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正确途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正确途径

——河北省遵化县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调查报告
《河北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1971年9月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五年为《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一文写的按语指出:“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十多年来,遵化人民在毛主席光辉指示的巨大鼓舞下,发扬“穷棒子”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发展了农业生产,巩固了集体经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又用这种“穷棒子”精神,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开矿山,建工厂,自力更生兴办县社工业,为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提供了经验。

喜人的成就 可贵的经验

[编辑]

遵化县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实行农业工业并举,轻工业重工业并举,他们的路线正确,方向对头,干劲很大,措施得当,主要经验是:以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把各行各业的工作纳入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从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在兴办工业中,不搞“无米之炊”,立足本地资源,狠抓原材料工业,为农业机械制造工业提供“粮食”;充分利用原有手工业厂社的力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轻工业,为人民提供日用品,为重工业积累资金;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帮助社队搞好副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公共积累,提高社队购置农业机械的能力,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遵化的同志把他们的这些做法,概括为“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毛泽东思想领先;以粮为纲,多种经营;以副养机,以机促农;以轻促重,以重支农”。

现在,遵化的县社工业,如烂漫的山花开遍各地。全县在两三年时间内,在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已办起小矿山、小钢铁、小煤炭、小水泥、小机械、小五金以及纺织、食品等县办工厂三十九个,社办修造厂站三十七个,多数大队办起了以修配为主的小工业。县社工业的产品,也由过去的锹、镐、锄、镰、刀等三百四十种,发展到钢、铁、煤炭、水泥、化肥、电动机、变压器、轴承、水泵、粉碎机、脱粒机、简易机床以及日用工业品等九百多种。

遵化县县社工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办法土,分工协作,配套成龙。工农商学都能动手,使得上劲,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县社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充实了农业机具的修造力量,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全县机耕面积和机电灌溉面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脱粒、植物保护、饲料粉碎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一九七○年农业获得丰收,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零二斤,过了“黄河”;皮棉平均亩产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全县革命和生产形势大好。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高潮,正在遵化全县蓬勃兴起。

分清路线 明确方向

[编辑]

遵化县在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中,两条路线和两种思想的斗争非常激烈。斗争的中心,是县社要不要办工业?办什么工业?坚持什么方向?

党的“九大”以后,遵化人民掀起学大寨、赶西铺的新高潮,决心夺取农业丰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贡献。可是不久,一系列新的矛盾出现了。群众抗旱夺高产,急需发展机电灌溉,而一部分机井和扬水站,却由于缺少电动机、柴油机和变压器,不能配套使用;在春耕夏种的大忙季节,一些社队起早贪黑使用畜力耕种土地,而一些拖拉机和其他中小型耕作机械,因为缺少配件得不到修理,发挥不了作用;养猪事业发展很快,需要大搞糖化饲料,县社工业却不能生产饲料粉碎机;许多社队为了建设稳产高产田,迫切希望使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而县社工业基础薄弱,修造能力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社队的需要。

一个个新的矛盾,逼着各级领导班子认真地思考问题。县社要不要办工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县社是搞农业的,办工业是大城市的事。”有的人吹冷风,说什么“县社办工业,是不务正业”。多数人反对这些论调。他们认为,新矛盾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群众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工业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抓紧农业的同时,抓紧工业建设,加强农业机械的修造能力,才会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统一认识,县革委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指示,并且引导大家联系实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一九五八年,遵化县人民沿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指出的方向奋勇前进,工业和农业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一跃达到四百斤,提前几年上了《纲要》。一九六二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疯狂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县社工业大杀大砍,“两条腿走路”变成了“一条腿爬行”,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发展缓慢。十年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总在四百斤上下徘徊。历史的教训,眼前的矛盾,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毛主席伟大指示的理解,认识到: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是我们党在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路线。如果孤立地抓农业,不抓工业,或者完全依赖城市工业的支援,就不能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从各方面来支援农业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全国土地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方法又千差万别,如果每个县都向国家伸手,不仅会加重城市工业的负担,而且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更不符合备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用积极的态度去抓工业,实行农业工业并举,轻工业重工业并举,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用新的机械武装农业。只有这样,才会使农业这个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急农业之所需 加强修造力量

[编辑]

分清了路线,明确了方向,兴办县社工业的问题,提到了县革委会的议事日程。但是,办工业,从那里抓起?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开始,人们的认识并不明确。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组织各行各业人员深入农村,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意见,决定从农业的急需出发,首先充实修配力量,抓好农业机具三级修造网的建设,然后再根据需要和可能,有步骤地发展地方农机修造工业。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全县四面八方互相支援,以小厂为主,土法上马,先后建起十个县办的农业机具修造企业,同时分片建立了八个中心修造站,在中心站周围又建立了公社修配站和大队修配点,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的县、社、队三级农业机具修造网。

