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十七至五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三至五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十七至五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五十九至六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8.djvu/5

盛京統部表               

                    

 大清一統志

 盛京

 盛京形勢崇高水土深厚長白峙其東醫閭拱其西

   滄溟鴨綠繞其前混同黒水縈其後山川環衞原

   隰沃饒洵所謂天地之奥區也天作地藏自開闢

   以來以待

聖人我

太祖高皇帝誕膺

天命肇造鴻圖始自

  興京撫有葉赫輝發諸地遂城界藩薩爾滸而築

  東京於遼陽天命十年以瀋陽爲形勝之地王氣所

   鍾遂定都焉

太宗文皇帝底定全遼築城垣建

廟營

  宫闕號曰

  盛京

世祖章皇帝統一寰宇定鼎

  京師尊

  盛京爲留都監往代兩都之制設官分職管轄八旗

   駐防禁旅規模宏遠又邠岐之地

橋山在焉

聖祖仁皇帝六十一年之間

大駕三巡

躬修展謁盡誠盡敬孝思以申禮成肆覲會同有繹以燕

   以賚中外禔福闢地自黒龍江以北諸部及大興

   安嶺之外

世宗憲皇帝善繼善述添設州縣増易駐防

聖謨洋洋經畫盡善

高宗純皇帝祗遹紹聞丕繩

祖武

御極六十年四謁

丹陵用展孝敬

賜酺

賜復

恩澤便蕃本覲

光揚

烈之忱溯

基命造邦之統賦有

  陪都之製舞成

 世德之辭

 奎藻宸章益光

 前烈

 仁宗睿皇帝御宇二十五年兩謁

 珠邱用申

 孝慕蓋自

 重熙累洽以來聲教之隆文明之盛固已踰絶域而被殊

    方而

   盛京四境幅員萬里民物阜康風俗淳厚瞻

 陵寢之巍峩仰

 宫廷之肅穆龍蟠鳳翥佳氣鬱葱

 國家億萬年景祚鴻庥皆基於此云

大清一統志

 盛京統部東西距五千九十餘里南北距五千八百三十餘里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

  海關直隸永平府界七百九十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踰𫎇古科爾沁地至黑龍江外興安嶺

  俄羅斯界五千一百餘里東南至錫赫特山朝鮮界二千九百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海

  四千餘里西北至𫎇古土黙特界六百九十餘里自 盛京至 京師一千四百六十餘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爾雅折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漢書

  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遼西遼東皆燕分也樂浪元莬亦宜屬焉又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

  之次燕之分也晉書天文志遼東西入尾十度樂浪入箕三度元莬入箕六度唐書天文志箕與南

  斗相近爲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

 建置沿革古冀青二州之域奉天屬青錦州屬冀通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

  孔安國以為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此則青州之地東跨海矣其界蓋從岱山東厯密州東北經海曲

  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抵遼水也舜分冀州東北為幽州

  集傳舜分冀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青州東北為營州通典鄭康成云舜以

  青州越海分置營州其遼東之地宜禹貢青之域也夏省幽營并為冀州之

  域商為幽州營州周初為幽州時肅愼國在其東

  北朝鮮國在其東南實兼冀營二州地同為幽州

  境戰國時遼河左右屬燕秦置遼東遼西二郡漢

  初因之屬幽州武帝元封四年拓朝鮮地増置眞

  番臨屯元菟樂浪四郡昭帝始元五年省眞番臨

  屯入元菟樂浪郡其東為高句驪後漢書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

  里南與朝鮮⿰氵⿱山⿵戌小 -- 𣿄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使屬元菟北為夫

  餘挹婁諸國地後漢書夫餘在元莬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挹

  婁古肅愼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後漢建武十三

  年以遼東屬青州二十四年還屬幽州安帝時増

  置遼東屬國都尉漢末為公孫度所據魏志度分遼東郡為

  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自立為平州牧度死子康嗣康子淵自立為燕王景初二年司馬懿擊滅之度

  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魏克之置東夷校尉治襄平

  而分遼東元菟樂浪昌黎帶方五郡為平州後還

  合為幽州晉咸寕二年改遼東為國昌黎元菟帶

  方樂浪仍為郡均隸平州太興二年為慕容廆所

  據按燕錄慕容廆於晉太興二年始逐平州刺史崔毖據有遼東以其子仁鎭之四年拜廆平州

  牧自是平州之治移於𣗥城前此猶治遼東也太和五年屬於苻堅太元

  中屬後燕後沒於高句驪按晉書太元十年高句驪寇遼東慕容佐遣司

  馬郝景救之為高句驪所敗遼東元菟遂沒十一年慕容農進伐高句驪復遼東元菟二郡又慕容

  光始五年伐高句驪攻遼東不能下乃引歸蓋自慕容農復遼東至慕容寶後尋復為高句驪所

  有但不知在於何年耳後魏及隋遼河以東屬高句驪按北史高

  句驪傳後魏時其國東至新羅西度遼二十里通典云安東都護府後魏時高句驪都其地蓋後魏

  時遼東元菟故地巳屬高句驪地形志有遼東郡治固都城乃僑置營州界者非漢故郡也

  河以西為營州東界又東北為靺鞨國後魏時名勿吉隋唐

  稱靺鞨在高句驪北有七部卽古肅愼氏地貞觀十九年征高麗置

  蓋遼巖三州總章初平高麗置都督府九又置安

  東都護以統之唐書地理志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

  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

  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聖厯元年史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年徙於

  平州天寶二年又徙遼西故郡城至德後廢先天中封大氏為渤海郡

  王後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於黒水靺鞨之南

  及高麗舊境唐書渤海傳以肅愼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其南為中京

  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𡻕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

  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晴椒三州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綠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嶺府領

  瑕河二州夫餘故地為扶餘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鄭頡府領鄚高二州挹婁故地為定

   理府領定瀋二州安邊府領安瓊二州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蓋建三州佛寕舊地為東平府領

   伊𫎇沱黒比五州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為懷逺府領達越懷紀富

   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寕郡慕常四州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涑州以其近涷沬江蓋所謂粟

   末水也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羅道也鴨綠朝鮮道也長嶺營州道也扶餘契丹道也

   按渤海所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多在今吉林烏拉寕古塔及朝鮮界其安東府所治遼東故地

   雖入渤海建置無聞地理志賈耽所記可考遼時東京州縣多襲其名號非復故地遼史謂皆渤海

   之舊其實未盡然也佛寕舊作佛湼今改正遼神冊初於遼陽故城建

   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三年改為東京

   京道領遼陽等州府軍城八十七其瀋集等州在今奉天府界西踰遼河為顯乾等州在今錦州府

   界東抵混同江為黄龍府及寕江賓祥威諸州在今開原以東吉林白都訥界其混同江以東為女

  直部在今寕古塔界又於東京之西北置上中二京遼上京臨潢府

  領軍府州城二十五在今錦州府廣寕縣西北邊外中京大定府領州十在今錦州府西直隸喜峯

  口外元之大寕路也中京興中府之興中營邱等縣亦在今錦州府邊外惟興中府之錦宜來隰等

  州及大定府之神水金源等縣在今錦州府界金仍建東京金東京路領遼陽府澄潘

  貴德蓋復來遠等六州又有博索府路其廣寕府則屬北京路 博索舊作婆連今改正而以

  混同江以東為上京金上京路即海古勒之地金之舊土也天眷元年號上京

  領㑹寕府肇隆信三州在今開原以南及吉林白都訥界又有扶餘海蘭率賓呼爾哈等路今在寕

  古塔黒龍江界 扶餘舊作蒲與海蘭舊作合懶率賓舊作恤品又作速頻呼爾哈舊作胡里改今

  並改江以西為咸平路初為咸州天徳二年升為府屬咸平路領韓州在今

  開原縣以南界改遼中京為北京領大定興中臨潢廣寕

  四府元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二十四年改遼

  陽等處行中書省統路七遼河以東曰遼陽路

  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領蓋懿二州東寕路本高句驪平壤城至元十三年置東寕路

  其地在今朝鮮界瀋陽路卽今 盛京也遼金為瀋州昭德軍元初置安撫高麗軍民總

  管府元貞二年改為路開元路元史地理志開元路古肅愼之地元初癸巳嵗師至開元

  率賓東土悉平乙未𡻕立開元南京二萬户府治黄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

  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後割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開元以東為海蘭

  府碩達勒達等路元史地理志海蘭府碩達勒達等路元初設軍民萬户府五分

  領混同江南北之地 海蘭改見前碩達勒達舊作水達達今改正遼河以西曰廣

  寕路金廣寕府至元十五年分為路大寕路初為北京路至元七年改名明洪

   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革所屬州縣置衞二十五所十一永樂七年復置

   安樂自在二州外衞一百八十四所二十以山海

   關内隸之燕京而全遼之地郡縣皆廢疆圉旣分

   幅員漸隘我

  朝

發祥長白王氣攸鍾

肇祖原皇帝締造

  興京肇基王迹

太祖高皇帝創建鴻業奄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寕古塔

   諸地天命四年城界藩五年遷薩爾滸六年取瀋

   陽遼陽七年建

  東京於遼陽十年自

  東京遷瀋陽定都於此

太宗文皇帝底定全遼天聰八年尊為

  盛京

  宫闕始備聲教所訖𫎇古朝鮮以及使犬使鹿諸部

   罔不徠臣

世祖章皇帝統御六合定鼎

  京師以

 盛京為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衞設内大臣副都統

  及每旗駐防三年改駐防内大臣為昂邦章京給

  鎭守總管官印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

  縣又於寕古塔設昂邦章京副都統鎭守之十四

  年省遼陽府為縣於

 盛京設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昂邦章京

  為鎭守遼東等處將軍寕古塔昂邦章京為鎭守

  寕古塔等處將軍三年於舊廣寕衞地設府領廣

  寕縣錦縣寕遠州是年奉天府又増置承德蓋平

  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四年改鎭守遼東

  等處將軍為鎭守奉天等處將軍改廣寕府為錦

  州府移治錦縣仍屬奉天府尹十年以寕古塔副

  都統移吉林烏拉十五年以寕古塔將軍駐吉林

  烏拉復移副都統鎭守寕古塔是年吉林添設副

  都統二十三年於黒龍江設將軍及副都統二員

  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及副都統一員駐墨爾

  根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統於白都訥三十七年

  移墨爾根副都統駐齊齊哈爾三十八年黒龍江

  將軍自墨爾根城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

  爾根城設副都統雍正三年設吉林副都統於阿

  勒楚喀設協領五年於吉林烏拉設永吉州寕古

  塔設泰寕縣白都訥設長寕縣俱隸奉天府是年

  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寕縣又於三姓

  設副都統十二年於故復州衞地置復州故金州

  衛地置寕海縣又於錦州府増設義州乾隆二年

  罷長寕縣九年設拉林副都統十二年罷永吉州

  二十一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二十二年以寕古

  塔將軍為吉林將軍三十四年裁拉林副都統三

  十七年設岫巖理事通判四十一年以岫巖通判

  兼轄鳳凰城嘉慶五年設長春廳十二年設昌圖

  廳十八年設新民廳西抵山海關東抵海濱南至

  圖們江接朝鮮界北至外興安嶺俄羅斯界皆屬

  奉天吉林黒龍江將軍所統而副都統復分鎭於

  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邊門又有城守尉防

  守尉等員爲之分駐至編戸之民則隸於州縣而

  以府統之其錦州一府仍屬於奉天府尹

   府二

  奉天府  錦州府屬奉天府

   將軍統轄之地三

  奉天  吉林  黒龍江

 ︹形勢︺東窮大海在 盛京城東四千三百餘里又東北至混同江入海處亦四千餘里

  西接外藩土黙特奈曼扎嚕特等諸𫎇古皆與錦州府接界又東開原邊外為科爾沁界

  南臨朝鮮渤海奉天錦州二府南面皆臨渤海南通山東登萊二郡鳳凰城以東鴨

  綠江南為朝鮮國界北抵大興安山在黑龍江上流其北與俄羅斯分界其名

  山則有長白山在吉林城東南横亙千里高二百里山巔有潭為混同鴨綠諸江之

  源我 朝 發祥於此 醫 巫閭卽北鎭在廣寕縣西其大川則有混

  同江在吉林城東南卽松花江自長白山北流㑹嫩江折而東合黒龍江又東㑹烏蘇哩江入

  黒龍江上源曰鄂倫河自西北流來凡六千餘里與混同江會鴨綠江

  凰城東南朝鮮以江為界遼河在 盛京城西百里卽古大遼水漢置遼東遼西二郡由此水

  而分今為奉天錦州二府分界渾河在 盛京城南卽古小遼水其重險則有

  山海關在寕遠州西二百里直隸永平府撫寕縣東百里鳳凰城在奉天府東南

  城西南有鳯凰城邊門有連山關為朝鮮貢道威遠堡在開原縣東北為吉林烏拉等處出

  入要

 ︹城池︺

 盛京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門八南之左曰德盛南之右曰天佑北之東曰福勝北之西曰地

  載東之南曰撫近東之北曰内治西之南曰懷遠西之北曰外攘門樓八角樓四城壕周十里二百

  四步廣十四丈五尺外繚牆周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本明瀋陽衞舊址我   太祖高皇帝天命

