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百五十至五百五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五百四十七至五百四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百五十至五百五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五百五十五至五百六十

大清一統志

 朝貢各國

 朝鮮在 盛京東一千八百里。東西距二千里。南北距四千里。東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一千三

  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鴨綠江七百五十里。北至九連城一千一百十五里。其貢道自鳳凰

  城至 京師三千九十六里。

︹分野︺天文箕星分野。析津之次。

︹建置沿革︺古營州外域。周封箕子於此。戰國時屬燕。

  秦為遼東外徼。漢初仍屬燕國。燕王盧綰叛入匈

  奴。燕人衞滿亡命聚此。逐箕準自王。都王險。史記索隱。

  遼東有險瀆縣。即朝鮮王舊都。惠帝時。兼有獩貊與高句驪沃沮

   地。凡數千里傳子及孫右渠武帝元封三年。遣樓

   船将軍楊僕等擊滅之因分置樂浪臨屯元菟真

   番四郡。昭帝時省臨屯真番二郡入元菟。徙居高

   句驪西北。其沃沮獩貊分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

   轄之。光武建武六年。省都尉。棄七縣地順帝陽嘉

   元年。置元菟郡屯田六部。漢末。有扶餘人高姓者

   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驪。又曰高句驪。通典。高句驪本出於大餘。

   先[*]祖朱蒙。朱𫎇母。河伯女。爲夫餘王妻。日所照遂有孕而生。及長名曰朱𫎇。俗言善射也。國人欲殺

   之。朱𫎇棄夫餘。東南走渡普述水。至紇升國城。遂居焉。[??]曰句驪。以高爲氏。三國魏正

   始五年。幽州刺史母邱儉討破之。尋復據其地晉

  咸康八年。其王高釗。為慕容皝所破。至曽孫連益

  强。并有朝鮮諸地。都平壤城。即朝鮮國王險城也。

  國内分八道。中曰京畿。東曰江源。本獩貊地。西曰黄海。古朝鮮馬韓舊地。南曰全羅。本

  弁韓地。東南曰慶尚。本辰韓地。西南曰忠清。古馬韓地。東北曰咸鏡。本高句驪。西北曰平安。本朝鮮

  地。義熙九年。遣使表獻。以連為使持節都督營州

  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劉宋初加連

  征東大將軍都督平州諸軍事。元嘉十二年。連遣

  使入貢於魏。魏封為高句驪王。齊永明九年。連卒。

  子雲嗣。請命於魏。明年[*]魏主宏冊雲督遼海諸軍

  事遼東公高句驪王。梁天監十八年。雲卒。子安立。

  遣使入貢於梁梁以安為安東將軍高句驪王後

  亦臣附於東魏高齊齊亡益并有遼東地隋開皇

  中高麗王元帥靺鞨之衆寇遼西隋遣漢王諒總

  兵討之次遼水元遣使謝罪乃罷兵大業中屢出

  師征高麗俱不能克唐武德四年高句驪王建武

  遣使入貢建武即元之弟七年冊為遼東郡王貞觀十六

  年高麗西部大人蓋蘇文弑其王建武改立其弟

  子臧十八年伐高麗明年親征諸軍分道並進克

  遼東等數城而還自是數遣軍伐高麗高宗顯慶

  五年滅百濟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

   五都督府總章元年李勣征高麗拔平壤置安東

   都䕶府由此高氏遂滅儀鳳初新羅據其地開元

   以後并於渤海大氏五代史渤海本號靺鞨高麗之别種也唐高宗滅高麗徙

   其人散處中國置安東都䕶府於平壤以統治之武后時契丹攻北邊高麗别種大乞乞仲象與靺

   鞨酋長乞四比羽走遼東分王高麗故地武后遣將擊殺乞四比羽而乞乞仲象亦病亡仲象子祚

   榮立因并有比羽之衆其衆四十萬人據挹婁臣於唐中宗時置忽汗州以祚榮為都督封渤海郡

   王其後世遂號渤海文獻通考初渤海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為海東盛國地

   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其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

   盧顯鐵湯榮興六州獩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故地為南京

   曰南海府領沃晴椒三州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綠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領府領瑕河二州夫

  餘故地為夫餘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鄚頡府領鄚高二州挹婁故地為定潘府領定潘

  二州安邊府領安瓊二州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拂𣵀故地為東平府領伊𫎇沱黒比

  五州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

  州安遠府領安郿慕常四州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龍原

  東南濱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羅道也鴨綠朝鮮道也長領營州道也夫餘契丹道也天祐初

  大氏衰有眇僧躬乂者聚衆據開州稱王號大封

  國遂有高麗故地五代梁龍德二年高麗人王建

  者起兵為海軍統帥襲殺躬乂自稱高麗王後唐

  清泰末建引兵擊破新羅百濟而并其地於是東

  夷之地皆附之地益拓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建都於松岳即

   開州也謂之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又置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以理其地晉開運二

   年建卒子武代立自後子孫遣使貢於宋亦朝於

   遼金宋嘉定十二年高麗王暾附於𫎇古既而中

   絶紹定五年𫎇古主諤格台諤格台舊作窩濶台今改正遣兵

   伐高麗其王暾復請降因置京府縣達嚕噶齊

   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七十二人監其國端平初悉為高

   麗所殺自是四遣兵攻之拔其城十有四大要旋

   服旋叛元至元中其西京内屬因置東安路總管

   府畫慈悲嶺為界大德三年又置征東等處行中

   書省尋罷至治三年復置命其王為左丞相至正

   之季始貳於元明洪武二年高麗王顓表賀貢方

   物且請封詔封為高麗國王五年顓為權相李仁

   人所弑顓無子以𠖥臣辛肫之子禑為子於是仁

   人立禑二十一年禑遜位於子昌二十二年其門

   下侍中李成桂廢昌而復立王氏裔定昌國君瑶

   二十五年成桂徒瑤出居原州而自立更名旦遣

   使請改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至是王氏始絶

   萬厯二十年為日本關白平秀吉所侵掠朝鮮王

   李昖奔平壤己復走義州八道幾盡沒遣使求援

   中國乃以宋應昌為經畧李如松為提督分布諸

   將攻戰終莫能勝二十六年平秀吉死諸倭徹兵

   歸朝鮮之禍始息

  本朝天聰元年

太宗文皇帝命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等征朝鮮屢

   戰皆捷遂克義州分兵搗鐵山又克安州至平壤

   城朝鮮國王李倧懼攜妻子遁江華島遣其弟李

   覺來貢獻求和

許之以李覺還尋遣歸七年朝鮮復皆盟遣英俄爾岱等

   齎書往責之崇德元年復遣朝鮮使臣羅德憲李

   廊歸國遣書國王不報是年

上親率和碩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衮等征高麗渡鎮

   江至郭山城及定州安州進圍朝鮮王都李倧遣

   妻子入島而自遁入南漢山城就圍之分兵敗其

   諸道援師李倧哀詞求和始許其出城歸命然倧

   猶疑懼不敢出未幾睿親王多爾衮破江華島𫉬

   倧妻子及羣臣妻子令其内侍䕶至軍并遺以書

   倧乃率其長子𪶁及羣臣朝服出降伏地請罪

上慰諭賜坐宴之還其妻子及羣臣春屬封其國主為朝

   鮮國王

賜誥命給龜紐金印封王妻為妃王子為世子

賜裘帽貂皮鞍馬遣人送入王都至是朝鮮遂服慶賀大

   典俱行貢獻禮於

太宗文皇帝駐軍之地豎立石碑備書其事云碑文曰大清崇德元

   年冬十有二月   寛温仁聖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搗而東莫敢有抗者時

   我寡君棲於南漢𪷤𪷤若履春氷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師逗撓峽内不

   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捲秋籜鑪火之燎鴻毛而   皇帝以

   不殺為武惟布德是先乃降勅諭之曰來朕全爾否則屠之有若英馬諸大將承   皇命相屬

   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于托和好於邦十年於兹矣由于惽惑自速   天討萬

   姓魚肉罪在予一人   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

   靈乎大臣協贊之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 皇帝乃優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錫賚之恩遍

   及從臣禮罷即還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遠近之雉舉鳥散者咸復

   厥居詎非天幸歟小邦之𫉬罪 上國久矣已未之役都元帥姜宏立助兵明朝兵敗被擒

   太祖武皇帝止留宏立等數人餘悉放囘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𡻕今   皇帝命將

   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   皇帝允之視為兄弟國疆土復完宏立亦還矣自兹以

   往禮遇不替冠蓋交跡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為使臣所得

     皇帝猶寛貸之不即加兵乃先降   明㫖諭以師期剴切訓示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

   焉則小邦羣臣之罪益無所逃矣   皇帝既以大兵圍南漢而又   命偏師先陷江都宫

   嬪皇子暨卿士眷屬俱被俘𫉬   皇帝誡諸將不得擾害   令從官及内侍看䕶既而大

   沛   恩典小邦君臣及被𫉬眷屬復歸於舊霜雪變而為陽春枯旱轉而為時雨區宇既亡而

   復存宗社已絶而還續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𥳑冊所罕覯也於戲盛哉漢水上

   游三田渡之南即   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場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増而高大之又伐

   石以碑之垂諸永久以彰夫   皇帝之功之德直與造化而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

   亦 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未始不基於兹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以彷彿於萬

   一謹載其大畧銘曰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 帝則之并布威德   皇帝東征十萬其師

   殷殷轟轟如虎如𧴀西番窮髪暨夫北貉執殳前驅厥靈赫濯   皇帝孔仁誕降恩言十行昭

   囘既嚴且温始迷不知伊慼自貽   帝有明命如寐覺之我君祗服相率而歸匪惟怛威惟德

   之依   皇帝嘉之澤洽禮SKchar載色載笑爰束干矛何以錫之駿馬輕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謳我

   君言旋   皇帝之賜   皇帝班師活我赤子哀我蕩析勸我穡事金甌依舊翠壇維新枯

   骨再肉寒荄復春有石巍然大江之頭萬載三韓   皇帝之麻自後每年恭進

萬夀聖節冬至元旦年貢等四貢俱於年終彚進遣正副

   使各一員以其國吏曹户曹禮曹等判書或以判

   中樞府事等官充之書狀官一員大通官三員押

   物官二十四員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詣

  盛京國王李昑遣官接

特賜式表東藩扁額十九年遣陪臣於

  盛京接

駕賞賜如例四十一年李昑薨世孫李祘承襲四十三年

上詣

  盛京遣官齎表迎

特賜東藩濟美扁額四十八年八月

上詣

  盛京值

萬夀節

賜國王扁額詩章及古稀說五十年舉行千叟宴

命朝鮮酌派年六十以上者二三員充正副使豫兹盛典

   比於内臣

上聞國王好學能詩

 賞内務府倣宋板五經全部並筆墨等物五十五年

 上八旬萬夀頒

 恩詔於朝鮮國王表賀貢方物嘉慶四年

 高宗純皇帝尊諡國王遣使進表文方物

 仁宗睿皇帝嘉其恭謹准作年貢以示體卹五年李祘薨

    子玜立六年以本國辦理邪匪顛末臚章入告並

    稱餘孼未靖恐其潛入邊門

 上諭其嚴飭臣民敦崇正道飭沿邊大吏一體嚴查以示

    撫輯懷柔之意八年國王咨稱

   盛京高麗溝偷砍木植奸民劉文喜六名竄入其國

   緝𫉬劉青山蔡法二名劉文喜乘間復竄已將龍

   川府使等拏勘

上嘉其恭謹以首犯已𫉬

諭將勘處之員寛免十年

上詣

  盛京遣官接

特賜禮教綏藩扁額十二年以其國義州商人與邊民私

   市自將商人監禁並繳進銅鐵等物

上奬其恭順厚賚之二十三年

 上詣

   盛京遣陪臣跪迎瞻

 覲

 賜御製詩章

 御書福字其國八道分統郡凡四十一府凡三十三州凡

    三十八縣凡七十

    京畿道治國城朝鮮都也亦曰漢城明初高麗王旦自開州徙此居七道之中稱為四塞領

    郡三曰楊根豐德水城府三曰漢城開城長湍州七曰楊廣潤驪果谷波縣三曰交河三登土山

    江原道治江陵府在國城東面本獩貊地漢為臨屯境領郡七曰忤城平海通州安越松岳

    旌善高城府五曰江陵淮陽山陟襄陽鐵原州四曰原江槐㝠縣十曰平康安昌烈山騏麟酒泉丹

   城蹄麟蔚珍瑞和歙各黄海道治黄州在國城西面古高麗馬韓舊地領郡三曰遂安延

   安平𨚗府三曰平山瑞興承天州五曰黄白海愛仁縣八曰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牛峯文化長

   全羅道治全州在國城南面本弁韓地後為百濟國唐顯慶五年蘇定方伐百濟擒其

   王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後井於新羅五代時高麗兼有其地圖經朝鮮地界正北從長白山發脈南

   跨全羅界西南盡於海日本對馬諸島偏在朝鮮海洋之東南與慶尚之釜山相對倭船止抵釜山

   不能越全羅至西海故八道之中惟全羅一道直北正南其迤西則與遼東對峙日本所以隔絶遼

   薊不通海道者恃有朝鮮而朝鮮所以保固邊陲控禦諸島者恃有全羅也志云全羅之地南濱大

   海東接慶尚為朝鮮門户倭犯朝鮮此其必由之道也領郡三曰靈巖古阜珍島府二曰全州南原

   州四曰羅濟光昂縣二十三曰萬頃茂長鎮安扶安全渠康津興德黄成樂安昌平濟南㑹安大江

   臨波古臯南陽富順扶安麻仁緒城海南神靈移安慶尚道治慶州在國城東南面本辰韓

   地後為新羅國濱海與日本相對為朝鮮之屏蔽領郡七曰蔚山咸陽熊川陜川永川梁山清道府

   六曰全海善山靖海密陽安東昌原州五曰慶泗尚晉蔚縣十二曰東萊清河義興聞慶巨濟昌安

   三嘉安陰義城山陰高靈守城忠清道治忠州在國城西南面本馬韓地王京居八道之中

   東隘為烏嶺忠州西隘為南原全州志云王京為朝鮮都㑹咸鏡忠清為犄角並稱天險領郡四曰

   清風温陽天安臨川州九曰忠清公矜靖幸興禮洪縣七曰永春報恩連山扶餘石城燕岐保安

   咸鏡道治咸興府在國城東北面本高句驪地領郡三曰端州蜀莫安遠府五曰咸興鏡城

   會安永興安邊州八曰延德開惠蘇合燕隋縣一曰利城平安道治平壤府朝鮮西境也東

   南去國城五百餘里漢曰樂浪郡後為高句驪王所都亦曰長安城一名王險城唐平高麗置安東

   都䕶府於此後没於渤海五代時高麗復取之為西京元至元六年其臣李延齡等以西京府州縣

   六十餘城來屬因改西京為東安府升東安路割靜義麟三州威遠一鎮屬娑娑府餘俱領於東安

   其城治𩔖皆廢燬僅存空名耳元末復歸於朝鮮領郡十一曰嘉山价川郭山雲與熙川宜川江東

   慈山龍川順川博川府九曰平壤成川定遠昌城合蘭廣利見仁安邊江界州十六曰安定買義鋼

   鐵靈朔撫宿滑買青昇常銀縣六曰土山德川陽德江東中和泰川含資城在國城南境漢

   樂浪郡屬縣也後漢因之晉改屬帶方郡漢書地理志縣有水西至帶方入海隋大業中伐高麗分

   軍出含資道蓋以漢縣為名耳豐德城在國城南朝鮮置豐德郡於此明萬厯二十年倭自

   釡山潛渡臨津分兵陷豐德諸郡朝鮮王李昖倉卒棄國城奔平壤即此孟州城在國城西

   唐置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安德三鎮今州廢縣存吞列城在國城東南漢縣屬樂浪

   郡後漢省漢志注列水出分黎山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又有列口城亦在國城西南漢縣

   屬樂浪郡後漢省晉復置屬帶方郡胡三省曰冽水入海之口也漢元封二年楊僕擊朝鮮先至冽

   口張宴曰朝鮮有溼水洌水汕水三水合流為冽口是也丸都城在國城東北晉時高句驪

    依險為城謂之丸都旁多大山深谷通典漢建安中高麗王伊夷模更作新都於丸都山下在沸流

    水之東魏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母邱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出元莬討之高句驪王位宫敗走

    儉追至頳硯懸車束馬以上丸都屠其城既而復都於此晉咸康八年高句驪與慕容皝接境皝謀

    擊之高麗以重兵備北道皝潛將勁兵四萬趣南道出其不意高麗王釗敗遁遂入丸都毁其城大

    掠而還唐書地理志自鴨緑江口舟行百餘里以小舫泝流東北行凡五百二十里而至丸都城

    臨屯城在國城西南漢元封二年置臨屯郡治東暆縣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領縣十

    五昭帝時郡廢漢志東暆縣屬樂浪郡是 也後漢并廢縣又真畨城在國城西北漢元封二 年置真

    番郡治霅去長安 六千六百四十里領縣十五昭帝時亦并入樂浪 郡 按霅縣漢志不載徐廣曰

    遼東郡有番汗縣疑即真番開州城在國城西南二百里高麗所置州也左溪右山稱為

    險固亦曰松岳唐天祐初眇僧躬乂據此五代朱貞明五年入貢於淮南楊隆演後唐清泰末王

   建殺躬乂而代之仍都於此謂之東京亦曰開京大中祥符三年高麗臣康肇戕其主誦立誦兄

   詢而相之遼主隆緒討高麗渡鴨綠江康肇戰敗退保鋼州遼人進擒肇等追亡數十里鋼霍貴安

   等州皆降進攻開京詢棄城走平州遼人遂焚開京宫室府庫民廬俱盡兵還詢復葺開京而居之

   諸城亦復歸高麗今曰開城府平山城在黄州東北百里或曰舊名甑山府西接黄州東連

   平壤其相近者有瓊山今為平山府海州城在黄州西南二百餘里以濱海而名又東北即

   安岳縣也志云境内有安岳三和龍岡成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今俱屬黄州皆唐置元因而不改

   南原城在全州東南與全州相犄角為國城要隘明萬厯中倭陷南原遂犯全羅進逼國城

   李如松謂全羅饒沃南原尤其咽喉是也其相近者有雲峯城亦為衝要濟州城在南原府

   南海島中亦曰濟州島朝鮮置州於此志云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或曰即故躭羅也元大德

   五年置躭羅軍總管府又沿海立水驛自躭羅至鴨綠江并楊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濟州又珍

   島城在濟州西海中珍島上亦曰珍島郡宋咸淳六年高麗叛人裴仲孫立高麗王植庶族子承化

   侯為王竄人珍島䝉古討平之大江城在南原府東南朝鮮所置縣也又東接慶尚之晉州

   明萬厯中倭屯釡山浦李如松分遣諸將屯大江忠州以扼之既而倭從釜山移西生浦劉綎留鎮

   朝鮮分屯慶尚及大江蓋扼要處也南陽城在南原府西北朝鮮之南陽縣也明萬厯二十

   二年李如松命將守南原分兵屯禦於此俱拔城在全州南北史百濟都俱拔城亦曰固麻

   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光城北方曰熊津城

   是也唐顯慶五年蘇定方下百濟留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即俱拔城也處仁城在全州西

   紹定六年𫎇古主諤格台遣將薩里台攻高麗至國城南攻其處仁城即此又黨項城在全州東

   北唐貞觀十二年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餘城又謀取黨項城絶其貢道 薩里台舊作

   撒禮塔今改正任存城在全州西古百濟所置城也唐龍朔初百濟餘衆叛劉仁軌破之於

   熊津江口其衆釋百濟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任存百濟西部也依任存山而名三年仁軌遣兵攻

   任存城拔之又真峴城在全州北唐龍朔二年仁軌既解百濟府城之圍還軍熊津城有詔班師

   仁軌曰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動足輒為擒擄正宜堅守觀變乗便取之不可動也於是出兵掩

   其支羅城拔之并拔其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時敵以真峴險要加兵守之仁軌復伺其懈引兵襲據

   之遂通新羅運糧之路唐書百濟傳支羅真峴諸城俱在熊津之東周留城在全州西又西

   北有加林城唐龍朔三年百濟故將福信等據周留城劉仁軌既拔真峴諸將以加林水陸之衝欲

   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攻之不易周留虜之巢穴宜先取之遂定計自熊津進破百濟之衆於白

   江口趨周留城拔之熊津城在全州西北即熊津江口百濟之險要也唐顯慶五年蘇定方

   討百濟自成山濟海百濟據守熊津江口定方擊破之直趨其都城遂克之置熊津都督府以守其

   地龍朔初年百濟復叛圍百濟府城詔劉仁軌赴援仁軌轉鬬而前所向皆下百濟立兩柵於熊津

   江口仁軌擊破之府城之圍遂解仁軌因駐守於此既而再破百濟餘衆於熊津之東復平百濟或

   曰今漢江口即古置城處也蔚山城在慶州西北即蔚山郡也南有島山不甚高而城皆

   依山險中有江通釡山寨陸路則由彦陽監通釜山明萬厯二十五年倭屯蔚山大帥麻貴攻之不

   克既而倭益築城寨據守於此謂之東路麻貴遂進師逼之據險收其禾稼倭詭却以誘之貴為所

   順天城在慶州西南明萬厯二十六年倭酋據此謂之西路朝鮮紀事倭酋行長據粟

   林臾橋建寨數重憑順天城與南海營相望負𬓛水最為扼隘大帥劉綎攻之不能克泗州

   城在慶州西或曰即古泗城也唐龍朔𥘉百濟復叛與劉仁願等相持詔新羅應援新羅將金欽

   將兵至古泗為百濟所邀敗自葛嶺遁還今泗州相近有葛嶺道云明萬厯中倭據泗州謂之中路

   北倚晉江南通大海為東西聲援大帥黃一元克之尋復敗還晉州城在慶州西南明萬厯

   二十六年大帥董一元擊泗州倭進取晉州乘勝渡江南燬永春昆陽二寨倭退保泗州老營一元

   奪其城進逼新寨寨一面臨江一面逼陸引海為濠海艘泊寨下千計又築金海固城二寨為左右

   翼中通海陽倉一元攻之不克敗還晉州又有咸陽城在晉州西北朝鮮之咸陽縣也萬厯中倭犯

   咸陽晉州即此梁山城在蔚山城東北朝鮮之梁山郡也明萬厯中麻貴攻蔚山遣别將屯

   此以絶釜山彦楊之援又有永川郡在梁山東南又東與慶州接境昌平城在晉州東朝鮮

   所置縣也南濱晉江江之南為固城縣縣南有唐浦為海濱津要處安東城在慶州西朝鮮

   之安東府也志云府當馬嶺之南為東出慶州之道又義城在安東城西朝鮮之義城縣也亦曰宜

   城明萬厯二十五年督臣邢玠等議攻倭酋青正於慶州分兵屯義城東接慶尚西阨全羅云

   重城在慶州北境内又有買肖城唐上元二年羅拒命遼劉仁軌討之大破之於七重城詔

   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畧之新羅屢敗乃遣使入貢且謝得罪

   川城在慶州東北朝鮮之陜川郡也明萬厯二十二年李如松復王京分兵屯禦於此又東南

    曰熊川郡東濱大海公州城在忠州西南境其東近全羅道之南原府明萬厯二十五年倭

    入南原麻貴發兵屯公州 以拒之即此又清州城在忠州西其東接天安 郡郡西南接公州界

    州城在咸興府西北遼史地理志本獩貊地高麗置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都督慶鹽穆和

    四州叠石為城周二十里遼太祖平渤海城廢宣帝伐新羅還復加完茸置開封府開遠軍又改為

    開州鎮國軍遼末入於高麗或謂之蜀莫郡圖經郡在開州之東又開遠廢縣故開州治也遼史地

    理志本柵城地高麗為龍原縣慶州治焉渤海因之遼初廢後復置熊山城在開州西遼史

    地理志唐薛仁貴征高麗與其大將温沙門戰熊山擒善射者於石城石城即開州城也渤海時龍

    原府統縣六曰龍原永安鳥山壁谷熊山白楊遼初廢鹽州城在開州西北遼史地理志

    州去開州百四 十里本渤海置亦曰龍河郡統海陽接海格川龍 河四縣遼初皆廢而鹽州仍舊又

    穆州城在開州西南一百二 十里渤海置亦曰會農郡領㑹農水岐順化美四 縣遼仍曰穆州治會

   農縣又賀州城亦渤海置亦曰吉理郡領洪賀送誠吉理石山四縣遼皆廢仍曰賀州與鹽穆二州

   俱隸於開州後入於高麗不耐城在咸興府北漢縣屬樂浪郡東部都尉治此後漢廢魏正

   始中幽州刺史母邱儉擊高句驪刊丸都山銘不耐城而還即此晉陳壽曰漢武置樂浪郡自單大

   嶺以西為樂浪自嶺以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獩為氏即所謂不耐獩也高句驪城

   興府東北漢縣為元菟郡治後漢因之志云縣本高句驪國地漢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仍封其種

