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可與守成論
聖人之於天下也,無意於取也。 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鳳,鳥獸萃焉。 雖欲辭之,豈可得哉?禹治洪水,排萬世之患,使溝壑之地,疏為桑麻,魚鱉之民,化為衣冠。 契為司徒,而五教行,棄為後稷,而蒸民粒,世濟其德。 至於湯武拯塗炭之民,而置之於仁壽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此三聖人者,蓋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 於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 以是得之,以是守之,傳數十世,而民不叛。 豈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諸侯並起力征爭奪者,天下皆是也。 德既無以相過,則智勝而已矣;智既無以相傾,則力奪而已矣。 至秦之亂,則天下蕩然,無復知有仁義矣。 漢高帝以三尺劍,起布衣,五年而並天下。 雖稍輔以仁義,然所用之人,常先於智勇,所行之策,常主於權謀。 是以戰必勝,攻必取。 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於無事,以為子孫無窮之計,而武夫謀臣,舉非其人,莫與為者。 故陸賈譏之曰:「陛下以馬上得之,豈可以馬上治之!」叔孫通亦曰:「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 」於是酌古今之宜與禮樂之中,取其簡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為朝覲會同冠昏喪祭一代之法。 雖足以傳數百年,上下相安,然終不若三代聖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長也。
夫武夫謀臣,譬之藥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養生。 儒者譬之五谷,可以養生,而不可以伐病。 宋襄公爭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敗於泓,身夷而國蹙。 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秦始皇焚詩書,殺豪傑,東城臨洮,北築遼水,民不得休息,傳之二世,宗廟蕪滅。 此以藥石養生者也。 善夫,賈生之論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為二道。 故具論三代以來所以取守之術,使知文武禹湯之威德,亦儒者之極功。 而陸賈、叔孫通之流,蓋儒術之粗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