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學考/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漢藝文志》今古學經傳師法表[编辑]

  • 《易》施、孟、梁丘、京、高。(按,此五家,今學也。班於今學,皆不加「今」字。)
  • 《易》費。(按,此一家,古學也。班不言古經。)
    • 班曰:「漢興,田和傳之。訖於宣、元,有施、孟、梁邱、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邱經(師古曰:『中者,天子之書也。言中,以別於外。』),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 《尚書》經二十九卷。(班注:「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二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按,此今學。)
  •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班注:「為五十七篇。」按,此古學,班言古經。)
    • 班曰:「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二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按,此三家今學。)
  • 《毛詩》二十九卷。(按,此古學,班不言古經。)
    • 班曰:「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 《禮》經七十篇(後氏、戴氏)。《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劉向《別錄》云:「六國時人也。」)。《曲台後蒼》九篇。(按,此今學。)
  • 《古經》五十六卷。《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師古曰:「即今之《周官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充之。」按,此古學,班言古經。)
    • 班曰:「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蒼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禮古經》出於魯淹中。」
  • 《春秋》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公羊傳》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穀梁子,魯人。按,此今經。)
  • 《古經》十二篇。《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按,此古學,班言古經。)
    • 班曰:「《公羊》、《穀梁》立於學官。」
  • 《論語》,魯二十篇。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按,此今經。)
  • 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按,此古學,班言古經。)
    • 班曰:「漢興,有魯、齊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後一氏、翼氏四家。按,此今學。)
  • 《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劉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為二也,《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按,此古學。)
    • 班曰:「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蒼、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 按,此漢人今古分派之始也。經在先秦前已有二派,一主孔子,一主周公,如《三傳》是也。齊魯、今學,燕趙、古學。漢初,儒生達者皆齊、魯,以古學為異派抑之,故致微絕。當時,今學已立學官,而民間古學間有傳者(如《毛詩》、費《易》)。後孔壁古經出,好古之士復據此與今學相難,今學亦無以奪之。雖不立學官,隱有相敵之勢。至於劉歆校書得古文,古學愈顯。世以孔壁所出經皆古字,別異於今學,號曰「古經」,與博士本並行。至後漢,而今、古之名立矣。

《五經異義》今古學名目表[编辑]

今《易》京、孟說 古《周禮》說 今《尚書》夏侯、歐陽說

古《尚書》說 今魯、齊、韓《詩》說 古《毛詩》說 今《春秋》公羊、穀梁說

古《左氏》說 今《禮》戴說 古《孝經》說 今《孝經》說

今《論語》說

  • 許氏《說文序》:「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按,《漢書·藝文志》,孟當作費。
    • 按,西漢今學立在學官,古學傳之民間。當時學者稱古學為「古文」,蓋博士說通行,惟古為異,故加號別異,目為古也。至於東漢,古學甚盛,遂乃加博士說以「今」字。故班氏以前,猶無「今」號,至許氏《異義》,乃今古並稱。「古」號得於西京,「今」號加於東漢,合而觀之,端委可尋矣。

《五經異義》今與今同、古與古同表[编辑]

許君《五經異義》,臚列今古師說,以相折中。今與今同,古與古同,二者不相出入,足見師法之嚴。今就陳本標厥名目,以見本原,條其異同,使知舊本二派,自鄭君以後乃亂之也。

  • 今《易》京氏說(一)
  • 《易》孟、京說(一)
  • 《易》孟、京《春秋公羊》說(一)
  • 《易》孟氏《韓詩》說(一)
    • 按,以上今《易》孟、京說,全與古學異,與今學《春秋》、《詩》同。今《尚書》歐陽說(二)今《尚書》歐陽、夏侯說(四)夏侯、歐陽說(一)

按,以上今《尚書》歐陽、夏侯說,全與古學說不同。今《韓詩》說(一)今《詩》韓、魯說(一)《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一)

《韓詩》說(二)《詩》齊說、丞相匡衡說(一)治《魯詩》丞相韋元成說(一)

按,以上今《詩》魯、齊、韓三家說,全與古學異,與今學《春秋公羊》同。今《春秋公羊》說(七)《春秋公羊》說(四)

《春秋》公羊、穀梁說(二)《公羊》說(二十三)《穀梁》說(二)《春秋公羊》董仲舒說(一)

