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正確途徑
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正確途徑
——河北省遵化縣正確處理農、輕、重關係的調查報告 |
|
偉大領袖毛主席一九五五年為《書記動手,全黨辦社》一文寫的按語指出:「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二十三戶貧農只有三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下淚。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六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於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十多年來,遵化人民在毛主席光輝指示的巨大鼓舞下,發揚「窮棒子」精神,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發展了農業生產,鞏固了集體經濟。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他們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關係,又用這種「窮棒子」精神,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根據本地的資源條件,因陋就簡,土法上馬,開礦山,建工廠,自力更生興辦縣社工業,為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提供了經驗。
喜人的成就 可貴的經驗
[編輯]遵化縣正確處理農、輕、重的關係,實行農業工業並舉,輕工業重工業並舉,他們的路線正確,方向對頭,幹勁很大,措施得當,主要經驗是:以兩條路線鬥爭為綱,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關於「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正確處理農、輕、重的關係,正確處理工業、農業、商業之間的關係,把各行各業的工作納入為農業服務的軌道;從鞏固和加強農業這個基礎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在興辦工業中,不搞「無米之炊」,立足本地資源,狠抓原材料工業,為農業機械製造工業提供「糧食」;充分利用原有手工業廠社的力量,因地制宜地發展輕工業,為人民提供日用品,為重工業積累資金;認真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幫助社隊搞好副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擴大公共積累,提高社隊購置農業機械的能力,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遵化的同志把他們的這些做法,概括為「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毛澤東思想領先;以糧為綱,多種經營;以副養機,以機促農;以輕促重,以重支農」。
現在,遵化的縣社工業,如爛漫的山花開遍各地。全縣在兩三年時間內,在原有工業的基礎上,已辦起小礦山、小鋼鐵、小煤炭、小水泥、小機械、小五金以及紡織、食品等縣辦工廠三十九個,社辦修造廠站三十七個,多數大隊辦起了以修配為主的小工業。縣社工業的產品,也由過去的鍬、鎬、鋤、鐮、刀等三百四十種,發展到鋼、鐵、煤炭、水泥、化肥、電動機、變壓器、軸承、水泵、粉碎機、脫粒機、簡易機床以及日用工業品等九百多種。
遵化縣縣社工業的特點是:規模小,辦法土,分工協作,配套成龍。工農商學都能動手,使得上勁,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縣社工業的迅速發展,大大充實了農業機具的修造力量,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的步伐,全縣機耕面積和機電灌溉面積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糧食脫粒、植物保護、飼料粉碎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一九七○年農業獲得豐收,全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五百零二斤,過了「黃河」;皮棉平均畝產也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今年,全縣革命和生產形勢大好。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一個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新高潮,正在遵化全縣蓬勃興起。
分清路線 明確方向
[編輯]遵化縣在發展為農業服務的工業中,兩條路線和兩種思想的鬥爭非常激烈。鬥爭的中心,是縣社要不要辦工業?辦什麼工業?堅持什麼方向?
