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九十九至一百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十六至九十八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九十九至一百一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二至一百四

大清一统志

扬州府

︹流寓︺︹汉︺许劭平舆人献帝时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

  劭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刘繇于曲阿其后

  陶谦果捕诸寓士︹唐︺马怀素丹徒人客江都师事李善贫无资画樵夜辄然以读书遂

  博通经史擢进士第窦常金城人客广陵多所论著隐居二十年镇州王武俊奏辟不应杜佑

  镇淮南署为参谋崔元亮昭义人客广陵父丧卧苫终制地下湿因得痹病不乐进取

 ︹宋︺苏绅晋江人寓扬州州将盛度以文学自负见其文大惊自以为不及由是知名

  次升仙游人侨居真州举进士知安邱县擢御史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又疏蔡京曾布之恶

  后插州编管入元祐党籍卒真州私第︹元︺张缉胶州人至正中居扬州母姬氏方卧病贼

  突入卧内举枪欲刺姬缉以身蔽母枪中缉胁三日死︹明︺邹元标吉水人侨居仪真气

  和而宇峻与邑孝廉林之翰立讲堂于信国祠阐说心性之学士林宗之

 ︹列女︺︹隋︺吴氏来䕶儿世母䕶儿未识而孤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始侯景之乱䕶儿世父

  为乡人陶武子所害吴氏毎流涕为䕶儿言之武子宗数百家䕶儿每思复怨因其有婚礼乃结客

  数人直入其家引武子斩之以其头祭世父墓︹唐︺樊彦深妻魏氏杨州人彦琛病

  笃魏欲从死彦琛曰幸飬诸孤使成立相从而死非吾取也彦琛卒值徐敬业难陷兵中闻其知音

  令鼓筝魏引刀断其指军伍欲强妻之以刀加颈曰从我者不死魏厉声曰速死我志也遂见害

  李邕妻温氏邕以诬得罪贬遵化尉温为邕请戍边自赎表入不省周迪妻

  某氏迪善贾往来广陵会毕师铎乱人相掠卖以食迪饥将绝妻曰今欲归不两全君亲在不

  可并死愿见卖以济君行迪不忍妻固与诣肆售得数千钱以奉迪至城门守者疑其绐与迪至肆

   问状见妻首巳在枅矣迪裹馀体归葬焉露筋女失其姓父系狱与嫂往省过高邮迫暮道

   旁有耕夫舍嫂止之女坚不就宿于野外为蚊嘬而死晓视其筋露焉人哀之为立庙河侧︹五

   代︺︹南唐︺徐铉母铉弟锴四岁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书︹宋︺徐𢋫

   妻蔡氏兴化人𢋫为主簿病卒氏视殓毕即饮鸩死秦观作烈妇传马元颖妻

   荣氏真州人荣毖女读论语孝经通大义事父母孝归将作监主簿马元颖建炎中贼张遇寇

   真州荣与其姑及二女走维扬姑素羸荣扶掖不忍舍俄贼至胁之不从贼杀其姑并二女胁之益

   急荣厉声诟骂遂遇害晏孝广女建炎中金人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孝广为尉死之女年十五金人欲

   妻之女刎颈求死金人义而释之毛惜惜高邮妓女端平初别将荣全据州以叛制置使

   遣人招之不听全与其党宴饮惜惜不肯供奉全诘之曰初谓太尉降为太尉更生贺今乃闭门不

   纳使者乃叛逆耳妾虽贱妓不能事叛臣全怒遂杀之︹元︺张氏女高邮人城乱贼叩其

  家索之女方匿复宇闲贼将杀其父母女不得巳乃出拜贼贼以女行过桥投水而死高氏

  妇高邮人携其女从夫出避乱见道旁空舍入其中脱金SKchar2臂与女且语夫令疾行夫挈女稍远

  乃自经贼至焚其舍夫抵仪真夜梦妇来告曰我已经死彼舍矣其精爽如此栾凤妻王

  氏高邮人至正中凤知诸暨州氏从任方国珍䧟城氏骂贼死韦寅妻王氏

  高邮人元末盗起掠寅家氏匿积薪中盗疑有物发之见蕙蕙恐辱乃绐曰薪下有金幸勿尽取盗

  争掘地氏得闲赴井死盛彝妻张氏泰州人名贞至正中为贼所掠弗从贼露刃胁

  之氏怒骂贼断其右肱筋骨尽露骂不绝口遂遇害︹明︺管贤妻阙氏管哲妻

  马氏江都人贤卒阙氏年二十六一子幼且瞽哲继卒马氏年二十一无子娣姒誓死不他适

  力纺绩以养姑教瞽子学星卜以自给俱守节至七十馀事闻旌其门曰双节殷氏周氏

  江都人燕兵至瓜洲掠二女欲污之并赴水死后副使赵鹤言于朝并宋赵淮妾立三烈庙祀之

  戴和妻高氏江都人和以诸生试不利愤恚投水死氏誓不独生一日盛饰诣夫沈处

  亦自沈永乐中被旌贞烈薛宽妻牛氏江都人宽为临海令卒族人强之嫁即赴水救

  之得甦守节四十馀年事闻旌表高慧妻陈氏仪真人慧之妹高氏赘婿钱信慧与

  信相继病卒陈与高同守节三十馀年正统中旌表刘氏二烈女兴化人嘉靖中与里

  中妇同为倭所掠问之姊妺也倭先取姊姊厉声曰我名家女也肯污贼乎时倭方纵火女即赴火

  死已复侵其妺妺又大骂倭露刃胁之不为动倭欲强犯之女给曰吾固愿从俟姊骨烬乃可倭喜

  益火丈炽女亦赴火死时同死者四十七人张印妻李氏高邮人嘉靖中倭寇猝至

  杀其父欲污李氏氏谓其夫曰汝速去吾必不偷生以辱汝夫既免寇逼氏行骂声不绝寇磔杀之

  陆鳌妻倪氏兴化人性纯孝舅早世姑老鼻患疽垂毙躬为吮治不愈乃割左臂肉以

  进姑啖之遂愈程娥江都诸生程煜节妺未字值城被围以死自誓与叔母刘约各以大带置

  袖中城破女缢死刘与妯娌邹氏胡氏同死女之祖姑适林者投井死姑适李者遭掠绐卒至井旁

  大骂投井死时称一门六节禇拱辰妻杜氏江都人值城破兵入室掠之去氏抱

  庭前槐树不行贼乱刀斫之既死手犹抱树同县孔某妻常氏亦被贼掠去自刎死钱禹锡妻王氏

  兵逼不从投井死景自润妻朱氏江都人时高杰兵掠东乡入自⿰氵閠 -- 润家欲犯氏氏

  大骂不屈遂被杀自⿰氵閠 -- 润妾王氏贼强挟之上马出门奋跃坠地触槐死同时有韩烈妇城破贼执犯

  之妇以死拒贼怒乱箭射死之冯上铨妻史氏避乱郊外兵突至欲犯之遂跃入河死张国

  华妻史氏江都人高杰扰扬州氏嘱夫挈子女出避且与夫诀曰设有不虞必不苟活及

  城陷氏乃积薪坐其上促令老仆妇举火自焚死同县张嗣祥妻鲁氏城破氏同媳桑氏及家人以

  薪堵门举火悉自焚死李荣芳妻柳氏江都人城陷氏自焚子蓁归见母焦灼待

  毙犹张目曰汝勿嚎我死为名节也遂⿰目𡨋同县史著直妻罗氏城破氏自割两耳投宛虹桥下死

  程宇妻吴氏江都人城陷宇与二子俱及祸氏与二女同赴井死同县宋朝柱妻沈氏

  亦赴水死幼女年十一并从死焉陈王宁妻游氏江都人夫死守节抚孤及城陷

  或劝乘夜出城氏谓女不夜行况娇妇乎偕幼女投井死同县周廷德妻张氏夫亡守节于城破时

  偕三女投井死李友槐妻惠氏江都人夫亡守节抚孤城破自缢死女十岁先自

  刎不死复缢于母旁同县宋朝相妻马氏率子之儒妻张氏之俊妻马氏均赴河死李文炳

  妻唐氏江都人夫早夭与妾孙氏守节值城陷同赴水死同县阚荆门母吴氏与荆门妻王

  氏妾唐氏俱自缢死闵德祚妻吴氏江都人城陷德祚游学未归氏以两幼子托老

  仆䕶之匿将投门外水中兵猝至欲犯之不从加以刃𬒳七创仍投水死同县钱肖林妻何氏薛文

  甫妻赵氏兵至夫同及祸钱与薛俱自缢死曹复彬妻杨氏江都人值城破复彬

  中创仆地杨匿破屋中长女蒨文年十四趣母决计次女蒨红年十二请更衣死杨止之复彬执不

  可乃为三环次第而缢同县汪承祖妻樊氏倪文俊妻苏氏卢启元妻汤氏尤守常妻邵氏赵君谟

  妻方氏卞日轮妻顾氏詹徳基妻吴氏夫亡守节及城䧟俱投井死罗仁美妻李氏

  江都人值城䧟氏偕婶刘氏暨妾梅氏李氏女宦姑共十三人自焚死婢菊花为举火死尤烈同县

  邵允谦妻谢氏高魁妻张氏瞿之俊妻郭氏城破其夫同及祸氏闻俱自焚死孙道升继

  妻蓝氏江都人道升前妻女曰四蓝所生曰七次曰存孙女曰巽其弟道干妻王氏子天麟

  妻丁氏道新妻古氏其従弟子启先妻董氏江都之围诸妇女各手执刃绳自随城破俱死古氏有

  女嫁吕氏生女曰睿董氏之姊有祖母陈氏亦同死同时有张廷铉妻薛氏城破自缢廷铉之妹曰

  五遇卒鞭挞使从己大呼曰杀即杀何鞭为遂被杀金时秀妻陶氏仪真人与子妇

  潘氏同居崇祯末高杰兵掠仪真氏与妇相抱并幼女同赴水死田烈妇仪真李铁匠妻

  高杰部卒掠江上执犯之田以死拒掖上马至城南桥上𡚒起投水死何氏二妇

  人何永明妻沈氏其弟永昭妇杨氏俱二十三而寡沈子让杨子诚皆在襁褓同誓死不改适勤女

  红养姑抚二子俱成立诏旌其门曰双节史著馨妻张氏江都人年二十六夫亡后

  城陷抚其子泣曰向也抚孤为难今也全节为大儿其善图吾不能顾矣遂赴水死同县井达妻王

  氏与所生一女一时分散嘱其同难邻妇曰汝见我女推入水中言毕抽刀自刎程烈妇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胡尚䌹妻尚䌹婴危疾妇刲睕肉疗之不能咽而卒时妇怀孕生男复殇即前谢翁姑曰媳不

