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十三至五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十三至五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7.djvu/9
大清一統志
深州直隸州〈在直隸省治南二百八十二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一十五里〉
〈東至河間府交河縣界六十八里西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五十五里南至冀州衡水縣界五十里北〉
〈至保定府蠡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冀州武邑縣治六十里 南至束鹿縣治六十五里東北至河〉
〈問府河間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定州深澤縣治七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三里南北距九十〉
〈里東至武强縣界三十八里西至束鹿縣界五十五里南至衡木縣界五十里北至安平縣界四十〉
〈里東南至冀州武邑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束鹿縣治六十五里東北至饒陽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深〉
〈澤縣治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六百一十二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晉地戰國屬趙秦
爲鉅鹿郡地漢置下博縣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
國晉因之後魏屬長樂郡隋屬信都郡〈開皇中分置深州在〉
〈今安平縣〉唐武德初屬冀州六年自信都移州治此貞
觀元年還舊治以下博屬深州〈時州治饒陽〉十七年深
州廢縣屬冀州先天二年分置陸澤縣仍置深州
以下博屬之〈按唐書地理志下博縣開元二年隸冀州永泰元年復屬深州舊唐志無〉
〈此文元和志下博縣仍屬冀州〉天寶初改饒陽郡乾元初復曰深
州屬河北道五代周顯德二年分置靜安軍宋太
平興國七年以下博縣屬靜安軍雍熙二年軍廢
以下博屬深州四年改下博曰靜安移深州來治
省陸澤入之屬河北西路金曰深州屬河北東路
元初屬河間府太宗十年改屬真定路明洪武初
以州治靜安縣省入屬真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縣三
武强縣〈在州東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二里南北距四十八里東至河間府交河縣界三十里〉
〈西至州界十二里南至冀州武邑縣界八里北至饒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武邑縣界十二里西南〉
〈至冀州衡水縣界十八里東北至河間府獻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州界十五里漢置武隧縣屬河〉
〈間國後漢曰武遂改屬安平國晉初因之後又分置武强縣俱屬武邑郡後魏皇始二年移武邑郡〉
〈治武强神光二年省武强太和十八年復置北齊廢郡併武遂縣入武强隋屬信都郡唐武徳四年〉
〈屬冀州貞𮗚元年改屬深州十七年屬冀州先天二年又屬深州開元二年復屬冀州永奉初仍屬〉
〈深州唐未還屬冀州五代周又屬深州宋金因之元初於縣置東武州太宗六年州廢還屬深州十〉
〈一年改屬祁州中統二年改屬晉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深州〉饒陽
縣〈在州東北六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河間府獻縣界三十里西至安平縣界〉
〈二十里南至州界三十里北至河間府肅寕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武强縣治六十里西南至州界二〉
〈十五里東北至河間府河間縣治九十里西北至保定府蠡縣治七十里本戰國趙饒邑漢置饒陽〉
〈縣屬𣵠郡後漢屬安平國晉屬博陵國後魏屬博陵郡隋開皇三年屬定州十六年屬深州大業初〉
〈改屬河間郡唐武德四年移深州治此貞觀十七年州廢屬瀛州先天二年仍屬深州五代宋金因〉
〈之元改屬晉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深州〉安平縣〈在州北五十里〉
〈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饒陽縣界十七里西至定州深澤縣界三十三里南至州界〉
〈十里北至保定府蠡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武强縣治九十里西南至保定府束鹿縣治九十里東〉
〈北至河間府肅寕縣治八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博野縣界二十五里漢置安平縣屬涿郡為都尉治〉
〈後漢改屬安平國晉泰始初改置博陵國於此後魏為博陵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於縣置深〉
〈州大業初州廢屬博陵郡唐武徳四年復置深州㝷徙州治饒陽以安平屬之貞觀十七年屬定州〉
〈先天二年仍屬深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九年於縣置南平州太宗七年復廢為縣中統二年〉
〈改屬晉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深州〉
︹形𫝑︺廣袤爽嵦周𢌞翕聚〈明金㓜孜深州八景記〉介瀛冀鎮定
閒所謂四通五達之郊〈府志〉
︹風俗︺士樂孝友敦詩書民力織作勤畎畝〈舊志〉
︹城池︺深州城〈周八里門四濠廣二丈明景泰𥘉築正德六年增高五尺萬厯二十二年甃甎〉
〈 本朝康熙十年修乾隆二十年嘉慶二十五年重修〉武强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明〉
〈成化十年改築本朝康熙五年修〉饒陽縣城〈周四里門三濠廣二丈明成化五年築外〉
〈有䕶城隄周八里本朝順治二年修〉 安 平縣城〈有内外二城内城周五里有竒門四〉
〈明成化中建正徳六年又於西南北三面增築土垣周八里門三謂之外城嘉靖二十六年又増築〉
〈禦水土隄六里有竒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學校︺深州學〈在州治東明永樂中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乾隆五十五年嘉慶二十五年重〉
〈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武强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正間建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饒陽縣學〈在縣治北元元貞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安平縣學
〈在縣治東北元至元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八名〉文瑞書院〈在州〉
〈西三里舊名博陵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嘉慶二十五年修易今名〉靜安書院〈在州西吕〉
〈仙祠旁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萃升書院〈在武强縣治〉近聖書院〈在饒〉
〈陽縣治 按舊志載恒麓書院在州城内明嘉靖間建久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一十九萬八千六百十 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六萬六千四百五 十八名口計〉
〈五萬五千三百九戸〉
︹田賦︺〈田地二萬五千四百二十四頃四十三畝四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九萬五千九百七十九〉
〈兩九錢四分六釐米二十六石四斗九升三合二勺〉
︹山川︺滹沱河〈舊自保定府束鹿縣流逕安平縣南又東逕州北又東北逕饒陽縣北入河間〉
〈府獻縣界後漢書更始二年光武自饒陽南出至滹沱河無船適遇冰合得過進至下博註滹沱河〉
〈舊在饒陽南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水所以今在饒陽縣北元和志滹沱河在安平縣南〉
〈二十三里又北去饒陽縣四十五里舊志滹沱河自宋熙寕以後往往決溢金元至明決徙數見明〉
〈初自束鹿縣流逕州南傳家池抵衡水縣界入 漳永樂四年北徙東流出武强縣界十六年又改 逕〉
〈衡水縣入漳成化八年改由晉州南入寕晉泊正德十三年紫城口淤分為二股二仍南入寕晉一〉
〈東由鴉兒河逕州城南既而二股併流東行由束鹿逕州界至武强小范店會清河後復自束鹿徒〉
〈由州北至武强北壞獻縣隄未㡬復移逕州南東北入獻縣嘉靖三十七年又徙饒陽隆慶三年水〉
〈決束鹿泛溢州界為害尤甚萬厯中又北徙田州北出饒陽縣界三十五年又南徙逕州城南四十〉
〈五年復移城北天啟後漸徙而南 本朝順治二年由束鹿南厯冀州入漳而州境遂無水患康熙〉
〈五年復自束鹿分道決入州境清水河〉鴉兒河〈亦名丫兒河在州南二十里自束鹿縣流〉
〈入下流過獻縣南合於胡慮河春冬則涸雨潦則盈舊志河在滹沱衡漳間蓋支流兩分合而為河〉
〈因名丫兒又有龍治河在州東南五十里亦滹沱支流東逕武强縣南入漳〉胡盧河〈在州〉
〈東南即滹沱漳淦之會流自冀州衡水縣流入州界又東北逕武邑縣北武强縣南又東北入河間〉
〈府阜城縣界又名清水河本漳水故道也水經注衡漳水自桃縣又北逕鄔縣故城東又東北逕下〉
〈博縣故城西逶迤東北注謂之九䋫西逕樂鄉縣故城南又東列葭水注之漳水又東北逕武邑郡〉
〈南又東逕武强縣北又東北逕武隧縣故城南白馬河注之又東逕武邑縣北又東北右合張平口〉
〈故溝又逕東昌縣故城北又東北左會滹沱故瀆謂之合口元和志長蘆水在下博縣南寰宇記衡〉
〈漳水在武强縣南五里通鑑遼自晉漢以來屢寇河北無藩蘺之限周顯德二年言事者稱深冀之〉
〈間有胡盧河横互數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因詔王彦超韓通浚胡盧河築城於李宴口留兵戍〉
〈之宋史河渠志淳化二年從河北轉運使請自深州新砦鎮開新河導胡盧河分為二派凡二百里〉
〈抵常山以通漕運金史河渠志衡水逕深州㑹於滹沱以來獻州清州之餉州志胡盧河舊在州南〉
〈四十里今自衡水逕武邑不逕州界武强縣志清河水在縣東南十八里舊逕縣東小范店入阜城〉
〈縣界今由縣東北入獻縣界又縣南十三里有雁河縣東北三十里有亭子河縣西北八里有于家〉
〈河下流俱入清水河〉古白馬河〈在饒陽縣南東南流入武强縣界水經注白馬河水上承〉
〈滹沱東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謂之交津口寰宇記枯白馬渠在〉
〈縣南今名白馬溝趙記云魏白馬王彪所鑿故名俗謂之黄河舊志有古黄河在縣南八里闊十里〉
