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三節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
- 第三節 戰後南瀛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戰後的南瀛,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加快,與世界潮流的影響下,在社會與文化的發展上,也有著耳目一新的新氣象。尤其是民國76年(1987)台灣解除戒嚴令後,地方社區與本土化的發展,更成為文化發展的主軸。落實本土文化,成為各地方政府施政的重點。
南瀛的社會變遷
[编辑]產業的變遷
[编辑]1945~1960年初,國民政府在接收日本遺留的工業生產設備及基礎設施後,隨即進行一連串的農村土地改革,去除了農村地主的社會領導權。國家並透過勞動力及技術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則透過肥料換穀、隨賦徵購、田賦徵實、低糧價等各種政策,將大量的農業盈餘擠入工業,建立工業發展的基礎。
在此一階段中,台南縣延續了日本時期的稻米、製糖、曬鹽等產業,成為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中心,台南市則在進口替代的政策下,發展紡織、成衣、塑膠、橡膠、電子裝配等輕工業。台南縣市逐漸形成由台南市主導的經濟發展,以農業台南縣支援工業台南市的分工模式。農業精華地帶的台南縣,已非發展舞台上的主角,台南縣逐漸遠離發展中心,而且距離台南市愈遠,愈加邊陲化。
在1958~1960年,台灣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外匯改革、獎勵出口、訂定獎勵投資條例等措施,在南北兩大都會區發展出口導向的工業,台南縣也在台南市的帶動下,食品、紡織、成衣、塑膠、鐘錶、藤製品等出口導向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主要集中在台南市周邊的鄉鎮市,縣治所在地的新營工業發展,反而逐漸落後。直至1970年代末中山高速公路通車,沿線的新營、官田、永康、仁德等工業區陸續開發完成後,新營和官田才因為國家工業區的投資而略有轉機。
1960年代初~1970年代末,農業在完成「以農養工」的時代任務之後,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稻米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蔬菜、果品的種植面積逐漸上升,畜牧業、養殖業等農村副業興起,其產值與產量,幾乎與農作物生產並駕其驅。在農產價格長期被壓低、無利可圖的情況下,農業多餘的勞動力,不斷的向工商業移動,使台南縣農業地帶面臨了人口外流、所得偏低、邊陲化等問題,台南市周邊的鄉鎮市,則面臨發展失序、環境惡化、公共設施不足等都市化問題。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台灣的製造業,開始進行內部的結構調整,將勞力密集的生產過程,分散到擁有廉價勞工的東南亞等地,民國74年(1985)台幣大幅升值後,更進一步分散到中國,未外移的產業,則被迫朝向自動化、生產合理化發展。
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這一階段中,台南市因地價上揚、商業及服務業擴大發展等因素,將部分製造業外移到周邊的永康、仁德、歸仁等鄉鎮市,使得台南縣位在台南都會區周邊的鄉鎮市,成為台南都會區的製造業生產基地。學甲、佳里、關廟等鄉鎮,則因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或關廠,缺乏新興產業遞補,發展相對停滯。新營、官田、麻豆等鄉鎮市,雖有高速公路交流道及工業區的設立,但經濟與產業規模也未見擴大。至於沿海的北門、將軍、七股及沿山的東山、六甲、大內、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鎮、龍崎等鄉鎮,則被排除在發展範圍之外。