《公羊》以為、《穀梁》亦以為(一)大鴻臚眭生說(一)議郎尹更始、待詔劉更生等議(一)按,以上今《春秋》穀梁、公羊說,與古學全異。

今《禮》戴說(三)今《大戴禮》說(二)今《禮》戴、《尚書》歐陽說(一)《禮》戴及匡衡說(一)

大戴說(一)戴說(一)《戴禮》及《韓詩》說(一)《禮》戴說(一)

《戴禮》、《公羊》說(一)

按,以上今《禮》戴說,全與古學異,與今《尚書》、《詩》同。今《孝經》說(二)《孝經》說(一)今《論語》說(一)

按,以上今《孝經》、論說,與古學全異。古《尚書》說(九)古《毛詩》說(三)《毛詩》說(六)

古《左氏》說(二)古《春秋左氏》說(五)古《春秋左氏傳》說(二)《春秋左氏》說(三)

《左氏傳》(四)《左氏》說(二十四)奉德侯陳欽說古《周禮》說(十二)

古《周禮》、《孝經》說(一)《周禮》說(二)侍中騎都尉賈逵說(一)

按,以上古《尚書》、《毛詩》、《左氏春秋》、《周禮》說,全與今禮異,而自相同。審此,足見古禮自為古禮一派,與今異也。其有誤說三條,一為《穀梁》、《公羊》與《左氏》同;一為貢禹與《古文尚書》同,駁見下卷。

鄭君以前今古諸書各自為家不相雜亂表《尚書》歐陽、夏侯說三家《詩》故傳《韓詩》薛侯說

《春秋》嚴、彭、尹、劉說《公羊何氏解詁》《孝經》後、張、長孫說《論語》張、包說

按,以上各家皆今學。所著書除何氏《解詁》以外,見於玉函山房輯本。所引用全本於《王制》,不雜用古學說。不如范氏注《穀梁》,據《周禮》古學說以攻《傳》。可知東漢以前,今學與今學自為一派,與古別行,不求強同。以古亂今者,皆鄭君以後之派,舊原不如此也。

《尚書》賈、馬注《毛詩故訓傳》《周禮》二鄭、杜、賈、馬注《禮記》馬、盧注

《左傳》劉、鄭、賈、馬、服、潁、許注《論語》馬氏訓說《國語》賈注《說文解字》

按,以上皆古學。所著書除《說文解字》外,皆見於馬輯本。所引用全本於古學各書,不用博士說。不如鄭君注《周禮》、《毛詩》雜用今禮。可知秦漢以來,古學獨行,自為一派,不相混雜。考之古書,證以往事,莫不皆然。非予一人之私言,乃秦漢先師之舊法也。

今古學統宗表《王制》為今學之主《穀梁》全同《王制》《儀禮記》為今學

《戴禮》有今學篇《公羊》時參古學《魯詩》《魯論語》(以上魯)

楊氏《易》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氏《易》

京氏《易》高氏《易》歐陽氏《尚書》大夏侯氏《尚書》

小夏侯氏《尚書》《齊詩》《齊論語》(以上齊)韓氏《易》

韓氏《書》韓氏《詩》(以上韓)今《孝經》

按,《公羊》以前皆經,本今學先師依經立說者也。以下十七家,則皆據《王制》說推衍比附以說群經者也。古經出於壁中,較今經多。博士抑之不得立。好古之士嫉博士如仇,故解四經亦用古說,以與今為難。故不惟古經用古說推衍比附於諸經者也。今經為孔子晚年之書,故弟子篤信謹守,欲以遍說群經。此今學統宗之沿變,事詳《王制義證》。《周禮》為古學之主

《孝經》為古學《儀禮》經為古學《戴記》有古學篇《左傳》時有緣經異說

《逸禮》古學《費氏易》《古文尚書》《毛詩》

《古論語》

按,《逸禮》以上皆經,本古學先師依經立說者也。以下四家,則皆據古《禮》說,即無今古之分者,亦用古說,此後來之變也。至於古經,漢初亦有傳,習其說與今異者,則又好古之士。與今學樹敵,在先秦已如此也。