   人為高句驪侯和帝元興以後屢犯遼東元菟寨延光中稍輯服曹魏時高句驪王位宫强盛寇西

   安平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母邱儉破走之後復熾晉初高句驪亦曰句麗陳夀曰元菟郡𥘉治沃沮

   後為彝貊所侵徙郡句驪西北公孫氏據遼東置元菟郡於遼東東北二百里葢因舊名非復故治

   也晉元菟郡仍置高句驪縣蓋因公孫度所置耳德州城在咸興府西南唐置後因之元

   仍置德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安遠柔遠安戎三鎮後入於高麗仍曰德州又延州城在咸

   興府西北亦唐置今仍舊大行城在咸興府西南唐乾封三年李勣等敗高麗於薛賀水進

   拔大行城於是諸軍皆㑹乂進至鴨綠柵云王險城即平壤城漢應劭曰箕子故都也薛

   瓚曰王險在樂浪郡浿水之東漢初燕人衞滿渡浿水居上下障都王險武帝元封元年其孫右渠

   拒命遣樓船將軍楊僕自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誅之取其地改置朝鮮縣樂浪郡治焉晉

   永嘉以後沒於高麗義熙末其主高連居平壤城亦曰長安城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兵出朝鮮道

   即此隋書高麗𫝊平壤城東西六里隨山屈曲南臨浿水開皇十八年伐高麗命周羅㬋將水軍自

   東萊泛海趨平壤不能達而還大業八年詔左右各十二軍分道伐高麗總集平壤明年復遣宇文

   述等趨平壤述不克至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八年伐高麗命張亮以舟師自海道趨平壤明年拔

   遼東諸城攻安市未下江夏王道宗請以精卒乘虛取平壤既而降將高延夀亦請自烏骨城直取

   平壤不果龍朔初命蘇定方等討高麗進圍平壤不能拔總章三年李勣征高麗拔其平壤而高麗

   亡唐杜佑曰平壤即王險城也五代時王建據高麗始謂之西京云有潼關堡在平壤西境亦朝鮮

   所置戍守處也成州城在平壤東唐置元因之領樹德一鎮今曰成州府又北曰順川郡順

   川之西曰价川今曰价川郡皆唐舊名元因之江東城在平壤東高麗所置今曰江東郡志

   云郡逼臨大同江東岸渡江而南即中和縣宋嘉定九年契丹部長六哥竄入高麗據江東城金主

   阿固達遣兵攻滅之又理道記自黄海道之黄州鳳州至中和去國城不過三百六十里自中和縣

   而東即土山縣也二縣亦唐所置元因之屬東安路今仍舊 阿固達舊作阿骨打今改正

   州城在平壤西遼史地理志高麗故道也渤海置為西京鴨淥府城高三丈廣輪二十里領神

   桓豐正四州神鹿神化劍門三縣遼改置淥州鴨淥軍統宏聞神鄉二縣後廢又桓州城在淥州西

   南二百里高麗謂之中都城領桓都神鄉浿水三縣遼廢縣存州仍隸淥州遼志晉時高麗創立宫

   闕於此國人謂之新國五世孫釗當晉康帝建元初為慕容皝所敗公室焚蕩蓋此處云遼末州廢

   郭州城在平壤西北唐置渤海因之後屬於遼載記初契丹以鴨綠江北予高麗高麗築興

   鐵通龍龜郭等州凡六城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怒高麗擅弑立又不入朝議復取六州地或謂自

   開京東馬行七日有大寨廣若開京凡旁邑所貢珍異皆在焉其勝羅等州之南亦有二寨所積如

   之若大軍自鴨綠江並大河而上至郭州與大路㑹高麗可取也七年契丹遣耶律世良蕭屈烈與

   高麗戰於郭州破之元亦置郭州於此今曰郭山府鋼州城在平壤西北宋大中祥符中契

   丹擊高麗其將康肇敗保鋼州為契丹所擒即此其相近又有費貴等州或曰費州今買州之訛也

   貴州今渭州之訛也又嘉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置元因之今曰嘉山郡西接義州境東接安州境

   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餘里遼開泰三年以高麗王詢擅立問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仍置

   保州治來遠縣亦曰宣義軍金初以高麗臣附割保州與之即今安州也其相近者有懷化軍亦遼

   開泰三年置隸保州金初亦入於高麗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餘里高麗置治定東縣

    遼取之仍曰定州亦曰保安軍後入於高麗今仍為定州西南與義州接界義州城

    壤西北四百二 十里其西南為龍川郡皆濱鴨綠江明萬厯二十 年朝鮮王李昖以關白之亂走義

    州請内屬即此又有晏家關在義州西南 當鴨綠水東岸舊為津要又鐵州城亦在平壤西 北唐所

    置州也元亦置鐵州領定戎一鎮今仍曰鐵州又西北曰靈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舊又熙州城在

    鐵州東北唐置元因之今曰熙川郡又東曰撫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舊定遠城在平壤北

    唐置屬安東都護府其後廢置不一元 仍曰定逺府今因之其南曰慈州城亦唐置元因 之今為慈

    朔州城在平壤北唐置元因之今亦曰朔州 又東北有昌州城亦唐時故名也元因 之

    今曰昌城府宣州城在平壤東北二百餘里唐置屬安東都䕶府遼仍曰宣州亦曰定遠

    軍遼志開泰三年置治保州蓋渤海廢遼復置也元亦曰宣州屬東安路領安朔羣島二鎮即今之

    宣州宿州城在平 壤東北百餘里又東北曰殷州 城皆唐置元因之今仍舊雲 州

    城在平壤東北唐置元因之今曰雲興郡又東北有博川城高麗所置也今仍曰博川郡西南與

    慈山郡接界東與价川郡接界志云郡城西有大定江或謂之大安江江之西岸有凌漢山

    州城在今安州之西唐置元仍 曰嘉州今為嘉山郡又有泰州城在定遠府 西亦唐置元因之

    今曰泰山縣慕州城在綠州西二百 里本渤海安遠府地領慕化崇平 二縣遼改置慕州

    屬綠州後廢豐州城在綠州東北二百一十里渤海置亦曰盤安郡領安豐渤恪隰壤硤

    石四縣遼廢縣存州仍隸綠州後廢正州城在綠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國故地後漢

    建安中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正州於此亦曰沸流郡以沸流水而名遼因之仍隸綠州後廢又東

    那城在正州西七十里渤海置遼因之仍屬正州後廢帶方城在平壤南漢縣屬樂浪郡

    公孫康置帶方郡於此晉因之後没於高麗通典後漢建安中公孫康分臨屯昭明二縣以南荒地

    置帶方郡前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昭明註南部都尉治是也隋大業中伐高麗分兵出帶方郡即此

   又増地廢縣亦在平壤南境漢置屬樂浪郡後漢因之晉省隋伐高麗分軍出增地道即此

   利城在平壤西唐貞觀二十一年遣牛進達自海道入高麗拔其石城進至積利城下敗其兵

   其相近者又有泊灼城貞觀二十二年薛萬徹等伐高麗圍泊灼城而還唐書地理志自鴨綠江口

   舟行百餘里又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泊灼城矣石城見定遠衞黏蟬城

   壤西南漢縣屬樂浪郡後漢曰黏蟬晉省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軍出黏蟬道蓋以漢縣名也又遂

   成廢縣在平壤南漢置屬樂浪郡後漢魏晉皆因之通典碣石山在漢遂成縣秦築長城起於碣石

   今遺址東截遼水而入高麗蓋本太康地志之說其實誤也加尸城在平城西南高麗置

   貞觀十八年伐高麗蓋蘇文遣加尸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是也辱彝城在平壤西北唐

   總章元年李勣等敗高麗於鴨綠柵追奔二百餘里拔辱彝城遂進圍平壤是也又伐奴城亦在平

   壤西北唐咸亨二年行軍總管李謹行破高麗於匏蘆河西其妻劉氏屯伐奴城高麗引靺鞨來攻

  劉氏拒却之或曰城在營州境内

 ︹風俗︺俗知文字喜讀書五代史高麗𫝊飲食以籩豆官吏閑

  威儀宋徐兢圖經飲食用爼豆文字合楷隸上而朝列官吏閑威儀而足辭采下而閭胥陋巷

  經館書社三兩相望子弟未婚者則羣聚從師稍長則擇友講習喜飲酒歌舞或

  冠弁衣錦寰宇修宫室祀靈星後漢書高句驪傳俗節於飲食而好

  修宫室又云好祀鬼神社稷靈星以十月祭天大㑹名曰東盟其國東有大穴號襚神亦以十月迎

  而𥙊之 按東盟亦作東明靈亦作零戴折風巾服大袖衫北史高句驪傳

  人戴折風巾形如弁士加插二羽貴者紫羅為之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帶黄革履婦人裙襦加襈

  公㑹衣服皆錦繡金銀為飾 按  皇清職貢圖其民人戴黒白氊帽衣袴皆白布為之民婦辮

  髪盤頂衣用青藍色外繫長裙布襪花屨柔仁惡殺崇釋信鬼文獻通考堂上

   設席升必脫SKchar性柔仁惡殺崇釋教信鬼拘陰陽病不服藥惟呪詛厭勝至親有病不相視斂俗不

   知醫復中國有往者始通其術俸皆給田刑無慘酷文獻通考三𡻕一試有進

   士諸科士尚聲律百官以米為俸皆給田國無私田計口授業兵器疎簡刑無慘酷之科惟元惡及

   罵父母者斬餘皆杖肋死罪貸流諸島累赦視輕重原之京畿江源地本獩貊

   其人謹愿少嗜欲有廉恥同姓不婚多所忌諱

   記其人性謹愿少嗜欲有廉恥男女衣皆著曲領男子繫銀花廣數寸以為飾知種麻養蠶作綿布

   又頗曉候星宿先知年𡻕豐約不以珠玉為寶忠清黄海地本馬韓其人

   知田蠶作綿布少綱紀不知騎乘不貴金寶大率

   皆魁頭露髻布袍草SKchar鬼神聚歌舞寰宇記馬韓人知田

   蠶作綿布出大栗如梨有細尾雞尾長五尺邑落雜居亦無城郭作土室形如冢開户在上不知跪

   拜無長幼男女之别少綱紀國邑雖有主帥不能相制御其葬有棺無槨不知騎乘牛馬不貴金寶

   錦罽惟重瓔珠以綴衣為飾及懸頸垂耳大率皆魁頭露髻布袍草SKchar其人勇壯少年有築室作力

   者輒以繩貫脊皮以杖垂繩歡呼為健終日力作不以為疲善用弓楯矛櫓雖有鬬爭攻戰而貴相

   屈服俗信鬼神以五月耕種畢祭鬼神晝夜酒會羣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十月農工

   畢亦復如之諸國邑各以一人主祭天地號天君又立蘇塗建大木以懸鈴鼓事鬼全羅

   地本弁韓亦作卞韓言語風俗與辰韓相似寰宇慶尚

   地本辰韓人皆扁頭男女近倭寰宇安平咸鏡俗

   尚弓馬咸鏡地本高麗黄海安平地本朝鮮忠清慶尚全羅地廣物

   衆最為富廣俗尚詩書人才之出倍於諸道續文獻通

   

  ︹山川︺北岳山在國城北明初朝鮮國王李旦依此為都萬厯中倭據王城背岳山面漢水為

   營即此明統志在漢城府境丸都山在國城東北明統志漢時高句驪王伊夷模都此晉

   時為慕容皝所據天寶山在國城西明萬厯中李如松遣將屯寶山以拒倭即此

   山在國城南漢江東南明萬厯中倭敗於平壤遁還龍山即此神嵩山在開城府北五

   代時王建依此山為都因名其城為松岳志云朝鮮有三都謂平壤漢城及松岳也又有平山嶺在

   開城府西一里其土色皆赤金堂山在黄州三和縣之西北州屬東安路領安岳三和龍

   岡咸從江西五縣志云三和在黄州西南一百里又州境有政方山白山在全州南海中或以

   為即白水山唐咸亨三年高侃擊高麗餘衆於白水山是也又有黑山在白山東南勢甚髙峻其下

   有澳可以藏舟島山在蔚山郡南明萬厯十五年麻貴等攻蔚山倭倭悉走島山於山前連築

   三寨拒守島山視蔚山城高倭又於上新築石城堅甚官軍攻之不克㝷潰還釜山在東萊縣

   南二十一里西北去國城千四百里濱大海與日本對馬島相望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帆半日可至其東有東來機張

   西生林瑯五浦為左臂西有安骨安窟嘉德熊川森浦巨濟間山德橋金海竹島龍堂為右臂聯絡

   犄角可攻可守明萬厯二十年倭酋平秀吉遣其黨行長等擁舟師逼釜山鎮陷慶尚道尋入王京

   既而棄王京還屯據釜山増築西生機張等處分兵拒守而以釜山為根本官兵攻之不能克久之

   始解去續文獻通考釜山地方去日本對馬島僅一日程相傳舊屬日本為大海限隔棄於朝鮮先

   是日本以𡻕祲借朝鮮穀萬斛朝鮮令人往索日本乃以釡山地為言朝鮮使臣不許萬厯辛卯日

   本關白平秀吉遣將行長清正率師至朝鮮未及至京王昖遁去一國為墟遂遣人上表請援上命

   重臣提兵往救踰年相持不退兵部尚書石星聽流人沈惟敬言加遊擊銜往諭日本罷兵惟敬陰

   許議和且許復沿海貢道事泄下惟敬獄與星偕擬重典愈益調兵増餉費至百萬彼此互相勝負

   敵衆共處釡山蓋屋治田為久留計戊戌七月平秀吉病卒始撤歸圖經釜山去南原府七百里

   稷山在忠州西稷山監明萬厯二十五年倭陷全羅引而北麻貴發兵守稷山以遏其鋒又有

   青山與稷山相近志曰稷山之南即天安郡城南下全州要道也洪州山在忠州西南境

   海中明統志洪州建於山下稍東有東源山産金富用山在洪州海中上有倉穀故名俗

   譌為芙蓉山九頭山在廣州海中山有九峯林木甚茂蘭秀山在開州西明洪

   武五年高麗國王請征蘭秀山逋寇詔止之蓋馬大山在平壤城西後漢書郡國志元

   莬郡有西蓋馬縣因山以名魯陽山在平壤城東北上有魯城馬邑山在平壤城

   西南唐顯慶五年蘇定方破高麗軍於浿江奪馬邑山遂圍平壤即此葦山在平壤城西南

   二十里南臨浿水觀門山在土山縣北元屬東安路花山在土山縣東南皆縣境之

   大山屈巖山在定遠府城東以巖岫屈曲而名又雲山在朔州西南馬頭山

   在𤫊州之東又長花山在鐵州西南天聖山在殷州東北靈山在宣州西南

   花山在郭州郡東北又育靈山在宣州郡東南龍骨山在龍川郡城東又小鐵山在鴨綠江東

   岸義州境渡江處也又西南為遼東境内之僧福島及皮島云青邱在高麗境子虛賦秋獵於

   青邱蓋謂此服䖍曰青邱國在海東三百里晉書天文志有青邱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也唐討

   高麗置青邱道行軍總管云江華島在開州城南海中元時高麗王植庶族承化侯居此

   圖經今有江華府蓋以島名紫燕島在廣州海中上有客館曰慶源亭居民甚衆以嶼多

   飛燕故名和尚島在廣州海中山勢重曡林壑深茂上有葉老寺大青島在廣州海

   中一名大青嶼元文宗徙其兄子托歡特穆爾於高麗使居大青島尋徙於廣西靜江是也其相近

   又有小青嶼 托歡特穆爾舊作妥歡帖木兒今改正排島在全州南海中遠望三山並列

   中一山如垛亦曰排垛山羣山島在全州南海中遠望十二峯連絡如城其南有官嶼亦謂

   之案白衣島在全州南海中前有小焦附之偃檜積蘇蒼潤可愛天仙島

   州南海中又名䦨山島平湖島在慶州南海中元至元十八年遣范文虎帥兵擊日本道

   出高麗航海至平湖島颶風敗舟遂還竹島在慶州境西南濱海明萬厯二十五年倭泊於

   釜山往來竹島漸逼梁山熊川既而奪梁山遂入慶州又巨濟島在竹島東濱海朝鮮置巨濟縣兼

   置水軍營於此衝險次於釜山閑山島在慶州西南境朝鮮西海水口也右障全羅道之南

   原府為全羅外藩一失守則沿海無備天津登萊皆可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帆而至其相近者又有㓒山島明萬厯二

   十五年倭入慶州侵閑山夜襲㓒山島官軍潰走遂失閑山倭進圍南原陷之唐人島

   州海中與九頭山相近又有馬島亦在青州海中國中牧馬地也舊有客館曰安興亭牛心

   嶼在青州海中一峯特起狀𩔖覆盂而中稍鋭其相近又有雞心嶼大月嶼在全州南

   海中囘抱如月其後又有小月嶼對峙如門可以通舟菩薩苫在全州南海中圖經小於

   嶼而有草木曰苫其相近者為紫雲苫春草苫苦苫跪苫又有檳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圖經如苫

   嶼而其質純石者曰焦軋子苫在清州南海中土人謂笠為軋其山如之故名雙女

   焦在清州海中蛤窟在廣州海中山不甚高而居民甚衆山之脊有龍祠海中往來者皆

   烏嶺在慶州西北境西接尚州界廣亙七十餘里懸崖巉削中通一道如綫灌木叢雜騎

   不得成列朝鮮指為南道雄關明萬厯二十一年倭棄王京遁别將劉綎自尚州追至烏嶺倭方拒

   險别將查大受自忠州踰槐山監出烏嶺後倭大驚前移釜山浦為久駐計竹嶺在忠州東

   羊腸繞曲頗為險峻明萬厯中倭棄王京踰竹嶺走慶尚即此摩天嶺在咸興府東北朝鮮

   謂之東北雄關慈悲嶺在平壤城東一百六十里宋淳熙二年高麗西京留守趙位寵以慈

   悲嶺至鴨綠江四十餘城附金金人不納元至元六年高麗臣李延齡等以西京以下六十城來歸

   元因改置東安路以慈悲嶺為界云嘉山嶺在嘉山郡西郡以此名圖經朔州西北有狄踰

   嶺朝鮮謂之西北雄關大海明統志朝鮮之境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其東水澹清澈下視十

   丈餘又舊志西大海在黄州長命鎮東入大通江又白州海州之西皆逼近海濱 本朝康熙五十

   年以朝鮮國島夢金鼎足島沙乜叱九味等處俱與奉天府金州復州蓋州海州相近移咨奉天府

   將軍及府尹嚴禁沿海居民不許往朝鮮近洋漁採漢江又名熊津江在國城南十里源出金

   剛五台二山合流入海王城恃以為險江之南即古百濟國地也明萬厯中李如松抜朝鮮倭棄王

   城遁如松入城以兵臨漢江尾倭後欲乘其惰歸擊之不果白江在熊津東南亦接大海達

   全州西界唐龍朔三年劉仁軌引舟師自熊津趣周留城時百濟請援於倭至白江口遇倭兵仁軌

   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餘進拔周留遂平百濟是也三浪江在梁山郡南舊志梁山西北有

   峻嶺上容雙馬路險絶南有三浪大江直通金海竹島萬厯中倭奪梁山三浪遂入慶州晉江

   在慶州西南泗州城北或謂之西江東南注於海明萬厯中麻貴攻蔚山遣兵屯西江口防倭水路

   援兵即此白馬江在清州南圖經矜州南有白馬江南流入清州界折而東又東北經天安

   郡界折而北其下流合於漢江大通江在平壤城東亦曰大同江舊名浿水史記秦修遼東

   故塞至浿水為界漢初燕人衞滿亡命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其真番朝鮮

   蠻夷及燕齊亡命者王之元封三年荀彘自遼東擊朝鮮破其浿水上軍乃至王險城下漢書地理

   志樂浪有浿水縣浿水西至増地縣入海王險城蓋在浿水之南水經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

   臨浿縣東入海誤矣隋大業八年伐高麗來䕶兒率江淮水軍自東萊浮海先進入自浿水去平壤

   六十里尋為高麗所敗還屯海浦唐龍朔元年定方伐高麗敗其兵於浿水江遂趨平壤明萬厯

   二十一年李如松援朝鮮至平壤倭悉力拒守如松度地形東南並臨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

   峯高聳最要害如松乃遣將攻牡丹峯督兵四面登城遂克之既而如松駐開城别將楊元軍平壤

   扼大同江以通餉饋是也清川江在安州城東西南流入海亦名薩水隋大業八年宇文述

   等擊高麗渡鴨綠水追擊其大臣乙支文德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平壤險固不能

   猝拔引還至薩水軍半濟為高麗所擊諸軍皆潰將士奔還一日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今亦

   謂之大安江舊志平壤黄州西隔大安江東阻大通江所謂兩江之中也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鮮𡻕饑表請中江開市奉   㫖許以積貯米榖水陸共運四萬石至中江平糶云沸流