重要聚落變遷
[编辑]本縣有8大鎮、市,其中麻豆、佳里、新化、善化等4鎮,在荷治以前是平埔族聚居之地,即麻豆、蕭壠、新港、目加溜灣等4大社。此4鎮因為地處本縣最大河流曾文溪南北兩岸,土地膏腴,堪稱本縣古代文化發源地。
鹽水、白河、新營等3鎮、市,均發達於明鄭以後,由漢人所開拓。鹽水在清朝時期,為南北水運對大陸交通要港,故原名鹽水港。當時船舶輻集,貿易繁盛,已成為一重要都市,日本時期曾置廳治於此。嗣後因地形變遷,港口淤塞,且交通、經濟、政治的中心,逐漸轉移於新興的新營,鹽水遂逐漸式微。
新營開拓較遲,自日本時期在此設郡,乃成為此區的行政中心。及全台縱貫鐵路和公路在此設站,尤其糖廠、紙廠、酒精廠等相繼設立,工商業日趨興盛,遂亦成為經濟中心。民國35年(1946),台南縣政府遷設於此以後,益形發展。
八○年代末迄九○年代初,隨著台南都會區的擴張,永康、仁德、歸仁、新市等鄉鎮市,依附著台南市而蓬勃發展,雖於行政上隸屬台南縣,但生活上與台南市的關連,尤勝於新營。然而,也因為成長過於快速,遂也引發公共設施未及興闢的生活環境品質惡化等相關問題。
都會衛星城市的興起
[编辑]目前台南縣市陸續有第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東西向快速道路、捷運及科技工業區等重大建設投入。第二高速公路在台南縣內設有白河、烏山頭(六官)、新市、關廟等4處交流道。東西向快速道路本有兩條,但溪北的北門至玉井段已暫緩興建,溪南的關廟至台南段,則做為一高與二高的聯絡道,不受政策的影響。高鐵車站設在歸仁,所以,若加上台南都會區捷運及台南市科技工業區,這些重大建設的區位,幾乎都落在台南都會區內。
目前,台南縣位在都會區周邊的鄉鎮市中,永康、仁德的發展已漸趨飽和,未來可能會向都會區第2圈的歸仁、關廟、新市、新化等地分散,進一步擴大台南都會區的範圍,成為台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再加上重大建設的投入,台南都會區的中心性,勢必將更為鞏固,使極化情形更加嚴重。
南瀛地方風俗的發展
[编辑]台南縣在台灣文化發展上,有幾點值得一提:第一,本縣為西拉雅平埔族的大本營,與漢文化交互作用的情形,有其研究價值;第二,本縣於明鄭時期為屯兵重鎮,曾為台灣政經要津,有輝煌的歷史;第三,本縣都市化衝擊較緩,民風保守,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尚能延續香火。台南縣寺廟多,以往寺廟為農莊社會裡的聚會場所,也是民眾活動中心,兼具典祀、經濟、娛樂、防禦、協調以及教育等多重功能,又能加強農業社會人際關係,傳承農村的精神文化,含有很重要的社會意義。由斯緣故,台南縣民俗風物多采多姿,地方文化資產蘊藏豐富,引起各界珍視與研究。
南瀛寺廟發展
[编辑]臺南縣早在荷蘭時期即有中國移民前來拓墾,是臺灣最早拓墾的地區,歷史悠久的廟宇很多,部分廟宇再分香於臺灣其他地區廟宇,如南鯤鯓代天府是全台王爺信仰的總廟,其分香廟宇和祭祀範圍遍及全台。東山鄉的崁頭山仙公廟孚佑宮,是台灣最早的呂洞賓廟,分香於木柵指南宮、岡山鎮南宮等地。
臺南縣的廟宇全台密度最高,數量第2,平均每個村里有近2座的寺廟,目前仍持續增加中。現有的登錄資料顯示,臺南縣以民間信仰佔大多數,每逢諸神聖誕或平安醮典,皆是地方全體動員的大事。寺廟刈香活動、廟會節慶,終年不斷,如鹽水放蜂炮、東山迎佛祖、佳里刈香王船祭典、學甲上白礁或刈香、麻豆刈香、西港刈香王船祭典、南鯤鯓廟王爺香期、大內平埔族夜祭、寶光聖堂春祭、柳營王船祭典等等,皆為可貴的地方文化資源。
