婦後,即析產,心留膳田,以為供養父母之資,服勞奉養,未免有虧之年,歴加勸□,亦漸更革。婚姻媒妁有成言,兩家惟往來答拜,臨娶時始請庚。嘗有童,童時議婚,歷十餘年,復悔盟,得媒妁受賄偏袒,往往訐訟。紳士間尚能以禮

學校(義學附)

[编辑]

學校之設,所以造就人才,甚盛典也。我國家興賢育才,遠繫前代,既立各省書院於會城,役令天天下𨛦縣皆立義學,選民間秀良子弟誦習其中,法良意美,蔑以加矣。而鄰水文風究未振起,得母土瘠民貧,謀生不足,而謀道之念輕耶?王充之論曰:為國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職斯土者,敢不加之意乎?作學校志門。始詔天下皆立學,取士有定額,科歲分考,每考取入二十名,廩二十名,增廣生員無定數,貢二年一人。我朝順治初年,考取不拘額。順治四年,定額小學十二名。十七年,定小學五名,武學如之。十八年,科歲併考,額仍舊。康熙十九年,始科歲分考,考鄰水,每考取入八名,廩二十名,增二十名,附生無定額,武生只歲試取入八名,貢二年一人。廟治東,宋崇寕初建。明萬暦戊申年,知縣尹愉重修。明末廟燬,僅存戟門下石坊。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亨創修大殿三楹,崇聖祠三間。□□□□三年,知縣縣蔣擢復修。四十四年,知縣徐□□□更加修整,並兩廡鄉賢名宦各祠亦俱修□。□隆十三年,知縣陶以敬見廟前彛墻卑小,□□砌石增高,塗以丹艧。乾隆十五年,教諭高□□始於殿內修置至聖四配十哲龕座,又因兩廡名宦鄉賢向只設總位,並無木主,且多遺滿凌亂,隨查照部文,各設木主,依次恭設,采飾鮮明。乾隆十八年,同署知縣席紹元捐置祭器共若干件,均以鍚為之,華美完備。大成殿三間,東廡五間,西廡五間。戟門五間,左一間為名宦祠,右一間為鄉賢祠。櫺星門石坊一座,階下有泉,四時不竭。乾隆二十一年,陳觀光知縣事,捐俸命匠鑿石築池,形如半月,深二尺餘,止水□然漬,可以鑒泮。池在戟門前,左右義路。禮門二座。崇聖祠三間,在正殿之後。明倫堂三間,在正殿東。石屏墻一座,周圍垣俱全。大成殿正中位,南向。至聖先師孔子:漢平帝稱宣尼公,和帝時褒尊□,北魏李文帝稱文聖宣父,後周宣帝封鄒國公,情文帝稱先師尼父,府高宗贍太師,武后封道隆□充案諾。文宣王,宋真宗謚,謚玄聖,□改至壁。元□家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靖力年夏,號有至聖先能凡子。按會與順治二年,定支廟謚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之位。十四年,議敗謚號為至聖先師孔子。凡府□縣衛各學,俱用木主。四配東位:主稱子。復聖顏子:名回,字子淵,魯曲阜人。自魏正始以顏子配享。唐太宗稱先賢,配享先聖。明嘉靖九年,稱復聖。述聖子思子:名汲,字子思,伯魚之子。宋徽宗時從祀。□平二年,升列十。哲宗咸淳間,始與曾子並升,陞率。明嘉靖九年,稱述聖。四配西位: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魯雨武城人,即今嘉□縣。唐高宗時從祀。閒元八年配亨。明嘉□九年稱宗聖。亞聖孟子。名軻,字子輿,鄒縣人。宋神宗□豊七年配亭□,次顏子。明洪武五年□配享。踰年□□。嘉靖九年稱亞聖。十二哲東位閔子子子騫。名損,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冉子仲弓。名雍,伯牛之旋。唐開元從祀。端木子子貢。名賜,衛人。唐從祀。仲子子路。名由,魯之卞人,即今泗水,一字季路。唐從祀。卜子子夏。名商,衛人,又云溫縣人。唐貞觀二年從祀。有子子有。名若,一字子若,魯曲阜人。唐從祀。乾隆三年躋次東哲。十二哲西位冉子伯牛。名耕,魯鄆城人。唐開元從祀。宰子子我。名予,魯曲阜人。唐開元從祀。冉子子有。名求,仲弓之族。唐從祀。言子子游。名位,吳人。唐從祀。顓孫子子張。名師,陳州人。唐開元從祀。升十哲位朱子元晦。名□□□□菴,宋嫠源人。就建□家□□光□□□□。康熙四十年蹟次十哲。乾隆十八年奉部咨序,並兩唐從祀□次,共一百二十三位。東廡先賢遽瑗。字伯玉,衛人。雍正二年後。後祀先賢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又云費縣人。先賢原憲。字子思,史記作魯人,一云檀弓作仲憲。先賢南宮适。字子容,兖州府人,史記作南宮适,家語作南宮韜,一作縚。先賢商瞿。字子木,魯曲阜人。先賢漆雕開。字子若,一作漆雕憑,家語作魯人,史記作蔡人。先賢司馬耕。字子牛,商邱人。先賢梁鱣。家語諱鯉,字子魚,魯人。先賢冉孺。家語作儒,字子魯,一作子魚,兖州人;先賢伯虔,字子析,弟子解,字子楷,兖州人;先賢冉季,字子產,兖州人;先賢漆雕徒父,字子有,又字子期,弟子解作漆雕從,字子文,兖州人;先賢漆雕哆,字子歛,兖州人,弟子解作侈;先賢公西赤,字子華,曲阜人;先賢任不齊,字子選,楚荆州人;先賢公良孺,今作公氏,名良孺,字子正,陳州人;先賢公眉定,家語作公眉,字子仲,史記作公堅定,字子中,魯人,或日晉人;先賢鄡單,字子家,聊城人,一作鄔單,家語曰懸亶,魯人;先賢罕父黑,字子素,今祀罕父黑,史記作罕父黑,字子索,兖州人,考考氏族畧,有宰父氏,無罕父氏,當從家語;先賢榮旂,家語作祈,史記作榮旂,字子祺,兖州人;先賢左人郢,家語作左郢,史記作左人郢,字子行,兖州人,今祀左氏人郢,當以左人複姓為正;先賢鄭國,家語薜邦,字子徒,史記避漢祖諱,邦作國,其鄭字則薜字之誤也,魯人,雍正二年增祀;先賢原亢,一作桃,史記作原亢,籍石圖作亢,字子籍,兖州人;先賢廉潔,字子曹,一作子庸,史記作字庸,衛人,古史作齊人;先賢叔仲會,字子期,家語作叔氏仲會,石室圖作噲,兖州人,家語作魯人,史記作晉人;先賢公西輿如,字子上,家語子由,古古史作與,兖州人;先賢邽巽,字子歛,史記作邽巽,家語作邽選,文翁圖作國選,避漢諱魯,兖州人。先賢陳亢,字子元,陳州人,一諱元,一字子禽。先賢琴張,字子聞,亦字子張,論語、家語作琴牢,衛人。唐並祀先賢。步叔乘,字子車,會典通作叔乘,青州人。先賢秦非,字子之,兖州人。先賢顏噲,字子聲,曲阜人。先賢顏何,魯人,雍正二年名祀。先賢縣亶,雍正二年增祀。先賢樂正克,周人,雍正二年增祀。先賢萬章,周人,雍正二年增祀。先賢周敦願,字茂叔,宋道州人,淳祐元年從祀。先賢程顥,字伯浮,號明道,宋洛陽人,淳祐元年從。先賢邵雍,字堯夫,號康節,宋涿州人,徙嵩縣,咸淳。先儒公羊高,周人,子夏門人人,唐貞觀間崇祀。先儒伏勝,字子賤,鄒平人,秦博士,漢文帝時命晁錯往受尚書,唐貞觀間崇祀。先儒董仲舒,河間人,漢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為江都相,元文宗崇祀。先儒后蒼,字近君,卿城人,漢武時博士,明嘉靖九年從祀。先儒杜子春,涣哀帝時偃師人,劉歆門人,唐貞觀間從祀。先儒諸葛亮,字孔明,漢琅琊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王通,字仲淹,謚文中子,隋文帝時河津人,明嘉靖九年從祀。先儒范仲淹,字希文,吳縣人,謚文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康熙五十四年增祀。先儒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明嘉靖九年從祀。先儒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將樂人,宋神神宗熙寧九年進士,程于門人。明弘治九年從祀。先儒。羅從彥。字仲素,宋神宗時南劍人,□□門人。明明萬曆四十七年從祀。先儒。李侗。字愿中,宋哲宗時劍浦人,楊時門人。明萬曆四十七年從祀。先儒。吕祖謙。字伯恭,壽州人,祖徙婺州,稱東萊先生。宋孝宗時進士,景定二年從祀。先儒。蔡沈。字仲默,宋孝宗時建陽人,朱子門人。明正綂元年從祀。先儒。陳淳。字安卿,宋寧宗時龍溪人,朱子門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魏了翁。字鶴山,蒲江人,謚文靖。宋寧宗慶元五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先儒。王栢。字會之,宋理宗時婺州人,何基門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趙復。字仁甫,宋末元初德安人,私淑朱子。雍正二年增祀。先儒。許謙。字益之,宋末元初金華人,金履祥門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吳澄。字幼清,元武宗時國子監丞。乾隆四年復祀。先儒。胡居仁。字叔心,明正綂時餘干人。萬曆十二年從祀。先儒。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十七年進士,萬曆十二年從祀。先儒。羅欽順。字永升,泰和人,謚文莊。明弘治六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西西廡。先賢。林放。字子邱,魯人。先賢。宓不齊。字子賤,魯曲阜人。先賢。公冶長。字子長,諸城人。家語作魯人,史記作齊人,索隱曰:家語名長,范寗作宇子之。先賢。公晳哀。字季況,一作李次,濟南府人,又作齊人。家語作析哀索隱作析祀先賢高柴字子羙衛輝人家語你齊人□記作衛人先賢樊須字子遲家家語作魯人鄭元□□人先賢商澤字子秀史記作子秀兖州人先賢巫馬施字子瑚□記作巫馬施字子旗陳州人先賢顏辛字子□□□人家語作辛史記作幸先賢曹卹字□□□□□人先賢公孫龍□□□□□□公孫龎荆州府人家□□□□□□作楚人又云趙人先賢秦商字□□□□□□語作楚人字不兹左傳先賢顏高一作□□□□□曲阜人先賢壤駟赤字子□□□府人又通志作壞馴子今祀□□□語壤作穰徒作從史記作穰先賢石作蜀字子明鞏昌人今祀石子氏族畧石作氏史記石作蜀成紀人家語作石子蜀先賢公夏首字子□魯人一作公夏守字子乘又作公氏先賢后處字子里史□□□處家語作伯處躬子解作石處□□□青州人先賢奚容蒧字子養魯人□子□作奚蒧一字子楷兖州人□□□祖弟子解作顏相字子□曲阜人先賢句井疆家語字子疆闕里志字子时山東志字子孟衛師人今作勾氏又作句氏先賢秦祖字子南西安府人先賢縣成字子橫史作子旗兖州人先賢公祖句兹字子子之家語作公祖兹兖州人先賢燕伋字子思家語諸級石室圖作秦人一作魯人。先賢樂欬。字子聲家語作樂欣兖州人。先賢狄黑。字晳之又字子晳史記作晳衛輝人。先賢孔忠。字子蔑家語作孔弗史記作孔忠孔子兄孟皮之子。先賢公西蔵。字子尚一字子上家語作公西减兖州人蔵點同。先賢顏之僕。字子叔曲阜人。先賢施之常家語字子常史記字子恒兖州人。先賢申棖。字子周兖州人家語作申綺史記又作申黨言棖黨並祀明去黨存棖。先賢左邱明。春秋時汶上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先賢秦冉。史記字開周人人雍正二年復祀。先賢牧皮。雍正二年增祀。先賢公都子。雍正二年增祀。先賢公孫丑。齊人雍正二年增祀。先賢張載。字子厚號橫渠宋郿縣人淳祐元年從祀。先賢程頥。字□叔繞伊川宋洛陽人浮祐元年從祀。先儒榖梁。亦□人子夏門人唐貞觀從祀。先儒高堂生。□季人至漢時博士禮唐貞觀間從祀。先儒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漢武帝時諫議大夫唐貞觀間從祀。先儒毛萇。字長公漢武帝時河間獻王慱士唐□觀間從祀。先儒鄭康。□誨元漢祖帝時高宻人雍正二年復□□□□范寗。字武子順陽人東晉武帝時豫章太守□正二年復祀。先儒韓愈。愈字還之修武人唐德宗貞元八年舉□士玄□宋元畫七年從祀。先儒胡瑗。字□之秦州人稱安定先□宋二家□祐祖蘇湖教授明嘉靖九年□□。先儒司馬光。字君實,居□水,夏縣人。宋仁宗實□潮進士。咸淳三年從祀。先儒尹焞。字彥明,宋神宗時洛陽人,程子內人。雍止二年增祀。先儒胡安國。字康叔,崇安人,謚文定。宋□□□聖四年進士。明正□元年從祀。先儒張斌。字□夫,號□軒,□□人。宋高□末以蔭補官。景□二年從祀。先儒陸九淵。字子敬,號象□,金□人。宋孝宗乾道八年進士。□嘉靖九年從祀。先儒黃□。字直□,末寧字時,□縣人,宋子門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真德秀。字希元,號西山,建寧人。宋寧宗慶元五年進士。明正綂元年從祀。先儒何基。字子恭,宋理宗時婺州人,謚文定,黃幹門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陳澔。字可可,大元都昌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金履祥。字吉父,元蘭□人。雍正二年增祀。先儒許衡。字仲平,河內人。元世祖時國子監祭酒。皇慶二年從祀。先儒儒薜瑄。字德溫,河津人。明永樂十九年進士,謚文清。隆慶五年從祀。先儒陳憲章。字公甫,新會人。明正綂十二年進士,稱白沙先生。萬曆十二年從祀。先儒蔡清。字介夫,號虗齋,晉江人。明成化二十二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先儒陸龍其。字稼書,平湖人,謚清獻。國朝康熙庚戌進士。雍正二年增祀。崇聖祠。始祖木金父公封肇聖王,高祖□□□□裕聖王,曾祖防叔公封語聖王,祖伯夏公封昌聖王,父叔梁公封啟聖王。東配先賢。顏氏無繇。字路。回之父。孔氏鯉。字伯魚。子思之父。西配先賢。曾氏點。字晳。參之父。孟孫氏激。字公宜。朝之父。東從祀先儒。周氏。氏輔成。敦。頥之父。張氏迪。載之父。西從祀先儒。程氏珦。字伯溫。顥。頥之父。朱氏松。字喬年。熹之父。禮器。簠。簋。犠尊。象尊。大尊。壺尊。山尊。著尊。壘爵。爵。坫。龍勺。籩。豆。登。爼。篚。鍘。鼎。雲雷尊。祝版。樂器。麾。旛。應鼓。鼗鼓。笛。簫。搏拊。柷。敔。編鍾。編磬。笙。排笙。琴。瑟。塤。箎。節翟。籥。祭品。太羹。淡牛肉汁。無牛,用羊肉汁不用。調和和羹。猪膂脊肉切薄牌焯熟,腰子切荔枝枝形片焯過,臨時以薑、椒、鹽、醋、豆粉膾成。和者,五味調和也。黍、稷、稻、梁四品,各揀完潔,淘浄,熬成飯,另以小碗盛之。形鹽。潔汙白鹽印成虎形,故名形鹽。藁魚。預用白魚鹽醃,晒乾,臨祭溫水泡,洗浄,切成大叚,酒醋浸用。鹿脯。預以鹿肉晒脯,臨祭煮熟,切條用。鹿醢。用鮮鹿肉切小方塊,以漆水焯熟,捞起,將監醋、酒、椒、椒、薑烹酢。無鹿,鹿羊代。醓醢。用猪脊肉切小方塊,制同鹿醢。魚醢。用鮮魚肉切小方塊,製同鹿醢。兔醢。用活兔肉切小方塊,製同鹿醢。韮菹。韮菜摘洗極浄,兩頭齊去為叚用。無韮苖時,則用韮根。菁菹。蔓菁去皮,畧焯,切片為叚用。無菁,則以白菜代。芹菹。芹菜摘洗極浄,切兩頭為叚用。無芹時,用芹根。笋菹。不論乾鮮,洗泡,煑過,切叚。棗、栗、榛、菱、芡五品,不論乾鮮,揀完者剥去粗細皮,洗淨擺用,無者以別色葉代之。酒先期自造牛羊豕湯,湯洗去毛蹄角甲,用水洗過,方令破腹。宰時政牛血一碟,羊豕血二碟。正位陳設。中白磁爵三,次登一太羹,次篚一禮神制帛白色,次爼三,中牛一,左羊一,石豕一,次香燭燈,左簠二黍稷,次鉶一和羹,次籩八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照序兩行陳設。登右簋二稻梁,次鉶一和羹,次豆八韮菹醢□菁菁□□醢芹菹兔□□□魚□□。四配陳設。東西各一壇,無登無□□,中白磁爵三,次左簠二,右簋二,次篚一,次爼二□,左鉶一,次籩六無榛芡,餘與正位同。簋右鉶一,次豆六無韮菹醓醢,餘餘與正位同。東西□陳設。各一壇,中白□爵三,次鉶一和羹,次簠簋各一黎稷,次篚一,次爼一猪首或豕白冬一□,次香燭,簠左籩四形監棗麗鹿晡□□□,西菁菹鹿醢芹菹兔醢。東西庶陳設。五位一壇,中洞爵三,盞各一,簠簋各一,黍稷篚一,次爼豕肉各一,次香燭,左籩四,右豆四。典十二哲陳設同。崇聖祠陳設。五壇,無大羹,無登爼太牢,餘與至聖正位問。崇聖祠配位。東西各一壇,陳設同十二哲。崇聖祠從祀。東西各一壇,陳設同兩廡。儀注。前二日,各衙設齋戒牌,承祭分獻官在家致齋二日。前一日,執事者舉祝案送致齋所,承祭官視畢,送至前後殿安設,一跪三叩頭,退。前一日,承祭官率僚屬朝服上香,監視宰牲,併瘞毛血。今俱用補服。正祭日,主祭、分獻、陪祭各官入兩旁門序立。通贊唱:簽祝版。引贊唱:更衣。升堂,引各從東階上,序爵、序事、請祝、請祝版至簽名,各官書名下堂,堂從西階下。通贊唱:啟戶。各門大開,樂舞生就位,執事者各司其事。分獻官就位,陪祭官就位,主祭官就位,文東武西。瘞毛血,司毛血生將毛血捧從中門出,埋於西北隅坎內,啟牲饌蓋。迎神,樂秦咸平之章。樂作,引贊唱:詣西北隅迎神。引舞官至,神降,眾官打躬復位。通贊唱:參神。鳴贊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眾官位立,樂止。通贊唱:行奠帛初獻禮。樂奏寧平之章。引贊唱:詣盥洗所。沐手浄巾,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陞壇,導承祭官由東階上,入殿左門,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跪,奠帛。捧帛生以帛跪進,承祭官接帛,拱承獻爵。執爵生以爵跪進,承祭官接爵□獻,叩首,興,不贊:詣讀祝位,跪。鳴贊唱:眾官皆跪。引贊唱:讀祝文。讀祝生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首,捧祝版立於案左,跪,讀祝文。讀畢,捧祝版照前安置,三叩首,退。樂作,引贊唱:叩首。承祭及各官行三叩禮。通贊唱:行分獻禮。引贊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跪,奠帛。捧帛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帛拱獻。獻爵,執爵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爵拱獻。叩首,興,不贊。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其十二哲、兩譕分獻官陞壇,奠帛、獻爵,亦照承祭官行禮。畢,引贊唱:復位。承祭官由西門出,西階下及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通贊唱:行亞獻禮。樂奏安平之章。樂作,引贊唱:陞壇。由東門入,獻爵於左,如初獻儀。畢,引替唱:復位。承祭官由西門出,西階下及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通贊唱:行終獻禮。樂奏景平之章。樂作,引贊唱:陞壇。獻爵於右,如亞獻儀。畢,復位。各復位,立。樂止。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唱:詣飲福受胙位。承祭官至殿內,立。捧酒胙二人取正中一爵、羊左一膞,自正位案前拱舉,至福胙痊右旁跪,接福胙二人左旁跪。引贊唱:跪。飲福酒。承祭官受爵,拱舉授接爵執事。受胙。承祭官受胙,拱舉授接胙執事。由中門出,正階下送獻官署,叩,興。承祭官三叩首,興,復位。通通贊唱:跪,興。承祭分獻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通贊唱:徹饌。樂奏咸平之章。樂作,牲饌稍為移動。樂止。通贊唱:辭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鳴贊唱:跪。叩首。承祭分獻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樂止。通贊唱:送神。引贊唱:詣送神所。眾官俱至載門。神去,眾官打躬。通贊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饌生各至位前,一跪三叩,捧起,祝在前,帛次之。捧饌生跪不叩,捧起在後,各送至燎位。正位帛、爵俱由中門出,承祭退至西旁立。侯祝、帛、饌過,仍復位立。通贊唱:望瘞。樂作。引贊唱:詣望瘞位。舉柴焚祝、帛。祝、帛焚畢,復仁。樂止。通贊唱:閤戶。鳴贊唱:禮畢。散班。至聖祝文。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教明昌之會,正禮和樂節節之時。辟雍鐘鼓,咸恪薦於馨香。泮水膠庠,益致嚴於籩豆。兹當仲春秋,祇率彛章,肅展微忱,聿將祀典。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享。欽定定樂章。乾隆八年。迎神樂奏咸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徵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初獻樂奏寧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大□。□□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亞獻樂奏奏安平之章。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恊鼓鏞,誠孚罍甌。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終獻樂奏景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彛倫攸敘,至今木釋。徹饌樂奏咸平之章。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宮,疇敢不肅。禮成告徹,母疏母凟。樂所由生,中原有菽。送神樂奏咸平之章。鳬繹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是。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義學

