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八十五至四百八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四百八十一至四百八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八十五至四百八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八十八至四百九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2.djvu/5

麗江府表                 

                     

大清一統志

 麗江府在雲南省治西北一千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七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永

  北廳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怒夷界六百十五里南至大理府賓川州界二百三十五里北至𫎇畨界

  五十五里東南至永北廳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六百三十里東北至永北廳界

  四百八十里西北至西畨界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七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越巂郡西徼地三國漢

 為建寕郡晉以後為寕州隋屬巂州唐因之後入

  於蠻為越析詔唐書南蠻傳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南詔一曰越析詔又越析詔

  居故越析州南詔𫎇氏置麗水節度宋時磨些蠻據此

   元初擊降之元史地理志麗江路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磨蠻些蠻居之

   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江濟磨些負

   固不服四年春平之明統志宋時為磨些蠻酋蒙錯錯所據置察罕章管民官

   至元八年改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麗江路軍民

  總管府二十二年府廢更立宣撫司元史地理志於通安巨津

   之間立宣撫司隸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改麗江土府

   三十年改為麗江軍民府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順治十六年仍改麗江土府雍正元年

   土官設知府屬雲南省今領州二縣一舊有土官木氏世襲

   知府雍正元年降襲通判乾隆三十五年設麗江首縣又改鶴慶府為州并所領劎川州俱歸府轄

  麗江縣附郭東西距七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永北廳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怒夷

  界六百十五里南至鶴慶州界四十五里北至中甸界五十五里東南至鶴慶州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六百三十里東北至永北廳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維西界四百五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置鶴慶州在府東南三百五十五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

  七十里東至永北廳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劍川州界九十里南至大理府賓川州界一百二十里北

  至麗江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永北廳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理府浪穹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

  永北廳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劍川州界一百十五里漢益州郡地後漢改屬永昌郡三國漢屬建

  寕郡唐初為越析詔地貞觀二十三年屬南詔𫎇氏太和時𫎇氏置謀統部後為鄭買嗣所奪後唐

  據於楊干真後晉歸於段思平宋世因之元𥘉内附置鶴州屬大理萬户府至元二十三年置鶴慶

  路軍民府屬雲南行省明洪武中改為鶴慶府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改為州屬麗江府

  劍川州在府城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鶴慶州界四十里

  西至麗江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大理府浪穹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麗江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鶴

  慶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麗江縣界二十里西北至麗江縣界

  五十五里漢益州郡地唐時為羅魯城又名劍川顯慶初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走保劍川更稱劍

  浪治後為南詔所併置劍川節度宋段氏時改為義督瞼元初置義督千户至元中改為劍川縣屬

  鶴慶路明洪武十七年升為州屬鶴慶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屬麗江府中甸同

  知在府北五十五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六十四里東至麗江縣界二百三十里西

  至維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麗江縣界二百八十四里北至四川里塘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麗江

  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維西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里塘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維西界一百四

  十里本唐吐蕃鐵橋節度使地元為麗江路地明為麗江府地 本朝因之吳逆之變以地與達頼

  喇嘛雍正五年來屬移劍川州判駐防其乾隆五十一年改同知仍隸麗江府維西通

  判在府西北五十七里東西距一千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五里東至麗江縣七十里西

  至川藏擦瓦岡界一千八十里南至麗江縣界二十五里北至中甸界三百一十里東南至麗江縣

  界七十里西南至麗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中甸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川藏界七百二十里本唐

