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九十九至一百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十六至九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九十九至一百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二至一百四

大清一統志

揚州府

︹流寓︺︹漢︺許劭平輿人獻帝時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廣陵徐州刺史陶謙禮之甚厚

  劭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聲名内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勢必薄不如去之遂復投劉繇於曲阿其後

  陶謙果捕諸寓士︹唐︺馬懷素丹徒人客江都師事李善貧無資畫樵夜輒然以讀書遂

  博通經史擢進士第竇常金城人客廣陵多所論著隱居二十年鎭州王武俊奏辟不應杜佑

  鎮淮南署為參謀崔元亮昭義人客廣陵父喪卧苫終制地下濕因得痺病不樂進取

 ︹宋︺蘇紳晉江人寓揚州州將盛度以文學自負見其文大驚自以為不及由是知名

  次升仙遊人僑居真州舉進士知安邱縣擢御史論章惇蔡卞植黨為姦又疏蔡京曾布之惡

  後插州編管入元祐黨籍卒真州私第︹元︺張緝膠州人至正中居揚州母姬氏方卧病賊

  突入卧内舉槍欲刺姬緝以身蔽母槍中緝脇三日死︹明︺鄒元標吉水人僑居儀真氣

  和而宇峻與邑孝廉林之翰立講堂於信國祠闡說心性之學士林宗之

 ︹列女︺︹隋︺吳氏來䕶兒世母䕶兒未識而孤呉氏提攜鞠養甚有慈訓始侯景之亂䕶兒世父

  爲鄉人陶武子所害吳氏毎流涕爲䕶兒言之武子宗數百家䕶兒每思復怨因其有婚禮乃結客

  數人直入其家引武子斬之以其頭祭世父墓︹唐︺樊彥深妻魏氏楊州人彦琛病

  篤魏欲從死彥琛曰幸飬諸孤使成立相從而死非吾取也彥琛卒值徐敬業難陷兵中聞其知音

  令鼓箏魏引刀斷其指軍伍欲强妻之以刀加頸曰從我者不死魏厲聲曰速死我志也遂見害

  李邕妻温氏邕以誣得罪貶遵化尉温爲邕請戍邊自贖表入不省周迪妻

  某氏迪善賈往來廣陵㑹畢師鐸亂人相掠賣以食迪饑將絶妻曰今欲歸不兩全君親在不

  可并死願見賣以濟君行迪不忍妻固與詣肆售得數千錢以奉迪至城門守者疑其紿與迪至肆

   問狀見妻首巳在枅矣迪裹餘體歸葬焉露筋女失其姓父繫獄與嫂徃省過高郵迫暮道

   旁有耕夫舍嫂止之女堅不就宿於野外為蚊嘬而死曉視其筋露焉人哀之為立廟河側︹五

   代︺︹南唐︺徐鉉母鉉弟鍇四嵗而孤母方教鉉未暇及鍇能自知書︹宋︺徐𢋫

   妻蔡氏興化人𢋫為主簿病卒氏視殮畢即飲鴆死秦觀作烈婦傳馬元穎妻

   榮氏真州人榮毖女讀論語孝經通大義事父母孝歸將作監主簿馬元穎建炎中賊張遇寇

   真州榮與其姑及二女走維揚姑素羸榮扶掖不忍舍俄賊至脅之不從賊殺其姑并二女脅之益

   急榮厲聲詬罵遂遇害晏孝廣女建炎中金人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孝廣為尉死之女年十五金人欲

   妻之女刎頸求死金人義而釋之毛惜惜高郵妓女端平初别將榮全據州以叛制置使

   遣人招之不聽全與其黨宴飲惜惜不肯供奉全詰之曰初謂太尉降為太尉更生賀今乃閉門不

   納使者乃叛逆耳妾雖賤妓不能事叛臣全怒遂殺之︹元︺張氏女高郵人城亂賊叩其

  家索之女方匿複宇閒賊將殺其父母女不得巳乃出拜賊賊以女行過橋投水而死高氏

  婦高郵人攜其女從夫出避亂見道旁空舍入其中脱金SKchar2臂與女且語夫令疾行夫挈女稍遠

  乃自經賊至焚其舍夫抵儀真夜夢婦來告曰我已經死彼舍矣其精爽如此欒鳳妻王

  氏高郵人至正中鳳知諸暨州氏從任方國珍䧟城氏罵賊死韋寅妻王氏

  高郵人元末盜起掠寅家氏匿積薪中盜疑有物發之見蕙蕙恐辱乃紿曰薪下有金幸勿盡取盜

  爭掘地氏得閒赴井死盛彝妻張氏泰州人名貞至正中為賊所掠弗從賊露刃脅

  之氏怒罵賊斷其右肱筋骨盡露罵不絶口遂遇害︹明︺管賢妻闕氏管哲妻

  馬氏江都人賢卒闕氏年二十六一子幼且瞽哲繼卒馬氏年二十一無子娣姒誓死不他適

  力紡績以養姑敎瞽子學星卜以自給俱守節至七十餘事聞旌其門曰雙節殷氏周氏

  江都人燕兵至瓜洲掠二女欲汚之並赴水死後副使趙鶴言於朝并宋趙淮妾立三烈廟祀之

  戴和妻高氏江都人和以諸生試不利憤恚投水死氏誓不獨生一日盛飾詣夫沈處

  亦自沈永樂中被旌貞烈薛寛妻牛氏江都人寛為臨海令卒族人强之嫁即赴水救

  之得甦守節四十餘年事聞旌表高慧妻陳氏儀真人慧之妹高氏贅婿錢信慧與

  信相繼病卒陳與髙同守節三十餘年正統中旌表劉氏二烈女興化人嘉靖中與里

  中婦同為倭所掠問之姊妺也倭先取姊姊厲聲曰我名家女也肯汚賊乎時倭方縱火女即赴火

  死已復侵其妺妺又大罵倭露刃脅之不為動倭欲强犯之女給曰吾固願從俟姊骨燼乃可倭喜

  益火丈熾女亦赴火死時同死者四十七人張印妻李氏高郵人嘉靖中倭寇猝至

  殺其父欲汚李氏氏謂其夫曰汝速去吾必不偷生以辱汝夫既免寇逼氏行罵聲不絶寇磔殺之

  陸鼇妻倪氏興化人性純孝舅早世姑老鼻患疽垂斃躬為吮治不愈乃割左臂肉以

  進姑啖之遂愈程娥江都諸生程煜節妺未字值城被圍以死自誓與叔母劉約各以大帶置

  袖中城破女縊死劉與妯娌鄒氏胡氏同死女之祖姑適林者投井死姑適李者遭掠紿卒至井旁

  大罵投井死時稱一門六節禇拱辰妻杜氏江都人值城破兵入室掠之去氏抱

  庭前槐樹不行賊亂刀斫之既死手猶抱樹同縣孔某妻常氏亦被賊掠去自刎死錢禹錫妻王氏

  兵逼不從投井死景自潤妻朱氏江都人時高傑兵掠東鄉入自⿰氵閠 -- 潤家欲犯氏氏

  大罵不屈遂被殺自⿰氵閠 -- 潤妾王氏賊强挾之上馬出門奮躍墜地觸槐死同時有韓烈婦城破賊執犯

  之婦以死拒賊怒亂箭射死之馮上銓妻史氏避亂郊外兵突至欲犯之遂躍入河死張國

  華妻史氏江都人高傑擾揚州氏囑夫挈子女出避且與夫訣曰設有不虞必不苟活及

  城陷氏乃積薪坐其上促令老僕婦舉火自焚死同縣張嗣祥妻魯氏城破氏同媳桑氏及家人以

  薪堵門舉火悉自焚死李榮芳妻柳氏江都人城陷氏自焚子蓁歸見母焦灼待

  斃猶張目曰汝勿嚎我死為名節也遂⿰目𡨋同縣史著直妻羅氏城破氏自割兩耳投宛虹橋下死

  程宇妻呉氏江都人城陷宇與二子俱及禍氏與二女同赴井死同縣宋朝柱妻沈氏

  亦赴水死幼女年十一並從死焉陳王宁妻游氏江都人夫死守節撫孤及城陷

  或勸乘夜出城氏謂女不夜行况嬌婦乎偕幼女投井死同縣周廷德妻張氏夫亡守節於城破時

  偕三女投井死李友槐妻惠氏江都人夫亡守節撫孤城破自縊死女十嵗先自

  刎不死復縊於母旁同縣宋朝相妻馬氏率子之儒妻張氏之俊妻馬氏均赴河死李文炳

  妻唐氏江都人夫早夭與妾孫氏守節值城陷同赴水死同縣闞荆門母呉氏與荆門妻王

  氏妾唐氏俱自縊死閔德祚妻呉氏江都人城陷德祚遊學未歸氏以兩幼子托老

  僕䕶之匿將投門外水中兵猝至欲犯之不從加以刃𬒳七創仍投水死同縣錢肖林妻何氏薛文

  甫妻趙氏兵至夫同及禍錢與薛俱自縊死曹復彬妻楊氏江都人值城破復彬

  中創仆地楊匿破屋中長女蒨文年十四趣母決計次女蒨紅年十二請更衣死楊止之復彬執不

  可乃為三環次第而縊同縣汪承祖妻樊氏倪文俊妻蘇氏盧啓元妻湯氏尤守常妻邵氏趙君謨

  妻方氏卞日輪妻顧氏詹徳基妻呉氏夫亡守節及城䧟俱投井死羅仁美妻李氏

  江都人值城䧟氏偕嬸劉氏暨妾梅氏李氏女宦姑共十三人自焚死婢菊花為舉火死尤烈同縣

  邵允謙妻謝氏高魁妻張氏瞿之俊妻郭氏城破其夫同及禍氏聞俱自焚死孫道升繼

  妻藍氏江都人道升前妻女曰四藍所生曰七次曰存孫女曰巽其弟道乾妻王氏子天麟

  妻丁氏道新妻古氏其従弟子啟先妻董氏江都之圍諸婦女各手執刃繩自隨城破俱死古氏有

  女嫁吕氏生女曰睿董氏之姊有祖母陳氏亦同死同時有張廷鉉妻薛氏城破自縊廷鉉之妹曰

  五遇卒鞭撻使從己大呼曰殺即殺何鞭為遂被殺金時秀妻陶氏儀真人與子婦

  潘氏同居崇禎末高傑兵掠儀真氏與婦相抱并幼女同赴水死田烈婦儀真李鐵匠妻

  高傑部卒掠江上執犯之田以死拒掖上馬至城南橋上𡚒起投水死何氏二婦

  人何永明妻沈氏其弟永昭婦楊氏俱二十三而寡沈子讓楊子誠皆在襁褓同誓死不改適勤女

  紅養姑撫二子俱成立詔旌其門曰雙節史著馨妻張氏江都人年二十六夫亡後

  城陷撫其子泣曰嚮也撫孤爲難今也全節爲大兒其善圖吾不能顧矣遂赴水死同縣井達妻王

  氏與所生一女一時分散囑其同難隣婦曰汝見我女推入水中言畢抽刀自刎程烈婦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胡尚絅妻尚絅嬰危疾婦刲睕肉療之不能咽而卒時婦懷孕生男復殤即前謝翁姑曰媳不