臺南縣民間信仰蓬勃,寺廟林立,各地方的廟會活動、神明慶典、藝陣表演均與地方社群緊密連結。寺廟的建築形式,除做為社群活動的承載空間與再現場域外,也是形塑地方藝文活力的主要力量。
台南縣比較起台灣其他地方的寺廟文化,不僅寺廟多,且年代久遠,深具歷史價值,其中臺南縣沿海較大的人群廟,更在寺廟藝術上,提供了良好的範例,如南鯤鯓代天府、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興震興宮、白河大仙寺、白河碧雲寺、善化慶安宮、新營太子宮、鐵線橋通濟宮和鹽水大眾廟等10座名列2、3級或縣定古蹟的寺廟,即極具建築與工藝特色。另外寺廟結合文學藝術創作,保存延續藝文生命不斷。廟宇的建築、剪黏、陶瓷、木雕、石刻、彩繪、壁飾、柱聯、碑記等等,均平實的表現了生活化的藝文內涵,如嘉慶年間葉王的「交趾陶」、光緒年的寺廟壁畫,以及日本時期的「剪黏」等等。
早期依附在廟寺之中的詩社、學塾,是地方社會與寺廟互動及依存的具體表現。寺廟建築的形式、裝飾中,強調人文倫理與地方社會的教化,文學根基的浸深,亦在寺廟中的楹聯、匾額、彩繪上的題辭上一一顯現。北門區沿海的南鯤鯓代天府、佳里金唐殿、學甲慈濟宮等寺廟,大約在1920至1940年代間同時增修改建,因其在翻修改建廟宇時,互相觀摩比較工藝的的精美與特殊,因此才有交趾陶、剪黏、石雕等藝術品留傳於世。建廟工程中地域力量總動員,寺廟建築要求做到盡善盡美,並力求在建築設計上表現藝術、文學(神話、歷史傳說)等特色,部分工藝品質展現的極至之美,都在寺廟中一覽無遺。
在現代的社會中,傳統寺廟輔育地方文化的功能已逐漸喪失,形成多種變貌。台南縣的民俗學者在研究台南縣的廟宇之後,不禁感嘆寺廟功能已淪為拜神祈福、用金錢競賽建廟格局大小和爭權奪利的狀況:不重歷史、自我膨脹、喜新厭舊、廟不似廟,感覺不到神聖性、藝術性而無法滋養心靈精神,寺廟無文化可言。由現在寺廟的狀況來看,部分廟宇雖仍是社區人文活動的中心,但與詩社等文化團體逐漸脫離,地方知識份子已無法介入寺廟的決策過程中。
南瀛的民俗活動 人文資源下的民俗活動,指的是一個地方的人民,所具有的傳承文化活動。台南縣民俗資源豐富,依遊憩資源與活動性質,將民俗活動區分為節慶民俗、廟會民俗與地方民俗等3類。如再依其規模、獨特性與影響力,又可分為全國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等3級。茲分類整理如下:
節慶民俗 | 廟會民俗 | 地方民俗 | |
全國性 | 1、元宵節燈會 2、清明節祭祀 |
1、新營太子宮祭典 2、麻豆代天府王爺進香 3、鹽水蜂炮 4、南鯤鯓廟王爺進香 5、西港慶安宮王醮 6、佳里金唐殿王醮 7、寶光聖堂春祭 |
1、頭社平埔夜祭 2、東河平埔夜祭 |
區域性 | 1、白河大仙寺浴佛節 2、端午節賽漁舟 3、中元普渡 4、玉井余清芳祭典 |
1、佳里祭孔大典 2、後壁下茄苳媽祖出巡 3、關廟關帝爺進香 4、學甲慈濟宮上白醮 5、柳營代王院王醮 6、東山碧軒寺迎佛祖 7、下營上帝爺出巡 |
1、鹽水苓鴿賽 2、學甲苓鴿賽 3、新化鬥蟋蟀 4、北頭洋平埔祭典 |
地方性 | 各行政地區所在地,在節慶民俗上辦理遊藝活動。 | 各地神祇生日遊藝慶典活動的擴大 | 1、七股篤加祭祖 2、麻豆迎暗香 3、六重溪平埔夜祭 |
民俗觀光資源的「觀光化」,是個普遍的趨勢,不僅在台灣,全世界各地皆然。鄉土民俗文化活動結合當地地方特色、旅遊景點、民俗文化活動與觀光服務為一體的組合,包含一般通稱為節慶活動(festival)或展示會(fair)。節慶有其歷史淵源,而展示會則較具商業性質。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資訊發達與人們的多樣化需求,節慶與展示會的內涵,也跟著調整或改良。它同時具備商品銷售、民俗活動參與、文化學習、休閒遊樂、社區發展等多重功能。現代民俗文化活動,是傳統的節慶活動結合休閒娛樂,逐漸發展而成,具有地方特色。
