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胜利旗帜永远飘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人民战争的胜利旗帜永远飘扬

——赞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斥毒草影片《五更寒》
红雷
1969年11月2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热情地描写了革命战争,歌颂了英雄的抗日军民,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是鼓舞人民高举人民战争胜利旗帜的高昂战歌。

毒草影片《五更寒》则反其道而行之,它诅咒革命战争,污蔑人民武装,妄图玷污人民战争的胜利旗帜,是被推翻了的反动剥削阶级的绝望哀鸣。

革命的朝霞[编辑]

在文艺作品中,是反映革命的乐观主义还是宣扬失败主义,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战争观和艺术观。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郭建光这段充满着诗情的唱词,不是单纯描绘自然风光,而是意境深远地描绘了如朝霞般的革命战争形势。它启示我们,只有用革命战争的风暴,扫除天空中的阴霾,才能迎来那旭日东升、朝霞万丈的黎明,取得革命的胜利。请看,朝霞辉映、水波荡漾的阳澄湖上,新四军指战员满载着新收割的稻谷划船归来,和朝气蓬勃的七龙、勤劳慈祥的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一起,共叙军民鱼水情,齐颂“身强力壮跨战马,驰骋江南把敌杀”的战斗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抗日根据地“红旗举处歌声朗,百姓们才见天日光”的欢腾景象和团结战斗的气氛,描绘出一幅抗日战争的绚丽画卷。

反动影片《五更寒》则极力歪曲革命斗争形势,污蔑革命战争是“比黑夜还要黑暗,比严冬还要寒冷的时分”。在革命根据地里,人们看不到光明,充满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游击队员和群众叫苦连天、灰心丧气的惨淡画面。在整个影片里,除了“寒”还是“寒”。一个“寒”字反映了影片编导者从根本上否定革命战争的反动立场!

在《沙家浜》中,我主力部队一度撤离后,新四军伤病员和革命群众仍然对革命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们深深懂得“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他们透过“云遮雾障”看到了革命朝霞的灿烂光辉。他们藐视敌人的疯狂扫荡,展望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的胜利前景。伤病员在消息断绝,粮缺药尽的艰苦环境中,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饥餐芦根香又甜,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沙奶奶面对着汉奸武装头子胡传葵、刁德一的严刑拷问,仍然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沙家浜,总有一天要解放,且看你们这些汉奸走狗的好下场!” 在《五更寒》里,大部队一撤走,军民立即对革命战争丧失信心。游击队从上到下,士气沮丧,感到没有出路。他们不仅没有求战的热情,乐观的精神,而且神魂颠倒,把水磨的撞击声当成了大部队打来的炮声,把革命战争的胜利胡说成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影。这种对革命战争前途的绝望哀鸣,正是不折不扣的失败主义。

一个是反革命的“寒”气,一个是革命的“朝霞”,鲜明地反映了两种立场,两种根本对立的战争观。南唐时代的封建帝王李煜哀叹亡国之恨的发霉诗句“罗衾不耐五更寒”,竟然引起了《五更寒》编导者的共鸣,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是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看待革命战争的,他们道出了现代修正主义者反对革命、咒骂革命战争的心声。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热烈歌颂革命战争,欢呼革命胜利的朝霞,则充分反映了革命人民的心愿,它鼓舞革命人民,高举人民战争的胜利旗帜,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用革命战争粉碎反革命战争。

暴风雨中的青松[编辑]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这新四军十八个伤病员响彻云霄的雄伟歌声,生动地显示了我人民军队青松般的英雄形象。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沙家浜》中以郭建光为代表的英雄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他们就象那暴风雨中的青松一样,挺然屹立在烽火连天的阳澄湖畔。他们以“大江南自有天然粮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藐视自然条件带来的一切困难。他们迎着暴风骤雨,坚强不屈,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的革命硬骨头精神,忠贞不渝的革命气节,排除万难的坚强决心。

为什么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能象青松那样,“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霜雪郁郁葱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战士。阳光雨露育青松,毛泽东思想育英雄。正是靠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才能象暴风雨中的青松那样,生长得“蓬勃旺盛,倔强峥嵘”。他们无限忠于毛主席,时时处处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他们按照毛主席关于“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的教导,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坚持斗争,战胜困难,消灭了胡传葵匪帮。《沙家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人民军队力量的源泉。

