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七十一至三百七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三百六十八至三百七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七十一至三百七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七十四至三百七十六

大清一統志

 永州府

︹古蹟︺泉陵故城在零陵縣北漢置主子侯表元朔王年封長沙定王子賢為衆陵侯顔師

  古曰即泉陵也隋書地埋志零陵舊曰泉陵置零陵郡元和志零陵縣本漢泉陵縣地隋改為零陵

  縣移治於此舊唐書地理志泉陵縣故城在今州北二里祁陽故城有二元和志縣南至

  永州一百八十里木泉陵縣地呉置隋廢舊唐志古城在今縣東北九十里此呉舊址也唐武德四

  年復置九域志縣在州北一百里此唐舊址也縣志舊城在今縣東南俯臨大江元時屢以江漲淹

  圯明景泰中移於東北高阜即今治營浦故城在道州北漢置縣三國呉置營陽郡尋廢

  晉穆帝復於縣置郡水經注營水徑營浦縣南營陽郡治魏咸熙二年呉孫皓分零陵置在營水之

  陽故以名郡齊梁間改郡曰永陽隋書地埋志永陽縣舊曰營陽梁改名置永陽郡平陳郡廢省營

  浦縣入蓋是時徙治唐又改名宏道元和志道州治宏道縣本漢營浦縣隋改曰永陽武德四年

  營州移永陽於州西南移營道縣於州郭貞觀八年改州曰道州天寶初改縣曰宏道九域志建隆

  三年復改宏道曰營道明初始省入州舊志營浦故城在今州北營陽鄉地名大漢又有營道故城

  在州西四十里營山下唐初治此天寶初移今治 按晉書東晉穆帝復置營陽郡宋書南齊書皆

  作營陽郡舊唐書地理志吳置營陽郡晉以爲永陽郡者誤也泠道故城在寕逺縣東漢

  置水經注九疑山東北爲泠道縣界又曰泠水北流徑泠道縣西南縣指泠溪以爲名隋省入營道

  舊唐書地理志漢泠道縣古城在今延唐縣東南四十里隋廢入營道仍於泠道廢城置營道縣武

  德四年移營道於州郭乃於此置唐興天寶元年改爲延唐 按舊唐志既曰泠道城在延唐東南

  又曰隋於泠道廢城置營道縣唐改名二說自相背繆叅考新唐志蓋隋移營道治泠道城蕭銑又

  分營道置梁興縣至唐改梁興爲唐興非復泠道故治也營道故城在寕逺縣西漢置縣

  水經注馮水徑營道縣西右注營水營水又西北屈徑營道西舊志隋時徙冶泠道縣界唐改曰延

  唐元和志縣西至道州一百里本漢泠道縣之地隋自奔巢水口移營道縣於此武德四年又移營

  道縣於州郭内於此置唐興縣天寶元年改名舊志宋又移今治改名寕逺九域志縣在州東七十

  五里即今冶也 按唐書地理志延唐木梁興蕭銑析營道縣置銑平更名與元和志異舂陵

  故城在寕逺縣西北漢置後漢城陽王祉傳長沙定王子賈元朔元年封泠道之舂陵鄉傳至

  考侯仁以地勢下溼山林毒氣求内徙初元四年徙於南陽之白水鄉而故城廢宋書州郡志舂陵

  前漢舊縣徙省呉復立仍屬零陵郡東晉改屬營陽郡宋齊因之水經注都溪水南徑舂陵縣西因

  春溪為名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歩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知是節侯故邑也東南三

  十里上有節侯廟隋平陳省入營道元和志舂陵故縣在延唐縣北五十里永明故城

  在今永明縣南唐初所置永陽縣也舊唐書地理武徳四年於郭内置營道縣乃移永陽於州西

  南一百十里貞觀八年省入營道天授二年復析營道置天寶元年改曰永明宋史地理志熙寕五

  年省為鎮入道州元祐元年復置縣志永明縣故址在今縣西白塔山後又移治瀟江之南有城周

  一里有竒元時移今治馮乘故城在江華縣西南漢置唐析置江華縣元和志江華縣

  本漢馮乘縣地故城在縣南七十里蓋隋唐間徙治也宋開寶四年省舊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廣西

  富川縣界江華故城在今江華縣東南唐書地理志江武德四年析賀州之馮乘縣置

  元和志縣北至州一百十三里九域志在道州南九十里蓋己徙而北也縣志唐初置縣在五保之

  地神龍初遷於寒亭北陽華巖之江南故名江華洪武二十八年析寕逺衞置右千户所於縣建

  城於今縣治隔江之東名鎮守所城天順中遷治西北五里地名黃岡合縣所為一城即今治也

  大厯故城在新田縣西元和志道州大厯縣西北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漢營道縣地大厯

  二年𮗚察使韋貫之奏析延唐縣置因年號為名宋史地理志乾道三年廢大厯縣明統志廢縣立

  舂陵故城北十五里永昌廢縣三國呉分泉陵置屬零陵郡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省入

  零陵明統志在祁陽縣西八十里應在今縣西北祁江之北石燕山之東應陽廢縣

  安縣東北晉置王隱晉書應陽本泉陵之北部沈約宋書晉惠帝分觀陽立蓋誤水經注應水徑應

  陽縣南即應水為名隋省入零陵謝沐廢縣在永明縣西南漢置屬蒼梧郡晉屬臨賀

  郡宋屬臨慶國齊仍屬臨慶郡隋省入永陽舊志謝沐鄉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又縣西南四十里

  崇福郷下墟社有城隍廟土人以為謝沐故址也吕蒙城在零陵縣北二里明統志吳吕

  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惟零陵太守郝普城不下蒙因築城守之新田營今新田縣治明

  萬厯二年置以防寕逺東北猺洞崇禎十二年守晏日曙以其地山巒層複民染猺俗建議分寕

  逺南北二鄉十五都置縣即新田為治因名永州舊衞在府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

  康熙二十七年裁東安場今東安縣治本零陵縣之東安驛五代時馬氏置東安場宋史

  地理志雍熙元年升東安場置縣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鐵場在江華縣南宋史地理志江華

  有黃富鐵場銀場九域志寕逺有上下槽一銀場新田縣志下槽洞在縣南五都息壤

  在零陵縣治西南唐柳宗元記龍興寺東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負甎甓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

