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

——学习《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写作小组
1971年9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红旗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二十三年前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彻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它是我们党进行新闻工作和一切宣传工作的伟大纲领。

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主席倡导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朝气蓬勃的战斗作风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宣传和组织群众,教育人民认识真理,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就需要坚持和发扬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

文风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问题或写作技巧问题,而是同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文风,都是为它所从属的阶级和政治路线服务的;有什么样的阶级和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有什么样的文风。在我党的历史上,围绕着文风问题进行的原则斗争,实质上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毛主席在这篇光辉著作中谆谆教导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我们的报纸、刊物、电台以及其他一切宣传工作,要担负起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伟大任务,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就需要准确地表达宣传内容,就需要有“尖锐、泼辣、鲜明”的革命文风。许多同志正是这样去努力的。一些好文章、好报告,就是实践毛主席教导的产物。与此相反,王明、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因为手里没有真理,为了欺骗群众,总是竭力歪曲客观事物的真相,靠谣言和诡辩过日子,所以他们的文风,必然是晦涩难懂,吞吞吐吐,或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他们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文风,曾经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我们的一些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态度,缺乏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这是王明、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腐朽文风的余毒。只有彻底肃清这种余毒,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才能正确地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

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文风,使我们的文章做到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对实际情况周密的调查研究,认真加以分析,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清问题的性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思想性、有说服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楚问题。有些文章,题目是对的,观点也并没有错,但没有什么切实的内容,不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原因即在于没有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我们报纸上分析文章的缺乏,党内分析习惯的还没有完全养成,都表示这个毛病的存在。今后应该改善这种状况。”(《学习和时局》)

毛主席在这篇著作中特别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向群众学习,要了解实际情况,“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有的同志恰恰违背了这一点。他们的工作方法是:“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这种写作方法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用简单的结论来代替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这样写出的文章,不生动,不形象,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收获不大。

这样写文章的同志,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理:只有占有不是零碎不全而是十分丰富,不是错觉而是合于实际的感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结论。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去分析所掌握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分析大量丰富的材料中,一经形成正确的结论,反过来又成为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依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裂开来,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或者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这都是我们所反对的。那种根据事先凭空想好的“点子”,带上“框框”到实际中寻找例证的做法,虽然有时也可以找到一些能说明“框框”的例证,但由于从根本上违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便不可能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上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说明问题,更不能解决问题。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反对党八股》)一篇好文章的产生,不是靠“秀才”“笔下生花”,而是靠调查研究,靠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们有共同特点,又有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除有同于他事物的共同本质外,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同一个事物,也有它的现象和本质,有它的历史和现状。总之,客观事物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只有费大力气下苦功夫,多动脑筋,反复研究,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如果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明若暗,对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急急忙忙去动笔,决不可能写出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好文章。

拿我省农业学大寨的报道来说,过去有些文章,虽然谈到了农业学大寨的关键是领导班子的问题,但是因为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这个问题不真正了解,讲得不深不透。去年,报道昔阳县学大寨的经验时,经过深入调查,对推不开大寨经验的社队逐个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因此,写出来的文章,避免了概念化、一般化的缺点,具有较大的说服力,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的发展。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体会到,离开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靠坐在上面想“点子”,尽管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但对实际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些文章缺乏分析,又表现在贪大求全,追求所谓全面、系统、完整,结果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重点不明,使人看了不得要领。

在这些文章的作者看来,似乎文章不大就没有分量,不全就不能解决问题,不长就不能作分析。这是一种从形式上看问题的片面认识。文章的质量不在于篇幅的大小,文字的长短,而决定于有没有切实的内容。没有切实的内容,对客观事物没有中肯的分析,即使把文章写得很长很长,也只能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一堆空话。文章短就不能分析吗?怎么不能呢?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中有不少文章就很短,但对所论述的问题,却分析得极其精辟,极其透彻。我们所说的全面、完整,就是对所论述的客观事物一分为二,把这一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来,找出它的规律。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只好接过“党八股”的老办法,开“中药铺”,甲乙丙丁,罗列现象,拼凑冗长繁杂的条文。这是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那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反对党八股》)写这种文章,表面上看,好象很费气力,实际上是不动脑子,是一种懒汉的做法。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反对党八股》)写文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解决矛盾。文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它的重点,也就是它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他的有关问题,都只能从属于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喧宾夺主。突出重点,就是要从纷纭复杂的现象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要害;从杂乱无章的材料中,找出与重点有关的材料,舍弃与重点无关的材料。在这里,必须下决心“割爱”,没有所弃就没有所得,想把所有问题都当成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才能使我们从烦琐哲学中解放出来,以精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写出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文章来。

有些文章缺乏分析,还表现在对所论述的问题不做辩证的全面分析,而爱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讲成绩的时候,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宣传先进人物的时候,忽视了群众的作用;提倡共产主义风格,忘记了党在现阶段的政策;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不注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调以粮为纲,丢掉了全面发展,如此等等,都是片面性的表现,即把什么事情都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

在某些同志看来,好象只有把问题讲得过头一点、夸张一些,才能显示“尖锐泼辣”、“旗帜鲜明”,才足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事情恰恰相反,这不仅不能做到尖锐泼辣、旗帜鲜明,而且往往会歪曲党的方针政策,损害党的事业。这同毛主席提倡的生动、鲜明、尖锐的无产阶级革命文风是根本不相容的。《谈话》在强调尖锐、泼辣、鲜明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了要克服“弓弦拉得太紧”的缺点。毛主席教导说:“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反对党八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我们要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满腔的革命激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我们要以鲜明的马列主义原则立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义愤,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批判一切反动思想。我们的这种批判的革命精神,是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鲜明的批判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的统一,也就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文风的根本特征。

要避免片面性,就必须对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毛主席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就有坏,有先进就有落后,有成绩就有缺点。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写文章也要这样。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这样才能防止片面性,努力做到看问题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镜子。文风上的某些不正之处,反映了我们某些同志思想上的不正之风。端正文风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端正思想,改造世界观的问题。毛主席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同志们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物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在从事宣传工作的知识分子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比较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比较坚定,但就其大部分来讲,还缺乏工农兵的感情,世界观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深入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去,从伟大的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取政治营养,从思想感情到文风,来一个根本的转变,把立脚点真正移到工农兵方面来。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大批革命知识分子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奔赴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思想面貌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这是改造世界观的必由之路,也是改进文风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永远沿着毛主席所指引的这条光辉道路走下去。我们要努力提倡和学习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把它作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内容之一。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各条战线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问题不断提出,迫切要求我们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更多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文章来,鼓舞和激励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认真搞好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更好地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