〈兩岸皆有古隄即此〉古饒河〈在饒陽縣西南應劭曰饒陽縣在饒河之陽舊志在縣西南三〉
〈十里本滹沱支河昔時北注入易水今堙〉滋河〈在饒陽縣北縣志舊自保定府祁州合沙唐二〉
〈河逕縣北二十里許每夏秋衝決為患歲修隄防明嘉靖間徙流蠡縣水發時猶潰溢 本朝順治〉
〈二三年皆入縣境〉鐵燈竿河〈在饒陽縣北舊時滹沱之水自此決入保定蠡縣與唐滋〉
〈沙諸水匯流復東入於河間府城北今堙〉院西口河〈在安平縣北上流即派水自祁州三〉
〈岔口與唐滋二水合流入縣界下流入博野蠡縣界元和志安平縣有派水今名彊河西自定州義〉
〈豐縣流入今謂之院西口河在縣北二十五里〉大陸澤〈在州北元和志在陸澤縣南三里即〉
〈禹貢大陸澤縣因以名〉蓮花池〈在州東四十里為水聚處〉賈家溝〈在武强縣東北〉
〈東流合於漳水又閻家溝在縣東亦滹沱末流也東合龍池河又有古河坌河俱在縣北分自清漳〉
〈者今涸〉駱駝灣〈在武强縣西北五里滹沱決溢時此為鍾水之處稍東南曰呉家灣明嘉〉
〈靖中議濬渠於此以洩積水不果〉古龍井〈在安平縣西三十里深數丈泉出不竭〉
︹古蹟︺樂鄉故城〈在州東南三十里漢地節三年封河間獻王子佟為侯國屬信都國後漢〉
〈建武元年封杜茂為侯邑㝷廢〉下博故城〈在州南漢置縣應劭曰秦山有博故此加下章〉
〈懷太子賢曰在博水之下故曰下博後漢書更始二年光武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
〈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為長安守去此八十里光武即馳赴之括地志下博故城在今下博縣南〉
〈二十里寰宇記後魏移理於衡水縣去今縣二十里俗謂之故縣城後周建德六年又移今理舊志〉
〈金史地理志靜安有下博鎮即故縣也在今州東南三十里〉深州故城〈在今州南二十〉
〈五里即故靜安縣也周建德中移下博縣於此元和志下博縣南至冀州一百里寰宇記縣道記云〉
〈今理即漢祭遵壘北枕衡漳水是也九域志雍熙三年縣省四年復置改曰靜安始自陸澤移深州〉
〈治此舊志明洪武初省縣入州永樂十年滹沱漳水決溢城壞因徙州呉家莊即今治也〉陸澤
故城〈在州北唐置縣為深州治舊唐書地理志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置鹿澤縣於古𨜔城〉
〈宋史地理志雍熙四年廢鹿澤縣舊志陸澤城在州東北五里又見束鹿〉武遂故城〈在武〉
〈强縣東北漢置武隧縣後漢改曰武遂北齊省元和志武遂故城在武强縣東北三十一里秦破趙〉
〈將扈輒於武隧即此也縣志今為沙窪村〉武强故城〈有二一在今武强縣東北漢高帝六〉
〈年封功臣嚴不識為武强侯後漢建武元年又封大司空王梁為武强侯皆未置縣通鑑注引宋白〉
〈曰武强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一在今武强縣西南晉惠帝時封盧志為武强侯葢自是始爲縣〉
〈後魏神光中省太和十八年復置唐屬冀州元和志縣西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武隧縣地晉〉
〈於此置武强縣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漢時侯邑也寰宇記西晉置縣因漢古城以名高齊移〉
〈於今理其城即後魏武邑郡治道武皇始二年築九域志縣在深州東北六十里縣志舊城村在縣〉
〈南五里〉饒陽故城〈有二一在今饒陽縣東本趙饒邑史記趙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
〈饒後漢書郡國志饒陽故名饒是也北齊始移治魯口城而故城廢括地志饒陽故城在今縣東北〉
〈二十里一在今饒陽縣南即魯口城也晉永和六年慕容儁擊後趙至無終趙將王午鄧恒棄薊城〉
〈走保魯口魏書地形志饒陽有魯口城元和志饒陽縣西南至深州三十里縣理城晉魯口城也公〉
〈孫泉叛司馬宣王征之鑿滹沱入派水以運糧因築此城葢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後魏道武〉
〈皇始二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寰宇記北齊天保五年移饒陽縣於今理即後魏虜渠口置虜口鎮於〉
〈此九域志縣在深州北九十里葢宋時又遷而北也舊志有故城在縣南二里亦曰故城村又有光〉
〈武城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羅城〉蕪蔞故城〈在饒陽縣東北隋開皇十六年置蕪蔞縣〉
〈大業初省入饒陽唐武德四年復置貞觀元年又省元和志蕪蔞故城在饒陽縣東北三十五里隋〉
〈縣也葢因東北蕪蔞亭為名〉安平故城〈今安平縣治漢置縣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侯〉
〈邑自晉至北齊皆為博陵郡治唐屬深州元和志縣東南至州五十三里寰宇記城北面有臺俗謂〉
〈之神女楼九域志縣在深州西北八十五里〉穀邱故城〈在安平縣西南漢置縣屬𣵠郡〉
〈後漢省寰宇記穀邱故城在安平縣西南十五里縣志今訛為角邱社〉靜安軍城〈在州〉
〈東南五十里本名李晏口亦曰李晏鎮五代周顯徳二年築城屯軍於此謂之靜安軍南距冀州百〉
〈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夾胡盧河為壘宋雍熙二年廢今河間府景州亦有李晏鎮葢昔時胡盧河東〉
〈西津口云〉蕪蔞亭〈在饒陽縣滹沱河濱後漢書郡國志安平國饒陽有蕪蔞亭馮異傳更始〉
〈二年光武自薊東南馳至饒陽蕪蔞亭時天寒冽衆皆饑疲馮異上豆粥帝饑寒俱解縣忘亭在縣〉
〈五里草蘆村又有蕪蔞社在縣東〉凌消村〈在州東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即光武渡河〉
〈冰合之處寰宇記今號為危渡又見定州深澤縣〉平都村〈在武强縣東二十五里明建文〉
〈時真定都指揮平保屯營於此因名〉孝義鄉〈在州東三十五里大馮村五代時李自倫六世〉
〈同居於此〉文瑞堂〈明統志在深州陸澤唐張鷟為兒時夢紫文大鳥止其庭大父曰吾聞紫〉
〈文鸑鷟也若壯殆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命名鷟後鷟為學士果以文名州刺史扁其堂曰文瑞〉上
方臺〈在饒陽縣東十里高四丈周五畝春日草卉先芳亦謂之先春臺上有龍母廟下有井禱〉
〈雨輒應又花臺在縣西十三里高一丈廣畝又營臺在縣北十里高數尺相傳光武行營毎經水澇〉
〈不沒〉
︹關隘︺小范鎮〈在武强縣東二十里〉小營〈在武强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金末備禦元兵〉
〈屯營於此〉劉木關堡〈在饒陽縣東北十五里又段村堡在縣東南十八里鄒村堡在縣南〉
〈十八里小隄堡在縣西十五里皆有市集〉子文店堡〈在安平縣西二十里又馬店堡在縣〉
〈西北二十五里新莊店堡在縣西南三十里俱有城〉傅家池集〈在州東南五十里舊受滹〉
〈沈河水自河北徙池亦淤塞今名乾河崖明初置廵司於此後裁〉鹽場莊〈在州南地鹻不〉
〈生五榖舊聽民煎鹽納課後行官鹽遂罷〉
︹津梁︺下博橋〈在故下博城東跨胡盧河上五代梁乾化二年朱全忠侵晉冀攻蓚縣晉李存〉
〈審軍趙州謀出竒破之引兵扼下博橋即此〉閻家口橋〈在饒陽縣東北十里〉吕漢
橋〈在饒陽縣東北二十里又劉木關橋在縣東北十三里〉
︹隄堰︺龍治隄〈在州東自柳家莊起至岔河口止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二十七年重修〉
捍水隄〈在州北三十五里歲久頺敗惟存二阜巉然屹立俗呼為紫金山〉古隄〈在武〉
〈强縣城外四面皆有隄高闊俱數丈昔時築以障水遺址猶存〉長城隄〈在饒陽縣南二十里〉
〈西連光武城〉柏林隄〈在饒陽縣北五里又北小隄在縣西十五里繞城西北與柏林隄相〉
〈連〉滋河隄〈在饒陽縣北滋河兩岸〉秦公隄〈在饒陽縣東北二十餘里高口村西〉
〈南明嘉靖間知縣秦世顯築〉三河隄〈在安平縣北二十里明嘉靖中知縣郭學書築長三〉
〈十餘里〉
︹陵墓︺商王墓〈在饒陽縣西南勝水村昔有拙井者見墓門題曰商王墓遂不敢入而止〉︹漢︺
崔寔墓〈在安平縣西〉︹唐︺劉幽求墓〈在武强縣西南〉李百藥墓〈在安〉
〈平縣東北〉︹五代︺︹晉︺李自倫墓〈在州東三十五里〉︹宋︺李昉墓〈在饒陽縣〉
〈武公村〉歐陽珣墓〈在州南二十五里舊城外珣吉州人靖康中使金㑹深州固守不下〉
〈以珣至城下招之珣慟哭勉城中以忠義遂殺葬此〉︹明︺張鳳墓〈在安平縣東南十里〉
︹祠廟︺忠烈祠〈在州西門外明崇禎十六年建祀知州孫士美〉廉頗廟〈在饒陽縣東二〉
〈十五里〉馮母廟〈在饒陽縣治西明統志相傳漢馮異從光武其母囑之曰汝今盡忠莫思〉
〈盡孝遂自縊後建廟祀之〉
︹寺觀︺開元寺〈在州舊城内唐貞觀中建〉福聖寺〈在州東四十里唐貞觀中建〉清
峯寺〈在州東五十里唐天寳中建〉天安寺〈在州南三十里舊城里村唐貞觀中建〉
寶月寺〈在州東北五十里唐太和中建〉法寶寺〈在州境唐鳳村唐開元中建〉五
祖寺〈在武强縣北十里唐咸通中建〉福勝寺〈在饒陽縣隋開皇中建〉洪福寺
〈在饒陽縣唐貞觀中建〉祈真寺〈在安平縣北一里隋開皇中建〉
前捉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䕃恭覆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臣〉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深州直隸州〈二〉
︹名宦︺︹南北朝︺︹齊︺袁聿修〈陽夏人天保初以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
〈遠 近稱 之〉路 去病〈陽平人河清初為定州饒陽令明嫻時務性頗嚴毅人不敢欺然至廉平〉
〈吏民歎服〉︹唐︺賈敦實〈𡨚句人太宗時為饒陽令政清靜吏民嘉美舊制大功之嫌不連官〉
〈時敦實兄敦頤為瀛州 刺史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 徙以示寵〉張 興〈束鹿人為饒陽〉
〈裨將安禄 山來攻興開示禍福譬曉敵人嬰城彌年衆心遂 固滄趙巳陷史思明引衆薄城興擐甲〉
〈持陌刀重五十斤乗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城破見縛思明鋸解之且死罵曰吾〉
〈能裒强死兵敗賊衆軍中凜然為改容〉︹宋︺王鼎〈館陶人仁宗時知深州王則以貝州反深〉
〈卒龎旦與其徒謀以元旦殺軍校刼庫兵以應之前一日有告者鼎夜出檄遣軍校攝事外邑而隂〉
〈爲之備翼日㑹僚友置 酒如常 叛黨愕不 敢動鼎刺得實捕首謀十八人 斬之一 郡帖然明 年河北〉
〈大饑鼎盡力賑救〉竇卞〈𡨚句人知深州熙寕初河決滹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來〉
〈踵相接卞發常平粟食之史白擅發且𫉬罪卞 曰俟請而得報民死矣吾何惜以一身活數萬人 尋〉
〈以請詔許之〉︹金︺胡礪〈武安 人皇統間同知深州軍州 事郡守 𭧂戾視僚屬礪常以禮 折〉
〈之守愧服 郡事一委於礪州管五縣例置弓手百餘𡻕賦民 錢五千餘萬爲僱直其人皆市井無賴〉
〈以迹盗爲 名所至擾民 礪悉罷去繼而有飛語曰某日賊發 將殺通守或 請爲備礪口盜所利者財〉
〈耳吾貧如此何備爲是夕令公署撤關竟亦無事〉︹明︺蕭伯辰〈清工 人永樂初知 深州存〉
〈心慈惠廉靜有爲度城中地𫝑將有水患乃徙其民於向原以待之既而霪雨大作滹沱與漳水並〉
〈溢城 竟圯 遂 奏於先避水 之地 建 治焉〉耿 福縁〈四川人宣德中爲安平縣丞兩以冗員當〉
〈汰皆爲部民所留後又當太明相率 言福縁視民如子田里𫉬安今當去職民失所倚 見在縣令有〉
〈病求去乞即用福縁以 活百姓詔許之即擢安平知 縣〉宋 徴〈洪洞人正統中知饒陽縣清勤〉
〈慈惠權要病民悉繩以法莅任三載庶民安業盜小涉境卒於官妻子貧不能歸官僚士庶資之始〉
〈得行〉李鴻〈乾州人正德中知深州時流賊縱横所至殘破鴻乃繕城浚池為萬全計民聞賊鋒〉