民俗節慶觀光化的轉變,與中央主導的政策有關,像觀光局在「觀光節」的元宵期間,在全國各地舉行大型燈會;以及由文建會所舉辦的全國文藝季,在總主題為「人親、土親、文化親」之下,結合各專家學者、文化中心、廟宇、社區與民間團體,舉辦一系列地方文化民俗的藝文活動。這意味著地方民俗受到更多的重視,也導致民俗活動因此加速傳播、觀光化。
南瀛社區總體營造
[编辑]台灣自解除戒嚴體制之後,民間活力愈來愈旺盛,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他們所居住的社區。有的人從事地方文史的整理,有的人從事地方古蹟、聚落建築的保存,有的人從事社區生態保育、環境綠化與景觀改造,有的人從事健康與福利的服務等等。這些行動者都是自發的,雖然關心的議題不同,但都是以社區為焦點,不約而同的在台灣的許多角落同時出現,並逐漸茁壯蔚為一股風氣。這股民間自發的社區運動,由於它涵蓋了社區的各個面向,而且目標在經營、創造社區,因此稱為社區總體營造。
陳其南(1995)進一步指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不只是在於營造一些實質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建立社區共同體成員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和提昇社區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所有這些理念的指向,最後都將導致一個結果: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經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人」。
社區營造是以社區意識為前題,透過社區民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來滿足社區共同需要。因現代化造成的社會變遷,社區總體營造不失為具有理想的構想,可以說是期望塑造出一個理想國,使現代與未來生活環境及格調得以提升,形成文明人的新社會。做為共同體的社區,就是要居民全體自發的、自主的來參與營造,而且是永續性的經營,這也形成了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其間培養出公民意識、民主法治精神,並展現出生活的藝師來。
南瀛地區較具代表的社區營造例子如下:
1、白河蓮潭社區
蓮潭位於台南縣白河鎮的北端,為白河蓮花的原產地。北臨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相望,距離縣治新營市約16公里,距白河鎮中心約有7公里。社區內包含4個蓮產豐富的聚落:蓮潭、山仔腳、北埔及三角潭,其中山仔腳為社區中心,北埔及三角潭為典型的鄉村型社區,綠色平原中夾雜數條小丘,居民世居於此,歷代業農,民風淳樸,勤謹克儉。農作物以蓮子為大宗,種植面積約佔白河植蓮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年5月是本地蓮花綻放的開始,紅蓮豔、白蓮嬌,花海一片,美不勝收,直至10、11月仍可窺其芳蹤。翌年1、2月蓮農便逡巡乾涸的蓮田,忙於掘土取藕,以製為藕粉。這種夏季採蓮、家家撥蓮子,冬日掘藕、戶戶曬藕粉的特殊景象,便是本社區居民生活形態的寫照。
2、鹽水田寮社區
田寮社區位於古代的倒風海內,清初本地尚屬潟湖區,地勢低漥,先人搭寮捕魚、墾地而居,故叫「田寮」,世代以魚塭經營為主業。本地因土壤屬於鹽分土質,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植物生長受影響,老樹稀少,所以綠化工作顯得更重要,而「平埔族聖樹」的木棉樹較適應此種環境,所以社區內大量種植。