三级修造网建立以后,各种农业机具随来随修,基本做到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省工省钱,方便群众,支援了农业。在各修造单位的协作下,提高了机引农具的配套水平,使拖拉机从事的农活由过去的耕、耙、压三项,增加到开沟、推土、抽水、脱粒、运输等十多项,做到了一机多用。西下营大队,过去每年到外地购置和修理农业机具的费用,要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六。建立起修配点以后,一般农具自己造,中小农业机具自己修,购置和使用农业机具的费用,降低到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小辛庄公社各生产队,过去坏了农具要到远处去修,缺了农具要到外地去买。社办修造站建立后,半年中修复农具二千九百多件,自制农具四百九十多件。贫下中农夸奖说:“社办站真是行,支农方向就是明,修配省工又省钱,贫下中农最欢迎。”全县各行各业牢固地树立支援农业的思想,许多农机修造厂和中心修造站经常派出调查组,了解农业生产的需要,季节未到,调查先行,跨季安排,应季供应,紧密配合和积极支援农业战线的中心任务。

在县革委会的统筹安排下,县农机修造厂和中心修造站,还分片负责,通过帮思想、帮技术、帮设备、帮材料等多种形式,逐步充实和加强社队农机修配站、点,让其承担制造小农具和修配一般农业机具的任务,从而使自己腾出手来,制造较大的农业机具和技术设备,进一步武装农业,武装县社农机制造工业。一年多来,全县的厂、站、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既搞修配,又搞制造,及时完成了现有农机具的修配任务,还制造出各种机引农具、排灌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二千多台,支援了农业;制造和改制台钻、动力锤、汽泵以及各种简易车床等加工专用设备三百多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修造能力。

遵化县的实践证明:从加强农业机具的修造力量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建立和不断充实县社队三级修造网,不仅能够保证农业机械得到及时修配,而且可以较快地培养出一支技术队伍,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

原料立足本地 不搞“无米之炊”

[编辑]

农业机具三级修造网的建立,小型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为遵化县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光辉的前景。但是,随之而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了。 怎么办?在困难面前,有人曾主张向上伸手,等待国家分配。县革委会的大多数成员坚决反对这种“等”和“靠”的思想。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指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大家越学,战胜困难的信心越大;越学,自力更生发展原材料工业的劲头越足。他们说,不能只是嘴上谈论机械化,眼里盼望机械化,消极等待机械化,必须动员全党和广大群众一起动手搞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自己要掌握主动权,不能老是“借米下锅”,更不能搞“无米之炊”。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建设自己的原材料工业,才能有牢靠的物质基础。县委书记王国藩谈到遵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时说:“遵化有山,山山有脉,脉脉有矿,有矿就不愁原料!只要我们发扬‘穷棒子’精神,从山上找来矿石,就会有自己的钢铁,自己的原材料工业。”经过学习和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在县领导班子带领下,全县上下一齐行动,很快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找矿、报矿和集体采矿的热潮。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大家争先为找矿贡献力量。他们上山砍柴,放牧牛羊,下地劳动,都是边走边找。赤脚医生出诊,学生放学回家,都爬山走崖寻找矿石。短短几个月,群众就找到了煤、铁、铜、金、铬、锰、石英和水泥石灰岩等二十二种矿藏,矿点三百多处。在不与国家争资源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很快办起了多处小矿山。

有了矿,发展冶炼工业就有了条件。县革委会首先抓了钢铁工业的建设。承担小高炉建设任务的城关黑白铁合作工厂的工人,没有建炉经验,又不懂炼铁技术。他们便以大庆工人为榜样,发扬“穷棒子”精神,土法上马,边学边干,战胜重重困难,只用九十天时间,就把小高炉建成了。建设这座小高炉,办法是土的,设备是旧的,工艺是新的。建造炉体时,缺少厚钢板,工人们集思广益,试用青砖砌成,效果很好。高炉安装三个热风炉,需要几十吨十毫米厚的钢板,工人们又多次试验,用水泥合拌耐火砖碴代替钢板,也收到同样的效果。工人们还用几千块小钢板,卷成筒焊接起来,代替无缝钢管,建成了除尘器、洗涤塔、分离器和大小通风管道。建造小电炉时,工人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他们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学中有创,土洋结合,使这座半吨容量的小电炉,很快建成并顺利地投入了生产。紧接着,他们又用同样的办法,建成了二吨容量的炼钢转炉和一座小炼焦厂。一座小型轧钢车间,也正在积极筹建。

