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諭衍義/教訓子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和睦鄉里 六諭衍義
教訓子孫
作者:范鋐 清朝
各安生理

聖諭第四條曰:教訓子孫。怎麼是教訓子孫?凡是人家接續宗祀,保守家業,揚名顯親,光前耀後,全靠在子孫身上。子孫賢則家道昌,子孫不賢則家道消敗。這是眼前易見,人人知道的。無論大家小戶,誰不知重子孫,誰不想子孫賢。然而子孫賢者少,不賢者多。是怎麼說?這不是他爲父母的不愛惜子孫,政是愛惜子孫而不知所以愛惜之道,故把子孫擔悞壞了。何謂是愛惜之道?教訓二字,一時也少不得。試看古者婦人懷孕時,口不食邪味,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這呌做胎教。所以生子,形容端正,聰明過人。子能喫飯,教他使右手。子能說話,教他言語之法。六七歲時,男女就不得同席而坐,不得共器而食。一切出入飲食,教他遜讓長者,衣服不許穿用綢帛。八歲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十五歲入大學,而教之以明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至于女子,十歲時就不得出閨門,教以針指紡織之法、裁剪衣服之道、飲食酒漿之事。一切言語容貌,俱要溫恭柔順,古人教訓之法,還多不能盡述。想他當日豈不知愛惜子孫,爲甚麼把子孫這樣拘管呢。正爲不是這樣拘管,就成不得個人了。故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必定要勞苦子孫,纔是眞正愛惜子孫的。可惜而今有子孫者,胎教的道理全然不曉。至於生長以後,嬌生驕養,使性氣也不惱,他罵爹娘也不禁他,欺兄壓長也不約束他,慢鄉鄰、辱親友、游手好閒任意爲非也不責治他。一切飲食衣服,從其所好,滿口膏粱,渾身綾帛,甚至誣賴詐、好爭訟、壞盡心田,反誇子孫乖巧。加以世上婦人護短者多,見丈夫管兒孫,方纔開口罵、動手打,他就攔阻,嚷鬧起來。因此寵壞子孫者不少。又有老年得子孫者,愛之如掌上明珠,止知驕養放縱,不知教訓責成。是故爲子孫者自幼至長,未曾聽一句好話,未曾見一樁好事,未曾近一個好人。到大來,奢侈放肆,無所不爲。輕則敗壞家門,重則招災惹禍,連父祖也做不得主了,追悔何及。又有知教訓而不知道理的人,指望子孫長進,其實與擔悞者同。就如教訓子孫讀書,原是第一等好事。爭奈不知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所教導者不過是希圖前程,指望富貴,圖貨利的心了。所以後來沒甚麼好處。試看從來子孫做了官的,不做好事,不愛百姓,往往玷辱家聲,折損陰隲。甚至貪贓壞法,以致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不全是子孫不肖之罪,是當初教訓的差了。至于有女子者,自幼不知教訓。及至到了人家,忤逆姑舅者有之,欺凌男子者有之,姆嬸不和、姑嫂乖離者有之,御下殘刻、賤韃童婢者有之。甚至任性使氣,好吃懶做,終朝炒鬧,懸梁投井者有之。爲父母者,不知責成自家女兒,不是不知自反當初失教之過,一味偏怪公婆,打罵女壻,甚至視人命爲奇貨,無所不至。以上看來,凡溺愛而不知教訓者,不是愛子孫,乃是害子孫了。