田寮不大,僅數十戶人家,是那種可以雞犬相聞的小小社區,這兒住著一群現代陶淵明,百年情人榕、木棉道、黃金鈴道、台灣欒樹道、甕道、阿勃樂泡茶區、閩南三合院聚落、月津文史工作室、漁塭夕照等,是這片土地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這裡的點點滴滴也串起了一畦桃源新境,結合「台灣詩路」的營造,帶動社區總體觀光產業。
南瀛教育文化的發展
[编辑]民國38年(1949),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在對國共內戰失敗原因進行反省檢討時認為: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失敗只是一時的,唯有教育的失敗影響巨大,且非短時間所能補救,是失敗的主因。為此,首重教育的發展。
南瀛教育事業的成果
[编辑]在政府力求國民教育普及的宗旨下,本縣逐年增設新校。在學制上包括幼稚園2年,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等學校分別為高中3年,或職校3年;專科學校依入學資格的不同,分別為招收國民中學畢業生入學的5年制專科,及招收高級職業學校畢業生為主的2年制專科;大學暨獨立學院,除醫科為6至7年外,一般均為4年。民國57年(1968)延長國民教育為9年,國中得以免試升學。至民國92年(2003)為止,本縣計有公私立大專院校9所,公私立高中職35所,國民中學42所,國民小學174所,公私立幼稚園173所,教職員工、學生總數佔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全縣教育經費佔總預算額的百分之42.6。本縣教育在時代更迭以及歷任縣長、教育局長的領導下,各展現不同的風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其特點如下:
- 1.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脈動
由於政策和教育經費的調整,階段性的發展出多采多姿的文教特色,因應知識經濟及資訊時代的來臨,大環境變遷的條件下,採取適切的文教革新,如配合政策積極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發揚人文精神,實施五育均衡發展、落實道德教育。各類專門學校重視技職專業人才的培養。高中、高職以升學及就業取向的輔導,適性適所的教學,並開辦國中技藝訓練班,培養不升學的國中生有一技之長。
- 2.積極推動傳統藝術
保存鄉土文化,台南縣不遺餘力,可說是傳統藝術的原鄉。藝陣多,藝術氣氛自然濃厚,如扯鈴、宋江陣、金獅陣、跳鼓陣、車鼓陣、牛犁陣、八音、北管、國樂、布袋戲、陶瓷製作等等,多所國中小都積極在孕育傳統藝術的幼苗。不論是國語文或是科展競賽,台南縣在全國競賽中均有佳績。體育表現更是傑出非凡,舉凡棒球、扯鈴、桌球、足球等更是冠軍常客,經常代表國家出賽,南征北討,為本縣立功,也為台灣贏得不少的友誼和光榮。
- 3.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各級學校普設特殊教育班,教育局編有特教輔導員,以協助弱勢學生學習,更有各類資優班,提供資賦優異的學生適性發展,以開發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南瀛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编辑]- 1、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變遷
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自中國撤退至台灣,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國家政策依附於國際情勢,政治採取保守緊縮態度,「去日本化、向中國化」的政策,使受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被迫退出台灣文化的領域,形成本土文化處於停滯與真空狀態。