  吐蕃鐵橋節度使地元為麗江路地明為麗江府地 本朝因之呉逆之變以地與達頼喇嘛雍正

  五年來屬移鶴慶府通判駐防其地乾隆三十五年鶴慶改州通判亦屬麗江仍駐維西

 ︹形𫝑︺横連千里雄據九睒明統天塹則金沙黒水地

  利則鐵橋石門内固大理外控番戎山川明秀

  險阻足據舊鶴慶府志金華為鎮劍水為帶左鎖石關

  右截江嘴劍川州志

 ︹風俗︺衣同漢制俗不頮澤板屋不陶焚骨不葬帶刀

  為飾服食儉約明通士習雅飭民風淳朴舊郡

 ︹城池︺麗江府城周四里門五 本朝雍正元年築乾隆十六年鶴慶州城

  周四里有奇門四濠深五尺明洪武十五年因舊址築永樂中甃以甎 本朝康熙中修雍正七年

  乾隆十六年累修劍川州城周三里門四池深五又明洪武中築崇禎中甃以甎 本

  朝康熙中修雍正七乾隆十九年累修中甸城周二里門四 本朝雍正六年築乾隆二

  十四年修又有阿敦子浪滄江其宗喇普奔子欄格等四土城俱雍正八年築設兵駐防雄西

  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本朝雍正六年

 ︹學校︺麗江府學在府治北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建於府治東雍正三年改遷今地入

  學額數八名麗江縣學在縣治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建入學額數七名鶴慶

  州學在州治南舊為府學明正徳十一年建崇禎四年重建 夲朝康熙雍正中累修乾隆三

  十五年改為州學入學額數二十名劎川州學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本朝康

  熙中重修乾隆十一年移建城外西北隅入學額數二十名雪山書院在府治 本朝

  乾隆二年府管學宣修玉河書院在府治西 本乾隆四年復性書院

  在鶴慶州治南明隆慶間建金華書院在劍川州西門外金華山明隆慶間建

 ︹户口︺原額人丁共二千三百四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九名口計五萬

  五千二百四十九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三萬三千二百七十七名口計五千八百五十八户

 ︹田賦︺田地四千四百九十五頃六十五畝有奇額征地丁正雜銀六千六百三十兩一錢六分米一

  萬二千七百六十八石八斗七井四合五勺

 ︹山川︺東山在麗江縣東二十里一名呉烈山峯巒起伏環拱郡治通志有呉烈山神祠在東山

   阿那山在縣境廢寶山州南二十五里上有阿那和故寨又州北八十里有珊蘭閣山

   三臺山在縣南十五里三峯聳秀為郡之案山馬左墅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土

   人常為牧地珊碧外龍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孤峯聳翠多産箭竹雪盤山

   在縣西南舊蘭州南十里四時常有積雪老君山在縣境舊蘭州西北二十里古名如刺鈞

   山頂有深潭五所土人常放𣯛牛於此謂之牧牛山舊志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一名羅鈞山自番

