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從張嶺公社勤儉辦學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從張嶺公社勤儉辦學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69年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江西省都昌縣張嶺公社的貧下中農,遵循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教導,於去年九、十月,在全社創辦了一百一十三所學校,實現了一村一校。他們堅持毛主席的勤儉辦學方針,同學校師生一起艱苦奮鬥,為農村教育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永葆艱苦樸素本色

[編輯]

張嶺公社貧下中農創辦這些學校,在是否勤儉辦學的問題上經過一番尖銳鬥爭。階級敵人污衊說:

「學堂不象學堂,真土氣!」一些有舊思想的人也搖頭,等待國家撥款辦「正規化」學校,再送子女讀書。貧下中農堅定地回答:「土氣是貧下中農的本色,毛主席他老人家把教育大權交給我們,我們就要走毛主席指引的路。」他們遵照毛主席「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的教導,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憤怒控訴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罪惡。他們氣憤地說:「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辦的學校大而洋,學雜費名目繁多,實行什麼『統一膳宿』,『統一作業本』,『統一交費』。貧下中農子女沒有錢,『統一』不了,每年就有十多人被趕出校門。這種學校不是為我們貧下中農開的!我們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就要堅持勤儉辦學,這不單是個經濟問題,而是關係到學校為誰服務的重大政治問題。」貧下中農進一步指出:舊學校每年耗費國家許多錢,可是推行的是劉少奇那條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培養學生「政治生活不過問,讀書為的離農村」,輕視勞動,結果「建的洋學堂,學的洋腔腔,機器他不懂,種田用不上,見了爹和娘,還要打官腔」,嚴重摧殘了貧下中農子女,使他們喪失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的本色。只有勤儉辦學,才能使貧下中農的子女永遠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走「抗大」勤儉辦學道路

[編輯]

張嶺公社的貧下中農創辦學校,一無教室,二無桌凳,三無教師,四無經費,遇到困難不少。他們遵循毛主席的教導:「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堅決走「抗大」勤儉辦校的道路,一切困難自己解決,儘量不向國家要錢,不增加集體負擔。沒有校舍,他們把集體倉庫和過去搞封建迷信活動的祠堂騰出來;再不夠用,就騰出自己多餘的住房作教室。洞門大隊的貧下中農,共辦十二所學校,四所學校是在祠堂里辦的,五所學校是在貧下中農家裡辦的。學校沒有桌凳,貧下中農就讓子女把家裡的帶去;不少貧下中農還利用農閒為學校製做桌凳。學校沒有黑板,他們就把祠堂的匾拆下,塗上黑,或用教室里的板壁抹黑代替。沒有教師,他們就推選出一百零二名貧下中農出身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優秀記工員、保管員和經過較長時期勞動鍛煉表現好的回鄉知識青年作教員,建立了一支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辦學,不脫離集體生產勞動的新型教師隊伍。為了解決教學費用問題,有些學校建立了生產勞動基地,開展種糧、種菜、砍柴等勤工儉學活動。公社「五·七」中專學校從去年十一月建立以來,僅向公社要了十多元經費,其他費用都是通過勤工儉學活動解決的。

加強勤儉辦學的教育

[編輯]

張嶺公社的貧下中農,把貫徹執行毛主席的勤儉辦學方針,作為管理學校的重要政治內容,經常對教師進行吃苦耐勞、勤儉辦學的教育。有個時期,有的教師因為學生要幫生產隊放牛、打豬草,到校時間有早有晚,每天都要開早班、午班和晚班,因而怕苦不想干。貧下中農就同教師一起反覆學習毛主席著作,用現在的學校是為誰開門和辦什麼樣學校的問題,教育教師兢兢業業地工作。他們說:

「貧下中農的教師,就要有貧下中農的感情,學會吃苦耐勞。」東風大隊個別教師原在公辦學校大手大腳慣了,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後,他們仍貪大求洋,提出要買上下課敲的大銅鐘。老貧農杜德財知道後,就對這個教師說:「貧下中農祖祖輩輩種田,也沒有時鐘,貧下中農上工、下工,就是最好的時鐘。艱苦是我們的本色,學校要為貧下中農服務,就不能脫離貧下中農。」後來他買了個哨子送給學校。廣大教師在貧下中農的教育下,工作埋頭苦幹,吃苦耐勞。許多教師使用的筆記本,正面用完了,反過來再用,大大發揚了勤儉辦學的革命精神。

貧下中農還經常注意對學生做思想政治工作。蔡愕大隊五十多歲的老貧農、共產黨員胡振律,發現有的學生厭惡生產勞動,浪費紙張,便反覆向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勞動創造世界的教育,啟發他們珍惜勞動成果。由於貧下中農的教育,逐漸培養了學生們熱愛社會主義勞動,勤儉節約的共產主義美德。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

大開方便之門

[編輯]

張嶺公社民辦學校堅持勤儉辦學,不收學費;同時,教師一心一意為貧下中農服務,開辦了早班、晚班、半日班、全天班,學生入學不受年齡、時間限制,隨到隨教,也可以帶弟妹上學。由於採取了這些革命措施,大大方便了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全社學生的入學率由去年九月改為民辦以前的百分之四十三,迅速上升到現在的百分之九十七。許多大隊的壯年社員、婦女和老人也堅持每天晚上上季學。貧下中農高興地說:「勤儉辦學就是好,多年願望實現了!學校由我管,老師由我選,讀書不花錢,上學真方便!」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