  十年 東京遷都於此   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因舊城増拓之八年始名曰 盛京康熙十

  九年増築繚牆二十一年修葺諸城門樓三十二年重修城垣五十四年復修城樓及内外城垣乾

  隆八年十八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

  五十年五十六年嘉慶五年九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曡次修補規制益為宏備

 ︹宫殿︺

 大政殿在 大内宫闕之東崇德二年建 國初視朝之大殿也殿制八隅左右列署十為諸王

  大臣議政之所順治元年定都 京師奉天文武各官 朝禮如制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

  十八年嘉慶十年二十三年俱有   御製大政殿詩又殿内有乾隆二十二年   御書額

  曰泰交景運並有   御書楹帖

 大内宫闕在 大政殿之西南北袤八十五丈三尺東西廣三十二丈二尺正門曰 大清門

     太祖高皇帝於門砌旁設諫木二以達民乾隆四十三年   命大清門外東階上設

  諌木一重設東西掖門二奏樂亭二坊二左曰文德右曰武功朝房東西楹各五四十八年換 大

  清門下馬木牌為石碑刻凊漢𫎇古西番回子五體字正殿曰 崇政殿原名 篤恭殿左右二翊

   門殿前左曰 飛龍閣右曰 翔鳯閣殿北為鳳凰樓供奉   六代聖容樓北曰 清寕宫

    國初祀神之所宫之東曰 衍慶宫 關睢宫西曰 永福宫 麟趾宫崇德二年建康熙十一

   年修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謁   祖陵   駐蹕 盛京因舊規模益加増建

    躬親相度重修 崇政殿及 飛龍 翔鳯二閣增建 日華樓 師善齋 霞綺樓 協中齋

   東建   頤和殿 介祉宫 敬典閣西建迪光殿 保極宫 繼思齋 崇謨閣十一年奉

      㫖恭送   五朝聖訓實錄於  盛京尊藏原貯 鳯凰樓四十三年六月    命盛

   京將軍宏晌擇吉恭移於 崇謨閣尊藏 敬典閣於乾隆十五年恭貯   玉牒二十五年三

   十三年四十三年五十三年嘉慶三年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續貯八次又乾隆十一年尊藏

     御寶十於 盛京一  大清受命之寳二皇帝之寳三  皇帝之寶四  皇帝之

   寶五  奉天之寶六  天子之寳七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八  丹符出驗四方九

  勅命之寶十  廣運之寶有   御製盛京尊藏寶譜序又 崇政殿 鳳凰樓 清寕宫

    頤和殿 介祉宫 迪光殿 保極宫 繼思齋均有   御書楹帖 崇政殿有

  御書額曰正大光明 鳯凰樓有   御書額曰紫氣東來 清寕宫有   御書額曰萬福

  之原 迪光殿有   御書額曰繼序其皇均於乾隆年間奉頒又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

  製盛京舊宫詩   世宗憲皇帝雍邸集有瞻仰盛京宫闕念   祖宗創業艱難恭賦二十

  韻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御崇政殿登鳳凰樓再登鳳凰樓淸寕宫詩十九年有   御製

  至盛京故营日作御崇政殿登鳳凰樓清寕宫曡舊作韻   頤和殿大清門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盛京舊宫恭依   皇祖元韻御崇政殿登鳳凰樓用李白鳳凰臺韻登鳳凰樓疊甲

  戌韻清寕宫口號清寕宫再疊舊作韻瞻仰 頤和殿感成長句題迪光殿六韻保極宫繼思

  齋題壁敬題崇謨閣大清門駐盛京故宫有懷故宫即事於故宫用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宫韻即效

  其體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盛京舊宮再依   皇祖元韻御崇政殿受賀登鳯凰樓再用

  李白鳳凰臺韻登鳳凰樓再曡甲戌韻清寕宫感舊留句清寕宫三疊舊作韻敬瞻   頣和殿

  感而題句題迪光殿保極宫繼思齋題壁二首敬題崇謨閣大清門駐盛京故宫有懷曡戊戌舊作

  韻故宫即事故宫再用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宫韻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恭依

   皇考至盛京舊宫再依   皇祖元韻元韻御崇政殿恭依   皇考元韻登鳳凰樓恭依

     皇考元韻清寕宫有感敬題崇謨閣迪光殿敬紀保極宫敬志繼思齋敬述大清門詩又嘉

  慶十年有御製舊宫再述詩

 文溯閣在 宫殿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建貯四庫全書三萬六千冊圖書集成五百七十六函

    御書額曰聖海沿洄並有   御書楹帖碑亭内恭鐫   御製文溯閣記宋孝宗論閣

  之前曰 嘉蔭堂後曰 仰熙齋均有   御書楹帖四十八年添設管理文溯閣事催長又乾

   隆四十八年嘉慶十年二十三年均有   御製文溯閣嘉蔭堂仰熙齋詩

 ︹壇廟︺

天壇在德盛門外南五里 國初祀   天之所四周一百十三丈南面三門東西北三面各一門乾隆四

   十三年奉   㫖修葺四十八年有 御製重修   壇   廟恭紀詩

地壇在内治門外東三里 國初建四周一百三十三丈八尺北一門南東西各一門乾隆四十三年修葺

社稷壇在天祐門外西南隅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六年増修

 先農壇在德盛門外瀋水之南雍正五年建乾隆六年増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   社稷壇之雍正十一年

太廟初在撫近門外乾隆四十三年移建於 大清門左 國初祀   列祖之所門南向東西廣三十五

   丈南北袤四十丈大門三楹東西角門二前殿三楹   正殿五楹   後寢六楹乾

   隆四十三年奉   㫖將景佑宫移建撫近門外改建   太廟於景祐宫舊址南北袤十一

   丈一尺五寸東西廣十丈三尺五寸   正殿五楹東西配廡各三楹東西耳房各三楹  正

   門三楹東西門各一四十八年奉   㫖謹將   太廟原藏   冊寳十六分恭送 盛

   京   太廟尊藏嘉慶五年恭送   高宗純皇帝   孝賢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

   冊寶三分於 盛京   太廟尊藏 按景佑宫初在 大清門東

堂子在撫近門外 國初   勅建乾隆四十三年奉   㫖修葺

 文廟在城内東南隅 國初建康熙五年増修並建啓聖祠二十八年頒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

   於 大成殿康熙三十二年増建明倫堂並設守衞步兵雍正元年加封  先師孔于五代王爵

   改名 崇聖祠四年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於 大成殿今奉天府儒學在焉乾隆三年

   頒   御書與天地參扁額八年   駕詣 盛京頒   御書先覺斯民扁額又乾隆八

   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嘉慶十年十三年俱有   御製文廟詩

 ︹山陵︺

太祖高皇帝福陵在 盛京城東北二十里  天柱山   孝慈高皇后合葬   寶城

   周五十九丈四尺前爲   方城明樓樓前爲饗殿曰   隆恩殿殿制三楹左右配殿各五

   楹門爲  隆恩門   神道南爲碑亭外爲紅門繚牆周六百一十八丈四尺順治八年

     福陵山爲  天柱山從祀   地壇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製告祭   福陵恭

   述十韻詩   世宗憲皇帝雍邸集有謁 福陵恭頌詩雍正九年奉   㫖以

   福陵紅門前大路與   寶城甚近車馬俱由山根左畔行走有關風水嗣後渾河東南西南無

   關風水之處設立船隻以渡行人紅門前大路及山根左畔嚴行禁止行走再渾河以北凡係風水

   之地所有草本不許擅動至遷移房屋禁止耕種俱著賞給房價補還地畝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