今古學宗旨不同表今祖孔子。今《王制》為主。今主因革(參用四代禮)。

今用質家。今多本伊尹。今孔子晚年之說。今經皆孔子所作。

今始於魯人,齊附之。今皆受業弟子。今為經學派。今意同莊、墨。

今學意主救文弊。今學近於王。今異姓興王之事。今西漢皆立博士。

今經、傳立學皆在古前。今由鄉土分異派。今禮少,所無皆同古禮。今所改皆周制流弊。

今漢初皆有經,本非口受。今以《春秋》為正宗(餘皆推衍《春秋》之法以說之者)。今多主緯侯。今學出於春秋時。

先秦子書多今學。今秦以前無雜派。今無緣經立說之傳。今無儀注,皆用周舊儀。

今經唯《王制》無古學(餘經皆有推衍古派)。《孝經》本無今說。今經唯存《公》、《穀》。范氏以古疑今。注今經,李、何以前不雜古。

《戴禮》古多於今,漢儒誤以為今學。古《儀禮》經,漢初誤以為今。以上說皆見下卷。古祖周公。古《周禮》為主。

古主從周(專用《周禮》)。古用文家。古原本周公。古孔子壯年主之。

古經多學古者潤色史冊。古成於燕、趙人。古不皆受業。古為史學派。

古意同史佚。古學意主守時製。古學帥乎伯。古一姓中興之事。

古西漢多行之民間。古經、傳立學皆在今後。古因經分異派。古禮多,所多皆同今學。

古所傳多禮家節目。古漢初皆有師,後有廢絕。

古惟《周禮》為正宗(即《左傳》亦推衍以說之者,餘經無論矣)。古多主史冊。古學成於戰國時。先秦史冊皆古學。

古秦以前已有異說。古有緣經立說之傳。古有專說,不通別經。古經唯《周禮》無今說(餘經皆有推衍今派)。

《春秋》本無古學。古經皆存。鄭君以今雜古學。注古經,馬、許以前不雜今。子緯皆今學,漢儒誤以為古學。

今《王制》,先師誤以為周。

以上說見下卷。今學改變古學禮制表(此專表今古不相同者)

古封公方五百里,侯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男方一百里。地五等。古一甸出一車。古六卿、大夫、士,員無定數。

古畿內不封國。古有世卿,無選舉。古《周禮》十二年一巡守。古天子下聘,不親迎。

古禘大於郊,無祫祭。古天子無大廟,有明堂。古刑餘為閽人。古社稷皆人鬼。

古田稅以遠分上下。古山澤皆入官家。古厚葬。

古七廟祭有日月時之分。今封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地三等。今十井出一車。今公卿、大夫、士,皆三輔一。

今畿內封國。今無世卿,有選舉。今《王制》五年一巡守。今天子不下聘,有親迎。

今禘為時祭,有祫祭。今天子有大廟,無明堂。今刑餘不為閽人。今社稷皆天神。

今皆什一分遠近。今山澤無禁。今薄葬。

今七廟皆時祭。按,今異於古,皆孔子損因周制之事。擬撰「今、古禮制不同表」,姑發其凡,以示義例。今學因仍古學禮制表(此專表今古相同者)

古《曲禮》有二伯、州牧、庶邦小侯。古《周禮》州牧立監。古《周禮》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古《周禮》有塚宰、司徒、司馬、司寇、司空官。

古《內則》養老儀節。古《儀禮》經五禮儀節。古《周禮》明堂參用四代禮樂彝器。古《左傳》文襄製: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五年一朝。

古《周禮》親耕田獵。古《祭義》祭廟儀節。今《王制》有二伯、方伯、卒正。今《王制》方伯有監。今《王制》同。

今《王制》同有(惟塚宰、司徒兼職,司寇屬於司馬不同)。今《王制》同。今《儀禮》記同。今《三朝記》四代同。

今《王制》同。今《王制》同。今《祭統》同。

按,今、古相同,此孔子因仍周制不改者也。擬撰「今、古禮制通用表」,姑發其凡,以示義例。今古學流派表今魯派

今齊派今韓派今緯派今《易》、《尚書》、《詩》、《孝經》、《論語》派

按,今學舊本一派,傳習者因地而異,故流為齊、韓派。大約齊學多主緯說。至於《易》、《尚書》、《詩》、《孝經》、《論語》,本不為今派,學者推今禮以遍說群經,乃有此流變,則亦如古學之緣經立說也。今派全由鄉土致歧異。

古《周禮》派古《國語》派古《左傳》派古《孝經》派

古《易》、《尚書》、《詩》、《論語》派

按,古學舊有四派,皆緣經立說。《周禮》、《國語》自為派。《左傳》、《孝經》因經而異,故不能同。至於《易》、《尚書》、《詩》、《論語》,本不為古派,學者推古禮以遍說群經,乃有此流變,則純為緣經立說者矣。古學無因鄉土而異之事,各門皆專派。