〈鋭甚欲遷避鴻曰我以死守城為誰耶民皆感激登城賊遂引去〉余一鵬〈莆田人嘉靖中〉
〈知深州以滹沱將為害於城外築長隄周𢌞九里後水至隄下城賴以全〉錢博學〈萊州人隆〉
〈慶間知武强縣修城課士建置學田纂輯邑乘為時稱美〉羅名士〈光州人隆慶間知饒陽縣〉
〈初下車值河水為患薄斂省刑禁啇鹽革雜派卒改上縣為下縣民賴以甦〉李守真〈沁源〉
〈人萬歴初知饒陽縣時滹沱河水決幾冒城郭守真力排羣議環城築長隄數百丈繞隄内外植柳〉
〈三千餘株邑人至今賴之〉何銐〈泰興人萬厯間知安平縣培城基以杜水患又多開水關蓄洩〉
〈之時商鹽為民深累銐申文力請免派數十年積蠧一朝而清催科盡革羨餘民立祠祀之〉孫
士美〈青浦人 崇禎中 知深州 州 故瘠土 兵數 百 皆市人不 習戰士 美悉力 訓 練十一 年 大 兵〉
〈臨城 憑城 固 守力屈 自剄 於角樓 父訥 亦 縊一 家死事 者十 三 人贈太 僕少 卿並旌 訥同 時 殉節 者〉
〈深 州 訓導 劉 恂 安 平人 贈侍 讀又 安平知 縣孔 校深 州 訓導 劉 名 言 吏目 熊國 俊俱 於崇禎 中先 後〉
〈殉節〉
︹夲朝︺朱衣𦔳 〈奉天 人順治 五 年知 深州 時土寇 未 靖衣𦔳 披堅執 鋭 為士 卒先 捍衞 城 撫〉
〈循𥠖庶 士民德之〉李 模〈郟縣 人順治 間知 武强縣 治尚 清簡民 安之政 暇與 諸生講 學不 輟〉
〈及遷去 士 民攀轅泣 涕〉李 天培〈漢 軍人康 熙 中知 深州政 尚寛 簡甞曰 吾 無善 政以及 民〉
〈但不 生 事以 擾民而已 至 豪强 盜賊 則 悉 嚴 法繩之不 少 貸巡 撫于成龍 贈 以額 曰真 民 父 母 卒於〉
〈任 州 人 請 葬於 州南三 里之 𬃷 科 村 𡻕時 致𥙊不 衰〉尹 侃〈武昌 人 乾 隆十 五年知 深 州 州南 濱〉
〈滹沱 屢 為 民 患 十九年 成災 侃 度水 𫝑相 地 形知滹沱 與 清 河 近 不容對 壘束 之 只宜 一面 驅 之使〉
〈與 清 合 乃 集 州 衆萬 餘 人 率子 均 霖 並 履 泥 淖 中督 民 興 築 浹 辰 而隄 成 名 曰保 障 隄 次 年 復 於 隄〉
〈南 更 築 外 障凡 三百 餘 丈 民 賴以 安〉
︹人 物︺︹漢︺崔駰 〈安 平 人 祖 王 莽 時 為 建 新 大 尹 著 周易 林 六 十 四 篇 用 決 吉 凶 多 占 驗 駰 博〉
〈學 有 偉 才 盡 通 古 今 訓 詁 百 家 之 言 善 屬 文 少 遊太 學 與 班 固 傳 毅 同 時 齊 名 元 和 中 上 四 巡 頌 辭〉
〈甚 典 美 帝 嘗嗟 嘆 之 謂 竇 憲 曰 公 愛 班 固 而 忽 崔駟 此 葉 公 之好 龍 也 憲 為 車 騎 將 軍 辟 駰 為 掾 及〉
〈出 擊 匈 奴 駰 為 主 簿前 後 奏 記 數 十 指 切 長 短 憲不 能 容 出 為 長 岑 長駰 不 之 官 而 歸 卒 於 家 所 著〉
〈文 凡 二十 一 篇〉崔 瑗 〈駰 中 子 早 鋭 志好 學 盡 能 傳 其 父業 年 十 八 至 京 師從 侍 中 賈 逵 質 正〉
〈大 義 與 馬 融 張 衡 友 好 兄 章為 州 人 所 殺 瑗 手 刃報 仇 因 亡 命 㑹 赦 歸 家 家 貧兄 弟 同 居 數 十 年 鄉〉
〈邑 化 之 年 四 十餘 始 為 郡 吏 後 舉 茂 才 遷 汲 令 漢安 初 胡 廣 竇 章共 薦 瑗 宿 德 大 儒 不 宜 久 在 下 位〉
〈由 此 遷 濟 北 相 瑗 高 於 文 詞 尤 善 書 記 箴 銘所 著凡 五 十 七 篇 愛 士 好 賓 客 盛 修 肴 膳 居 嘗 疏食 菜〉
〈羮而巳家無擔石儲當世清之〉崔寔〈瑗子少沈靜好典籍父卒隱居墓側桓帝初舉獨行除為〉
〈郎明於政 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宜數十條名曰政論當世 稱之後拜議郎著作東觀出為五原太〉
〈守教民織績整厲士馬嚴烽侯虜不敢犯 常為邊最召拜尚書免歸家徒四壁立卒無以斂 所著文〉
〈凡十五篇從兄烈有重名於北州厯位郡守兀卿靈帝時拜太尉〉崔琦〈安平人以文章博通〉
〈稱舉孝廉為郎梁冀聞其才請與交琦數引古今成敗以戒之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及白鵠賦以〉
〈風因遣歸後除臨濟長不敢之職解印綬去冀令刺史隂求殺之客見琦耕於陌上懷書一卷客哀〉
〈其志以實告琦得脱走冀後竟捕殺之所著賦頌等凡十五篇〉崔州平〈烈之孫諸葛亮自比〉
〈管仲樂毅時 人莫之許也州平及潁川徐庶與 亮友善謂為信然〉︹ 晉︺崔洪〈安平人少以清〉
〈厲顯名 武帝時為御史治書朝廷憚之尋為尚書左丞時 人為之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在南為〉
〈鷂在北為鷹遷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謁後為大司農卒於官子廓散騎侍郎亦以正直稱〉
張載〈安平人父收蜀郡太守載性閒雅博學有文章太康𥘉至蜀省父道經劒閣因著銘作誡〉
〈益州刺史張敏 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鐫之於劒閣山焉又為𪷟汜 賦司隸校尉傳元見而嗟嘆為之〉
〈延譽逐知名起家佐 著作郎累拜中書侍郎告 歸卒〉張 協〈載弟少有儁才與載齊名辟公府掾〉
〈厯遷河間内史在郡清簡寡欲時天下巳亂協遂棄絶人事屏居草澤守道不競以屬詠自娱擬諸〉
〈文士作七命世以為工永嘉初復徵為黄門侍郎託疾不就〉張亢〈協弟才藻不逮二昆亦有〉
〈屬綴又解音樂伎術時人謂載協亢陸機雲曰二陸三張中興初過江拜散騎侍郎秘書監荀崧舉〉
〈亢領佐著作郎出補烏程令人為散𮪍常侍復領佐著作述厯贊一篇〉︹南北朝︺︹魏︺崔
辯〈安平人學渉經史威儀整峻顯祖徵拜中書博士累除武邑太守改事之餘專以勸學為務卒〉
〈謚曰恭長子景儁鯁正有高風厯官員外散騎侍郎參定朝儀雅為高祖所知重〉崔挺〈辯之〉
〈從父弟幼居喪盡禮五世同居後頻年饑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惟守墓田而己家走壁立〉
〈兄弟怡然手不釋卷舉秀才射策高第孝文時除光州刺史風化大行遷本州中正及卒光州故吏〉
〈莫不悲感共 鑄八尺銅像祀之謚 曰景〉崔 振〈挺弟少有學行居家孝友為秘書中散在内謹〉
〈勅為 高祖 所知遷尚書左丞景明初兼廷 尉少卿有公 㫁以 明察稱除肆州刺史在任有政 績卒謚〉
〈曰定〉孫惠尉〈武遂人周流儒肆有名於冀太和初舉孝廉為中書博士參定雅樂與秘書令〉
〈李彪抗論彪不能屈定七廟禮與邢巒廷 議得失遷祕書丞見東觀典籍未周請欲禆殘補 闕併校〉
〈句 讀以 為定本其先無本者搜求令足令四門博士 及在 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精考校參定〉
〈字義詔許之 延昌間封 𬃷强縣開國男除光禄大夫 卒贈瀛州 刺史謚曰戴〉劉 獻之〈饒陽〉
〈人少 貧雅 好詩傳博觀衆籍時人有 從學者獻之輒 謂之曰 子若能入孝出弟忠信仁 讓不待出〉
〈户天下自知 倘不能然於立身之道有所益乎由是學者莫不 高其行義希造其門孝文幸中山詔〉
〈徵典内校書固以疾辭時中山張吾貴與獻之齊名皆稱儒宗吾貴門徒千人行業可稱者寡獻之〉
〈著錄數百而巳皆通經之士以是辨其優劣〉崔孝芬〈挺長子早 有才識博學好文 章孝文〉
〈召見甚嗟賞之襲父 爵厯官太 常卿加 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孝芬善 談論愛好 後進終 日忻然商〉
〈古今令聽者忘疲所著文章數十篇弟孝偉孝演孝直孝政俱孝義慈厚孝演孝政先亡孝芬等〉
〈𡘜泣 哀慟絶肉蔬食 容貌 毁瘠見者 傷之始挺兄弟同 居挺弟振旣亡 孝芬 承奉叔母 李氏若事所〉
〈生旦夕温 清出入 啟覲 家 事一以諮決撫從 弟宣伯 子朗 如 同氣焉〉劉 蘭〈武邑人年三十餘始〉
〈受春秋 詩禮於中 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給且耕且讀三 年之後立 黌舍聚徒二百讀左氏五日一〉
〈遍兼通五 經甚為精悉又明隂陽博物多識為儒者 所宗永平中仕為國子𦔳教〉馬 八龍
〈武强人 輕財重義友人 武遂縣尹 靈哲在軍喪亡八龍聞 即奔赴負屍而 歸以家財 殯葬為制緦麻〉
〈撫其遺恩如所生州郡表列詔旌其門〉李几〈安平人 七世共居同財家有二 十二房一百九〉
〈十八口 長幼 濟濟風禮著聞至于作𭛠卑幼 競集 鄉里歎美標其門閭〉︹ 齊︺崔伯謙〈安平〉
〈人 少 貧 善養 母 神 武 召 𥙷 相 府 功 曹 稱 之 曰 清直 奉 公 真 良佐 也 族 弟 暹 當 時 寵 要 伯 謙 與 之 舊〉
〈寮同 門 非 吉 凶未 嘗 造 請 天 保 初 除 濟 北 太 寸 恩信大 行 徵 赴 鄴百 姓 號 泣 遮 道 除 南 鉅 鹿 太 守 在〉
〈郡七 年獄 無 停 囚 徵轉銀 青光 禄 大 夫 卒〉蘇 瓊〈武 强 人 幼 時 嘗 謁東 荆州 刺 史 曹 芝 芝 戲問 曰〉
〈卿 欲 官 否 對 曰 設 官 求 人 非 人 求 官芝 異 其 對 署為 府 長 流 參 軍 除 南 清 河 太 寸 姦 盜止 息 化 行 俗〉
〈美 在 郡 六 年 人 庶 懷 之 遷 三 公 郎 中 趙 州 及 清 河南 中 有 人 頻 告 謀 反 前 後 皆 付 瓊 推 檢 事 多 申 雪〉
〈京師 為 之 語 曰 斷 獄 無疑蘇 珍 之 官 至 大 理 卿〉︹ 周︺崔士謙〈辯 之 孫 父 楷 仕魏 為 殷 州 刺 史〉
〈葛榮 䧟 城 闔 門死 之 士 謙 仕 周 累遷荆 州 刺 史 號稱良 牧 性 至 孝與 弟 説 特 相 友 愛雖復 年 位 並 高〉
〈資 產 皆無 私 焉 居家 嚴 肅子曠及 説 子宏 度 並 奉其 遺 訓云〉︹ 隋︺李德林 〈安 平 人該 博 墳〉
〈典 善 屬 文 遭 父 艱 反 葬 故 里 隆 冬 單 衰 跣 足州 里敬 慕 之 齊 天 保 八 年 舉 秀 才 射 䇿 五 條 考 皆為 上〉
〈周 武 帝 克 齊 授 内 史 上 士 詔 誥格 式 及 用 山 東 人物 一 以 委 之 高 祖 受 顧 命 以 德林 為 丞 相 府 屬 三〉
〈方 構 亂 軍 書 填委 文 章 百 端 不 加 治 及 受 禪授内 史 令 虞 慶 則勸 高 祖 盡 滅 宇 文 氏 惟 德 林 固爭〉
〈以 爲 不 可 帝 怒由 是 品 位 不加 所 撰 文 集 五十 卷 行 於 世〉崔 彭〈士 謙 子 少 事母 以 孝 聞性 剛〉
〈毅 有 武 畧 工 騎射 善 周 官尚 書 高 祖 踐 祚 累轉 驃騎 將 軍 恒 典 宿衞 性 謹 密在 省 闥 二 十 餘 年每 當〉
〈上 在 仗 危 坐 終 日 未 甞 有 惰 容 嘗 說君 臣 戒慎 之 義 上 稱 善 累 遷 左 領 大 將 軍 卒諡 曰 肅〉崔 仲
方〈挺 曾 孫 少 好 讀 書 有 文 武才 畧 周 武 帝 有 滅 齊志 仲 方 獻 二 十 䇿 帝 大 奇之 高 祖 受 禪 與 高 熲〉
〈議 正 朔 服 色事 勸 除六 官 依 漢 魏之 舊 並 從 之 進位 上 開 府 爵固 安 縣公 爲 虢 州 刺史 上 書 論 取 陳〉
〈之 策 及 大 舉伐陳以爲 行 軍總 管後數 載 轉 㑹 州總 管 時 諸 羌猶未賓附 詔 仲方 擊之與 賊 三 十 餘〉
〈戰 諸 部 悉 平 厯信 都太 守 乞 骸 骨 卒於 家〉崔 廓〈安平 人 博 覽 書 籍 多 所通涉 山 東 學 者 皆 宗 之〉
〈不 應 辟 召 與 趙 郡 李士 謙 爲 忘 年之 友 時 稱 崔李子 賾 七 𡻕 能 屬 文 開皇 初 射 策 高第 詔 與 諸 儒定〉
〈禮 樂授 協 律 郎蘇 威 雅 重之 母 憂去 職 性 至 孝水 漿不 入 口 者五 日 後 歴起 居 舍人 越 王 長 史〉孫
萬夀〈武强八年十四就阜城熊安生受五經兼博涉子史善屬文李徳林見而奇之高祖受禪〉