   江在江東郡南自漢江分流西合於大同江明統志靈州東有大同江西北入於大通江

   綠江在國東北界源發長白山西麓西南流入海通典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漢志所謂馬

   訾水也高麗每恃為天險詳 盛京奉天府部土門江在國西北界源發長白山東南麓東

   南流入海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以渾春之庫爾喀齊等處與朝鮮止隔土門江恐居人往來生事

   令將安都立他木弩房屋窩鋪即行拆毁與寕古塔那去官兵之屯莊俱令離江稍遠居住嗣後沿

   江近處蓋屋種地俱嚴行禁止云月不唐江在黄州安岳縣東其水西流入海舊志安

   岳在黄州南一百五十里是也發盧河在慶州西界舊志在高麗南界新羅七重城之北唐

   咸亨四年李謹行破高麗於匏蘆河之西咸亨五年劉仁軌東伐新羅率兵絶匏蘆河攻其大鎮七

   重城破之即此西生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三里其相近者曰機張監又有開雲浦在蔚山郡

   南五十二里甘浦在慶州東二十里圖經甘浦相近者有長鬐浦安骨浦在熊川郡

   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天成浦金浦圖經在晉州南即晉江南入大海處也元至正二十

   二年議征日本勅漕江淮米數百患石貯於高麗之金浦仍令東京及高麗各貯米萬石備征日本

   期明年八月悉會金浦不果行元史作月浦誤也薩賀水在開州西南一作薛賀水唐乾

   封三年李勣等伐高麗别將薛仁貴克扶餘城高麗趨救與李勣遇於薛賀水合戰勣大破之追拔

   大行城是也舊志薛賀水出北山中東南流入鴨綠江虵水在平壤西境唐龍朔初龎孝恭

   等擊高麗以嶺南兵壁於虵水為蓋蘇文所攻一軍盡沒又一水謂之陀水宋天禧二年𢍆丹伐高

   麗戰於蛇陀二水敗還舊志二水俱在平壤西北楊花渡在國城西南漢江之濱朝鮮各

  道餽餉皆聚於此或曰即臨津渡也明萬厯中倭渡臨津掠開城既而李如松駐開城遣别將查大

  受據臨津為東西䇿應即此禮成港在開城府南下流入於海又有急水門明統志在開

  城府南海中宛如巫峽又有蛤窟亦在開城南海中山頂有龍祠

 ︹古蹟︺箕子故都即平壤今王險城是也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朝鮮應劭曰武王封箕子於

  朝鮮按天文箕子都朝鮮於分野為箕星在析津之次故以氏國云晉張華曰朝鮮有泉水冽水汕

  水三水合為冽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昔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

  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教以禮義田蠶作八條之教無門户之閉而人不為盗其後四十餘代至

  戰國時屬於燕為置吏作障塞其後燕王盧綰反入匈奴燕人衞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椎結蠻服東

  走岀塞渡浿水擊破朝鮮王準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險在浿水東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是故滿得以威

   力侵其傍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地方數千里傳子至孫右渠誘漢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二年

   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之三年朝鮮人殺右渠來降遂定其地因立為

   真番臨屯樂浪元菟四郡昭帝時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元菟云古沃沮地今朝鮮之

   東北境文獻通考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濱大海而居可千里北與挹婁扶餘南與獩貊接

   户五千無大君王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句驪小異衞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帝元封三

   年以沃沮城為四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驪西北今所謂元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漢以土

   地廣遠在單大嶺之東分置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嶺東七縣時沃沮亦皆為縣漢光武六年

   邊郡都尉由此罷其後皆以為縣中渠帥皆自稱三老則故縣國之制也魏母邱儉討句麗句驪王

   位宫走沃沮遂進師擊之沃沮邑落皆破位宫走北沃沮北沃沮一名置隔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

   其俗南北皆同與挹婁接挹婁喜乘船侵掠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巖深穴中為守備冬月氷凍

   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王頎别遣追討位宫盡其東界問其耆老海東復有人否耆老言國人嘗乘

   船捕魚遭風見吹數十日得一島上有人言語不通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言有一國亦在

   海中純女無男又說得一布衣從海中浮出其身如中國人衣其兩䄂長三丈其域在沃沮大海中

   古扶餘國今朝鮮東北境通典扶餘國後漢通焉初槖離國王有子曰東明長而善射王

   忌其猛欲殺之東明奔走南渡掩㴲水因至扶餘而王之順帝永和初其王始來朝至晉太康六年

   為慕容廆所襲破其王依慮自殺子弟走保沃沮自後扶餘國名不列史傳古高句驪

   國今咸興府東北之高句驪城 按古朝鮮與高句驪為二朝鮮乃箕子所封漢書地理志樂浪

   郡朝鮮是也高句驪亦曰高麗漢書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驪是也後漢書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

   南與朝鮮獩貊東與沃沮北與扶餘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𭰹谷人隨而為居相傳以為扶餘别種

   後始并為一云古三韓地今朝鮮之黄海道忠清道本古馬韓舊地全羅道本弁韓地慶

    尚道本辰韓地書序成王既伐東彝傳云海東諸國句驪扶餘豻貊之屬正義曰漢書有高句驪扶

    餘韓無此豻豻即韓也音同而字異耳後漢書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

    五十有四國其北與樂浪接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獩貊接弁韓在辰韓之南亦十

    有二國其南與倭接凡七十八國或云百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户小者數千家各主山海間地

    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

    寰宇記辰韓者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有𩔖秦

    人由是或謂之秦韓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代相系襲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為流移之人故也

    其俗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諸小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次有險側

    次有樊⿰氵⿱山⿵戌小 -- 𣿄次有殺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其人皆文身便步戰兵仗與馬韓同弁韓與辰韓雜居言

    語風俗亦相似惟祠祭鬼神有異施竈皆在户西初朝鮮王準為衞滿所破乃將其餘種數千人入

    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準後滅絶馬韓人復自立為辰王後漢光武時馬韓廉斯人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帝封蘇馬諟為漢 廉斯邑 君使屬樂浪郡靈帝末韓⿰氵⿱山⿵戌小 -- 𣿄並盛邵縣不 能制百 姓苦亂多

    流亡入韓者建安中公孫康以南荒郡為帶方郡因收遺民伐韓⿰氵⿱山⿵戌小 -- 𣿄舊民稍出是後倭韓遂屬帶方

    郡魏明帝 初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 郡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

    屬樂浪晉武帝 咸安 中馬韓王來朝自後無聞 按三 韓尋 為百濟新羅所併古  百濟國

    今朝鮮之全 羅道三國魏東夷志三韓凡七十八國百濟其一 也後漸强大兼諸小國與高句驪相

    匹 俱在遼 東之 東千 餘里北史百濟傳百濟都俱拔 城亦曰 固麻 城是 也通典百濟即後漢末夫餘

    王 尉仇台之後 初以百家濟 海因號百濟唐武德四 年冊王扶餘 璋為帶方郡 王後王義慈與高麗

    取 新羅三十城又不朝貢顯 慶五年遣蘇定方 討平 之舊有五部分統三十七 郡二百城七十六 萬

    户至是以其地 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湕德安等五都督府仍以 其酋渠為都督府刺史舊唐書百

   濟傳麟德二年百濟王扶餘隆與新羅王金法敏會熊津城刑白馬而盟㝷懼新羅歸於京師儀鳳

   二年拜熊津都督帶方郡王令歸本蕃安輯餘衆時百濟本地荒毀漸為新羅所據隆不敢還舊國

   而卒其孫敬則天朝襲封帶方郡王授衞尉卿其地自此為新羅及渤海靺鞨所分百濟之種遂絶

   古新羅國今朝鮮之慶尚道新羅地在高麗東南通典新羅國魏時新盧國其先本辰韓

   種也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新羅則其一也其國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東濱大海魏將母邱

   儉討高麗破之高麗人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為新羅焉隋書百濟傳其人雜有華夏高麗

   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濊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人新羅遂王其國傳祚至金真平開皇

   十四年遣使貢方物因拜為樂浪郡公新羅王舊唐書新羅傳貞觀中新羅王真平卒無子立女善

   德為王國人號聖神皇姑善德卒立其妹真德為王真德遣其子金春秋來朝請詣國學觀釋奠及

   講論太宗因賜以所製温湯及晉祠碑並親撰晉書將歸國令三品以上宴餞之儀禮甚稱永徽元

   年真德大破百濟遣春秋子法敏以聞又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以獻帝嘉之拜法敏為大府郷龍朔

   二年詔以新羅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敏為雞林州都督開元二十五年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

   鴻臚少卿往冊封新羅王璹將發上製詩序太子以下及百僚咸賦詩以送之上謂璹曰新羅號為

   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於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

   之盛又聞其人多善棊因令善棊人率府兵曹楊季鷹為璹之副璹等至彼大為番人所敬其國棊

   者皆季鷹之下於是厚賂璹等金寶及藥物等續文獻通考遼太祖九年新羅遣使貢方物天贊四

   年新羅國來貢古休忍國在新羅東亦三韓之屬東晉時有休忍國服屬於燕符秦滅燕

   遂屬秦及苻洛以龍城叛徴兵於鮮卑烏桓高句驪百濟新羅休忍諸國其後并於百濟古獩

   貊國今朝鮮之江原道遼史地理志本獩貊地不耐城古獩貊所居也文獻通考獩亦朝鮮之

   地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驪沃沮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漢武帝元朔元年獩君南閭等叛朝鮮率二

   十八萬口詣遼東内屬帝以其地為滄海郡數年乃罷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四郡昭帝時并二郡

   入樂浪元菟復徙元菟居句驪自單大嶺以東沃沮獩貊并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光武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嶺東地悉封其渠帥為縣侯皆𡻕時朝賀無大君

   長自漢以來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統主下户其耆舊自謂與高麗同種言語大抵相𩔖俗多忌諱疾

   病死亡即棄舊宅常以十月祭天晝夜飲酒歌舞名曰舞天又祭虎以為神其邑落有侵犯者輒相

   責罰牛馬名曰責禍地多文豹有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樹下行其海出班魚皮漢里常獻之

   魏齊王正始六年不耐⿰氵⿱山⿵戌小 -- 𣿄侯等舉邑降四時詣樂浪帶方二郡朝謁有軍政賦調如中華人焉續文

   獻通考遼太祖天顯元年渤海既平獩貊來貢古躭羅國今朝鮮之慶尚道境亦曰流鬼

   國唐書居新羅武州南島上初附百濟後附新羅麟德二年遣使入朝後為新羅所併圖經今濟州

   即古躭羅國也元大德五年置躭羅軍總管府續文獻通考躭羅高麗與國也元世祖既臣高麗以

   躭羅為南宋日本衝要乃於至元十年命將平之即其地立躭羅國招討司屯鎮邊軍千七百人後

   改為軍民府達嚕噶齊總管府又改為軍民安撫司其貢賦進毛施布百匹至元三十一年高麗王

   以為言遂復隷高麗 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古沸流國今正州城古沸流國

   地遼史地理志正州本沸流王國故地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户五百隸淥州在

   西北三百八十里統東那縣本漢東耐縣地在州西七十里井邑鎮在全州東北或曰即

   百濟之故沙井寨也明萬厯中倭行長犯王京退屯井邑去王京六百餘里碧蹄館

   城西三十里其東有橋曰大石橋明萬厯中李如松與倭戰處肅平館在平壤西北圖經肅

   平館之西曰定州東曰安州明萬厯二十年李如松援朝鮮逾鴨綠江至肅平館起二日抵平壤即

   箕子墓在平壤城西北三里小山環繞其前為箕子祠有參奉二人世守祭祀即箕子

   裔又大同江岸有柴樹林可十里許幹似松葉似榆土人常藉以療饑相傳其始即箕子所植云

  ︹名宦︺︹漢︺耿臨順帝時為元菟太守句驪犯遼東殺帶方令掠得樂浪太守妻子建安二年

    討之斬首數百級其王降服乞屬元菟公孫域桓帝時為元菟太守永康元年扶餘國王

   將二萬人來寇域擊破之斬首數千級︹唐︺李勣曹州人乾封間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

   諸將征高麗連拔其城遂圍平壤執其君臣收凡五部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萬詔勣便道獻俘昭

   陵凱還割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 二縣百復置安東都䕶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 刺史令與

    華官參治蘇定方冀州人顯慶間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率諸將討百濟自成山濟海百濟

   守熊津口定方擊敗之直趨都城拔之執其王父子及酋長送京師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

    户七十六萬乃析置熊津 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 府劉 仁軌尉氏人初蘇定方平百濟

    留劉仁願守其城百濟叛圍仁願詔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發兵援之解仁願圍合兵再定百濟仁

   願等振旅還詔仁軌鎮守百濟再被亂 僵屍如莽仁軌瘞埋弔祭葺復户版署官吏開道 路營聚落

   復防堰賑貧貸乏勸課耕種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遂營屯田以經畧高麗後為熊津道安撫大使

   兼浿江道總管副李勣討高麗平之

  ︹人物︺︹漢︺王閎樂浪人更始時為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殺郡守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建

   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決曹史楊邑等共殺調迎遵皆封為列侯閎獨讓

   王景宇仲通閎子辟司空伏恭府有薦景能理水者顯宗詔與將作謁者王呉共修作浚

   儀渠吳用景墕流法水不復 為害永平十二年修汴渠引見景問以理水形 便景陳其利害帝善

   之遂遣景與王呉修渠築隄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

   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𭰁注無復潰漏之患遷侍御史從駕東巡狩至無鹽

   帝美其功績拜河隄謁者尋遷徐州刺史又遷廬江太守廬江民不知牛耕食常不足景驅率吏民

   修起孫叔敖芍陂稻田教用犁耕墾辟倍多境内豐給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訓令蠶織為作法

   制卒於官︹西魏︺王盟樂浪人家於武川以積射將軍從蕭寶寅西征寶寅僭逆盟遂逃匿

   及爾朱天光入關盟從之隨賀拔岳禽万俟醜奴平秦隴常先登力戰及宇文泰平侯莫陳悅除盟

   原州刺史孝武至長安封魏昌縣公厯拜司空司徒侍中太尉趙青雀之亂輔太子出頓渭北事平

   進長樂郡公遷太保進太傅姿度宏雅仁而汎愛雖位居師傅禮冠羣臣而謙恭自處未嘗以富貴

   驕人卒諡孝定︹北周︺高琳字季珉高麗人從魏孝武西遷封鉅鹿縣子河橋之役琳勇冠

   諸軍太祖謂之曰公即我之韓白也復從戰芒山除正平郡中正齊將東方老來寇琳擊退之除鄜

   州刺史加侍中孝閔踐阼進犍為郡公武成二年討平文州氏天和三年為江陵副總管陳將呉明

   徹來寇琳固守江陵以抗之晝夜拒戰凡經十旬明徹退走進位柱國卒諡曰襄︹唐︺黑齒

   常之百濟西部人降唐累遷左領軍員外將軍儀鳳三年從擊吐蕃敗之調露中吐蕃使贊婆

   等入寇又敗之永隆二年贊婆營青海常之馳掩其屯破之悉燒其糧廥所𫉬不貲凡莅軍七年吐

   蕃憺畏不敢盜邊封燕國公垂拱中突厥復犯塞常之追擊之賊遯去後爲燕然道大總管與李多

   祚等擊突厥骨咄祿元珍於黄花堆破之賊潰歸磧北高仙芝高麗人開元末爲安西副

   都䕶四鎮都知兵馬使小勃律王爲吐蕃所誘故西北二十餘國皆羈屬吐蕃天寶六年詔仙芝討

   之乃分軍爲三而自率一軍越險深入至阿弩越城城中大酋長皆吐蕃腹心仙芝遣將悉縛斬之

   王出降因平其國急斷婆夷橋吐蕃至不克渡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擢爲四

   鎮節度使尋加左金吾衞大將軍九載討石國降其王車鼻施更拜右羽林軍大將軍封密雲郡公

   王思禮高麗人以功授右衞將軍關西兵馬使安禄山反哥舒翰爲元帥奏思禮赴軍委以

   軍事密勸翰表誅楊國忠不聽潼關失守思禮走行在更爲關内行營節度河西隴右伊西行營兵

   馬使守武功賊將來戰退保扶風長安平思禮先入清宫收東京戰數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

   兼潞沁等州節度乾元元年與郭子儀圍相洲軍潰惟李光弼思禮完軍還㝷破史思明别將萬餘

  衆於直千嶺代光弼為河東節度副大使加司空卒謚武烈張保臯 鄭年

  人皆善鬬戰工用槍年復能沒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二人常不相下自其國皆來為武安軍小將

  後保皐歸新羅謁其王曰徧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青海使賊不得掠人西去王與萬人守

  之自太和後海上無鬻新羅人者保臯既貴於其國年饑寒客漣水一日辭戍主東歸謁保臯飲之

  極歡聞大臣殺其王國亂保臯分兵五千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禍難年至誅反者立王以報王召

  保臯為相以年代守青海

 ︹土産︺白苧布 綿紬 木棉布 五爪龍席 雜彩

  花席 白硾紙 米有江米稻米二種鹿皮 獺皮 刀

  以上俱入貢金 銀 鐵 石鐙盞有紅白二色水晶 鹽

   狼尾筆 油 煤 墨 摺扇編竹為骨以多為貴黄漆

   樹似棕六月取汁漆物如金果下馬後漢書獩國有果下馬注云高三尺乘之可以果樹

   長尾雞後漢書馬韓國長尾雞尾長五尺蜂蜜 貂豽 紅豹

   皮後漢書獩國多文豹八梢魚 班魚後漢書獩國海出班魚使來皆獻之

   房 龜脚 竹蛤 海藻 昆布 秔可為

   麻 麥 松有二種惟五葉者結子人參 茯苓 硫黄

   白附子 榛子 梨 栗









                        前纂修官金光杰恭 纂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 官彭作邦恭 校

大清一統志

 琉球在福建泉州府東海島中接漳泉興福四州界其貢道由福建以達於 京師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

︹建置沿革︺古史不載漢魏以來不通中國相傳在海

  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在外國爲最

  小而險其國有大琉球小琉球隋大業中令羽騎

  尉朱寛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言語不通掠一人以

  返後遣武賁郎將陳稜率兵至其都掠男女五千

  人還唐宋時未嘗朝貢寰宇記隋煬帝大業𥘉海帥何蠻等云每春秋之時

  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有幾十里三年帝命羽騎尉朱寛入海訪求異俗遂與

  何蠻俱往因到琉球國言語不相通因掠一人并取其布甲而還帝復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

  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琉球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琉

  球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宫室擄其男女數千人而還自是而絶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沿海副萬户楊祥使往招諭

  不從成宗元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遣都

  鎮撫張浩等赴琉球國擒生口而還元史作瑠求又曰高興言

  今立省泉州距瑠求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他調兵力九月高興遣都鎮撫張浩福州

  新軍萬户張進赴瑠求國擒生口一百三十餘人其國始建自天孫氏傳

  二十五代為逆臣利勇所簒浦添按司舜天者日

  本人討殺利勇衆推為王遂代天孫氏舜天之孫

  義本禪位於天孫氏後英祖而自隱於北山英祖

  三傳至玉成荒淫無度諸司不朝大里按司稱山

  南王歸仁按司稱山北王玉成遂自稱中山王國

  分為三玉成傳子西威西威薨國人廢其子而立

  浦添司察度明洪武𥘉奉朝貢遣子姪及陪臣子

  弟來請肄業國學帝許之并賜閩人三十六姓善

  操舟者令往來朝貢自是三王嗣封皆請於朝未

  幾山南佐鋪按司巴志者合衆攻山南繼攻山北

  山北王自殺復攻滅中山巴志遂奉其父思紹為

  王永樂五年請於朝襲封中山王爵巴志復滅山

  南王自元延祐中國分為三至是合為一賜尚姓

  尚巴志五傳至尚德國人廢其子而立伊平人尚

  圓或曰義本之後或以為天孫氏裔終明之世修

  貢不絶按明史洪武五年載中山王察度十一年載山北王怕尼芝俱非尚姓永樂二十二

  年始載中山世子尚巴志厥後諸王乃各冠以尚姓是中山之得尚姓自巴志始而始云洪武初其

  國有三王曰中山山南山北皆尚姓史文不免相牴牾蓋山南山北兩王本莫考其姓氏即中山之

  姓尚者並非察度子孫其後尚圓代尚德而立亦非同姓外藩有更姓之實而不敢為更姓之名者

  懼中朝詰責也史家但據赴告直書雖紀載通例而其傳國本末有不可誣者又續文獻通考云後

  嗣王尚圓尚真尚清分為三曰中山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然明宣德間二王巳為中山所併尚圓

  襲封在成化七年尚真即尚圓之子此時何至分為三王是蓋因史家有三王皆尚姓之言遂借其

   後王之姓名以附會之也 按舊志亦云元末國分為三皆以尚為姓此沿明史及續文獻通考之

   說今改正

  本朝順治六年琉球國遣使奉表納款十一年其國

   王世子尚質遣使進貢方物

詔冊封尚質為中山王

賜鍍金銀印令二年一貢著為例康熙二十年中山王世

   子尚貞奏請襲封二十一年遣官

冊封琉球國王并

御書中山世土四字賜之五十七年琉球國王世曾孫尚

   敬奏稱自四十八年中山王尚貞薨逝世子尚純

   早世世孫尚益權署國事未及請封亦薨今遣耳

   目官正議大夫等奉表恭進方物并請封襲王爵

   奉

㫖琉球國世守臣節忠誠可嘉准該國王世曽孫尚敬所

 請敕賜承襲琉球國中山王雍正元年琉球國王尚敬

   遣王舅翁國柱及曽信入貢復遣官生鄭秉哲等

   入監二年

召見王舅翁國柱於

  乾清宫

御書輯瑞球陽四字賜之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琉球國王

   俱遣使入貢四年

高宗純皇帝以國王遣使慶賀忠藎可嘉

降敕奬諭併

御書永祚瀛壖四字賜之十九年琉球國王世子尚穆奏

   稱臣父敬於乾隆十六年薨逝念臣小子穆恭循

   典例以嫡繼統謹遣耳目官正議大夫等䖍齎方

   物奏請循例封襲王爵二十年

敕封尚穆爲琉球國中山王二十四年復遣官生梁文治

   等入監五十年

御書海邦濟美扁額賜之六十年琉球國世子尚温恭逢

  國慶遠進表貢

特頒敕諭並賚文綺等物嘉慶四年

冊封尚温為琉球國中山王

御書海表恭藩四字賜之十二年琉球國世孫尚灝嗣立

詔封如例自後二年一貢其國有三十六島

  ︹風俗︺風土氣𠉀與嶺南相𩔖望月盈虧以紀時節

   候草木榮枯以為年歲去髭黥手羽冠毛衣

   記人皆深目長鼻男子去髭鬚婦人以墨黥手為龍蛇文文獻通考男女皆紵繩纒髪從後盤繞至

   額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製不同婦人以羅文白布為帽其形方正鬭鏤皮并

   雜毛以為衣製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毛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珮綴璫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為