   三年四十八年有   御製恭謁   福陵詩四十三年謁   福陵後   命大臣敬

   謹閲視添安柵木移展紅樁於附近地方查出墳冢數處俱令遷葬官給葬費並請仿照   兩

   陵於紅樁外酌增白樁青樁一層青樁外方許樵採畊牧及行走葬厝規制益昭嚴肅

 夀康太妃園寢在   福陵之西饗殿三楹左右配房各三楹

太宗文皇帝昭陵在 盛京城西北十里  隆業山  孝端文皇后合葬   寳城周

   六十一丈前為   方城明樓樓前為饗殿曰   隆恩殿殿制三楹左右配殿各三楹門為

     隆恩門   神道南為碑亭外為紅門繚牆周四百九十五丈九尺順治八年封   昭

   陵山為  隆業山從祀   地壇十三年題定   福陵   昭陵四周立界界内禁止

   樵採康熙二年改造建   二陵地宫奉安  寶座於饗殿三十一年重建   昭陵大

   殿又   陵前立仗石馬曰大白小白乃 太宗文皇帝當日所乘以略陣破堅者康熙二

  十一年有   御製告祭   昭陵恭述十二韻詩   世宗憲皇帝雍邸集有謁

  昭陵恭頌詩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均有   御製恭謁   昭陵詩又

   御製   昭陵石馬歌   二陵各設總管及掌關防官八旗章京等員四季祀典各隨其

  時以宗室公三人為主祭官移駐奉天𡻕時承祭乾隆八年有   御製示盛京奉   祀諸

  宗室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盛京奉祀諸宗室來接詩以誌事四十八年有   御

  製盛京奉   祀諸宗室來接詩以示之詩

懿靖大貴妃園寢在   昭陵之西饗殿三楹左右配房各三楹

︹苑囿︺

 御花園在城西北五里 國初建順治十三年改為長寕寺内務府所司諸園

  遼河東果園及山場共九十處 盛京内務府司之遼河西果園七十五處舊屬 京師内務府雍

  正十一年亦歸 盛京内務府𡻕時取以進  御禮部所司園池遼陽州果園二

  羊拉峪果園一三塊石果園一邢鎭撫屯果園一安平栗園一石橋子花紅園一繁盛堡花紅園一

  千山花紅園一火連寨果園一城南養魚池一墩子泊養魚池一城西蓮花泊一城東養豬圏一城

  東黒牛圈一以上園池牧地皆 盛京禮部司之以供祀典

 ︹官署︺奉天將軍署在德盛門内天聰六年建為吏部公署順治元年遷都奉裁康熙十

  三年修為鎭守奉天等處將軍公署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屏翰邠豐扁額户部

  盛門内天聰六年順治十六年始設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管理乾隆四十三年   命

  盛京將軍兼管户部銀庫事務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宗邦㑹要扁額禮部在德盛門

  天聰六年順治十五年始設侍郎以下等官管理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典重明禋扁額

  兵部在懷遠門内天聰六年順治元年裁康熙三十年復設侍郎以下等官管理乾隆八年

  奉頒   御書陪京樞要扁額刑部在懷逺門内天聰六年康熙元年始設侍郎以下

  等官管理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弻教留都扁額 工 部舊在懷達門内天聰六年建後

  改德盛門内順治十六年始設侍郎以下等官管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飭林山海扁額

  内務府在 大清門之東崇德三年順治三年初設鑲黄旗正黄旗佐領各一員後添設

  正白旗佐領及驍騎校筆帖式等員總理營建儲偫之事府尹署在德盛門内順治十四年

  府丞署在天佑門内康熙三年治中署在撫近門外乾隆四十三年増建

  通判署在天佑門内康熙三年試院在府丞署東雍正十二年府丞吕文櫻修

  課司在外攘門内屬 盛京户部朝鮮使館在德盛門内屬 盛京禮部

  場在外攘門外

 ︹文職官︺

     奉天

   户部侍郎一員 郎中二員 員外郎六員 堂

    主事二員 主事四員 筆帖式二十三員滿

    二十一漢軍二外郎九員 金銀庫正關防一員 副

    關防一員 司庫二員 庫使八員 中江税

    務監督一員 管官莊六品官二員 内倉正

    監督一員 副監督一員 倉官十員遼陽牛莊熊岳

    蓋平寕海開原錦州寕逺廣寕義州倉外郎十員遼陽牛莊復州開原岫巖鳳凰

    城錦州寕逺廣寕義州

   禮部侍郎一員 郎中二員 員外郎四員 堂

    主事一員 筆帖式十員 外郎二員 讀祝

    官八員 贊禮郎十六員 助教官四員  庫

    使八員 六品官一員 七品官一 員 醫官

    二員 僧錄司一員 道錄司一員

   兵部侍郎一員  郎中二員 員外郎四員 堂

    主事二員 主事二員  筆帖式十二員  漢

    軍外郎二員  驛站正監督一員 副監督一

    員 外郎二員 驛丞二十九員分管 興京奉天錦州二

    十九

   刑部侍郎一員 郎中四員 員外郎六員  堂

    主事二員滿洲一漢軍一主事六員滿洲四𫎇古二筆帖式三

    十員滿洲二十三𫎇古二漢軍五漢軍外郎二員 司獄二

    員滿一漢一司庫一員 庫使二員

   工部侍郎一員 郎中二員 員外郎四員 堂

    主事二員 主事二員 筆帖式十七員滿洲十六

    漢軍外郎九員

  大政殿六品官一員 司庫二員 庫使八員 四

    品官一員 五品官一員 六品官一員

  總管内務府大臣一員將軍兼管協理總管内務府大

    臣事務一員侍郎兼管嘉慶二十三年增設堂主事一員 委

   署主事一員 筆帖式十五員 司庫二員

   庫使十六員

  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務一員侍郎兼管奉天府府尹一

   員 府丞一員舊無三年更換之例嘉慶六年御史永祚奏以府丞專司考試

   在任年久易滋流弊奉   㫖著將此缺三年一換即以各省年滿學政與在京對品京堂

   調治中一員 同知一員新民廳嘉慶十八年直隸宣化府通判

   通判四員舊設奉天一員乾隆二十八年錦州通判改設 興京一員三十

   七年裁熊岳通判改設岫巖廳一嘉慶十二年増設昌圖廳一員府學教授一

   員兼轄承德縣學經厯一員 司獄一員 巡檢四員

   新民廳屬一岫巖廳屬二一駐岫巖乾隆三十七年裁錦縣教諭改設一駐鳯凰城乾隆四十

   一年裁巨流河巡檢改設以岫巖通判兼轄昌圖廳屬一嘉慶十二年知州二員

   遼陽復舊有永吉州乾隆十二年裁改設吉林理事同知隸吉林將軍統轄 按遼陽順治十

   年設府十四年裁府存縣康熙三年升為州復雍正五年設通判十二年改置州州學

   學正二員舊有永吉州學正乾隆十二年改設寕古塔學正吏目二員

   舊有永吉州吏目乾隆十二年設巡檢屬吉林理事同知管轄京縣知縣一

   員知縣五員海城葢平寕海開原鐵嶺舊有泰寕縣雍正七年裁又長寕縣

   乾隆二年改設州同十二年裁縣學教諭一員訓導四員

   蓋平開原鐵嶺巡檢一員海城縣屬牛莊舊有承德縣巨流河巡檢乾隆四十一年

   移設鳳凰城又金州巡檢雍正十二年升為寕海縣典史六員舊有長寕縣典史乾

   隆十二年裁

  錦州府知府一員舊有同知駐義州雍正十二年改置府又有通判雍正二年

   駐義州乾隆二十八年移設 興京府學教授一員兼轄錦縣學經厯

   一員 知州二員寕遠義舊有寕遠州中後所州判乾隆四十一年改設巡

   州學學正二員 吏目二員 巡檢一員

   州屬中後所知縣二員錦廣寕廣寕於康熙三年設府四年裁府存縣縣學

   訓導一員廣寕舊有錦縣教諭乾隆三十七年巡檢一員錦縣屬天

   橋廠雍正二年義州巡檢設此典史二員

  奉天將軍衙門主事一員 筆帖式十一員 外

   郎六員 各城駐防筆帖式十八員 興京一遼陽一牛

   莊一開原一熊岳二蓋平一復州一寕海一旅順水師營一岫巖一鳳凰城一錦州二寕遠州

    一中後所一廣寕一義州一舊有 與京等十六邊門筆帖式各一員乾隆三十六年

永陵總管衙門筆帖式四員

福陵總管衙門筆帖式四員

昭陵總管衙門筆帖式四員

     吉林

   吉林將軍衙門主事一員舊有刑司主事一乾隆十三年助教

    官二員 理刑九品筆帖式一員舊設二員乾隆十三年裁

    筆帖式十一員滿洲六繙譯四𫎇古繙譯一驛站監督六

    品官二員舊設一員康熙二十五年増設一員驛站關防筆帖式

    二員 驛站筆帖式三十六員 倉官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 獄官一員 醫官一員 邊

   門筆帖式四員伊屯克爾素布爾德庫蘇巴爾罕法特哈

  吉林理事同知一員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設舊有理事通判乾隆二十八

   學正一員舊為永吉州學正乾隆十二年改為寕古塔學正巡檢一

   員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吏目改設

  長春廳理事通判一員嘉慶五年設巡檢一員嘉慶五年設

   伊屯巡檢一員嘉慶十九年設

  寕古塔筆帖式四員 倉官一員 倉筆帖式二

   員 醫官一員 教習官二員

  白都訥筆帖式四員乾隆四年於四員内改設繙譯二員二十五年於繙譯二

   員内改設𫎇古繙譯一員倉官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 教

   習官二員

  白都訥廳理事同知一員舊為長寕縣設知縣典乾隆二年裁縣改設

   州同十二年裁州同並典史改設巡檢一員二十六年裁巡檢改設辦理𫎇古事務委署主事

   一員嘉慶十五年裁委署主事改設理事同知巡檢二員嘉慶十五年設一駐白都

   訥一駐孤榆樹屯

  三姓筆帖式四員舊設二員雍正十年増設二員倉官一員 倉

   筆帖式二員 教習官二員舊設一員雍正十年増設一員

  阿勒楚喀筆帖式六員舊設二員乾隆九年移設拉林二十七年由拉林移

   還二員三十四年復由拉林移設二嘉慶二十五年増設繙譯二員倉官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 教習官一員

  打牲烏拉筆帖式二員 教習官一員

  琿春筆帖式二員 教習官一員

  拉林倉官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舊有茟帖式四員乾隆二十五

   年添設筆帖式二員二十七年三十四年移往阿勒楚喀四員教習官一員

  雙城堡筆帖式八員嘉慶二十五年設

    黒龍江

  黑龍江將軍衙門主事一員 刑司主事一員

   筆帖式十員滿文六𫎇古繙譯二漢文繙譯二銀庫主事一員

    銀庫九品筆帖式二員 管屯七品官一員

     水師營筆帖式二員 倉官一員 倉筆帖

   式二員 教習筆帖式一員 管理驛站事務

    二員舊係六品乾隆三十六年奏准由有品級筆帖式補放者為七品由無品級筆帖式

    補放者為八品驛站關防筆帖式二員 驛站筆帖式

    二十員

   墨爾根筆帖式四員 管屯七品官一員 倉官

    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 教習筆帖式一員

   黑龍江筆帖式四員 管屯七品官一員 倉官

    一員 倉筆帖式二員 教習筆帖式一員

   呼倫布雨爾隨關防筆帖式九員副都統銜總管衙門四員索倫

   巴勒瑚新巴勒瑚兀魯特各總管衙門共五員

  呼蘭筆帖式二員 管屯七品官一員 倉官一

   員 倉筆帖式二員

  布特哈隨關防筆帖式八員舊設二員乾隆二十五年増設二員四十

   九年増設四員

 ︹武職官︺

    奉天

  奉天將軍一員 副都統一員舊設二員雍正五年移駐錦州一員

   協領十一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二十二年設漢軍二員雍正二年増設𫎇古

   佐領六十六員舊設陳滿洲十六員康熙三年増設漢軍八員十三年増

    設漢軍八員十八年増設新滿洲十八員二十二年増設新滿洲三員𫎇古八員漢軍八員二

    十七年増設新滿洲二員二十九年移駐錦州陳滿洲八員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三員

   禦十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十五年増設滿洲十六員二十二年増設漢軍八員二十

    九年移駐鐵嶺漢軍四員撫順漢軍四員乾隆五年移駐牛莊滿洲五員蓋平滿洲五員棃樹

    溝明水堂白土廠邊門滿洲三員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滿洲一員驍騎校六

    十六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滿洲二員四十三年補設其餘各員増設移

    駐與佐領同

   内務府佐領三員鑲黄旗一正黄旗一正白旗一驍騎校三員

   内管領一員 催長十員 領催三員乾隆五十一年

   長領達一員 倉達三員 牧長三員 館

    達六員

永陵總管一員 副總管二員 國戚章京三員 八旗

    防禦品級章京十六員公缺十員世職六員掌關防官一

    員 副關防官兼總領二員 内管領一員

    副員三員 尚膳七名 司香二名 拜唐阿

    十二名

福陵總管一員 副總管二員 八旗防禦品級章京十

    六員公缺六員世職十員國戚章京品級六十五員 掌

    關防官一員 副關防官二員 總領二員

    内管領一員 副員三員 尚膳八名 尚茶

     五名 司香四名 拜唐阿十五名 四品官

     一員 無餉外郎二員

 夀康太妃園寢守護首領二員

昭陵總管一員 副總管二員 八旗防禦品級章京十

    六員 國戚章京品級二十員 掌關防官一

    員 副關防官二員 總領二員 内管領一

    員 副員三員 尚膳九名 尚茶四名 司

    香八名 拜唐阿三十四名 四品官一員

    無餉外郎二員

 懿靖大貴妃園寢守護首領二員

 興京城守尉一員滿防禦四員舊設滿洲三員康熙二十六年増設一員

   驍騎校四員滿

 遼陽城守尉一員滿佐領一員巴勒防禦七員

   滿洲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驍騎校八員舊設滿洲八員

   康熙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一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滿洲二員四十三年補設

   滿洲一員

  牛莊四品協領一員滿防禦三員舊設滿洲二員漢軍一員乾隆

   五年由 盛京移駐滿洲五員十三年裁滿洲四員改設驍騎校四員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

   哈台一員驍騎校四員乾隆十三年裁防禦改設

  開原城守尉一員滿滿佐領二員舊設新滿洲一員康熙三十一年

    設巴勒瑚一員防禦六員舊設滿洲三員康熙二十六年増設四員乾隆二十九年

    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驍騎校九員舊設滿洲一員康熙二十六年増設七員

    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一員

  鐵嶺防禦四員

  撫順防禦四員以上鐵嶺撫順駐防均於康熙二十九年由 盛京移駐漢軍防禦

    各四員三十九年各改設滿洲一員

      以上

  興京等六駐防均隸奉天副都統管轄將軍統轄

  熊岳副都統一員 協領一員舊設滿洲城守尉乾隆五年改為協

    佐領一員巴勒防禦七員舊設滿洲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

   塔爾巴哈台一員驍騎校八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一

   嘉慶二十三年駐雙城堡滿洲一員

  蓋平四品協領一員滿防禦三員舊設滿洲二員漢軍一員乾隆

   五年由 盛京移駐滿洲五員十三年裁滿洲三員漢軍一員改設驍騎校乾隆二十九年

   駐塔爾巳哈台一員驍騎校四員乾隆十三年裁防禦改設

  復州城守尉一員滿佐領一員巴勒防禦七員

   滿洲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驍騎校八員舊設滿洲八員

   康熙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一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滿洲一員四十三年補設