  能常侍有娣姒在无悲也绝食卒戚家妇宝应人甫合⿱氶巴 -- 卺而夫暴殁妇投门外汪中死后

  人名其死所为戚家汪云

 ︹本朝︺于元璜妻范氏江都人元璜会试挈氏北上遇海寇露刃胁之氏奋骂不从遂

  被害同县王业濬妻金氏居朴树湾村舍为盗所执拷掠濒死不言濬所在孙大成妻

  裔氏江都人姑与二女素不洁深自避匿后姑女方共客欢饮呼氏出不应乃扄门缝纫其袿

  衵以青白线二缕自经年二十四有司为葬于霍烈女墓侧同县杨氏归曹氏子姑不端欲妇效之

  不从乃绝其餐日肆笞掠哀号彻四邻邻人共愤鸣之官氏竟以伤重死又邹氏适万氏子万贫劝

  氏以不贞氏赴水死又黄氏适佃户王华京夫亡抚幼子勤力作土豪王某以计逼嫁自缢死

  英妻蒋氏江都人英为两广督标副将奉檄往桂林值孙延龄叛英奔还守御氏曰君为

  国亡家妾敢不为君忘身及逆破城氏服药死同县黄玉毂聘妻潘氏邵日立聘妻刘氏程某聘妻

  杨氏吴廷望聘妻池氏袁某聘妻万氏李正荣聘妻霍氏朱元德妻程氏陈揖妻张氏林士佩妻卜

  氏凌思贤妻任氏张椒颂妻汤氏吴兆熊妻孙氏项起鸿妻程氏喜友龙妻韩氏陈国材妻周氏俱

  夫亡自尽以殉虞大义妻朱氏江都人嫁期年夫死父兄欲夺其志氏引刀扼吭穿

  其喉三寸许死年二十二同县徐氏年十九夫病将革嘱其叔曰妇可改嫁氏闻自刎甘氏

  女甘泉人许字冷起元未婚闻讣殉节同县邹宝聘妻顾氏朱舜聘妻向氏缪时雍聘妻李氏王

  兴聘妻周氏陈一猷聘妻袁氏李继中聘妻刘氏俱闻夫讣殉节郑元勲继妻程

  氏甘泉人元勲被难程年二十三携五岁儿于戎马中得倡乱者诛之长斋苦节历五十九年

  董妪诸生韩默家老妇扬州兵燹之际默夫妇及长子俱自尽惟幼儿魏在襁褓妪匿儿尸下

  祝曰韩氏不绝其无啼儿果不啼事定妪育魏成立魏后设妪主如母焉郑姑仪征人许字程

  起善善溺死女饮泣三年不言笑家人怪之女曰欲一至程门耳父母遣之拜翁姑持服谋立嗣毕

  至善忌日设奠恸哭遂不食死同县蒋氏女从父母避兵遇寇不从拔寇刀自杀方氏女许字朱世

  遽林氏女许字于纯嘏俱闻夫讣殉节贺美明妻林氏仪徴人贺以操舟为业赘

  于林病卒氏投井死同县阎麟生妻郑氏衣惟友妻王氏均夫亡殉节李烈妇高邮人赵

  氏仆妇也主死负某金某索之居其家一奴窥妇美乘其夫他出夜破户入妇惊起大骂奴扼其吭

  声不得出妇手力握衣带奴愤扼愈力遂死知州检尸手握带不可解奴论如律同县居士骥妻向

  氏储濯妻陈氏俱以不污强暴死又高其聘妻倪氏车敏学聘妻叶氏俱闻夫讣殉节粉姐

  高邮人其父迮氏苍头也女许字某年饥某行乞十馀年不归女父后遇之市上某曰愿还我聘金

  而女可改字也女父大喜出金予之某欣然立劵归白其事女呜咽久之夜自经丁人彦

  妻唐氏兴化人遇暴不污被害陆如岗妻仲氏宝应人年十九夫亡守节

  如岗弟如陵妻刘氏同县朱天耀妻仲氏均夫亡守节俱顺治年间 旌袁君如妻朱

  氏宝应人与同县范邦佐妻张氏俱遇暴不污身死又程佩期妻潘氏胡有成妻陈氏朱⿰氵幵 -- 汧妻张

  氏钱万锺妻施氏李秋实妻成氏俱夫亡殉节烈女杨赤聘妻谢氏刘亹聘妻朱氏乔⿰氵閠 -- 润聘妻郭氏

  刁起沃聘妻朱氏俱未嫁夫亡殉节乔烈妇实应人韦龙甲妻韦素病癫成婚八九月忽疾

  作自缢氏时插秧田中归抱尸哭几绝及葬头触树不死归遂自缢田大有妻王氏

  泰州人夫亡守节顺治年闲 旌孙世华妻李氏泰州人夫亡守节事姑育子姑

   病割股疗之或劝改志破面以示以所藏破面割股血衣示子孙同州节妇刘际春妻张氏顾天球

   妻王氏妾翟氏徐鼎锺妻陈氏黄呈耀继妻杨氏陆和玉妻李氏方𤐣妻宋氏刘和妻李氏王志正

   妻徐氏沈南迎妻王氏程国俊妻朱氏吴邦宪妻崔氏徐铭新妻姚氏何璟妻吕氏朱增胜妻吴氏

   杨林妻胡氏韩家妻张氏韩鹄妻刘氏郭真卿妻王氏子华妇申氏崔克成妻周氏丁可道妻崔氏

   丁可进妻崔氏周尚曛妻吴氏崔汝震妻高氏吴自省妻王氏崔希雍妻薛氏卢诘妻邓氏卢应徴

   妻漆氏卢凤毛妻鲁氏周天祐妻陈氏曹均妻林氏姜儒妻胡氏李鲿妻翟氏房可昌妻李氏夏云

   吉妻沈氏曹珏继妻刘氏丁凤池妻戚氏张应登妻丁氏周文进妻吴氏李某妻吴氏周凤岐妻郭

   氏王之渐事郭氏王颧妾徐氏王士好妻徐氏王宗豫妻周氏周倱妻李氏季模妻潘氏王亲臣妻

   施氏杨朝敬妻周氏周蘼妻吴氏王嘉瓒妻杨氏王祠妻吴氏黄士廉妻谢氏崔大经妻开氏吴自

   明妻陆氏陈一科妻朱氏孙彦十妻顾氏仲学曾妻唐氏周地妻吴氏鲍梦斗妻方氏缪师和妻张

  氏周濡甫妻缪氏缪四美妻徐氏徐偘妻缪氏张鹤妻缪氏均夫亡守节高向明妻李

  氏甘泉人年十九嫁三月而寡遗腹生子翁殁于秦氏扶姑柩远涉三千里为之合葬同县江九

  皋妻程氏孙继士妻程氏均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吴世禄继妻徐氏

  人夫亡生子甫六月纺绩事姑抚前子及孤儿成立同州节妇李易玉妻陈氏李渷妻吴氏蒋汝馥

  妻吴氏吴巂妻郑氏郑侨妻陈氏史克钦妻陆氏吴赞妻杨氏邱曰岠妻徐氏姜士仪妻陈氏邢宏

  济妻耿氏均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李从先妻胡氏宝应人夫亡守节同县潘

  盛美妻徐氏亦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沈元美妻孙氏泰州人夫亡守节康

  熙年闲 旌金瑞玉妻查氏江都人夫亡家贫姑怜其少讽之改嫁氏截发矢义

  以十指供饔飧养姑指恒流血雍正年闲 旌吴守信妾王氏泰州人夫亡守节子

  相妻沈氏预妻池氏同州徐笃生妻周氏均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闲 旌萧曰曂妻俞

   氏江都人日曂割肝救母疾亡俞针黹养舅姑竭力中礼艰苦人所不堪同县节妇陈治道妻𡩋

   氏高以遵妻季氏汪圻妾周氏孙时照妻闵氏韩汝泰妻曹氏方敦化妻吴氏胡起元妻蒋氏闵行

   妻郑氏吴承勲妻方氏吴景襄妻方氏陈达妻于氏耿鸣球妻高氏方士鉴妻程氏方肇耿妻徐氏

   程炯妻张氏闵奕儁妻姚氏陈嘉谊妻金氏程梦龄妻黄氏喜本立妻汪氏朱士麟妻蒋氏孙凝生

   妻单氏张士贤妻杨氏高士衡妻李氏吴家桂妻方氏潘殿玉妻朱氏黄玉信妻朱氏吴文升妻汪

   氏彭岑妻徐氏蒋世禄妻袁氏吴邦昌妻郑氏刘国鼒妻任氏谢应璜妻程氏张文祥妻刘氏王廷

   傅妻吴氏巴一曙妾郑氏黄以祉继妻钱氏吴震和妻陶氏吴光敏妻李氏汤有虞妻任氏许天植

   妻欧氏徐岱妻朱氏谭爚妻陈氏林国盛妻杨氏吴允楷妻易氏妾李氏闵兆汶妻陈氏张珵妾陈

   氏雷廷第妻吴氏李士璟妻张氏朱唯善妻鲁氏梁峾之妻杜氏朱孝贤妻张氏胡嗣裕妻吴氏妾

   吴氏方国栋妻蓝氏锺元龙妻陈氏武纬妻程氏蔡士奇妻吕氏张崇龄妻叶氏叶虞臣妻周氏李

  汝为妻焦氏田益峻妻蔡氏锺犹龙妻王氏倪大德妻卞氏董子瑜妻童氏林士祯妻刘氏林其妻

  李氏刘世隆继妻卞氏陈志晋妻焦氏郭士英妻白氏梁楠䕃继妻汪氏锺文锡妻陈氏于王枨继

  妻汪氏薛象升妻于氏洪志书继妻吴氏潘永椿继妻叶氏程瑄妻陈氏黄子毂妻江氏熊元锦妻

  𥠖氏乔煜继妻汪氏乔松妻顾氏王嘉锡妻李氏石华年妻陈氏方祖隆妾丁氏𥠖怀卿妻曹氏裴

  晋骃妻朱氏周之豹妻吴氏吴文台妻汪氏汪文兰妾李氏蔚伟翰妻姜氏方祖昌妾张氏张公艺

  妻马氏余观射妻夏氏刘宏渭妻尤氏吴方容妻罗氏吴文焕妻张氏陈文若妻郑氏陈自德妻钱

  氏杨淯妻于氏宋念悫妻方氏罗东琪妻闵氏朱元妻周氏孙士雄妻宋氏郝光灿妻焦氏丁淳笃

  妻朱氏于任鉴妻罗氏李曾传妻汪氏李宏泌妻韩氏童昺妻于氏刘大壮妻周氏顾凤成妻唐氏

  樊大纲妻许氏景瑶祥继妻周氏姜多士妻孙氏徐子坚妻刘氏殷时澄妻魏氏王君宰妻张氏许

  士重妻汪氏朱敦士妻焦氏丁万相妻姚氏徐思训妻朱氏陆方来妻张氏高象勲妻田氏乔敬岳

  妻吴氏苏珣妻崔氏李宏道妻王氏徐樟妻程氏樊秉钥妻吴氏程观潮妻王氏汪承昕继妻王氏

  吴廷杓妻黄氏徐士灏妾汪氏汤有盛妻刘氏张明炯妻吴氏蕉喜茂妻葛氏李廷璋妻雒氏孙纲

  妻张氏张德昭妻徐氏汪廷瑞妻方氏张杍妻江氏徐筠轩妾娄氏秦隆业妻徐氏方起宗妻洪氏

  吴之駦妾严氏王氏韩起妻陈氏郑嘉言妻王氏杨儒珍妻查氏陈坤玉妻王氏叶成龙妻夏氏曹

  国长妻吴氏程琛妻方氏巴潮妾蔡氏吴锴妾汪氏谢士魁妻虞氏徐恒进妻殷氏许储璧妻姚氏

  均夫亡守节贞女吴氏女田氏女均未嫁夫亡守贞孝女朱氏俱乾隆年闲 旌刘临地

  妻高氏甘泉人夫亡守节同县方琨妾萧氏石守忠妻周氏何天爵妻范氏张宗翀妻汪氏

  李某妻江氏黄以澄妻程氏龚鼐妻张氏金维砺妻高氏杜英杰妻陈氏钱葆禄妾吴氏刘楫妻姚

  氏钱元禧妻史氏汤九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妻曹氏阎包生妻陈氏史继夔妻陈氏徐尔扬妻薛氏吴正潮妻方氏共

