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記/卷第六
卷六 地部中
總載水第一
[编辑]敘事
[编辑]《淮南子》云:積陰之氣為水。《文子》云:水之道,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江河。《漢書》云:《書》稱水曰潤下。坎為水,位在北方,終藏萬物者也。為政令順時,陰陽調和,終始相成。十二月咸得其氣,則水得其性,此之謂潤下。若政令逆時,霧水暴出,百川流溢,壞鄉邑,溺居人,及淫雨傷稼,是為水不潤下。《爾雅》曰:水中可居者曰洲。(亦曰潭音。)小洲曰渚,小渚曰。(亦曰小,曰坻。又小曰磧。)凡水邊皆曰垂、曰涯、曰畔、曰幹、曰漬、曰濱,涯上下坦曰ぞ,(一曰隒。)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滸,曲涯曰澳。(一曰隈。)水草交曰湄,埤增水連土,人所止曰澨。水曲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水出山石間曰,(音吝。)山夾水曰澗,水注川曰溪,水注溪曰谷,水通穀曰壑。石絕水曰梁,築土遏水曰塘。(一曰堤。又曰妨。)大防曰墳,水所鐘曰澤,廣澤曰衍,澤曲曰皋,障曰陂,澤無水有草木曰藪。水通流曰川,水本曰源。源曰泉。泉正出曰濫泉,側出曰氵九泉。泉所出同所歸異曰肥泉,異出同流曰瀵。深水曰潭,急水曰流,砂石上曰瀨。(亦曰湍,曰灘,曰磧。)水別流曰派,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風吹水湧曰波。(亦曰浪。)大波曰濤,小波曰淪,平波曰瀾,直波曰涇。水朝夕而至曰潮,風行水成文曰漣,水波如錦文曰漪。水行曰涉。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下曰溯遊。(亦曰沿流。)絕流而渡曰亂,以衣涉水曰厲,繇膝以下曰揭,繇膝以上曰涉,渡水處曰津,(亦曰濟。)潛行水下曰泳。(自「水中可居」已下,並出《爾雅》、《釋名》、《說文》三書。)水神曰天吳,(《山海經》云:天吳八首十八尾,亦曰水伯。)大波之神曰陽侯,(《博物志》曰:昔陽國侯溺水,因為大海之神。)濤之神曰靈胥。(《博物志》云:昔吳相伍子胥,為吳王夫差所殺,浮之于江,其神為濤。)
事對
[编辑]【流濕 潤下】《易》曰:水流濕,火就燥。《尚書》:五行一曰水,水曰潤下,潤下作咸。
【包天 帶地】《春秋元命苞》曰: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萬物之信由生。王彪之《水賦》曰:水帶地而壤潤,月流天而霄炯。陸士衡詩曰: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
【習坎 盈科】《易》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孟子》曰: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達。趙岐曰:盈,滿也;科,坎也。
【八水 三川】戴延之《西征之》曰:關內八水:一涇,二渭,三灞,四,五澇,六,七澧,八氵高。《漢書》曰:河南故秦三川郡。韋昭注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秋涸 冬凝】《禮記》曰:仲冬之月,水始涸。《淮南子》曰: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向春則泮而為水。
【九河 八海】《尚書》曰:九河既道。孔安國注曰:河水分為九道,平原以北是也。《關令內傳》曰:須彌山東南有山曰昆侖,在八海內。
【三江 五湖】《尚書》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孔安國注云: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周禮》:揚州之浸曰五湖。
【榮河 溫洛】《尚書 中候》曰:堯即政七十載,修壇河洛。仲月辛日,昧明禮備,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鄭玄注云:榮光五色,從河水中出。《易乾鑿度》曰: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五日變為五色玄黃。
【碧海 絳河】東方朔《十洲記》曰:東有碧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不鹹苦,正作碧色。王子年《拾遺記》曰:絳河去日南十萬里,波如絳色,多赤色、赤色魚,而肥美可食。上仙服得之,則後天而死。
【清濟濁河 玄灞素】袁宏《北征賦》曰:於是背梁山,截汶波,汛清濟,傍祀阿。劉劭《趙都賦》曰:其南也,則有洪川巨瀆,黃水濁河,發源積石,逕拂太華。潘嶽《西征賦》曰: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西有玄灞素,湯井溫穀。
【粉水 錦流】盛弘之《荊州記》曰:築陽縣西有粉水,源出房陵縣。取其水為粉,鮮潔異于錦水,故因名粉水。巴郡臨江縣亦有此水,取以為粉,舊常獻之。《華陽國志》曰:成都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流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如,故命曰錦裡城。
【利萬物 成百事】《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文子》曰:水之道也,大不可極,深不可測;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
【君子觀 小人溺】《孫卿子》曰: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義,浩浩乎不居。似有道,其延萬仞之穀,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綽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就潔。似善,發源必東。似志,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禮記》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夫水近于人而易以溺人。
【懷山襄陵 浮天載地】《尚書》云:帝曰諮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郭氏《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者。
【積成江海 上為雨露】桓寬《鹽鐵論》曰:水積而成江海,行積而成君子。《文子》曰:水之道也,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
【竊壤以堙 積灰而止】《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又《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水浩瀚而不息。於是女媧積蘆灰以止滔水。
【親而不尊 狎而不玩】《禮記》曰:水之於人也,親而不尊;天尊而不親。《左傳》曰:鄭子產謂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人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賦
[编辑]【東晉王彪之《水賦》】寂閒居以遠詠,記上善以寄言,誠有無而大觀,鑒希微于清泉。泉清恬以夷淡,體居有而用玄;渾無心以動寂,不凝滯於方圓。湛幽邃以納汙,泯虛柔以勝堅。或氵宏浪於無外,或纖入於無間。故能委輸而作四海,決導而流百川,承液而生□雨,湧凝而為甘泉。
詩
[编辑]【梁孝元帝《登堤望水詩》】丘馬河堤上,非謂城隅遊;懷山殊未已,徒然勞九愁。旅泊依村樹,江槎擁戌樓;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棗野良知歎,瓠河今可儔;願假宣尼術,泗水卻橫流。
【梁劉孝綽太子γ《落日望水詩》】川平落日迥,落照滿川張;復在淪波地,派別引沮漳。耿耿流長脈,熠熠動輕光;寒鳥逐槎泛,驚鵜拂浪翔。臨流自多美,況此還故鄉;榜人夜理楫,棹女暗成裝。欲待春江曙,爭途向洛陽。
【後梁沈君攸《賦得臨水詩》】開筵臨桂水,攜手望桃源;花落圓文出,風急細流翻。光浮動岸影,浪息累沙痕;滄波自可悅,濯纓何用論。
【陳釋慧標《詠水詩》】曾添疏勒井,經湧貳師營;玉津花色亮,銀溪錦磧明。舟如空裡泛,人似鏡中行;持將符上善,利得動高情。
【祖孫登《詠水詩》】驪泉紫闕映,珠浦碧沙沉;岸闊蓮香遠,流清雲影深。風潭如拂鏡,山溜似調琴;請君看皎潔,知有淡然心。
【又《蓮調詩》】長川落照日,深浦漾清風;弱柳垂江翠,新蓮夾岸紅。船行疑泛迥,月映似沉空;願逐琴高戲,乘魚入浪中。
【隋李巨仁《賦得方塘含白水詩》】白水溢方塘,淼淼素波揚;疊浪搖鳧影,漣漪寫雁行。長堤柳色翠,夾岸荇花黃;觀魚自有樂,何必在濠梁。
【孔德紹《王澤嶺遭洪水詩》】地籟風聲急,天津雲色愁;悠然百川滿,俄爾萬頃浮。還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驚濤遙起鷺,回岸不分牛。徒知懷趙景,終是倦陽侯;大梗誠無托,蘆灰豈暇求。思得乘槎便,蕭然河漢遊。