   嘉慶二十三年駐雙城堡一員

  寕海城守尉一員舊設滿洲協領一員康熙二十六年改設城守尉佐領

   四員舊設漢軍二員康熙二十六年改設滿洲防禦三十一年増設巴勒瑚一員五十年

   增設漢軍三員防禦七員舊設滿洲一員康熙二十六年裁滿洲協領一員漢軍佐

   領二員改設滿洲防禦三員是年又増設四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

   騎校十二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三十一年設巴勒瑚一員五十年増設漢軍

   

  旅順水師營協領一員佐領品級章京二員

   防禦四員 驍騎校八員

  岫巖城守尉一員滿佐領一員巴勒防禦八員滿

   驍騎校八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三十一年設巴勒瑚一員乾隆二十九年

   駐塔爾巴哈台滿洲二員四十三年補設一員

  鳳凰城守尉一員滿佐領一員巴勒防禦七員

   滿洲二員康熙二十六年増設六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驍騎校

   九員舊設滿洲七員𫎇古一員康熙三十一年增設巴勒瑚一員

     以上蓋平等六駐防均隸熊岳副都統管

     轄奉天將軍統轄

  錦州副都統一員駐劄錦縣雍正五年由 盛京移駐協領一員

   滿洲城守尉乾隆五年改設協領佐領十二員舊設漢軍八員康熙十八年

   設新滿洲五員二十九年移駐小淩河寕逺州中前所中後所四處駐防漢軍八員是年由

   盛京移駐錦州陳滿洲八員乾隆四十三年裁新滿洲一員驍騎校十二員

   各員增裁移駐與佐領同

  小淩河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寕逺州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中前所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中後所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以上小淩河寕逺州中前所中

   後所四駐防均於康熙二十九年由錦州移駐漢軍佐領驍騎校各二員三十九年每處佐領

   各改設滿洲一員

     以上小淩河等四駐防均隸錦州副都統

     管轄奉天將軍統轄

  廣寕四品協領一員滿佐領三員滿防禦三員

   滿洲一員𫎇古一員康熙十三年増設漢軍一員驍騎校六員舊設滿洲三員

    乾隆元年增設三員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一員四十三年補設一員

      廣寕駐防隸錦州副都統管轄奉天將軍

      統轄

   巨流河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白旗堡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小黑山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

   閭陽驛佐領二員 驍騎校二員以上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閭

    陽驛四駐防均於康熙二十九年設漢軍佐領驍騎校各二員三十九年每處佐領各改設滿

    洲一

      以上巨流河等四駐防均隸廣寕協領兼

      轄錦州副都統管轄奉天將軍統轄

  義州城守尉一員舊設無品級達康熙十九年改設包衣城守尉佐領十

    五員舊設新滿洲七員康熙三十一年増設包衣七員三十二年増設陳滿洲二員包衣

    三員乾隆四十三年裁包衣二員嘉慶二十三年移駐雙城堡滿洲一員包衣一員驍騎

   校十五員舊設新滿洲七員康熙三十一年設包衣七員三十二年增設陳滿洲

    二員包衣三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台滿洲二員四十三年裁包衣二員

      義州駐防隸錦州副都統管轄奉天將軍

      統轄

  興京等處邊門防禦十六員 興京鹻廠英莪威逺堡鳳凰城愛哈各一員

    均隸 盛京兵部所轄發庫彰武臺白土廠淸河九官臺松嶺子新臺棃樹溝白石嘴明水堂

   各一員均隸奉天將軍所轄

  大淩河牧羣總管一員錦州副都統兼轄翼領二員 牧

   長二十七員舊設十七員嘉慶八年増設十員副牧長三十四

   員舊設十七員嘉慶二年増設十七員

  養息牧河牧廠總管一員嘉慶二十年設由錦州廣寕義州佐領内選撥

   界官二員嘉慶二十年設由 盛京八旗防禦内選撥

  陳蘇魯克翼長三員牛羊羣二黑牛羣一新蘇魯克牧長一

   員

    吉林

  吉林將軍一員舊設大章京駐寕古塔康熙元年改爲將軍十五年由寕古塔移駐

    副都統一員康熙十年以寕古塔副都統駐吉林十五年復移駐寕古塔是

    年増設吉林副都統三十一年移駐白都訥雍正三年復設吉林副都統協領九員

    舊設滿洲八員雍正十年増設二員乾隆五年移駐打牲烏拉一員三十年裁打牲烏拉一員

    改設𫎇古一員鳥槍營𠫭領一員 佐領五十六員

    十年由寕古塔移駐十一員復増設滿州十二員十六年増設滿洲二十六員二十九年移駐

    黑龍江二十一員増設滿洲五員錫伯漢軍二員三十一年増設滿洲六員錫伯十六員巴勒

    瑚八員三十八年増設滿州一員裁錫伯十六雍正四年裁巴勒瑚一員増設陳漢軍一員

    六年移駐伊屯二員十年增設滿洲十員乾隆元年増設烏搶營八員五年移駐打牲烏拉滿

    洲十防禦二十二員舊設滿洲八員康熙十三年増設十五員二十年分

    駐伊屯等四邊門四員二十九年移駐黑龍江十三員増設滿洲錫伯十四員雍正十年増設

    滿洲八員乾隆五年移駐打牲烏拉八員嘉慶二十三年裁二員改為佐領移駐雙城堡

    騎校五十六員康熙十六年増設管戰船運糧船二員二十三年移駐黑龍江

    其餘各員増裁移駐與佐領同水師營四品官二員 五品官

    二員 六品官二員以上水師營舊設管戰船運糧船四品官五品官各

    二員康熙二十三年移駐黑龍江二十五年増設四品官五品官六品官各二員委官

    六十八員舊設六十二員嘉慶二十四年増設六員

   寕古塔副都統一員康熙十年移駐吉林十五年復移駐寕古塔協領

    二員 佐領十二員舊設八員順治十八年設十員康熙三年増設一

    員十年移駐吉林十一員十七年増設三員二十九年移駐黑龍江四員五十二年增設三員

    乾隆二十五年由打牲烏拉移駐二員防禦十二員舊設四員順治十八年増

   設二員康熙二十九年移駐黒龍江一員五十二年増設三員乾隆三十年由打牲鳥拉移駐

   驍騎校十二員各員増設移駐與佐領同委官三十員

  白都訥副都統一員康熙三十一年由吉林移駐協領二員

   二員康熙三十四年設六員四十年裁六員佐領十二員舊設四十員康熙三

   十八年裁四十年增設𫎇古二員五十二年増設滿洲卦勒察十員防禦八員

  驍騎校十二員各員増裁與佐領同委官十二員

  三姓副都統一員 協領二員舊設一員雍正十年増設一員舊有

   副協領一員是年裁佐領十五員舊設四員雍正十年設十六員乾隆二十一

   年移駐拉林五員防禦八員舊設四員雍正十年増設四員十一年増設八員乾

   隆二十一年移駐拉林八員驍騎校十四員乾隆二十一年以前各員増設

   移駐與佐領同嘉慶二十三年移駐雙城堡一員委官十五員

  阿勒楚喀副都統一員 協領一員舊有副協領一員乾隆元

   佐領七員 防禦八員舊設五員乾隆三十四年由拉林移駐四

   員三十九年移駐拉林一員驍騎校六員 委官六員舊設四員

   嘉慶二十五年増設二員

  打牲烏拉協領一員舊由吉林移駐二員乾隆三十年裁一員佐領八

  員舊由吉林移駐十員乾隆二十五年移駐寕古塔二員防禦四員舊由吉林

   移駐八員乾隆三十年移駐寕古塔四員驍騎校七員舊由吉林移駐十員乾隆

   二十五年移駐寕古塔二員嘉慶二十三年移駐雙城堡一員委官四員

  伊屯佐領二員雍正六年吉林移駐防禦二員 驍騎校

    四員雍正六年由吉林移駐二員復増設二員委官六員

   鄂摩和索羅佐領一員 防禦一員 驍騎校一

    員 委官四員

      以上打牲烏拉等三駐防均隸吉林副都

      統管轄將軍統轄

   琿春協領一員舊有副協領一乾隆元年佐領三員 防禦

    二員 驍騎校三員 委官九員

      琿春駐防隸寕古塔副都統管轄吉林將

      軍統轄

   拉林協領一員舊有副都統一員與阿勒楚喀分爲二城乾隆三十四年裁拉林駐

   防隸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佐領六員 防禦二員舊設五員乾隆

   三十四年移駐阿勒楚喀四員三十九年由阿勒楚喀移駐一員驍騎校七員

    委官四員

  雙城堡協領一員舊設委協領嘉慶二十三年改爲實缺佐領六員

   舊設委佐領二員嘉慶二十三年改爲實缺是年由 盛京所屬義州佐領移駐二員由吉林

   防禦裁二員改爲佐領移駐二員驍騎校六員舊設委驍騎校二員嘉慶二十

   三年改爲實缺是年由 盛京所屬熊岳復州驍騎校各移駐一員由打牲烏拉三姓各移駐

   委官八員

     以上拉林等二駐防均隸阿勒楚喀副都

     統管轄吉林將軍統轄

   伊屯等處邊門防禦四員伊屯克爾素布爾德庫蘇巴爾罕法特哈各一

    員均隸吉林將軍管轄

     黑龍江

   黑龍江將軍一員舊駐黑龍江城康熙二十九年移駐墨爾根城三十八年移駐

    齊齊哈爾城副都統一員康熙三十七年墨爾根城移駐協領八

    員舊設三員康熙三十一年設一員三十四年増設四員佐領四十員

    滿洲十六員康熙二十八年増設漢軍二員三十年増設索倫達呼爾十六員三十一年增設

    漢軍二員三十三年増設巴勒瑚四員防禦八員滿驍騎校四十

    員増設與佐領同火器營㕘領一員 水師營總管一

    員 四品官二員 六品官二員 管轄造船

   木料四品官一員 五品官一員 六品官一

   員以上三員均駐吉林委官三十一員

  墨爾根副都統一員康熙二十九年由黑龍江城移駐三十七年移駐齊齊哈

   爾城四十九年復設協領四員舊設一員康熙四十年増設三員佐領十

   七員舊設索倫達呼爾八員康熙二十九年設七員雍正五年増設漢軍二員舊有水

   師營四品官一員雍正五年黑龍江移駐乾隆三十六年防禦八員滿

   騎校十七員増設與佐領同委官十三員

  黑龍江副都統一員舊設二員康熙二十九年移駐墨爾根城一員協領

   四員 佐領二十六員舊設滿洲十六員索倫達呼爾八員康熙三十

   一年增設漢軍二員防禦八員滿驍騎校二十六員增設與佐

   水師營四品官一員 五品官二員 六品

   官二員以上水師營康熙二十三年裁吉林管戰船運糧船四品官五品官驍騎校各

   二員改設雍正五年移駐墨爾根城四品官一員委官二十員

  呼倫布雨爾副都統銜總管一員 索倫巴勒瑚

   總管二員 新巴勒瑚總管二員 兀魯特總

  管一員 防守尉八員索倫巴勒瑚四新巴勒瑚四佐領五

   十員索倫巴勒瑚二十四新巴勒瑚二十四兀魯特二驍騎校五十二

   員乾隆五十五年増設兀魯特二員其餘各員與佐領同護軍校二員

   

  呼蘭城守尉一員 防守尉二員 佐領八員

   驍騎校八員 委官六員

  布特哈滿洲總管一員 索倫達呼爾總管二員

    防守尉十六員滿洲八索倫達呼爾八索倫達呼爾馬

   步鄂倫春佐領九十七員舊設三十八員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陸續

   增設至九十八員乾隆十五年裁一員驍騎校九十六員内有一佐領下

   人數較少未經設驍騎校其餘各員與佐領同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一十七萬九千五十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

  二百四十九萬一千四百三十八名口

 ︹田賦︺奉天錦州吉林等處現在民田五百一十萬四千八百二十五畝有奇額徵地丁米折銀十八

  萬六千六百八十五兩八錢九分零米四萬三千八百七石零豆四萬九千三百七石七斗八升零

    盛京户部額徵餘地伍田升科加賦試墾各項地畝共二百六十一萬七千六百七十六畝有奇

   租銀十三萬三千二十三兩二錢七分零 盛京十五倉額徵地一千四百四十八萬八千七十六

   畝有奇米四萬九千七百五十二石二斗一升零豆一萬四百一十一石五斗一升零草四十四萬

   五千九百餘東 盛京户部官莊𡻕徵糧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二石應徵草豆米地二十六萬五千