  能常侍有娣姒在無悲也絶食卒戚家婦寶應人甫合⿱氶巴 -- 卺而夫暴殁婦投門外汪中死後

  人名其死所爲戚家汪云

 ︹本朝︺于元璜妻范氏江都人元璜會試挈氏北上遇海寇露刃脅之氏奮罵不從遂

  被害同縣王業濬妻金氏居樸樹灣村舍爲盜所執拷掠瀕死不言濬所在孫大成妻

  裔氏江都人姑與二女素不潔深自避匿後姑女方共客歡飲呼氏出不應乃扄門縫紉其袿

  衵以青白綫二縷自經年二十四有司爲葬於霍烈女墓側同縣楊氏歸曹氏子姑不端欲婦效之

  不從乃絶其餐日肆笞掠哀號徹四隣隣人共憤鳴之官氏竟以傷重死又鄒氏適萬氏子萬貧勸

  氏以不貞氏赴水死又黄氏適佃户王華京夫亡撫幼子勤力作土豪王某以計逼嫁自縊死

  英妻蔣氏江都人英爲兩廣督標副將奉檄往桂林值孫延齡叛英奔還守禦氏曰君爲

  國亡家妾敢不爲君忘身及逆破城氏服藥死同縣黄玉轂聘妻潘氏邵日立聘妻劉氏程某聘妻

  楊氏吳廷望聘妻池氏袁某聘妻萬氏李正榮聘妻霍氏朱元德妻程氏陳揖妻張氏林士佩妻卜

  氏淩思賢妻任氏張椒頌妻湯氏吳兆熊妻孫氏項起鴻妻程氏喜友龍妻韓氏陳國材妻周氏俱

  夫亡自盡以殉虞大義妻朱氏江都人嫁期年夫死父兄欲奪其志氏引刀扼吭穿

  其喉三寸許死年二十二同縣徐氏年十九夫病將革囑其叔曰婦可改嫁氏聞自刎甘氏

  女甘泉人許字冷起元未婚聞訃殉節同縣鄒寶聘妻顧氏朱舜聘妻向氏繆時雍聘妻李氏王

  興聘妻周氏陳一猷聘妻袁氏李繼中聘妻劉氏俱聞夫訃殉節鄭元勲繼妻程

  氏甘泉人元勲被難程年二十三攜五嵗兒於戎馬中得倡亂者誅之長齋苦節厯五十九年

  董嫗諸生韓黙家老婦揚州兵燹之際黙夫婦及長子俱自盡惟幼兒魏在襁褓嫗匿兒屍下

  祝曰韓氏不絶其無啼兒果不啼事定嫗育魏成立魏後設嫗主如母焉鄭姑儀徵人許字程

  起善善溺死女飲泣三年不言笑家人怪之女曰欲一至程門耳父母遣之拜翁姑持服謀立嗣畢

  至善忌日設奠慟哭遂不食死同縣蔣氏女從父母避兵遇寇不從拔寇刀自殺方氏女許字朱世

  遽林氏女許字于純嘏俱聞夫訃殉節賀美明妻林氏儀徴人賀以操舟為業贅

  於林病卒氏投井死同縣閻麟生妻鄭氏衣惟友妻王氏均夫亡殉節李烈婦高郵人趙

  氏僕婦也主死負某金某索之居其家一奴窺婦美乘其夫他出夜破户入婦驚起大罵奴扼其吭

  聲不得出婦手力握衣帶奴憤扼愈力遂死知州檢屍手握帶不可解奴論如律同縣居士驥妻向

  氏儲濯妻陳氏俱以不汚強暴死又高其聘妻倪氏車敏學聘妻葉氏俱聞夫訃殉節粉姐

  高郵人其父迮氏蒼頭也女許字某年饑某行乞十餘年不歸女父後遇之市上某曰願還我聘金

  而女可改字也女父大喜出金予之某欣然立劵歸白其事女嗚咽久之夜自經丁人彦

  妻唐氏興化人遇暴不汚被害陸如崗妻仲氏寶應人年十九夫亡守節

  如崗弟如陵妻劉氏同縣朱天耀妻仲氏均夫亡守節俱順治年間 旌袁君如妻朱

  氏寶應人與同縣范邦佐妻張氏俱遇暴不汚身死又程佩期妻潘氏胡有成妻陳氏朱⿰氵幵 -- 汧妻張

  氏錢萬鍾妻施氏李秋實妻成氏俱夫亡殉節烈女楊赤聘妻謝氏劉亹聘妻朱氏喬⿰氵閠 -- 潤聘妻郭氏

  刁起沃聘妻朱氏俱未嫁夫亡殉節喬烈婦實應人韋龍甲妻韋素病癲成婚八九月忽疾

  作自縊氏時插秧田中歸抱尸哭幾絶及葬頭觸樹不死歸遂自縊田大有妻王氏

  泰州人夫亡守節順治年閒 旌孫世華妻李氏泰州人夫亡守節事姑育子姑

   病割股療之或勸改志破面以示以所藏破面割股血衣示子孫同州節婦劉際春妻張氏顧天球

   妻王氏妾翟氏徐鼎鍾妻陳氏黄呈耀繼妻楊氏陸和玉妻李氏方𤐣妻宋氏劉和妻李氏王志正

   妻徐氏沈南迎妻王氏程國俊妻朱氏呉邦憲妻崔氏徐銘新妻姚氏何璟妻吕氏朱增勝妻吳氏

   楊林妻胡氏韓家妻張氏韓鵠妻劉氏郭真卿妻王氏子華婦申氏崔克成妻周氏丁可道妻崔氏

   丁可進妻崔氏周尚曛妻呉氏崔汝震妻高氏呉自省妻王氏崔希雍妻薛氏盧詰妻鄧氏盧應徴

   妻漆氏盧鳳毛妻魯氏周天祐妻陳氏曹均妻林氏姜儒妻胡氏李鱨妻翟氏房可昌妻李氏夏雲

   吉妻沈氏曹珏繼妻劉氏丁鳳池妻戚氏張應登妻丁氏周文進妻呉氏李某妻呉氏周鳳岐妻郭

   氏王之漸事郭氏王顴妾徐氏王士好妻徐氏王宗豫妻周氏周倱妻李氏季模妻潘氏王親臣妻

   施氏楊朝敬妻周氏周蘼妻呉氏王嘉瓚妻楊氏王祠妻呉氏黄士廉妻謝氏崔大經妻開氏呉自

   明妻陸氏陳一科妻朱氏孫彥十妻顧氏仲學曾妻唐氏周地妻呉氏鮑夢斗妻方氏繆師和妻張

  氏周濡甫妻繆氏繆四美妻徐氏徐偘妻繆氏張鶴妻繆氏均夫亡守節高向明妻李

  氏甘泉人年十九嫁三月而寡遺腹生子翁殁於秦氏扶姑柩遠涉三千里為之合葬同縣江九

  皋妻程氏孫繼士妻程氏均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閒 旌呉世祿繼妻徐氏

  人夫亡生子甫六月紡績事姑撫前子及孤兒成立同州節婦李易玉妻陳氏李渷妻呉氏蔣汝馥

  妻呉氏呉巂妻鄭氏鄭僑妻陳氏史克欽妻陸氏呉贊妻楊氏邱曰岠妻徐氏姜士儀妻陳氏邢宏

  濟妻耿氏均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閒 旌李從先妻胡氏寶應人夫亡守節同縣潘

  盛美妻徐氏亦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閒 旌沈元美妻孫氏泰州人夫亡守節康

  熙年閒 旌金瑞玉妻查氏江都人夫亡家貧姑憐其少諷之改嫁氏截髪矢義

  以十指供饔飱養姑指恒流血雍正年閒 旌呉守信妾王氏泰州人夫亡守節子

  相妻沈氏預妻池氏同州徐篤生妻周氏均夫亡守節俱雍正年閒 旌蕭曰曂妻俞

   氏江都人日曂割肝救母疾亡俞針黹養舅姑竭力中禮艱苦人所不堪同縣節婦陳治道妻𡩋

   氏高以遵妻季氏汪圻妾周氏孫時照妻閔氏韓汝泰妻曹氏方敦化妻呉氏胡起元妻蔣氏閔行

   妻鄭氏呉承勲妻方氏呉景襄妻方氏陳達妻于氏耿鳴球妻高氏方士鑑妻程氏方肇耿妻徐氏

   程炯妻張氏閔奕儁妻姚氏陳嘉誼妻金氏程夢齡妻黄氏喜本立妻汪氏朱士麟妻蔣氏孫凝生

   妻單氏張士賢妻楊氏高士衡妻李氏呉家桂妻方氏潘殿玉妻朱氏黄玉信妻朱氏呉文升妻汪

   氏彭岑妻徐氏蔣世祿妻袁氏呉邦昌妻鄭氏劉國鼒妻任氏謝應璜妻程氏張文祥妻劉氏王廷

   傅妻呉氏巴一曙妾鄭氏黄以祉繼妻錢氏呉震和妻陶氏呉光敏妻李氏湯有虞妻任氏許天植

   妻歐氏徐岱妻朱氏譚爚妻陳氏林國盛妻楊氏呉允楷妻易氏妾李氏閔兆汶妻陳氏張珵妾陳

   氏雷廷第妻呉氏李士璟妻張氏朱唯善妻魯氏梁峾之妻杜氏朱孝賢妻張氏胡嗣裕妻呉氏妾

   呉氏方國棟妻藍氏鍾元龍妻陳氏武緯妻程氏蔡士奇妻吕氏張崇齡妻葉氏葉虞臣妻周氏李

  汝為妻焦氏田益峻妻蔡氏鍾猶龍妻王氏倪大德妻卞氏董子瑜妻童氏林士禎妻劉氏林其妻

  李氏劉世隆繼妻卞氏陳志晉妻焦氏郭士英妻白氏梁楠䕃繼妻汪氏鍾文錫妻陳氏于王棖繼

  妻汪氏薛象升妻于氏洪志書繼妻吳氏潘永椿繼妻葉氏程瑄妻陳氏黄子轂妻江氏熊元錦妻

  𥠖氏喬煜繼妻汪氏喬松妻顧氏王嘉錫妻李氏石華年妻陳氏方祖隆妾丁氏𥠖懷卿妻曹氏裴

  晉駰妻朱氏周之豹妻吳氏呉文臺妻汪氏汪文蘭妾李氏蔚偉翰妻姜氏方祖昌妾張氏張公藝

  妻馬氏余觀射妻夏氏劉宏渭妻尤氏呉方容妻羅氏呉文煥妻張氏陳文若妻鄭氏陳自德妻錢

  氏楊淯妻于氏宋念慤妻方氏羅東琪妻閔氏朱元妻周氏孫士雄妻宋氏郝光燦妻焦氏丁淳篤

  妻朱氏于任鑒妻羅氏李曾傳妻汪氏李宏泌妻韓氏童昺妻于氏劉大壯妻周氏顧鳳成妻唐氏

  樊大綱妻許氏景瑶祥繼妻周氏姜多士妻孫氏徐子堅妻劉氏殷時澄妻魏氏王君宰妻張氏許

  士重妻汪氏朱敦士妻焦氏丁萬相妻姚氏徐思訓妻朱氏陸方來妻張氏高象勲妻田氏喬敬岳

  妻呉氏蘇珣妻崔氏李宏道妻王氏徐樟妻程氏樊秉鑰妻呉氏程觀潮妻王氏汪承昕繼妻王氏

  呉廷杓妻黃氏徐士灝妾汪氏湯有盛妻劉氏張明炯妻呉氏蕉喜茂妻葛氏李廷璋妻雒氏孫綱

  妻張氏張德昭妻徐氏汪廷瑞妻方氏張杍妻江氏徐筠軒妾婁氏秦隆業妻徐氏方起宗妻洪氏

  呉之駦妾嚴氏王氏韓起妻陳氏鄭嘉言妻王氏楊儒珍妻查氏陳坤玉妻王氏葉成龍妻夏氏曹

  國長妻呉氏程琛妻方氏巴潮妾蔡氏呉鍇妾汪氏謝士魁妻虞氏徐恒進妻殷氏許儲璧妻姚氏

  均夫亡守節貞女呉氏女田氏女均未嫁夫亡守貞孝女朱氏俱乾隆年閒 旌劉臨地

  妻高氏甘泉人夫亡守節同縣方琨妾蕭氏石守忠妻周氏何天爵妻范氏張宗翀妻汪氏

  李某妻江氏黄以澄妻程氏龔鼐妻張氏金維礪妻高氏杜英傑妻陳氏錢葆祿妾吳氏劉楫妻姚

  氏錢元禧妻史氏湯九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妻曹氏閻包生妻陳氏史繼夔妻陳氏徐爾揚妻薛氏呉正潮妻方氏共

  元怡妻程氏妾江氏趙以蘭妻閻氏馬順甫妻戴氏姚霜妻汪氏鄭為倬妻程氏楊廷鏳妻丁氏潘

   永吉繼妻史氏呉都妻范氏劉士通妻孔氏謝震妾劉氏潘卓妻史氏寇鍾繼妻馮氏淩光杰妻汪

   氏朱泓繼妻湯氏王德麟妻鈕氏潘照妻高氏張之傑妻林氏戴志妻呉氏項嘉遠妻萬氏趙大武

   妻劉氏呉連妻蘇氏張彭年妻陳氏林文魁妻王氏紀尚龍妻許氏顧文煜繼妻王氏方士正妻胡

   氏王義縚妻李氏王詒妻史氏吕繼妻史氏楊廷鈞妻王氏王遵璜妻黄氏范永椿妻畢氏常允中

   妻賈氏常守信妻周氏韓維翰妻李氏胡錦雯繼妻羅氏李元妻徐氏汪可鈞妻許氏張元潢妻李

   氏宰儒生妻徐氏李大貴妻侯氏陳商書妻呉氏鮑清妻孔氏史文周妻宋氏梁淮之繼妻范氏黄

   也山妻王氏戴九經妻姚氏姚一松妻李氏賈上林妻潘氏虞蘭生妻華氏符為藩妻裔氏徐澍妻

   劉氏高倓妻張氏汪國珍妻魯氏孫林妻梁氏林天吉妻陳氏劉穆駿妻邱氏徐日章繼妻高氏汪

   維誥妻游氏范安康繼妻嚴氏楊悳成妻呉氏史克統妻王氏施良貴妻張氏俞士玉妻王氏鄭玉

   珩妾高氏張季良妻王氏田有椿妻王氏秦賓妻俞氏王廷燕妻巴氏仇廷錦妻黄氏徐大安妻鄭

  氏田廷玉妻張氏鄭勷妻蔣氏李廷植妻杜氏郭鏞妻黄氏馬幹廷妻楊氏程思俊妻黄氏史迪剛

  妻蔣氏張衍恒妻王氏何國祥妻俞氏史品節繼妻王氏潘彬妻呉氏朱天依妻盧氏王長科妻孫

  氏王宏圖妻劉氏王宏勲妻黄氏胡晉昌妻顧氏殷良弼妻官氏呉釗妻郭氏葉幼禽妻程氏洪其

  韜妻汪氏王洪善妻蔣氏蔣繼韓繼妻劉氏劉其鎮妻張氏汪肇域妻何氏陳穎儒妻張氏俞效祖

  妻陳氏郭雲䳨妻李氏黄履旦妻程氏陳大綸妻袁氏蘇蕃妻郭氏楊景政妻李氏何象炳妻馬氏

  莊昌妻安氏臧緯妻惠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李氏蕭氏邵洪章聘妻方氏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張

  天佑女守正捐軀俱乾隆年閒 旌高思旭繼妻俞氏儀徴人夫亡守節子岱妻

  王氏逢年妻鮑氏俱夫亡姑媳相依襞績為生孫文台又亡孫媳吳氏亦共守志一門四孀人稱苦

  節同縣姜之焜妻陸氏陳宗孔妻李氏陳宗文妻朱氏盛可畏妻張氏路逢春妻王氏王鯨妻施氏

  劉明通妻陳氏白繪龍妻高氏李廣妻薛氏張以成妻曹氏戴應龍妾臧氏鄭為揚妻汪氏吳正宗

  妻許氏王景常妻于氏孫媳張氏汪應暐妻金氏媳黄氏張之履妻王氏齊傅妻李氏李玉標妻嚴

  氏童又珍妻王氏黄承元妻余氏石華峯妻吳氏王忝相妻張氏王萬鍾妻萬氏葉佐妻鄭氏鄭國

  綸妻婁氏汪成鑑妻王氏汪元浩妻江氏萬子榮妻劉氏丁延齡妻萬氏李宏釗妻夏氏金之堡妻

  方氏張棟臣妻顧氏金鋐妻丁氏李士進妻于氏方用秀妻許氏王啟易妻臧氏童安義妻朱氏柳

  啟秀妻曾氏萬侯妻黄氏馬祚彭妻朱氏程公坦妻鮑氏胡繼善妻張氏呉允達妻王氏妾許氏李

  世榮妻蔣氏金允嘉妻戴氏胡炳文妻呉氏夏霖生妻高氏姚起生妻李氏黄東木妻夏氏王家彥

  妻藍氏劉某妻池氏江朝賢妻王氏李大龍妻楊氏劉應璧妻王氏馬祚廣妻陳氏馬祚奇妻張氏

  李公維妻萬氏黃從仁妻潘氏詹兩山妻閔氏汪士鑽妻楊氏汪嘉祥妻王氏程銑妻鄭氏呉之英

  妻江氏萬爾明妻柳氏方章讌妻汪氏王敬治妻程氏黄應麟妻蔡氏均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

  胡尚徳妻黄氏高郵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張元忠妻孫氏楊韶妻李氏王朝鼎妻

  徐氏夏徳遠妻唐氏茅之青妻陳氏郭士瑚妻陳氏管五英妻胡氏俞維賢之妻劉氏王庭傳妻李

  氏王孫翼妻夏氏俞思岵妻盛氏孫有信妻莊氏劉國士妻高氏劉自成妻陳氏李自照妻張氏閔

  忠良妻張氏李嶷妻王氏宋陽孫妻蘇氏朱輅妻陳氏王驥妻薛氏盧北卿妻成氏徐淑才妻孫氏

  葉世鍾妻李氏孫有紱妻王氏宋子聲妻某氏宋子凡妻佟氏靳雄妻趙氏龔烈妻高氏李慶逺妻

  劉氏呉帝臣妻華氏陳某妻孫氏詹奎光妻張氏胡乘乾妻徐氏陳獻明妻郭氏李麟功妻姜氏方

  士元妻潘氏周自延妻邵氏沈文錡妻蓋氏耿宗一妻呉氏李綎妻湯氏范君愛妻丁氏吳琨妻陳

  氏陳吉生妻曹氏張子明妻周氏陳師友妻劉氏陸維珍妻沈氏殷輯五妻緒氏張乾之妻周氏李

  紹妻劉氏朱天相妻王氏董宗妻俞氏袁覲東妻王氏胡御世妻詹氏李慶信妻甘氏孫一政妻勵

  氏鄭載歌妻尤氏郭元章妻李氏楊皆吉妻陳氏劉一恒妻谷氏葛清妻焦氏江有純妻徐氏徐勝

  千妻傅氏浦廣妻時氏浦瑶池妻茅氏劉國彦妻車氏李治妻周氏呉裕臣妻周氏陳眉祝妻耿氏

  陳嘉賓妻呉氏徐子良妻余氏劉世安妻李氏高萬鍾妻沈氏栢松生妻邱氏姚文舉妻繆氏呉俊

  先妻范氏宋崇雲妻何氏宋存傑妻馮氏周趙玉妻萬氏沈卓妻尚氏詹國華妻秦氏浦佐臣妻夏

  氏趙其仲妻王氏趙鼎鎮妻楊氏賈宏基妻龍氏王述震妻趙氏朱方來妻周氏朱連玉妻龍氏高

  啟民妻吕氏雍世鏞妻王氏唐一相妻沈氏徐長健妻宋氏毛日彩妻薛氏姚瑚妻王氏林廣妻路

  氏張錡妻王氏夏錫臣妻張氏詹仲雲妻金氏詹爾先妻秦氏孫洛妻王氏薛飛九妻張氏薛體和

  妻馬氏孫中妻王氏呉亦吉妻莊氏宋學治妻呉氏𥠖舜占妻王氏楊聖嘉妻紀氏華九章妻唐氏

  俞資妻劉氏紀汝霖妻楊氏吳佳騮妻宋氏金亦裕妻翟氏李位西妻王氏雍子籓妻郭氏沈御妻

  王氏黄卷妻陳氏印相斗妻張氏陳士知妻欣氏從鏞妻羅氏宋學珽妻張氏王連士妻馮氏郭維

  巖妻周氏王業廣妻賈氏王爾公妻蘇氏董闇先妻孔氏丁式玉妻宋氏殷于蕃妻姚氏宋家瑞妻

  李氏張志妻周氏沈之蕃妻王氏謝銳妻徐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成宏圓妻

   潘氏興化人夫亡守節紡績養姑同縣姚東海妾蔣氏陳師舜妻舒氏龔煥還妻謝氏朱之植

   妻王氏解經正妻蔡氏劉光祚妻陳氏汪瀾妻晏氏邵元卿妻顧氏魏汝歸妻楊氏袁觀妻王氏虞

   延妻魏氏陸某妻李氏楊于京妻成氏伍朝明妻唐氏唐良臣妻居氏任震楊妻呉氏石啟諭妻鮑

   氏李璧公妻陳氏謝廷詔妻王氏任景毅妻李氏康扆公妻馮氏宋克敬妻劉氏居令和妻魏氏顧

   夢祥妻魏氏楊輯五妻方氏解証妻程氏鄭叔英妻呉氏朱以安妻劉氏李廷棟妻張氏徐俊妻許

   氏徐淑妻朱氏進萬妻吳氏楊永鳳妻王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喬晸妻徐

   氏妾陳氏寶應人夫亡守節同縣舒熊甲妻朱氏雷同言妻趙氏賈昌嗣妻刁氏王式尊

   妻范氏王懋淳妻苗氏刁炟妻潘氏劉楹妻湯氏潘宗昌妻房氏王日成妻李氏王庭生妻陳氏喬

   崇讓妻汪氏朱玉妻劉氏劉潘妻張氏薛祐妻曹氏時履成妻徐氏孫先公妻施氏劉景生妻王氏

   劉淶妻成氏耿長文妻紀氏張貫元妻汪氏魯某妻張氏劉及妻王氏張繼思妻孫氏張祐妻汪氏

  鄒遴妻劉氏徐煥繼妻汪氏趙岱妻張氏王朝珏妻喬氏梁賜璸妻潘氏喬津妻胡氏王楞妻伍氏

  王橓妻顔氏胡岇妻刁氏邵永福妻梁氏張繼志妻楊氏卞時可妻美氏陸仁妻潘氏范興螽妻潘

  氏成華妻張氏周家纘妻劉氏李本蕙妻李氏楊樹榖妻吉氏耿希泰妻應氏周家紀妻王氏成紀

  永妻朱氏潘于治妻王氏胥學源妻王氏劉參生妻胡氏時習九妻鄒氏成一鳴妻王氏胡廷鏡妻

  范氏楊峯妻劉氏楊家禹妻成氏楊澄妻聞氏芮永年妻朱氏祈覲妻姚氏劉師寛妻房氏朱芹妻

  李氏費洪鼎妻卞氏朱之祀妻袁氏刁學禮妻朱氏李如楠妻蔡氏韓光義妻張氏劉相妻王氏李

  開祉妻呉氏韓子貞妻耿氏張倕妻湯氏潘宗堯妻張氏苗式可妻李氏潘睿堂妻劉氏吕嗣正妻

  喬氏喬書盤妻朱氏潘以仁妻高氏范補妻王氏朱珊妻仲氏潘霞峯妻郝氏趙百從妻徐氏張珙

  妻潘氏葉致藩妻張氏朱衡繼妻郭氏張保正妻汪氏馮溢繼妻雍氏劉柏妻王氏張塾妻成氏王

  廷燦妻張氏劉華齡妻李氏陳有義妻陶氏喬其實妻張氏王廷璋妻楊氏喬大有妻呉氏柏洪妻

   汪氏潘長年妻張氏姚才晟妻陸氏潘崢妻郝氏李科妻張氏周景春妻朱氏陳漢公妻汪氏楊潤

   妻張氏馬兆魁妻周氏潘芾妻周氏馬文成妻陳氏劉成章妻楊氏趙金簡妻張氏朱柯妻梁氏楊

   厚臨妻徐氏李宗元妻房氏蔡登妻盧氏王絡妻舒氏陳富妻湯氏郝(⿱艹石)賢妻張氏徐珊妻閔氏均

   夫亡守節烈婦顧耀先妻許氏應萬和妻呉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曹世英聘妻竇氏王兼之聘妻朱

   氏祈任聘妻陳氏王鵬起聘妻孫氏潘文漢聘妻張氏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郭長祿聘妻梁氏未

   嫁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閒 旌王允修妻李氏泰州人夫亡守節同州徐篤妻王氏

   徐芝芳妻薛氏唐漢卿妻羅氏陳佑妻陸氏符繩妾劉氏陸與齡妻徐氏王裕忠妻劉氏王縉廷妻

   呉氏朱璣妻黄氏朱絃妻黄氏宫宏鉽妻王氏蔡襃妻田氏田敬錫妻辛氏方祖煌妻顧氏程錡妻

   武氏何朗然妻曹氏高如柏妻孫氏何如震妻郭氏王英吾妻林氏徐徴午妻章氏王洛妻黃氏陳

   東憲妻俞氏李克傳妻王氏黄維翰妻呉氏田廣運妾周氏梅某妻韓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閒

  巴文英妻薄氏江都人夫亡守節同縣季松亭妻胡氏杭某妻翁氏黄某妻卞

  氏鄭涵妻呉氏李光宇妻史氏顧非七妻王氏許步青妻李氏陸乘麟繼妻程氏朱順彩妻劉氏周

  天錫妻王氏朱源妻倪氏湯彭廣妻程氏張銑妻李氏林廷和妻高氏李允位妻韋氏田必乘妻姜

  氏朱士緯妻王氏鄭禧妻俞氏呉應潮妾王氏汪集繼妻呉氏樓錡妻王氏程徴棠妻方氏宋壎妻

  洪氏樓子湘妻王氏茹士明妻宗氏王燦章妻林氏陳世倫妻嚴氏沈志恪妻徐氏潘璇妻盛氏徐

  有容妻陳氏胡士忠妻茹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劉師燦聘妻王氏徐先爵聘妻范氏湯濯聘妻陳氏

  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薛鳳岡聘妻程氏未嫁夫亡殉烈孝女朱(⿱艹石)雲王氏俱嘉慶年間 旌

  纘妻吕氏甘泉人夫亡守節同縣尹永錦妻朱氏常悦中妻李氏郭方躬妾朱氏唐繹祖

  妾陳氏姚錞妻許氏符廷標妻周氏趙銓妻江氏楊維乾妾黄氏高啟賓妻孔氏焦汝鎦妻閔氏林

  廷望妻劉氏汪暹妻李氏馬俊妻張氏呉遐源妻朱氏方馨妻許氏宫文元妻嚴氏王棠妻張氏𠋣

  衡妾張氏淩廷詔妻余氏沙起崑妻張氏均六亡守節貞女潘德御聘妻常氏楊亨時聘妻李氏均

  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閒 旌陳藝妾程氏儀徵人夫亡守節同縣殷匯妻洪氏

  何之柏妻徐氏程仁裕妻汪氏李之深妻許氏程章垣妻黄氏何秉德妻唐氏汪鎮妻高氏童厚載

  妻朱氏曹桐妻蔣氏吳朝元妻林氏李德源妻張氏程大受妻呉氏陶愷義妻張氏李廷瑞妻黄氏

  呉鋐妻方氏鮑文位妻王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徐志純聘妻萬氏陳朝正女王時聘妻黄氏陳之芳