  寸始之為堂也夷之而又高由是寺之人皆神之莫敢夷甘茂盟息壤蓋其地有是𩔖也方輿勝覽

  在縣南故龍興寺中狀若鴟吻色若青石自也出尺餘秦馳道在零陵縣東方與勝覽在

  縣東八十里澗五丈餘類今之河道兩岸如削夷險一致始皇命天下修道以備遊幸即此

  庳墟在道州北接東安縣界孟子舜封象於有庳水經注引王隱曰應陽東五里有鼻墟山下

  有象廟括地志謂之鼻亭唐元和九年薛伯高刺道州命撤其屋墟其地沈其主於江柳宗元為之

  盪宼將軍壘在寕逺縣東六十里南齊李道辨為開拓南蠻大使築壘於此

  素塔在零陵縣界方輿勝覽唐僧懷素嘗於此草書有墨池筆塜在其側三十六臺

  在寕逺縣東南九疑山唐時所築今存其四南樓在府城東下臨東湖上有紅蕖堂唐利史

  李衢萊公樓在道州西北宋寇準謫此後人思之為建樓陳統夫有記御書樓

  在寕逵縣東南九疑山永福寺宋紹興中建以議厯朝所賜御書狀元樓在寕逺縣南三

  十里唐李郃故里稽古閣在府學内宋汪藻有記三元閣在道州學宮内宋胡

  銓道州濂溪祠記祠建講堂後三元閣上太史閣在道州治東宋嘉定間知軍州事方信孺

  建自為記新堂在府治内唐刺史韋宙建柳宗元有記思賢堂在府學内宋建繪周

  敦頤范純仁范祖禹鄒浩張浚像共為一堂額曰思賢三省堂在府城内宋張浚寓永時

  建並𢰅記種愛堂在零陵縣治西宋紹興中邑宰吕行中建太守王佐榜曰種愛楊萬里有

  讀書堂在寕逺縣東南九疑山高士巖側縣志監簿劉子澄為朱子高弟慕九疑之

  奇築書院於此聚徒講學其中西軒在零陵縣治西南唐柳宗元有龍興寺西軒記方輿勝覽

  西軒在龍興寺柳宗元闢下瞰大江雙鳳亭在府學前宋郡守彭合新學舍得異石如鳳作

  亭臨之張栻有記九巖亭在府城内巖出池中者凡九跨池為橋創亭於上三亭

  在零陵縣東唐柳宗元有記名勝志在東山之麓一曰讀書林亭二曰湘秀亭三曰俯清亭唐零陵

  令薛存義建玩鷗亭在零陵縣西愚溪口宋汪藻謫居時建自為記萬石亭

  陵縣城北唐刺史崔某建以多石故名唐㧕宗元有記巖扃亭在零陵縣宋胡寅記永城

  南二十餘里有澹山巖者自山谷詩既行巖名聞於天下乃相南缺得地不盈丈為亭命之曰巖扃

  却顧中虚靜覽勝致而重山大壑環乎外者又或在目且穹山開壑剪竹開徑以趨於亭自今騷人

  逸士去來徙倚得所好而逺所畏然後斯巖之美全矣窊樽亭在道州東唐元結建方與

  勝覽在城中報恩寺之西月巖亭在道州西月巖内宋周子讀書處後遷建於巖外明李發

  寒亭在江華縣南方輿勝覧在江華縣隔江唐瞿令問棧險道入洞穴因作亭於石上元

  結大暑登之疑天時將寒故名丹崖翁宅在零陵縣南方輿勝覽唐永泰中有隴水令唐

  節督去官家於崖下自稱丹崖翁元結有宿丹崖𦐈宅詩並有銘刻崖下 按唐節督舊志續志均

  作唐節今從全唐文改正元結故宅在祁陽縣西南浯溪上唐上元中結罷道州歸愛其

  山水因家焉亦名涭郎宅方輿勝覽有浯溪唐亭峿臺三銘宋陳衍題浯溪圖云元公因水以爲吾

  溪因山以爲吾山作屋以爲吾亭三吾之稱我所自也制字從水從山與广我所命也周子

  故居在道州西方輿勝覽營道之西二十八里爲濓水之源東流十里爲濓溪堡左曰龍山右

  曰豸山則濂溪故居也州志元公故里在州西二十五里安定山下元歐陽原功濂溪故居祠堂記

  舂陵郡西距城可十里有鄉曰營樂里曰濂溪周子故居在焉左有龍山其形蜿蜒如龍右有豸嶺

  崖石哈呀其狀若豸中爲平田有水逶迤田間澄澈見底即濓水也其居舊制有堂三間𡻕久寖敝

  延祐七年里儒唐道舉重建立爲專祠至正六年道舉子㦄詔復作東西序規制百倍於前

  鑪歩在零陵縣北唐柳宗元志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歩永州北郭有步曰鐵鑪蓋嘗

  有鐡鐡者居其人去而其號冒而存青箱雜記嶺南以村市爲墟水津爲步今人改爲埠摩崖

  碑在祁陽縣南浯溪北崖石上鐫唐元結所𢰅大唐中興頌顔真卿書鹽厰在東安縣東北

  二十五里明萬厯中建麓牀三級在寕逺縣東南方輿勝覽在舜廟前簫韶峯之東北

  無爲觀後相去十餘里其地又有修妻四壇

 ︹關隘︺湘口關在零陵縣西北瀟湘二水合流處又黒石關在縣西北大橋關在縣北六十里

  鎮峽關在永明縣西漢書地理志謝沐縣有關縣志鎮峽關在縣西六十里荆峽鎮接廣西

  恭城縣界爲入粵通衢宋時設官鎮守熙寕中省仍置砦兵番守明正德中置關今設百總戍守

  山口隘在永明縣東南接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界猺人出入之路石盤隘在永明縣

  南亦接富川界又有馬磯隘义山隘斑鳩隘連州隘皆在縣南爲猺獞往麥要路嶺東隘

  在江華縣南接廣西平樂府賀縣桂嶺界當開山摇衝設把總戍守歸陽巡司在祁陽縣

  東一百里乾隆二十一年以歸陽巡司移駐縣東北百里排山驛永隆巡司在祁陽縣

  西北一百里石期市巡司在東安縣東南四十里明初置驛萬厯中廢 本朝乾隆

  三十二年移改永明縣枇杞巡司於此蘆洪巡司在東安縣北一百里唐書地理志永

  州有蘆洪戍九疑魯觀巡司在寕逺縣二峒口桃川巡司在永明縣

  西南四十里本明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置隸寕逺衞有關有市 本朝改置巡司錦田

  巡司在江華縣東南一百五里本錦田砦宋史地理志熙寕六年廢明洪武二十九年置守鎮

  千户所隸寕逺衞 本朝改置巡司兼設千總成守府志有城周三百二十四文東西二門

  岡巡司在江華縣南八十里順化鎮在零陵縣東六十里五代時置宋改為驛明廢

  又東四十里為杉木鎮雷石鎮在零陵縣南六十里唐置當瀧水口水流觸石其聲如雷

  鳴水鎮在零陵縣西南一百里鳴水嶺五代時置瀟湘鎮在零陵縣北十里潚湘㑹

  流之地五代時置一曰瀟湘關白水鎮在祁陽縣東南五十里樂山鎮在祁陽縣

  東南八十里宋史地理志熙寕六年廢樂山砦即此今有市文明鎮在祁陽縣西北六十

  沙鎮在祁陽縣北一百二十里大營鎮在祁陽縣東北五十里舊置驛今裁宋岳

  飛嘗駐兵於此有永州祁陽縣大營驛題記淥埠鎮在東安縣東十五里又東有江口鎮

  荆塘鎮在東安縣北一百七十里當寶慶之衝梅岡塘鎮在寕逺縣東北七十

  白𧰼鎮在永明縣西南四十里接廣西富川縣小水峽界本白象堡宋開寶四年潘美

  伐南漢自道州進次白象即此縣志明洪武中置巡司嘉靖中裁今設把總戍守又遨岡鎮在縣西

  南五十里桃川所南高寨鎮在江華縣南舊稱高寨營高橋營在道州南設把總戍

  界牌營在道州南設千總戍守午田營在道州西南設把總戍守祖山

  岡營在永明縣東南接廣西富川縣長檜村界設把總戍守青絲井營在江華縣

  南接富川縣龍窩村界設把總戍守白芒營在江華縣南接富川縣牛巖灘界設把總戍守

  嶺東營在江華縣南嘉慶二十年設以提𬓛前營守備移駐城頭砦在寕逺縣東五

  里天成險峻其形如城又黃家砦在縣南十五里村頭砦在縣南三十里又西南有土砦螺螄砦犁

  壁砦旺岡砦黑山砦鶴鳴砦李家砦在寕逺縣西三里一徑盤旋其頂甚平有泉可飲又

  有水砦新陽砦巖砦皆在縣西福仙砦在縣西北五里路窄而險賈家砦在寕逺縣北十

  五里又將軍砦唐家砦皆在縣北白羊砦高砦神鍋砦馬頭砦嶺頭砦牛頭砦皆在縣東北

  山砦在永明縣南接廣西富川縣境路當險要又玉田砦在縣東楓山砦在縣東南綠碧砦在

  縣南白兔砦在縣西南白塔砦城下砦皆在縣西平山砦石樓砦皆在縣西北穿巖砦深潭砦皆在

  大坪砦在江華縣東一百九十里接廣東連州界又三門砦在縣南石門砦在縣西南

  白面砦在新田縣東南三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今裁永鎮堡在祁陽縣西北一百

  大小二源澗口在寕逺縣境設把總戍守李蕩坪在江華縣東南二百

  二十五里接廣東連山界設百總戍守零東墟在零陵縣西二十里接東安縣界又祖江

  墟在縣北三十五里石鼓墟在東安縣東五十里又井頭墟三記墟皆在縣東水口墟在縣

  南五十里接零陵縣界沐塘墟在寕逺縣東南又鳳源墟在縣西白而墟

  明縣西南十五里又上岡墟在縣東北長富墟在新田縣東南十五里清溪源

  在永明縣西七十里縣志縣界凡十有二源皆猺所居如清溪古凋在縣西七十里扶靈勾藍在縣

  西南四十里埠陵在縣西北四十里高澤在縣西三十五里俱有户籍輸税糧為熟猺如頂板猺砍

  山猺則為生猺藏山伏澗遷徙無常推髻既足射獵為生自食其力三宿在江華縣西南縣志

  竹子尾宿旦久宿平岡宿號三宿皆平地猺也明洪武初招撫下山附籍大祠鄉每宿僉㸃一人為

  千長聽調征𠞰立猺老以約東衆猺又縣東南有麻貝兩江猺多以盤爲姓排山驛

  陽縣東北一百里明嘉靖中移道州潚南驛改置於此 本廟因之高溪市在零陵縣北七

  十里又曲渦市在縣北四十里冷水市在縣北五十里江湘市在祁陽縣東北六十里明

  初置巡司嘉靖中改置於排山白牙市在東安縣東二十里舟車輻輳爲縣巨鎮結陂

  市在東安縣北六十里又白沙市在縣東三十五里鯨江市在縣西五里花橋市在縣西十五里

  石板市在縣北四十里中秋市在縣東北四十里今廢下灌市在寕逺縣南又侯坪市在

  縣西北花橋市在縣東北四十里又有平田百家坪等市濤墟市在江華縣西南一百里又

  牛砦甑水車下等市皆在縣西南

 ︹津梁︺蕪江橋在零陵縣東四里唐建俗名茅江橋水字橋在零陵縣西南四十五里

  宋黄庭堅有題議平政橋在零陵縣西門外爲入廣西孔道五馬橋在零陵縣

  西三十里俗名土馬橋亦入粤西通衢東江橋在祁陽縣東瀟湘門外一名飛虹橋祁水

  於此入湘龍泉橋在祁陽縣東一百里歸陽鎮上游清白二江由此入相大忠橋

  在祁陽縣南六十里雙江橋有二俱在祁陽縣北一跨餘溪一跨烟江沈公橋

  安縣南門外濫橋在東安縣北蘆洪江皋橋在道州城西北三十五里宋嘉定中建

  高成橋在永明縣西南三里層巖上跨警水學士橋在永明縣西南六十里

  家渡在零陵縣南二里即古百家瀨也宋蘇軾有詩湘口渡在零陵縣北十里

  浦渡在東安縣東十五里斜陂渡在道州北十里把截渡在寕逺縣北八里

  歐家渡在永明縣東北二十五里

 ︹隄堰︺司馬塘在零陵縣北門外以唐柳宗元得名湘中蓮藉勝於他處以司馬塘產者為尢

  湮塘在零陵縣東北一百里其深莫測明統志相傳有民得一白鱔將烹之有老叟曰此

  湘江之龍恐禍及民怒以為虚誕排之翌日一村俱陷横塘在祁陽縣東三十里岸濶潮平

  停膏蓄黛是為上下横塘舒塘在祁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江灘迅急至此而舒故名碧虚

  塘在寕逺縣東南宋天聖中築魚塘在寕逺縣南三十里明萬厯中知縣蔡光築民得灌

  溉之石期壩在東安縣東

 ︹陵墓︺︹虞︺帝舜陵在寕逺縣東南史記五帝本紀舜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注皇覽曰舜

  冡在零陵營浦縣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望祀虞舜於九疑水經注九疑山大舜⿱穴之 -- 窆其陽商均葬其

  隂寰宇記亦名永陵自古禁樵採置守陵户方輿勝覽在女英峯下 本朝屢次遣官致祭︹漢︺

  龍述墓在零陵縣北一里述守零陵卒葬於此土人名曰廉威阡宋楊萬里龍伯高祠堂碑

  云相傳伯高葬於城市子孫遂家焉證諸陶岳之記良然蔣嵩墓在道州東南四十里蔣居

  舂陵節侯買墓在寕逺縣北六十里又戴侯熊渠墓亦在焉︹南北朝︺

  ︹齊︺李道辨墓在寕逺縣東縣志李道辨隴西人時為南道開拓南蠻大使後卒葬此

  ︹唐︺趙羣墓在零陵縣西北瀟湘之交唐柳宗元有誌李邰墓在寕逺縣南去下灌

  ︹五代︺︹後唐︺何仲舉墓在道州北二十五里︹宋︺陶弼墓在零陵縣

  金釡山宋黄庭堅有誌胡宏墓在零陵縣東關外周輔成墓在道州西周子

  故居之左呉必達墓在道州東北十五里樂雷舉墓在寕遠縣西吳舜

  舉墓在永明縣南十里聖人山麓周堯卿墓在永明縣西家歐陽修有誌

  長庚墓在江華縣南五里有碑郭鳳墓在新田縣南鄉︹明︺胡節墓

  陵縣西芝山下何天衢墓在道州西北

 ︹本朝︺陳大受墓在祁陽縣浯溪南二里今改遷三門灘陳海灣乾隆十八年有   御

  製碑

 ︹祠廟︺忠節祠在府學左祀明末死難陳純德黃神祠在零陵縣東七十里唐柳宗元

  游黃溪記由黃溪東屯南六百步至黄神祠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黄氏居黃溪民咸安

  焉以為有道死乃為立祠留侯祠在零陵縣南四十里萬山中柳侯祠在零陵縣

  西南愚溪上祀唐柳宗元精忠祠在祁陽縣東二里祀宋岳飛顔元二公祠

  在祁陽縣西南浯溪上祀唐顔真卿元結黃石公祠在東安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獬豸山

  周元公祠有三一在道州學宫西宋春陵太守直閣向公建胡銓張栻皆有道州濓溪祠

  記一在永州府學宫東宋零陵太守陳公輝倡議建立張栻為之記一在寕逺宋邑令黃大明建魏

  了翁為之記帝舜祠有二一在道州西半里儒學後後漢書郡國志引營陽郡記曰營浦

  縣南三里餘有舜南巡止宿處今立廟縣志唐元結建一在寕逺縣東南水經注九疑山南有舜廟

  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方輿勝覽祠在舜峯下縣志在玉琯巖下明洪武初遷於簫韶峯下

  陽公祠在道州西祀唐刺史陽城沈守備祠在道州北六十里祀明宋死難沈至

  褒忠祠在寕逺縣東南祀宋都巡檢王政烈女祠在江華縣治東明萬厯初

  建祀烈女趙向貞諸葛廟有二一在零陵縣南三里一在東安縣治西瀟湘廟

  在祁陽縣東門内祀帝舜及湘君湘夫人臯陶廟有二一在道州西八里一在寕逺縣西江

  龍飛廟在寕逺縣西北祀漢光武泰伯廟在寕逺縣北五里其右有仲雍祠在

  黄馬山下舂陵侯廟在寕逺縣北舂陵故城東後漢書城陽王祉傳建武十八年詔零陵

  郡奉祀節侯戴侯廟以四時及臘𡻕五祀焉王佐廟在永明縣南十里祀唐李靖

  将軍廟在永明縣南六十里祀宋呉舜舉笢竹廟在永明縣西南十里祀漢高祖

  烏臺廟在永明縣西二十五里地名凍青源祀宋御史周渭之渭之恭城人嘗奏免嶺南租

  税故祀之淮南王子廟元和志淮南王子廟在江華縣南七十二里荆州記淮南王被

  誅其子奔至比城門化為石今名東塘神

 ︹寺觀︺法華寺在零陵縣東山唐柳宗元有法華寺新作西亭記宋改名萬壽寺明洪武初改

  名高山寺龍興寺在零陵縣城西南唐柳宗元嘗僦居於此西有淨土院宗元有龍興寺修

  淨土院記宋元豐四年改名太平寺金籣寺在祁陽縣東北一百里環寺皆山中一阜如砥

  方十餘畝繞之以渠舊名玉環山是為寺基永福寺在寕逺縣東南九疑山上九疑山志

  舊名無為寺又名報恩寺相傳南齊勅建有斷碑可識宋太平興國中易今名㑹真觀

  陽縣西北五里即雷壇觀也有巖洞題曰雷霆都㑹洞天元白玉蟾㑹真觀記雷霆都㑹洞天祁山

  枕其北溓湘匯其南白鶴巍峩環其東四望突兀撑其西此洞之所以據地之勝也白鶴觀

  在祁陽縣東北三十里白鶴山名山記祁陽縣白鶴觀唐末𮗚有鐘重數百觔一夕風雷忽孔躍入

  江後有客夜宿昭潭夢一道流曰吾祁陽白鶴觀道士欲歸久矣幸附後載客諾之遅明忽有鐘臥

  水次文曰祁陽白鶴觀鐘乃載之以歸綠天庵在零陵縣東門外里許唐僧懷素故居今

  筆塜墨池尚存宋陶榖清異錄懐素居零陵東郊治芭蕉亘帶幾數萬取葉代紙而書號所居曰綠

  

 ︹名宦︺︹漢︺召信臣壽春人元帝時為零陵太守為人有方畧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

  嘉汝南安城人光武朝遷零陵太守視事七年卒零陵頌其遺愛吏民為之立祠焉龍述

  京兆人光武時㩴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多治效夏勤九江人和帝時為零陵太守有理能

  之稱安帝時官司徒陳球下邳淮浦人靈帝時桂陽李研等寇鈔陸梁太尉楊秉表球為零陵

  太守球到設方畧期月賊散而州兵朱蓋等反與桂陽賊胡蘭等數萬人轉攻零陵郡中恐⿰扌⿱彐𧰨 -- 掾吏白

  遣家避難球怒曰太守分國虎符受任一邦豈顧妻孥而阻國威重乎乃悉納吏人老弱與共城守

  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逺射千餘步多所殺傷賊復激流灌城球反決水淹賊相拒十餘

  日㑹度尚救兵至募士卒共破斬朱蓋等楊璇㑹稽人靈帝時為零陵太守蒼梧桂陽寇起賊

  衆多而璇力弱乃製馬車數十乘以排囊盛石灰於車上繫布索於馬尾又為兵車專彀弓弩尅期

  㑹戰令馬車居前順風鼓灰賊不得視因以火燒布布燃馬驚奔突賊陣後車弓弩亂發鉦鼓鳴震

  羣盜破散追逐傷斬無數梟其渠帥郡境以清︹晉︺尹奉元帝時為零陵太守王敦構難譙王

  丞馳檄討之奉首同義謀出軍營陽於是一州之人皆同義舉易雄瀏陽人為舂陵令譙王丞

  起義雄承符列敦罪惡宣募縣境有衆千人負糧荷戈從之力屈城䧟雄曰惜位微力弱不能救國

  難遂死之︹南北朝︺︹宋︺裴松之聞喜人為零陵内史元嘉初巡行風俗上二十四條

  ︹齊︺范雲舞隂人永明十年遷零陵内史在任潔已省煩苛去游費初零陵舊政公田奉米之

  外别雜調四千石及雲至郡止取其半百姓悦之︹梁︺孫謙莒人天監六年出為零陵太守

  已老猶彊力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𭧂謙至絶跡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人謙為郡縣常勤勸

  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於鄰境伏暅平昌安邱人武帝時為永陽内史在郡清潔政務安

  靜治狀上聞詔勘十有五事帝善之遷東陽太守為吏人所懷︹唐︺李峴呉王恪孫天寶中出

  為零陵太守治政得人心尋遷長沙元結河南人代宗時拜道州刺史初西原蠻掠居民數萬

  去遺户纔四千諸使調發符牒二百函結以人因甚不忍加賦請免百姓所負租税及租庸使和市

  雜物十三萬緡許之明年租庸使素上供十萬緍結又奏宜以時増減詔可結為民營舍給田免徭

  役流亡歸者萬餘去任後民立石頌其德陽城定州北平人德宗時出為道州刺史治民如治

  家不以簿書介意月俸取足則巳州産侏儒𡻕貢諸朝城哀其生𮦀無所進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

  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罷州人感之以陽名子賦税不時觀察使數誚責州當上考功第

  城自署曰撫字心勞催科政拙崔敏博陵人貞元中永州刺史黜侵漁吏擒戮妖巫出令三年

  人魚怨讟柳宗元河東人元和初貶永州司馬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湮厄感

  鬱一寓諸文倣離騷數十篇讀者咸悲惻韋宙京兆萬年人元和間出為永州刺史遇𡻕歉斥

  官下什用供刺史者得九十餘萬錢為市糧餉民不知法多觸罪宙為書制律並種植為生之宜州

  負嶺轉餉艱險每饑人輒殍死宙始築常平倉收榖義餘以待之縣舊置吏督賦宙俾民自輸湘源

  生零陵香巖市上供人苦之宙為奏罷民貧無牛以力耕宙為置社二十家月㑹錢若于探名得者

  先市牛以是為準久之牛不乏立學宮取仕家子弟充之民以婚娶㑹賓客號破酒多至數百人力

  不足則不迎宙條約使畧如禮俗遂改薛存義河東人元和間授零陵令甫下車遁逃復

  還蠧姦披露逋租匿役期月而理薛伯高河東人元和中為道州刺史毁鼻亭象祠遷州

  學於州西營川門外柳宗元為記述其善政︹宋︺張去華襄邑人太祖時荆湖平命通判

  道州去華上言桂管為五嶺衝要今劉鋹保境固守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趨番禺如踐無人之境有

  詔嘉寇準下邽人天禧間罷相貶道州司馬始至州素無公𪠘百姓競荷瓦木不日而成

  徐處仁應天榖熟人徽宗時為永州東安令蠻人叛處仁入峒開示恩信蠻感泣誓不復反

  趙不𢙯宋宗室紹興中除永州通判郡𡻕輸米倍收其贏民病之不𢙯言於子損其數帥司

  檄錄靖州獄辨出𡨚者數十百人晴人德之繪其像以祠楊萬里吉水人紹興中調零陵丞

  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以書刀請始見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