[编辑]

舊義學在治中街文昌祠右側。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徐枝芳建。今年久傾圯,忍存講堂四間。間。新義學在治北小街。大門一開,講堂三間,正房三間,書房五間,厨房一間。乾隆十二年,知□□□秀奉文清查廢廟拆毁變價計數十區,因以其項修建草創未備。乾隆十四年,知縣程英銘始捐修完備。又歷任清查出舊學田並無王僧田共主處,每年收租榖一百六十六石,為延師修脯並諸生膏火之資。恐其久而湮也,因並載其坐落畝數,以垂永久。召家壩學田一分冊名召源學。中田三畝,下田三畝,下地四畝。共徵糧銀一錢四分。每年收租二十六石。一、冷家坪學田一分冊名平在學。中田二畝,下田二畝,下地三畝。共徵糧銀一錢七分。每年收租榖二十八石。一、廣興寺無主僧田冊名然供。中田十畝,下田十四畝,下地三畝。共微糧銀五錢四分。每年收租榖四十五石。一、華頂寺無主僧田冊名源拔。下田十六畝,下地七六畝。共徵糧銀四錢一分分。每年收租榖二十二石。山租二両四錢。一、縁咸庵□主僧田冊名惺月。中田三十畝四分,水鄉□九畝。共役糧糧銀一両四錢八分。每年收租榖四十石八斗。一、寂堂庵無主僧田冊名澁魁三。下田九畝八分,下地九畝八分。共徵糧銀二錢三分。每年收租四石八斗。

城池(公署附)

[编辑]

城池之設,所以保障人民,防禦盜寇也。然亦□可恃而未可恃者。昔樂毅下全齊,不能拔□□墨,豈七千餘城俱通其險耶?《詩》曰:﨣﨣武夫,公侯干城。儒行曰:禮義以為干櫓。地利之不□□和,亦彰明而較著矣。至至於出政有堂,退食有□,雖不必華軒廣厚,而覲瞻攸係,體制攸開,蒞□土者,寧竟以傳舍目之耶?爰作城池志,而以□署附焉。按鄰邑城池,自梁唐以來,一建於鄰山里,一□於豊禾里。至明成化二年,始移建崑樓。樓山下□鎮地以石為之,即今城也。城西北傍山,東南臨水,周圍五里,高二尋。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吳乾亨始剏修,並建四門,曰迎陽、□寧、鎮安、安□。迨後又圯。至崇禎八年,知縣韓士俊始重修完固。明末甲申之變,城郭衙署俱□,人民逃竄。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亭始鄧其地,除榛葬,剪荆刺,招民居住。九年,知縣周世澤重建四門。吳道之變,土寇四起,復燬于兵。康熙二十三年,□□蔣擢始招集散亡,復修四門,以司啓閑東□□十三年,知縣徐枝芳復加修整,改建四門:東曰發育,南曰通陽,西曰金馬馬,北曰星拱。現在歴年人遠,雖歴任時加補砌,而殘圮頗多。乾隆二年,知縣潘閏秋佑請興修,列入緩工在案。

公署

[编辑]

按本縣衙署,明成化初,知縣朱茔建大堂、住宅各五楹。大堂東為庫樓,下分兩庫為六房,左為主薄署,右為典史署,前建儀門,右為監獄,左為賓舘,外有樵樓。知縣于福削山砌石,建周闊衙墻。明末盡為流寇所□。我朝康熙二年,知縣李時亭即其基建茅屋數間,以為蒞事之所。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蔣擢始修建大堂、六房、頭門、鼓樓。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始修理二堂內署。迨後接任各知縣邱鏞、潘閏秋、程英銘等陸續興修,頗復舊制。樵樓一座,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六書廊房東西共九間,川堂一間,間二堂三間,內宅五間,坐樓三間,東書房六間。知縣程英銘建凉亭三間,門房三間。儀門外右監獄六間,左土地祠三間。周圍衙墻,年久傾圮。乾隆十六年,知縣程英銘照舊制以石補砌,攻若城墉。申明亭一間,在樵樓外左,知縣袁鍾秀建。

主薄衙署在縣署左,今廢。典史衙衙署在縣署右,大門一間,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京西書房各三間,典史趙世弘建。住宅三間。

教諭衙署舊基在治中街。明末為流寇所燬,□亦為他姓所占。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徐枝芳以治東察院行臺改為學署。署大門一座,儀門一座,大堂三間,住房五間,廂房左右各一間。

駐防把總衙署舊址無存,歷任皆僦民房以居。乾隆十七年,知縣程英銘議於禹王廟左側宮基修建,建尚未興修,醫學、陰陽學、僧會司、道會司,俱歷無專所。

廟壇

[编辑]

國之大事,首在祀典。祭法曰: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祀事之設,所以崇德而報功也。《詩》曰:神罔時怨,神罔時恫。可不敬歟!作廟壇志。

  • 文廟已詳學校志。
  • 關帝廟在縣治中街,知縣李時亨建。
  • 崇聖祠在明倫堂左。
  • 名宦祠在戟門左。
  • 鄉賢祠在戟門右。
  • 忠義祠在戟門外。
  • 節孝祠在治東,知縣王鴻勲建。
  • 文昌祠在縣治中街,知縣徐枝芳建。
  • 川主廟在縣治東街,知縣李時序建。
  • 城隍廟在縣治中街,明末為流寇焚燬,知縣李時亨重建,知縣蔣擢、徐枝芳、潘閏秋俱續加加修葺。
  • 張桓候廟在縣治東,知縣周世澤修。
  • 社稷壇,治西郊二里。
  • 風雲雷雨山川壇,治南郊一里。
  • 先教壇,治東郊一里。
  • 邑厲壇,治北郊一里。

寺觀

[编辑]

三代以上,聖道昌明,無所謂佛、老也。迨漢、梁以來來,其教盛行,招提、蘭若,幾遍天下。雖有起而闢之者,終莫能勝。蓋𧈧𧈧愚民,語以王法利害,終不率從;告以鬼神禍福、天堂地獄之說,無不聳然。故雖異端,而用以繩東天下愚夫婦,佐刑政之不逮,是亦無傷也。爰作寺觀志。延福寺治東二里,一名雲臺山。歲時迎春,習儀行禮於此。寺建於元。舊有小碑,題曰非菴,碑陰鐫梁山𨛦守陳濟正書。至創菴改改寺,不知何代,無所考。明末盡燬。國朝康熙二年,僧洞徹、九衢師徒重修。淨室寺治東四里,一名佛來山。僧九衢創修。新庵治西六里。塔院治西十五里。鴛鴦寺治北十里。官堂寺治北十里。上塔院治西二十里。金臺寺。相雲庵。集福寺。萬峰寺治東四十里。多來寺治南五十里。觀音寺明建文遜國之臣隱於此,建塔名雪庵。宗性庵。張家庵。應家寺。淨雲寺治西二十里。楠木寺治西二十五里。水口寺。龍沱寺。廣成庵。永興寺。永喜寺。東嶽廟治東六十里。寶谷寺。□定庵治東十里。香爐寺治北三十里。關王寺治南南四十里。袁市廟治南四十里。上主廟縣治北街。萬壽宮縣治北街。禹王宮縣治中街。天后祠縣治北街。黃陵寺宋寶慶間建,治西南五十里。懸崖佛像甚多,高者長丈餘,鏤刻俱極莊嚴,土人傳為魯班遺跡。石臼寺治東南四十里,又名石鳩寺。相傳昔年僧建山門鑿石,石中有二鳩飛出,不知所往,至今遺跡尚存,故名。

橋梁

[编辑]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司險知山澤之阻而達其道路,王政之所首及也。薛惠宰彭城,其父薛宣至其邑,見橋路不修,即知其不能。令諸葛治蜀,於橋梁無不繕治,而民不告勞,勞亦在任是職者知所務也。作橋梁志。

  • 東門發育橋
  • 南門迎陽橋,古鄭公橋
  • 西門高橋,治西五里
  • 北門星拱橋,古焦公橋
  • 來鳳橋,治北五五里
  • 鄧家河橋,治東四十里
  • 李三橋,治東六十里
  • 劉九橋,治東六十五里
  • 甘家橋,治東五十里
  • 達邦溪橋,治東四十里
  • 郭家橋
  • 李家橋
  • 倒水橋,治東北五十里
  • 柑子舖橋,治東北四十五里
  • 龍頭橋,治東北三十五里
  • 觀音橋,治東北三十里
  • 平灘橋,治東十五里
  • 長安橋,治東十里
  • 永安橋,治南十里
  • 合流渡高橋,治西五十里
  • 石岩溪橋,治西六十里
  • 梅子溪橋,治西六十五里
  • 七孔溪橋,治西七十里
  • 馬家橋,治東六十里
  • 踏泥橋,治東南五十里
  • 高溪橋,治南五十十里
  • 永安渡,前任知縣徐枝芳設渡舡一隻
  • 長安渡,四十三年徐枝芳設,乾隆四年知縣潘閏秋催夫濟渡,眾捐買田一分,與渡夫耕種
  • 御史溪橋,治西十里,由海寶山至岳池縣大道,明御史楊一儁建,故名。土人指為玉子溪,乃稱謂之訛也
  • 龍橋,在海寶山下,兩山並峙,溪水中流,有大石橫踞溝壑中,水從石下岩洞中流出,其石面坦平,天生以濟往來行旅,石形如伏龍,故名

舖遞

[编辑]

周禮:途人氏量道里而分遠近。此舖遞之鎔□。厥後隋置傳舍,奉簡書者既不畏露處,復可□日程,其法益備。鄰雖僻地,然西□巴渝、北□□𨛦,亦星鞀之所經由而羽檄之所必□也。□□而紀之為志。舖遞。縣門舖:在縣治北門外。治東大道:自縣門舖歷長安舖、桂□舖、嘉會舖、天皇舖、鼓响舖至東山嶺風門舖,共八十□,交墊江縣界。治東南大道:自縣門舖歷南絲了舖、碑子舖、□橋舖、石嶺舖、紅岩舖至破石舖,共□□□,□長壽縣界。治北大道:自縣門舖歷梅子舖、鑼鍋舖、產凌□舖,共三十里,交廣安州界。一以以上山路□□。治西:自縣門舖至大面坡,共八十里,交巴縣界。治東北:自縣門舖歷煙燉舖、觀音舖、□冲舖、柑子舖至雲池舖,共五十里,交大竹□□。□□以上山路□□。北至縣麋府□□五□□□。成都府:省城陸路九百三十里,至京師陸路共五千二百一十里。本縣自乾隆二年□□□立舖□□建□□□募舖司兵二名,共三十二名。縣門底塘舖、梅子舖:離城十里。凌凌雲舖:離城三十里。碑子舖:離城二十里。石嶺舖:離城四十里。紅崖舖:離城七十里。

卷之二

[编辑]

田賦(戶口起運支存稅課附)

[编辑]

倉儲。市廛。物產。名宦。職官。武備。田賦。戶口。起運。支存。稅課。則壤成賦,所以定民志、辨上下,使人曉然於尊卑之分;勞心、勞力所由昭,君子、野人所由判也。至於魚鹽、山澤之利,普天莫非王土;則薄征以供度支,亦分所宜爾也。鄰水山多田少,明末遭兵燹,人亦彫敝;荷本朝休養百年,生幽始繁,庶土地亦盡關任貢,敢輸將之或後乎?作田賦誌。征。征收科則,自順治十八年奉文文清查起,中田每畝載糧一升一合六勺、下田每畝載糧一升一合四勺、水鄉地每畝載糧六合六勺、山鄉地每畝載糧二合。海糧一石,徵糧銀一兩一分二釐六毫伍絲三忽一微;每糧一石,徵條銀五錢五分九釐九毫八絲八忽五微五釐七渺;每糧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三勺一抄七撮四圭一粒六栗。載丁一丁,每丁徵銀五錢五分九釐九毫八絲八忽五微五塵七渺;原載稅糧八百六十九石五斗三升六勺一抄五撮七粒九栗;原載人丁伍百三十七丁六文二絲九忽□微四塵七纖;原載丁條糧銀一千六百六十八兩五錢二分六釐三毫九絲五忽八微五塵二纖一抄一渺。今自雍正七年奉文丈糧,恩淮部覆丁條糧合併積算,按畝徵糧。又雍正十二年以後,陸續首報,並遍□陞科。至乾隆十五年,征輸正除籍田四畝九分不微丁糧外,新舊承糧花戶胡啟志等五千八百九十戶,墾輸中、不、水、山鄉田地共三千壹百六十頃七十十三畝二分二釐六毫二絲六塵二纖。內:中田一千三百九十九頃二十三畝六分五釐五毫,每畝徵丁條糧銀二分二釐二毫五絲九忽八塵九纖,應徵丁條糧銀三千一百一十四兩五錢七分三釐八絲九忽八微微五塵一纖;下田一千九十五頃一十三畝四分五釐,每畝徵丁條糧銀二分一釐八毫七絲五忽三微一塵一纖,應徵丁條糧銀二千三百九十五兩六錢四分七釐七毫七絲七忽四微三塵三纖;水鄉地一百八十五頃九十九畝三釐一毫,每畝徵丁條糧銀一分二釐六毫六絲四忽六微五塵四纖,應徵丁條糧銀二百三十五兩五錢五分二毫九絲二忽三三微五塵;山鄉地四百八十頃三十七畝九釐二絲六塵二纖,每畝徵丁條糧銀三釐八毫三絲七忽七微七塵四纖,應徵丁條糧銀一百八十四兩三錢五分五釐四毫九絲六忽四塵五纖。一雍正十二年後,歷年首報邊荒陞科地畝,中下田七十八頃七十八畝五分六厘四毫,合併積積算,應徵丁條糧銀一百七十二兩三錢五分五釐三毫六絲三忽五微四塵二纖。水山鄉地二十二頃五十四畝一分四厘四毫,事併積算,應徵丁條糧銀九兩三錢四釐八八絲四忽三微五塵六纖。共應徵丁條糧銀一百八十一兩六錢五分九釐四毫四絲七忽八微九塵八纖。現在額徵丁條糧銀六千一百一十一兩七錢七分九釐一毫三忽五微七塵六纖,於康熙九年奉文加徵閏銀,照舊時全書核算,每兩該徵閏銀一分八釐三毫一絲九忽一微一纖六沙六漠九埃。遇閏之年,照例加徵。現編人丁七千五百丁。盛世滋生戶口一百四十七丁。一乾隆十七年,奉文為欽奉上諭事,令民自自首下田二十五頃一十七畝,應徵銀五十五兩六分一毫五絲七忽七微八塵七纖。水鄉地四頃七十二畝,應徵銀五兩九錢七分七釐七毫一絲六忽六微八塵七纖。一審編人丁戶口,自順治十八年清查起,至乾乾隆二十一年止,七千七百一戶。

起運

[编辑]

布政司廣濟庫丁條糧銀五千三百六十九兩二錢五分九釐一毫三忽五微七塵六纖,遇閏之年照例徵解。

存留歲支

[编辑]

一本本縣舊額春秋二祭文廟及山川社稷各擅祠,原編銀六十九兩二錢赱分。因錢糧不敷,於康熙十一年十一月為祭祀國之大典等事案內,請給春秋祭祀銀一十六兩。又於康熙五十年正月內,奉文於本縣地丁銀內扣留備祭。又武廟春秋祭祀銀一十六兩,於雍正五年八月內,奉文為知會事案內,照例於本縣地丁銀內扣留備祭。一本縣春秋二祭文廟,除扣辨地丁銀兩外,於雍正十三年,奉文為欽奉上諭事案內,加增銀一十二兩。又春秋二祭山川社稷二壇,酌增銀八兩。乾隆八年,奉文為咨覆事案內,在於兩廟祭祀銀內酌□□二兩,分春秋冬三祭厲壇,每歲具領赴布政司庫請領備祭。一本縣廩生原額二十名,每名歲支餼糧銀九兩六錢,遇閏加銀八錢。因錢糧不敷,原未領支,於康熙二十四年為聖治當重熙等事案內,廩生餼糧請復三分之一。一每名歲支銀三兩二錢,共銀六十四兩。遇閏每名加銀二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塵四纖,於康熙五十年,奉文於本縣地丁銀內扣留支給。其官役俸工等銀,每歲具領赴布政司庫請領支給。今於乾隆元年,奉文為謬陳末議等事案內,俸工等銀,每歲於本縣地丁銀內扣留支給。一本縣知縣一員,歲額俸銀四十五兩。額設衙役三十一名,內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四名、快役八名、轎傘扇夫七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支銀一百百八十六兩。額設民壯十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八兩,共銀八十兩。額設斗數一名、合夫二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額設榮座八名,一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銀四十八兩。額設更夫五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三十兩。額設捕役四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額設仵作一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學習仵作二名,夫支銀六兩:總共銀一十二兩。額設舖司司兵十二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一本縣原設□官二員,歲額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於康熙六十年奉文將訓導一員分撥岳池縣爱理學務。本縣教諭食分俸銀一十五兩七錢六分,於乾隆元年奉文為欽奉上諭事,教諭照正八品嵅額俸銀四十兩。額設衙役四名,內門斗二名、膳夫二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一本縣典史一員,歲額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額設衙役六名,內門子一名、皂隸四名、□□一名,每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三十十六兩。以上除祭祀加增銀每歲具領赴布政司庫請領外,其原額祭祀廩糧□□□□食以及舖司兵等銀,共歲支銀七百四十二兩五錢二分,在於本縣地丁銀內扣留支給。

稅課

[编辑]

一魚課銀一兩一錢五釐,起運布政司庫收貯,聽聽候撥支。一本縣鹽稅,於雍正八年奉文為欽奉上諭事案內,因計口訜鹽,認銷射洪縣水引三十四、蓬溪縣陸引八百九十五張,於雍正十一年並乾隆元年二次請將陸引八百九十五張改為水,此七十二張並前認銷射洪縣水引三十張,共行射蓬水引一百零二張,每張行稅銀三兩四錢五釐,共徵稅銀三百四十七兩三錢一分。又乾隆八年內奉文分認蓬溪縣積滯陸引五百張,自乾隆七年為始,每張徵稅銀二錢七分二釐四毫,共徵稅銀一百三十六兩二錢。以上水、陸引張,共徵稅銀四百八十三兩兩五錢一分。一本縣茶課銀,於雍正八年內奉文為欽奉上諭事案內,按引搉課行銷復引四十三張,每張榷課銀一錢二分五釐,共徵課銀五兩三錢七分五釐;每張徵稅銀二錢五分,共徵徵稅銀一十兩七錢五分。以上共徵課稅銀一十六兩一錢二分五釐。每歲鹽、茶課稅銀,起運驛傳鹽、茶道收貯,聽候撥支。

倉儲

[编辑]