   界來亘四百餘里金沙環其左瀾滄繞其右世傳老君修丹於此山頂丹竈尚存又有梓潼遺筆在

   巖上乃化書春光洩柳條之句山上有龍潭凡九十犯之風雨輒至福源山在縣境舊蘭州

   北延亘東南五十餘里黄山在縣西峯巒秀美綴若聯珠為郡右翼民居市肆環繞其下中

   通二衢為中甸維西要路𧰼山在縣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府志即鶴慶州𣻌共江源

   雪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楊慎雲南山川志一名玉龍山條岡百里巋嵬十峯上挿雲霄

  下臨麗水山巔積雪經夏不消巖崖澗谷清泉飛流𫎇氏異牟㝷封為北嶽滇載記一名聳雪山其

  山九峯積雪四時玉立萬仭千里望之若在咫尺圖説遥望之若與蜀松州諸山相接或謂之雪嶺

  唐貞元中韋臯約雲南共襲吐蕃驅之雲嶺之外蓋即雪嶺外也通志雪山兩崖壁立金沙江貫其

  花馬山在縣境舊巨津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崖壁上有石色斑斕𩔖花馬因名昔磨些

  詔自名其國為花馬本此通志元世祖滅大理時三睒土酋麥良内附破鐵橋之花馬國以功授職

  即此又金馬山在州東北二十里有石五色狀如馬漢藪山在縣境舊巨津州西北二百八

  十里高萬仭上有三湖各寛五畝深不可測果鋪山在縣境舊臨西縣西今入番界

  頂山在鶴慶州東十七里明統志峯巒起伏南接龍珠山北扺麗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府

  志一名石瑤山高三十餘里遠瞰洱水頂有佛寺郡人於三有望日投弓矢祈嗣月山

  慶州東南二十里積石圍繞形如半月又十里為龍華山林壑深秀石泉迸冽上多梵字一郡之勝

   𧰼眠山在鶴慶州南二十五里有石穴百餘潛洩𣻌共之水入金沙江龍珠山

   在鶴慶州南二十五里明統志前聳後平下有石穴漾共江過焉每𡻕四月郡人祀之以禳水灾俗

   傳昔有龍吸珠於此因名龍珠山 按是山疑即象眠山之連麓而異名者豸角山

   慶州南二十五里以形似故名桃樹江出其下山峯突起建塔于上天馬山在鶴慶州南三

   十里其狀如馬半子山在鶴慶州南一百二十里産礦山北有泉自大凹中石床下湧出伏

   流半里許出為二流民甚利之謂之仙女井方丈山在鶴慶州南一百二十里巍然峻㧞

   山半有洞中有池深不可測水滴巖下若金石音𫎇氏𤥨觀音像於壁故又名觀音山南詔名山十

   七此其一也南接㸃蒼去大理府浪穹縣四十里朝霞山在鶴慶州西南十里常有霞籠

   其頂又西南十里有宣化山又西南二里有馬耳山佛光寨山在鶴慶州西南一百二十

   里昔普顔篤作亂據此覆釡山在鶴慶州西五里為州鎮山形如覆釡峯巒秀㧞南北諸

  山皆拱翼之又有金燈山在覆釡下亦名秀臺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逢密山在鶴慶州

  西二十五里三峯入雲中有青元洞石孔玲瓏伏流相接頗稱奇境每𡻕六月六日逰人燃松炬而

  入乃窮其勝拱面山在鶴慶州西北五里高百仭一峯聳秀拱向州治林蠻環映山多白

  石瑩然如雪又西北二里有石寨山四面皆險頂稍平湯乾山在鶴慶州北三十里產紫

  青崖山在劍川州東十五里上産青石狀如翠屏金山在劍川州南有二山并峙

  一赤色如金一白色如銀謂之金山銀渡相傳其地不可耕夜合山在劍川州南二十里

  形如卧牛劍湖繞山麓而出石寶山在劍川州南五十里層巒峭壁上有石坪方數十畝

  昔為高僧養道之所中有羅漢跡州志山在州西南二十里有石自然具佛座獅象鐘鼓之形梵刹

  凌空花木叢匝最為奇境明李元陽有遊石寶山記中山州志在石寶山南一里巖石壁立鑴

  梵像數百莊嚴經久不變謂之中山石佛旁有石如羣蛙俗呼為聽法蛙又有峻崖名金棲雞在中

  山南二里石面有巨人掌跡其火如箕金華山在劍川州西一里山脉自番界羅均山來

  延亘四十餘里山頂常有紫氣如金為一州之鎮劍和山在劍川州西四里山形如劍

  石羅摩山在劍川州東北七十里峯高百餘丈屹立如巨人狀又名將軍山白芝

  山在維西通判治西北四百二十里冬春積雪梭石坡山在維西通判治北三百餘

  里亂石如梭南松嶺在鶴慶州南二十里鍾賢嶺在劍川州南六里與金華山峯

  巒相土岡在鶴慶州西南十八里南岡在劍川州南二十五里一名羊鼻山俗謂

  㸃蒼山落足於此又有石明月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崖壁上有白石如輪田間水映皎(⿱艹石)明月