  身名其堂曰誠齋浚入相薦之朝子長孺後繼為零陵簿丞田如鼇贛州人紹興間知道

  州時母后南還郡國悉獻典禮謂出⿱⺾㳄餘實於常賦之外巧為各色以斂如鼇獨以州小民貧一無

  胡寅崇安人知永州寕德皇后訃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䟽言禮讐不復則服不

  除願降詔㫖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先是安國知永州寅治永綽有父風人稱奕世戴德云

  李南壽龍泉人紹興間知道州疏減大禮錢之病民者後擢起居舍人乞外補孝宗曰卿道

  州政事甚美如卿等姓名嘗書屏間未忍令卿去朕側王政山東人乾道中為衡永郴桂都

  巡檢郴寇犯寕逺政禦之𬒳執罵賊死贈觀察使李揆瀏陽人乾道中寕逺尉𫉬盜數多或

  謂可得美擢揆曰殺人媚人吾不為也民至今稱之章穎臨江軍人孝宗時調道川教授作周

  敦頤祠㑹宜章寇為亂羣僚相繼引去頴獨留寇平郡守奏穎有協贊之功可大用王阮

  人廉正方介學有原本孝宗時移永州教授獻書闕下請罷呉楚牧馬之政而積馬於蜀茶馬司以

  省往來綱驛之費𡻕時分牧之資凡數千言黃疇若豐城人淳熙中授祁陽主簿邑民有

  斥僧為盗且殺人移鞫治疇若疑其無證以白㸃刑獄馬大同且爭之甚力己而得真盜

  大聲仙游人淳熙中通判道州⿺辶商寇至調軍督戰賊潰去尋知州事百姓呼為傅父歐海

  茶陵人知零陵有善政作勸農十詩真德秀稱為衞良之遺表聞於朝李芾衡州人理宗時

  為祁陽尉賑荒有聲攝縣縣大治辟湖南安撫使幕官時盜起永川招之𡻕餘不下芾與參議鄧垌

  提兵破其巢擒賊魁以歸餘黨遂平後知永州有惠政︹元︺烏克遜澤臨漢人至元二

  十一年調永州路判官湖廣平章約蘇穆爾貪縱滛虐誅求無厭或妄言初歸附時比屋歛銀將輸

  之官銀己具而事中止約蘇穆爾即下令責民自實隨地置嶽株連拷掠死者載道所𫉬盡掩有之

  有使至永澤戒吏供帳酒食務適其意使者感愧因以利害曉之一郡獲安是𡻕盗起寶慶武岡行

  省遣澤討平之丞相僧格建議考校錢榖澤自上計行省約蘇穆爾怒其無所增羡拘繫之僧格敗

  約蘇穆爾伏誅得釋 烏克遜澤舊作烏占孫澤約蘇穆爾舊作要束木僧格舊作桑哥今俱改正

  劉潛吉安人任永州錄事𡻕饑鄰境遏糴遣吏持所受告身懇於全守石古峯守義其請遂通

  商販民賴以活兵尉張榮壽等恃勇掠民乃白府將盡捕下獄强𭧂斂手樊炳永州總管爲政

  廉明興學校毁淫祠八百餘區驅巫祝以代民役任滿除湖南宣慰副使林興祖福州羅源

  至正八年授道州路總管時寇進城至即布恩信貸商鈔爲守禦計賊聞一日具五百盾以爲大

  軍至中夕遁去永明縣峒猺竊發以手牓諭之皆曰林總管廉而愛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

  蟲食麥苗興祖為文禱之大雨三日蟲死而麥稔罷興作賑貧乏輕徭薄斂郡中大治鄧祖

  勝永州守將明兵圍城食盡自殺︹明︺陳福山同安人洪武時知零陵縣居官清謹修築

  堰塘溉田二百餘頃民賴其利號曰陳公堰應應天人宣德中知永州府政尚寛平

  昭雪𡨚獄奏革黑石湘口大橋三關税務用通商旅盛祥丹徒人正統中知道州多惠政州有

  虎患禱於神二虎渡河一虎斃鼻亭祠下及卒民祔祀寇準祠十同漢陰人鯁介不阿勤於民

  事景泰中知東安縣儒學舊在城外數有苗警同為遷建治東士民德之楊宗豐城人成化中

  知永州府𡻕時每親行渠堰築祁陽城行九等均徭法諭民婚嫁無得論財貧者官給布帛一時婚

  配者九千餘家馬成四川人成化中知祁陽縣滿秩九年應遷百姓赴闕乞留遂命復任三年

  鄉民中有至老不見官府者一日偶至縣庭長揖不跪左右叱之成歎曰使吾民皆如是胥與葛

  氏遊矣禮而遣之符鍾南昌人嘉靖中知道州值𡻕荒餓莩載道鍾悉發倉榖賑濟而後以

  聞全活無算適永明界峒摇越境為寇諭以恩盛乃大服周諒永豐人嘉靖中知寕逺縣高山

  寇亂諒躬率郷民搗其巢穴立五營以搤其險又平江華苗有功擢御史𫝊應禎安福人隆

  慶間知零陵縣剛正不阿鋤姦除寇本邑咸陽里與粤全州接壤民因爭田致相攻殺幾致亂應禎

  剖别撫安之唐山斗雲南人萬厯間知零陵縣清正不苛丁内艱去不能具行裝左右或

  請曰某事一判發可得萬緡山斗泣而叱曰是重予不孝也卒不聽鄔熙和新昌人萬厯中

  知祁陽縣𡻕大祲死者相枕籍熙和煮粥以哺施藥以療全活萬人王時春東莞人萬厯中

  知寕逺縣𡻕饑出俸米炊粥以活流亡天早禱雨願減禄算又自責以禳火至今氏有餘思

  可立豐城人知永明縣單騎至邑或問故可立曰吾不忍以迎送驛騷吾父老子弟也迨受事

  一意與民休息裁冗兵汰浮糧民稱為曾母萬元吉南昌人崇禎中為永州推官有宗藩

  諸孫招納亡命元吉寘其家人於理周志躍直隸人崇禎中東安典史時流寇犯境志躍率

  居民禦敵没於陣沈至緒蕭山人崇禎中以武進士為道州守備高紫二源猺賦犯州至

  緒力戰死其女雲英知書道兵法至緒死雲英時年十五出與猺戰勝之奪父尸還猺遁去城𫉬全

  張珣東莞人崇禎十二年析置新田縣珣以衡州同知攝縣事悉心規畫凡城垣署舍學宫壇

  祠以次具舉

 ︹本朝︺魏紹芳文安人順冶中知永州府千戈甫平一時招徕休養民有更生之望大兵進征

  雲貴紹芳精心調度絶不擾民建濓溪書院置義學社學稱賢守第一永人至今思之文運

  亨遼陽人順冶中知新田縣值猺賊犯城運亨率民兵拒守賊衆大至城陷死之同殉節者教諭

  邯鄲王鑄攻子弟皆遇害楊召春正白旗人康熙中知江華縣不畏强禦猺民多骫法召春

  按治之以弭盜安民為急務在任二載六寨斂跡以艱去民思不忘徐尊顯竟陵人康熙中

  任永明教諭重修學宫置學田三百畝拓復濓溪書院購經史遴諸生肄菐其中資以膏火

  純崇明人乾隆初知永明縣在官清亷視民如家人父子以勞㾕卒於官病草時民相率至卧捐

  前問訊歸觀日皆執紼悲號聲溢衢老為肖像尸祝焉翁運標餘姚人有孝行啓任湖南

  縣令有惠政乾隆十三年擢道州民焚香數里迎之道州路通郴桂峭壁千仞下臨深溪為行旅患

  運標捐資倡率鑿險通幽長八十餘里悉成坦途𡻕大疫為文告於城隍神請自罰無傷百姓購良

  方製築親至村落一一審視或以傳染為慮曰我為民父母子弟病忍不一顧耶全活甚衆以疾卒

  於官州人為之立祠沈華呉人乾隆中知零陵縣力行保甲宵小斂跡教學勸耕士鮮不率野

  無曠土催科責之戸首吏胥無所售姦每至鄉必撫䘏其老㓜人皆德之調知武陵縣治績一如宰

  零陵謝仲坃陽春人乾隆中以常德丞屢攝永州府事正已率屬屏絶請託自署楹帖

  云但有餽遺都郤去曾無情面可求來淫雨害稼度禱立止政暇輒延耆士論學不倦莊熊

  芝陽湖人乾隆中知零陵縣方春勸農周行田問集鄉耆問稼穡水旱藹然有古循吏風

  三格岳池人乾隆中知零陵縣亷惠甚著剏建羣玉書院講學誡士後置田養之去後為祔祀

  書院稱和溪先生何澤茂閩人乾隆中權知寕逺縣善治盜先是㣲行周厯盡悉鄉堡間

  積年巨賊遇報竊即籖示賊所在至則果就𫉬嘗一夜𫉬十餘人良善以安陳丹心

  人乾隆中知寕逺縣下車致文行士周訪民間疾苦首革除之縣多曠土教民植薯𡻕偶歉得無饑

  移零陵去任縣人羣送之江滸攀舟不忍别汪輝祖蕭山人乾隆中知寕逺縣夙習吏事

  凡治獄情罪必當尤喜表章節孝未旌者悉附祠側著舂陵表貞錄又著善俗書民事纎細無不詳

  備教化大行風俗一變蕭國璋山海關人嘉慶初知祁陽縣建龍神祠有禱立應修義渡

  以濟人先知寕逺亦多善政曾鏞泰順人嘉慶中知東安縣治尚寛簡懲一二詐誣之民邑

  幾無訟捐葺育嬰堂課士字民視若家事以仕學兼優舉治行未幾卒人咸惜之

 ︹人物︺︹漢︺鄭産泉陵人為白土鄉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産子一𡻕輒出口錢民多不舉子

  産乃勅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代出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生鄉︹三國︺︹漢︺劉

  敏泉陵人與蔣琬齊名為左䕶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威將軍鎮漢中時魏遣曹爽襲蜀敏與王平據興𫝑多張旗

  幟彌亙百餘里㑹大將軍費禕從成都至魏軍即退敏以功封雲亭侯賴厷零陵人父恭昭

  烈帝用為汰常厷為丞相西曹令史隨諸葛亮於漢中蚤夭亮甚惜之與張裔蔣琬書曰令史失賴

  厷為朝中損益多矣︹呉︺黄蓋泉陵人孫聖舉義兵蓋從之堅薨隨䇿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

  城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為守長凡守九縣所在平定建安中隨周瑜拒曹操於赤壁蓋

  建䇿曰操軍方連船艦首瓦相接可燒而走也瑜用其計卒破操拜武錄中郎將武陵蠻及長沙益

  陽山賊反亂蓋盡討平之加偏將軍蓋姿貌嚴毅善於養衆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子柄爵關内侯

  ︹晉︺唐諶零陵人少有志操武帝初年舉茂才拜武騎嘗侍平呉還拜零陵太守境内清晏道

  不拾遺百姓樂業唐宏零陵人永嘉初舉孝亷拜殿中郎累遷尚書太司徒薦舉賢能朝野

  唐𠬢泉陵人官郡功曹史庾闓薦𠬢牋曰𠬢立身持操行著一邦若得⿰馬叅 -- 驂軌鸞衡服襄駿

  足則機石之良選可以對揚萬里者也︹南北朝︺︹齊︺唐獻之泉陵人舉秀才官至

  廣州都督嚴毅公清臨事能㫁嶺表肅然︹唐︺張子厚江華人家洄溪元結聞而就之見其

  容若少壯問其年己九十有奇問其何以能此子厚對曰巖下有泉田環於左右五世居此飲食取

  足無求乎他乃止結宿結贈以詩刻於巖下張季秀道州人代宗時處士道州刺史元結

  請於朝曰季秀介直自全退守亷遜乞令州縣造舍給田免其户役從之季秀卒結表其門

  季子祁陽人性愛書貧甚尤介特不苟受施讀經傳言推太史公班固下到今通為書號史纂

  又取鬻老管莊子思晏子下到今為子纂黜陟使取其書以名聞除為太子校書唐節督

  零陵人曾為瀧水令去官家於瀧下水石間日號丹崖翁刺史元結為作丹崖銘何堅

  人德宗時舉進士自太學歸韓愈送以序稱為道民之賢者周魯儒延唐人太和間舉進

  士詞賦宏麗有時名官終員外𭅺知制誥劉禹錫有送魯儒赴舉詩其序云與之言能言其得姓因

  家之所自暨縣道鄉亭之風俗望山名水之概狀羅含所未記朱贛所未詳咸得之於生李邰

  延唐人太和二年應賢良方正擢進士第一時昌平劉簧以䇿詆宦官落第邰歎曰劉蕡下第我輩

  登科能不厚顏乃上疏言陛下以直言招天下士蕡以直言副陛下所問雖訐必容雖過當奬書之

  史冊千古光明况臣所對不及蕡逺甚内懐愧恥自謂賢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疏奏

  不納人服其公︹宋︺路振祁陽人幼頴悟父洵美奇之淳化中擢甲科遷太子中允通判邠州

  遷知濱州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振親加撫諭堅壁自守契丹引去大中祥符初使契丹𢰅

  乘軺錄以獻擢左司諫知制詔振文詞温麗尢長詩咏從事譙亳獨直行在專典綸翰箋奏填委應

  用無滯時稱為敏贍𢰅九國志有集十卷其子綸為太常寺奉禮𭅺周堯卿永明人警悟彊

  記以學行知名天聖進士積官至太常博士范仲淹薦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卒堯郷年十二喪父

  憂戚如成人及母䘮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御酒肉既葬慈烏百數銜土集隴上人以爲孝

  感所致居官祿雖薄必以周宗族朋友其學長於毛鄭詩及左氏春秋子論鼎州司理叅軍詵湖州

  歸安主簿陶岳祁陽人性清介以儒學有名官太常博士尚書職方員外𭅺知端州不苟取余

  靖寓端訪諸父老言爲硯所苦前後刺史不永硯者惟包拯及岳二人而己陶弼岳子俶儻

  知兵慶厯中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往襲大破之以功得陽朔主簿調陽朔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

  善政甚多進西上閤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𫉬間牒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加

  東上閤門使未拜而卒周輔成營道人敦頤之父世居濂溪登進士厯官多善政終貴州

  桂嶺令以子貴贈諫議大夫萬厯中奏請從祀啟聖公祠周敦頤營道人初爲主簿調南安

  軍司理叅軍移桂陽令俱著治績徙知南昌厯合州判官嗣爲廣南東路轉運判官三年轉虞部郎

  中提㸃刑獄以洗𡨚澤物爲己任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峯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

  所居濓溪以名之卒年五十七黄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遲於取名而鋭於求

  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𭒀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

  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又著通書四十篇發明太極之藴序者謂其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

  孔孟之木源大有功於學者也嘉定十三年賜諡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庭二子

  周夀元公子元豐五年進士初任吉州司户次秀州知錄終司封𭅺中黃庭堅跋壽所𢰅

  龍眠居士大悲贊云元翁純粹動金石其言語文章發明秋慧非為作使之合蓋其中心純粹而生

  光耳弟燾元祐進士為黃池令兩浙轉運使時蘇軾知杭州與燾唱酬甚夥後終寶文閣待制

  遘其先自江寕徙永州登進士第積官至光祿大夫欽宗時守中山金人再至受圍半年遘呼總

  管使盡括城中兵擊賊為步將沙振所害及其子錫並僕妾十七人城遂降建炎初贈特進遘性孝

  友為入寛厚長者任部刺史二十年每出行郡邑必焚香祈天願不逢貪濁吏嘗薦王安中吕頤浩

  張慤謝克家何鑄後皆至公輔世以為知人弟適由閒封少尹官至光祿卿金人執之以北後十年

  死於雲中鄧璋永州人范純仁謫永州璋館門下教授諸孫同郡王繪布衣也時有詔舉遺佚

  胡安國以璋與繪應召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之官以勸為學者李良輔稱二人黨人范純仁客而

  流人鄒浩所請託也蔡京素惡安國異己得良輔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獄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

  李長庚江華人紹興進士厯官五十年仕至朝議大夫亷潔有守不事生産惟積書數

  卷 --卷(⿵龹⿱一龴)著有氷壺文集義太初道州人先以詞賦名尋舍去宗濂溪之學登淳熙進士品行端

  方周必大朱子皆與之遊屢表其能厯官知高瓊二州俱有聲著氷壺詩十卷易集注五卷 --卷(⿵龹⿱一龴)文集二

  呉庸道州入登淳熙特科為容州陸川主簿李接倡亂庸與同郡徐邦直唐㨗起兵禦之

  庸不克死事聞贈承德𭅺官一子樊謹寕逺人淳熙六年郴寇入江華謹應募覘賊為賊所

  執不屈死之樂雷發寕逺人少頴敏書無不讀九長詩賦累舉不第門人姚勉登科以讓

  第䟽上理宗召親試對選舉八事䇿嘉納之特賜及弟因數議時政不用歸隱雪磯︹元︺蔣節

  零陵人元未聚義兵千人結寨保障湖南兵起節擊走之行省疏節為安撫司領其部曲修葺城池

  自備糧餉招撫猺獠討平山寨且耕且守︹明︺周壎敦頤九世孫好學善談易長於詩討元季

  隱居營道山之陰洪武初有司以明經舉送京師不仕歸熊魁營陽人早𡻕䘮父與兄裘同事

  母何氏色養備至母常患危疾魁割胸肉以進服之頓愈歐善堂寕逺人洪武初李文卿内

  附餘黨未息平章楊燝駐兵道州議縣北十里外盡屠之善堂年九十餘率衆耆老説燝曰兵以輯

  亂為功今峒獠之外皆赤子被脅從耳豈可妄殺無辜璟悟乃止賴以全活者十數萬人唐慎

  零陵人永樂舉人官御史巡按廣西有淫祠能為民禍福皆云著赭永過廟門即降災慎乃著緋衣

  往焚其像而廬之邪妖竟息後擢兵備僉事張琮東安人宣德中為守鎮百户苗寇犯境琮

  冒矢石拒敵中流矢卒雷復寕逺人正統進士任御史風裁凛然出為廣西副使討斬叛民

  胡趙成成化中巡撫山西凡六降勅㫖奬諭𡩋良祁陽人正統進士天順中為刑曹時曹石

  恃功驕横恣陷善𩔖良仁恕明敏誓不受權貴指使厯浙江布政使拔謝遷王華諸生中時稱知人

  熊繡寕逺人成化進士由行人擢御史巡按陜西劾布政使于璠賊穢璠誣奏繡他亊逮訊卒

  無驗璠所親當路者力主之謫清豐知縣宏治中累遷副都御史巡撫延綏正德初為雨廣總制有

  軍功以不合劉瑾致仕卒諡莊簡周鵬永明人成化進士官刑部生事每錄囚多所平反出

  為潮州知府築三浰溪隄溉田數千湏陳憲章為碑記之官至雲南𠫵政何天衢道州人宏

  治進士正德中官御史彈劾無所避權貴斂手劉瑾柄用落職家居瑾敗起知河南有累遷浙江布

  政使宸濠不軌内侍畢直潛為應接天衢以計擒之嘉靖初論功晉都御史巡撫河南礦賊王堂倡

  亂討平之進工部侍𭅺留守南都胡節零陵人宏治進士正德中官御史立朝敢言時劉瑾

  擅權節巡按山東一無所饋瑾怒使緹騎逮進京節杭疏條瑾罪惡俱為瑾匿矯㫖下錦衣獄為瑾

  黨毒死嘉靖初贈光祿卿郁浩零陵人宏治進士嘉靖中官刑部員外𭅺世祖欲加興獻尊號

  浩上疏力爭不聽終江西僉事張機祁陽人事後母孝及父母相繼殁廬墓十有二年宏治中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成章道州人父泰納妾丁生成章甫四𡻕秦卒丁之父逼令改適丁勇銀錢與嫡妻