【張文琮《詠水詩》】標名資上善,流派表靈長;地圖羅四瀆,天文載五潢。方流含玉潤,圓折動珠光;獨有蒙園吏,棲偃玩濠梁。
贊
[编辑]【晉郭璞《釋水贊》】川瀆綺錯,渙瀾流帶;潛潤傍通,經營華外。殊出同歸,混之東會。
【戴逵《水贊》】水德淡中,泉玄內鏡;至柔好卑,和協道性。止鑒標貴,上善興詠;爰有幽人,擁輪來映。
【庾肅之《水贊》】湛湛涵淥,清瀾澄浚;妙質柔明,雲深液潤。
海第二
[编辑]敘事
[编辑]《釋名》云:海,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黑而晦。《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蓋無幾也。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海,言皆近於海也。四海之外,皆復有海云。按,東海之別有渤,(出《說文》。)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博物志》云:滄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金銀為宮闕,仙人所集。《列子》稱:渤海之東有大壑,名曰歸塘。(《莊子》所雲尾閭。)其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十洲記》曰:東海之別,又有溟海、員海。(《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之中,有太帝宮,太真東王所居;有蓬萊山,周回五千里。山外有員海繞其山,海水色正黑色,謂之溟海。按:《莊子》有北溟,則四海皆稱溟也。)《山海經》有岐海、幼海、少海。(《山海經》云:甌閩皆在岐海中。又云:無皋之山,南望幼海。郭璞注云:幼海,少海也。)按:南海大海之別有漲海。(謝承《後漢書》曰:交阯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又《外國雜傳》云: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大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按:西海大海之東。小水名海者,則有蒲昌海、蒲類海、青海、鹿渾海、潭彌海、陽池海。(《漢書》曰:蒲昌海一名鹽澤,廣袤三百里。其水氵亭,冬夏不減,皆以潛行地下,南出積石。又郭義恭《廣志》云:蒲類海在西域東北。竇固擊伊晉,戰于蒲類海。《十三州記》曰:允吾縣西,有卑禾羌海,代謂之青海。《後魏書》曰:太祖西征次鹿渾海。郭義恭《廣志》云:羌中之西,有潭彌海、陽池海。)按:北海,大海之別有瀚海。瀚海之南小水名海者,則有渤鞮海、伊連海、私渠海。(《漢書》:霍去病伐匈奴,北至瀚海;後漢竇憲伐匈奴,至渤鞮海。郭義恭《廣志》曰:匈奴中北有伊連海。後漢梁諷說北單于,單于喜,即將人眾與諷俱還到私渠海。)凡四海通謂之裨海,(毗之反。)裨海外復有大嬴海環之。(《鄒子》曰:所謂中國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耳。中國名曰赤縣,內自有九州。禹之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州者,亦謂之九州,有裨海環之。如一區中者乃為一洲,如此者九。都有大瀛海環其外,此謂八極,而天下際焉。)海曰百谷王,海神曰海若。海一雲朝夕池,一雲天池,亦云大壑巨壑。(出《老子》及《風俗通》。)海中山曰島,海中洲曰嶼。(東方朔《十洲記》曰: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鳳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其生洲、瀛洲在東海,炎洲在南海,鳳麟洲、聚窟洲皆在西海,元洲、玄洲在北海。已上凡十洲也。)
事對
[编辑]【委輸 朝宗】木玄虛《海賦》曰:於廓靈海,長為委輸。《尚書》曰:江漢朝宗於海。注云:宗,尊也,有似於朝。
【委水 積流】《禮記》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鄭玄注曰:海水之所委也。《孫卿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叢桂 扶桑】王粲《遊海賦》曰:若夫長洲別島,旗布星峙,桂蘭叢乎其上,珊瑚周乎其址。東方朔《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中,樹長數千丈,一千餘圍。兩幹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地脈 天池】《關令內傳》: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為脈。《莊子》曰:窮髪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
【通天 動地】張華《博物志》曰:舊說天河與海相通。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來,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立於槎上,多齎糧乘槎去,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舍屋,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驚問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問:「此為何處?」答曰:「君可詣蜀問嚴君平。」此人還問君平,君平曰:「某月日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莊子》曰:海水三歲一周流相薄,即為之地動。
【滄嶼 碧津】沈懷遠《南越志》曰:海安縣南有小水,南注乎海。極目滄嶼,渺望溟波。《十洲記》曰:處玄風於西北,坐王母於神鄉。昆吾錯於流澤,扶桑鎮於碧津,離合水精而光獸於炎野。坎總眾陰,是以仙都宅於海島。
【金宮 玉闕】金宮事見敘事。崔琰《遂初賦》曰:蓬萊蔚其潛興,瀛壺森以駢羅;列金台之蹇產,方玉闕之嵯峨。
【是壑 鵬溟】《漢書》曰:會稽海外有東是壑,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左思《齊都賦》曰:其東則有滄溟巨壑,洪浩汗漫。《莊子》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為鳥,其名曰鵬。將徙于南溟,擊水三千里。謝莊《赤鸚鵡賦》:禎流隴域,祥發鵬溟。
【窮髮 聶耳】窮髪見天池下。《山海經》曰:聶耳國在無腸國東,兩手聶其耳,懸居赤水中。
【無為 善下】《文子》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海以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廣。《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負石 乘桴】《漢書》曰:鄒陽上書:申屠狄蹈雍之河,徐衍負石入海,不容於世,義不苟取。應劭《風俗通》曰:姜肱,字伯維。靈帝踐祚,征肱為太守,肱告人曰:「吾以虛獲實,蘊藉聲價,盛明之際,尚不委質。今政在私門,夫何為哉。」遂乘桴浮于海,莫知其極。時人以為非凡。
【蜃樓 鮫室】《漢書》曰:海傍有蜃氣為樓臺。木玄虛《海賦》曰:天深水怪,鮫人之室。
【蓬嶼 桑田】李顒《淩仙賦》曰:瞻蓬萊之秀嶼,冀東叟之可尋;將乍至而反墜,患巨浪之相臨。葛洪《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方平乃曰:「東海行復揚塵耳。」
【秦橋 漢柱】《三齊記》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築城造石橋,入海三十里。張勃《吳錄》曰:象林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北南行三十里,有西屬國。人自稱漢子孫。有銅柱,雲漢之埸之表。
【水伯 波臣】《山海經》曰: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其為獸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也。木玄虛《海賦》曰:天吳乍見而仿佛。《莊子》曰:周顧視車轍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活我哉!」
【黃金闕 紫石室】《史記》曰:燕王使人至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在海中,去人不遠。有至者望之如□,及到,三山反在水下。有仙人不死藥焉。黃金白銀為宮闕。東方朔《十洲記》曰:滄海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
【不死草 反魂樹】東方朔《十洲記》曰:祖洲在東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瓊田中。草似菰,苗長三尺許。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又曰:聚窟洲在西海中,有大樹,與楓木相似。樹方花,香聞數百里,其名為反魂樹。