  壁峯在鶴慶州東十里羣峯秀異七坪峯在鶴慶州南七十里通志在龍珠山東南

  筆架峯在鶴慶州東北二十里三峯並峙中峯特出如筆架大孟巖在鶴慶州東南

  一百三十里石壁横亘三十餘里形如城郭上多古樹幽禽其相近又有煉場巖巖石疊架數十仭

  大成坡在鶴慶州東南六十八里頂有泉深廣尺許不溢不涸謂之一碗水其西又有小成

  坡為舊順州及大理府并永北廳之孔道金斗坡在鶴慶州西南五十里下有銀泉

  滄江在麗江縣西南三百里明統志源出吐蕃嵯和歌甸流經舊蘭州西北三十里李元陽黒

  水考禹貢導黒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隴蜀之水無入於南海惟滇之瀾滄江潞江二水皆由吐蕃

  西北東與雍州相連接其水皆入南海然潞江西南流蜿蜒緬中内外皆夷於梁州境若不相屬惟

  瀾滄由西北迤𨓦向東南徘徊雲南郡縣之界至交趾入海今水内皆為漢人水外則為夷緬禹之

  所導於以分别梁州界者惟瀾滄之水足以當之元史至元八年大理勸農官張立道使交趾并黒

  水跨雲南以至其國此亦一證隴蜀滇三方鼎立雍以黒水為西界對西河而言也梁以黒水為南

  界又對華陽而言也惟三危之山不可攷耳禹貢錐指瀾滄居河源之東黒水自三危而南則必入

  於河矣安能越河而南與瀾滄相接以入南海瀾滄非雍州黒水之下流甚明滇志瀾滄江源出嵯

  和歌甸之鹿石山一名鹿滄江亦曰浪滄江亦作瀾滄水南入大理府雲龍州界 按與圖源出西

  二十二度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土名苦克噶巴阿林之東北卓爾長阿林之西二源合而東南流會

  諸水經𫎇番怒界入府境你那山西又南經樹苗汛小甸塘上江汛西怒江在縣西通志源

  出西域經怒夷地故曰怒江入府境西訛為潞江又南經野人界入永昌府境 按輿圖源出西二

  十六度北極出地三十二度之布喀鄂模番中大澤也西北流折而東南連滙為澤東南流會諸水

  經數千里從怒夷界流入府境金沙江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吐蕃界自舊巨津州流

  入府境環府境三面流入廢寶山州境繞而南入鶴慶州界即古若水也又名神川山海經南海之

  内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水經注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黒水之間厥木所植水出其下

  故水受其稱焉若水沿流間關蜀土唐書南蠻傳貞元九年南詔異牟尋大破吐蕃於神川遂斷鐵

  橋又吐蕃破麟州韋率督諸將分道出或經神川納川元史地理志麗江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

  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江濟明統志古名麗水源出吐

  蕃犁石下名犁水流經巨津通安寶山三州明張機金沙江源流考金沙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