  元怡妻程氏妾江氏赵以兰妻阎氏马顺甫妻戴氏姚霜妻汪氏郑为倬妻程氏杨廷鏳妻丁氏潘

   永吉继妻史氏吴都妻范氏刘士通妻孔氏谢震妾刘氏潘卓妻史氏寇锺继妻冯氏凌光杰妻汪

   氏朱泓继妻汤氏王德麟妻钮氏潘照妻高氏张之杰妻林氏戴志妻吴氏项嘉远妻万氏赵大武

   妻刘氏吴连妻苏氏张彭年妻陈氏林文魁妻王氏纪尚龙妻许氏顾文煜继妻王氏方士正妻胡

   氏王义縚妻李氏王诒妻史氏吕继妻史氏杨廷钧妻王氏王遵璜妻黄氏范永椿妻毕氏常允中

   妻贾氏常守信妻周氏韩维翰妻李氏胡锦雯继妻罗氏李元妻徐氏汪可钧妻许氏张元潢妻李

   氏宰儒生妻徐氏李大贵妻侯氏陈商书妻吴氏鲍清妻孔氏史文周妻宋氏梁淮之继妻范氏黄

   也山妻王氏戴九经妻姚氏姚一松妻李氏贾上林妻潘氏虞兰生妻华氏符为藩妻裔氏徐澍妻

   刘氏高倓妻张氏汪国珍妻鲁氏孙林妻梁氏林天吉妻陈氏刘穆骏妻邱氏徐日章继妻高氏汪

   维诰妻游氏范安康继妻严氏杨悳成妻吴氏史克统妻王氏施良贵妻张氏俞士玉妻王氏郑玉

   珩妾高氏张季良妻王氏田有椿妻王氏秦宾妻俞氏王廷燕妻巴氏仇廷锦妻黄氏徐大安妻郑

  氏田廷玉妻张氏郑勷妻蒋氏李廷植妻杜氏郭镛妻黄氏马干廷妻杨氏程思俊妻黄氏史迪刚

  妻蒋氏张衍恒妻王氏何国祥妻俞氏史品节继妻王氏潘彬妻吴氏朱天依妻卢氏王长科妻孙

  氏王宏图妻刘氏王宏勲妻黄氏胡晋昌妻顾氏殷良弼妻官氏吴钊妻郭氏叶幼禽妻程氏洪其

  韬妻汪氏王洪善妻蒋氏蒋继韩继妻刘氏刘其镇妻张氏汪肇域妻何氏陈颖儒妻张氏俞效祖

  妻陈氏郭云䳨妻李氏黄履旦妻程氏陈大纶妻袁氏苏蕃妻郭氏杨景政妻李氏何象炳妻马氏

  庄昌妻安氏臧纬妻惠氏均夫亡守节贞女李氏萧氏邵洪章聘妻方氏均未嫁夫亡守贞烈女张

  天佑女守正捐躯俱乾隆年闲 旌高思旭继妻俞氏仪徴人夫亡守节子岱妻

  王氏逢年妻鲍氏俱夫亡姑媳相依襞绩为生孙文台又亡孙媳吴氏亦共守志一门四孀人称苦

  节同县姜之焜妻陆氏陈宗孔妻李氏陈宗文妻朱氏盛可畏妻张氏路逢春妻王氏王鲸妻施氏

  刘明通妻陈氏白绘龙妻高氏李广妻薛氏张以成妻曹氏戴应龙妾臧氏郑为扬妻汪氏吴正宗

  妻许氏王景常妻于氏孙媳张氏汪应𬀩妻金氏媳黄氏张之履妻王氏齐傅妻李氏李玉标妻严

  氏童又珍妻王氏黄承元妻余氏石华峯妻吴氏王忝相妻张氏王万锺妻万氏叶佐妻郑氏郑国

  纶妻娄氏汪成鉴妻王氏汪元浩妻江氏万子荣妻刘氏丁延龄妻万氏李宏钊妻夏氏金之堡妻

  方氏张栋臣妻顾氏金𬭎妻丁氏李士进妻于氏方用秀妻许氏王启易妻臧氏童安义妻朱氏柳

  启秀妻曾氏万侯妻黄氏马祚彭妻朱氏程公坦妻鲍氏胡继善妻张氏吴允达妻王氏妾许氏李

  世荣妻蒋氏金允嘉妻戴氏胡炳文妻吴氏夏霖生妻高氏姚起生妻李氏黄东木妻夏氏王家彦

  妻蓝氏刘某妻池氏江朝贤妻王氏李大龙妻杨氏刘应璧妻王氏马祚广妻陈氏马祚奇妻张氏

  李公维妻万氏黄从仁妻潘氏詹两山妻闵氏汪士钻妻杨氏汪嘉祥妻王氏程铣妻郑氏吴之英

  妻江氏万尔明妻柳氏方章䜩妻汪氏王敬治妻程氏黄应麟妻蔡氏均夫亡守节乾隆年闲 旌

  胡尚徳妻黄氏高邮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张元忠妻孙氏杨韶妻李氏王朝鼎妻

  徐氏夏徳远妻唐氏茅之青妻陈氏郭士瑚妻陈氏管五英妻胡氏俞维贤之妻刘氏王庭传妻李

  氏王孙翼妻夏氏俞思岵妻盛氏孙有信妻庄氏刘国士妻高氏刘自成妻陈氏李自照妻张氏闵

  忠良妻张氏李嶷妻王氏宋阳孙妻苏氏朱辂妻陈氏王骥妻薛氏卢北卿妻成氏徐淑才妻孙氏

  叶世锺妻李氏孙有绂妻王氏宋子声妻某氏宋子凡妻佟氏靳雄妻赵氏龚烈妻高氏李庆远妻

  刘氏吴帝臣妻华氏陈某妻孙氏詹奎光妻张氏胡乘干妻徐氏陈献明妻郭氏李麟功妻姜氏方

  士元妻潘氏周自延妻邵氏沈文锜妻盖氏耿宗一妻吴氏李𬘩妻汤氏范君爱妻丁氏吴琨妻陈

  氏陈吉生妻曹氏张子明妻周氏陈师友妻刘氏陆维珍妻沈氏殷辑五妻绪氏张干之妻周氏李

  绍妻刘氏朱天相妻王氏董宗妻俞氏袁觐东妻王氏胡御世妻詹氏李庆信妻甘氏孙一政妻励

  氏郑载歌妻尤氏郭元章妻李氏杨皆吉妻陈氏刘一恒妻谷氏葛清妻焦氏江有纯妻徐氏徐胜

  千妻傅氏浦广妻时氏浦瑶池妻茅氏刘国彦妻车氏李治妻周氏吴裕臣妻周氏陈眉祝妻耿氏

  陈嘉宾妻吴氏徐子良妻余氏刘世安妻李氏高万锺妻沈氏柏松生妻邱氏姚文举妻缪氏吴俊

  先妻范氏宋崇云妻何氏宋存杰妻冯氏周赵玉妻万氏沈卓妻尚氏詹国华妻秦氏浦佐臣妻夏

  氏赵其仲妻王氏赵鼎镇妻杨氏贾宏基妻龙氏王述震妻赵氏朱方来妻周氏朱连玉妻龙氏高

  启民妻吕氏雍世镛妻王氏唐一相妻沈氏徐长健妻宋氏毛日彩妻薛氏姚瑚妻王氏林广妻路

  氏张锜妻王氏夏锡臣妻张氏詹仲云妻金氏詹尔先妻秦氏孙洛妻王氏薛飞九妻张氏薛体和

  妻马氏孙中妻王氏吴亦吉妻庄氏宋学治妻吴氏𥠖舜占妻王氏杨圣嘉妻纪氏华九章妻唐氏

  俞资妻刘氏纪汝霖妻杨氏吴佳骝妻宋氏金亦裕妻翟氏李位西妻王氏雍子籓妻郭氏沈御妻

  王氏黄卷妻陈氏印相斗妻张氏陈士知妻欣氏从镛妻罗氏宋学珽妻张氏王连士妻冯氏郭维

  岩妻周氏王业广妻贾氏王尔公妻苏氏董暗先妻孔氏丁式玉妻宋氏殷于蕃妻姚氏宋家瑞妻

  李氏张志妻周氏沈之蕃妻王氏谢锐妻徐氏均夫亡守节俱乾隆年间 旌成宏圆妻

   潘氏兴化人夫亡守节纺绩养姑同县姚东海妾蒋氏陈师舜妻舒氏龚焕还妻谢氏朱之植

   妻王氏解经正妻蔡氏刘光祚妻陈氏汪澜妻晏氏邵元卿妻顾氏魏汝归妻杨氏袁观妻王氏虞

   延妻魏氏陆某妻李氏杨于京妻成氏伍朝明妻唐氏唐良臣妻居氏任震杨妻吴氏石启谕妻鲍

   氏李璧公妻陈氏谢廷诏妻王氏任景毅妻李氏康扆公妻冯氏宋克敬妻刘氏居令和妻魏氏顾

   梦祥妻魏氏杨辑五妻方氏解证妻程氏郑叔英妻吴氏朱以安妻刘氏李廷栋妻张氏徐俊妻许

   氏徐淑妻朱氏进万妻吴氏杨永凤妻王氏均夫亡守节俱乾隆年间 旌乔晸妻徐

   氏妾陈氏宝应人夫亡守节同县舒熊甲妻朱氏雷同言妻赵氏贾昌嗣妻刁氏王式尊

   妻范氏王懋淳妻苗氏刁炟妻潘氏刘楹妻汤氏潘宗昌妻房氏王日成妻李氏王庭生妻陈氏乔

   崇让妻汪氏朱玉妻刘氏刘潘妻张氏薛祐妻曹氏时履成妻徐氏孙先公妻施氏刘景生妻王氏

   刘涞妻成氏耿长文妻纪氏张贯元妻汪氏鲁某妻张氏刘及妻王氏张继思妻孙氏张祐妻汪氏

  邹遴妻刘氏徐焕继妻汪氏赵岱妻张氏王朝珏妻乔氏梁赐瑸妻潘氏乔津妻胡氏王楞妻伍氏

  王橓妻颜氏胡岇妻刁氏邵永福妻梁氏张继志妻杨氏卞时可妻美氏陆仁妻潘氏范兴螽妻潘

  氏成华妻张氏周家缵妻刘氏李本蕙妻李氏杨树榖妻吉氏耿希泰妻应氏周家纪妻王氏成纪

  永妻朱氏潘于治妻王氏胥学源妻王氏刘参生妻胡氏时习九妻邹氏成一鸣妻王氏胡廷镜妻

  范氏杨峯妻刘氏杨家禹妻成氏杨澄妻闻氏芮永年妻朱氏祈觐妻姚氏刘师宽妻房氏朱芹妻

  李氏费洪鼎妻卞氏朱之祀妻袁氏刁学礼妻朱氏李如楠妻蔡氏韩光义妻张氏刘相妻王氏李

  开祉妻吴氏韩子贞妻耿氏张倕妻汤氏潘宗尧妻张氏苗式可妻李氏潘睿堂妻刘氏吕嗣正妻

  乔氏乔书盘妻朱氏潘以仁妻高氏范补妻王氏朱珊妻仲氏潘霞峯妻郝氏赵百从妻徐氏张珙

  妻潘氏叶致藩妻张氏朱衡继妻郭氏张保正妻汪氏冯溢继妻雍氏刘柏妻王氏张塾妻成氏王

  廷灿妻张氏刘华龄妻李氏陈有义妻陶氏乔其实妻张氏王廷璋妻杨氏乔大有妻吴氏柏洪妻

   汪氏潘长年妻张氏姚才晟妻陆氏潘峥妻郝氏李科妻张氏周景春妻朱氏陈汉公妻汪氏杨润

   妻张氏马兆魁妻周氏潘芾妻周氏马文成妻陈氏刘成章妻杨氏赵金简妻张氏朱柯妻梁氏杨

   厚临妻徐氏李宗元妻房氏蔡登妻卢氏王络妻舒氏陈富妻汤氏郝(⿱艹石)贤妻张氏徐珊妻闵氏均

   夫亡守节烈妇顾耀先妻许氏应万和妻吴氏均夫亡殉节贞女曹世英聘妻窦氏王兼之聘妻朱

   氏祈任聘妻陈氏王鹏起聘妻孙氏潘文汉聘妻张氏均未嫁夫亡守贞烈女郭长禄聘妻梁氏未

   嫁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闲 旌王允修妻李氏泰州人夫亡守节同州徐笃妻王氏

   徐芝芳妻薛氏唐汉卿妻罗氏陈佑妻陆氏符绳妾刘氏陆与龄妻徐氏王裕忠妻刘氏王缙廷妻

   吴氏朱玑妻黄氏朱弦妻黄氏宫宏鉽妻王氏蔡褒妻田氏田敬锡妻辛氏方祖煌妻顾氏程锜妻

   武氏何朗然妻曹氏高如柏妻孙氏何如震妻郭氏王英吾妻林氏徐徴午妻章氏王洛妻黄氏陈

   东宪妻俞氏李克传妻王氏黄维翰妻吴氏田广运妾周氏梅某妻韩氏均夫亡守节俱乾隆年闲

  巴文英妻薄氏江都人夫亡守节同县季松亭妻胡氏杭某妻翁氏黄某妻卞

  氏郑涵妻吴氏李光宇妻史氏顾非七妻王氏许步青妻李氏陆乘麟继妻程氏朱顺彩妻刘氏周

  天锡妻王氏朱源妻倪氏汤彭广妻程氏张铣妻李氏林廷和妻高氏李允位妻韦氏田必乘妻姜

  氏朱士纬妻王氏郑禧妻俞氏吴应潮妾王氏汪集继妻吴氏楼锜妻王氏程徴棠妻方氏宋埙妻

  洪氏楼子湘妻王氏茹士明妻宗氏王灿章妻林氏陈世伦妻严氏沈志恪妻徐氏潘璇妻盛氏徐

  有容妻陈氏胡士忠妻茹氏均夫亡守节贞女刘师灿聘妻王氏徐先爵聘妻范氏汤濯聘妻陈氏

  均未嫁夫亡守贞烈女薛凤冈聘妻程氏未嫁夫亡殉烈孝女朱(⿱艹石)云王氏俱嘉庆年间 旌

  缵妻吕氏甘泉人夫亡守节同县尹永锦妻朱氏常悦中妻李氏郭方躬妾朱氏唐绎祖

  妾陈氏姚𬭚妻许氏符廷标妻周氏赵铨妻江氏杨维干妾黄氏高启宾妻孔氏焦汝镏妻闵氏林

  廷望妻刘氏汪暹妻李氏马俊妻张氏吴遐源妻朱氏方馨妻许氏宫文元妻严氏王棠妻张氏倚

  衡妾张氏凌廷诏妻余氏沙起崑妻张氏均六亡守节贞女潘德御聘妻常氏杨亨时聘妻李氏均

  未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闲 旌陈艺妾程氏仪征人夫亡守节同县殷汇妻洪氏

  何之柏妻徐氏程仁裕妻汪氏李之深妻许氏程章垣妻黄氏何秉德妻唐氏汪镇妻高氏童厚载

  妻朱氏曹桐妻蒋氏吴朝元妻林氏李德源妻张氏程大受妻吴氏陶恺义妻张氏李廷瑞妻黄氏

  吴𬭎妻方氏鲍文位妻王氏均夫亡守节贞女徐志纯聘妻万氏陈朝正女王时聘妻黄氏陈之芳

  聘妻张氏均未嫁夫亡守贞孝女张巧姑俱嘉庆年闲 旌高爽妻吴氏高邮人夫

  亡守节同州杨玉妻冯氏王沆馨妻华氏徐思义妻吴氏居日琔妻武氏李盛问妻孙氏韩荣牲妻

  左氏汤孝成继妻赵氏张方城妻李氏居乐雍妻黄氏徐林妻邓氏范存仁妻王氏袁有土妻宋氏

  杨国用妻马氏李逢年妾刘氏张纯妻胡氏吴如松妻夏氏夏英士妻章氏均夫亡守节贞女金水

  源聘妻茅氏金兰聘妻俞氏李廷詹聘妻王氏均未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间 旌王裔贵

  妻王氏兴化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闲 旌刘恩妻李氏宝应人夫亡守节同

  县苗肇嵘妻周氏成真洤妻乔氏莫某妻王氏梁景春妻成氏张本忠妻陆氏吴𮗚海妻郭氏潘恩

  俨妻郭氏虞国泰妻李氏胡秉正妻汪氏柏可观妻刘氏朱逢霖妻程氏周志干妻王氏陈文魁妻

  房氏陈秀宝妻房氏房绣妻张氏范德邻妻刘氏张发元妻孙氏乔大钧妻刘氏卢朝瑞妻徐氏王

  大魁妻屠氏耿凤翼妻王氏刘应麒妻左氏高鹤年妻刁氏潘履恒妻陆氏某之妻朱氏万华国妻

  陈氏陈富妻汤氏郝若贤妻张氏均夫亡守节烈妇王氏夫亡殉节贞女刘畯聘妻朱氏王増福聘

  妻耿氏均未嫁夫亡守贞烈女刘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庆年间 旌荚连德妻姜

  氏泰州人夫亡守节同州柯小七妻王氏郜𫎇磬妻严氏韩练继妻王氏胡朝宗妻张氏尢淓妻

  陈氏李椿妻孙氏储厚灿妻缪氏陈掁南妻张氏杨志兴妻范氏刘赓飏妻章氏乔年妻周氏刘维

  庆妻王氏李伦舒妻韩氏黄某妻陈氏均夫亡守节贞女胡秉钧聘妻马氏杨德芳聘妻郭氏均未

  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闲 旌缪文谟妻唐氏东台人夫亡守节同县李雄如媳黄

  氏袁在朝继妻陆氏卢时中妻周氏卢寅妻陈氏吴宏山妻陈氏均夫亡守节烈女单维公女守正

  捐躯俱嘉庆年闲 旌

 ︹仙释︺︹唐︺唐若仙开元中为浙西节度使逾年弃官汎海遗一表于舟中监军使上其事诏

  访之不得后有人于扬州见其担鱼于市云李珏以账粜为业每斗惟取利二文以供父母

  有来籴者即授以升斗俾自量丞相李珏节制淮南梦入洞府见石壁填金书姓名内有李珏字方

  自喜有二仙童云此乃江阳部民李珏尔刘商举进士为郎辞官学道尝于广陵遇一道士与

  之上酒楼剧谈欢甚道士出一小药囊赠商商归取药服之遂仙去卢生生偕友人李生读书

  太白山李告去为橘园吏欺折官钱困甚忽于扬州遇卢生邀至城南朱门中有名花异木须臾置

  酒北亭命佐酒者出容貌极丽兼善箜篌卢曰为君作婚姻可乎又与一拄杖曰所负官钱可将此

  于波斯店取之明日以杖往果得钱后至汴州行军凌道源以女妻之即北亭佐酒女也︹宋︺颜

  笔仙建炎初鬻笔遇异人会转运使过境见之问能饮乎曰可饮一斗饮毕长揖而去遗所携

  笔蓝转运使令左右取还之尽力不能举凡售其笔者剖笔视之管中必有一诗记其成毁岁月及

  人姓氏故号笔仙年九十二积苇自焚人见其乘火云飞升而去董幼海陵人遇异人授以

  行水不溺之术后辞亲往峩⿱山眉 -- 𭗙山送者至区阳西江幼鞭水而去后不知所终

 ︹土产︺白绫府境出太平寰宇记杨州土产白绫土䌷高邮州出草布江都县出用黄

  草织成一名广陵万木棉府境铜镜府境出唐书地理志扬州土产青铜镜又唐于

  扬子江心铸镜宋尚入贡今无泰州兴化各场出唐书地理志海陵有盐府境出武陵记

  两角曰菱四角三角曰芰江淮人曝其实为米以当粮凫茨府境出俗名荸荠东观汉记王

  莽末江淮闲苦旱民饥群入野泽中掘凫茨食之鲟鳇江海所产大者数百觔瓜洲土人以

  鲥鱼江中鲨鱼江中出海鲨大者二百觔尝张口吹沙因名芍药

  志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芍药为天下冠柘木太平寰宇记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土产柘木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纂辑

                          提调官贾克慎恭覆辑

                          校对官林士𨱅恭  校

                          校对官贺式韩恭覆校

徐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徐州府在江苏省江寕府西北七百三十里苏州府西北一千二百里东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

  距二百四十里东至海州沭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虞城县界二百十里南至安徽

  凤阳府宿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山东兖州府滕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界一百

  九十里西南至归德府永城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山东兖州府峄县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

  山东济寕州鱼台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分野︺铜山萧砀丰沛五县天文房心分野大火之次

  邳州宿迁睢寕天文奎娄分野降娄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国春秋属宋为

  彭城邑战国属楚秦置彭城县汉元年项羽自立

  为西楚霸王都此货殖传沛郡汝南为西楚彭城以东𫝊海为东楚文颕曰项羽

  都之谓为西楚五年属汉为楚国地节元年改曰彭城郡

  黄龙元年复曰楚国后汉章和二年改曰彭城国

  三国魏始移徐州来治晋亦曰徐州彭城国义熙

  七年改曰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复曰徐州彭城郡

  后魏因之北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置总管府隋

  开皇初郡废七年行台废大业四年府废复曰彭

  城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徐州兼置总管府贞观十

  七年府罢天宝初复曰彭城郡乾元初复曰徐州

  属河南道唐书方镇表乾元二年置河南节度使治徐州上元二年废以徐州隶淮西节

  度㝷又改隶兖郓节度宝应初复隶河南建中三年置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治徐州兴元元年

  贞元四年置徐泗濠三州节度使治徐州十六年废元和二年置武寕军

  节度使咸通三年时置徐州团练防御使隶兖海四年罢五年置徐泗团练

  观察处置使治徐州十年置徐泗节度十一年改置感化军节度使

  五代晋复曰武寕军宋仍为徐州亦曰彭城郡武

  寕军节度使属京东西路金属山东西路贞祐三

  年改隶河南路元至元二年省彭城县入之降为

  下州属归德府至正八年升徐州路十二年降为

  武安州明洪武初复曰徐州属凤阳府八年直隶

  南京

 本朝属江苏省雍正十一年升为徐州府领州一县

  七

  铜山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东至邳州界九十里西至萧县界

  三十里南至宿州界六十五里北至山东兖州府峄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萧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峄县界一百里西北至丰县界一百二十里春秋宋彭城邑秦置彭

  城县汉为楚国后汉为彭城国三国及晋因之宋为彭城郡治后魏齐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大业

  初复为彭城郡治唐为徐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省彭城县入州明曰徐州 本朝雍正

  十一年升州为府置铜山县为徐州府治萧县在府西五十里东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八十

  里东至铜山县界十八里西至砀山县界六十里南至安徽凤阳府宿州界四十里北至沛县界四

  十里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沛县治一百

   里西北至丰县治一百五十里古萧国春秋宋邑秦置萧县属泗水郡汉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晋因

   之宋为沛郡治后魏因之北齐天保七年废郡改县曰承高隋开皇六年又改曰龙城十八年又改

   曰临沛大业初复曰萧县属彭城郡唐属徐州五代因之宋移治仍属徐州元至元二年并入徐州

   十二年复立明未改 本朝属徐州府砀山县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

   北距六十里东至萧县界五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虞城县界三十里南至河南归德府夏邑县界

   二十里北至丰县界及山东单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萧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河南夏邑县治七十

   里东北至丰县治七十里西北至山东兖州府单县治一百里战国楚砀邑及下邑地泰置砀郡治

   砀县兼领下邑县汉高帝五年改置梁国二县皆属焉后汉因之晋省砀县属下邑后复置宋属梁

   郡后魏孝昌二年于下邑城置砀郡兼置安阳砀二县北齐废郡以安阳县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

   年改置砀山大业初仍属梁郡唐属宋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以县置辉州三年徙州治单父以县

   属之五代唐时属单州宋因之金兴定元年改属归徳府五年属永州㝷为水圯县废元宪宗七年

   复置属东平路至元二年并入单父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寕路明洪武初改属徐州 本朝

   属徐州府丰县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沛县界十五里

   西至山东兖州府单县界四十里南至砀山县界四十里北至山东济寕州鱼台县界四十里东南

   至萧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砀山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兖州府滕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山东

   济寕州金乡县界一百里秦沛县之丰邑汉初置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晋因之宋属北济阴郡泰

   治时入魏因其旧正光中入梁寻复入魏孝昌二年于下邑城置砀郡兼置安阳砀二县北齐改属

   永昌郡隋改属彭城郡唐属徐州五代宋金因之宪宗二年改属济州至元八年属济寕路至正

   八年还属徐州明不改 本朝属徐州府沛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

   八十里东至山东兖州府滕县界四十里西至丰县界四十里南至铜山县界三十里北至山东济

   寕州鱼台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铜山县治一百十里西南至砀山县界一百十里东北至滕县治一

   百三十里西北至鱼台县治一百二十里春秋时沛邑秦置沛县二世二年汉高帝起于此称沛公

   后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晋因之宋属沛郡后魏因之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改属彭城郡唐属

   徐州五代宋因之金改属邳州后属滕州元太宗七年移滕州来治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

   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属济寕路十三年属济州明初还属徐州 本朝因之邳州

   东北二百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宿迁县界五十里西至铜山县界七十

   里南至雎寕县界九十里北至山东沂州府沂水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宿迁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南

   至安徽凤阳府灵璧县治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沂州府郯城县治七十里西北至山东兖州府峄县

   一百十二里禹贡徐州之域夏为邳国春秋为薛国地战国属齐秦置下邳县汉属东海郡武帝置

   为临淮郡后汉永平十五年置下邳国晋因之宋为下邳郡后魏孝昌元年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

  年改下邳曰武州县曰归政东魏武定八年复曰东徐州下邳县后周改曰邳州隋开皇初郡废大

  业𥘉州废以县属下邳郡唐武徳四年复置邳州贞观元年州废改属泗州元扣四年改属徐州五

  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七年于县置淮阳军属京东东路金贞祐三年复曰邳州属山东西路元亦曰

  邳州至元八年改属归德府明初以州治下邳县省入属凤阳府洪武十五年改属淮安府 本朝

  康熙二十九年迁州治于东北界艾山南仍属淮安府雍正三年以州直隶江苏省领宿迁雎寕二

  县十一年升徐州为府以州属之宿迁县在府东二百三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

  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海州沭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睢寕县界七十里南至安徽泗州界五十

  里北至山东沂州府郯城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淮安府桃源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安徽泗州七

  十里东北至沭阳县治七十里西北至山东郯城县治一百八十里春秋时锺吾于国秦为下相县

  汉置公犹县属临淮郡后汉省晋义熙中改置宿预县属淮阳郡宋因之后魏太和中置宿预郡兼

   置南徐州景明初废为镇梁天监八年改置东徐州东魏武定七年改置东楚州陈太建七年改曰

   安州周大象二年改曰泗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置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复曰泗州开元

   二十三年徙州治临淮县以宿预属之宝应元年避讳改曰宿迁元和中改属徐州五代因之宋太

   平兴国七年属淮阳军金初属邳州元光二年入邳州元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还

   属邳州明初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县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雎寕县

   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宿迁县界四十里西至安徽凤阳

   府灵璧县界九十里南至安徽泗州界三十里北至邳州界五十里东南至安徽泗州治二百里西

   南至灵璧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宿迁县治七十里西北至铜山县治一百八十里汉置雎陵取

   虑二县俱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国晋𥘉因之元帝时于雎陵侨置济阴郡宋泰始中入魏郡废梁

   普通五年取雎陵大通元年克临潼于取虑城置潼州武帝末入东魏武定五年以雎陵属彭城六

  年又于睢州淮阳郡置雎陵七年又于东徐州临清郡置睢陵后齐并入夏邱置潼州夏邱郡后周

  改为宋州晋陵县隋开皇初废十八年复夏邱县属下邳郡唐宋为宿迁虹二县地金兴定二年

  宿迁置雎寕县属泗州元初废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属邳州明属淮安府 本朝因

  雍正三年以县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

 ︹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宋书王元谟传汴泗交流唐韩愈诗

  山为城泗水为池宋苏轼黄楼诗吕梁龉龃横绝其前四

  山连属合围其外宋苏辙黄楼赋东接齐鲁北属赵魏南

  通江淮西通梁楚宋陈师道州学记山接西南东趋以及

  于海河潆西北南注以达于淮襟带江淮枕联河

  洛

 ︹风俗︺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隋书地理志

  无林泽之饶言多楚音朴直舒徐寰宇霸者之馀

  以武为俗宋陈师道州学记

 ︹城池︺徐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三尺广如之门四濠深广各二丈明洪武𥘉因旧址

  修筑 本朝康熙七年乾隆二十六年嘉庆十八年加筑䕶城堤 铜山县附郭萧县

  城周四里门四濠深七尺明万历五年筑 本朝康熙四年嘉庆十二年重修砀山县

  城周四里二百四十步有奇门四水门二濠广五尺明万历二十八年筑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修乾隆三十八年重修丰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明嘉靖三十年筑 本朝顺治年闲修

  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嘉庆二年加筑䕶城堤沛县城周五里门四濠广二丈明嘉靖二十

  二年筑 本朝乾隆三年修四十六年重修四十八年因水圯移建戚山嘉庆五年重修邳州

  城周五里有奇高二丈八尺门四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筑乾隆五年修二十六年嘉庆十五年

  宿迁县城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门四明正德初筑万历中甃砖 本朝乾隆三十三

  年重雎寕县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门四明嘉靖中筑 本朝康熙五十年

  干降五十年重修

 ︹学校︺徐州府学在府治东北隅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迁建入学额数二十名铜山

  县学附府学内入学额数二十名萧县学在县治西南明万历四十六年迁建 本

  朝顺治康熙年闲屡修入学额数十六名砀山县学在县治东明万历闲迁建 本朝康

  熙六十一年修入学额数十六名丰县学在县治东南明嘉靖三十九年建 本朝雍正

  五年修乾隆二十年修入学额数十六名沛县学在县治东金大定闲迁建 本朝干

  隆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六名邳州学在州治东南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迁建乾隆三十

  年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宿迁县学在县治东明万历四年建入学额数二十名

  寕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𥘉重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闻屡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

  二十河清书院在府城东门明隆庆三年养正书院在府治吕梁分

  司之南明嘉靖中建醴泉书院在铜山县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华山书院

  在丰县明嘉靖中建两河书院在沛县明隆庆三年建旧名镇山书院 本朝顺治六年

  修易今名仰圣书院在沛县明嘉靖中建桂林书院在雎寕县治 本朝康熙

  五十七年知县刘如晏置义学于城西监生王讷捐今地改建书院 按旧志载彭东书院在铜山

  县西北隅明嘉靖中副使王梃建龙峯书院在砀山县治明万历初知县王廷卿建陵云书院在宿

  迁县治明万历初知县喻文伟建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万九千五百二十九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八十四万一百九十四名口

 ︹田赋︺田地十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二顷二十四亩四分四厘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二万二千八百

  二十八两六钱六分二厘又杂办银四百六两八钱未麦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山川︺鸡鸣山在铜山县东二里一名子房山其南为虾蟆山虾蟆东一里为响山上多孔穴