毛泽东思想威力无比,“穷棒子”精神大放异彩。过去,遵化人民披荆斩棘“从山上取来”大批生产资料,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天,遵化人民在统一规划下又“从山上取来”了许多工业原料,办起了“五小”工业。一年多来,他们利用当地的矿藏资源,相继建成一批小钢铁、小煤炭、小有色、小焦炭、小水泥等原材料厂矿,并已生产煤一万八千吨,焦炭二千五百多吨,生铁一千五百吨,钢四百五十吨。现在,遵化县已经结束了“遍山是矿,手无寸铁”的历史,本县修造农业机具所需的钢铁材料,基本上可以自给了。

以轻促重 以重支农

[编辑]

遵化县多快好省地发展县社工业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坚持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在抓好钢铁等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轻工业。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遵化县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开始办煤矿,炼钢铁,建设投资多,产品成本高,无利润,还赔钱。怎么办?是继续办下去,还是遇到困难退下来?这时,有人吹冷风,散布“钢铁赔本论”,主张下马停办。县革委会的同志没有被这股冷风所吹倒。他们决心继续前进,坚定地把重工业办下去。“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大家认识到:发展小钢铁和农业机具制造工业,需要有资金的积累。积累从哪里来?重工业可以积累,但轻工业投资少,上马快,积累来得更多些,更快些。因此,要想把小钢铁和农业机具制造工业搞上去,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支援农业大发展,就要有计划地相应地多发展一些轻工业。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投资、设备较少,容易上马,见效又快。针对这个特点,县革委会放手发动群众,打破行业界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变“一家办”为“大家办”。他们组织分散的手工业厂社,利用原有的资金、设备、房屋和技术条件,办起许多轻工业小厂或车间,扩大生产,增加品种;又组织县社工业企业,按照“一业为主,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原则,在保证定型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增设轻工业车间,生产一部分日用工业品,如棉油厂生产肥皂,木业社制造镜子,纺织厂利用下脚料织棉毯。他们把这种做法叫做“老企业排新戏”,“小厂下大蛋”。同时,还组织学校师生、商店职工和街道居民,根据自己的条件,参加一部分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并且把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社队承担。这样,既扩大了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又使社队增加了收入,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年多来,遵化县靠这种“穷棒子”精神,靠这个“土”办法,多快好省地发展了自己的轻工业。原来的老厂社越办越好,新建的小厂或车间,也很快投入了生产。县五金社,一年多来,利用废旧材料,改装九台设备,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品种。过去这个五金社只能生产铁丝笊篱等单一产品,现在已能生产鞋钉、元钉、木螺丝钉、铅丝、小五金、电讯线材等二十八个品种。这个县现有的一座年产四十万筒罐头的小食品厂,是在原来酱醋厂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花三百元建设起来的,给县内生产的大量水果找到了出路。原来的针织社只生产袜子,现在利用旧织布机加以改装,生产出毛巾、被单等十多种产品。这个社去年一年总产值达到一百多万元,给国家提供了二十九万元的积累。印刷厂利用当地的稻草、麦秸,建立起造纸车间,今年四月份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利用当地的石英砂作原料发展起来的小玻璃厂,生产了罐头瓶、酒瓶和墨水瓶等。这些轻工业小厂或车间,大多数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有积累。

过去,这个县的日用工业品,主要靠外地调进,本县生产的只有三十四种。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本县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已增加到几百种。去年,本地生产的日用工业品销售总值,占全县商业部门日用工业品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三,比一九六九年增长近一倍。这样,繁荣了市场,为国家提供的积累越来越多。近两年来,遵化县新建的工厂,大多是由轻工业提供的资金。去年全县轻工业总产值达一千多万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五。一年中给国家提供的积累达一百多万元,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因此,算总账,除补上办钢铁等重工业的亏损外,全县还结余三十七万多元。这就为进一步发展原材料工业,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收到了“以轻促重,以重支农”的效果。

以副养机 以机促农

[编辑]

轻工业生产发展以后,积累不断增多,原材料工业得到巩固,农业机具制造工业有了发展。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县革委会的面前。这个县去年生产的七百五十台粉碎机,县内只销了四百多台。是农民不喜欢?不是。经过调查发现,许多社队的农业生产虽然连年丰收,公共积累也在不断增长,但只靠农业收入来添置农业机械,力量还是有限的。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社队添置和使用更多的农业机械呢?县革委会从铁厂公社夏各庄大队的调查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这个大队,是南山背着、北山抱着的穷山沟。文化大革命以前,春种秋收全靠老牛拉铁车,人担驴子驮,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最近几年,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了编织、养蚕、榨油和米面加工等十多项副业,每年收入一万多元。到去年年底,全大队从副业生产中共积累了六万元。大队用这些副业收入,添置了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粉碎机和一批半机械化农业机具,搞了七眼机井,架设了高压线路,基本上实现了农机和水利配套,农业连年增产,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社员收入逐年增加,集体经济越来越巩固。