「兩《戴記》」今古分篇目表△今《王制》《千乘》

《四代》《虞戴德》《冠義》《昏義》

《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禮》

《祭統》《主言》《哀公問於孔子》《禮三本》

《喪服四製》△古《玉藻》《深衣》

《盛德》《朝事》(以上《周禮》)《祭法》《曲禮》

《檀弓》《雜記》(以上《左傳》)《祭義》

《曾子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製言》三、《疾病》、《天圜》(以上《孝經》)《內則》

《少儀》《保傅》(以上小學)《禮運》《禮器》

《郊特牲》(以上《詩》、《禮》)《明堂》《明堂位》《諸侯遷廟》

《諸侯釁廟》△今古雜《文王世子》(小學)《中庸》

《本命》(以上儒家)《樂記》(樂)

《月令》(陰陽家)△今古同《武王踐阼》《文王官人》

《五帝德》《帝係姓》(以上史學)《大學》《學記》

《勸學》《衛將軍文子》(以上學問)《經解》《緇衣》

《坊記》《表記》(以上經學)《儒行》《子張入官》

《哀公問五義》《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禮察》

《小辨》《用兵》《少閑》《易本命》

《誥志》《哀公問》(以上儒家)《投壺》(二篇)《公冠》(以上《逸禮》)

《奔喪》《曾子問》《喪大記》《問喪》(以上喪禮)

《喪服小記》《大傳》《服問》《間傳》

《年問》(以上喪服)

《夏小正》(陰陽家)今書目表(治今學者隻許據此表書,不得雜古學)《王制》《穀梁春秋》

《公羊春秋》《儀禮記》《戴記》今學各篇《孟子》

《荀子》《墨子》《司馬法》《韓非子》

《吳子》《易緯》《尚書大傳》《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公羊何氏解詁》(以上今存本)《易》《子夏易傳》(漢韓嬰)

《薛氏記》(薛虞)《蔡氏易說》(蔡景居)《丁氏易傳》(漢丁寬)《韓氏易傳》(漢韓嬰)

《淮南九師道訓》(漢劉安)《施氏章句》(漢施讎)《孟氏章句》(漢孟喜)《梁邱氏章句》(漢梁邱賀)

《京氏章句》(漢京房)△古書目表(治古學者隻許據此表書,不得雜今學)《周禮》《左氏春秋》《儀禮》經

《戴記》古學各篇《逸周書》《國語》《說文》(以上今存本)

《易》《古五子易傳》《費氏易》(漢費直)《費氏易林》(漢費直)

《周易分野》(漢費直)《馬氏注》(後漢馬融)《書》《今文尚書》《歐陽章句》(漢歐陽和伯)

《大夏侯章句》(漢夏侯勝)《小夏侯章句》(漢夏侯建)《尚書緯》六種(馬輯本鄭注)《詩》

《魯詩故》(漢申培)《齊詩傳》(漢後蒼)《齊詩翼奉學》(漢翼奉)《韓詩故》(漢韓嬰)

《韓詩內傳》(漢韓嬰)《韓詩說》(漢韓嬰)《韓詩薛君章句》(漢薛漢)《韓詩翼要》(漢侯苞)

《詩緯》三種(馬輯本宋注)《儀禮》大戴《喪服變除》(漢戴德)《石渠禮論》(同上)

《冠禮約製》(漢何休)《禮記》《禮傳》(後漢荀爽)《月令章句》(後漢蔡邕)

《月令問答》(同上)《禮緯》三種(馬輯本宋注)附《樂緯》三種(宋注馬輯本)《春秋》

《春秋大傳》《春秋決事》(漢董仲舒)《公羊嚴氏春秋》(漢嚴彭祖)《公羊顏氏記》(漢顏安樂)

《穀梁傳尹氏章句》(漢尹更始)《穀梁傳說》(漢劉向)《解疑論》(後漢戴宏)《公羊文諡例》(後漢何休)

《春秋緯》十五種(馬輯本宋注)《書》《古文尚書》《古文訓》(漢賈逵)

《馬氏傳》(漢馬融)《詩》《毛詩馬氏傳》(後漢馬融)《周官禮》

鄭大夫《解詁》(漢鄭興)鄭司農《解詁》(漢鄭眾)杜氏《注》(漢杜子春)賈氏《解詁》(漢賈逵)