  何各藏其半約成章長授之及成章為諸生何臨殁授以半錢告之故遂尋母得之及母卒廬墓三

  年嘉靖中授國子學錄陳薦祁陽人隆慶進士官御史忤中官馮保稱病歸萬厯間起按陜

  西時三秦荒旱延慶為甚薦理贖鍰得四萬餘金上疏請賑全活甚衆累官吏部尚書著古今衷辨

  百餘申在廷祁陽人萬厯中舉人由學正出知貴陽郡以黔蠻易亂預繕城堞足糗糧

  練什伍天啟初成都兵變圍貴州在廷有守城功崇禎中贈太樸少卿周希聖零陵人萬

  厯進士知華陽縣邑𡻕供宫扇十餘萬大為民困希聖出俸錢佐之猶不支秩滿擢御史具疏極陳

  其𡚁謫灌陽典史用薦起太僕寺丞累遷南户部尚書楊漣劾魏璫奸坐黨削籍蔣向榮

  零陵人萬厯進士知南樂縣民侯華為母所訟向榮歎曰令教民者也而使階除下有不孝子不德

  孰甚焉乃置華於獄欲解印綬去邑人咸誚責華華亦自痛悔遂坐母於庭出華秋之使謝母母子

  相抱天哭觀者咸泣下華卒為孝子遷吏部郎中見魏璫專政乞歸蒲宗瑞永明人居家孝

  友以貢生授崇善知縣以疾歸遇盜掠其行李止竹籠一肩羣驚曰囊槖如此不取民間一文可知

  因相戒散去蒲秉權永明人萬厯進士授建昌令天啟中擢吏科給事中時魏璫竊國柄

  㑹有襲封之命秉權力䟽爭之得寢璫敗起西寕兵備厯肅州副使邦永明人父思性

  𢹂家謁選卒母歐陽氏扶柩還鄉中流舟覆釴纔五𡻕同母皆為隣舟所救見父棺浮沉乃復投水

  攀棺號泣衆皆憐之共援柩登岸𫉬歸年十四為諸生未幾卒母歐陽及妻蒲氏皆以節顯

  德明東安人崇禎舉人十六年張獻忠陷城强授偽職德明抗節不屈仰藥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賜入忠義祠 張 綸祁陽人舉崇禎中鄉試方介寡合遭寇亂避地深山築土

  室以居親故罕見其面卒於土室陳純德零陵人崇禎進士時帝鋭意求治召諸進士於

  前咨以時事純德敷陳稱㫖授御史巡桉山西盡心職業尋督畿輔學政都城陷作書别父母北面

  再拜自縊贈太僕卿諡恭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唐周慈零陵人篤

  志正學萬元吉為推官甚器之後從元吉死蔣道亨永明人衡川府教授攝武陵縣事崇

  禎十六年張獻忠陷衡州道亨抱印罵賊遂遇害

 ︹本朝︺傅明賢零陵人順治初粤寇圍城明賢負母岀門者不許其父己先出母命往省之哭

  而行母聞隣人為兵所殘驚怖死明賢歸一慟而絶應零陵人世為巫居唐公廟粤寇

  圍城糧盡兵入廟中欲殺食其父應黌請以身代賊殺之邑人哀之立祠廟側蔣本生

  人康熙舉人㓜孤力學事母孝母卒廬墓三年每長號聲徹郊坰有白雁集於廬側拊翼哀鳴𡻕餘

  王錞祁陽人康熙鄉舉知安平縣縣地瘠民貧錞至蠲其苛急調普定值苗變籌畫軍需

   民不知擾水災辦賑無冒無濫民沾實惠焉黃簡祁陽人父用中避兵竹山為兵所執簡求

   以身代兵乃釋父刺簡死雍正六年 旌陳糦零陵人少以淹博着尤精於易垂老兩目眵昏

   日集生徒講解不倦人咸以耆宿奉之後官湘潭縣訓導雷時登祁陽人年四𡻕母饒為寇

   掠求之不得朝夕哭泣稍長讀書成諸生日以求母為念遂徧厯楚豫徒歩五千里果得母於新安

   奉之而歸伍澤榮祁陽人雍正進士知寶坻縣有惠政民愛戴不忘卒祀名宦陳大

   受祁陽人雍正進士性沉敏强記童時初授内則即退行其儀家人怪之拱而曰禮也由編修厯

   官安徽江蘇福建巡撫兩廣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直軍機處不務赫赫之名興利除𡚁必以漸凡

   所規畫務為久逺卒賜祭葬祀賢良祠諡文肅 蔣 鳳邑零陵人父漣以孝稱鳯邑

   雍正鄉舉知東流縣調建德決獄多所平反鄰獄有疑者皆委讞驗民顔其堂曰片言晆文

   煥零陵人雍正戊申舉孝友文章第一授知江南桃源縣值水災民多漂溺丈煥募船拯救並請

  按户查賑全活遂衆既復大早詣鄉亭祈禱雨立沛時氏飲之酒因額亭曰醉雨蔣元縉

  永明人乾隆選枚授常州通判調保定先是安州與新安縣民爭地容城楊忠愍祠産十八頃亦被

  隱占元縉奉檄履勘盡歸忠愍祠故地並勘出官淤多頃判入蓮花書院以資養士署用知兼攝容

  城縣事俱以廉能稱申大年祁陽人乾隆鄉舉由議叙累官刑部郎中出為邵武知府郡上

  瘠民貧大年至悉罷苛政以惠綏之致仕歸不名一錢郡人皆攀轅泣送周廷高零陵人乾

  隆選拔判開州河決陽武口廷高冒雨行水築隄要害處水不為災值旱蝗為文禱於神翼日蝗盡

  死累官西安同知所至有治蹟孫占鼇零陵人㓜時家貧嘗給事郡署挾書而往郡守奇之

  勸令讀書不數年補縣學生文名大噪晚而潛心理學終日黙坐澄心一切世味泊如也著有周易

  疑叅四書質疑諸書年九十有六卒劉烺零陵人㓜時為人傭耕年十五方就塾勤學刻勵以

  禮法自持父母晚病目皆好書烺授經家墪凡門人詩文佳者津津雒誦父母聞而𭭕笑竞日九經

  皆有心得手稿藏於家不以問世年七十三以𡻕貢終王名望零陵人由營伍洊升都司

  嘉慶三年隨將軍恒瑞進剿川省邪匪官兵分路攻擊名望奮力先進獲斃甚多因力竭殁於陣事

     聞議廕雲騎尉

 ︹流寓︺︹漢︺竇輔扶風平陵人大將軍武之孫武為宦官所殺輔時年二𡻕武門人桂陽胡勝及

  令使南陽張敞共逃輔於零陵界詐云已死勝以為己子而使聘娶焉唐世文太原人徙

  家零陵素驍勇狀貌英偉眼環齒露昭宗時黄巢寇起世文團練鄉兵保定閭里劉建鋒舉為永州

  刺史光化初馬殷據楚令李唐攻永州世文力戰城陷死之︹宋︺范純仁吳縣人哲宗時

  永州安置時疾失明聞命怡然就道既至永韓維謫均州其子訴維執政日與司馬光不合得免行

  純仁之子欲以純仁與光議役法不同為請純仁曰吾用君實薦以至宰相昔同朝論事不合則可

  汝輩以為今日之言則不可也有愧心而生不若無愧心而死其子乃止沈遼錢塘人神宗時

  為審官院主簿王安石更張法令遼持論不阿罷去久之監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適他使者至修

  夙怨中以法奪官流永州范祖禹華陽人言者論祖禹修實錄詆誣又摭其諫禁中雇乳媪

  事貶昭州别駕安置永州呂希純壽州人哲宗時謫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汪藻

  饒州德興人紹興八年升顯謨閣學士以言者奪職居永州張浚綿竹人紹興二十年徙居

  永州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方疇弋陽人紹興中秦檜以疇與胡

  銓通書編置永州王庶慶陽人紹興十三年御史胡汝明論庶譏訕朝政謫道州安置至貶

  蔡元定建陽人慶元時朱子落職罷祠元定以朱子門人送道州編管蔡沈

  人從父元定謫道州父子相對常以理義自怡悦元定殁徒步護䘮還有遺之金而義不可受者謝

  卻之曰吾不忍累先人也曾極崇仁人題金陵行宮龍屏迕丞相史彌遠謫道州︹明︺羅

  朝貴廣東人寓寕遠縣以織草履為業嘗學於湛若水敦行義得遺金亟還其人

 ︹列女︺︹宋︺路振母祁陽人振丁父艱母氏慮其廢業日加誨激雖隆冬盛暑未始有懈

  國賓妻東安人建炎中盜聚衆於滁州夫為所掠泣曰丁氏族流亡已盡乞存夫以續其祀

  賊遂釋夫而害之︹明︺陸炯耀妻艾氏零陵人兵亂𬒳執欲汚之艾曰終當從汝

  衆辱不能須爾馬涉水如命執者信之至深處急投水死朱垣薇妻高氏零陵人為

  亂卒所掠與夫俱投水死時同縣江涌瑞妻李氏亦為賊所掠殉節死王三仕妻蔣

  氏零陵人年十七歸三仕無子三仕殀家饒於財族人利其貲逼嫁之蔣自縊死知縣李如芳為

  丈刻碑表墓周汝相妻陳氏祁陽人夫卒嘔血死曾三聘妻陳氏

  祁陽人尚書陳薦士年十六歸曾夫亡以首觸棺垂斃而甦服除不食死邱某妻申氏

  祁陽人為亂卒所掠赴水死王渙然妻周氏道州人歸王甫二載渙然溺死周匍

  匐江滸自縊死趙氏道州入名閨鳳先受某聘未適壻天父廷玉亦早逝有姑子誣廷玉存時

  曽許為室脅之婚趙度不免伺夜密縫其衣赴營道江死田税妻傅氏寕逺人税前妻

  生一男傅生一女值賊肆掠傅𢹂二子計不得兩全指其男曰此吾夫之嗣也遂棄其所生女負男

  以逃邑人稱為女中伯道趙龍女寕逺人為賊所執女曰我身如玉可碎不可汚也賊殺之

  楊丈試妻孫氏寕逺人文試殁無子楊苦節終身周氏二女永明人周

  正琚女為土賊所𫉬女紿之曰我黨從爾但吾父曾藏金昂山當往取為妆具及至絶頂俱聳身投

  義天誥女永明人為流寇所掠抗罵不從遂過害趙志倫女江華人名

  向貞年十八被掠不從大罵拔賊刀刺賊賊怒遂斷手足死

 ︹本朝︺甘潛妻蔣氏零陵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旌黃一中妻蔣氏

  新田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旌李二貴妻楊氏零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沈

  士琬妻蔣氏沈士瑄妻唐氏姜大羲妻郭氏高汲妻鄒氏蔣子松妻胡氏張士瑛妻唐氏吕昌渭妻

  魏氏楊子海妻李氏李廷義妻楊氏祝上才妻張氏盛朝綱妻唐氏均雍正年間 旌柏起

  鵠妻于氏祁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申昉妻劉氏唐文思妻申氏唐三國妻李氏陳琪

  妻唐氏均雍正年間 旌李灼妻楊氏道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蔣嘉賓妻何氏蔣

  家茂妻何氏貞女周士嶽聘妻何氏均雍正年間 旌鄭豈几妻楊氏寕逺人夫

  亡守節雍正年間 旌楊梓梅妻李氏零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黄開元妻王

  氏王宗傳妻何氏成文治妻張氏子婦章氏王象奎妻劉氏黃正昌妻李氏黃一銘妻柏氏黃國安

  妻𡊮氏蔣昌嗣妻成氏唐儼妻彭氏李王妻柴氏蔣節妻吕氏王昇彦妻鄧氏周雄妻李氏李沆妻

  漆氏戴永珍妻謝氏孫啟美妻雷氏姜成物妻唐氏鄧宗典妻張氏劉興秀妻王氏易有升妻彭氏

  羅尚鈿妻尹氏陳登位妻盧氏魏思海妻孫氏李正泰妻張氏唐元䄡妻李氏劉標妻李氏唐一美

  妻秦氏黃君祥妻楊氏唐三物妻黃氏唐國謨妻黄氏齊化臣妻周氏卿尚韜妻李氏高齊岱妻張

  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良橘妻湯氏祁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曾應成妻陶氏鄒

  心存妻張氏陳國琠妻周氏龍雲妻何氏李廷雄妻王氏張忠議妻唐氏雷鼇鱗妻段氏鄧之藩妻

  王氏陳良泰妻龍氏鄧以堅妻曾氏曹學元妻匡氏李良松妻李氏徐正性妻申氏申臺妻唐氏申

  士敏妻劉氏廖才盛妻蔣氏唐一龍妻胡氏蕭世菼妻曾氏孝婦龍明鑑妻李氏陳綵妾周氏烈婦

  劉達楚妻李氏何如文妻李氏李世柏妻劉氏貞女文書質聘妻黄氏文志質聘妻申氏李輝聘妻

  龍氏均乾隆年間 旌榮春甲聘妻唐氏東安人未婚夫亡守貞同縣節婦周

  一御妻蔣氏子婦鄧氏周氏婦李氏謝生衍妻白氏胡炳焜妻鄧氏均乾隆年間 旌馮楚

  產妻呉氏道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何之泳妻李氏何又奠妻周氏陶士晨妻嚴氏熊

  旦妻吉氏熊瑚妻文氏周之元妻何氏周梯雲妻何氏均乾隆年間 旌樊明訓妻歐

  氏寕逺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方渥妻樊氏李方洲妻楊氏均乾隆年間 旌周玉璸

  妻王氏永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之英妻楊氏徐登閣妻周氏周玉獻妻薄氏何廷楷

  妻蒲氏弟婦王氏王猷妻蔣氏均乾隆年間 旌蔣襲周妻劉氏江華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胡徽之妻何氏蔣維貞妻常氏均乾隆年間 旌雷大夏妻何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胡尚鉁妻柴氏貞女季茂林聘妻樂氏均乾隆年間 旌盧伯元

  妻卿氏零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高仲顯妻劉氏劉方琥妻鄧氏吕必諒妻朱氏高瑾妻

  伍氏伍福望妻王氏周之駿妻李氏貞女劉芳珽聘妻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文獻妻

  鄒氏祁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何世登妻彭氏于拍純妻文氏韓國善妻石氏韓士志妻賀

  氏烈婦雷榮薦妻劉氏李興位妻蔣氏均嘉慶年間 旌胡紹宋妻周氏道州人夫

  亡守節同州貞女郭相崙妻唐氏均嘉慶年閒 旌李際榮妻樊氏寕逺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李際受妻石氏李承清妻歐陽氏李承渤妻鄭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發祥

