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七十四至二百七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七十四至二百七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七十八至二百八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8.djvu/13

大清一統志

 秦州直隸州在甘肅省東南七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陜

  西鳳翔府隴州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伏羌縣界九十里南至陜西漢中府畧陽縣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平涼府隆德縣界二百十里東南至陜西漢中府鳯縣界三百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三百五十

  里東北至平涼府華亭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鞏昌府通渭縣治一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

  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清水縣界一百里西至伏羌縣界九十里南至徽縣治一百五

  十里北至秦安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徽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七十里東北至

  清水縣界一百里西北至伏羌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七百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古邽戎地秦置邽縣漢曰

  上邽屬隴西郡後漢屬漢陽郡晉為天水郡治太

  康七年兼置秦州晉書地理志秦州魏始分隴右置中聞廢泰始五年又置秦州

  鎮冀城太康三年七年復立鎮上邽後魏改縣曰上封仍為州郡

  治後周置總管府隋初郡廢縣復曰上邽大業初

  府癈改州為天水郡唐武德初復曰秦州置總管

  府開元二十二年州移治成紀以上邽屬之天寶

  元年還治上邽改為天水郡乾元元年復曰秦州

  屬隴右道寶應二年陷於吐蕃大中三年收復為

  上邽鎮屬秦州時州移治成紀五代後唐長興元年移清

  水縣於此宋復移置成紀縣及秦州天水郡雄武

  軍節度屬陜西路慶厯元年於州置秦鳳路金初

  曰秦州皇統二年屬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屬鳳

  翔路元光二年升爲鎮遠軍元仍曰秦州屬鞏昌

  路明洪武初省成紀縣入州屬鞏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以州直隸甘肅省移鞏昌府之秦安

  清水禮縣三縣隸焉又改鞏昌之徽州爲縣與所

  轄兩當縣並來屬領縣五

  秦安縣在州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清水縣界四十里西至鞏昌

  府通渭縣界七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平涼府隆德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清水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鞏昌府伏羌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隆德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平涼府靜寕州界八十里漢置

  成紀縣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晉仍屬天水郡後魏省後周復置屬畧陽郡隋仍屬天水郡唐初

  屬秦州開元二十二年移秦州來治天寶元年還上邽仍為屬縣大中三年復移州來治咸通五

  年升為天雄軍節度五代改雄武軍節度宋時州縣俱移治上邽此為秦州成紀縣地金正隆中析

  置秦安縣屬秦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還屬秦州清水縣在州東一

  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陜西鳳翔府隴州界七十里西至秦安縣界

  四十里南至本州界二十里北至平涼府華亭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四十里西南至本

  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隴州界七十里西北至平涼府靜寕州界一百里漢置凊水縣屬天水郡後漢

  廢為隴縣地晉復置清水縣屬畧陽郡後魏因之西魏兼置清水郡隋開皇𥘉郡廢縣屬天水郡唐

  武德四年於縣置邽州六年州廢縣屬秦州大厯後陷於吐蕃大中二年收復權隸鳳翔府三年仍

  屬秦州五代後唐長興元年縣移治上邽宋初還舊治金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

  還屬秦州禮縣在州西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本州界八十里西

  至鞏昌府岷州界一百里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四十里北至鞏昌府寕遠縣界六十里東南至西

  和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鞏昌府伏羌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鞏昌府

  漳縣界一百八十里漢武都郡嘉陵道地後漢為上祿縣地後魏太平真君三年分置蘭倉縣五年

  於縣置漢陽郡西魏廢帝改為長道郡漢陽縣後周又改為天水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

  長道屬漢陽郡唐屬成州寶應中隨州陷廢咸通十三年復置長道縣改屬秦州五代因之宋熙寕

  七年改屬岷州南宋屬西和州元至元七年縣廢改置禮店軍民府屬圖沙瑪路明洪武初改禮店

  千户所十五年改屬秦州成化九年始置禮縣本朝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還屬秦州 圖沙瑪

  舊作脫思麻今改徽縣在州南少東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

  東至兩當縣界七十里西至階州成縣界五十里南至陜西漢中府畧陽縣界六十里北至本州界

  一百九十里東南至畧陽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成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清水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本

  州界八十里漢置河池縣屬武都郡後漢晉因之永嘉後沒於氏羌後魏改置廣化縣兼置廣化郡

  隋開皇初郡廢仁夀初復改曰河池縣屬河池郡唐屬鳳州宋開寶五年移治固鎮仍屬鳳州元初

  於縣置南鳳州至元元年改曰徽州七年以州治河池縣省入屬鞏昌路明洪武十年改為縣後復

  升為州屬鞏昌府 本朝雍正七午改州為縣屬秦州兩當縣在州東南二百七十里東

  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陜西漢中府鳳縣界三十里西至徽縣界三十里南至漢中府沔

  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鳳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陜西

  鳳翔府隴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徽縣界三十里漢武都郡故道縣地後魏析置兩當縣又置兩

  當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鳳州大業初屬河池郡唐武德初屬鳳州宋至道元年移治唐鄉鎮仍屬

  鳳州元初屬南鳳州至元七年屬徽州明洪武十年省入徽縣後復置仍屬徽州 本朝雍正七年

  改屬秦州

 ︹形勢︺西倚天門東扼隴坻南連嶓冢北接鳳凰為蘭

  河之中堅關隴之重鎮南通巴𭶚北控朝那山

  有嶓冢隴坻之秀水有漢漾渭藉之美

 ︹風俗︺地本膏腴民事耕殖元統重然諾負氣節

  茂質實勁直强毅猶存古風而流弊或懻忮忿爭

  耗財廢業

 ︹城池︺秦州城舊有東西二城明洪武初因西城址築大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深一丈二尺

  大城之東為東關城門二大城之西為中城門二又西為西關城城形如鍾門四又西為小西關亦

  曰伏羲城門二四城皆與大城聯屬 本朝順治十一年俱重築乾隆三十二年修門三惟北城無

  秦安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二濠廣三丈金皇統閒建 本朝乾隆三十四年修嘉慶

  六年重修清水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二明洪武四年宏治中又築東西二郭濠深一丈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禮縣城明洪武初築土城成化九年展築西偏共周三里有奇門

  四濠深六尺徽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深一丈明初因舊址増築 本朝康熙九年

  十四年修乾隆三十二年五十二年重修兩當縣城周三里門四濠深一丈五尺明洪武

  初築隆慶閒展其址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修乾隆三十四年重修

 ︹學校︺秦州學在州治西南元大德六年建 本朝康熙十四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正中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清水縣學在縣治東南明

  嘉靖十九年建入學額數九名 本乾隆六十年撥貴德廳學一名禮縣學在縣西城

  中明成化中建於錦屏山下 本朝順治十三年遷此入學額數十二名徽縣學在縣治東

  明洪武初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兩當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中建在縣治東正德十年

  此 本朝康熙乾隆閒屢修入學額數八名天水書院在州城東隅本朝乾隆二十

  七年春雨書院在秦安縣舊名龍川書院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二十三年重建更

  名鷄川書院二十六年復更今名天嘉書院在禮縣 本朝乾隆十一年鳳山

  書院在徽縣署前舊名徽山書院 本乾隆十四年建二十七年更名丹山書院

  在兩當縣治北

 ︹户口︺原額民丁共三萬三百八十六屯丁共九千五百九十八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六十六萬

  六千七百九十名口屯丁男婦大小共二十萬二千一百五十八名口統計十六萬五百六十三户

 ︹四賦︺田地共四萬七千七百六十六頃二畞七分有奇額徴銀共三萬五千一百五十三兩六錢六

  分九𨤲糧共一萬五千三十二石五升一勺

 ︹山川︺龜山在州東四十里周五里中閒突起如龜背南臨渭水右濱清水其麓為社樹坪有阜

  自山南循藉水而西止於州東十里謂之沙隴石門山在州東一百里兩峯對峙如門四圍

  峭削中通一路吳砦山在州東一百八十里相傳宋吳璘嘗置寨於此山之麓有吳鎮為入

  南山採木之路有木廠又柏林山在州東七十里多産柏麥積山在州東南八十里後魏正

  始三年秦州主簿吕苟兒反梁州刺史李煥令石長樂由麥積崖赴援正光末隴右畔亂東侵岍岐

  李苗請固守隴東命偏將出麥積崖以襲其後周大都督李充信於南崖梯雲鑿道造七佛龕庾信

  為銘方輿勝覽山在天水縣東百里狀如積麥為秦地林泉之冠北為雕窠峪上有隗囂避署宫對

  面瀑布下注倉崖閒亦勝境也舊志在州東南八十里三面壁立高入雲際其南為香積山永川水

  出焉又南五十里接兩當縣界改龍山在州東南一百里下有改龍鎮即街子口其旁為仙

  人山亦名仙人崖有巖突出兩山閒其阿如屋燕子山在州東南一百十里有燕子關地多

  林木黨水出焉東流入嘉陵江東北二百里抵胡店有官軍防守又五十里界寶鷄秦嶺山

  在州東南三百里其山長而秀周數百里東聯鳳縣南界漢中又東有金門山五峯如呉岳有棧道

  通鳳翠屏山在州南二里亦名文峯上有文星臺其麓為石馬坪其右曰武峯山有古

  南山寺杜甫詩山頭南郭寺即此雲臺山在州南五十里下有稍子站筆峯山

  在州南一百十里有五峯蒼翠如削上多鸚鵡有薜蘿沿壁下垂如線赤峪山在州西南

  杜甫詩晨發赤峪亭艱險方自兹即此宋嘉定十年利州統制王逸復大散關及阜郊堡進攻秦州

  及赤峪口通志在州西南十里有水經其中寶峯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其山挺秀高若摩

  嶓冡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漢書地理志西縣有禹貢嶓冢山西漢水所岀元和志在上

  邽縣西南五十八里鞏昌府志在州西南六十里南為分水嶺水南流為西漢水北流為赤峪河

  木門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三國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圍祁山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

  之進至木門蜀人乘高布伏郃中飛矢死水經注有木門谷水北流入藉水胡三省通鑑注木門谷

  在天水縣南十里鞏昌府志在州西南九十里與西和縣接界黒谷山在州西方輿勝覽在

  天水縣北五十里大山喬林連跨數縣有黒谷關紹興初郡守陳俊置以防秦鞏來路最為衝要

  按方輿勝覽山在天水之北則應在今州西界通志謂在西南一百里與西和及成縣接界恐誤

  崦嵫山在州西五十里鐵堂山在州西七十里方輿勝覽在天水縣東五里有石筍

  青翠長者至丈餘小者可以為礪舊志有盤龍山在州西七十里山有鐵鑪坡即鐵堂峽也其峽四

  山環抱中為鐵堂莊又西五里曰半坡山又西稍南五里曰中峪山其下為横河刑馬山

  在州西九十里接清水縣界山多林木路可行車迤南為固城山藉水出焉又六十里經小落門接

  寕遠界州志山深䆳連亙洮岷中為大南峪其水皆東北流入於藉天靖山在州西北二里

  上有玉泉邽山在州西北水經注渭水東厯上邽縣北邽山之陰九域志成紀縣有邽山通志

  今謂之卦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即伏羲畫卦處今名畫卦臺山中斷忽突出小山上有羲皇廟北為

  龍馬山渭水流經其下中有石屹然名分心石又有邽山在清水縣東南三十里乃隴山之支麓也

  夀山在州北一里上有隗囂連城遺址西為鳴玉谷宋呉璘嘗置寨於此以保秦隴下有魯谷

  九龍山在秦安縣東一里九峯相拱狀如龍翔磅礡百餘里為縣主山斷山

  安縣東一百二十里其地當畧陽南北之衝截然中止不與諸山聯屬為縣境之要口有斷山隘

  夕山在秦安縣東南十里巖壑𮞉環夕陽掩映因名長山在秦安縣南二里長八十里迤

  邐經社樹坪止於縣之東南其西連州北之三陽川亦名三陽山黒龍山在秦安縣西北

  二十里下瞰鎖峽帶隴水八龍山在秦安縣西北六十里山阜有八迴合如龍因名其𫝑如

  羈如御俗謂之把龍山曜紫山在秦安縣北四十里七星山在秦安縣東北二里

  山不甚高而七峯環列形如北斗青龍山在秦安縣東北二十里山高聳望之若在雲際

  大陽山在秦安縣東北寰宇記在隴城縣東北五十里有銀冶務大隴山在秦安縣

  東北元和志隴城縣有大隴山在縣東一百里隴山在清水縣東接陜西鳳翔府隴州界一名

  隴坂又名隴坻張衡四愁詩吾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説文隴山天水大坂也後漢書郡

  國志隴縣有大坂名隴坻辛氏三秦記其坂九𮞉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高處可容百餘

  家下處容十萬户清泉四注而下郭仲產秦州記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

  目冺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其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欲絶又

  曰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蕭然曠野登高遠望涕淚雙墮其上有懸溜吐於山中匯於澄潭

  名曰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隋書地理志清水縣有分水嶺元和志小隴山在清水縣一名隴

  坻又名分水嶺隗囂時來歙襲得畧陽囂使王元拒隴坂即此其上有水東西分流因號驛為分水

  驛東去大震關五十里上多鸚鵡又大隴山在隴城縣東一百里金史地理志清水縣有中隴山又

  隴城縣有大隴山通鑑注大隴山在清水縣東北通志關山在清水縣東百里即隴山也府志盤龍

  山在清水縣東五十里即大隴之支阜形若盤龍上有大震關又二十里為關山磅礴三百餘里巖

  岫重曡層層遞高其坂十八迴上者七十里至頂西下稍平 按隴山延亙隴州鎮原清水諸州縣

  境其峯巒巖嶺隨地異名然其實一隴山耳自後魏以下始有大小之分水經注及元和志皆以小

  隴山為隴坂而大隴山不與焉今並著之亭樂山在清水縣東三十里有秦亭遺跡

  巖山在清水縣東五十里山峯聳秀相接者有華葢山石多五色石洞山在清水縣

  東南五十里上有清崖洞洞門有巨石懸而不墜其下有泉筆架山在清水縣南七里有

  五峯分列與邽山相連牛頭山在清水縣西二十里南道河諸水㑹於此曰牛頭河

  臺山在清水縣西北五里山形似月因名卧虎山在清水縣北一百里有靈湫禱雨輒

  寶葢山在清水縣北一百五十里自大隴山分支而來高聳㟏岈頂平如葢因名

  土山在禮縣東三里土色如硃亦名紅土山山脈自寕遠界迤邐至此特起一峯絶頂有坪可

  容萬祁山在禮縣東四十里接西和縣界翠峯山在禮縣東南十五里山峯端秀

  如人拱立下有香水崖仙人洞諸勝相傳隗囂曽避暑於此雷玉山在禮縣南三十里有

  堡地形志蘭蒼縣有雷牛山疑即此十八盤山在禮縣西南寰宇記在大潭縣南一百二

  十里有十八盤路州志州東南有石門山亦十八盤而上約十里餘又元統志有伎倆山在大潭故

  縣西南六十里連城縣界岷峨山在禮縣西南一百里接岷州界高聳如岷峨因名又方輿

  勝覽有通靈山去大潭縣七十里四山環合二水縈流有清水巖水飛落如玉繩通志在西和縣西

  一百四十里今縣西南界莫遮攔山在禮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高出衆山四時積雪不斷

  鸞亭山在禮縣北五里有小泉泉出霧即雨舊志謂之高亭山九泉山在禮縣北

  二十五里麓有九泉因名聖湫山在禮縣北六十里捱城河出焉鳳凰山在禮縣東

  北五里舊嘗建學宫於其下一名錦屏山鐘樓山在徽縣城内明正德六年展築州城包山

  蒼坪山在徽縣東四十里古黃沙驛倉在焉又天池山在縣東七十里上有河池接畧

  陽縣鐵山在徽縣南三十里懸壁萬仞石色如鐵其下二十里即虞關宋劉子羽曰蜀口

  有鐵山棧道之隘又呉曦以階成和鳳四州𢌿金表鐵山為界即此通志山形似巾亦名巾子山

  接溪山在徽縣南元和志在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岀硃砂百姓嘗採之 桉長舉廢縣見

  伶倫山在徽縣西北一里巖壁盤旋如舞優狀故名方山在徽縣西北四十里

  接成縣界雞冠山在徽縣西北五十里綿亙而北與清水縣之小隴山相連土宜陶冶居民

  金蓮山在徽縣西北七十里高數十仞周圍有數十洞積草山在徽縣北四十

  里接成縣界杜甫詩山分積草嶺即此鸑鷟山在兩當縣東元和志在縣西二十里九域

  志縣有鸑鷟山圖經云昔張果先生夏居豆積冬居此山鞏昌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兩峯秀聳一名

  南岐一名來儀南有登真洞相傳唐張果老登真處通志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於石池池

  旁有石振之作聲俗名石鼓洞上有朝陽亭碧桃軒大夫山在兩當縣東南二里舊圖經唐

  末郡守滿任移居於此故名故道山在兩當縣東南二十里董真峪迤南路通漢中其下

  即故道川天門山在兩當縣南五十里懸崖有大石門一闔一闢秦岡山在兩當縣

  南水經注故道水西南入秦岡山山高入雲遠望增狀若嶺紆曦軒峯駐月駕矣懸崖之側列壁之

  上有神𧰼隱約若婦人之狀俗因名之曰聖女神天池山在兩當縣西北十五里謂之西

  天池又一在縣東北二十里曰東天池上皆有池禱雨輒應申家山在兩當縣東北九十

  里接鳳縣界舊嘗產銀礦丁華嶺在州東六十里接清水縣界仙家嶺在州東南

  三十里土中嘗出藥丸色黒相傳服之可以療病州志作仙嘉山云有杜工部草堂竹嶺

  西南二百里晉元興三年西秦乞伏乾歸與仇池楊盛戰於竹嶺水經注竹嶺水出南山竹嶺通鑑

  注上邽西南有南山竹嶺關子嶺在州西七十五里與半坡山接有左右兩山相聯若關又

  西十五里有槐樹嶺接伏羌縣界神仙嶺在秦安縣西北四十里自陽兀川綿延起伏西

  接通渭縣之閉門關其閒草木芬蔚宜於畜牧下有神仙嶺隘及神仙寨小長安嶺

  安縣西北一百五里嶺𫝑修長亦曰長安山宋時嘗置長安砦於此青泥嶺在徽縣南杜甫

  詩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築勞人功元和志在接溪山東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