黨的「九大」以後,遵化人民掀起學大寨、趕西鋪的新高潮,決心奪取農業豐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新貢獻。可是不久,一系列新的矛盾出現了。群眾抗旱奪高產,急需發展機電灌溉,而一部分機井和揚水站,卻由於缺少電動機、柴油機和變壓器,不能配套使用;在春耕夏種的大忙季節,一些社隊起早貪黑使用畜力耕種土地,而一些拖拉機和其他中小型耕作機械,因為缺少配件得不到修理,發揮不了作用;養豬事業發展很快,需要大搞糖化飼料,縣社工業卻不能生產飼料粉碎機;許多社隊為了建設穩產高產田,迫切希望使用機械,提高生產效率,而縣社工業基礎薄弱,修造能力很低,遠遠不能滿足社隊的需要。
一個個新的矛盾,逼着各級領導班子認真地思考問題。縣社要不要辦工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人認為:「縣社是搞農業的,辦工業是大城市的事。」有的人吹冷風,說什麼「縣社辦工業,是不務正業」。多數人反對這些論調。他們認為,新矛盾的出現,反映了廣大群眾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強烈願望,也暴露了工業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在抓緊農業的同時,抓緊工業建設,加強農業機械的修造能力,才會促進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統一認識,縣革委會組織各級領導班子成員,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偉大指示,並且引導大家聯繫實際,回顧歷史,總結經驗。一九五八年,遵化縣人民沿着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指出的方向奮勇前進,工業和農業並舉,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全縣糧食平均畝產一躍達到四百斤,提前幾年上了《綱要》。一九六二年,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代理人,瘋狂破壞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對縣社工業大殺大砍,「兩條腿走路」變成了「一條腿爬行」,農業生產受到限制,發展緩慢。十年來,全縣糧食平均畝產總在四百斤上下徘徊。歷史的教訓,眼前的矛盾,使大家進一步加深了對毛主席偉大指示的理解,認識到:在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電氣化,是我們黨在農村兩條道路的鬥爭中,堅持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根本路線。如果孤立地抓農業,不抓工業,或者完全依賴城市工業的支援,就不能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當然要從各方面來支援農業的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全國土地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和耕作方法又千差萬別,如果每個縣都向國家伸手,不僅會加重城市工業的負擔,而且不利於因地制宜地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更不符合備戰的要求。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用積極的態度去抓工業,實行農業工業並舉,輕工業重工業並舉,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用新的機械武裝農業。只有這樣,才會使農業這個基礎,不斷鞏固和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經濟,鞏固工農聯盟,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急農業之所需 加強修造力量
[編輯]分清了路線,明確了方向,興辦縣社工業的問題,提到了縣革委會的議事日程。但是,辦工業,從那裡抓起?先辦什麼?後辦什麼?開始,人們的認識並不明確。縣革委會遵照毛主席的有關教導,組織各行各業人員深入農村,認真調查研究,廣泛徵求社隊幹部和貧下中農的意見,決定從農業的急需出發,首先充實修配力量,抓好農業機具三級修造網的建設,然後再根據需要和可能,有步驟地發展地方農機修造工業。通過深入的思想發動,全縣四面八方互相支援,以小廠為主,土法上馬,先後建起十個縣辦的農業機具修造企業,同時分片建立了八個中心修造站,在中心站周圍又建立了公社修配站和大隊修配點,形成了一個布局合理的縣、社、隊三級農業機具修造網。
