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解决地方工业的劳动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合理解决地方工业的劳动力
湘晖
1971年5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要夺取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农业战线有足够的劳动力。农业生产丰收了,工业发展的速度才能加快。劳动力的分配要首先满足农业的需要,发展地方工业不能与农业争劳动力。这是被实践证实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湖南攸县的地方工业发展比较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县开展了发展“五小”工业的群众运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各种类型的小厂、小矿,已经建立起来。生铁、土钢、煤炭、化肥、水泥、纸张等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县的需要,有的还支援了外县、外省。农机修配已经成龙配套,基本上做到了“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每个公社都办起了小水电站,农副产品的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在发展地方工业过程中,这个县始终把农业生产摆在首位;安排组织劳动力,总是首先满足农业战线的需要。几年来,全县工业和农业互相促进,既夺得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又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一九六九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和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年,粮食在连续八年丰收的基础上,又增产百分之二十三,工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一。

挖掘劳动力潜力[编辑]

劳动力的分配,既要首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满足地方工业的需要,这是一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攸县在发展地方工业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开动脑筋从各个方面挖掘潜力,合理解决地方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

首先,组织城镇居民、职工家属和小手工业者,参加地方工业。攸县全县三十个公社,社社都有小农机厂、修配厂,这些工厂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城镇居民、职工家属和小手工业者。

其次,充分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这是解决劳动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攸县一些小厂,原来多是手工操作,生产效率很低,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了增产不增人,减人也增产。有一个煤矿,搞了十二项技术革新,在人员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还能大大提高产量。这个县的一个麻绳厂原来人数就不多,开展技术革新后,又节约了一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节约下来后,再加上部分职工家属,又办成了一个灯泡厂。

再次,合理地利用农闲时的劳动力,解决地方工业的基本建设和运输的需要。有一个纸厂,每年要用几千吨麦草作原料。这些麦草,如果用专人运输,全厂的人员投进去还不够。他们采取一次收购,分处贮藏,事先布置,统一规划,利用农闲劳动力,集中力量,组织运输。这样,既保证了生产用料的正常需要,又弥补了工厂本身劳动力的不足。

最后,一业为主,兼做别样,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效能,是解决地方工业劳动力的一个有效办法。攸县有的工厂,利用本厂的废料,开展综合利用,安排多种生产,做到了一人顶几人用。

采取了上述措施,攸县地方工业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而所用劳动力却一直保持在全县总劳动力数的百分之五左右,没有发生过与农业生产争劳动力的现象。

纠正错误思想[编辑]

有人说:“地方工业是为农业服务的,要多少劳动力就从农村抽调,理所当然。”

为农业服务,就可以随便从农业战线抽调劳动力吗?不对!

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不仅在安排生产方面要从农业的需要出发,而且在解决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问题上,也要从有利于农业生产来考虑。千方百计节约劳动力,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牢固地树立没有农业的发展,地方工业也不能发展的思想,急农业之所急,想农业之所想,才是真正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正确方向。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和农业争劳动力,以致妨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那里还谈得上为农业服务呢!

地方工业不能随意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抽调劳动力,绝不是说发展地方工业统统不能使用农业劳动力。为了把地方工业办好,合理地抽调一些农业劳动力,是可以的。地方工业发展了,多制造一些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现代技术设备,反过来,就会为农业生产节约更多的劳动力。问题是一定要坚持一条原则:不影响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发展。

还有人说:“农业连续九年丰收了,抽出一些劳动力搞地方工业,问题不大。”这种看法同样是错误的。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这是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结果。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还不很高,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任务还很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作战。要夺取农业生产的新丰收,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那种以为农业连续九年丰收了,就可以随意抽调农业劳动力的想法,是对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的表现,直接妨碍“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落实。不是“问题不大”,而是大有问题。

还有人说:“地方工业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办不好,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抽调劳动力是迫不得已。”真是“迫不得已”吗?不对!

攸县有许多小厂、小矿,开始创办的时候,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弱。但是,他们既未两眼向上要设备,也未两手向外要劳动力。他们凭着一颗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红心,发挥革命干劲,克服重重困难,厂、矿越办越好。一个由二十几个小手工业者组成的社办农机修配厂,只有几样简单的生产工具,就主动地承担了生产插秧机的任务。他们没有设备自己动手造,不识图纸就用硬纸板比着画样,苦干巧干几个月,没有增加一个劳动力,终于造出了一批合乎规格的插秧机,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事实说明,办好一个工厂,不仅是靠设备条件,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思想革命化。地方工业中的某些厂矿,虽然在一段时期内,设备条件差些,技术力量弱些,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按毛主席革命路线办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是完全能够由差变好,由弱变强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伟大教导,彻底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合理地解决发展地方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使地方工业和农业真正做到互相支援,共同发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