  妻蔣氏永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蔣啟鍾妻徐氏何嘉質妻周氏王紹倬妻甘氏王紹侃

  妾黄氏烈婦陳加增妻周氏均嘉慶年間 旌彭廷貴妻蔣氏新田人里人以穢

  辱之恚念投水死嘉慶年間 旌

 ︹仙釋︺︹漢︺屈處靜祁陽人楚白公之後㓜而悟道絶迹人表凡十二年駕鶴而去︹晉︺萼

  綠華自言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羅郁也晉穆帝昇平二年夜降於羊權家贈詩一篇並火澣手

  巾一條金玉條脱各一枚︹宋︺何大士道州人弱冠欲往九疑山學道中途忽聞人呼曰顧

  無人但見所踐石上如觀音像頓悟持戒益堅淳祐中跌坐而化

 ︹土産︺鐵各縣俱出明統志零陵祁陽江華永明寕逺五縣出江華縣出細葛零陵出元

  和志永州貢又道州開元元和貢細苧綄線 剋絲明統志零陵祁陽二縣出

  燕祁陽出元和志永州貢青碌祁陽石磬方輿勝覽出零陵石屏輿

  勝覽出祁陽香茅零陵出水經注晉書地道記曰泉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

  零陵香唐書地理志永州道州貢方竹 斑竹俱道州出寕逺縣出

  異蛇唐柳宗元捕蛇者説永州之里產異蛇黒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腊之以為餌可以己大

  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金橘桂海虞衡志金橘出營道者為天下冠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永順府在湖南省治西北一千八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五百五十里東至辰州府沅陵縣

  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川酉陽州界三百四十里南至乾州廳界二百八十里北至湖北宜昌府鶴

  峯州界三百九十里東南至沅陵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綏廳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鶴峯州

  界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湖北施南府來鳳縣界二百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唐書地理志溪爲鶉尾分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秦黔中郡地漢爲武陵郡

  地後漢以後因之隋爲辰州沅陵郡地唐天授二

  年析辰州置溪州天寶初改曰靈溪郡乾元初復

  曰溪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楚宋爲羈縻永順

  州及上中下溪三州屬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永

  順路至大三年改為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

  七年升宣撫司明統志元時彭萬潛自改為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後彭天寶又改

  宣撫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六年升為永順等處軍

  民宣慰使司明統志領州三長官司六南渭州施溶州上溪州臘惹峒長官司麥著黃

 峒長官司驢遲峒長官司施溶溪長官司白崖峒長官司田家峒長官司屬湖廣都司

 本朝因之雍正四年設永順保靖二同知隸辰州府

 桑植同知隸岳州府七年以永順同知地改永順

 龍山二縣以保靖桑植二同知地改二縣七年置

  永順府屬湖南省領縣四

    永順縣附 郭東 西 距 三 百 里南 北 距 三 百二 十 里東 至澧 州 永 定 縣 界一 百 一 十 里西 至 龍

    山 縣 界八 十里 南 至 保 靖 縣 界八 十 里北 至 桑 植縣 界 四十 里東 南 至 辰 州 府 沅陵 縣 界一 百 七 十

    里 西南 至 保 靖 縣 界 四 十 里 東北 至 桑 植 縣 界 三十 里西 北 至 龍 山 縣 界 六 十 里漢 置 酉 陽 縣 屬 武

    陵郡 晉宋以後 因 之 梁 改 置 大鄉 縣 隋 屬 沅 陵郡唐溪 州靈溪郡 治 五 代 時 蠻 置永 順 州 宋 為 羈縻

    州元 為 永 順 宣撫 司 治明 為 永 順宣 慰 使 司 冶本朝 雍 正 七 年改 置 永順 縣 移 治於 舊 司 治 西北

    三十龍 山 縣在 府 西二 百 二十 里 東 西 距 一 百七十 五 里南 北 距二 百 一 十 里 東 至永

    順縣界一百 三 十 里西至 四 川 酉 陽 州界一 百 八十里南至保 靖 縣 界一百 五 十 里 北 至湖北 施 南

    府 宣 恩縣 界六 十 里 東 南 至永 順 縣界一 百 里 西南 至 四川 黚江 縣 界 二 百 里東 北 至宣恩 縣 界 八

    十里 西 北 至 湖 北 來鳳 縣 界 五十 里漢 沅陵 酉 陽縣地 晉 分 置 黚 陽 縣屬 武 陵 郡宋 齊因 之梁 省 入

    大 鄉縣五 代 及 宋 為 上溪州 蠻地元 為白 崖峒長官 司屬葛 蠻 安 撫 司 為江西 寨明改 劚永 順宣慰

  使司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龍山乾隆元年以大喇司地來屬保靖縣在府南一百四

  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永順縣界三十五里西至四川酉陽州界一可

  三十五里南至乾州㕔界一百一十里北亟永順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辰州府瀘溪縣界一百二十

  里西南至永綏廳界五十里東北至永順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四川酉陽州界一百里漢置遷陵縣

  屬武陵郡後漢以後因之南齊省梁以後為大鄉縣地唐貞觀九年析置三亭縣屬溪州五代時蠻

  置保靖州宋為羈縻保靜州屬荆湖路元改靜為靖屬葛蠻安撫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撫司洪武六

  年升保靖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都司領五砦篁子坪二長官司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保靖縣

  桑植縣在府北百二十里東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百四十里東至澧州慈利縣界一百二

  十里西至永順縣界五十里南至慈利縣界八十里北至湖北鶴峯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澧州

  永定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永順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鶴峯州界二百里西北至鶴峯州界二百里漢

  充縣地晉臨澧縣地隋崇義縣地唐為慈利縣地五代以後為蠻所據宋置安福砦元置桑植安撫

  司至正末廢明永樂四年復置屬九溪衞領美坪等十八峒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桑植縣移置於

  舊司治東五十里九溪衞之安福所乾隆元年三年以上下峝司茅岡司之赤溪苦竹潮塔等地

  

 ︹形勢︺牂牁接境楚馬希範銅柱記東抵荆襄西通巴蜀南近

  辰陽北距歸峽明統依山為郡乃四通八達之地

  

 ︹風俗︺槃瓠遺風楚馬希範銅柱記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

  蠻夷漁獵養生刻木為契明統耕農男女合作

  

 ︹城池︺永順府城在舊永順司治西北三十里岢場地周五里有奇門五三西有河雍正七

  年築永順縣附郭龍山縣城在麂皮壩地周三里有奇門四雍正十年保靖

  縣城在茅坪地周三里有奇門四雍正九年桑植縣城本九溪衞安福所城周三

  里有奇門三明洪武二十五年築 本朝雍正七年改爲縣城

 ︹學校︺永順府學在府城内西北隅雍正十一年建乾隆二十四年四十八年嘉慶十五年

  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永順縣學在縣治西雍正十一年乾隆二十四年嘉慶二十

  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龍山縣學在縣治西南雍正十一年乾隆六年四十四年嘉

  慶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保靖縣學在縣治西南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十九年二十

  七年嘉慶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新童一名桑植縣學在縣治西南雍正七年

  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八年嘉慶四年屢修入學額數八名桂香書院在府東門外舊在府

  治西雍正十一年乾隆二十八年名崇文嘉慶十六年遷建今所復舊名蓮塘書院

  在保靖縣城内乾隆十二年雅麗書院在保靖縣西城外嘉慶十一年澧源

  書院在桑植縣城西舊爲崇文書院乾隆二十一年建四十二年易今名五十三年重修

 ︹户口︺原額人丁三百五十二今滋生男婦共六十四萬三千九十五名口計十三萬一千三百六十

  

 ︹田賦︺田地一千一十七頃八十三畝九分九𨤲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八百二十六兩八釐又古丈

  坪保䇌縣苗疆屯田六十頃三十四畝八分

 ︹山川︺飛霞山在永順縣東二十里上有飛來石閣賀虎山在永順縣東八十里明溪

  太平山在永順縣東南二十餘里下有月漾池山頂有太乙池又龍山縣西北一百四

  十里亦有太平山錫帽山在永順縣東南三十里繡屏山在永順縣東南三十

  里六峯拱抱如城将軍山在永順縣東南三十里相近有福石山天馬山

  順縣東南三十三里福祿壽山在永順縣南二十里後為華蓋山上多古木蘇木

  山在水順縣東南七十里産木可染紅紫土名隙合苦又相近有巖蜂山産蜂黄連山産黃連木

  巖人山石狀人土名農那必鴉噪山在永順縣東南八十里多竹木相近有蘭黃山

  靄山在水順縣東南一百里峯巒峻峙俯視羣山下有巖力坡龍坪潭高望山

  順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茶溪出此路通辰州府野猪山在永順縣南九十里多野猪

  亞牙山在永順縣南一百里與保靖交界相近有拏取牙山水田山在永順縣南一

  百里山出泉流灌數十里因闢成田相近有駱駝山常出獸似駱駝者羊峰山在永順縣

  西八十里心印山在永順縣西九十里紗帽山在永順縣西北三十里巖屋

  山在永順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有同如堂觀音山在永順縣北十里下有玉泉古洞

  玉屏山在永順縣北十五里雕峯綉壁環立如屏牛角山在永順縣東北二十里又

  桑植縣北六十里亦有牛角山飛鳳山在永順縣東北三十里兩峯若鳳翅蟠龍山

  在永順縣東北八十里山勢蜿蜒綿互靈溪出此下有馬谷坡鐵爐山在龍山縣東八十里

  金十山在龍山縣東南二百里馬鞍山在龍山縣南七十五里又保靖縣東二里

  亦有焉鞍山史雨山在龍山縣西南八面山在龍山縣西横亙百里摟四川酉陽

  仙人山在龍山縣西二十里石壁有仙人洞洛塔山在龍山縣北界五十里

  迴龍山在保靖縣東二里米西吾山在保靖縣東一百里吕洞山

  靖縣東南百五十里接乹州廳界霞林山在保靖縣南十五里鐵門山在保靖縣

  南一百五十里後龍山在保靖縣南稞沙山在保靖縣西南五十里洛浦

  山在保靖縣西省志唐置洛浦縣以此獅子山在保靖縣西十里煙霞山

  靖縣西二十里黔山在保靖縣西元和志黔山在三亭縣西五十里後漢時陸康伐蠻經此即

  禱請爲援謝樹木皆有人馬之形因平羣寇改爲武神山紗帽山在保靖縣西二十五里相

  近有呼梯山馬路山雲臺山在保靖縣北十二里崖窩山在保靖縣北八十里世溪

  著苦土山在保靖縣西北八十里蒙冲溪出此陽岐山在桑植縣東三十里

  高十二里廣三十里北濱酉水彭家山在桑植縣東二十里即水獺鋪一名黃𡽊峪

  箕山在桑植縣東三十里東王坪天星山有二一在桑植縣東一百二十里一名天

  池口一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與湖北宜昌府鶴峯州交界茅花山在桑植縣東南一百

  四十前山在桑植縣南一名瓦窑岡趙家山在桑植縣南五里高十二里上有天

  鵞堰下有觀音洞老虎洞其山趾曰竹葉山老鴉山在桑植縣南五十里與澧州永定縣

  椒陽山在桑植縣南六十里相近有西界山萬民山在桑植縣西卧龍

  架山在桑植縣西案臺山在桑植縣西東瓜蓬山在尋植縣西

  草坡山在桑植縣西十八里卧雲界山在桑植縣西二十里産鐵筆架山

  在桑植縣西五十里三峯並峙故名木頭坡山在桑植縣西六十里相近有大米山

  香山在桑植縣西北八十里鳯凰山在桑植縣西北一百里舊志舊時土司曾築城

  嶺上以避兵雲朝山在桑植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厯山在桑植縣西北一百二十

  里高數十里澧水發源於此得勝砦山在桑植縣北七里鶯嘴山在桑植縣

  北十五里高家山在桑植縣北六十里即沿鴨兒池山羊溪一路山總名也杉木山

  在桑植縣北二百四十里接湖北宜昌府鶴峯州界牛咸山在桑植縣北二百四十里路最

  龜山在桑植縣東北六十里以形似名桑樹埡山在桑植縣東北七十里

  雷打山在桑植縣境分水嶺在桑植縣東四十里酉水中分東入慈利西入桑植

  立雪峯在桑植縣城内白巖在桑植縣西北一百五里四面懸崖陡壁下有洞可容千

  茅岡在桑植縣南接永順縣及澧州安福縣界一名峒岡三門洞在永順縣江中

  有三犬石對立如門又響水洞水自深山流出注於江激石如雷臘惹洞在永順縣東南

  六十里泉出洞中祈雨多應相近有犀牛洞衙住洞在保靖縣南出紋石石門洞

  在保靖縣西北元和志在三亭縣東百五十里其險纔通一舟觀音洞在桑植縣南三里洞

  有三重逶迤而入澄潭石髓幽勝莫可名狀第三潭數里許通縣城東門聞男女雞犬聲

  虎洞在桑植縣西南有水南流入上峒河鼓皮洞在桑植縣西南巖壁洞

  植縣西北有水東流入西河錢桶埠在桑植縣西七十里臨澧水峭壁巉巖向為土司據

  險負固之所酉水在永順縣西南源出縣西北南流經縣西南又東南流入辰州府沅臨縣

  界漢書地理志武陵郡充縣酉陽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水經注酉水導源益州

  巴郡臨江縣故武陵之充縣酉源山東南流經無陽故縣南又東逕遷陵故縣界與西鄉溪合謂之

  西鄉溪口又東逕遷陵縣故城北東逕酉陽故縣南 按湖南通志沅陵縣有酉水源出小酉山東

  北流入酉水禹貢注所云酉水出今沅陵縣者是也永順縣酉水源出縣之冲正保白羊水經葛

  寨入沅陵境為酉溪即沅陵志所載出苗地了角山者是也其自四川酉陽州而下經保靖永順沅

  陵入沅者曰北河所滙溪水皆曰酉水漢書地理志武陵郡充注曰酉源山酉水所出水經注云酉

  水導源益州巴郡臨江縣故武陵之充縣者是也更始水在保靖縣北自四川酉陽州界

  流入又東流至永順縣界入酉水一名北河水經延江至巴郡涪陵縣注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

  也東入巴東之南浦縣其水注引瀆水石門又謂之西鄉溪溪水間關二百里許方得出山又二百

  餘里東南入遷陵縣西鄉溪口在遷陵縣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舊志北河有二源一出邑梅土