《周官傳》(漢馬融)《儀禮》《婚禮謁文》(漢鄭眾)《喪服經傳》(後漢馬融

《禮記》《禮記馬氏注》(後漢馬融)《禮記盧氏注》(後漢盧植)附《樂經》(漢劉歆)

《樂記》(同上)《樂元語》(同上)《鍾緯書》(同上)《春秋》

《左傳劉氏注》(漢劉歆)《春秋牒例章句》(後漢鄭眾)《左氏傳解詁》(後漢賈逵)《左氏長經》(後漢賈逵)

《三傳異同說》(後漢馬融)《左傳解誼》(後漢服虔)《春秋成長義》《左氏膏肓釋屙》(並服虔,附《解誼》後)

《春秋釋例》(後漢潁容)《春秋奇說》(後漢彭汪)《左傳許氏注》(後漢許淑)《孝經》《孝經傳》(魏文侯)

《後氏說》(漢後蒼)《安昌侯說》(漢張禹)《長孫氏說》(漢長孫氏)《孝經緯》九種(宋注馬輯本)

《論語》《齊論語》《安昌侯論語》(漢張禹)《包氏章句》(後漢包咸)

《周氏章句》(後漢周氏)《論語緯》一種(宋注馬輯本)

以上原書皆亡,今據馬、陳輯本補錄。今學諸書皆為《王制》,可以《王制》統諸書也。《論語》《古論語》《孔氏訓解》(漢孔安國)

《馬氏訓說》(後漢馬融)

以上原書皆亡,今據馬輯本補錄。鄭康成注、箋雜有今學,不錄。古學諸書皆為《周禮》派,可以《周禮》統諸書也。

今古兼用雜同經史子集書目表△今多於古《五經通義》《石渠論》

《白虎通》《孔子集語》《訓纂》《古文官書》

史記》《漢書》《列女傳》《新序》

《說苑》《公孫龍子》《莊子》《尹文子》

《老子》《關尹子》

《列子》△古多於今鄭注《周禮》鄭箋《毛詩》

鄭注《周易》鄭注《尚書》鄭注《論語》鄭注《孝經》

《五經異義》《三倉》《倉頡》《凡將》

《後漢書》《三國志》《商子》《鄧析》

《鬼穀子》《新語》《新書》

《論衡》△今古雜鄭注《禮記》鄭駁《異義》

鄭《攻膏肓》、《起廢疾》、《發墨守》《鄭志》《杜左傳注》《六藝論》

《魯禘祫義》《家語》《孔叢》《聖證論》

《偽孔傳》《釋名》(以上經部)《屍子》《鶡冠子》

《燕丹子》《呂氏春秋》

《淮南子》△今古同《爾雅》《急就章》

《方言》《博雅》《埤倉》《古今字詁》

《戰國策》《世本》《山海經》《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越絕書》《吳越春秋》《晏子春秋》

《虞氏春秋》《古史考》(以上史部)《孫子》《六韜》

《管子》《慎子》《素問》《周髀》、《文子》

《太玄》《法言》《鹽鐵論》《新論》

《獨斷》(以上子部)《潛夫論》《申鑒》

《風俗通義》、《楚辭》(集部)△《公羊》改今用古表《王制》、《穀梁》:禘為時祭。《公羊》以為殷祭。

《王制》、《穀梁》:妾母不得為夫人。《公羊》:妾母為夫人。

《王制》、《穀梁》:葬不為雨止。《公羊》:雨不克葬,謂天子諸侯。《穀梁》:夫人不歸寧。《公羊》:夫人得歸寧。同《左傳》。《王制》、《穀梁》:二伯。《公羊》以為五伯。從《左傳》。

《穀梁》:言用皆不得禮。《公羊》於用下有合禮不合禮。△《左傳》改古從今表《國語》:禘於圜丘,稱禘郊。《左傳》:禘於太廟,祀文王。《祭法》:有祧廟,無世室。《左傳》:有世室,無祧廟。