【傾瀉百川 回γ萬里】劉禎《魯都賦》曰:巨海分焉,傾瀉百川。左思《吳都賦》曰:百川派別,歸海而會,潮波汨起,回γ萬里。
賦
[编辑]【後漢王粲《遊海賦》】含精純之至道,將輕舉而高厲;游餘心以廣觀兮,且彷徉乎西裔。乘蘭桂之輕舟,浮大江而遙逝;翼驚風以長丘,集會稽而一視。登陰隅以東望兮,覽滄海之體勢,吐星出日,天與水際,其深不測,其廣無葦,尋之冥地,不見涯泄。章亥所不極,盧敖所不屆。洪洪洋洋,誠不可度也。處嵎夷之正位兮,同色號於穹蒼;苞納汙之弘量,正宗廟之紀綱。總眾流而臣下,為百谷之君王。
【晉木玄虛《海賦》】昔在帝媯巨唐之世,天綱氵孛,為凋為瘵,洪濤瀾汗,萬里無際,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椅拔五嶽,竭涸九州,其為廣也,其為怪也。則乃氵攸氵奕氵斂灩,浮天無岸,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噓吸百川,洗滌淮漢,若乃霾а潛消,莫振莫竦。輕塵不飛,纖羅不動;猶尚呀呷,餘波溢湧。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飛迅鼓楫,泛海淩川。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望濤遠決,炯然鳥逝,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
【梁簡文帝《海賦》】昔禹啟龍門,群山既鑿,高明澄氣而清浮,厚載勢廣而盤礴。坎德洊臻,水源深博,灌注百川,控清引濁,始乎濫觴,委輸大壑。測之渺而無際,望之杳而綿漠。鬱拂冥茫,往來日月,フ魄昏微,乍明乍沒。若夫長風鼓怒,湧浪砰磕;颺波於萬里之間,漂沫於扶桑之外。
詩
[编辑]【唐太宗《春日望海詩》】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周覽倦瀛ヂ,況乃淩窮髮;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明月;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仲連輕齊組,子牟眷魏闕;矜名道不足,適已物可忽。請附任公言,終然謝天伐。
【北齊祖孝徵《望海詩》】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雲島相接連,風潮無極已。時看遠鴻度,但見驚鷗起;不假送將歸,自然傷客子。
【隋煬帝《望海詩》】碧海雖欣矚,金台空有聞;遠水翻如岸,遙山倒似云。斷濤還共合,連浪或時分,馴鷗舊可狎,卉木足為群。方知小姑射,誰復語臨汾。
【又《季秋觀海詩》】孟軻敘遊聖,枚乘說疾;逖聽乃前聞,臨深驗茲日。浮天迥無岸,含靈固非一;委輸百穀歸,朝宗萬川溢。分城碧霧晴,連洲彩雲密;欣同夫子觀,深愧玄虛筆。
【隋虞茂《奉和望海詩》】清蹕臨溟漲,巨海望滔滔;十洲雲霧遠,三山波浪高。長瀾疑浴日,連島類奔濤;神游藐姑射,睿藻冠風騷。徒然雖觀海,何以效涓毫。
【楊師道《奉和春日望海詩》】春山臨渤海,征旅輟晨裝;回瞰盧龍塞,斜瞻肅慎鄉。洪波回地軸,孤嶼映雲光;落日驚濤上,浮天駭浪長。仙台隱螭駕,水府泛黿梁;碣石朝煙滅,之罘歸雁翔。北巡非漢後,東幸異秦皇;搴旗羽林客,拔距少年場。電擊丘遼水,鵬飛出帶方;將舉青邱繳,安訪白霓裳。
贊
[编辑]【宋謝惠連《四海贊》】九夷六蠻,八狄七戎,凋鏤異質,裳嬴殊風。致之以德,車軌斯同。
河第三
[编辑]敘事
[编辑]《說文》云:河者下也,隨地下流而通也。《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穆天子傳》曰:河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曰河宗,四瀆之所宗也。按《水經注》及《山海經注》:河源出昆侖之墟,(《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嵩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其白水出其東北陬,屈向東南流,為中國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麯,發源及入中國。大率常然。)東流潛行地下,至規期山;北流分為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其河復合,東注蒲昌海,復潛行地下,南出積石山,西南流,又東回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與洮河合,過安定北地郡;北流過朔方郡西,又南流過五原郡南,又東流過雲中西河郡東,又南流過上都河東郡西,而出龍門。(汾水從東於此入河,河東即龍門所在。《呂氏春秋》曰:龍門未開,河出孟門東大溢,是謂洪水。禹鑿龍門始南流。)至華陰潼關,與渭水合,又東回過砥柱。(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今陝州東河北陝縣三縣界。)及洛陽,(孟津所在也。)至鞏縣與洛水合,成皋與濟水合,(濟水出河北,至王屋山而南,截河渡,正對成皋。)又東北流過武德,與沁水合。至黎陽信都,(信都今冀州,絳水所在。絳水亦曰漬水,一曰漳水也。)钜鹿之北,遂分為九河,(钜鹿,今邢州,大陸所在。大陸,澤名。九河,一曰徒駭,二太史,三馬頰,四覆釜,五胡蘇,六簡,七潔,八鉤盤,九鬲津。)又合為一河而入海。(齊桓公塞九河以廣田居。故館陶貝邱廣川信都東光河間以東城池,九河舊跡有存。漢代河決金堤,南北多罹其害。議者常欲求九河故跡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雲自茲距漢已亡其八枝也。河之故瀆,自沙邱堰而分,屯氏河出焉。)故《尚書》稱,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今絳州龍門縣界。)南至於華陰,北至於砥柱,東至於孟津。(在洛北,都道所湊,古今以為津。)東過洛,至於大亻丕。(洛,今鞏縣,在河洛合流之所也。大亻丕山,今汜水縣,即故成皋也。山再成曰亻丕。)北過絳水,至於大陸,(其絳水今冀州信都。大陸,澤名,今邢州钜鹿。)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是也。同,合也。九河又合為一,名為逆河。逆,迎也,言海口有朝夕潮,以迎河水。初禹自黎陽東北界,分河為二渠以引水。一南出會隰川,今河所流也。(今河滑州以東,是舊隰水。)一出貝邱,即九河之上河。王莽時廢塞,故俗謂之王莽河。(《史記 河渠溝洫志》並云:河之為災害,中國尤甚。禹導河自積石,歷龍門,又釃二渠以引河。如淳注:二渠一出貝邱,一則隰川。王莽時河遂塞,但用隰耳。)隋煬帝于衛縣,(今衛州衛縣。)因淇水之入河,(淇水亦曰清水。)立淇門以通河。東北行,得禹九河之故道,隋人謂之御河。
事對
[编辑]【出昆侖 導積石】並見敘事。
【包砥柱 冒石門】包砥柱見敘事。《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郭璞注曰:冒猶覆也。
【魚折溜 龍{帶足}水】《河圖》曰:黃帝云:「余夢見兩龍,挺白圖,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天老曰:「天其授帝圖乎?」試齋以往視之。黃帝乃齋河洛之間,求象見者。至於翠媯泉,大盧魚折溜而至,乃問天老:「子見中河折溜者乎?」見之,與天老跪而授之。魚泛白圖,蘭菜朱文,以授黃帝。舒視之,名曰錄圖。《春秋運鬥樞》曰:舜既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州,與三公諸侯臨觀。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帶足}入水而前去。
【沉白馬 祭玄貉】《史記》:漢武帝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是時天子已用事萬里沙漠,還師臨決河,沉白馬璧於河。《穆天子傳》曰:西征,獵於滲澤,獲白狐玄貉,以祭河宗。
【入蔥山 淪蒲海】並見前敘事中。
【鱗屋龍堂 泉室水府】《楚辭》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王逸注:貝作闕。泉室水府見下鮑昭《河清頌》。
【九折 兩源】《淮南子》曰:河水九折注海而流不絕者,有昆侖之輸也。《漢書》曰: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龍宮 貝闕】《漢書》:武帝元光二年春,河水從頓丘南流入渤海。其五月河決濮陽,泛十六郡。發卒十萬,救決河,起龍泉宮。貝闕事見上。
【捧土 轉石】朱浮《與彭寵書》曰:奈何以區區漁陽,而造怨于天子?此猶河濱之人,捧土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謝承《後漢書》曰:安帝時,尚書陳龜上表曰:「仁恩廣被,化流殊方,使老者以壽終,孤幼得保年。猶臨河轉石,易於反掌。」
【泛柏 航葦】《毛詩》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又曰: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玉牘 金繩】《河圖 考靈曜》曰:趙王政以白璧沉河,有黑公從河出,謂政曰:「祖龍來,天寶開,中有尺二玉牘。」《河圖》曰:舜以大尉即位,與三公臨河,觀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以黃玉為牌,白玉為檢,黃金為繩,紫芝為泥,章曰「天黃帝符璽」。