  者屢逢泥淖故名元一統志嶺為入蜀之路舊志在州南三十里木皮嶺在徽縣西方輿

  勝覽在河池縣西十里杜甫發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厯當房村度木皮嶺由白水峽入蜀即此

  舊志在州西十五里又見成縣分水嶺在兩當縣東十里一嶺而東西兩溝石鏡峯

  在兩當縣東二十里峯石晶瑩日出時光彩掩映一名石堠子九域志石堠子一名雙乳臺耆老相

  傳此堠東去東京西抵益州計其地理得中焉今俗謂之團圞山白崖在清水縣東南五十

  里舊志石崖色白中有水懸空而下如瀉珠噴玉人頭崖在禮縣東南寰宇記在良恭舊

  鎮東五里去大潭縣九十五里以形似名雙龍崖在徽縣東南七十里銀椿崖

  縣東北五十里壁立萬仞崖畔石柱如銀其光映日旁有洞穴人莫能入南安峽在秦安縣

  南晉隆安四年後秦將姚碩德伐西秦入自南安峽乞伏乾歸拒之於隴西通鑑注在隴城縣界舊

  志今有新陽崖在縣南十五里其上五峯列峙水出其閒為邑之勝或謂即南安峽也顯親

  峽在秦安縣北水經注瓦亭水南合畧陽川水又西南出顯親峽舊志黒龍山下瞰鎖峽帶隴水

  或曰即顯親峽也縣志鎖峽長三里許山色巃聳水聲泙湃過者颯然玉鐘峽在秦安縣

  東北四十里峽中有石如玉其形如鐘因名桑園峽在清水縣東七十里亦曰柳林川

  坂坡峽在清水縣西南三十里綿延百里接秦州界有坂峽口即清秦二水所分處又西有

  小泉峽其地温暖禾早熟銀甕峽在兩當縣東二十里通志杜甫詩復道珠山得銀甕指此

  軒轅谷在州東水經注谷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曕以為黄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

  十里軒轅谷是也通志謂谷在今清水縣東南六十里誤東柯谷在州東南杜甫詩傳道東

  柯谷深藏數十家通志谷在州東南五十里其旁為東柯里金沙谷在州東南五代梁貞

  明元年蜀將王宗綰敗李茂貞秦州兵於金沙谷乘勝取秦州至上染坊舊志上染坊在州南三十

  射虎谷在州西後漢建寕二年段熲討叛羌於凡亭山羌中奔潰既而復聚於射虎谷

  分兵守谷上下門熲分兵夾擊大破之通典凡亭山瓦亭山之訛也射虎谷蓋在縣西故城東北

  箭簳谷在清水縣東南寰宇記縣有箭簳谷去縣六十里妯娌水出焉下合白沙川入天河

  舊志箭簳峽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即箭簳谷也伯陽谷在清水縣西南刑馬山上晉義熙七

  年乞伏乾歸攻姚秦畧陽太守姚龍於伯陽堡克之水經注伯陽水出刑馬山之伯陽谷束龍

  峪在秦安縣西北十里峪中有水居人引以溉田其陰有洞産煤遠近取給車轂峪

  水縣北五十里俗𫝊李廣射虎處又大河峪在縣北八十里有清泉湯峪在清水縣東北三十

  里一名龍口峪下有湯池董真峪在兩當縣東二十里即登真之後山路絶險峻為縣要隘

  牡丹原在州西南六十里嶓冢山西廣沃宜稼巖岫閒多產牡丹花時滿山如畫殺金

  坪在徽縣東南六十里上有仙人關龍洞在徽縣南三十里中常有雲氣旱禱即應又紫

  金洞在縣治北深數十文有水入漢中為山河堰魚洞在兩當縣東四十里馮家寨每𡻕暮

  春中有魚湧岀不知其從來其魚與丙穴之嘉魚同黄崖洞在兩當縣南七十里中有靈湫

  田家河在徽縣東南三十里源岀長峪溝西與凍青硤銀杏樹等水合流入嘉陵江

  亭河在徽縣西三十里與成縣横川河合流入大河為畧陽白水江斜陽河在兩當縣

  東北六十里西流入紅崖河渭水在州北自伏羌縣流入接秦安縣界又東南流經清水縣

  南又東南流入陜西鳳翔府隴州界水經注渭水東出岑峽入新陽川逕新陽下城南溪谷赤蒿二

  水入之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又東厯上邽縣北邽山之陰逕固嶺北東南流蘭渠川水注之又東南

  與神㵎水合又東南得厯泉水又東南出橋西亭西又南得藉水口又厯橋亭南而入綿諸縣東與

  東亭水合又東南合涇谷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又東厯大利又東南苗谷水注之又東南流衆水

  瀉浪邊次鳴注左則伯陽東谿水注之次東得望松水次東得毛六谿水次東得皮周谷水次東得

  黄杜東谿水出北山南入渭其右則胡谷水次東邱谷水次東得邱谷東谿水次東有銅巖谷水並

  出南山東北注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逕南田縣南元和志渭水在上邽縣北三十里鞏

  昌府志在今州北二十五里自伏羌縣連園川入州北之三陽川東南至南河峽口受藉水又東南

  至社樹坪清水注之又經胡店至寶雞舊志在州東三十里秦安縣南二十里清水縣南四十里

  伯陽谷水在州東南水經注水出刑馬山之伯陽谷北流有白水出東南白溪西北注伯

  陽水伯陽水又西北厯谷控引羣流北注渭水又苗谷水亦出南刑馬山北厯平作西北逕苗谷東

  經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西入往逕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涇谷水

  東南水經注水出西南涇谷之山東北流與横水合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軒轅谷水北注之

  又西北白城谷溪東北流入之又東北厯董亭下又東北注於渭通志有永川河在州東三十里又

  東柯河在東柯谷皆北流入渭段溪水在州東南魏甘露元年維趨上邽鄧艾與戰於段

  谷大破之水經注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合藉水元和志段谷水源出上邽縣東南山下鄧艾破

  姜維於段谷即此藉水在州南自伏羌縣流入水經注水與大弁川水合又東南與竹嶺水

  合又東北入上邽縣左佩五水右帶五水又東黄瓜水注之又東合毛泉谷水又東逕上邽城南得

  覈泉水北有𪷟水注焉又東得其陽谷水又得宕水又東合段溪水又東入渭地形志上邽縣有席

  水通典一名洋水又名嶧水鞏昌府志在州南門外發源自刑馬山東經鐵鑪峽口又東經夕陽川

  關子水注之又東經州城南合來谷水又東南經沙隴受横河水又東至峽口三十里入渭

  峪水在州南水經注黃瓜水發源黄瓜西谷東流經黃瓜縣北又東清溪白水左右夾注又東

  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厯㵎北流注之又東北厯赤峪歸於藉水通志在州西南五里源出嶓冢

  北歸入藉水蓋即黄瓜水也又北流泉在州南八里杜甫詩水號北流泉西漢水即𣻌水也

  源自州西南嶓冢山西南流經鞏昌府西和縣至禮縣南又南經階州之成縣又東經徽縣南入畧

  陽縣界漢書地理志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岀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

  百六十里水經注西縣嶓冡山西漢水所導也微涓細注若通羃厯津注而已西流與馬池水合又

  西南流左得蘭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並出南

  山揚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飛波南入西漢水又西南

  資水注之又西南得峽石水口又西南合楊廉川水又西南逕始昌峽又西南逕宕備戍南左則宕

  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又西南合左谷水又西南逕祁山軍又西建安川水入

  焉又西南與申峪水合又西逕南岈北岈又西南經武植戌南武植水注之又西南逕平夷戍南又

  西南夷水注之又西逕蘭倉城南又南右㑹兩溪又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又東南得北谷城階倉

  谷三水鞏昌府志𣻌水自嶓冢南流經西和縣至禮縣東南名長道河又南至階州界名犀牛江至

  成縣名鐔家河又東至徽縣界匯於嘉陵江 按東西二漢水絶不相合禹貢嶓冢導𣻌東流為漢

  皆指東漢也自漢志以嶓冢為西漢發源之山與禹貢不合水經注又以𣻌水之名歸之西漢舛錯

  逾多胡渭禹貢錐指辨之已詳又水經注以西漢水為嘉陵江自宋以來皆以故道水為嘉陵江亦

  馬池水在州西南水經注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餘里謂之龍淵水開山圖云隴西

  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之馬池川又西流入西漢水寰宇記馬池水源出

  嶓冢西谷水在州西南水經注楊廉川水出西谷衆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逕西縣

  故城北建武八年隗囂奔西城從楊廣岑彭等壅西谷水以灌城後人因以人名名之廣廉字相狀

  故習訛為楊廉也水又東南流右會茅川水亂流東南入於西漢水竹嶺水在州西南水經

  注出南山竹嶺二源同瀉東北入藉水州志有普刹峪水在州西三十里北流入藉又州西南八十

  里有中峪山下有横河水東北流入藉來峪水在州西南水經注𪷟水出上邽縣西北邽

  山翼帶衆流積以成溪東流南屈逕上邽縣故城西又南注藉水隋書地理志上邽縣有濛水鞏昌

  府志藉水經州南合來峪水亦謂之魯谷水又訛為羅玉河州志魯谷水在夀山下經城西南入藉

  蓋即古濛水也資水在州西水經注北出資川導源四壑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

  西漢水又峽石水岀苑亭西草黒谷三谿西南至峡石口合為一潰東南流屈而南注西漢水

  子水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關子嶺東南流經夕陽川至鐵鑪峽入藉水水經注大弁川水出西

  山二源合流東厯大弁川東南流注於藉水或謂即此蘭渠川水在州北水經注蘭渠

  川水岀自北山帶佩衆溪南流注於渭州志有三陽川在州北三十里東南流入渭或曰即蘭渠川

  安夷水在秦安縣東水經注水源東岀胡谷西北流厯夷水川與東陽川水會謂之取

  陽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羅漢水並自東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逕顯親縣南西注瓦亭水

  鞏昌府志有東河在縣東二里亦曰東川源自中嶺截九龍會西溝龍泉至縣西南入隴水又蓮花

  川在縣東七十里西南入隴水隴水在秦安縣西自靜寕州流入又南入渭水經注新陽崖水

  即隴水東北出隴山合瓦亭水亦謂之瓦亭川南逕阿陽故城與燕無水合又南左㑹方城川又南

  逕成紀縣東厯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又東南與受渠水相會又西南流逕僵人峽又

  西南與畧陽川水合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巖水注之又西南逕顯親縣故城東南又東南合安夷川

  口又東南出新陽峽崖岫壁立水出其閒謂之新陽崖水又東南注於渭元和志成紀縣瓦亭水東

  去縣十五里鞏昌府志隴河在縣西五十步縣志水自石門峽入縣其流凡九曲而水濁善潰人以

  比黄石巖水在秦安縣西水經注水出北山南流注瓦亭水寰宇記成紀縣有羅谷水

  從大岳山來分流入州𨚫入夕陽河成紀水在秦安縣西北水經注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

  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又東濳源隱發通謂之成紀水東南入瓦亭川鞏昌府志

  有陽兀川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川帶黑龍引馬頰南入隴河畧陽川水在秦安縣東北

  水經注水出隴山香谷西流厯畧陽川又西逕畧陽故城北泥渠水自城北注之又西南得水洛口

  又西入瓦亭水元和志隴城縣畧陽川水在北去縣五十步通志在秦安縣東北九十里水洛

  川水在秦安縣東北自靜寕州流入水經注水洛川自隴山西逕水洛亭西南得犢奴水口又

  西逕水洛亭南亂流西南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又西南注畧陽川唐書貞元二年韓遊瓌奉詔屯

  洛口即水洛口也段谷水在清水縣東寰宇記源岀縣南山下舊志在縣東三十里或曰

  即水經注之歎溝水也東亭水在清水縣南西南流至州界入渭水水經注亦謂之橋水

  又或稱清水水源東發小隴山衆川瀉注統成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此水與小祗大祗二水合又西

  北得南神谷水三川並出東南差池瀉注又有埋蒲水翼帶二川與延水並西南注東亭水又西右

  則歎溝水次西得麯谷水水側出東南二溪西北流注東亭川右則温谷水出小隴山又西谷水

  出南北溪西南流注東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亦謂之清水又逕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清水

  上下咸謂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又西南得綿諸水口又南注渭鞏昌府志南道河在清水縣東南

  二里源岀南道峡西流經牛頭山下與清水合更名牛頭河又西經坂坡峽與秦水合又西南至秦

  州東五十里入渭即東亭水也羌水在清水縣西水經注北出羌谷引納衆流合以成溪𣸢水

  星㑹謂之小羌水西南流左長谷水西南注之右則東部水東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

  在清水縣北水經注導源東北隴山二源俱發西南出隴口合成一水又西南厯細野峽逕清池谷

  又逕清水縣故城東又西南合東亭川謂之清水鞏昌府志在縣西一里縣志湯峪一名龍口峪其

  地有二泉並岀相距五步一温一冷即湯河之源西流經縣北曰集翅河又西南經縣西郭外曰清

  水河又西南入牛頭河秦水在清水縣北水經注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厯三泉合

  成一水厯秦川西逕降隴縣故城南又西南合自亥松多二水又西南厯隴川逕六槃口過清水城

  西南注清水縣志有後川河在縣北十五里西流逕縣西十五里曰猫兒谷河又西經西城至小隴

  山下合牛頭河松多水在清水縣北水經注自亥松多二水出隴山合而西南流逕降隴城

  北又西南注秦水夷水在禮縣東水經注出北山南流逕平夷戍西南入漢舊志有捱城河

  在縣東二里源出聖湫山南流入長道河城階水在禮縣南水經注北谷城階倉谷三水並

  出西溪東流注漢舊志有紅堐河在縣西三十里源出莫遮攔山東入長道河又桃坪河在縣西二

  十里一名西江河南流入紅堐河岷峨江水在禮縣西南八十里源出岷峨山東南流

  入西漢水武植水在禮縣東北水經注武植戍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於安民戍南又南逕

  武植戍西又西南流注漢通志有平泉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流合長道河黄盧山水

  在徽縣東南水經注出西北天水郡黄盧山腹厯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泉街水在徽縣東

  南又南入畧陽縣界漢書地理志河池縣泉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里顔師古曰華陽國志

  云一名仇池地方百頃後漢書元初中虞詡為武都太守案行川谷閒由沮至下辨數十里皆燒石

  翦木開漕船道由是水運通利水經注沮水枝津上承沮縣之沮水瀆西南流注兩當溪虞詡燒石

  開道河池水在徽縣南水經注出河池北谷南逕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又通志有孝

  亷溪在州東門外舊志又有忠義水在州南十五里流入濁水在徽縣西南自成縣流入又東

  南入畧陽縣界即今白水江也水經注水自合渥陽水又東南與仇鳩水合又東南與河池水合又

  東南兩當水注之又南至槃頭郡鞏昌府志白水江在徽州南五十里仇鳩水在徽縣西

  十五里水經注水發鳩溪南逕河池縣故城西又西南流注濁水廣香水在兩當縣東水

  經注出南田縣穆喬山南流至廣香川謂之廣香水又南注故道水謂之廣香交舊志有紅崖河在

  縣東二十里源出秦州界南流入嘉陵江又礬水在縣南七里亦南流入嘉陵江尚婆水

  在兩當縣西水經注北出利喬山南逕尚婆川謂之尚婆水厯兩當縣之尚婆城南西南至秦岡山

  入故道水元和志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名俗語音訛故云尚婆川中有鳥羣飛二月從北向南

  八月從南還北音如簫管俗云伎兒鳥春來則種米秋去則種麥人常以為農侯故道水

  在兩當縣南自漢中府鳳縣流經縣南又西南經徽縣南與白水江合即今嘉陵江也水經注即兩

  當水自合北川水又西南合廣香川水又西南入秦岡山尚娑水注之又右合黄盧山水又南入東

  益州廣業郡界與沮水枝津合謂之兩當溪又西南注於濁水輿地紀勝圖經云嘉陵江出散關至

  魚關始通舟楫舊志嘉陵江在兩當縣南三十里徽州南七十里 按元和志故道水經河池縣城

  西去縣三十步恐誤木驢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接徽縣界𢇲穰川在清水縣

  西十五里宋置𢇲穰寨於此金牛川在清水縣北四十里即今冶坊川又赤城川在縣北

  六十里即今弓門川天水湖在州西南七里秦州記郡前有湖冬夏無増減故有天水之名

  水經注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岀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伐鼓潭在清水縣

  東七十里水聲如鼓因名又東十里有黒水潭水色純黒琵琶洲在兩當縣南三十里其地

  洲渚迂𮞉人跡罕到謂之枉渚杜甫詩鵾雞號枉渚即此永利渠在兩當縣北一里 本朝

  乾隆三十二年因水患建渠夾龍江在兩當縣南二里兩山對峙中有石昻岀狀如龍頭

  名曰石龍硤故道水屈曲流其中龍湫在秦安縣東十里其水湛然旱禱輒應又湫泉在九

  龍山之腰冬夏不涸無塵溪在兩當縣東十五里源出尖山東流入紅崖河宋劉景文詩遊

  人看取溪中水只此無塵即道心即此溪也太白池在徽縣東二十里周五十畞衆山環

  繞其龍馬泉在州東九域志成紀縣有龍馬泉新志在邽山龍馬洞或曰即州西南龍

  淵池也又有馬跑泉在州東四十里甘泉在州東南六十里可泉在秦安縣南七里縣境之

  水惟此可灌溉城南田圃賴之閔泉在清水縣西關内縣志即秦亭水也九眼泉

  縣東北九十里水自石穴中流出靈應泉在兩當縣南七里泉出石孔中旱澇祈禱皆應

  又縣北一里有香泉可資灌溉梁泉在兩當縣南一百里舊設城郭廟署基址猶存






                         前恊修官温子巽恭 纂輯

                         前總纂官盧 樹恭覆 輯

                         校 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秦州直隸州

 ︹古蹟︺綿諸故城在州東史記秦自隴以西有綿諸之戎漢置綿諸道屬天水郡後漢省晉

  大興初南陽王保故將陳安據綿諸即故城也後魏復置綿諸縣屬略陽郡西魏省括地志綿諸城

  在秦嶺縣北五十六里州志今州東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遺址即綿諸城上邽故

  城在州西南史記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漢曰上邽縣屬隴西郡後漢屬漢陽郡晉𥘉置

  秦州及天水郡水經注上邽縣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其鄉民悉以板蓋屋詩所謂

  西戎板屋也元和志後魏避道武諱改曰上封廢縣為鎭隋大業元年復為上邽縣唐書地理志秦

  州本治上邽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紀之敬親川天寶元年還治上邽大中三年復徙治成

  紀寰宇記上邽縣唐天寶末陷入吐蕃大中初收復為鎭後唐長興元年為清水縣理所宋志秦州

   治成紀縣蓋宋初移秦州來治兼移成紀縣於此也明洪武初省縣入州舊志天水古郡在州東南

   一里秦時古城也今州城即唐天寶中所築雄武城又韓公城即州之西關城也宋慶厯二年韓琦

   築 按州及成紀移還上邽之說九域志宋志皆不詳然漢唐之成紀在渭北今州乃在渭南又按

   寰宇記上邽時為清水縣治九域志清水縣在州東九十里與今道里相合當是太平興國後移清

   水縣還故治改移成紀於此也西縣故城在州西南史記秦本紀伯翳之後有非子居犬

   邱好馬善養息之周孝王使主馬於汧渭之閒馬大蕃息孝王分為附庸邑之秦厲王時西戎反殺

   犬邱大駱之族宣王即位以非子孫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為西戎所殺宣王使其長子莊公伐西戎