三級修造網建立以後,各種農業機具隨來隨修,基本做到小修不出隊,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縣,省工省錢,方便群眾,支援了農業。在各修造單位的協作下,提高了機引農具的配套水平,使拖拉機從事的農活由過去的耕、耙、壓三項,增加到開溝、推土、抽水、脫粒、運輸等十多項,做到了一機多用。西下營大隊,過去每年到外地購置和修理農業機具的費用,要占總收入的百分之十六。建立起修配點以後,一般農具自己造,中小農業機具自己修,購置和使用農業機具的費用,降低到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小辛莊公社各生產隊,過去壞了農具要到遠處去修,缺了農具要到外地去買。社辦修造站建立後,半年中修復農具二千九百多件,自製農具四百九十多件。貧下中農誇獎說:「社辦站真是行,支農方向就是明,修配省工又省錢,貧下中農最歡迎。」全縣各行各業牢固地樹立支援農業的思想,許多農機修造廠和中心修造站經常派出調查組,了解農業生產的需要,季節未到,調查先行,跨季安排,應季供應,緊密配合和積極支援農業戰線的中心任務。
在縣革委會的統籌安排下,縣農機修造廠和中心修造站,還分片負責,通過幫思想、幫技術、幫設備、幫材料等多種形式,逐步充實和加強社隊農機修配站、點,讓其承擔製造小農具和修配一般農業機具的任務,從而使自己騰出手來,製造較大的農業機具和技術設備,進一步武裝農業,武裝縣社農機製造工業。一年多來,全縣的廠、站、點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既搞修配,又搞製造,及時完成了現有農機具的修配任務,還製造出各種機引農具、排灌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二千多台,支援了農業;製造和改制台鑽、動力錘、汽泵以及各種簡易車床等加工專用設備三百多台,提高了農業機械的修造能力。
遵化縣的實踐證明:從加強農業機具的修造力量入手,採取有效措施,有計劃地建立和不斷充實縣社隊三級修造網,不僅能夠保證農業機械得到及時修配,而且可以較快地培養出一支技術隊伍,為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打下基礎。
原料立足本地 不搞「無米之炊」
[編輯]農業機具三級修造網的建立,小型機械製造工業的發展,為遵化縣早日實現農業機械化帶來了光輝的前景。但是,隨之而來的,原材料供應不足的矛盾突出了。 怎麼辦?在困難面前,有人曾主張向上伸手,等待國家分配。縣革委會的大多數成員堅決反對這種「等」和「靠」的思想。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光輝指示:「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大家越學,戰勝困難的信心越大;越學,自力更生發展原材料工業的勁頭越足。他們說,不能只是嘴上談論機械化,眼裡盼望機械化,消極等待機械化,必須動員全黨和廣大群眾一起動手搞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化,自己要掌握主動權,不能老是「借米下鍋」,更不能搞「無米之炊」。在國家的統一規劃和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建設自己的原材料工業,才能有牢靠的物質基礎。縣委書記王國藩談到遵化豐富的自然資源時說:「遵化有山,山山有脈,脈脈有礦,有礦就不愁原料!只要我們發揚『窮棒子』精神,從山上找來礦石,就會有自己的鋼鐵,自己的原材料工業。」經過學習和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在縣領導班子帶領下,全縣上下一齊行動,很快出現了一個群眾性的找礦、報礦和集體採礦的熱潮。從十幾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大家爭先為找礦貢獻力量。他們上山砍柴,放牧牛羊,下地勞動,都是邊走邊找。赤腳醫生出診,學生放學回家,都爬山走崖尋找礦石。短短幾個月,群眾就找到了煤、鐵、銅、金、鉻、錳、石英和水泥石灰岩等二十二種礦藏,礦點三百多處。在不與國家爭資源的前提下,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辦起了多處小礦山。
有了礦,發展冶煉工業就有了條件。縣革委會首先抓了鋼鐵工業的建設。承擔小高爐建設任務的城關黑白鐵合作工廠的工人,沒有建爐經驗,又不懂煉鐵技術。他們便以大慶工人為榜樣,發揚「窮棒子」精神,土法上馬,邊學邊干,戰勝重重困難,只用九十天時間,就把小高爐建成了。建設這座小高爐,辦法是土的,設備是舊的,工藝是新的。建造爐體時,缺少厚鋼板,工人們集思廣益,試用青磚砌成,效果很好。高爐安裝三個熱風爐,需要幾十噸十毫米厚的鋼板,工人們又多次試驗,用水泥合拌耐火磚碴代替鋼板,也收到同樣的效果。工人們還用幾千塊小鋼板,捲成筒焊接起來,代替無縫鋼管,建成了除塵器、洗滌塔、分離器和大小通風管道。建造小電爐時,工人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他們虛心學習外地經驗,學中有創,土洋結合,使這座半噸容量的小電爐,很快建成並順利地投入了生產。緊接着,他們又用同樣的辦法,建成了二噸容量的煉鋼轉爐和一座小煉焦廠。一座小型軋鋼車間,也正在積極籌建。