  每兴云雨人呼其下辄应故名定国山在铜山县东四里元和志太清元年遣贞阳侯萧

  渊明伐东魏进攻彭城营于此圣龙山在铜山县东八十里一名胜云山上有石孔二双井

  泉出于此奎山在铜山县东南四里东枕泗水西麓有小河曰奎河三山在铜山县东南

  十馀里上有三峯故名山腰有洞又名南洞山其下为三山堤明万历四十年大河尝决于此

  梁山在铜山县东南隋书地理志彭城有吕梁山旧志在州东南五十里其下即吕梁洪也

  寒山在铜山县东南十八里晋书刘遐𫝊建武初沛人周抚以彭城叛降石勒遐讨抚战于寒

   山抚败走南史梁武帝纪太清元年东魏将慕容绍宗大败萧渊明于寒山魏书地形志彭城有寒

   云龙山在铜山县南二里常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东岩石峯围匝中有大石佛俗谓

   之石佛山唐景福二年朱全忠子友裕合击时溥于徐州兖帅朱瑾赴救汴军败徐兖兵于石佛山

   下寰宇记有石佛井在县南四里石佛山顶时有云气出其中旧志有饮鹤泉其阴为黄茅冈宋苏

   轼有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

   制游云龙山咏古诗黄茅冈诗黄山在铜山县南二十里每岁比山之麦先黄土人称为黄焦

   山魏书地形志彭城有黄山隋书地理志留有黄山徐山有二一在铜山县南七十里隋书地

   理志彭城有徐山一在邳州西南博物志在武原县东十里隋书地理志下沛郡良城有徐山元和

   志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太山在铜山县南云龙山之东奎山

   之西视诸山为大两峯峙立中辟一径为南北孔道迤东为马跑山任山在铜山县西南三十

    里自 安徽宿 州至府必渡 睢水逾任 山 为往来通道唐 时有任 山馆咸通九 年厐勋由 此 陷徐州又

    勋迎 敕使 自任山至 子城三 十 里大陈 甲兵 号令金鼓 响震山 谷同     孝山在铜山县西二

    十五 里一名 楚王山 水经 注 𫉬 水迳同 孝山北其阴有 楚元王 家明一 统志 楚 王 山在州 西二十里

    下 有楚 元王 墓故 名大  彭山在铜 山县西 三 十里 相传大彭氏始 封于此 今 左右 犹称犬彭

    孤在铜山 县西 北魏 书地 形志 彭 城 有孤 山明一统 志在 州西 北十 五里 旁 无 峯峦 故

     九 里山在铜山 县北五 里魏书地 形志彭城 有九里山 寰宇记 其山有穴 通琅邪王 屋

    俗 呼黄 池穴亦名九 嶷山 明一 统 志九嶷山在 州北 九里 旧志自西而 东绵 互五 里 东有宝峯山 西

    有团山又 一峯形如伏象俗 称象山境 山在铜山 县北四十里 相 传徐州之 封境尽于此 故 名

    旧志西临泗 水 相连 梁山漕河所经今 有 梁境 闸 赭    土山在铜山 县北 寰宇记在 县北 三

    十五 里禹贡徐 州贡五 色土出此彭  城山在铜山 县东北三里 寰宇记在 县东北六十 里

   上有黄石公庙明一统志在州东北三十里桓山在铜山县东北二十七里亦名魋山下有

   桓魋荆山在铜山县东北六十里宋苏轼守郡时有言其下可沟吠积水因往相度以山

   多乱石不果铜山在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旧常产铜故名相传古彭城废县

   在其盘马山在铜山县东北九十里相传汉高祖尝盘马于此其山产铁汉时铁官唐

   时铁冶宋时利国监皆置于其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建利国监桥于其上龟山在铜山县

   东北魏书地形志彭城有龟山旧志在州东北三十馀里有石洞深晦莫测俗称仙人洞茱萸

   山在铜山县东北魏书地形志吕县有茱萸山寰宇记在县东北八十五里俗谓之采药山产茱

   萸麦门冬本草山茱茰出东海承县雾猪山在萧县东五十里有雾猪泉渊汇数亩东南流

   至桃山宋苏轼有祈雨雪诗云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天门山在萧县东南三

   十六里两山壁立如门中有益泉林木蓊蔚龙冈山在萧县东南三十八里绵互数里其

  南深谷中有果老洞又南二里曰龙驹嘴众山环绕中辟一路过数岭有双龙泉止隔片石左甘右

  苦冬夏不竭白米山在萧县东南四十六里北去龙驹嘴六里有白米泉丁公山

  在萧县南十五里元和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高祖处又县南二十里有浮绥山永固

  山在萧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泉俗曰海眼昇高山在萧县西南十二里一名胜高山其

  阴有黒坞可三亩馀夏秋积雨其水染人衣即成黒色相山在萧县西南六十里接安徽宿

  州界魏书地形志及隋书地理志俱云萧有相山箕谷山在萧县西旧城南水经注县南

  对山世谓之南山戴延之谓之同孝山刘澄之云县南有冒山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𫉬县志在县

  西南十里翘峙众中山麓有石嵌空玲珑约略太湖石香山在萧县西三里圣泉山

  在萧县西北二里一名泉水山上有圣泉半麓有书声洞西有桃花洞名山在萧县西北明

  一统志在县西南五里相近又有大山三仙台山在萧县北半里圣泉山北一里馀下

  有白茅冈古岩泉三台山在萧县北东有筛珠泉西有凤眼泉绥舆山在萧县东

  北宋书刘延孙𫝊刘氏居彭城县者凡三里帝室居绥舆里刘怀肃居安上里刘怀武居丛亭里元

  和志在县东二十五里盖因里以名山也金史地理志萧有绥舆山砀山在砀山县东南接永

  城县界汉高祖微时尝隐芒砀山泽闻即此汉书地理志砀县有砀山出文石应劭曰砀山在砀县

  东寰宇记在河南归徳府永城县北五十里北去芒山八里县志在虞山西南十里有紫气岩即傼

  高祖避难处水经注云山泽深固多神智古仙人涓子主柱皆隐居之东有𭟼山西南有狼牙山南

  有铁角山又南为保安山保安西为平顶山皆芒砀之支也虞山在砀山县东南五十里一

  名鱼山接河南永城县界安山在砀山县南水经注砀北山也白驹山在丰县西南县

  志山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汉高祖大会父老于此歌白驹以留宾故名明成化闲犹高三丈馀嘉

  靖末屡经黄水沙壅其迹渐平华山在丰县东南三十里一名东华山亦名小华山周十馀里

  有三峯其巅石皆方平稍西削壁千仞又西为华阳洞深杳莫测洞西口有石室可坐数人中峯突

  起有自然石级可以登蹑一名岚山其阳又有洞五曰会景虚白碧寒太元太乙皆极幽胜后峯亦

  名堕微山在沛县东南三里魏书地形志留有微山元和志在县东南六十五里

  山在沛县西南三十里亦名戚山县之镇山也其东又有青龙柱籍山高仅寻丈有马饮池相传

  酂侯牧马处葛峄山在邳州南八十里亦名峄阳山俗名距山以其与山东沂水相距也

  尚书禹贡峄阳孤桐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有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元和志在州西大里

  羊山在邳州南九十里南临黄河接雎寕县界上有五层石台显阳山在邳州西北十

  八里高耸朝阳故名黄石山在邳州西北二十二里上有黄石公庙胜阳山

  州西北二十五里高耸秀丽胜于显阳故名艾山在邳州北五里以产艾故名元魏时艾山

  县盖置于此马陵山在宿迁县治北二里县城枕其上三台山在宿迁县北二

   十里三峯突耸势若连珠为县主山㟃峿山在宿迁县北七十里一名司吾山又名司镇山

   俗讹为峒峿山汉置司吾县以此山名水经注沭水南暨于堰西南流迳司吾山东又迳司吾县故

   城西寰宇记在县西北七十里司吾故乡明一统志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洞口凿石为螭水自

   螭口喷出四时不涸宋绍兴末首领张荣屯此山以拒金人县志高百丈许周十五里 本朝乾隆

   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御制㟃峿山诗其南为五华峯又南为斗山塔山

   在宿迁县北九十里周十馀里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郭彦威屯兵于此九顶山在睢寕县

   西五十里周六十里有九峯环抱中可伏万人怪石嶙峋深㵎陡峻其支为马儿山上有仙洞石泉

   仙掌山在睢寕县西六十里上有掌痕偶然遇之则见故名大湖山在雎寕县西南

   三十二里稍东为小湖山张龙山在雎寕县西北七十里下有石穴后有小山曰绵山

   驼岘在铜山县北梁萧渊明攻彭城军于寒山东魏将慕容绍宗驰救至槖驼岘遂至城下大

  败渊明之师是也黄桑峪在萧县东南与龙驹嘴连相传汉高祖曽藏于此亦名皇藏峪

  中有秦王洞拔剑泉出此拔剑之北又有五眼泉由五石窦中出潺湲涌沸远引上盆诸谷流径石

  葛墟岭在沛县东南九十里南去徐州洪九十里南北通衢黄河自河南虞城县

  流入迳砀山县北丰县南又东迳萧县北又东南至铜山县东北又东迳邳州南雎寕县北又东迳

  宿迁县南东南流入淮安府桃源县界自府城以北本汴水故道其南即泗水故道明时大河南徙

  遂占为经流旧志旧从城东北隅小浮桥合运河嘉靖八年河决州北大溜沟三十八年河由秦

  沟冲茶城接于闸河自是遂徙而北小浮桥道渐淤万历五年始复故道萧县志旧河自虞城达县

  北冀门集出徐州小浮桥所谓贾鲁故河也嘉靖二十七年河决秦沟自新挑沟至朱珊渡一带俱

  淤四十四年大河淤塞自赵家圈泛溢而北入丰沛二县万历五年河复南冲县界三十四年河臣

  李化龙濬旧河自砀山县朱旺口东至小浮桥由是河归故道砀山县志旧在县南三十里即元贾

   鲁所开由虞城夏邑县流入经县狐父聚达杼秋城又东出徐州小浮桥入泗明嘉靖三十八年

   由县北二十里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河葛历三十一年河决朱旺口复经县南三十四年河归

   故道河渠考𥘉大河自砀丰东入萧县界沛去河远虽有时冲决而非经流之所正德四年河决曹

   县直达丰沛既又决沛县南飞云桥入运河自桥以北皆成巨漫嘉靖七年河决而南东溢逾漕河

   入昭阳湖县西北庙道口淤三十馀里八年飞云桥水北徙鱼台县之谷亭舟行闸面九年沛县北

   境之水决鱼台塌场口冲谷亭十三年河决赵皮寨于是谷亭流绝而庙道口复淤三十七年归德

   新集口淤大河散溢支流冲入飞龙桥四十四年太河淤塞自萧县赵家圈泛溢而北至丰县南堂

   林集分为二股南绕沛县戚山南二里径杨家集入秦沟北自丰县华山东径县西南马村集亦入

   秦沟又自华山东北分流出飞云燆散为十三道纵横至湖陵城口入漕河又逾漕河漫入昭阳湖

   浩渺无际而河变极矣明年河复决沛县二三等铺冲入运河亦由湖陵城口入湖陂是时河臣朱

   衡潘季驯方改濬新河既而县东南马家桥堤成障水南趋横流复定万历五年河复南徙入萧县

   而沛县始无河患邳州志旧绕半弋山北明崇祯末改流羊山之南去州二里 本朝康熙七年

   溢城没自此积为巨漫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发帑金四万三千两改建州城于艾山

   黄河在旧城南自彭城历吕梁由睢寕界至五工头迤东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阜河抵宿迁县界

     大清会典黄河历徐邳达清口汇淮康熙七年董口淤由是运道改由骆马湖八年决蔡家楼

   九年大修黄河堤岸十六年大修河道筑两岸遥堤又于砀山宿迁桃源建减水坝十三座十八年

   杨家庄堤决大溜北㵼骆马湖乃挑皂河接温家沟于湖口建双金门闸一座自温家沟至徐塘口

   两岸筑长堤二万六千丈东堤建减水石㴠洞十座二十年刘家庄猫儿窝等处漫决皂河淤垫随

   挑濬猫儿窝以西至唐宋山另筑高堤三千馀丈将涵洞改建减水坝二座二十一年各工告成二

   十六年筑宿桃清山安五县北岸遥堤及宿桃清三县䕶城堤三十五年张家庄决旋塞三十八年

   雎寕王家堂漫溢旋即修筑三十九年大修黄河堤岸凡黄河湾曲处开引河使直行四十四年决

   韩家庄旋塞雍正四年雎寕县海口决于上流斜筑挑水坝一座对岸挑引河一道俾流归人正河

   乾隆三年大修河道开濬峯山四闸王家山天然闸下引河道以资分泄并于王家山以上増设通

   判一员分管丰萧砀三县河务四年疏毛城铺下游河道并于上游临黄支河各筑横坝八年于石

   林口迤下顺河集北岸河身湾曲处开引河使直行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挑茶城以下各支河又筑

   王家堂汛月堤二百丈二十三年修筑毛城铺碎石坝五十丈二十四年挑浚铜沛丰砀四邑黄河

   淤塞又于北岸无堤处各支河加筑石坝二十六年自大谷山至苏家山止増建滚水石坝一座三

   十三年三十四年创筑铜沛萧雎四县各汛月堤三十七年修筑峯山闸河东岸子堰三千五百十

   四丈四十年又筑西岸子堰一千二百五十二丈靳辅治河书徐州南岸险工二曰郭家嘴在城西

   南䕶城堤尽处曰杨家洼在长樊大坝南曰小庄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家洼东其北岸险工曰长樊大坝邳州之境

   尽于北岸险工曰塘浅大坝曰羊山寺曰董家堂去旧城南岸里许曰五工头在旧治东南睢寕之

   境尽于南岸险工三曰王家堂曰戴家楼曰羊山寺河自鲤鱼山峯山两岸中建瓴而下南北冲突

   三处皆顶冲也宿迁南岸险工四曰蔡家楼曰徐家湾曰彭家堡曰白洋河草坝北岸险工三曰朱

   家堂曰杨家庄大坝并逼水坝曰古城诸险之中朱家堂逼近运河尤为险要河防志徐州黄河南

   岸上自河南虞城县界下至安徽灵璧县界计程二百六十里北岸上自山东单县界下至邳州界

   计程二百七十一里其汛六在南岸曰砀山县汛萧县汛徐州郭工汛徐州小店汛在北岸曰丰砀

   汛徐州大坝汛邳州黄河北 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宿迁县交界直河口止 计八十二里睢寕县

   黄河南岸上自安徽灵璧县交 界卫工头起下至宿迁县交界古堤头止计一百 里其汛二曰睢寕

   县汛邳州汛宿迁县黄河南岸上自睢寕县交界古堤头起下至淮安府桃源县交界白洋湖钞关

   口止计六十三里北 岸自邳州交界起至张庄运口止又自吴家墩起 至桃源县交界止共七十八

   里其汛四南岸曰蔡家楼汛陈家道口汛北岸曰拦黄坝汛大古城汛运河自宿迁县西北

   张家运口接中河水北经窑湾口入邳经邳州西至黄林庄入山东峄县界自州南直河口起上至

   山东夏镇者即泇河古祖水也明万历中河臣李化龙所开自直河口南至宿迁县西北骆马湖口

   与中河合者即皂河今所称新河也 本朝康熙十九年河臣靳辅所开水经注沭水东南历粗口

   偪阳县西北有祖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迳傅阳故城东北古偪阳国也又东南乱于沂而注

   于沭谓之祖口齐乘武河上流有故渠俗名文河即古祖水土人云濬此渠六十里使之通沛可避

   吕梁徐洪之险径达新济明河渠考泇河二源一出费县南山谷中循州西南流一出峄县君山东

   南与费泇合谓之东西二泇河南会彭河水入邳州境合蛤蟃连汪诸湖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

   州东直河东南达宿迁之黄墩湖骆马湖从董陈二沟入黄河随地开辟或因渠而濬或就陆而穿

   堑山铲石引泗合沂济运道以避黄河之险靳辅治河书明万历三十一年闭泇河自夏镇达于直

   河口漕运利之后直河口壅改行董口董口复淤遂取道骆马湖由湖西北行四十里始得沟河又

   二十馀里至窑湾口接泇夏秋水发纤缆无所施冬春水涸浅处不流每重运入口役夫数万捞濬

   宿邑骚然苦之按宿邑西北四十里皂河集其地有河形一道濬而通之可以上接泇河之委下达

   于黄但南患黄河之逼北虑山 左诸山之水不有堤防难以行运乃即取水中土 筑堤南起皂河口

   北达温家沟桃濬共二千四百丈两岸筑堤四千八百丈凡邳宿旧河旁泄决口三十馀处尽行筑

   塞又自温沟历窑湾至邳境猫儿窝两岸筑堤二万七千丈又猫儿窝一带为徐兖诸水所注恐水

   盛伤堤建减水坝三座以 泄之皂河下口直截黄河伏秋暴涨不无内灌之 虞迤东二十馀里张家

   庄其地形卑于皂河口二尺馀与黄水相准乃复挑支河自皂河历龙冈达张家庄出口以皂河地

   高之水下注二十馀里地卑之张庄口迅流足以敌黄由是运河常通永无淤塞之虑又张庄运口

   为皂河尾闾东通骆马湖甚近今既开中河楼皂河此口若不堵塞则皂河水与湖水必半从此入

   黄中河之水必弱春𥘉重运难行闭之则夏秋水发又恐内涨伤堤应将张庄口闭塞于其东建分

   水闸二座以减之犹恐𩆍潦漫溢宣泄不及当再建一平水大坝䇿方万全也河防志泇河跨山东

   江南二省长二百六十里在沛滕峄三县长一百六十里其一百里在邳州界邳州运河上自山东

   峄县界黄林庄下至宿迁县界窑湾口计一百二十里宿迁运河上自窑湾口至张运口接中河计

   四十七里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开中河运艘由中河入新河张庄运口不复通黄河 按有明泇

   河之议始于隆庆四年翁大立中闲舒应龙刘东星等虽经开凿屡阻异议至万历三十二年李化

   龙始成之迄今利赖然当时自董陈口出黄河至清口一百八十里洪流之险未暇计及也我

    圣祖仁皇帝亲临阅视洞悉机宜皂河既濬之后   特命河臣创开中河上接泇河下达清

   口自此运道安行永无险阻   高宗纯皇帝五次南迳指示方略运河无源凡治准治黄皆所

   以治运成功之速规模之善远超前代矣旧漕河自山东鱼台县入迳沛县北又迳县东南

   入府界循城而东又东南入邳州境又东至宿迁县西南历桃源清河汇于淮即泗水故道亦曰清

   河又名泉河金元时黄河自徐州城北合泗又东夺泗水之流而泗皆为河明时为运道所经其在

   沛县界者隆庆万历中别开新河名夏镇河水经注泗水经湖陆县城南左会南梁水又南漷水注

   之又南过沛县东黄水注之又南迳小沛县东又南东流迳广戚县城南又迳留县南垞城东又南

   迳彭城县东又迳龚胜墓南又迳亚夫冢东又东南过吕县南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历下邳县迳

   葛峄山东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注焉又有武原水注之又东南迳下相县故城东

   又东南得睢水口又迳宿预城之西又迳其城南又东迳陵栅南又东南迳睢阳城北元和志泗水

   在彭城县东去县十步沛县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下邳县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漕河

   考漕河旧道自安徽灵璧县之双沟又西北五里为徐州之栲栳湾又西北二十五里至吕梁洪出

   州城东北大浮桥又西北至茶城旧为北接闸河口又北至留城入沛县界又西北至金沟闸昭阳

   湖及沙薛诸水皆入于此又十里至沛县又西北三十里曰庙道口闸又十八里曰湖陵城闸入山

   东鱼台县界此明初漕河旧道也又有新河西去旧河四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横决运道大

   阻工部尚书朱衡开新河自留城北至南阳闸凡百四十一里有奇又濬旧河自留城至境山之南

   凡五十三里有奇凡新河之为闸九减水闸二十坝二十有三薛河口石坝一南阳湖口堤三十馀

   里又开支河八旱则资以济漕涝则泄之昭阳而运道尽通所谓夏镇河也万历九年中河郎中陈

   瑛以茶城口逼近黄河因移河口于茶城东八里创建古洪内华二闸十六年科臣常居敬复于古

   洪闸东南二里馀増筑镇口闸十七年河臣潘季驯又于塔山牛角湾増筑堤坝以卫之黄河始无

   从逸入三十三年泇河成漕道由直河西北至夏镇始合于正河不复由徐沛东房亭河

   在铜山县东泄河北诸山泉积涝分二支一通吴家窑荆山河口一由王家林东西滩过贺家口入

   邳州境归猫儿窝济漕本朝乾隆二十三年  运  铁河在铜山县东九十里宋置利国

   监铁冶凿河以通舟楫久淤明嘉靖二十年因运河涸复濬通于新挑沟又西南合境山沟旧志新

   挑沟在州东北八十里奎河在铜山县东南奎山西麓明万历闲副使陈文遂所濬以泻城

   中之水南入宿州境 本乾隆二十三年重濬浊河在铜山县西北二十里旧止有小水

   入泗明嘉靖末河流出此入茶城时谓之中路隆庆中淤茶城河在铜山县北一作垞城为

   运道所经明嘉靖末黄河北徙城为漕黄交会之冲道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挑濬二十五年二十