   破之於是復予其先大駱犬邱地為西陲大夫居故西犬邱後置西縣漢初樊噲從定三秦别擊西

   丞白水北地理志西縣屬隴西郡後漢屬漢陽郡建武八年隗囂敗奔西城從楊廣即西縣也晉改

   置始昌縣而縣廢孝武時氏豪楊定求割天水之西縣屬仇池郡蓋故縣也括地志西縣在上邽縣

   西南九十里州志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黃瓜故城在州西南魏書地形志漢陽郡太平

   真君七年分天水置治黃瓜縣八年置水經注黃瓜水東流逕黃瓜縣北後周廢天水故

   城在州西南唐初析上邽置天水縣屬秦州寰宇記在州西七十里古縣也唐末廢後唐長興三

   年於南治鎮置宋史地理志紹興初秦州入於金分置南北天水縣十三年隸成州嘉定元年升為

   天水軍九年移於天水縣舊治方輿勝覽天水縣石晉時徙治赤沙川即今治也紹興中金陷秦州

   分畫南北界而天水縣猶存撥隸成州後金犯天水徙治米谷砦又徙榆林又徙興州平又以秦州

   之太平社隴城之東阿杜來屬及和議成復歸於天水宣撫使安丙乞剏為軍仍置天水縣為治元

   初廢入成州通志天水廢縣在州西南七十里又天水軍城在州西南九十里望垣故城

   在州西北漢置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晉廢安戎故城在秦安縣東漢置戎邑道屬天

   水郡後漢省後魏改置安戎縣為略陽郡治後周縣廢舊志在縣東一百二十里顯親故

  城在秦安縣西北漢成紀縣地後漢建武中封竇融弟友為顯親侯國屬漢陽郡晉為顯新縣屬

  天水郡十六國春秋西秦太初五年休官權千成據顯親自稱秦州牧降於乞伏乾歸署為東秦州

  刺史顯親公魏書地形志顯新縣太平真君八年併入安夷後復仍屬天水郡後周縣廢章懷太子

  曰城在成紀縣東南唐開元中移成紀縣治此併移秦州來治天寶元年州還治上邽大中三年

  為州治通釋成紀縣即顯親故城是也五代以後成紀更移渭水之南顯親故城亦廢金正隆中始

  以宋之納甲城置秦安縣即今治也成紀故城在秦安縣北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

  置縣後魏省孝昌中吕伯度敗杜𥺤於成紀即故縣也元和志縣東南至秦州百里本漢舊縣周復

  置屬略陽郡隋開皇三年屬秦州舊唐書地理志成紀縣舊治小坑川開元二十二年移秦州治敬

  親川成紀亦徙新城地理通釋城在今縣北三十里宋時移成紀之名於上邽故縣遂廢略陽

  故城在秦安縣東北漢置略陽道屬天水郡後漢建武八年討隗囂來歙伐山開道從番須回

   中徑襲略陽據其城囂聞略陽陷悉衆圍之激水灌城光武自將上隴囂衆潰走晉屬略陽郡後廢

   後魏改置隴城縣略陽併入焉永熙三年宇文泰擊破侯莫陳悦於水洛悦退保略陽城泰遣輕𮪍

   趨略陽悅復退保上邽蓋略陽故城也水經注泥渠水北入略陽城自城北注略陽川一水二川蓋

   隗囂所堨以灌略陽也地形志略陽郡隴城縣有略陽城隋書地理志天水郡隴城縣舊曰略陽置

   略陽郡開皇三年郡廢改曰河陽六年復曰隴城舊唐書地理志隴城縣武德二年置文州八年州

   廢屬秦州元和志縣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略陽道後隨州陷廢縣志在縣東北九十里

   川故城在秦安縣東北漢成紀縣地後魏置安陽縣兼置安陽郡又領烏水縣西魏増置北

   秦州廢帝二年改北秦州曰交州隋開皇三年廢十八年改交州曰紀州改安陽縣曰長川大業

   初州廢又改烏水縣入長川屬隴西郡唐貞觀三年省入隴城縣清水故城在今清水

   縣西漢置元和志縣西南至秦州一百二十五里本漢舊縣寰宇記清水縣祿山亂後陷入吐蕃大

   中二年收復緣郡城未置權隸鳳翔府後唐長興元年移置於上邽鎮九域志清水縣在州東九十

   里蓋宋初復還故理後又移今治也舊志在縣西十五里牛頭山下俗亦謂之西城隴縣故

   城在清水縣北漢置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涼州刺史治焉晉廢大興𥘉南陽王保故將陳安

   保隴城劉曜攻拔之即故縣城也後魏改置隴城縣於略陽界非故治矣地形志隴城縣有隴城是

   也顔師古曰漢隴縣即今隴城縣舊唐書地理志隴城漢隴縣隋加城宇皆誤又寰宇記秦州隴城

   縣後唐長興三年於歸化鎮復置九域志隴城縣在秦州東三十五里又慶厯四年置隴城寨在州

   東一百二十里疑是後唐移於州界而宋以故縣置寨也元史至元七年併隴城縣入秦安

   店故城在禮縣東元史地理志陜西行省領禮店文州軍民府縣志有故城在縣東四十里

   明初改置禮店千户所移於今治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成化九年巡撫馬文升奏設禮縣於

   所城之西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所入縣長道故城在禮縣東南隋書地理志漢陽郡領

   長道縣後魏置元和志縣南至成州五十里本漢上祿縣地後魏之天水郡廢帝改為長道郡又立

   漢陽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八年改漢陽曰長道寰宇記成州舊有長道漢陽上祿等縣以吐

   蕃侵擾並廢為鎮咸通十三年以成州奏人户歸復土田漸濶卻置長道縣今屬秦州在州西一百

   二十七里蓋非隋唐故縣矣九域志熙寕六年以秦州之長道縣屬岷州在州東三百三十里有長

   道鎮元省舊志鎮在今縣東南三十里河池故城在徽縣西漢置縣後漢建武十一年

   公孫述使王元等據河池拒漢來歙攻破之遂克下辨隋書地理志河池郡統河池縣後魏曰廣化

   置廣化郡開皇初郡廢仁夀初改名焉元和志縣東至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舊縣宋開寶五年

   池移治固鎮而故縣廢舊志在今縣西十五里兩當故城在兩當縣東隋書地理志後魏

   置元和志縣東至鳳州五十里本漢故道縣地因縣界兩當水為名或云縣西界有兩山相當因名

   至道元年移治廣鄉鎮而故縣廢方輿勝覽縣有兩當驛東抵汴京西抵益州皆三十六程故曰

   兩當縣志在今縣東三十五里臨渭廢縣在秦安縣東南漢隴縣地魏析置臨渭縣又置

   廣魏郡晉太始中改郡為略陽仍治臨渭後魏併入隴城縣舊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新陽廢

   縣在秦安縣西南漢成紀縣地魏析置新陽縣屬漢陽郡晉屬天水郡後廢水經注渭水逕新陽

   下城南即故縣也雞川廢縣在秦安縣西北七十里九域治平四年置雞川寨在秦

   州北二百里金升為雞川縣屬秦州貞祐四年屬西寕州元至元七年省入秦安縣明一統志在

   縣西北三十里街泉廢縣在秦安縣東北漢置縣屬天水郡後漢省郡國志略陽縣有街

   泉亭即故縣也三國漢建興六年葛武侯出祁山使馬謖與張郃戰於街亭敗績寰宇記街泉亭

   俗名漢街城在隴縣東北六十里即馬謖敗處鞏昌府志今秦州東南七十里地名街子口即古街

   秦嶺廢縣在清水縣西南水經注苗谷水東逕伯陽城南隋書地理志天水郡領秦

   嶺縣後魏置曰伯陽開皇中改名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七年省秦嶺縣入清水舊志在縣西南一百

   二十里或謂在今秦州改龍山下冶坊廢縣在清水縣北四十里九域志宋太平興國

   四年置冶坊寨熙寕五年改為堡在秦州東北一百二十里金史地理志秦州領冶坊縣貞祐四年

   隸西寕州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併入清水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其地多冶坊大潭廢縣

   在禮縣南八十里隋書地理志漢陽郡潭水縣西魏置潭水郡後周郡廢并廢甘若相山武定三縣

   入焉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成州領潭水縣貞觀元年以潭水屬宕州新唐志後省入良恭縣寰

   宇記乾德元年合良恭大潭二鎮置大潭縣於上木竹谷屬秦州在州西二百二十八里九域志熙

   寕六年改屬岷州在州東南三百里宋末廢舊志大潭鎮在縣南八十里即故縣也思安廢

   縣在徽縣東南隋書地理志河池縣有後魏置思安縣大業初省入永寕舊縣

   縣東四十里本河池縣之永寕鄉元𥘉升為縣屬南鳳州至元七年與河池縣俱省入州舊志在縣

   東四十里固鎮今徽縣治五代梁乾化四年蜀興州將王宗鐸攻李茂貞階州及固鎮破細沙

   等十一寨貞明元年王宗翰侵岐岀青泥嶺克固鎮石晉末入於蜀周顯德二年王景遣鳳州别將

   韓通分兵城固鎮以絶蜀援遂克之宋史地理志開寶五年河池縣移治固鎮九域志河池縣在鳳

   州東一百五十五里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併縣入州廣鄉鎮今兩當縣治水經注廣香

   水南流至廣香川其後譌為廣鄉元和志後魏固道郡領廣鄉縣宋史地理志兩當縣至道元年

   治廣鄉鎮九域志縣在鳳州西南八十五里興國城在秦安縣東北後漢初平中略陽氐

   帥阿貴自稱興國氐王建安十八年馬超據冀氐王千萬應超屯興國晉太元中乞伏歸以兄子阿

   柴為興國太守通鑑注在略陽界白石城在清水縣西北四十里亦曰白石堡晉義熙九

   年西秦乞伏熾磐攻休官奚權小郎等於白石川大破之進據白石城九域志𢇲穰堡所領有白石

   堡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即今白塘城後魏所築宋開寶閒置堡於此大元城在清水縣

   北六十里宋平章段偉所建今為大元堡尚婆城在兩當縣西水經注尚婆水厯兩當縣尚

   婆城南魏故道郡治秦州故衛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

   橋亭在州東水經注渭水岀橋亭西地形志綿諸縣有揄亭即橋亭之譌董亭在州東南

   三國漢延熙十六年姜維出祁山聞鄧艾有備乃出石營徑董亭圍南安宋元嘉十二年仇池楊難

   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水經注涇谷水東北厯董亭下魏書地形志安戎縣有董城九域志成紀縣

   有董城鎮皆即此州志今州東南五十里有秦亭或曰即董亭也玩芳亭在州南其閒池

   沼閒雜花木叢茂秦亭在清水縣東北後漢書郡國志隴縣有秦亭闞駰曰秦亭秦谷是也

   水經注秦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於是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即今白河鎮太平