《祭法》:無太廟,祖宗在明堂。《左傳》:有太廟,無明堂。《周禮》:大夫有刑。《左傳》:刑不上大夫。《周禮》:刖者為閽。《左傳》:刑人不在君側。

《國語》:日祭、月享、時祀。《左傳》用時祭,無日月祭。按,《公羊》今學,有改今從古之條。《左傳》古學,有從今改古之條。蓋《公羊》居近燕、趙,有雜采。《左傳》屈於經文,不能不婉轉求通。二家其事相同,一因乎地,一求合於經之故也。姑發其例如此,不詳錄也。《王制》、《周禮》、《國語》、《孝經》皆自成一說,不求合於人,故與二傳不同。

今古各經禮制有無表今穀梁今公羊古周禮古左傳古國語古孝經同(會同)無無有無不見無祧廟無無有有有無

壇墠無無有有有無太廟有有無有無不見明堂無無有有有有

世室有有無有無不見禘有有無有有有祫有有無無無無

原廟無無有有有不見宗無無有無有不見遇無無有無有不見

祔主無無有有有不見三公有有有而不同不見六卿無無有有有不見

監有有有無無不見

按,以上禮制有無,舊說多牽掍言之。今表其有無,無者即可不言此禮。擬通撰定一表,姑發其例如此。今古各經禮制同名異實表

今穀梁今公羊古周禮古左傳古國語古孝經

禘夏祭大祀太廟不見大祀太廟祀天帝春祭

郊祀天祀天,配不見祈穀,祀祀上帝祀後稷以

人鬼後稷配天

社祀地祇(同上)祀人鬼(同上)(同上)祀地祇

雩祈雨(同上)祈雨、祈穀(同上)(同上)不見

五等爵名非實爵(同上)實爵非實爵實爵(同上)

三公司徒、司(同上)太師、太傅(同上)同上(同上)馬、司空太保

喪中不祭群廟皆(同上)惟新坿(同上)同上不見不祭主不祭

喪中祭郊天不廢(同上)群廟皆祭(同上)(同上)不見三軍方百里所出(同上)方五百里所出(同上)(同上)不見七廟太祖、(同上)不見考廟四、(同上)不見

三昭、三穆親廟二、祧服三服(同上)五服(同上)(同上)不見附庸不及方五十里(同上)不見(同上)(同上)不見

公執事(同上)不執事執事不執事不見

卿在古學為大夫(同上)在今學為公(同上)(同上)不見

按,以上各經同名異實者,此當分別觀之。後儒不知,混為一說,則名實淆矣。擬撰群經「同名異實表」,姑發其例如此。

注「同上」,因底本為豎排,今改橫排,故表內有此注者,意均為「同左」。下各表同。今古各經禮制同實異名表

今穀梁今公羊古周禮古左傳古國語古孝經

春祭祠礿(同上)郊不見禘

夏祭禘祠禴雩不見無

太廟太廟同上郊太廟郊郊

宗廟世室同上明堂世室明堂明堂

禮官司徒同上宗伯同上同上不見

功德祭朝因祭同上五祀同上同上不見

四時同名同上四時異名四時同名四時異名不見

庶人在官同上府史胥徒不見

方伯方伯同上牧州牧牧不見

井田一井八家同上一井九家同上同上不見

按,以上各經同實異名者,此當分別觀之。後儒不知,混為一說,則名實淆矣。擬撰群經「同名異實表」,姑發其例如此。

今古學魯齊古三家經傳表△魯《易》亡《書》亡

《魯詩》《穀梁春秋》高堂《儀禮》今《孝經》不分魯、齊

《魯論語》△齊田何《易》伏生《尚書》

《齊詩》(附《韓詩》)《公羊春秋》後倉、大小《戴》記同上

《齊論語》△古費《易》《古文尚書》

《毛詩》《左傳春秋》《周禮》古《孝經》孔氏

《古論語》按,今古之分,魯篤守《王制》,於今學為純。古學全用《周禮》,於古為純。南北相馳,辛甘異味。齊學本由魯出,間居兩大之間,不能不小用古學,如《公羊》是也。漢博士唯齊學盛,以伏生、公孫弘皆齊學也。魯學《易》、《書》皆不傳,蓋亡在漢初,非舊亡也。今立此表以明三派,以魯、古為準,齊消息於其中。亦如《春秋》日、月、時例,月在中,無正例。三學之齊,即《春秋》之月例也。