  司界一出平茶土司界至爛泥灣合流自酉陽州界流入徑縣西北㑹諸水至永順界與靈溪合即

  西鄉溪也龍峒水在桑植縣西東流入上峒河五道水在桑植縣西北下趨源河

  流鹿𫤘口經涼水口而歸兩夾瀾杜詩溪行一流水曲折几五渡其水紆曲若五水分流也

  竹江在龍山縣西源出隆頭下流入酉水猛洞河在永順縣東源出縣東北西南流入

  酉水雍正九年開濬始通舟楫牛路河在永順縣東南四十里即雲溪下流自舊司城五六

  十里至此又五六十里達王村激石奔沙水𫝑奇險自王村至郡城陸路必過此兩岸懸崖夾峙上

  下約十里極陡險山路厯經修治皆砌石為磴可行輿馬顆沙河在永順縣東北源出内顆

  砂保經畬刀彎等處流入石洞里許復出釣磯巖合喇著河入靈溪西河在尋植縣西南亦名

  酉水源出龍山縣界東南流逕桑植縣西又東南流入澧州安福縣界入澧水官垻河

  植縣西南北流入上峒河田谷河在桑植縣西南西流入官垻河上峒河在桑植縣

  西七十里東北流入西河緑水河在桑植縣西北六十里水色如靛即澧水也源出湖北施

  南府宣恩縣界南流入西河兩家源河在桑植縣東北源出湖北施南府宣恩縣界南

  流入西河一名八斗溪聚龍湖在永順縣東南四十里賀虎溪在永順縣東一

  百二十里源出縣東羊峯山榔溪在永順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縣東北分水隘西南流入酉

  納溪在永順縣東南六十里西流入酉水白水溪在永順縣東南八十里西流入

  施溶溪在永順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呉良界西南流入酉水明溪在永順縣

  東南一百二十里東南流逕辰州府沅陵縣界入酉水水經注武陵有五溪一曰樠溪通志即明溪

  也一曰明灘宋史辰州瀘溪郡有明溪砦天禧五年詔溪州刺史彭儒猛至明灘要盟遣之即此

  荼溪在永順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高望山即㑹溪上流東南流入沅陵縣界五代時馬希

  範立銅柱於此一名茶灘宋熙寕五年築下溪州城置砦於茶灘南岸即此又東南四十里有羅衣

  溪亦源出高望山下流入酉水廟溪在永順縣南源出雷公嘴北流入酉水白沙溪

  在永順縣西南有連雲坡左右兩泉自山迸出合流入靈溪勞車溪在永順縣西八十里

  源出洗亞車喇著二處西南流入靈溪靈溪在永順縣東北三十里源出蟠龍山分二支俱

  西南流入酉水容虎溪在永順縣東北接澧州永定縣界白溪在保靖縣東五十里

  源出排都當北流入北河小溪在保靖縣西南一名小江又名小河源出辰州府蠟爾山東北

  流由小江口入北河蒙冲溪在保靖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著苦土山南流入北河世溪

  在保靖縣北五十里源出崖窩山東南流入北河冒洞溪在龍山縣東南六十里水從平

  地冒出西南流折而東北厯金竹坪謝家寨南流數十里入山洞伏而不見茨灘在永順縣

  鳳灘在永順縣東二百八十五里卯洞灘在龍山縣西南四十里龍馬

  灘在保靖縣境又有古牛灘婆樹灘棊歩灘俱在縣境象灘在永順縣東南松雲潭

  在永順縣治西北上有醒心學又有安壽山房潭上石壁勒松雲潭三字甘泉在永顺縣東南

  三十飛泉在永順縣東南五十里馬力坡下飛瀑如珠簾温泉有二一在永順縣東

  猛洞河側一在縣東北麻陽坪又桑植縣西北五千里亦有温泉從石中出四時皆温斗泉

  在永順縣北五十里石上有石刻斗泉二字陽魚泉在桑植縣西北一百里泉盛主旱泉

  竭主七眼泉在桑植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泉水噴湧東南流入西河龍眼泉

  在桑植縣東北南流入西河蓮池在永順縣東南三十里有紅白二蓮池天池

  順縣東南七十里毛土坪一名天堰

 ︹古蹟︺酉陽故城在永順縣東南漢置縣梁改置大鄉縣而此城廢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

  領縣酉陽漢舊縣水經注酉水東逕酉陽故縣南縣故酉陵也 按通典舊唐書地理志與地廣記

  皆於大郷縣注漢沅陵零陽二縣地而不及酉陽其漢酉陽縣通典元和志舊唐書寰宇記皆注於

  黔州彭水縣下然以水經注所載酉水源流證之所云自酉源山東南流徑無陽故縣南者今之龍

   山縣也所云又東徑遷陵故縣城北者今之保靖縣也所云又東徑酉陽故縣南者即今之永順縣

   也故寰宇記雖於彭水縣下注漢酉陽縣地而於涪州下則云漢酉陽縣在今溪州大鄉界與黔州

   相去千餘里今三亭縣西北别有酉陽城乃蜀漢所置非漢之酉陽据此則漢酉陽之在今永順縣

   界明矣又方輿紀要載酉陽城在沅陵縣西北按沅陵西北與永順接壤蓋故城在永順東南與沅

   陵隣近故通志載酉陽故城於永順而沅陵縣 志亦載之於沅陵也益可知漢酉陽之不在今彭 水

   下溪州故城在永順縣東南接辰州府沅陵縣界溪州世為彭氏所據五代楚徙

   其州治 於此遂稱下 溪州後為北江蠻酋誓主宋熙寕五 年改名㑹溪 城通鑑後晉天福五年楚劉

   勍等焚彭士愁寨而攻之士愁遣其子師暠帥諸酋長納溪錦奬三州印請降於楚楚王希範徙溪

   州於便地表彭士愁 為溪州刺吏以銅五千觔鑄柱高丈二又入地六 尺銘誓狀於上立之溪州宋

   史蠻夷傳溪州總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 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隸焉謂之誓下 州熙寕

  五年遣章惇經制南北江誓下峒蠻各以其地歸版籍詔修築下溪州城並置砦于茶灘南岸賜新

  城名㑹溪新砦名黔安戍以兵隸辰州出租賦如漢民又地理志辰州城一㑹溪熙寕八年置 按

  下溪州後晉時馬希範移置名勝志以為即唐之溪州誤溪州故城在龍山縣東南本梁

  大鄉縣唐置溪州五代時為蠻地隋書地理志沅陵郡大鄉梁置舊唐書地理志溪州舊辰州之大

  天授二年分置溪州舊領縣二又分置洛浦縣長安四年以洛浦屬錦州天寶元年改漢州為靈

  溪郡乾元元年復為溪州大鄉漢沅陵零陽二縣地屬武陵郡梁分置大鄉縣舊屬辰州天授二年

  來屬州所理也遷陵故城在保靖縣東漢置縣南齊省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遷陵

  漢舊縣水經注酉水又東逕遷陵縣故城北又遷陵縣酉陽故縣兩縣相去水道可四百里許

  亭故城在保靖縣西唐置縣五代後為蠻地元和志三亭縣木漢遷陵縣隋廢入大鄉貞觀

  元年分大鄉後置因縣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為名舊唐書地理志三亭貞觀九年屬辰州天授二

  年改屬溪州黚陽廢縣在龍山縣境晉置縣南北朝梁省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

  黚陽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水經注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温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漳流沿

  注之通稱也故縣受名焉洛浦廢縣在保靖縣南唐置縣五代後爲蠻地元和志洛浦縣

  先天二年分大鄉置以縣西洛浦山爲名舊唐書地理志洛浦天授二年屬溪州四年改屬錦州

  施溶廢州在永順縣東南九十里東接澧州永定縣界南接辰州府沅陵縣界五代時蠻

  置宋爲羈縻溶州屬荆湖路元屬恩州安撫司明屬永順宣慰使司田氏世爲土官 本朝雍正七

  年改土歸流置巡司州裁九域志荆湖路北江羈縻溶州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㑹溪施溶

  等處明統志洪武二年置施溶州南渭廢州在永順縣西五代時蠻置宋爲羈縻州屬

  荆湖路元屬新𣸸葛蠻安撫司後廢明復置屬永順宣慰使司彭氏世爲土官 本朝雍正七年

  土歸流州裁九域志荆湖路北江羈縻南渭州元史地理志新𣸸葛蠻安撫司南渭州明統志南渭

  州明洪武二年復置上溪廢州在龍山縣境唐溪州地五代時為蠻所㨿宋為羈縻州後

  廢明復置屬永順宣慰使司彭氏世為土官 本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州裁宋史蠻夷傳北江蠻

  酋有上溪州明統志宋初有上溪中溪下溪三州後廢洪武二年置上溪州舊安福所

  今桑植縣治宋為安福砦屬灃州明置安福守禦所 本朝雍正七年與桑植土司俱改為桑植縣

  而建縣治於此宋史地理志澧州慈利有安福砦岳州府志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福守禦所於瓦

  窰岡屬九溪衞羊峯城在永順縣西羊峯山上龍標城在保靖縣東元和志三亭

  縣酉水南有龍標故城蜀將馬德信所築其城甚寛大在龍標山銅柱在永順縣東南一百

  四十里接辰州府沅陵縣界五代時溪州刺史彭士愁率衆蠻攻澧州馬希範遣劉勍等擊敗之士

  愁子師暠率諸蠻酋降希範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李宏皋銘之與溪州分界

 ︹關隘︺野毛關在永順縣東一百三十里野毛埤龍爪關在永順縣東一百五十里

  接澧州永定縣界榔溪關在永順縣東南一百一十里白溪關在保靖縣東五

  油羅關在桑植縣東南五十里一名牛騾隘大泉關在桑植縣南四十里路出

  澧州安福縣野雉關在桑植縣西南五十里一名野難關路通澧州永定縣三江

  口關在桑植縣西北四十里路出湖北宜昌府鶴峯州施南府恩施縣界洪家關

  在桑植縣北王村巡司在永順縣東南九十里即施溶土司舊地上達川黔下通辰州

  為水陸要津 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隆頭巡司在龍山縣西一百八十里隆頭鎮上

  通四川酉陽州下通辰州北河為水陸衝要地 本朝雍正七年張家壩巡司

  靖縣西南百里接四川平茶土司界雍正七年上下二峝巡司上峝在桑植縣

  西南其北有下峝俱土司雍正七年改土師流乾隆元年設巡司後裁施溶峒司

  順縣東南汪氏世為土官屬下溪州元置長官司明囙之 本朝雍正七年改土歸流明統志施溶

  溪長官司元置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改屬永順宣慰使司驢遲峒司在永順縣南向

  氏世為土官屬下溪州元置長官司明因之 本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

  撫司驢遅峒明統志驢逢峒長官司明改屬永順宣慰使司田家峒司在永順縣西南

  田氏世為王司屬下溪州明置長官司屬永順宣慰司 本朝雍正七年改土歸流設巡司乾隆九

  臘惹峒司在永順縣西南向氏世為土官屬下溪州元置長官司明因之 本朝雍

  正七年改土歸流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職惹峒明統志臘惹峒長官司明改屬永順宣慰

  使麥著黃峒司在永順縣西南黃氏世為土官屬下溪州元為麥著土村置長官司

  明為麥著黄峒仍置長官司 本朝雍正七年土歸流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麥著土司

  明統志麥著黃峒長官司明改屬永順宣慰使司白崖峒司在龍山縣治地張氏世為

  土官屬上溪州元置長官司明因之 本朝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元史地理志新𣸸葛蠻安撫司白

  崖峒明統志白崖峒長官司明改屬永順宣慰使司大喇司在龍山縣東一百九十里舊為

  彭氏土司地明設巡司今裁美坪峒在桑植縣西舊桑植安撫司領美坪朝南那步人士

  黃河魚龍夾石苦南桿坪蠶案金藏拓山爛洞黃家板山龍潭書洛等十七峒皆苗獠聚處 本朝

  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呉良界在永順東南一百五十里東接澧州永定縣界南接辰州

  古銅溪砦在保靖縣南三十里接永綏廳花園砦界有把總領兵駐防里耶

  砦在保靖縣西接四川酉陽土司濫泥灣界高羅峒汛在龍山縣西六兒口

  在桑植縣北接湖北宜昌府鶴峯州界古丈坪在永順縣西南同知府巡檢俱駐此嘉慶

  二年設營置都司駐防於此大毛坪左龍山縣東大木坪在桑植縣北一百入

  十里樓湖北宜昌府鶴峯州界

 ︹津梁︺太平橋在永順縣東五里高橋在永順縣東 本朝順治四年土司官彭宏澍

  敗流寇於此自生橋在永順縣東門外夥砂橋在永順縣東西十里長三丈濶

  二丈高二丈聚龍湖橋在永順縣東四十里有上下二橋榔溪橋在永順縣

  東南四十里慈惠橋在永順縣南舊名錦繡橋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改今名竹橋

  在永順縣西四十五里長官橋在龍山縣東四十里接龍橋在保靖縣城内

  德橋在保靖縣西門外康熙二十七年普濟橋在保靖縣南門外雍正八年請帑建

  興龍橋在保靖縣境黃龍橋在桑植縣東門外明𥘉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

  芙蓉橋在桑值縣東四十五里浮牛橋在桑植縣境玉村渡在永順縣

  南三十里釣磯巖渡在永順縣北三十里里耶渡在龍山縣東一百十里

  頭鎮渡在龍山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誓溪河渡在保靖縣東北四十里

 ︹隄堰︺天堰在永順縣東二十五里周迥六百餘丈灌田甚溥湖壁塘在永順縣西三

  十里周三千餘丈灌田千餘畝三塘在龍山縣南十五里每塘相距半里許一日三潮潮起水

  流居民環置機椿羊公潭陂在桑植縣北又縣境有洪家關陂

 ︹祠廟︺鳳灘神廟在永順縣東一百三十里灘最險惡神著靈應伏波廟有二一在

  永順縣東南㑹溪上一在保靖縣南祀漢馬援福民廟在永順縣西南白沙溪上祀五榖之

  

 ︹寺觀︺觀音寺在桑植縣南門内最高處修篁曲徑幽寂如山林明建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迎恩寺在桑植縣東五里即古擎天觀明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大泉