  聘妻張氏均未嫁夫亡守貞孝女張巧姑俱嘉慶年閒 旌高爽妻呉氏高郵人夫

  亡守節同州楊玉妻馮氏王沆馨妻華氏徐思義妻呉氏居日琔妻武氏李盛問妻孫氏韓榮牲妻

  左氏湯孝成繼妻趙氏張方城妻李氏居樂雍妻黄氏徐林妻鄧氏范存仁妻王氏袁有土妻宋氏

  楊國用妻馬氏李逢年妾劉氏張純妻胡氏呉如松妻夏氏夏英士妻章氏均夫亡守節貞女金水

  源聘妻茅氏金蘭聘妻俞氏李廷詹聘妻王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王裔貴

  妻王氏興化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劉恩妻李氏寶應人夫亡守節同

  縣苗肇嶸妻周氏成真洤妻喬氏莫某妻王氏梁景春妻成氏張本忠妻陸氏呉𮗚海妻郭氏潘恩

  儼妻郭氏虞國泰妻李氏胡秉正妻汪氏柏可觀妻劉氏朱逢霖妻程氏周志乾妻王氏陳文魁妻

  房氏陳秀寳妻房氏房綉妻張氏范德隣妻劉氏張發元妻孫氏喬大鈞妻劉氏盧朝瑞妻徐氏王

  大魁妻屠氏耿鳳翼妻王氏劉應麒妻左氏高鶴年妻刁氏潘履恒妻陸氏某之妻朱氏萬華國妻

  陳氏陳富妻湯氏郝若賢妻張氏均夫亡守節烈婦王氏夫亡殉節貞女劉畯聘妻朱氏王増福聘

  妻耿氏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劉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間 旌莢連德妻姜

  氏泰州人夫亡守節同州柯小七妻王氏郜𫎇磬妻嚴氏韓練繼妻王氏胡朝宗妻張氏尢淓妻

  陳氏李椿妻孫氏儲厚燦妻繆氏陳掁南妻張氏楊志興妻范氏劉賡颺妻章氏喬年妻周氏劉維

  慶妻王氏李倫舒妻韓氏黄某妻陳氏均夫亡守節貞女胡秉鈞聘妻馬氏楊德芳聘妻郭氏均未

  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閒 旌繆文謨妻唐氏東臺人夫亡守節同縣李雄如媳黄

  氏袁在朝繼妻陸氏盧時中妻周氏盧寅妻陳氏呉宏山妻陳氏均夫亡守節烈女單維公女守正

  捐軀俱嘉慶年閒 旌

 ︹仙釋︺︹唐︺唐若仙開元中為浙西節度使逾年棄官汎海遺一表於舟中監軍使上其事詔

  訪之不得後有人於揚州見其擔魚於市云李珏以賬糶為業每斗惟取利二文以供父母

  有來糴者即授以升斗俾自量丞相李珏節制淮南夢入洞府見石壁填金書姓名内有李珏字方

  自喜有二仙童云此乃江陽部民李珏爾劉商舉進士為郎辭官學道嘗於廣陵遇一道士與

  之上酒樓劇談歡甚道士出一小藥囊贈商商歸取藥服之遂仙去盧生生偕友人李生讀書

  太白山李告去為橘園吏欺折官錢困甚忽於揚州遇盧生邀至城南朱門中有名花異木須臾置

  酒北亭命佐酒者出容貌極麗兼善箜篌盧曰為君作婚姻可乎又與一拄杖曰所負官錢可將此

  於波斯店取之明日以杖往果得錢後至汴州行軍淩道源以女妻之即北亭佐酒女也︹宋︺顏

  筆仙建炎初鬻筆遇異人會轉運使過境見之問能飲乎曰可飲一斗飲畢長揖而去遺所攜

  筆藍轉運使令左右取還之盡力不能舉凡售其筆者剖筆視之管中必有一詩記其成毁歲月及

  人姓氏故號筆仙年九十二積葦自焚人見其乘火雲飛昇而去董幼海陵人遇異人授以

  行水不溺之術後辭親往峩⿱山眉 -- 𭗙山送者至區陽西江幼鞭水而去後不知所終

 ︹土產︺白綾府境出太平寰宇記楊州土産白綾土紬高郵州出草布江都縣出用黄

  草織成一名廣陵萬木棉府境銅鏡府境出唐書地理志揚州土産青銅鏡又唐于

  揚子江心鑄鏡宋尚入貢今無泰州興化各場出唐書地理志海陵有鹽府境出武陵記

  兩角曰菱四角三角曰芰江淮人曝其實為米以當糧鳧茨府境出俗名荸薺東觀漢記王

  莽末江淮閒苦旱民饑羣入野澤中掘鳧茨食之鱘鰉江海所產大者數百觔瓜洲土人以

  鰣魚江中鯊魚江中出海鯊大者二百觔嘗張口吹沙因名芍藥

  志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芍藥為天下冠柘木太平寰宇記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土產柘木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纂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覆輯

                          校對官林士鉁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

徐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徐州府在江蘇省江寕府西北七百三十里蘇州府西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

  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海州沭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河南歸德府虞城縣界二百十里南至安徽

  鳳陽府宿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山東兖州府滕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鳳陽府靈璧縣界一百

  九十里西南至歸德府永城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山東兖州府嶧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

  山東濟寕州魚臺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分野︺銅山蕭碭豐沛五縣天文房心分野大火之次

  邳州宿遷睢寕天文奎婁分野降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國春秋屬宋為

  彭城邑戰國屬楚秦置彭城縣漢元年項羽自立

  為西楚霸王都此貨殖傳沛郡汝南為西楚彭城以東𫝊海為東楚文頴曰項羽

  都之謂為西楚五年屬漢為楚國地節元年改曰彭城郡

  黄龍元年復曰楚國後漢章和二年改曰彭城國

  三國魏始移徐州來治晉亦曰徐州彭城國義熙

  七年改曰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復曰徐州彭城郡

  後魏因之北齊置東南道行臺後周置總管府隋

  開皇初郡廢七年行臺廢大業四年府廢復曰彭

  城郡唐武德四年復曰徐州兼置總管府貞觀十

  七年府罷天寶初復曰彭城郡乾元初復曰徐州

  屬河南道唐書方鎮表乾元二年置河南節度使治徐州上元二年廢以徐州隸淮西節

  度㝷又改隸兖鄆節度寶應初復𨽻河南建中三年置徐海沂密都團練觀察使治徐州興元元年

  貞元四年置徐泗濠三州節度使治徐州十六年廢元和二年置武寕軍

  節度使咸通三年時置徐州團練防禦使𨽻兖海四年罷五年置徐泗團練

  觀察處置使治徐州十年置徐泗節度十一年改置感化軍節度使

  五代晉復曰武寕軍宋仍為徐州亦曰彭城郡武

  寕軍節度使屬京東西路金屬山東西路貞祐三

  年改隸河南路元至元二年省彭城縣入之降為

  下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升徐州路十二年降為

  武安州明洪武初復曰徐州屬鳳陽府八年直隸

  南京

 本朝屬江蘇省雍正十一年升為徐州府領州一縣

  七

  銅山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邳州界九十里西至蕭縣界

  三十里南至宿州界六十五里北至山東兖州府嶧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鳳陽府靈璧縣界九十里

  西南至蕭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嶧縣界一百里西北至豐縣界一百二十里春秋宋彭城邑秦置彭

  城縣漢為楚國後漢為彭城國三國及晉因之宋為彭城郡治後魏齊周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大業

  初復為彭城郡治唐為徐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省彭城縣入州明曰徐州 本朝雍正

  十一年升州為府置銅山縣為徐州府治蕭縣在府西五十里東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八十

  里東至銅山縣界十八里西至碭山縣界六十里南至安徽鳳陽府宿州界四十里北至沛縣界四

  十里東南至鳳陽府靈璧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歸德府永城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沛縣治一百

   里西北至豐縣治一百五十里古蕭國春秋宋邑秦置蕭縣屬泗水郡漢屬沛郡後漢屬沛國晉因

   之宋為沛郡治後魏因之北齊天保七年廢郡改縣曰承高隋開皇六年又改曰龍城十八年又改

   曰臨沛大業初復曰蕭縣屬彭城郡唐屬徐州五代因之宋移治仍屬徐州元至元二年併入徐州

   十二年復立明未改 本朝屬徐州府碭山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

   北距六十里東至蕭縣界五十里西至河南歸德府虞城縣界三十里南至河南歸德府夏邑縣界

   二十里北至豐縣界及山東單縣界四十里東南至蕭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河南夏邑縣治七十

   里東北至豐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山東兖州府單縣治一百里戰國楚碭邑及下邑地泰置碭郡治

   碭縣兼領下邑縣漢高帝五年改置梁國二縣皆屬焉後漢因之晉省碭縣屬下邑後復置宋屬梁

   郡後魏孝昌二年於下邑城置碭郡兼置安陽碭二縣北齊廢郡以安陽縣屬彭城郡隋開皇十八

   年改置碭山大業初仍屬梁郡唐屬宋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以縣置輝州三年徙州治單父以縣

   屬之五代唐時屬單州宋因之金興定元年改屬歸徳府五年屬永州㝷為水圯縣廢元憲宗七年

   復置屬東平路至元二年併入單父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寕路明洪武初改屬徐州 本朝

   屬徐州府豐縣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沛縣界十五里

   西至山東兖州府單縣界四十里南至碭山縣界四十里北至山東濟寕州魚臺縣界四十里東南

   至蕭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碭山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兖州府滕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山東

   濟寕州金鄉縣界一百里秦沛縣之豐邑漢初置縣屬沛郡後漢屬沛國晉因之宋屬北濟陰郡泰

   治時入魏因其舊正光中入梁尋復入魏孝昌二年於下邑城置碭郡兼置安陽碭二縣北齊改屬

   永昌郡隋改屬彭城郡唐屬徐州五代宋金因之憲宗二年改屬濟州至元八年屬濟寕路至正

   八年還屬徐州明不改 本朝屬徐州府沛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

   八十里東至山東兖州府滕縣界四十里西至豐縣界四十里南至銅山縣界三十里北至山東濟

   寕州魚臺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銅山縣治一百十里西南至碭山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滕縣治一

   百三十里西北至魚臺縣治一百二十里春秋時沛邑秦置沛縣二世二年漢高帝起於此稱沛公

   後屬沛郡後漢屬沛國晉因之宋屬沛郡後魏因之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改屬彭城郡唐屬

   徐州五代宋因之金改屬邳州後屬滕州元太宗七年移滕州來治憲宗二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二

   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屬濟寕路十三年屬濟州明初還屬徐州 本朝因之邳州

   東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宿遷縣界五十里西至銅山縣界七十

   里南至雎寕縣界九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沂水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宿遷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南

   至安徽鳳陽府靈璧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沂州府郯城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山東兖州府嶧縣

   一百十二里禹貢徐州之域夏為邳國春秋為薛國地戰國屬齊秦置下邳縣漢屬東海郡武帝置

   為臨淮郡後漢永平十五年置下邳國晉因之宋為下邳郡後魏孝昌元年置東徐州梁中大通五

  年改下邳曰武州縣曰歸政東魏武定八年復曰東徐州下邳縣後周改曰邳州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𥘉州廢以縣屬下邳郡唐武徳四年復置邳州貞觀元年州廢改屬泗州元扣四年改屬徐州五

  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七年於縣置淮陽軍屬京東東路金貞祐三年復曰邳州屬山東西路元亦曰

  邳州至元八年改屬歸德府明初以州治下邳縣省入屬鳳陽府洪武十五年改屬淮安府 本朝

  康熙二十九年遷州治於東北界艾山南仍屬淮安府雍正三年以州直隸江蘇省領宿遷雎寕二

  縣十一年升徐州為府以州屬之宿遷縣在府東二百三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

  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海州沭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睢寕縣界七十里南至安徽泗州界五十

  里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淮安府桃源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安徽泗州七

  十里東北至沭陽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山東郯城縣治一百八十里春秋時鍾吾于國秦為下相縣

  漢置公猶縣屬臨淮郡後漢省晉義熙中改置宿預縣屬淮陽郡宋因之後魏太和中置宿預郡兼

   置南徐州景明初廢為鎮梁天監八年改置東徐州東魏武定七年改置東楚州陳太建七年改曰

   安州周大象二年改曰泗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置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泗州開元

   二十三年徙州治臨淮縣以宿預屬之寶應元年避諱改曰宿遷元和中改屬徐州五代因之宋太

   平興國七年屬淮陽軍金初屬邳州元光二年入邳州元至元十二年復置屬淮安軍十五年還

   屬邳州明初屬淮安府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以縣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徐州府雎寕縣

   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宿遷縣界四十里西至安徽鳳陽

   府靈璧縣界九十里南至安徽泗州界三十里北至邳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安徽泗州治二百里西

   南至靈璧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宿遷縣治七十里西北至銅山縣治一百八十里漢置雎陵取

   慮二縣俱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國晉𥘉因之元帝時於雎陵僑置濟隂郡宋泰始中入魏郡廢梁

   普通五年取雎陵大通元年克臨潼於取慮城置潼州武帝末入東魏武定五年以雎陵屬彭城六

  年又於睢州淮陽郡置雎陵七年又於東徐州臨清郡置睢陵後齊并入夏邱置潼州夏邱郡後周

  改為宋州晉陵縣隋開皇初廢十八年復夏邱縣屬下邳郡唐宋為宿遷虹二縣地金興定二年

  宿遷置雎寕縣屬泗州元初廢至元十二年復置屬淮安軍十五年屬邳州明屬淮安府 本朝因

  雍正三年以縣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徐州府

 ︹形勢︺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宋書王元謨傳汴泗交流唐韓愈詩

  山為城泗水為池宋蘇軾黄樓詩吕梁齬齟横絶其前四

  山連屬合圍其外宋蘇轍黄樓賦東接齊魯北屬趙魏南

  通江淮西通梁楚宋陳師道州學記山接西南東趨以及

  於海河瀠西北南注以達於淮襟帶江淮枕聯河

  洛

 ︹風俗︺賤商賈務稼穡尊儒慕學得洙泗之俗隋書地理志

  無林澤之饒言多楚音樸直舒徐寰宇霸者之餘

  以武為俗宋陳師道州學記

 ︹城池︺徐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三尺廣如之門四濠深廣各二丈明洪武𥘉因舊址

  修築 本朝康熙七年乾隆二十六年嘉慶十八年加築䕶城隄 銅山縣附郭蕭縣

  城周四里門四濠深七尺明萬厯五年築 本朝康熙四年嘉慶十二年重修碭山縣

  城周四里二百四十步有奇門四水門二濠廣五尺明萬厯二十八年築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修乾隆三十八年重修豐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嘉靖三十年築 本朝順治年閒修

  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嘉慶二年加築䕶城隄沛縣城周五里門四濠廣二丈明嘉靖二十

  二年築 本朝乾隆三年修四十六年重修四十八年因水圯移建戚山嘉慶五年重修邳州

  城周五里有奇高二丈八尺門四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築乾隆五年修二十六年嘉慶十五年

  宿遷縣城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門四明正德初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三

  年重雎寕縣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門四明嘉靖中築 本朝康熙五十年

  乾降五十年重修

 ︹學校︺徐州府學在府治東北隅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遷建入學額數二十名銅山

  縣學附府學内入學額數二十名蕭縣學在縣治西南明萬厯四十六年遷建 本

  朝順治康熙年閒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碭山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閒遷建 本朝康

  熙六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十六名豐縣學在縣治東南明嘉靖三十九年建 本朝雍正

  五年修乾隆二十年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沛縣學在縣治東金大定閒遷建 本朝乾

  隆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六名邳州學在州治東南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遷建乾隆三十

  年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宿遷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四年建入學額數二十名

  寕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𥘉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聞屢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

  二十河清書院在府城東門明隆慶三年養正書院在府治吕梁分

  司之南明嘉靖中建醴泉書院在銅山縣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華山書院

  在豐縣明嘉靖中建兩河書院在沛縣明隆慶三年建舊名鎮山書院 本朝順治六年

  修易今名仰聖書院在沛縣明嘉靖中建桂林書院在雎寕縣治 本朝康熙

  五十七年知縣劉如晏置義學於城西監生王訥捐今地改建書院 按舊志載彭東書院在銅山

  縣西北隅明嘉靖中副使王梃建龍峯書院在碭山縣治明萬厯初知縣王廷卿建陵雲書院在宿

  遷縣治明萬厯初知縣喻文偉建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萬九千五百二十九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八十四萬一百九十四名口

 ︹田賦︺田地十一萬八千六百四十二頃二十四畝四分四𨤲額徵地丁正雜銀二十二萬二千八百

  二十八兩六錢六分二𨤲又雜辦銀四百六兩八錢未麥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山川︺雞鳴山在銅山縣東二里一名子房山其南為蝦蟆山蝦蟆東一里為響山上多孔穴

  每興雲雨人呼其下輒應故名定國山在銅山縣東四里元和志太清元年遣貞陽侯蕭

  淵明伐東魏進攻彭城營於此聖龍山在銅山縣東八十里一名勝雲山上有石孔二雙井

  泉出於此奎山在銅山縣東南四里東枕泗水西麓有小河曰奎河三山在銅山縣東南

  十餘里上有三峯故名山腰有洞又名南洞山其下為三山隄明萬厯四十年大河嘗決於此

  梁山在銅山縣東南隋書地理志彭城有吕梁山舊志在州東南五十里其下即吕梁洪也

  寒山在銅山縣東南十八里晉書劉遐𫝊建武初沛人周撫以彭城叛降石勒遐討撫戰於寒

   山撫敗走南史梁武帝紀太清元年東魏將慕容紹宗大敗蕭淵明於寒山魏書地形志彭城有寒

   雲龍山在銅山縣南二里常有雲氣蜿蜒如龍故名東巖石峯圍匝中有大石佛俗謂

   之石佛山唐景福二年朱全忠子友裕合擊時溥於徐州兖帥朱瑾赴救汴軍敗徐兖兵於石佛山

   下寰宇記有石佛井在縣南四里石佛山頂時有雲氣出其中舊志有飲鶴泉其隂為黄茅岡宋蘇

   軾有詩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有   御

   製遊雲龍山咏古詩黄茅岡詩黄山在銅山縣南二十里每歲比山之麥先黄土人稱為黃焦

   山魏書地形志彭城有黄山隋書地理志留有黄山徐山有二一在銅山縣南七十里隋書地

   理志彭城有徐山一在邳州西南博物志在武原縣東十里隋書地理志下沛郡良城有徐山元和

   志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太山在銅山縣南雲龍山之東奎山

   之西視諸山為大兩峯峙立中闢一徑為南北孔道迤東為馬跑山任山在銅山縣西南三十

    里自 安徽宿 州至府必渡 睢水踰任 山 為往來通道唐 時有任 山館咸通九 年龎勛由 此 陷徐州又

    勛迎 敕使 自任山至 子城三 十 里大陳 甲兵 號令金鼓 響震山 谷同     孝山在銅山縣西二

    十五 里一名 楚王山 水經 注 𫉬 水逕同 孝山北其陰有 楚元王 家明一 統志 楚 王 山在州 西二十里

    下 有楚 元王 墓故 名大  彭山在銅 山縣西 三 十里 相傳大彭氏始 封於此 今 左右 猶稱犬彭

    孤在銅山 縣西 北魏 書地 形志 彭 城 有孤 山明一統 志在 州西 北十 五里 旁 無 峯巒 故

     九 里山在銅山 縣北五 里魏書地 形志彭城 有九里山 寰宇記 其山有穴 通琅邪王 屋

    俗 呼黄 池穴亦名九 嶷山 明一 統 志九嶷山在 州北 九里 舊志自西而 東綿 互五 里 東有寶峯山 西

    有團山又 一峯形如伏象俗 稱象山境 山在銅山 縣北四十里 相 傳徐州之 封境盡於此 故 名

    舊志西臨泗 水 相連 梁山漕河所經今 有 梁境 閘 赭    土山在銅山 縣北 寰宇記在 縣北 三

    十五 里禹貢徐 州貢五 色土出此彭  城山在銅山 縣東北三里 寰宇記在 縣東北六十 里

   上有黃石公廟明一統志在州東北三十里桓山在銅山縣東北二十七里亦名魋山下有

   桓魋荆山在銅山縣東北六十里宋蘇軾守郡時有言其下可溝吠積水因往相度以山

   多亂石不果銅山在銅山縣東北八十里與利國驛連境舊常産銅故名相傳古彭城廢縣

   在其盤馬山在銅山縣東北九十里相傳漢高祖嘗盤馬於此其山產鐵漢時鐵官唐

   時鐵冶宋時利國監皆置於其下其陽有運鐵河元人建利國監橋於其上龜山在銅山縣

   東北魏書地形志彭城有龜山舊志在州東北三十餘里有石洞深晦莫測俗稱仙人洞茱萸

   山在銅山縣東北魏書地形志吕縣有茱萸山寰宇記在縣東北八十五里俗謂之採藥山產茱

   萸麥門冬本草山茱茰出東海承縣霧豬山在蕭縣東五十里有霧豬泉淵匯數畝東南流

   至桃山宋蘇軾有祈雨雪詩云豈知泉下有豬龍臥枕雷車踏陰軸天門山在蕭縣東南三

   十六里兩山壁立如門中有益泉林木蓊蔚龍岡山在蕭縣東南三十八里綿互數里其

  南深谷中有果老洞又南二里曰龍駒嘴衆山環繞中闢一路過數嶺有雙龍泉止隔片石左甘右

  苦冬夏不竭白米山在蕭縣東南四十六里北去龍駒嘴六里有白米泉丁公山

  在蕭縣南十五里元和志在縣東南二十里丁公追漢高祖處又縣南二十里有浮綏山永固

  山在蕭縣南四十里下有永固泉俗曰海眼昇高山在蕭縣西南十二里一名勝髙山其

  陰有黒塢可三畝餘夏秋積雨其水染人衣即成黒色相山在蕭縣西南六十里接安徽宿

  州界魏書地形志及隋書地理志俱云蕭有相山箕谷山在蕭縣西舊城南水經注縣南

  對山世謂之南山戴延之謂之同孝山劉澄之云縣南有冒山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𫉬縣志在縣