要知教訓子孫,全在幼年時候。常言道:教媍初來,教子嬰孩。又云:小時不役,大時呌屈。趂此時童心未喪,習染未深,要教他知道生我的是父母,是該孝順的。年長似我的呌做長上,是該尊敬的。左鄰右社、前村後巷叫做鄉里,是該和睦的。各人本分內事叫做生理,是該勤謹的。違理犯法的事叫做非爲,是不該做的。祖父母、祖母的教訓是該聽從的言語。要教他信實行止,要教他安詳待人。要教他謙恭凡事。要教他勤儉蚤晚,出入要時時查考,不可令他浪蕩胡行。喫飯穿衣要件件吩咐,不可任他奢靡華麗。打奴罵婢須要責成。殘物害生急當禁止。賓客前不可試他乖巧。酒席上不可任他顛狂。琵琶、胡拍、骰子、骨牌,一切戲耍之物,不可教他玩弄。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要緊的,不可教他與匪人相交,不可教他與邪地相近。凡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與他時時講論,自然聽從。如不聽從,要加責治。常言道:棒頭出孝子,驕養忤逆兒。至于教訓子孫讀書者,只希圖做官,這也不是。從來有讀書不做官的,流芳百世。但論子孫賢不賢,不在做官不做官。凡有子孫資質聰明、可以讀書者,須要請端方嚴正的先生,把聖賢道理實實教導他,果然教的子孫知道孝弟忠信,知道禮義廉恥,知道安分循理,知道畏法奉公。這就是賢子孫了。至于窮通有命,富貴在天。做官的忠君爲國,潔己愛民,上受朝廷的恩榮,下畱萬民的歌頌,使人稱道,是某人之子、某人之孫,這纔叫做揚名顯親。不做官的,守義安貧,循規蹈矩,上不干犯國法,下不背違清議,使人稱道,是某人之子,某人之孫,這也就是光前耀後。若氣質愚鈍,不能讀書的,就教他做正經的生理,爲農也可,爲工也可,爲商賈也可。但要教他存好心。教他行好事。教他節儉辛勤,不可奢靡妄費。教他循禮守法,不可意大心高。教他義中求利,本分生涯,不可利己損人、朋謀詐騙。至于縱酒行兇、姦淫賭博、興詞好訟、嫁害良人,諸如此類,尤當禁止。把子孫教的不惹事、不招災,這纔是眞心慈愛。世上榮宗耀祖,女子也是要緊的。古語云: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貴在能言巧語,不貴在性敏才高,只要曉得做婦人的道理。凡有女子者,自幼不可驕慣了他。要教他性氣和平。要教他存心寛厚。要教他語言柔順。要教他出入謹嚴。要教他知道公婆不可忤逆、丈夫不可欺凌,處姑嫂妯娌不可乖離,待媵妾奴婢不可殘刻。後來嫁到人家,件件不失做媳婦的正經,方能顯出父母的家教。就是他家有些紛爭炒鬧,也只責成自己的女兒,纔是眞能教訓的父母。近來風俗,更有一事,最爲可恨。從來男婚女嫁,原有定期。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雖不能效法古人,也自有個時候。往往見十二三歲的人,就與他完婚嫁娶。古語云:蚤婚少聘,教之以夭。這分明是戕害子孫了。究其病根,不過是慕名藉勢、好勝圖財也。不算計門當戸對,也不照計女長男高,也不論對親結義,止爲一時姑容,遂至後來懊悔。愛惜子孫者,斷斷不可如此。至于仕宦家子孫,驕暴奢淫者多,謙卑遜順者少。教他讀書明理,是第一要緊事。又有一說,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能行于妻子。爲父母者,先要做個好式樣,又是教訓子孫之根本。律內所載不教訓子孫的律例,多端不能盡述。今擇數條,請祈細看:

一 子孫違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非理毆殺者,杖一百。故殺者,杖六十、徒一年。嫡繼養母殺者,各加一等。致令絕嗣者,絞。

一 房舍服器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罷官。無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長。若僭用違禁龍鳳紋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

一 同姓爲婚者,各杖六十,離異。

一 娶同宗無服之親及無服親之妻者,各杖一百。若娶同宗緦麻親之妻及舅甥妻,各杖六十,徒一年。小功以上,各以姦論。

一 妻在,以妾爲妻者,杖九十,改正。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離異。其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

一 妻無應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杖八十。雖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減二等,追還完聚。

附錄:條例:凡妻犯七出之狀,有三不去之理,不得輙絕。犯姦者不在此限。

七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盗竊、妬忌、惡疾。

三不去: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有所娶無所歸。

一 凡官吏娶樂人爲妻妾者,杖六十,竝離異。若官員子孫娶者,罪亦如之。

一 官吏宿娼者,杖六十。挾妓飲酒,亦坐此律。媒合人,減一等。若官員子孫宿娼,罪亦如之。

一 立嫡子違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庶長子。不立長子者,罪亦同。

一 乞養異姓義子以亂宗族者,杖六十。以子與異姓人爲嗣者,罪同,其子歸宗。

一 立嗣雖係同宗,而尊卑失序,罪亦如之。其子歸宗。改立應繼之人。

一 娼優樂人買良人子女爲娼優,及娶爲妻妾,或乞養爲子女者,杖一百。知情嫁賣者,同罪。媒合人,減一等。財禮入官,子女歸宗。

一 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輙悔者,笞五十。若再許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後定娶者知情,與同罪。財禮入官。女歸前夫。不願陪追財禮給還。

一 居父母及夫喪而自嫁娶者,杖一百,離異。其夫喪服滿,願守志,祖父母、父母强嫁者,杖八十。期親强嫁者,減二等。追歸前夫之家守志。

一 凡私家告天拜斗,焚燒夜香,燃點天燈、七燈,褻凟神明者,杖八十。婦女有犯罪,坐家長。

一 縱令妻女於寺觀神廟燒香者,笞四十,罪坐夫男。無夫男者,罪坐本婦。

一 凡僧道竝令拜父母祭祀、祖先喪服等第,皆與常人同違者杖一百,還俗。

一 僧道不給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長,家長當罪。寺觀住持及受業師私度者,與同罪,竝還俗。

以上律例,這等森嚴。若有不教訓子孫的,還怕不怕,省不省?假使逃得這王法,也决逃不得天報。我今且講幾個古人,聽着:有個孟夫子,字子輿,世居鄒。父激公宜,娶仇氏,生孟子。三歲,即喪父。孟母有賢德,同其子始居墓側。孟子見人爲築埋事,即嬉戲學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吾子也。乃去舍近市。孟子又學爲貿易事。母又曰:此非所以居吾子也。三遷舍學宮傍。孟子乃嬉戲爲設俎,揖讓進退之禮。母曰:此眞可以居吾子矣。遂久居之。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機時,問曰:汝學何所至矣。答曰:自如也。母乃以刀斷機。孟子懼問母故。曰:子之廢學,即如吾斷此機矣。孟子因夕勤學,遂成大賢。有個柳公綽,每蚤起教諸子,皆要整冠束帶,問安讀書畢,教以灑掃,應對講家法。公權、公綽兄弟二人皆爲尚書,而諸子侄輩飲食皆蔬菜,謂其學業未成,不許食肉。夫人韓氏以熊膽和苦藥爲丸,令諸子口含之,以知勤苦。後仲郢亦爲尚書。這俱是能教訓子孫的,各有善報。有個王瑶,是大興人,養二子,全不教訓,不知法度,縱其遊蕩,愛如掌中之珠。後爭家財,毆罵其父,被親鄰首告到官,俱被官法打死。王瑶遂孤獨十數年。後瑶死清明前一夜,城隍廟內祝聞丹墀下,有一人哭聲。往窺之,見一人執狀告求清明祭祀。城隍怒罵曰:你有子,生前不教,致令不孝不弟。是你自家絕嗣,誰與你祭祀廟祝。次早訪之,始知是王瑶也。這是不教訓子孫的,定有惡報。那箇王法十分利害,這箇天報又十分迅速。聽到這箇所在,自今以後,還敢萌着不教訓子孫的心麼?

詩曰:

我勸世人訓子孫,子孫成敗關家門。
良玉不琢不成器,若還驕養是病根。
寢坐視聽胎有教,箕裘弓冶武當繩。
養子不教父之過,愛而勿勞豈是恩。
世間不肖因姑息,我勸世人訓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