【馬圖 龜讖】《禮記》曰:聖王之所以為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是以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鄭玄注:馬圖,龍馬負圖而出。孫柔《瑞應圖》:白玉龜者,師曠時出河東之崖,為聖圖出河,負錄讖書。
【三門 九曲】酈元注《水經》曰:砥柱山,禹鑿之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又在虢之西界,望之若柱,故曰砥柱。三川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成公綏《大河賦》曰:乘高赴下,絕沒長奔,馳會五戶,分下三門。《河圖》曰:黃河,出昆侖山東北角剛山東。以北流千里,折西而行,至於南山。南流千里,至於華山之陰。東流千里,至於植雍。北流千里,至於下津。河水九曲,長者入于渤海。
【紺蓋 白璧】衛宏《漢舊儀》曰:祭四瀆者江河淮濟,用三正牲圭沉有車馬紺蓋。白璧見上玉牘注。
【悲申屠 尋方叔】《韓詩外傳》曰:申屠狄言非其時,將投于河,崔嘉聞而止之,曰:「聖仁者,民之父母也,今以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狄曰:「昔桀殺龍逢,紂殺比干,而亡天下;吳殺子胥,陳殺泄冶,而滅其國。非無聖知,不用故也。」遂負石而沉於河。《楚辭》曰:望大河之洲渚,悲申屠之抗跡。《論語》曰:鼓方叔入于河。成公綏《大河賦》曰:善尼父之不濟,尋方叔之遠跡;懿吳起之讜言,大泛舟之興役。
【三日變 千年清】《易乾鑿度》曰:天降嘉應,河水先清三日。清變為白,白變為赤,赤變為玄,玄變為黃,各三日。王子年《拾遺記》曰:丹邱千年一燒,黃河千年一清,皆至聖之君,以為大瑞。又,黃河清而聖人生。
【榮光 休氣】《尚書 中候》曰:榮光出河,休氣四塞。休,美也,榮光五采。
賦
[编辑]【後漢應㻛《靈河賦》】諮靈川之遐源兮,於昆侖之神邱。淩增城之陰隅兮,賴后土之潛流。行積石之重險兮,披山麓之溢浮。蹶龍黃而南邁兮,紆鴻體而四流。涉津洛之阪泉兮,播九道乎中州。汾傾湧而騰騖兮,恒赫赫而徂征。肇乘高而迅逝兮,陽侯怖而振驚。
【晉成公綏《大河賦》】覽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登龍門而南遊兮,拂華陰與曲阿。淩砥柱而激湍兮,逾洛而揚波。體委蛇於后土兮,配靈漢於穹蒼。貫中夏之畿甸兮,經朔狄之遐荒。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晉之南鄉。秦自西而啟壤兮,齊據東而畫疆。殷徒涉而求固,衛遷濟而遂強。趙決流而卻魏,嬴引溝而滅梁。思先哲之攸歎,何水德之難量。
詩
[编辑]【隋蕭愨《奉和濟黃河應教詩》】大蕃連帝室,驂駕奉皇猷;未明丘羽騎,淩晨方畫舟。津城度維錦,岸柳夾緹油;鐘聲颺別島,旗影照蒼流。早光生劍服,朝風起節樓;滔滔細波動,裔裔輕舷浮。回橈避近磧,放舳下前洲;全疑上天漢,不異謁蓬邱。望知雲氣合,聽識水聲秋;從君何等樂,喜從神仙游。
【陳江總《渡黃河詩》】蔥山淪外域,鹽澤隱遐方;兩源分際遠,九道派流長。未殫所聞見,無待驗詞章;留連嗟太史,惆悵踐黎陽。導波縈地節,疏氣耿天潢;憫周沉用寶,嘉晉肇為梁。
【隋薛道衡《渡北河詩》】連旌映塗攵浦,疊鼓沸沙洲;桃花長新浪,竹箭下奔流。塞雲臨遠艦,胡風入陣樓;劍拔蛟將出,驂驚黿欲浮。雁書終立效,燕相果封侯;勿恨關河遠,且寬邊地愁。
【劉孝孫《早發成皋望河詩》】清晨發岩邑,丘馬走に轅;回瞰黃河上,惝屢飛魂。鴻流導積石,驚浪下龍門;仙槎不辨處,沉璧想猶存。遠近洲諸出,颯遝鳧雁喧;懷古空延佇,歎逝將何言。
【梁劉孝威《公莫渡河詩》】請公勿渡河,河廣風威厲;檣偃落金烏,舟傾沒犀。紺蓋空嚴祀,白馬徒生祭;銜石傷寡心,崩城掩霜袂。劍飛猶共水,璧沉魂俱逝;君為川後臣,妾作江妃娣。
【陳張正見《公無渡河詩》】金堤分錦纜,白馬渡蓮舟;風嚴歌響絕,浪湧榜人愁。棹折桃花水,颿橫竹箭流;何言沉璧處,千載偶陽侯。
贊
[编辑]【東晉郭璞《爾雅圖贊》】昆侖三層,號曰天柱;實惟河源,水之靈府。
頌
[编辑]【宋鮑昭《河清頌》】汙彼四瀆,媚此雙川;伏靈遠紀,閟貺延年。澄源昆嶽,鏡流蔥山;泉室凝澱,水府清涓。
【宋張暢《河清頌》】渾渾洪河,家國之濱;襟帶晉衛,領袖齊秦。龍門誕溜,積石傳津;乘運能有,經啟天人。化流上帝,時表初星;飛書曝瑞,龍圖照神。協靈既偉,通氣載榮。
文
[编辑]【後魏孝文帝《祭河文》】維大和十九年,皇帝告于河瀆之靈:坤元湧溢,黃瀆作珍;浩浩洪流,實裨陰淪。通源導物,含介藏鱗;啟潤萬品,承育蒼旻。惟聖作則,惟禹克遵。浮楫飛帆,洞厥百川;朕承寶曆,克纂乾文。騰鸞淮方,旋鷁河;龍舲禦瀆,鳳旆乘云。泛泛棹舟,沂津;宴我皇游,光餘夷濱。肇開水利,漕典載新;千艫桓桓,萬艘斌斌。保我大儀,惟爾作神。
【顏師古《四大河祝文》】維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分導九枝,傍潤千里,素秋式序,用率典常。
箋
[编辑]【宋苟倫《與河伯箋》】伏惟河伯府君:君侯潛曜靈泉,翱翔神渚;發洪流于昆侖,揚高波於砥柱;包四瀆以稱王,總百川而為主。
江第四
[编辑]敘事
[编辑]《釋名》云: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風俗通》云:江,貢也,所出珍物可獻貢也。《周官》:揚州其川三江。按:三江,《漢書 地理志》注:岷江為大江,至九江為中江,至徐陵為北江,蓋一源而三目。(鄭玄、孔安國注云:左合漢為北江,會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故書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又《山海經》:三江者,大江、中江、北江也。汶山郡有岷山,大江所出。峽山中江所出,東注大江。岷山北江所出,東注大江。其源皆在蜀也。又韋昭說:岷江、松江、浙江,亦悉在吳也。又沈懷遠《南越志》曰:廣信江、始安江、郁林江,亦為三江,在越也。)按《水經》及《荊州記》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在益州建甯滿江縣,潛行地底,數里至楚都,遂廣十里,名為南江。初在犍為,與青衣水、汶水合。至洛縣,與洛水合。東北至巴郡,與涪水、漢水、白水合。東至長沙,與澧水、沅水、湘水合。至江夏,與沔水合。至潯陽,分為九道,(《潯陽記》說九江:一曰白烏江,二奉江,三烏土江,四嘉靡江,五畎江,六浮江,七稟江,八提江,九菌江。)東會于彭澤,經蕪湖,名為中江,東北至南徐州,名為北江而入海也。(按,南徐州今潤州。)《尚書》稱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江別為沱水。)又東至於澧,(澧,水名,在荊州。)過九江,至於東陵。(東陵,地名。)東迤北會於匯,(匯澤即彭蠡也。)東為中江,入於海是也。凡長江之別,有郫江、(任豫《益州記》曰:郫江,大江之支也。亦曰涪江,亦曰湔水。在蜀與洛水合。)汶江、(《益州記》曰:汶江源出三輪阪下。)墊江、(崔鴻《西京記》曰:吐谷渾觀墊江源,問魯和曰:「此水經仇池而過晉壽山沱渠,始號墊江,至巴郡入大江。」墊音疊。)弱柳江、(《緣江記》曰:西江別支為弱柳江。)浙江、(《說文》云:江別流為汜,至會稽山陰為浙江。又,顧野王云:浙江發源東陽新安之間,不與岷山之江相涉,至錢塘入於海。)松江、(劉澄之《揚州記》:吳縣有松江,自吳入海。今蘇州。)凡長江有別名,則有京江、(在南徐州。禹貢所謂北江也。今潤州丹徒縣也。)瓜步江、(今揚州六合縣界。西南對潤州江寧縣,即魏文帝及後魏太武帝所臨處。)烏江、(即項羽死處,今和州烏江縣也。)曲江。(枚乘《七發》曰:觀於廣陵之曲江。曲江,今揚州也。又始興郡有曲江,今韶州是也。又,漢司相如《吊秦二世賦》曰:臨曲江之隑州,此即長安也。以其水曲折,甚類廣陵之江。今樂遊園。)凡江帶郡縣因以為名,則有丹徒江、錢塘江、會稽江、山陰江、上虞江、廣陵江、郁林江、廣信江、始安江、牂牁江、成都江。
事對
[编辑]【導江 絕漢】《尚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淮南子》曰:江出岷山,東流絕漢入海。
【荊池 楚望】《淮南子》曰:昔荊楚之地,汝潁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左傳》曰: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四瀆 六川】《史記》曰:殷湯作江誥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河,南為淮,西為濟。四瀆已候,萬民乃居」《呂氏春秋》曰: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此六川也。
【吐貝 納龜】《春秋運鬥樞》曰:瑤光得則江吐大貝。《尚書》曰:九江納錫大龜。
【濫觴 縈帶】《家語》曰:江水始出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於江津,乃方舟避風不可以涉。袁山松《宜都記》曰:對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頂,府臨大江如縈帶,視舟船如鳧雁。