〈滕穆王引為文學官終大理司直〉︹唐︺李百藥〈德林子七𡻕能屬文父友讀徐陵文有刈〉
〈琅邪之稻之語歎不得其事百藥進曰春秋鄅子籍稻杜預謂在琅邪客大驚號奇童貞觀中累遷〉
〈散騎常侍宗正卿卒謚曰康百藥才行為天下推重持父母䘮還鄉徒跣數千里服雖除貎癯瘠者〉
〈累年好奬薦後進得俸祿與親黨共之翰藻沈鬱詩尤其所長樵厮皆能諷之所撰齊史行於世〉
劉君良〈饒陽人四世同居族兄弟猶同産門内斗粟尺帛無所私隋末荒饉妻勸異居君良〉
〈即斥去妻召兄弟流涕以告天下亂鄉人共依之築為堡因號曰義成堡深州别駕楊宏業至其居〉
〈凡六院共一庖子弟皆有禮節歎悒而去貞觀六年表其門閭〉李安期〈百藥子亦七𡻕屬文〉
〈父貶桂州遇盜將加以刃安期跪泣請代盜哀釋之高宗即位遷中書舍人預決國事帝屢責侍臣〉
〈不能進賢安期曰比見公卿有所薦進皆劾為朋黨所以人爭噤黙避謗帝納之尋檢校東臺侍郎〉
〈同東西臺三品 卒諡曰烈 自德林至安期三世掌制誥 孫羲冲又 為中書舎人〉張 鷟〈陸澤人早〉
〈慧絶倫 調 露初 登進 士第考 功郎騫味道見所對稱天下 無 雙八 以制 舉皆甲 科累遷鴻臚丞四参〉
〈𨕖判 為 銓府最員外郎員半 十 稱鷟文辭猶 青銅錢萬 選 萬中時號青錢學士 新 羅日本使至 必出〉
〈金寶購 其文終司門員 外郎〉崔 元暐〈安 平 人少以學行稱居 親䘮 廬 有燕更巢共乳甘 露〉
〈降庭樹 長安 元年為天官 侍 郎當公 介然不受私謁執政 忌之 改文昌左丞 武 后曰卿 改職乃聞令〉
〈史設 齋相慶此欲 肆 其貪 耳 卿為朕 還舊官再遷鳳閣 侍郎以誅二 張 功為 中 書令俄 拜博陵郡王〉
〈罷政 事後 流 古州道病 卒諡文 獻元 暐三世不異居貧 寓郊 墅 羣從皆自 遠㑹食 與弟 昇尤友愛昇〉
〈為司 刑少 卿時宋璟劾張昌 宗不軌 昇執論大辟兄 弟守 正如此子璩有文 學終禮 部侍郎〉李
湛〈饒陽 人義 府子六 𡻕授 周王府文學張柬之將誅二 張以 敬暉及 湛為 右羽林將軍總禁兵請〉
〈太子至 元武 門斬關入初 義府 以立武后 得宰相而 湛為 中興功臣世 不以 父惡為貶 云〉劉 幽
求〈武强人 聖厯中舉制科高 第授朝邑 尉桓彥範等誅二 張不殺武三思幽 求謂曰公 等無葬地〉
〈矣旣 而五王 皆為三 思搆死臨淄王入誅 韋后預参大 䇿是夜 號令詔 勅一出其手睿宗立 爵徐國〉
〈公先天 元年為尚書右僕射同 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 崔湜附太平公主有逆 計幽求説元宗早〉
〈圖之未發而言泄乃流封州太平公主誅即日召復開元初進尚書左丞相未幾又貶恚憤卒諡曰〉
〈文獻〉魏知古〈陸澤人方直有雅才擢進士第睿宗時累遷黄門侍郎誎造金仙玉真觀帝嘉〉
〈其直以左 散 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 先天 元年為侍中從 獵 渭川獻詩以諷明年封梁 國公 竇懷〉
〈貞詭謀 亂國 知古密發其姦後改紫微令與姚 元崇不協 罷政 事卒宋璟聞而歎曰叔向古遺直 子〉
〈産古遺愛 兼之者其魏公乎贈幽州 都督諡曰忠〉崔 渙〈璩子博 綜經術 長論議十 𡻕居父 䘮〉
〈哀毁如成 人起家亳州 司功参軍累遷司門員外郎楊國忠 惡不附已岀 為巴 太守明皇西狩迎〉
〈謁於道帝 見占奏以為明治 體即日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肅宗立為江淮宣 諭𨕖𥙷使收采遺逸〉
〈不以 親 故自嫌 代 宗時 遷 御史 大 夫元 載 輔政渙 論 其姦載 惡 之貶 道 州刺 史 卒謚 曰 元〉崔 倫
〈安 平人居父䘮徒跣 䕶柩 行 千 里 道 路為 流涕 及進 士第厯吏部員外 郎安 禄 山 反 䧟 賊不 汙偽 官〉
〈寶 應二 年以 右庶 子 使 吐 蕃留 二 年執 倫至涇 州逼 為書 約城 中降 倫 不 從 更囚 邏 娑城 閲六年 終〉
〈不屈乃 許 還代宗 見 之 為 感動嗚咽遷尚書 左 丞卒贈 工 部 尚 書諡曰敬〉張 薦〈鷟孫敏鋭有文〉
〈詞能 為 周 官左氏 春秋 為顔 真 卿所 賞 大厯中充史館 修 撰 真卿為 李希 烈所 拘 薦上 疏 請執希烈〉
〈母至境 上 以 贖真 卿 盧杞 持 之不報 朱泚 反詭姓名伏匿 京 師 平擢 左 拾遺 詔 復用杞 為刺 史薦論〉
〈杞奸 惡 不 當用 德宗納之 貞元元 年帝 親 郊時更兵亂 禮 物 殘替 用薦為太 常博士 參綴 典 儀畧如〉
〈舊 章後 擢 誎 議大 夫裴 延 齡必欲 斥之使使 回 鶻又 使吐 蕃 薦 占對 詳辯 三 使絶域 始兼御史 中 丞〉
〈後 大 夫次 赤 嶺被 病 卒贈 禮 部尚 書 諡曰 憲〉崔 良佐〈安 平 人居 白鹿 山門 人 諡曰 貞文 孝〉
〈父所 著 有 三 國春秋 又 集 十 卷〉崔 造〈安平 人 永 泰中 與韓㑹 盧 東美張 正 則 三人 友善皆 自 謂〉
〈王佐才時 號 四 夔官建州 刺史朱泚亂 造輒馳 檄比州發所 部 兵 二千以待 命德宗嘉之 貞元二 年〉
〈以給 事中 同 中書門下 平 章事帝謂造 敢言 能立事故 以不 次 用之造以 錢 榖諸使罔上 自私 請兩〉
〈税 委 本道 觀 察使悉停諸 道水陸運轉 度支 巡 院江 淮 轉運 使 以度支還尚 書省宰相分 領六 曹 韓〉
〈滉 持 不 可 改 帝以滉轉 運江 淮餘 如造 請未 幾 罷 為 太 子庶子所 請悉 罷以 憂卒〉崔 衍〈倫子〉
〈天寶 末擢 明 經 調富平 尉 繼母李 不慈衍事之 益謹厯 蘇虢 二 州 刺史遷 宣 歙池觀 察使為百姓 所〉
〈懷 幕府奏 聘皆名士 衍儉 約畏法室無妾 媵禄 稍周 於親族 葬埋嫁娶 倚以 濟者數十家及 卒不 能〉
〈蕆 䘮 表諸 朝 賜賻帛三百 段 米粟 稱 之贈 工 部尚書諡曰 懿〉崔 縱〈渙子渙 之貶縱棄金 部員〉
〈外 郎就 養 訖 元載世不求 聞達後為 西水陸運 兩税 鹽鐵 使 德 宗出奉天縱 勸李懷光 奔命懷光 次〉
〈河中 遷 延不 進縱以金帛 先度曰濟 者 即賜衆 爭趨遂 及 奉天 遷御史大夫 處大體不 急 紬事厯 太〉
〈常 卿封 常山 縣公卒諡曰忠 孫碣及進士 第遷 右拾 遺擢河南尹政 績著聞〉︹ 五代︺︹晉︺李
自倫〈深州 人為本州 司 功 參軍 自高祖訓迄 自倫子光 厚六世同 居 天 福四 年户部上其 事下〉
〈州按驗不 妄勅以 所 居飛 鳬鄉為 孝義鄉匡聖 里為仁 和 里旌 表門閭〉︹ 宋︺李昉〈饒陽人漢〉
〈乾祐 進士 宋初 累拜 工部尚書太 平興 國中趙普宋琪 居相 位久 求其 能繼之者宿 舊無 踰於昉遂〉
〈命參 知政 事俄 拜平 章事端拱 初 邊警急 詔羣臣各進 䇿昉 引漢 唐故 事以屈已 修 好弭兵 息民為〉
〈言時 論稱 之淳化 中以特進司 空致仕 卒諡文正昉和 厚多 恕不念 舊惡素與盧 多遜善 多遜屢譖〉
〈昉於 上後太宗言 及多遜事昉為 解釋上由此益 重之子宗訥 習典禮厯官比 部郎中〉周 仁
美〈深州人開 寶中累以軍功 遷右班 都知戍環州時牛耶泥 族累𡻕為寇仁 美擊破 之至道初復〉
〈叛因 誘縛 酋 長二十 八人 自是諸族慴 畏嘗召 見奏曰 臣老 於 戎門多 戌外 郡前後征行 體被三 十〉
〈餘創今日 得對萬乘 倘或備員宿衞立 殿庭下一日 足矣留補 馬步軍副都軍頭〉王 濟〈饒陽〉
〈人父恕後 唐時 童子及第開寶中知秀州為盜所殺將並害 濟濟 伏屍號慟謂賊曰吾父巳死吾安〉
〈用 生 為 賊 義 之捨 去雍熙中 𥙷龍溪主 簿 及 通 判鎮 州 政 績 大 著拜 監察御史 所言皆切 於 時 咸 平〉
〈初 以 刑 網 尚 繁請刪 定 制 勅 又 著備邊 䇿十五 條以 獻 卒 官 知 洪州遺 奏 以 進 賢 退佞罷 土木不 急〉
〈之 費 為 言 濟 頗 涉 經 史好 讀 左 氏 春秋性 剛 直 無所 畏 避 少 時 深 州 刺 史念 全 鎖 一 見器之 金 鎖 殁〉
〈濟撫 其 援置 祿 仕〉李 宗諤〈宗 訥 弟 七 𡻕 能 屬文 恥 以 父 任得 官 由 鄉 舉 第 進士 累 官 起 居〉
〈舍 人 從 幸 大 名上疏 論 邊 事 景 德二 年 為 翰林 學士 將 郊 命 判 大常時 樂 工 以 年 勞遷 𥙷 至 有不 知〉
〈聲者 宗 諤 素 曉 音 律 遂加 審 定 又 著 樂 纂以 獻 官至右 諌 議 大 夫 宗 諤 究心 典 禮 藏 書 萬 卷内 行 淳〉
〈至事 繼 母 以 孝 聞二 兄 早 世 奉 嫂 字 恩 禮 兼 盡與弟 宗 諒 友 愛 尤篤 勤 接 士 𩔖 奬 拔後 進 士 人 皆〉
〈歸 仰之 工 隸 書 有 文 集六 十卷 子昭 述 官 至 尚 書 右丞〉李 昭遘〈宗 諤 從 子 幼時 楊 億 嘗 過〉
〈其家 出 拜 億 命為賦 旣成 億 嘉歎 後 薦 授 館閣 校勘復 為 鹽 鐵 判官初 議罷 天 下職 田 及 公 使錢 昭〉
〈遘執 以 為 不 可 累擢 天 章閣 待制知鄭州 卒 性 和 易 不忤 物 能守 家法〉 邢 神留〈陸 澤人 父〉
〈超以 毆 死 里 胥 罪 當死 神 留年十 六 詣 吏 求 代 特詔 減 死〉︹ 明︺張鳳〈安 平 人父 益官 給 事中 永〉
〈樂 八年 促征 漠 北 殁於 陣 鳯 宣 德 初 進 士 授 刑部主 事讞 江西 叛 獄 平反 數 百 人 正 統 三 年 法 司坐〉
〈事 盡 繫獄 擢 鳳 本 部 侍 郎 改 南 京 户 部 上 言留 都重 地 宜𡻕 儲 二 百 萬 石 為 根 本 計 從 之 遂 為令 尋〉
〈命兼督 糧 儲 廉 謹 善 執 法 時號 板張 景 泰 中召 為户部尚 書 英 宗 復 辟 調 南 京户 部卒 鳯 有 孝行 性〉
〈淳樸 故人 死 聘 其 女 為 子 婦教 其 子 而 養其 母 終身同 學友 蘇 洪 好 面 斥 鳯 及為 鳳 屬 官 猶然 鳯 待〉
〈之如初〉 耿 寛〈饒陽人 七 世 同居成化 中 旌〉劉 俊〈深 州人 成 化 進 士授 青州 推 官 毎 行〉
〈部 布 衣 匹 馬 不 列 騶 從 讞獄 明 決 强梗 慴 伏 徴授御 史 累 遷 河 南 僉 事 副 使其 節 愈 勵終 日 閉 門不〉
〈通 一 謁 獨 好 飲酒 酒 人 至 輒 開閣 與 飲 然 性 介人 不 能 有 所 干〉
︹本朝︺呉夲植 〈安 平 人 父 恂 明 末 官深 州 訓 導城 陷 死節 本 植 登 順 治 進 士𨕖 庶 吉 士授 編 修〉
〈兩 為 國 子 監 司 業 訓 諸 生 有 法 遷侍 講 厯侍讀 學士 以 病 歸 本 植 剛 毅 有 守 為 侍 讀時 有 朱山人 者〉
〈以妖術惑衆𫝑甚張本植於衆坐叱之人或為之危未幾山人伏誅始服其先見為司業時有博士〉
〈羊琦性戇直同官欲去之本植持不可後琦由吏部郎出為井陘僉事迂道過其居固求一見卒不〉
〈許其耿介如此〉杜盡誠〈深州人性至孝家貧傭身養親有勸之娶者不從乃先為弟娶婦又〉
〈孝童六指 皃姓 劉氏八𡻕而十𡻕侍母病晝夜不離左右 積兩 年不少異母殁長號不止稍長語〉
〈及父母輒哀泣不食〉王之俊〈深州人父母殁廬於墓側前後十六年康熙年閒 旌〉許
景淹〈饒陽人任廣南府經厯乾隆三十二年隨征緬甸擊賊以賊衆兵少圍景淹埋餉銀遣〉
〈家人齎印信馳報大營力竭死之事 聞贈鑾儀衞經厯〉郭承緒〈饒陽人由武舉效力〉
〈期滿選授 山東守備屢立戰功洊升臺莊營參將嘉慶五年 擊賊於三岔河伏賊三面環繞刀矛相〉
〈接鏖戰逾時死之事 聞議卹雲騎尉〉荀士立〈安平人父患痿疾竭力侍奉母殁廬〉
〈墓三年嘉 慶十七年 旌〉
︹流寓︺︹隋︺劉焯〈昌亭人少好學與河間劉炫結友聞武强交津橋劉智海家素多墳籍焯與炫〉
〈就之讀書經十載雖衣食不繼晏如也遂皆以儒學知名〉
︹列女︺︹漢︺劉氏〈安平崔寔母有母儀淑徳博覧書傳寔為五原太守時母嘗訓以臨民之政寔〉
〈之善績母有𦔳焉〉︹南北朝︺︹魏︺孫道温妻趙氏〈安平人万俟醜奴之反圍〉
〈岐州久之無 援趙乃 謂城中婦女曰州城將陷義在同憂遂相 率土 晝夜培城竟免賊難大統六〉
〈年賜夫岐州刺史贈趙安平縣君〉︹唐︺崔元暐母盧氏〈安平人嘗戒元暐曰比見〉