   一百二十四畝有奇折交銀四百二十五兩零棉花莊𡻕徵棉花三千五百斤鹽莊嵗徵鹽四萬八

   千斤 盛京内務府官莊𡻕徵糧二萬八百四十九石應徵草豆米地六十九萬九千一百六十八

   畝有奇折交銀一千八百三十一兩零棉花莊𡻕徵棉花二萬五千九百斤鹽莊𡻕徵鹽三萬二千

   八百餘斤靛莊𡻕徵靛二萬三千九十餘斤鹻莊𡻕徵鹻一千八百斤吉林各城官莊共九十處𡻕

   徵糧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七石四斗五升黒龍江各城官屯一百三十六處𡻕徵糧四萬七千六百

   三十

 ︹税課︺奉天府額徵牲税銀四千兩鳳凰城中江額徵正税火耗等銀共三千二百九十四兩 官莊

  莊頭三名額交鹽四萬八千斤又官莊所屬丁夫五百名額交鹽二萬斤如有餘鹽每百斤准交折

  價銀三錢二分

 ︹名宦︺︹漢︺荀彘 楊僕宜陽人先是燕王盧綰以反滅燕人衞滿亡命渡溴水降朝鮮

  朝鮮王準令守西邊滿誘亡黨稍多詐言漢兵十道至求入𪧐衞遂還攻準走之據朝鮮稱王傳子

  至孫右渠殺遼東都尉沙何元封二年以僕為樓船將軍與左將軍彘討之遂定其地為樂浪臨屯

  元菟真番四郡耿季遇扶風茂陵人耿恭之孫也順帝時為烏桓校尉破敵有功鮮卑震怖

  數萬人赴遼東降及敵寇遼東屬國季遇移屯無慮城以拒之威振北方遷度遼將軍趙苞

  甘陵東武城人舉孝廉為遼西太守抗厲威嚴名振邊俗遣使迎母及妻子道經柳城值鮮卑入塞

  劫苞母以擊郡苞督兵禦之賊出母示苞苞號謂母曰為子無狀夲欲以微祿養不圖為母作禍今

  不能顧私恩毀忠節母遥謂曰人各有命何得相顧以虧忠義卽進戰賊悉摧破母妻皆為所害事

  平封苞為鄃侯苞歸葬訖謂鄉人曰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也如是復何面目立於

  天下遂嘔血死︹魏︺牽招安平觀津人曹操將擊袁譚而柳城烏丸欲出騎助譚操以招管領

  烏丸遣詣柳城說峭王罷其兵後從討烏丸至柳城拜護烏丸校尉丈帝五拜招使持節護鮮卑校

  尉廣布恩信招懷降附至十餘萬落母邱儉河東聞喜人青龍中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

  丸校尉率幽州軍至襄平屯遼隧遼西烏丸護留等隨袁尚奔遼東者並相率降從討公孫淵定遼

  東以功封安邑候正始中高句驪數叛儉督步騎萬人出元菟與高句驪王宫大戰沸流水連破之

  遂登丸都破滅其城宫攜妻子遠竄初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諌宫不從嘆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

  不食死舉國賢之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並釋其妻子正始七年復討高麗及⿰氵⿱山⿵戌小 -- 𣿄貊破之韓

  那奚等數十國皆降王頎東萊人元菟太守正始中母邱儉復征高句驪其王宫遂奔買溝時

  儉遣頎追宫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刋丸都山銘不耐城穿山灌漑民賴其利

  ︹晉︺賈沈太康時為遼東都護先是慕容廆破扶餘其王依慮自殺其子依羅求請援於東夷

  校尉何龕龕使沈救之廆遣其將孫丁率騎邀之於路沈戰斬丁遂復扶餘國慕容廆

  𣗥城人雄傑有大度建興中拜昌黎遼東二國公時中原多故邊圉淪陷廆刑政修明士庶歸之

  慕容翰廆庶長子作鎭遼東高句驪不敢為寇善撫䘏愛儒學自士大夫至於卒伍莫不樂

  慕容恪皝第四子皝使恪鎭遼東甚有威惠高句驪憚之不敢為寇裴嶷

  聞喜人清才有幹略累官滎陽太守以凡武守元菟求為昌黎太守武卒嶷𬒳徵道梗不得達乃與

  武子開投廆廆以嶷為長史用其策遂破悉獨官嶷嘗獻捷於晉帝試留之以觀其意嶷辭曰慕容

  將軍越在海表乃心王室故遣臣萬里歸誠今若留臣必謂國家遺其僻陋孤其丹心是以微臣區

  區貪還反命耳帝乃遣還廆嘗謂羣僚曰裴長史名重中朝而屈於此殆天所以授孤也後出為遼

  東相轉樂浪太守韓恒灌津人永嘉之亂避地遼東依校尉崔毖毖敗為慕容廆所得拜參

  軍咸和中廆僚屬宋該等建議表請廆為大將軍燕王之號恒曰晉室䘮亂無復綱紀明公忠武篤

  敬憂勤社稷抗節孤危之中建功萬里之外終古勤王之義未之有也夫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

  名位不高今宜繕完兵甲以清四海若要君以求寵爵者非為臣之義廆不悅出為新昌令遷營邱

  太守政化大行皇甫眞安定朝那人弱冠高才廆拜為遼東國侍郎皝卽位遷平州别駕時

  百姓勞瘁眞欲寬賦減税休息戸役時不能從後以敗麻秋功拜奉車都尉守遼東營邱二郡皆有

  ︹北齊︺ 寶安代人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鎭黄龍夷夏重其威信周師將至鄴寶安

  率驍騎并契丹靺鞨萬餘騎將赴救至北平聞鄴都不守便歸營州周遣使招慰寶安卻其勅書還

  據黄龍竟不臣周︹隋︺韋沖京兆杜陵人文帝時封義豐侯遷營州總管沖寬厚得衆撫靺

  鞨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霫朝貢相續高麗主元率靺鞨萬餘騎寇遼西沖擊走之︹唐︺張儉

  京兆新豐人以功累遷營州都督兼護東夷校尉營州部與契丹靺鞨奚霫諸部切畛高麗引衆入

  寇儉擊破之太宗征遼儉率兵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高麗兵封皖城郡公後改東夷校尉官為都護

  府卽以儉為都護李道宗太祖曾孫貞觀中高麗莫支離阻兵不服太宗征之以道宗為

  遼東道副大總管道宗請將百騎先覘形勢帝問往返幾日對曰往返兼旬周覽十日遂秣馬束兵

  旁南山直入遼東城南相險易度營陣便處將還高麗兵斷其後更走間道如期謁見詔與李勣為

  前鋒抜蓋牟城㑹救至道宗等所將才四千虜十倍軍中議保險以須道宗曰吾屬為前軍當清道

  迎乘輿尚何待遂選壯騎數十突進賊營左右出入勣合擊大破之李勣離狐人貞觀十六年

  以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十九年勣趨遼東自通定濟遼水拔蓋牟遼

  東白崖等城從戰駐蹕山功最多二十一年復與牛進達伐高麗勣克南蘇木底進達克石城乾封

  初仍充遼東道行臺大總管擊高麗下十七城總章元年抜扶餘南蘇木底蒼巖城進圍平壤執高

  藏男建等裂其地州縣之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名禮以字行太宗征遼東仁貴應募以白衣

  立奇功高宗時與李勣平高麗以仁貴為安東都護鎭之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材任職襃崇節義

  高麗士衆皆欣然忘亡契苾何力鐵勒人太宗征高麗烏骨城為白巖聲援何力挺身

  陷陣槊中腰尚輦奉御薛萬徹單騎往救出何力於萬衆之中帝親傅瘡藥何力益憤束瘡再戰城

  旣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騶使自殺之辭曰彼為主冒白刃以刺臣義士也捨之龍朔初拜遼東道

  行軍總管擊高麗進兵鴨綠江餘衆多降乾封初詔以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副李

  勣同趨高麗何力大破高麗於南蘇進拔扶餘先引兵趨平壤勣軍繼之高麗平程名振

  洺州平恩人破劉黑闥有功拜營州長史封東平郡王從征高麗拜平壤道行軍總管攻沙卑城破

  獨山陣皆以少擊衆永徽六年以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擊高麗於貴端水焚其新城顯慶三年

  仁貴攻拔赤烽鎭破高麗大將豆方婁龍朔三年與蘇定方等復攻高麗敗之龎同善

  初以遼東道行軍總管援泉男生及高麗戰敗之男生率師來㑹詔拜同善特進遼東大都督封元

  菟郡蘇定方名烈以字行冀州武邑人永徽六年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伐高麗敗之

  於貴端水龍朔元年復破之於浿江劉仁軌尉氏人麟德初為帶方州刺史破百濟立唐社

  稷頒正朔及廟諱然後修屯四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總章元年為遼東道副大總管兼安撫大

  使與李勣討高麗平之泉男生高麗葢蘇文子為弟男建男產等所逼遂率衆與契丹靺

  鞨兵内附明年入朝遷大都督遼東郡公詔還軍與李勣攻平壤擒高藏進卞國公奉詔安撫遼東

  並置州縣招流亡平斂賦罷力役民悅其寛卒謚曰襄勒碑著功︹遼︺耶律伊濟

  部人大祖平渤海立長子為東丹王以伊濟為中臺省右次相太宗卽位上表言渤海遺種寖以蕃

  息令居遠境恐為後患梁水之地乃其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魚鹽之利乘其微弱徙還其民萬世

  長策也帝嘉納之遂詔徙東丹國民於梁水伊濟鎭撫國人一切如故以功加太傅遷中臺省左相

   耶律伊濟舊作耶律羽之今改正韓制心幽州安次人開泰中拜上京留守太平中厯中

  京留守以不曲法不虐民不愛官自箴𡻕(⿱艹石)不登奏免租賦民若被兵奏發廩賑寵居貴戚而不驕

  屢徙王位而不矜卒之日部民哀之若䘮父母蕭阿拉清寕中與蕭格同掌國政格諂諛不

  法阿拉爭之不得告歸除東京留守阿拉性忠果曉世務有經濟才㑹行色克色哩禮入朝陳時政

  得失蕭格以事中傷見殺 蕭阿拉舊作蕭阿刺蕭格舊作蕭革色克色哩舊作瑟瑟今並改正

  ︹金︺劉煥中山人宋末兵起乏食煥尚幼煑糠供母而自飲其清者稍長就學寒擁糞火讀書

  不怠登天德進士調中都市令以廉遷北京警巡使捕二惡少杖之庭中戒之曰孝弟謹慎則爲君

  子𭧂戾隱賊則爲小人自今以後母狃故習國有明罰吾不得私也由是衆皆畏服無敢犯者召爲

  監察御史父老數百人或卧車下或挽靴鐙曰我欲留使君期年不可得也大定中同知北京留守

  事時世宗幸上京所過州郡大發民夫治橋梁馳道以期恩賞煥所部惟平治端好而己上嘉其意

  遷遼東路轉運使卒諾延温都烏達阿卜薩水人通書史工文章世宗時授㑹寕尹

  北邊行軍都統時斡罕初定人心未安烏達為治寬多備禦謹斥堠邊境以安改北京留守以廉察

  舉所至有能名 諾延温都烏達舊作耨盌温敦兀帶今改正納塔謀嘉上京路人初習

  策論進士世宗時補上京提刑書史以廉能著稱承安五年賜同進士出身調東京敎授湯池主簿

  皆著治績貞祐初遷翰林待制充元帥府經厯興定初諫伐宋降潁州刺史有守禦功 納塔舊作

  納坦今改正完顏阿里巴斯海蘭路特克新必喇明安人明昌中登第貞祐初官

  御史中丞遼東路行尚書省事興定元年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於博索路寬厚愛人敏於吏

  事能治劇要時伯特呼圖有異志戕殺阿里巴斯識者惜其用之未盡詔贈平章政事封芮國公

  完顔阿里巴斯舊作完顔阿里不孫特克新必喇舊作泰申必喇伯特改見前呼圖舊作胡土今改

  達魯 楊昭努金末時𫎇古兵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和衆龍山利建富庶等

  十五城降其北京留守音達琿進攻北京傍近諸寨樓子崖等二十餘塞皆降惟西乾河達魯五指

  山楊昭努獨守不下大小百餘戰昭努死之達魯敗走復聚衆攻龍山以槊刺烏葉爾中胸復為史

  天祥所敗達魯力戰死之 達魯楊昭努舊作答魯楊趙奴今並改正︹元︺薩奇蘇

  人世祖時授北京宣撫鋤奸抑强遼東以安㑹高麗有異志帝遣使究治則委罪於其臣洪察忽械

  送京師道遼東薩奇蘇訪知洪察忽以直諌迕意卽奏疏為直其事帝命釋之 薩奇蘇舊作撒𠮷

  思今改正廉希憲世祖至元十一年為北京行省平章遼東多親王使者傳令㫖擾民官不

  能抗希憲至卽為革正有西域人自稱駙馬營於城外縶富人謬言索債希憲捕問曰法無私繫汝

  何敢擅繫氏其人哀求國王亦為之請乃得釋長公主入朝縱獵郊原希憲欲入奏公主請以鈔償

  民乃止自是貴人遇者皆莫敢縱王忱趙州人性明敏有才識授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司

  副使駙馬博和哩數獵民田忱以法繩之憲吏耿熙言徵北京宣慰司逋負計可得鈔二十萬錠帝

  遣使覈實熙懼事露擅增制語有并打算大小一切諸衙門等事十二字追繫官吏至數百人忱驗

  知其詐熙乃服罪 博和哩舊作伯忽里今改正多爾濟巴勒穆呼哩七世孫順帝

  至正中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詢民疾苦知鄉民負販入城貴室公府皆强買之僅酬半值又其俗