  下謂之犁牛河即古麗水其流經吐蕃鐵橋城東經麗江府巨津寳山二州又東經鶴慶永北姚安

  又自武定州北界經犁溪州𫎇氏僭封四瀆之一即此 按輿圖金沙江源最遠其地在西二十七

  度半北極出地三十五度零土名勒冩烏藍打普蘇阿林東麓東南流會諸水經𫎇番界入府境西

  北邊界之塔城關東又東南經巨甸汛東又東南經橋頭汛北又南經石鼓汛北又東北經石門關

  阿喜汛北又東北繞雪山北麓而東南流又南經府境東東北受無量河水又南流入鶴慶界其源

  較黄河源所出又遠過之漾共江在鶴慶州東五里源出麗江府南界流經劍川州東南至

  龍珠山入石穴復出注金沙江通志一名鶴川濶十餘丈自麗江之清溪入州東北盤折五十餘里

  溪流衆水趨赴於此其自西北來會者曰石洱河自東北來會者曰大水𣻌泉自西來會者曰落鐘

   河長康河温水河銀河桃樹河至象眠山麓羣峯環合瀦而為湖名𣻌共湖入石穴中伏流三里而

   出名腰江東流入金沙江長康河在鶴慶州南十里源出城西黒龍潭州南田多資灌溉册

   説在城西南黒泥哨南至長康里名長康河東流注𣻌共江温水河在鶴慶州南十五里

   源出宣化山麓合州東南三莊河入𣻌共江南供河在鶴慶州南二十里一名銀泉發源

   金斗坡瀕河為大溝引水而北者四引水而南者二謂之南供渠溉田數萬亦東流入𣻌共江

   木箐河在鶴慶州南一百十里源出馬耳山流入金沙江落鐘河在鶴慶州西南

   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龍湫截官道而東上有落鐘橋相傳唐時有僧自葉榆舁所鑄元化寺鐘歸及

   橋鐘墜水中取之不𫉬因名桃樹河在鶴慶州西南二十五里源出豸角山流入南山巖

   穴中居民引水溉田謂之桃樹渠𮗚音山河在鶴慶州西南一百里源出黒泥山神二

   哨入大理府浪穹縣會安河石洱河在鶴慶州西北十里册説源出石寨山會白龍潭水

  為石洱河大橋頭河在劍川州東二里即古之合惠尾江亦曰黒惠江南入劍湖遇潦泛

  桃羌河在劍川州南三十里東南流入於漾濞江沙溪河在劍川州南六十里

  源自劍湖流出南流㑹彌沙浪河彌沙浪河在劍川州南一百里白水場與劍湖水滙

  而南流入大理府浪穹縣界老君潭水在縣境舊蘭州西北老君山下其水流入鶴慶

  州劍川州境注於劍湖春水有四一在鶴慶州東七里石朶河自石板中出一在鶴慶州東

  南三十里龍珠山麓一在鶴慶州南觀音山東南十里石碑坪一在劍川州南七十里沙雞村每春

  水盛有硫黄氣郡人於二三月間和鹽梅椒葉飲之謂能袪疾鸚哥水在鶴慶州東南七十

  里水自石崖注下常有鸚鵡懸崖仰飲故名崖場水在劍川州西一里源出老君山流入

  劍川湖在劍川州南五里亦名東湖周廣六十里尾繞羅魯城流為𣻌濞江亦曰濞溪

  江俗呼為海子𡻕辦魚課州志劍川在州南十五里即劍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故名西

  湖在劍川州西一里金華山麓秋水時與東湖相連至冬水落民始播種下流入大理府浪穹縣

  羅牧社海在鶴慶州西十里觀音山西周𮞉八里舊有魚課隸劍川州河泊所

  溪在麗江縣東南即𣻌共江之上源也有二源一出東山一出雪山至縣東東圖里合流繞縣治

  南灌溉甚溥册説清溪源出雪山會清源渠象二水流入鶴慶州界為𣻌共江白石溪

  境舊蘭州南中多白石下流入瀾滄江 按輿圖有工江即瀾滄支水自風羅山東流折而南經工

  江汛西又南經河西汛西北又東南經汛東有麥雞河自東來注之又東南經通甸西北又東南經

  分江塘西又西南經舊蘭州東南有水自蘭州南東經之又南有磨刀河自東來注之又南為白石

  江又南經彌沙井西又東南與濞水合舊志新通志俱未載龍潭在縣西南十里廣數畝深

  不可測四畔草結如葑牌履及一方三方皆動人或近之風雨輒起大水潭在鶴慶州東九

  里一名大水漾泉出東山麓周二百餘丈溉田甚溥龍潭在鶴慶州者十有五其流入𣻌共江

  者曰黒龍青龍白龍西龍龍寳吸鐘石朶香米北𣻌柳樹又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流入金沙

  江者曰龍公渟蓄極深者曰大龍皆隨地衍注民田賴之在劍川州境者有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