【萍實 菱華】《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有物,大如鬥,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使之魯問孔子。孔子曰:「此萍實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能獲之。」使反。王遽食之,甚美。傅玄歌曰:有女殊代生,涉江采菱華;上翳青□景,下鑒淥水波。
【鸚洲 鵲岸】酈元注《水經》曰:江水至江夏沙羨縣西北,又東經歎父山。江右岸當鸚鵡洲。《左傳》曰:昭公十六年冬,楚子伐吳,吳人敗之於鵲岸。《西京記》曰:今居巢江南水有鵲尾渚者,是也。
【祭胥 吊屈】董覽《吳地記》曰:夫差立,子胥以忠謇見亡。遂賜死,浮屍于江。夫差悔焉,與群臣于江設祭置壇。國人因為立廟。漢揚雄《吊屈原文》:過湘沅而主不容,自投江而死。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
【捐 喪珮】《楚辭》曰:捐余兮江中,遺餘珮兮澧浦。劉向《列仙傳》曰:江妃二女,游江濱,見鄭交甫,遂解珮與之,交甫受珮而去。數十步,懷中無珮,女亦不見。郭璞《江賦》曰:感交甫之喪珮,悲神使之纓羅。是也。
【沉書 投局】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光祿殷羨之還豫章,貴遊多憑寄書。羨之至板橋,投書于江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臧榮緒《晉書》曰:陶侃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參佐或以戲廢事者,乃取其蒲博棋局之具,悉投于江。
【笑吳主 歎魏帝】環濟《吳紀》曰:孫權詔曰:「呂岱、諸葛恪《道步騭》說:北人欲以布囊盛土塞江。每讀此表,令人連日失笑。此江自天地以來,寧有可塞者乎?」虞溥《江表傳》曰:魏文帝出廣陵欲伐吳,望大江而歎曰:「吳據洪流,且多糧谷,雖武騎千隊,無所用也。」乃還。
【使君灘 中郎浦】酈元注《水經》曰:江水東流魚復縣南,又經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州,至此而覆舟。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又曰:江水又東至華容縣西,左迤為中夏水,右則中朗浦出焉。
【髮黃岑 激赤岸】盛弘之《荊州記》曰:始安郡有東北二江,北江發源於桂陽之臨武黃岑山;東江發源于南康大庾嶠下,經始興縣界,南流西轉,與北江合於郡東,注於南海。山謙之《南徐州記》曰:京江,禹貢北江也。闊漫三十里,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極為奇觀。濤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
【黃金浦 紫貝闕】酈元注《水經》曰:江水東至長沙,下縣,又東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徵落山。江之南畔名黃金瀨,瀨東有黃金浦。《楚辭》曰:芙蓉蓋而菱華車,紫貝闕而白玉堂。王逸注:紫貝,水蟲也。《援神契》曰:洪水出大貝。
【不惡小穀 不逆眾流】《墨子》曰: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已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無不受之。苟有所逆,眾流不至者多矣。
賦
[编辑]【東晉郭璞《江賦》】諮五材之並用,是水德之靈長;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於濫觴。聿經始於洛沫,攏萬川乎巴梁;沖巫峽而迅激,濟江津以起漲。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併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于居崍,流九派乎潯陽;鼓洪濤於赤岸,淪餘波于柴桑。綱絡群流,商攉涓澮。表神委于江都,混流宗而東會;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氵崩沛。氵高浩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所以作限於華裔,壯天地之險界,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朝;激逸勢以前丘,乃鼓怒而作濤。
【南齊謝頫《楚江賦》】爰自山南,薄暮江潭;滔滔積水,嫋嫋霜嵐。憂與江兮竟無際,客之行兮歲已嚴。爾乃雲沉西岫,風蕩中川,馳波鬱素,駭浪浮天,明砂宿莽,石路相懸。於是霧隱行雁,霜耿虛林,迢迢落景,萬里生陰。列攢笳兮極浦,彌蘭鷁兮江潯;願希光兮秋月,承末照於遺簪。
詩
[编辑]【周庾信《奉和泛江詩》】春江下白帝,畫舸向黃牛;錦纜回沙磧,蘭橈避荻洲。濕花隨水泛,空巢逐樹流;建平船柿下,荊門戰艦浮。岸杜多群樹,山城是迥樓;日落江風靜,龍吟回上游。
【隋煬帝《夏日臨江詩》】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隋薛道衡《入郴江詩》】仗節遵嚴會,揚舲溯急流;征途非白馬,水勢類黃牛。跳波鳴石磧,濺沫擁沙洲;岸回槎倒轉,灘長船卻浮。緣涯頻斷挽,掛壁屢移鉤;還憶青絲騎,東方來上頭。
【隋柳顧言《奉和晚日楊子江應教詩》】大江都會所,長洲有舊名;西流控岷蜀,東泛邇蓬瀛。未睹纖羅動,先聽遠濤聲;空蒙雲色晦,浹疊浪華生。欲知暮雨歇,當觀飛旆輕。
【蘇味道《九江口南濟北接蘄春南與潯陽岸詩》】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來;遠潭昏似霧,前浦沸成雷。鱗介多潛育,漁商幾溯洄;風搖蜀柿下,日照楚萍開。近漱湓城曲,斜吹蠡澤隈;錫龜猶入貢,浮磬罷新裁。津吏揮橈疾,郵僮整傳催;歸心詎可問,為視落潮回。
祭文
[编辑]【隋薛道衡《祭江文》】維開皇元年,行軍元帥晉王,謹乙太牢之奠,敬祭南瀆大江之神:仰惟靈性包平智,德擅靈長,上膺東井,下紀南國。引雙流而分九派,長四瀆而納百川。自晉永嘉,乾靈落綱;蕞爾吳越,僭偽相承;陳賊叔寶,世濟其凶。士庶為其塗炭,人神所以怨憤。忝司九伐,清彼一方。分命將士,乘流南渡。仰憑靈祐,咸蒙利涉。今申命蒼兕,躬總精銳,直趨金陵,行登石首。庶蛟螭竄於洲渚,帷蓋靜于波濤。江表克平,海內清泰。謹申禮薦,惟神尚享。
淮第五
[编辑]敘事
[编辑]《釋名》云: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周官》:青州,其川淮泗。按《水經注》及《山海經》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桐柏山。其源初則湧出,復潛流三十里,然後長騖。東北經大復山,從義陽郡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期思縣北,至厚鹿縣南,與汝水合。又東過廬江安豐縣,與決水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東,與潁水合。壽春縣北與淝水合。又東至當塗縣北,與渦水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而入海也。近海數百里,通朝夕潮。《尚書》稱: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入於海,是也。(孫盛《晉陽秋》曰:秦始皇東游,望氣者云:「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於是秦始皇于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今在潤州江寧縣,土俗亦號曰秦淮。)
事對
[编辑]【二山 三洲】酈元注《水經》曰:平阿縣有當塗山,淮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毛詩》曰:鼓鐘伐,淮有三洲。毛注:三洲淮上也。
【奧府 都】焦贛《易林》曰:江河淮海,天之奧府;眾利所聚,可以饒有。焦贛《易林 變占》曰:江河淮海,天之都;商人受福,國家富有。
【注江 入海】《孟子》曰:禹排淮泗而注諸江。《山海經》曰: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入海。郭璞注曰:今淮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東北經汝南、淮南、譙國、沛國、下邳,經淮陰縣入海也。
【禹義 晉竭】《尚書 禹貢》曰:淮溯其乂。孔安國注曰:二水已治。臧榮緒《晉書》曰:永嘉三年,淮濮水竭。
【化橘 變禽】《周禮》曰:橘逾淮而北化為枳,此地氣然也。郭璞《遊仙詩》曰: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淮海變微禽,吾生獨不化。
【溉鮒 化雉】劉向《說苑》曰:莊周貧,往貸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牛蹄中有鮒魚焉,太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向南詣楚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命在甕瓷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於枯魚之肆矣。』」《國語》曰:趙簡子歎曰:「雀入於淮為蜃,黿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李顒《感冬篇》曰:蜿虹潛太陰,文雉化淮汜。