古者有荒政、無荒民,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有水旱而民無菜色。故常平、義社之法,千古不易。鄰水介萬山中,山高路險,少遇歉歲,每難仰給於他□,則儲備尤為要務。作倉儲志。常平。平倉,康熙年間額貯穀三千八百石。乾隆陞五年,收捐俊秀,增貯穀一萬二千石。乾隆十六年,部議仍復舊額,其溢穀變價解司。社倉,自乾隆元年起、至乾隆二十一年,官民捐輸穀一、一千七十餘石,分貯城鄉,逐年捐輸。

市廛

[编辑]

國有都鄙,邑有村鎮,星羅碁布,覘政者見富庶之象,即可以政知之興廢。鄰雖小邑,幅𢄙𢄙亦百有餘里。 土著流寓,民數踰萬,則因鄉分里。 因里 分甲,清釐安輯,敢或後與?至於日中為市,聚民致貨,以所有易所無,亦便民之舉也。爰作市廛志。 舊分四鄉,編戶一十六里。

  • 東為鄰山鄉,統鄰山、新民、石舡、嘉會四里。
  • 南為隆安鄉,統隆安、永安、善慶、德豊四里。
  • 西為懷遠鄉,統豊樂、豊禾、袁市、長壽四里。
  • 北為復興鄉,統復興、太安、荆山、會賢四里。

明末兵燹之後,孑遺無幾,國初僅編二里。

  • 上曰:鄰山。
  • 下曰石舡。

分五鄉,每鄉二甲。

  • 東北曰太安,與大竹界。
  • 東曰鄰山,與墊江界。
  • 南曰懷遠,與長壽界。
  • 西曰善慶,與巴縣界。
  • 北曰復興,廣安办。

邑在前朝時在八,曰鄰水鎮,即今城。在鄉曰荣支,曰長樂,曰廉九,曰龍會,曰樂游,曰安仁,曰太平,曰合祿,今則易名塲。

  • 九龍塲治南九十里。
  • 腰灘塲治西南八十里。
  • 高灘塲治西九十里。
  • 合流渡塲治西五十里。
  • 柑子舖治東北五五十里。
  • 觀音橋塲治東南五十里。
  • 王家塲治東九十里。
  • 古家塲治東北九十里。
  • 興仁塲治東八十里。
  • 柳塘塲治東六十里。
  • 石稱塲治東五十里。
  • 袁市塲治南五十里。
  • 豊和塲治南六十里。

物產

[编辑]

辨九土之宜以教萬民,《周禮》職方氏掌也。蓋欲盡地利,必先察地之所宜,而後利可盡。若夫花木禽魚產於此而不育於彼者,亦在在皆有,故好古之士必精知而慱考之,而後遇物知名,並可悉其原委,正非非臆為說也。作物產志。 穀之屬:早粘,百日早,紅米早,晚粘,貴陽粘,麻粘,大白粘,白蜂粘,大葉粘,毛香晚,柳條糯,矮子糯,响壳糯,紅糯,包穀,粟穀,黍穀,高梁,大麥,小麥,晏麥,鵝掌稗,紅荍。 豆之屬:黃豆,綠豆,青皮豆,黑豆,白毛豆,飯豆,胡豆,踠豆,豇豆,四季豆,蛾眉豆,刀豆,白扁豆,紅邊豆。 菜之屬:青菜,白菜,芥菜,油菜,甜菜,菠菜,莧菜,苦麻菜,同蒿菜,蒿苣菜,芹菜,韮菜,灰條菜,蘿葡,山藥,芋豆,茄子,分葱,火葱,蒜,薤,胡荽,蕨,香椿芽,番藷,木耳,竹笋,薑,茱萸,瓮菜,香蕈。 瓜之屬:王瓜,西瓜瓜,絲瓜,南瓜,甜瓜,苦瓜,冬瓜,菜瓜,木瓜,金瓜,壺蘆,瓠子。 菓之屬:梅子,桃子,李子,柿子,核桃,香櫞,柑子,柚子,枇杷,梨,橘,棗,栗子,櫻桃,拐棗,菱角,芡,菰,葡萄,□□白□,落花生,蓮實,瓜子。 花之屬:牡丹,海棠,蘭花,芙蓉,芍藥,鳳仙,秋秋海棠,□花,萱草,雞冠花,水仙,金□銀甘,薔薇,紫荆,繡毬,玉簪,金銀花,木槿,蓮花,葵花,石榴花,紫□蕙,桃花,李花,映山紅,月季花,紅剌花,白剌花,梨花,郁李花,茉莉花。 藥之屬:麥門冬,白芍藥,何首烏,香附子,車前子,牛藤,萆蔴子,山栀子,五棓棓子,牽牛子,天門冬,益母草,地骨皮,桑白皮,五如皮,薏苡仁,吳茱萸,苦棘子,小茴香,稀薟草,當歸,川芎,枳殻,葛根,樂胡,萆薢,旱蓮草,蒼耳子,仙茅,紫蘇,菖蒲,瓜蔞,常山,金櫻子,木通,半夏,枸杞,南星,荆芥,薄薄荷,巴豆,厚朴,烏藥,青蒿,黃精,淫羊蒮,穀精草,皂角,大黃,陳皮,黃荆子,細辛,蒼术。 竹之屬:班竹,冰竹,慈竹,金竹,棕竹,紫竹,□竹,方竹,剌竹,白甲竹,鳳尾竹。 木之屬:松,柏,杉,柳,榆,槐,楊,楓,棕,檀,樟,酸棗,白楊,青岡,檞粟,冬青青,夜合,蒙子,柞子,椿樹,麻柳。 羽之屬:雞,鵝,鳬(家、野二種),鷹,鴈,鴻,老鸛,野雞,竹雞,鷂,錦雞,畫眉,鷺鶿,白鷴,鴉,斑鳩,瓦鵲,麻鵲,鴛鴦,啄木,百舌,鴙雞,燕,黃鸝,杜鵑,布穀,鴝鵒(即八哥)。 毛之屬:虎,豹,豺,牛,馬,驢,鸁,猪,犬,獐獐,兔,麅,鹿,羊,猫,熊,野猪,猴,山羊,土猪,九節狸,川山甲,野猫,鼠,豪猪。 鱗之屬:鯉,鯽,鰱,鯾,白甲鯖,石花,黃顙,鮊,鱓,沙鰍,金魚。 介之屬:龜,鱉,螺,蚌,蠏。 蟲之屬:蛇,蟻,蜂,蚊,螢,蠅,蟬,蛙,蜈蚣,蟋蟀,蚯蚓,晰蝪,螟蛉,青蜓,蝦蟇,百節,飛蛾。 貨之屬:紙,苧,苽,生漆,桐油,菜油,麻油,黃蠟,煙葉,蜂密,靛,棉花,白蠟,葛,麅皮,棕,蔗糖,鄰山茶,鐵,柏,香,煤炭,花椒 。

名宦

[编辑]

愚而不可欺者,民也。故守官治民,非實有大節著於朝野,遺愛被於閭閻,縱一時倖獲其名,斷未有久而莫辨者也。甚矣,名不可以僞為也。鄰水建邑,自梁迄今,千有餘年,其在明以前者,舊史既無可憑,而在明中葉,現祀於學宮者僅四人。因漙考其實,以以著於篇,作《名宦志》。

[编辑]
  • 朱瑩,江西南豐人。由監生成化初任鄰水。時縣治創立,公撫字勤勞,施為有序。
  • 于福,隆德人。成化間任鄰水。建城池衙署,廉能勤愼,政善民安。
  • 魏溶,湖廣蒲圻人。正德末知鄰水。性剛毅,取與不苟。邑多盜,設法嚴捕,遂解散。歲旱,祈雨立應。有見弟争田者,諭以大義,俱泣謝而退。
  • 曾倫,雲南人。任教諭。持身以禮,接士以恩,學規嚴謹,講論詳明。

職官

[编辑]

朝廷設官分職,有一官即有有一官之職。况州、縣與民最親,每見一州、一邑數百年中,某也仁、某也暴、某也潔、某也污,智愚士大夫皆能口道而摘其實;則居是位者,可不怵然為戒而益勵其職歟!鄰邑自明末流賊之變,典藉散亡;舊家遺老,亦轉徙四方。前代省志,又未載州、縣以下姓,史實無從稽考。故余志職官在明以前者,一以𨛦志為斷;其載在碑碣之確有可考者,亦備錄焉。雖所闕實多,前人亦我諒矣。至於本朝,朝之官斯土者,則既列其姓氏、歷任、年月,復詳酌於民言;雖小善必錄,以備異日之採擇云。

知縣

[编辑]
[编辑]
  • 毛敏
  • 趙彥礪
[编辑]
  • 朱塋,成化年任,詳名宦。
  • 于福,成化年任,詳名宦。
  • 宋彬
  • 魏溶,正德間任,詳名宦。
  • 蔣相,正德六年任。
  • 蔡珀,古黃人,嘉靖五年任。
  • 馮燦,嘉靖十三年任。
  • 王添表,嘉靖三十一年任。
  • 吳乾亨,字紹嵩,陜西洵陽人,嘉靖四十年任。
  • 侯九臣,山西翼城人,萬歷五年任。
  • 張光初。
  • 陳靜安,萬曆二十一年任。
  • 尹瑜,萬曆三十五年任。
  • 蔣一中,崇禎五年任。
  • 韓士俊,崇禎八年任。
  • 龔之彥,崇禎十年任。
  • 駱得路,崇禎十三年任。
  • 李國英,崇禎十五年任。
國朝
[编辑]
  • 李時亨,直隸棗強人,己亥進士,順治十八年任。招集人民,初復城垣,不事奢靡,重農勸學,省刑薄歛,士民安堵。
  • 周世澤,順天大興人,辛丑進士。康熙七年任。才能優長,賢奸立辨。
  • 勞溫良,廣東人,庾戌進士。康熙十十九年任。
  • 胡榮龍,遼東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 蔣擢,順天大興人,官監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 許允元,順天昌平人,廩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 姚弘烈,奉天人,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 郭鍈,鑲藍旗人,歲貢。康熙四十二年任。
  • 徐枝芳,福建浦城人,甲子舉人。康熙四、四十三年任。
  • 鄭上薗,廣東舉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 盛世芳,江南丹徒人,貢生。康熙五十一年任。
  • 孔興梧,廣東南海人,庚午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 丘鏞,江南山陽人,己未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政簡刑清,禮賢育士,為政務持大體。癸卯旱,借帑賑濟,民賴以安。
  • 高思雍,山東定陶人,廩貢。雍正三年任。陞眉州知州。
  • 王鴻勲,順天文安人,癸卯舉人。雍正八年任。
  • 潘閏秋,山東濟寧人,貢生。雍正十年任。
  • 清愼剛决,緝盜安民,嘗作勸民條約,邑人懷之。
  • 袁鐘秀,江西信豊人,乾隆丙辰進士,乾隆九年任。
  • 陶以敬,雲南陸凉州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十三年任。御盜有方,民至今懷之。
  • 程英銘,湖廣興國州人,字罏峰,乾隆丙辰解元,戊辰進士,乾隆十十四年任。潔已愛民,獄無小大,必以情。邑有甘生文林者,為人所搆陷,署任不察,遂以抗官聚眾,阻撓軍務,詳革究審。時功令甚□,獄具,生禍且不測。公至,廉其冤,力請于上官,竟得擇甘生子,壬申科登賢書。
  • 陳覲光,浙江海寧縣人,榜名晃,以字行,號疣軒,乾隆丙辰舉人,乾隆十八年任。

教諭

[编辑]

  • 張思誠,正德間任。
  • 樊相、熊元吉,俱嘉靖間任。
  • 王之藩,浙江人,萬曆間任。
  • 胡金耀,萬曆二十三年任。
  • 喻士弘,萬曆四十年任。
  • 曾倫事,詳名宦內。
  • 張應良,崇禎年間任。

國朝

  • 宋文英,岳池人,順治丁酉舉人,康熙元年任;陞山東東阿縣。如縣。
  • 趙暄,劍州人,康熙甲子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陞敘州府教授。
  • 古慥四,酆都人,康熙丁卯舉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 章闇然,嘉定人,康熙甲子舉人。
  • 楊世祿,大足人,拔貢。俱康熙年間任。
  • 高尚事,奉節人,廩生。雍正元年任;陞直隸房山知縣。
  • 宋繼璟,夾江人,康熙壬午副榜。
  • 趙鈞,閬中人,康熙戊子副副榜,雍正二年任。
  • 高漙,汶州人,雍正丙午舉人,乾隆元年任。
  • 劉映斗,巴縣人,康熙丁酉副榜,乾隆六年任。
  • 高繼允,梁山人,字又華,號松岩,雍正乙卯舉人,乾隆壬戌科明通,乾隆十四年任。

訓導

[编辑]

明李巽正德。何洪高嘉靖,□黃錄嘉靖,王寶嘉靖,梁□周萬曆。張騰遠萬曆。許成德萬曆。趙相普崇禎。國朝安貞國、張天鵬達達州人,歲貢。黃月輝中江人,歲貢。周衢崇慶州州人,歲貢。張岱資州人,歲貢。康熙六十年奉文裁撥岳池管理學務

主簿

[编辑]

明曹壁成化。張依仁嘉靖。陳嘉猷嘉靖、李奎陽、朱蒞學嘉靖壬臣嘉靖、蕭九成、何廷輔、劉德然俱嘉靖間楊承綱、楊銓、趙仕瀛、謝堅、陳嘉獻俱萬曆。富有復崇禎。國朝裁

典史

[编辑]
[编辑]

徐亨成化、李繡正德。李茂春、陳興萬、張璣俱嘉靖、楊應魁萬曆。楊銓萬曆。張大化崇禎。

國朝
[编辑]
  • 陳鼐直隸天津衛人;
  • 洪經芳江南東流人;
  • 陳友直隸郡州人;
  • 洪永年直隸永城人;
  • 沈非龍浙江仁和和人;
  • 陳國棟浙江山陰人。以上俱康熙年間任。
  • 趙世弘江南上元人,字聲遠,由供事乾隆二年任。

武備

[编辑]

古者萬兵於農,有事則用以征戰,無事復還為民。迨後設衛所,而兵民以分,於是聚兵有地,統兵有官,練兵有時。司其任者,雖雖官有崇卑,而綏靖我疆土,和輯我民人,文武和裏,兵民安堵,其職守則一也。作武備志。邑兵制在前代者無考,入本朝,俱係順慶營撥兵防守,以時更代,無耑員。雍正元年,雖設把總一員,而駐防廣安,亦不過往來其地,究未嘗駐此也。厥後或外委,或把總,迄無定員。自乾隆十二年,始定把總一員,帶兵十五名,駐縣城。又因縣屬華銀山,山高路險,易於藏奸,復於乾隆十七年,議設外委一員,帶兵三十名,駐蔣家塘,以時巡查。

把總

[编辑]
  • 龎啟秀,成都人,乾隆十二年由廣安汛移駐縣城,鄰水耑汛自此始。
  • 陶元文,關中人,乾隆十六年任。

蔣宋塘外委把總

[编辑]
  • 曹聖南充人,乾隆十七年任。

卷之三

[编辑]

選舉

[编辑]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曰選士、俊士、造士,漢設賢良方正之科,詔天下有德行道義者,所在有司勸為之駕,唐以詩賦用人,宋設四科,各有甲乙,明以文章取士,曰進士,曰舉人,曰貢士,國朝亦如明制,其制雖各異,而選舉則一也,鄰邑人文在唐以前者無考,宋明間事功赫奕,卓然可紀者,代不乏人,自明末兵燹後,登乙科者雖有人,而宴瓊林者實難其選,抑何古今人之不相及哉,吾願生斯地者奮迅激昂,磨礪以須焉,可也,作選舉誌

宋進士

[编辑]
  • 任連
  • 叚全,俱淳化進士
  • 杜濟
  • 張儉,俱景祐進士
  • 李迅
  • 王槩,俱慶曆進士
  • 游洞
  • 雍公說,仕京東制置大使
  • 楊嗣慶
  • 楊昉,俱元豊進士
  • 何璵
  • 楊槩
  • 唐天明
  • 楊端,仕觀文殿學士
  • 王壽嵩
  • 彭震
  • 彭戢,仕兩浙提舉
  • 袁仲廉
  • 李景,俱元祐進士。以上,俱載通誌

明進士

[编辑]
  • 杜景賢,洪武
  • 楊純,成化
  • 楊一鈞
  • 談倫,俱弘治壬戊科,事詳鄉賢
  • 陳萬岐,嘉靖癸未科進士,任江西南昌府知府
  • 劉三才,萬暦癸未科
  • 楊繼夔,萬暦己未科,事詳鄉賢
  • 馮從龍,萬曆甲辰科進士,官至陜西左布政
  • 孔弘頤,萬曆丁未科
  • 甘學闊,萬曆己未進士,仕至延綏巡撫,事見人物
  • 陳加邵,天啟進士,任雲南道御史
  • 楊一儁,少有異才,十二歲入學,有《少式草》垂世,天啟丁卯科舉人,崇禎元年戊辰進士,初任湖廣景陵縣知縣,行取補監察御史,崇禎庚午科湖廣主考,巡按直隸、河南,巡視七省漕務,即崇祀鄉賢楊芳春子也,事見縣治前宅內石坊
  • 陳邦瑞,萬曆進士,科分失考,任陜西金縣知縣

明舉人

[编辑]
  • 魯竑,天順壬午科舉人,任陜西鳳翔府知府
  • 陳治道,萬曆壬午科舉人,任陜西鳳翔府同知
  • 劉明節,中應天鄉試,任衡山縣知縣
  • 劉明簡,舉人,任宛平縣知縣
  • 劉嘉會,天啟甲子科
  • 曹一舉,天啟甲子科
  • 劉嘉賓,天啟丁卯科
  • 陳桂棟,崇禎庚午科,任徐州知州,事詳忠義
  • 秦于萃,崇禎癸酉科,任貴州思南府通判

國朝舉人

[编辑]
  • 馮志章,康熙壬午科,任江南和州直隸州州同
  • 吳存珌,康熙乙酉科
  • 楊伯龍,明御史一儁之孫,貢生䂀垣之子,康熙戊子科,歷任福建清流縣知縣、山西大寧縣知縣
  • 杜需材,康熙癸巳科,任河南涉縣知縣,改授山東高唐州判官
  • 甘明䕫,康熙癸巳科,任浙江昌化縣知縣
  • 楊崇,貢生宗美之子,康熙庚子科,任廣東曲江縣知縣,改授奉節縣教論
  • 甘惟泉,明中丞學闊之孫,康熙庚子科
  • 王學山,雍正癸卯科,任鹽源縣教論
  • 陳加儒,雍正己酉科,任浙江宣平縣知縣
  • 甘惟肅,雍正乙卯科
  • 楊爾式,舉人崇之子,乾隆庚午科
  • 甘文林,乾隆壬申恩科

明副榜

[编辑]
  • 甘學洪,萬曆辛酉科,任廣元縣教諭

國朝副榜

[编辑]
  • 鍾士槐,康熙辛卯科

明貢生

[编辑]
  • 甘宗道,任陝西崇信縣知縣
  • 甘一謨
  • 陳天萃
  • 楊世繡,明御史一儁子,任廣西崇善縣知縣
  • 吳國澍,任郫縣教諭
  • 吳伯二,任南川縣教諭
  • 甘學開
  • 熊趾麟
  • 熊祥麟
  • 甘一 ,任湖廣零鄉縣知縣
  • 吳世崍