民國55年(1966),為了對抗中國的文化革命,肅清殖民地的殘餘,政府以反共化的傳統儒家思想,創造現代生活的文化條件,進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配合頒布「國民禮儀規範」、「改善民間祭典節約辦法」等,透過教育系統及國家機器,嚴密的由上而下傳遞下來。民國62年(1973)教育部頒布「國語推行法辦法」,於各國民中小學嚴格執行。民國64年(1975)廣播電視法規定,限制方言節目播出時間;種種措施使民間各項與地方語言相關的活動,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南北管、台灣民謠、客家民謠等受到嚴重打擊。
民國70年(1981),行政院設文建會成立,並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將文化資產的保存納入法令規章之內。此一階段的文化建設活動,可粗分為2種,一是地方的特殊民俗活動,包括邀請知名民俗藝人表演、設立薪傳獎、表彰國寶級藝師等;另一方面推廣西式的精緻文化,例如歌劇、現代舞等。雖然主管單位意在對文化做全盤性的推廣,但在這個現象背後,卻隱含著「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斷裂的危機。文化主管單位積極推動各項復古的活動,如民俗技藝表演或競賽活動等,卻忽略傳統民俗活動與地點、地方民眾結合的特性,因此雖然帶來了熱鬧的文化現象,但卻喪失了根著大眾生活的危機。
在1980年代後的台灣,同時也出現不同的聲音。文化圈中逐漸展現了尋求台灣傳統文化的趨勢,各族群為保存自身傳統文化,而開始展開實際行動:從歷史材料搜集與重建、以地方語言進行文字戲曲創作、編輯以族群觀點為主的教材、民俗技藝的重尋與學習等等,展現從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以社區、地方為主的活動主體,開始發起一連串運動,爭取共同利益或目標。透過這些活動,促進了地方居民對地方的認同與歸屬,從而逐漸凝聚起地方意識。
- 2、地方產業文化興起
20世紀末期,「地方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地方經濟振興的主要動力,政府單位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及各項地方民俗活動工作,結合民間團體與地方居民,以「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為目標,運用地方特殊的文化產業資源,結合鄉間「產業」、「文化」、「藝術」與「生活」,以推動地域再生,此已具初步成效。以台南縣每年產業文化活動時間表為例:
1月:新化番薯節。
2月:左鎮白堊節、佳里牛蒡節。
3月:走馬瀨草食節。
4月:柳營苦瓜節。
5月:關廟鳳梨節、善化啤酒節、安定蘆筍節。
6月:新化番薯節、山仔頂花果節、玉井芒果節、白河蓮花節、龍崎彩竹節。
7月:
8月:玉井芒果節、白河蓮花節。
9月:麻豆文旦節。
10月:柳營乳香節、官田荾角節、關仔嶺椪柑節、大內西拉雅酪梨節。
11月:下營鵝肉節、後壁稻浪飄香節。
12月:七股洋香瓜節、白河蓮藕節。
台南縣在文教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除了持續推動成效不錯的鄉鎮文化節外,更有許多文化遺址尚待挖掘和重建;而在教育方面,也以國際化、資訊化做為施政重點,因此「培養國際化、本土化與資訊化兼具的教育觀;發展多元化、整體化的優質異文生活」,應是整體發展目標。
南瀛觀光休憩的發展
[编辑]南瀛觀光遊憩資源