  西南十里翹峙衆中山麓有石嵌空玲瓏約畧太湖石香山在蕭縣西三里聖泉山

  在蕭縣西北二里一名泉水山上有聖泉半麓有書聲洞西有桃花洞名山在蕭縣西北明

  一統志在縣西南五里相近又有大山三仙臺山在蕭縣北半里聖泉山北一里餘下

  有白茅岡古巖泉三台山在蕭縣北東有篩珠泉西有鳳眼泉綏輿山在蕭縣東

  北宋書劉延孫𫝊劉氏居彭城縣者凡三里帝室居綏輿里劉懷肅居安上里劉懷武居叢亭里元

  和志在縣東二十五里蓋因里以名山也金史地理志蕭有綏輿山碭山在碭山縣東南接永

  城縣界漢高祖微時嘗隱芒碭山澤聞即此漢書地理志碭縣有碭山出文石應劭曰碭山在碭縣

  東寰宇記在河南歸徳府永城縣北五十里北去芒山八里縣志在虞山西南十里有紫氣巖即傼

  高祖避難處水經注云山澤深固多神智古仙人涓子主柱皆隱居之東有𭟼山西南有狼牙山南

  有鐵角山又南為保安山保安西為平頂山皆芒碭之支也虞山在碭山縣東南五十里一

  名魚山接河南永城縣界安山在碭山縣南水經注碭北山也白駒山在豐縣西南縣

  志山在縣東南十五里相傳漢髙祖大會父老於此歌白駒以留賓故名明成化閒猶高三丈餘嘉

  靖末屢經黄水沙壅其迹漸平華山在豐縣東南三十里一名東華山亦名小華山周十餘里

  有三峯其巔石皆方平稍西削壁千仞又西為華陽洞深杳莫測洞西口有石室可坐數人中峯突

  起有自然石級可以登躡一名嵐山其陽又有洞五曰會景虛白碧寒太元太乙皆極幽勝後峯亦

  名墮微山在沛縣東南三里魏書地形志留有微山元和志在縣東南六十五里

  山在沛縣西南三十里亦名戚山縣之鎮山也其東又有青龍柱籍山高僅尋丈有馬飲池相傳

  酇侯牧馬處葛嶧山在邳州南八十里亦名嶧陽山俗名距山以其與山東沂水相距也

  尚書禹貢嶧陽孤桐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邳有葛嶧山在西古文以為嶧陽元和志在州西大里

  羊山在邳州南九十里南臨黄河接雎寕縣界上有五層石臺顯陽山在邳州西北十

  八里高聳朝陽故名黄石山在邳州西北二十二里上有黄石公廟勝陽山

  州西北二十五里髙聳秀麗勝於顯陽故名艾山在邳州北五里以產艾故名元魏時艾山

  縣蓋置於此馬陵山在宿遷縣治北二里縣城枕其上三台山在宿遷縣北二

   十里三峯突聳勢若連珠為縣主山㟃峿山在宿遷縣北七十里一名司吾山又名司鎮山

   俗譌為峒峿山漢置司吾縣以此山名水經注沭水南暨於堰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吾縣故

   城西寰宇記在縣西北七十里司吾故鄉明一統志在縣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洞口鑿石為螭水自

   螭口噴出四時不涸宋紹興末首領張榮屯此山以拒金人縣志高百丈許周十五里 本朝乾隆

   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有御製㟃峿山詩其南為五華峯又南為斗山塔山

   在宿遷縣北九十里周十餘里上有土城相傳五代時郭彦威屯兵於此九頂山在睢寕縣

   西五十里周六十里有九峯環抱中可伏萬人怪石嶙峋深㵎陡峻其支為馬兒山上有仙洞石泉

   仙掌山在睢寕縣西六十里上有掌痕偶然遇之則見故名大湖山在雎寕縣西南

   三十二里稍東為小湖山張龍山在雎寕縣西北七十里下有石穴後有小山曰綿山

   駝峴在銅山縣北梁蕭淵明攻彭城軍於寒山東魏將慕容紹宗馳救至槖駝峴遂至城下大

  敗淵明之師是也黄桑峪在蕭縣東南與龍駒嘴連相傳漢高祖曽藏於此亦名皇藏峪

  中有秦王洞拔劒泉出此拔劒之北又有五眼泉由五石竇中出潺湲湧沸遠引上盆諸谷流徑石

  葛墟嶺在沛縣東南九十里南去徐州洪九十里南北通衢黄河自河南虞城縣

  流入逕碭山縣北豐縣南又東逕蕭縣北又東南至銅山縣東北又東逕邳州南雎寕縣北又東逕

  宿遷縣南東南流入淮安府桃源縣界自府城以北本汴水故道其南即泗水故道明時大河南徙

  遂占爲經流舊志舊從城東北隅小浮橋合運河嘉靖八年河決州北大溜溝三十八年河由秦

  溝衝茶城接於閘河自是遂徙而北小浮橋道漸淤萬厯五年始復故道蕭縣志舊河自虞城達縣

  北冀門集出徐州小浮橋所謂賈魯故河也嘉靖二十七年河決秦溝自新挑溝至朱珊渡一帶俱

  淤四十四年大河淤塞自趙家圈泛溢而北入豐沛二縣萬厯五年河復南衝縣界三十四年河臣

  李化龍濬舊河自碭山縣朱旺口東至小浮橋由是河歸故道碭山縣志舊在縣南三十里即元賈

   魯所開由虞城夏邑縣流入經縣狐父聚達杼秋城又東出徐州小浮橋入泗明嘉靖三十八年

   由縣北二十里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河葛厯三十一年河決朱旺口復經縣南三十四年河歸

   故道河渠考𥘉大河自碭豐東入蕭縣界沛去河遠雖有時衝決而非經流之所正德四年河決曹

   縣直達豐沛既又決沛縣南飛雲橋入運河自橋以北皆成巨漫嘉靖七年河決而南東溢逾漕河

   入昭陽湖縣西北廟道口淤三十餘里八年飛雲橋水北徙魚臺縣之谷亭舟行閘面九年沛縣北

   境之水決魚臺塌場口衝谷亭十三年河決趙皮寨於是谷亭流絶而廟道口復淤三十七年歸德

   新集口淤大河散溢支流衝入飛龍橋四十四年太河淤塞自蕭縣趙家圈泛溢而北至豐縣南堂

   林集分爲二股南繞沛縣戚山南二里徑楊家集入秦溝北自豐縣華山東徑縣西南馬村集亦入

   秦溝又自華山東北分流出飛雲燆散爲十三道縱横至湖陵城口入漕河又逾漕河漫入昭陽湖

   浩渺無際而河變極矣明年河復決沛縣二三等鋪衝入運河亦由湖陵城口入湖陂是時河臣朱

   衡潘季馴方改濬新河既而縣東南馬家橋隄成障水南趨横流復定萬厯五年河復南徙入蕭縣

   而沛縣始無河患邳州志舊繞半弋山北明崇禎末改流羊山之南去州二里 本朝康熙七年

   溢城没自此積為巨漫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發帑金四萬三千兩改建州城於艾山

   黄河在舊城南自彭城厯吕梁由睢寕界至五工頭迤東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阜河抵宿遷縣界

     大清會典黄河厯徐邳達清口匯淮康𤋮七年董口淤由是運道改由駱馬湖八年決蔡家樓

   九年大修黄河隄岸十六年大修河道築兩岸遥隄又於碭山宿遷桃源建減水壩十三座十八年

   楊家莊隄決大溜北㵼駱馬湖乃挑皁河接温家溝於湖口建雙金門閘一座自温家溝至徐塘口

   兩岸築長隄二萬六千丈東隄建減水石㴠洞十座二十年劉家莊猫兒窝等處漫決皁河淤墊隨

   挑濬猫兒窩以西至唐宋山另築高隄三千餘丈將涵洞改建減水壩二座二十一年各工告成二

   十六年築宿桃清山安五縣北岸遥隄及宿桃清三縣䕶城隄三十五年張家莊決旋塞三十八年

   雎寕王家堂漫溢旋即修築三十九年大修黄河隄岸凡黄河灣曲處開引河使直行四十四年決

   韓家莊旋塞雍正四年雎寕縣海口決於上流斜築挑水壩一座對岸挑引河一道俾流歸人正河

   乾隆三年大修河道開濬峯山四閘王家山天然閘下引河道以資分洩並於王家山以上増設通

   判一員分管豐蕭碭三縣河務四年疏毛城鋪下游河道並於上游臨黄支河各築横壩八年於石

   林口迤下順河集北岸河身灣曲處開引河使直行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挑茶城以下各支河又築

   王家堂汛月隄二百丈二十三年修築毛城鋪碎石壩五十丈二十四年挑浚銅沛豐碭四邑黄河

   淤塞又於北岸無隄處各支河加築石壩二十六年自大谷山至蘇家山止増建滚水石壩一座三

   十三年三十四年創築銅沛蕭雎四縣各汛月隄三十七年修築峯山閘河東岸子堰三千五百十

   四丈四十年又築西岸子堰一千二百五十二丈靳輔治河書徐州南岸險工二曰郭家嘴在城西

   南䕶城隄盡處曰楊家窪在長樊大壩南曰小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家窪東其北岸險工曰長樊大壩邳州之境

   盡於北岸險工曰塘淺大壩曰羊山寺曰董家堂去舊城南岸里許曰五工頭在舊治東南睢寕之

   境盡於南岸險工三曰王家堂曰戴家樓曰羊山寺河自鯉魚山峯山兩岸中建瓴而下南北衝突

   三處皆頂衝也宿遷南岸險工四曰蔡家樓曰徐家灣曰彭家堡曰白洋河草壩北岸險工三曰朱

   家堂曰楊家莊大壩並逼水壩曰古城諸險之中朱家堂逼近運河尤爲險要河防志徐州黄河南

   岸上自河南虞城縣界下至安徽靈璧縣界計程二百六十里北岸上自山東單縣界下至邳州界

   計程二百七十一里其汛六在南岸曰碭山縣汛蕭縣汛徐州郭工汛徐州小店汛在北岸曰豐碭

   汛徐州大壩汛邳州黄河北 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宿遷縣交界直河口止 計八十二里睢寕縣

   黄河南岸上自安徽靈璧縣交 界衞工頭起下至宿遷縣交界古隄頭止計一百 里其汛二曰睢寕

   縣汛邳州汛宿遷縣黄河南岸上自睢寕縣交界古隄頭起下至淮安府桃源縣交界白洋湖鈔關

   口止計六十三里北 岸自邳州交界起至張莊運口止又自呉家墩起 至桃源縣交界止共七十八

   里其汛四南岸曰蔡家樓汛陳家道口汛北岸曰攔黄壩汛大古城汛運河自宿遷縣西北

   張家運口接中河水北經窑灣口入邳經邳州西至黄林莊入山東嶧縣界自州南直河口起上至

   山東夏鎮者即泇河古祖水也明萬厯中河臣李化龍所開自直河口南至宿遷縣西北駱馬湖口

   與中河合者即皁河今所稱新河也 本朝康熙十九年河臣靳輔所開水經注沭水東南厯粗口

   偪陽縣西北有祖水溝去偪陽八十里東南流逕傅陽故城東北古偪陽國也又東南亂於沂而注

   於沭謂之祖口齊乘武河上流有故渠俗名文河即古祖水土人云濬此渠六十里使之通沛可避

   吕梁徐洪之險徑達新濟明河渠考泇河二源一出費縣南山谷中循州西南流一出嶧縣君山東

   南與費泇合謂之東西二泇河南㑹彭河水入邳州境合蛤蟃連汪諸湖東會沂水從周湖柳湖接

   州東直河東南達宿遷之黄墩湖駱馬湖從董陳二溝入黄河隨地開闢或因渠而濬或就陸而穿

   塹山剷石引泗合沂濟運道以避黄河之險靳輔治河書明萬厯三十一年閉泇河自夏鎮達於直

   河口漕運利之後直河口壅改行董口董口復淤遂取道駱馬湖由湖西北行四十里始得溝河又

   二十餘里至窑灣口接泇夏秋水發縴纜無所施冬春水涸淺處不流每重運入口役夫數萬撈濬

   宿邑騷然苦之按宿邑西北四十里皁河集其地有河形一道濬而通之可以上接泇河之委下達

   於黄但南患黄河之逼北慮山 左諸山之水不有隄防難以行運乃即取水中土 築隄南起皁河口

   北達温家溝桃濬共二千四百丈兩岸築隄四千八百丈凡邳宿舊河旁洩決口三十餘處盡行築

   塞又自温溝厯窑灣至邳境猫兒窩兩岸築隄二萬七千丈又猫兒窩一帶為徐兖諸水所注恐水

   盛傷隄建減水壩三座以 洩之皁河下口直截黄河伏秋暴漲不無内灌之 虞迤東二十餘里張家

   莊其地形卑於皁河口二尺餘與黄水相準乃復挑支河自皁河厯龍岡達張家莊出口以皁河地

   高之水下注二十餘里地卑之張莊口迅流足以敵黄由是運河常通永無淤塞之慮又張莊運口

   為皁河尾閭東通駱馬湖甚近今既開中河樓皁河此口若不堵塞則皁河水與湖水必半從此入

   黄中河之水必弱春𥘉重運難行閉之則夏秋水發又恐内漲傷隄應將張莊口閉塞於其東建分

   水閘二座以減之猶恐𩆍潦漫溢宣洩不及當再建一平水大壩䇿方萬全也河防志泇河跨山東

   江南二省長二百六十里在沛滕嶧三縣長一百六十里其一百里在邳州界邳州運河上自山東

   嶧縣界黄林莊下至宿遷縣界窰灣口計一百二十里宿遷運河上自窑灣口至張運口接中河計

   四十七里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開中河運艘由中河入新河張莊運口不復通黄河 按有明泇

   河之議始於隆慶四年翁大立中閒舒應龍劉東星等雖經開鑿屢阻異議至萬厯三十二年李化

   龍始成之迄今利賴然當時自董陳口出黄河至清口一百八十里洪流之險未暇計及也我

    聖祖仁皇帝親臨閲視洞悉機宜皁河既濬之後   特命河臣創開中河上接泇河下達清

   口自此運道安行永無險阻   高宗純皇帝五次南逕指示方畧運河無源凡治准治黄皆所

   以治運成功之速規模之善逺超前代矣舊漕河自山東魚臺縣入逕沛縣北又逕縣東南

   入府界循城而東又東南入邳州境又東至宿遷縣西南厯桃源清河匯於淮即泗水故道亦曰清

   河又名泉河金元時黄河自徐州城北合泗又東奪泗水之流而泗皆為河明時為運道所經其在

   沛縣界者隆慶萬厯中别開新河名夏鎮河水經注泗水經湖陸縣城南左㑹南梁水又南漷水注

   之又南過沛縣東黄水注之又南逕小沛縣東又南東流逕廣戚縣城南又逕留縣南垞城東又南

   逕彭城縣東又逕龔勝墓南又逕亞夫冢東又東南過吕縣南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厯下邳縣逕

   葛嶧山東又東南逕下邳縣故城西東南流沂水注焉又有武原水注之又東南逕下相縣故城東

   又東南得睢水口又逕宿預城之西又逕其城南又東逕陵柵南又東南逕睢陽城北元和志泗水

   在彭城縣東去縣十步沛縣泗水西北流入東去縣五十歩下邳縣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漕河

   考漕河舊道自安徽靈璧縣之雙溝又西北五里為徐州之栲栳灣又西北二十五里至吕梁洪出

   州城東北大浮橋又西北至茶城舊為北接閘河口又北至留城入沛縣界又西北至金溝閘昭陽

   湖及沙薛諸水皆入於此又十里至沛縣又西北三十里曰廟道口閘又十八里曰湖陵城閘入山

   東魚臺縣界此明初漕河舊道也又有新河西去舊河四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横決運道大

   阻工部尚書朱衡開新河自留城北至南陽閘凡百四十一里有奇又濬舊河自留城至境山之南

   凡五十三里有奇凡新河之為閘九減水閘二十壩二十有三薛河口石壩一南陽湖口隄三十餘

   里又開支河八旱則資以濟漕澇則洩之昭陽而運道盡通所謂夏鎮河也萬厯九年中河郎中陳

   瑛以茶城口逼近黄河因移河口於茶城東八里創建古洪内華二閘十六年科臣常居敬復於古

   洪閘東南二里餘増築鎮口閘十七年河臣潘季馴又於塔山牛角灣増築隄壩以衞之黄河始無

   從逸入三十三年泇河成漕道由直河西北至夏鎮始合於正河不復由徐沛東房亭河

   在銅山縣東洩河北諸山泉積澇分二支一通呉家窑荆山河口一由王家林東西灘過賀家口入

   邳州境歸猫兒窩濟漕本朝乾隆二十三年  運  鐵河在銅山縣東九十里宋置利國

   監鐵冶鑿河以通舟楫久淤明嘉靖二十年因運河涸復濬通於新挑溝又西南合境山溝舊志新

   挑溝在州東北八十里奎河在銅山縣東南奎山西麓明萬厯閒副使陳文遂所濬以瀉城

   中之水南入宿州境 本乾隆二十三年重濬濁河在銅山縣西北二十里舊止有小水

   入泗明嘉靖末河流出此入茶城時謂之中路隆慶中淤茶城河在銅山縣北一作垞城為

   運道所經明嘉靖末黄河北徙城為漕黄交㑹之衝道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挑濬二十五年二十

   九年屢濬留城小河在銅山縣北源出山東滕縣黄溝泉及微山三家等泉西流八十里

   至留城鎮北東岸入漕河荆山口河在銅山縣北二十里廣數百丈有長橋跨其上上流

   與微山昭陽相通下合諸山溪房亭河流邳境入漕河 本朝康熙中屢濬乾隆二十三年重濬二

   十九年又濬西流河在蕭縣南二十里上承浮綏湖諸水入縣西南趨舊城南會於兩河

   口入黄河水經注蕭縣南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𫉬世謂之西流水言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

