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八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十六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八十七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公移[编辑]

搜訪人才事目癸亥三月[编辑]

治國之道。莫要於求人才任賢能。然所謂人才者。必須預爲敎養。然後朝廷始有論定選用之地。而賢能可得而任也。無論古昔。敎養之法。具載典訓。燦然可據。雖以祖宗時故事言之。各擇朝臣之經明行修者。俾掌成均。不限年數。明有實效。以此當時中外人才彬彬輩出。以成隆煕之治矣。粤自近世以來。人心不淑。士習益壞。科場文字。已無敦經術善詞章之功。其欲遽得篤志講學修身識務之士。以爲國家之需。誠亦難矣。今當別加商度。大爲搜訪中外人才之擧。蓋此莫詳於中廟朝文正公趙光祖所建請薦擧科之法。而第其條例名目。與宋煕寧時程子所論選士法者。頗有不同。茲謹參考別定。開錄如左。

一。所薦者等限官人則依己卯例。自通訓以下至從九品。文武蔭官閑良同。文官通顯者否。士子則自生員以下至幼學。庶孼同京中薦則各薦三人。若可薦者多。不拘此限。外方則隨其本邑人才多寡而薦之。

一。應薦官員。依程子之意及近例。以時任原任大臣,政府東西壁,六曹,漢城府,成均館,承政院堂上,弘文館,司憲府,監察則否司諫院諸官。兩局大將及開城府,經歷則否下同江華府,廣州府,八道監司兵使水使,守令統制使外。更擇其曾經參議以上武官兵水使同實職及三司官中有識慮聲望者。並爲薦主。使之論薦。報于吏兵曹。

一。薦目本無常例。程子則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爲主。至司馬溫公則有十科擧士法。一曰行義純固可爲師表科。(如韓嵩之薦韓休)二曰節操方正可備獻納科。(如李嶠之薦李邕)三曰智勇過人可備將帥科。(如謝安之薦謝玄)四曰公正聰明可備監司科。(如匡衡之薦孔光)五曰經所精通可備講讀科。(如蕭望之之薦薛廣德)六曰學問該博可備顧問科。(如張說之薦張九齡)七曰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如魏元忠之薦吳兢)八曰善聽獄訟盡公得實科。(如袁盎之薦張釋之)九曰善治財賦公私俱便科。(如李之薦李巽)十曰鍊習法令能斷請讞科(如丙吉之薦于定國)之類。古今歷朝。亦多倣行。可見掄選之大體矣。及乎己卯薦擧科。倣西漢孝廉賢良之法。則朝廷初不預設薦目。使應薦者隨其所得人才大小高下。量立品題。如金湜薦目曰氣度剛正。性又聰悟。樂善好古。脫俗自奮。博學醇識。才器兼備。志操修正。卓爾學問。淵源有餘。踐履篤實。(以下合其時諸人薦目爲一。他皆倣此。)李延慶曰有學行幹局。有才識才器。有孝行有志操。申潛曰識度明敏。有學行才藝。有志操。鄭浣曰性度堅確。力於檢身。孝行純篤。才學卓爾。氣宇毅然有古人風。閔懷賢曰志操純篤。且有才行。朴薰曰氣度弘遠。不露圭角。有君子之量。學行方正。志操端確。性和惠有學識操行。朴公達曰稟性醇謹。孝友篤至。金大有曰氣宇超凡。識度明亮。孝友才行。鄕人歎服。慶世仁曰局量弘遠。不事浮藻。有學行才行。(以上登薦擧科有名者)朴遂良曰天性淳朴。志操不拘。朴訥無華。孝行篤至。盧友明曰有操行有名望。學行端正。淸修恬靜之類。(以上未登科者)今雖以己卯爲準。不設薦目。然且備錄古今品題大槩者。欲使應薦之人見此。略加模倣而行之。或臣所薦亦以下文智識操行勇力射藝之類。推廣成目。第不必拘泥。務在與本人實狀相稱。

一。論薦之際。當以性質淳篤。實有善行者謂之孝友。如斷指割股之類。自有禮曹褒錄。不必入此。當以通經史有識慮。可補治道者謂之文學。如看雜書工科文之類。不得便稱文學。其他品題。皆當倣此意而處之。