   九年屡濬留城小河在铜山县北源出山东滕县黄沟泉及微山三家等泉西流八十里

   至留城镇北东岸入漕河荆山口河在铜山县北二十里广数百丈有长桥跨其上上流

   与微山昭阳相通下合诸山溪房亭河流邳境入漕河 本朝康熙中屡濬乾隆二十三年重濬二

   十九年又濬西流河在萧县南二十里上承浮绥湖诸水入县西南趋旧城南会于两河

   口入黄河水经注萧县南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𫉬世谓之西流水言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

  为名夹河在砀山县西南五十里大河支分处也亦名澧河县志元末刘福通等自砀山

  夹河迎韩林儿为帝段庄河在砀山县西北四十里即大河支流也自河南虞城县流入经

  砀山县西回冈集明嘉靖二十四年沙淤陂水漫流至县东北十五里汇流成河又东三十里合桑

  叶河经萧县境北流入府境合大河其桑叶河在县东二十五里华家坡河在丰县西

  南二十里源出砀山自费家楼西入丰县界二十里归清水河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顺堤

  河在丰县境源出山东单县下由沛境四十里归昭阳湖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鸿沟

  河在沛县东十五里新河西昭阳湖东旧引沙薛二水从此入旧河旧河废而此沟亦淤其半

  本朝乾隆十一年疏濬深通引水济运并溉民田滕沛闲利之泡河在沛县南自山东单县流

  迳丰县北又东迳沛县界循城东南至泗亭驿而合于泗亦名包水汉书地理志平乐县有泡水东

  北至沛入泗水经注黄水自丰县与泡水合自下通谓之泡水旧有梁谓之泡桥沙河

    县东北亦 名南 沙河自山 东滕 县流入至县东北五十里与 漷水 薛水合曰 三河 口又迳鸿沟入泗

    明嘉靖中 新开河后 以是 河流 沙梗漕乃筑三 坝遏之西 注尹 满二 湖沂    河在邳州东自山

    东沂 州府南流入 境 至州东 分为二 支西南流入运河 其正流南入 骆 马湖汉 书地理 志盖县沂水

    南至 下邳 入 泗水经 注沂 水 自郯县西 经良成县西又 南至 下 邳县北 西流 分 为二水一 水于城北

    西南入 泗 一水经 城东屈从县南亦注 泗谓之小沂水  本 朝乾隆 八年濬又修沂河两 岸长堤三

    十 二年又 修冯家 等庄堤 工曲  吕河在邳州 东二 十里源自 坝头南流 合直 河入泗又 洪

    河在州 东南三十 里本朝干 隆二十三 年 濬直   河在 邳州南百十 里即古 沭水也自山 东郯

    城县南流 入至 宿迁县司吾 山 东南流 入海 州沭阳县界汉 书地 理志东莞术 水 南至下 邳入 泗水

    经 注沭水旧渎迳 东海 厚邱 西南出左会 新渠南入 宿预县注泗水 旧志 在州 东四十里山 东𫎇沂

    诸山 之 水 汇为沐缨 河分派而南至 州东南 六十里入 于 泗 谓之直河 口明万历十五 年浊流 倒灌

   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由骆马湖出大河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由直河达于泇河而南

   口遂武河在邳州南自山东峄县流入即古治水也由米汤湖会沂水经艾山绕城西南

   入运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濬汉志南武阳县治水南至下邳入泗水经注武原水出彭城武原

   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又南至刚亭城又南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

   泇河在邳州西北自山东峄县流入齐乘有东西二泇河至三合村合流南贯四湖又南

   合武河入于泗谓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旧志西泇河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峄县抱犊堌流

   至州北一百里为营河一名蒲亭河又有城子河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沂州芦塘湖流经营河入武

   河今皆入运河 按明隆庆中翁大立首议开泇河朱衡傅希摰复言之遣官行视迄无成画至万

   历闲徐邳淤浅张养志谓宜并修泇河刘东星乃力任其役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成之

   为永利焉艾山河即柴沟河在邳州北自山东兰山县芙蓉河分流而南至州境高冢社西

   绕艾山从城西入武河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燕 子河在邳州东北源出山东兰山县

   屈从郯城县西入州境高冢社由米滩湖南至汤家楼入武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彭家

   河即黄墩河在邳州运河西南自微山湖下游从荆山口至全河汴塘入州境遵教社分城子河

   归沙沟湖东流至新河口入运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白洋河在宿迁县东南三十

   五里自安徽泗州流入即北潼水之下流也旧为巨浸望之如洋故名 本朝顺治年闲黄河水决

   河口遂淤今下流别开引河皂河在宿迁县西北四十里源出港头社南流入河以土色黑

   故名 本朝康熙十九年骆马湖淤尝开此以通漕乾隆二十九年潼河在雎寕县东南

   自安徽泗州流入水经注潼陂水自潼县东北流迳雎陵县下会雎水旧志潼河湖在县东南四十

   里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濬百步洪在铜山县东南二里亦名徐州洪泗水所经也明会

   典徐州洪乱石峭立凡百馀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闲命管洪主事郭昇凿石以利舟楫又甃石路

   以利牵挽旧志水中若有限石悬流迅急乱石激涛凡数里始静形如川宇中分三道中曰中洪西

   曰外洪东曰月洪亦曰里洪吕梁洪在铜山县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凡七里巨

   石齿列波流泃涌列子称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千仞流沬四十里即此晋太元九年谢幼度平兖

   州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阻用督䕶闻人奭谋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漕运公

   私称便遂进伐青州谓之青州派水经注泗水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谓之吕梁宋元祐四年京东

   转运司言清河与江浙淮南诸路相通因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商贾不行乞度地势穿凿开修

   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开闭通放舟船实为长利从之明嘉靖二十三年管洪主事陈洪范凿吕

   梁洪平之运道益便旧有上平二闸今废青冢湖在铜山县东南七十馀里其东又有成山

   湖二湖相通凡四十馀里下流入邳州沂河又雁麦湖张塘湖马沟陂俱在城西南四十里接萧县

   界冬春则涸为平原夏秋霖潦汇为巨浸汴塘湖在铜山县东北一百里南流入邳州境汇

  于武姬村湖在萧县东十五里又东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安徽灵壁双沟

  由雎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即此浮绥湖在萧县南二十里浮绥山

  东又南为永固湖在永固山下又南为梧桐湖即古梧桐陂也稍西南为时村湖又南为上形湖其

  水皆南合于雎又有青庄湖在县西南罗里山东小神湖在砀山县东南近小神集 本

  康熙十七年河臣靳辅于毛城铺建减水闸坝减黄河涨水入此湖下达雎河及萧县永固姬村

  等湖至宿迁归仁堤入洪泽湖乾隆八年重濬吕孟湖在沛县东南四十里相接又有张庄

  微山亦山诸湖与昭阳湖并为潴水沟漕之处昭阳湖在沛县东北八里即三阳湖俗名刁

  阳湖山东邹滕二县之水俱汇于此周二十九里有奇下流与薛水合以达于泗明永乐中于湖口

  建石闸以时蓄泄为漕渠之利嘉靖四十四年改濬运渠出湖之东而湖遂为河流散溢处

  基湖在宿迁县东南三十里周四十五里旧为石崇积贮之所有闸曰石崇闸其水导流为崇

   河接淮安府桃源县界白鹿湖在宿迁县西南五十里由小河入泗骆马湖宿

   迁县西北十里本洼田也明季漫溢成湖长六十里周一百五十馀里受山左诸山之水由董家陈

   窑二沟以入运河 本朝康熙七年董口淤漕艘取道于湖十八年黄河北决湖渐淤河臣靳辅于

   湖西皂河口别开新河至张庄口行运湖遂废二十六年又于湖口开中河接新河历宿桃安清诸

   县引湖水注之以泄上源诸湖涨水且便行运二十八年于湖口建竹络石坝长五十五丈以防异

   雍正四年以湖水横冲运道于运河北岸筑坝断流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

   南巡并有   御制骆马湖诗二十二年挑濬淤塞二十七年又濬三十年创筑拦湖堤一百五

   十丈又丁家湖雷家湖张皮湖巴头湖诸葛湖白湖童沟湖皆在县西北百里之内合湖

   寕县西北七十里县志合沂水南入黄河故名以葛峄山又名葛河又蔡上湖白塘湖隐慝湖皆

   在县西北枫山湖在雎寕县东北三十里一名峯山湖又名陶河湖周十二里刘老

  㵎在宿迁县东南四十里泄运河水由六塘河达盐河归海 本朝乾隆八年创筑撑堤七十五

  丈有白渎水在萧县西南水经注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迳相城东

  而南注于雎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雎出入𮞉环更相通注古汴水

  𫉬水自砀山县入经萧县东北又东北经铜山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梁国𫎇𫉬水首受甾𫉬渠东北

  至彭城入泗水经注汴水下流为𫉬水自河南虞城县黄水口东南迳夏邑县故城北又东穀水注

  之又东历蓝田乡郭又东迳杼秋县故城内又东合洪沟水又东萧县箕谷水注之又东历龙城又

  东迳同孝山北又东净沟水注之又东迳弥𥠖城北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转迳城北而东注泗水

  寰宇记在萧县十步旧志旧自河南永城县流入州界迳砀山萧县至州城东北入泗唐宋以来汴

  渠多自夏邑永城达宿州界又东至泗州入淮而入泗之流甚少其后大河决啮遂夺汴渠故道为

  经流古雎水自河南永城县流入经砀山县南又东南入安徽宿州界又自安徽灵璧

    县流经雎寕县北又东至宿迁县南入泗水经注睢水岀蒗𦿆渠东北流迳雎阳谷𤍠粟县太邱又

    东迳芒县故城北与砀县分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又左合白渎水东迳彭城郡之灵璧东东南流

    迳竹县故城又东与泽湖水合八丈沟水注之又东迳符离县故城北东迳临淮郡之取虑故城北

    又东合乌慈水又东迳雎陵县故城北又东与潼水故渎会又东南迳下相县故城南东南流入于

    泗谓之雎口元和志去下邳县六十里旧志在砀山县南五十里至县东南有徐溪口明嘉靖中自

    徐溪口至永城皆成平陆其在雎寕宿迁者明时谓之小河雎口谓之小河口古砀水

    山县南亦名穀水水经注穀水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诸陂散流为零水瀤水清水积而成潭谓之

    砀水赵人琴高浮游砀郡闲后入砀水取龙子乘赤鲤出即此其水东迳安山北又东北注于𫉬水

    寰宇记谓之香城水久堙泗水自山东鱼台县流入迳沛县城北又迳县东南至铜山县东北

    循城而东又东南入邳州界周显王时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二十八年至彭城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没水求之不𫉬后汉桓帝永兴二年彭城泗水增长逆流梁普通八年成景隽攻魏彭城堰泗

    水灌城水经注泗水又屈东南至湖陆县南左会南梁水又南漷水注之又迳嶭之上邳城又东过

    沛县东黄水注之右合泡水左合沣水又南迳小沛县东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又迳留县又

    南迳 坨城东又南迳桓魋冢西又 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𫉬水入焉而南迳彭城县故 城东周显王时

    九鼎沦没泗渊始皇求之不得所谓鼎㐲也又 迳龚胜墓南又迳亚夫冢东又东南过吕县南又 东

    南流丁溪水注之又东南过下 邳县西沂水注马又武原水合武水至下邳入泗 又东南入于淮元

    和志在县东去县十步金元时黄河自城北合泗又东夺泗水之流而泗皆为河明初为漕运所经

    亦曰漕河狼矢沟在铜山县东二十里又东十五里有磨脐沟明嘉靖中大河自狼矢沟东

    溢于磨脐沟出沂河口而徐邳正河断流万历十七年于沟口筑堤防䕶又沟地视河口卑数丈其

    东有塔山西有长山乃建滚水石坝于中闲以蓄泄之自是冲决少息境山沟在铜山县

   东北二十里源出东北五十里之马跑泉西南迳境山镇又南入于漕河境山之北又有池浜沟南

   流至府城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溢于此今淤又有溜白沟东沟西沟并在东北二

   十里泄东北诸山水入鹅儿湖秦沟在铜山县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河溢丰县分南

   北股皆经沛县漫入于此溢入运河隆庆中遂成大河时谓之北路洪沟在萧县西北水经注

   洪沟水南北各一沟首对𫉬水世谓之鸿沟非也 本朝乾隆二年金沟在沛县东五里

   三河口诸水由此而入运河地多沙其中隐隐若麸金故名赶牛沟在沛县东北源出山

   东滕县玉花泉流至县界三河口与沙薛二河合明嘉靖中开新河遏之西合鲇鱼泉注于新河

   泥沟在沛县西北五十里亦名泥沟河源出山东滕县白马山自鱼台县流入经沙河沟西南

   入漕龙泉沟在宿迁县北源出司吾山有二派东入沐河西入漕河石潭

   东二十里旧志通泗水増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鱼出焉苏轼置虎头潭中以祈雨有起伏龙行诗

   龙潭在萧县东南五十里源出龙冈山汇而成潭安王陂在铜山县东宋元嘉二十

   八年魏师过彭城驱南口万馀夜宿安王陂去城数十里水经注安陂水上承安陂馀陂北流注于

   𫉬英州泊在萧县西北六十里县志其地有城址相传故尝置州于此又西北五里为黑

   沙废县即古英州附郭县也元末其址为水所圯遂成平陆今俗呼为雁门泊又牧马泊在县西北

   七十里朱珊泊在县西北十五里其地有朱珊渡新汇泽在砀山县南郭外以河徙成泽

   南北二十里东西四十里经冬不竭占良田无算明隆庆中知县王庭卿开新渠十馀里以疏泄

   丰西泽在丰县西汉书高帝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

   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乃前拔剑斩蛇水经注泡水迳丰西泽谓之丰水东

   迳大堰水分为二又东迳丰县故城南括地志斩蛇沟在丰县十五里水出平地下入泡水

   泽在丰县北汉书高帝纪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寰宇记在丰县北六里荆沟泉

   在沛县东北源出山东滕县东北五十五里泉眼百馀水流迅急西南流八十里至新庄桥入昭阳

   湖明正统六年参将汤节开渠十里引流济运今废彭祖井在铜山县西北隅彭祖旧宅唐

   皇甫冉诗旧井莓苔近寝堂宋陈靖尝作彭祖观井图铭眢井在萧县西北古城中左传宣公

   十二年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中叔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元和志在县北二百步文献

   通考留有眢井项羽井在宿迁县西伏滔北征记在下相城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 纂 辑

                        提调官贾克慎恭 覆 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 覆 校

 大清一 统志

  徐州府

  ︹古迹︺彭城故城即 今 府 治世 本 尧 封 彭 祖 于 彭 城 号大 彭 氏 国国 语 大 彭 为 商 伯 春 秋 成

    公 十 八 年 宋 鱼 石复 入 于 彭 城 史记 韩 文 侯 二 年伐 宋 到 彭 城 秦 置彭 城 县 始 皇 二十 八 年 自 琅 邪

    还 过 彭 城 欲 出 周 鼎 泗 水二 世 二 年 楚怀 王 徙 盱眙 都 彭 城 汉 元 年 项 羽 自立 为 西 楚 霸王 都 彭 城

    后 汉 章和 二 年 徙 封 六 安 王 恭 为 彭 城 王 初 平中陶 谦 为徐 州 牧 屯 彭 城 晋 为 徐 州 治 宋 泰 始 二年

    徐 州 刺史 薛 安 都以 彭 城 降魏 水 经 注 彭城 大 城内 有 金城 东 北 又有 小 城 刘公 更 开 广 之皆 垒 石

    高四 丈 列 堑环 之 小 城西 又 有 一 城 是 大司 马 琅邪王 所 修 义熙 十 二 年汴 水 瀑 涨 城 坏 冠军 将 军

    彭 城 刘公 之 子 更 筑 之薛 安 都 归 魏 邑 阁 如 初 自后 毁 撤一 时 俱 尽 元 和志 州 里 城 贞 观 五 年 筑 其

    外 城 即 古 大 彭氏国 也 元 至 正 十 三年 芝 蔴 李 据徐 州 托 克 托 击平之 改 为 武 安 州 移州 治 东 南 武

  安城明洪武初还旧治旧志武安城在今州东南二里今为广运仓 托克托旧作脱脱今改正

  吕县故城在铜山县北本春秋时宋邑左传襄公元年晋伐郑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杜

  预注吕留二县今属彭城郡汉置吕县属楚国后汉及晋皆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后魏因之魏书

  地形志吕县有吕梁城盖非一城也隋县废元和志吕梁故城在彭城县东五十七里即古吕县也

  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潭上一在水北并高齐

  所筑立镇以防陈寇旧志吕城在州东五十里明时有分司驻焉又吕城东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

  一曰云梦一曰梁王又洪西岸有尉迟城唐尉迟敬德督徐州时筑扶阳故城在萧县西

  南汉县也本始二年封韦贤为扶阳侯后汉建武中封韩歆为扶砀侯寻省寰宇记扶阳县在萧县

  西南六十五里萧县故城在萧县西北春秋宋附庸邑左𫝊庄公十二年宋群公子奔萧

  宣公十二年楚子代萧萧溃秦置萧县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自齐还至萧晨击汉军刘宋时为

   沛郡治元嘉二十八年魏拓跋建进屯萧城地道记萧城周十四里水经注城东西南三面侧临获

   水故沛县治元和志萧县东北至徐州六十里旧志古萧国城一名黄杨城或谓之北城宋时河决

   乃改筑南徙治焉明万历五年遂没于水知县武维翰乃迁治于三台山之南西北去旧城十里即

   今治杼秋故城在砀山县东汉置属梁国后汉建武中封刘般为杼秋侯永平元年

   仍为县改属沛国晋因之宋省后汉志杼秋有澶渊聚注即左传襄公二十年盟澶渊地寰宇记故

   城在萧县西七十里旧志在今县东六十里砀县故城在砀山县南故宋砀邑战国䇿

   黄歇说秦昭王曰秦楚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砀萧相故宋必尽秦置砀县二世二年沛公攻拔