  為名夾河在碭山縣西南五十里大河支分處也亦名澧河縣志元末劉福通等自碭山

  夾河迎韓林兒為帝段莊河在碭山縣西北四十里即大河支流也自河南虞城縣流入經

  碭山縣西回岡集明嘉靖二十四年沙淤陂水漫流至縣東北十五里匯流成河又東三十里合桑

  葉河經蕭縣境北流入府境合大河其桑葉河在縣東二十五里華家坡河在豐縣西

  南二十里源出碭山自費家樓西入豐縣界二十里歸清水河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順隄

  河在豐縣境源出山東單縣下由沛境四十里歸昭陽湖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鴻溝

  河在沛縣東十五里新河西昭陽湖東舊引沙薛二水從此入舊河舊河廢而此溝亦淤其半

  本朝乾隆十一年疏濬深通引水濟運並溉民田滕沛閒利之泡河在沛縣南自山東單縣流

  逕豐縣北又東逕沛縣界循城東南至泗亭驛而合於泗亦名包水漢書地理志平樂縣有泡水東

  北至沛入泗水經注黄水自豐縣與泡水合自下通謂之泡水舊有梁謂之泡橋沙河

    縣東北亦 名南 沙河自山 東滕 縣流入至縣東北五十里與 漷水 薛水合曰 三河 口又逕鴻溝入泗

    明嘉靖中 新開河後 以是 河流 沙梗漕乃築三 壩遏之西 注尹 滿二 湖沂    河在邳州東自山

    東沂 州府南流入 境 至州東 分為二 支西南流入運河 其正流南入 駱 馬湖漢 書地理 志蓋縣沂水

    南至 下邳 入 泗水經 注沂 水 自郯縣西 經良成縣西又 南至 下 邳縣北 西流 分 為二水一 水於城北

    西南入 泗 一水經 城東屈從縣南亦注 泗謂之小沂水  本 朝乾隆 八年濬又修沂河兩 岸長隄三

    十 二年又 修馮家 等莊隄 工曲  吕河在邳州 東二 十里源自 壩頭南流 合直 河入泗又 洪

    河在州 東南三十 里本朝乾 隆二十三 年 濬直   河在 邳州南百十 里即古 沭水也自山 東郯

    城縣南流 入至 宿遷縣司吾 山 東南流 入海 州沭陽縣界漢 書地 理志東莞術 水 南至下 邳入 泗水

    經 注沭水舊瀆逕 東海 厚邱 西南出左㑹 新渠南入 宿預縣注泗水 舊志 在州 東四十里山 東𫎇沂

    諸山 之 水 匯為沐纓 河分派而南至 州東南 六十里入 於 泗 謂之直河 口明萬厯十五 年濁流 倒灌

   河口遂塞諸山水俱由駱馬湖出大河二十九年分黄開泇之議定運艘皆由直河達於泇河而南

   口遂武河在邳州南自山東嶧縣流入即古治水也由米湯湖會沂水經艾山繞城西南

   入運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濬漢志南武陽縣治水南至下邳入泗水經注武原水出彭城武原

   縣西北㑹注陂南逕其城西又南合武水謂之泇水又南至剛亭城又南逕下邳入泗謂之武原水

   泇河在邳州西北自山東嶧縣流入齊乘有東西二泇河至三合村合流南貫四湖又南

   合武河入於泗謂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舊志西泇河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嶧縣抱犢堌流

   至州北一百里為營河一名蒲亭河又有城子河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沂州蘆塘湖流經營河入武

   河今皆入運河 按明隆慶中翁大立首議開泇河朱衡傅希摰復言之遣官行視迄無成畫至萬

   厯閒徐邳淤淺張養志謂宜並修泇河劉東星乃力任其役後李化龍循其遺迹與李三才共成之

   為永利焉艾山河即柴溝河在邳州北自山東蘭山縣芙蓉河分流而南至州境高冢社西

   繞艾山從城西入武河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燕 子河在邳州東北源出山東蘭山縣

   屈從郯城縣西入州境高冢社由米灘湖南至湯家樓入武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彭家

   河即黄墩河在邳州運河西南自微山湖下遊從荆山口至全河汴塘入州境遵教社分城子河

   歸沙溝湖東流至新河口入運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白洋河在宿遷縣東南三十

   五里自安徽泗州流入即北潼水之下流也舊爲巨浸望之如洋故名 本朝順治年閒黄河水決

   河口遂淤今下流别開引河皁河在宿遷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港頭社南流入河以土色黑

   故名 本朝康熙十九年駱馬湖淤嘗開此以通漕乾隆二十九年潼河在雎寕縣東南

   自安徽泗州流入水經注潼陂水自潼縣東北流逕雎陵縣下㑹雎水舊志潼河湖在縣東南四十

   里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濬百步洪在銅山縣東南二里亦名徐州洪泗水所經也明㑹

   典徐州洪亂石峭立凡百餘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閒命管洪主事郭昇鑿石以利舟楫又甃石路

   以利牽挽舊志水中若有限石懸流迅急亂石激濤凡數里始静形如川宇中分三道中曰中洪西

   曰外洪東曰月洪亦曰裏洪吕梁洪在銅山縣東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凡七里巨

   石齒列波流泃湧列子稱孔子觀於吕梁懸水三千仞流沬四十里即此晉太元九年謝幼度平兖

   州患水道險澁糧運艱阻用督䕶聞人奭謀堰呂梁水樹柵立七埭為派擁二岸之流以利漕運公

   私稱便遂進伐青州謂之青州派水經注泗水過吕縣南水上有石梁謂之吕梁宋元祐四年京東

   轉運司言清河與江浙淮南諸路相通因吕梁百步兩洪湍淺險惡商賈不行乞度地勢穿鑿開修

   月河石隄上下置閘以時開閉通放舟船實為長利從之明嘉靖二十三年管洪主事陳洪範鑿吕

   梁洪平之運道益便舊有上平二閘今廢青冢湖在銅山縣東南七十餘里其東又有成山

   湖二湖相通凡四十餘里下流入邳州沂河又雁麥湖張塘湖馬溝陂俱在城西南四十里接蕭縣

   界冬春則涸為平原夏秋霖潦匯為巨浸汴塘湖在銅山縣東北一百里南流入邳州境匯

  於武姬村湖在蕭縣東十五里又東曰姬村泊明萬厯中議引運艘自安徽靈壁雙溝

  由雎水厯永固姬村諸湖至徐州九里溝出小浮橋即此浮綏湖在蕭縣南二十里浮綏山

  東又南為永固湖在永固山下又南為梧桐湖即古梧桐陂也稍西南為時村湖又南為上形湖其

  水皆南合於雎又有青莊湖在縣西南羅里山東小神湖在碭山縣東南近小神集 本

  康熙十七年河臣靳輔於毛城鋪建減水閘壩減黄河漲水入此湖下達雎河及蕭縣永固姬村

  等湖至宿遷歸仁隄入洪澤湖乾隆八年重濬吕孟湖在沛縣東南四十里相接又有張莊

  微山亦山諸湖與昭陽湖並為瀦水溝漕之處昭陽湖在沛縣東北八里即三陽湖俗名刁

  陽湖山東鄒滕二縣之水俱匯於此周二十九里有奇下流與薛水合以達於泗明永樂中於湖口

  建石閘以時蓄洩為漕渠之利嘉靖四十四年改濬運渠出湖之東而湖遂為河流散溢處

  基湖在宿遷縣東南三十里周四十五里舊為石崇積貯之所有閘曰石崇閘其水導流為崇

   河接淮安府桃源縣界白鹿湖在宿遷縣西南五十里由小河入泗駱馬湖宿

   遷縣西北十里本窪田也明季漫溢成湖長六十里周一百五十餘里受山左諸山之水由董家陳

   窰二溝以入運河 本朝康熙七年董口淤漕艘取道於湖十八年黄河北決湖漸淤河臣靳輔於

   湖西皁河口别開新河至張莊口行運湖遂廢二十六年又於湖口開中河接新河厯宿桃安清諸

   縣引湖水注之以洩上源諸湖漲水且便行運二十八年於湖口建竹絡石壩長五十五丈以防異

   雍正四年以湖水横衝運道於運河北岸築壩斷流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

   南廵並有   御製駱馬湖詩二十二年挑濬淤塞二十七年又濬三十年創築攔湖隄一百五

   十丈又丁家湖雷家湖張皮湖巴頭湖諸葛湖白湖童溝湖皆在縣西北百里之内合湖

   寕縣西北七十里縣志合沂水南入黄河故名以葛嶧山又名葛河又蔡上湖白塘湖隱慝湖皆

   在縣西北楓山湖在雎寕縣東北三十里一名峯山湖又名陶河湖周十二里劉老

  㵎在宿遷縣東南四十里洩運河水由六塘河達鹽河歸海 本朝乾隆八年創築撑隄七十五

  丈有白瀆水在蕭縣西南水經注上承梧桐陂陂側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逕相城東

  而南注於雎睢盛則北流入於陂陂溢則西北注於雎出入𮞉環更相通注古汴水

  𫉬水自碭山縣入經蕭縣東北又東北經銅山縣東北漢書地理志梁國𫎇𫉬水首受甾𫉬渠東北

  至彭城入泗水經注汴水下流為𫉬水自河南虞城縣黄水口東南逕夏邑縣故城北又東穀水注

  之又東厯藍田鄉郭又東逕杼秋縣故城内又東合洪溝水又東蕭縣箕谷水注之又東厯龍城又

  東逕同孝山北又東淨溝水注之又東逕彌𥠖城北於彭城西南廻而北流轉逕城北而東注泗水

  寰宇記在蕭縣十步舊志舊自河南永城縣流入州界逕碭山蕭縣至州城東北入泗唐宋以來汴

  渠多自夏邑永城達宿州界又東至泗州入淮而入泗之流甚少其後大河決嚙遂奪汴渠故道為

  經流古雎水自河南永城縣流入經碭山縣南又東南入安徽宿州界又自安徽靈璧

    縣流經雎寕縣北又東至宿遷縣南入泗水經注睢水岀蒗𦿆渠東北流逕雎陽穀𤍠粟縣太邱又

    東逕芒縣故城北與碭縣分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又左合白瀆水東逕彭城郡之靈璧東東南流

    逕竹縣故城又東與澤湖水合八丈溝水注之又東逕符離縣故城北東逕臨淮郡之取慮故城北

    又東合烏慈水又東逕雎陵縣故城北又東與潼水故瀆會又東南逕下相縣故城南東南流入於

    泗謂之雎口元和志去下邳縣六十里舊志在碭山縣南五十里至縣東南有徐溪口明嘉靖中自

    徐溪口至永城皆成平陸其在雎寕宿遷者明時謂之小河雎口謂之小河口古碭水

    山縣南亦名穀水水經注穀水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諸陂散流為零水瀤水清水積而成潭謂之

    碭水趙人琴高浮游碭郡閒後入碭水取龍子乘赤鯉出即此其水東逕安山北又東北注於𫉬水

    寰宇記謂之香城水久堙泗水自山東魚臺縣流入逕沛縣城北又逕縣東南至銅山縣東北

    循城而東又東南入邳州界周顯王時九鼎淪没泗淵秦始皇二十八年至彭城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沒水求之不𫉬後漢桓帝永興二年彭城泗水增長逆流梁普通八年成景雋攻魏彭城堰泗

    水灌城水經注泗水又屈東南至湖陸縣南左會南梁水又南漷水注之又逕嶭之上邳城又東過

    沛縣東黄水注之右合泡水左合灃水又南逕小沛縣東又東南流逕廣戚縣故城南又逕留縣又

    南逕 坨城東又南逕桓魋冢西又 東南過彭城縣東北 𫉬水入焉而南逕彭城縣故 城東周顯王時

    九鼎淪没泗淵始皇求之不得所謂鼎㐲也又 逕龔勝墓南又逕亞夫冢東又東南過吕縣南又 東

    南流丁溪水注之又東南過下 邳縣西沂水注馬又武原水合武水至下邳入泗 又東南入於淮元

    和志在縣東去縣十步金元時黄河自城北合泗又東奪泗水之流而泗皆為河明初為漕運所經

    亦曰漕河狼矢溝在銅山縣東二十里又東十五里有磨臍溝明嘉靖中大河自狼矢溝東

    溢於磨臍溝出沂河口而徐邳正河斷流萬厯十七年於溝口築隄防䕶又溝地視河口卑數丈其

    東有塔山西有長山乃建滚水石壩於中閒以蓄洩之自是衝决少息境山溝在銅山縣

   東北二十里源出東北五十里之馬跑泉西南逕境山鎮又南入於漕河境山之北又有池浜溝南

   流至府城東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決溢於此今淤又有溜白溝東溝西溝並在東北二

   十里洩東北諸山水入鵝兒湖秦溝在銅山縣東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河溢豐縣分南

   北股皆經沛縣漫入於此溢入運河隆慶中遂成大河時謂之北路洪溝在蕭縣西北水經注

   洪溝水南北各一溝首對𫉬水世謂之鴻溝非也 本朝乾隆二年金溝在沛縣東五里

   三河口諸水由此而入運河地多沙其中隱隱若麩金故名趕牛溝在沛縣東北源出山

   東滕縣玉花泉流至縣界三河口與沙薛二河合明嘉靖中開新河遏之西合鮎魚泉注於新河

   泥溝在沛縣西北五十里亦名泥溝河源出山東滕縣白馬山自魚臺縣流入經沙河溝西南

   入漕龍泉溝在宿遷縣北源出司吾山有二派東入沐河西入漕河石潭

   東二十里舊志通泗水増損清濁相應不差時有魚出焉蘇軾置虎頭潭中以祈雨有起伏龍行詩

   龍潭在蕭縣東南五十里源出龍岡山匯而成潭安王陂在銅山縣東宋元嘉二十

   八年魏師過彭城驅南口萬餘夜宿安王陂去城數十里水經注安陂水上承安陂餘陂北流注於

   𫉬英州泊在蕭縣西北六十里縣志其地有城址相傳故嘗置州於此又西北五里為黑

   沙廢縣即古英州附郭縣也元末其址為水所圯遂成平陸今俗呼為雁門泊又牧馬泊在縣西北

   七十里朱珊泊在縣西北十五里其地有朱珊渡新匯澤在碭山縣南郭外以河徙成澤

   南北二十里東西四十里經冬不竭占良田無算明隆慶中知縣王庭卿開新渠十餘里以疏洩

   豐西澤在豐縣西漢書高帝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乃

   解縱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徑澤中有大蛇當徑乃前拔劒斬蛇水經注泡水逕豐西澤謂之豐水東

   逕大堰水分為二又東逕豐縣故城南括地志斬蛇溝在豐縣十五里水出平地下入泡水

   澤在豐縣北漢書高帝紀母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寰宇記在豐縣北六里荆溝泉

   在沛縣東北源出山東滕縣東北五十五里泉眼百餘水流迅急西南流八十里至新莊橋入昭陽

   湖明正統六年參將湯節開渠十里引流濟運今廢彭祖井在銅山縣西北隅彭祖舊宅唐

   皇甫冉詩舊井莓苔近寢堂宋陳靖嘗作彭祖觀井圖銘眢井在蕭縣西北古城中左傳宣公

   十二年楚子伐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中叔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元和志在縣北二百步文獻

   通考留有眢井項羽井在宿遷縣西伏滔北征記在下相城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 纂 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 覆 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 覆 校

 大清一 統志

  徐州府

  ︹古蹟︺彭城故城即 今 府 治世 本 堯 封 彭 祖 於 彭 城 號大 彭 氏 國國 語 大 彭 為 商 伯 春 秋 成

    公 十 八 年 宋 魚 石復 入 於 彭 城 史記 韓 文 侯 二 年伐 宋 到 彭 城 秦 置彭 城 縣 始 皇 二十 八 年 自 琅 邪

    還 過 彭 城 欲 出 周 鼎 泗 水二 世 二 年 楚懷 王 徙 盱眙 都 彭 城 漢 元 年 項 羽 自立 為 西 楚 霸王 都 彭 城

    後 漢 章和 二 年 徙 封 六 安 王 恭 為 彭 城 王 初 平中陶 謙 為徐 州 牧 屯 彭 城 晉 為 徐 州 治 宋 泰 始 二年

    徐 州 刺史 薛 安 都以 彭 城 降魏 水 經 注 彭城 大 城内 有 金城 東 北 又有 小 城 劉公 更 開 廣 之皆 壘 石

    高四 丈 列 塹環 之 小 城西 又 有 一 城 是 大司 馬 琅邪王 所 修 義熙 十 二 年汴 水 瀑 漲 城 壞 冠軍 將 軍

    彭 城 劉公 之 子 更 築 之薛 安 都 歸 魏 邑 閣 如 初 自後 毀 撤一 時 俱 盡 元 和志 州 裏 城 貞 觀 五 年 築 其

    外 城 即 古 大 彭氏國 也 元 至 正 十 三年 芝 蔴 李 據徐 州 托 克 托 擊平之 改 為 武 安 州 移州 治 東 南 武

  安城明洪武初還舊治舊志武安城在今州東南二里今為廣運倉 托克托舊作脱脫今改正

  吕縣故城在銅山縣北本春秋時宋邑左傳襄公元年晉伐鄭楚子辛救鄭侵宋吕留杜

  預注吕留二縣今屬彭城郡漢置呂縣屬楚國後漢及晉皆屬彭城國宋屬彭城郡後魏因之魏書

  地形志吕縣有呂梁城蓋非一城也隋縣廢元和志呂梁故城在彭城縣東五十七里即古吕縣也

  城臨泗水髙百四十尺周十七里此城東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潭上一在水北並高齊

  所築立鎮以防陳寇舊志吕城在州東五十里明時有分司駐焉又吕城東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

  一曰雲夢一曰梁王又洪西岸有尉遲城唐尉遲敬德督徐州時築扶陽故城在蕭縣西

  南漢縣也本始二年封韋賢為扶陽侯後漢建武中封韓歆為扶碭侯尋省寰宇記扶陽縣在蕭縣

  西南六十五里蕭縣故城在蕭縣西北春秋宋附庸邑左𫝊莊公十二年宋羣公子奔蕭

  宣公十二年楚子代蕭蕭潰秦置蕭縣漢二年漢王入彭城項羽自齊還至蕭晨擊漢軍劉宋時為

   沛郡治元嘉二十八年魏拓跋建進屯蕭城地道記蕭城周十四里水經注城東西南三面側臨獲

   水故沛縣治元和志蕭縣東北至徐州六十里舊志古蕭國城一名黃楊城或謂之北城宋時河決

   乃改築南徙治焉明萬厯五年遂沒於水知縣武維翰乃遷治於三台山之南西北去舊城十里即

   今治杼秋故城在碭山縣東漢置屬梁國後漢建武中封劉般為杼秋侯永平元年

   仍為縣改屬沛國晉因之宋省後漢志杼秋有澶淵聚注即左傳襄公二十年盟澶淵地寰宇記故

   城在蕭縣西七十里舊志在今縣東六十里碭縣故城在碭山縣南故宋碭邑戰國䇿

   黃歇說秦昭王曰秦楚搆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碭蕭相故宋必盡秦置碭縣二世二年沛公攻拔

   之漢改郡曰梁國碭縣屬焉後漢復故晉省入下邑宋初復置後魏屬碭郡魏收志碭縣治魯城非

   故治矣隋以安陽置碭山縣又非魏之碭邑也故縣盖即今縣南之保安鎮安陽故城

   在碭山縣東北即故麻城也亦曰麻郷左傳昭公四年吳伐楚入𣗥櫟麻後漢書蓋延伐劉永自襄

   邑進取麻郷後魏孝昌二年置安陽縣魏收志安陽縣治麻城隋改置碭山縣因廢安陽入焉寰宇

   記故麻城在今縣西北縣志今為麻城集在城東北二十五里豐縣故城即今豐縣治本

   秦沛縣之豐邑二世元年高祖起兵於沛收沛子弟還守豐二年秦泗州監平將兵圍豐二日岀與

   戰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魏將周市使人說齒齒反為魏沛公引兵攻豐久之始拔元和志豐

   縣東南至徐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漢縣宋屬北濟陰郡北齊改屬永昌郡隋改屬徐州舊志明嘉靖