夏各庄大队的经验,很有说服力。它说明:只要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地发展副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扩大积累,不断提高社队添置农业机械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县革委会抓住这个典型,广为宣传,大力推广。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并建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帮助社队广开门路,发展副业生产。遵化县是个三山两川的地方,发展副业生产的条件很好。各社队可依据自己的条件,发动群众栽种果木,植桑养蚕,养蜂采蜜;或建立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发展编织,兴办米面加工等等。因地制宜,各得其所。果木是遵化县副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现在社队集体经营的果木,已经发展到六百六十多万棵,去年全县产各种干鲜果品二千六百多万斤,收入达二百三十多万元。除此以外,有条件的社队集体办矿,既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去年以来,社队办矿的收入达一百二十多万元,为购置农业机械提供了不少资金。王国藩所在的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坚持以革命化领导机械化,以政治统帅生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副业齐发展,在保证社员不断增加收入的条件下,用公共积累逐年添置农业机械,已由过去办合作社时的“三条驴腿”,发展到今天拥有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业机具一百七十多台。这个大队用拖拉机带动铲运机,改造沙河,平整土地,一个冬春建成大寨田二百三十亩,使原来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农业大幅度增产。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六百二十斤,一跃提高到八百二十九斤,跨过了“长江”。马兰峪公社马兰关一村大队,每人平均只有一亩耕地,过去底子薄,粮食产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组织社员发展集体副业,一年多增加收入十万多元。他们用这些钱,添置了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把节省的大批劳动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年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四百一十斤,提高到五百零二斤,集体经济越办越好。

遵化县有领导地发展副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收到了“以副养机,以机促农”的效果。去年,全县各社队副业生产的收入达到一千零五十五万元,平均每个大队收入一万五千元。全县新打的四百七十一眼机井,大部分资金是社队从副业收入中提供的。去年,各社队新添置的排灌机械、耕作机械、粉碎机械、米面加工机械和植物保护机械,有二千八百多台,平均每个大队增加了四台。要求添置农业机械的社队,越来越多。现在,社员们说:“想机器,盼机器,来了机器买得起。”

加强领导 稳步发展

[编辑]

遵化县在兴办“五小”工业中,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每前进一步,都出现新矛盾,遇到新问题。在要不要办工业的问题解决以后,对于怎样办?坚持什么方向?有些同志的认识不是很明确的。遵化县革委会的同志,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从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中找方向,从群众的智慧中吸取力量,从实践斗争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开始,各方面办工业的积极性很高,主张多办些,办快些。有些公社两眼望着县上,县里办什么,他们也想办什么。有的生产大队,也想跟着公社的步子走。在建设三级修造网中,重视了充实修配力量,但办的加工工业多了些,出现过原材料不足的矛盾。后来,办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又碰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县革委会的同志,分析了办工业的新形势,研究了遇到的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办什么事情,都应有个重点,先办什么,后办什么,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而进,才会多快好省。如果不顾客观可能条件,一哄而起,齐头并进,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会事倍功半,什么事情也办不好。他们把兴办工业的问题,提到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实行农业工业并举,轻重工业并举,抓住重点,带动其它,使各行各业拧成一股绳,分工不分家。既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工业办起来了,坚持什么方向,也是有斗争的。有一个时期,一个单位要造自行车,另一个单位也要搞缝纫机,但因缺少材料,又无技术力量,上了马,又不得不下来,重新回到为农业服务的轨道。遵化的同志对此很有感触。他们说,县社工业离开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就没有出路,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坚持不坚持这个方向,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问题。县革委会的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抓各行各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支农思想。办钢铁的,搞轻工业的,搞商业工作和搞副业生产的,都牢记为农业服务,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他们说,以轻促重,最后还是以重支农;以副养机,会收到以机促农的效果。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农业迅速发展了,重工业会发展,轻工业也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也就搞“活”了。 发展县社工业,还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这就是:既要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又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有些问题,如各种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生产,什么都由一个地方解决是不容易的。这些,国家和上级有关工业部门,会从全局利益出发,给予必要的支援。作为地方来说,一定要自力更生,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自己的工业,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物质条件。什么事能办,什么事不能办,先办什么,后办什么,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力求把要办的事情办好。在兴办“五小”工业和开展副业生产中,一定要坚持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做到原料有来源,生产有能力,产品有销路。不坚持这个方针,县社工业就会与国家争原料、争市场,这样就增加国家负担,又会影响国家计划。遵化的同志说,坚持不坚持这个方针,是关系到县社工业能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必须时刻牢记,认真去办。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遵化县革委会的同志,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不断组织干部和群众总结经验,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正视前进中出现的矛盾,认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决心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继续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带领全县人民以大庆和大寨为榜样,发扬“穷棒子”精神,办好工业,加强农业,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出新贡献。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