毛澤東思想威力無比,「窮棒子」精神大放異彩。過去,遵化人民披荊斬棘「從山上取來」大批生產資料,辦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今天,遵化人民在統一規劃下又「從山上取來」了許多工業原料,辦起了「五小」工業。一年多來,他們利用當地的礦藏資源,相繼建成一批小鋼鐵、小煤炭、小有色、小焦炭、小水泥等原材料廠礦,並已生產煤一萬八千噸,焦炭二千五百多噸,生鐵一千五百噸,鋼四百五十噸。現在,遵化縣已經結束了「遍山是礦,手無寸鐵」的歷史,本縣修造農業機具所需的鋼鐵材料,基本上可以自給了。
以輕促重 以重支農
[編輯]遵化縣多快好省地發展縣社工業的一個重要辦法,是堅持輕工業和重工業同時並舉,在抓好鋼鐵等重工業的同時,積極地發展輕工業。這樣,既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為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
遵化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也是經過一番鬥爭的。開始辦煤礦,煉鋼鐵,建設投資多,產品成本高,無利潤,還賠錢。怎麼辦?是繼續辦下去,還是遇到困難退下來?這時,有人吹冷風,散布「鋼鐵賠本論」,主張下馬停辦。縣革委會的同志沒有被這股冷風所吹倒。他們決心繼續前進,堅定地把重工業辦下去。「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毛主席的這一教導,為人們指明了方向。大家認識到:發展小鋼鐵和農業機具製造工業,需要有資金的積累。積累從哪裡來?重工業可以積累,但輕工業投資少,上馬快,積累來得更多些,更快些。因此,要想把小鋼鐵和農業機具製造工業搞上去,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支援農業大發展,就要有計劃地相應地多發展一些輕工業。日用工業品的生產,投資、設備較少,容易上馬,見效又快。針對這個特點,縣革委會放手發動群眾,打破行業界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變「一家辦」為「大家辦」。他們組織分散的手工業廠社,利用原有的資金、設備、房屋和技術條件,辦起許多輕工業小廠或車間,擴大生產,增加品種;又組織縣社工業企業,按照「一業為主,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原則,在保證定型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增設輕工業車間,生產一部分日用工業品,如棉油廠生產肥皂,木業社製造鏡子,紡織廠利用下腳料織棉毯。他們把這種做法叫做「老企業排新戲」,「小廠下大蛋」。同時,還組織學校師生、商店職工和街道居民,根據自己的條件,參加一部分日用工業品的生產,並且把一部分生產任務,交給社隊承擔。這樣,既擴大了日用工業品的生產,又使社隊增加了收入,有利於發展農業機械化。
一年多來,遵化縣靠這種「窮棒子」精神,靠這個「土」辦法,多快好省地發展了自己的輕工業。原來的老廠社越辦越好,新建的小廠或車間,也很快投入了生產。縣五金社,一年多來,利用廢舊材料,改裝九台設備,擴大了生產,增加了品種。過去這個五金社只能生產鐵絲笊籬等單一產品,現在已能生產鞋釘、元釘、木螺絲釘、鉛絲、小五金、電訊線材等二十八個品種。這個縣現有的一座年產四十萬筒罐頭的小食品廠,是在原來醬醋廠的基礎上,用兩個月時間,花三百元建設起來的,給縣內生產的大量水果找到了出路。原來的針織社只生產襪子,現在利用舊織布機加以改裝,生產出毛巾、被單等十多種產品。這個社去年一年總產值達到一百多萬元,給國家提供了二十九萬元的積累。印刷廠利用當地的稻草、麥秸,建立起造紙車間,今年四月份已經正式投入生產。利用當地的石英砂作原料發展起來的小玻璃廠,生產了罐頭瓶、酒瓶和墨水瓶等。這些輕工業小廠或車間,大多數做到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有積累。
過去,這個縣的日用工業品,主要靠外地調進,本縣生產的只有三十四種。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本縣生產的日用工業品已增加到幾百種。去年,本地生產的日用工業品銷售總值,占全縣商業部門日用工業品銷售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三,比一九六九年增長近一倍。這樣,繁榮了市場,為國家提供的積累越來越多。近兩年來,遵化縣新建的工廠,大多是由輕工業提供的資金。去年全縣輕工業總產值達一千多萬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五。一年中給國家提供的積累達一百多萬元,比上一年增長百分之二十。因此,算總賬,除補上辦鋼鐵等重工業的虧損外,全縣還結餘三十七萬多元。這就為進一步發展原材料工業,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收到了「以輕促重,以重支農」的效果。
以副養機 以機促農