  寺在桑植縣東二十里𡊮家坪太平寺在桑植縣北二十五里山水秀異院宇清幽

  玉極觀在永順縣境三清觀在保靖縣東聖母觀在保靖縣南

  龍觀在桑植縣西南七里其也多猿四時啼聲不絶玉宸宮在保靖縣西蟠桃

  庵在永順縣界獅子庵在保靖縣西隔河獅子山洞前

 ︹名宦︺︹宋︺張綸汝隂入由辰州徙知南渭州蠻入寇以綸為沿邊五溪十峒巡檢使安諭之遣

  官與盟刻石境上︹明︺青德綏德人正德中任九永邊糧通判邊人信販勘永順獄多所平

  反苗夷安輯

 ︹本朝︺田易大興人雍正五年任永順同知時值改土歸流飛檄旁午易因地方情形條議各事

  宜後建置多本其議袁承寵長山人雍正七年設流官始以承寵為知府捐家資三千金築

  城與利除𡚁稱首庸焉王欽命臨汾人雍正七年知保靖縣地方改流創建俱有條理時

  闢六里紅苗暇即纂成縣志皆歎其才袁振緒曹縣人雍正七年設龍山以振緒知縣

  事剏置有條令民田照道州下則倒民便之張秉義膠州人雍正中知桑植縣建義學勸

  農桑一時稱泊駱為香惠安人乾隆中知永順府修學宫治祭器設廪額禁漢民毋佔苗産

  卒於官人咸惜之應武進人乾隆中知永順 縣值大旱徒跣祈雨日中雨立 至復捐

  亷買米平糶民賴以不饑鍾人文興國州人知桑植縣建崇文書院敎民作水車士民久而

  楊有鳳西寕人乾隆中為永順協都司延師敎營中子弟建五里橋以利行人調征金

  川陣亡永順人建祠祀之

 ︹人物︺︹宋︺彭儒猛先世吉水人後徙上溪州五世祖瑊梁開平中為溪州刺史遂世官其地

  太宗時知溪州彭允林歸順詔為溪州刺史真宗時儒猛為下溪州刺史辰州諸蠻來攻擊走之擒

  酋首以獻詔賜錦𫀆銀帶儒猛自陳母老願𬒳典詔時加邑封子仕漢入朝為殿直逃歸誘羣蠻

  為亂儒猛遣别子仕端等殺之朝廷嘉其忠降詔奬諭時儒猛為檢校尚書右傼射特遷左僕射又

  以仕端為檢校國子祭酒知溶州︹明︺彭世麒儒猛十四世孫宏治間為永順宣慰使征

  貴州苗及米魯賊有功進階昭勇將軍賜麒麟服郴州民頌其征賊時號令嚴明彭世麟

  永順土舍正德間流寇藍廷瑞倡亂兩川結婚於世麟以為援世麟偽許之因與約期既而廷瑞與

  賊首鄢本恕及王金珠等二十八人皆來㑹世麟伏兵擒之餘賊潰渡河官兵遂殱之彭藎

  臣保靖土司嘉靖中為宣慰使調赴蘇松征倭戰於石塘灣敗之賊北走平望藎臣率兵尾之於

  王江涇又大破之斬𫉬二千級賜三品服令統兵益擊賊進昭毅將軍加右參政彭翅

  土舍嘉靖中調征倭至新場陷伏中死之事閒贈一官田菑永順土官嘉靖中調征倭爭入

  賊巢為所圍死之田豐永順土官亦死於征倭彭象周保靖宣慰使彭象乾之弟

  萬厯末調援遼與姪緄天祐率親兵戰于渾河一門皆死之天啟二年俱贈都司僉書

 ︹本朝︺田宇永順人家貧母石氏素患心病每發輒欲自𢦤宇䕶之甚謹一日母病負痛投水宇

  趨入水援之石氏近岸衆救得甦宇竟溺死魏國仕永順人性孝友葬父于太平山汲水

  甚逺國仕號泣拜禱路旁枯井忽湧水出觀者如堵同知田易順名曰孝感泉彭騰鼇

  𡻕貢生誠樸好學主講崇文書院辨析經義娓娓不倦朱定國保靖人㓜失怙能孝養其

  母及母殁食粥盡哀劉漢景保靖人㓜孤兩兄繼卒漢景撫其兄子五人如己出王佐

  保靖人敦睦宗族好施予鄉里宿負貧無以償者悉還其勝伍才顯保靖人傭以養父父

  卒賣身其殯殮父䘮三年乃贖身歸問里稱其孝向鼎暹桑植人舊為土官副印深沈寡

  言笑鄰司畏之不敢加兵改土後垂三十年足不入城市年逾八十手不釋卷鄉人咸敬事之

  其性桑植人家貧事母孝冬月常以身温被然後奉母就寝母殁日夜悲號竟以毁卒

  國瑞保靖人由把總洊升守備乾隆三十七年征金川屢𫉬戰功五十四年隨𠞰臺灣逆匪

  擊賊於黎城傷重障亡事   聞議䘏廕恩騎尉張應宗永順人官九谿營千總嘉慶五

  年隨𠞰楚北邪匪賊竄至鄖縣花果園應宗竭力防堵受傷障亡同時遇害者干總黃金桂彭奉陳

  大勇把總陳俊事 聞議䘏均廕雲騎尉黃恢先龍山人家貧奉母必竭甘旨母殁負

  土營墓手足為皸後家漸𥙿捐置義田周䘏羣季教子孫成名嘉慶二十四年以孝義 旌

 ︹列女︺

 ︹本朝︺楊大任妻張氏永順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陳名妻程氏

  保靖人夫亡守節同縣貞女鍾應瑞聘妻范氏易之乾聘妻戴氏均乾隆年間 旌蕭國榜

  妻蔣氏桑植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鍾朝選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黃學舜妻

  楊氏永順人少寡有諷改適者引刀自割得救免同縣孝婦李世麟妻龍氏均嘉慶年間 旌

  鍾之鳳妻舒氏龍山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程文周妾彭氏

  保靖人乾隆六十年苗變殉難死同縣烈婦夏正俸妻唐氏婦陳氏黃光榮妻楊氏均嘉慶年間

  宋盛富妻李氏桑植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

 ︹土産︺棉花諸縣皆出織成布皆粗厚府志漢之賨布宋之溪布即此類土錦 斑

   布永順龍山桑植出峒茶四縣皆出桑植為多桐油四縣皆出蜂蜜四縣皆出

   在崖壁石隙間色香氣味更佳黃連桑植縣出通草名通脱木各縣俱出可為花又製成

   𥿄可供書畫茜草即紫草永順縣出山牛 山羊 錦雞明統志永

   順土竹雞明統志保靖縣岀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澧州直隸州在湖南省城西北六百五里東西距四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岳

  州府華容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永順府永順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德府武陵縣界一百二

  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公安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常徳府沅江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常德府

  桃源縣治二百五十五里東北至公安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荆州府枝江縣治三百六十里本州界

  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安鄉縣界九卜里西至石門縣界九十里南至武陵縣

  界百二十里北至公安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安鄉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南至桃源縣治二百五

  十五里東北至公安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安福縣界一百六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七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漢孱陵零陽二縣地屬武陵郡三國吳分

  屬天門郡東晉析置義陽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

  陳廢郡置松州兼置澧陽縣為治尋改為澧州大

  業初曰澧陽郡唐武德四年復為澧州天寶初仍

  曰澧陽郡乾元初復曰澧州屬山南東道五代屬

  楚後為周行逢所據宋亦曰澧州澧陽郡屬荆湖

  北路元至元中立澧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省明

 洪武初曰澧州府屬湖廣布政使司二十九年降

  為州以州治澧陽縣省入明年改屬岳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改升直隸州屬湖南省領縣五

  石門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安福縣界三十五里西

  至慈利縣界二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七十里北至胡北宜昌府長陽縣界三百二十里東南

  至常徳府武陵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桃源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安福縣界一

  百二十里漢武陵郡零陽縣地三國呉永安六年析置天門郡晉太康四年置澧陽縣為郡治宋齊

  因之陳改郡縣俱曰石門隋廢郡縣屬澧陽郡唐屬澧州五代因之宋屬澧州灃陽郡元屬澧州路

  明屬澧州隸岳州府 木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澧州安鄉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東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常

  德府武陵縣界九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公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常德府沅江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武陵縣界九十里東北至荆州府石首縣治一百里西北至荆州府公安縣治二百里溪武

  陵郡孱陵縣地後漢建武十六年分置作唐縣三國吳為南郡治晉太康元年置南平郡治作唐後

  徙治縣屬東晉分置義陽郡南北朝宋齊梁因之陳復為南平郡治隋廢南平郡改作唐曰孱陵縣

  又廢義陽郡置安鄉縣俱屬澧陽郡唐初二縣屬澧州貞𮗚元年有孱陵入安鄉五代因之宋屬澧

  州澧陽郡元屬澧州路明屬澧州隸岳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澧州慈利縣

  西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石門縣界六十里西至永定縣界一

  百里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七十里北至湖北宜昌府鶴峯州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石門縣界六

  十里西南至桃源縣界五十里東北至石門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安福縣界五十里漢置零陽縣屬

  武陵郡三國吳分屬天門郡晉宋齊因之後省隋開皇中改置零陵縣十八年又改曰慈利屬澧陽

  郡唐屬澧州五代因之宋屬澧州澧陽郡元至元初升為慈利州屬澧州路明初復為縣屬澧州隸

  岳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澧州安福縣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

  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石門縣界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武陵縣界

  五十里北至本州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武陵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八十里東北至

  本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石門縣界九十里漢充縣地吳永安中於此置漊中縣晉屬天門郡宋改屬

  武陵郡周廢縣置衡州隋開皇中置崇義縣為衡州治大業初州廢縣屬澧陽郡後並省縣唐武德

  中復置屬澧州麟德元年省入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二年置九溪衞屬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七年

  改置安福縣屬澧州永定縣在州西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

  慈利縣界五十里西至永順府永順縣界四十里南至辰州府沅陵縣界五十里北至永順府桑植

  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慈利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沅陵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慈利縣界五十里西北至

  永順縣界九十里漢置充縣屬武陵郡三國吳屬天門郡晉省太康四年改置臨澧縣宋齊因之後

  省明洪武初置羊山衞三年改曰大庸衞建文初又改為永定衞隸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十三年

  析安福及慈利地置永定縣屬澧州

 ︹形勢︺倚連岡以起伏面長江以演漾唐戎昱澧州新城記沅湘

  衡岳接其前漢沔荆峴帶其後宋澧州郡守題名記彭阜聳

  其西蕭山列其東蘭江前陳仙洲外蔽

 ︹風俗︺澧有屈原遺風唐刺史王堪制詞土腴俗美力於耕桑

  畏上樂輸號爲易治

 ︹城池︺澧州城周九里有奇門五有濠明洪武初築本朝順治六年修築康熙二十二年

  乾隆二十七年踵修又開門一石門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成化間築安鄉

  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六 本朝順治十六年創築康熙三年重葺慈利縣城

  里有奇門六明萬厯六年築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安福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

  本朝雍正九年建永定縣城周六里門五有濠 本朝雍正十三年即原衞城修築

 ︹學校︺澧州學在州南明洪武初因宋元舊址建 本順治六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中屢

  嘉慶四年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石門縣學在縣西門外明宏治中舊址嘉

  靖中遷於縣治西南 夲朝康熙四十七年仍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八名安鄉縣學

  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中屢修嘉慶十四年踵箿入學額數十

  慈利縣學在縣治西舊遷徙無常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遷建今所雍正乾隆中屢

  修入學額數八名安福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雍正十年乾隆十一年五十一年嘉

  慶十一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永定縣學在縣治西南舊為衞學 本朝康熙二十

  年即明舊址重建衞左乾隆元年設縣即衞學為縣學四十四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八名

  陽書院在州治東舊名溪東書院范仲淹嘗遊北後因建書院乾隆五十四年就遺址修建

  改今延光書院在州東津市順治七年建康熙五十年澹津書院

  東康熙二十一年建文正書院在安鄉縣北即讀書臺舊址建以祀范仲淹康熙四十八

  年修乾隆十年重修有祀田崧梁書院在永定縣乾隆二十五年建又舊志載州東南

  新洲市有車渚書院相傳車武子囊螢讀書處元時碑記尚存城南仙眠洲有文山書院唐李羣玉

  讀書處慈利縣有月川書院清溪書院環溪書院羊山書院安福縣有龍池書院永定縣有天門書

  院今俱廢附載於此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千九百二十八今滋生男婦共一百三萬三千九百八十名口計二十一萬

  三千五百四十七户

 ︹田賦︺田地山塘二萬八千九百七十二頃九十二畝七分六釐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七萬四千五

  百九十一兩八分漕糧二百二十一石六斗九升九合五勺

 ︹山川︺關山在州東十五里唐書地理志澧陽縣有關山名勝志山形盤踞十餘里江水東奔是

  山崛立水口如關鎖故名州志山有雲氣一縷即兩上有廉泉下有紫水彰觀山在州東十

  大同山在州東二十五里輿地紀勝大同山有亷泉嘉山在州東三十里上有

  望夫臺刺竹鏡石將軍山在州東南六十里上有紀信廟相傳漢紀信所居雲居

  山在州南三十里相近有㸔花山在州南宋玉城白石山在州南六十里與豐古山相連

  兩山夾峙巖壑深𮟏昔有白石先生嘗隱於此藥山在州南九十里隋書地理志澧陽縣有藥

  山輿地紀勝昔多芍藥故名名勝志山頂有長嘯峰唐僧惟儼夜嘯處州志藥山北有白雲山南有

  紅巖山亦名金剛山巖前有淨産橋白龍井清涼亭諸勝銅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相傳産銅明

  永樂中曾置冶鍊之不成大浮山在州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一名獨浮山寰宇記山谷中有

  自然石室户牖上有青玉壇輿地紀勝獨浮山在澧陽縣南九十里浮䘏子修道於此名勝志山跨

  石門武陵桃源三縣界有丹竈白鹿池十八洞彭山在州西十里輿地紀勝彭山廟碑曰崇山

  連天外界越巂岡阜靡迤如舞如馳遏千里之勢於洞庭之野屹瞰郡治並爲彭山蓋澧邦之所膽

  也名勝志彭山以唐彭思王而名下有金鴨灘州志彭山上有井甘冽有雷洞欽山在州西十

  五里與彭山相接周二十里夾山在州西四十里周三十里接石門縣界山有靈泉

  龍山在州西八十里相近有紫金山踰山十里有水木桃花霞溪等洞中有龍牀水極清冷

  鳳尾山在州西北形如鳯尾伏牛山在州西北上有伏牛池刻木山

  西北七十里桃花溪出此天供山在州西北八十里相傳唐時建寺石穴産粟因名山為天

  供山寺為金粟寺燕子山在州西北一百里上有燕子巖巖有洞人至則水濤怒湧不可

  入唐張九齡有燕子巖詩横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横水之陽岡嶺平直遠無峰嵐其南有

  潺水大清山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一名太清山周七十里接安福縣及荆州府松滋

  縣界上有五老峰老君巖石室又有瓊瑶紫極宮乃李疑陽得道之所其麓為茹溪所遼紫和

  山在石門縣東南十里上有皮子藥爐仙女洞鐵冶山在石門縣東南三十里相近有

  馬鞍山又南二十里有觀國山石匱山在石門縣南十里有石大方如匱故名又佛啞山在

  縣南十五里方頂山在石門縣西一里石門山在石門縣西十五里官道臺兩

  崖壁立如門又西二十里為碧雲山花山在石門縣西十五里與地紀勝縣有東花山西花山

  及花山堰府志山下有𫎇泉又西十五里有雞鳴野鶴山仙客山在石門縣西北十五里高

  巖陡峻一徑縈紆天門臺山在石門縣東北二里名勝志山頂方正如臺狀二小溪合

  流臺下為天門橋又北八里為白雲山有風雲二洞層歩山在石門縣東北三里亦名層山

  荆州記此山外望只如一山入裏乃有二重因號層山水經注層歩山高秀特出下有峭澗泉流所

  發南流注於澧水名勝志山側有石亭亭屹立如人形石家山在安鄉縣東一里相傳宋

  岳飛討楊么時駐兵於此車公山在安鄉縣西北四十里相傳車武子遊息於此石田

  山在安鄉縣西北六十里上有石田黃山在安鄉縣北六十里接湖北荆州府公安石首

   縣界隋書地理志安鄉縣有黃山府志黄山陽屬安鄉隂則公安山上土色皆黃故又名金峰山

   小黃山在安鄉縣北去黃山西一里一名石子嶺元未熊義山築城保障其上又有馬鞍甑

   篳二山連亘於小黃山之北麓湖山在安鄉縣東北一百里接湖北荆州府石首縣界

   星子山在慈利縣東十里其形高圓有石塋白望之若星兔座山在慈利縣東二

   十里上有松泉太元山在慈利縣東二十里聳列如屏延袤十餘里范丹山

   利縣東三十里相傳丹嘗寓此銅盤山在慈利縣東四十里銅盤水所出下注為灘

   雲山在慈利縣東四十里銅盤山左高接雲漢形如屏障盤旋數十里山後有西泉金蓮

   山在慈利縣東南三里亦名紫金山縣志山有紫金樹開花百日不謝羊角山在慈利縣

   南一里以形似名亦名陽适山下有祠祀陽适神紫霞山在慈利縣南七里一名靆雲山

   縣志宋仁宗嘗建觀於上今石柱鐫字猶存五雷山在慈利縣南三十里一名雷嶽山山

  最高屏障環拱於縣南有龍頭巖虎踞石㑹仙橋諸勝道水所出騎龍山在慈利縣南四

  十里大矯如龍上有石室室中有石龍龍口吐水下注為黄泥泉可灌田九渡山在慈利縣

  西南三十里水經注九渡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亦以九渡為名縣志山有仙人樓清水潭其中