   笠飾以毛羽深目長鼻名有小慧無禮節好剽掠

   記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父子同牀而寢男女相悦便相配偶婦人産乳必食子衣明統志无

   好剽掠故商賈不通人喜鐵器不駕舟楫惟縛竹爲筏急則羣舁之浮水而遁火耕水耨

   文獻通考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之特一鍤以石爲刃長尺餘闊數尺而墾之宜稻粱禾黍

   麻豆赤豆胡黒豆等木有楓栝松楩楠枌梓果藥同於江表家織蕉布汪楫使琉球雜

   錄農習於惰紝婦較耕男爲勤家織蕉布非是則無以爲衣也負薪運水亦婦人爲之曝海

   爲鹽木汁爲醋米麴爲酒寰宇記以木槽中曝海水爲鹽木汁爲醋米麴

   爲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遇得異味先進尊者凡有宴㑹執酒者必待呼名而後飲上王酒者亦呼

   王名後銜盃同飲頗同突厥歌呼蹋蹄一人唱衆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摇首而舞胡靖崇禎

   癸酉記錄肴饌盡乾製無調羹各盤貯而不相共飲酒止以一盃相傳有我合彼分我分彼合之别

   土多山洞洞有小王寰宇記琉球國自隋聞焉居海島中當建安郡之東水行

   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歡斯氏名渇刺兠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人呼之爲可老羊妻

   曰多拔茶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𣗥爲藩王所居舍其大十六間雕刻禽獸國有

   四五帥統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鳥了帥並以善戰者爲之自相樹立理一村之事兵有刀

   矟弓箭劍鈹之屬編紵爲甲或用虎豹之皮王乘木獸今人舉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國人好相

   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爲部隊不相救助兩軍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譟交言

   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收取鬭死者衆食之無賦斂有

   事則均稅用刑亦無常準皆臨事科決文獻通考其民犯罪

   皆斷於鳥了帥不伏則上請於王王令臣下共議定之獄無枷鎖惟用繩縛決死刑以鐵椎大如筯

   長尺餘鑽頂殺之周煌琉球國志略云其國刑法有死刑三一凌遲一斬首一槍刺輕刑五一流一

  曝日一夾一枷一笞近奉正朔設官職被服冠裳表陳章奏

  以土官為武職司朝貢者為文職續文獻通考其大夫長史通事

  官司朝定員為文職皆明所賜三十六姓子孫為之土官則有名無姓也著作篇什有

  華風焉張學禮中山記云官宦之家俱有書室客軒架列四書唐詩通鑑等集板翻高闊旁

  譯土言云宫殿門皆西向  皇朝文獻通考其國山形本南北向以中國在海西

  王殿及門皆西向表忠順内面之意貢使至京必𠉀  賜時憲書歸國通事官豫依萬年書推算

  名曰選日通書權行國中俟憲書頒到通國遵用分土為祿官級以簪為

  差等  皇清職貢圖王與臣民分土為祿夷官品級以金銀簪為差等用黄綾絹摺圈為冠

  寛衣大䄂繫火帶官婦髻插金簪不施脂粉衣以錦繡其長覆足營海利工紡績

    皇清職貢圖男服耕作營海利土人結髻於右漢種結髻於左布衣草履出入常攜雨葢婦人

   短衣長裙以幅中披肩背間見人則升以蔽面常負物入市交易亦工紡績

  ︹山川︺北山在國境西南與日本接界明萬厯中福建巡撫許孚遠奏云琉球近歲為關白⿰扌⿳丆⺝⿱冖友-- 擾

   蓋因地𫝑連屬無波濤之險由薩摩開船四日可至琉球北山延袤三百餘里隨路有山早行夜宿

   關白見其路順欺其國弱聲言發船來伐要彼北山屯兵若果據北山琉球必為所得而閩廣為其

   出沒之地盤據騷擾將無安日即指此山也按故山北王國以此山名與中山山南為三 琉

   璜山亦在國境西南地名尤家埠山形圓卑如覆盂四面無址虎萃峯在國城内殿後

   其下有小廟無像但設香供於地又殿前有石壁高數丈闊二十餘丈平如斧削中有一穴穴口嵌

   一鐵龍頭龍口内有泉噴出從空注下即大旱之年水亦不竭高華嶼隋書自義安浮海至

   高華嶼又東路二日至龜鼊嶼又一日便至琉球按二嶼俱隋陳稜率兵過此落漈元史水至

   彭湖漸近琉球謂之落漈者水趨下不𮞉也凡西岸漁舟至彭湖遇𩗗風作漂流落漈囘者百之一

  二續文獻通考嘉靖中國王遣使蔡瀚奉表謝又請云明統志中載琉球有落漈王居壁下聚髑髏

  非實事杜氏通典集事淵海蠃蟲錄星槎勝覽所述亦𫝊者妄也乞下史館從之那壩港

  在國城外二十餘里離海口三里許其間里巷相連人居稠密又有地名玖米亦見章奏龍潭

  在國城西潭中二山並峙一名石筍一名龍岡其國人於端陽日為龍舟競渡之戲於此

 ︹古蹟︺三嶼故國名近琉球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欲遣人招誘之平章政事巴延言此國之人不

  及二百萬乞不遣使從之 巴延舊作伯顔今改正三清殿在那壩港東北三里殿前有二

  松樹大數圍高二十餘丈天妃廟在三清殿東其東有演武場場南有長虹橋廣丈餘長五

  里橋下大水名曰曼湖通海過橋有松嶺長二十里松楸滿目蒼翠鬱然亦琉球之一景也

  恩亭在那壩港地方明洪武時建離海口三里許即天使登岸之所天使館近迎恩亭

  向來冊封員役俱駐於此館中有㕔堂廊房樓閣園亭臺榭書室小軒周圍寛廣館内鋪設什物俱

  照中國制度設專司收貯在庫俟天使至日方敢動用後樓上尚有明季使臣杜三䇿題梅花詩百

  首於壁間其餘吟詠甚多外有扁額字畫皆明厯代名公之遺蹟也館前有空地百畝每日午後婦

  女或老或少攜筐挈莒聚集於此為貿易實遊玩也山北王墓在今歸仁運天村土人呼

  為按司墓尚圓王祖塋在葉壁山中有一山宛轉如游龍中山王祖塋

  在國城内西南塋中無冢惟石碑上刻琉球中山王祖塋塋前五峯相對遠山圍抱又有中山王家

  廟離那壩港數里官民經過下馬步行殿中所供牌位自唐宋以來子孫不替云

 ︹土產︺熟琉璜 紅銅以上俱入貢鬭鏤樹寰宇記鬬鏤樹似橘而葉密條

  纖如髮紛然垂下金荆榴續文獻通考木色如真全密緻而文彩盤錯有如美錦甚香可

  以為枕及案面雖枕檀不能及海螺殻 白剛錫 胡椒 番茹

  狀如薯蕷番紙 蕉布 苧布 紅花 蘇木 鬃煙

  熊羆豺狼寰宇記有熊羆豺狼尤多猪雞無牛羊驢馬

大清一統志

 荷蘭在西南海中亦曰紅夷俗稱紅毛國其貢道由福建以達於 京師

︹建置沿革︺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相傳在西洋中

  其地近佛郎機其人深目長鼻髮眉鬚皆赤足長

  尺二寸頎偉倍常故名紅夷又名紅毛番明萬厯

  中佛郎機市香山據吕宋荷蘭聞而慕之明史萬厯中福

  建商人嵗給別往販大泥吕宋及咬𠺕吧者和蘭人就諸國轉販未敢窺中國也自佛郎機市香山

  據吕宋和蘭人聞而慕之二十九年駕大艦攜巨礮直薄吕宋

  吕宋人力拒之則轉薄香山㠗言欲通市當事難

  之㠗中人慮其登陸謹防禦始引去三十二年七

  月駕二大艦直抵彭湖至十月末乃去是時佛郎

  機横海上紅毛與爭雄攻破美洛居國與佛郎機

  分地而守後又因咬𠺕吧假臺灣之地於日本築

  安平赤篏二城倚夾板船為援戰久留不去海上

  奸民䦨出貨物與市尋復出據彭湖築城設守已

  又泊舟風櫃仔出沒浯㵰白坑東椗莆頭古雷洪

  嶼沙洲甲洲間要求互市濱海郡邑為戒嚴天啟

  三年巡撫南居益謀討之上言臣入境以来聞番船五艘續至與風櫃仔

  船合凡十有一艘其勢愈熾有小校陳士瑛者先遣往咬𠺕吧宣諭其王至三角嶼遇紅毛船言咬

  𠺕吧王已往阿南國因與士瑛偕至大泥謁其王王言咬𠺕吧國主已大集戰艦議往彭湖求互市

 若不見許必至搆兵蓋阿南即紅毛番國而咬𠺕吧大泥與之合謀必不可以理諭為今日計非用

 兵不可因列上詞兵足餉方略部議從之四年正月遣將先奪鎮江港

  而城之且築且戰番人乃退守風櫃城居益増兵

  往助攻擊數月宼猶不退乃大發兵諸軍齊進㓂

  勢窘兩遣使求緩兵遂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帆去彭湖之警始息而

  其據臺灣者猶自若也崇禎中為鄭芝龍所破不

 敢窺内地者數年乃與香山佛郎機通好私貿外

 洋十年駕四舶由虎跳門薄廣州㝷遁歸臺灣

 本朝順治九年偽鄭成功率舟師攻安平城荷蘭戰

  敗因棄臺灣而去十年廣東巡撫奏稱荷蘭國遣

   使航海請修朝貢十三年貢使嗶嚦哦嘢哈哇

   㘃等到京其貢道由廣東入康熙三年荷蘭國遣

   出海王統領兵船至閩安鎮助𠞰海逆克取厦門

   金門

特頒敕諭二道遣官齎賞賚銀緞至福建令給付本國人

   帶歸五年荷蘭國王表貢方物二十五年改定荷

   蘭國貢道由福建入是年荷蘭國遣使獻方物以貢船例由廣東入但廣東路

   近而泊地險福建路遠而泊地穩請嗣後由福建入部議如所請自是職貢彌謹

   雍正初年通市不絶夏秋交來廣由虎門入口至

   冬乃囘乾隆元年

特命裁減荷蘭税額二十七年准荷蘭國夷商每船配買

   土絲五千斤後又准每絲千斤扣帶綢緞八百斤

   著為例五十年

上幸瀛臺荷蘭國貢使於

  西苑門外瞻

覲宴賞優渥

賜國王綵緞羅綺文玩諸珍

錫之敕諭以嘉悃忱五十九年荷蘭國王遣使入貢宴賞

   如例按荷蘭明史謂之和蘭其本國在西洋者去中華絶遠華人未嘗至其所恃惟巨舟大礟

   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餘樹五桅後為三層樓旁設小牕置銅礮桅下置二丈巨鐵礮發之可

  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世所稱紅夷礮即其製也然以舟大難轉或遇淺沙即不能動而其人又不善

  戰故往往挫衂其所役使名烏鬼入水不沈走海面若平地其柁後置照海鏡大徑數尺能照數百

  

 ︹風俗︺奉天主敎深目長鼻髪眉鬚皆赤國土富遇中

  國貨物當意者不惜厚貲夷人黒氊為帽著錦

  繡絨衣握鞭佩劍遇人則免冠挾之以為禮夷婦

  青帕𫎇頭領圍珠石肩披巾縵敞衣露胸繫長裙

  以朱草為屨  皇清職貢圖

 ︹土產︺馬 珊瑚 哆囉絨 織金氊 嗶吱緞 鏡

   丁香 檀香 自鳴鐘 冰片 琥珀 鳥槍

    火石以上俱入貢金 銀 瑪瑙 玻瓈 刀 劍

   可屈伸縈繞如帶天鵞










                         前纂修官金光杰恭 纂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陶際堯恭 校

大清一統志

 西洋在西南海中其貢道由廣東以達於 京師

︹建置沿革︺去中國極遠於古無可考至明萬厯九年

  有利瑪竇者始汎海抵廣州之香山嶴二十九年

  入於京師中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

  人是時禮部言會典止有西洋瑣里國無大西洋其真偽不可知又寄居二十年方行進貢則與

  遠方慕義特來獻琛者不同况此等方物未經臣部譯驗徑行進獻則内臣混進之非與臣等溺職

  之罪俱有不容辭者及奉㫖送部乃不赴部審譯而私寓僧舍不知何意乞給賜冠帶還國勿令潛

  居兩京與中人交往别生事端不報帝嘉其遠來給賜甚厚瑪竇安

  之遂留居不去嗣是以後其徙來者益衆皆祖述

   其説盛相矜誇瑪竇有萬國全圖其大略言天下有五大州第一曰亞細亞州第二

   曰歐邏巴州第三曰利未亞州第四曰亞墨利加州最後得墨瓦蠟泥加州為第五而域中大地盡

   矣其所謂亞細亞州者自中國以至日本交趾西域等國皆是也其所謂歐邏巴州者則南至地中

   海北至青地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至大西洋共七十餘國自國王以及庶民皆奉

   天主耶蘇敎即瑪竇等所生之本國也其所謂利未亞州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

   聖老楞佐島西至阿則亞諾海大小共百餘國其所謂亞墨利加州者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

   南曰南亞墨利加南起墨瓦蠟泥海峽北至加納達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南起加納達北至冰海東

   盡福島地最廣大其所謂墨瓦蠟泥加者因以西把泥亞國王念地為圜體徂西自可達東乃命其

   臣墨瓦蘭者往訪沿亞墨利加東偏展轉經年忽得海峽亘千餘里海南大地杳無涯際以墨瓦蘭

   首開此區遂即其名命曰墨瓦蠟泥加云四十四年禮部侍郎沈㴶給

   事中晏文輝等合疏斥其邪説惑衆且疑為佛郎

  機假託乞急行驅逐帝納其言始令俱遣赴廣東

   聽還本國命下久之遷延不行至崇禎初厯法疏

   舛禮部尚書徐光啟請令西洋人羅雅谷湯若望

  等以其國新法相叅校開局纂修報可書成未上

  會

  本朝建元始採取其説命若望等理欽天監事即醫

  學亦間用之康熙九年西洋國始遣使嗎吻薩

   喇噠㘃到京具表進貢十七年其國王阿豐速遣

  使進獅子雍正三年意達里亞國敎化王伯納第

  多遣使奉表進貢五年西洋博爾都噶爾國王若

  望復遣使奉表進貢乾隆十八年復遣使進貢嘉

  慶十六年嚴定西洋人傳敎治罪專條先是康熙八年五十

  六年屢禁西洋人在内地開堂𫝊教雍正元年定西洋人除進京效力人員外俱安置澳門不准

  於内地傳敎乾隆五十年釋西洋人吧吔哩咉等十二犯於獄其願留京城者准其赴堂安分居住

  如情願囘者即押送囘澳不許在各處潛藏煽惑滋事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諭曰西洋

  人素奉天主其本國之人自行傳習原可置之不問至若誑惑内地民人甚至私立名號蔓延各省

  實屬大千法紀著該管大臣查明除在欽天監推步供職外其餘西洋人遣令歸國其在京當差之

  西洋人仍當嚴加約束禁絶旗民往來以杜流𡚁至外省地方即不應有西洋人在境潛住除廣東

  省向有西洋人貿易居住之處留心管束勿任私行𫝊敎不遵禁令者按例懲治外其餘各直省通

   行詳其國地之遠近舊史不載今據利瑪竇及南

   懷仁等所紀歐邏巴州之地共七十餘國其大者

   曰以西把尼亞在歐邏巴之極西周一萬二千五百里其地三面環海一面臨山産

   駿馬五金絲綿細絨白糖國人好學有共學二所遠近學者聚焉國中有二大名城一曰色未利亞

   近地中海為亞墨刺加諸舶所聚金銀如土奇物無數多亞利襪果有一林長五百里者一名多勒

   多城在山巔運水甚難巧者製一水器盤水至城不賴人力其器晝夜自能轉動又有渾天象其大

   如屋人入其中見各重天之運動其度數皆與天合國中天主堂極多近國王又造一大堂修道之

   士環居内有三十六祭臺中臺左右有編簫二座中各有三十二層每層百管管各一音合三千餘

   管凡風雨波濤謳吟戰鬬與百鳥之聲皆可模仿本國之西有波爾杜瓦國四方商船皆聚產果實

   絲綿極美水族亦繁歐邏巴初通海道周經利未亞過大浪山抵小西洋至中國貿易者從此國始

  拂郎察在以西把尼亞東北周一萬一千二百里分十六道屬國五十都城名把理斯設一

  共學生徒嘗四萬餘併他方學共七所又設社院以敎貧士一切供億皆王主之其先嘗因囘囘佔

  如德亞地興兵伐之始製大銃曰囘遂稱西土人為佛郎機銃亦沿此名是國之王神能以手撫人

  ⿸疒厯瘡應手而愈每𡻕一日療人先期齋戒三日凡患此疾者豫集天主殿中國王舉手撫之國土膏

  腴物力豐富意大里亞在拂郎察東南周圍一萬五千里三面環地中海一面臨高山

  有一千一百六十六郡最大曰羅瑪城周一百五十里地有大渠穿出城外百里以入於海四方商

  舶悉輸珍寶駢集是渠敎王居於此列國之王雖非其臣咸致敬盡禮認為代天主敎之君也羅瑪

  城奇觀甚多宰輔家有名苑中造流觴曲水又銅鑄各𩔖羣鳥遇機一發自能鼔翼而鳴各具本𩔖

  之聲又有石柱外周鏤形象爛然可觀内則空虚可容數人登隮上下如塔然城中大山曰瑪山人

  煙稠密苦無泉造一高梁長六十里梁上立溝接遠山之水如通流河西北為勿搦祭亞城建海中

   有一種木為樁入水千年不朽其上鋪石造屋備極精巧城内街衢俱是海兩旁可通陸行城中有

   舶二萬又有橋梁極闊上列三街俱有民居不異城市其高可下度風帆國中精於造舟豫庀物料

   一舟指顧可成造玻璃極佳甲於天下有勿里諾湖在山巔從石峽瀉下聲如迅雷聞五十里日光

   耀之恍愡皆虹蜺狀又有沸泉不可染指投畜物於内頃刻便糜爛其南為納波里地極豐厚從納

   波里至左里城石山相隔國人穴山通道長四五里廣容兩車對視如明星其四周皆小山山洞甚

   多入内可療病各主一疾如欲汗者入某洞則汗至欲除溼者入某洞則溼去意大里亞名島有三

   一西齊里亞地極富庶有大山噴火山四周多草木積雪不消常成晶石沸泉如醋物入便黒國人

   最精天文造日晷法自此地始有巧工德大祿者造百鳥能飛即微如蝇蟲亦能飛更有天文師名

   亞而幾墨得者有三絶昔敵國駕數百舶臨其島彼則鑄一巨鏡映日注射敵舶光照火發數百舶

   一時燒盡又其王命造一極大舶舶成將下海雖傾一國之力用牛馬駱駝千萬莫能運幾墨得營

  運巧法第一舉手舟如山岳轉動須臾下海又造一自動渾天儀十二重層層相間七政各有本動

  凡日月五星列宿運行遲疾與天無二以玻璃為之重重可透視旁近有瑪兒島不生毒物蛇蝎等

  皆不螫人毒物自外至輒死一哥兒西加有三十三城產犬能戰一犬可當一騎其國布陣毎騎間

  一犬反有騎不如犬者又近熟奴亞一雞島滿島皆雞自生自育絶非野雉之屬𤍠爾瑪

  尼亞在拂郎察東北國王不世及乃七大屬國之君所共推者或用本國臣或用列國君須請

  命教王立之其土人散處各國為兵極忠實至死不二各國䕶衞宫城或從征他國皆選此國人充

  之工作精巧能於戒指内納一自鳴鐘又有法蘭哥地人最質直易信行旅過者輒詈之客或不答

  則大喜延入具酒食謂此人已經嘗試可信託也多葡萄善造酒但沽與他方過客土人滴酒不入

  口也其屬國名波液米亞者地生金掘井恒得金塊重十餘斤河底嘗有金如豆粒有羅得林日亞

  國最侈汰其王一延客堂四周皆列珊瑚琅玕交錯儼如屏障拂蘭地亞在亞勒馬泥亞

   西南地不甚廣人居稠密婦人貿易無異男子能手作錯金絨不煩機杼布最輕細皆出此地

   羅泥亞在亞勒馬尼亞東北地甚冷冬月海凍行旅於冰上厯幾晝夜望星而行其屬國波

   多里亞地易發生種一歲有三歳之𫉬海濱出琥珀是海底脂膏從石𨻶流出初如油出穴便凝每

   為大風衝至海濱翁加里亞在波羅泥亞南物産極豐牛羊可供歐邏巴一州之用有

   四水甚奇其一從地中噴出即凝為石其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為冰其一以鐵投之便如泥再鎔