  編柳為斗大小不一市儈得高下其手民咸痛之卽飭有司厲防禁齊稱量於是諸物畢集而價自

  平恤孤老平錢法汰胥吏愼勾稽興廢墜明賞罰百司聞風悚懼 多爾濟巴勒舊作朵爾直班今

  伊蘇𫎇古人至正初以討賊功累遷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旣而雷特穆爾布哈程

  思忠等陷永平伊蘇復灤州及遷安昌黎等縣擒雷特穆爾布哈程思忠棄城遁去詔拜遼陽行省

  左丞相開省永平時金復海蓋賊並起伊蘇分兵防守斬賊渠魁賊衆潰走於是分命官屬勞來安

  輯使民什伍相保以事耕種民為立石頌之 伊蘇舊作也速雷特穆爾布哈舊作雷帖木兒不花

  今並改正姚樞本柳城人後遷居洛陽至元二十年為遼東按察使時人比之包孝肅云︹明︺

  葉旺 馬雲旺六安人雲合肥人洪武四年以都指揮並鎭遼東八年納克楚寇遼東

  見城有備不敢攻越蓋州至金州為指揮韋富等所敗還至蓋城南十里沿柞河遁歸旺先以兵㧖

  柞河自連雲島至窟駝寨十餘里沿河壘冰為牆旁設坑穽㐲兵以伺雲及指揮吳立周鶚等建大

  旗於城中嚴兵不動寂(⿱艹石)無人敵至伏四起納克楚倉皇北走趨連雲島遇冰城馬不能前悉陷於

  穽遂大潰旺等乘勝追擊至豬兒峪納克楚僅以身免第功進旺及雲為都督僉事久之召雲還京

  旺留鎭如故在遼凡十七年翦榛𣗥修城隍建立官府撫輯軍民墾田萬餘頃遂為永利孟善

  海豐人永樂元年以保定侯鎮遼東在鎮七年遠人款劉江宿遷人永樂中以左都督鎭守

  遼東時倭以三千人突寇金州江發兵殱其衆初江閲地形得望海堝勢高峻扼海咽喉特為增築

  及偵倭至伏兵山下别遣奇兵焚舟斷其歸路倭中伏擒斬且盡自是遼東倭寇遂絶以功封廣信

  巫凱句容人宣德初以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鎭守遼東敵掠西山凱擊敗之盡得所掠者

  降勅襃勉時帝勤遠略造舟松花江招諸部地絶遠轉輸大困凱力請罷之已而造舟役復興中官

  阮堯民都指揮劉清等董之所為多不法凱劾堯民等下之吏凱性剛毅饒智略馭衆嚴而有恩在

  遼東三十餘年威惠並行邊務修飭前後守邊者皆莫及正統三年卒於官曹義儀眞人正

  統初代巫凱為總兵官凱名將義承其後廉介有守遼人皆安之王翺鹽山人正統七年以

  右僉都御史提督遼東軍務時遼東將屢失機翶以軍令久弛因諸將庭謁責以失律罪命左右曳

  出斬之皆惶恐叩頭願効死贖翶乃躬行邊自山海關抵開原繕城垣濬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

  使烽燧相接練將士恤鰥寡軍民大悅又以邊塞孤遠軍餉匱乏緣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贖人皆便

  劉孜萬安人正統十年以御史出按遼東劾鎭守中官伊實哈收養義子家人有反狀景

  泰初以邊務方殷孜能懾服將吏期滿復留程信休寕人正統中以山東右參政督餉遼東

  巡撫寇深奏盜糧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視舊加大屬信鉤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納人於死深由

  是不悅尋以憂去天順初擢左僉都御史廵撫遼東造戰車剏義倉貯芻粟稽侵漁察奸細號令一

  新僉事胡鼎發都指揮使夏霖四十罪信以聞下霖錦衣獄門達言信不當代奏帝責令陳狀信疏

  辯而寇深方掌都察院修前隙乃劾信不輸罪徵下詔獄謫降南京太僕少卿李秉曹縣人成

  化二年以左都御史提督遼東軍務至卽劾鎭守中官及總兵失律罪出都指揮裴顯於獄又舉指

  揮崔勝傅海等軍令肅清彭誼東莞人成化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鎭守中官横徵

  諸屬衞誼下令凡文牒不經巡撫審定者所司毋輒行虐燄為息戸部檄所司開黑山金場力奏罷

  之誼平居謙厚簡黙臨事毅然有斷鎭遼八年軍令振肅後四疏告歸歐信世職金吾衞成

  化七年充總兵官鎭守遼東累破福餘三衞被奬言者謂信雖廉已老請詔還巡撫彭誼奏官軍耆

  老皆言信忠謹有謀勇累立戰功威振邊陲年雖六十騎射勝壯士乃留鎭馬文升

  成化十二年以兵部右侍郎提督遼東軍務巡撫陳鉞貪而狡將士小過輒罰馬馬價騰踊文升

  上邊計十五事因請禁之鉞於是與文升有隙文升還部鉞以掩殺冒功激變帝命文升往馳至鎭

  宣璽書慰撫無不聽撫者事方定而鉞諂事中官直日夜諧文升直因誣奏文升遂下詔獄謫戍

  重慶衞直敗復起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凡三渡遼軍民聞其來皆鼓舞禁抑中官總兵使不得

  朘削衆咸德之强珍滄洲人成化間以御史巡按遼東初遼東巡撫陳鉞起釁召敵敵至務為

  欺蔽巡按王崇之劾鉞鉞謀之汪直誣逮崇之下詔獄及直鉞用兵方論功而敵大入匿不以聞鉞

  遂入為戸部尚書珍往巡按請正鉞罪帝弗從未幾指揮王全等誘殺諾延衞人珍發其狀直方自

  矜有大功聞珍疏怒誣珍所核皆妄坐謫戍遼東居三年直敗復官李善隴州人成化間巡按

  遼東時總兵官羅雄武備廢弛太監韋朗侵漁兵餉縱其下奪人妻孥聞善至遂屏息論劾都督王

  鍇孫貴罷去豪右斂迹張鼐厯城人宏治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時軍政久弛又

  許餘丁納貲助驛遞給冠帶復其身邊人競援例避役鼐言不可因條上核屯糧清隱占稽客戸減

  軍禆數事悉允行尋劾分守中官劉恭等貪虐罪築邊牆自山海關迄開原靉陽凡千餘里遼撫自

  徐貫後厯張玉陳瑶韓重四人多得罪去至鼐稱能正德中移撫宣府馬中錫故城人正

  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還屯田於軍劾鎭守太監朱秀置官店擅馬市諸罪馭吏安民上下

  李承勛嘉魚人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邊備久弛開原尤甚士馬纔十二

  城堡墩臺傾圮殆盡將士依城塹自守承勛疏請修築㑹世宗立發帑銀四十餘萬承勛命步將四

  人各一軍守要書身負畚鍤先士卒凡為城塹各九萬一千四百餘丈墩堡百八十有二招逋逃三

  千二百人開屯田千五百頃又城中固鐵嶺蒲河撫順邊防甚固又數陳軍民利病咸報可

  銑江都人嘉靖十四年以御史巡按遼東巡撫吕經巡邊至自開原如遼陽行政過激士卒執經

  據城叛時銑按部至復州聞變亟旋入城開諭禍福以安輯之人心始定經得釋還廣寕未幾復為

  廣寕軍所執時撫順兵亦變銑各出檄陽示撫安陰圖渠魁上狀請以計滅潛使人廉得三城首亂

  之人㑹行射禮文武畢至忽出袖中姓名分令官卒授以意逾時縛八人至明日撫順擒七人廣寕

  擒十二人皆伏誅不假兵革三城肅清遼人建祠祀之周斯盛寕州人嘉靖中巡按遼東

  㑹夏霪雨數月禾盡淹沒所在城堡傾倒軍民饑甚斯盛亟開倉賑給復索庫中得贖金并可貸者

  萬餘兩分命官屬訪素有積貯者量其所蓄予之金俾出穀平糶與民又上疏求賑言甚切至遣御

  史運米發帑軍民全活甚衆馬永遷安人嘉靖十四年為遼東總兵官遼東自軍變後首惡

  雖誅漏網者衆悍卒無所憚動懷不逞廣寕兵佟伏張鑑等乘旱饑倡衆為亂諸營憚永無敢應者

  伏等登譙樓鳴鼓大噪永率家衆仰攻盡殲之永善用兵且廉潔卒於官遼人為罷市立祠

  之誥石首人嘉靖閒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大興屯田每營墾田百五十頃役軍四百人列

  上便宜八事行之李淶容城人嘉靖中為遼陽副總兵居官公廉無媺衣甘食禁所部毋苛

  斂一軍德之殷尚質天津衞人嘉靖中為遼陽副總兵就進充總兵官三十五年達喇蘇

  以十餘萬騎入廣寕尚質禦之塔兒山殊死戰力屈而死贈少保左都督謚忠敏張學顏

  肥鄉人隆慶五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破土蠻卓山進右副都御史萬厯元年移築險山六堡

  於寬甸工役始興王杲來侵邊學顔撫定王烏塔諸部工乃無撓三年而畢以討杲功加兵部左侍

  李化龍長垣人萬厯二十二年擢右僉都御史廵撫遼東受事甫兩月巴圖爾與巴雅

  爾等寇鎭武又約土蠻子布延台吉犯右屯化龍與總兵董一元定計先擊巴圖爾敗之各解去一

  元又出塞搗巢有功邊塞讋服董一元宣府前衞人萬厯中充遼東總兵官二十二年巴圖

  爾等入寇一元與廵撫李化龍用計遣副將馳右屯禦西部親將大軍匿鎭武門外為空營待之寇

  騎深入笑以為怯官軍忽從中起奮呼陷陣寇大奔逐北七十餘里至白沙禍斬𫉬無算巴雅爾中

  矢死諸部奪氣捷聞進左都督後又提健卒踏冰渡河抵其巢多斬𫉬巴圖爾死餘賊散亂諸部悉

  遠遁以功進世蔭二秩熊廷弻江夏人萬厯三十六年巡按遼東杜饋遺核軍實時巡撫

  趙偮等棄寬甸新疆徙邊民六萬家於内地廷弻勘得棄地驅民狀劾之𡻕大旱廷弻行部金州禱

  城隍神約七日不雨毁其廟踰三日大書白牌封劒使往斬之未至風雷大作雨如注遼人以為至

  誠感神天啓時去任遼民莫不垂泣後以廣寕失守論誅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   恩㫖

  錄其裔孫泗先授敎諭賀世賢榆林衞人萬厯中為瀋陽遊擊遷義州參將四十六年清

  河被圍副將鄒儲賢參將張斾俱戰死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厯進總兵官天啓元年

   大兵薄瀋陽世賢出城倐精騎四合世賢身中十四矢城中叛斷城外弔橋或勸之走遼陽世賢

  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經略巳而圍急世賢揮鐵鞭格鬬殺數人中矢墜馬死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尤世功榆林人為副總兵守瀋陽引兵援世賢力戰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童仲揆南京人為援遼副總兵聞世賢世功戰沒與同