〈親表仕者務多財以奉親而親不究所從來必出於祿廪則善如其不然何異盜乎若今不能忠清〉
〈無以戴天履地宜識吾意故元暐所守以清白名〉李某妻王氏〈深州人 歸李氏數 𡻕〉
〈夫死無子養嫠姑 晝耕夜織能辦生事逾二十年姑乃亡葬送如禮 鄉人服其義爭遣女妻往師其〉
〈風訓〉︹明︺周傑妻崔氏〈深州人傑官兵科給事中病卒崔奉骸骨歸葬奠畢告其親族〉
〈曰夫亡無子義當同穴遂自經合葬焉洪武中旌〉李茂妻高氏〈深州人茂病卧氏奉〉
〈湯藥惟謹及死盡散家貲為喪具復搆一棺置尸側至夜沐浴更衣自經死與茂合葬洪武中詔旌〉
〈其門曰貞烈〉傅形嘉妻岳氏〈深州人形嘉病革囑氏曰爾年少亟改適氏以死自〉
〈誓及形嘉卒憑尸號哭遂自經洪武中旌〉李氏女〈武强人年十七正德間為流賊所刧脅以〉
〈刃堅拒不從賊怒刃其腹支解而死同縣武氏女年十六亦為流賊所逼罵不已賊腰斬之〉翟
得妻張氏〈安平人年二十一夫以國子生卒於京邸氏聞之自經死〉符應科妻
田氏〈饒陽人早寡守志教子讀書為諸生崇禎末遇難攜甥女同投井死同縣許聨昌妻石氏〉
〈亂兵入其家氏墜樓而死〉趙彥良妻王氏〈饒陽人夫死子方週嵗兄憐其少欲嫁之〉
〈矢志不移躬事蠶績以奉舅姑苦節五十一年卒事聞詔旌其門〉
︹夲朝︺張光紹妻魯氏〈深州人夫亡守節明崇禎末遭亂𢹂子女匿地窖中兵捜得之〉
〈厲聲以拒身被九創絶而復甦同州劉奇妻尹氏夫死截髮毁容奉兩世孀姑撫成立李培陽妻〉
〈高氏夫死姑將奪氏志以死自誓苦節終身孫守利妻王氏夫亡撫子及孫至九十三𡻕卒〉陳
國増妻張氏〈深州人年二十二夫死自經以殉同州馮淳妻齊氏馮喜公妻李氏俱為〉
〈强暴所逼不從被害〉張師寅妻王氏〈武强人與妾章氏早寡同心守節王年至八十〉
〈七𡻕章年至九十五𡻕〉路武妻馬氏〈武强人與同縣劉玉和妻吕氏楊資妻張氏皆〉
〈以拒暴不辱同被害〉金光斗女大姐〈饒陽人為强暴所逼不從遇害〉楊三友
妻王氏〈安平人年十八喪夫葬畢閉户自縊〉張門四節婦〈安平人張國珍妻王〉
〈氏子窪妻陸氏孫魁五妻宋氏曾孫鴻印妻李氏俱年少夫亡撫成立四世著節鄉里稱之同縣〉
〈靳成名妻王氏早寡守節至九十餘𡻕卒〉种寅妻郭氏〈深州人夫殁姑老時鹽徒竊發〉
〈以刃脅其姑氏涕泣求死以代賊感其孝義得免守節以終同州節婦葛箎妻劉氏馮朋妻黄氏趙〉
〈克復妻王 氏妾劉氏孟成裔妻高氏馬之驪妻韓氏盧超凡 妻姚氏趙命禄妻杜氏郗鑑妻高氏李〉
〈為英妻邪氏 高俊繼妻劉氏林天梁妻杜氏孫 立温妻趙氏孔 超凡妻王氏張翔生妻馮氏楊名 忠〉
〈妻張氏趙漢 妻白氏姜際奇妻王氏趙寛妾蔣 氏高勉妻張氏 蘇應第妻國氏高金盛妻張氏王 榮〉
〈貴妻于氏 邢廷薦妻徐氏李名福妻 屈氏陳章妻王氏茹重 德妻趙氏李時熙妻呉氏 劉大有妻胡〉
〈氏王奉義妻蔡氏劉仲 妻王氏劉鑑妻 張氏魏昌盛妻趙氏李廷栗妻田 氏馬尚元妻劉 氏高書香〉
〈妻尹 氏張 士英妻孟氏趙克和妻葛氏魯子晟 妻劉氏 郗瀚 妻張氏趙還宗妻張氏盧彤翥妻王 氏〉
〈張可仁妻 劉氏李徳隆妻蔡氏趙驊妻韓氏 王光純妻武氏 高四義妻竇氏曹俊奇妻史氏史 麟趾〉
〈妻朱氏 單士培妻劉氏張學文妻高氏 薛廷樞 妻張氏田 自强妻趙氏馮珂妻鄭氏趙德 焯妻張 氏〉
〈田綸妻王 氏馬 錫印妻景氏趙永安妻彭氏李世勲妻周氏 滿國 魯妻李氏烈婦何滿囤妻蔡氏均〉
〈乾隆年間 旌〉張星法妾李氏〈武强人星法臨終以其 年幼無子命正室遣嫁之 李〉
〈誓死不從遂引刀毁容同縣節婦郭唐妻王氏郝鳯儀妻馬氏左澐妻高氏劉成美妻張氏郭夔妻〉
〈杜氏郭濬妻楊氏張恒妻多氏烈婦張大度妻盧氏劉玉河妻李氏烈女張寛姐均乾隆年間 旌〉
王宏璋妻趙氏〈饒陽人青年矢志不踰閨閣終身無笑容同縣王孝妻劉氏丁世爵〉
〈妻楊氏孫震妻冉氏羅尚信妻高氏符時妻袁氏許健淑妻劉氏李本榮妻王氏柳正茂妻楊氏翟〉
〈德宏妻蔡氏翟兆璐妻王氏羅鳳彩妻孟氏祝岳齡妻劉氏何溶妻戴氏王士煇妻范氏段延年妻〉
〈路氏王夫成妻蔡氏劉之㺕妻王氏符昇堂妻王氏魏存忠妻翟氏崔文興妻王氏劉福隆妻郭氏〉
〈黄四端妻孔氏郭梓妻趙氏張世德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崔丙陞妻馮氏〈安平〉
〈人夫亡事姑盡孝養撫姪成立苦節厯數十年同縣節婦李柏妻呉氏張偉妻穆氏郭鳴珩妻李氏〉
〈劉琨繼妻趙氏李廷秀妻賈氏馬麟圖妻楊氏趙户祥繼妻門氏王之鈺妻張氏杜其煒妻劉氏張〉
〈良妻王氏張繼鉁妻馬氏魏官書妻李氏傅廣見妻紀氏安士魁妻段氏王鑑妻閻氏王純妻張〉
〈氏高天義妻張氏趙履恒妻丁氏張世則妻崔氏張世臣妻韓氏安榮貴妻王氏劉秉桐妻張氏王〉
〈金鐸妻劉氏杜自得妻張氏路永貴妻馬氏李用宏妻翟氏張煜妻馬氏張瑗妻陳氏李樹馨妻逯〉
〈氏李用泰妻郭氏孫友妻鄭氏任琨妻杜氏任瑗妻杜氏劉輝祖妻陳氏劉時敏妻李氏王振鶴妻〉
〈紀氏商廷虺妻李氏王廷元妻盧氏烈婦陳直心妻秦氏均乾隆年間 旌〉董萬民妻
張氏〈深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永儒妻高氏鄭憲妻張氏劉建常妻喬氏董澤民妻劉氏〉
〈陶義妻曹氏馮學濬妻張氏烈婦劉年妻韓氏王仲妻景氏陳蘭香妻張氏單興妻李氏馮王氏劉〉
〈王氏韓文德妻信氏烈女李得信女張俊女周雲樹女均嘉慶年間 旌〉賈鳳舉妻杜
氏〈武强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張王氏李成德妻殷氏李張氏烈女李賢姐均嘉慶年間 旌〉
翟天翕繼妻于氏〈饒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程隆江繼妻劉氏田生芳妻冉氏馮永〉
〈亮妻劉氏常隆文妻楊氏羅人和妻許氏馮奇偉妻孔氏均嘉慶年間 旌〉靳登鼇妻
孫氏〈安平人夫殁奉姑盡禮矢志不渝同縣節婦靳毓秀妻趙氏烈婦張六妻齊氏王傑母王〉
〈氏趙清河妾李氏某妻劉氏張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產︺絹〈唐書地理志深州土貢〉石榴〈寰宇記深州土產〉桃〈州志種𩔗不一内有佳品〉
〈 按舊志載井泉石出塔下村今不出此石謹附記〉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 纂 輯
提調官〈臣〉王廣隂恭 覆 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臣〉沈維鈺恭 覆 校
定州直隸州表
�������������������
�������������������
�������������������
�������������������
�������������������
�������������������
大清一統志
定州直隸州〈在直隸省治西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保定府〉
〈祁州界四十里西至正定府阜平縣界九十里南至正定府藁城縣界六十里北至保定府望都縣〉
〈界三十里東南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正定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望〉
〈都縣治六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唐縣治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祁州〉
〈界四十里西至曲陽縣界三十里南至正定府新樂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望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
〈深澤縣治九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新樂縣治五十里東北至望都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唐縣治六十〉
〈里自州治至京師五百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地戰國為中
山國地後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高帝置中山郡
景帝三年改中山國治盧奴縣屬冀州後漢及晉
因之太元八年後燕慕容垂都此置中山尹後魏
定州高齊改州治盧奴縣曰安喜後周置定州總
管府領鮮虞郡隋開皇初復廢郡為州大業三年
改定州曰博陵郡九年又改高陽郡唐武德四年
仍曰定州并置總管府〈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六年升為大總管府七年改都〉
〈督府貞觀五年府廢〉天寶初復曰博陵郡乾元初復曰定州
屬河北道建中四年置義武軍節度使〈舊唐書地理志定州〉
〈貞元十三年復爲大都督府十四年廢依舊爲州〉五代因之宋亦曰定州
博陵郡太平興國初避諱改軍名曰定武政和三
年升爲中山府屬河北西路金天㑹中復曰定州
尋復爲中山府元屬真定路明洪武初復改定州
以州治安喜縣省入屬真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爲直隸州領縣二〈初領新樂曲陽〉
〈二縣十二年以新樂還屬正定府以保定之深澤來屬〉
深澤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四里南北距四十六里東至深州安平縣界三十里〉
〈西至正定府無極縣界二十四里南至正定府晉州界二十二里北至保定府祁州界二十四里東〉
〈南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晉州界二十里東北至祁州界十五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
〈里漢 置 深 澤縣 屬中 山國又 置南 深澤縣屬 涿 郡後漢 省 深 澤以 南深 澤屬安 平國 晉屬博陵 郡 後〉
〈魏口深 澤 屬 博 陵郡 北齊 廢隋開 皇 六年復 置 深澤縣仍 屬 博 陵 郡唐 屬定 州景福 二 年改屬 祁 州〉
〈五代 因 之 宋熙寕 六年 省為 鎮 入鼓 城元祐 元年復置 屬 祁 州金仍 屬祁 州元 至 元二 年併入 束鹿〉
〈三年 復 置 仍 屬祁 州 明 因 之 本朝初屬 保 定 府 雍正 十 二 年 改屬 定州〉曲 陽縣〈在 州西 北〉
〈六十 里東西 距九 十 里 南北距八十 里 東至 本 州界三 十里西 至正 定 府 阜平縣界六 十 里南 至 正〉
〈定府 新 樂 縣 界 三十 里 北至保 定府 唐 縣界 五 十里東 南 至 正 定 府無 極 縣治一 百二 十 里西 南 至〉
〈正定 府 行 唐 縣 界二十五里 東 北至唐縣 治六 十里西 北 至 阜 平 縣治一百二 十 里本戰國 趙曲 陽〉
〈邑漢置 上曲 陽 縣 屬常山郡 後漢 改 屬 中山國 晉屬常山 郡後 魏 太 平真君七 年省 入 新 市景明 元〉
〈年復 置屬 中山 郡北 齊 改 曰曲 陽隋開 皇六 年改曰石 邑七 年改 曰恒 陽 屬 博陵 郡唐初 屬定 州大〉
〈厯三 年 屬 泜 州九 年復 屬定州 元 和十 五年 復 改曰曲 陽 宋 因 之金 屬中 山府元 初 置恒 州立 元 帥〉
〈府尋復為曲陽縣還屬中山府後又改屬保定路明初還屬定州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
〈屬定州〉
︹形勢︺滱水近縈平山内掖疆土寛平風物完聚介燕
趙以當衢輔京畿而倚重〈州志〉
︹風俗︺俗敦淳樸人務農桑有勤儉之風多慷慨之氣
〈州志〉
︹城池︺定州城〈周二十六里有奇門四濠廣十丈明洪武𥘉因舊址築 夲朝康熙十年修乾〉
〈隆二十几年嘉慶十五年重修〉深澤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三明正統中因舊址築 本朝〉