   又成精銅其一水色沈綠凍則便成綠石永不化大泥亞諸國歐邏巴西北有四大

   國曰大泥亞曰諾而勿惹亞曰雪際亞曰鄂底亞與𤍠爾瑪尼亞相隔一海套道阻難通其南夏至

   日長六十九刻其中長八十二刻其北夏至日輪横行地面半年為一晝夜其大泥亞國沿海産菽

   麥牛羊最多海中魚蔽水面不藉網罟隨手取之不盡本國一世家名第谷建一臺於高山絶頂以

   窮天象究心三十餘年累黍不爽所制窺天之器窮極杳渺今為西土推算之宗其諾而勿惹亞寡

  五榖山多材木鳥獸海多魚鼈人性馴厚喜接遠方賓旅絶無盜賊雪際亞地分七道屬國十二歐

  邏巴北稱第一富庶多五榖五金財貨百物貿易不以金銀以物相抵人好勇亦善遇遠方人鄂底

  亞在雪際亞之南亦繁庶厄勒祭亞在歐邏巴極南地分四道凡禮樂法度文字興籍皆

  為西土之宗其人喜啖水族不嘗肉味亦嗜美酒東北有羅馬泥亞國都城周裹三層生齒極衆城

  外居民延亘二百五十里一聖女殿門開三百六十以象周天附近有高山名阿零薄山頂終𡻕清

  明無風雨有河水一名亞施亞白羊飲之變黒一名亞馬諾黒羊飲之變白有二島一為厄歐白亞

  海潮一日七次一為哥而府圍六百里出酒與油蜜極美遍島皆橘柚香櫞之屬莫斯哥

  未亞在亞細亞北盡境東西萬五千里南北八千里中分十六道有窩兒加河最大文河八十

  皆為尾閭以七十餘口入北高海兵力甚强日事吞併其地夜長日短冬至日止二時氣候極寒雪

  下堅凝室宇多用火温行旅為嚴寒所侵血脈皆凍如驀入温室耳鼻輒墮每自外來者先以水浸

   其軀俟僵體漸甦方可入温室八月至四月皆衣皮裘產皮處用以充賦税所造大銃長三丈七尺

   用藥二石内容二人埽除又有蜜林其樹悉為蜂房國人各界其樹為恒産

  ︹風俗︺尚天主敎通推算善製造南懷仁坤輿圖説云歐邏巴州大小諸國

   自王以及庶民皆奉天主敎纖毫異學不容竄入其婚娶男子三十女子至二十外臨時議婚不預

   聘通國皆一夫一婦無有二色者土多肥饒産五榖以麥為重果實更繁出五金以金銀銅鑄錢為

   幣衣服蠶絲者有天鵞絨織金緞之屬羊絨者有毯罽鎖哈喇之屬又有利諾草為布細而堅輕而

   滑敝可搗為紙極堅靭君臣冠服各有差等相見以免冠為禮男子二十以上㮣衣青色兵士勿論

   女人以金寶為飾服御羅綺佩帶諸香酒以葡萄釀成不雜他物可積至數十年膏油之𩔖味美者

   曰阿利襪是樹頭果熟後全為油飲食用金銀玻璃及瓷器其屋有三等最上者純以石砌其次甎

   為墻其下土為墻築基最深上累六七層高至十餘丈瓦或用鉛或輕石板或陶瓦工作製造備極

  精巧其駕車國王用八馬大臣六馬其次四馬或二馬戰馬皆用牡騸過則弱不堪戰矣諸國皆尚

  文學國王廣設學校一國一郡有大學中學一邑一鄉有小學小學選學行之士為師中學大學又

  選學行最SKchar之士為師生徒多者至數萬人分為四科聽人自擇一曰道科主興教化一曰敎科主

  守敎法一曰治科主習政事一曰醫科主療疾病凡四科官祿入皆厚養廉有餘尚能推惠貧乏諸

  國所讀之書一以天主經典為宗在處皆有貧院專養鰥寡孤獨及殘疾之人又有幼院以育小兒

  有病院養疾病各城邑遇豐年多積米麥饑𡻕以常價糶之國中有天理堂選盛德宏才無求於世

  者主之凡有舉動征伐必先質問合天理否以為可然後行諸國賦税不過十分之一民皆自輸無

  徵比催科之法詞訟極簡小事里中和解大事乃聞官凡官府判事不先事加刑必俟事明罪定然

  後刑之 按  皇清職貢圖意大里亞國人善行賈多富厚肌膚白晳鼻昂而目深碧不蓄鬚髪

  别編義髪𫎇首以黒氊折三角為帽短衣革屨袴韈束迫如行縢婦人螺髪為髻領懸金殊寳石上

   衣下棠用錦帕覆背謂之巾縵俗重女輕男相悦為婚又合勒未祭亞省國人軀體壯闊極忠義受

   德必報遊往他國彼君上必用為侍衞之屬婦人貞靜質直工作精巧能徒手交錯金絨不用機杼

   布最輕細又翁加里亞國人仿彿𫎇古衣服甚短幼習馳馬短頸善奔常帶彎刀長四尺每在馬上

   舞試婦人能通文字刺繡工巧出門必設紗綾蔽面又波羅泥亞國人亦仿彿𫎇古有髭無鬚去髪

   存頂編垂首後其地寒冷初秋及初夏皆衣皮裘首用皮冠好擊劍家豢熊羆以供𭟼玩又大西洋

   夷僧奉天主耶蘇像夷人敬信之有大事疑獄不能決必請命焉其法王削髮留鬚帶青斗帽衣緇

   衣岀入張葢樹幢僧雛衞之男女見者輒跪捧足俟過乃起女尼以白布纒領及胸緇縵緇衣革帶

   革屨夷人敬奉尤甚於僧一女為尼一家皆為佛眷人罹重辟得尼片紙立宥之然其始必捐千金

   歸公既入寺則終身不出又小西洋屬於大西洋衣冠狀貌與大西洋畧同常披𣰉衣臧兵器夷婦

   青帕𫎇首著長衣圍錦帶於前摺袖革履喜執繡譜以習針黹此西洋各國風俗足補南懷仁坤輿

   圖所未備云

  ︹土産︺金剛石飾金劍  金珀書箱 珊瑚樹 珊瑚

   珠 琥珀珠 伽㑲香 哆囉絨  象牙 犀角

    乳香  蘇合油 丁香 金銀乳香 花露

   花幔 花氊 大玻璃鏡以上康熙九年入貢厚福水 綠

   玻瑀鳳壺 里阿波囉盃 蜜蠟盃 蜜蠟小

   瓶 法琅小圓牌 蜜蠟小刀柄  銀纍絲四輪

   船 小銅日規 連銀纍絲瓶  纍絲花 水晶

   滿堂紅燈 各寶玩器 咖石㖮鼻煙礶 各色

   玻璃鼻煙壺 各寶圓球 各寶鼻煙壺 銀纍

   絲大小花盤  實地銀花盤 連座銀纍絲船

   銀花匣 連銀纍絲小花瓶  鑲寶石花  銀絲

   小漏盤 絲花畫 皮畫  皮扇面畫 繡花紙

   盤 小銀礶 花石片 鐵花盆 巴爾薩嗎油

    咖石㖮葢盃 鍍金皮規矩 鑲牙片鼻煙盒

    銀花素鼻煙盒  鑲銀花砂漏 咖石㖮綠石

   鼻煙盒  阿噶達片 番銀筆 咖石㖮帶頭片

    瑪瑙刀柄  瑪瑙鼻煙壺 各色石鞭頭 小

   石盒 珊瑚珠 瑪瑙珠 各寶素珠 花紙盤

    香枕囊 顯微鏡 石頭大漆印把 火字鏡

    玻璃碁盤碁子 火漆 大紅羽緞 周天球

    鼻煙 照字鏡以上雍正三年入貢大珊瑚珠 寶石素

   珠 金鑲咖石㖮瓶 金法琅盒 金鑲蜜蠟盒

    銀鑲咖石㖮盒 金鑲瑪瑙盒 銀鑲藍石盒

    銀鍍金鑲雲母盒 銀鍍金鑲玳瑁盒 玻璃

   瓶貯各品藥露 金絲緞 金銀絲緞 金花緞

    洋緞 大紅羽毛緞 大紅哆囉呢 洋製銀

   柄武器 洋刀 長劍 短劍 鍼銀花大器

   自來火長槍 手搶 上品鼻煙 石巴依瓦油

    聖多默巴爾撒木油  壁露巴爾撒木油 伯

   肋西理巴爾撒木油 各品衣香 巴斯第理

   葡萄紅露酒 葡萄黄露酒 白葡萄酒 紅葡

   萄酒 咖石㖮 各色法琅料 烏木鑲青石桌

   面 烏木鑲黄石桌面 烏木鑲各色石花條桌

    織成各種遠視畫以上雍正五年入首自來火長鳥槍

   自來火手把鳥槍 法琅洋刀 赤金文具 咖

   石㖮文具 螺鈿文具 瑪瑙文具 綠石文具

    赤金鼻煙盒 咖石㖮鼻煙盒 螺鈿鼻煙盒

    瑪瑙鼻煙盒 綠石鼻煙盒 銀裝春夏秋冬

   四季花 金絲花緞 銀絲花緞 金絲表緞

   銀絲表緞  哆囉呢 織人物花氊 露酒 白

   葡萄酒 紅葡萄酒 巴泉撒木鼻油  洋糖果

    香餅 銀裝蠟臺 銀盤玻璃瓶 銀架玻璃

   瓶  意大石文具  銀圓香盒  銀長香盒 蜜

   蠟香盒  翦子 意大石牙籤 玻璃牙籤 異

   石煙盒以上乾隆十八年進貢

大清一統志

 暹羅在占城西南東連大泥西接蘭塲北界大海國周千里其貢道由廣東以達於 京師

︹建置沿革︺相傳即隋唐赤土國為扶南之别種後分

  暹與羅斛二國地暹在西北多大山土瘠不宜耕

  種羅斛在東南土地平衍而多稼暹人𡻕仰給之

  隋煬帝時屯田主事常駿至赤土知其國王姓瞿

  曇氏云元貞元初暹人常遣使入貢元史暹國當成宗貞元元

  年進金字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國比至則已先遣使乃賜來使素金符佩之使急追詔使同往以暹

  人與麻里予兒舊相讐殺至是皆歸順有㫖諭暹人勿傷麻里子兒以踐爾言大德三年暹國主上

  言其父在位時朝廷嘗賜鞍轡白馬及金鏤衣乞循舊例帝以丞相鄂勒哲達爾罕言彼小國而賜

  以馬恐其鄰實都輩譏議朝廷仍賜金鏤衣不賜以馬 鄂勒哲達爾罕舊作完澤答刺罕實都舊

  作忻都今俱改正其後羅斛强併有暹地遂稱暹羅斛國

  明洪武三年命使臣吕宗俊等齎詔往諭之國王

  叅烈昭毘牙遣使奉金葉表文朝貢十年其世子

  昭祿羣膺承父命復來朝帝命使齎詔及印賜之

  文曰暹羅國王之印自是其國遵朝命自稱暹羅

  永樂九年國王昭祿羣膺哆囉諦刺遣使奈必表

  貢方物且乞量衡為國永式從之萬厯間暹羅嗣

  王發兵攻破都國東蠻牛又移師破真臘降其王

  遂覇諸國

  本朝順治十年遣使請貢康熙四年七年十一年皆

   入貢十二年暹羅國王森列拍臘照古龍拍馬嘑

   陸坤司由提呀菩埃遣使來進貢并請封興奉

㫖給予誥命并駝紐鍍金銀邙嗣後朝貢不絶六十一年

諭令暹羅國運米三十萬石於福建等處糶賣免其收税

   是年貢使至   諭該國運未三十萬石於福建廣東等處並   諭大學士等曰暹羅國人

   言其地未甚饒裕銀二三錢可買稻未一石朕諭令運未石至福建等處於地方甚有裨益此三十

   萬石係官運不必收税乾隆八年   諭暹羅商人運未至閩朕曽降旨免徵船貨税銀今嵗仍

   復帶未來閩貿易似此源源而來其加恩之處自應著為常例自乾隆八年為始凡外洋貨船帶未

   萬石以上者免船貨税銀十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税十之三雍正七年入貢

御書天南樂國扁額賜之乾隆十四年入貢

御書炎服屏藩賜之自後定例三年一貢三十一年其國

   為花肚番所破尋復四十六年該國鄭昭立為國

   長遣使入貢四十七年鄭昭卒子鄭華嗣立五十

   五年暹羅國王鄭華以該國舊有之丹荖氏麻叨

   塗懷三城現𬒳烏肚占據烏肚即緬甸表請諭令烏肚

   割囘三城

上以從前緬甸與暹羅詔氏搆兵係巳故緬酋懵駮現在

   緬甸已經易世暹羅又係異姓繼立丹荖氏等三

   城被緬甸侵占本非鄭氏國土相安己久自應各

   守疆域不當向其爭論移檄諭之嘉慶二年暹羅

   國王鄭華以

  國慶重釐倍進方物奉

㫖褒奬

加賜文綺等物十二年有内地商民代駕暹羅貨船來粤

   貿易

特頒敕諭永遵例禁福建船商金協順廣東船商陳澄發裝載暹羅貨船來粵貿易經地方官

   查明詢問暹羅國貢使據稱該國民人不諳營運多倩福潮船户代駕呈遞譯書稟結並非冒飾兩

   廣總督吳熊光具奏   仁宋睿皇帝諭軍機大臣曰外夷貨船來廣貿易自應專差夷目親身

   管駕不得令内地商人代為販運今金協順陳澄發皆以内地客商領駕暹羅船隻雖訊無假冒⿰扌𭥐 -- 揑

   飾及夾帶違禁貨物但恐日久相沿必致奸徒潛往外夷賖欠誆騙或竟冒為夷貨代盜銷贓不可

   工防其漸現已另降諭㫖申明内外體制令該國王凜暹母忽此次飭禁之後如再有代駕船隻進

   口者即當查明懲辦免滋流𡚁至澄海縣商民領照赴暹羅國買未接濟内地民食雖行之己閲四

   十餘年但此項米船據報囘棹者不過十之五六而日棹之船所載米石又與原報數目不符安知

   ⿰扌𭥐 -- 揑詞影射藉以通道濟匪自應停止給照將此諭令知之十五年暹羅國世

   子鄭佛遣使表貢懇請封襲王爵

上允所請

賜以敕命即令該使臣領齎囘國二十四年國王鄭佛遣

   官表賀

萬壽並進方物宴賞如例其國有大庫司九猶華言布政司也一曰暹

  羅二曰可刺細馬三曰足曹本四曰皮細綠五曰束骨胎六曰果平疋七曰倒腦細八曰討丕九曰

  府十四一曰綵納二曰無老三曰比采四曰東板魯五曰皮六曰疋皮里七曰采野

  八曰多鐃九曰千無里十曰細辭滑十一曰采欲十二曰款細灣十三曰沾奔十四曰魁出

  七十二分隷各府自廣東海道約四十五晝夜可

  至其境按暹羅國都在廣東西南始自廣東香山登舟乘北風用午針出七洲洋十晝夜抵

  越南海次中有一山名外羅八晝夜抵占城海次十二晝夜抵大崑崙山又用東北風轉舟向未及

  中三分五晝夜可抵大真樹港又五晝夜可抵暹羅港入港二百里即淡水洋又五日扺暹羅城

 ︹風俗︺地方千里環國皆山氣候不常或嵐或𤍠瀛涯勝覧

  崇信釋敎不通漢字惟誦佛經字皆横寫明史男女多爲

  僧尼亦居庵寺持齋受戒衣服頗𩔖中國富貴者尤敬佛百金之産即以其半施之死則用水銀灌

   其口而葬貧則移屍至海濱即有羣鴉飛啄俄頃而盡人拾其骨號泣而棄之於海謂之鳥葬亦延

   僧設齋禮佛煑海為鹽釀秫為酒續文獻通考男女椎髻事

   決婦人續文獻通考男女椎髻白布纒頭被服長衫每有計議刑法輕重錢榖出入之事並

   決之婦人婦人智量在男子上瀛涯勝覽云婦人多智夫聽於妻妻與中國人私寢食與同恬不怪

   也 按暹羅為扶南别種南史海南諸國傳扶南初以女人為國號曰柳葉今暹羅婦女智量在男

   子上其果扶南遺風歟城分八門暹羅館志城冢用磚砌分八門南北五里東西十里

   城中有小河通舟城外西南居民湊集有外城周遭十餘里王居在城西隅另建一城約三里餘殿

   用金裝綵繪覆以銅瓦室用錫瓦階砌田錫裹磚䦨千用銅裹木地卑溼民皆樓居上聯檳榔片藤

   覆之亦有用陶瓦者坐卧即於樓板上藉以氊及藤席無牀桌椅凳之制官制九等

   一曰握亞往二曰握步喇三曰握蟒四曰握坤五曰握悶六曰握文七曰握板八曰握郎九曰握救

   其選舉由鄉舉於大庫司審其堪用以文達於王所王為定期面試至期大庫司引至王前咨以民

   事應對得當即授官服候用否則逐出考課亦以三年為期人皆有名無姓為官者稱握某民上者

   稱奈某最下者稱隘某乘輿飾糚彩帽製𩔖兜鍪館志王鎖里人出乘

   金糚彩轎或乘象車其𠌂葢以茭蔁葉為之每日旦登殿各官於臺下設氊以次盤膝而坐合掌於

   頂獻花數朶有事則具文書朗誦上呈候王定奪乃退遇正日冬節及慶喜事亦有賞賜凡  頒

   賜敕諭王則用原封冠服行五拜三叩頭禮又云其服飾惟王以受封故留髮冠金嵌寶石帽製𩔖

   兜鍪上衣長三尺用五綵緞小袖在袵下用五綵布縵鞋韈用紅緞官及庶民皆翦髪官一等至四

   等則金嵌寶石帽五等至九等則五綵絨緞帽俱著兩截衣韈屨用牛皮婦人糚髻於後飾用金銀

   簪花戒指鐲釧脂粉貧者用銅上衣披五色飛花布縵下衣五綵織金花縵拖地長二三寸足著紅

   黒波靸鞋風俗勁悍習於水戰明史其大將以聖鐵裹身刀矢不能入聖鐵者

  人腦骨也海𧴩代錢重禁私銀續文獻通考貿易以𧴩子代錢瀛涯勝覽云市

  用海𧴩一如錢價西北二百餘里有市鎮曰上水通南居人無慮六百家各種番貨皆有館志民多

  載舟至各國商販少則用海𧴩多則用銀官民有銀不得私用皆送王所委官傾瀉成珠田鐵印印

  紋於上每百兩入税六錢無印紋以私銀論初犯斷左指再犯斷右指三犯者死民家飼

  象取牙以奉夷目短衣革屨常佩刀劍婦女喜游

  冶工紡績  皇清職貢圖

 ︹土產︺龍涎香 象牙 胡椒 螣黄 荳𦸅 蘇木

   西洋閃金花緞 速香 烏木 大楓子 金

  銀香以上俱入貢羅斛香味極清遠亞於沉速沈香 丁香 石

  榴子 樹香 貓兒眼 寶石 金剛鑽 花錫

     大清㑹興錫之良者產於南洋諸夷國番船以時至者由廣東和買貓竹 黄竹

    萗竹 西洋布 犀 象 孔雀五色鸚鵡

    金絲猴 六足龜 水瓜 土瓜










                         前纂修官金光杰恭 纂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陶際堯恭 校

大清一統志

 越南海南諸國地在西南隅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東至海三百二十里西至南

  掌國界五百六十里南至占城國界一千九百里北至廣西太平府憑祥州界四百里至 京師一

  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其貢道由廣西憑祥州以達於 京師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古南交地書堯典宅南交史記舜本紀南極交趾周時為越