[編輯]輕工業生產發展以後,積累不斷增多,原材料工業得到鞏固,農業機具製造工業有了發展。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縣革委會的面前。這個縣去年生產的七百五十台粉碎機,縣內只銷了四百多台。是農民不喜歡?不是。經過調查發現,許多社隊的農業生產雖然連年豐收,公共積累也在不斷增長,但只靠農業收入來添置農業機械,力量還是有限的。有沒有辦法讓更多的社隊添置和使用更多的農業機械呢?縣革委會從鐵廠公社夏各莊大隊的調查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這個大隊,是南山背着、北山抱着的窮山溝。文化大革命以前,春種秋收全靠老牛拉鐵車,人擔驢子馱,農業生產水平很低。最近幾年,大隊黨支部帶領廣大群眾,認真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方針,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了編織、養蠶、榨油和米麵加工等十多項副業,每年收入一萬多元。到去年年底,全大隊從副業生產中共積累了六萬元。大隊用這些副業收入,添置了柴油機、電動機、水泵、粉碎機和一批半機械化農業機具,搞了七眼機井,架設了高壓線路,基本上實現了農機和水利配套,農業連年增產,糧食平均畝產上了《綱要》,社員收入逐年增加,集體經濟越來越鞏固。
夏各莊大隊的經驗,很有說服力。它說明:只要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地發展副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擴大積累,不斷提高社隊添置農業機械的能力,就會大大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步伐。縣革委會抓住這個典型,廣為宣傳,大力推廣。同時,運用多種形式,宣傳黨的經濟政策,並建立多種經營辦公室,幫助社隊廣開門路,發展副業生產。遵化縣是個三山兩川的地方,發展副業生產的條件很好。各社隊可依據自己的條件,發動群眾栽種果木,植桑養蠶,養蜂采蜜;或建立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發展編織,興辦米麵加工等等。因地制宜,各得其所。果木是遵化縣副業生產中比較重要的一項。現在社隊集體經營的果木,已經發展到六百六十多萬棵,去年全縣產各種乾鮮果品二千六百多萬斤,收入達二百三十多萬元。除此以外,有條件的社隊集體辦礦,既支援了國家工業建設,又增加了集體收入。去年以來,社隊辦礦的收入達一百二十多萬元,為購置農業機械提供了不少資金。王國藩所在的建明公社西鋪大隊,堅持以革命化領導機械化,以政治統帥生產,以糧為綱,全面發展,農業副業齊發展,在保證社員不斷增加收入的條件下,用公共積累逐年添置農業機械,已由過去辦合作社時的「三條驢腿」,發展到今天擁有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農業機具一百七十多台。這個大隊用拖拉機帶動鏟運機,改造沙河,平整土地,一個冬春建成大寨田二百三十畝,使原來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變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農業大幅度增產。一九七○年,這個大隊糧食平均畝產由一九六九年的六百二十斤,一躍提高到八百二十九斤,跨過了「長江」。馬蘭峪公社馬蘭關一村大隊,每人平均只有一畝耕地,過去底子薄,糧食產量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們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組織社員發展集體副業,一年多增加收入十萬多元。他們用這些錢,添置了粉碎機、碾米機、脫粒機,把節省的大批勞動力投入農田基本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去年糧食平均畝產由一九六九年的四百一十斤,提高到五百零二斤,集體經濟越辦越好。
遵化縣有領導地發展副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收到了「以副養機,以機促農」的效果。去年,全縣各社隊副業生產的收入達到一千零五十五萬元,平均每個大隊收入一萬五千元。全縣新打的四百七十一眼機井,大部分資金是社隊從副業收入中提供的。去年,各社隊新添置的排灌機械、耕作機械、粉碎機械、米麵加工機械和植物保護機械,有二千八百多台,平均每個大隊增加了四台。要求添置農業機械的社隊,越來越多。現在,社員們說:「想機器,盼機器,來了機器買得起。」
加強領導 穩步發展