〈康熙十三年修〉曲陽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明正徳六年因舊址築 本朝順治十一年〉
〈甃石濬濠康熙十一年修〉
︹學校︺定州學〈在州治西北宋建有唐天祐十五年北平王再修 文宣王廟記碑入學額〉
〈數二十三名〉深澤縣學〈在縣治東宋元祐三年建八學額數十五名〉曲陽縣
學〈在縣治東宋元祐中建 本朝屢經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定武書院〈在州城〉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樂善書院〈在深澤縣〉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三萬四千五百七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一名口〉
〈計七萬五十四户〉
︹田賦︺〈田地一萬七百四十四頃四十畝七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八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兩八錢〉
〈三分一釐〉
︹山川︺中山〈在州郭中舊有土阜並峙明洪武中建庫樓於上即今鐘鼔樓也〉平山〈在州〉
〈東五里兩山對峙低昂若一〉嘉山〈在曲陽縣東十里魏書地形志上曲陽縣有嘉山元和志〉
〈嘉禾山在縣東北十里即此舊志嘉山挺拔聳秀蜿蜒數里前有池大旱不竭〉少容山〈在曲〉
〈陽縣南十八里一名黄山世傳黄石公隱此綿延聳秀上有集聖池〉堯山〈在曲陽縣南二十里〉
〈為太行前麓相傳唐堯分冀州表石於此因名堯山山側有玉泉〉見龍山〈在曲陽縣南三〉
〈十里接新樂縣界下臨沙河〉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亦曰常山亦曰北嶽亙保定府西境及山〉
〈西大同府東境書舜典𡻕十有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禹貢太行恆山周禮職方氏并州其山鎮曰〉
〈恆山爾雅恆山為北嶽史記趙簡子告諸子曰吾藏寳符於常山上漢書地理志上曲陽縣恆山北〉
〈谷在西北有祠并州山隋書地理志恆陽縣有恆山元和志恆山在曲陽縣地百四十里漢以避文〉
〈帝諱改曰常山周武平齊復名恆山唐書地理志元和十五年更恆嶽曰鎮嶽名山記恆山高三千〉
〈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廻三千里有五名一名蘭臺府二曰列女宫三曰華陽臺四曰紫㣲宫五曰〉
〈太乙宫夢溪筆談北嶽恆山一名大茂山宋以大茂山脊與遼分界〉孔山〈在曲陽縣西北二十〉
〈里山半一孔前後洞徹其西爲六荆口又西數里爲小荆口〉靈山〈在曲陽縣北四十里脈自〉
〈恆山來其西二十里爲樊山山後五里爲雞冠寨山〉蓮花寨山〈在曲陽縣北五十里峯巒〉
〈九出如蓮花周圍峻絶四面有一線路土人謂之四門惟西門可攀崖而上其下有河昔人於此〉
〈避兵故名又將軍寨山君子寨山臨河寨山三峯寨山皆在縣西北〉香巖閣山〈在曲陽縣〉
〈北六十里絶壁千㝷羣峯萬狀有石鐘下垂叩之輒鳴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鑾〉
〈與經臨 御製有曲陽縣望香巖閣詩〉水竇巖〈在曲陽縣西北五十里石骨清峭拔〉
〈地涌出山雨驟至則飛泉奔㵼兩崖間匯而爲潭巖際有潄玉亭金章帝嘗逰此山坡石上勒宋蘇〉
〈軾書浮休二字元盧摯因名曰坡山峽 本朝乾隆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鑾輿經臨〉
〈御製有曲陽縣望水竇巖詩十五年 御蹕再臨有水竇巖詩〉滴水巖〈在曲陽縣北七〉
〈十里峯巒倒垂泉下如雨〉王子洞〈在曲陽縣北七十里巖壑幽深泉石奇勝〉唐河〈自保〉
〈定府唐縣流逕曲陽縣東又東南流逕州北又東入保定府祁州界即滱水也水經滱水東南過上〉
〈曲陽縣北恆水從西來注之注云滱水又東逕京邱北又東逕白土北又東逕樂羊城北又東逕唐〉
〈縣故城唐水下注滱水通禪唐川之兼稱又逕盧奴城北右有盧水注之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又〉
〈東右㑹長星溝又東逕安喜縣南又東逕鄉城北又東過安國縣北元和志滱水一名唐河在安喜〉
〈縣北八里〉沙河〈在州南二十里自正定府阜平縣流逕曲陽縣西三十里又南逕正定府之行〉
〈唐新樂二縣乃至州界又東入保定府祁州界即古派水也寰宇記盧奴城南面派河宋史河渠志〉
〈景德元年北面都鈴轄閻承瀚自嘉山東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釃而爲渠至蒲隂東六十二里〉
〈㑹沙河逕邊呉泊入於界河以達方舟之漕〉盧奴河〈在州北水經注盧奴城内西北隅有〉
〈水淵而不 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黒俗名黒水 池潛流出城東北注於滱元和志黒水〉
〈故池去縣四里舊志俗名黒龍泉〉滹沱河〈在深澤縣南後漢書更始二年王郎兵起光武〉
〈南馳至滹沱河候 吏還白河水流凘無船不可濟光武令王霸往視 之霸恐驚衆還即詭曰冰堅可〉
〈渡比至冰合乃渡未畢數騎而冰解元和志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五里即光武渡處今名危渡口寰〉
〈宇記危渡口在縣東南三十里又五鹿津渡口在縣南十五里滹沱河渡也舊志河舊在縣東南十〉
〈里今改流 經晉州故道猶 存〉滋 河〈在深澤縣西北八里自正定府無極縣流入又東北入保〉
〈定府祁州界〉靈河〈在曲陽縣西四里源出縣西白土澗東流至三角潭與曲逆溪水合流注〉
〈於沙河 曲逆溪源出縣西十里硯山 下其流多曲故名〉龍 泉河〈在曲 陽縣北五十 里一名〉
〈潄玉泉突出地中溢而南瀉折而東入保定府唐縣界注唐河有灌溉之利〉唐水〈在州北十〉
〈里水經注盧奴城西北平地泉涌而 岀俗亦謂之為唐水東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 河下注滱水〉
〈舊志源出州 西北二十五里南宋村之 白龍泉東流合滱 水有清濁之分今名清水 河〉恆 水
〈在曲陽縣西禹貢恆衞旣從漢書地理志上曲陽縣恆山北谷禹貢恆水所岀東入滱隋書地理志〉
〈恆陽縣有恆陽溪舊志有横河在縣北源出恆山東南流入滱即恆水恆横聲近而訛也又有三會〉
〈河在縣北六十里東流入横河〉長星溝〈源出曲陽縣西北東南流逕州南合滱水水經注長〉
〈星溝在上曲陽縣西北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又東逕恆山下廟北又東逕上曲陽縣故城〉
〈北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又東南逕盧奴城南又東北合滱水水有窮通不常津注元和志長星溝〉
〈水在恆陽縣西北十七里又南去安喜縣八里寰宇記長星川今名七里溝舊府志狄水河在曲陽〉
〈縣東三里出恆山北谷南流至定州界入滱相傳宋狄青帥定州嘗轉漕于此故名蓋即長星古瀆〉
〈也今塞州志又謂之嘉河在州南七里水自曲陽嘉山來俗名七里溝即此〉天井澤〈在州〉
〈東南元和志在州東南四十七里周迴六十二里寰宇記水經注云派水厯天井澤南水流所播爲〉
〈澤俗名天井淀畿輔通志舊在州境今湮〉西溪〈在州西北通黑龍泉水清徹底湛若玻璃中秋〉
〈夕州人以西溪夜月爲佳景云〉神渚〈在深澤縣西二十五里滹沱滋河二水衝嚙所成方廣四〉
〈百餘步其深無際天將雨則波濤泛溢流沫成輪若有神物居其中故名〉陳家莊泉〈在曲〉
〈陽縣南十五里平地涌出下流入沙河相近有小白龍潭皆有灌溉之利又圓覺泉在縣西北三十〉
〈里自山下流出亦入沙河〉清泉井〈在州治東北宋韓琦建學時鑿水味甘冽𡻕旱不竭州人〉
〈取以釀酒〉神泉井〈在深澤縣西大旱不竭一名八角井〉
︹古蹟︺盧奴故城〈今州治漢初置縣景帝三年立子勝爲中山王以縣爲國治晉太元十年〉
〈後燕慕容垂定都於此後魏置安州後改定州水經注滱水南有盧奴故城管仲築城内有水淵而〉
〈不流水色正黒或云黒水曰盧不流曰奴故城藉水以取名池東北水際有漢中山王故宫處臺殿〉
〈觀榭皆上之制石趙建武七年始築小城立宫造殿後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築隔〉
〈城興復宫觀今府榭猶傳古制元和志慕容垂都中山改盧奴爲弗違縣後魏平燕又改爲盧奴高〉
〈齊省盧奴移舊安喜縣于此隋改鮮虞武徳四年復爲安喜舊志安喜故縣五代以後皆爲州郡治〉
〈明初省〉安喜故城〈在州東三十里漢置安險縣屬中山國武帝封中山靖王子應為侯〉
〈邑後漢章帝更名安熹後譌為安喜蜀志先主𤫊帝末除安喜尉即此高齊移其名于盧奴而故城〉
〈廢水經注中山記曰縣在唐水之西山高岸險故曰安險邑豐民安故曰安喜〉新處故城
〈在州東北漢置縣屬中山國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嘉為侯邑後漢建武二年又封陳俊為侯邑㝷廢〉
南深澤故城〈在今深澤縣東南三十五里漢高帝八年封功臣趙將夕為深澤侯後置〉
〈深澤縣屬中山國又置南深澤縣屬𣵠郡後漢省深澤以南深澤屬安平國後魏去南字隋復置今〉
〈縣元和志縣西北至定州九十里本漢南深澤縣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分安平縣於滹沱河北重置〉
〈深澤縣寰宇記縣在無極縣東北四十里郡國縣道記云縣南二十五里有南深澤故城以城名言〉
〈之則是涿郡之屬縣以去國里數較近則此是中山之屬縣〉上曲陽故城〈在曲陽縣〉
〈西戰國時趙邑史記趙世家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合軍曲陽漢置上曲陽縣灌嬰傳嬰從擊陳〉
〈絺降上曲陽水經注本岳牧朝宿之邑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元和志恆陽縣〉
〈東至定州六十里本漢上曲陽縣高齊天保七年除上字但為曲陽隋開皇六年改為石邑其年移〉
〈石邑於井陘於此置恆陽縣以在恒山之南因以為名唐書地理志元和十五年更名曲陽舊志故〉
〈城在今縣西四里後魏移今治〉固城〈在州東三十里通鑑魏普泰初侯淵討劉靈助至固城胡〉
〈三省曰固城當在中山城西北安國城東南〉樂陽城〈在州西水經注滱水逕樂羊城北魏〉
〈文侯使樂羊滅中山蓋其所造魏書地形志盧奴縣有樂陽城即樂羊之訛非常山郡故縣也〉唐
城〈在州東北十五里亦曰堯城相傳唐堯嘗都此〉宕城〈在曲陽縣西北三十里〉丹邱
城〈在曲陽縣西北史記趙世家武靈王攻中山合軍曲陽攻取丹邱華陽鴟之塞十三州志上曲〉
〈陽有丹邱城或曰丹邱恆山别名也城在山上因名〉北平軍〈在州西元和志在定州西三里〉
〈開元十年置〉冰凍村〈在深澤縣南滹沱河北又息馬村在縣南十二里相傳漢光武渡河〉
〈息馬於此因名今訛為洗馬村〉承營〈在州界晉太元九年後燕慕容楷追丁零翟真真戰於下〉
〈邑屯於承營宋白續通典定州東南有承營塢〉雞鳴臺〈在州東南二十五里隋諸道圖經光〉
〈武自薊而東舍𪧐於此聞雞鳴馳去因名〉陋室〈在州南三里莊唐劉禹錫所築有銘〉閲古
堂〈在州治東宋韓琦帥定州時建摭前代良守將事實凡十六條繪於左右壁琦自為記又有養〉
〈真亭亦琦所築〉衆春園〈在州東北宋州守李昭亮建後韓琦擴其址𡻕時與民同樂故名琦〉
〈自為記 本朝建造 行宫 高宗純皇帝駐蹕屢有 御製詩〉雪 浪齋〈在州〉
〈學内宋蘇軾得石於恆山狀如雪浪鑿石為芙蓉盆盛之置於學中因以名齋 本朝康熙四十一〉
〈年州牧韓逢庥移置衆春園内前建 御書亭後有韓琦蘇軾祠並軾書雪浪齋碑乾隆十一〉
〈年 高宗純皇帝鑾輿經臨 御製有雪浪石用東坡韻詩三十一年州牧李文耀得石〉
〈於臨城縣上有雪浪二篆題相傳云自定州移至緫督方觀承以 聞 高宗純皇帝命〉
〈仍置雪 浪 齋 御 製有雪 浪石記勒諸石又有仰蘇 亭 與雪 浪齋相 對明時 建本名玩玉亭後〉