  官陳䇿副將戚金參將張世名遊擊周敦吉都司邦屏袁見龍鄧起龍副將朱萬良俱力戰死自

  遼左用兵將士率望風奔潰獨仲揆等以萬餘人當數萬衆雖力屈而覆時咸壯之事聞贈卹有差

  又援遼總兵楊宗業父子戰死梁仲善亦戰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童仲揆等俱諡烈

  愍楊宗業諡忠烈梁仲善諡烈愍張神武新建人天啓初以經略薦從征率親丁二百四

  十餘人疾馳至廣寕遼陽已失巡撫薛國用留之不可曰奉命援遼陽非守廣寕也曰遼陽沒矣若

  之何曰將以死難曰二百人能死難乎曰不能則死之遂獨率所部過河抵首山去遼陽十七里而

  軍將士不食己一日遇 大兵奮呼擊殺孤軍無援所部俱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羅一貫甘州衞人為遼東參將守西平堡遼陽覆沒西平當衝地一貫曉夜捍禦

  天啓元年加副總兵 大兵至憑城固守一貫目中矢矢石火藥俱盡北向拜曰臣力竭矣遂自剄

  都司陳尚仁王崇信亦死馬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羅一貫諡忠烈陳尚仁王崇信俱諡

  張銓沁水人熹宗即位以御史出按遼東瀋陽破銓請令遼東廵撫薛國用帥河西兵駐

  海州薊遼總督文球帥山海兵駐廣寕以壯聲援疏甫上遼陽圍急軍大潰銓與經咯袁應泰分城

  守應秦令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守三日城𬒳執不屈遂自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安珠瑚滿洲正白旗人骨鯁簡重得大臣體康熙十七年任奉天將軍繕城郭興屯田

  招徠遠人興利除弊皆有成效至今旗民追念其德感佩不已焉烏庫哩滿洲鑲白旗人

  康熙年間任奉天將軍時初設將軍辦理旗民事宜俱有條理居官尢清慎旗民稱之沃内

  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年間任奉天將軍撫兵恤民繕治城郭在任數年訓練士卒固守邊界境内晏

  王國安蓋平人康熙二十八年任奉天府尹廉静不擾三十七年再任卒入祀名宦祠

  繙譯語解

  赫圖阿拉國語横甸也蘇克素護國語魚鷹也嘉哈國語秋後落葉

  呼蘭哈達國語竈突也峯也薩爾滸國語木櫥也舍利國語泉也

  哈爾薩國語密鼠也哈穆嘉國語黄芩也又蒿也嘉拉庫國語屋内夾聞

  雅爾哈國語豹也代岷國語雕也扎喀國語邊也烏林國語財帛也

  阿爾丹蒙古語有花紋也安巴尼雅勅瑪國語大人之謂阿濟格

  國語小也音和羅國語音獸徑和羅谷也哈勒罕國語犂也阿拉國語岡也

  圖克善國語牛犢也梅沃赫國語坡也沃赫𫎇古語石也哈達

  托和倫國語錫也瑪呼國語鬼臉也費延勒庫國語無餘也

  卜蘇國語蜂蜜也呼勒國語斛也勒富國語熊也托克托國語定也

  倫國語威也烏勒閒國語豬也布爾哈圖𫎇古語有叢栁處也瑪哈丹

  𫎇古語有肉也錦密森國語錦靛花也密森大甕也哈當阿國語有山峯之謂

  索勒和國語高麗也費葉稜烏國語樹雞也穆喜國語牛様子也

  布拉國語饞也

興京表                 

                    

大清一統志

 興京在 盛京東微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吉林界三十

  五里西至承德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開原城守界一百十里東南至

  吉林界十五里西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六十餘里東北至吉林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原城守界

  一百三十里自 興京至 京師一千七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

︹建置沿革︺古肅慎氏地漢始置元菟郡後漢及晉因

  之南北朝至隋入於高句驪唐置燕州屬安東都

  護後為渤海大氏所據改隸定理府遼金時地屬

  瀋州明初置建州衞

  國初

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始居於赫圖阿拉在

  興京之南鄂多理城西蘇克素護河嘉哈河之間

   理舊作俄朶里今改正三傳至

興祖直皇帝及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皆居於此至

太祖高皇帝削平諸部丁亥遷居呼蘭哈達南岡新城癸

   卯仍於赫圖阿拉舊址築城居之天命元年衆貝

   勒大臣上

尊號曰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以

  興京為都城

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改稱

  興京

世祖章皇帝順治五年

太祖高皇帝配

天南郊推本孝思追尊

四祖以赫圖阿拉為興業之地設城守尉等官守之乾隆

   二十八年以錦州理事通判移駐

  興京與熊岳通判所轄之哨子河分界管轄康熙三

   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東巡有

御製興京詩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謁

祖陵有

御製興京詩十九年有

御製乘馬過興京再詠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興京曡癸亥舊作五言十韻赫圖阿拉詩再題赫圖

   阿拉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興京再曡癸亥五言十韻赫圖阿拉詩嘉慶十年

   十三年

仁宗睿皇帝東巡有

御製興京恭紀赫圖阿拉詩仰見

列聖勤思

光烈祗遹

前謨永念邠岐之舊推本

締造之艱

大文炳耀誠足以昭示萬年與典謨並煥云

  ︹形勢︺東傍邊牆西接奉天南界鳳凰城北抵開原層

   巒曡拱衆水環縈扼諸城之要區據三關之險固

發祥勝地

鴻業攸基

  ︹城池︺

  興京城周四里南一門東二門北一門外城周九里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我   太

   祖高皇帝癸卯年刱建此城乙巳年増築外城

︹山陵︺

永陵在城西北十里  啟運山   肇祖原皇帝  興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顯祖

   宣皇帝共一山   寳城周九十一丈七尺三寸前為享殿曰  啟運殿奉安   四祖寳

   座殿三楹配殿各三楹門曰  啟運門門外  功德碑亭四座左右廡各三楹省牲亭五楹

  凡規模制度守䕶官員及四時祀典俱同福陵   昭陵之制初   肇祖原皇帝

    興祖直皇帝共葬稱 興京   陵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陵在 盛京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稱 東京   陵順治八年封 興京   陵山爲  啟運山 東京

     陵山爲  積慶山俱從祀   地壇十三年於   陵山周圍立界址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   陵安葬十六年尊稱 興京   陵曰   永陵康熙

  二十一年有    御製三月十一日雪中詣  永陵告祭詩    世宗憲皇帝雍邸集有

  侍從 興京謁   陵詩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傎有   御製恭謁

  永陵詩又   水陵寶頂前瑞榆一株輪菌盤鬰圓覆城隅有   御製神樹賦於四十三年

     御書勒石西配殿

 ︹行宫︺

 福綏堂在   永陵相近之夏園乾隆四十八年   御題福綏堂額並有   御製詩

  嘉慶二十三年 御製題福綏堂詩

︹户口︺原額八旗人丁四千一百九十四名口今滋生八千一白五十一名口

︹田賦︺三則餘地六千七十二畝有奇租銀二百九十五兩一錢七分一𨤲升科紅地三千四百四十

  畝有奇租銀一百三兩二錢一分七𨤲升科餘地一千三百畝有奇租銀三十九兩二錢六分一𨤲

   興京倉額徵草豆地四十萬四千一百一十八畝有奇應徵豆一千一百九十二石一斗四升九

  合三勺草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東額徵米地五萬七千二百四十三畝有奇應徵米二百五十三

  石八斗六升三合一勺

︹山川︺

啟運山在城西北十里即   永陵所在自長白山西麓一幹延亙層折至此重巒環拱衆小朝宗

   萬世   鴻基實肇於此乾隆十九年有   御製瞻  啟運山作歌煙   筒山

   西南五里哈爾薩山在城西南二十一里哈爾薩河發源於此石煙筒山

   西南七十一里車山在城西南八十里扎庫穆河布爾哈圖河發源於此高麗城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又青龍洞山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鳩鳴臺山在城西南與鳳

   凰城接界哈穆嘉山在城西南與鳳凰城接界薩爾滸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天命四年   太祖高皇帝大破明師於此山之下乾隆四十八年敬鐫   御製薩爾滸書

   事勒石山上東舍利山在城西一百五十五里又西四里有西舍利山舍利河發源於

   嘉拉庫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嘉拉庫河發源於此又西北為雅爾哈岱岷扎喀三山

   烏林山在城西北七十五里大黑山在城西北八十里相近有阿爾丹山尖頂

   山在城西北九十里灘舟山在城西北九十五里八王溝山在城西北一百

   蓮花山在城西北一百里相近一峯名來鹿山安巴尼雅勒瑪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其西有阿濟格尼雅勒瑪山又西北十里有安巴尼雅勒瑪西山幽葫蘆

   山在城西北一百五里其東有幽葫蘆東山虎頭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鐵背

   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其西為界藩山上有界藩二城迤南為吉林崖我   太祖高皇帝

   以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數十萬衆殲杜松於鐵背山即此音和羅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

   里其東有音和羅東山舒勤山在城西北界原作碩欽山托和倫嶺在城西南

   五十六里托和倫河索勒和河發源於此望藍嶺在城西南一百十五里西襄河發源於此

   雨嶺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瑪呼嶺在城西南與鳳凰城接界八盤嶺

   西南與鳳凰城接界赫圖河發源於此哈勒罕嶺在城西一百十三里賴華嶺

   在城西北六十里其東有飛牛嶺十八道嶺在城西北一百三卜里峯巒起伏延亙相

   連有十八層故名挫草嶺在城北二十五里理嘉峯在城南十四里即理嘉哈

   費延勒庫峯在城西南與鳯凰城接界櫃子峯在城西北五十里其南曰

   太蘭瑪庫峯在城西北七十里希卜蘇峯在城西北九十里其西北又有

   呼勒勒富峯在城西北一百十里望城岡在城西南與鳳凰城接界堂子

   岡在城西一百十七里即堂子阿拉曹子峪在城西南與鳳凰城接界曹子峪河發源

   於此又相近有板長峪托克托谷在城西北八十里即托克托和倫又三里有烏勒間

   谷 烏勒間舊作烏爾吉延今改正圖克善坡在城西一百十里即圖克善梅沃赫

   樹䃳子在城西南三十六里德勒石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即德勒沃赫錦密

   森河在城東南十五里又理嘉河在城東南三里嘉哈河在城南十六里俱西北流入蘇子河

   索勒和河在城西南三里源出托和倫嶺北流入蘇子河又哈爾薩河在城西南十一里

   源出哈爾薩山東北流入索勒和河托和倫河在城西南五十八里源出托和倫嶺南流

   入太子河又西襄河在城西南八十六里源出望藍嶺南流入托和倫河費葉稜烏河

   在城西南一百里源出邊外三股泉山又小峽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嶺鹻廠河在城

   西南一百五十里亦出分水嶺俱西北流入太子河 費葉稜烏河舊作費雅朗阿今改正

   龍洞河又名水洞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青龍洞山西南流入太子河清河

   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瑪呼嶺西南流入太子河布爾哈圖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源出車山西北流入渾河赫圖河在城西一百五十里源出八盤嶺西北流入渾河又扎庫

   穆河在城西一百十三里源出車山曹子峪河在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曹子峪舍利河亦在城西