   五年河決城陷還治於縣東南華山三十年復還舊冶沛縣故城在沛縣東莊子孔子

   南之沛見老聃秦置沛縣二世元年陳涉起沛父老迎高祖立為沛公高祖十二年破黥布還過沛

   曰游子悲故鄉萬嵗後吾魂魄猶樂思沛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後以屬沛郡亦謂之小沛後漢興平

   元年陶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蕭齊建武三年魏主如小沛水經注泗水逕沛縣東合黃水

   南逕小沛縣東縣治故縣南坨上是謂小沛在故沛縣黄水之南元和志縣裏城即秦沛縣舊城寰

   宇記縣東南微山下有故沛城尚存縣志舊城在今治西北元至正十七年孔士亨據其地築小土

   城周二里有奇嵗久圮明洪武二年知縣費忠信徙今治又沛縣故城在沛縣東北 本朝乾隆四

   十八年避湖水徙治戚山下廣戚故城在沛縣東漢縣也元朔元年封魯共王子將為

   廣戚侯元鼎五年河平二年又封楚孝王子勛為侯國屬沛郡王莽改縣曰力聚後漢復曰廣戚

   屬彭城國晉因之宋省魏收志留縣有廣戚城章懷太子曰廣戚故城今沛縣東留縣故

   城在沛縣東南故宋邑秦置縣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漢六

   年封張良為留侯文帝五年國除後漢屬彭城國太元三年符秦將彭超攻彭城置輜重於留城

   宋屬彭城郡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南侵步尼公自清東進屯留城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仍屬

   彭城郡唐初省括地志故留城在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九域志沛縣在留城鎮明為運道所經

   邳故城在邳州東古邳國左傳昭公元年趙孟曰商有姺邳又宋公元年薛宰曰薛祖奚仲

   遷於邳秦二世二年項梁渡淮軍下邳漢五年封韓信爲楚王都下邳應劭曰邳在薛其後徒此故

   曰下邳建安初先主爲徐州牧屯下邳吕布襲取之三年曹操攻吕布於下邳決泗沂水以灌城晉

   永興二年琅邪王睿監徐州軍事留守下邳太元四年苻堅使王顯爲掦州刺史戍下邳魏孝昌元

   年於此置東徐州永熙二年建義城主蘭寶殺東徐州刺史以下邳降梁改爲武州侯景之亂復入

   東魏仍曰東徐州陳太建十一年爲周所取始置邳州元和志下邳縣東南至泗州一百七十五里

   縣城即古邳國城城有三重大城周廻十二里半魏武擒吕布於白門即大城之門也中城周四里

   吕布所守小城周二里許晉北中𭅺將荀羡郗曇所治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晉征鹵將

   軍石崇所築舊志下邳故城在州城東三里金時移今治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

   帝再幸江南有 御製舊邳州詩  良  成故城在邳州北春秋時曰良左傳昭公十

   三年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漢始元五年封魯安王子文德爲良成侯國屬東海

  郡後漢改屬下邳國晉曰良成縣宋及後魏因之章懷太子曰良成故城在下邳縣北寰宇記在縣

  北六十里齊天保七年武原故城在邳州西北漢置縣屬楚國後漢屬彭城國晉因之

  宋初廢泰始二年張永等進軍逼彭城分遣别將王穆之守輜重於武原即故城也後魏復置武原

  縣屬下邳郡東魏武定八年兼置武原郡隋開皇初郡廢十一年改縣曰良城屬下邳郡唐初屬邳

  貞觀元年省章懷太子曰武原故城在下邳縣北舊志在今州西北八十里泇口社亦名良城

  宿預故城在宿遷縣東南本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漢為𡴴猶縣晉安帝改名後魏置南

  徐州太和二十三年南徐州刺史沈陵率宿預之衆奔齊因廢為鎮梁天藍八年改置東徐州太清

  三年東徐州刺史湛海珍降於東魏改東楚州陳太建七年伐齊克古東徐州改為安州以徐敬成

  督安元潼三州軍事安州刺史鎮宿預十一年入於後同改置泗州水經注泗水逕宿預城南故下

  邳之宿留縣也晉元帝為安東時嘗督運軍儲以為邸閣梁時張惠紹更増修塹其四面引水環之

   今城在泗州之中元和志宿遷縣南至泗州二百十里寰宇記宿遷縣在淮揚軍東一百二十里又

   故宿預縣在下邳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蓋唐後移治非故城矣明萬厯中又移今治南去故城二里

   淩縣故城在宿遷縣東南秦置淩縣二世二年淩人秦嘉起兵圍東海守於郯漢初屬東

   海郡元鼎四年封常山憲王子商為泗水王都淩後漢建武二年改封元氏王歙為泗水王十三年

   國廢以淩縣屬廣陵郡晉改屬下邳國宋省水經注泗水東逕淩柵南即舊淩縣治也寰宇記淩城

   在宿遷縣東南五十里晉永嘉後省下相故城在宿遷縣西秦置縣漢屬臨淮郡應劭云

   相水出沛國相縣於水下 流置縣故名下相也後漢屬下邳國晉仍屬臨淮 郡宋省後魏復置孝昌

   三年遷置盱眙郡東魏武定八 年改曰臨清郡屬東徐州齊周時廢括地志下相 故城在宿預縣西

   北十里舊志下相社在縣西七里又有項王故城在運河西三里項羽里在舊縣治北一里

   吾故城在宿遷縣北本春秋時鍾吾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燭庸奔鍾吾漢置司吾

    縣 屬東海郡應劭曰鍾 吾國 即司吾也後漢曰司吾 侯國屬下邳國晉改 屬臨 淮郡後又改屬睢陵

    郡宋省梁普通五年魏東海太守韋敬欣以司吾城降即故縣也水經注司吾城在司吾山東俗為

    㟃峿 寰宇記㟃峿在宿遷縣北七十里司吾故 鄉舊志司吾鎮在今縣北六十里下 邑舊

    城在陽山縣東故楚邑史記楚滅 魯遷項公 於下邑秦置下邑縣二世二年沛公 取碭攻下 邑拔

    之漢景帝三年吳楚攻梁走條侯 軍㑹下 邑欲戰條侯堅壁不出魏書地形志碭郡 孝昌二 年置治

    下邑城括地志碭山縣在宋州東一百五十里本漢下邑縣唐末朱全忠表以縣置輝州巳而徙治

    單父五代唐屬單州寰宇記縣在州東南九十里金史地理志陽山縣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隸

    歸德府元史地 理志 濟寕路碭山縣金為河所蕩沒憲宗始復置 舊志 舊城在今縣東三里唐宋時

    縣治於此金興定中圯於河遷治保 安鎮在今縣東南虞山南元至元中復還舊治明 嘉靖四十一

    年又 圯於河遷治小神集在今縣東南二十里四十四 年復還舊治萬厯二十六年又圯於河知縣

  熊應祥遷舊治西里許秦家堂即今治也雎陵舊城在雎寕縣治漢元朔元年封江都易

  王定國爲雎陵侯晉元帝於睢陵僑置濟陰郡魏收志彭城郡睢陵縣晉亂屬濟陰武定五年來屬

  又雎州雎陽郡領雎陵縣武定六年置蓋分故縣所置有二雎陵矣北齊皆廢章懷太子曰雎陵故

  城在邳縣東南唐宋時又分屬宿遷縣金以宿遷縣界古城置雎寕縣即今治取慮舊城

  在雎寕縣西南秦置縣二世二年取慮人鄭布同起兵圍東海魏書地形志武定六年改置雎州治

  取慮城齊省入潼郡章懷太子曰取慮故城在下邳縣西南寰宇記潼郡在安徽泗州北一百二十

  里舊志潼郡城在今縣西南四十里半屬靈璧縣界城基尚存南陽平廢郡在銅山縣

  北魏書地形志南陽平郡治沛南界後𭔃治彭城領縣三襄邑陽平濮陽梁普通六年將軍王希聃

  拔魏南陽平郡周併南陽平郡入彭城明一統志有舞陽城在州西北五十里疑即濮陽之譌

  寕舊郡在宿遷縣東南東晉末置晉寕縣屬淮揚郡梁改置晉寕郡魏書地形志東楚州晉

   寕郡領縣四臨清魏興富城招農北齊省入宿預龍城廢縣在蕭縣東魏書地形志龍

   城縣屬彭城郡水經注獲水自蕭縣東厯龍城不知誰所創築寰宇記龍城在蕭縣東三十里

   山廢縣在邳州北魏書地形志武原郡領艾山縣武定八年置在今州北艾山下柵淵

   廢縣在宿遷縣西東魏武定八年分宿預置屬下邳郡陳太建七年樊毅克下邳高柵等六城

   高柵蓋即柵淵也雍門城在銅山縣東南寰宇記在彭城縣東南五十里昔雍門周彈琴

   見孟嘗君此蓋其所居也曹公城在銅山縣東南元和志曹公故城在彭城縣東南六十五

   里吕梁東岸或言曹公築此以收吕布西岸有城臨水是布之所固也號曰吕布固彌城

   山縣西南水經注獲水東逕彌𥠖城舊志州西南旁太山有迷劉城蓋即彌𥠖之譌灰城

   山縣西北一百里又西北二十里有倉城皆昔時貯糧屯兵之所垞城在銅山縣北水經注

   泗水逕留縣南逕垞城東城西南有崇侯虎廟元和志故垞城在彭縣北二十六里兖州人謂實中

   城曰垞寰宇記在縣北三十里北面臨泗水舊志今謂之茶城為運道所經明嘉靖末黃河北徙城

   遂為漕黃交㑹之衝後河口東移茶城乃為内險永固城在蕭縣東南四十里永固山下

   元至大中嘗置縣於此今為永固鎮曹馬城在蕭縣西北七十里中有古塔又有郭城在舊

   城西南二十五里相傳五代周時所築又將蔡城在舊城西南三十里狐父城在碭山縣

   南史記曹參擊秦將司馬泥於碭東取碭狐父索隱曰狐父地名在梁碭之閒舊志在縣南三十里

   亦名狐父聚香城在碭山縣南水經注碭陂中有香城在泗水之中邀帝城

   縣西南二十里相傳漢高祖還郷父老邀之於此因名亦曰邀駕城偃王城在豐縣北五十

   里相傳徐偃王所築灌城在沛縣西北二十里相𫝊漢將灌嬰所築又泗河東岸有舊城俗以

   為張士誠所築余行城在邳州北八十里元季平章王信築俗稱為余行省城樊階

   城在宿遷縣西宋泰始三年沈攸之拔下邳至焦墟退保樊階城新城在雎寕縣東五十里

   黄河南岸元末平章韓政所築占城在雎寕縣西北七十里亦元時所築俗名瞻王城

   城在雎寕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東西二城利國監在府城東北盤馬山下接沛縣界即

   利國驛宋置監金時為鎮今有巡司漢元封初從桑宏羊請於沛縣立鐵官河平二年沛縣鐵宫冶

   飛唐書地理志彭城有秋邱冶寰宇記徐州有利國監本秋邱冶務烹鐵之所九域志利國冶太平

   興國四年升為監在州東北七十里寶豐監在州東宋元豐六年置鑄錢於此八年廢邳州

   故衞在邳州舊治東明洪武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七年廉里在銅山縣東北漢書

   龔勝居彭城廉里後世刻石表其里門水經注彭城西北舊有龔勝宅午溝里在碭山縣

   東北接豐縣界北去豐縣五十里朱温生長於此嘗改為衣錦鄉又韓林兒宅在縣東北禮河之陰

   朱陳村在豐縣東南唐白居易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餘步桑麻青氤

   氲一村惟兩姓世世為婚姻沛宫漢書高帝紀十二年破黥布軍還過沛置酒沛宫悉召故

  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高祖擊筑自為大風之歌元和志故沛宫在沛縣東南一里秀楚堂

  在府治園内宋元祐中知州孫覺建逍遥堂在府治後宋蘇軾與弟轍嘗宿此轍詩云逍遙

  堂後千尋木常送中宵風雨聲黃樓在銅山縣城東門宋郡守蘇軾建堊以黃土故名弟轍為

  作賦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有

    御製登黃樓疊蘇軾韻詩燕子樓在銅山縣西北隅唐貞元中尚書張建封鎮徐州築

  此樓以居愛妾盼盼建封卒盼盼樓居十五年不嫁不食而卒景福二年節度使時溥守徐州為朱

  温所攻登此樓自焚死大彭館在銅山縣西南唐時郵傳所經亦為迎餞之地以古大彭

  國為放鶴亭在銅山縣南明一統志宋時雲龍山人張天驥作於東山之麓有二鶴旦

  則望西山而放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蘇軾作記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有   御製

  放鶴亭歌三十年有   御製放鶴亭絕句四十九年有   御製放鶴亭詩試  衣亭

   在銅山縣南雲龍山下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

   廵有   衘製四疊蘇軾韻詩並   御書試衣亭考辨勒石於壁紅 亭在蕭縣西南春

   秋昭公八年蒐於紅杜預注蕭縣西有紅亭水經注謂之紅溝亭因紅溝水為名寰宇記又謂之洪

   亭蓋紅鴻洪三宇聲相近也舊志紅亭在舊城西南十八里鳧鷖亭在豐縣東池上宋治

   平閒知縣關景仁建為游宴之所泗水亭在沛縣東括地志在沛縣東一百步漢高祖微

   時為亭長於此亭有高帝碑班固為文後漢郡國志注云為亭長處枌榆亭高遷亭

   州界後漢桓帝延熹中以誅梁冀功封尚書令周永為高遷亭侯十三州志下邳縣有高遷鄉

   仙亭在邳州治南明一統志相傳郡人劉綱昇仙之所後人為立亭及祠戲馬臺

   山縣南晉義熙中劉裕至彭城九日大會賓僚賦詩於此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嘗

   登之水經注彭城南有項羽掠馬臺元和志𭟼馬臺在彭城縣東南二里宋於臺上置寺舊志高臺

  十仞廣數百步蘇軾以此爲城南之重蔽今爲臺頭寺有古塔在焉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御製戯馬臺用謝靈運韻詩厭氣臺在豐縣寰宇記在縣城中

  始皇東游以厭王氣築此宋王禹偁作銘亦名秦臺歌風臺在沛縣寰宇記在縣東南一百

  八十步並沛宫俱在泗水西岸縣志立石篆刻歌風辭於其上射箭臺在沛縣東南五里明

  成祖駐師時所築㦸臺在沛縣南門内西偏相傳吕布射㦸於此雞鳴臺在沛縣東

  北五十五里明正統閒置閘於此爲運河所經傅友德宅在碭山縣舊城儒學西北隅

  漢高祖故宅在豐縣漢書高祖紀沛豐邑中陽里人魏書地形志豐有漢髙祖故宅寰

  宇記在豐縣城内舊志又有蕭何故宅在縣治東門北城下盧綰故宅在縣治西北隅枌榆

  社在豐縣東北史記封禪書高帝初起禱豐枌榆社漢書郊祀志注晉灼曰社在豐東北十五里

  髙帝里社也後漢章和元年遣使祀豐枌榆社試劒石在銅山縣東南漢高祖廟舊志石高

  三丈餘中裂如破竹不盡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試劒石也蘇軾為守弟轍從觀此石為作銘又有樊

  噲磨劒石在九里山

 ︹關隘︺宿遷關在宿遷縣北運河南岸明時有中河工部分司在夏鎮徐州吕梁宿遷四處微

  税又有徐倉户部分司在夏鎮徐州徴稅 本朝康熙五年歸併淮揚道管理七年改歸徐屬河務

  同知八年復歸中河分司十一年以徐倉分司歸併中河分司裁徐州各關專在宿遷徵収十七年

  罷分司仍歸淮揚道雍正五年歸併淮安關監督其黃河南岸白洋河口及對置之運河南岸商販

  往來皆稽察焉吕梁洪巡司在銅山縣東南六十里鬬虎店巡司

  山縣西北五里 本乾隆十一年利國巡司在銅山縣東北故利國監四界

  巡司在銅山縣東北十五里雙溝集本朝乾隆五十六年由桃山移此張山店巡

  司在蕭縣東南一百十里接安徽靈壁縣界 本朝康熙三十年由趙家圈移此夏陽鎮

  廵司在沛縣東北四十里新河西岸南去留城四十里本名夏村明萬厯十六年築夏鎮城移

  沽頭分司駐此舊志工部分司主事舊在縣東二十里上沽頭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明成化中創建

  嘉靖四十四年圯於水隆慶二年新河成始遷夏鎮舊城廵司在邳州東直河鎮

  巡司在邳州東南西北去舊州城六十里明初置直河驛嘉靖四十五年改置巡司新安

  鎮巡司在邳州西四十里雎寕縣界濵河明初為新安驛嘉靖四十五年改置巡司

  仁隄巡司在宿遷縣西南六十五里歸仁集本在桃源縣界古城 本朝康𤋮二十年移

  置於劉馬莊廵司在宿遷縣西北皁河口舊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又東北去海州

  百八十里一名劉家莊明置巡司運河主簿及黃河北岸千總俱駐此㟃峿鎮巡司

  在宿遷縣北六十里㟃峿山下五代漢乾祐初南唐遣將皇甫暉岀沂泗招納淮北羣盜漢徐州將

  成德欽敗之於㟃峿鎮即此卞塘鎮在銅山縣東九域志彭城縣有卞塘吕梁洪二鎮舊

  志卞塘集在州東昌化鄉蓋以卞塘湖爲名白土鎮在蕭縣東南五十里九域志蕭縣有

  永安白土二鎮在縣東南三十里白土山下出石灰吳康鎮在豐縣南唐文德元年感化帥

  時溥自將步𮪍七萬屯吳康鎮朱全忠將朱珍與戰大破之通鑑注豐縣南有吳康里泇口

  鎮在邳州西北三十里亦曰泇口集明正德中官軍敗流賊劉六等於此小河口鎮

  在宿遷縣西南十里白洋河鎮在宿遷縣西南四十里接淮安府桃源縣界宿虹同知宿

  遷縣南岸主簿及千總俱駐此明萬厯中黄河南徙商船由白洋河岀入常委知縣監収鈔稅於此

  邵店鎮在宿遷縣東北五十里高作鎮在雎寕縣東十五里又子仙鎮在縣西南

  三十辛安鎮在雎寕縣西北五十里接邳州界舊置遞運河今裁又木社鎮在縣北五

  十里亦接邳州界舊本屬州洪武十四年割屬雎寕縣徐州衞在銅山縣東南隅明建又

  有徐州左衛在府城西明宣德中建 本朝順治九年併入徐州衞市利寨在碭山縣西北

  三十五里舊為河濱衝要有主簿駐此河泊所有二一在邳州舊城西北三十五里一在

  雎寕縣東十五里又有遞運所在舊州城東南九十里皆明洪武中置今裁趙家圈

  縣西北六十里大河北岸津要處也明景泰中設巡司 本朝改設蕭營守備駐此西鎮店

  在碭山縣東五十里有公館又南鎭集在縣西十八里北鎮集在縣西北十五里又王達店在縣西

  三十五里廟道口店在沛縣西北三十里有公館又白水店在縣東北十五里猫兒

  荘在邳州南運河東岸亦名猫兒窩有州同駐此郭家荘在邳州南舊州城北八十里有

  永濟橋在宿遷縣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移中河縣丞駐此梁家口在豐縣西

  北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設豐碭北岸通判駐此毛城集在碭山縣東三十里又禮河集

  在縣東北二十里回堽集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華山集在豐縣東南三十里元曾設巡司於

  馬村集在沛縣西南二十七里又高房集在縣西二十五里賀堌集在縣西北四十五

  里曲防集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歡城集在縣東北四十里馬莊集在邳州東南運河東岸

  隅頭集在舊邳州城東北四十里有運河把總駐此順河集在宿遷縣東中河東

  岸南接仰化集北達司吾鎮為往來孔道 本朝於此設有 行殿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

  九年有   御製順河集行館疊韻詩順河集行館咏盆梅疊韻詩仰化集在宿遷縣

  東南劉老㵎有 御製過仰化集詩歸仁集在宿遷縣南劉武溝姚家集

  寕縣西南 本朝乾隆五十二年設雎南同知駐此沙家集在雎寕縣東三十里舊有行署

  今廢又鞍子墩集在縣東南二十里找溝集在縣東南四十里瑩桂集在雎寕縣西南二十

  里又堈頭集在縣西八里高興集在縣西三十里嵐山集在縣西四十里廟灣集在雎寕縣

  西北八里又小鋪集在縣西北二十里龍家集在縣西北三十里箭頭營集在縣西北七十里曲頭

  集在縣西北八十里官莊集在雎寕縣北三里又曲期集在縣北十五里舊有行署今廢

  魏家集在睢寕縣北二十里主簿駐此沙坊集在睢寕縣東北三十里又楓山集王

  家營集俱在縣東北四十里桃山驛在府南五十里舊有驛丞 本朝康熙十六年裁又

  夾溝驛在府北九十里石山驛在府東北四十里彭城驛在銅山縣東黃河西岸舊在城

  南二里許明正德中圮於水嘉靖二十二年徙於此舊有驛丞 本朝雍正十三年裁又黃河東岸

  驛在府城外黄河東岸舊有驛丞 本朝乾隆十一年房村驛在銅山縣東南五十里南

  岸主簿及把總駐此冊說在縣東南七十里又有徐州夫廠在城内泗亭驛在沛縣城内又

  有夏鎮夫廠在縣東北四十里漕河干趙村驛在邳州南新泇口下明萬厯四十四年置

  南通直河口北接韓莊閘下邳驛在邳州舊治西南泗水北鍾吾驛在宿遷縣南明

  洪武中置舊在西南萬厯四年改建於新城南水次倉西

 ︹津梁︺萬會橋在府城東北三里跨泗水上以鐵索維舟為之水陸往來皆集於此俗名大浮

   荆山口石橋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山前有河甚廣下多亂石橋跨其上舊長三百

   六十丈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長四百八十大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髙宗