〈改 今名〉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 官〈臣〉王廣隂恭覆輯
前校對官〈臣〉吕毓林恭 校
校對 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定州直隸州〈二〉
︹關隘︺白道安口〈在曲陽縣西北稍西即阜平之狼牙口也自白道安口而東北厯嶽嶺口〉
〈小關城口夾耳安等口而接倒馬關〉軍城砦〈在曲陽縣北八十里與唐縣接界北去倒馬關〉
〈六十里宋置砦於此隸曲陽縣金為軍城鎮明亦為戍守處詳見保定府唐縣〉張公砦〈在曲〉
〈陽縣北去軍城鎮二十里𫝑甚高聳〉大堡〈在深澤縣東二十里接深州安平縣界〉西内
堡〈在深澤縣西北二十里接州界〉清風店〈在州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裁又明月店在州〉
〈南三十里〉永定驛〈在州治北明置〉
︹津梁︺孟良橋〈在州南七里溝上通途所經又趙莊石橋在州南五十里〉唐溪橋〈在州〉
〈北十里跨清水河上〉永濟橋〈在深澤縣西八里明萬厯間建長二十一丈又有普濟廣濟二〉
〈橋亦在縣西俱跨滋河〉雞鳴橋〈在曲陽縣北三十五里〉唐河渡〈在州北九里滱〉
〈水上路當南北要衝每冬架木為橋夏秋以舟渡〉沙河渡〈在州東三十五里〉
︹隄堰︺沙河隄〈在州東南三十里兩岸長四十里〉七里溝隄〈在州南七里嘉河逕〉
〈此東南與沙河合隄長二十里皆以䕶田〉唐河隄〈在州北兩岸長五十里〉滋河隄
〈在深澤縣西北起自縣西二十里與無極接界至縣北二十里與祁州接界長五十餘里〉
︹陵墓︺︹漢︺中山靖王墓〈在州治西南〉︺唐︺陽城墓〈在州東一里有祠〉︹元︺
尚文墓〈在深澤縣西南二里許〉
︹祠廟︺韓魏公祠〈在州城東北祀韓琦〉蘇文忠祠〈在韓魏公祠左祀宋蘇軾〉利
民侯祠〈在曲陽縣少容山祀山神宋治平熙豐中祈禱輒應定州路安撫條其事奏請賜爵〉
北嶽廟〈在曲陽縣治西漢書郊祀志神爵九年祠北嶽常山於上曲陽水經注長星水東逕〉
〈恒山下廟北漢末山道不通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歲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
〈闕壇場列柏焉元和志恒嶽觀在恒陽縣南百餘歩又有恒嶽下廟在縣西四十歩夢溪筆談祠舊〉
〈在山下亦曰北嶽廟晉王存朂滅燕還過定州與王處直謁廟是也石晉之後稍遷近裏今其地謂〉
〈之神棚新祠之北有望嶽亭新晴氣清則望見大茂山舊志北嶽廟在縣西附城距恒山百餘里廟〉
〈中有唐碑五〉
︹寺觀︺開元寺〈在州治南中有大塔宋咸平四年建至和二年成高十三級〉興化寺
〈在深澤縣治西北相傳此地為曹溪道場唐宋以來俱重修〉大興寺〈在曲陽縣東嘉山東〉
〈唐開寶間建〉慈濟寺〈在曲陽縣東慈順村内有靈跡塔元至元間建〉興福寺〈在曲〉
〈陽縣東漢明帝時建〉永安寺〈在曲陽縣東北唐天寶間建〉善法寺〈在故阜平王快〉
〈鎮五峯嶺今隸曲陽縣〉
︹名宦︺︹漢︺鄧晨〈新野人建武中拜中山太守吏民稱之常為翼州高第〉馮衍〈杜陵人光〉
〈武時為曲陽令誅斬劇賊郭勝等降五千餘人論功當封以讒故賞不行〉戴封〈剛縣人和帝時〉
〈𨗇中山相諸縣囚四百餘人當行刑封哀之皆遣歸與尅期日皆無違者詔書褒美〉︹南北朝︺
︹魏︺李韶〈狄道人肅宗時為冀州刺史轉定州刺史二州境既連接百姓素聞風德州内大治〉
元澄〈任城王雲長子世宗時為定州刺史初民每有横調前後牧守未能蠲除澄多所省減民〉
〈以忻賴又明黜陟賞罸之法表減公園地以給無業貧口禁造布絹不任衣者〉竇瑗〈遼西遼陽〉
〈人天平中轉中山太守聲譽甚美為吏民所懷齊獻武王班書州郡稱瑗政績以為勸勵〉︹北齊︺
高浟〈高祖第五子武定中為定州刺史境内無盜政化為當時第一〉陸彥師〈臨漳人為〉
〈中山太守有惠政〉高叡〈神武弟子天保二年為定州刺史時年十七留心庶事紏擿姦非勸〉
〈課農桑接禮民儁所部大治稱為良牧〉︹隋︺𮧯協〈杜陵人為定州刺史有能名〉︹唐︺李
元通〈藍田人高祖時拜定州總管為劉黒闥所破愛其才欲以為將元通曰我當守節焉能降〉
〈志於賊𫆀囚之故吏有餉飲饌者元通縱飲謂守者曰我善劍舞可借刀因舞劍悲歌曲終仰天太〉
〈息曰大丈夫不能保所守尚何視息𫆀乃潰腹死〉李元軌〈太宗弟封霍王為定州刺史〉
〈厥寇州元𮜿令開城門偃旗幟虜疑不敢入夜遁去州人李嘉運潛結賦詔窮誅支黨元軌以寇近〉
〈且强人心危但殺李嘉運餘無所詰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幾失定州矣〉孫彥
高〈聖厯初為定州刺史厥入寇彥高死之〉杜中立〈大中時為義武軍節度使舊傜車三〉
〈千乘歲輓鹽海濱民苦之中立置飛雪將數百人具舟以載自是民不勞軍食足〉王處存
〈萬年人僖宗時為義武軍節度使黄巢陷長安處存號𡘜不俟詔分麾下兵二千間道至山南衞乘〉
〈輿〉︹宋︺劉知信〈邢州人雍熙中知定州兼兵馬鈐轄押大陣右偏一日宴犒將士遼𮪍乗〉
〈間至知信不介而出追之數十里斬𫉬甚衆〉裴濟〈河中人太宗時知定州遼三萬𮪍來攻濟〉
〈逆擊於徐河斬𫉬甚衆後復知定州改知鎮州在鎮定凡十五年威績甚著〉呉元扆〈太原〉
〈人咸平中知定州時王超王繼忠皆與遼人戰元扆䇿其必敗急發兵䕶河橋既而超等果敗遼人〉
〈乗之至橋見陳兵甚盛遂引去考滿吏民詣闕䟽其善政願借留樹碑表德詔褒之歲旱吏自召巫〉
〈以土龍請雨元扆曰巫本妖民安能上格惟精誠可以動天乃潔齊祈禱澍雨霑洽〉王德用
〈趙州人仁宗時爲定州路都總管訓練士卒久之士殊可用遼使諜者來覘或請捕殺之徳用曰第〉
〈舍之彼得實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戰也明日大閲援枹鼓之士皆踴躍進退坐作終日不戮一人〉
〈覘者歸告遼遂復議和〉韓琦〈安陽人仁宗時知定州初定州兵狃平貝州功需賞齎出怨語〉
〈至欲譟城下琦聞之以爲不治且亂用軍制勒習誅其无無良者士死攻戰則賞賻其家籍其嫠〉
〈既廪之恩威並行又做古三陣法日月訓齊之由是中山兵精勁冠河朔又賑活饑民數百萬璽書〉
〈褒激鄰道視以爲準〉韓璹〈汲人知定州安喜縣爲政强力能使吏不求賄韓琦薦其才〉趙
滋〈開封人仁宗時為定州路駐泊都監嘗因給軍食同列言粟不善滋叱之曰爾欲以是怒衆耶〉
〈使衆有一言當先斬爾以徇韓琦聞而壯之以為真將帥材〉蔡抗〈宋城人英宗時知定州郡〉
〈兵番戍室家留營多不謹抗下令悉按以法戍者感焉〉孫長卿〈州人知定州熙寕元年〉
〈河北地震城郭倉庾皆隤長卿盡力繕補神宗知其能轉兵部侍郎再留任長卿性廉潔當得園利〉
〈八十萬悉歸之公〉滕元發〈東陽人神宗時知定州初入郡言新法之害且曰臣始以意度〉
〈其不可耳今為郡乃親見之歳旱求言又䟽奏新法害民但得一手詔有不便者悉罷之則民心悦〉
〈而天意解矣〉吕公著〈夀州人元豐五年除資政殿學士定州路安撫使及至定具謝表曰〉
〈進不敢希功而生事退不敢弛備以曠官傳誦者以為摭實〉王巖叟〈清平人神宗時知安〉
〈喜縣有法吏罷居鄉里導人為訟巖捕撻於市衆皆竦然定州守吕公著歎曰此古良吏也〉蘇
軾〈眉山人元祐八年知定州時軍政壞弛諸衛卒驕惰不教軍校食其廩賜前守不敢誰何軾〉
〈取貪汙者配隸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戰法衆皆畏服㑹春大閲將吏久〉
〈廢上下之分軾命舉舊典將吏戎服執事副總管王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至軾召書吏使為〉
〈奏光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定人言自韓琦去後不見此禮至今矣〉黄實〈陳州人哲宗時〉
〈知定州朝㫖籍民兵旁郡因縁擾困實懷檄不下而畫利害請之事得寢〉管師仁〈龍泉人徽〉
〈宗時知定州時承平百餘年邊備不整遼横使再至為西人請侵疆朝廷詔師仁設備至則下命增〉
〈陴浚隍繕葺甲胄遼使懼不知所裁師仁預為計度一日而舉衆十萬轉盻迄成外間無知者日與〉
〈賓客燕集以示閒暇使敵不疑帝手詔奨激〉陳遘〈永州人欽宗時知中山府金兵再至遘冐〉
〈圍入城堅壁拒守京都䧟割兩河求和遘弟適至中山臨城諭㫖遘遥語之曰吾兄弟平居以名義〉
〈自處豈當賣國家乎適泣曰兄但盡力勿以弟為念遘呼總管使盡括城中兵出擊總管辭遂斬以〉
〈殉又呼歩將沙振往振固辭遘固遣之振怒且懼衷刃以入害遘於堂及其子錫并僕妾十七人振〉
〈出帳下卒執而捽裂之〉︹金︺丁暐仁〈宛平人大定三年除定武軍節度副使而節度使同〉
〈知皆闕暐仁為政無留訟〉劉仲洙〈宛平人大定中調深澤令縣近滹沱河時秋成水忽暴溢〉
〈極力䕶塞遂無害有盜夜發居民震驚仲洙率縣卒生執其一餘衆遂潰旦明掩捕皆𫉬㝷以廉能〉
〈進官一階〉︹元︺王善〈藁城人知中山府屬縣新樂地居衝要迎送供給倍於他縣皆取於民善〉
〈均其勞逸所徴或未給輒出家資代輸民徳之又放家僮五百人為民民咸懷其恩〉蕭拜住
〈遼石抺斯氏成宗時知中山府以憂去官屬仁宗過中山有同官譖於近侍曰知州去官幝迎候煩〉
〈勞耳帝頷之適行田野間見老嫗問之曰府中官孰賢嫗對曰有蕭知府餘不知也復過神祠見數〉
〈老人焚香羅拜遣問之曰汝軰何所禱咸對曰蕭知府奔喪還欲其速來是以禱也帝意遂釋 石〉
〈抹斯氏舊作石抺氏今改正〉︹明︺王源〈龍巖人永樂中知深澤縣修學舍築長隄勸民及時〉
〈嫁娶革其爭財之俗以上書言事忤㫖下吏㑹赦復官奏免逋歳饑輒發栗賑救坐是被逮民爭〉
〈先輸納即贖還〉高聞〈宣德時深澤典史潔已惠民當遷民乞留即擢知縣事〉王約〈寕鄉〉
〈人正統間知定州持身端謹涖事公勤衛拉特入寇約多方捍禦境賴以安衞拉特舊作瓦刺今改〉
〈正〉王詔〈厯城人嘉靖中知定州政化大行有蜀生道其境遺槖裝百金訴於詔詔曰汝第往〉
〈當有為汝守者往則果有一人守之生叩之守者曰人有棄子於道者我侯為流涕活之我忍攫金〉
〈使君流落於侯之境乎卒還之民貧不能市牛詔倣武侯木牛法用以耕力得半牛〉周寅〈金鄉〉
〈人嘉靖中知曲陽縣縣北水漲為民患築長隄二百餘丈以鎮之民賴以安〉唐鋐〈睢州人崇〉
〈禎中知定州 大兵破城不屈死贈布政使司右參議〉
︹本朝︺符渭英〈金壇人順治中授深澤知縣水旱後民多流亡渭英招之復業居五年民親之〉
〈如父母〉許來音〈龍溪人順治中授深澤知縣時令民間牧養官馬又歲徵狐皮民苦之來〉
〈音請罷養馬以銀代狐皮縣南北滹沱澬河二水歳漂溢來音相度修築水不為災〉
︹人物︺︹漢︺觟陽鴻〈中山人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稱永平中為少府〉張鈞〈中山人靈帝時〉
〈為郎中張讓等專恣張角作亂鈞上書言斬十常侍頭以謝百姓可不須師旅大寇自消帝以鈞章〉
〈示讓等皆免冠徒跣頓首詔視事如故鈞復重上如前章不報御史承讓等㫖遂誣奏鈞學黄巾道〉
〈收掠死獄中〉︹晉︺張忠〈中山人永嘉之亂隱於泰山恬靜寡慾清虚服氣年在期頤而視聽〉
〈無爽符堅徴至長安賜以冠衣不受堅欲官之辭歸行達華山而死謚安道先生〉︹南北朝︺
︹魏︺李先〈盧奴人太祖時為尚書右中兵郎再遷博士定州大中正太祖問天下何者最善可〉
〈以益人之神智先曰惟有經書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𥙷王者神智又問朕欲集天下書籍如何〉
〈可備對曰主之所好集亦不難於是頒制天下經籍稍集太宗即位拜安都將軍夀春侯卒謚文懿〉
張吾貴〈中山人舉太學博士從酈銓受禮牛天祐受易祐麤為開發而已吾貴覽讀一遍便〉
〈即别構戸牖聚徒千數而不講傳生徒𥨸議之吾貴乃詣劉蘭蘭為講左氏三旬之中兼讀杜預服〉
〈䖍注䟽櫽括兩家異同悉舉諸生後集便為講之義例無窮皆多新異蘭仍伏聽學者益竒之不仕〉
〈而終〉︹齊︺馮偉〈安喜人少聰敏多所通解尤明禮傳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産不交賓客〉
〈專精殫思無所不通趙郡王出鎮定州命駕致請甚見禮重將舉充秀才固辭不就歲餘請還贈遺〉
〈甚厚一無所納及還而衣耕而食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以夀終〉︹隋︺杜臺卿〈曲陽人父〉
〈弻膠州刺史臺卿少好學博覧書記仕齊厯官中書黄門侍郎及周武帝平齊歸鄉里以禮記春秋〉