[编辑]台南縣的觀光遊憩資源,以人文資源較為豐富。可以分為自然遊憩資源、人文遊憩資源、產業遊憩資源、人工主題園、遊憩住宿體系等5大項。
- 1. 自然遊憩資源
台南縣的自然遊憩資源,有以下幾類:埤圳、水庫、溫泉、海濱和惡地地形,開發狀況不一。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虎頭埤、尖山埤和關仔嶺是台南縣早期開發的風景區。
台南縣的海岸地區、平原地區及丘陵地區,分別孕育了豐富且多樣的自然資源。沿海地區有台灣地區最完整的濕地生態體系和候鳥棲息地;平原地區有為數可觀的埤池、水塘遍布,這些人工構築的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系,包括各種稀有鳥類;丘陵地區有特殊地形景觀惡地形和五峰山獼猴保育園等,這些都是珍貴的生態資源。
台南縣有豐富多樣的景觀資源,從蒼翠宜人的太康綠色隧道,到荒涼的草山月世界地形,都是值得加以保護珍惜、體驗學習的資源。
- 2. 人文遊憩資源
台南縣開發甚早,人文資源豐富,在廟宇方面有南鯤鯓廟、麻豆代天府、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等等;民俗方面則有鹽水蜂炮、上白礁、西港燒王船、平埔族夜祭等等。根據統計,廟宇香客的人數,每年數以百萬計,面對這樣龐大的人潮,部份寺廟也逐漸朝向觀光遊憩的方向經營。
民俗本是社區自發的傳統活動,在觀光休閒潮流與社區經濟發展的目標下,雖面臨觀光化的轉型壓力,卻也最具自主性。以鹽水蜂炮為例,每年元宵節的放蜂炮,是由武廟發動,由於蜂炮活動刺激有趣,遂使這個驅瘟求福的民俗活動一方面成為凝聚地方向心力的機制,另一方面透過媒體的大量報導,而成為全國性的觀光活動。
- 3. 產業遊憩資源
台南縣是農業大縣,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HO)後,可能造成農產品競爭力的降低,以及農村人口的高齡化,致農業勞動力不足,都促使農村經濟結構必須加以調整。其中,結合休閒產業,將農業資源轉化為休閒農業,將農村的一級產業改造為產業觀光是策略之一。開放觀光果園,串連旅遊據點,以提高果品邊際效益,並擴大受益範圍,或是發展觀光養殖、農村民宿、休閒漁業、生態農業、糖鹽場體驗等各式各樣的休閒農業,均能提升南瀛觀光產業的有效發展。
- 4. 人工主題園
台南縣人工主題園的種類,可區分為高爾夫球場、休閒農場、機械設施遊樂園等3大類。各類人工主題園的現況如下:
高爾夫球為一種環境成本高但服務層面少的運動,目前台南縣5家高爾夫球場中,僅有兩家合法(永安、台南),其餘皆是違規開放使用。由於高爾夫球場的開發,需對其所在地(通常為山坡地)進行大規模且全面的整地,因此常造成環境的破壞及潛在威脅,而事後業者若沒有做好水土保持、污水處理等工作,對於當地環境及生活品質,將產生相當嚴重的衝擊。
為避免業者以小規模、短期、粗糙的經營,以獲取利潤,同時對環境造成影響及破壞,台南縣對機械設施樂園的開發,做面積上的限制,以10公頃為最小面積,同時鼓勵大型機械設施遊樂園至新化丘陵,配合現有的設施永續經營。
- 5. 遊憩住宿體系
台南縣的遊憩系統中,提供住宿的地方,主要是北區新營、關仔嶺的旅館;中區烏山頭的劍橋大飯店;西區則以南鯤鯓廟的槺榔山莊為基地;東區住宿以走馬瀨農場和曾文水庫青年活動中心、山芙蓉渡假中心為基地;南區則可以選擇虎頭埤或台南市的旅館。
國民旅遊蔚為風氣,已成為重要休閒活動,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15歲以上國民選擇「郊遊、登山、健行」為「自家外主要休閒活動」的,在台灣和南部地區都排名第4位。南部地區遊客約佔台灣地區旅遊近三分之一,短程旅遊仍為旅遊市場的主流。 台南縣的遊客來源,以台南縣和附近縣市為主,主要服務南部區域的遊客,提供1至2日的假日休閒遊程。
生態旅遊的興起