   監在清水縣西三十里九域志開寶𥘉於清水縣置銀冶太平興國三年升為太平監隸秦州在

   州東七十里縣志在縣西三十里小泉硤内開寶監在兩當縣東寰宇記開寶監本兩當

   縣亂山之中出銀礦之所建隆三年置銀冶開寶五年升為監都管鳳州諸縣出銀之務九域志治

  平元年罷監官以監隸兩當縣宋史地理志元豐六年葛在州東元和志在上邽縣

  東二里俗謂之下募城其旁有司馬懿壘俗謂之上募城魏太和五年武侯攻天水司馬懿拒之此

  其對壘處又姜維壘在上邽縣北八里地網在州西南故天水長道二縣界方輿勝覽金陷

  陜西天水長道並當邊面地𫝑平衍敵騎四布步兵不能捍禦隆興中宣撫呉璘乃剏設地網其制

  於平田閒縱橫鑿爲渠每渠闊八尺深大餘連綿不斷如布網然敵騎始不得逞天水元管三百六

  十條後増爲五百五十條近𡻕雨水湮塞已損於舊鐵堂莊在州西元統志云姜維鐵堂莊

  在天水縣東十里鐵堂峽内四山環抱對面有孤冢相傳爲維祖塋趙充國宅明統志云

  在清水縣北二里東漢建安中建爲寺昇仙臺在州西南十五里太霄觀相傳老子於此

  東柯草堂在州東南元統志在東柯鎭杜少陵棄官之秦寓姪佐之居故有東柯遂

  疎懶之句髑髏堆在徽縣東北元和志在河池縣東北四十三里後魏討仇池大破其軍於

  此築爲京觀俗號其地爲髑髏堆

 ︹關隘︺石榴關在州南九十里万輿勝覽去天水縣九十五里又有現子關去天水縣百里元

  紀志石榴關防把秦州隴城縣入東柯谷路并向北馬寨入永川谷路現子關對隴州吳山路通志

  石榴關在州東南九十里又十里爲燕子關即現子之譌也又洮平關在州西南九十里秦州

  關在州西七十五里關子嶺下亦曰關子鎮隴城關在秦安縣東北即故隴城縣九域志

  隴城縣有隴城安夷二鎮鞏昌府志隴城巡司在縣東九十里略陽城内明成化十年置 本朝乾

  隆四十二年裁舊志在縣東北一百里又有臥馬關在縣北二十里舊志縣北境又有𨇠移馬頰二

  大震關在清水縣東七十里唐書地理志清水縣東五十里有大震關鞏昌府志縣有

  盤嶺關亦曰盤龍關在縣東七十里明置廵司俗亦謂之舊故關又見隴州大木樹關

  在禮縣北百里接寕遠伏羌兩縣界舊志縣境有木樹洮平牛脊野麻尖岔五關仙人關

   在徽縣東南六十里接陜西漢中府鳳縣界詳見鳳縣虞關在徽縣南五十里即古魚關也

   明置巡司又小河關在縣西南今為小河鎮玉屏山隘在清水縣東北三十里玉屏山

   董真峪隘在兩當縣東董真峪縣境又有銀甕峽青扛陂二隘社樹坪鎮

   在州東五十里龜山麓南俯渭水木筏經其下又草川鋪鎮在州東八十里其地有五龍峯鎮在其

   三岔鎮距州城迤東一百七十里堡牆周一里八分東西北三面皆石崖嘉慶四年

   修有州判駐此兼設把總董城鎮在州東南九域志成紀縣有董城道口務夕陽三鎮又天

   水縣有鐵冶艾蒿米谷三鎮高橋鎮在州南八十里明置巡司舊志有稍子站茶引所在

   州南五十里又十里為白鼠峽又二十里為高橋巡司又三十里為火鑽鎮接徽縣界郭家

   鎮在秦安縣北四十里亦曰郭嘉堡白沙鎮在清水縣東九域志縣有白沙百家清水

   三鎮縣志在縣東三十里百家鎮在縣東六十里𢇲穰鎮在清水縣西九域志開寶九年

   置𢇲穰鎮熙寕八年改為堡在秦州東八十里領白石等十四堡宋史地理志熙寕三年改𢇲穰為

   鎮金史地理志秦安縣有床穰鎮縣志在今縣西十五里又西五里有𢇲穰堡弓門鎮

   水縣北九域志太平興國三年置弓門寨在秦州東北一百六十里領堡七宋史地理志弓門寨領

   東鞍安人斫鞍上下鐵窟坐交得鐵冶坊七堡縣志弓門古城在縣北七十里秦昭王所築使白起

   鎮之或譌為恭門冶坊鎮在清水縣北即故冶城縣九域志冶坊堡領堡六宋史地理志

   領橋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湯峪鎮在清水縣東北三十里以湯峪河而名又

   有閻家鎮亦在縣東北長道鎮在禮縣東三十里接鞏昌府西和縣界又大潭鎮在縣西

   南皆即故縣漩水鎮在禮縣西百八十里明置巡司又板橋山巡司在縣南九十里今皆

   永安鎮在徽縣東即永寕舊縣又九域志河池有河池高橋固鎮三鎮水銀一務舊志

   河池鎮即故縣今謂之舊城里栗亭鎮在徽縣西二十里以近栗亭故城而名又西有泥陽

   鎮接階州成縣界火鑽鎮在徽縣西北一百十里接州界亦名火鑽峪明永樂九年設批

   驗茶引所於此兩當鎮在兩當縣東即故縣也九域志兩當縣有兩當廣鄉二鎮又城西山

   頂明知縣高騰築城堡以捍之後知縣徐文獻率士民居於城西即此南谷砦在州南元

   統志在天水縣東南五十里又平作寨云天水縣一百里防遏茅谷伯陽等路定西砦

   西北九域志建隆二年置在州西北四十五里領堡六又開寶元年置三陽寨在州北四十里領堡

   十四宋史地理志成紀縣定西堡又有小定西堡金史地理志州有三陽務弓二寨靜戎砦

   在清水縣西北九域志太平興國二年置在秦州東北四十里領堡九宋史地理志隴城縣有靜戎

   堡又為靜戎砦領白榆林長山郭馬靜塞定平永邦蹉安塞長樵九堡金史地理志秦安縣有靜

   皁郊堡在州西宋置有皁郊摶馬務嘉定十年金人犯皁郊堡破天水軍明年又焚大

   散關破皁郊堡方輿勝覽在天水縣東北四十里去秦州纔三十里元統志水𣙜場也下視秦州赤

  峪川又白環堡去天水縣十五里上店堡去天水縣二十里皆紹興中置後廢舊志白環堡即木門

  堡也南十里爲上店堡又利橋新建堡城嘉慶十四年設都司長山堡在秦安縣西南宋史

  地理志隴城有長山堡靜戎砦領之以近長山而名祁山堡在禮縣東四十里上有武侯祠

  又羅家堡在縣東北八十里即古木門接本州界蓮花城汛在秦安縣境有千總駐此

  在城驛在州城内北至伏羌縣一百二十里南至清水縣一百三十里又秦安縣有在城驛

  東至清水縣一百三十里西至伏羌縣九十里南至本州在城驛八十里北至靜寕州二百里又禮

  縣在城驛東至秦州一百六十里南至鞏昌府西和縣七十里又徽縣在城驛東至兩當縣在城驛

  九十里西至本州八十里又兩當縣在城驛東至陜西漢中府鳳縣九十里清水驛

  水縣城内東至陜西隴州長安驛九十里長安驛在清水縣東九十里

 ︹津梁︺東柯谷橋在州東五十里渭水上接清水縣界來峪橋在州西一里中城西

  門外跨羅玉河上一名鳴玉橋永安橋在秦安縣西十里華平溝上孝廉橋

  縣東門外環碧橋在徽縣北門外棧橋在徽縣羅漢洞左山臨大江鑿石架木作棧道

  二十渭水渡在州東五十里又南河渡在州東北十五里三陽渡在州北三

  小山水渡在徽縣北一百七十里接州界縣境又有白水古渡清江古渡犀牛古渡

 ︹陵墓︺︹周︺秦文公墓在州東南史記秦文公葬西山裴駰集解皇甫謐云在隴西西縣元

  統志今天水縣西有山名秦嶺疑是州志在麥積山下︹漢︺李廣墓在州南二里近墓有

  宅州志在文峯山石馬坪即古名翠屏山在州南二里趙充國墓在清水縣北二里白

  ︹唐︺姜謩墓在清水縣北十里︹五代︺︹漢︺王仁裕墓在禮縣東北古

  長道縣境吳侍御墓在兩當縣南即邑人吳郁墓︹元︺趙世延墓在禮縣西

  ︹明︺胡纘宗墓在秦安縣城南邢家村王氏墓在清水縣東渭州刺史張

  崇之妻為盜所迫不屈而死

 ︹祠廟︺門尚書祠在州治南祀明門克新成化中知州秦鋐建武侯祠在州西北

  天靖山玉泉觀内又李杜祠亦在觀内祀唐李白杜甫營平侯祠在清水縣西關内祀

  漢趙充國武安君祠在清水縣北弓門堡武侯祠在禮縣祁山堡距城四十五里

  忠烈祠在徽縣東南仙人關祀宋宣撫使吳玠呉璘杜工部祠在徽縣西栗亭

  西怒特祠在兩當縣搜神記曰故道有怒特祠秦置旄頭騎起此張公祠

  當縣城隍廟之左明知縣張仁在任有惠政民立像以祀之漢高祖廟在州東元和志

  在上邽縣東北五里隗囂所立元統志在天水縣東五里又漢武帝廟在縣東二十里平闌嶺

  公廟在州東四十里祀唐尉遲敬德名將廟有二一在州東門内祀漢李廣趙充國一

  在州西門外祀宋吳玠呉璘太昊廟有二一在州小西關城内一在州北三陽川俱明正

  德中女媧廟在秦安縣西水經注石巖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廟通志秦安縣北山上

  有女媧廟漢光武廟在清水縣東南五十里

 ︹寺觀︺瑞應寺在州東南麥積山上初名石巖後秦姚興重修改名隋塔記尚存杜甫詩野寺

  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靈應寺在州東南九十里仙人山州志唐時

  所修寺中有泉甚清洌崇安寺在州東北山上本漢隗囂故居後建為寺杜甫詩秦州城

  北寺勝蹟隗囂宫興國寺在秦安縣東北元至正年建青巖寺在清水縣東南

  五十月臺寺在清水縣西北五里古泉寺在禮縣東二十里聖泉寺

  在禮縣南五里正覺寺在禮縣鸞亭山翠峯寺在禮縣翠峯山興福寺

  廣福寺在禮縣鴉鵠崖龍興寺在禮縣稍峪鎮三泉寺在徽縣東四十

  真空寺在徽縣東八十里江口川鐵山寺在徽縣南四十里鐵山頂普福

   寺在徽縣舊城南福興寺在徽縣西北七十里宏化寺在徽縣北二十里

   夀寺在徽縣北二十里永昌寺在徽縣北三十里紅崖寺在兩當縣東三

   鴻仁寺在兩當縣城南街魚池寺在兩當縣南三十里野林寺

   當縣南四十里雲平寺在兩當縣南七十里西溝峽下蓮花寺在兩當縣南一百二

   雲坪寺在兩當縣南一百四十里亮池寺在兩當縣西三十里香泉寺

   在兩當縣北門外里許寺内有泉因名興國寺在兩當縣北一百里鐵佛寺

   當縣東北五十里柏林觀在州東七十里相傳老子嘗過此後人因建觀九龍觀

   在秦安縣東九龍山麓紅崖觀在清水縣北二里洞陽觀在清水縣北五十里

   三臺觀在清水縣北七十里迎旭觀在徽縣南門外真武觀在徽縣城北三

   里龍山頂集休觀在兩當縣東二十里登真洞旁宋建聖善院在徽縣東南三十里

  陳家

 ︹名宦︺︹漢︺橋元梁國雎陽人桓帝時爲漢陽太守時上邽令皇甫禎有贓罪元收考髠笞死於

  市一境皆震︹三國︺︹魏︺魯芝扶風郿人爲天水太守郡鄰蜀數被侵掠户口減削寇盗

  充斥芝傾心鎮衛更造城市數年閒舊境悉復︹南北朝︺︹魏︺劉藻廣平易陽人太和中

  爲秦州刺史秦人恃險率多粗暴或拒課輸或害吏長自前守宰率皆遙領不入郡縣藻開示恩信

  誅戮豪橫羌氐憚之守宰於是始得居其舊所張彝清河東武城人宣武時除秦州刺史彝務

  尚典式考訪故事及臨隴右彌加討習羌夏畏伏憚其威整一方肅靜號爲良牧李韶西

  狄道人正始中吕苟兒反除撫軍將軍西道都督行秦州事與右衞將軍元麗討平時隴右新經師

  旅百姓多不安業詔善撫納甚得夷夏心孤雲中人大統中除秦州刺史先是守宰闇

  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訟厯年不能斷決及信在州事無壅滯示以禮敎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

   實流民願附者數萬家︹周︺宇文導文帝兄子爲秦州刺史性寛明善撫御薨於上邽朝

   議以導撫和西戎威恩顯著欲令世鎮隴右乃葬上邽城西無疆原華戎㑹葬者萬餘人悲號震野

   相率負土成墳︹隋︺韋協杜陵人爲秦州刺史有能名敬肅河東蒲坂人開皇中爲秦

   州司馬有異蹟︹唐︺竇軌扶風平陸人武德初拜秦州總管與赤排羌連戰皆捷餘衆悉降

   張嘉貞蒲州猗氏人厯秦州都督爲政嚴肅爲吏民所畏劉澭昌平人德宗時爲秦

   州刺史屯普潤軍中不設音樂士卒病親存問死則哭之憲宗立方士羅令則詣澭妄言廢立以動

   澭械闕下殺之錄功號其軍曰保義蕃戎畏懾不敢入寇賊︹五代︺︹晉︺崔繼勲

   人晉少帝時西人寇邊拜繼勲秦州觀察使推恩信設方略招諸部酋長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邊

   境以︹宋︺高防并州夀陽人建隆二年知秦州州與夏人雜處罔知敎養防齊之以刑舊

   俗稍石曦并州太原人建隆三年遷左驍衛大將軍護秦州屯兵西人犯邊率所領擊破

   之斬渠帥十三人吳廷祚并州太原人建隆三年為雄武軍節度先是秦州夕陽鎮西北

   接大藪多材植高防知州日建議就置採造務調軍卒分番取其材以給京師西夏酋長尚波于率

   衆爭奪頗傷役卒防捕繫其黨以狀聞帝令廷祚代防齎詔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以伏羌地來獻

   劉熙古宋州人乾德初知秦州州境多寇患熙古諭以朝廷恩信取蕃部酋豪子弟為質邊

   鄙以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末補秦州司法參軍侍御史路沖知州事為政苛急盜賊羣

   起嗣宗乘閒直言其闕失劉文裕保州保塞人太平興國中為秦隴巡檢與田仁朗共擒李

   宋璫華州渭南人太宗時知秦州有善政就拜監察御史充陜西轉運使以韋亶代之璫

   去州未百日亶坐事繫獄上以璫前有治績賜錢五十萬再命知秦州安集諸戎部内清肅

   載開封浚儀人端拱中知秦州兼沿邊都巡檢使先是巡邊者多領兵騎以威戎人所至煩苦載

   悉减去戎人感悅温仲舒河南人淳化四年知秦州先是俗雜羌戎有兩馬家朶藏梟波

   等部居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門砦多産良木爲其所據嵗調卒採伐給京師必以資假道於羌然不

   免攘奪甚至殺掠爲民患仲舒至部兵厯按諸砦諭其酋以威信諸部獻地内屬既而悉徙其部落

   於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爲畫像祠之馬知節幽州薊人咸平初知秦州州嘗質羌

   酋支屬餘二十人踰二紀矣知節曰羌亦人爾豈不懷歸悉遣之羌人感之訖終更不犯塞州有銀

   坑嵗久礦竭課額弗除主吏破産償之不足知節請蠲之章三上乃允曹瑋真定靈夀人真

   宗時知秦州兼涇原儀渭鎮戎緣邊安撫使廝敦獻南市地瑋城之又築弓門等十砦浚壕三百八

   十里唃廝囉入寇瑋大敗之李及鄭州人真宗時知秦州議者以及謹厚非守邊才及至秦

   州州將吏亦頗易之㑹有禁卒白晝攫婦人金釵於市吏執以來及方坐觀書召之使前略加詰問

   其人服罪及亟命斬之觀書如故於是將吏皆驚服王博文曹州濟陰人仁宗時知秦州初

   沿邊軍民之逃者必爲熟户畜牧或以遺遠羌易羊馬故常沒者數百人閒有自歸而中道爲夏人

   所得亦不能辨坐法皆斬博文乃遣習知邊事者密持信紙往招至則悉貸其罪由是𡷫減殊死甚

   衆朝廷下其法旁路薛奎絳州正平人仁宗時知秦州州宿重兵經費常不足奎務爲儉約敎

   民水耕謹商算𡻕中積粟三百萬征算餘三千萬覈隱田數千頃得芻粟十餘萬徙知益州秦民與

   夷落數千人列奎治請留璽書襃諭不許狀曹琮靈夀人仁宗時知秦州度羨材爲倉廪大

   積榖生羌抄邊琮懷以恩信多請内屬元昊反再知秦州上攻守禦三䇿賊劫儀秦屬戸琮設伏待

   之賊引去王凱太原人仁宗時授秦鳳觀察使辭日帝諭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絕有入寇之萌

   宜安靜以處之凱至與主帥以恩信撫綏遂復常貢王隨河南人仁宗時知秦州秦卒有負罪

   逃入蕃部者戎人輒奴畜之小不如意復執出求賞前此坐法多死隨下敎能自歸者免死聽復隸

   軍籍由是多來歸者又建請増蕃落卒給廢陷馬地募民耕種韓琦安陽人仁宗時知秦州有

   吕公綽夀州人仁宗時知秦州安遠砦古渭州諸羌來獻地公綽曰天下之大豈利尺

   寸地耶卻之弓箭手多闕馬公綽諭諸寨户為三等凡十丁為社至秋成募岀金帛市馬馬少則先

   後給張昇韓城人仁宗時知秦州初青唐蕃部藺氈世居古渭積與夏人有隙懼而獻其

   地攝帥范祥無遠慮亟城之諸族畏偪舉兵叛昇至請棄勿城先是副總管劉渙討叛羌逗撓不時

   進昇命他將郭恩代之羌乃潰去陸詵餘杭人仁宗時通判秦州范样城古渭詵主饋餉具

   言非中國所恃而勞師屯戍且生事既而諸羌果怒爭塞下大擾經二嵗乃定張方平

   人仁宗時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諜吿夏人將壓境方平料𥳑士馬聲言出塞已而寇不至李參

   鄆州須城人治平中知秦州蕃酋藥家族作亂討平之得良田五百頃以募弓箭手居鎮閱嵗未嘗

   以邊事聞英宗遣使問故對曰將在邊期於無事而巳不敢妄以寇貽主憂蔡抗宋城人神

   宗初知秦州秦有質院質諸羌百餘人自少至老扃繫之非死不岀抗皆縱釋約毋得擅相仇殺已

   而有犯者斬以徇莫敢姦令張詵建州浦城人神宗時知秦州前此將吏貪功多從羌地獵

   射因起邊患詵至申令毋得犯得一人斬諸境上羣羌感悅吕大防京兆藍田人神宗時

   知秦州有惠政孫永長社人神宗時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邊陲

   方安靜無故騷動恐變生不測㑹新築劉家堡失利衆請戮偏裨以塞責永曰居敵必爭之地軍孤

   援絕兵法所謂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於我安乎張守約濮州人神宗時為秦鳳路

   駐泊都監居職六年括生羌隱土千頃以募射手築硤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夏人萬騎來寇守約

   適巡邊與之遇不解鞍𥳑兵五百逆戰衆寡不侔𫝑小卻夏人張兩翼來守約挺身立陣前自節金

   鼓發强弩殪其酋敵遂退吕大忠京兆藍田人元祐中知秦州時郡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

   縱之柄大忠選僚寀自旦入倉雖升斗亦受不使有所壅閼民喜爭運粟於倉員錢而去得百餘萬

   謝良佐夀春上蔡人為秦州敎授州守吕大忠每過之聽講論語必正襟斂容曰聖人

   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肅姚祐湖州長興人徽宗時知秦州或請調熙河弓箭士徙邊以省更

   戍祐謂人情懷土重遷丐以二年為更發之期滿嵗樂業而願留者乃聽且請擇熙秦富民分丁授

   地蠲役借糧以勸耕種益廣秦之東西川建城壁嚴保障以控熙河涇原皆從之呉璘

   城人紹興三年知秦州節制階文四年烏珠薩里罕以大兵十萬至仙人關下璘自武階路入援血

   戰連日金兵大敗自是不敢窺蜀 烏珠舊作兀术薩里罕舊作撒離喝今並改劉宣

   兵馬都監金兵入關陜宣遣蠟書密與吳玠相結且率金將任拱等以所部歸朝約日已定有吿之

   者金兵取宣縷擘之王琦為弓門砦巡檢建炎四年金兵還自熙河琦禦之金兵立招降旗榜

   琦獨不屈見殺張威成州人開禧用兵天水縣當金兵西入路乃升縣為軍命威為守屢立奇

   曹友聞栗亭人理宗時辟天水軍教授城已被圍友聞單騎夜入與守臣糾民厲戰兵

   退制置使製大旗書滿身膽以旌之檄管忠義駐閬州討斬叛將郭虎等檄知天水軍北兵至城下

   命統制王漢臣等出戰自提重兵尾敵後大戰有功端平初授承務郎權發遣天水軍北兵自西和

  至階州友聞曰階雖非吾境豈可坐視不救遂引兵與諸軍㑹往來督戰有功︹明︺暢宣

  安知縣以母憂去民羣訴於副使鄺埜言宣為政廉能撫民慈惠倘别除他官民將失所埜以聞命

  服闋還任朱呈瓘藩府宗室崇禎中由貢生知秦安縣兵荒之後城乏兵備賊至遂陷執至

  寕羌郭外令誘守者呈瓘大呼曰須固守我忍辱至此者欲令知我死所耳遂大罵賊殺之寕羌迄

  不下贈光祿少卿同時有朱廷彰者亦宗室以府判署州事不屈於賊遇害

 ︹人物︺︹漢︺李廣隴西成紀人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廣世善射文帝時從軍擊匈奴以功為郎

  騎常侍數從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帝時萬户侯豈足道哉景帝時為上谷上

  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衞尉復拜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飛將軍

  廣厯七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得賞賜輒分其戲下飲食與士卒共之家無餘財自漢擊匈奴廣未

  嘗不在其中諸校尉以下多以軍功取侯廣獨不得封邑元狩四年以前將軍從衞青擊匈奴今廣

   岀東道廣欲居前青弗聽軍惑失道青責廣對簿遂自剄廣從弟蔡以從擊匈奴功封樂安侯元狩

   初代公孫宏為丞相廣三子當户椒敢皆為郎當户早死椒為代郡太守敢以校尉從擊匈奴斬首

   多賜爵關内侯代廣為郎中令當户子陵善騎射為騎都尉將步卒五千人繫匈奴敗降趙充

   國隴西上邽人後徙金城令居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沈勇有大略通知四夷事武

   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有功拜為中郎又擊定武郡氐遷水衡都尉擢後將軍宣帝初

   以定冊功封營平侯西羌叛充國受詔至金城招降罕开擊破先零罷兵屯田振旅而還卒年八十

   六諡曰壯侯甘露三年與霍光等列畫未央宫成帝時西羌嘗有警上追美元國召楊雄即充國圖

   畫而頌之段㑹宗天水上邽人好大節矜功名竟寕中為西域郡護西域敬其威信厯沛郡

   雁門太守陽朔中復為都護後使安輯烏孫定其國而還烏孫再亂㑹宗徑至其國誅番邱賜爵關

   内侯病死烏孫中城郭諸國為發喪立祠趙壹漢陽西縣人身長九尺儀容甚偉光和元年

   郡上計時司徒袁逢受計計吏皆拜伏壹獨長揖逢斂袵下堂延置上座問西方事大悅坐者屬目

   往造河南尹羊陟陟與語大奇之乃與袁逢共稱薦之名動京師後十辟公府並不就著賦頌等十

   姜岐漢陽上邽人守道隱居名聞西州太守橋元欲召為吏岐稱疾不就元怒敕督郵逼

   致岐卒堅臥不起︹三國︺︹蜀︺姜維天水冀人世居鐵堂峽建興初諸葛亮軍向祁山署

   為奉義將軍時年二十九𡻕亮與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過人上士也後封平襄侯

   ︹魏︺閻温天水西城人守上邽令馬超圍州城州乃遣温密出吿急於夏侯淵為超所執超解

   其縛令語城中東方無救温偽許之至城下乃大呼曰大軍不過三日至勉之超怒責之温曰夫事

   君有死無貳而卿乃欲令長者岀不義之言乎超遂殺之︹晉︺閻鼎天水人少有大志為東海

   王越參軍轉行豫州刺史事京師失守秦王出奔密鼎因西土人思歸欲立功鄉里乃與撫軍長史

   王毗等謀翼戴秦王㑹賈足迎王至長安為皇太子以鼎為詹事麴允索綝並害其功遂攻鼎出奔

   雍為氐所殺郭荷略陽人六世祖整漢安順之世公府八辟公車五徵皆不就自整及荷世

   以經學致位荷明究經籍特善史書不應州郡之命張祚遣使迫而致之至則乞還祚遣送張掖東

   山卒諡元德先生楊軻天水人少好易學業精微養徒數百劉曜徴拜太常固辭不起遂隱

   於隴山後石季龍迫致之既見不拜與語不言命舍之後歸秦州仍敎授不絶︹南北朝︺︹梁︺

   楊公則天水西縣人父仲懷為宋豫州刺史戰死橫塘公則冒陣抱尸徒步負喪歸鄉里武

   帝時為平南將軍封寕都縣侯居家篤睦視兄子過於已子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釋卷士大夫稱