  幽壑絶壁人不能至雲朝山在慈利縣西南五十里白雲山在慈利縣西二里常

  有白雲覆其上寶珠山在慈利縣西十里下有三真洞七姑山在慈利縣西三十里

  上有七姑仙女祠蟠桃洞銀劒山在慈利縣西山高千仭兩壁如削上插銀劎長二丈

  虎山在慈利縣西北三里三浯山在慈利縣西北六十里山下有泉泉有二眼中有龍

  洞水一日三湧高二三尺溪流亦驟漲灌田甚廣若五六日不潮則水自後山踰嶺而至黃石

  山在慈利縣西北一名連巫山水經注黄水出零陽縣西北連巫山溪出雄黃頗有神異採常以

  冬月祭祀鑿石深數丈方得佳黄元和志黄石山在石門縣西北二百十里飯甑山

  利縣西北道人山在慈利縣北十里山下一石高五丈餘形如黄冠向南而立㸔花

  山在安福縣東二十里相傳宋玉㸔花處營駐山在安福縣東二十五里漢紀信駐營

  紫峰山在安福縣東南二十里接石墨山其峰秀特時有紫氣古老山

  福縣鼓城山在安福縣西北麻察所南牛角尖山在安福縣西北麻寮所南

  桐木山在安福縣西北麻寮所南麻風山在安福縣西北麻寮所西李子啞

  山在安福縣西北麻寮所西龍門山在安福縣北添平所西南渫水出焉山有石穴二孔

  水由此出夾馬山在安福縣北添平所東北又有金子山亦在所東北金雞山

  福縣北添平所西與麻寮所接界疊龍山在安福縣東北添平所南又有穿山亦在所南

  屏山在安福縣東北一峰突出如屏天馬山在安福縣東北逺望屹然鎖斷江流形如

  虎頭山在安福縣東北尖山在安福縣東北一名筆峰山高六七里山旁皆水泉

  溪㵎無林麓麻山在安福縣東北一名麻阜山突然屏立四面皆峰其中平㘭可種麻

  頸山在安福縣東北一名焉頸峰與紫駝峰對峙山勢峻拔草木之利最饒民多資之

  鳳山在安福縣東北山高翠聳白羊山在永定縣令縣治踞其嶺青龍山

  定縣東門外上有㢠龍閣赤松山在永定縣南名勝志赤松山與天門山對峙其下有赤松

  村又二十里為掛瀑峯峰頂高千仭瀑泉下溜望之如飛練 按隋書地理志縣有始零山輿地紀

  勝又有赤崖山白石山今皆無考望高山在永定縣南相近有尖山天門山

  定縣南三十里即古松梁山一名嵩梁山吳錄松梁山山石開處容數十丈其高以弩射之不及水

  經注武陵郡有嵩梁山高峰孤聳素壁十尋望之苕亭有似香鑪吳永安六年其山洞開圓朗如門

  高三百丈廣二百丈孫休以為嘉祥分武陵置天門郡舊志嵩梁山有十六峰相次最高為天門空

  朗透徹明貫山頂其上有泉門之兩向有竹磬折垂地搖拂無塵人謂天帚一名帚竹宇文周建德

   中祀爲南嶽又有天漕堰白練千仭懸流而下每夏旱山麓之田利頼焉崇山在永定縣西南

   與天門山相連通典澧陽縣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按明楊慎丹鉛錄引唐沈佺期崇山向越裳

   詩其地有崇山越裳四十里杉谷以爲在交廣之域爲是考尚書孔疏崇山在衡嶺通考澧陽注有

   崇山蔡傳崇山南裔山在今澧州朱子云在澧州慈利縣諸說厯有本據沈詩楊錄恐誤白虎

   山在永定縣西門外白龍潭上天門福德青龍白虎環繞縣城饒有勝概峻座山

   定縣西茅岡司東又司西有面屏山接永順府永順桑植二縣界雲朝山在永定縣西芭

   蕉里孤峰壁立廣三十餘里上有石屏石鑪石燭之𩔖應在永定縣西石峰高聳下臨河

   流旁阜有石室下有花巖沿河數丈莖華如蓮按輿地紀勝有花石出慈利縣武口砦石上自然有

   花如堆心牡丹之狀枝業繚繞或以物擊其花應手而碎既而拂拭之其花復見重疊非一蓋即花

   厯山在永定縣西北漢書地理志充縣有厯山澧水所出水經澧水出武陵充縣西歴山

  東過其縣南衞志厯山在衞西福德山在水定縣北舊名子午臺 本朝雍正十年改名

  茅花嶺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西北八十里樓永順府桑植縣界西北有汆洞有水出焉

  馬鬉嶺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北壁立萬仞兩旁如削嶺上一徑極細狹秀峯

  利縣東七里遺筆溪出焉紫駝峯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北形如駝立嶺陰壁削高十餘里

  横數十里冠絶羣山四時煙霧接天望之紫色井字岡在安鄉縣北十五里又茶條岡在縣

  北二十里包家岡在安鄉縣北七十里綿亘七里許中有飲馬池飛練巖在慈利縣

  東十五里有瀑布飛下判巖在慈利縣東十五里洞𭰹如屋中有石龍石田奇花異草四時

  燕子巖在慈利縣東南二里亦名燕子洞宋端平閒題燕子巖三字於洞額輿地紀勝

  縣有燕子洞巖洞深廣可容數千人巖後有石穴秉炬而入亦有明處四圍石乳融結中有石如燕

  形故金鼔巖在慈利縣南三十里道旁有石如鼓其旁又有千里巖高千仞儀照

  巖在慈利縣北澧水北岸大星灘下峭壁百仞洞内可容數百人灑珠巖在慈利縣東北

  二十里泉自懸崖流下濺沬如珠白馬巖在安福縣東澧水南岸上有白斑如馬

  尉巖在安福縣西水經注澧水東逕臨澧零陽故界水之南岸白石雙立厥狀類人高可三十

  丈古老傳言昔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東標零陽西揭充縣跂人

  巖在永定縣南十里岡阜迢遙一石特立高約五丈上舒下縮如人跂立石嶂崖

  門縣東北二里高四丈餘廣六十餘丈獅子崖在安福縣西北麻寮所東谿澗出焉東南

  流合於和豹諸溪百丈峽在永定縣北五十里高逾百丈中通一峽長三十里流泉峻急

  古木𭩚枒視天光如一綫又有犀牛峽在縣西南九折坡在石門縣西二十里石洞

  在州西六十里洞中有石崖十餘所産巧石輿地紀勝澧陽石崖寺洞中有石崖十餘所雷公

  洞在慈利縣南二十里與地氾勝雷公洞天色陰晦則其中殷殷有雷聲縣志雷公洞有二一在

  羊角山一在道人山馬渦洞在慈利縣西輿地紀勝在縣西之團崖山名勝志洞有石笋如

  碧玉亦産鐘孔光彩絢爛龍門洞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東修長如徑旁多坎坷如蜂房蟻

  穴入洞一里許有石獅蹲踞因又名獅洞後以旁近鯉魚灘改名龍門九溪衞志去慈利縣十五里

  有兩洞相連一南開一西向名聯環洞仙侶洞在慈利縣鳴鳯山下宏敞軒豁旁多竹木

  禽魚之勝白馬洞在安福縣東北旁臨白馬溪風洞在永定縣東南五十里旁穴出

  風可以占𡻕豐歉星子洞在永定縣東南中可容數百人以火照之如衆星燦爛有泉極

  甘刋自洞中流出將軍洞在永定縣東南門廣一丈高數大有石柱倒懸遊人秉炬而入

  中有石田區畫井然其水伏流時有糠粃出同名白焉泉春時魚極肥美檳榔洞在永定縣

  西接永順府永順縣界術志在茅岡司西南一穴而入後有大門鐫石像人爲民SKchar2分界過此則爲

  猺人所居陡臨峭壁下可數百步有一坪闊十里許四山壁立無路徑中有小溪自東南來入石竅

  中伏流復出為大溪最為幽勝水沈洞在永定縣西北魯陽溪自永順府桑植縣流至此洞

  伏流不見俗呼為魯陽迷鬼谷洞在永定縣天門山下石室深𮟏下有清流世傳鬼谷子嘗

  澧水在州南源出永定縣西東北流逕慈利縣又東北流逕石門縣又東南流逕安福縣

  北又東北流逕州南又東南流逕安鄉縣又東流入岳州府華容縣界入洞庭湖漢書地理志武陵

  郡充厯山澧水所出東至下𮥼入沅過郡二行一千二百里水經澧水出武陵充縣西厯山東過其

  縣南又東過零陽縣之北又東過作唐縣北注澧水自充縣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又東茹水注

  之東與温泉水俞又東合零溪水又東九渡水注之又東婁水入馬又東逕零陽縣南又逕澧陽縣

  右㑹渫水又東逕渫陽縣南又東厯層步山入作唐縣左合涔水乂東澹水出焉又南逕故郡城東

  東轉逕作唐縣南輿地紀勝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故名蘭江又云遺余佩兮澧浦故又稱佩浦州

  志澧水之源有三一出桑植縣七眼泉一出桑植縣栗山坡一出永順縣十萬坪至龍江口東流入

  永定縣東南流合茹水又東武溪水注之又東逕大庸所酉水注之又東左合温湯水右合大庸水

  又東逕永定縣南又東仙人溪注之又東焦溪注之又東鯉魚溪注之又東入慈利縣界圍布溪注

  之又東九渡水注之又東團巖溪注之又東至觀嘉渚會漊水繞縣治北楊夜溪注之又東零溪注

  之又東遺筆溪注之又東英溪注之又東桂棒溪注之又東茶陵溪注之又東過東陽山下爲東陽

  潭爲界溪河抵石門縣界至三江口㑹渫水過縣南爲零陽河又東至州東二里旋折如繡紋亦名

  繡水東流合涔水入安鄉縣境至縣城西名所前潭又名縣前河亦稱長河一支東流入華容縣界

  入洞庭湖一支東南流於縣界内入洞庭湖又舊澧水經州城下瀦爲大池秋冬則涸明參政劉庭

  誥濬之名新開河 按零溪入澧水在澧水㑹漊水之東水經注以爲在㑹漊水之西恐今本水經

  注有錯簡涔水在州東北九澧之一楚辭九歌望涔陽兮極浦水經注涔水出西北天門郡界

  南流逕涔坪屯屯場涔水溉田數千頃又東南流注於澧水縣志涔水出州西北潭龍洞其源名龍

  洞水一支由龍神潭一支由石馬堰合流而東南為青泥灘竹恨灘東至夢溪寺㑹團潭水又東為

  黃潭黃溪注之又東為涔河至州東入澧水道水在石門縣東南九澧之一東北流至州東

  入澧黃水在石門縣西九澧之一源出慈利縣黃石山東北流至石門縣入渫水一名黃

  石溪水經注黃水出零陽西北連巫山北流注於渫水寰宇記慈利縣有黃石溪渫水

  門縣西北九澧之一源出安福縣西北南流入縣界注澧水俗名鐵水河水經注渫水出建平郡東

  逕渫陽縣南左合黃水又東注澧水謂之渫口府志渫水出九溪衞添平所西龍門山東南流逕所

  南又東南㑹𤍠水溪又東流至石門縣逕水南山鯉魚山合陽泉南溪之水始通舟楫至縣西十里

  入澧澹水在安鄉縣東今名後河九澧之一水經注澹水上承澧水於作唐縣東逕其縣

  北又東注於澧謂之澹口縣志後河在縣東上承澧江至縣治東南名兔兒港又南流入澧江明宏

  治初湮塞九渡水在慈利縣西三十里北入澧水水經注九渡水南出九渡山北逕仙人樓

  下旁有石形極方峭世名之為仙樓水自下厯溪曲折逶迤傾注行者閒關每所褰泝山水之號蓋

  亦因事生焉又北流注於澧 按今在石門縣南温泉水在慈利縣西九澧之一水經注

  温泉水發北山石穴中長三十丈冬夏沸湧常若湯焉南流注於澧水與地紀勝慈利縣湯泉有三

  一在義鎮砦之南一在縣南鼎澧界上湯口市一在龍洑潭之北漊水在慈利縣西北九澧

  之一源出湖北鶴峯州界東南流逕永定縣至慈利縣西入澧水古名婁水今名九溪河水經注婁

  水源出巴東界東逕天門郡婁中縣北又東逕零陽縣注於澧水舊志漊水入九溪城界左會大泉

  溪右㑹冷水溪響夾溪又東左㑹和豹溪右㑹鑪煽溪又南右㑹輸贏溪而東南流左㑹張馬溪右

  㑹索水溪而逕九溪城南名蔣家河至城東北㑹仁石溪是為九溪又東入慈利縣界入澧水縣志

  漊水俗謂之後江合九溪入縣界滙為守野潭至洄人市東流合四十㵎水又東南至飯甑山觀嘉

  渚入澧江又漊水自容美至縣境為潭一為灘渚凡一百三十秀水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西

  南源出麻山繞流至小渚入漊水茹水在安福縣西九澧之一水經注茹水出龍茹山水色

  清澈漏石分沙莊率説楚裏王所謂飲茹溪之流者也東注澧水楊潭河在州北下流入

  汊在州東北上承虎渡河自荆州府公安縣南流至州東北入涔水一名牛浪河

  景港河在安鄉縣東自荆州府公安縣四水口分流至縣界靈石湖南逕丈田村東又右㑹

  東因湖水而南為景港渡分二流一西南流為中澌港又南為南澌港而南入澧其東一支入岳州

  府華容縣界亦入澧此三代以前江水經流禹貢導江所謂東至於澧是也麻河在安鄉縣

  西南分羌口河南㳘入常德府武陵縣界即便河上流羌口河在安鄉縣西自本州界分

  澧水流至縣界仍入澧水大奠河在慈利縣東北九溪城西北源出查洞南流過柳梁入漊

  水又冷水河亦在九溪城西北黃驛湖在安鄉縣東南十五里相近有大溶風嵐庸田三郎

  踏江西魚流大乘馮占魏地諸湖俱在縣東南大通湖在安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

  常德府沅江縣界亦洞庭之一隅也安南湖在安鄉縣南二里銅盆湖在安鄉縣

  西六十里以形似名大鯨湖在安鄉縣西北二十里昔有人漁於此湖一日忽雨雪有大鯨

  躍波間故名又西有小鯨湖馬田湖在安鄉縣北三十里永安村相近有珠璣湖

  溢湖在安鄉縣北四十里文田村相近有大滋北伯黃容等湖桃花溪在州北里許源

  出刻木山東入涔水後溪在石門縣北又北流入湖北宜昌府長陽縣界爲漢陽河舊志源出

  天門台山零溪在慈利縣東一里源出縣南馮家源北流入澧水遺筆溪在慈利縣

  東三里原出秀峯山西北流入澧英溪在慈利縣東十五里又縣東二十里有桂棒溪又東

  有茶陵溪皆北流注澧索口溪在安福縣北東流入漊水白馬溪在安福縣東北

  下流入漊水𤍠水溪在安福縣東北添平所東𤍠氣勃湧遇冬尤𤍠下流入渫水

  溪在永定縣西南東北流入澧大庸溪在永定縣西十五里北流入澧魯陽溪

  在永定縣西北源出永順府桑植縣東南流入漊水仙眠洲在州東一里澧江中名勝志洲

  在蘭江鄉外唐李羣玉讀書之所上有水竹居白馬洲在州東二十里浮洲在安鄉縣

  東南十五里南平村水漲時諸地皆没惟此洲獨浮故名芙蓉洲在慈利縣西澧水之所逕

  也洲上多芙蓉故名鴛鴦浦在慈利縣西一名鴛鴦洲澧水至此始入縣界觀嘉渚

  在慈利縣西三里漊澧合流之所泗水口在州東北七十里接湖北荆州府公安縣界東

  爲安鄉之景港河北連荆江每值水溢蘆荻蔽岸支港四通明隆慶時設糧倉哨於此增兵戍守

  金雞灘在州西南二里澧水中水勢湍急有聲如雷聲聞數里磨房灘在永定縣

  西澧水上流晴霽時聲激如雷陰雨則否衞志自衞城而上至大庸所爲灘九自衞城而下至金藏

  關潭口渡爲灘十自潭頭下至龍洑關爲灘二十五此下至慈利尚有十餘瀨惟燕子大星灘水流

  險惡其餘水勢俱平東陽潭在石門縣東三十里澧水中輿地紀勝在縣東陽山下出石鯽

  魚重唇魚雙鱗魚皆珍品又有長樂潭在縣東南二里白龍潭在永定縣西三里甚深廣

  明月池在州西南與地紀勝明月池在郡圃東李羣玉遊息之所雙泉在州西九十里

  兩泉並湧聞人聲則怒沸白龍泉在石門縣樂普山相傳有白龍出水中其地又名牛觝山

  產茶謂之牛觝茶龍王泉在石門縣南十五里流合仙女洞水溉田數十畝東流入道水

  𫎇泉在石門縣西花山下有宋黃魯直書𫎇泉二字五雷諸山至此忽然開朗兩水並流山川

  𥥆窕為石門最勝處安民泉在石門縣西北五里溉田甚溥東泉在石門縣西北三十

  里源出石洞禱雨多應又西十里為西泉下流俱入澧水魚泉在慈利縣西二十餘里石室中

  鹽井在州北八十里水徵鹹明初立場煎煮不成而廢










                        前總纂官李光㴠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葆晋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