[編輯]遵化縣在興辦「五小」工業中,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鬥爭也是很激烈的。每前進一步,都出現新矛盾,遇到新問題。在要不要辦工業的問題解決以後,對於怎樣辦?堅持什麼方向?有些同志的認識不是很明確的。遵化縣革委會的同志,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從毛主席的偉大教導中找方向,從群眾的智慧中吸取力量,從實踐鬥爭中積累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開始,各方面辦工業的積極性很高,主張多辦些,辦快些。有些公社兩眼望着縣上,縣裡辦什麼,他們也想辦什麼。有的生產大隊,也想跟着公社的步子走。在建設三級修造網中,重視了充實修配力量,但辦的加工工業多了些,出現過原材料不足的矛盾。後來,辦了一些原材料工業,又碰到資金不足的問題。縣革委會的同志,分析了辦工業的新形勢,研究了遇到的新問題,清醒地認識到:辦什麼事情,都應有個重點,先辦什麼,後辦什麼,要分清輕重緩急。循序而進,才會多快好省。如果不顧客觀可能條件,一哄而起,齊頭並進,鬍子眉毛一把抓,必然會事倍功半,什麼事情也辦不好。他們把興辦工業的問題,提到領導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統一認識,明確方向,加強領導,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正確處理農、輕、重關係,實行農業工業並舉,輕重工業並舉,抓住重點,帶動其它,使各行各業擰成一股繩,分工不分家。既注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注意防止可能出現的盲目性,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發展一批,鞏固一批,健康發展,穩步前進。
工業辦起來了,堅持什麼方向,也是有鬥爭的。有一個時期,一個單位要造自行車,另一個單位也要搞縫紉機,但因缺少材料,又無技術力量,上了馬,又不得不下來,重新回到為農業服務的軌道。遵化的同志對此很有感觸。他們說,縣社工業離開為農業服務的方向,就沒有出路,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堅持不堅持這個方向,是執行不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大問題。縣革委會的主要負責同志,經常抓各行各業的政治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支農思想。辦鋼鐵的,搞輕工業的,搞商業工作和搞副業生產的,都牢記為農業服務,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貢獻力量。他們說,以輕促重,最後還是以重支農;以副養機,會收到以機促農的效果。各行各業,齊心協力,加強農業這個「基礎」,農業迅速發展了,重工業會發展,輕工業也會發展,各方面的工作也就搞「活」了。 發展縣社工業,還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注意。這就是:既要有沖天的革命幹勁,又要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有些問題,如各種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生產,什麼都由一個地方解決是不容易的。這些,國家和上級有關工業部門,會從全局利益出發,給予必要的支援。作為地方來說,一定要自力更生,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建設自己的工業,為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物質條件。什麼事能辦,什麼事不能辦,先辦什麼,後辦什麼,要實事求是,合理安排,力求把要辦的事情辦好。在興辦「五小」工業和開展副業生產中,一定要堅持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的方針,做到原料有來源,生產有能力,產品有銷路。不堅持這個方針,縣社工業就會與國家爭原料、爭市場,這樣就增加國家負擔,又會影響國家計劃。遵化的同志說,堅持不堅持這個方針,是關係到縣社工業能不能健康發展的問題。必須時刻牢記,認真去辦。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遵化縣革委會的同志,遵照毛主席的這一教導,不斷組織幹部和群眾總結經驗,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正視前進中出現的矛盾,認真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他們決心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繼續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帶領全縣人民以大慶和大寨為榜樣,發揚「窮棒子」精神,辦好工業,加強農業,為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做出新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