  裳氏地秦始皇初并百粤置桂林南海象郡其後

  為南海尉趙佗竊據漢武帝元鼎中討平之置日

  南等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蒼梧九真鬱林日南合浦交趾元帝時罷珠崖儋耳故交趾刺

  史領七郡其交趾日南九真即今越南國地後漢光武時女子徴側徴

  貳反遣馬援討平之界以銅柱置交州領交趾等

  七郡三國呉分立廣州而徙交州治龍編縣增置

  九德武平新昌三郡宋齊仍舊梁陳於交州置都

  督府隋初郡廢改都督府爲總管府唐仍曰交州

  調露初改安南都護府至德𥘉改鎮南都護府大

  厯閒復曰安南五代梁時土豪曲承美專有其地

  南漢置交趾節度使既而管内大亂推丁部領爲

  州帥其子連繼立宋平嶺表連内附封交趾郡王

  沈括夢溪筆談云交趾乃漢唐交州故地五代離亂呉文昌始據安南後爲丁連所殺開寶六年

  附授靜海軍節度使八年封交趾郡王此安南封王之始三傳而爲其臣黎桓

  所篡黎氏亦三傳為其臣李公藴所篡宋孝宗隆

  興二年李天祚遣使入貢封為安南國王安南國

  名自此始李氏八傳至昊旵無子傳其壻陳日煚

  元世祖時封日煚子光昺為安南國王尋叛後陳

  益稷自拔來歸仍其封明洪武二年其王日煃遣

  使奉表朝貢封為安南國王賜駝紐塗金銀印已

  而日煃卒其姪日熞襲封四傳至日焜其大臣黎

  季犛竊柄廢立自擅建文元年遂大殺陳氏宗族

  而自立更姓名為胡一元名其子蒼曰胡𡗨尋自

  稱太上皇傳位於𡗨誠祖即位𡗨自署權理安南

  國事遣使奉表朝貢因封為安南國王已而老撾

  送日煃之弟天平至京言黎氏⿱𫂁么 -- 簒奪本末帝命官

  齎勅責𡗨𡗨遣使入朝謝罪且請迎天平歸奉為

  王乃令天平還國勅廣西左右副将黄中吕毅將

  兵五千送之而改封𡗨順化郡公天平入雞林關

  𡗨㐲兵邀殺之中等敗還帝大怒命新城侯張輔

  西平侯沐晟等率師分道並進討平之改安南為

  交趾置交趾布政司設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鎮蠻諒

  山新平演州乂安順化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又設太原宣化嘉興歸化廣威五州

  直隸布政司分轄二十九縣然蠻人自以非𩔖互相驚恐數年

  之後叛者屢起至宣德二年始諭布政司官等盡

  撤軍民北還六年命黎利權署安南國事明統志洪熙元

  年冦孽黎利攻劫郡縣復命將討之宣徳初黎利勢屈始奉表乞立陳氏後名暠者王其國詔封為

  安南王後利簒位自立朝臣復請加兵會利遣使來貢謝罪因而與之利雖受敕命

  其居國稱帝置百官設學校彬彬有華風焉建為東西

  二都分十三道曰山南京北山西海陽安邦諒山太原明光諒化清華乂安順化廣南東都在交州

  府西都在清華府利卒子麟代立正統元年封為安南國

  王厯傳八主至晭多行不義正德十一年社堂燒

  香官陳暠殺晭而自立詭言前王陳氏後晭臣都

  力士莫登庸起兵討之暠敗走死復立晭兄灝之

  子譓譓封登庸為武川伯總水陸諸軍登庸既握

  兵柄潛蓄異志嘉靖元年逐譓出居清華旋⿱𫂁么 -- 簒

  位十六年譓子黎平遣使赴京備陳登庸⿱𫂁么 -- 簒逆乞

  興師問罪乃命仇鸞總督軍務毛伯温為叅贊仍

  諭如彼能束手歸命則待以不死十九年伯温等

  抵廣西登庸即率其部目入鎮南關進降表并上

  土地軍民籍請奉正朔永為藩臣乃命削安南國

  為安南都統使司授登庸都統使改其十三道為

  十三宣撫司而黎平據清華自為一國至萬厯𥘉

  莫氏漸衰黎氏之後維潭舉兵攻莫茂洽殺之𡚒

   其都統使印亦敂關求通貢詔授維潭都統使而

   莫氏後但保高平一郡勢益弱

  本朝順治初莫氏敬耀來歸未授爵而卒尋授其子

   元清為都統使十八年廣西巡撫奏稱安南黎維

   祺奉表投誠康熙五年禮臣題准給與封典令照

   常朝貢二十二年遣官

冊封黎維正為安南國王

賜以誥命并換給新鑄駝紐鍍金銀印

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之三十六年安南國王奏請給還

   故地移文責之三十六年十一月雲南巡撫石文晟入見奏事   聖祖顧大學

   士等曰石文晟言牛馬蝴蝶浦園明時内屬自我朝開闢雲南即在𫎇自縣征糧並非安南之地朕

   初不知其故因安南國王以為彼地被土司所據奏請給還亦以小國境壤欲遣大臣勘明給之而

   文晟所奏又如此爾等其詳視輿圖確議入奏於是大學士等議安南國王不察本末輕聽妄言遽

   遣兵於邊疆駐劄生事妄行移文責之安南誠服 按𫎇自縣南蓮花灘為入安南之道即梨花江

   所經也明永樂初沐晟岀𫎇自蓮花灘進討安南嘉靖間莫登庸作亂撫臣王文盛遣兵據蓮花灘

   羅洪先云自蓮花灘入交州石隴關循洮江右岸者此大道也自縣之河陽縣入交州循洮江左岸

   者皆險阨崎嶇此閒道也輿程記由蓮花灘達安南之東都可四五日而主雍正三年

   安南國遣使進貢

御書日南世祚四字賜國王黎維祹六年雲南督臣請清

   查安南國地界奉

㫖特賜安南鉛厰河内地四十里遂以白馬小賭呪河為

   界初雲南總督高其倬奏雲南開化府與交趾接界臣查自開化府馬伯汛外四十里至鉛厰山

   下小河内有逢春里六寨冊載秋糧十二石零於康熙二十二年入於交趾應行清查再查雲南通

   志自開化府文山縣南二百四十里至賭呪河與交趾為界今自開化府南至現在之馬伯汛止有

   一百二十里即至鉛厰山下小河亦止一百六十里是鉛厰山下小河以外尚有八十里亦係雲南

   舊境雖失在明朝但封疆所係亦請一併清查奉   㫖境界失在明朝者恩免清查著另議立

   界繼督臣鄂爾泰奏請于鉛厰山下小河地方立界遣官齎頒   諭㫖于安南國王國王黎維

   祹奏謝奉   㫖覽王奏感恩悔過詞意䖍恭朕特沛殊恩將雲南督臣等查出四十里賞賜該

   十二年黎維祹卒嗣子黎維祐承襲乾隆二年

   黎維祐卒其弟黎維禕承襲二十六年黎維禕卒

   嗣子黎維褍承襲三十四年安南莫氏後黄公纘

   居南掌猛天寨地方為黎氏所逼率屬内投國王

   請索囘處治移檄責之五十二年廣南土目阮惠

   即阮光平因輔政鄭姓專國人心不附借除鄭姓

   為名攻破黎城擊滅鄭姓黎維褍復受制於阮氏

   旋卒亡失國印嗣孫黎維祁懦弱阮惠遂盡奪黎

   氏之地黎維祁脱身逃竄安南陪臣阮輝宿等奉

   黎維祁母妻及子敂關求救巡撫孫永清入奏

上命兩廣總督孫士毅經理之孫士毅以順逆禍福檄諭

   安南土目厰民相繼投順大兵兩路進討破阮惠

   守兵於市球江又敗之於富良江阮惠遁去遂盡

   復安南舊境封黎維祁爲安南國土

錫之敕印

命孫士毅班師囘粤黎維祁懦弱無能前逃赴山南僅有跟隨數人孫士毅屢遣人相問維祁

   匿不敢出至克復黎城是夕二鼓始赴軍營復國後優柔寡斷前鄭氏餘黨又復希冀竊取國柄孫

   士毅奏請追𠞰廣南巢穴   上屢降諭㫖以黎維祁被阮惠攻逐國祚幾絶天朝爲之恢復恩

   同再造阮惠現逃之占城原非安南境土黎維祁復國後不能振作有爲左右又無可倚賴之人看

   來竟是天厭黎氏不能護助即將阮惠等盡爲驅除將來保無更有阮惠者復出滋亂豈能屢煩天

   朝兵力爲屬國搜緝逋逃孫士毅當諭該國王振作自强即遵㫖撤兵囘粵五十四年

   阮光平復來黎城黎維祁棄國來奔大兵退駐市

   球江

命福康安調補兩廣總督駐鎮南關是年正月阮光平復至黎城大兵時尚未

   退𡚒擊敗之黎維祁聞阮惠至即花㓜子偕其母先逃國民大亂阮惠之衆散而復聚勢遂熾孫士

   毅以黎維祁既遁黎城難於久駐移師駐市球江北岸事   聞   上命福康安爲兩廣總

   督駐鎮南關相機經理又   諭曰安南蕞爾一隅原無難立就蕩平但該處水土惡劣與緬甸

   同不值大辦且人情反覆無常前代郡縣其地者不久即生變故大軍撤後若另立一人仍與阮惠

   無異豈不徒勞兵力該國人衆罹於鋒鏑中外一體夷民亦皆赤子朕心有所不忍阮惠如畏懼哀

   求福康安亦須於嚴正之中開以一線之路福康安未到之先阮光平

   畏罪懼討三遣夷目敂關乞降盡護送我兵之迷

   失在黎城者福康安既至鎮南關復遣人懇乞仍

   不許乃更遣其姪阮光顯敂關𥸤懇隨表入

覲俟國事稍定即親自赴京瞻

覲福康安據情入奏

上以情詞迫切至誠免其進討

敕書諭之阮光平於國内為陣亡諸臣築壇建廟請頒官

   銜諡號遵照奉祀又請於明年入

覲並懇封號

上嘉其悃忱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

錫之敕印阮光平以安南僻處炎荒請頒正朔又懇開水

   口關以通商販

上允之五十五年七月安南國王阮光平入

上御卷阿勝境召見之

賜以詩章八月阮光平及外藩等國使臣行慶賀禮前以

   黎維祁為黎氏宗支令同屬下人户來京歸入漢

   軍旗下即以黎維祁為佐領又令阮光平訪問黎

   維祁親屬護送進關其前安插内地之西南夷人

   有繫懷故土者即令阮光平善為撫綏以示矜全

   五十六年阮光平接到搜捕洋盜咨會即派屯將

   擒獲夥犯解交内地

上嘉其恭順優賞之五十七年議定安南貢期舊例三年

   一貢者定為兩年六年遣使來朝一次者定為四

   年五十八年阮光平卒其子阮光纘襲封宣封使臣行至

   昇隆城傳   㫖封阮光纘為安南國王阮光纘向使臣面稱阮光平彌留之際屬光纘不必歸

   櫬義安即在西湖安葬以較近鎮南關魂魄有知亦得近依  帝闕使臣具奏   上以阮光

   平始終戀闕加諡忠純並頒賜御製詩於阮光平墓道勒碑以表恭順六十年廣

   東洋面捕獲盜船内有一船係安南人嘉慶元年

   浙江又捕獲夷匪羅亞三等供安南烏艚有總兵

   十二人船百餘號並起獲印記四年農耐夷人與

   安南交兵遭風漂至粤洋照例賞給食米六年廣

   東順德民人趙大任被風漂至農耐國長阮福映

   代爲修船給與口糧並交給文禀感激上年賞卹

   難番之意七年農耐攻昇隆城阮光纘敗走被獲

   阮福映即縛送莫觀扶三犯來粵又呈繳安南舊

   領敕印復表陳搆兵之由遣使納貢請封

上嘉其恭順兩廣督臣具奏   仁宗睿皇帝諭曰從前阮光平敂關内附極爲恭順阮光纘嗣服

   安南復頒敕命俾其世守無替乃近年以來内洋盜船間有長髪之人聞係該國縱令出洋行刼未

   肯深信曾降諭㫖查拏總未見擒獲一人今阮福映縛致莫觀扶等三犯訊取供詞均係内地盗犯

   該國招往投順封爲東海王及總兵偽職仍令至内洋行劫商旅是阮光纘不但不遵㫖查拏而且

   窩納叛亡寵以官職肆毒海洋負恩反噬莫此爲甚至敕書印信尤當敬謹護守與國存亡乃阮光

   纘輒行捨棄不但上負天朝且為阮光平不孝之子至阮福映能為天朝緝捕逋逃縛獻請㫖定奪

   並將安南舊領敕印呈繳兹表陳搆兵顛末係為伊先世復讎雖得其國不敢擅專䖍遣陪介納貢

   請封深為恭順八年改安南國為越南國遣官

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   上諭大學士等曰

   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

   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襃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

   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與古南越不致混淆所頒敕印即以二字

   稱名著於時憲書内將安南改為越南十一年越南興化鎮目請以

   臨安府所屬六猛地方外附檄諭國王自行嚴懲

   之十四年越南國王阮福映遣員至諒關齎送乾

   隆六十年

錫封南掌國王敕印奉

㫖嘉奬其貢期仍如安南舊例

   舊所置府州縣列左

   交州府領慈廉福安威蠻利仁三帶五州東關慈廉石室芙蒥清覃青威應平平陸利仁安

   朗安樂扶安立石一十三縣北江府領嘉林武安北江三州嘉林超類細江善才東岸慈

   山善誓七縣諒江府領諒江上洪二州清遠那岸平河鳳山陸那安保祿古隴唐安多錦

   諒山府領上文下文七源萬崖廣源上思下思七州邱温鎮夷淵丹巳脱五縣

   安府領東潮靖安南策下洪四州至靈陜山古費安老水棠支封新安安和同利萬安靈屯四

   𡵨清沔一十三縣建昌府領快州一州建昌布真利東結芙蓉永涸六縣鎮蠻府

  領延河太平古蘭多翼四縣奉化府領美祿西真膠水順為四縣建平府

  安一州懿安大灣安本望瀛安黎平六縣三江府領洮江宣江沱江三州麻溪夏華清波西

  蘭古農五縣宣化府領曠縣當道文安平原底江收物大蠻楊乙九縣太原府

  領富良司農武禮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慈安定感化太原一十一縣清化府領九真愛

  州青化葵州四州安定永安古藤梁江東山古雷農貢宋江俄樂磊江安樂一十一縣乂安

  府領驩州南靖茶籠玉麻四州衙儀友羅王祿土油偈江真福古社土黄東岸石塘奇羅磐石河

  華一十三縣新平府領政平南靈二州衙儀福康左平三縣順化府領順化一

  州利調石蘭巴閬安仁茶偈利蓬乍令思蓉蒲苔蒲浪士榮一十一縣升華府領升華思

  義二州黎江都和安備萬安具熙禮悌持羊白烏義純鵞盃溪錦一十一縣廣威州

  籠美良二縣宣化州領赤土車來瑰三縣嘉興州領籠𫎇四忙三縣歸化

  州領安立文盤文振水尾四縣演州領瓊林茶清芙蒥三縣安南國治

  州即唐都護治所明宣德中黎利以交州為東都而以清華為西都僭設五府五部六寺御史臺通

  政司五十六衞四城兵馬等衙門附郭府一曰奉天縣二曰廣德永昌外分道十三設承政司憲察

  司總兵使司嘉靖二十年莫登庸歸附後令海陽等十三路各設宣撫司通隸廣四藩司邦

  承政司即交州地領府一曰海東海陽承政司即新安地領府一曰海陽

  南承政司即諒江建昌奉化鎮蠻建平地領府十一曰上洪下洪天長廣東應天荆門新

  興長安涖仁昌平義興京北承政司即北江諒江地領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順安

  山西承政司即交州嘉興歸化地領府六曰歸化三帶端雄安西臨洮沱江諒山

  承政司即諒山地領府一曰諒山太原承政司即太原地領府三曰太原富平

  明光承政司即宣化地領府一曰宣光興化承政司即廣威州地領

   府三曰興化廣威天關清華承政司即清化府地領府四曰紹天鎮安蔡州河中

   乂安承政司即乂安演州地領府八曰乂安肇平思乂奇華德先演州北平清都

   化承政司即順化开華地領府三曰順化英都昇華廣南承政司即又安地

   領府三曰廣南茶麟五麻明統志作南靖茶籠玉麻入交道三一由廣西一由廣東一由雲南由廣

   東則用水軍伏波以來皆行之廣西道宋行之雲南道明始開廣西道亦分為三從憑祥州入者由

   州南關隘一日至交之文淵州坡壘驛復經脱朗州北一日至諒山府又一日至温州之北險徑半

   日至鬼關又一日經温州之南新麗村一日至保祿縣半日渡昌江又一日至安越縣南市橋江下

   流北岸一道由思明府入過摩天嶺一日至思陵州過辦强隘一日至祿平州州西有路一日半至

   諒山府若從東行過車里江此江永樂中黎季犛堰之以拒王師後偵知其堰處乃決之以濟師一

   日半至安博州又一日半過耗軍洞山路險惡又一日至鳳眼縣又分二道一道一日至保祿縣亦

  渡昌江一道入諒江府亦一日至安越縣之南市橋江北岸各與前道會其自龍州入者一日至平

  而隘又一日至七源州二日至文蘭平茄社又分為二道一道從文蘭州一日經右隴縣北山徑鬼

  門關平地四十里渡昌江上源徑右隴之南沿江南岸而下一日至世安縣平地至安勇縣又一日

  亦至安越縣之中市橋江北岸一道從平茄社西一日半經武崖州山徑二日至司農縣平地又一

  日半亦進至安越縣之北市橋江上流北岸市橋江在安越縣境中昌江之南諸路總匯之處隨處

  皆可濟師一日至慈山府又至東岸嘉林等縣渡富良江以入交州雲南亦有二道其一道由𫎇自

  經蓮花灘入交州之右隴關下程瀾峒循洮江源右岸四日至水尾州又八日至文盤州又五日至

  鎮安縣又五日至夏華縣又二日至清波縣又三日至臨洮府洮水即富良江上流其北為宣化江

  南為沱江所謂三江者也臨洮三日至山圍縣又二日至興化府即古多邦城自興化一日至白鶴

  神廟三𡵨江又四日至白鶴縣渡富良江其一道自河陽隘循洮江左岸十日至平源州又五日至

   福安縣又一日至宣江州又二日至端雄府又五日至白鶴三岐江然皆山徑欹側難行其循洮江

   右岸入者地勢平夷乃大道也若廣東海道自廉州烏雷山發舟北風順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東

   府若沿海岸以行則烏雷山一日至永安州白龍尾二日至玉山門又一日至萬安州萬安一日至

   廟山廟山一日至屯卒巡司又二日至海東府海東二日至經熟社有石隄陳氏所築以禦元兵者

   又一日至白藤海口過天遼巡司南至安陽海口又南至塗山海口又南至多漁海口各有支港以

   入交州自白藤而入則經水棠東潮二縣至海陽府復經至靈縣過黄徑平灘等江其自安陽海口

   而入者則經安陽縣至荆門府亦至黄徑等江由南策上洪之北境以入其自塗山而入者則取古

   齋又取宜陽縣經安老縣之北至平河縣經南䇿上洪之南徑以入其自多漁海口而入者則由安

   老新明二縣至四岐溯洪江至快州經鹹子關以入多漁南為太平海口其路由太平新興二府亦

   經快州鹹子關口由富良江以入此海道之大畧也交州之東有海陽荆門南策上洪下洪順安快

  州等府去海頗遠各有支港穿達迤邐數百里大艦不能入故交人多平底淺舟以便入港云 以

  上俱見舊志其所載道里遠迫不知何所本今姑備存之以俟考

 ︹風俗︺地方遐阻文獻通考五嶺以南地方遐阻夷獠雜居不知禮義其性輕悍以富為雄

  豪爭奪兼并役屬貧弱俘掠不忌土俗獷悍宋史安南國傳椎髻翦髪口

  赤齒黒再稻八蠶桑麻蔽野明統志其人或椎髻或翦髮文身跣足口

  赤齒黑尊卑皆食檳榔一年再稻一歲八蠶桑麻蔽野多魚鹽之利不解種麥

  浴善水安南志暑𤍠好浴於江故便舟善水平居不冠立常又手席

  坐盤足待客檳榔跪膝三拜同上謁尊貴跪膝三拜待客以檳榔

  嗜鹹酸海味交愛人倜儻好謀驩演人淳秀好學同上交愛

  驩演四州名冠服仍唐制早革為靴  皇清職貢圖夷目冠帶朝服多

  仍唐制皂革為靴唯武官平頂紗帽靴夫雙出以為别貴家婦人披髮不筓耳戴金環以大小分等

  級内服繡𥜗外披氅衣屨如芒屩信鬼神重喪𥙊  皇清職貢圖夷人性狡詐

  信鬼神重喪祭附山耕稼樹桑濱海捕魚煑鹽男子戴大白草帽形如覆鑊長領大衣手持蕉扇曳

  屨而行貧者則短衣赤足婦女以帕𫎇首長衣長裙納屨露踵相見以檳榔為禮善紡績烹餁之事

 ︹山川︺佛蹟山在交州府石室縣上有巨人蹟下有池景物清麗為一方勝㮣寰宇記愛州九

  真縣有佛蹟山勾漏山在石室縣相傳古勾漏縣在其下漢書勾漏縣有潛水牛上岸共鬬

  角軟還復入東究山在北江府嘉林州一名東皋山唐刺史高駢建塔其上仙遊

  山在北江府武安縣一名爛柯山相傳有樵夫觀二仙奕棋于此金牛山在武安縣相𫝊

  唐刺史高駢欲鑿其山見金牛奔出遂止漢書九真郡居風縣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見光耀十里寰

  宇記愛州九真郡軍安縣有居風山交州記云居風山在郡西四里又南接射堋山夜靜恒聞射聲

  其山出金昔有一嫗見金牛出食斫得鼻鎮焉又云日南郡漢居風縣地縣界有居風山山有風門

  常有風隋改為日南郡崑山在諒江府鳳山縣上有青虚洞山腰有瀨王橋白雲菴林岫之

  邱皤山在諒江府丹巴縣上有石門廣三丈相𫝊漢伏波將軍馬援所鑿寰宇記愛州

  九真郡軍安縣鑿口即馬援開石道之處 按交廣二州記馬援鑿九真山即石為隄以遏海波又

  日南縣鑿山一名九真山元和郡縣志鑿石在日南縣北一百三十里昔馬援征林邑阻風波乃鑿

  此山變為通道因以為名安子山在新安府東潮縣一名象山漢安期生得道處宋海嶽名

  山圖以此山為第四福地雲屯山在新安府雲屯縣大海中兩山對峙一水中通番國商舶

  多集於此大圓山在新安府新安縣大海中𦊅起圓嶠明水樂十六年此山獲白象二來獻

  鳳翼山在三江府夏華縣邑人歲時登覽於此三島山在宣化府楊縣三峯特起

  芃山在太原府弄石縣下有巖洞水穿洞中可行舟隴山在太原府洞喜縣四面峭壁中

  有村戲馬山在清化府永安縣一名遊英山巍然獨立横枕長江為邑人九日登高處

  安鑊山在清化府東山縣出美石晉豫章太守范寗嘗遣吏採石於此為磬天琴山

  在乂安府奇羅縣界海邊相傳陳氏主遊此夜聞天籟聲故名明永樂初擒黎蒼於此横山

  在乂安府河華縣昔林邑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北鄙横山為界即此傘圓山

  興州其勢高峻雄偉艾山在嘉興州𫎇縣面臨大江峭石環立人蹟罕到相傳上有仙艾每春

  開花雨後漂水羣魚吞之便過龍門江化為龍環交州等府東南唐沈佺期渡海詩嘗聞交趾

  郡南與貫胸連四氣分寒少三光置日偏越人遥捧翟漢將下看鳶北斗崇山掛南風漲海牽别離

  頻破月容鬢驟催年虚道崩城後明心不應天富良江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瀘江上接三

  帶州白鶴江經府城東下通利仁縣大黄江以達於海宋郭逵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明張輔等亦

  嘗破黎冦於此天德江一名廷藴江又名東岸江明永樂初黎冦懼討役民堙塞已久冦既

  平重加浚治舟楫復通來蘇江舊名蘇厯江自交州府城東北轉而西行直抵鋭江昔有

  人名蘇厯者開此故名明永樂初工部尚書黄福重浚因更名來蘇宣化江在宣化府曠縣

  源自雲南敎化長官司入境流七百餘里以達宣化明永樂初沐晟自雲南引兵駐此海潮

  江在建昌府快州自阿魯江分流下通玉球江昔陳氏破占城軍處龍門江在嘉興州

  𫎇縣漢書封溪縣有隄防龍門水即此源出雲南安遠州至此横截江流中分三道飛湍聲聞百里

  舟過此必舁上岸方可復行旁有穴多出鸚鵡魚色青綠口曲而紅似鸚鵡嘴相傳此魚能化龍云

  夜澤在建昌府東結縣梁武帝時有阮賁者世為豪石因命陳霸先擊破之賁逃澤中夜則岀

  掠因號夜澤龍溪在鎮蠻府延河縣昔陳氏夜過此江不能渡忽見一橋跨江既渡囘顧不

  見及有國改名龍溪天威涇唐高駢以交州至邕州海多潛石漕運不通遂鑿開五道有青

  石徑或傳漢馬援所不能治既而震碎其石乃得通因名天威涇東津渡在交州府東關

  縣瀘江舊以舟楫往來阻於風濤明永樂初張輔沐晟始置浮橋橋歳一易

 ︹古蹟︺越王城在乂安府東岸縣又名螺城以其屈曲如螺漢時安陽王所築安陽王舊都越

  地故又稱為越王城城中宫址尚存元和志安陽王故城在宋平縣東北三十一里蓋昔交州之地

  宋平交州附郭縣璽城 望海城二城俱在交州府安明縣漢建武中馬援平交

  趾分置封溪望海二縣築此二城守之大羅城在交州府城外漢交趾郡唐安南都護府

  皆在此唐張伯儀所築高駢嘗修廣之古安南都護府在交州府唐置元和志為

  安南都護理所府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北至上都六千四十五里水路六千

  六百四十里北至東都五千七百八十五里水路六千三百八十里東至海水路約四百里西南至

  愛州五百里水行七百里東北至陸州水行五百里西北至峯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洮州水陸相

  兼里數未詳其羈縻州三十二管州十三交州愛州驩州峯州演州陸州已上朝貢長州郡州諒州

  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貢州已上附貢交州管縣人宋平武平平道太平南定米鳶交趾龍編其貢

  賦開元貢孔雀蚺蛇膽鸚鵡蕉布元和貢草荳⿱艹冦 -- 蔻龍花蘂檳榔黄屑翠毛翡毛蕉布鮫魚布白露鮮

  愛州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曰百一十里北至上都六千四百七十五里至東都六千二百一十

  五里東北至長州水行四百五十里西至小獠界水行一百九十里東至演州一百四十里南至演

  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獠柵三百里西北至安南都護五百里水路七百里管縣五九真安順崇平