   ︹魏︺趙逸天水人太武時拜赤城鎮將性好墳典白首彌勤年踰七十手不釋卷所著述

   詩賦銘頌五十餘篇兄温博學有高名温子炎以孝著閻信天水人滎陽令永安初李曉避

   難至成皋為信所疑辟左右謂曉曰觀君儀貌豈是常倫古人相知未必在早必有急難須悉心以

   告天下豈獨北海孫賓碩乎曉以信有長者之言乃具告信實信乃厚相資給以免︹周︺李弻

   成紀人初仕魏封石門縣伯從周文平竇秦與齊神武戰於沙苑以功進趙國公弼每率軍征討朝

   受命夕便引路略不問私事性沈雅有深識故能以功名終卒諡曰武配食文帝廟廷李賢

   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之後祖斌以都督鎮高平因家焉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年十四遭父憂

   撫訓諸弟友愛甚篤太祖西征以功授都督守原州進爵西河郡公厯河州總管徴拜大將軍卒諡

   李遠賢弟幼有器局從太祖征戰有功進平陽郡公累除尚書左僕射進位柱國為晉公

   護所李崇賢子封迴樂縣侯年尚幼拜爵之日泣下賢問之崇曰無勲於國而幼小封侯

   當報主恩不得終於孝養是以悲耳後拜大將軍幽州總管與突厥戰殁於陣李詢賢子沈深

   有大略頗涉書記仕周累以軍功加位大將軍賜爵高平郡公開皇元年詢督杜陽之役民賴其利

   尋檢校襄州總管事嵗餘拜隰州總管卒諡襄︹隋︺李穆賢弟周太祖首建義旗穆便委質累

   以軍功進爵永平縣伯撫慰關中所至克定進封安平郡公授原州刺史穆以二兄並為佐命功臣

  子弟布列清顯深懼盈滿辭不受拜太祖不許兄子植被誅其弟基當從坐穆請以二子代基之命

  宇文護義而兩釋焉天和中進爵申國公高祖受禪拜太師開皇六年李雅穆子少有識量

  周保定中屢以軍功封西安縣男拜大都督從征吐谷渾雅督軍糧於洮河為賊所躡雅偽和以奇

  兵擊破之累遷荆州總管開皇初進爵為公李景天水休官人驍勇善射開皇中以行軍總

  管伐陳陷陣有功進位上開府仁夀中檢校代州總管漢王諒作亂發兵拒擊破之煬帝時進爵滑

  國公楊元感反朝臣子弟多預景獨無關涉帝重之呼李大將軍而不名大業十二年帝令景營遼

  東戰具於北平幽州賊楊仲緒來攻景擊斬之後為高開道所圍獨守孤城一無離叛遼東軍資多

  在其所粟帛山積景無私焉後遇賊見害趙煚天水西人少孤養母至孝及長深沈有器局周

  太祖引為相府參軍從破洛陽累遷御正上大夫與宗伯斛斯徵素不恊徵坐事踰獄而走購之甚

  急煚密奏赦之徴獲全煚卒不言高祖受禪賜爵金城郡公卒官冀州刺史趙芬天水西人

   少有辯智頗涉經史仕周累遷少御正司㑹明習故事朝廷有疑議衆不能決者芬輒爲評斷莫不

   稱善高祖爲丞相深見親委開皇初拜尚書左僕射與王誼修律合出爲蒲州刺史徵還京師賜以

   軺車几杖董純成紀人開皇末擢左衛將軍漢王諒作亂從楊素擊平之拜柱國彭城賊數萬

   掠徐兖純討破之東海賊彭孝才掠懷仁縣轉入沂水純擊之擒孝才於陣餘黨各散︹唐︺姜

   謩上邽人隋末爲晉陽長高祖引爲司功參軍從平霍邑絳郡兵遂渡河謩部勒一夕濟高祖歎

   其略薛舉寇秦州以謩安撫隴外及薛仁杲平擢秦州刺史謩至撫邊俗以恩信盗賊衰止人喜曰

   不意復見太平官府改守隴州卒贈岷州都督諡安子確貞觀中爲將作少匠以幹力稱平高昌有

   功封金城郡公帝將征高麗確不從中流矢卒贈成國公諡襄姜晦確孫兄皎明皇時以

   籓邸舊恩封楚國公遷太常卿開元初晦擢御史中丞先是御史不拜宰相後稍屈下至晦臺儀復

   振累遷吏部侍郎主選曹吏嘗請託爲姦前領選者檢窒内外猶不禁止晦悉除之示無防限然處

   事精明相屬諉者輒得其罪既而贓賕路塞流品有敘衆及服皎被放晦亦坐貶終海州刺史

   思貞天水人明春秋擢高第以親喪哀毀除喪不仕張說薦為國子大成每釋奠講辨聽者皆

   得所未聞遷四門助敎撰諸經義樞續史記未就而卒子愔博學尤通老子書初為道士明皇召對

   厚禮之拜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固辭不赴有詔以道士服視事乃就職專領集賢史館圖書

   昌天水人始為昭義李承昭節度府屬累遷䖍州刺史拜安南都護夷落向化後還朝以裴泰代

   之未幾州將逐泰德宗召問狀時年踰七十占對精明復拜安南都護詔書至人相賀叛兵即定憲

   宗時累遷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卒諡曰成吳郁兩當人官侍御以直言被謫與杜子美善子美

   有吳侍御江上宅詩︹五代︺︹漢︺王仁裕天水人以文辭知名初仕蜀為翰林學士晉高

   祖時厯諫護大夫漢高祖時累遷户部尚書性曉音律晉高祖𥘉定雅樂奏黃鍾仁裕曰音無和聲

   當有爭者起禁中已而兩軍校鬬昇龍門外喜為詩少嘗夢剖其腸胃以西江水滌之顧見江中沙

   石皆為篆籀文由是文思日進有詩百卷號西江集︹宋︺尹崇珂天水人徙居大名初事周

   以謹厚稱累遷為殿前都指揮使宋初為淄州刺史有善政乾德中征嶺表為行營馬步軍副都部

   暑克廣州擒劉鋹錄功遷保信軍節度使未幾樂範等據五州叛崇珂討平之趙隆成紀人以

   勇敢應募從王韶取熙河又從李憲討鬼章為涇原將戰平夏川功最多夏人寇涇原隆先登力戰

   夏人解去徽宗召詣闕慰勞之童貫與論燕雲事曰君能共此當有殊拜隆曰隆豈敢干賞以敗祖

   宗二百年之好異時起釁萬死不足儻貫知不可奪以知西寕州充隴右都護及卒贈鎮潼軍節度

   使帝篆碑額曰旌忠劉仲武成紀人熙寕中試射殿庭異等𥙷官累轉涇原將知河州吐蕃

   趙懷德等叛仲武設伏大敗之為西寕都護樸格之降仲武功居多徽宗召對勞之官其九子厯拜

   瀘川軍節度使卒贈檢校少保諡威肅 襆格舊作僕哥今改張俊成紀人政和中從討南蠻

   轉都指揮使高宗時為兵部大元帥累功轉榮州刺史扈高宗南行平江淮羣盜時苗傅劉正彥反

  俊與張浚吕頣浩諸人平之金兵再攻明州連破之屢遷定江昭慶軍節度使又拒劉麟於泗州敗

  劉猊於定遠屢進太傅封益國公尋進清河郡王拜太師子弟遷秩者十三人與韓世忠諸人並為

  名將世稱張韓劉岳卒追封循王張子蓋成紀人父宏與金兵戰死子蓋初從韓世忠討

  苗傅又從俊擊劉猊又大敗金兵於柘皋累官安德軍節度使金兵攻海州急以子蓋為鎮江府都

  統往援率精銳擊之敵大敗孝宗初授加檢校少保卒贈太尉諡恭壯︹元︺巴雅遜達

  賚迷裏氏家秦州父喪廬墓次晝夜悲號有飛鳥翔集墳土踴起 巴雅遜達賚舊作畢也速荅

  立今趙世延秦州人至順初修輯唐宋㑹要仕至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知經筵封魯國

  公又同府石吉連官右丞相封秦國公諡忠宣又趙按官太傅封秦國公諡忠宣子國瑤封梁國公

  諡忠︹明︺高斗南徽州人洪武中由薦舉授四川定遠知縣多善政時舉天下廉吏斗

  南與焉列其名於彰善榜聖政記擢知新興州以老乞歸薦子吏科給事中恂自代恂博學能詩文

   官新興從大軍征交阯有協贊功門克新秦州人以薦為敎諭秩滿入京太祖召問經史

   及政治得失直言無隱授左贊善時紹興王俊華以善文詞授右贊善帝諭吏部曰左克新右俊華

   重直言也不數年擢禮部尚書尋引疾命給藥物不輟其俸及卒命有司護喪歸葬周蕙

   人為臨洮衞卒戍蘭州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然感動遂讀書州人段堅誨以聖學蕙乃研究

   五經又從學安邑李㫤久之學益䆳恭順侯呉瑾鎮陜西欲聘為子師固辭不赴或問之蕙曰吾軍

   士也召役則可若以為師師豈可召哉瑾躬送二子於其家蕙始納其贄後還居秦州之小泉幅巾

   深衣動必由禮門人多化之稱為小泉先生王爵秦州人從周蕙學宏治初由國子生授保

   安州判官有平允聲總督秦紘聘居幕中三𡻕贈遺不妄受其教門人也務以誠敬為本任希

   夔徽人為諸生正德閒川賊犯境或勸之避夔叱曰為士避難國家作養何為持戈巷戰竟日被

   殺詔旌其閭胡纘宗秦安人正德進士厯知蘇州府浙江參政擢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改

  南俱有政績歸築别墅閉閣著書時年八十意氣豪邁如故所著有春秋本義安慶鞏昌秦州秦

  安諸王英秦州衛軍事母孝母殁廬墓所跣足負土者三年詔旌其閭謝繼昭

  秦州人父殁廬墓悲號有鹿馴芝生之異詔旌其閭夏時秦州諸生事孀母以孝聞母殁廬墓

  穴居蔬食三年不見一人沈爾錦禮縣人崇禎元年拔貢生不受聞賊偽命守城防禦有功

 ︹本朝︺梁必擢秦州人性孝謹五世同居長幼百人咸愛敬無閒言又同州孝子胡端生員曹

  仁民順孫程直均乾隆年閒 旌又同州孝子魏祚延趙敏均嘉慶年閒 族侯麟角

  生員事親以孝稱又同邑孝子訓導趙思普監生趙念普均乾隆年閒 旌張仁恭

  生員事親純孝嘉慶年閒 旌吕都甫禮縣人事繼母以孝行聞乾隆年閒 旌王宏

  業徽縣貢生持躬嚴謹孝行性成乾隆年閒 旌

 ︹列女︺︹唐︺盧甫妻李氏成紀人父瀾永泰初為蘄令諭降劇賊數千刺史曹昇襲賊破

   之賊疑瀾賣己執瀾及其弟渤兄弟爭相代死李見父執亦請代父遂皆遇害詔贈孝昌縣君瀾渤

   並贈︹元︺謝思明妻趙氏成紀人夫死自髠誓不更適︹明︺王氏

   人年十八蜀盜入徽脅之不從遇害尚夫其妻周氏徽州人避亂至岐亭遇盜强挾

   上馬投地大罵賊怒亂斫死趙永妻孫氏禮縣人永卒孫少人或覬之乃斷髮刺日

  ︹本朝︺韓昌有妻李氏秦州人康熙十四年為賊兵所執奮力批賊頰罵不絕口身受

   七創死又楊啓泰妻張氏年十七避賊南山中被執投崖下死閻皋妻韋氏秦州人夫

   亡殉張金榜妻傅氏清水人與同鄉邢世耀妻張氏俱夫死殉節周彩

   妻馬氏徽縣人夫死郭某欲强娶之馬自縊死胡志宸妻穆氏秦州人夫

   亡守節又同州節婦蒲本育妻王氏楊新才妻趙氏董其芳妻白氏吕煜妻蒲氏李景旭妻張氏蕭

   續韶妻王氏鄧冰清妻寵氏李人傑妻蒲氏蒲本香妻孫氏張安妻周氏王宗堯妻南氏翟尚禮妻

   楊氏民婦郭雷氏王家士妻楊氏劉榮妻蘇氏雷重普妻王氏楊廷輔妻何氏劉妻王氏熊泰妻

   周氏張鉢妻姚氏米廷選妻何氏董其禮妻劉氏趙璠墱妻崔氏高爾信妻劉氏范睿妻蒲氏唐朝

   捍妻徐氏文登魁妻穆氏崔光先妻趙氏唐德茂妻裴氏張光先妻張氏王宗文妻王氏周尚文妻

   劉氏又烈婦王恩掄妻張氏年十七恩掄死遂自刎又貞女馮景文未婚妻張氏俱乾隆年閒 旌

   陳開運妻董氏秦州人夫亡守節又同州節婦金紱妻李氏鄭安妻李氏閻運新妻

   白氏魏珩妻王氏于李氏張田氏蒲王氏馬張氏潘馬氏崔蘇氏又烈婦杜陳氏俱嘉慶年閒 旌

   吳順姬妻李氏秦安人年十九夫亡誓不更適育兄子承祧又同邑節婦何洛瑞妻

   楊氏何𡼾妻安氏侯晉德妻蔡氏王肇光妻朱氏陳育芊妻王氏張翔妻何氏侯麟趾妻蔡氏武文

   妻王氏邵旭妻逯氏曹漢忠妻黨氏黨積德妻侯氏成四術妻王氏陳天順妻安氏定安妻鄧氏成

   性妻王氏吳煒妻劉氏吳滋棠妻胡氏王緒武妻王氏宋鋐妻張氏蔡錫蒲妻吳氏成奠岷妻魯氏

   馮澍妻高氏洪禹德妻張氏胥選士妻任氏蔡錫瓚妻孫氏高重妻任氏成士顯妻喬氏張又煥妻

   秦氏王念烈妻成氏何盛有妻王氏辛繼愷妻龎氏雒克寛妻馮氏趙生榮妻何氏高其品妻宋氏

   胡之珩妻黨氏蔡淵妻劉氏安懋迪妻張氏劉振聲妻戴氏李暉吉妻孫氏關自華妻宋氏劉朝宗

   妻關氏又貞女白氏張翠未婚之妻白氏俱乾隆年閒 旌劉敦仁妻聶氏

   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婦王登彦妻張氏王榮妻成氏呉廷曉妻蔡氏李登祥妻王氏李鴻基妻柳

   氏柴⺊熊妻王氏柴緒周妻孫氏蔡澍妻周氏汪源深妻馬氏員自明妻胡氏蔡書紳妻路氏張文

   錦妻程氏劉弼殿妻張氏張丕業妻周氏周遍妻呉氏任徽典妻張氏蔡錫魚妻張氏汪源浚妻蕭

   氏秦國仕妻朱氏王炯妻宋氏侯鎮遠妻徐氏蔡錫業妻王氏徐敬行妻蔡氏吳廷曉妻成氏張雲

   鵬妻巨氏辛滿斗妻王氏劉邦彦妻柳氏郭世雄妻楊氏薛棟妻張氏陳永嗣妻劉氏呉連慶妻成

   氏安淮妻楊氏鄧克中妻徐氏蔡濤妻王氏胡自泮妻李氏胡自清妻蔡氏劉化南妻張氏烈婦楊

   煥妻胡氏俱嘉慶年閒 旌王子瞻妻雍氏清水人少寡守節邑人敬之又同邑

   節婦雍正沂妻韓氏常世瑞妻李氏雍志誠妻李氏雷發物妻𡩋氏車載經妻張氏頓自明妻王氏

   文炳妻𡩋氏陳美妻平氏雍容臣妻王氏頓起妻范氏張士誠妻白氏鄒芝榮妻汪氏周愷妻程氏

   雍庠妻趙氏雍於道妻趙氏馬卓生妻田氏俱乾隆年閒 旌蔣坤妻張氏清水人夫

   亡守節又同邑節婦張士造妻高氏劉寛妻蘇氏雍融妻王氏蔣坤妻汪氏馬俊妻成氏雍敏達妻

   張氏任上達妻雍氏又孝婦張仁寬妻楊氏俱嘉慶年閒 旌鄧濟泰妻石氏

   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婦袁諮訪妻趙氏程秉仁妻蔣氏周宏典妻高氏童克祥妻張氏俱乾隆年