國朝貢生

[编辑]
選拔
[编辑]
  • 馮士岱,雍正癸卯年
  • 馮天敘
  • 黃先晟,雍正己酉年
  • 周承綱,乾隆癸酉年
歲貢
[编辑]
  • 周文衡,順治十六年任綦江縣教論
  • 陳應世,徐州知州桂棟子,任大昌教諭
  • 孟學時,任桐梓訓導,陞貴陽府經歷
  • 楊曦垣,明御史一儁三子,康熙八年歲貢,為人謙謹多隱德,積學力行,至老不懈,訓課生徒,懃懃懇懇,無間寒暑,邑之紳士多出其門,子伯捷、伯撰廩貢,伯龍舉人
  • 甘惟淮,康熙十二年歲貢,因吳逆變亂高隱不仕
  • 孟士驥
  • 王學敏,任太平縣教諭
  • 甘惟元,任資縣訓導
  • 周垣極,任珙縣教諭
  • 王學珣,任黔江縣訓導
  • 吳存中
  • 王學開,任德陽縣訓導
  • 鍾應朗,任合州訓導
  • 胡士奎
  • 錢天寵,任梓桐縣訓導
  • 王學闢,任越嶲衛訓導
  • 吳存性,任重慶府訓導,陞綿州學立
  • 蔣弘德,恩貢,任內江縣教諭
  • 馮天縱
  • 楊宗義
  • 甘克家,任眉州訓導
  • 楊伯撰,明御史一儁之孫,貢生曦垣之子,少事親以孝聞,閉戶潜修,誨人不倦,屢應省試不第,晚年抱道自高,鄉里有桓荣之目
  • 王道崇
  • 馮懷珍,任合江縣訓導
  • 馮開住
  • 秦學淵,任峩眉縣訓導
  • 張仕現,任江津縣訓導
  • 陳明昇
  • 陳明書,任江油縣訓導
  • 吳存瑾
  • 陳明時
  • 張明揚,任新寧縣訓導
  • 杜需枚
  • 王繼緒
  • 邱現圖
  • 梅之斌
  • 包從鳯
  • 王正綱
  • 甘克琯
  • 方奇祥
  • 劉鵬翥,任長壽縣訓導
  • 劉禪忠
  • 錢成緒
  • 王耀龍
  • 吳振家
  • 熊興讓
  • 辛德清
  • 熊宗斐
  • 楊宗道,貢生伯撰子
  • 甘良進
  • 王正會
  • 孟士楷

武舉

[编辑]
  • 周垣棟,康熙壬子科
  • 楊鳯䎂,康熙庚午科

有鄰水人寄籍梁山者並紀於後

  • 劉仕偉,乾隆丙辰武進士,任河南襄城營都司
  • 甘惟漢,雍正乙卯武舉
  • 甘惟湘,乾隆丙辰武舉,任浙江處州守備

人物

[编辑]

朝廷貴德尚賢,有善必錄,故閭里之間,有能崇禮義、敦倫常以及列仕版而弘利濟,為當時所景從,其德其功堪垂不朽者,皆優崇祀典,而表章恐後,凡以示勸也,鄰水地雖蕞爾,而前代亦頗有聞人,敢聽其與庸眾者湮沒而不彰乎,爰作人物志

鄉賢

[编辑]
[编辑]

彭戢,元祐進士,為兩浙提舉,奉祠以歸,常畜䨇鶴,江右士大夫送行詩有「扁舟載䨇鶴,萬卷貯羣書」之句

[编辑]
  • 楊純,成化中進士,任監察御史,廵按貴州,斷決如流,任滿百姓乞留一年,上許之,民謡曰「鄰水楊,但願年年廵貴陽」,貪汚畏法,軍民安康,歷陞陜西副使,去之日黎獠遮道,涕泣扳留
  • 楊一鈞,弘治年間進士,任漢中知府,禦侮救荒,民賴以安,陞浙江副使,漢人為祀名宦
  • 談倫,弘治年間進士,任潮州知府,築海口堤數千丈,民居獲安,砌廣信橋往來便之
  • 吳明魁,嘉靖壬子歲貢,歷任湖廣漢陽府訓導、陜西洮州府敎授,還里賓飲於鄉者三,生平孝友,人望楷模,閤邑紳士呈請於萬曆癸酉年入祠崇祀鄉賢,墓前石碑可稽
  • 劉三才,萬曆壬午科解元,癸未科進士,任吏部文選司主事
  • 楊繼䕫,萬曆十十七年己丑科進士,任貴州道監察御史
  • 孔弘頤,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任公安縣知縣
  • 劉明節,中應天鄉試,任衡山縣知縣
  • 楊芳春,邑廩生,天性孝友,立品端方,生平嗜學不厭,慱極羣書,曲成後學,以子一儁貴誥封文林郎,崇禎五年崇祀鄉賢,事蹟載墓前二碑
  • 甘學闊,萬曆己未進士,授行人,兩封藩王,卻餽遺不受,擢御史,廵按雲南,再廵順(順天府)、保(保定府)、永(永平府)、河(河間府),俱所至有聲,提學南直隸,不阿權貴,置「天監在茲」額於仲院,一時名士吳貞啟、吳偉業、李清等皆出其門,祀江南名宦,陞大理寺卿,因西事孔亟,特簡陜西巡撫,賑貸饑民,誅巨盜王三錫於終南山,招撫流寇過天星,以與經畧洪承疇見不合,乞歸,閉戶讀書,至老不倦

孝友

[编辑]
[编辑]
  • 孔承宣,先聖六十一代孫,進士孔弘頤父也,仕麻城教諭,捐俸資給寒士,多所成立,致仕歸,益篤孝友,遺金解宋忠大難,尤好賑貸,萬曆甲寅丙辰間水旱頻仍,民賴以全活者甚眾,載省誌孝友傳,乾隆三年奉文崇祝

忠義

[编辑]
[编辑]
  • 陳桂棟,明崇禎三年庚午科舉人,任內黃縣,多異政,以薦擢南直隸徐州知州,闖賊李自成僞將攻城且䧟,桂棟不屈,望北再拜,負印墜城而死,民憐其忠,塟於徐州城北,江南錢謙益為作死事狀,事載省志忠義傳,乾隆三年奉文崇祀
  • 甘良臣,由將材出身,歷仕至山海關總兵官,崇禎十六年致仕回籍,招撫流寇,頗著勞績,甲申聞荘烈帝殉國,痛哭北向拜自縊,以遘鼎革,故卹典未及

補遺

[编辑]
  • 呂閈,任訓導
  • 甘宗道,陜西崇信縣知縣
  • 鄢郢,任涇陽教諭
  • 楊  ,鎮江府照磨
  • 侯(大有),興國州訓導
  • 甘(宗周),褒城訓導

以上六公事跡失考,有崇祀鄉賢石碑並造報印冊可憑

武宦

[编辑]

兔罝表干城之寄,凡以見人才之盛,或備著作之盛,或備禦侮之任,營山川靈秀所鍾毓也,鄰邑考之前代,元戎重寄後先繼矣,或捍社稷,或衛桑梓,其將勇之畧不可沒也,爰急表之,以為繼起者勸焉,作武宦志

[编辑]
  • 甘良臣,任總兵官,見人物志
  • 陳三台,明總兵官,明末流氛四起,三台遂辭職居於原業鄰山鄉,時縣治一漕張獻忠屠戮幾盡,壯者逃竄,聞三台歸,遠近之眾携家奔赴,三台守禦有方,賊眾不敢犯,全活甚眾,鄰人賴為保障焉
  • 甘一爵,總兵良臣子,以軍功世襲指揮使,遘鼎革勲除
  • 包永才,鄰山鄉人,舉將材,仕江南鎮江府游學
  • 甘明㣧,崇禎九年丙子舉將材,任通江守備,陞建武游擊,甲申之變棄官回籍,時賊寇四起,人民凋敝,僅四十八家,乃率領駐劄城西二十里許沙坪寨,周濟衣食,迨平定後捐給耕牛籽種,各歸農業,子惟翰惟屏惟垣孫大來存溥海存堯皆列庠序有聲國

國朝

[编辑]
  • 寇文魁,行伍出身,任重度府中營守備
  • 甘克俊,行伍出身,任瀘寧千總

列女

[编辑]

詩美柏舟易重女貞蓋以婦人之義從一而終也然自古古有之亦自古難之彼讀書士大未當國歩艱難降志辱身屈節敗名者且不天勝數矧一女子其志苦其守貞其行奮迅而無所顧忌則其有裨於人倫無愧於名教者為何如耶是烏可以不志爰作烈女志

[编辑]
  • 吳節婦談氏,邑吳湝之妻,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獎並祀節孝祠
  • 侯節婦吳氏,邑增廣生員侯世延妻,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獎並祀節孝祠
  • 周節婦陳氏,邑周在邠妻;彭氏,周之徤妻,兩世孤孀,崇禎年間奉旨建坊旌獎並祀節孝祠
  • 烈女周五女,年十四喪父,誓奉孀母不字,年七十四,罵姚黃賊,舉火自焚,祀節孝祠
  • 劉節婦陳氏,邑民劉宗書妻,夫亡氏年十九歲,誓不改適,事孀姑至孝,姑病氏刲股和藥以進,訓課遺孤,凛若嚴師,乾隆二十年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彭節婦包氏,邑彭加壽妻,夫歿,氏年十九歲,獨持門戶,奉翁姑甚孝,及歿,氏力作經營,殯塟如禮,乾隆二十二年奉文建坊並祀節孝祠
  • 陳節婦馮氏,邑生員陳元貞妻,夫亾氏年二十二歲,侍養孀姑,撫育幼子,備歷艱辛,孫加儒雍正己酉舉人,現在請旌
  • 包節婦馮氏,邑包慶南妻,夫歿,撫孤守節,勤慎持家,閤學匾其門曰「節壽䨇高」
  • 王節婦昔氏,邑王學藩妻,夫歿,節操不渝,孝道無虧,前知縣高思雍旌其門曰「節孝真純」
  • 談節婦劉氏,邑談成晟妻,夫歿,志堅松栢,克盡婦道,前知縣潘閏秋旌其門曰「氷堅不二」
  • 胡節婦周氏,邑胡可福妻,可福亡,氏二十八歲,茹苦撫遺孤成立,苦節四十年,現在請旌

國朝

[编辑]
  • 楊節婦汪氏,邑生員楊伯玄妻,年二十六歲夫亡,慟不飲食,因有遺孕,忍死襄事,苦節撫養,教以成名,即貢生楊宗美也,孫崇中康熙庚子科舉人,崗列邑庠,曾孫爾式乾隆庚午科舉人,爾宇、爾承、爾常,玄孫德寶俱庠生,人以為苦節之報,乾隆二年題請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甘節婦李氏,邑甘明宣妻,明宣逰學楚中,病歿,氏聞訃,哭泣不食,或勸以舅姑年老,子甫一齡,乃忍死治事,其後家益落,里中有以言誘之者,氏厲詞拒之,遂毁容足不出戶,子惟肅中雍正文卯科舉人,乾隆四年題請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鍾節婦梅氏,邑副榜鍾士槐妻,二十六歲夫亡,痛欲殉死,翁姑諭以有遺孕,乃勉進饘粥,志凛氷霜,心堅金石,乾隆十八年題請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坊表(塚墓附)

[编辑]

士人榮登科甲、輔弼王朝與夫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皆建坊以旌之,所以獎其忱寵其志也,至於窀穸佳城,雖未必皆季壟要,亦均未可任其淪於荒草也,爰志坊表而以塚墓附焉

  • 上諭坊,在縣治大堂前,雍正元年知縣立
  • 古鄰州坊,在縣治樵樓前,康熙五十九年知縣丘鏞立

科甲

[编辑]
  • 進士坊,為明進士楊純立,今圮,坊柱尚存,在城內東街
  • 進士坊,為明進士談倫立,在城內上街
  • 解元聯第天官大夫坊,為明進士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劉三才立,在城內上街
  • 世代天寵坊,為明進士任陜西左布政馮從龍立,在北門外一里
  • 甲第傳芳坊,為明進士孔弘頤立,在城內上街
  • 天子耳目南國文宗坊,為明進士仕監察御史督學江南陞陜西廵撫甘學闊立,在城內東北街
  • 天畿豸史七藩總憲坊,為明進士任監察御史陞七省廵漕楊一儁立,在城內縣前街
  • 名賢坊,為明進士楊一儁父崇祀鄉賢楊芳春立,在城內縣前街
  • 節制兩省分閱三邊坊,為明舉人任鳯翔司理陳治道立,在城內西街
  • 科第聯芳青雲繼美坊,為明舉人劉嘉會、劉嘉賓立,在城內上街
  • 天朝名帥昭代元戎功,為明總鎮甘良臣立,在城內北街

貞節

[编辑]
  • 氷霜自守坊,為明邑民吳湝妻談氏立,在城內東街
  • 柏舟勁操坊,為明增廣生員侯世延妻吳氏立,在東門外學街
  • 一門䨇節坊,為明邑民周在邠妻陳氏,男之健妻彭氏立,在城內中街

本朝

  • 節孝䨇美坊,為生員楊伯玄妻汪氏立,在縣前街
  • 皇思褒節坊,為甘明宣妻李氏立,在本宅前,治南五十里
  • 孝義兼全坊,為副榜鍾士槐妻梅氏立,在城內南街
  • 閩晉循良坊,為舉人楊伯龍歷任福建清流縣知縣、山西大寧縣知縣立
  • 金錫圭壁坊,為舉人楊崇立
  • 書香甲第坊,為舉人楊崇任廣東南雄府通判立

塚墓

[编辑]
  • 明贈陜西廵撫甘公一桂墓,在老君山城南六十里
  • 明吏部主事劉公三才墓,在城西半里
  • 明陜西左布政馮公從龍墓,在城南一里
  • 明陜西按察使司副使楊公純墓,在擔水灘城西二十里
  • 明浙江按察使司副使楊公一鈞墓,在城北一里
  • 明狥難總兵官甘公良臣墓,在
  • 明鄉賢楊公芳春墓,在御史溪縣西十里
  • 義塚二處,一在縣治後玉屏山右側,一在北門外,俱明時設

流寓

[编辑]

從來磊落英奇之士,不屑屑終老牖下,每逰覧名山大川,或樹清標於𨛦邑,或藉景物以抒懷,雲山為之生色,士民因而瞻仰,譬幽蘭叢桂,所過流芳,偶一相遭,自然戀慕,蓋地以人傳,非人以地傳也,鄰雖山邑,亦間有賢人君子至止其地,其芳躅遺踪,正有不可沒者也,作流寓志

[编辑]
  • 杜甫,事見古蹟
  • 陳子昂,事見古蹟

[编辑]
  • 雪菴,名守牧,字懶牛,始不知何許人,及臨寂時,徒問之曰松陽,考其建文時松陽地乃葉師賢也,官至御史,帝遜位,賢走蜀中,歷巴邑,寓鄰水善度里白龍洞松栢灘創寺,時時靜誦,聞者以為佛經,或往觀之,正讀易經乾卦不輟,又嗜楚詞,日䄂一本,登舟中流,朗誦一葉,輟投一葉於於水中,投已復哭,哭已復誦,終卷乃已
  • 孔希瑶,山東曲阜人,幼負大志,有高才,能文章,建文朝靖難兵起,心懷憂痛,遂托逰學之蜀,僑居鄰邑,即明進士弘頤四代祖也
  • 張烺,遂寧人,明末避獻賊之亂,携家來鄰,依寓陳三台家數載,生子鵬翮,平定後復回遂邑,教子成名,即大學士張鵬翮也

隱逸

[编辑]

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蠱之上九曰高尚其事,所居之時不同,出處之跡亦異,夫聖賢以利見為心,逸民以肥遯為節,豈性分使然,亦各行其志而已,故清風雅調,有可以接踵巢許,比肩商皓者,雖癖痼成性而歸真反樸,亦未可聽其磨㓕而不傳也,爰特表之以光潜德,作隱逸志

  • 甘明鶴,字羽嘉,明貢士,屢經選用不出,安貧樂道,築室於老君山,講學於天逸齊,凡有貴顯造訪,不得覿面,只隔戶聞其書聲,悠然自適,遠近聞風受業,文人才士以及甲第多出其門,常自嘆曰古人之作已備,我何以是為,受業者固請㽞以垂後,終不許,每遇佳節登山臨水,隨景抒懷,吟罷輙棄不存稿,今所傳天逸齋稿皆門人輩所輯也,年六十四歲,乃明中丞甘學闊次子也

䝯封

[编辑]

崇德報功之典,或賁生臣之閭,或表死士之壟,豈僭賞哉,夫亦謂爾祖爾父不能必之子若孫者,委曲以全爾之孝也,旌忠乎,實勸忠也,故龍章寵錫,凡邑中碑坊所記,並我朝制命有憑者,採錄之,俾後人仰前哲而興起云

[编辑]
  • 楊純,成化間誥授中憲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
  • 談倫,弘治間誥授中憲大夫,廣東潮州府知府
  • 劉淶,萬曆間以子三才貴,勅封承直郎,湖廣襄陽府推官,妻甘氏贈太安人
  • 甘一桂,崇禎間以子學闊貴,誥封中大夫,陜西廵撫,妻夏氏贈太淑人
  • 馮伯器,以孫從龍貴,天啟間誥贈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妻李氏贈太淑人
  • 馮守階,以子從龍貴,天啟間誥贈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妻劉氏贈太淑人
  • 楊芳春,以子一儁貴,崇禎間誥贈文林郎,湖廣景陵縣知縣,妻胡氏贈大孺人

國朝

[编辑]
  • 楊曦垣,以子伯龍貴,乾隆二年勅贈文林郎,山西大寧縣知縣,妻廖氏勅封太孺人
  • 杜之茂,以子需材貴,乾隆元年勅贈徵仕郎,山東高唐州判官,妻夏氏贈太孺人
  • 陳元貞,以孫加儒貴,乾隆十六年貤贈文林郎,浙江宣平縣知縣,妻馮氏贈太孺人
  • 陳漢棟,以子加儒貴,乾隆十六年勅贈文林郎,浙江宣平縣知縣,妻包氏贈太孺人
  • 楊宗美,以子崇貴,乾隆十六年貤贈修職郎,奉節縣教諭,妻孟氏贈八品孺人