   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荆山橋詩 雲 集橋在銅山縣舊城東北隅黃河經其下亦維

   舟俗名小浮橋東新橋在蕭縣東門外錦川橋在簫縣西南紅亭鄉吉安橋

   在蕭縣西北趙家圈狐父橋在碭山縣南三十里天津橋在豐縣東北中陽坊

   務橋在豐縣東北五里飛雲橋在沛縣南泡水經其下入泗水為往來湋要明正德

   四年大河決於此入運河圯橋在邳州南水經注沂水分流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

   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為圯昔張良遇黃石公於圯上即此洪河橋在舊邳州城東南三

   步雲橋在邳州舊城西北六十里一名五丈橋營河橋在邳州舊城西北九

   十里泇口鎮江石橋在邳州北一百二十里朝陽橋在宿遷縣南三里

  口橋在宿遷縣南十里相近又有小河口橋五花橋在宿遷縣北中河南岸西

  安橋在宿遷縣中河北岸二橋皆 本朝康熙中河臣靳輔所建南屬馬陵山北至高山頭長

  十餘里為往來孔道坡石橋在宿遷縣北圍田湖白龍橋在雎寕縣南二里

  家橋在雎寕縣南二十五里通濟橋在雎寕縣北關外

 ︹隄堰︺黃河隄在府境黄河兩岸有縷隄有月隄有格隄 本朝屢經修築河防志碭山縣汛

  自河南虞城縣界至蕭縣界縷隄長一萬四千四百十七丈計八十里康熙二十三年修築蕭縣汛

  自碭山縣界至徐州界縷隄長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九丈計六十五里康熙二十三年修築東鎮口

  格隄長八百六十四丈康熙十九年創築徐州各工汛自蕭縣界至徐州王家山縷隄長三千四百

  五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築自苗家山至冰雹山縷隄長一千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創築自韓

  家山至段家莊西舊有隄長四百九十三大康𤋮三十九年又創築月隄四百五丈以防黃河逼溜

    其 南 曰郭 家 觜當 黃 河大 溜 最 為險 要 康熙三 十九 年 建石 隄 五百 三 十九 丈 自 雲龍 山 黃茆岡 至

    徐 州 西 關 街 蘇隄 長 六 百三 十八 丈 康熙 三十 八年 修 築 下 洪 奎山 店 隄 長一 百二 十 七丈 康熙 三

    十 七 年加 築三 十 八 年 改挑 隄内 支 河二百 丈 自七 里 溝接 奎山 店 隄 至 三山 遙隄 長 一千四 百 九

    十 丈 康熙 三 十 八 年 修 築徐 州小 店汛 自 三山 至安 徽 靈璧 縣 界 縷 隄 長 八千 八百 六十 丈 計四 十

    九 里 康熙 二 十三 年修 築内 潘 家 馬路 嵗修險工六 十 四丈 楊 溝莊 險工 四百 三 十 五丈 埽臺四百

    十四 丈又 月 隄 三 千四 百三 十 六 丈 康熙三 十一年修 築曹 家 莊 險 工八 十六 丈 又 月 隄四百 六丈

    康熙 三十 一 年 創 築楊 家窪 險 工 三 百二 十 三 丈埽臺 三百 五 丈 又 月隄 七百 二 十 丈 康熙 三 十 八

    年 創 築韓壩 月隄 三百 五十 六 丈 小 店險 工三百十 一 丈又月 隄二 道一 長三 百 九 十 丈一 長三百

    六 十 丈俱 康 𤋮 三 十 六 年 築 自 小店 迤 東至 安 徽靈 璧 縣界 有 民 築 臨 河 子 隄 四 千五 十 三丈 豐 碭

    汛自 山東 單縣 界至 徐 州 李 道 華家樓 縷隄 長 一萬三 千一 百九 十三 丈 二 尺 計 七十三 里自 山 東

    單縣界至 吳家 寨舊縷 隄 長一 千丈 自 吳家寨 至李道華家 樓縷 隄長一 萬 二千 一百 九 十三丈 康

    熙 二 十三 年修 築内呉 家 荘 險工 一百 二 十 五大谷 家 莊險 工一 百八十 五 丈 康𤋮 三十 九 年 加築

    埽 臺二百四 十八丈 又 築月 隄 九 百四十 三 丈 徐州 大壩汛自 李道華 家 樓至 邳 州 界計一 百 九 十

    八 里 自李 道 華家 樓而 下九 十 里無 隄自 大谷 山至 蘇 家山 隄 長四 百四 十丈 康 熙三 十八 年修 築

    内 大 谷 山石壩蘇 家山石 閘俱 二 十三年建自 陡山 至 子 房山縷隄 一千三 百十 五 丈康熙三十 八

    年 修 築又 有黃山 口 小堰 九 十 丈 自 華家樓至 長山 有 舊隄 一千九 百 六十 丈 内 狼 矢 溝險工二 百

    五 丈 月隄 八 百 丈康熙 二 十 五 年修 築自 關王 廟起 至 大壩 頭 有 舊隄五 百 九 十 五丈 内長 樊大 壩

    險工 三 百 二十 丈 月隄四 百 九 十丈 自 大 壩至 王家山 有 舊 隄九 百 八十丈 自 王 家山 至 出 頭山 有

    天王 土 壩九 十丈 自九山 至 出 頭山 遙隄一 千六百八 十 九丈 爲大 壩險工 之 障 康熙 三十八 年修

    築自 董 家山至 盧 家山 遙 隄一 百八十二 丈 康熙十九 年 創築自 盧 家山 至 邳州 界遙隄一 千 四百

    八十二丈 亦 康熙 十 九年創築 通志雍正 元年加築碭山縣 黃 河南 岸 陳家窪起 至蕭縣界 卑矮隄

    工又 創 築徐州黄河北 岸長 樊大 壩越隄 接邳州黃河 北 岸董家堂越隄 接宿 𨗇縣 黃河南 岸越隄

    格 隄二年修築雎 寕縣黃河南岸周家樓 埽工建宿 遷縣黃河南岸 五堡魚鱗埽又於徐州 黄河南

    岸圈 築越隄二 道五年修砌 徐州北 門外黃河南岸石 工創築雎 寕縣黄河南 岸月隄 撐隄宿遷縣

    黃 河南 岸越隄格 隄六年建徐 州宿 𨗇黃河南 岸埽 工加 築雎寕縣 黃河南岸王 家堂 縷隄八年 創

    建 徐州黃河北岸埽工 宿遷 縣 黃河南岸埽工九年 創築蕭縣黃河南岸 埽工 又 創築徐州黃河南

    岸楊 家窪月 隄雎 寕縣黃河南 岸劉家樓月隄宿遷縣 黄河南 岸孟 城菴越隄十 一年邳雎黃河南

    岸王 家堂對 岸又開引河一道 險工永停乾隆八年修 築沛縣 䕶城隄九年修徐 屬黃河南岸石工

    十二 年加培桃 源廳屬黃河北 岸隄工並於 新莊口建 築月隄十 七年修築豐沛 境内太行隄 又修

    黄河北 岸遙隄二 十 二 年增 築徐城 東 西二門外石隄一 千五百六 十 五 丈二 十四年 修 築豐碭銅

    沛四 屬黄河南北兩 岸隄工又 自銅山縣 黃村 壩起至 大谷山接築縷 隄一萬五 百九十九 丈二 十

    七年又 修徐州北岸新隄四千四百二十 三丈靳輔治河 書雎寕縣黄河南岸隄上自安徽 靈璧縣

    界下 至宿 遷縣界長一 萬六 千六百七十 六丈 二尺内 戴家 樓壩臺三百 丈月 隄五百九十 三丈 韓

    家 莊埽 臺五百二 十一丈 五尺 月隄一 千一百十丈 武官 營月隄八 百九十 丈王 家堂埽 臺三百十

    一丈 邳 州黄河北 岸隄上 自 徐州界下 至宿遷界長九 千 四百七十 九丈九 尺 外自徐州 界接廟山

    自 綿山 接拐山 隄四 百 二十丈 又羊山 寺西寺南遙 格隄 六百四 十二 丈 董家堂 㱕臺五 百七十四

    丈木社 店格 隄九 十 八丈五工頭隄二 百一丈 宿遷黃河 南岸 隄上 自 雎寕縣界下至白 洋河淮 安

    府桃 源縣 界長一 萬一千二 百六 十二丈 七尺又白洋 河磯 觜壩九 十丈格隄 七十 八丈墩 廊廟彭

    家 壩遙月 隄三 道共一 千六 百九 丈徐 家灣遙隄一 千九丈 其北 岸隄上 自直 河接 邳州 界下至皁

    河又 自西門吳家墩下 至古 城 接淮安府桃源縣界長 一萬三百十一丈 九尺 又 朱家堂護壩隄五

   千六十二丈五尺又西挑水壩中挑水壩及格隄共五百三十五丈楊家莊埽工一百六十二丈蕭

   家渡埽工九十四丈運河隄在邳州境及宿𨗇縣運河兩岸靳輔治河書邳州運河西北唐

   宋山格隄三千五十丈又運河東西隄八千二百三十九丈有奇邳州地勢甚窪猫兒窩一帶地勢

   甚高北來諸水直灌州城内湖外河及邳宿二州縣各隄俱難保故築唐宋山格隄以攔之猫兒窩

   斜對爲彭家河凡豐沛徐及東省十餘州縣北岸之水俱由此道入運毎慮伏秋暴漲運河難容故

   築猫兒窩萬家莊馬莊集咸水壩三座以洩之使東入駱馬湖也又宿遷縣運河東西兩隄上自邳

   州窰灣界起下至張莊運口共一萬七千五百十七丈三尺又攔馬河橋壩七座共長三百七十丈

   通志康熙十九年總河靳輔創建邳州運河東岸減水壩十一座五十七年於宿遷縣龔家莊建魚

   鱗壩三座六十年建宿遷縣吳家溝齊運草閘一座長五丈雍正二年總河齊蘇勒於宿遷縣西安

   橋築攔水隄建邳州運河河清河定河成三閘六年修築皁河石裏頭閘一座挑月河一道長二百

   乾隆四年加培宿遷縣運河東西二岸隄工十三年修築邳州運河東西二隄並唐宋山格隄又

   築臨湖石戧十八年増修邳宿遷河隄堰二十二年修築猫兒窩兩岸隄工現今行漕中河

   隄在宿遷縣東中河兩岸河防志宿遷縣湖西中河北岸隄長一千二百二十三丈三尺湖東中

   河北岸積土長一千一百三十七丈南岸子隄上自攔河頭下至桃清交界共長二萬三千一百二

   十七丈六尺北岸子隄長二萬二千八百六丈其攔馬河大王廟險工長五十六丈又北岸遙隄自

   張莊運口至駱馬湖西岸長一千一百二丈五尺又自駱馬湖東岸至攔馬河長八百九十六丈又

   自高山頭至劉老㵎舊壩長七千五百五丈自舊壩至宿桃交界古城長一千五百四十九丈其高

   山頭險工長一百四十二丈通志康熙三十三年築中河兩岸束水隄三十九年總河張鵬翮題改

   中河置石閘二座四十年建中河口門南岸石閘一座五十四年於宿遷縣中河口門頭壩下至崔

   家宅柳園頭二處建挑水壩四座雍正五年總河齊蘇勒修宿遷中河南岸上自支河口下至九龍

    廟添築子隄一道建五孔石閘一座乾隆十六年於宿遷縣柳園頭迤下添建三孔石閘一座並開

    通湖引河一道以利漕運羅家口隄在宿遷縣東南三里又 有長隄自羅家口起至白 洋

    河古城 約六十里皆 明萬厯中知縣何 東鳯建黄河 舊隄也歸  仁隄在宿遷縣東南三十

    五里白洋河口東南長四十里跨宿虹二 縣界明萬厯七年總河潘季馴築 本朝康熙四 十年重

    修潘季馴河防一覽歸仁集隄所以捍禦黄水雎水湖水使不得南射泗水併攻高堰而又遏睢水

    湖水使之併入黃河益助衝刷關係最重每嵗三月即當併力修䕶隄下宜密裁茭柳以禦風浪内

    四鋪以至九鋪尤爲危險功宜倍之 史奭歸仁隄考歸仁隄控黃淮界桃宿與高堰相 表裏蓋高堰

    爲淮揚之長城而歸仁隄又高堰之屏障也其上流來自徐溪厯蕭縣靈璧等處二百餘里合永堌

    姬村湖水由宿遷之符離溝經邳之睢河而匯於埠子白鹿等湖從白洋河東西兩溝入黃河黃之

    泥沙得此而 汰故 俗亦名汰黃隄然其橐籥又在小河口之通 塞小 河通則雎水逕入黃河而歸仁

    之水減 半其 藩籬則又在耿車 時兒灘一帶隄高厚堅固 則睢 水不得漫入埠子 等湖而小河常通

    矣故上 自高卓下至 時灘皆 當接築長隄嵗加 修守守此 隄即所以守 歸仁也 河防雜說宿虹二 縣

    歸仁隄 共長六 千三百二十五 丈六尺 康熙 十九年減五 堡減水 壩以洩異漲又 建便民 閘以 通行

    旅四十 年大 修 歸仁隄自 涵洞 口至黃河挑引河一道引 諸水 至 桃源縣老 隄岀 以達於黃又慮黃

    水消長靡 常於 歸仁隄五堡建閘三座於 老隄頭建閘一座 黃水 盛則閉老隄頭閘開歸仁 隄閘以

    洩水 入淮黃水減 即閉歸仁隄 閘開老 隄頭 閘以引水 刷黃節宣有 制可以垂久 遠而無 弊矣 歸仁

    集西鴉 嶺土隄上 自虹 縣 界下至 歸仁 集石隄 長五百九 丈康熙三 十八 年 築歸仁 舊石 隄上自 歸

    仁集下 至五堡格 隄長三千八 十八丈六尺 康𤋮三十八 年修又自 五堡至桃源 縣界長三千 七百

    五 十丈康熙三十九 年修 築其格隄自五堡至便民 閘長二千七百二 十五 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護城隄有四一在 府城外 舊有石隄 長五百十 五丈 本朝 康熙三 十六年加 築而城北 隄

     仍 土 工 之 舊 乾隆 二 十 二 年       高 宗 純 皇 帝南 廵       命改 以 石 二 十 七 年 三 十 年 有

       御 製 閱 徐 州西石 隄詩 一 在 碭 山 縣 自 河 南 虞城 縣 達 蕭 縣 延袤七 十餘 里 明 隆 慶 中 知 縣 王 廷

     卿 募民 作 隄 以防 河 患 仍 於 河 北 築隄 四 千 五 百餘 丈以 障 漕 渠一 在 沛 縣 明 萬 厯 五年 知 縣 馬 昺

     築   本 朝 乾 隆 八年 修 補 一 在 宿 遷縣 西 自 馬 陵山 至 黃 河 縷 隄 長八 百 五 丈 格 隄 一百 六 十 丈

     本朝 康 熙 三 十 五 年 修 築 又 有 䕶 縣隄 在舊治 東 三 里 明 萬 厯 初 知 縣 喻 文 偉建寒             山堰

     在 銅山 縣 東元 和 志 在 彭城 縣 東十八 里梁 蕭 淵明 伐 魏 堰 清水 以 灌城 白          米堰 在 蕭縣 東

     南 三 十里 白 米 泉 源 出 白 米 山 西 北 流迂迴 二 十里 入 縣南 五 里 之 雙 橋 湖 居 民 堰 之 以灌稻 田 故

       舊  河壩在鉰 山 縣 北 茶城 下 地 名 牛 角 灣 明 萬厯初 運 河 經 此既 而 運 河 由 茶 城 東 南

     十 里 鎮口閘 合 黃 河 舊 河 遂 淤 議 者以其 地 平曠河 易 泛 溢 因 築 壩 以 防 之 毛            城鋪壩

     在 碭山 縣 北 黄河 南 岸   本 朝 康熙 十九 年 建 乾隆 二十 三 年 修上 有 石 閘 康 熙 二十 三年 建 洩 黃

   河張水由此減入小神湖厯靈芝孟山等湖從歸仁隄便民閘匯洪澤湖助淮猫兒窩滚

   水壩在邳州南運河東岸 本朝康𤋮二十三年建又南有馬莊壩馬莊之南有萬家荘壩俱

   康熙十九年建又上下竹絡壩三康熙二十七年建窰灣竹絡壩一康熙二十九年建俱洩運河之

   水由隅頭湖入駱馬湖攔黃壩在宿遷縣西黃河北岸又有朱家堂温州廟二減水壩俱

    本朝康熙中建攔馬河壩在宿遷縣西北中河東岸又有駱馬湖口竹絡石壩皁河

   朱家堂温家廟等石壩俱 本朝康熙中建天然閘在府西三十里王家山因山為閘故

   名 本朝康熙年閒修濬分洩黃河水通蕭縣姬村湖出徐溪口鎮口閘在銅山縣北二

   十里相近有東鎮口閘又古洪閘在北二十五里内華閘在北三十里梁境閘左北四十里黃家閘

   在北六十里皆明萬厯中設夏鎮閘在沛縣東北四十里又楊莊閘在縣東北四十三里

   皆有閘官劉老㵎閘在宿遷縣東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中建乾隆二十七年

  仁閘 安仁閘 利仁閘三閘俱在宿遷縣東南歸仁隄上東曰歸仁中

  曰安仁西曰利仁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改五堡減水壩建乾隆五年增歸仁利仁二閘迤東攔水

  壩各一道南有便民閘康熙十九年建俱減水入洪澤湖助淮

 ︹陵墓︺︹商︺彭祖冢在銅山縣東北水經注彭城東北角起層樓於其上號曰彭祖樓下曰彭

  微子墓在沛縣東南魏書地形志留縣微山有微子墓︹周︺子張墓在蕭縣南

  三十里掘坊村又申詳墓袝焉閔子墓在蕭縣東南八十里相近有騫山有祠西楚

  范増墓在銅山縣南魏書地形志彭城有亞夫冢水經注掠馬臺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

  陳勝墓在碭山縣南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葬碭諡曰隱王水經注安山有陳勝墓︹漢︺龔

  勝墓在銅山縣東南魏書地形志彭城有龔勝墓水紅注泗水逕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寰宇記