    王 爵妻張氏徽縣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婦黃正顔妻吳氏宋彦妻孫氏俱

   嘉慶年閒 旌史策妻降氏兩當人年十九策卒守節撫孤又同邑節婦左士俊妻羅

   氏夫亡矢志不更適俱乾隆年閒 旌安且祥妻史氏兩當人夫亡守節又同邑

   烈婦客民張長科妻石氏俱嘉慶年閒 旌劉元湘妻怡氏禮縣人年二十夫亡

   守節孝姑訓子雍正年閒 旌王邠妻趙氏禮縣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婦楊秉乾妻

   劉氏楊苾妻張氏郭世珍妻劉氏潘緝榮妻張氏席建業妻張氏俱乾隆年閒 旌王修述

   妻杜氏禮縣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埽趙奮庸妻田氏楊謨妻趙氏崔重江妻陳氏王超妻

   汪氏魏啓周妻龎氏齊從妻張氏李鳳嗚妻趙氏劉薄妻金氏劉𤇍妻翟氏張榮昻妻鄭氏張承宗

   妻𦍒氏俱嘉慶年閒 旌潘成姐禮縣人年十六嘉慶四年匪入莊殺其母脅女同行女

   誘賊出門自刎死十二年 旌羅應中女增兒徽縣人幼失怙恃祖母撫之年十六

   嘉慶四年藍號賊匪至女身護祖母賊戕其祖母女亦自刎死又李强女菊姐年十四藍號賊匪至

   掠女上馬女罵賊被害又吳希德女保姐年十四白號賊匪至脅之不從罵賊自毀其面賊以石碎

   其手足骨死又鎖文雅女賢女年十六白號賊匪至强逼之女設計解脫自縊死又張雄妹密花年

  十六白號賊匪至因嫂病抱姪逃避遇賊於路强逼不從被害俱嘉慶十二年 旌

 ︹土産︺銀唐書地理志兩當成紀隴城清水有銀寰宇記兩當縣有銀冶銅 鐵唐書地理

  志成紀縣有銅有鐵郡志徽州出鉛鐵唐書地理志長道縣有鹽花石屏鞏昌府志

  岀秦龍鬚席唐書地理志秦州土貢又宋史地理志秦州貢席麝香寰宇記秦

  州土石膽通志出秦州其石青色多白文易破鍊餌食之可延年寰宇記秦州土

  鞏昌府志禮縣出麂皮鸚鵡元和志清水縣小隴山多鸚鵡錦雞舊志出徽

  舊志兩當縣岀芎藭唐書地理志秦州貢又寰宇記州産石斛






                             前協修官温予巽恭 纂輯

                             前總纂官丁 浩恭覆 輯

                             校封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階州直隸州在甘肅省治東南一千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五百五十里東至

  陜西漢中府畧陽縣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岷州界九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三百里北

  至秦州禮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陜西漢中府寕羌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東北

  至秦州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岷州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

  七十里東至文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鞏昌府岷州界九十里南至番界二十里北至秦州禮縣界

  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文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東北至成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

  岷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九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隴西郡羌道縣地後漢

  為武都郡地後魏置武階郡見地形志太平真君九年

  兼置石門縣及武都郡西魏廢帝改武都郡為武

  州見隋書地理志及元和志改石門縣曰安育後周又改縣曰

  將利改郡曰永都隋開皇初武階永都二郡皆廢

  大業初復於永都置武都郡見隋書地理志唐武德初復

  曰武州天寶初曰武都郡乾元初復曰武州屬隴

  右道大厯初沒於吐蕃見新唐書地理志咸通中收復景

  福初改曰階州後唐長興三年移治福津縣晉末

  入於蜀周顯德二年收復見寰宇記宋曰階州武都郡

  初屬秦鳳路南宋屬利州路元曰階州屬鞏昌路

  至元七午省福津縣入州明洪武四年降為階縣

  見明十年復為州屬鞏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以州直隸甘肅省移鞏昌府之文成

  二縣隸之領縣二

  文縣在州東南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陜西漢中府寕羌州界一百

  五十里西至番界二百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

  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南至古扶州番界二百里東北至陜西漢中府畧陽縣界二百里西北至本州

  界一百五十里漢置隂平道屬廣漢郡為北部都尉治後漢永初二年改屬廣漢屬國都尉三國魏

 置陰平郡後入於蜀晉初仍曰陰平郡永嘉後沒於楊氏後魏為陰平國西魏平蜀改置盧北郡及

  曲水縣後周明帝二年置文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屬武都郡義寕二年復置陰平郡唐武

  德初復為文州天寶初曰陰平郡乾元𥘉復曰文州屬山南道五代屬蜀宋仍曰文州陰平郡屬利

  州西路端平後亂廢元復置文州屬圖沙瑪路明洪武四年改州為縣屬階州二十三年省入階州

  二十八年改置文縣守禦軍民千户所成化九年復置文縣屬階州 本朝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

  還屬階州 圖沙瑪舊作脫思麻今改成縣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秦州徽縣界四十里西至鞏昌府西和縣界八十五里南至陜西漢中府

  畧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西和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畧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一百

  十里東北至秦州界一百里西北至西和縣界五十里古西戎地秦為隴西郡地漢為下辨道地晉

  末沒於氐後魏置廣業郡及白石縣西魏改縣曰同谷周兼置康州隋開皇初郡廢縣屬康州大業

  初州廢縣屬鳳州後又屬河池郡唐武德初於縣置西康州貞觀初州廢縣屬成州寶應初隨州沒

  吐蕃咸通七年復置州十三年復置縣後即移州治於縣屬山南道五代梁開平初改曰文州貞明

  初地入於蜀後唐同光初復曰成州宋仍曰成州同谷郡屬秦鳳路紹興十四年改屬利州西路寶

  慶元年升為同慶府元復曰成州屬鞏昌路至元七年省同谷縣入州明洪武十年降州為縣屬鞏

  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改屬階州

 ︹形勢︺土地險阻常璩華陽國志接壤羌戎通道隴蜀宋鄭价知階州

  背山面池襟秦帶隴宋成州題名記東接漢中西通隴

  右左江右山控據深險(⿱艹石)岀景谷達江油又蜀地

  之襟喉也元文州志

 ︹風俗︺地雜氐羌民俗樸魯而勁悍尚鬼重巫力田而

  外倚樵採為生士尚禮法浸浸文物

 ︹城池︺階州城周二里門四濠深八尺明洪武五年隆慶中復建土城於西謂之西關城周

  三里濠深五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文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洪武二十八年

  於舊城東建千戸所城成化初復建縣城於所城西周二里有奇門三又營城建在縣城之西中隔

  一河雉堞相望成縣城舊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洪武五年修築崇禎九年移縣治於城之

  西北隅以東南面之舊城為外郭俗謂為上城本朝康熙年間仍移治舊城中乾隆三十四年

 ︹學校︺階州學在州治西 本朝順治十一年遷建入學額數十三名西固城入學額數四名

  學附於州文縣學在縣治東明宏治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成縣學在縣治西

  洪武七年建明末移建上城 本朝康熙中還舊址入學額數十三名乾隆六十年撥貴德廳學

  武都書院在階州有二一在西門外 本朝乾隆八年建一在南門外十四年建

  倉泉書院在成

 ︹户口︺原額民丁共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七屯丁共一千六百五十八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二十

  八萬五千二百四十三名口屯丁男婦大小共九萬三千九百六十三名口統計七萬四千六百六

  十四

 ︹田賦︺田地共二千五百九十七頃八畝一分有奇番地共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八段額徴銀共一萬

  六千三十一兩六錢九分四𨤲糧共二千七百九十一石七斗二升六合

 ︹山川︺石鶴山在州東方輿勝覽福津縣有石鶴山明統志州東七十里有石雞山又東十里

  有石鶴山舊志又東十里有月臺山隴東山在州東元和志在福津縣北四十五里

  泥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屬福津縣地其下即為紫水河盤隄山在州東南三十里

  按元和志盤隄山在盤隄縣東南七十三里非此仙陵山在州南元和志後魏平仇池於

  仙陵山東置仇池鎮山在將利縣西六里舊志仙靈山在今州南三里訛為仙君山露骨山

  在州南三十里峯巒森列南有萬象洞洞中泥可為硯出洞即成堅石卧龍山在州北一

  里州之鎮山一名北山鐵鑪山在州北二百里明嘉靖十三年𤞑夷馬興據此爲亂巡撫

  黃臣討平之米尖山在州東北一百二十五里山巔有城俗謂之米倉城秦石山

  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接西和縣界東山在州境西固城東二十里筆架山在州境西

  固城南三里接番界武都山在州境西固城西十里山甚高大爲一方巨瞻天門山

  在州境西固城北二十里四時積雪不生草木螳蜋山在文縣東三里南山在文縣南

  方輿勝覽過橋而左則爲東墅右則爲南山又有龍女山前如大屏相傳蜀廣政中立龍女廟於此

  通志在縣南三里白水遶其下其西支峯曰龍女山有慈悲廟禱雨輒應太白山在文縣南

  元和志在曲水縣南二百五十里巖谷高深常多積雪春夏不消羅夷山在文縣西南徼

  外元和志在鉗川縣東南五十八里又隋書地理志鉗川縣有鉗川山鄧至山在文縣西

  徼外隋書地理志同昌縣有鄧至山鄧艾所至故名元和志山在同昌縣東二十五里天牢

  山在文縣西北二里山𫝑平衍上有古城金珠山在文縣西北寰宇記唐武德元年

  文州於陰平白馬水西接金珠山即此龍頭山在文縣西北寰宇記在廢長松縣西七里

  從故松州黨藂山來至當州白馬水口絶形如龍頭鞏昌府志其山延亙甚遠自四川松潘衞之㬪

  溪所境延亙入縣境止於縣西之白馬水天魏山在文縣西北徼外元和志在長松縣北三

  十一里縣志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下有天池亦謂之天池山接本州界素嶺山在文縣西

  北徼外元和志在南安縣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黒水出此寰宇記與常芬縣分界高聳冬夏積雪故

  名通志今名露骨鹿玉山在成縣東十里雲徑如綫有獅子洞洞旁溪水潄石如玉名玉

  泉朱梁貞明元年蜀將王宗翰退保鹿臺山或曰即此方山在成縣東四十里接秦州徽縣

  界 按方輿勝覽謂晉時武都氐屠飛啖鐵嘗據此今考屠飛啖鐵所據乃隴州之方山原非此山

  兑山在成縣東廢栗亭縣北方輿勝覽以為即古和仲所宅寶井山在成縣東

  南舊唐書本紀長慶三年移成州於寶井堡方輿勝覽寶井山傍曰紫金山即今郡治所據縣志在

  今縣東南十里鳳凰山在成縣東南水經注廣業郡南鳳溪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漢世

  有鳳凰至故謂之鳳凰臺北去郡二里杜甫詩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方輿勝覽在縣東南十里

  下有鳳村山腰有瀑布名迸璣泉五仙山在成縣南三十里五峯連亙山半有洞五相去

  各百步舊傳公孫氏五子學仙於此仙掌山在成縣南元和志在同谷縣南五里泥功

  山在成縣西南齊建武二年魏遣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楊靈珍據泥功山四年靈珍以泥功山歸

  順以為北梁州刺史周明帝初趙昶破仇周貢等於泥功嶺即此元和志貞元五年於同谷西界泥

  功山權置行成州方輿勝覽郡西有舊城基泥功廟石像天成 按泥功一作泥公仇池山

  在成縣西一名瞿堆又名百頃山辛氏三秦記本名仇維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在倉洛二谷閒形如

  覆壺仇池記上有池百頃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有樓櫓卻敵分置調均竦起數丈有逾人功凡

  二十一道可攀緣而上東西二門盤道上下凡七里上則岡阜低昂泉源交灌宋書氐胡傳仇池地

  方百頃四面斗絶高平方二十餘里羊腸盤道三十六回上豐水泉煮土成鹽齊書氐於其上平地

  立宫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爲板屋土牆所治處名洛谷水經注瞿堆絶壁峭峙孤險雲高開山圖

  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左右悉白馬氐矣隋書地理志上祿縣有百頃堆元和志

  在上祿縣南八十里上有數萬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向其地良沃楊氐故累世據焉方輿勝覽在郡

  西百里下有飛龍峽以氐楊飛龍所據而名其東乃杜甫天寶避亂居此有龍灣虎穴甫詩云停驂

  龍潭雲回頭虎崖石又寄贊上人云徘徊虎穴上面勢龍浤頭天井山在成縣西二十里方

  輿勝覽山有白龍潭雞頭山在成縣西元和志在上祿縣東北二十里隗囂使王孟塞雞頭

  道即此方輿勝覽在今縣西南十五里縣志狀如雞頭中有龍洞石船山在成縣西北四

  十里上有龍湫青塘嶺在文縣南通鑑注繇青塘嶺入龍州爲左擔路凡一百五十里即鄧

  艾入蜀之道舊志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赤磨嶺在文縣西南寰宇記文州西南至番界八

  十里以赤磨嶺為界西北至番界一百三十五里以大恭嶺為界木皮嶺在成縣東與秦

  州兩當縣連界杜甫詩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南登木皮嶺艱險不可論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

  奔始知五嶽外别有他山尊方輿勝覽嶺在郡東二十里黄巢之亂王鐸置關於此以遮秦隴路極

  楊家巖在州北一百里控白水江險峻有泉又蛇倒退巖在州東北五十里最險

  羊巖在丈縣西北九域志文州西北至野羊巖一百八十五里通志有貓兒巖在文縣西百餘

  里為階州道路棧道倚巖極為險峻滴水巖方輿勝覽在文州北亂山矗立兩峯劃開如鴉

  髻對峙有飛泉千尺居人置槽引之以給用醉仙巖在成縣南方輿勝覽巖壁閒有仙像

  如世間所畫醉仙狀元統志在州南十五里俗呼道士巖七佛巖在成縣南七里上有七古

  佛及香泉龍帝峽在州西南宋雍熙三年福津縣有大山飛來自龍帝峽壅白水江逆流壊

  民田數百里即此峯貼峽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與番羌地相接宋時置砦於此花石

  峽在州北一里物𩔖相感志峽中有石青質黒章其文有松柏人物溪橋水石山林之狀可斲爲

  仙人峽在州北二十里峽𫝑險峻易據難攻其北即望城關龍峽在成縣南十里

  濁水所經峽南半山有洞曰雷洞宋紹興初金兵至郭執中集鄉豪守此以拒之魚竅峽

  在成縣西二十里鷲峽在成縣西北晉太和六年苻堅遣苻雅等伐仇池至鷲峽與楊纂戰

  於峽中後魏太和二十一年李崇討仇池鎮將楊靈珍靈珍遣從弟建屯龍門自帥精勇據鷲峽以

  拒崇通鑑注仇池東南有龍門戍鷲峽在仇池之北角弩谷在州東接漢中府畧陽縣界寰

  宇記郡國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將姜維勦五部氐羌之所通志在沮水西八十里

  孔函谷在州境西固城南三國蜀漢景耀末姜維聞鍾㑹諸軍已入漢中自沓中引還聞諸

  葛緒已塞道屯橋頭乃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緒後即此城平峪在文縣東一百二十里又

  小盤峪在縣東一百四十里白馬峪在文縣西南十五里銀峪在文縣西北七十里

  其下産銀又鉢峪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長平峪在文縣東北九十里又大盤峪在縣東北

  百七十里五仙洞在州東二十里羌水南岸溪㵎幽折相傳為神仙棲止之地洞深不可測

  中有卧龍坪地寬廣可容百人上清洞方輿勝覽在文州西北四十里其深莫測又飛印洞

  在州西其高接天在天魏湫旁龍洞在成縣西洞口可容十餘人直下三十丈觀者縋而上下

  中有水不涸元統志龍洞院在州西南十五里香水洞在成縣西北五十里茂林修竹中有

  龍蟠又黃蜃洞在縣北中有石青黃其形夭矯若蜃觀音洞在成縣東北兩山壁立洞在山

  半至為高險鍾乳洞在成縣東北三十五里産鍾乳紫水在州東元和志武都有紫

  水其泥亦紫漢朝封璽書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舊志紫水河在州東八十里源發迭石北南注白

  龍江凡八十里羌水白鞏昌府流入經州南又東南流經文縣界合白水水經注自宕昌婆川

  城人東南陽部水注之又東南逕武階城西南又東南逕葭蘆城西洋湯水入焉又逕葭蘆城南又

  逕餘城南又東南左㑹五部水又東南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故城九十里元和志一名陵水

  經武州城南二里又曲水縣有太白泉一名羌水經縣北一里寰宇記白水江從西番界東流到階

  州流入文州合嘉陵江又武州水在故長松縣東八十里從故㬪州常芬縣下流入長松縣東過入

  白水江通志白水江在州南二里舊志岷江源出岷州衛分水嶺東南流入階州名白龍江經州城

  南入文縣界皆即此 按輿圖香水河發源番界東流逕西固城南與岷江合即羌水也白龍江乃

  岷江之别名自階州以下又謂之黒水江舊志於二水源流皆未清晰乳水在州南三十里

  源出石峪東北流入白龍江每清明日魚湧出居人以時取之清江水在州西其南又有東

  川俱發源番界東流入白龍江陽部水在州西水經注水出東北陽部溪西南流逕安民戍

  又西南注羌水通志有西水河在州西三十里南流入白龍江又北峪水在州西門外源發南坪合

  赤沙水南入白龍江几一百二十里水𫝑洶湧時衝決為患平樂水在州東北水經注水

  出武階東北四十五里東北流又逕甘泉戍南又東逕平樂戍南又東入漢白水在文縣南

  自徼外流入又東南流入四川保寕府昭化縣界漢書地理志甸氐道白水出徼外東至葭萌入漢

  過郡一行九百五十里宋書自西傾至陰平界氐居水上者為白水氐水經注水出臨洮縣西南西

  傾山水色白濁東南流與黒水合又東逕洛和城南洛和水注之又東南逕鄧至城南又東南與大

  夷祝水合又東與安昌水㑹又東南入陰平得東維水又東南逕隂平故城南白馬水東北注之又

  東逕陰平大城北又東偃谿水入之又東逕偃城北又東北逕橋頭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

  稱又東逕郭公城南又東雍川水注之又東合空冷水又東南與南五部水㑹又東南逕建陽郡元

  和志水經鉗川縣南二十八里又東經同昌縣西百步又東經帖夷縣南百步寰宇記在文州城外

  五十步源從故松州赤磨嶺流下扶州故萬泉縣東至曲水縣界通志白水江源出松潘衞界俗亦

  名清水江雍川水在文縣南水經注源出西南雍溪東北注白水又空冷水亦出西南窮谷

  又南五部水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東南流東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洛和水