明制詞

[编辑]
馮從龍祖父馮伯器
[编辑]
  • 制曰:帝王御宇,必有岳牧佐命之良,臣子奮庸,不忘水源木本之報,凡以樹人者不易,醖之數世,乃蒸為國華,于以闡幽者甚隆,酬比膚功,爰推其家學,爾馮伯器乃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祖父,木雞自珍,干將未試,丘園陋束帛之賁,謖謖有松下風,橘柚謝羽翼之媒,矯矯若雲間鶴,文正之恤里賑族,仲連之排難解紛,代輸惟恐人知,折券非以市義,宜其驊騮之種千里為駒,鳳凰之占三世振采,載攷聞孫之剔應,一皆念祖之栽培,是用贈爾階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汶江福泒,知衍慶于無窮,眉嶽高標,共挹清於不朽
馮從龍祖母李氏
[编辑]
  • 制曰:國渥殊恩,所以自義而率祖,閫彰懿德,所以教孝而作忠,稽古永錫類之施,必究嗣徽音之始,爾李氏乃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之祖母,家人之貞,閫門之秀,嗃嗃秉禮,寧止無非無儀,矻矻佐籌,寔本克勤克儉,未富而好行其德,樂施而不有其名,即此偕隱鹿門,相夫子,已作士林之師表,雖其早登鶴馭,遺女誡,堪為百世之楷模,所以桂實連雲,蘭孫承露,蔭八方而植幹,更三葉以垂榮,是用贈為淑人,絲綸起玉壠之香魂,禕笰儼錦江之春色
馮從龍父馮守階
[编辑]
  • 制曰:雲霄翠幹,恆記根於崇阿,濱渤紫闊,每發源乎月窟,况乎邦國之禎,蒼生之潤,自非苞孕甚奇,渟泓有本,安能撑住時艱,斟酌元化哉,爾贈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馮守階乃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從龍之父,抱璞而不剖,埋照以獨醒,天植友于,人推孝格,守奈瑯琳之至性,感別田氏之遺風,淡于世營,鋭義方之訓,克承先志,永思敦睦之仁,居然熙朝之三老五更,寧非往代之四皓六逸,光閭有子,列屏翰于王家,肯搆後人,策丹艧于天府,是用加贈爾階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於戲,鶴歸華表,尚知琓琰流光,鳳下彤庭,必使几筵生色
馮從龍母劉氏
[编辑]
  • 制曰,女之四德三從雖不出閨閫,而世訓則卓然可卜,今之國恩家慶雖無加菽水,而祿養則顯被無窮,欲令資事父等以事君,固知非是母不能有是子,爾封太安人劉氏乃原任廣東布政司右參政馮從龍之母,盛德藹乎若蘭,天性溫其如玉,起敬不違,事嚴姑不以為苦,力勤無倦,相隱君而無改其操,水圓折以流光,蚌胎在握,干秩斯而兼守,熊夢有徵,閫以內肅肅雍雍,昔相杼機之訓勉,車之間鏘鏘噦噦,今看緯策之寵榮,是用加封爾為太淑人,以表江沱,有光嫠女,期永譽于人爵,克昌後乎天衢,
馮從龍
[编辑]
  • 制曰:保釐允於東土,价人維藩,文武憲于萬邦,明命使賦,报慶則圭瓚以賜,策勛則車服以庸,苟有利於四封,復何靳於三錫,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戴井絡而注福星,映銅梁而分光岳,蜚英廷封,奉職使垣,勤勞數載之軒輶,飽閱四方之便宜,泊粉署含春之直,無忝下官,迨霜臺棨戟之威,煦如冬日,南土凋攰(⿰走勿)之握節,東陲軍旅之轉輸,島舶之梟張靡弗蝟縮,鹽筴之蔑滯罔不冰清,如理亂絲,操刀必割,若行流水,國脉俱通,慰嶺表之來蘇,思海邦於去後,兹以覃恩授爾階中大夫,錫之誥命,朕方今晉爾廉訪,仗節西陲,賀蘭山下,揣毳帳之逼窺,花馬池邊,驚羽書之沓至,多緣鎮戍之空虛,每索撫賞之為難,何以密僨梁而塞其瑕,何以嚴講析而奪其氣,倘資籌海之畧,以為靖塞之勛,即此股肱之忠勤,不負心膂之倚託,壮猷自勉,簡任方隆,欽哉
馮從龍妻趙氏
[编辑]
  • 制曰:婦從一而終,必以盡道,女正位乎內,安藉人知,故有獲宜家之賢,而不享偕老之福者,此縉紳追念糟糠,所以抱遺簮之感,而國家恩覃窀穸,所以申奠爾之命也,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妻封安人趙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相夫子以敬,奉翁姑以孝,閨門之激勉者已多年,雞鳴之詠誡者如一日,勸人行善,即現世之慈航,茹素心甘,洵宦門之淨土,就今日旬宣之美,遐思舉案之得人,卜他日嗣續之賢,更識授詩之有母,備表榮於存歿,從爵寵以始終,是用加贈爾為淑人,欽茲渥典,以勸幽貞,永載綸音,流徽彤管
馮從龍繼室朱氏
[编辑]
  • 制曰:閨閫之良原有相成之誼,室家之慶宜均戴錫之光,即月當弦望亦借以同照也,(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繼室朱氏,出自鼎族,佐我棟臣,蓁葉灼華,早叶宜家之咏,蘋沼蘩沚,用彰中饋之能,馳驅王路者,無床第之懷安,笙鏞盛世者,先琴瑟之靜好,香含華而自如,玉叶韔而愈光,何靳左右之六珈,以令後先之䨇壁,是用封爾為淑人,尚資窈窕,永贊忠良,用保寵綏,毋廢配命
楊一儁父楊芳春
[编辑]
  • 勅曰:士有含章,沒齒席珍,弗貢於明廷,而式穀流輝,制錦分榮於上邑,朕即以其官官之,與躬逢何異焉,爾生員楊芳春乃湖廣承天府景陵縣知縣楊一儁之父,廉隅自飭,瞻視非常,非公挹不至之高,克友樹孔懷之範,藻奇吐鳯,困鵬翼於搏風,價擅登龍,嚴鯉趨於學禮,嘉此詒燕,可緩寵嘉,甫釋褐而念所生,睠首科而頒渥典,是用贈爾為文林郎景陵縣知縣,臣子異數,初邀綸綍之榮,朝廷作忠,永耀松楸之賁
楊一儁母胡氏
[编辑]
  • 勅曰:母氏劬勞,詩所以懷罔極也,况樹節植孤,克昌厥后,衍箕裘而光弓冶,可謂壽母燕喜矣,爾胡氏乃湖廣承天府景陵縣知縣楊一儁之生母,雍肅作儀,柔嘉維則,持家盡瘁,雅同桓汲之勤,相士蜚英,夙勵樂機之勸,鸞鏡含酸於中道,熊丸聿啟乎後人,是用封爾為太孺人,花縣春光,初沐自天之寵,北堂晝永,益贍愛日之誠

國朝制詞

[编辑]
楊伯龍之父楊曦垣
[编辑]
  • 制曰求□□親民之□□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楊曦垣乃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父視躬淳□□□濇嚴業可開先式榖可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作牧之方兹以單因贍爾為文林郎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戯克承清自之知嘉兹報政用慰顯揚之志昭乃遺謨
楊伯龍之母廖氏
[编辑]
  •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氷淵之操教本慈幃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母廖氏淑愼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忘有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式自天之兹以覃恩贈爾為孺人於仰酬顧役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永賁幽潜
楊伯龍
[编辑]
  • 制曰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材報最三年爰重官之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撫綏有要常深疾痛在已之心懷保無窮不忘顧復斯民之責兹以覃恩授爾為文林郎錫之勅命於前劳已茂用褒制錦之能來軫方猷益勵飲本之操
楊伯龍之妻羅氏
[编辑]
  • 制曰良臣宣力於外効厥勤劳賢媛襄職於中膺兹錫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妻羅氏終溫且惠既靜而專綦縞從夫克贊素絲之節蘋蘩主饋爰流彤管之徽兹以覃恩贈爾為孺人於敬爾有官著肅雍而並美職司司其內昭淑愼之遺徽
楊伯龍之繼妻張氏
[编辑]
  • 制曰在公必敬臣心每待助於□幃齊體維均國典必疏荣於継績爾山西隰州人寧縣知縣楊伯龍之繼妻張氏以順為正無成有□□□□□子前徽珩璜流譽慶澤用昭其嗣美□□□□兹以覃恩封爾為孺人於如綸如綍□□□服之榮宜室宜家允允副鸞書之錫
陳加儒之祖陳元貞
[编辑]
  • 制曰考績報齋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載揚祖澤爾陳元貞乃浙汪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祖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祐篤一堂兹以覃恩馳贈爾為文林郎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錫之勅命於屸修念祖膺茂興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幽光面丕彰濳德
陳加儒之祖母馮氏
[编辑]
  • 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祖母馮氏箴誠揚寒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澤後昆錫□式承乎嘉命兹以覃恩貤贈爾為孺人於授徽音於彤管壺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休永□
陳加儒之父陳漢棟
[编辑]
  • 制曰順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牖資敬之枕聿隆褒獎爾陳漢棟乃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父禔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贍謀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贈爾為收林郎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錫之勅命於克承清白之風風嘉兹報政用慰顯揚之志昭乃遺謨
陳加儒之母包氏
[编辑]
  •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氷淵之操教本慈幃爾浙江處州府宜平縣知縣陳加儒之母包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司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式被自天之兹以覃恩贈爾為孺人於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永賁幽濳
杜需材之父杜之茂
[编辑]
  • 制曰資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之恩爾杜之茂廼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父善積於身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訓傳家堂構之遺兹以覃恩贈爾為徵仕郎山東東昌府高堂州州判錫之勅命於殊榮必遠於所親命用光夫有子承兹優渥永芘忠勒
杜需材之母夏氏
[编辑]
  • 制曰奉職在公嘉教勞之有自推恩特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母夏氏壺範宜家夙恊承筐之母儀詒載昭書荻之芳兹以覃恩贈爾為太孺人於彰淑德於不瑕瑕式榮象服膺命之有赭永賁泉壚
杜需材
[编辑]
  • 制曰錫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盡職臣子之常經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賦質純良持身恪謹佇服官之奏續先報國以抒誠忱悃克昭新綸宜賁兹以覃恩授爾爾為徵仕郎錫之勅命於敷章服之榮用勵靖共之欽兹命懋乃嘉猷
杜需材之妻劉氏
[编辑]
  • 制曰悋恭報國良臣既殫厥心貞順宜家淑女爰從其貴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妻劉氏含章恊德令儀夙著於閨闈黽勉同心內治相成於夙夜兹以覃恩贈爾為孺人於龍章載渙用褒敬戒之勤翟茀欽承永作原泉之賁
杜需材繼妻甘氏
[编辑]
  • 制曰臣子敦服勞之誼典既疏榮女士嗣淑慎之□恩宜並茂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繼妻甘氏素嫻內則動恊女箴相夫載著勤勞宜家克彰令譽兹以覃恩封爾為孺人於蘋蔡繼式揚彤管之□□綍同褒勉贊素絲之德
楊崇之父楊宗美
[编辑]
  • 制曰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効報功膺膺錫之仁爾楊宗美乃四川䕫州府奉節縣教諭楊崇之父雅尚素風長迎善氛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夫家聲兹以覃恩馳贈爾為修職郎四川䕫州府奉節縣教諭錫之勅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彌勵
楊崇之母孟氏
[编辑]
  • 制曰奉職無愆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爾四川䕫州府奉節縣教諭楊崇之母孟氏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教子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思贈爾為八品孺人於賁象服之端嚴誕膺鉅興錫龍章之漁汁永播徽音

仙釋

[编辑]

昔秦皇命盧生輩求芝奇仙藥而神仙之說以興漢武帝信文成五利入萊方丈瀛洲訪諸仙及不死之藥而神仙之術以盛皆荒荒唐怪誕終無有騐似亦不足信者然攷之傳記如許遜欒巴者流其超舉神異之術亦不可謂昔無其人並無其事也因採錄之以備考明無際禪師駐錫海寶山詰菴修道菴前一池中有蓮一莖盛水如珠苦行二十餘年得也昇去後人獵於山中言其蹟尚存有心訪之遍㝷不遇不二禪師無際徒也通小乘法知未來事釋語錄記上召際入京不二請於師曰玉殿毡褥不可履也下有乘法御賜清茗不可盡飲當沃之以救吳災際詣闕如言而行啟毡視之果有經卷覆手中茗後果有吳人馳報南有火災得黃雨而滅其熖云西懷禪師髫年削髮朝四山通三教隱居海賓悟上乘禪受法於天童頂無際二十五代流圓寂寂時先命眾僧集薪十乘是日曵杖就焚而去月餘後有客遇于楚鄢郢間歸語其故即禪師脱化時也

災異

[编辑]

易之占象也言有其一而㐫悔吝居其三□□此易知祥固不多見災宜書之之以示戒也□□石飛蠲豈無弭救乏道驅蝗走虎必有感召之由天人之應捷子枹鼓司牧吞惟恐懼修省勒恤民隱自能轉祸為福化災為祥而時和年豊理有可信若夫景星慶雲芝早等非諛即誕㮣不敢錄明成化化六年大旱治元年十二月辛卯地震連三日治十年大有正德十三年正月己未隕石於東郊嘉靖元年旱嘉靖六年旱民饑隆慶二年三月戊寅地震是年大旱隆慶四年大有萬曆二十五年地震三日乃天啟七七年大旱崇禎十年十月乙卯地震崇禎十四十月大雪山林城市樹水永□□上如戰闘形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大旱居民逃散就食至次年成熟始回復業雍正元年大旱知縣丘鏞詳請帑賑濟居民始安

卷之四

[编辑]

藝文:明文、國朝文、歷朝詩、國朝詩

藝文

[编辑]

文章者道藝之餘也而即末以窺其本十可三四故文以人傳而人亦以文傳自古迄今未二或易也鄰雖小邑在前代時名公鉅能以文章事功赫奕當世其名篇佳什自應採輯以光志乘苐自明未兵燹後故家遺老無一存者前人所著述寔難稽考因於邑之殘碑斷碣及雜見於他書或記序或書奏或題咏凢有關邑之風二政之得失者悉紀錄之以備採擇擇亦係國陳風不遺下里之意云爾作藝文誌

明文

[编辑]
鄰水縣創建新城記〔進士知府陳萬岐邑人〕
[编辑]

高皇帝平定海隅撫有華夏縣如星羅碁布雖天氣地物純駁參錯治有難易而設官分治必相乎其時與得乎其人而後次第布置可臻上理鄰水為昔鎮地成化禮改設縣治緣非衝途故鮮歷兵革百年來來雖冠裳禮艱蔚然與諸路並稱而城郭尚缺蒞斯土者亦多視為緩圖嘉靖癸亥羣盜突起倉猝且至人人以設守無捷為憂邑侯吳公乾亨神色不變諭集土勇歷堵要隘賊不敢犯旋就盪滅賊既平因遂以城事為先尾弓經營命匠鑿石甃砌城垣高二㝷周廣五里未易寒暑而雉堞戍樓巍然稱雄真焉夫鄰僻處山毆初未嘗有縣也開於汪公汪事蹟無考縣故無城也始於公山川良遇非所謂其時與其人若有待者耶昔者夏治安邑殷人治毫周人迨清史悉識之孔子削魯文自城社山川宮廟門觀臺臺檄厩圃軍戍稅甲無不燦然備列蓋其謀猷雖在千百年之前所慮常洊千百年之後放也今之從政者讀書能出大言其臨取則因循荀且辭勞就逸而於經人不敝之業退乎若讓焉如公者豈不卓然真人傑也哉自是疆宇靜閟春誦夏絃士因以竭其才農得以食其力而一邑之無廢廢時無廢事者項背相望而起詰戎詳刑捕匠宣教分庶職者各得以安行其志然則□城之建所以整飭綱紀維持治化者皆於此係之匪獨保障鄰人防禦寇盜已也是役也公捐俸先之而民之有力者亦莫不懽忻鼓舞始子來趨專是以城成而民不病云

鄰水縣重修儒學記〔明巡按御史史江萬實大竹人〕
[编辑]

鄰有學舊矣自成化迄今餘六十於時縣治創始百役並興材艱力甑兼之董治匪人亟於就緒苟且文具取辦目前一切趨於簡便殿廡堂齋庳濕□狹形雖具而寔不充凡門號廬庫等載在禮制者悉所未備無以妥聖靈振士氣以故科目廑廑才可縷指歷十數念而□□正閱歲滋人材敝益朽基地益傾瓦落垣頺屬周增慨嘉靖紀元之五載古黃蔡侯珀來君茲邑滌篆詣學周視嘆田鄰岩邑也風教莫元焉異端吾儒所弗齒猶有崇飾其其宮者學校有司首務顧當如是邪實吾責也廼洎學諭樊君相典訓何君洪高商□事樊以狀請於當路得白金近六鎰分守朱公又資以五十餘金委判簿葵丘任君臣暨保安陳君嘉猷蒞其役遂鳩工亢徒先起大成殿為三重五問次則堂□數如之又次兩廡為間者二十有四星門砌否為基臺門之制始備先是基址傾仄因傭壯健施番鍾再更寒暑鑿平山石數十□復拓傍近地若千畝規制始宏敞適際歲歉流浮□途或謂役可紓侯弗聽曰吾獨不若范希文之活我饑民且就此成緒也耶浮言胥動此志不移苐約費尚不及十一爰捐俸貲獎殷富公廩並體漢法之酎金傚周官之束矢經始於於嘉靖丙戍春初訖功於己丑春暮逾三稔乃省厥成鄰之士夫僉謂此功之艱倍於創始爰走書於予請紀其事予謂天下之事未有不由學而成者四代之學尚已禮樂詩書之教傳記可攷已循是而降漢以訓詁唐以詞章宋之理學大明而猶病於記誦嶮之習獵聲華媒祿利往途或謂役可紓侯弗聽曰吾獨不若范希文之活我饑民且就此成緒也耶浮言胥動此志不移苐約費尚不及十一爰捐俸貲獎殷富公廩並體漢法之酎金傚周官之束矢經始於於嘉靖丙戍春初訖功於己丑春暮逾三稔乃省厥成鄰之士夫僉謂此功之艱倍於創始爰走書於予請紀其事予謂天下之事未有不由學而成者四代之學尚已禮樂詩書之教傳記可攷已循是而降漢以訓詁唐以詞章宋之理學大明而猶病於記誦嶮之習獵聲華媒祿利往侯經二三君子振厭作人之功不特著於此邑此時而茲旁行四達流子世世其嘉惠後學不其偉歟侯行傑才良政多可紀此特其一節耳竹鄰鄰也初一邑也余亦邑人也雖悦道學而未能因輿情見屬而有事子子貞珉故敢以是考焉

鄰水縣重修儒學碑記〔明,翰林,任瀚,南充人〕
[编辑]

鄰水縣重修儒學碑記 明翰林 任 瀚 南充人 皇帝即位之元年太史奏昌光見井絡東分入参七度後 當有元士應其下九年清平侯馮燦至鄰水釋菜孔 子廟廷嘆曰學敝矣而士子絃誦不輟昌光之入参 分意在斯乎乃下令爾民有能贊學宫役者書若名 著諸石其有入下刑請得以是役贖者聼詰朝梓人 眠曲直柞人埸人薙逢材圬人陶人甃人眡良窳苫 人易庇繢人易丹艧玄垔越明年成因㤂周道衰聖 王不作而豐林長谷山陬木涯隱哲藏賢每不勝指 屈攷其淵源皆岀於學孔子立人極道光前古顧其 廟蕪穢不治有司視之若視敝圓不爲戚誠爲缺政 馮侯㧪異才爲令不務追逐時好媚當路人取顯宫 獨先務學豈不脩然高世俗之良有司哉爾鄰士逢 衣果冠栩栩集學舍誦法孔子異時必有以吾道嗚 天下上應昌光之瑞固馮侯所厚望也若乃奇裘變 古持曲學亂政誤人流旤國家爲害後世共何以對 馮侯乎懋哉學故無泮其外嶻嶪甃石爲門三南面 㦸門高眡外門廣狹稱深三倍南面六楹門迤東循 廻廊上簷楹相匝爲東廡譚面門迤西循廻廊上簷 楹相匝爲西廡東面各六楹中左右廡環以栢凄清 蕭瑟如秋中爲赤墀孔廟在赤墀上高倍㦸門廣深 稱六楹南而東廡迤北高眂西側室廣深稱爲正誼 齋西面西廡迤北高眡東側室廣深稱爲明道齋東 面各四楹其上爲明倫堂四楹又其上爲 御製碑五爲亭三南面亦四楹其餘庖廩廨舍禮樂器當 朱侯于侯蔡侯作者諸不載

重修城隍廟碑記〔明教論王之藩雲南人〕
[编辑]

余嘗誦大明會典凡天下郡縣皆設城隍取其號而 封之所以佐理陽政鑒察司民衛護一方之總總林 林也鄰水舊有此廟在東北隅去縣僅半里許邑之 民歲時伏臘有事於祈祝禱祀者咸往焉苐基址不 弘民居雜處兼以傾圯不葺公私不稱便者久之然 亦未有加意改圖之者萬曆乙亥翼城侯公以西晉 賢科來令茲土履任之日恭從儀典宿齋見其廟貌 荒隘匪以綏神即矢意欲恢拓之廼捐俸金買置縣 治中地基一段形勢寬展復導鄉約老民倡義舉採 木於野取礪於石冶陶冶甃營辦圖維建修正廟五 楹高廣峩然復置內寢二柱增塑神像近瞻而遠眺 之者莫不起敬畏嚴憚之心兩廡共設十二司以出 入糾察門左右新立陰陽監學至於致齋所化錢庫 塞門石罔不次第舉之金壁輝煌丹雘彩飾煥然一 新而祈報者無虛日焉此豈有激而然哉幽明之分 雖殊感應之理則一惟公以聰明正直之體合於神 明彰善癉惡一以至公無私者有以通幽明之故以 是人禮神而益謹神依人而益靈祈報並祀南壇春 秋主祭邑厲引綿禋祀於不窮者胥以此爾鄰之士 民仰神之威感公之德復荷邑佐楊君銓判簿趙君 仕瀛嘗輸榖粟以濟厥美廟成屬予爲文以記其事 則神威靈佐佑國家之庥侯公表裏陰陽之政諸君 贊襄董率之功當與此廟同爲不朽矣

重建延福寺碑記〔蘇彰廣安人〕
[编辑]

鄰水古邑也廢於元末我國朝洪武混一區宇地屬大竹縣成化丙丙戌居民應役道遠奏誚復設此邑始割籍大竹居民庶富人材倍出視古為盛邑東一里許有延福寺基址尚存因縣復而寺亦復焉其寺斷碣有詩曰長楠延閣影修竹闇鐘聲則當日之林木葱欎宮殿崢嶸亦可想見室邇嗟雲隔詩清決眼明又以見其古之思賢深遠吟咏酧唱也末曰兩公金右舊行裏獨增情更可見其古之重交情惜離別亦何不感嘆三復也哉詩因寺而興懷寺因詩而壯觀今之視古猶後之視今此寺重建四十餘年正德己巳予與同志者借榻講易於此見其寺之正殿前門後堂退室左廊右廡柏杪筠篁周垣屏障無不精潔完好皆不費民財而住持所自製予輩甚愛之慕之因而嘆曰僧流尚知重彼之前吾儒者遊聖門學聖道登明科躋顯要視學宮如傳舍初不知崇本尚義較此寺此偕偕何如茲因住持詣記其事予雖未盡知其詳而㮣聞此寺之建始創修□縣之朱公塋至于公福龍任後宮殿始䆒寺外堦楷猶古米廢者惟導路來備陰兩艱於泥濘判簿曹公鑄用石梵砌往來始便初興工僧人興貴卒䆒功者興悟請記事者者宗炳結緣工者國祥俱不可冺書於末是為記