一。薦目雖以孝友文學等爲主。恐其語簡。有難分曉。或有事迹聲稱在人耳目。略疏其槩於大目之下。如大學衍義補所謂某人廉吏。嘗有某事。知其廉之類。俾有參據。

一。文蔭儒士之人。固難精選。而至於武人。武科閑良同必有智識如謀猷出人。可任大事之類。操守。如恬於勢利。不事進取之類。然後合於將領者。第無分辨擢用之路。中外諸官。切須於此。各別留意。期得其實才。他餘武人則必自本邑講書試藝。書藝式例。當自兵曹議定頒示。並報兵曹。以備調用。

一。我國用人之路甚狹。如曉算數水利兵法之類。皆目以小術而斥之。恐涉大過。此亦擇其實能精治者論薦之。

一。此擧本以務得學行才識之士爲主。然武科之數固已不貲。而尙無一人可合將領者。此尤切急矣。然非廣搜精選。無以盡其道。故於人則自文武以至閑良庶孼。於才則自學識孝友以至水利兵法。靡有不備。第須應薦之人。深知此義。必以儒士武望爲重。而其餘則非有才識絶等者。尤宜愼擇。俾不至失其本意。

一。京中則各以所聞人才。不限京外而論薦之。薦目下必註曰居某地外方則必用本道本邑之人。爲守令者必須大會鄕任及儒生等。親諭朝家之意。別爲搜訪。旣得其人之後。更加延見咨問。極擇其可合論薦者。報于監司。監司又以本營兵水營及諸邑所升之人。略加審察。具錄薦目。報于吏兵曹。吏兵曹又與廟堂臨時商議。其係文武科登薦者。自應隨才調用。而凡自蔭官儒士以下。別倣古義以爲進用之路。庶幾於野無遺賢矣。

一。先儒云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天生其材而人乃廢之。遂使老死於村閻。旣足以感傷和氣矣。適今國家値無前之災沴。哀生民之困窮。將欲扶持邦運。奮興治理。爲此搜訪人才之擧。蓋亦出於平平蕩蕩立賢無方之意矣。然而朝綱旣弛。世道漸卑。自前中外論薦不止一再。而率多混雜。蓋非親非舊。無以識才者。固爲後世名言。而然其歸不思公義。惟循私情。大違聖人擧爾所知之本意。雖以京中言之。每値論薦之擧。必有人言。如奔競換手之類至於外方。尤爲無據。如專以鄕任所親擧薦之類蓋一人之誤薦。雖似無甚大關。而其流之害。終至於欺蔽君父。汚辱名器。剝割生民。使國家阽於危亡之域。誠可痛心。今當一變故轍。大小臣僚。各自商度。勿以偏黨爲拘。勿以貴賤爲限。必以高足以備臺省充牧守。卑足以堪百執事。皆能有益國家者論薦。

一。歷代皆有誤薦連坐之法。自來朝廷別薦之後。必有臺諫論削之擧。此亦廢絶久矣。今當申明其法。重則削職。輕則罷職。重謂請託行私。輕謂誤聞不察。並削其薦。使有懲戢。至如異日身犯贓汚者。自有國典。此不復論。

一。中外諸官。狃常憚罪。雖知有應薦之才。而不爲論薦。或只隨衆混薦。有若塞責者然。則可見奉公不誠之意。亦當從輕重科罪。

吏曹因搜訪人才移八道文癸亥三月[编辑]

吏曹爲相考擧行事。搜訪人才節目。曾已啓下。行會於諸道。又有備忘記各別申飭。大小官必皆惕念擧行。而第今二十三日備局引見時。大司諫柳尙運所啓。薦主數多。則必不能精擇。薦主旣不能精擇。則所薦之人。豈能盡精。更令該曹就議於廟堂。各別精擇。俾無猥雜之弊。自上依允。薦主一百二十人內。幷臺諫所斥及該曹所删者。多至二十餘人。如此曲折。諸道大小官所當明知。且其搜訪之士。旣以學識孝友才局等目爲載錄。則必不至於有所混同。而其間或有爲守令之人。泛看其下百執事之文。專以此類苟充入薦。及以人情事勢參於其間者。是與年例鄕薦無別。大非朝廷丁寧戒告之意。又監司具錄薦目啓聞時。必更以別單隨所聞見。分高下三等。詳細係錄於人名之下。一則使得盡知本邑所薦之人。一則使得略分其人品。與京中所聞。勘會去就。俾無失才之歎者。右二件事理。必須更加詳察。明白申飭於各邑。使之十分精擇。惕念擧行。然後方盡其道。又無大段論正之擧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