【韓釣 王浮】《注水經》曰:淮水東經淮陰縣。漢高祖封韓信為侯國,昔韓信去下鄉而釣於此處也。王浮見下王粲賦。
【會泗沂 經譙沛】會泗沂見敘事。經譙沛見上入海注。
【潛周鼎 沉魏璧】《楚辭》曰:潛周鼎于江淮兮,爨土ň於中宇。王逸注曰:言藏九鼎于江淮之中。魚豢《魏略》曰:文帝黃初六年,帝以舟軍入淮,遣使者沉璧于淮汜。
【蠙珠 玉璽】《尚書》曰:《禹貢》云: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孔安國注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臧榮緒《晉書》曰:安帝義熙十二年,左衛後陳陽於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此金陵秦淮,非四瀆淮也。以淮事少,故假此成對。
賦
[编辑]【後漢王粲《浮淮賦》】從王師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渦浦之曲流兮,望馬邱之高澨。泛洪櫓於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建眾檣以成林兮,譬無山之樹藝。於是迅風興濤,鉦鼓若雷,旌麾翳日,飛雲天回,蒼鷹飄逸,遞相競軼。淩驚波以高騖,馳駭浪而赴質;加舟徒之巧極,美榜人之閑疾。白日未移,前丘已屆,群師按部,左右就隊;軸轤千里,名卒億計。運茲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蒂芥;濟元勳一舉,垂休績於來裔。
【魏文帝《浮淮賦》】建安十四年,王師自譙東征,大興水運,泛舟萬艘。時餘從行,始入淮口,行泊東山,睹師徒,觀旌帆,赫哉盛矣。雖孝武盛唐之狩,舳艫千里,殆不過也。乃作斯賦云:淮沂水而南邁兮,泛洪濤之湟波;仰岩岡之崇阻兮,經東山之曲阿。浮飛舟之萬艘兮,建幹將之戈;揚雲旗之繽紛兮,聆榜人之嘩嘩。乃撞金鐘,爰伐雷鼓;白旄沖天,黃鉞扈扈。武將奮發,驍騎赫怒。
【隋杜台卿《淮賦序》】古人登高有作,臨水必觀焉;吟詠比賦,可得而言矣。《詩 周南》云: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比阝風》云:涇以渭濁,其。《衛風》云: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小雅》云: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大雅》云:豐水東注,惟禹之績。《周頌》云: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嘗鯉。《魯頌》云: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此皆水賦濫觴之源也。後漢班彪有《覽海賦》,魏文帝有《滄海賦》,王粲有《遊海賦》,晉成公綏有《大海賦》,潘嶽有《滄海賦》,木玄虛、孫綽並有《海賦》,楊泉有《五湖賦》,郭璞有《江賦》,唯淮未有賦者。魏文帝雖有《浮淮賦》,止陳將卒赫怒;至於兼包化產,略無所載。齊天統初,以教府詞曹,出除廣州長史。經淮陽赴鎮,頻經利涉,壯其淮沸浩蕩,且注巨海,南通曲江,水怪神物,於何不有?遂撰聞見,追而賦之,曰:美大川之為德,諒在物而非假;決出元氏之鄉,濫流桐柏之下;始經營於赤位,終散漫於炎野。
詩
[编辑]【隋煬帝《早渡淮詩》】平淮既淼淼,曉霧復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暉。清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
【隋諸葛潁《奉和出潁至淮應令詩》】涉潁倦紆回,浮淮欣迥直;遙村含水氣,遠浦澄天色,靈濤稍欲近,仙岩行可識;玄覽屬睿辭,風□有餘力。
【蔡允恭《奉和出潁至淮應令詩》】久倦川途曲,忽此望淮沂;波浪泛淼淼,眺迥情依依。稍覺金烏轉,漸見錦颿稀;欲知仁化洽,謳歌滿路歸。
【弘執恭《奉和出潁至淮應令詩》】睿情欣逸賞,臨泛入淮淝;棹聲喧岸席,颿影出雲飛。清流含日彩,奔浪蕩霞暉;還如漳水曲,鳴笳啟路歸。
【又虞世南《奉和出潁至淮應令詩》】良晨喜利涉,解纜入淮潯;寒流泛鷁首,霜吹響哀吟。潛鱗波里躍,水鳥浪前沉;邗溝非復遠,悵望悅神襟。
吟
[编辑]【徐彥伯《淮亭吟》】貞寂虛兮淮山幽,憐芳若兮拿牛洲;崩湍委咽日夜流,孤客危坐心自愁。矧鶴唳兮風曉,復猿鳴兮霜秋。熠飛兮蟋蟀吟,倚清瑟兮橫涼琴。擷瑤芳兮吊楚水,弄琪樹兮歌越岑。山奇義兮隈曲濱,水涓漣兮環洞泊。金光延起兮驟興沒,青苔竟兮綠蘋歇。綠蘋歇兮凋朱顏,美人寂曆兮何時閑。君不見,可憐桐柏上,手葺桂樹花滿山。
祭文
[编辑]【隋薛道衡《祭淮文》】元帥晉王,謹以清滌制幣太牢之奠,敬祭於東瀆大淮之靈。蓋聖德應期,神功宰物,上齊七政,下括四海,自晉人喪道,彝倫攸ル,天隔內外,地毀東南。三吳成危亂之邦,百越為逋逃之藪。皇帝肇開鼎業,光有神器。圖出龜龍,鏡懸金玉。憂勞庶績,無忘寤寐,言念蒼生,情深矜養。河源海外,莫不來庭,冒頓呼韓,歲時拜謁。偽陳蕞爾,尚阻聲教,妖賊叔寶,僭竅遺緒。毒流江左,冤結人神。上軫皇情,義申吊伐,猥蒙朝寄,撫寧淮甸。仰惟導源桐柏,長邁蓬萊。標四瀆而引百川,擅五林而含七德。庶憑流惡之靈,克成除暴之舉,使水陸旌旗,所向無前。吳會君長,束手歸服,謹申薦禮,惟神尚饗。
濟第六
[编辑]敘事
[编辑]《釋名》云:濟,濟也。言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周官》:兗州其川河濟。按《水經注》及《山海經》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初名沇水。(《風俗通》云:濟水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此又別是一水耳。應氏以為流入河南之濟者,非也。)東出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孔安國注《尚書》: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入河。與河並流,過成皋。(成皋,今汜水縣。《晉書 地道志》曰:濟自大亻丕入河,與河水鬥。大亻丕、成皋,古成皋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縣北,又東過冤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流入钜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過盧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尚書》稱: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即菏水所在也。)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是也。又《水經注》云:初濟水至乘氏縣西,分流為二。其一東北流,今所入海者;其一東南流,東過昌邑縣北金鄉縣南,至方輿,為沛水。過沛縣東北,至下邳而入淮。《淮南子》云:濟水宜麥。《周官》云:ず鵒不逾濟。
事對
[编辑]【導沇 濟河】並見敘事。
【重源 異岸】酈元注《水經》曰:濟水重源,出河內縣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所發,因復謂之濟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注城南,東合北水。郭緣生《述征記》曰:河內溫縣亦有濟,入于黃河,謂濟之源。按:二濟既南北異岸,而相遠亦逾千里也。
【吳溝 齊阻】趙曄《吳越春秋》曰:吳王夫差興兵伐齊,掘為深溝,通于商魯之間,北屬之濟。《戰國策》曰:張儀說秦王,齊據河濟,足以為阻。
【鬥水 截流】戴延之《西征記》曰:濟水自大亻丕入河,與河水鬥而東流。《尚書》曰: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於滎。孔安國注曰:濟水入河,並流數千里而截河。又並河數里,溢為滎澤。
【德美 通和】劉向《說苑》曰:四瀆江河淮濟,何以視諸侯?能蕩滌垢濁焉,能通百川於海焉,能蕩出□雨焉,為德甚美,故視諸侯也。《淮南子》云:淮濟水通和宜麥。
【馮征 袁汎】馮衍《明志賦》曰:流山嶽而周覽,徇碣石與洞庭;浮江河而入海,溯淮濟而上征。袁宏《北征賦》曰:於是背梁山,截汶波,泛清濟,傍祝阿。
【齊度量 蕩垢濁】《風俗通》曰:濟,齊也。齊其度量。蕩垢濁,見上德美注。
【溢滎澤 注渤海】溢滎澤見敘事。《山海經》曰:濟水出共山南東邱絕钜野澤,注入於海。
詩
[编辑]【蕭楚才《奉和展禮岱宗途經濮濟詩》】拂漢星旗轉,分霄日羽明;將追魯阜跡,更勒岱宗銘。林戈咽濟岸,獸鼓震河庭;葉箭淩寒矯,烏弓望曉驚。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清。
【薛克扌《奉和展禮岱宗途經濮濟詩》】龍圖冠胥陸,鳳駕指雲亭;非煙泛濟浦,綠宇啟河汀。畫裳晨應月,文戟曙分星;四田巡揖禮,三丘道契經。行欣奉萬歲,竊偶千齡。
祭文
