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岭公社勤俭办学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从张岭公社勤俭办学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69年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江西省都昌县张岭公社的贫下中农,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教导,于去年九、十月,在全社创办了一百一十三所学校,实现了一村一校。他们坚持毛主席的勤俭办学方针,同学校师生一起艰苦奋斗,为农村教育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永葆艰苦朴素本色[编辑]

张岭公社贫下中农创办这些学校,在是否勤俭办学的问题上经过一番尖锐斗争。阶级敌人污蔑说:

“学堂不象学堂,真土气!”一些有旧思想的人也摇头,等待国家拨款办“正规化”学校,再送子女读书。贫下中农坚定地回答:“土气是贫下中农的本色,毛主席他老人家把教育大权交给我们,我们就要走毛主席指引的路。”他们遵照毛主席“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的教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愤怒控诉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罪恶。他们气愤地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办的学校大而洋,学杂费名目繁多,实行什么‘统一膳宿’,‘统一作业本’,‘统一交费’。贫下中农子女没有钱,‘统一’不了,每年就有十多人被赶出校门。这种学校不是为我们贫下中农开的!我们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就要坚持勤俭办学,这不单是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学校为谁服务的重大政治问题。”贫下中农进一步指出:旧学校每年耗费国家许多钱,可是推行的是刘少奇那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培养学生“政治生活不过问,读书为的离农村”,轻视劳动,结果“建的洋学堂,学的洋腔腔,机器他不懂,种田用不上,见了爹和娘,还要打官腔”,严重摧残了贫下中农子女,使他们丧失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本色。只有勤俭办学,才能使贫下中农的子女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走“抗大”勤俭办学道路[编辑]

张岭公社的贫下中农创办学校,一无教室,二无桌凳,三无教师,四无经费,遇到困难不少。他们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坚决走“抗大”勤俭办校的道路,一切困难自己解决,尽量不向国家要钱,不增加集体负担。没有校舍,他们把集体仓库和过去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祠堂腾出来;再不够用,就腾出自己多余的住房作教室。洞门大队的贫下中农,共办十二所学校,四所学校是在祠堂里办的,五所学校是在贫下中农家里办的。学校没有桌凳,贫下中农就让子女把家里的带去;不少贫下中农还利用农闲为学校制做桌凳。学校没有黑板,他们就把祠堂的匾拆下,涂上黑,或用教室里的板壁抹黑代替。没有教师,他们就推选出一百零二名贫下中农出身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优秀记工员、保管员和经过较长时期劳动锻炼表现好的回乡知识青年作教员,建立了一支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办学,不脱离集体生产劳动的新型教师队伍。为了解决教学费用问题,有些学校建立了生产劳动基地,开展种粮、种菜、砍柴等勤工俭学活动。公社“五·七”中专学校从去年十一月建立以来,仅向公社要了十多元经费,其他费用都是通过勤工俭学活动解决的。

加强勤俭办学的教育[编辑]

张岭公社的贫下中农,把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勤俭办学方针,作为管理学校的重要政治内容,经常对教师进行吃苦耐劳、勤俭办学的教育。有个时期,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要帮生产队放牛、打猪草,到校时间有早有晚,每天都要开早班、午班和晚班,因而怕苦不想干。贫下中农就同教师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用现在的学校是为谁开门和办什么样学校的问题,教育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说:

“贫下中农的教师,就要有贫下中农的感情,学会吃苦耐劳。”东风大队个别教师原在公办学校大手大脚惯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他们仍贪大求洋,提出要买上下课敲的大铜钟。老贫农杜德财知道后,就对这个教师说:“贫下中农祖祖辈辈种田,也没有时钟,贫下中农上工、下工,就是最好的时钟。艰苦是我们的本色,学校要为贫下中农服务,就不能脱离贫下中农。”后来他买了个哨子送给学校。广大教师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工作埋头苦干,吃苦耐劳。许多教师使用的笔记本,正面用完了,反过来再用,大大发扬了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

贫下中农还经常注意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蔡愕大队五十多岁的老贫农、共产党员胡振律,发现有的学生厌恶生产劳动,浪费纸张,便反复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启发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由于贫下中农的教育,逐渐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社会主义劳动,勤俭节约的共产主义美德。为贫下中农子女入学

大开方便之门[编辑]

张岭公社民办学校坚持勤俭办学,不收学费;同时,教师一心一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开办了早班、晚班、半日班、全天班,学生入学不受年龄、时间限制,随到随教,也可以带弟妹上学。由于采取了这些革命措施,大大方便了贫下中农子女入学。全社学生的入学率由去年九月改为民办以前的百分之四十三,迅速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七。许多大队的壮年社员、妇女和老人也坚持每天晚上上季学。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勤俭办学就是好,多年愿望实现了!学校由我管,老师由我选,读书不花钱,上学真方便!”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