  日南軍安其貢賦開元貢孔雀毛賦綿元和貢孔雀尾翡毛檳榔犀角驩州北至上都六千八百七

  十五里東南至東都六千六百一十五里東至海一百里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南至林邑國界一

  百九十里管縣二九德越裳其貢賦元和貢象牙沈香翡毛犀角黄屑峯州北至上都六千一百五

  里北至東都五千八百四十五里南至漏口江一百里東南至安南府一百三十里北至羈縻平南

  州界二百里管縣二嘉安承化其貢賦開元貢八蠶絲荳蔻檳榔蚺蛇膽元和貢荳⿱艹冦 -- 蔻翠毛犀角演

  州北至上都六千七百二十五里東至大海六里北至愛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六千四百六十

  五里南至驩州一百五十里管縣三忠義懷驩龍池其貢賦開元貢孔雀尾黄屑元和貢金薄黄屑

  陸州東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里西北至上都水陸相兼六千一百二十里至東都五千八百六

  十里管縣三安海烏雷清華其貢賦開元貢玳瑁鼊皮甲香元和貢同長州西北至府約一百里管

  縣四丈陽銅蔡長山其常其貢賦金開元元和同郡州西北至府約一百九十五里管縣二郡口安

  樂其貢賦白蠟孔雀尾蚺蛇膽開元元和同諒州西北至府約二百五十里管縣二文諒長上其貢

  賦白蠟開元元和同武安州西至府約一百八十里管縣二武安臨江其貢賦朝霞布食單開元元

  和同唐林州北至府約一千里管縣二唐林安遠其貢賦白蠟開元元和同武定州東至府三百二

  十里管縣二扶耶潭湍其貢賦翠毛開元元和同貢州西南至府約二百五十里管縣二武興古都

  其貢賦翠毛開元元和同古交州元和志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為桂林象郡今州即

  秦象郡地趙佗王南越地又屬焉漢元鼎六年吕嘉遂定越地以為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

  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諸夷其兄大指廣兩足並立則交焉漢本定為刺史不稱州以别於十二州

  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馬呉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

  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南海鬱林蒼梧三郡為廣州㝷省廣州還併交州以番禺為交州所理後又徙

  於交趾晉太康中徙理龍編隋開皇十年罷交趾郡為王州仁壽四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復為交

  趾郡唐武德四年又改交州永徽二年改為安南都䕶府兼置節度大厯三年置經厯使貞元六年

  又加招討處置使宋平縣郭下本漢日南郡西捲縣地宋分立宋平縣屬九德郡後改為宋平郡開

  皇十年改屬交州武德四年於此置宋州貞觀元年廢宋州改屬交州有羸𨻻故城在縣西七十五

  里本漢縣屬交趾郡後漢交趾刺史理於此吳徙龍編故龍編曰交趾古愛州元和志秦

  象郡地漢元鼎六年平南越置九真郡領肯浦居風都龎餘發咸驩無功龍編七縣屬交趾刺史梁

  武帝於郡理置愛州大業三年改愛州為九真郡武德五年邱和歸國罷郡復為愛州寰宇記云天

  寶元年改為九真郡乾元元年復為愛州南與日南接界西接牂牁界北與已蜀接東北與鬱林州

  接皆山險溪澗所居古驩州元和志古越地越裳氏重九譯者也秦為象郡漢平南越又置

  九真吳歸命侯天紀二年分九真之咸驩縣置九德縣屬交州梁武帝於此置德州隋開皇十八年

  改驩州取咸驩縣為名也大業三年改日南郡唐武德五年改南德州仍置總管府貞觀元年改驩

  州兼管羈縻州云寰宇記云驩州都督府領驩演源明智林景海八州貞觀十三年廢明源海三州

  天寶元年改為日南郡乾元元年復為驩州舜典放驩兜於崇山即此南至大海一百五十里西南

  至文單國十五日程約七百五十里東南至環王國十日程約五百里古演州元和志古

  南越地漢九真郡之咸驩縣地也自漢迄隋不改武德五年於此置驩州領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

  貞觀元年改為演州因演水為名其州西控海當中國往林邑扶南之大路也寰宇記東北至海

  六百古龍興府元史大羅城路漢交趾郡唐人置安南府宋時李公藴立國於此及

  陳氏立以其地置龍興天長長安府龍興府本多岡郷天長府本多墨鄉陳氏祖父所生

  之地建行宫於此歲一至不忘本故改曰天長長安府本華吕洞丁部領所生之地五代末

  部領立國於此歸化江路地接雲南宣化江路地接特磨道沱江路

  地接金齒諒州江路地接左右兩江北江路在羅城東岸瀘江水分入北江江有

  如月江路 南冊江路 大黄江路 烘路

  快路 國威州在羅城南以下諸州俱接雲南廣西界雖名州其實洞也古州

  在江仙州在龍富良 司農一云楊舍定邊一云明壻萬涯

  一云明黄文州一云門州七源 思浪 太原一云黄源通農

  羅順一云來神梁舍一云梁个平源 光州一云明蘇渭龍一云乙舍

   黄道即平林場武安以下諸縣俱接雲南廣西界雖名縣其實洞也萬載 立

   溫 新立 恍縣 𥿄縣 厯縣 䦨橋 烏延

    古勇 供縣 窟縣 上坡 門縣 清化府

   路漢九真隋唐為愛州其屬邑更號曰江曰場曰甲曰社梁江 波龍江

   古農江 宋舍江 茶江 安暹江 分場古文

   古藤甲 支明甲 古宏甲 古戰江 綠甲

   乂安府路漢日南隋唐為驩州倍江 西江 偈江 尚路

   社 張舍社 演州路本日南屬縣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孝江

   多壁場 巨賴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本日南即象林

   縣東濱海西際真臘南接扶南北連九德東漢末區連殺象林令自立國稱材邑唐時有環王者徙

  國於占曰占城今布政路乃林邑故地自安南大羅城至燕京約一百十五驛計七千七百餘里邊

  民復古城 玉琴蒲伽 道覽 淥淮 穩婆邏

   獠以上並見元史雒王宫在交州府三帶州酈道元水經注交州外城記交趾昔未

  有郡縣時有雒田其田隨潮水上下墾其田者為雒民統其民者為雒王其下有維侯雒將號文朗

  國以淳樸為俗以結繩為治𫝊十八世為蜀王子泮所滅宫址尚存天使館在交州府元傅

  與礪使安南館此題詩曰使旌入館青雲動仙蓋臨江白日迴喻蜀豈勞司馬檄朝周終見越裳來

  馬將軍廟潘鼎珪安南紀遊云祀漢馬援自王以下罔不望門瞻禮歳時禱祀其相近又

  有英國公廟祀明張輔浪泊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西湖馬援既平交趾謂官屬曰吾弟少

  游嘗哀我慷慨有大志嘆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纔足為郡縣吏守墳墓使鄉里稱為善人足矣至

  求贏餘自苦耳吾在浪泊西里閒賊未滅時下潦上霧毒氣薰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念少游語

  何可得也銅柱後漢書馬援𫝊援擊九真賊徴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

  嶠南悉平注無功居風二縣並屬九真郡廣州記援到交趾立銅柱爲漢之極界也寰宇記嶺表錄

  韋公幹爲愛州刺史有漢伏波銅柱以表封疆在其境公幹利其財欲椎鎔貨之於賈胡土人不知

  援之所鑄且謂神物哭曰使君果壞是吾屬爲海神所殺矣公幹不聽百姓奔走訴於都督韓約約

  移書辱之公幹乃止明統志馬援既平交趾立銅柱爲漢界相傳在欽州古森洞上有援誓云銅柱

  折交趾滅唐馬總又建二銅柱鑱著唐德以明其爲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 按林邑記林邑大浦

  口有五銅柱唐天寶中何履光伐雲南收安平城立銅柱以定疆界亦未詳所在又按寰宇記驩州

  九德後漢遣馬援討林邑蠻援自交趾尋海隅開側道以避海難從蕩昌縣南至九真郡自九真以

  南隨山刋木開陸路至日南郡又南行四百餘里至林邑國又南行二千餘里有西屑夷國援至其

  國鑄二銅柱于象林南界與西屑夷分境以紀漢德之盛其時以不能還數十人留銅柱之下至隋

  乃有三百餘家南蠻呼為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十餘里至林邑計交州至銅柱五千

  銅船元和志交州朱鳶縣朱鳶江去縣一里後漢馬援南征鑄銅船於此寰宇記交州軍

  安縣有銅船湖交州記九真有一湖去合甫四十里至陰雨日百姓見有銅船岀水上又有一牛岀

  湖中以雞酒為祭便倍獲漁若不設此祀則魚牛糞而己見後漢志交趾郡定安縣注銅鼔

  後漢書馬援好騎善引名馬於交趾得越銅鼔為馬式汪裴氏廣州記狸獠鑄銅為鼓鼓唯高大

  為貴闊丈餘初成懸於庭剋辰置酒招至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子女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叩竟

  遺留主人也隋書地理志諸蠻多置大銅鼓俗好殺每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

  老其製高可三四尺有上面無下底其聲亦不甚大名曰諸葛鼓猺人謂是孔明所製明統志交趾

  服役有頭飛獠子赤裩獠子鼻飲獠于皆窟居巢處好飲酒擊銅鼓或云銅鼓乃諸葛征蠻鉦 按

  後漢書注則東漢時已有此鼓似不始於孔明也

 ︹名宦︺︹漢︺路博德西河平州人元鼎四年以衞尉將兵屯桂陽五年詔為伏波將軍出桂陽

  下湟水至番禺南越素聞㐲波名皆降遂定為九郡錫光漢中人平帝時為交趾太守教導民

  夷漸以禮義王莽末光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嶺南華風始於光任延

  宛人建武初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常告糴於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今作田器

  敎之墾闢田疇歲歳開廣百姓充給又越駱民無嫁娶禮法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延乃移書屬

  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其貧無禮聘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賑

  助之同時相聚者二千餘人其產于衆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為任於是徼外蠻夷夜

  郎等慕義保塞延遂止罷偵候戍卒視事九年九真人生為立祠馬援茂陵人光武時交趾

  女子徴側徴貳反援以伏波將軍與扶樂侯劉隆等水陸並進至浪泊與側貳戰大破追斬之進殲

  其黨交趾平援立銅柱而還張喬南陽人順帝時象林蠻區連入冦州郡討之不克於是選

  喬為交州刺史喬開示慰誘並皆降散祝良長沙人永和中蠻夷區連等反與張喬同命喬

  為交趾刺史良為九真太守良單車入賊中設方畧招以威信降者數萬人皆為良築起府寺嶺外

  夏方九江人建康初為交州刺史日南蠻夷攻燒縣邑扇動九真方開恩招誘賊皆降服

  遷桂陽太守桓帝時蠻夷攻九真太守兒式戰死九真都尉魏朗討破之渠帥猶屯據日南衆轉强

  盛復拜方為交趾刺史方威惠素著日南宿賊聞之相率詣方降谷永建寕人為鬱林太守

  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餘萬内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朱儁上虞人靈帝時交趾梁龍等反

  乃拜儁交趾刺史令過本郡簡募鄉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兩道而入先宣揚威德既而進逼之斬

  龍降數萬人旬月盡定賈琮𦕅城人為交趾刺史先是刺史無清行吏民怨叛琮招撫荒散

  蠲復徭役誅斬巨魁簡選良吏百姓以安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治事

  三年為十三州最周乘漢末為交州刺史上書云交州絶域習俗貪濁强宗聚姦長吏肆狡

   侵漁萬民臣欲爲聖朝掃清一方時屬城解綬者三十餘人︹三國︺︹呉︺士燮其先魯國

   汶上人土莽時避地交趾因家焉建安末拜交趾太守𰚾宇寛厚謙虚下士當天下喪亂不廢職貢

   詔封龍度亭侯呉孫權遣步騭刺交州燮奉節度修貢不缺拜龍編侯吕岱海陵人呉交州

   刺史初交州太守士徽拒命岱督兵浮海突進大破之復討九真遣從事南宣國化扶南林邑諸國

   各遣使奉貢︹晉︺陶侃尋陽人初王機刺交州與杜洪温邵等反侃以江夏守討平之斬機

   等𫝊首京師以功遷都督交廣七州軍事兼領交州刺史︹南北朝︺︹宋︺宗慤南陽人元

   嘉中從檀和之伐林邑攻拔區栗城入象浦林邑王傾國來逆以具裝𬒳象前後無際慤製獅子形

   禦之象果驚奔遂克林邑收其金寶無算而慤一無所取︹隋︺邱和洛陽人爲交趾太守撫綏

   盡情荒域安之蕭銑招之不從舉兵侵和和擊退之境内獲全郡下樹碑頌德後納款於唐授交州

   大都︹唐︺馬總扶風人元和中遷安南都護廉清不撓用儒術敎其俗獠氏安之

   行立絳州稷山人為安南經畧使時環王國人李樂山謀廢其君來乞師行立斬之歸其孥蠻

   人悦馬植扶風人開成初為安南都護以文雅飾吏事清淨不煩夷民安之諸酋皆納款

   請租税約束︹宋︺邵煜其先京兆人後家桂陽景德中瓦交趾安撫國信使會黎桓死其子

   王相殺奪煜駐嶺表以事聞改緣海安撫使許以便宜行事煜移書安南諭朝廷威德俾速定位即

   時聽︹元︺托歡扎拉爾台氏世祖平雲南遣人召安南入覲不行遣托歡等討平之十七

   戰皆捷陳日垣棄城遁入海以糧運不繼還國日烜卒子日燇嗣自是為藩臣 托歡舊作脱懽扎

   拉爾台氏舊作扎刺兒台氏今改正︹明︺張輔祥符人永樂四年七月出征安南從廣西憑祥

   雲南𫎇自分道進兵以輔代朱能為大將軍入坡壘關傳檄數黎季犛二十罪諭其境内以立陳氏

   意師次芹站遂造浮橋於昌江以濟前鋒抵富良江而輔由芹站西取他道至新福縣㝷移營三帶

   州招市江口攻拔多邦城遂下交趾東西二都五年正月大破賊於木丸工又敗之於富良江追至

  日南州奇羅海口擒季犛併其子澄於高望山安南盡平輔奏安南本中國地陳氏子孫已誅盡無

  可繼其國中耆老民庶俱請為郡縣如中國制乃改安南為交趾設布政司使六年六月振旅還京

  上交趾地圖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有奇獲蠻人二百

  八萬七千五百有奇糧儲一千三百六十萬石象馬牛二十三萬五千九百有奇船八千六百七十

  軍器二百五十三萬九千八百論功進封英國公自輔召還陳季擴亂復命輔討誅之輔三擒偽王

  經營交趾十年及還京交趾復亂宣德初議棄交趾自此仍為安南國土沐晟定遠人永樂四

  年以西平侯為左副將軍征安南晟軍自雲南臨安府𫎇自縣經野蒲斬木通道攻奪猛烈棚華關

  隘至洮江北岸與多邦城對壘時大將軍張輔率大軍營於城北之沙灘與晟合勢下交趾東西都

  遂平安南論功進封黔國公黄福昌邑人永樂四年征安南福以工部尚書轉餉安南平敕

  以尚書兼掌布按二司事二十六年召還京福居交趾十八年交人扶老攜幼送之皆號泣不忍別

  後因監軍中官馬騏貪殘交人苦之二年閒叛者四五起而黎利最劇馮貴侯保陳洽先後戰死何

  忠遇害交趾布按上言尚書黄福舊在交趾民心思之乞令復至以慰民望遂召福於南京赴闕議

  之仍掌布按二司事及柳升敗死官軍大潰福為賊所得皆下馬羅拜曰我父母也公向不北歸我

  曹不至此言已皆泣福斥之諭以順逆賊衆不忍加害其渠長餽餱糧乘以肩輿贈金幣出境至龍

  州悉以所贈歸之官

 ︹人物︺︹秦︺阮翁仲南海人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始皇併天下使翁仲將兵守

  臨洮聲振匈奴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宫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漢︺李