   之汉改郡曰梁国砀县属焉后汉复故晋省入下邑宋初复置后魏属砀郡魏收志砀县治鲁城非

   故治矣隋以安阳置砀山县又非魏之砀邑也故县盖即今县南之保安镇安阳故城

   在砀山县东北即故麻城也亦曰麻郷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入𣗥栎麻后汉书盖延伐刘永自襄

   邑进取麻郷后魏孝昌二年置安阳县魏收志安阳县治麻城隋改置砀山县因废安阳入焉寰宇

   记故麻城在今县西北县志今为麻城集在城东北二十五里丰县故城即今丰县治本

   秦沛县之丰邑二世元年高祖起兵于沛收沛子弟还守丰二年秦泗州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岀与

   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魏将周市使人说齿齿反为魏沛公引兵攻丰久之始拔元和志丰

   县东南至徐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汉县宋属北济阴郡北齐改属永昌郡隋改属徐州旧志明嘉靖

   五年河决城陷还治于县东南华山三十年复还旧冶沛县故城在沛县东庄子孔子

   南之沛见老聃秦置沛县二世元年陈涉起沛父老迎高祖立为沛公高祖十二年破黥布还过沛

   曰游子悲故乡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后以属沛郡亦谓之小沛后汉兴平

   元年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萧齐建武三年魏主如小沛水经注泗水迳沛县东合黄水

   南迳小沛县东县治故县南坨上是谓小沛在故沛县黄水之南元和志县里城即秦沛县旧城寰

   宇记县东南微山下有故沛城尚存县志旧城在今治西北元至正十七年孔士亨据其地筑小土

   城周二里有奇岁久圮明洪武二年知县费忠信徙今治又沛县故城在沛县东北 本朝乾隆四

   十八年避湖水徙治戚山下广戚故城在沛县东汉县也元朔元年封鲁共王子将为

   广戚侯元鼎五年河平二年又封楚孝王子勋为侯国属沛郡王莽改县曰力聚后汉复曰广戚

   属彭城国晋因之宋省魏收志留县有广戚城章怀太子曰广戚故城今沛县东留县故

   城在沛县东南故宋邑秦置县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在留沛公往从之道得张良汉六

   年封张良为留侯文帝五年国除后汉属彭城国太元三年符秦将彭超攻彭城置辎重于留城

   宋属彭城郡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南侵步尼公自清东进屯留城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仍属

   彭城郡唐初省括地志故留城在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九域志沛县在留城镇明为运道所经

   邳故城在邳州东古邳国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商有姺邳又宋公元年薛宰曰薛祖奚仲

   迁于邳秦二世二年项梁渡淮军下邳汉五年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应劭曰邳在薛其后徒此故

   曰下邳建安初先主为徐州牧屯下邳吕布袭取之三年曹操攻吕布于下邳决泗沂水以灌城晋

   永兴二年琅邪王睿监徐州军事留守下邳太元四年苻坚使王显为掦州刺史戍下邳魏孝昌元

   年于此置东徐州永熙二年建义城主兰宝杀东徐州刺史以下邳降梁改为武州侯景之乱复入

   东魏仍曰东徐州陈太建十一年为周所取始置邳州元和志下邳县东南至泗州一百七十五里

   县城即古邳国城城有三重大城周回十二里半魏武擒吕布于白门即大城之门也中城周四里

   吕布所守小城周二里许晋北中𭅺将荀羡郗昙所治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晋征卤将

   军石崇所筑旧志下邳故城在州城东三里金时移今治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

   帝再幸江南有 御制旧邳州诗  良  成故城在邳州北春秋时曰良左传昭公十

   三年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汉始元五年封鲁安王子文德为良成侯国属东海

  郡后汉改属下邳国晋曰良成县宋及后魏因之章怀太子曰良成故城在下邳县北寰宇记在县

  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武原故城在邳州西北汉置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

  宋初废泰始二年张永等进军逼彭城分遣别将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即故城也后魏复置武原

  县属下邳郡东魏武定八年兼置武原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县曰良城属下邳郡唐初属邳

  贞观元年省章怀太子曰武原故城在下邳县北旧志在今州西北八十里泇口社亦名良城

  宿预故城在宿迁县东南本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汉为𡴴犹县晋安帝改名后魏置南

  徐州太和二十三年南徐州刺史沈陵率宿预之众奔齐因废为镇梁天蓝八年改置东徐州太清

  三年东徐州刺史湛海珍降于东魏改东楚州陈太建七年伐齐克古东徐州改为安州以徐敬成

  督安元潼三州军事安州刺史镇宿预十一年入于后同改置泗州水经注泗水迳宿预城南故下

  邳之宿留县也晋元帝为安东时尝督运军储以为邸阁梁时张惠绍更増修堑其四面引水环之

   今城在泗州之中元和志宿迁县南至泗州二百十里寰宇记宿迁县在淮扬军东一百二十里又

   故宿预县在下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盖唐后移治非故城矣明万历中又移今治南去故城二里

   凌县故城在宿迁县东南秦置凌县二世二年凌人秦嘉起兵围东海守于郯汉初属东

   海郡元鼎四年封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都凌后汉建武二年改封元氏王歙为泗水王十三年

   国废以凌县属广陵郡晋改属下邳国宋省水经注泗水东迳凌栅南即旧凌县治也寰宇记凌城

   在宿迁县东南五十里晋永嘉后省下相故城在宿迁县西秦置县汉属临淮郡应劭云

   相水出沛国相县于水下 流置县故名下相也后汉属下邳国晋仍属临淮 郡宋省后魏复置孝昌

   三年迁置盱眙郡东魏武定八 年改曰临清郡属东徐州齐周时废括地志下相 故城在宿预县西

   北十里旧志下相社在县西七里又有项王故城在运河西三里项羽里在旧县治北一里

   吾故城在宿迁县北本春秋时锺吾国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烛庸奔锺吾汉置司吾

    县 属东海郡应劭曰锺 吾国 即司吾也后汉曰司吾 侯国属下邳国晋改 属临 淮郡后又改属睢陵

    郡宋省梁普通五年魏东海太守韦敬欣以司吾城降即故县也水经注司吾城在司吾山东俗为

    㟃峿 寰宇记㟃峿在宿迁县北七十里司吾故 乡旧志司吾镇在今县北六十里下 邑旧

    城在阳山县东故楚邑史记楚灭 鲁迁项公 于下邑秦置下邑县二世二年沛公 取砀攻下 邑拔

    之汉景帝三年吴楚攻梁走条侯 军会下 邑欲战条侯坚壁不出魏书地形志砀郡 孝昌二 年置治

    下邑城括地志砀山县在宋州东一百五十里本汉下邑县唐末朱全忠表以县置辉州巳而徙治

    单父五代唐属单州寰宇记县在州东南九十里金史地理志阳山县兴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隶

    归德府元史地 理志 济寕路砀山县金为河所荡没宪宗始复置 旧志 旧城在今县东三里唐宋时

    县治于此金兴定中圯于河迁治保 安镇在今县东南虞山南元至元中复还旧治明 嘉靖四十一

    年又 圯于河迁治小神集在今县东南二十里四十四 年复还旧治万历二十六年又圯于河知县

  熊应祥迁旧治西里许秦家堂即今治也雎陵旧城在雎寕县治汉元朔元年封江都易

  王定国为雎陵侯晋元帝于睢陵侨置济阴郡魏收志彭城郡睢陵县晋乱属济阴武定五年来属

  又雎州雎阳郡领雎陵县武定六年置盖分故县所置有二雎陵矣北齐皆废章怀太子曰雎陵故

  城在邳县东南唐宋时又分属宿迁县金以宿迁县界古城置雎寕县即今治取虑旧城

  在雎寕县西南秦置县二世二年取虑人郑布同起兵围东海魏书地形志武定六年改置雎州治

  取虑城齐省入潼郡章怀太子曰取虑故城在下邳县西南寰宇记潼郡在安徽泗州北一百二十

  里旧志潼郡城在今县西南四十里半属灵璧县界城基尚存南阳平废郡在铜山县

  北魏书地形志南阳平郡治沛南界后寄治彭城领县三襄邑阳平濮阳梁普通六年将军王希聃

  拔魏南阳平郡周并南阳平郡入彭城明一统志有舞阳城在州西北五十里疑即濮阳之讹

  寕旧郡在宿迁县东南东晋末置晋寕县属淮扬郡梁改置晋寕郡魏书地形志东楚州晋

   寕郡领县四临清魏兴富城招农北齐省入宿预龙城废县在萧县东魏书地形志龙

   城县属彭城郡水经注获水自萧县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寰宇记龙城在萧县东三十里

   山废县在邳州北魏书地形志武原郡领艾山县武定八年置在今州北艾山下栅渊

   废县在宿迁县西东魏武定八年分宿预置属下邳郡陈太建七年樊毅克下邳高栅等六城

   高栅盖即栅渊也雍门城在铜山县东南寰宇记在彭城县东南五十里昔雍门周弹琴

   见孟尝君此盖其所居也曹公城在铜山县东南元和志曹公故城在彭城县东南六十五

   里吕梁东岸或言曹公筑此以收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布固弥城

   山县西南水经注获水东迳弥𥠖城旧志州西南旁太山有迷刘城盖即弥𥠖之讹灰城

   山县西北一百里又西北二十里有仓城皆昔时贮粮屯兵之所垞城在铜山县北水经注

   泗水迳留县南迳垞城东城西南有崇侯虎庙元和志故垞城在彭县北二十六里兖州人谓实中

   城曰垞寰宇记在县北三十里北面临泗水旧志今谓之茶城为运道所经明嘉靖末黄河北徙城

   遂为漕黄交会之冲后河口东移茶城乃为内险永固城在萧县东南四十里永固山下

   元至大中尝置县于此今为永固镇曹马城在萧县西北七十里中有古塔又有郭城在旧

   城西南二十五里相传五代周时所筑又将蔡城在旧城西南三十里狐父城在砀山县

   南史记曹参击秦将司马泥于砀东取砀狐父索隐曰狐父地名在梁砀之闲旧志在县南三十里

   亦名狐父聚香城在砀山县南水经注砀陂中有香城在泗水之中邀帝城

   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高祖还郷父老邀之于此因名亦曰邀驾城偃王城在丰县北五十

   里相传徐偃王所筑灌城在沛县西北二十里相𫝊汉将灌婴所筑又泗河东岸有旧城俗以

   为张士诚所筑余行城在邳州北八十里元季平章王信筑俗称为余行省城樊阶

   城在宿迁县西宋泰始三年沈攸之拔下邳至焦墟退保樊阶城新城在雎寕县东五十里

   黄河南岸元末平章韩政所筑占城在雎寕县西北七十里亦元时所筑俗名瞻王城

   城在雎寕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东西二城利国监在府城东北盘马山下接沛县界即

   利国驿宋置监金时为镇今有巡司汉元封初从桑宏羊请于沛县立铁官河平二年沛县铁宫冶

   飞唐书地理志彭城有秋邱冶寰宇记徐州有利国监本秋邱冶务烹铁之所九域志利国冶太平

   兴国四年升为监在州东北七十里宝丰监在州东宋元丰六年置铸钱于此八年废邳州

   故卫在邳州旧治东明洪武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七年廉里在铜山县东北汉书

   龚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水经注彭城西北旧有龚胜宅午沟里在砀山县

   东北接丰县界北去丰县五十里朱温生长于此尝改为衣锦乡又韩林儿宅在县东北礼河之阴

   朱陈村在丰县东南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步桑麻青氤

   氲一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沛宫汉书高帝纪十二年破黥布军还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

  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高祖击筑自为大风之歌元和志故沛宫在沛县东南一里秀楚堂

  在府治园内宋元祐中知州孙觉建逍遥堂在府治后宋苏轼与弟辙尝宿此辙诗云逍遥

  堂后千寻木常送中宵风雨声黄楼在铜山县城东门宋郡守苏轼建垩以黄土故名弟辙为

  作赋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登黄楼叠苏轼韵诗燕子楼在铜山县西北隅唐贞元中尚书张建封镇徐州筑

  此楼以居爱妾盼盼建封卒盼盼楼居十五年不嫁不食而卒景福二年节度使时溥守徐州为朱

  温所攻登此楼自焚死大彭馆在铜山县西南唐时邮传所经亦为迎饯之地以古大彭

  国为放鹤亭在铜山县南明一统志宋时云龙山人张天骥作于东山之麓有二鹤旦

  则望西山而放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苏轼作记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有   御制

  放鹤亭歌三十年有   御制放鹤亭绝句四十九年有   御制放鹤亭诗试  衣亭

   在铜山县南云龙山下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

   巡有   衘制四叠苏轼韵诗并   御书试衣亭考辨勒石于壁红 亭在萧县西南春

   秋昭公八年蒐于红杜预注萧县西有红亭水经注谓之红沟亭因红沟水为名寰宇记又谓之洪

   亭盖红鸿洪三宇声相近也旧志红亭在旧城西南十八里凫鹥亭在丰县东池上宋治

   平闲知县关景仁建为游宴之所泗水亭在沛县东括地志在沛县东一百步汉高祖微

   时为亭长于此亭有高帝碑班固为文后汉郡国志注云为亭长处枌榆亭高迁亭

   州界后汉桓帝延熹中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周永为高迁亭侯十三州志下邳县有高迁乡

   仙亭在邳州治南明一统志相传郡人刘纲升仙之所后人为立亭及祠戏马台

   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至彭城九日大会宾僚赋诗于此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

   登之水经注彭城南有项羽掠马台元和志𭟼马台在彭城县东南二里宋于台上置寺旧志高台

  十仞广数百步苏轼以此为城南之重蔽今为台头寺有古塔在焉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御制戏马台用谢灵运韵诗厌气台在丰县寰宇记在县城中

  始皇东游以厌王气筑此宋王禹偁作铭亦名秦台歌风台在沛县寰宇记在县东南一百

  八十步并沛宫俱在泗水西岸县志立石篆刻歌风辞于其上射箭台在沛县东南五里明

  成祖驻师时所筑㦸台在沛县南门内西偏相传吕布射㦸于此鸡鸣台在沛县东

  北五十五里明正统闲置闸于此为运河所经傅友德宅在砀山县旧城儒学西北隅

  汉高祖故宅在丰县汉书高祖纪沛丰邑中阳里人魏书地形志丰有汉高祖故宅寰

  宇记在丰县城内旧志又有萧何故宅在县治东门北城下卢绾故宅在县治西北隅枌榆

  社在丰县东北史记封禅书高帝初起祷丰枌榆社汉书郊祀志注晋灼曰社在丰东北十五里

  高帝里社也后汉章和元年遣使祀丰枌榆社试剑石在铜山县东南汉高祖庙旧志石高

  三丈馀中裂如破竹不尽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试剑石也苏轼为守弟辙从观此石为作铭又有樊

  哙磨剑石在九里山

 ︹关隘︺宿迁关在宿迁县北运河南岸明时有中河工部分司在夏镇徐州吕梁宿迁四处微

  税又有徐仓户部分司在夏镇徐州徴税 本朝康熙五年归并淮扬道管理七年改归徐属河务

  同知八年复归中河分司十一年以徐仓分司归并中河分司裁徐州各关专在宿迁征収十七年

  罢分司仍归淮扬道雍正五年归并淮安关监督其黄河南岸白洋河口及对置之运河南岸商贩

  往来皆稽察焉吕梁洪巡司在铜山县东南六十里斗虎店巡司

  山县西北五里 本乾隆十一年利国巡司在铜山县东北故利国监四界

  巡司在铜山县东北十五里双沟集本朝乾隆五十六年由桃山移此张山店巡

  司在萧县东南一百十里接安徽灵壁县界 本朝康熙三十年由赵家圈移此夏阳镇

  巡司在沛县东北四十里新河西岸南去留城四十里本名夏村明万历十六年筑夏镇城移

  沽头分司驻此旧志工部分司主事旧在县东二十里上沽头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明成化中创建

  嘉靖四十四年圯于水隆庆二年新河成始迁夏镇旧城巡司在邳州东直河镇

  巡司在邳州东南西北去旧州城六十里明初置直河驿嘉靖四十五年改置巡司新安

  镇巡司在邳州西四十里雎寕县界滨河明初为新安驿嘉靖四十五年改置巡司

  仁堤巡司在宿迁县西南六十五里归仁集本在桃源县界古城 本朝康熙二十年移

  置于刘马庄巡司在宿迁县西北皂河口旧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又东北去海州

  百八十里一名刘家庄明置巡司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俱驻此㟃峿镇巡司

  在宿迁县北六十里㟃峿山下五代汉乾祐初南唐遣将皇甫晖岀沂泗招纳淮北群盗汉徐州将

  成德钦败之于㟃峿镇即此卞塘镇在铜山县东九域志彭城县有卞塘吕梁洪二镇旧

  志卞塘集在州东昌化乡盖以卞塘湖为名白土镇在萧县东南五十里九域志萧县有

  永安白土二镇在县东南三十里白土山下出石灰吴康镇在丰县南唐文德元年感化帅

  时溥自将步骑七万屯吴康镇朱全忠将朱珍与战大破之通鉴注丰县南有吴康里泇口

  镇在邳州西北三十里亦曰泇口集明正德中官军败流贼刘六等于此小河口镇

  在宿迁县西南十里白洋河镇在宿迁县西南四十里接淮安府桃源县界宿虹同知宿

  迁县南岸主簿及千总俱驻此明万历中黄河南徙商船由白洋河岀入常委知县监収钞税于此

  邵店镇在宿迁县东北五十里高作镇在雎寕县东十五里又子仙镇在县西南

  三十辛安镇在雎寕县西北五十里接邳州界旧置递运河今裁又木社镇在县北五

  十里亦接邳州界旧本属州洪武十四年割属雎寕县徐州卫在铜山县东南隅明建又

  有徐州左卫在府城西明宣德中建 本朝顺治九年并入徐州卫市利寨在砀山县西北

  三十五里旧为河滨冲要有主簿驻此河泊所有二一在邳州旧城西北三十五里一在

  雎寕县东十五里又有递运所在旧州城东南九十里皆明洪武中置今裁赵家圈

  县西北六十里大河北岸津要处也明景泰中设巡司 本朝改设萧营守备驻此西镇店

  在砀山县东五十里有公馆又南镇集在县西十八里北镇集在县西北十五里又王达店在县西

  三十五里庙道口店在沛县西北三十里有公馆又白水店在县东北十五里猫儿

  荘在邳州南运河东岸亦名猫儿窝有州同驻此郭家荘在邳州南旧州城北八十里有

  永济桥在宿迁县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移中河县丞驻此梁家口在丰县西

  北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设丰砀北岸通判驻此毛城集在砀山县东三十里又礼河集

  在县东北二十里回堽集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华山集在丰县东南三十里元曾设巡司于

  马村集在沛县西南二十七里又高房集在县西二十五里贺堌集在县西北四十五

  里曲防集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欢城集在县东北四十里马庄集在邳州东南运河东岸

  隅头集在旧邳州城东北四十里有运河把总驻此顺河集在宿迁县东中河东

  岸南接仰化集北达司吾镇为往来孔道 本朝于此设有 行殿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

  九年有   御制顺河集行馆叠韵诗顺河集行馆咏盆梅叠韵诗仰化集在宿迁县

  东南刘老㵎有 御制过仰化集诗归仁集在宿迁县南刘武沟姚家集

  寕县西南 本朝乾隆五十二年设雎南同知驻此沙家集在雎寕县东三十里旧有行署

  今废又鞍子墩集在县东南二十里找沟集在县东南四十里莹桂集在雎寕县西南二十

  里又堈头集在县西八里高兴集在县西三十里岚山集在县西四十里庙湾集在雎寕县

  西北八里又小铺集在县西北二十里龙家集在县西北三十里箭头营集在县西北七十里曲头

  集在县西北八十里官庄集在雎寕县北三里又曲期集在县北十五里旧有行署今废

  魏家集在睢寕县北二十里主簿驻此沙坊集在睢寕县东北三十里又枫山集王

  家营集俱在县东北四十里桃山驿在府南五十里旧有驿丞 本朝康熙十六年裁又

  夹沟驿在府北九十里石山驿在府东北四十里彭城驿在铜山县东黄河西岸旧在城

  南二里许明正德中圮于水嘉靖二十二年徙于此旧有驿丞 本朝雍正十三年裁又黄河东岸

  驿在府城外黄河东岸旧有驿丞 本朝乾隆十一年房村驿在铜山县东南五十里南

  岸主簿及把总驻此册说在县东南七十里又有徐州夫厂在城内泗亭驿在沛县城内又

  有夏镇夫厂在县东北四十里漕河干赵村驿在邳州南新泇口下明万历四十四年置

  南通直河口北接韩庄闸下邳驿在邳州旧治西南泗水北锺吾驿在宿迁县南明

  洪武中置旧在西南万历四年改建于新城南水次仓西

 ︹津梁︺万会桥在府城东北三里跨泗水上以铁索维舟为之水陆往来皆集于此俗名大浮

   荆山口石桥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山前有河甚广下多乱石桥跨其上旧长三百

   六十丈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长四百八十大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