[编辑]生態旅遊是以自然原鄉環境為基礎,建立在保育、管理與教育之上,並結合文化與產業,使地區得以永續發展的旅遊方式。它不僅滿足了我們對自然探索、研究和欣賞的需求,也教育了我們熱愛生命及維護棲地的行為。生態旅遊,是把自然生態保育、持續人類文化與觀光旅遊,結合起來的一種新興旅行方式。比起傳統的觀光旅遊,生態旅遊近年來越來越盛行。
- 1、台灣最珍貴的溼地之一-七股潟湖
七股潟湖是一個半封閉形態的沙洲潟湖,面積約1600公頃,周遭為紅樹林、鹽田以及各式各樣的養殖漁塭所圍繞。在潟湖外圍的沙洲上,由木麻黃所形成的防風林裡,則住滿了白鷺鷥及夜鷺,沿岸也有許多重要野生動物與紅樹林保育地。許多學術研究都明確的指出,像潟湖這樣的溼地,除了是許多海洋生物重要的孵育地外,其單位面積的漁獲量,也遠較其他海洋生態系為高。七股潟湖豐富的生態,也深深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像一望無際的蚵架,就是眾多漁民賴以維生的養蚵場,而蚵架也為潟湖營造了類珊瑚礁的生態環境,提供許多生物的棲息空間。數百年來兩者相輔相成,成為非常獨特的漁業文化。
七股潟湖在過去並沒有特別出名或受到重視,反而是在政府和財團等眾多開發的壓力之下,再加上國際稀有保育鳥類黑面琵鷺每年的造訪,才引起國內外各地關心生態保育人士的重視,七股潟湖遂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溼地之一。
- 2、獼猴自然生態保育區-南化烏山
在南化鄉烏山地區聚集數量相當多的台灣獼猴,屬於保育類動物,因為常破壞農作物而遭人殺害。有位林鈵修先生憐憫獼猴因覓食常遭農人傷害,乃每日購買水果上山餵食,因而聲名大噪,引起各方前來關注。為了保護牠們不受傷害,台南縣政府特地規畫本區域為獼猴自然生態保育區,編列預算,讓獼猴可以自由自在於山林間,遊客也可以觀賞到獼猴,享受自然野趣。
- 3、大自然的傑作-草山月世界
左鎮鄉的草山月世界,是由砂岩與頁岩所構成的青灰岩地形,與高雄縣內門、田寮、燕巢鄉的泥岩惡地連成一片,稱為白堊土地形。因地質鬆軟,加上草山溪、岡林溪等河流切割地表,造成山岩嶙岣綿延,到處懸崖峭壁,山脊也光禿成鋸齒狀。
荒廣的泥脊層嶺,在左嶺草山村勾勒出一片莽蕩的潑墨圖。由於白堊土含高鹼性,使得草木難生,荒地中只有耐旱的刺竹生長。由岡林村往草山月世界的路上,沿途所見盡是稜角分明的特殊地形,以及青翠的剌竹景觀;隨著四季與晨昏的變化,草山月世界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氣候清朗的黎明,站在海拔308公尺的至高點上,可欣賞日出和多層次的雲霧變化;冬季時,剌竹漸漸轉為枯黃,翌年春天又變為紅色,每年3〜4月,便是觀賞刺竹變色的最佳時機。同樣景觀,在龍崎鄉也處處可見。
- 4、南瀛生態綠網-12個生態環保社區
為了強化臺南縣生態觀光、綠色消費的導覽旅遊,如能利用交通路網,設置綠間帶與綠色隧道,諸如柳營太康綠隧、後壁樟樹綠隧等等,連接各生態景點,透過生態環保社區義工隊的經營,未來一定能營造成綠色觀光的農業大縣,一方面保有珍稀的自然生態與農村景觀,一方面亦能帶動地方產業、確保高品質及安和樂利的生活環境。
- 後壁鄉嘉田.嘉民社區:小南海水庫湖泊生態、白鷺鷥棲地。
- 後壁鄉長安社區:生態池、濕地水鳥。
- 七股鄉龍山社區:潟湖、鹽山、紅樹林、黑面琵鷺、虱目魚。
- 東山鄉高原社區:丘陵地觀光生態農村。
- 柳營鄉篤農社區:鄉道綠化景觀。
- 安定鄉中沙社區:傳統農村名產-粿仔伯粿仔。
- 新化鎮知義社區:檸檬桉健康步道、龍船花原生植物森林浴。
- 新化鎮牧場社區:生態牧場、螢火蟲與蝴蝶的生態池復育區。
- 山上鄉山上社區:天后宮百年老樹、山上水源地淨水池景點。
- 南化鄉關山社區:南化水庫、生態工法營建關山村生態社區。
- 鹽水鎮第八社區:木棉樹台灣詩路步道。
- 北門鄉蚵寮社區:頭港大排堤岸夕照、生態漁村。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