  縣西南徼外水經注西南出洛和溪東北流逕南黒水城西又北注白水夷水在文縣西南徼

  外水經注大夷祝水出夷祝城西南窮溪東北流合洋洪水又東北入白水白馬水

  縣西南水經注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溪東北逕長松縣北又東北注白水寰宇記源出曲水縣西

  南會敬山下又曰廢長松縣有石馬泉源從故松州黨藂山來至當州合白水水中有石如馬

  昌水在文縣西北徼外水經注安昌水源發衞大西溪東南經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合無累

  水又東南入白水東維水在文縣西北水經注出西北維谷東南流經維城西又東南入

  白水寰宇記今名卭維水出曲水縣東北卭維谷洋湯水在文縣北水經注出西北陰平

  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又東合羌水縣志有五渡河在縣北七十里源出

  洋湯池逕縣北東入白龍江即洋湯水也通志五渡水其流曲折行者經此凡五渡俗訛爲五土河

  西漢水自鞏昌府西和縣流逕州東北成縣西南又東入漢中府畧陽縣界水經注自蘭倉

  城會兩溪又南入嘉陵道而爲嘉陵水又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又東合洛谷水又東合洛

  漢水又東南逕濁水城南又東南會干樂水謂之會口又東南逕修城道南與修水合通志犀牛江

  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即西漢水有犀牛江廟在其旁舊志漢水逕成縣界亦名鐔家河在縣西百

  渥陽水在成縣東亦謂之泥陽水水經注北出渥谷南逕白石縣東又南入濁水元和

  志同谷縣有下辨水一名甘泉在縣東北七十里方輿勝覽發源天水谷東南流至泥陽鎮與栗亭

  水合通志在縣東五十里濁水在成縣南東南流入秦州徽縣界亦謂之白水司馬彪續漢書

  虞詡爲武都太守按行川谷自沮至下辨東三十餘里有峽峽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輒溢

  敗埭城郭詡使人燒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䥴去焉遂無泛溺之患水經注出濁城北東流與丁

  令溪水會又東逕武街城南又東宏休水注之又東逕白石縣南又東南合渥陽水又東南與仇鳩

  水合九域志栗亭縣有栗亭川即濁水也方輿勝覽有天水發源栗亭縣東南流入河池界合嘉陵

  江舊志今有南河在縣南一名下辨水源出縣西南青渠堡東流㑹東河入龍峽又東南至徽縣境

  合嘉陵江皆即濁水也洛谷水在成縣西北水經注有二源同注一壑南逕仇池郡西瞿

  堆東西南入漢水舊志洛谷川源出縣西北山谷中西南逕駱谷城下又西南入漢通志在縣西八

  洛漢水在成縣西北水經注北發洛谷南逕威武戍南又西南與龍門水合又東南逕

  上祿縣故城西修源濬導逕引北溪南總兩川單流納漢通志六漢水在縣西北六十里即洛漢水

  也源出西和縣境流逕縣之六漢堡西入西漢水丁令溪水在成縣西北水經注北出

  丁令谷南逕武街城西東南入濁水又宏休水北出溪南逕武街城東而南注濁水舊志今有東河

  在縣東源出秦州南入龍峽合南河即丁令溪也 按輿圖成縣東濱黒峪江源出秦州南街子鎮

  西南流東㑹烏油江麻沿河又曲折而南西會二水逕縣東㑹南河又東南合西漢水為白水江凡

  流二百餘里即東河也以大小言此當為濁水舊志據水經注以南河為濁水以此為丁令溪然水

  經注濁水先合丁令溪乃逕武街白石之南今東南二河會合在白石之東亦與水經注不合今東

  河或即渥陽水也建安川水在成縣西北自階州流入境又東北流入西漢水水經注

  導源建威西北山二源合注東與蘭坑水㑹又東逕蘭坑城北建安城南又東北逕塞峽沙川

  在州境西固城西十里裴公湖在成縣西南隅唐刺史裴守真所開因名花柳夾岸為一

  縣之勝有隄曰雲錦隄天池在文縣西北方輿勝覽在天魏山下亦謂之天魏湫合眾山水

  凹為大壑環一百五十里積水其中水平山顙不見畔岸郡志即洋湯池也池旁有洋湯廟祈雨輒

  萬丈潭在成縣東南唐杜甫有詩方輿勝覧在縣東南七里相傳曾有黒龍自潭飛出

  通志又有黃龍潭在縣西二十里其深莫測有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磨崖記又白龍潭在縣西八十

  鳳凰潭在成縣東南鳳凰山下西園渠在文縣南溉田百餘頃又有雪夜碧

  雲復古清波三關等渠並在縣南有灌溉之利又有東峪鄉等山㵎六道溉田一頃臨江鄉等九渠

  溉田十五頃甘棠渠在文縣西三十里引水入城溉田千頃相近有東谷渠又縣西有流

  春渠溉田百頃三眼泉在州境西固城北流注白水江金泉在成縣東郭外出洞穴中

  清澈甘寒深二丈俗𫝊昔人於此得金因名藥水泉在成縣東四里飲之可愈疾

  繩泉在成縣南七里龍峽下萬丈潭側通志又有十九泉在縣西南四十里杜甫詩近接西南

  地長懷十九泉







                        前恊修官温子巽恭纂輯

                        前總纂官蔣元専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階州直隸州

︹古蹟︺赤萬故城在州東魏書地形志太和四年置赤萬郡後改為縣屬武階郡隋書地理

  志西魏置萬郡治覆津又統赤方接難五部三縣後周並廢入覆津舊唐書地理志萬郡故城在覆

  津縣東北三十里臯蘭故城在州東劉宋元嘉十九年方明等討楊難當難當遣其

  將苻宏祖等固守臯蘭齊書武興西北有臯蘭戍去仇池二百里唐書地理志景福元年更武州為

  階州治臯蘭鎮寰宇記後唐移階州治福津仍領將利縣在州東二百十五里蓋即臯蘭鎮也元至

  元七年省入階州福津故城在州東南漢武都郡地後魏興安二年楊文德圍武都囘

  軍還覆津據險自固地形志南秦州有武階郡領北部南五部赤萬三縣隋書地理志武都郡統覆

  津縣後魏初曰翫當置武階郡西魏又置覆津縣及萬郡後周郡廢并廢翫當入焉開皇初武階郡

  又廢舊唐書地理志後魏於今縣東北三十里萬郡故城置覆津縣元和志縣西北至武州六十六

  里本魏武階郡隋罷郡移覆津於故郡置唐書地理志福津縣本覆津景福元年更名寰宇記唐大

  中五年立武州於福津景福元年改為階州治臯蘭鎮後唐長興三年始移治焉元史地理志階州

  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至元七年併福津縣入州州志階州舊城在坻龍岡上明洪武五年

  改建今城通志在州東南八十里葭蘆故城在州東南七十里宋元嘉二十年楊元之

  子文德據白崖以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進戍葭蘆城元徽初以武都王楊文度為北秦州刺史昇

  明初魏將皮歡喜破葭蘆斬文度以楊難當族弟廣香為隂平葭蘆鎮主魏書地形志太和四年

  南五部郡後改南五部縣屬武階郡隋書地理志西魏置曰南五部縣後改名盤隄縣并入武陽郡

  及葭蘆縣後周郡廢并縣入焉元和志盤隄縣西北至武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河池縣地後魏廢帝

  於此置武陽郡隋罷其縣城魏鄧艾與蜀姜維相持於此築城置葭蘆戍後於此置縣寰宇記縣在

  州南一百三十五里廢帝前二年置武陽郡領盤隄縣恭帝元年於今州東南一百四十二里移盤

  隄縣於故郡因山為名武州陷後廢將利故城在州西北蜀漢景耀初姜維請於武階石

  門皆立圍守魏書地形志南秦州領武都郡治石門縣太平真君九年置隋書地理志武都郡西魏

  置武州治將利縣舊曰石門西魏改曰安育後周改曰將利置武都郡後改曰永都郡開皇初郡廢

  大業初置武都郡元和志後魏平仇池於仙陵山東置武都鎮宣武帝於鎮城復置武都郡廢帝改

  置武州大業三年改郡武德元年復為州南至文州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成州二百八十里將利縣

  郭下本漢羌道縣地唐書地理志武州因沒吐蕃廢大厯二年復置為行州成通中始得故地景福

  元年更名階州治臯蘭鎮平樂故城在州東北漢置平樂道屬武都郡後漢廢魏書地形

  志修城郡領平洛縣太和四年置後廢九域志將利縣有平洛鎮明置平洛驛皆即故平樂也

  提故城在州東北二百里宋書大明四年魏寇北險平孔提太 楊歸子擊破之魏書地形

  志武都郡領孔提縣隋書地理志建威縣有西魏孔提郡後周廢隂平故城在文縣西

  北古羌氐地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屬廣漢郡為北部都尉治後漢安帝永初二年廣漢塞外

  參狼羌降分北部為屬國都尉蜀漢建興七年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隂平克之景漢六年姜維請

  遣張翼等分䕶陰平橋頭既而魏將鄧艾自陰平入蜀華陽國志蜀克陰平魏亦遥置隂平郡屬雍

  州及蜀亡始合為一屬秦州晉書地里志陰平郡泰始中置治陰平縣永嘉六年隂平都尉董沖據

  郡叛降李雄太寕元年氐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難敵克陰平劉宋昇明初魏以楊廣香為陰平公葭蘆鎮主亦通於

  建元元年以廣香為沙州刺史二年進西秦州刺史後魏神龜元年以氐酋楊定為陰平王梁天

  監初以楊崇祖子孟孫為沙州刺史隂平王魏孝昌中楊法琛據陰平附魏廢帝元年以為黎州刺

  史二年與種人相攻成州刺史趙昶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處之元和志陰平自晉永嘉以後氐羌

  據之不為正朔所頒故江左諸志不錄至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理陰平郡隋大業二年罷州縣

  屬武都郡唐武德元年復為文州西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一百五十里治曲水縣本漢之

  陰平道也永嘉末地陷李雄後魏平蜀置曲水縣大厯十四年西戎犯邊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

  以舊城在平地窄小難守遂移於故城東四里萬原上即今州理也寰宇記曲水縣在南北二江之

  曲因名唐建中中移就州東麻關谷口鄧艾姜維故城置方輿勝覽在直西五里平地唐徙高阜號

  曰文同谷故城在成縣治元和志縣西北至成州一百八十里本漢下辨道地魏宣

  帝置廣業郡及白石縣恭帝改白石為同谷唐書地理志成州本治上祿寶應元年沒吐蕃貞元五

  年於同谷之西境泥公山權置行州成通七年復置徙治寶井堡後徙治同谷又同谷縣武德元年

  以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咸通十三年復置寰宇記梁開平初改為文州後唐同光初復

  舊宋史地理志成州寶慶三年以理宗濳邸升同慶府元史地理志元仍為成州至元七年併同谷

  縣入栗亭故城在成縣東寰宇記北魏正始中置廣業郡領白石栗亭二縣後廢為

  鎮縣在成州東五十里後唐清泰三年置縣理栗亭川宋因之元史地理志嵗壬寅田世顯挈成都

  府歸附令遷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尋廢通志在縣東七十里武都故城

  縣西古白馬氐地漢書本紀高后三年武都道山崩地理志武都郡元鼎六年置治武都縣天池大

  澤在縣西後漢移郡治下辨以武都縣屬之西南夷傳武帝開白馬氐以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寰

  宇記魏黄初中徙武都於美陽在京兆好畤界其時以故地為武都西部都尉理蜀建興七年諸葛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始入蜀後屬晉復為郡至愍帝末氐豪楊茂搜王於武都之地至楊難

  當為宋所滅其地遂廢後魏徙置鎮於仙陵山東下辨故城在成縣西三十里秦置漢

  初曹參役定三秦攻下辨故道地理志下辨道屬武都郡後漢曰下辨縣為武都郡治元初二年

  狼羌寇武都遷虞詡為太守擊破之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進兵漢中使吳蘭屯下辨為魏將曹洪所

  破至建興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克之晉時仍為郡治華陽國志武都郡治下辨一曰武街是也建

  興五年氐帥楊難敵與弟堅頭分部曲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辨堅頭屯河池難敵子殺嗣立仍稱下

  辨公宋元嘉十九年楊難當以子順為雍州刺史屯下辨後魏高祖初皮歡喜為仇池鎮將夷首强

  奴子等歸附置廣業固道二郡以居之地形志東益州有廣業郡領廣業廣化二縣水經注濁水東

  逕武階城南故下辨縣今廣業郡治隋書地理志後周廢下阪縣入修城通典後魏下辨為下阪也

   按今成縣縣治乃北魏之同谷縣隋書地理志同谷縣舊曰白石置廣業郡元和志同谷縣魏宣

  帝於此置廣業郡寰宇記縣本漢下辨道地水經注以為廣業郡治即故下辨縣與諸書不合

  陽故城在成縣北本名厯城又名建安城宋書氐胡傳太元八年氐胡楊定據隴右治厯城

  城在西縣界去仇池百二十里水經注建安水逕建南城南其地故西縣之厯城也後改為建安太

  和元年皮歡喜討楊鼠於仇池軍到建安鼠棄城遁隋書地理志漢陽郡治上祿縣舊置仇池郡後

  魏置倉泉縣後周廢階陵豐川建平城階四縣入焉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漢陽郡舊唐書地理志

  成州理楊難當所築建安城隋為漢陽郡武徳元年改置成州天寶元年改為同谷郡唐書地理志

  寶應元年沒於吐蕃咸通後徙治同谷仇池故城在成縣西仇池山宋書氐胡傳𦰩末

  隴右豪族楊騰子駒居仇池地方百頃因以百頃為號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至晉太元中

  楊定求割天水之西縣武都之上祿為仇池郡齊書氐於其上平地立宫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為

  板屋土牆所治處名洛谷魏書地形志洛谷城太平真君七年置仇池鎮太和十二年為梁州正始

  初置南秦州隋書地理志西魏曰成州大業𥘉改置漢陽郡治上祿通志在西和縣南百里舊志洛

  谷城在縣西八十里廢扶州在文縣西徼外隋書地理志同昌郡西魏逐吐谷渾置鄧州開

  皇七年改曰扶州治尚安統同昌縣西魏置元和志扶州古西戎之地秦漢迄晉皆屬番夷後魏討

  定隂平鄧至羌立為寕州分置昌寕帖夷等郡後改為鄧州因鄧至羌為名隋改扶州大業三年

  同昌郡唐武德元年重置扶州東北至文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松州驛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故

  芳州三百里冶同昌縣本後魏舊縣廢帝前元年置寰宇記扶州大厯五年以吐蕃擾叛移入山險

  以理之尋陷入吐蕃大中二年收復今廢爲扶州鎮隸文州羌道廢縣在州境西固城

  西北漢置屬隴西郡後漢屬武都郡晉省魏書地形志武都郡石門縣有羌道城明統志西固城千

  戸所在岷州衞南元置漢番軍民千户所明改名鞏昌府志元至元二年以元帥汪鄂勒哲特穆爾

  守其地二十六年設西固千户所 汪鄂勒哲特穆爾舊作汪完者帖木兄今改建威廢

  縣在州北魏書地形志武都郡領白水縣太平真君几年置郡後改隋書地理志武都郡領建威

  縣後魏置白水郡後廢改爲白水縣西魏復立郡改爲綏戎後周郡廢改爲建威縣并廢洪化縣入

  焉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省建威入將利長松廢縣在文縣西南後周本紀明帝二

  年以葭蘆郡置文州隋書地理志武都郡統長松縣西魏置曰建昌又置文州及盧北郡開皇初郡

  廢十八年改縣曰長㳂大業初州廢元和志縣西南至文州七十里後魏之建昌縣也屬盧北郡盧

  北故城在縣東五十二里因葭蘆鎮為名寰宇記廢長松縣在曲水縣西一百里後周武成二年

  同和郡同徙於此隋改長松以地多喬松為名唐貞元六年廢入曲水 按水經注有長松縣在白

  水之南陰平西南界蓋晉魏時氐人所置今縣乃在陰平之北近葭蘆鎮蓋此取故名非故地又寰

  宇記云在曲水西亦與元和志不合正西廢縣在文縣西南五十五里隋書地理志西魏

  置屬武都郡唐書地理貞觀元年省入曲水甸氐故道在文縣西漢置甸氐道屬廣漢

  郡後漢屬廣漢屬國都尉華陽國志屬陰平郡晉省李奇曰甸音媵顔師古曰食證反帖夷

  廢縣在文縣西隋書地理志同昌郡統帖夷縣西魏置又置昌寕郡開皇三年郡廢元和志帖

  夷縣西至扶州一百里後魏廢帝元年置舊唐書地里志萬𡻕通天二年改為武進縣神龍初依舊

  為帖鉗川廢縣在文縣西隋書地理志同昌郡領鉗川縣西魏置有鉗川山元和志

  鉗川縣東至扶州一百三十里後魏廢帝二年置因鉗川山為名尚安廢縣在文縣西

  北隋書地理志同昌郡治尚安縣西魏置縣及鄧寕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置同昌郡元和志尚

  安縣東南至扶州一百十里後魏恭帝後三年置屬武進郡舊唐書地理志萬全縣後魏置武進郡

  又改為上安郡隋廢郡為尚安縣舊治刺利村長安二年移治黒水堡至徳二載改為萬全

  陽廢縣在成縣東隋書地理志同谷縣境有泥陽縣西魏廢入朱梁貞明初蜀將王宗翰趨

  秦州與孝茂貞將郭守謙戰於泥陽即故縣也上祿廢縣在成縣西南漢置縣屬武都郡

  後漢因之宋書氐胡傳晉太元中楊氐求割天水西縣武都上祿置仇池郡水經注在仇池東南隋

  改倉泉為上祿在仇池北非漢故縣也階陵廢縣在成縣西北魏書地形志南秦州仇

  池郡領階陵縣太平真君四年置又領倉泉縣太和四年置隋書地理志漢陽郡治上祿縣舊置仇

  池郡後魏置倉泉後周廢階陵豐川建平城階四縣入焉元和志漢上祿縣後魏改為階陵周武帝

  改為倉泉墮改為上祿唐書地理志上祿縣沒吐蕃後廢通志在縣西百里 按地形志階陵本仇

   也郡首縣又考水經注階陵在仇池之北上祿在仇池之南又考唐時上祿實在仇池之北則非上

   祿故縣及故仇池而為階陵地可知參取元和志之說蓋周時省階陵入倉泉仍移倉泉治之隋復

   取漢故名也元和志謂上祿本漢舊縣通典謂即洛谷皆誤郭公城在文縣東水經注白

   水東逕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於陰平也築之因名鄧艾城在文縣東元和志在曲水

   縣東七里魏景元四年鄧艾伐蜀時所築又姜維故城亦在縣東七里後主今維於此築城與鄧艾

   鄧至城在文縣西徼外後魏本紀太和五年至國朝貢諸夷傳鄧至者白水羌也世

   為羌豪因地名自稱鄧至其地自街亭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俗與宕昌同周書魏恭

   帝元年鄧至王像檐桁失國來奔太祖令宇文導率兵復之水經注白水東南逕鄧至城南元和志

   鄧至故城在同昌縣城南三里黒水城在文縣西徼外水經注黒水西南逕黒水城西唐貞

   元八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奏敗吐蕃於芳州及里水堡即黑水城也安昌城在文縣西

   北徼外水經注安昌水源發衞大西溪東南逕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入白水蓋鄧至所置郡也元