  仙女煉曰隔渼曰建和曰白難陀俱流入劒湖曰花叢曰白龍曰青龍俱流入湖尾諸葛池

  在劒川州北四里相傳諸葛亮南征飲馬於此石菜渠在劒川州南灌溉甚溥又有連漢墩

  甸和頭二水塘俱瀦水溉田温泉在廢通安州南八十里地名阿失村水沸如湯春冬可浴

  苦泉有二一出吳烈山澗内一出鶴慶州南刺沙村味皆微苦飲之謂能除疾諸葛泉

  在鶴慶州南一百四十里羅陋村相傳諸葛亮駐師之地泉均二流甚為民利白石渼泉

  在鶴慶州東北十里又小柳場泉在東北十五里西墩泉在東北三十五里温泉在鶴慶州

  有三一在煉場巖一在觀音山一在觀音山驛南在劎川州者亦有三一在州南三里一在州南百

  里一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浴之可以療疾靈泉在劎川州南五十里出石寳山頂石崖中甚寒

  冽不涸不盈每春遊人飲之謂可愈疾龍馬井在鶴慶州東南一百里水甘冽又城西南

  八里有菩提井城南一百三十里有仙女井麗江鹽井在麗江縣境有鹽課大使駐此

  彌沙鹽井在劎川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有鹽課大使駐此又橋後鹽井在州西南一百四

  十里舊設鹽課大使今裁

 ︹古蹟︺劍川故城在劍川州境元史地理志劍川縣治在劍川湖西夷云羅魯城按唐史南

  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𫎇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

  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徒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至叚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

  四年内附七年立義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罷千户立劍川縣隸鶴州明衞炳州治記元初高氏請劍

  川為縣今柳龍充即其治元季土酋楊慶要於雲南梁王以縣為州洪武十四年戡定雲南沿舊為

  縣未幾普顔都旅拒慶弟楊奴潛詣軍門欵附因命知州事而劍川還復為州即上登之廣明寺為

  治㝷又創治於下登羅魯城背山阻水險僻湫隘遂負固以起妄圖克平後仍於廣明寺設州二十

  三年州判趙彦良遷治於柳龍充始復舊制州志羅魯城在州南十五里唐時有此城即瓦窑村址

  羅魯蠻云海也鐵橋城在麗江縣西北舊巨津州北一百三十里鐵橋南唐書天寳初南詔

  叛唐于磨些九睒地置鐵橋跨金沙江以通吐蕃來徃之道貞元十年異牟尋歸唐襲破吐蕃鐵橋

  十六城十五年吐蕃襲南詔分軍屯鐵橋南詔毒其水人畜多死元史地理志磨些二部皆烏蠻種

  居鐵橋明統志鐵橋之建或云吐蕃或云隋史萬𡻕及蘇榮或云南詔閤羅鳯異牟尋歸唐時斷之

  以絶吐蕃其處有鐵橋城吐蕃甞置鐵橋節度于此府志橋所跨處穴石錮鐵為之冬月水清猶見

  鐵環在馬城在鐵橋南吐蕃十六城之一今遺址尚存望徳城在劍川州南三里周五百

  丈叚氏所築今為民居名水寨村又東北六十里有達子城即𫎇古入大理駐師處通安故

  州今府治元置屬麗江路元史地理志通安州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睒僕繲蠻所居其

  後磨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内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

  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通志今府治在大研廂明洪武

  十六年土知府木得修建 本朝省通安州入府寶山故州在縣東二百四十五里元

  置屬麗江路元史地理志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面昔磨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

  居此二十餘世元世祖征大理自卡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

  和羅噶至元十四年以大匱等七處立寳山縣十六年升為州明統志唐時磨些蠻兄弟七人據七

  寨曰大匱曰羅邦曰羅寺曰礙場曰卡頭場曰當波羅場曰當將郎俱在寳山州境府志元初内附

  後改州明因之 本朝省入府 和羅噶舊作忽魯罕今改正故蘭州在縣西南三百六十

  里元置屬麗江路元史地理志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

  唐為盧鹿蠻部至叚氏時置蘭溪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内附隸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