反动影片《五更寒》却把我游击队写成士气低落、东躲西藏、苦熬岁月、牢骚满腹的乌合之众。他们在困难面前经不起考验,逃跑的逃跑,叛变的叛变。《五更寒》就这样把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斗争的英雄人民武装,歪曲成摇曳在凛冽寒风中的枯枝烂草。《五更寒》对我革命战士的一切丑化和歪曲,最根本的就是抽去我军的灵魂——毛泽东思想,而把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硬当成他们的指导思想。整个影片没有一处表现我战士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而是由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者刘拐子“带”着一直“熬”下去。在这条路线下,它把失败主义、活命哲学、叛徒哲学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等剥削阶级的丑恶思想强加在我战士身上。

一边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泰山青松”,一边是用剥削阶级思想支撑起来的枯枝烂草。两种立场,两种态度,对照得何等鲜明!《五更寒》对我人民战士如此恶毒的污蔑,其目的就是妄想用反动思想来改造我人民军队,从而把无产阶级的枪杆子和平演变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但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沙家浜》中郭建光所代表的我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是绝对诋毁不了的。他们永远鼓舞我们前进,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无产阶级的坚强柱石,学习他们的榜样,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而战斗!

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编辑]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沙家浜地区,几经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汉奸武装的强占袭扰,但是,由于人民军队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军民并肩打豺狼,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在这个天罗地网面前,日寇、汉奸都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在《沙家浜》中呈现出人民热烈拥护子弟兵、积极支持革命战争的一派生动景象。群众待新四军伤病员“亲如一家,精心调理总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贫农青年七龙,冒着生命危险给伤病员送粮、送药,传送上级指示,帮助伤病员安全转移。贫农王福根、刘老头等宁死也不说出同志们的“名和姓”,面对敌人屠刀,宁死不屈。老贫农沙奶奶,为了子弟兵的安全,“把天大的事儿一身担”,傲岸蔑视敌人的审问,反过来成了审判者,对敌人一连六个质问,如六支利箭,支支射向敌人胸膛。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限深情,对阶级敌人的血海深仇,显示出革命群众是人民军队最坚强的后盾,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雄伟深厚的基础。 反动影片《五更寒》肆无忌惮地丑化人民群众。所谓的老贫农王太,胆小如鼠,明明弄清了是县委书记刘拐子的声音,却硬是不开门,使刘书记吃了个闭门羹,不得不在凄风苦雨中,惆怅地走开。另一个所谓的老贫农莫大新,为了苟且偷生,竟成了可耻的叛徒。影片中的其他所谓群众,也都是一些没有阶级觉悟,不反抗,不斗争,乖乖地给敌人当牛做马的可怜虫。总之,在编导者笔下,贫下中农没有一个好的,都是不能依靠的;而可以信赖的是地主寡妇,保长的父亲,左右逢源的伪甲长。就是这些人,成了革命战争的依靠对象。影片编导者就是这样混淆阶级阵线,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路线,从而从根本上反对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沙家浜》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和伟大贡献。正是靠了人民群众的支援,我新四军伤病员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中游泳,如鱼得水,处处主动,一直到达胜利的彼岸。而敌人则掉进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耳聋、眼瞎,处处被动,直至灭亡。日本人疯狂扫荡了三天,结果连一个伤病员的影子也没找到。汉奸武装胡传葵、刁德一这些地头蛇开进沙家浜,我们的联络员就坐在他们对面,他们也发现不了。直到飞兵奇袭沙家浜,他们已成了俘虏,还蒙在鼓里。在《沙家浜》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如铜墙铁壁、深如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敌人不管如何凶残暴虐,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民面前,终究逃不脱被包围、聚歼的下场。

反动影片《五更寒》中,我们的游击队却被描绘成了不受群众欢迎,得不到群众支持的光杆游击队。他们闭目塞听,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好被动挨打,节节败退。从头到尾只见敌人气势汹汹,横冲直撞,不见游击队和人民群众触动敌人一根毫毛。敌人部队大摇大摆地开进来,自由自在地走出去,一点也没有受到人民的惩罚。影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才在结尾时搞了一个梦一般的虚假“胜利”作为点缀。

一个是歌颂人民群众这伟大的铜墙铁壁,一个是污蔑和妄图毁坏这伟大的铜墙铁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又是何等鲜明!但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历史,岂是几个跳梁小丑所能篡改的,不管是日寇、汉奸还是八百万美式武器装备的蒋匪军,统统早被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一网打尽,全部消灭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让我们高举人民战争的胜利旗帜,彻底铲除《五更寒》之类的大毒草,以《沙家浜》中的英雄形象为榜样,发扬“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周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时刻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胆敢对我发动武装侵略,就叫它葬身在伟大的、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之中!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