書巖記〔明鄰水縣知縣吳乾亨〕
[编辑]

祭於書巖蓋不勝流連而情深矣裏以火女警登憐援抱鼓士門攘甲而立供芻餉兵凡十過其下而來堯登靳主事也迨裊氛既靖四境風恬始得恣情於山水間隆慶元年冬友人張君鑑自南克來約為勝遊三日一時興况超然千古至今思之之尚㽞戀於胸臆歷二年巳己春日余與幕僚江子凝雪陳子晴峯復約來遊潰晨並馬出郭值陰霧四合山容黜然渡溪河見岸柳垂垂萬綠俱發花香草嫩爭來媚人平田鋪棋亂山開畫倚者伏者斷者者皆若故友群相拱揖乃策馬穿林磬折而上有陽春谷三字即余舊日書也因與江陳二子坐石畔談往事徘徊瞻眺古樹懸崖藤蘿繡壁碧映澗流游魚自得泉聲琤琤悠然可聽相與浮觴其下欲追向日揮臺贈何之盛而同坐江子方肆豪飲以巨巨觥酌之怡然立盡如以水之沃沙恐陳子不能你苦吟亦相與置之矣飲罷復由前徑而下暮煙初凝群嶂隱現馬上睇之如踵余之左右而相讓也比至城則箭下四十矣明日進思人生生浮津世事電沒曩昔䙵今數載之間如法夢曷而蒼山不改白雲如故能無揔景流連而殺□欲絕乎因援範記之

請開言路以益治道䟽〔明御史楊純邑人〕
[编辑]

臣純言臣聞天下不以言治也然治天下者必求言誠以言也者天下之心聲也人心有甘苦則呼其所親心有所不平則俯即而而嘯且鳴是故為民父母願其達不願其欎也日月虛雨天造亦既弘多然雷霆不作則萬物之氣不動君人者綱紀政刑治術亦畧備矣而聖主必鯉鰓焉□變巡之使言夫亦將作其氣而樂天下無隱心也昔者予違汝弼汝無面從舜常咨禹矣木從绳則直后從諫則聖傳說勸高宗矣防民之曰甚於防川召公戒厲王矣大舜高宗厲王使民言不言相反而治亂亦送多縣絕之數則距天下之舌而卷之之者不亦悖乎臣故願陛下母以言為諱也然進言之指不啻萬而大要不過有三有可見諸行事之言有可交相酌之言有繁碎無之言可實見諸行事者審氣數察時勢別遲速辨成敗或致必爭之利或祛積安之或决不斷之疑從之者君德興百務昌國用平康此之不可不聽者也可交相慕酌者陳古說輯民風揣舉職之是非議朝政之可否今雖不行後將有待議雖越爼理實相成此亦言之不可不聽者也繁碎無者負崛強之氣喜直戅之名不達時變不諳物情所見無端而痛哭反身不量而無爭如此者言雖不足聽亦當寬容之以廣陳言言之路者也陸贄曰諫者多樂我之能好諫者直表我之能賢諫者之狂誣表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泄彰我之能從有一於斯皆為盛德美哉洋洋乎贄之言及此豈非萬世聽言之見鋭乎晉平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持裱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平有上通此患之大者嗚呼惠而謂之大豈非言感□巡於至於危亡也或或近日者皇上雖未嘗以言為詩而在朔之里兩月絕無章奏也果朝無關政歟臣滋體矣□皇上熟思之或不以出言為謬也謹疏

密陳平賊機宜疏〔巡撫甘學闊邑人〕
[编辑]

日學闊言賊發難以來十年矣以盧象昇之忠孫傳庭洪承疇之練曹文詔曹變蛟左良玉之勇而或以與戶或以以齋敵迄無成功者緣住事諸臣多不以實上聞而朝廷之上沿承平餘習惟解端拜詳視厭言只革戰守機宜全不加意即如近日吳甡受命撫晉辭謁閣臣請受方畧而首輔濕體仁僅曰洗寇齋齊之疾不足多慮夫輔臣獨不聞賊已踰底柱涉孟□而猶可度外置之乎臣竊憂焉用敢冐萬死蹈不□之罪為我皇上陳之從前賊之長計在奔得志在掠今也關箱聚落之殆盡剽掠無所得食賊之亦窮矣且賊秦人也自其渡三晉過河南奔走萬里而而必以秦為歸今秦師大克不敢役叩關而入彼轉闘數載功業無成鄉里道斷能無倦而思悔乎其初刼于饑寒而體於誅戮今見朝廷果有意招之且內料回猜㺌勢必自相斬殺何不早乘此時臣事天子面顧甘心為賊耶劉國能李萬慶現在去逆效順轉為我用非其彰明較著乎語曰天道十年一變今日之賊實有可平之此時官軍宜以急攻為上緩則難圖苐所謂急之之道不可不審今逆賊方悉內於三晉請敕孫傳庭嚴守關中絕其歸路祖祖寬駐河上阻其南奔周遇吉出澤州林報國出太原左良玉出彰懷黃得功出井陘四面圍擊洪承疇以大兵擣其中堅李萬慶等間諜誘夥賊降附使逆賊疲於奔命庶幾功可成而賊可平惟陛下鑒察焉

上督師王閣部書〔甘學闊〕
[编辑]

迹□張獻忠兇惡滔天大稽天討閣下奉命骨師自有定筭某竊以為今日之獻忠非若武陵之難為力也蓋武陵督師時張賊之惡尚末若是之稔且撫臣邵捷者既不同心鎮臣左良玉復不不效命□□有禦寇之才而終莫奏盪寇之功今張賊身所屢疲者不知數億萬又虐用其兵雖左右親信者心□不甚附且關賊自去年敗于山海關之一片右已定山西近聞其精鋭之師盡殘漳關復走武昌張賊悉其西來又已膽落兵貴神速閣下受命五閱月會未邊一將柔賊有所不解解也如謂勦於壽兵用兵需餉金口川中州郡荒城遺民何堪重里其以為為大事者不恤小□况因糧于獻機有可其建則賊知不支或焚其□□□則又將何而計之惟問下熟思之

國朝文

[编辑]
復建鄰水縣學明倫堂記〔國朝李時亨〕
[编辑]

觀學於鄰陽,而嘆山川萦結紏纏群聚於此,宜人文之倍出也。惜也兵火之餘,門墻草莾,堂基廢壞,有心者見而憫之曰:堂不復建,則倫之不明,將如堂何?于時司理王公始其意,而屬余終其事。予乃於廟之東偏,程材庀工,峙廩糗,具畚築,蓋取辦於心力之所能至,未敢煩一物于多士也。功既成,椽櫨桶榱,心綰角結,受以柱石,小大畢安。謀朝屬課,旭氣滿楹;卜夜考經,斗光納牖。鄉飲以升壽考,慈孝之意充庭;朔望而聽鼓鐘,風雅之聲浹戶。擇地而蹈者,既幸履高廣以知休;悖經以馳者,亦可覩壇圯而思返。然則作斯堂也,豈徒一日人文之聚已哉!是為記。

建鄰水縣記〔鄰水教諭宋文英岳池人〕
[编辑]

粵考鄰邑之自來,其在明以前者,大畧不可考。自成化丙戌改鎮為縣,相傳二百餘年。至明末癸未,流寇猖獗,城郭廟舍盡為煨燼。繼而饑饉洊臻,虎豹肆虐,甚至十里無人,百里無煙,而城野邱墟。嗟乎!此方之困也,亦已至矣。我朝順治十七年,始簡李侯來蒞茲土。侯不避遠難,單騎就道,六閱月直抵其境。問其城郭廟舍,已茫不可復識矣。城東數十里許,有宗性寨,因僦居焉。下車即軫念凋殘,詢疾苦,清戶口,定賦役,察奸安良,凡一切利弊,無不殫力興革。首捐貲創立文廟於山顛,朔望拜謁,躬親教化,課經書,民無秀愚,皆知向學。今之梓潼官即其地也。越明年,康熙壬寅九月,奉開城之令,計闔邑子衿不滿二十,殘黎不過三百,一旦興大工,誰不憚勞?且令下之日,又奉有遷移、會勦兩大役,一時並舉。惟侯亦頻顣曰:天不欲吾成開城之功耶?然實不敢憚也。設法開復內城,捐貲勸工,不妨民務,不營民力,不煩民財,始建中堂、儀門、臺樓,繼建賓錧、庫樓、門樓。不數月厥工告成,而衙署之規模一新。迨進城,即建學並大成殿,舉向之鞠為茂草者,一旦而更新之,文教自此益興。復建社學於劉解元舊基,念其發跡之地,不忍沒於異姓編戶也,捐費勸學,一唯訓誨忘倦。凡有奮翮天衢者,誰不沭侯之化,誦侯之功,若蜀人士之景仰文翁乎?復建城隍、關帝、文昌三廟,皆捐貲為之。語人曰:愚人每不畏刑而畏神,庶乎神道設教之意云。俱未及半載而功告成。成即請勒石以記,侯弗許,曰:記事以心不以言,何借一石為也?因相遲者久之。侯性安儉靜,不好粉飾,易事難說,有古大臣風采。公餘惟喜談文。癸卯入簾,所得皆佳士。今正當報績之期,流民漸集,盜息民安,訟獄不興,士升於秀,農力於耕,城野煥然,其改觀焉。因序其開建招撫之績,因併記其年月次第,以誌不忘云爾。

重修儒學記〔鄰水知縣蔣擢大興人〕
[编辑]

予歷考盛世之治莫重于人材而所以有人材莫重于學校蓋學校重則人知禮義而譽髦英俊之士羣相鼓舞於其間而後出而有為以成一代之治是以京師首膍爰立成均典樂教冑憲考乞言其意至深且遠而黨庠術序之設厥制亦與並重故申之以君臣父子之義而復有詩書以澤之琴瑟千羽以鼓朝之終其身淪洽於禮義之中傳天下曉然善之可為而一時賢才輩出風風俗醇厚其道未或踰乎此也然則學校所關顧不重哉我皇上側席右文崇儒重道數臨幸大學頌發經書日講謀意上幾唐虞三代之隆而且允言臣條議令各省捐輸修葺學宮紀功優敘無非為養育人材地也而督撫藩臬諸臣朝奉命夕檄下莫不爭相淬勵以副聖天子同文盛心奈何吏治人窳視儒術為迂踈即賢有司以催科簿書為急春秋祀享朔望拜謂僅循故事求其修廢舉墜力以養育育人材為重者蓋亦寡矣嗚呼學校不重則賢材何由以漸摩淪洽而曉然於善之可為予不敏幼奉先人遺訓所衡當世思有以振之康癸亥承之鄰水雖僻處果郡東南舊稱川邑科第蟬聯有明隆萬以來銓部劉公三才方伯伯憑公從龍大中丞甘公學闊寺御楊公一儁後先繼起勛名相望父老至今猶能傳之予下車後即趨謂□聖廟廟在邑之東郊僅存大成殿蕪沒榛莾中前後堂廡鞠為茂草遂不禁慨然奮興曰是有司之責也爰捐俸二百餘金購木石若干缻甓若干麃鐵堊之屬若干屬諸生胡士奎鄉約耆老胡一學吳伯眉吳伯祥等董其事於是正殿之朽者易之缺者之□業堊之而啟臺禍明倫堂東西廡名宦文昌諸祠相編建立工始於甲子歲之孟春乞今年餘而落成予率諧生展拜於廟玍器蠲㴬俯仰進退咸肅於禮乃進諸生而謂之曰爾亦知學校之重乎學校修而後育才有地人才育而後風俗以醇從此講習倫澤詩書而敦禮樂不寧紹劉馮甘楊諸公之緒而所以炳然蔚然上副當代代右文之治者實基諸此矣諸生皆以予言為然爰勒之貞珉以貽後之君子

建義學碑記〔儒學訓導周衢〕
[编辑]

四十三年閩浦徐公枝枝芳來宰鄰水甫下車問民疾苦革除奸先之以禮教申之以王章不閱月悉就條理維時政事之班班可考者大而聖宮城垣小而橋㮣道路靡不然畢舉識者謂其本學術發為經濟初非徒慱升斗者可比也一日集都人士謂之日鄰水山明木秀宜乎科第蟬聯胡楊侍御馮方伯甘中丞而後竟至今絕響乎揆厥由來實由於不學之故而其所以不學者又實由於父兄不知教與不能教之故夫不知教與不能教是則牧民者責也爰是鳩工庀材擇隙地以建義學顏其堂曰棲鳳俾不知教與不能教之子弟咸集於學延師訓訓迪之且置義田為諸生饘粥資每月兩課必親其地與諸生童晰疑辯難反覆申明務使曉暢而後止謂非本學術以弘經濟者能如是乎將見家詩書而人禮樂人心風俗日進於淳龎而文風丕搌于以嗣美楊馮諸君固可决其捷於影響矣是為記

修建廣濟橋碑記〔儒學訓導周衢〕
[编辑]

橋梁之利涉也,尚矣。國矯古遣愛也。盂氏以為漈洧之濟,不若杠梁之成。良以濟有大小,而惠與政聿分焉。是亦平政之君子所宜致意也。鄰之城北有橋,名廣濟,傾圯于有明之末。我朝定鼎六十年于茲,尚爾斷石沉潭,荊榛滿岸。夏秋之交,往來者沾裳濡首。民之病涉,匪伊朝夕矣。甲申秋,邑侯徐公枝苗來尹茲土。修廢舉墜,凢凢事之有關於人文、有利於民生者,悉力行之。而茲橋仍圯。庠生甘惟屏躍然曰:我侯于地方事,知未嘗弗行,行未嘗弗力。此橋之不復,侯未之知也。爰以簿進,侯果慨然許之。隨捐俸以為之倡。紳士商民相與觀感興起,不關月工竣。甘生謂:是橋橋既復,濟從此廣矣。而謂可冺沒無傳乎?因丐言於余,以詩不朽。余曰:濟人以大德,不以小惠,孟氏言之矣。斯橋之復,誠濟之大者也。謂非平政之君子,烏能事事愜人有如是哉?異日者,侯秉國鈞,凢所以袵席兆庶、磐石國家者,已于今日兆之矣。功德豈僅在爾鄰也哉?因援筆記之。

重修長安橋記〔舉人馮志章邑人〕
[编辑]

環邑皆山也,邑東二十里許,有河馬奔騰澎湃於眾山之中,為東道要津,夏月嘗苦涉。勝國時,有橋曰長安,兵燹後,斷鎻鈄樑,亦有年矣。康Template:Pua甲申,徐公來宰是邦,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因公經此見之,既不欲吾吾民之製裳,而尤恐吾民之濡首也,爰捐囊倅,命里人鳩工而復新之。不匝月間,工竣,苐見水湮桃花,咸歸㵼蕩,流波泛溢,羣咏乘空。雖然,橋長安矣,人知是橋之長安,而不知其所以長安是橋者,伊誰之功也?昔李水治蜀,造七星橋,上應七星,至今猶昭昭耳目。徐侯是舉,夫豈出其右?或鄰民飲德恩報,囑記于余,余躬際其盛,為之歌。歌曰:鄰山□□,河水泱泱。徐侯之所,山高水長。

重修永安橋小記〔舉人吳存與邑人〕
[编辑]

天下事待人而後興,苟非其人,每因循而不知惜。古人蒞一官,于其事之有關夫國計民生者,必毅然為之。窺其意,以為必如是而後無愧于為人臣,無無愧于司如也。然而求是人于道德中則易,求是人于利祿中寔難。若邑侯徐公,誠道德中人也。侯甫蒞任,百廢俱興,不可枚舉,即橋梁一事,□□新者亦三四見矣。邑中父老私相謂曰:昔之□□在一時,今之修復不崇朝,天下事果待人師□□□。茲復慮芭蕉河山水海湧天,病行旅善,雖南□□□石梁荒斷,湮沒碧澤,遇夏秋之交,往來行人下□□于魚腹者亦幸耳。因捐俸鳩工建之,匝月告成,題共橋曰永安。噫!自今以後,人慶慶安瀾矣,非大君子□□□濟有如是哉!是誠無槐于為人臣,無愧于司□□□。吾知當時佩之,變世傳之,其澤遠流長者,蓋不□□□蕉河之長留天地間也。是為記。

修建義學記〔知縣袁鍾秀江西人〕
[编辑]

自昔文翁化蜀而後,司馬諸公詞賦甲於天下。及唐、宋、元、明諸君子繼起,或精忠貫日,為當代之名臣;或經術湛深,推一時之理學。彬彬乎蜀地人文之盛,史冊昭垂,洵不誣也。余於甲子歲奉命來宰鄰邑,甫入境,見夫山水之秀麗、人物之清奇,意其中必有含英咀華之士,繼往代而興起者乎?蒞任後,披覽邑乘,多鈌漏弗全。所載科第人物,惟明時稱為最盛。至我朝定鼎以迄於今,百餘年間,登賢書者寥寥數人。且自乙卯以後,科名弗續,豈氣化之偶有缺歟?抑亦官斯土者作興鼓舞之有未盡耶?譬之大木,不經灌溉,弗獲連抱之材;方之璞玉,不藉雕琢,難成廟堂之器。是義學之設,有關于文教也大矣。但鄰當凋殘後,開墾入籍,有數省之民,新著錯處,訟獄繁興。居官者日鞅掌於簿書,亦且兩袖清風,力難兼顧。爰有志焉,未遑及也。丙寅歲,奉文清查空廟,因獲充公之田數處,遂不禁欣然曰:義學之設,其有藉于是乎!因攷從前徐令原建立義學講堂五間,在文昌宮右,其地狹隘,不足壯觀。又石碣所載,舊有義學田二處,現據諸生呈請,並歸義學經管。爰卜地於城隍廟後官基內,其地寬敞,遂鳩工庀材,建後堂三間、前廳三間、右書齋五間、大門一間,周圍墻垣,不數月而工告竣。延師訓課其中,將義學田租助師生膏火之資,於以佐文明而儲國英,實有厚望矣。昔李渤建學白鹿,人文蔚起東南;椒山講學臨洮,文治霞蒸西北。肄業者得其地,受教者達其材。行見鄰山金盤之秀,啟我文明;臥龍石壁之奇,毓為英俊。必有絕類離倫、脫穎而出者,以繼美前代諸君子,吾知其捷于影響矣。都人士其共勉之!