[编辑]【後魏文帝《祭濟文》】維太和十九年,皇帝遣太常寺守散騎常侍景,昭告於濟瀆之靈:乾光資曜,坤載播液,惟瀆暢靈,協輝陰辟。庶象憑和,升降芳瀝,蘊神包化,比土宣績。溫方湧瑞,沇源導濟,引流通滄,實侔四體。作潤岱宗,含雲吐澧,潤波湛湛,川風沵沵。瞻洪津而懷德,乘長波而欽智;泛龍儀之郁穆,桀玉軒而浮被。沉璋璧之明物,冀牲潔以歸寄。
洛水第七
[编辑]敘事
[编辑]《春秋說題辭》云: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魚豢《典略》云:洛字或作雒。初漢火行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為土行。土,水之母。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去隹加水。《周官》:豫州其川滎洛,與伊二水為三川。(秦于河南置三川郡。)按《水經》云:洛水出京兆,上洛縣塚領山,郡經上洛、弘農、河南、縣盧氏、蠡城、陽、宜陽、洛陽,合伊谷澗之水,至鞏縣而入河也。《尚書》稱: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於河是也。(又《周禮》:雍州,其川洛。此洛一名漆沮。出馮翊。此關輔之水,非河南洛水。又《水經注》云:洛水出漳山,東經洛縣及新都,與湔水合流。此又在蜀土。)《淮南子》云:洛水輕利宜禾。《述征記》云:洛水底有礬石,故上無冰。洛之神曰宓妃。(周靈王時,谷洛二水鬥。)
事對
[编辑]【會澗 按河】會澗見敘事。《河圖》曰:洛水地理,陰精之官;帝王明聖,龜書出文。天以與命,地以授瑞;按河合際,居中護群。王道和洽,吐圖佐神;逆名亂教,摘亡吊存。故聖人觀河洛也。
【魚躍 鳳翔】魚豢《典略》曰:湯東觀洛,沉璧,黃魚雙躍,出於壇。曹植《兩儀篇》曰:帝者化八極,養萬物,和陰陽。陰陽和鳳,至河洛翔。
【鳳集 龍見】沈約《宋書》曰:黃帝齋于中宮,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鳳皇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其雄自歌,其雌自舞。《易乾鑿度》曰:帝王始興將起,河洛龍見。皆察其首,黑者人正,白者地正,赤者天正。
【黑玉 丹書】《帝王世紀》曰:湯時,有神牽白狼銜鉤入殷朝者,乃東觀沉璧於洛,獲黃魚黑玉之瑞。於是始受命稱王《淮南子》曰:古者至德之運,珠玉潤澤,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玄龜 青鯉】沈約《宋書》曰:玄龜洛書者,天符也。王者德至川泉,則洛出龜書。《河圖》曰:黃帝游於洛,見鯉魚長三丈,青身無鱗,赤文成字也。
【龜疇 鳳柙】《尚書》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孔安國注:疇,類也。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黃錄》曰:帝坐玄扈洛上,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觀。鳳皇銜圖置帝前,圖以黃玉為柙。
【笙鳳 玉雞】《劉向列傳》曰:王子晉好吹笙,作鳳皇鳴于伊洛之間。有道士浮邱伯,接以上嵩高山。《帝王世紀》曰:昭靈後名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漢祖劉季。
【堯壇 周觀】《尚書 中候》曰:堯沉璧于洛,玄龜負圖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帝王世紀》曰:武王伐紂,營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陽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觀是也。
【軒游 周卜】《帝王世紀》曰: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 視萌篇》是也。《尚書》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曰:「我又卜水東,亦惟食。」
【夏竭 周鬥】《史記》曰: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國語》曰:周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水鬥,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曰:「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通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聚于高,歸於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僻而禍夫二川之神,王卒壅之,王室大亂。」賈逵注曰:兩水會,似於鬥。
【張禊 潘居】張協《洛禊賦》曰:夫何三春之令日,喜天氣之。和風穆而布暢兮,百卉曄而敷芬。顧春服之既成兮,將祓除于水濱。潘嶽《閒居賦》曰:退而閒居於洛之涘。
【明珠 藻玉】明珠見下曹植賦。《山海經》曰:秦冒之山,洛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其中有藻玉。
【沉璧 墜鐘】《帝王世紀》曰:湯沉璧於洛,獲黃魚黑玉之瑞。孫岩《宋書》曰:高祖平關洛,致鐘虞舊器南還,一大鐘墜洛水。
【青□浮 赤光起】《尚書 中候》曰:武王觀於河,沉璧禮畢,且退。至於日昧,榮光並塞河沉璧,青□浮洛,赤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吐之而去。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曰:「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浮洛,榮光塞河。」《尚書 中候》曰:堯率群臣,東沉璧於洛,退候至於下稷。赤光起,玄龜負書出,赤文成字。宋均注曰:稷讀曰側。
【九日溫 七夜雨】《易乾鑿度》曰: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五日變為五色玄黃。七夜雨見上軒遊注。
賦
[编辑]【魏曹子建《洛神賦》】余從京師,言歸東藩,北過伊闕,越に轅。以通谷,淩景山,容與乎陽林,流ツ乎洛川。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彼何人斯?若斯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宓妃,君王所見,無乃是乎?」餘告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於是忽焉縱體,以遊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湧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過南岡。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撫微清以效爰,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于君王。」
詩
[编辑]【唐太宗《臨洛水詩》】春搜馳駿骨,總轡俯長河;霞處流縈錦,風前氵養卷羅。水花翻照樹,堤蘭到插波;豈必汾陰曲,秋雲發棹歌。
【蘇味道《奉和受圖溫洛詩》】綠綺膺河檢,青壇俯洛濱;天旋俄制蹕,孝享屬嚴。陟配光三祖,懷柔洎百神;霧開中道日,雪斂屬車塵。預奉咸英奏,長歌億萬春。
【李嶠《奉和拜洛詩》】七萃鑾輿動,千年瑞檢開;文如龜負出,圖似鳳銜來。殷薦三神享,明祠萬國陪;周旗黃鳥集,漢幄紫雲回。日暮鉤陳轉,清歌上帝台。
【牛鳳及《奉和受圖溫洛詩》】八神扶玉輦,六羽警瑤溪;戒道伊川北,通旌澗水西。御圖開洛匱,刻石與天齊;瑞日波中上,仙禽霧裡低。微臣矯弱翮,舞接鸞鷖。
【薛惑《進船于洛水詩》】禁園紆睿覽,仙棹葉時遊;洛北風花樹,江南彩畫舟。芳生蘭蕙草,春入鳳皇樓;興盡離懷暮,煙光起夕流。
銘
[编辑]【後漢李尤《洛銘》】洛出熊耳,東流會集;夏禹導疏,經於洛邑。玄龜赤字,漢符是立。帝都通路,建國南鄉;萬乘終濟,造舟為梁。三都五州,貢篚萬方;廣視遠聽,審任賢良。元首昭明,庶類是康。
渭水第八
[编辑]敘事
[编辑]《春秋說題辭》云:渭之為言布也。渭渭,流行貌。《周官》:雍州,其浸渭洛,(《關中記》曰:渭與涇洛,一名漆沮水,一名洛水。出馮翊。)為關中三川。周幽王時三川震是也。與渭、灞、、澇、、澧、氵高,為八水。按《水經注》及《山海經注》: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東北過狄道縣南,上わ縣北,陳倉縣南,武功縣北,槐裡縣南,與澇澧二水合;東至高陵,與涇水合,又與漆沮水合;經秦漢之都,至潼津而入河也。《尚書》稱: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澧,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是也。《三輔舊事》云:初秦都渭北,渭南作長樂宮。橋通二宮間。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二門相去八百里。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橋橫南渡,以象牽牛。漢都渭南,開北闕以臨渭。渭北則陵廟所在。