  進交州人中平閒代賈琮為交州刺史請依中州例貢士其後阮琴以茂才仕至司隸校尉人才

  得與中州同選蓋自進始︹唐︺姜公輔愛州人第進士𥙷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翰

  林學士每進見敷奏詳亮徳宗器之未泚亂帝在奉天公輔曰今禁旅單寡而士馬處外竊為陛下

  危之帝曰善悉内諸軍既而朱泚兵果至乃擢公輔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貶泉州别駕

  順宗立拜吉州刺史︹明︺琴彭交趾人永樂中以乂安知府署茶籠州事有善政宣德閒黎利

  反圍其城彭拒守七月糧盡卒疲諸將無援者城陷死之贈交趾左布政使陳汝石

  人初為陳氏小校大軍南征率先歸附積功至都指揮僉事永樂閒四忙土官車綿子等叛汝石從

  方政討之深入賊陣與千户未多蒲皆死多蒲亦交趾人同時有陶季容陳汀皆以忠節著

  伯耆安南舊臣祖父皆執政大臣死國事伯耆幼侍國王官五品洪武末禦冦東海黎季犛篡

  弑伯耆家屬遭害棄軍遁伏山谷永樂初詣闕號泣請師討逆復立陳氏後帝乃感動命所司周以

  衣食會老撾送陳天平至而黎氏使亦至出天平示之皆錯愕下拜伯耆責使者以大義惶恐不能

  荅及安南平改設郡縣授伯耆為交趾按察司右叅議

 ︹土產︺金香鑪花瓶 銀盆 沈香 速香以上俱入貢

   太原諒山乂安等府出靖安雲屯海中出海賈云中秋有月是歳多珠珊瑚有赤黒二

   種在海直而軟見日曲而堅漢初趙佗獻赤珊瑚名火樹玳瑁狀類龜而殻稍長具足有六後

   兩足無爪丹砂晉葛洪欲煉丹求為勾漏令杜甫詩云交趾丹砂重是也安息香

   苦棟大而直葉類羊桃而長中心有脂作香蘇合油樹生膏可為樂胡椒蔓生似山

   薯春花秋實羚羊角高石山出一角而中實極堅能碎金剛石犀 象寰宇記象

   孕則五年一生被傷則羣黨相扶將去死則向南跪拜鳴三帀以木覆之雄死則雌泥土著身不飲

   食輒流涕焉漢靈帝時九真獻為奇獸元時安南嘗貢兕白鹿晉元康初白鹿見交

   趾武安縣宋元嘉末交趾獻白鹿猩猩南中志猩猩人面豕身似猿常數革為羣人以酒并

   糟設路側連結草屐猩猩見之即知張者祖考姓名呼曰奴欲張我亟舍去復自謂試共嘗酒逮醉

   取屐著之為人所擒狒狒晉郭璞云出交州山中狀如人面長臂黑身被髪迅走食人見人則

   猓𤡮寰宇記愛州有猓𤡮土人號曰歌然似獼猴而大面目與人無異皮毛軟毳細滑堪

   作褥此獸有仁義行則大者前小者後如得果實則小者先送與大者然後自食夷人古堂𧳇獠藥

   箭射之中一必獲其二未傷者拔死者之箭自刺而死𫎇貴狀如猱而小紫黒色能捕鼠

   白雉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漢光武時日南九真貢翡翠羽可為首飾蚺蛇

   而長其膽性極冷能療諸疾居風母交州記居風母以猿見人若慙屈頭打死得風便還

   果下牛寰宇記九德出果下牛高三尺駚牛異物志日南多駚牛日行數百里

   搪牛寰宇記形如牛而大頭白身黒角長二丈堪為酒器出懷驩縣潮雞寰宇記輿地志

   云愛州移風縣有潮雞鳴長且清如吹角潮至則鳴一名林雞其冠四開如芙蓉大蜈蚣

   皮可鞔鼓肉白如瓠為脯味佳紅飛鼠茸毛肉翼每雌雄伏花蕉間得其一則其一不去南

   中婦人採之為媚藥石磬安鑊山石可為磬晉豫章太守范𡩋採用之又寰宇記愛州軍安縣

   磬石出浮邱溪火齊寰宇記愛州軍安縣流金澗多金沙出大齊狀如雲母重曡如黄金

   漆寰宇記呉錄云居風有蟻絮藤人視土中知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出緣如生漆堅

   雞舌香釀花而成者都梁香似藿沈香藤 簡子藤

   實皆亦色可食人子藤子如人狀燒之集象千歲子子在根下石栗生石罅中

   花開三年方結實九層皮脱至九層方見肉熟而食之味𩔖栗莎樹米可

   度樹不花而實實從木皮中出如綴珠然黄時即食時久化為飛蟻左思呉都賦松梓古度平

   仲君遷劉逵注古度樹也不華而實子皆從皮中出大如安石榴正赤初時可煑食廣州有之晉顧

   微廣州記熙安縣有古度樹俗人無子於祠炙其乳則生男以金帛報之木棉樹實如酒杯

   訶羅勒 穰木樹皮中有屑如米可作餅食由梧竹長三四丈圍三尺可

   作梁如何九百年一實形如棗長五尺象牙簟抽牙絲織者辟珠

  如指常附胎於椰子檳榔諸果上謂之聖鐵他綸木寰宇記堪為衣裳及褥蟻子

  鹽醢交州漢洞酋長多收蟻卵鹽為醬非官客親族不得食周禮醢人餽食之豆有蚳蟻子疑

  菴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或謂種出西域實似北梨四五月間熟即多食無害

  波羅蜜大如冬𤓰皮有軟刺五六月熟味最香甜核可煑食能飽人奉化府嘉林州出者尤

  烏木堅緻可為器蘇木一名邦










                         前纂修官金光杰恭 纂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 官陸以潤恭 校

大清一統志

俄羅斯在喀爾喀楚庫河以北東南至格爾必齊河北岸自大興安嶺之陰以東至海與黑龍江

  所轄北境接界西接西洋西南至土爾扈特舊國及凖噶爾界北至海去中國二萬餘里其貢道由

  恰克都經喀爾喀地進張家口以達于 京師

︹建置沿革︺地在極北古難詳考秦漢之間服屬匈奴

  史記匈奴傳冒頓單于北服渾庾屈射丁靈鬲昆薪犁之國注正義曰薪犁以上五國在匈奴北

  按魏畧曰匈奴北有渾窳國有屈射國有丁令國有隔昆國有新黎國葢北海之南自有丁令非烏

  孫之西丁令也烏孫長老言北丁令有馬脛國漢有堅昆丁令漢書匈奴傳郅支單

  于北擊烏揭降發其兵西破堅昆北降丁令 按堅昆在烏孫北烏揭之西丁令又在其北史記所

  謂丁𤫊也即今俄羅斯地唐時有𭶑戛斯骨利幹等國唐書𭶑戛斯古

   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或曰居勿曰結骨其種雜丁零乃匈奴西鄙也匈奴封

   漢降將李陵為右賢王衛律為丁零王後郅支單于破堅昆于時東距單于庭七千里南車師五千

   里郅支留都之後世得其地者訛為結骨稍號紇骨亦曰紇訖斯云直曰紇西北三千里南依貪漫

   山地夏沮洳冬積雪人皆長大赤髪晳面綠瞳以黑髪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男少女多俗

   趫伉氣多寒雖大河亦半冰稼有禾粟大小麥青稞穄馬至壯大其君曰阿𤍠遂姓阿熱氏駐牙青

   山至回鶻牙所槖駝四十日行回鶻牙北六百里得仙娥河河東北曰雪山地多水泉青山之東有

   水曰劍河偶艇以度水悉東北流經其國合而北入于海堅昆本强國也地與𦊅厥等東至骨利幹

   南吐蕃西南葛邏祿貞觀二十二年入朝帝以其地為堅昆府隸燕然都䕶乾元中為回紇所破後

   語訛為黠戛斯葢回紇謂之若曰黄赤面云又云骨利幹處瀚海北多百合產良馬其地北距海去

   京師最遠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熟東方巳明葢近日入處也太宗時入朝以其地為

  元闕州其大酋獻馬帝取其異者號十驥龍朔中以元闕州更為余吾州隷瀚海都督府 按唐時

  堅昆在西骨利幹在東皆今俄羅斯南境今其人多赤髪晳面綠瞳葢堅昆之裔也元時有

  俄羅斯及奇爾濟蘇哈卜㙮噶謙州益蘭州等處

  元史竒爾濟蘇南去大都萬有餘里其境長一千四百里廣半之謙河經其中西北流又西南有水

  曰鄂浦東北有水曰玉舒皆巨浸也會于謙而注于莽噶拉木河北入于海俗與諸國異土產名馬

  白黒海青阿克新者因水為名附庸于奇爾濟蘇去大都二萬五千餘里即唐史所載骨利幹國也

  烏蘇亦因水為名在奇爾濟蘇東謙河之北哈卜塔噶猶言布囊也葢口小腹巨地形𩔖此因以為

  名在烏蘇東謙河之源所從出也其境上惟有二山口可出入山水林樾險阻為甚謙州亦以河為

  名去大都九千里在奇爾濟蘇東南謙河西南唐麓嶺之北益蘭者蛇之稱也初州境山中居人見

  一巨蛇長數十步從穴中出飲河水腥聞數里因以名州朔漠圖自和安北行三千里名昂吉爾海

   子自此又行五百餘里至欠欠州奇爾濟蘇地又行千里大澤云 俄羅斯舊作阿羅思奇爾濟蘇

   舊作吉利吉思哈卜塔噶舊作撼合納鄂普舊作阿浦玉舒舊作玉湏莽喝拉木舊作昂可刺河阿

   克新舊作昂可新烏蘇舊作烏斯昂吉爾舊作阿只里奇爾濟蘇舊作乞里吉思今俱改正

   其地也明時阻於朔漠未通中國

  本朝順治十二年其國察漢汗始遣使貢方物十三

   年復入貢以來使不諳朝儀却其貢十四年復遣

   使進貢表文不合體制廷臣請逐之

上以外邦從化宜加含容以示懷柔貢物查收來使量與

   宴賞不報書而遣之康熙十五年察漢汗又遣使

   進貢表言俄羅斯僻處遠方不諳中華文義及奏

   䟽禮儀兩次抒誠致多缺失今特敬謹奉貢仰祈

   矜宥

上准其納貢先是順治初其衆曰羅刹竊據黑龍江雅克

   薩之地築城居之侵擾索倫達虎爾等索倫達虎爾二部居

   額爾古納河及淨溪里江之地與羅刹接境及是諭察漢汗以嚴禁羅

   刹毋⿰扌⿳丆⺝⿱冖友-- 擾邊陲而羅刹潛侵淨里溪等處遷延不去

   二十一年駐兵額蘇里羅刹有過黒龍江者降其

   兵目三十餘人赦不誅遣降番米海羅等往諭之

   羅刹據雅克薩尼布楚二城如故二十四年

命都統公彭春督師進討頭目額里克舍等窘迫乞降及

   我兵還復來城雅克薩地二十五年

命黒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統兵圍之其國察漢汗遣使上

   疏謝罪言下國邊民搆釁自當嚴治乞撤雅克薩

   之圍且請分定邊界

詔許之二十八年遣内大臣索額圖等與其使臣費要多

   羅等會議於尼布潮之地定格爾必齊河以北大

   興安山一帶為界其前所侵之尼布楚雅克薩諸

   處俱歸版圖於格爾必齊河旁立碑為誌自後朝

   貢貿易每𡻕或間𡻕一至未嘗稍違節度三十二年俄羅

   斯送回逃人二名理藩院行文奬之是年察漢汗遣使入貢   聖祖閲其章奏諭大學士曰俄

  羅斯貢獻想古所無其國距京師甚遠從此陸路可直達彼處自嘉峪關行十一二日至哈密自哈

  密行十二三日至土魯番過土魯番即俄羅斯之境聞其國遼濶有二萬餘里三十九年俄羅斯遣

  使者齎奏至   聖祖曰俄羅斯地方遥遠僻處西北海隅然甚誠敬噶爾丹窘迫求救於彼曾

  拒而不答曩者遣人分畫疆界即獻尼布楚地以東為界尼布楚等處原係布拉忒呉郎海諸部落

  地彼皆林居以捕貂為業人稱之為土中人後俄羅斯强盛并吞之能遂獻還即此允當軫念也

  其國王所居之城曰莫斯科窪近西北大海去

 京師甚遠康熙五十一年兵部職方司郎中圖理琛使土爾扈特國假道俄羅斯歸而悉其山

  川風俗為異域錄以獻其畧曰𡻕在壬申七月十六日至蘇布克圖為俄羅斯分界處又二日至楚

  庫柏興近色楞格河南岸河東岸民皆樓居無城垣四面皆山俄羅斯與𫎇古人雜處五十二年正

  月十四日俄羅斯官温多里卧番邦非翅以察罕命來迎楚庫柏興東北行二百餘里越三日至北

  海爾湖南岸之博索爾伊斯科其間小柏興六七處間有田疇柏海爾湖在烏的柏興西北三百餘

  里湖内有地曰鄂遼漢洲布拉特𫎇古五十餘户居之二十二日至柏海爾湖北岸之果落烏斯那

  越三日至厄爾庫城無垣牆有市井民樓居皆俄羅斯族少𫎇古人跡矣二月二十二日迎候官以

  河未泮陸行多泥陷五月初四日乘舟下昂噶拉河順流十九日水程三千里至伊聶謝柏興居民

  千户俗多畜鹿以供乘載名曰俄倫去北海一月程距伊聶謝柏興五日乃舍舟而陸過麻科佛斯

  科嶺越宿至麻科斯科西傍揭的河初五日登舟順河流晝夜行水程二千五百里十二日至那里

  木柏興即揭的河入鄂布河處濱河地平坦多林木二十四日至蘇爾呼忒柏興越二日行六百里

  至薩瑪爾斯科由額爾齊斯河遡流而上越六日至狄木演斯科越十一日至托波爾城俄羅斯遣

  官迎候托波爾城内天主堂二十餘駐兵二千額爾齊斯河繞城之西由河西南遡流入托波爾河

  九宿至圖敏由圖敏西北遡土拉河舟行五百餘里至鴉班沁復捨舟而陸地勢漸下越九宿至費

  耶爾和土爾斯科城在鴉班沁西北四百餘里止二宿過佛落克嶺沿途皆山藪越三宿至改郭羅

  多在索里喀木斯科西北四百餘里有别爾馬羈人雜處其地葢又一部落自此西北行至莫斯科

  窪二千二百餘里自改郭羅多越四日至索羅博達有西費耶斯科國又一日至黑林諾付越六日

  至喀山在黒林諾付西南五百餘里又三日至西木必爾斯科在喀山三百餘里又西南五百餘里

  至薩拉托付為俄羅斯土爾扈特接壤處時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俄羅斯遣官馳告土爾扈特

  國五十三年六月至土爾扈特國返斾渡河七月下旬至喀山十一月初七至托波爾十二月二十

  二日乃啟行越七宿至㙮喇斯科越十四宿至托木斯科為俄羅斯準噶爾等國接壤處自托木斯

  科至伊聶謝一千六百餘里又十日至伊里木城四面皆山自伊里木城往厄爾庫城東南行千有

  餘里餘如來程所厯不複書 今按圖理琛所錄俄羅斯地處極北去北海一月程而荷蘭貢使稱

  與俄羅斯接壤是其國近北海而又接西海然地雖荒遠亦不應如該國使臣所言三四年而後歸

  伏讀   高宗純皇帝御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定為俄羅斯故為紆繞其程觀於土爾扈特

  之來祇八月而己至益可見矣相傳其國本微弱地亦狹初居近海之計

  後假兵力於西費耶斯科國漸强盛其國至依番瓦什里

  魚赤始得西費耶斯科之助以兵八千及餉收諸部族遂雄長西北稱汗者厯二十

  三代三百五十餘年吞併喀山托波兒諸處亦一

  百六十餘年今其地廣袤幾二萬餘里分八道

  曰莫斯科窪斯科國王所都一道自托波兒河東至尼布楚與中國分界處曰西旱爾斯科其六道

  曰喀山斯科佛羅尼使斯科計由斯科司馬連斯科三皮提里普爾斯科郭羅多阿木哈斯科每一

  斯科如中國有㑹其餘小斯科無數設官管轄每斯科設一人統轄曰噶噶林各處有城

  堡名曰柏興猶中國州縣大者兵民數百或千餘小者一二百設頭目一人有樓房屋舍架大木為

  之城垣亦皆列木栅但絶少多虚名耳南界土爾扈特哈薩克諸國

  及内附之喀爾喀西北尚有十餘國大者曰西費

  耶斯科圖里耶斯科近為所侵掠皆微弱云康熙

  間其國遣人來

 京師就學特設俄羅斯館派滿洲助教一人漢助敎

  一人敎習之雍正五年定俄羅斯來學喇嘛六人

 學生四人每十年更換一次是年遣郡王額駙䇿

 凌等與俄羅斯使臣薩瓦議定邊界以恰克圖為

 通市所自額爾古訥河岸至阿魯哈當蘇阿魯奇都勒齊克達奇林等處俱為我斥堠以相

  對之楚庫河為界自此往西沿布爾古特山等處以博木沙畢鼐嶺為界立石為誌不許越境滋事

   及容留逃盗人等人以恰克圖為常互市所遣官照料乾隆二十二年

  王師追討凖噶爾部叛賊阿睦爾撒納由哈薩克竄

   入俄羅斯境未即縛送

特命典屬嚴詞索取適逆犯身斃俄羅斯遂傳送其屍修

   詞恭謹三十年以恰克圖貿易俄羅斯不遵禁約

   停止互市俄羅斯有私將貨物由洋船販至廣東

   售賣者皆嚴行禁絶五十六年俄羅斯懇求開市

上鑒其恭順允之先是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以俄羅斯征調不息挈全部來歸五

   十六年有由俄羅斯逃出喇嘛薩邁林偽造俄羅斯書信欲襲取土爾扈特以為摇惑之計土爾扈

   特親王車凌烏什巴將薩邁林及書信一併呈送及審出薩邁林供詞書信係屬假造杜爾伯特土

   爾扈特等皆安靜尋據俄羅斯薩納特衙門覆稱前信係屬偽造並非邊界頭目手記我國事

   天朝素稱恭順不敢稍存異志懇奏   大皇帝俯念悃忱信其無他敢乞施恩復准開市等語

      上以所懇措詞恭順准其通市嘉慶九年藴端多爾濟奏請

   裁撤巴彥阿達罕卡倫駐防兵丁

上以俄羅斯恭順此項駐防兵丁著照所請裁撤前因俄羅斯所

   屬喀木呢罕等進巴彦阿達爾罕卡倫搶擄車臣汗部落游牧地方牲獸由該部落派兵二百名駐

   防是年藴端多爾濟等奏請裁撤即于此兵丁内派兵二十名駐劄庫倫之南汗山巡察牲獸樹木

   得   㫖近年俄羅斯感恩向化甚屬恭順此項駐防兵丁亦屬無用著照藴端多爾濟等所請

   十年俄羅斯商船二隻來廣懇請貿易奉

諭㫖俄羅斯向例在恰克圖地方通市嗣後遇有該國商

  船來廣貿易當嚴行駮回以嚴定制十六年俄羅

  斯固畢爾納托爾懇請遣人探望喇嘛及學生部

  議不准十八年俄羅斯與罕巴爾因交易起釁向

  哈薩克索討安集延經卡倫官員傳諭彼此即將

  財物儥還安靜歸部其事

天朝極為恭順焉

︹風俗︺地寒而溼多雨雪少晴和居止有廬舍水陸用

 舟車其夷官披髪戴三角帽短衣革靴出必佩劍

  官婦戴紅頂三角帽繫五色長桶裙披織錦短衣

 無袖俗以去髭鬚為姣好髪卷者為美觀卑賤見

  尊長以免冠立叩為恭敬服氊罽喜飲酒不知茶

  屑麥為餅不飯食知種而不知耘不知牛耕居河

  濱者喜浴善泅有錢文大小銀銅式不一以十六

  寸為一尺十二兩為一斤千步為一里無節氣書

  知有四季而不知朔朢人材勇健性矜夸貪得平

  居和睦喜詼諧少爭鬬好詞訟刑罰頗嚴尚浮屠

  自國王至庶民有四季大齋數十日

 ︹山川︺帕付林斯科山在國境東佛落克嶺西北高出諸山之上土人云冬夏積雪人

  不能至 按自喀爾喀諸部駐牧之色楞格河下流地名楚庫柏興入俄羅斯界自此而北水皆北

  流沿路皆大山深谷山多林藪夏多蛇虻水多魚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原任内閣侍讀圖理琛奉

  使土爾扈特道經其國歸而著其山川風土今依其所經次第列諸大水于下山雖多而有名者絶

  少故不盡錄佛落克嶺在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地高十餘里有二水嶺東流出者曰土

  拉河嶺西流出者曰托波兒河山之陰有水曰喀穆河下流俱會於厄爾齊斯河色楞格

  河源出喀爾喀境内東北流至楚庫柏興入俄羅斯界受東南來之楚庫河又東北流二百餘里

  至烏的柏興受東南來之烏的河又西北三百餘里入白哈皃湖河廣曰五十丈水清溜急十月中

  始凍兩旁皆山沿岸多叢柳樺榆櫻薁中多魚昂噶喇河自白哈兒湖西北流出又西北

  流一百五十餘里至厄爾庫城受西南來之厄爾庫河又西北流二千九百餘里受東北來之伊里

  穆河又數百里會伊聶謝河流入北海此河長三千餘里受十餘小水又大于色楞格兩岸及河中

  皆高峯峭壁水深溜急舟行甚險五六月尚有氷舊志昂噶喇河兩岸皆山自伊里穆河流入之處

  以至伊聶謝河中間河流俄羅斯人又呼為通古斯科河又有十餘小河皆注入之昂噶喇河内有

  伯克五處破落克八處西費喇九處其國謂水中高峯及臨水懸崖曰伯克有滅提别西伯克巴達

  爾滿斯克伯克多達兒斯克伯克減費斯克伯克費達穆克伯克謂夾岸峭壁中有大石河水𨺗下

  懸流曰破落克有博合滅兒爾納破落克牙皮乃破落克巴墩破落克多爾規破落克沙滿斯克破

  落克阿普林斯克破落克木爾蘇克破落克四鐵烈洛什破落克謂水淺多在急流之處曰西費喇

  有洛什西費喇鄂標穆索斯奈西費喇柏格西費喇郭洛活瓦西費喇郭費殷斯克西費喇噶什那

  西費喇鄂費夏那西費喇鄂爾吉那西費喇郭薩牙西費喇 按元史奇爾濟蘇有謙河西北流注

  於莽噶拉木河莽噶拉木即昂噶喇謙河當即伊聶謝也莽噶拉木己見前伊聶謝河

  自厄爾庫城西北由昂噶喇河水行三千餘里至伊聶謝柏興得伊聶謝河其水大于昂噶喇不知

  發源之處北流經伊聶謝柏興會東來之昂噶喇河轉東北流入于北海自此而北地益寒益近北

  揭的河伊聶榭柏興之西北二百五十餘里地名麻科斯科有嶺名佛落克水從嶺下

  流出西北流二千五百餘里至那里穆柏興入于鄂布河舊志揭的河土人名為解梯多灣曲水色

  赤治河有小柏興四五處順流約二千里河面漸濶水色漸白鄂布河自麻科斯科西北由

  揭的河水行二千五百餘里至那里穆柏興得鄂布河其水西北流至托穆斯科受東南來之托穆

  河至那里穆柏興又受東南來之揭的河又西北流二千餘里至薩馬爾斯科之地轉西南流與厄

  爾齊斯河合復西北流入北海此河又大于伊聶謝水濁溜緩洲渚甚多自此而北地漸平坦山亦

  不甚大矣厄爾齊斯河自那里穆柏興西北由鄂布河水行二十餘里至薩馬爾斯科

  得厄爾齊斯河其水自阿爾泰山𤼵源北流入俄羅斯境又西北流至托波兒之地受托波土拉二

  河轉東北流與鄂布河合流入北海此河大如色楞格水濁溜急其發源之阿爾泰山屬中國西北

  塞外邊界即古金山也計其源流與色楞格相等不知幾千里舊志厄爾齊斯河在蘇爾呼忒柏興

  西南六百餘里托波兒河源岀費雅爾土爾斯科地之佛落克嶺西東南流與土拉河會

  又東北流入于厄爾齊斯河其入厄爾齊斯河處之東地名托波兒在薩馬爾斯科西南一千餘里

  彼所稱八道中之一道也居民二千餘戸駐兵二个頭目十數人有廬舍市井謂之西畢爾斯科設

  噶林一人統之凡諸柏興皆其所轄云舊志狄穆演斯科西南六百餘里為托波兒地厄爾齊斯河

  來自東南遶過托波兒向東北流托波皃河來自西南至此地而合土拉河源出佛落克嶺

  東東南流入托波兒河匯于厄爾齊斯河其發源處地名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在托波皃西北二千

  餘里自此西北與國城相近彼謂之内地喀穆河在佛落克嶺之北從一山中流出西南流

  千餘里至黒林諾付之地有佛落克嶺北流出之費牙忒喀河西南流入此河又流至喀山城東南

  入佛兒格河此河上流至地名黒林諾付俱屬西畢爾斯科道至喀山乃别為一道自此而北至國

  王所居莫斯科窪城僅二千餘里地勢趨下人烟稠密舊志喀穆河大似色楞格河水色赤溜急自

  東北向西南流至喀山相對之地入佛兒格河佛兒格河發源西北山中東南流至喀山

  城東南受噶穆河又流三百餘里至西穆必爾新科之地轉西南流又五百餘里入土爾扈特國界

  南流匯于滕吉思湖此河大如鄂布河水濁溜緩在俄羅斯名佛兒格在土爾扈特國名厄濟爾他

  水皆北流入海惟此自北而南不入海其所經之喀山亦八道中之一道也在黒林諾付西南五百

  餘里地平坦多田畝産稻稷麥環大水為城有八門周八里居民五千餘户設總管統轄其南三百

  餘里地名西穆必爾斯科又西南五百餘里曰薩拉托付自北而南即土爾扈特舊所游牧之地也

  白哈兒湖在楚庫柏興北五百餘里亦曰北海去喀爾喀北界千餘里有巨澤南北長二

  百里東西廣千餘里四面皆山色楞格河自西南流入昂噶喇河自西北流出其從東北流入者又

  有一河亦名昂噶喇中有洲曰鄂遼漢在湖内之東北偏南北五十餘里東西二百里上有山岡多

  野獸水多魚𫎇古五十餘户遊牧于此十二月下句冰始堅可行三月盡冰始解 按唐書地理志

  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時馬行八日可渡海北多大山其民狀貌甚偉風俗類骨利幹

  晝長而夕短所謂小海即此水也又按史記匈奴傳匈奴留郭吉遷之北海上漢書蘇武傳匈奴徙

  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單于弟於靬

  王弋𧲣海上給衣食賜馬畜王死後人衆徙去丁令盗武牛羊武復窮厄匈奴使李陵至海上為武

  置酒設樂武終不降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夜見漢使敎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

  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前言北海海上後言某澤以塞外遇水澤通稱海也白哈兒湖地在匈奴

  北與丁零正相近史記匈奴傳冒頓北服丁靈漢書李陵傳匈奴立衞律為丁靈王師古注丁靈匈

  奴之别種又蘇武傳注丁零即上所謂丁靈耳然則俄羅斯南境即丁靈故地而白哈兒湖即蘇武

  牧羝之北海上歟

 ︹土產︺麥有大麥小麥蕎麥油麥松 杉 樺已上三種各處有之唐書骨利

  幹産良馬首似槖駝筋骼壯大日中馳數百里今俄羅斯産馬皆高大逾常即其類也

  羊 豕 鹿唐書有鞠國居拔野古東北有木無草地多苔苦無羊馬人豢鹿若牛馬

  惟食苔俗以駕車又以鹿皮為衣元史撼合納在烏斯東謙河之源所從出也貧民無恒産者皆以

  樺皮作廬帳以白鹿負其行裝取鹿乳採松實及劚山丹芍藥等根為食今俄羅斯之東境伊聶謝

  柏興之地有一種貧民名曰喀穆尼漢亦曰通古斯俱畜鹿以供乘馭負載鹿色灰白形如驢有角

  名曰俄倫即其類也白狐伊聶謝之北地名土兒汁斯科産此獸麻門槖窪

  鼠也産於極東北近海處牙特庫之地身大如象重萬觔行地中見風即死每于河濱土内得之骨

  理柔順潔白類象牙彼人以其骨製為椀碟梳箆之類肉性極寒食之可除煩𤍠云此地最寒距北

  海大洋止一月程晝長夜短夜亦不甚暗雖日落夜深猶可博奕不數刻東方巳曙 按唐書載骨

  利幹之北晝長夜短近日入處即此地也各處有之又有黑貂皮甚貴亦產極東北牙特庫之

  銀鼠 青鼠 四帖黑烈帖魚形類鱘無鱗脊上並兩肋有三

  骨連生大不過三尺味頗佳冰未凍時從北海由鄂布河溯流而來甚多人取食之又有名鄂莫裏

  者長止尺餘白露後五日内由白哈兒湖逆流而來取之不盡其諸河内皆產鱸鱠鯉鯽鱓鮰等及

  哈打拉魚他庫魚石斑魚穆舒呼魚松阿打魚勾深魚牙魯魚










       前纂修官 金光杰恭 纂
       前提調官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 官 陶際堯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