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理解決地方工業的勞動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合理解決地方工業的勞動力
湘暉
1971年5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的情況如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極大。要奪取農業生產的連年豐收,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保證農業戰線有足夠的勞動力。農業生產豐收了,工業發展的速度才能加快。勞動力的分配要首先滿足農業的需要,發展地方工業不能與農業爭勞動力。這是被實踐證實的一條重要的經驗。

湖南攸縣的地方工業發展比較快。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這個縣開展了發展「五小」工業的群眾運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各種類型的小廠、小礦,已經建立起來。生鐵、土鋼、煤炭、化肥、水泥、紙張等產品,不僅滿足了本縣的需要,有的還支援了外縣、外省。農機修配已經成龍配套,基本上做到了「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片,大修不出縣」。每個公社都辦起了小水電站,農副產品的加工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在發展地方工業過程中,這個縣始終把農業生產擺在首位;安排組織勞動力,總是首先滿足農業戰線的需要。幾年來,全縣工業和農業互相促進,既奪得了農業生產的連年豐收,又促進了地方工業的發展。一九六九年,全縣糧食總產量和工業總產值都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一九七○年,糧食在連續八年豐收的基礎上,又增產百分之二十三,工業總產值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

挖掘勞動力潛力

[編輯]

勞動力的分配,既要首先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要滿足地方工業的需要,這是一個矛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攸縣在發展地方工業的實踐中找到了答案,這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開動腦筋從各個方面挖掘潛力,合理解決地方工業所需要的勞動力。

首先,組織城鎮居民、職工家屬和小手工業者,參加地方工業。攸縣全縣三十個公社,社社都有小農機廠、修配廠,這些工廠的絕大部分工人都是城鎮居民、職工家屬和小手工業者。

其次,充分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逐步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這是解決勞動力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攸縣一些小廠,原來多是手工操作,生產效率很低,通過技術革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做到了增產不增人,減人也增產。有一個煤礦,搞了十二項技術革新,在人員減少了一半的情況下,還能大大提高產量。這個縣的一個麻繩廠原來人數就不多,開展技術革新後,又節約了一部分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節約下來後,再加上部分職工家屬,又辦成了一個燈泡廠。

再次,合理地利用農閒時的勞動力,解決地方工業的基本建設和運輸的需要。有一個紙廠,每年要用幾千噸麥草作原料。這些麥草,如果用專人運輸,全廠的人員投進去還不夠。他們採取一次收購,分處貯藏,事先布置,統一規劃,利用農閒勞動力,集中力量,組織運輸。這樣,既保證了生產用料的正常需要,又彌補了工廠本身勞動力的不足。

最後,一業為主,兼做別樣,充分發揮現有勞動力的效能,是解決地方工業勞動力的一個有效辦法。攸縣有的工廠,利用本廠的廢料,開展綜合利用,安排多種生產,做到了一人頂幾人用。

採取了上述措施,攸縣地方工業的規模雖然不斷擴大,而所用勞動力卻一直保持在全縣總勞動力數的百分之五左右,沒有發生過與農業生產爭勞動力的現象。

糾正錯誤思想

[編輯]

有人說:「地方工業是為農業服務的,要多少勞動力就從農村抽調,理所當然。」

為農業服務,就可以隨便從農業戰線抽調勞動力嗎?不對!

地方工業為農業服務,有着多方面的內容。這就是說,不僅在安排生產方面要從農業的需要出發,而且在解決勞動力、資金、原材料等問題上,也要從有利於農業生產來考慮。千方百計節約勞動力,支援農業生產第一線,更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只有牢固地樹立沒有農業的發展,地方工業也不能發展的思想,急農業之所急,想農業之所想,才是真正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正確方向。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和農業爭勞動力,以致妨礙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那裡還談得上為農業服務呢!

地方工業不能隨意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抽調勞動力,絕不是說發展地方工業統統不能使用農業勞動力。為了把地方工業辦好,合理地抽調一些農業勞動力,是可以的。地方工業發展了,多製造一些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的現代技術設備,反過來,就會為農業生產節約更多的勞動力。問題是一定要堅持一條原則:不影響農業生產,有利於農業發展。

還有人說:「農業連續九年豐收了,抽出一些勞動力搞地方工業,問題不大。」這種看法同樣是錯誤的。

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連續九年獲得了豐收。這是廣大貧下中農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堅決執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的結果。但是,應當看到,目前,我國按人口平均的糧食產量還不很高,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任務還很大,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作戰。要奪取農業生產的新豐收,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保證農業生產第一線有足夠的相對穩定的勞動力。那種以為農業連續九年豐收了,就可以隨意抽調農業勞動力的想法,是對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的表現,直接妨礙「備戰、備荒、為人民」偉大戰略方針的落實。不是「問題不大」,而是大有問題。

還有人說:「地方工業設備條件差,技術力量弱,沒有足夠的勞動力辦不好,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抽調勞動力是迫不得已。」真是「迫不得已」嗎?不對!

攸縣有許多小廠、小礦,開始創辦的時候,設備條件差,技術力量弱。但是,他們既未兩眼向上要設備,也未兩手向外要勞動力。他們憑着一顆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紅心,發揮革命幹勁,克服重重困難,廠、礦越辦越好。一個由二十幾個小手工業者組成的社辦農機修配廠,只有幾樣簡單的生產工具,就主動地承擔了生產插秧機的任務。他們沒有設備自己動手造,不識圖紙就用硬紙板比着畫樣,苦幹巧幹幾個月,沒有增加一個勞動力,終於造出了一批合乎規格的插秧機,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事實說明,辦好一個工廠,不僅是靠設備條件,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思想革命化。地方工業中的某些廠礦,雖然在一段時期內,設備條件差些,技術力量弱些,但只要堅定不移地按毛主席革命路線辦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走自己武裝自己的道路,是完全能夠由差變好,由弱變強的。

我們要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一系列偉大教導,徹底批判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合理地解決發展地方工業所需要的勞動力,使地方工業和農業真正做到互相支援,共同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