事對
[编辑]【貫都 浸雍】《三輔黃圖》曰:始皇都咸陽,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周官》:雍州,其浸渭洛。
【知星 相氣】陳壽《益部耆舊傳》曰:漢武帝時,蜀張寬為侍中,從祀甘泉。至渭橋,有女子浴于渭水,乳長七尺。上怪其導,遺問之。女曰:「帝后第車知我所來。」時寬在第七車,對曰:「天星主祭祀者,齋戒不潔則女人見。」葛洪《神仙傳》曰:駙馬都尉北海巫炎,字子都。漢武帝出,子都見於渭橋,上見頭上鬱鬱有紫氣高丈餘。帝召東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術,曰:「此君有陰道之術。」
【垂鉤 投錢】徐幹《中論》曰:文王遇太公于渭濱,皤然皓首,持竿垂鉤。文王得之。灼若祛雲而見日,霍若開霧而觀山。趙岐《三輔決錄》曰:安陵清者,有項仲仙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晉壘 符壇】臧榮緒《晉書》曰:諸葛亮率眾出斜穀。高祖拒亮,遂濟渭水,背水為壘。裴景仁《符書》曰:符建至長安,賈玄等上尊號,依舊儀立百官,設壇城南于渭水之陽。
【造舟 贈路】《毛詩》曰: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於渭之涘。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又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應德 失紀】《漢書》曰:昔三代居三河,而河洛出圖書。秦居渭陽,而水數赤瑞異,應德之效也。焦贛《易林》曰:山崩穀絕,天福盡竭;涇渭失紀,玉曆既缺。
【通橋 復道】《三輔舊事》曰:始皇帝即位,在渭南作長樂宮。橋通二宮間,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史記》曰:秦始皇復道向阿房宮,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秦祠 漢拜】沈約《宋書》曰:秦漢都西京,涇渭水雖不在祀典,以近咸陽,故盡得此大川之祠。《漢書》曰:文帝親拜灞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如淳注曰:二水之合也。
【龍飲 雞翔】《辛氏三秦記》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高二十丈。雲昔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裴景仁《符書》曰:符健皇始四年冬,山雞來入人家,棲宿養子而去,群聚傍渭水而遊翔,與家雞無異。
【出周鼎 得燕璽】《史記》曰:文帝十五年,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帝廟。欲出周鼎,常有玉英見。王景暉《南燕書》曰:姚秦皇初三年,歲在丁酉,于長安渭濱得赤璽,上有文字,曰「天命燕德。」
【呂釣陽 馮耕陰】《史記》曰:太公以釣于渭。周西伯將獵,卜曰:「所獲非龍非螭,非熊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悅。馮衍楊《節賦序》曰:馮子耕於驪山之阿,渭水之陰。廢吊問之禮,絕游宦之路,眇然有超物之心,無偶俗之志。
【導鳥穴 入龍山】《尚書》曰:導渭自鳥鼠同穴。孔安國注云: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山曰鳥鼠。渭水出焉,入龍山。見龍飲注。
【橋法牛 氣如蜃】《三輔黃圖》曰:始皇兼天下,都咸陽。因山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橋橫南渡,以法牽牛。《雜兵書》曰:東海出氣如鱉,渭水出氣如蜃。
【出地幹 象天河】《河圖》曰:鳥獸同穴山,地之幹也,渭水出其中。象天河事見橋法牛注。
【驚輿馬 禦樓船】《史記》曰:張釋之為廷尉,漢文帝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使騎捕屬廷尉,廷尉奏:「此人犯蹕,當罰金。」《漢書》曰:薛廣德為御史大夫,直言諫諍。元帝酎祭宗廟,出便門,欲禦樓船。廣德當乘輿免冠曰:「宜從橋。」上乃從橋。酈元注《水經》曰:渭橋秦制也,亦曰便門橋。
詩
[编辑]【後周宇文逌《至渭源詩》】渭源奔鳥穴,輕瀾起客亭;淺淺滿澗響,蕩蕩竟川鳴。潘生稱運石,馮子聽波聲;斜去臨天半,橫來對始平。合流應不雜,方知性本清。
【周庾信《望渭水詩》】樹似新亭岸,沙如龍尾彎;猶言今暝浦,應有落帆還。
【隋煬帝《臨渭源詩》】西征乃屆此,山路亦悠悠;地干紀靈異,同穴吐洪流。濫觴何足擬,浮槎難可儔;驚波鳴澗石,澄岸瀉岩樓。滔滔下狄縣,淼淼肆神州;長林嘯白獸,雲逕想青牛。風歸花葉散,日舉煙霧收;直為求人隱,非窮轍跡遊。
【隋薛道衡《奉和臨渭源應詔詩》】玄功復禹跡,至德去湯羅;玉關亭障遠,金方水石多。八川茲一態,萬里導長波;驚流注陸海,激浪象天河。鑾旗曆岩谷,龍穴暫經過;西老陪遊宴,南風起詠歌。庶品蒙仁澤,生靈穆太和;微臣惜暮景,願駐魯陽戈。
【隋柳顧言《奉和春日臨渭水應令詩》】飲馬投錢岸,解釣剖璜津;風絲曳香餌,覆杯懷昔人。
【韋嗣立《奉和三日祓禊渭濱詩》】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渭渚傍;還識當時水濱老,衰年八十待文王。
【李乂《奉和三日祓禊渭濱詩》】中園花柳暮春時,元巳陪遊樂在茲;此日欣逢臨渭賞,昔年空道濟汾詞。
【徐彥伯《奉和三日祓禊渭濱詩》】晴風麗日滿芳洲,禦色春筵祓錦流;皆言侍蹕璜溪燕,暫似乘槎天漢遊。
涇水第九
[编辑]敘事
[编辑]《周官》:雍州,其川涇。《關中記》云:涇與渭洛,為關中三川,與渭、灞、、澇、、澧、氵高,為關中八水。按《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頭山,(《淮南子》云:涇水出薄洛山。高誘注云:薄洛山一名頭山。)東南經新平扶風,至京兆高陵縣而入渭。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東合漆沮水,至潼津入於河。《尚書》稱:導渭自鳥鼠同穴,又東會於涇。又云:涇屬渭,並是也。(屬音燭。孔安國注《尚書》:屬,逮也。水北曰,言治涇水入於渭。)《史記》曰:韓聞秦之好興利,欲罷(音疲)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自中山,西抵瓠口,為渠溉田,因名鄭渠。漢武時,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穀口;尾入櫟陽,注渭中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頃,因名白渠。人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櫟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劉澄之《交州記》曰:龍編縣有高山,涇水之所出,今交州也。《漢書 地理志》曰:丹陽郡有涇縣。韋昭注云:涇水出蕪湖,北涇今宣州涇縣。)
事對
[编辑]【合渭 曆峽】《辛氏三秦記》曰:涇渭合流三百里,清濁不合。酈元注《水經》曰:涇水東流厲峽,謂之涇峽。
【秦卜 漢祠】《史記》曰:秦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殺之。卜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望夷宮,欲祠涇。《漢書》曰:灞、、澧、澇、涇、渭之水,皆不在大川之例。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之祠也。
【周震 漢壅】《史記》曰: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徐廣注曰:涇渭洛也。漢成帝河平四起,長陵臨涇岸,壅涇水。
【毒晉 祟秦】《左傳》曰:晉侯伐秦,帥諸侯之師以進,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師人多死。祟秦見秦卜注中。
【造舟 沉馬】薛瑩《後漢書》曰:章帝北巡,下長平禦池陽宮,東至高陵,造舟至於涇而還。酈元注《水經》曰:涇水經望夷宮北,臨涇水,以望北夷。秦二世將祠涇,沉四白馬於涇,齋于此宮內。
【鄭國鑿 白公穿】並已見敘事。
【山崩涸 岸壅】《淮南子》曰:山崩而薄洛之水涸。高誘注曰:山在雍,薄洛涇水也。岸壅見漢壅下。
【出涇谷 屬渭】《山海經》曰:涇西五十里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流注於渭。屬渭事見敘事。
【望夷宮 長平觀】酈元注《水經》曰:涇水經望夷宮,北臨涇水。又曰:涇水經長平觀北。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入朝。上登長平觀,詔單于無謁,即是觀也。
詩
[编辑]【徐珩《日暮望涇水詩》】導源經隴阪,屬貫嬴都;下瀨波恒急,回圻溜亦紆。毒流秦卒斃,泥糞漢田腴;獨有迷津客,懷歸漸暮途。
贊
[编辑]【韋挺《涇水贊》】決渠濁流,屬渭清津;流亦毒晉,靈嘗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