〈講授弟子開皇𥘉徴入朝嘗採月令觸類而廣之為書成玉燭寶典十二卷奏之拜著作郎致仕〉
〈有集十五卷齊記二十卷兄子公瞻好學有家風〉李文博〈博陵人性貞介鯁直開皇中直〉
〈秘書内省典校羣籍守道居貧清操愈厲不妄通賓客恒以禮法自處儕軰莫不敬憚焉文博本為〉
〈經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性長議論善屬文為薛道衡所知著治道集十卷〉︹唐︺支
叔才〈定州人隋末荒饉夜丐食野中還進母為賊所執欲殺之告以誠賊憫其孝為之解縛母〉
〈病癰叔才吮瘡注藥及卒廬於墓有白鵲止廬旁高宗時表其家〉崔仁師〈安喜人武徳初〉
〈擢制舉貞觀初為殿中侍御史時青州有男子謀逆有司捕支黨填獄詔仁師按覆坐止魁惡十餘〉
〈人他悉原縱大理少卿孫伏伽謂原雪者衆慮有變仁師曰豈有知枉不申為身謀者使吾以一介〉
〈易十囚命固願也及敕使覆訊舉無異辭遷度支郎中嘗口陳移用費數千名太宗詔黄門侍郎杜〉
〈正倫持簿使仁師對唱無一謬帝竒之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崔琯〈博陵人父頲官同州〉
〈刺史生八子皆有才世以擬漢荀氏八龍琯舉進士賢良方正皆高第太和初遷工部侍郎京兆尹〉
〈宋申錫為䜛所危宦豎切齒時罕敢辯者琯固請出獄付外天下重其賢終山南西道節度使弟珙〉
〈為人有威重精吏治官至中書侍郎進尚書左僕射從子澹遠澹舉止秀峙時謂玉而冠者當時推〉
〈名德者為之首官吏部侍郎遠有文而風致整峻世目為飣座棃言座所珍也官至中書侍郎〉劉
禹錫〈中山人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工文章由監察御史擢屯田員外郎以附王叔文坐貶〉
〈久之為主客郎中裴度雅知禹錫薦為集賢直學士出為蘇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素善詩晚節猶精白居易嘗推為詩豪〉︹宋︺杜審瓊〈安喜人昭憲皇太后昆仲五人世居〉
〈常山以積善聞長兄審𤦺仕後唐為義軍指揮使審瓊乾徳中累官檢侍衞歩軍司事性醇質在〉
〈公畏慎侍衞勤謹徼巡京邑里閈清靜卒謚恭僖弟審肇厯官濰州刺史謚温肅審進累加開封儀〉
〈同三司鎮陜二十餘年勸農敦本民庶便之雖居位節制無驕矜之色人服其醇厚卒謚恭惠〉劉
斌〈定州人父加友為從弟志元所殺景德中斌挾刃伺志元於道刺之不中詣吏自陳州具獄上〉
〈請詔釋斌罪〉高賦〈中山人舉進士厯知衢州州民世蓄蠱毒害人賦悉擒治蠱患遂絶徙知〉
〈唐州增闢田三萬餘頃兩州生為立祠擢提河南刑獄又判太常寺進集賢院學士在朝多所建〉
〈明以通議大夫致仕〉︹金︺石皋〈定州人𥙷郡吏廉潔自持隨魯王伸披攻青州以皋言百姓安〉
〈堵伸披指其座謂皋曰汝子孫必有居此座者隨至定州唐縣人王某謀為亂書其縣人姓名於籍〉
〈無慮數千人其黨持籍詣州發之皋主鞫治是時冬月皋抱籍上廳事佯為頓仆覆其籍爐火中盡〉
〈焚之不可復得其姓名止坐為首者餘皆得釋 伸披改見永平府山川〉石琚〈皋之子沈厚好〉
〈學中進士第一大定中累遷吏部尚書銓法詳明拜尚書左丞世宗將行郊祀議配享琚謂當以太〉
〈祖配上從其言進平章政事封莘國公拜右丞相𦤺仕世宗謂宰臣知人最為難事帷石琚為相時〉
〈往往舉能其官大定末世宗欲立元妃為后以問琚琚曰元妃之立本無異詞如東宫何世宗又問〉
〈琚曰元妃自有子元妃立東宮搖矣世宗乃止卒謚文憲〉劉煥〈中山人宋末兵起城中久乏食〉
〈煥尚幼煮糠覈而食之自飲其清者以醲厚者供其母鄉里異之稍長讀書不怠登天徳元年進士〉
〈為中都市令以廉升京兆推官累遷同知北京留守事世宗幸上京所過州郡大發民夫治道煥所〉
〈部惟平治端好而己上嘉其意遷遼東路轉運使卒〉︹元︺田忠良〈中山人好學通儒家雜家〉
〈言劉秉忠薦於世祖召見謂侍臣曰是雖以陰陽家進必將為國用令試星厯遁甲諸書官之司天〉
〈帝問用兵江南困於襄樊累年不決奈何對曰在酉年矣十一年問南征將士能渡江否奏曰明年〉
〈正月當奏㨗二十年帝將征日本召忠良擇日出師忠良曰僻陋海隅何足勞天戈不聽後果無功〉
〈延祐中厯官光祿大夫卒贈太師謚忠獻〉︹明︺王達〈定州人性至孝父喪廬墓盜取其衣去越〉
〈日復還之曰君孝子吾不忍也憲宗時賜旌〉王懷義〈深澤人善射父世美為山東萊陽縣〉
〈丞正徳六年流賊攻城懷義隨父守北門射殺賊首十餘人餘賊復攻東門又與戰甚力翼日城䧟〉
〈力戰脱父於難遂死之年二十五〉張鎬〈定州人嘉靖進士累官按察副使備兵岢嵐轉右參〉
〈政經理營田剪荆棘冒霜雪為士卒先窮邊曠土皆成沃壤又於偏頭關諸要害修築垣臺三百餘〉
〈里戰守之具皆備以功升寕夏巡撫疏河渠資灌漑以實軍儲冬設冰牆以待敵敵至輒失利去〉
︹本朝︺郝浴〈定州人順治進士授御史廵按四川時劉文秀等據滇黔吳三桂領兵進討無功川〉
〈東西皆失守三桂將退走漢中浴一晝夜七馳書趣之還為指授方畧與賊戰遂大破之因條上安〉
〈蜀諸疏且密陳三桂跋扈狀三桂深銜之摭浴疏中語誣以冒功謫戍奉天三桂反起浴故官巡鹽〉
〈兩淮釐剔㝛𡚁商民稱便擢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粤經兵革後閭閻凋敝浴專意撫綏甚得民心以〉
〈勞瘁卒於官子林康熙進士累官禮部侍郎加尚書致仕亦有賢聲〉宋時化〈深澤生員有孝〉
〈行父年九十餘殁時化已老居喪哀號盡禮有羣烏翔集墓前不去年百歲乃卒雍正年間 旌〉
谷毓玿〈曲陽人事父母以孝稱父殁廬墓三年乾隆年間 旌〉韓景祥〈定州人由〉
〈行伍拔補倒馬關外委嘉慶五年隨勦陜西賊匪於上津堡擊賊陣亡事 聞議卹雲騎尉〉
︹列女︺︹唐︺崔琯祖母唐氏〈事姑長孫氏至孝長孫年高無齒氏每旦櫛縰笄拜階下〉
〈升堂乳姑長孫不粒食數年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吾婦願後子孫皆如婦孝世謂崔氏昌大〉
〈有所本云〉︹明︺何毅妻施氏〈定州人毅卒水漿不入口欲自殺姑勸阻之遂奉舅姑以〉
〈終撫子成立詔旌之〉施安妻王氏〈定州人年十五歸安事舅姑至孝安卒虔奉舅姑撫〉
〈成立守節四十餘年詔旌之〉楊家麟繼妻周氏〈曲陽人家麟殁氏年十六誓以〉
〈身殉不得閒遂朝夕泣血哀毁成疾不能起令女奴扶掖至柩前觸柩死〉李英妻丁氏
〈定州人夫殁守志事姑盡孝厯久不渝〉楊崙妻楊氏〈曲陽人崙早卒事舅姑彌謹崇〉
〈禎末偕其媳安氏避兵山中兵至楊懼不免自投崖下而死安亦隨墜崖死〉韓氏女〈曲陽〉
〈人年十四未字崇禎末兵至欲犯之堅拒不從遂被殺〉郝生妻李氏〈定州人歸同里〉
〈郝生崇禎末州被兵生將奉親避山東留李與二子居其母家生將發李哭指庭中井語曰若有變〉
〈即潔身此中以衣袂為識旁有白線一行者即我也比城破藏二子他所入井死兵退出其尸顔色〉
〈如生〉
︹本朝︺陳尚貴女三姐〈定州人與同州王七妻康氏皆以不辱强𭧂死康熙年間 旌〉
楊昇妻甄氏〈定州人夫亡守節夫叔屢欲嫁之不從陵虐百端不改其操課子讀書為〉
〈諸生雍正年間 旌〉趙元吉妻宋氏〈深澤人夫亡守節遇劫盜入室氏義不受辱以〉
〈刀刺喉死同縣烈婦李通妻呉氏遇强不從忿恚投井死均雍正年間 旌〉趙氏女春
姐〈定州人為强𭧂所逼不受辱死同州烈女温亮山女二姐彭氏女來姐王書祖烈婦温氏支比〉
〈哥妻周氏耿運聖妻劉氏唐春賢妻潘氏龎嘉文妻劉氏李靈妻王氏節婦何君美妻高氏鄭樹績〉
〈妻劉氏劉緯妻郝氏劉文章妻張氏高大士妻田氏王維藩妻馬氏韓子愚妻高氏王玉妻李氏邢〉
〈士𦊅妻趙氏竇尚義妻劉氏孫彥妻夏氏田拔萃妻田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金錫妻
賈氏〈深澤人夫亡殮畢自縊以殉同縣節婦田飛妻韓氏張進修妻毛氏李景泌妻鄭氏李嗣〉
〈晟妻黎氏劉怡妻紀氏陳起舞妻袁氏烈女譚錫姐均乾隆年間 旌〉杜昌嗣妻荀
氏〈曲陽人夫殁氏奉舅姑以孝聞撫成立守節六十一年同縣節婦高連妻李氏張高才妻劉〉
〈氏劉秉正妻劉氏晉倫妻陳氏王朝棟妻閻氏夏鼎著妻劉氏趙徳望妻陳氏趙宏業妻韓氏張名〉
〈正妻劉氏荀佩妻張氏楊名儒妻葛氏冉起榮妻唐氏李艾妻支氏焦嗣宗妻王氏彭承家妻楊氏〉
〈高白山妻解氏李士英妻侯氏李起美妻楊氏楊偉任妻郝氏張賜妻劉氏劉尚忠妻楊氏王琫妻〉
〈范氏楊更朝妻石氏楊有順妻孟氏郭建畿妻王氏郭鴻聲妻孟氏李芳世妻張氏甄守智妻田氏〉
〈甄守仁妻王氏陳述魁妻侯氏劉清獻妻董氏楊茂妻楊氏張連妻郭氏王自好妻張氏田科第妻〉
〈蔚氏田霆妻劉氏烈婦商保存妻焦氏李貴庭妻楊氏劉世明妻李氏靳富貴妻趙氏烈女白銀姐〉
〈均乾隆年間 旌〉陳九成妻鹿氏〈定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連妻楊氏王緒〉
〈妻王氏白雲嵐妻楊氏烈婦楊治家妻劉氏韓二妻呉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文明妻
王氏〈深澤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趙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石文妻王氏
〈曲陽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懷敏妻劉氏陳見漋妻李氏馮義幅妻孫氏劉占金妻葛氏陳李氏〉
〈白楊氏烈女張煥皃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南北朝︺︹魏︺李皎〈先少子師事謙之遂服氣絶粒隱於恒山年九十餘顔如少〉
〈童一旦沐浴冠帯家人異之俄而坐卒道士咸稱其得尸解仙道〉
︹土産︺棃〈寰宇記定州土產槾棃〉甆器〈寰宇記定州土産州志窰器珍於天下江南好事者〉
〈往往蓄之索諸定蔑如也 按舊志載唐書地理志定州土貢羅綢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三包〉
〈綾熟線綾宋書地理志中山府貢大花綾謹附記〉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 713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955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494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820年 (提及)
- 1474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469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547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790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558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前67年 (提及)
- 577年 (提及)
- 1412年 (提及)
- 987年 (提及)
- 前239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383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797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918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385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384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093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