華銀山小記〔陳覲光〕
[编辑]

華銀山介巴合鄰岳四州邑間即普賢成道處為南幹龍分枝齊結蓋自棧道而南由保郡趨廣安州至廣鄰交界之大埡口其過峽處也由是而東綿亙三十餘里高聳峙為凌雲嶺土人呼為楠木頂即鄰城玉屏山主賓又西北四十里為海實山土人呼為高登山形孤尖壁立又西北百里三峯鼎峙即華華銀山也其高峯上人呼為實鼎常有雲護非至晴明不能望見攀躋而上風力曾勁六月亦零每年八月積雪四月始消上有宋明古刹其寂高處寺以鐵鑄瓦釘以固之恐其隨風飛去也自是而南龍脉漸伏沿渝江復起而東下矣

鄰陽四時賦-以物阜民安時和年豐為韻〔陳覲光〕
[编辑]

星分井鬼地連廣竹爰有邑焉崑樓之麓遡始建於大同越成化而再復三山二水橫亙夾流十里五鄉人稠土沃環一邑之皆山歷四境而咸陸橫嶺紛披高崖斷續華鈛凌雲五華寶榖紆餘委蛇蓊茸勃欎狀靈異兮莫為為容窮幽崩兮難方物時維春也積靄初消遊氛乍剖天裝卵色紅敷千樹之桃岫抺雲藍翠拂五株之柳蝶舞花間莺啼高阜或陟銀鼎之顛或憇玉屏之右松韻泉鳴山青水瀏流連節物王元長詩每成綿撫弄景光顏特進杯常在手乃若夏則千章水暗萬畝雲橫豼螽動股布榖催耕夫耘婦饁麥秀苖青時駕言兮四出爰策杖以閒行高登寺古塔院風清樂披襟以永夕忘溽暑之如蒸然而把高眠難釋先先憂於一已况夫鋤禾當午敢忘作苦之農民至若金風䬃䬃玉露漙漙龍虎山前千忽紫駌鴦池畔䨇樹初舟耀橘柚之金丸商颷發綴茱更之練擷灝景恬安月魄澄宵工部之書巖最勝霜晞旭且射洪之興水多寒若夫同雲凍而不飛堅水殿兮靡墮冠子山邊一夜青盡老石船灘畔千□秃樹增肥鼓吹聲中幾處秦合歡之曲獻酬室內誰家陳速舅之巵積終歲之勒劬務間此日殫經年之勞苦慰藉斯時覩茲豫大快我心脾至其雲迷嶺表霧鑠藤蘿驚千之忽朱訝眾響之相和瀑縣崖而振素珠濺洙以翻荷激瀬飛來綠水疊三層之浪驚湍忽至白河增數頃之汲魏洗馬蒼茫交集王長史悵悵眺偏多何塵襟之難海寧俗慮之堪磨爾廼前山雲破碧吐峯尖晨曦射案霽色盈阡飛彩虹於天半映夕照照於前倍心神之爽嵦增筆予之鮮姸能不結邊情于亹亹動逸興之綿綿也哉走也夙躭書於早歲未廢學於丁年五十今逾壯心非舊八事路渺鄉夢常牽既捧撽而司民社敢優忽以魏娏賢顧時已更乎五稔而歲恰際矣屢豐覩寓庶之有象頓感觸於寸衷念盈虗之有數期惠迪之宜從慨自明家末造天䘵將終一夫作難羣寇稱雄萬騎黑山之賊千重白馬之衝草似鸞孤豕突金盆漕裡風如鳴鏑鴟張衮繡樓東郊外炊煙不見城中水成叢玉樹之悲何極金人之泣靡窮幸皇清之永奠慶玉燭之長紅潰厥癰疽走季花于河北爬斯癬疥殪張角于軍中闤澤覃敷疆土絕煙之警湛恩注濊士女快清晏之同因抽毫以作賦記四序于茲封酒泛金尊非徒侈山川之壯麗書塵玉版寧自誇文藻之宗工不過畧述盛衰俾共識昇平之足慶慶祖陳梗概願胥樂皥之躬逄庶不負堯天之蕩雞亦可釋予志之㤝㤝

海寶雲連賦〔高繼允〕
[编辑]

維山澤之通氣兮,恆蒸欎面紏紛。嶂漫漫以矗翠兮,嵐飄飄而環青。廼各廻而盤礡兮,抑綺聚而猋停。豈層陰之黯黲兮,寒元氣之氤氲。爾其依依出岫,冉冉排峯。不離不即,似顯似朦。若海天其一色兮,猶水乳之交融。或此遠而彼近,或彼附而此從。或唇樓之窅幻,或海市之凌空。問㠶檣于聯聣,駐㫏斾于遙空。既芬芬兮郁郁,復勃勃兮嶐嶐。踓輞川之好手,慮莫聲其形容。若矣延佇乎騁目,欲欲往兮凝神。仙人下來兮,撫景而嘯咏。野鶴高騫兮,䫝影而逡巡。疑鬼工之斧鑿,信造化之彌綸。至其蔽朝煙以掩映,俯夕陽而騫騰。鳥聲喧兮不見,樵歌响兮空聞。羡巉崖之一色,驚高下下之難分。曾莫辨乎雲中之為嶺,又安識乎嶺上之多雲。爰髣髴而刻畫,聊吮毫以賦形。繫寰宇之萌士,或忻和于斯文。

遊銀鼎山記〔高繼允〕
[编辑]

山居縣流康比隅負石而把土爾雅釋山所謂徽嵬者也土人呼為銀鼎山莫詳其由丁丑丑春二月朔府登日積雨科霽風景清美因偕使君陳疕軒為茲山之遊山麓亂石離離寒苔如初上見爾城罪桃嫩柳弄晴麗□心目豁然再上則境內諸山有若獅者有若虬者有若鳳軒翥者有曲如蓋直如幢干雲霄面特出森然如侍從羽芬者層克疊出然並興亦巨觀也歷官步許菜花謂□陳君顧余而言曰菜所以佐百榖古人謂斯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不知此味良有以也余應之曰使士大夫而果盡知此味也者則斯民之色應其有廖乎相與嘆息者人之側為武□□人若麋鹿呼之語則日駭面逸廼攝衣偷孔家出入花叢中曉煙淌翠萬卉爭榮莫可名狀穿竹林直□琅玗青蒼微風過之戛戛玉琮琤令然作空外想甚折抵山顛有平石可坐因觴飲其上遠眺華銀海資如數螺髻矗煙靄閔近覲城郭室廬煙火掌樹清溪流人皆出援舄下□亦快且豪矣夫人之居心易為形囿故規畫學建之間揣摩跬步之內□闘攖擾展轉歸盡而莫之且仲其心高寄脫然塵之表有不啞然自笑者乎古之人御風天游視今日之樂當何如也已而澹月露木抄晚煙四瀰下上空一色鳥飛喋喋燈火隱隱遂取徑下山相與轟飲抵午夜乃已是遊也得詩三首同遊者陳陳君疣軒張君映展趙君聲遠主遊者則予也是為記

遊老君山記〔高繼允〕
[编辑]

辛未春二月望後五日客有談老君山之勝者余途策馬挾甘子青蓮王子子阜□往匪云恣游聊欲假松雲山色一澆胸中磊塊耳出郭日融土潣紅雨亂飛遠近諸山積翠點點□□蒼靄間約二十里鳥鳴花落清澗環繞連園起發□壑森秀各爭出其奇以相角非雲林輩所能其先也又十餘里踰臥龍坡削壁摩霄高峯兀鳥□□空群山山拱揖岩花舒秀野草舍芳幾不知舟花□禹直矣峯廻路轉見武侯祠前邑侯徐君枝芳建也更三十餘里倐見松蓋擎雲瓦鱗披露溪流環繞黛色天則老君山也遂釋馬而徒攝衣鼓勇連步以上謁猶龍像于祠中二生為余道其故實憇息古柏下嵐深蔭密淡旭弄影凄然別一天地焉忽微雨酒林臯諸峯半沒白霧舒卷時侵眉飛雲當面化龍蛇之句猶未足狀其變也因浮白數觴方欲周覽其勝已復四面雲駿如怒濤奔馬接離離幻互聆之有聲二生速予下山至山腰則輕雷隱隱霈響萬葉霧絮交橫飄渺無際矣冒雨行昏霧中道甚清每移足輙以力制之轉獲弗踣然汿且喘矣雨止二生請由舊徑徑歸余念以雨故溪中之勝未及細討亦必稍寓方焉毋令溪山笑人鹵莾乃偕至溪畔所謂石舡石牛石筆架山諸勝皆神工鬼斧非人力也遂躍馬而別既歸明日廼為記之

重建南門文簟塔碑記〔高繼允〕
[编辑]

余少時讀韓魏公集論人傑地靈謂非人傑地自靈乃人傑由子地靈余初謂公之為此新奇可喜之說或一時有為之言及壯年遊歷四方見名賢孕育之邦及科第蟬聯之區山水必逈異于他邑其或少有變變更人文亦即隨之升降歷歷不爽始信魏公不我欺也鄰水在宋明時卑有達人登上第膺膴仕者未易更仆數至本朝則不獨捷南宮名無人即舉乙科者亦指不多屈自雍正乙卯以後六□□並舉乙科者亦無之矣余于乾隆己巳夏秉鐸來□士求其故而不得因念學至君求未有力力田而不逄年者遂嚴立諌程勤加訓迪復選其中秀良向學之士捐給饔飱親為講貫庚午壬申中式之甘生楊生癸酉選拔之周生皆余及門士也心竊華其有效然捷禮開者䆒未之見癸酉秋吾友陳君覲光以名孝廉來宰是邑興利除凢有裨于民生者靡事不舉而于文教尤所汲汲不屑隨俗吏步趨公暇時偕予出南郊見浮屠廢□□余曰此地若建塔關于人文縣治非小也遂詢之邑人僉曰前代時原有塔君明末兵燹後始傾圯但所費不貲一時難以集事故因循至径陳君遂倡復建之議首捐俸若千都人士亦群相鼓舞聚腋成裘共捐銀若干命縣尉趙君世弘董其事起工于甲戌之秋訖工于丙子之夏巍然聳峙成一邑之巨觀復百年之舊制將見人文振起甲乙聯綿必什伯于今曰而且駕宋明而上矣則人傑地靈之說不將益信而有徵乎邑人感君之德欲勒諸貞珉以垂不朽丐余為文以記之余何敢以不文辞是為記

教士規條五則〔高繼允〕
[编辑]

國家愼擇師儒以造就人才科條亦已畢具士生其時其何以爭自濯磨以仰副朝廷作人雅化亦在乎毋自暴自棄而已余年來雖學殖荒落猶憶髻齡侍先君子備聞遺訓弱冠適京師從舅氏方望溪先生遊日與儲禮執六雅異荊山黃際飛徐亮直諸前輩相晉接聆其緒綸其所以為學之方亦頗心知其故今東鐸來茲邑少所講肄不敢自謹大揭教言申戎庠序優者舉之率而不不至者牖進之不者小懲之悖者㝷之爰列其目于左一曰重倫孝弟之名人所樂居垷子悌弟之名又孝子悌弟之所不樂居何則天下之子無不當孝天下之之弟無不當弟惟常者或變順者或逆而後孝弟之名立焉夫以至性之人一旦以變與逆之故故得孝弟名此豈其心之樂受哉故頑嚚格父有庳封象可以贊舜而不可以贊舜諸生日服聖賢之訓家庭之內以實不以文日置顏伯子孝弟醒語于座右怡怡不必襲古人之迹不必求宗黨之知父母兄弟安之□□莫名其所之其斯以為孝弟其斯以為孝子弟弟□予之所厚望也矣二曰大心志未有天地先有天地之理理理成于不可絕故數萬年而氣生又數萬年而形生逮氣著而理隱形著而氣又隱面天地遂日見廣大而不可測惟人有然未有此身先有此身之理是即生天生地生萬物之大本也即今受托于身未嘗不時時生天生地生萬物但隱于形氣人自不察耳故儒者之學學以天地知我呼而天地亦呼我吸而天地亦吸我覺而天地晝我寐而天地夜天地非大我非小也周子曰見大則則心㤗日用功夫莫此為切蓋隨處見大則越形觀氣越氣觀理不曭不聞具有天覆地載之势明體達用立定根基千里百王同條共貫私雖智不足謀吾公欲雖勇不足戰吾理不然幽夫曲志亂其中是非得失畔其外學伊川之居敬而入于拘者有之矣學晦菴之窮理而流于馳者有之矣何以洋洋浩浩獨伸于舞流乏上而坐擐賢域也哉諸生其勉之□□□□三日崇實學坐環堵之中取天下大事屬諸胊中而次第斷之蹽如指掌此學人事也然學不富則儀不充識不充則雖日用㝷常之事人人共暏無可致□者而已亦無定見又况其大馬者乎乎爾諸生身際□毋自菲薄務期為有用材則當做古人分年讀書法南變通之日則窮經夜則讀史論世論人一事不肯放鬆一字小求真解久之融會貫通則日月星辰山用水火電電鬼神甲万鐘鼓無不呈象著形與我精明強轂之思相為應待發而陳之其績可鳴閟而存之其意可樂南無古而後無今又何幽險不情之族足以攫吾淡定之天懷也與余曰望之四曰治文心文明氣為主古人人有言之者矣為文者意生筆光古人亦有言之者矣或曰文生於情情深而文明或曰會文切理理定而文足或曰文犹兵也以正合以奇□或曰文譬諸水淊蕩噴礡恃源而往千澮萬泒不可禦又又曰陣如山岳戰如風雨是謂女帥如龍養珠如雞抱卵是謂文識聖經賢傳各成一家言是謂文品取材欲富觀變欲多立意欲高占步欲闊是謂文膽余曰是皆莫如文心文者心之緒也治文之道當先治心窮理格物以開之淡洎寧靜以養之察諸今稽諸古以充之積微而彰積小而大天地上下萬事萬物莫不融貫于吾心又何文之不足以旁達于宇內也哉况乎心動則氣動氣動于心文之所以剛旦大也心動則意生意生于心心之所以堅且到也觸吾心而得情情之至深文未有不明者也辨于心而得理理之至精文未有不足者也以心制者奇正無端以心運者汨汨無已一言而為法天下師不可為眾也一德而群言以屬又何何識之不定也瓦礫可化為雲霓虛空可練為金石膽莫大于心自我可經自我可傳古人所謂天子諸侯欲變其生平一字而不可得品亦孰尊于此哉夫是以能全乎心之量即今乎文之數摛之以為辞掞之以為藻小則尺璣寸壁□寶大則日星河岳並垂而不敝矣若徒襲取帖括以為文其劳且拙也孰甚甚至掩卷而嬉則又不足與言文尚足與之言心乎五曰祛詖行易風移俗在上者之買而革面洗心實在下者之事也士為四民之首不能居仁由義蔚為人望已焉難安况習為為下愚竟溺而不返乎予自蒞任來肫肫教導亦既詳且盡矣而諸生勵志上進者固不乏人其安于暴棄者亦復不少或取耰鋤而有德色不念鞠子之勤或因雀角而失友恭不敦天顯之誼甚且耽蝇頭之小利圖哺啜之肥甘即挺身作証匍匐公庭至于月課季考一任頻傳或哀籲以求免或抗拒而不前凢此惡習余竊為諸生耻而深為諸生憫也今與諸生約務務期盡洗前非潜修自愛講明義利關頭為端人為正士余且有厚望焉倘執述不悟則自取罪戾余亦斷不肯為若師也

重修祝聖堂並置燈田記〔大寧知縣楊伯龍,邑人〕
[编辑]

祝聖堂距華銀山頂五里,巴渝鄰大長墊諸邑,朝山者必先經此,潔治身心,虔誠拜祝,且渴飲饑食,俱於此少憩焉。自明末兵燹後,僅存遺址。僧人普慧有志重修,尚未集事,而普慧已圓寂矣。有徒孫源智,繼普慧之志,於雍正九年復建金頂,鐵瓦磚壁。又以祝聖堂不可久廢,乃廣募十方,重建上下二殿、左右廊房,以及莊嚴佛像,次第竣工。又以普慧昔年置買鄰邑燈田,如秦家垻、保駕樓、青石臺、詹家堂,歷來源智清理四界有案,隨公議將此數處燈田撥歸祝聖堂,永遠承管,俾朝山之衆有棲息之所,無枵腹之虞,名山勝地可以歷久常新矣。源智以數十年經營始末,屬余爲記,以勒之石碣,並將燈田各界至書之碑陰,用垂不朽焉。

延福寺經樓碑記〔楊伯龍〕
[编辑]

城東雲臺山有延福寺為通邑禪林之冠其創始不知何代寺內有小碑題曰非菴後改菴為寺廢于元未㠯成化丙戌年開闢縣治寺始復建事載石碣不具述至明末甲申之變流寇肆虐殿宇灰燼國朝康元年戒僧洞徹九衢師徒立志志重修披荊斬不辞劳瘁建造正殿兩廊並關聖殿煥然一新因徒舉繁九衢復於寺此里許創造佛來山令徒孫續喜居住而此寺令其徒月浪等住持至壬辰歲九衢圓寂月浪亦復早逝徒眾散亡星移物物換寺之兩廊仍復傾圯山主吳姓等屢招他僧居住焚修又死亡相繼殿宇日以釳頺方輿家謂殿後經樓未建地脉不接且前重後空大路直衝山門寺之興而復廢職此之故佛來山僧續喜慨然太息曰茲寺也吾師祖衣鉢在此吾豈因佛來山歷年創造之苦而遂諉其責乎但綿力莫勝乃集眾山至會譏繕簿廣募共百有餘金于是鳩工庀材購木於山凡崎嶇遠道僧必躬親搬運即櫛風集雨弗借也仍倣舊址稍加擴充于正殿後建竪經樓五間以接地脉始工於丁卯年迄庚午年落成僧於工竣日屬予紀之予乃至其地見層樓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簷牙高啄洵巍然巨觀也及登樓憑眺左有金埡臥龍之勝右右有崑樓海寶之雄遙望華銀之巓煙鎻雲封出沒隱現變態靡常俄聞樹間鳥語非絲非竹載好其音若與鍾磬聲互相應荅渢渢動聽予與僧俯仰徘徊任耳目之所取美不勝收殆幽然別一天地噫斯棲也包羅富有豈但為藏經之篋唪誦之塲也哉予於是幸斯樓之復興而更有以多僧續喜之功矣夫世之頺廢是甘者眾矣即或或昻然自振亦始勤終怠顧此矢彼均無可紀僧先於佛來山構造下殿聚仙樓裁經閣等處已竭二十載之動劳茲復拮据不遑繼前人未成之志致斯樓之告成其亦緇流中之傑出者哉予故衷而彰之俟後來者之觀感而興起焉

新建佛來山藏經閣記〔楊伯龍〕
[编辑]

從來創菜難而守成猶難益守成而從守其蒨無功手䆒世無禪于後人亦因陋就簡無足重也惟必善承先惑凢有缺而未備者一一從而增修之又輝煌而擴大之較之創者更有光焉此其所以為難也若此者予于佛來山僧續喜見之矣佛來山創建于延福寺僧九衝以其地僻靜因名名之曰靜室建修正殿兩廟令建孫續喜棲息其所喜子是奮然振興不辞劳瘁復建下殿聚仙樓前建山門旁建倉樓滿堂佛像裝塑齊全猶以華嚴大大乘諸經不可玩䙝也特建經閣以為藏逕之所砌聚仙樓石堦以為久遠之討凡兩廊之空缺者增補之柱木朽腐者更撰之共二十餘年之經营規模始備于斯時也藏經閣上佛號經聲聚仙樓中香騰霧靄佛之來也舍此山其奚耶則謂之佛來山也固宜予于本年夏秋之交偕友人至其地見夫林水蔭騎蔚然而深秀樓閣聳峙煥然而改觀及入山門登佛殿覩如來釋迦韋䭾諸佛之式臨乎上下十八阿難之環列乎左右自覺油然生敬徘徊瞻拜者久之既既而步其閣登其樓明淨凢一塵不染四坐風生俯仰憑眺之下遠而山色溪聲近而花香鳥語足以遊目聘懷極視聽之娛有不禁心曠神怡樂而忘歸者矣然要非僧續喜善繼善守大前人創修之業而不敢告瘁曷克有此其功何可冺也予因僧之請遂為之紀其事云

重修萬峰山寺記〔楊伯龍〕
[编辑]

邑東五千里許有萬峯山層巒秀拔逈接雲表其狀若龍蟠左右清泉環繞如溪山上有寺寺基三層上為普賢殿下為大雄殿山門廊房僧舍靡不完備明末兵燹後僅存廢址有僧永清自楚來鄰目擊動念立志重修乃先結菴栖息供普賢像有禱輙應乃繕簿廣募遠近無不樂施遂鳩工庀材上下二殿漸次完工佛像亦粧飾齊全斯時也廟貌嵯峨棟梁炳煥神既得所憑依其所以降福于民人者正未有窮也永清于工竣後因余訪先大父建坊遺蹟求記於予予曰茲山也天呈其秀地鐘其靈文峯疊峙于前後清泉涌㵼于左右真勝勝境也余大父總憲公向講學於此後職居清要捐俸修茸建立石坊題名尚在予薄宦歸兩袖清風愧無所謹為之勒石以垂不朽

重修鄧家河橋記〔楊伯龍〕
[编辑]

嘗思天下事眾人共為之恆易一人獨為之則難夫以一人而成利濟之功一時而造百年之福在丈夫輩尚多慳吝而不肯為矧一孤孀婦慨然為之而不惜此亦古今之所罕覯者矣邑東五十五里有鄧家河橋一道上通竹達下接巴渝誠往來孔道也從前原有石橋水衝衝木擊難以砥柱中流橋之傾圯殆有年矣乾隆辛未里孀李張氏痛翁姑之䨇亡傷夫男之俱歿㷀㷀幼孫方在襁褓因力行善事慨然以斯橋橋為己任獨捐己資八十餘金越兩月而橋工告成自茲以往橋石堅完行者無憂病涉其濟人利物之功豈淺鮓哉橋成氏之親鄰欲為之記以屬余余思陰隲文帝君垂訓有日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往來之橋又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氏之進斯橋也善念感通神靈庛佑匪但保茲幼孫成立而瓜綿綿于孫振振永享福壽于無既矣是為記

歷朝詩

[编辑]
夏日行鄰州道中〔唐韋莊〕
[编辑]