鄭君以後今古學廢絕表武帝宣帝元帝平帝光武章帝魏晉

楊氏施氏同上同上施氏同上鄭《易注》鄭《易注》

孟氏同上同上孟氏同上王《易注》梁邱氏同上同上梁邱氏同上亡京氏同上京氏同上亡歐陽氏同上同上同上歐陽氏同上

大、小同上同上大、小同上夏侯夏侯

古文不立古文鄭《書注》鄭《書注》受學魯同上同上同上魯同上齊同上同上同上齊同上不立亡

韓同上同上同上韓同上不立亡毛不立毛鄭《毛詩箋》同上(受學)後氏大、小同上同上大、同上鄭《禮記注》同上

戴氏小戴氏不立同上鄭《儀禮注》同上《逸禮》不立同上鄭《儀禮注》同上《周禮》不立同上鄭《儀禮注》同上

《公羊》同上同上同上顏氏同上何注亡嚴氏同上《穀梁》同上同上嚴氏同上不立《穀梁》《受學》範注

左氏左氏左氏賈、服注賈、服注

(後廢)(受學)杜注

今學盛於西漢、古學盛於東漢表△今學楊氏《易》(武帝時立,光武時未立。)施氏《易》(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

孟氏《易》(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梁邱氏《易》(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京氏《易》(元帝時立,光武時復立。)歐陽《尚書》(武帝時立,光武時復立。)

大、小夏侯《尚書》(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魯詩》(文帝時立,光武時復立。)《齊詩》(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韓詩》(孝文時立,光武時復立。)

《大戴禮》(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小戴禮》(孝宣時立,光武時復立。)《慶氏禮》(未立。)《公羊春秋》(宣帝時立,光武時復立。)

《穀梁春秋》(孝宣時立,光武時未立。)附:高氏《易》(未立。)今《孝經》

今《論語》(趙岐說有博士。)△古學

《費氏易》(西漢未立,東漢陳元、鄭眾傳其學。馬融作傳。鄭玄作注。)

孔氏《古文尚書》(平帝時立,光武時未立。肅宗時詔高才生受,杜林傳其學。賈逵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作注。)

《毛詩》(平帝時立,光武時復立。肅宗時詔高才生受。衛宏、鄭眾好其學。衛宏作序。馬融作傳。鄭玄作箋。)

《周官禮》(王莽時立。中興,鄭眾傳其學。馬融作傳。鄭玄作注。)

《左氏春秋》(平帝時立,光武時立,後罷。肅宗時詔高才生受。鄭興、陳元傳其學。賈逵作訓。服虔作注。)附:古《孝經》(未立。)

《古論語》(未立。)按,今學盛於西漢,屏斥古學不得顯。古學盛於東漢,今學浸微。二學積為仇敵,相與參商。馬融指博士為俗儒,何休詆古文為俗學。可見鄭君以前,二學自為水火,不苟同也。

今古學經傳存亡表楊氏《易》(《漢志》不著錄。)施氏《易》(《隋志》:亡於西晉。)

孟氏《易》(《隋志》:八卷,殘缺。梁,十卷。《舊唐志》有十卷。《宋志》無。)梁邱氏《易》(《隋志》:亡於西晉。)京氏《易》(《隋志》有十卷。《宋志》無。)

高氏《易》(《隋志》:亡於西晉。)歐陽《尚書》(《隋志》:亡於永嘉之亂。)大、小夏侯《尚書》(《隋志》:亡於永嘉之亂。)《魯詩》(《隋志》:亡於西晉。)

《齊詩》(《隋志》:魏代已亡。)《韓詩》(《隋志》有二十二卷,無傳之者。今存《外傳》。《大戴禮》(今存)《小戴禮》(《禮記》今存)

《慶氏禮》(《儀禮》今存)《公羊春秋》(今存)《穀梁春秋》(今存)今《孝經》(張禹注。《隋志》已無。)

今《論語》(張禹注。《隋志》已無。)

按,今學書,今唯存《韓詩外傳》、大小戴、慶《禮》、公羊、穀梁《春秋》五家,餘十二家亡。費氏《易》(《隋志》無。《舊唐志》有。《宋志》無。)

孔氏《古文尚書》(《隋志》、《舊唐志》有馬注。《宋志》無。)《毛詩》(今存)《周官禮》(今存)《左氏春秋》(今存)

古《孝經》(今存)《古論語》(今存)

按,古學書,唯《易》、《尚書》亡,餘今皆存。蓋今學盛於西漢,至於哀、平,古學乃興。以後皆古學弟子,故今學浸微。魏晉之後,今經遂亡。鄭注古學,兼采今學,今學之亡,鄭氏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