   和志安昌城在帖夷縣東北三十二里後魏廢帝遣儀同宇文昶殄陰平鄧至二蕃立寕州修築故

   濁水城在成縣西南亦曰濁水戍宋元嘉十九年裴方明伐仇池與楊難當將苻宏祖

   戰於濁水破斬之二十年秦州刺史胡崇之行至濁水去仇池八十里魏將拓拔齊等邀敗之五代

   志在上祿縣東南武階東北建威城在成縣西北後漢末所置戌守處蜀漢建興七年

   葛亮遣兵攻武都陰平自出至建威遂取二郡景耀初姜維請於西安建威立諸圍戍又周改白水

   為建威非此龍門戍在成縣西南仇池東南後魏李崇討楊靈珍靈珍於龍門北數十里

   中伐樹塞路以拒魏兵水經注龍門水東南逕龍門戍東杜甫宅在成縣西元統志在飛龍

   八景樓在成縣治西裴公湖側八景取仇池子美祠鳳凰臺醉仙巖仙人龕鹿玉山泥

   公山裴公湖也宋張舜民詩八景更從何處見一山惟有此樓高絳帳臺在成縣東北七

  十里舊志相傳漢馬融設敎處得要亭在文縣東十里吕凝之詩使君獨具登臨眼亭上江

  山畫不如赤亭在成縣西南後漢元𥘉二年羌衆攻圍赤亭太守虞詡擊破之宋元嘉十八年

  裴方明伐楊難當破其子和於修城追至赤亭按劉昭郡國志注下辨縣有赤亭而虞詡𫝊注以

  為即南安之赤亭誤石鼓閣在州東九十里月臺山清暉閣在文縣舊州治宋張

  覺本有賦飛仙閣在文縣西十五里山巖刻飛仙閣三字邀月閣在成縣舊州治

  又有拓仙發興二閣皆宋時建安靜堂在文縣舊州廳後宋吕凝之詩峽束秋空一綫青萬

  山深處長官廳此堂虛曠無餘物四面齊開碧玉屏坐嘯堂在文縣舊州治吕凝之詩使君

  坐嘯無他事楊柳陰中早放衙雙梧堂在成縣舊州治宋張行成記湖山堂

  縣裴公湖雲錦隄上清風軒在成縣舊州治曡嶂前後為之屏几宋晁說之記

 ︹關隘︺七防關在州東二百里路通陜西漢中府畧陽縣明設巡司於此今裁又白馬關在州

  東二百四十里今有州判分駐又青崖關在州南九十里化馬關在州境西固城東五十里

  成化十九年築又牛圈巷在所東九十里正德元年築皆在山麓化石關在州境西固城

  北九十里又城西二里有武都關平定關在州境西固城西北三十里宋史地理志福津

  縣有平定關望賊關在州北一百七十里道出秦州有兵戍守玉壘關在文縣東

  南一百二十里路通四川劒州臨江關在文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本臨江砦其下即臨江渡

  也為隴蜀通道又老䑕關在縣西北階州通路火燒關在文縣北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一

  黄渚關在成縣北七十里萬山中明設巡司今裁青閣在州東南方輿勝覽福津

  縣有青閣牛閣赤閣鵞鼻閣舊為往來險道安化鎮在州北九城志福津縣有安化利亭

  石門角弓河口故城六鎮舊志在州東北利亭鎭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俗訛為栗亭石門鎮在州

  西又西為角弓鎮即故角弓峪平洛鎮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九域志將利縣有蘭臯平洛

  新安東故城四鎮舊志平洛鎮即故平洛縣又東故城鎮在州東南扶州鎮在文縣西九域

  志曲水縣有扶州永定宕由道路方維五鎮舊志扶州即廢州也方維在縣東南詳見四川志

  陽鎮在成縣東即故泥陽縣九域志栗亭縣有泥陽鎮人同谷縣有府城西安二鎮元統志府

  城鎮本龍門鎮後改又西安鎮在縣西峯貼峽砦在州西九域志福津縣有峯貼峽武

  平沙灘三砦舊志三砦俱在州西境峯貼峽 本朝設把總駐守楊家砦在州北一百里

  方輿勝覽階州有楊家崖即家計砦控白江月掌山路建炎紹興間呉玠兄弟圖保蜀口時四川皆

  未有城命各州皆擇地為砦而家計砦最扼險阻又素有積栗豐於水泉寇至常不能破鐵鑪

  寨在文縣南四十里又哈喃壩寨在縣西南六十里陰平寨在縣西八里即故縣重石寨

  在文縣界九域志縣有重石毗谷張𣸸磨蓬留券羅移思村戎門特波九寨水銀一務西固

  堡在州西本屬鞏昌府 本朝乾隆十八年來屬城周六百丈設州同都司駐防又殺賊橋有外

  委防守屬西固堡階州在城驛在州治北明置東至文縣臨江驛一百四十里西至

  殺賊橋驛一百二十里北至小川驛二百五十里殺賊橋驛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明

  置西至西固廳六十里西北至岷州西津驛一百四十里文縣在城驛在縣治西北隅

  明置至臨江驛一百里臨江驛在文縣西北臨江關為隴蜀孔道成縣在城

  驛西至小川驛四十里東至秦州徽縣九十里小川驛在成縣西四十里州東北二百

  五十里舊名平洛驛今改名舊有驛丞 本朝乾隆七年裁歸縣管

 ︹津梁︺南橋在州城南造舟為梁跨白龍江上板橋在州北八里其南一里又有下板橋

  紅丹橋在文縣東四十里又新津橋在縣東三十里廣濟橋在文縣東南一百十

  里又玉壘橋在縣東南一百十里皆跨白水陰平橋在文縣南門外跨白水上所謂陰平

  橋頭也水經注白水東逕橋頭昔姜維之將還蜀也諸葛緒邀之於此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劒閣而

  鍾會不能入也通志在縣西南一里白水急流中有石二道就石立柱成橋長二十餘丈哈南

  橋在文縣西南六十里路通生番界什方橋在文縣西三十里白水所經

 ︹陵墓︺︹南北朝︺楊難當墓在成縣西四十里九域志墓在階州︹宋︺楊政墓

  在成縣東

 ︹祠廟︺杜工部祠在成縣治左忠節祠在文縣治西祀宋劉銳趙汝曏周文

  王廟在文縣治西北武王廟在州城内唐公廟在成縣東南縣志祀唐高祖之

  祖李忠烈廟在成縣冶祀宋將劉維輔

 ︹名宦︺︹漢︺孔奮扶風茂陵人建武中除武都郡丞時隴西餘賊隗茂等夜攻府舍殺郡守畏奮

  追擊乃執其妻子欲以爲質奮年巳五十惟有一子終不顧望窮力討之吏民感義莫不用命遂擒

  滅茂等奮妻子亦爲所殺世祖下詔襃美拜武都太守舉郡莫不改操爲政明斷甄善疾非郡中稱

  為清廉范京兆杜陵人顯宗時為武都太守隨俗化導各得治宜虞詡陳國武平

  人安帝時羌寇武都以詡有將帥之畧遷武都太守詡日夜兼行令吏士各作兩竈日増倍之羌不

  敢逼既到郡兵不滿三千而羌衆萬餘攻圍赤亭數十日詡多設方畧掩擊大破之賊由是敗散乃

  築營壁三百八十所招流亡假賑貧人郡遂以安先是運道艱險詡按行川谷自沮至下辨燒石翦

  木開漕船道於是水運通利𡻕省四千餘萬詡始到郡戸纔盈萬二三年閒遂増至四萬餘户鹽米

  豐賤十倍於前︹隋︺楊文思華陰人周天和初為武都太守十姓獠反文思討平之︹唐︺

  裴守真絳州稷山人武后時為成州刺史政不務威嚴吏民懷之及去送者千數出境尚不

  ︹五代︺︹唐︺郭瓊平州盧龍人清泰初刺階州城壘未葺蜀人屢寇瓊徙城保險民乃

  無患受詔攻文州拔二十餘砦生擒數百人︹宋︺李渭河陽人知鳳州兼階成州鈐轄初屬

  戸寇陷階州沙灘砦渭至詰所以然者乃都校趙釗擾之奏流釗道州以恩信諭酋帥復其砦

  泰普州人仁宗時知成州奏平戎策十五篇宇文之邵漢州婦竹人芙宗時為曲水令

  轉運以輕縑高其價使縣鬻於民之邵言縣下江上山地狹人貧耕者無幾方𡻕儉餓羌夷數入寇

  不可復困之以求利運使怒會神宗即位求言上疏不報遂致仕劉昌祚真定人神宗時

  知階州討平母家等族又平㬪州蒲卣閬州人通判文州有獻議者欲開文州徑路達陜西

  卣言洮岷積石至文為甚邇自文出江油鄧艾取蜀故道也異時鬼章欲從此窺蜀為其阻隘而止

  夏人志此久矣可為之通道乎議遂塞家愿眉山人大觀中通判文州鄀守鄭行純憑内侍

  勢自恣罷番夷互市啟邊釁愿爭之不從徑下令復其舊守怒交章互奏俱報罷安丙

  人寕宗時調曲水丞呉挺為帥知其才邀致之劉銳知文州嘉熙元年兵來攻銳與通判趙

  汝曏乘城同守率軍民晝夜搏戰殺傷甚多拒守兩月餘援兵不至銳度不免集其家人盡飲以藥

  皆死家素有禮法幼子同哥才六𡻕飲以藥猶下拜受之左右感慟銳及二子皆自刎死汝曏宣城

  人善射城破猶提雙刃入陣中十六矢被執以死事聞爲立廟︹明︺朱顯忠如臯人太祖時

  從傅友徳征蜀克文州留顯忠守之蜀將丁世真誘番賊來攻或勸出城求生顯忠厲聲曰爲將守

  城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耶決戰而死贈都指揮使周尚文西安後衛人武宗時守備

  階州計禽叛畨孫仲嗣膚施人性慷慨好俠烈宗禎初由𡻕貢生爲階州學正流寇充斥當

  事知其才委城守寇憚之不敢攻後以大衆陷其城與妻子十餘人並死之贈國子博士

 ︹本朝︺毛洪麟夏縣人初以軍功授秦州知州改階州康熙十五年賊復陷階州洪麟退守州

  西之岡旗寨竭力捍禦 大兵過境供餽無缺以民來復業力請蠲免荒糧三千八百餘石民屯亡

  丁一千有餘州人立碑頌徳韓國元藁城人任西固守備康熙四十八年畨夷入掠邊民

  國元身先士卒與賊戰殺數十人力屈遇害時西固所千總洪章同安人亦戰死

 ︹人物︺︹南北朝︺︹魏︺楊大眼武都氏人少驍捷跳走如飛大和中用爲軍主以功封安

  城縣子累除平東將軍荆州刺史大眼拊循士卒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将帥恒身先兵士當其鋒

  者莫不摧拉︹宋︺牛皓福津人為川陜宣撫後軍中部將紹興五年全薩理罕至秦川宣撫

  副使遣諸校分道伺之皓至瓦吾谷與金將遇皓所部步卒不滿二百金人見皓異於他人欲招之

  皓力戰死 薩理竽改見秦州名宦門張詔成州人少隷張俊帳下積功至和州守嘗被㫖

  介使金孝宗聞其拜祐獻二陵像事嘉之後帥興州甚得士心丁焴福津人為人剛直不受私

  謁累官太府少卿嘉定閒為利州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決事明白吏民信服魏了翁嘗曰武階一

  人而張威成州人居貧賣藥自給或言其才勇乃令戍邊開禧用兵以功累擢沔州都統

  制屢敗金兵張福作亂威擒戮之終揚州觀察使威為將每戰輒克臨陣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

  赤時號張鶻眼每戰不操它兵有木棓號紫大蟲揮之掠陣敵皆靡又創撒星陣分合數變以此輒

  勝御軍嚴整兵行無聲每與百姓避路曹友聞栗亭人武患王彬十二世孫少有大志與

  弟仲友不遠千里㝷師取友登寶慶二年進士辟天水軍敎授北兵再至友聞與弟萬率所部戰敗

  之以功累授關外四州安撫權知沔州北兵五十餘萬大至制置使趙彦呐檄友聞控制大安以保

  蜀友聞與弟萬俱戰死北兵遂長驅入蜀秦鞏人汪世顯還師過戰地嘆曰蜀將軍真男兒漢也盛

  禮祭之事聞贈龍圖閣學士諡曰節萬贈武翼大夫

 ︹本朝︺何宗韓文縣人雍正甲辰進士授禮部主事洊升刑部𭅺中旋升大理寺少卿天性純

  篤嘗言生平所學惟忠恕二字自刑部為廷尉遇大案必反覆詳慎以漢張釋之為法有蔓及者必

  正色曰恐情理法三字不當如是所著有敦仁堂集義乾隆十一年入祀鄉賢祠郭俊實

  文縣人以孝聞於鄉乾隆元年 旌汪養正成縣生員嘉慶四年敎匪滋事養正率鄉

  勇堵禦賊匪張漢潮竄至鄉勇逃避賊執養正誘降養正罵賊不屈臠割死同時生員汪抱一亦以

  罵賊臠割死生員拍丑辰罵賊中賊矛死王中魁成縣武生嘉慶四年敎匪滋事賊突至門

  中魁執矛殺賊五人因力不敵眔被賊擒誘降中魁罵賊不屈死

 ︹列女︺︹明︺竇氏二女階州人萬厯中礦賊左朝登作亂二女被劫至竇家坪投崖死

  朝兒妻王氏階州人嫁甫七日江水大漲朝兒被溺氏沿江哭三日求屍不得遂從夫

  溺處躍入後於下流見二屍𢹂手而岀楊忠妻張氏文縣人忠因救父爲番所害氏

  即自經事聞旌表郭萬春妻米氏文縣人萬春爲虎所銜氏追擊虎虎舎其夫而

  食之事聞旌表王植妻米氏文縣人與同縣米紹元妾王氏皆以拒賊被殺石華

  如妻權氏成縣人爲賊所逼不從連被數刃氣未絶乃觸石死又同縣陳尚表妻姚氏任

  某妻李氏皆以拒賊被殺

 ︹本朝︺夏鉶妻張氏階州人與同州夏誌妻武氏皆夫死守節厯兵亂遭豪强始終不辱

  張榮德妻何氏階州人爲强暴所逼守正遇害康熙年閒 旌王天眷妻

  李氏階州人事繼母以孝聞天眷以營卒殁於戊李痛不欲生有爲議再適者氏即自經死又

  同州譚獻廷妻韋氏宋德隆妻姚氏皆夫亡殉節張明徵妻鄢氏文縣人夫死守

  順治四年遇土寇變避入山寨寨破攜其女投崖下死又母月娃妻王氏文縣人夫亡殉節

  于泰妻何氏成縣人夫亡守節吳三桂偽將欲逼娶之氏斷髮忿詈誓死不從

  暘妻張氏階州人夫亡守節乾隆六年 旌又同州節婦陳常修妻羅氏焦可動妻楊氏

  趙寅妻李氏郭鳳翛妻李氏楊廷桂妻吳氏寇弻敎妻蹇氏賈時妻謝氏生員房峒妻查氏杜葉茂

  妻楊氏席延士妻李氏生員雷逢時妻李氏監生王英妻邢氏又烈婦王宏才妻王氏俱乾隆年閒

   旌儒童高乾妻王氏趙登甲妻劉氏袁文學妻王氏尚自銘妻馮氏武生邢惓妻蹇氏兵丁楊廷

  佐妻仇氏陳鈞妻楊氏王之信妻劉氏向善妻羅氏俱嘉慶年閒 旌楊梓妻何氏

  文縣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又同邑節婦郭獻瑞妻韓氏張龍奎妻韓氏俱乾隆年閒 旌鄢

  伸妻潘氏宋潔已妻席氏張上達妻王氏生員韓鑑妻何氏呉廷秀妻張氏生員米金粟妻張氏俱

  嘉慶二十四年 旌趙正嘉妻盧氏成縣人夫亡守節又同邑節婦張渭妻陳氏武

  殿畿妻郭氏閻詩妻汪氏俱乾隆年閒旌吏員屈偉伸妻賀氏嘉慶十二年 旌

 ︹土産︺金唐書地理志文州貢麩金明統志文縣有金窟在麻倉與昭化縣接界窟如井取之甚難

  布元和志武州貢唐書地理志文州貢綿唐書地理志文州貢麻布舊志文縣岀

  鹽寰宇記階州貢石鹽雄黄元和志武州岀上品雄黄色如雞冠明統志階州岀雄黄

  銀寰宇記階州土産九域志將利縣有水銀務瑪瑙漆西固所岀綠礬寰宇記階

  仇池石通志出仇池山宋蘇軾所藏以為希代之寶雲石硯郡志岀階州

  馬寰宇記階州貢熊 麂明統志俱文縣岀鹿茸唐書地理志成州土貢

  皮寰宇記階州土貢麝香唐書地理志階州文州成州俱貢麝香羚羊角

  地理志階州土貢山雞尾唐書地理志階州土貢唐書地理志階州文州土貢

  蠟唐書地理志成州文州階州俱貢蠟燭郡志成縣岀唐書地理志文州貢

  元和志武州貢寰宇記階州貢山椒花元和志成州貢防葵狼毒唐書地理志扶州貢當歸

  芎藭寰宇記階州岀大黄巴㦸明統志文縣出天門冬麥門冬









                       前恊修官温予巽恭纂輯

                       前總纂官蔣元SKchar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