炎帝司權水氣絕絕石上清泉枯不咽火雲熾日金石流驕陽曝背背欲折嗟余此際適巴西僮僕追奔氣力竭策馬直上最高峯午日薰蒸氣欲結安得落日飲溪頭芰荷十里清香徹

過雪菴夜話見從亡隨筆〔明程濟〕
[编辑]

憶君疇昔出天街相周旋誓不灰詎料山河連影去空欠風露撲雲來蒼凉長夜何時破㓕沒穹㝫孰與開鰲足憑誰能再斷地平還我舊延垓

白龍洞皺眉〔明雪菴〕
[编辑]

葉却春光獨愛秋至今不改皺眉頭主人若把金刀割點點酸心對客流

沙洲鶴〔前人〕
[编辑]

獨立沙邱雪一團被風吹得骨毛寒想他未到忘機處水動還須側眼看

書巖夜月〔邑宰吳乾亨紹嵩〕
[编辑]

晴峯初吐月華新題壁當年迹未湮皓皓魄孤懸清一片金尊共酌酒千巡才名直使山增艷淑氣能回谷底春坐久塵襟俱盡滌怪他偏說宰官身

書巖次韻〔明山東巡撫張鑑南充人〕
[编辑]

炬㝷芳竹徑新書崖遺跡未全湮高天淨洗光先吐巨觥初傾酒一巡冷蘚無心萦古木寒梅有意欲爭春掀髯笑問題碑者彩茟應余是後身流

流盃池〔明邑宰尹愉〕
[编辑]

沿谷悠然竹徑深,萬松蒼藹入溪陰。山頭馴鹿看人立,樹杪孤猿抱葉吟。老衲無心惟汲水,幽人適意且彈琴。仰瞻鑿石流杯處,坐挹清風快素襟。

石臼城〔明舉人劉明節邑人〕
[编辑]

矻立千霄勢不傾四圍如削圂天成中峯欎勃青蓮湧亂嶺奔騰白象橫路駕雲霓懸鐵岸池開銀漢浸金城何年杖鍚來茲地魚響鐘聲午夜清

流盃池小集〔知府孔弘頤邑人〕
[编辑]

飛觴何必月娟娟各效鯨呑畧後先傍樹不知寒墜露臨池猶憶翠流天悠然鐘韻風中靜有蛩聲草際連最最愛琅玕驚鶴夢數廻孤唳到樽前

過延福寺〔方伯馮從龍邑人〕
[编辑]

蒼苔曲徑幽入門交翠竹修修數行風草搖疏浪一片雲林積翠㲸圖畫遠空迎列岫清冷半畝勝芳洲坐坐餘蘭蕙香生案笑欲拈花共唱酬

蓬萊閣野步〔前人〕
[编辑]

宿雲初歛曉山晴逕清清莎策杖行澗响每從風際遠村煙忽向望中生日穿宅樹千行亂鳥啄飛花數點輕偶立隴頭看麦浪野人相語一怡清

送楊一儁讀書萬峰山〔進士御史陳加邵邑人〕
[编辑]

何地松無色萬峯靜有聲此中讀書去獨我送君行朝昏深客意花鳥閱山情行藏見見吾道容易莫逃名

掛榜山〔主事劉三才邑人〕
[编辑]

嶙峋並峙石巖齊,甲乙憑誰共品題。磊落千秋誠不朽,幾人堪許注金泥

國朝詩

[编辑]
闕六十一葉
[编辑]

□桃李名園尚可親是晚同人赴尉席約桃李盛再遊一學文□□嶂錦四郊煙火萬家春別君頓起重遊興思□花其月色新

鼎山晚眺前人
[编辑]

一望南關外新禾翼翼良黃鸝穿綠樹紫燕唱華堂巖壑晚來霽樓臺雨後凉官閒能領畧且喜日方長

臥龍坡繼縣治五十里在山頂上上最高前人
[编辑]

遙望臥龍勝巍然霄漢間松濤疑作雨雲勢欲呑山馬蹶人皆倦亭新樹自間予新建一芬亭在山頂我來存感慨丞相渺難攀

白磁洞前人
[编辑]

盤旋鳥道上平原古洞幽深靜不喧自有甘泉來活水何須載酒問桃源

東樓咏之二前人
[编辑]

青山當牗竹沿溪坐對羣峯孰與與齊春靜兩禽多怪語聲聲飛過石橋西一聲雀噪過樓東卷被開日已紅獨有桃花情易惹年年無處不春風

臥龍坡〔教諭章闇然子章〕
[编辑]

獨上危坡曲徑迷,雲煙四幕萬山低。探奇敢畏崎嶇路,考古惟存草際碑。明識三分伸大義,聊將六出擬君知。荒祠祠拜起長吁氣,勒馬徐行一賦詩。

遊塔院教諭趙鈞
[编辑]

自度石橋後松陰一徑漸高雲水暗傍近潤流多危磴幽通竹蒼崖壁阭蘿半山禪室在君子意如何

遊塔院和趙廣文原韻知縣王鴻勳
[编辑]

城西闢勝蹟扶病暫相路僻蒼苔厚林深野鳥多僧廚泉入戶古寺壁蘿空負高人約躊蹰意奈何

趙廣文遊塔院歸賦荅典史陳國棟
[编辑]

古寺多幽趣無綠得共山城晴更少冷署事偏多徒切泉依石空懷松繞蘿虎溪猶可渡敢問興如何

冬日奉調過凌雲山訓導周衢康侯
[编辑]

路入深山去煙雲足下飛懸巖逼馬首垂繫人衣古水經霜癭寒梅帶雪肥奔馳應不倦敢望故廬歸

遊寶榖山石靈寺典史沈非龍膺望
[编辑]

□□闢開創自金僊究兀奇峯山逼天不用力農山㵼榖何須刳木石為舡谿流澄徹明如帶樹色蒼茫碧似煙夜盡鐘聲雲雲外度獨為遷客倍凄然

過老君山邑宰程英銘鑪峰
[编辑]

雨過秋氣爽策馬上高岑地甲山川脉經傳道德心緣陰千樹合流水一溪深渺矣猶龍子舟霞鎻暮林

老龍洞前人
[编辑]

亂石圍幽徑途危興未關馬頭雲際合樹底葉初殘風靜垂光遠潭空照影寒夜深明月出窟裏有龍蟠

登延福寺經棲〔署知縣-席紹元-江亭〕
[编辑]

天高意空曠,煮茗陟危棲,直送片雲盡,遙聞萬樹秋,山清遠岫接,濤白一痕浮,不覺科陽暮,忻迎月似鈎

白磁洞岳池知縣黃克顯敬亭
[编辑]

者與入岧嶤廻峯開一徑白石㵼清泉天發虗聽□口積古苔孤雲飛不定蘿繡木衣裳風嘘石鍾□渺中好以深靈異殊凡境日斜萬松月凉意楹□□然耳目新不為窮幽勝

冬初郊行即賦邑宰陳覲光庀軒
[编辑]

□之新晴應小春征途倦眼一為申數行衰栁斜繼名一樹殘蓉澗水濱北里□安安歌進酒南村報賽戶娛賓家鄉風景殊堪體鱸膾肥甘泖獻蓴

長至前三日度凌雲嶺土人呼為楠木頂在鄰城西北三十里
[编辑]

霧消霜霽艮峯清聳翠凌雲列畫屏絕頂孤懸形似削羣巒璣伏黛如萍天池徹底神龍蟄嶺北十里有天池頌石點頭餓鬼靈嶺側有石似人立土人呼為饑鬼石長嘯一聲山谷應餘音杳杳人蒼㝠

新歲郊行偶成七律一章
[编辑]

春山□□際初長郊外晴開景物良旭日照梁宿霧淨東風拂面野梅香嬌鶯欲語聲猶濇弱柳含芽色漸黃父老相逄談往事村姑自詡換新粧懸鉦響處兒童爆竹凌空鳥雀翔抛却蘓隄已十載倦遊尚滯未還鄉

和高大銀鼎小集原韻
[编辑]

佳境真同華子岡四郊在里郁蒼蒼柳陰春早鶯等溜雨霽風廻麦浪涼遠黛淡浮近黛碧桃花紅映□花黃他年宮滿誇鄉社百首新詩是宦囊

玉屏朝□
[编辑]

□□□山霧歛曜曉旭日屏初展野草花香溥張□□何㝷芳踐苔蘚凌空嫋嫋萬井煙東風縈繫黛□淺興酣落筆揮霞箋碧天無際浮雲卷

書巖夜月
[编辑]

風卷雲收天字清偶乘夜色一披荊人因訪古神彌壯月到斯巖分外明耿耿疏星懸碧漢巉巉巨石峙峙青坪苔深難辯題碑字應被山靈笑此行

華銀雪霽
[编辑]

積雪朝來霽晴開見素峯碧天日卓午瑶出玉仍封曲逕平鋪沒層水高下重空明徹晝夜纖月掛虬松

海寶雲連
[编辑]

絕頂雲如陣巉崖一望迷彌綸驚頃刻變化訝離奇斷續渾無定晴明可豫期村謡應不爽賴爾福羣

鼎山遠眺
[编辑]

携酒登山望眼舒郊原風景竟何如峯巒擁護周遭遭峙溪壑圍環四面虛桃李爭妍春盎盎主賓坐飲徐徐為耽幽賞歸來晚萬井煙浮落照餘

磁洞煙嵐
[编辑]

面徑覆重雲拔空披積翠嵐重晝亦陰泉環□□□入洞氣凜然岩中懸萬彚芰荷如吐芳旌歸歸□□□舟竃至今存殘碑負贔屭文古缺字多罔□□□□行行更欲前忽覺余心悸返徑出洞中斯遊竟□既擬溯洞由來山靈不我謂踟蹰而躑躅嘅然發長喟

杯池擁翠
[编辑]

散步入山阿池畔環新統袒襟坐其旁曠懷躭薖軸仰見黛影橫徐聞清續幽徑遶春流春流聲汨汨聞昔聚群賢流觴于此菌欲起鑿池人共飲溪之陸

筆峯瑞彩
[编辑]

城南之塔號文筆青紺浮空耀白日塔尖映水水洋洋四面高峯如拱立勝代之季塔已傾我來茲土重太息爰進土民與細籌歲餘重建今如昔地靈入傑語非誣先型在望儀不氣氣邦之彥兮毋自荒雪案螢須恕力

臥龍坡謁武侯祠〔高繼允,松岩〕
[编辑]

臥龍會駐此,艷說諸生香。祠並山川永,名高草木劳。□人來頂禮,作想但存亡。天不絕文帝,誰其㽞武鄉?所生碑寂寂,煙立日荒荒。更憶成都路,君臣共寝堂。

遊萬峯山
[编辑]

一氣挾以上絕壑斷復連身出自雲表手囙不得專道窮峯一息孤寺峙其顛煙霞浮積翠松柏有餘妍詳視殿楹柱物力憶盛年萬象趨以奔霽心寂喧微風送餘響如居混沌先禪燈明不滅嫋嫋陌溪煙

風門舖
[编辑]

鳥道穿雲風白練岩壑奔騰形萬變行人蠏折復蟻沿足不反前心目眩蒙茸蔓草萦枯枯藤離離亂石攅深蒨兩旁螺髻如群娥撣花黛羅鈿或如臥虎如怒貌旌幢屏幛相矜炫側削深下下猿鳥驚盤空直上摩雲面策馬行行日已斜銀漢光浮清一片

度凌雲舖俗名蝻木嶺
[编辑]

凌雲高峯與雲齊㟏岈怪石難攀躋俯仰上下鎻空碧百徑迂曲盤天梯橫嶺巍峩威且重勢壓群巒儼相奉青螺左右欎追隨羽葆葳蕤森侍從因疑字宙闢鴻扶與磅礴隨所鐘玉檢金泥亦偶爾豈真峻極難與同我今策馬穿窈窕蒼翠直教襟袖飽霽心放自杳靄邊冷然両坡清風好振衣長嘯出林臯一聲劃陂青天小

九日偕沈三秀夫程氏昆仲遊佛來山
[编辑]

閱此已經歲茲山今再遊人生况重九九寺近且能幽雲影中分霽清懷一片秋問松身與世語塔竹宜樓煙下猶初跡楓明但遠愁不知歸月上獨有雁來投

春日再過延福寺同遊者以雨阻未至
[编辑]

重來古寺獨徘徊山色親人遠近來古柏依然倚翠閣斷碑犹自臥蒼苔孤鐘響咽雲還濕細雨香浮花王開有約高朋屐屐齒杳樓頭誰與醉春醅

玉屏朝暾
[编辑]

風泉竹露濕微茫繞嶺罪桃十里芳乍醉忽醒峯畔霧霽心豁目曉來光煙籠翠障林浮白香散屏間麥半黃恰似徐好山水放晴天氣曰初長

書巖夜月
[编辑]

山情入月杳空霽開幽顏竹露交流光淡艷不可攀水石靜隨影聲容遠以閒皎潔幻萬象碧障擁煙還行行且復止前情獨往還

華銀雪霽
[编辑]

巉崖聳雲端蒼茫不可䆒樹樊萬山平空明雪霽後瑶島吐青峯瓊林白亦瘴溪水添舊痕殘水鐘覆寒鴉靜不喧捲桇風力驟州來翠被收陽春歌已就盈尺慶豈年冷玉埋幽岫

海寶雲連
[编辑]

山氣吐作雲雲幻復成山山雲兩莫辨標緲心目間旌斾駐晴空峯巒互隱見山骨與雲踪變化攅幽舊山兮自蒼蒼雲兮飛片片

鼎山遶眺
[编辑]

欲舒望眼陟高岡萬壑奔騰劳莾蒼繞郭溪流春漲急穿林風送野花香民居鑚落村進含山鳥飛鳴抑復揚坐久嶺嵐侵袂濕殘霞天半帶斜陽

磁洞煙嵐
[编辑]

山中古洞何年闢撥盡層雲入亂峯石作蓮花疑半折苔埋舟竃未全對窺岩時倚干霄聽瀑初驚起蟄龍幽䆳玲瓏含萬象踈林日射影重重

杯池難翠
[编辑]

迤遊出城西□岑愜幽眺訪古忘路艱萦紆窮□䆒草木綠已繁水石清且峭絕壑玃猿蹲顛崖狐兔狡隔塢谷鳥啼臨池空翠繞流觴憶昔年蘭亭曾王到右九與壬昻千載欣同調延賞意何涯援琴一長嘯

筆峯瑞彩
[编辑]

高嶺重重煙翠俱孤尖忽湧石浮圖雲生遙岫山為障水遶孤城練自鋪堵原非崇象教巍巍峩儼若架珊瑚文章行見輝前代繼武眉山大小蘇

屏山朝暾高繼暉際五
[编辑]

曙色破鴻山頭日影影曈朝煙開萬戶翠障歛千峯日射屏間紫霞飛天際紅登臨無限思翹首晲蒼穹

書巖夜月
[编辑]

洗淨綠煙生夜色碧天如水涵虛白晶球倒挂霄漠間菱花全露香奩側六銖輕袂飄瑶臺萬里消光飛玉玦蕭疎樹影移崖端少陵遺跡空傳說把酒問月月不語冷露空山蟬噪咽

華銀雪霽
[编辑]

峻嶺猶含白遙峯吐青松梢瓊五减天際寒鴻㝠重絮埋幽谷堅水合小汀凍雲飛復聚孤鳥去還停徑濕非關雨風寒若闘聆徘徊銀世界卯飲一時醒

海寶雲連
[编辑]

躭奇最愛臨青青嶂陟險今來看白雲變化離奇峯盡失紏縵紛郁氣如焚高低㝠昧潜幽壑上下迷暗夕曛崖畔絕無人語響嵐深但有鳥聲聞孤鐘動處難破野鹿耕來煙倍煴最是農人占不爽問晴課雨樂耕耘

鼎山遠眺
[编辑]

銀鼎高峯面面幽蒼茫無際望中收千層翠障迎人起一溜鶯啼慰客愁紺塔浮空雲漠漠野香滿逕水悠悠七年此地三臨眺對景慙無好句㽞

磁洞煙嵐
[编辑]

策馬入層巒峯危徑一線九折蟻沿古洞懸當面然炬訪仙踪洞中紛萬變石乳掛離離菡萏半隱見仙子曵霞裳金碧輝冠弁舟竃淨無塵甘泉珠玉錢關闢自何年佳景恣游讌聞此尚幽深欲前心目眩却躅出洞前山光猶我眷

杯池擁翠
[编辑]

乘興出城隅窕見天巧秀削石離離奇清流嵐翠繞覬豁心神開變異耳目飽琅琅竹舞風關關鳩語好流觴憶于昻遭逄幸不早已奏欎輪袍安能事幽討

茟峯瑞彩
[编辑]

華嶺山頭有文茟創建相傳成化日傾圯百年今復完規模丈尽同疇昔茟尖倒影醮清汲波光蕩紛如織矗立巖巖势不阿四面蒼峯如拱揖殷勤為詔此邦人努力三餘休自逸

萬峯山〔邑人楊伯龍御六〕
[编辑]

石磴披襟上,萬峯吐暮煙,花香林外度,霞色水中然,泉響調琴瑟,風鳴奏管絃,歸途無限思,落日柳稍邊

海寶山
[编辑]

極目危峯頂,煙霞障幾重,逶迤盤古道,絕勝引仙蹤,露滴晴天雨,雲低半嶺松,蓬壺何處是,天際一聲鐘

玉屏朝暾
[编辑]

雄城坐鎮最鍾靈,峻嶺巍然列畫屏,爽映山容多紫紺,煙凝樹色蘊丹青,霞光散綺入林靄,雲氣爲霖濟物寧,好景清晨迎旭日,輞川何異此圖形

書巖夜月
[编辑]

山河影向碧霄流,皎潔分明玉斧修,冷浸書巖詩骨瘦,光臨石壁字痕幽,盤珠引出輝千里,匣鏡懸來映九州,想是丹成離桂窟,絕無纖翳五更浮

華銀雪霽
[编辑]

層層石磴轉丹梯,到此捫天若覺低,古木經年留雪住,巉巖終日有雲棲,陽光透處凝冰少,晴霽依然冷氣迷,極目仙源追往蹟,恍如採藥武陵溪

海寶雲連
[编辑]

峯巒峭拔有奇蹤,秀色時時雲氣封,淡若紗籠金翡翠,濃如水浸玉芙蓉,松巢縹緲迷歸鶴,石洞氤氳伴臥龍,好逐清風天上去,化爲霖雨慰三農

鼎山遠眺
[编辑]

翠嶂懸空踏碧苔,登亭四望任徘徊,俯臨城市村煙繞,遠孕崑樓靈異胎,嵐氣朝籠隨日聚,楓林秋老帶雲來,縱橫眼界饒佳致,景占鄰州第一魁

磁洞煙嵐
[编辑]

覽勝蓬萊小洞天,爲追昔景尚依然,石蓮雲護花心伏,丹竈苔封玉乳懸,古樹欝陰亭午後,幽禽弄籟送風前,流連竟日難窮盡,細聽泉聲滴洞邊

杯池擁翠
[编辑]

江空湛碧拂雲堆,水色漣漪泛酒杯,柳媚同心煙景合,花嬌帶笑露華開,連天樹老圍青竹,匝地痕珽點綠苔,錦繡成叢猶往代,石欄杆上不凡材

筆峯瑞彩
[编辑]

郭外溪頭聳筆峯,儼然水面露芙蓉,薰風披拂生花艷,嵐氣悠揚蘸墨濃,鴈字書來霞錦燦,毛錐卓處彩雲封,一枝長對天人策,應有英才步往蹤

書巖夜月邑孝廉甘文林青蓮
[编辑]

雲洗空山靜高天一鏡懸清光浮石畔冷艷射巖巓地僻苔埋碣林虛鳥啄煙放懷天地外題壁憶當當年鼎山遠眺增生吳瓊家兼五峯頂石偏幽登臨豁遠眫城連山歷歷溪帶水悠悠萬卉花始錦千岩翠欲流澄心息眾慮樹底一輪浮

鼎山遠眺秩陵高祖佑徵□
[编辑]

獨止崚第一峯千家煙火影重重若□□雲砂山光莆紫陌花濃蝶舞慵流水一湾依部去枯藤□尺帶煙籠高歌不覺斜陽暮月朝僧獻□□陞

流盃池小集〔貢生楊宗道邑人〕
[编辑]

雲淡天空破曉煙,數灣流水碧涓涓。名花故故逢人麗,翠栢森森夾岸妍。幾處林深喧宿鳥,一泓水暖浴飛鳶。啣盃竟日無窮樂,何必蘭亭羡昔年。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