   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荆山桥诗 云 集桥在铜山县旧城东北隅黄河经其下亦维

   舟俗名小浮桥东新桥在萧县东门外锦川桥在箫县西南红亭乡吉安桥

   在萧县西北赵家圈狐父桥在砀山县南三十里天津桥在丰县东北中阳坊

   务桥在丰县东北五里飞云桥在沛县南泡水经其下入泗水为往来𣲗要明正德

   四年大河决于此入运河圯桥在邳州南水经注沂水分流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

   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闲以为圯昔张良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洪河桥在旧邳州城东南三

   步云桥在邳州旧城西北六十里一名五丈桥营河桥在邳州旧城西北九

   十里泇口镇江石桥在邳州北一百二十里朝阳桥在宿迁县南三里

  口桥在宿迁县南十里相近又有小河口桥五花桥在宿迁县北中河南岸西

  安桥在宿迁县中河北岸二桥皆 本朝康熙中河臣靳辅所建南属马陵山北至高山头长

  十馀里为往来孔道坡石桥在宿迁县北围田湖白龙桥在雎寕县南二里

  家桥在雎寕县南二十五里通济桥在雎寕县北关外

 ︹堤堰︺黄河堤在府境黄河两岸有缕堤有月堤有格堤 本朝屡经修筑河防志砀山县汛

  自河南虞城县界至萧县界缕堤长一万四千四百十七丈计八十里康熙二十三年修筑萧县汛

  自砀山县界至徐州界缕堤长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九丈计六十五里康熙二十三年修筑东镇口

  格堤长八百六十四丈康熙十九年创筑徐州各工汛自萧县界至徐州王家山缕堤长三千四百

  五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筑自苗家山至冰雹山缕堤长一千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创筑自韩

  家山至段家庄西旧有堤长四百九十三大康熙三十九年又创筑月堤四百五丈以防黄河逼溜

    其 南 曰郭 家 觜当 黄 河大 溜 最 为险 要 康熙三 十九 年 建石 堤 五百 三 十九 丈 自 云龙 山 黄茆冈 至

    徐 州 西 关 街 苏堤 长 六 百三 十八 丈 康熙 三十 八年 修 筑 下 洪 奎山 店 堤 长一 百二 十 七丈 康熙 三

    十 七 年加 筑三 十 八 年 改挑 堤内 支 河二百 丈 自七 里 沟接 奎山 店 堤 至 三山 遥堤 长 一千四 百 九

    十 丈 康熙 三 十 八 年 修 筑徐 州小 店汛 自 三山 至安 徽 灵璧 县 界 缕 堤 长 八千 八百 六十 丈 计四 十

    九 里 康熙 二 十三 年修 筑内 潘 家 马路 岁修险工六 十 四丈 杨 沟庄 险工 四百 三 十 五丈 埽台四百

    十四 丈又 月 堤 三 千四 百三 十 六 丈 康熙三 十一年修 筑曹 家 庄 险 工八 十六 丈 又 月 堤四百 六丈

    康熙 三十 一 年 创 筑杨 家洼 险 工 三 百二 十 三 丈埽台 三百 五 丈 又 月堤 七百 二 十 丈 康熙 三 十 八

    年 创 筑韩坝 月堤 三百 五十 六 丈 小 店险 工三百十 一 丈又月 堤二 道一 长三 百 九 十 丈一 长三百

    六 十 丈俱 康 熙 三 十 六 年 筑 自 小店 迤 东至 安 徽灵 璧 县界 有 民 筑 临 河 子 堤 四 千五 十 三丈 丰 砀

    汛自 山东 单县 界至 徐 州 李 道 华家楼 缕堤 长 一万三 千一 百九 十三 丈 二 尺 计 七十三 里自 山 东

    单县界至 吴家 寨旧缕 堤 长一 千丈 自 吴家寨 至李道华家 楼缕 堤长一 万 二千 一百 九 十三丈 康

    熙 二 十三 年修 筑内吴 家 荘 险工 一百 二 十 五大谷 家 庄险 工一 百八十 五 丈 康熙 三十 九 年 加筑

    埽 台二百四 十八丈 又 筑月 堤 九 百四十 三 丈 徐州 大坝汛自 李道华 家 楼至 邳 州 界计一 百 九 十

    八 里 自李 道 华家 楼而 下九 十 里无 堤自 大谷 山至 苏 家山 堤 长四 百四 十丈 康 熙三 十八 年修 筑

    内 大 谷 山石坝苏 家山石 闸俱 二 十三年建自 陡山 至 子 房山缕堤 一千三 百十 五 丈康熙三十 八

    年 修 筑又 有黄山 口 小堰 九 十 丈 自 华家楼至 长山 有 旧堤 一千九 百 六十 丈 内 狼 矢 沟险工二 百

    五 丈 月堤 八 百 丈康熙 二 十 五 年修 筑自 关王 庙起 至 大坝 头 有 旧堤五 百 九 十 五丈 内长 樊大 坝

    险工 三 百 二十 丈 月堤四 百 九 十丈 自 大 坝至 王家山 有 旧 堤九 百 八十丈 自 王 家山 至 出 头山 有

    天王 土 坝九 十丈 自九山 至 出 头山 遥堤一 千六百八 十 九丈 为大 坝险工 之 障 康熙 三十八 年修

    筑自 董 家山至 卢 家山 遥 堤一 百八十二 丈 康熙十九 年 创筑自 卢 家山 至 邳州 界遥堤一 千 四百

    八十二丈 亦 康熙 十 九年创筑 通志雍正 元年加筑砀山县 黄 河南 岸 陈家洼起 至萧县界 卑矮堤

    工又 创 筑徐州黄河北 岸长 樊大 坝越堤 接邳州黄河 北 岸董家堂越堤 接宿 𨗇县 黄河南 岸越堤

    格 堤二年修筑雎 寕县黄河南岸周家楼 埽工建宿 迁县黄河南岸 五堡鱼鳞埽又于徐州 黄河南

    岸圈 筑越堤二 道五年修砌 徐州北 门外黄河南岸石 工创筑雎 寕县黄河南 岸月堤 撑堤宿迁县

    黄 河南 岸越堤格 堤六年建徐 州宿 𨗇黄河南 岸埽 工加 筑雎寕县 黄河南岸王 家堂 缕堤八年 创

    建 徐州黄河北岸埽工 宿迁 县 黄河南岸埽工九年 创筑萧县黄河南岸 埽工 又 创筑徐州黄河南

    岸杨 家洼月 堤雎 寕县黄河南 岸刘家楼月堤宿迁县 黄河南 岸孟 城庵越堤十 一年邳雎黄河南

    岸王 家堂对 岸又开引河一道 险工永停乾隆八年修 筑沛县 䕶城堤九年修徐 属黄河南岸石工

    十二 年加培桃 源厅属黄河北 岸堤工并于 新庄口建 筑月堤十 七年修筑丰沛 境内太行堤 又修

    黄河北 岸遥堤二 十 二 年增 筑徐城 东 西二门外石堤一 千五百六 十 五 丈二 十四年 修 筑丰砀铜

    沛四 属黄河南北两 岸堤工又 自铜山县 黄村 坝起至 大谷山接筑缕 堤一万五 百九十九 丈二 十

    七年又 修徐州北岸新堤四千四百二十 三丈靳辅治河 书雎寕县黄河南岸堤上自安徽 灵璧县

    界下 至宿 迁县界长一 万六 千六百七十 六丈 二尺内 戴家 楼坝台三百 丈月 堤五百九十 三丈 韩

    家 庄埽 台五百二 十一丈 五尺 月堤一 千一百十丈 武官 营月堤八 百九十 丈王 家堂埽 台三百十

    一丈 邳 州黄河北 岸堤上 自 徐州界下 至宿迁界长九 千 四百七十 九丈九 尺 外自徐州 界接庙山

    自 绵山 接拐山 堤四 百 二十丈 又羊山 寺西寺南遥 格堤 六百四 十二 丈 董家堂 㱕台五 百七十四

    丈木社 店格 堤九 十 八丈五工头堤二 百一丈 宿迁黄河 南岸 堤上 自 雎寕县界下至白 洋河淮 安

    府桃 源县 界长一 万一千二 百六 十二丈 七尺又白洋 河矶 觜坝九 十丈格堤 七十 八丈墩 廊庙彭

    家 坝遥月 堤三 道共一 千六 百九 丈徐 家湾遥堤一 千九丈 其北 岸堤上 自直 河接 邳州 界下至皂

    河又 自西门吴家墩下 至古 城 接淮安府桃源县界长 一万三百十一丈 九尺 又 朱家堂护坝堤五

   千六十二丈五尺又西挑水坝中挑水坝及格堤共五百三十五丈杨家庄埽工一百六十二丈萧

   家渡埽工九十四丈运河堤在邳州境及宿𨗇县运河两岸靳辅治河书邳州运河西北唐

   宋山格堤三千五十丈又运河东西堤八千二百三十九丈有奇邳州地势甚洼猫儿窝一带地势

   甚高北来诸水直灌州城内湖外河及邳宿二州县各堤俱难保故筑唐宋山格堤以拦之猫儿窝

   斜对为彭家河凡丰沛徐及东省十馀州县北岸之水俱由此道入运毎虑伏秋暴涨运河难容故

   筑猫儿窝万家庄马庄集咸水坝三座以泄之使东入骆马湖也又宿迁县运河东西两堤上自邳

   州窑湾界起下至张庄运口共一万七千五百十七丈三尺又拦马河桥坝七座共长三百七十丈

   通志康熙十九年总河靳辅创建邳州运河东岸减水坝十一座五十七年于宿迁县龚家庄建鱼

   鳞坝三座六十年建宿迁县吴家沟齐运草闸一座长五丈雍正二年总河齐苏勒于宿迁县西安

   桥筑拦水堤建邳州运河河清河定河成三闸六年修筑皂河石里头闸一座挑月河一道长二百

   乾隆四年加培宿迁县运河东西二岸堤工十三年修筑邳州运河东西二堤并唐宋山格堤又

   筑临湖石戗十八年増修邳宿迁河堤堰二十二年修筑猫儿窝两岸堤工现今行漕中河

   堤在宿迁县东中河两岸河防志宿迁县湖西中河北岸堤长一千二百二十三丈三尺湖东中

   河北岸积土长一千一百三十七丈南岸子堤上自拦河头下至桃清交界共长二万三千一百二

   十七丈六尺北岸子堤长二万二千八百六丈其拦马河大王庙险工长五十六丈又北岸遥堤自

   张庄运口至骆马湖西岸长一千一百二丈五尺又自骆马湖东岸至拦马河长八百九十六丈又

   自高山头至刘老㵎旧坝长七千五百五丈自旧坝至宿桃交界古城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其高

   山头险工长一百四十二丈通志康熙三十三年筑中河两岸束水堤三十九年总河张鹏翮题改

   中河置石闸二座四十年建中河口门南岸石闸一座五十四年于宿迁县中河口门头坝下至崔

   家宅柳园头二处建挑水坝四座雍正五年总河齐苏勒修宿迁中河南岸上自支河口下至九龙

    庙添筑子堤一道建五孔石闸一座乾隆十六年于宿迁县柳园头迤下添建三孔石闸一座并开

    通湖引河一道以利漕运罗家口堤在宿迁县东南三里又 有长堤自罗家口起至白 洋

    河古城 约六十里皆 明万历中知县何 东鳯建黄河 旧堤也归  仁堤在宿迁县东南三十

    五里白洋河口东南长四十里跨宿虹二 县界明万历七年总河潘季驯筑 本朝康熙四 十年重

    修潘季驯河防一览归仁集堤所以捍御黄水雎水湖水使不得南射泗水并攻高堰而又遏睢水

    湖水使之并入黄河益助冲刷关系最重每岁三月即当并力修䕶堤下宜密裁茭柳以御风浪内

    四铺以至九铺尤为危险功宜倍之 史奭归仁堤考归仁堤控黄淮界桃宿与高堰相 表里盖高堰

    为淮扬之长城而归仁堤又高堰之屏障也其上流来自徐溪历萧县灵璧等处二百馀里合永堌

    姬村湖水由宿迁之符离沟经邳之睢河而汇于埠子白鹿等湖从白洋河东西两沟入黄河黄之

    泥沙得此而 汰故 俗亦名汰黄堤然其橐籥又在小河口之通 塞小 河通则雎水迳入黄河而归仁

    之水减 半其 藩篱则又在耿车 时儿滩一带堤高厚坚固 则睢 水不得漫入埠子 等湖而小河常通

    矣故上 自高卓下至 时滩皆 当接筑长堤岁加 修守守此 堤即所以守 归仁也 河防杂说宿虹二 县

    归仁堤 共长六 千三百二十五 丈六尺 康熙 十九年减五 堡减水 坝以泄异涨又 建便民 闸以 通行

    旅四十 年大 修 归仁堤自 涵洞 口至黄河挑引河一道引 诸水 至 桃源县老 堤岀 以达于黄又虑黄

    水消长靡 常于 归仁堤五堡建闸三座于 老堤头建闸一座 黄水 盛则闭老堤头闸开归仁 堤闸以

    泄水 入淮黄水减 即闭归仁堤 闸开老 堤头 闸以引水 刷黄节宣有 制可以垂久 远而无 弊矣 归仁

    集西鸦 岭土堤上 自虹 县 界下至 归仁 集石堤 长五百九 丈康熙三 十八 年 筑归仁 旧石 堤上自 归

    仁集下 至五堡格 堤长三千八 十八丈六尺 康熙三十八 年修又自 五堡至桃源 县界长三千 七百

    五 十丈康熙三十九 年修 筑其格堤自五堡至便民 闸长二千七百二 十五 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护城堤有四一在 府城外 旧有石堤 长五百十 五丈 本朝 康熙三 十六年加 筑而城北 堤

     仍 土 工 之 旧 乾隆 二 十 二 年       高 宗 纯 皇 帝南 巡       命改 以 石 二 十 七 年 三 十 年 有

       御 制 阅 徐 州西石 堤诗 一 在 砀 山 县 自 河 南 虞城 县 达 萧 县 延袤七 十馀 里 明 隆 庆 中 知 县 王 廷

     卿 募民 作 堤 以防 河 患 仍 于 河 北 筑堤 四 千 五 百馀 丈以 障 漕 渠一 在 沛 县 明 万 历 五年 知 县 马 昺

     筑   本 朝 干 隆 八年 修 补 一 在 宿 迁县 西 自 马 陵山 至 黄 河 缕 堤 长八 百 五 丈 格 堤 一百 六 十 丈

     本朝 康 熙 三 十 五 年 修 筑 又 有 䕶 县堤 在旧治 东 三 里 明 万 历 初 知 县 喻 文 伟建寒             山堰

     在 铜山 县 东元 和 志 在 彭城 县 东十八 里梁 萧 渊明 伐 魏 堰 清水 以 灌城 白          米堰 在 萧县 东

     南 三 十里 白 米 泉 源 出 白 米 山 西 北 流迂回 二 十里 入 县南 五 里 之 双 桥 湖 居 民 堰 之 以灌稻 田 故

       旧  河坝在鉰 山 县 北 茶城 下 地 名 牛 角 湾 明 万历初 运 河 经 此既 而 运 河 由 茶 城 东 南

     十 里 镇口闸 合 黄 河 旧 河 遂 淤 议 者以其 地 平旷河 易 泛 溢 因 筑 坝 以 防 之 毛            城铺坝

     在 砀山 县 北 黄河 南 岸   本 朝 康熙 十九 年 建 干隆 二十 三 年 修上 有 石 闸 康 熙 二十 三年 建 泄 黄

   河张水由此减入小神湖历灵芝孟山等湖从归仁堤便民闸汇洪泽湖助淮猫儿窝滚

   水坝在邳州南运河东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又南有马庄坝马庄之南有万家荘坝俱

   康熙十九年建又上下竹络坝三康熙二十七年建窑湾竹络坝一康熙二十九年建俱泄运河之

   水由隅头湖入骆马湖拦黄坝在宿迁县西黄河北岸又有朱家堂温州庙二减水坝俱

    本朝康熙中建拦马河坝在宿迁县西北中河东岸又有骆马湖口竹络石坝皂河

   朱家堂温家庙等石坝俱 本朝康熙中建天然闸在府西三十里王家山因山为闸故

   名 本朝康熙年闲修濬分泄黄河水通萧县姬村湖出徐溪口镇口闸在铜山县北二

   十里相近有东镇口闸又古洪闸在北二十五里内华闸在北三十里梁境闸左北四十里黄家闸

   在北六十里皆明万历中设夏镇闸在沛县东北四十里又杨庄闸在县东北四十三里

   皆有闸官刘老㵎闸在宿迁县东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中建乾隆二十七年

  仁闸 安仁闸 利仁闸三闸俱在宿迁县东南归仁堤上东曰归仁中

  曰安仁西曰利仁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改五堡减水坝建乾隆五年增归仁利仁二闸迤东拦水