   一百七十里源出舍利山俱西北流㑹赫圖河瑪哈丹河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源出瑪呼

   嶺西北流入渾河又金口峪河在城西南一百八十二里源出金口峪西北流入瑪哈丹河

  子河在城北半里源出邊外呼倫嶺西流㑹尼瑪蘭章京瑪嘉哈當阿拉發諸河遶至  啟

  運山之南西注受哈爾薩理嘉索勒和等河又北折經黑門穆奇水手堡又北經界藩西南入渾河

   按漢志高句驪縣有南蘇水西北經塞外疑即此也嘉拉庫河在城北五里源出嘉

  拉庫山南流至城西五里入蘇子河又拉發河在城西北十里源出嘉拉庫山挫草嶺南流遶至

   啟運山之東入蘇子河哈當阿河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又瑪嘉河在城東北三十里章

  京河在城東北三十二里尼瑪蘭河在城東北三十五里俱發源納嚕窩集西流經 興京邊入蘇

  渾河在城東北八十五里國語稱瑚努呼河源出邊外納嚕窩集為納嚕河入 興京邊

  西北流至安巴尼雅勒瑪山即為渾河詳見奉天府小張七溝在城西北九十里

  臺溝在城北一里

 ︹古蹟︺高句驪故城在城北漢武帝元封四年開朝鮮地置元菟郡又置高句驪縣為郡

   治應劭曰故句驪國魏志漢武初以沃沮城爲元菟郡後爲夷貊所侵徙郡句驪西北後漢公孫度

   時皆治高句驪縣呉書元菟郡在遼東北相去二百里是也後廢 按漢志縣爲小遼水所發源今

    興京北近渾河之源蓋即漢高句驪縣地高句驪國本在縣東去遼東千里漢置縣取其名耳元

   菟郡雖初治沃沮尋徙句驪漢志可考方輿紀要謂公孫度始改置於遼東之北治高句驪縣非是

   又呉書謂郡去遼東二百里而郡國志遼東郡下云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元菟郡則云四千里其

   實相去四百里也新城在 興京北晉咸康五年慕容皝擊高句驪兵及新城高句驪乞盟

   乃還隋大業九年復伐高麗遣王仁恭出扶餘道仁恭進至新城攻之不拔唐乾封二年李世勣伐

   高麗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壁西南山臨城下進擊一十

   六城皆拔之胡三省通鑑注新城西南傍山東北接南蘇木底等城南蘇城在 興京西高

   句驪置晉永和元年燕王皝伙慕容恪攻高句驪抜南蘇置戍而還隆安二年慕容盛襲高句驪拔

   新城南蘇二城開境七百餘里隋大業七年伐高麗分遣段文振出南蘇道唐乾封二年薛仁貴破

   高麗拔其南蘇木底蒼巖諸城顯慶中置南蘇州於此後廢 按遼史以蘇州安復軍為高麗南蘇

   州蘇州即今金州也今考漢志高句驪縣有南蘇水高麗置城蓋因此水為名晉載記慕容皝自南

   陜以伐高句驪通鑑注謂南陜在遼東之東南蘇木底諳城又在南陜之東唐薛仁貴自新城進拔

   南蘇木底賈耽謂新城在遼東東北則南蘇木底當在新城東南今 興京界不在金州可知矣舊

   志但據遼史載南蘇木底二城入金州古蹟誤木底城在 興京西晉咸康八年慕容皝擊

   高句驪高句驪有二道其北道平闊南道險狹慕容翰曰虜以常情料之必謂大軍從北道當重北

   而輕南今以鋭兵從南道擊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師從北道縱有蹉跌其腹心己潰

   四支無能為矣皝從之遂克高句驪蓋從北豐而進者為北道從南陜入木底城而進者𫆀南道也

   義熙初後燕慕容熙攻高麗木底城不克唐乾封二年薛仁貴攻拔之尋置木底州於此後廢

 ︹城堡︺老城在城南八里周十一里六十步門四城内西有小城周二里一百二十步門二城外

  有郭自城北至城西南共九里有奇亦有四門我   太祖高皇帝丁亥年築此城癸卯年自此

  遷都興京 鹻 廠舊城在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二里有奇又有鹻廠新城在城南一

  百四十八里天聰七年築又有高麗城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周三里有奇古城在城西四里周

  一里一百二十步南一門建置無考 謹按 興祖直皇帝六子長居覺爾察地次居阿哈和

  洛地次居和洛噶善地次   景祖翼皇帝居赫圖阿拉地次居尼瑪蘭地次居章嘉地各築城

  分居其城距赫圖阿拉近者五里遠者二十里疑古城即其一也薩爾滸城在城西一

  百二十里周三里南與東各一門西南西北共二門外城周七里四面各一門 謹按   實錄

  天命五年十月自界藩遷於此城建軍民廬舍先是𡻕己未天命四年三月明集兵四路來攻杜松

  等出撫順關時   太宗文皇帝為四貝勒議曰界藩山上我築城夫役在焉山雖險儻明兵奮

   力攻陷之柰何宜急進軍以安夫役之心日午至太蘭岡與明兵對陣初衆貝勒未至時我防衞築

   城夫役之兵四百人伏薩爾滸谷内伺明兵過尾擊之追至界藩渡口與築城夫役合據吉林崖杜

   松結營薩爾滸分兵圍吉林崖我兵四百率衆夫役下擊之一戰斬百人適衆貝勒至見明兵攻吉

   林崖者約二萬人又見一軍列薩爾滸山巔遂以千人助四百兵於吉林崖而合六旗兵進玫薩爾

   滸山奮力衝擊破其營壘其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馳下衝擊右翼二旗兵渡河直前夾擊明兵之在

   界藩山麓者短刃相接無不一以當百遂大破其衆殲杜松等於陣又敗馬林兵於尚問崖潘宗顔

   軍於斐芬山乃收全軍駐固勒班地翼旦還軍至界藩行祭纛禮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製薩

   爾滸詩并序乾隆八年十九年俱有   御製薩爾滸詩四十一年有   御製薩爾滸書事

   長篇四十三年有   御製題薩爾滸十二韻薩爾滸再題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薩爾滸

   題句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薩爾滸詠事𮞉蹕過薩爾滸再詠詩界藩城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鐵背山上天命三年 太祖高皇帝取撫順自 興京至此依山築城

   周一里東一門又一小城周一百十八步西一門 謹按   實錄   太祖高皇帝甲申年

   六月率兵攻瑪爾墩寨寨主納申奔界藩乙酉年二月   太祖高皇帝率披甲之士二十五卒

   五十畧界藩寨寨内人覺之遂還界藩四城之主合兵追襲至太蘭岡之野   太祖高皇帝單

   騎囘擊斬納申射巴穆尼斃之引兵徐還不遺一騎四月   太祖高皇帝征哲陳部界藩等五

   城聞之集兵八百整陳以待   太祖高皇帝敗其衆又追至界藩險隘吉林崖立其巔見敵兵

   十五人趨岡   太祖高皇帝射前至一人貫其脊而殪餘悉墜崖死乃收軍還天命三年五月

      太祖高皇帝諭諸貝勒大臣曰我仍居國内之地行師道遠馬力困乏宜築城界藩居之四

   年二月   命夫役一萬五千赴界藩築城騎兵四百衞之三月既敗明四路兵於薩爾滸阿布

   達哩岡等處殲杜松劉綎等四月   太祖高皇帝諭諸臣宜於近邊之地屯田築城界藩設兵

   守禦以衞農人於是   太祖高皇帝西行示築城基址六月破開原班師   太祖高皇帝

   諭貝勒諸臣曰吾等勿囘都城築城界藩治屋廬以居牧馬邊境勿渡渾河貝勒諸臣曰不如還都

   近水草息馬濃陰之下浴之飼之馬乃速壯且士卒歸家修治兵仗便   太祖高皇帝曰此非

   爾所知也今六月盛夏行兵己二十日若還都又二三日乃至其各路屯寨距都城又須三四日炎

   蒸之時復爾遠涉馬何日壯耶居界藩牧馬俾速壯至八月又可興師矣遂   駐蹕是月所建

   宫室皆成章嘉城在城東北三十餘里清河堡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周四里一百

   八十步門四 謹按   實錄   太祖高皇帝戊子年於清河關口互市天命三年秋七月

      太祖高皇帝統大軍進鴉鶻關圍清河城拔之明副將鄒儲賢死焉山羊峪堡

   在城西南界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南一門瑪哈丹堡在城西南界周二里一百三十四步

   東南二門其南有郭周一里一百四十步東西二門

 ︹關隘︺古關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二百里俱廢莫考頭道關在城西四十里即雅

  爾哈關又二道關在城西四十一里即代岷關三道關在城西六十三里即扎喀關皆因山為關天

  命四年正月   太祖高皇帝征葉赫命大貝勒等率兵五千往守扎喀關防禦明兵乾

  隆十九年有   御製三關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過三關因成長句紀事詩迴鑾過三關

  再詠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過三關得句詩嘉慶十年有   御製過三關得句詩二十三

  年有   御製過三關紀勝詩興京邊門在城東南南至鹻廠門一百十里北至開

  原縣英莪邊界一百里鹻廠邊門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南至岫巖廳所轄鳯凰城邊界

  三十穆喜站在城西北四十里又西八十里至薩爾滸站又七十里至噶布拉村站又

  七十里至 盛京城以上三站皆 盛京兵部所轄按 盛京兵部所轄 興京奉天錦州共二十

  九站有正副監督官掌之每站皆有驛丞

 ︹津梁︺石隄木橋在  啟運山西雍正九年

 ︹陵墓︺武功郡王禮敦墓永陵左 恪 恭貝勒塔察芬

  古墓在   永陵右俱每𡻕清明除夕附祭

 ︹寺觀︺地藏寺在顯祐宫東 國初建康熙二十一年   聖駕臨幸有碑記乾隆十二年

  内大佛殿奉頒   御書額曰妙證三摩又地藏殿   御書額曰人天法炬顯  祐宫

  在城東北即玉皇廟 國初建順治十五年 賜名顯祐立碑乾隆八年有   御製謁顯

  祐宫詩十九年有   御製顯祐宫曡舊作韻詩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嘉慶十年二十三年俱有

      御製謁顯祐宫詩乾隆十二年殿内奉頒御書額曰碧落保珍又内三官殿

  御書額曰太微元範

 ︹列女︺

 ︹本朝︺莫輝洛妻徐氏 興京鑲黄旗人夫歿守節又正黄旗巴拜妻王氏釋迦保妻

  納喇氏均康熙年間 旌永烏諾妻李氏 興京正白旗人夫歿守節又同旗麻勒

  妻王氏陸什妻富氏均雍正年間 旌七十妻魁氏 興京鑲黄旗人夫歿守節又

  同旗兵常雲妻王氏達藍太妻郎氏正黄旗閑散關有妻張氏八格妻蔡氏兵白福妻高氏閑散岱

  木妻王氏哈什太妻柴佳氏兵束金妻寕古塔氏閑散多爾太妻烏扎拉氏正白旗兵格巴庫妻禇

  氏閑散姚住妻伊爾根覺羅氏兵常海妻𤓰爾佳氏閑散得祿妻王氏兵阿金太妻烏扎拉氏鑲白

  旗兵秦太妻孫氏閑散六十七妻李氏正紅旗兵開達哩妻關氏德保妻錢氏閑散王順澤妻華氏

  兵馬桑阿妻蔡氏閑散陶齊妻張氏福藍妻李佳氏正藍旗閑散尼瑪善妻商氏拜翰妻卜氏拜喜

  妻佟氏兵烏爾太妻他塔拉氏閑散三格妻宋氏希昌阿妻呉扎拉氏鑲藍旗兵和善妻張氏多隆

  武妻李氏閑散色勒妻耿氏均乾隆年間 旌聶勒庫妻那氏 興京鑲黄旗人夫

   歿守節又正黄旗兵四保妻白氏閑散七十五妻趙氏車世禮妻隗氏正白旗兵保住妻郭氏閑散

   付明阿妻瓜爾佳氏十各妻王氏八十二妻張氏鑲白旗委官扎力那妻何氏正紅旗閑散共保妻

   暴氏鑲紅旗閑散何朝明妻趙氏正藍旗閑散額勒昏妻何氏鑲藍旗閑散雙亮妻劉氏伯大妻關

   氏張璠妻王氏板底妻劉氏領催依力住妻孟氏閑散五令阿妻楊氏兵德盛阿妻劉氏 興京邊

   門正白旗領催王登仕妻郭氏均嘉慶年間 旌










                     前纂修官賈楨恭纂輯

                     總纂官邱建猷恭覆輯

                     校對官林士珍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