  在彭城縣東南三里至今禁芻牧王陵母墓在銅山縣南華佗墓在銅山縣

   南有碑題曰後漢名醫華佗之墓楚元王冢在銅山縣西後漢書郡國志彭城西二十

   里有山山有楚元王冢水經注同孝山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爲之高十餘大廣百步許

   噲墓在銅山縣北寰宇記在彭城縣北五十九里陶謙墓在蕭縣東南陶墟山

   公墓在豐縣東北六里雍齒墓在豐縣北九里周勃墓在豐縣東北十二里

   又周亞夫墓在其左張良墓在沛縣東魏書地形志留有張良冢括地志在縣東六十五里

   相近留城寰宇記在縣東南六十里陳珪墓在邳州界魏書地形志歸正縣有陳珪墓︹三

   國︺︹魏︺陳琳墓在邳州界九域志陳琳墓在下邳︹五代︺︹梁︺朱全昱墓

   在碭山縣北一里許︹宋︺王仲德墓在銅山縣北寰宇記在彭城縣北四十一里

   進墓在碭山縣南三十里李若谷墓在豐縣北五十里其子淑墓袝焉魏勝

   墓在宿遷縣東南四十里︹元︺曹伯啓墓在碭山縣北三里︹明︺雙烈墓

  在雎寕縣東五里烈女徐雪梅嚴銳兒以不屈賊死葬於此

 ︹祠廟︺陳恭襄祠在銅山縣城河東水滸明平江伯陳瑄治水有功建祠祀之忠孝

  祠在沛縣西南一里祀明靖難時死節知縣顔瓌父子及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謙朱公祠

  在沛縣東北夏鎮祀明工部尚書朱衡忠烈廟在銅山縣城内明一統志宋知徐州事王

  復闔門死節權知州事趙立奏為復建廟賜號忠烈每嵗時及出師必率衆泣禱曰公為朝廷死必

  能陰佑遺民也徐人聞而歸心河平王廟在銅山縣東十里明永樂初建以祀青河龍神

  漢高祖廟有四一在銅山縣東南寰宇記漢高祖廟在彭城縣東南六里臨泗水一在沛

  縣東南泗水亭廟前舊有延熹十一年碑遺石在水中一在豐縣治中陽坊一在豐縣西北十二里

  靈源宏濟王廟在銅山縣東南百步洪上舊名聖女祠凡舟楫之過共者必致禱焉

  惠佑龍王廟在銅山縣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敇建於雲龍之岡二十七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廵幸俱有   御製龍王廟瞻禮詩吕梁洪廟在銅山縣

   南洪上元董恩建以祀漢關忠義唐尉遲敬徳忠義嘗官徐州敬德嘗治水吕梁皆有遺迹故廟祀

   焉元趙孟頫作起明重建宣德七年命有司嵗時致祭彭祖廟在銅山縣北寰宇記魏神

   龜二年刺史王延明移於子城東北樓下俗呼樓為彭祖樓舊志舊在州東北隅今徙北門城闉彭

   祖故井邊黃石公廟在銅山縣東北寰宇起在彭城縣東北彭城山上舊志舊在州東北

   二十里今移於子房山又邳州南亦有黃石公廟寰宇記黃石公廟在下邳縣東南一里黄鄉

   武穆廟在蕭縣東南元至正八年立於縣西北黃柏口十二年遷於縣東南桃山亞聖

   廟在蕭縣西南三十里孟鎮漢光武廟在豐縣北八里今名東皇廟仲虺廟

   在沛縣寰宇記沛縣有仲虺廟明一統志沛縣有仲虺墓縣志墓在縣東南四十里虺城内蓋因有

   廟而相傅會為有墓也張良廟在沛縣東南括地志在故留城内淵德公廟

  在邳州西南舊州城西六里祀漢下邳令韓稜郯子廟在邳州治東北魯肅廟宿

  遷縣東南一里

 ︹寺觀︺騰雲寺在蕭縣都仁鄉太和元年天門寺在蕭縣東南三十五里山谷中

  元至正中建夀聖寺在蕭縣舊城南四十五里金大定中建登雲寺在豐縣東

  南三十里華山上像設迥異寺後林木錯立如屏福勝寺在豐縣西二十里元至正三年

  大聖寺在豐縣北四十里即大聖院有石碣唐貞元十七年興教寺

  縣西北北齊天保二年改曰白塔寺隋開皇十三年改曰道成寺唐上元中改曰重光寺宋建炎中

  遷東北隅明洪武中河決寺廢重建於此龍泉寺在沛縣運河東岸舊在縣治南門外泡河

  之南明嘉靖二十一年改建於城内萬厯二十五年遷舊子胥廟地宗善寺在邳州舊城南

  一里即羊山寺明成化七年賜額夀聖寺在宿遷縣舊治南大德四年崇安

  寺在雎寕縣治北明洪武中建洞真觀在豐縣城隄外北隅元至正二十五年改爲曲

  玉虛觀在宿遷縣治北馬陵山明洪武初建

 ︹名宦︺漢朱暉宛人永平中遷臨淮太守暉好節概有所拔用皆厲行士其諸報怨以義犯率

  皆爲求其理多得生濟其不義之囚即時僵仆吏人畏愛爲之歌曰彊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

  人懷其惠韓棱潁川人爲下邳令他邑有冰雹之災邳獨不雹大臣上其事徴爲尚書肅宗賜

  以寶劒棱生平不飲一日侍上而醉帝問故曰今日爲臣生辰邳人其或奠獻所以至此遣使驗之

  果然廟祀至今有禱輒應牟融安邱人永平中爲豐令視事三年縣無獄訟爲州郡最司徒范

  遷薦融忠正公方並上其理狀袁安汝陽人永平十四年拜楚郡太守先是楚王英謀逆辭所

  連及繫者數千人安到郡先往案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帝感悟報許得岀者四百餘家

  統新都人建𥘉中爲彭城令一州大旱統推陰陽消伏縣界𫎇澤太守宗湛使統爲郡求雨即降

   統在縣休徵時序風雨得莭嘉禾生於寺舍人庶稱神張禹襄國人元和三年遷下邳相徐

   縣北界有蒲陽坂傍多良田堙廢莫修禹為開水門通引灌溉勸率吏民假與種糧親自勉勞遂大

   收榖實鄰郡貧者歸之千餘户室廬相屬其下成市墾田至千餘頃民用温給功曹史戴潤故太尉

   掾也權動郡内有小譴禹令自致獄然後正其法自長史以下莫不震肅蘇章平陵人安帝時

   為武原令時嵗饑輒開倉廩活三千餘户魏朗上虞人桓帝時為彭城令時中官子弟為相國

   多行非法朗與更相章奏幸臣忿疾︹晉︺王祥臨沂人為徐州别駕刺史吕䖍委以州事於時

   寇盜充斥祥率厲兵士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

   别駕之功司馬伷宣帝子封琅邪王初鎮下邳撫御有方得將士死力吳人憚之伷既戚屬

   尊重加有平吳之功克己恭儉無矜滿之色寮吏盡力百姓懷化王渾晉陽人武帝受禪遷

   徐州刺史時年荒嵗饑渾𨳩倉賑贍百姓賴之蔡豹圉城人元帝時遷徐州刺史豹在徐土内

   撫將士外懐諸衆甚得遠近情蔡謨考城人成帝時領徐州刺史假節聞石季龍於青州造船

   數百掠縁海諸縣時謨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西至江乘鎮守八所城壘十一處烽火樓望

   三十餘處隨宜防備甚有算略︹北魏︺元雲景穆帝子封任成王除徐州刺史以太妃蓋氏

   薨表求解任獻文不許雲悲號動疾乃許之性善撫綏深得徐方之心為百姓所追戀送遺錢貨一

   無所辛紹先狄道人皇興中為下邳太守為政舉大絪不甚皦察惟教民治產禦賊之

   備及宋將陳顯達蕭道成蕭順之來寇道成謂順之口辛紹先未易侵也宜共慎之於是不厯郡境

   徑屯吕梁卒於郡元鑒道武帝子河閒王曜之次孫其凡舍于而讓爵於弟宣帝時轉徐州

   刺史屬徐兖大水民多饑饉鑒表加賑恤人賴以濟表梁郡太守程靈虬虐政殘民詔免靈虬於是

   徐境肅然李彦敦煌人遷徐州刺史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瀆皆溢彥相水陸形勢隨便䟽通

   得無淹潰之害朝廷嘉之頻詔勞勉︹東魏︺房謨洛陽人神武時轉徐州刺史始謨在兖州

   彭城慕其政化及為刺史闔境欣悅先是當州兵皆僚佐驅使饑寒病死動至數千謨至皆加檢勒

   不令煩⿰扌⿳丆⺝⿱冖友-- 擾以休假畨代洗沐督察主司親身檢視又使傭賃令作衣服終嵗還家無不温飽全濟甚

   多時梁魏和好使人入其界者皆稱歎之神武與諸州刺史書敘謨清能以為勸勵︹北齊︺蘇

   瓊武强人皇建中遷左丞行徐州事城中五級寺忽被盜銅像一百軀有司徴檢逮繫數十八瓊

   一時放遣後十日抄賊姓名及贓處所徑收掩悉獲實驗賊徒款引道路歎服舊制以淮北禁不聽

   商販輒度淮南嵗儉啓聽淮北取糴後淮北人饑復請通糴淮南遂得商賈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

   利通於河北徐遠石門人河清初東楚州刺史為治慕寛和有恩惠邑郭大火民亡產業遠

   為躬自赴救對之流涕仍為經營皆得安立︹周︺王軌祁人武帝時陳將吳明徹攻吕梁詔

   𮜿往救軌於清水入灌口多豎大木車輪截其水路率兵蹙之遂大捷拜徐州總管𮜿性嚴重多謀

   略威振敵境︹隋︺尒朱敞北秀容人高祖時拜徐州總管在職數年號為明肅民吏懼之

  盧昌衡范陽人高祖時為徐州總管長史甚有能名吏部尚書蘇威考之曰德為人表行為

  士則論者以為美談劉高彭城人大業中為蕭令有恩惠︹唐︺劉易從德成孫番耀子

  為彭城長史永昌中酷吏周興誣搆坐死將刑石姓奔走爭解衣投地曰為長史祈福有司平直乃

  十餘韋恒陽武人開元初為碭山令政寛惠吏民愛之天子東廵州縣供張皆鞭朴趨辦

  恒不立威而事給蘇詵武功人明皇時由給事中岀為徐州刺史治有迹張建封

  南陽人貞元四年拜徐泗濠節度使治徐凡十年躬於所事一軍大治士往如歸許孟容韓愈皆奏

  署幕韓愈南陽人德宗時節度使張建封辟為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王紹

  萬年人元和𥘉為武寕軍節度使復以濠泗二州隸其軍自張愔後兵驕難治紹蒐輯軍政推誠示

  人禆將安進達唐重靖謀亂紹以計取之岀家資賞士舉軍安賴崔珙博陵人文宗時徐州

  以王智興後軍驕數犯法節度使高瑀未能制天子思材望威烈者檢革其弊謂宰相曰欲武寕節

   度使者無易珙材以珙代瑀居二嵗徐人戢畏薛元賞文宗時為武寕節度使罷泗口猥稅

   人以為便盧宏止蒲人文宗時為武寕節度使徐自王智興後吏卒驕沓銀刀軍尤不法宏

   止戮其尤無狀者終宏止治不敢譁SKchar詔褒嘉崔彦曾全節人咸通中為徐州觀察使桂林

   戍者殺都將脅龎勛為將自浙西趨淮南逹泗口彦曾伏甲任山館擊賊勛遣吏紿言請至府解甲

   自歸彦曾斬其吏勛陷宿州募兵譟而進彦曾糾丁男乘城或勸率衆奔兖州彦曾曰我方帥也奉

   命守此惟有死爾斬議者一人號於衆俄而勛傅城城中大霧彦曾悉誅賊家屬勛衆超墉入殺產

   曽於寢贈刑部尚書温廷皓祁人咸通中署徐州觀察判官龎勛反使為表求節度廷皓叱

   之遂遇害宋思禮蕭縣主簿事繼母孝會大旱井池涸母羸疾非泉水不適口思禮憂懼且

   禱忽有泉岀諸庭味甘寒日不乏汲縣人異之尉柳光為刻石頌其孝感五代唐劇可

   久范陽人同光初補徐州司法以幹職聞︹周︺王晏滕人廣順初授武寕軍節度使晏至

  鎮悉召故時同為盜者遺以金帛從容置酒語之曰吾鄉素多盜我與諸君昔嘗為之後來者固當

  出諸君之下為我告諭令不復為若不能改吾必盡滅其族由是境内安靜吏民詣闕舉留請為晏

  立衣錦碑︹宋︺王貽永祁人真宗時為徐州團練使河決滑州徐大水貽永作隄城南以禦

  梁適東平人仁宗時知淮陽軍奏減京東預買紬百三十萬論景祐赦書不當錄朱梁後

  孫沔會稽人仁宗時京東多盜乃以沔知徐州明購賞嚴誅罰盜遂止徐起鄄城人知

  徐州就為轉運使募富室得米十七萬斛賑餓殍又移粟以贍河北京西者凡三百萬李迪

  濮州人仁宗時知徐州王洙虞城人仁宗時知徐州時京東饑朝廷議塞商胡河賦楗薪輸

  半而罷塞洙命更其餘為穀粟誘願輸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壯者為兵得千餘人盜賊衰息有司上

  其最為京東第一孔道輔孔子四十五代孫凡兩知徐州以勁直聞累官御史中丞

  堯俞濟源人神宗時知徐州前守侵用公錢堯俞至為償之未足而去後守移文堯俞使償久

   之考實非堯俞所用卒不辯蘇軾眉山人神宗時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

   河匯於城下城將敗 軾詣武衞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雖禁軍且 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

   避塗潦吾儕小人當効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 築東南長隄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 城

   不沈者三版軾廬於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嵗夫増築故城為木岸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孫覺高郵人神宗時知徐州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

   而訊之曰我耕於野與甲遇彊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問吏法如何曰死覺

   止誅其首復遂以為例陳師錫建陽人神宗時知宿遷縣元祐初蘇軾三上章薦其學術

   淵源行己潔清議論剛正器識精深德行追蹤於古人文章冠絶於當世乃入為祕書省校書郎

   馬默武城人知徐州屬城利國監苦吳居厚之虐默皆革之田晝陽翟人徽宗時知淮

   陽軍嵗大疫日挾醫問疾者藥之遇疾卒淮陽人祀以為土神云王復知徐州建炎三年金

  人圍徐州復與男𠋣率軍民力戰外援不至城陷謂尼雅滿曰死守者我也願殺我而舍百姓尼雅

  滿欲降之復慢罵求死闔門百口皆被殺廵檢楊彭年亦死焉贈復資政殿學士諡壯節 尼雅滿

  舊作粘罕今改正鄭襃為徐州教授建炎三年金人攻徐襃罵敵而死︹金︺完顔仲

  德古蘭路人哀宗即位遙授同知歸德府事同僉樞密院事行院於徐州州城東西北三面臨黃

  河而南獨平陸仲德曡石為基増城之半復濬隍引水為固民賴以安 古蘭舊作谷懶今改正

  ︹元︺陳祐一名天祐寕晉人至元二年為南京路治中適東南天蝗徐邳尤甚責捕急部民丁

  數萬人至其地謂左右曰捕蝗慮其傷稼也今蝗雖盛而穀熟不如早刈之庶力省而有益或以事

  涉專擅不可祐曰救民𫉬罪亦甘心即諭之使散去兩州之民皆賴焉︹明︺顔伯瑋

  以宇行廬陵人真卿之後建文初知沛縣燕兵攻沛瓌集民兵拒守燕兵入具衣冠南向拜自經子

  有為從死主簿唐子漬典史黃謙皆先後死鄭恕仙居人建文中知蕭縣燕將王聰來攻城

   陷不屈死二女當配亦死楊祕宣徳初知徐州有異政九載秩滿民乞留晉秩還任再厯九載

   民益習其政既去而歌頌不衰𡩋直滕人宣徳初知宿遷縣寛廉平易興學勸農未期月民大

   和善決疑獄訟者多越境來訴卒於官士民號𡘜有送喪至滕葬畢乃歸者劉伯吉

   中知碭山縣以親喪去及服闋民守闕下求再任帝曰若新者勝舊則民不復思矣遂許之

   瑄鉛山人成化時爲工部主事徐州吕梁二洪隄數潰瑄往治改用石而築壩於其西使殺湍悍

   其東復甃長衢以便輓嵗省費三十萬尋遇饑疫賑荒給藥全活無算民德之爲立生祠嘉靖初知

   徐州張淮請於朝令有司嵗祀之金聲大嵩衞人正德中爲雎寕縣丞流寇來攻知縣蘇霄

   不能禦聲與主簿邱紳義士朱用之𡚒勇迎戰死之贈雎寕知縣李文憲北直人嘉靖𥘉

   授沛縣丞百餘賊入城文憲率民兵禦之賊勢張甚文憲死戰力盡被害劉陽安福人嘉靖初

   知碭山縣緝姦盜敦禮教旌孝子祭節婦民俗以淳黃河久爲患陽齋沐七曰率父老䖍禱河自䟽

  瀹二十七里遠近異之劉夢熊沁州人萬厯中知蕭縣會大水築兩河口隄大開黃家樓

  河設法鼔勵未及期而工竣熊應祥萬厯中知碭山縣時有水患應祥於城外築隄千二

  百餘丈植柳千株障之周鴻圖即墨人萬厯末知宿遷縣地號難治蔦圖應之有餘除數

  大害去大憝數人有麥秀兩岐蝗不入境之異張鏡心磁州人天啓中知蕭縣縣西故有湖

  為姦民湮塞鏡心疏濬之得良田數千頃戴國柱浙江人山東副總兵崇禎中調鎮宿遷時

  山東大盜袁時中寇縣國柱與護漕參將古道行合兵擊賊於靈爽廟斬𫉬數百人賊益兵攻圍力

  盡援絕遂同戰死

 ︹本朝︺李允貞德州人順治二年知豐縣時經制未定賦役孔亟允貞秩然有條民得不擾會

  碭山民亂奉檄攝碭事時首惡已擒鎮將欲窮治寇黨允貞廉其無辜事得寢因撫綏招徠逃亡皆

  復業代者至百姓攀轅泣送之殷岳雞澤人順治二年知雎寕縣時軍需旁午極力營辦不以

  捷民聽斷嚴明豪强斂迹學宮為河水所淤鳩工重建朔望集諸生講課其中邑人化之閻玿

  大原人順治三年知豐縣毎周諮利病輒與興除禁兑糧解頭及收糧大户民尤便之王相

  吕泰州人睢寕教諭順治九年膠宼陷城抗義不屈被害 贈國子監博士李之實

  人睢寕訓導膠寇陷城抗義不屈同王相吕被害 贈國子監學錄周祚承西安人順治十

  一年知宿遷縣招流移墾荒瘠徴賦盡除耗羨胥隸不監差遣口境晏然江雁卿江西人康

  熙八年知徐州政尚寛和州舊有版𮎰地四千七百頃丁糧未除力請題免卒於官州民為之營殮

  孫枝蕃三原人康熙十二年知徐州黃河泛溢出私錢募夫取石築隄城賴以全州苦協濟

  夫役枝蕃力請免之佟國弼奉天人康熙三十九年知徐州嵗饑力請蠲賑嘗發常平倉麥

  貨饑民明年又饑國弼代為償之河北數遭水患乃築子堰數十里嵗得有秋劉如晏

  康熙五十三年知睢寕縣睢寕城圯力圖修建躬率士民節省浮費期年工竣民不知役在任綜

    理周 密百廢具 舉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 纂 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 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