  坝各一道南有便民闸康熙十九年建俱减水入洪泽湖助淮

 ︹陵墓︺︹商︺彭祖冢在铜山县东北水经注彭城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下曰彭

  微子墓在沛县东南魏书地形志留县微山有微子墓︹周︺子张墓在萧县南

  三十里掘坊村又申详墓袝焉闵子墓在萧县东南八十里相近有骞山有祠西楚

  范増墓在铜山县南魏书地形志彭城有亚夫冢水经注掠马台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

  陈胜墓在砀山县南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葬砀谥曰隐王水经注安山有陈胜墓︹汉︺龚

  胜墓在铜山县东南魏书地形志彭城有龚胜墓水红注泗水迳龚胜墓南墓碣尚存寰宇记

  在彭城县东南三里至今禁刍牧王陵母墓在铜山县南华佗墓在铜山县

   南有碑题曰后汉名医华佗之墓楚元王冢在铜山县西后汉书郡国志彭城西二十

   里有山山有楚元王冢水经注同孝山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馀大广百步许

   哙墓在铜山县北寰宇记在彭城县北五十九里陶谦墓在萧县东南陶墟山

   公墓在丰县东北六里雍齿墓在丰县北九里周勃墓在丰县东北十二里

   又周亚夫墓在其左张良墓在沛县东魏书地形志留有张良冢括地志在县东六十五里

   相近留城寰宇记在县东南六十里陈珪墓在邳州界魏书地形志归正县有陈珪墓︹三

   国︺︹魏︺陈琳墓在邳州界九域志陈琳墓在下邳︹五代︺︹梁︺朱全昱墓

   在砀山县北一里许︹宋︺王仲德墓在铜山县北寰宇记在彭城县北四十一里

   进墓在砀山县南三十里李若谷墓在丰县北五十里其子淑墓袝焉魏胜

   墓在宿迁县东南四十里︹元︺曹伯启墓在砀山县北三里︹明︺双烈墓

  在雎寕县东五里烈女徐雪梅严锐儿以不屈贼死葬于此

 ︹祠庙︺陈恭襄祠在铜山县城河东水浒明平江伯陈瑄治水有功建祠祀之忠孝

  祠在沛县西南一里祀明靖难时死节知县颜瓌父子及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朱公祠

  在沛县东北夏镇祀明工部尚书朱衡忠烈庙在铜山县城内明一统志宋知徐州事王

  复阖门死节权知州事赵立奏为复建庙赐号忠烈每岁时及出师必率众泣祷曰公为朝廷死必

  能阴佑遗民也徐人闻而归心河平王庙在铜山县东十里明永乐初建以祀青河龙神

  汉高祖庙有四一在铜山县东南寰宇记汉高祖庙在彭城县东南六里临泗水一在沛

  县东南泗水亭庙前旧有延熹十一年碑遗石在水中一在丰县治中阳坊一在丰县西北十二里

  灵源宏济王庙在铜山县东南百步洪上旧名圣女祠凡舟楫之过共者必致祷焉

  惠佑龙王庙在铜山县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敇建于云龙之冈二十七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巡幸俱有   御制龙王庙瞻礼诗吕梁洪庙在铜山县

   南洪上元董恩建以祀汉关忠义唐尉迟敬徳忠义尝官徐州敬德尝治水吕梁皆有遗迹故庙祀

   焉元赵孟𫖯作起明重建宣德七年命有司岁时致祭彭祖庙在铜山县北寰宇记魏神

   龟二年刺史王延明移于子城东北楼下俗呼楼为彭祖楼旧志旧在州东北隅今徙北门城𬮱彭

   祖故井边黄石公庙在铜山县东北寰宇起在彭城县东北彭城山上旧志旧在州东北

   二十里今移于子房山又邳州南亦有黄石公庙寰宇记黄石公庙在下邳县东南一里黄乡

   武穆庙在萧县东南元至正八年立于县西北黄柏口十二年迁于县东南桃山亚圣

   庙在萧县西南三十里孟镇汉光武庙在丰县北八里今名东皇庙仲虺庙

   在沛县寰宇记沛县有仲虺庙明一统志沛县有仲虺墓县志墓在县东南四十里虺城内盖因有

   庙而相傅会为有墓也张良庙在沛县东南括地志在故留城内渊德公庙

  在邳州西南旧州城西六里祀汉下邳令韩棱郯子庙在邳州治东北鲁肃庙宿

  迁县东南一里

 ︹寺观︺腾云寺在萧县都仁乡太和元年天门寺在萧县东南三十五里山谷中

  元至正中建夀圣寺在萧县旧城南四十五里金大定中建登云寺在丰县东

  南三十里华山上像设迥异寺后林木错立如屏福胜寺在丰县西二十里元至正三年

  大圣寺在丰县北四十里即大圣院有石碣唐贞元十七年兴教寺

  县西北北齐天保二年改曰白塔寺隋开皇十三年改曰道成寺唐上元中改曰重光寺宋建炎中

  迁东北隅明洪武中河决寺废重建于此龙泉寺在沛县运河东岸旧在县治南门外泡河

  之南明嘉靖二十一年改建于城内万历二十五年迁旧子胥庙地宗善寺在邳州旧城南

  一里即羊山寺明成化七年赐额夀圣寺在宿迁县旧治南大德四年崇安

  寺在雎寕县治北明洪武中建洞真观在丰县城堤外北隅元至正二十五年改为曲

  玉虚观在宿迁县治北马陵山明洪武初建

 ︹名宦︺汉朱晖宛人永平中迁临淮太守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

  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彊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

  人怀其惠韩棱颍川人为下邳令他邑有冰雹之灾邳独不雹大臣上其事徴为尚书肃宗赐

  以宝剑棱生平不饮一日侍上而醉帝问故曰今日为臣生辰邳人其或奠献所以至此遣使验之

  果然庙祀至今有祷辄应牟融安邱人永平中为丰令视事三年县无狱讼为州郡最司徒范

  迁荐融忠正公方并上其理状袁安汝阳人永平十四年拜楚郡太守先是楚王英谋逆辞所

  连及系者数千人安到郡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帝感悟报许得岀者四百馀家

  统新都人建𥘉中为彭城令一州大旱统推阴阳消伏县界𫎇泽太守宗湛使统为郡求雨即降

   统在县休征时序风雨得莭嘉禾生于寺舍人庶称神张禹襄国人元和三年迁下邳相徐

   县北界有蒲阳坂傍多良田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

   收榖实邻郡贫者归之千馀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垦田至千馀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润故太尉

   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苏章平陵人安帝时

   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馀户魏朗上虞人桓帝时为彭城令时中官子弟为相国

   多行非法朗与更相章奏幸臣忿疾︹晋︺王祥临沂人为徐州别驾刺史吕䖍委以州事于时

   寇盗充斥祥率厉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

   别驾之功司马伷宣帝子封琅邪王初镇下邳抚御有方得将士死力吴人惮之伷既戚属

   尊重加有平吴之功克己恭俭无矜满之色寮吏尽力百姓怀化王浑晋阳人武帝受禅迁

   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𨳩仓赈赡百姓赖之蔡豹圉城人元帝时迁徐州刺史豹在徐土内

   抚将士外怀诸众甚得远近情蔡谟考城人成帝时领徐州刺史假节闻石季龙于青州造船

   数百掠縁海诸县时谟所统七千馀人所戍东至土山西至江乘镇守八所城垒十一处烽火楼望

   三十馀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北魏︺元云景穆帝子封任成王除徐州刺史以太妃盖氏

   薨表求解任献文不许云悲号动疾乃许之性善抚绥深得徐方之心为百姓所追恋送遗钱货一

   无所辛绍先狄道人皇兴中为下邳太守为政举大𬘡不甚皦察惟教民治产御贼之

   备及宋将陈显达萧道成萧顺之来寇道成谓顺之口辛绍先未易侵也宜共慎之于是不历郡境

   径屯吕梁卒于郡元鉴道武帝子河闲王曜之次孙其凡舍于而让爵于弟宣帝时转徐州

   刺史属徐兖大水民多饥馑鉴表加赈恤人赖以济表梁郡太守程灵虬虐政残民诏免灵虬于是

   徐境肃然李彦敦煌人迁徐州刺史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渎皆溢彦相水陆形势随便䟽通

   得无淹溃之害朝廷嘉之频诏劳勉︹东魏︺房谟洛阳人神武时转徐州刺史始谟在兖州

   彭城慕其政化及为刺史阖境欣悦先是当州兵皆僚佐驱使饥寒病死动至数千谟至皆加检勒

   不令烦⿰扌⿳丆⺝⿱冖友-- 扰以休假畨代洗沐督察主司亲身检视又使佣赁令作衣服终岁还家无不温饱全济甚

   多时梁魏和好使人入其界者皆称叹之神武与诸州刺史书叙谟清能以为劝励︹北齐︺苏

   琼武强人皇建中迁左丞行徐州事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徴检逮系数十八琼

   一时放遣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径收掩悉获实验贼徒款引道路叹服旧制以淮北禁不听

   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

   利通于河北徐远石门人河清初东楚州刺史为治慕宽和有恩惠邑郭大火民亡产业远

   为躬自赴救对之流涕仍为经营皆得安立︹周︺王轨祁人武帝时陈将吴明彻攻吕梁诏

   𮜿往救轨于清水入灌口多竖大木车轮截其水路率兵蹙之遂大捷拜徐州总管𮜿性严重多谋

   略威振敌境︹隋︺尔朱敞北秀容人高祖时拜徐州总管在职数年号为明肃民吏惧之

  卢昌衡范阳人高祖时为徐州总管长史甚有能名吏部尚书苏威考之曰德为人表行为

  士则论者以为美谈刘高彭城人大业中为萧令有恩惠︹唐︺刘易从德成孙番耀子

  为彭城长史永昌中酷吏周兴诬构坐死将刑石姓奔走争解衣投地曰为长史祈福有司平直乃

  十馀韦恒阳武人开元初为砀山令政宽惠吏民爱之天子东巡州县供张皆鞭朴趋办

  恒不立威而事给苏诜武功人明皇时由给事中岀为徐州刺史治有迹张建封

  南阳人贞元四年拜徐泗濠节度使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士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

  署幕韩愈南阳人德宗时节度使张建封辟为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王绍

  万年人元和𥘉为武寕军节度使复以濠泗二州隶其军自张愔后兵骄难治绍搜辑军政推诚示

  人禆将安进达唐重靖谋乱绍以计取之岀家资赏士举军安赖崔珙博陵人文宗时徐州

  以王智兴后军骄数犯法节度使高瑀未能制天子思材望威烈者检革其弊谓宰相曰欲武寕节

   度使者无易珙材以珙代瑀居二岁徐人戢畏薛元赏文宗时为武寕节度使罢泗口猥税

   人以为便卢宏止蒲人文宗时为武寕节度使徐自王智兴后吏卒骄沓银刀军尤不法宏

   止戮其尤无状者终宏止治不敢哗SKchar诏褒嘉崔彦曾全节人咸通中为徐州观察使桂林

   戍者杀都将胁厐勋为将自浙西趋淮南逹泗口彦曾伏甲任山馆击贼勋遣吏绐言请至府解甲

   自归彦曾斩其吏勋陷宿州募兵噪而进彦曾纠丁男乘城或劝率众奔兖州彦曾曰我方帅也奉

   命守此惟有死尔斩议者一人号于众俄而勋傅城城中大雾彦曾悉诛贼家属勋众超墉入杀产

   曽于寝赠刑部尚书温廷皓祁人咸通中署徐州观察判官厐勋反使为表求节度廷皓叱

   之遂遇害宋思礼萧县主簿事继母孝会大旱井池涸母羸疾非泉水不适口思礼忧惧且

   祷忽有泉岀诸庭味甘寒日不乏汲县人异之尉柳光为刻石颂其孝感五代唐剧可

   久范阳人同光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周︺王晏滕人广顺初授武寕军节度使晏至

  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从容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

  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留请为晏

  立衣锦碑︹宋︺王贻永祁人真宗时为徐州团练使河决滑州徐大水贻永作堤城南以御

  梁适东平人仁宗时知淮阳军奏减京东预买䌷百三十万论景祐赦书不当录朱梁后

  孙沔会稽人仁宗时京东多盗乃以沔知徐州明购赏严诛罚盗遂止徐起鄄城人知

  徐州就为转运使募富室得米十七万斛赈饿殍又移粟以赡河北京西者凡三百万李迪

  濮州人仁宗时知徐州王洙虞城人仁宗时知徐州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河赋楗薪输

  半而罢塞洙命更其馀为谷粟诱愿输者以𫗦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馀人盗贼衰息有司上

  其最为京东第一孔道辅孔子四十五代孙凡两知徐州以劲直闻累官御史中丞

  尧俞济源人神宗时知徐州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

   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苏轼眉山人神宗时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

   河汇于城下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 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 城

   不沈者三版轼庐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増筑故城为木岸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孙觉高邮人神宗时知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

   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彊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如何曰死觉

   止诛其首复遂以为例陈师锡建阳人神宗时知宿迁县元祐初苏轼三上章荐其学术

   渊源行己洁清议论刚正器识精深德行追踪于古人文章冠绝于当世乃入为秘书省校书郎

   马默武城人知徐州属城利国监苦吴居厚之虐默皆革之田昼阳翟人徽宗时知淮

   阳军岁大疫日挟医问疾者药之遇疾卒淮阳人祀以为土神云王复知徐州建炎三年金

  人围徐州复与男倚率军民力战外援不至城陷谓尼雅满曰死守者我也愿杀我而舍百姓尼雅

  满欲降之复慢骂求死阖门百口皆被杀巡检杨彭年亦死焉赠复资政殿学士谥壮节 尼雅满

  旧作粘罕今改正郑褒为徐州教授建炎三年金人攻徐褒骂敌而死︹金︺完颜仲

  德古兰路人哀宗即位遥授同知归德府事同佥枢密院事行院于徐州州城东西北三面临黄

  河而南独平陆仲德叠石为基増城之半复濬隍引水为固民赖以安 古兰旧作谷懒今改正

  ︹元︺陈祐一名天祐寕晋人至元二年为南京路治中适东南天蝗徐邳尤甚责捕急部民丁

  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熟不如早刈之庶力省而有益或以事

  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𫉬罪亦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明︺颜伯玮

  以宇行庐陵人真卿之后建文初知沛县燕兵攻沛瓌集民兵拒守燕兵入具衣冠南向拜自经子

  有为从死主簿唐子渍典史黄谦皆先后死郑恕仙居人建文中知萧县燕将王聪来攻城

   陷不屈死二女当配亦死杨秘宣徳初知徐州有异政九载秩满民乞留晋秩还任再历九载

   民益习其政既去而歌颂不衰𡩋直滕人宣徳初知宿迁县宽廉平易兴学劝农未期月民大

   和善决疑狱讼者多越境来诉卒于官士民号𡘜有送丧至滕葬毕乃归者刘伯吉

   中知砀山县以亲丧去及服阕民守阙下求再任帝曰若新者胜旧则民不复思矣遂许之

   瑄铅山人成化时为工部主事徐州吕梁二洪堤数溃瑄往治改用石而筑坝于其西使杀湍悍

   其东复甃长衢以便挽岁省费三十万寻遇饥疫赈荒给药全活无算民德之为立生祠嘉靖初知

   徐州张淮请于朝令有司岁祀之金声大嵩卫人正德中为雎寕县丞流寇来攻知县苏霄

   不能御声与主簿邱绅义士朱用之𡚒勇迎战死之赠雎寕知县李文宪北直人嘉靖𥘉

   授沛县丞百馀贼入城文宪率民兵御之贼势张甚文宪死战力尽被害刘阳安福人嘉靖初

   知砀山县缉奸盗敦礼教旌孝子祭节妇民俗以淳黄河久为患阳斋沐七曰率父老䖍祷河自䟽

  瀹二十七里远近异之刘梦熊沁州人万历中知萧县会大水筑两河口堤大开黄家楼

  河设法鼔励未及期而工竣熊应祥万历中知砀山县时有水患应祥于城外筑堤千二

  百馀丈植柳千株障之周鸿图即墨人万历末知宿迁县地号难治茑图应之有馀除数

  大害去大憝数人有麦秀两岐蝗不入境之异张镜心磁州人天启中知萧县县西故有湖

  为奸民湮塞镜心疏濬之得良田数千顷戴国柱浙江人山东副总兵崇祯中调镇宿迁时

  山东大盗袁时中寇县国柱与护漕参将古道行合兵击贼于灵爽庙斩𫉬数百人贼益兵攻围力

  尽援绝遂同战死

 ︹本朝︺李允贞德州人顺治二年知丰县时经制未定赋役孔亟允贞秩然有条民得不扰会

  砀山民乱奉檄摄砀事时首恶已擒镇将欲穷治寇党允贞廉其无辜事得寝因抚绥招徕逃亡皆

  复业代者至百姓攀辕泣送之殷岳鸡泽人顺治二年知雎寕县时军需旁午极力营办不以

  捷民听断严明豪强敛迹学宫为河水所淤鸠工重建朔望集诸生讲课其中邑人化之阎玿

  大原人顺治三年知丰县毎周谘利病辄与兴除禁兑粮解头及收粮大户民尤便之王相

  吕泰州人睢寕教谕顺治九年胶宼陷城抗义不屈被害 赠国子监博士李之实

  人睢寕训导胶寇陷城抗义不屈同王相吕被害 赠国子监学录周祚承西安人顺治十

  一年知宿迁县招流移垦荒瘠徴赋尽除耗羡胥隶不监差遣口境晏然江雁卿江西人康

  熙八年知徐州政尚宽和州旧有版𮎰地四千七百顷丁粮未除力请题免卒于官州民为之营殓

  孙枝蕃三原人康熙十二年知徐州黄河泛溢出私钱募夫取石筑堤城赖以全州苦协济

  夫役枝蕃力请免之佟国弼奉天人康熙三十九年知徐州岁饥力请蠲赈尝发常平仓麦

  货饥民明年又饥国弼代为偿之河北数遭水患乃筑子堰数十里岁得有秋刘如晏

  康熙五十三年知睢寕县睢寕城圯力图修建躬率士民节省浮费期年工竣民不知役在任综

    理周 密百废具 举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 纂 辑

                       提调官贾克慎恭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 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