  州明統志唐時獹蠻所居名羅眉州閤羅鳳嘗徙之於鄯闡陽城堡宋時叚氏以董慶者治之後有

  周姓者强盛遂與董分為二部以江為限洪武十五年嘗改屬鶴慶後仍屬麗江府在府西三百六

  十里 本朝省入府巨津故州在縣西北三百里元置屬麗江路元史地理志巨津州昔

  名羅波九睒北接三川鐵橋西隣吐蕃按唐書南詔居鐵橋之南西北與吐蕃接今州境實大理西

  北陬要害地磨些大酋世居之憲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睒立巨津州葢以鐵橋自昔為南

  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府志古西番地唐時為羅波九睒樸獹二蠻所居後磨些蠻奪其地南

  詔又并之屬麗水節度元初内附後改置州明因之 本朝省入府廢副州在鶴慶州境元

  置明初省明統志府境有廢副州及廢水按州二州皆元置而元志不載臨西廢縣

  西北元至元十四年置屬巨津州明洪武中改屬麗江府正統中廢廢鶴慶所在鶴慶州

  北明洪武二十年建隸大理衞 本朝康熙五年裁今州北門月城即舊守禦所松桂營

  在鶴慶州南六十里明傅友德征佛光寨駐兵於此白馬寨在縣西北明統志在巨津州南

  二里唐姐羌白馬氏之裔居此清涼閣在鶴慶州南一里閣下有池中壘石山前架小橋

  清虛閣在鶴慶州北八里明知府馬卿建知府吳堂記閣跨白龍祠山麓山亘數十里最高

  一峯名金山項下流泉注滙為白龍潭閣面東侵水潭二丈許左洲右石象跪石在鶴慶州

  北八里石如狼牙相傳元世祖自麗江石關乘一白象至此象跪不行故名

 ︹關隘︺坵塘關在麗江縣舊寳山州境一作泥塘關通志在府城西二十里郡之門户又有把

  塘關在巨津州北境俱與𫎇番分界石門關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書韋臯傳貞元九年

  遣幕府崔佐時由石門趨雲南復通石門南道明統志傅友德畧定麗江破石門關明史洪武十八

  年巨津州土酋河奴聰叛襲刼石門關吉安侯陸仲享討之復其關二十四年木𥘉守巨津州石門

  關與西番接境既襲職無守之者沐英請以初之弟虧為千夫長戍守從之通志明洪武十七年

  巡司守禦今裁雪山門關在縣北明統志在巨津州東北舊名越滅根𨵿當吐蕃磨些之

  界極為險峻宣化關在鶴慶州南二十里宣化山上舊有廵司今裁觀音山關

  在鶴慶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巡司今裁在城驛在鶴慶州南明洪武十五年設土驛

  丞今

 ︹津梁︺東圓橋在麗江縣東南五里跨清溪上以石為之萬鈞橋在縣南三里

  山橋在鶴慶州東五里又東十里為火龍潭橋金燈橋在鶴慶州東南二十里

  鰲橋在鶴慶州南一里又里許為新生橋又南有迎貴橋又州南五里有落鐘橋跨落鐘河

  鶴川橋在鶴慶州南十里地名長康里為徃來通衢又南四里為石固橋又南有永濟橋又

  有濟川橋又南二十五里有通濟橋天生橋在鶴慶州南一百二十里又南五里為觀音山

  鎮遠橋在鶴慶州西門外又西四十里為清水江橋周官屯橋在鶴慶州

  北七里又北八里有象跪石橋又逢密橋在州西三十里勸農橋在劍川州東一里又東二

  里有平濟橋羅城橋在劍川州南十五里又南十里為桃羌橋跨桃羌河柳色橋

  在劍川州北半里相近者為巖江頭橋顛場頭橋在劍川州北十五里達府城

 ︹隄堰︺龍寶隄在鶴慶州境龍寶潭下周四百餘丈西墩泉隄在鶴慶州境

  柳場壩在鶴慶州境老君水壩在劍川州西舊有上下二壩今廢

 ︹陵墓︺︹明︺段高選墓在劍川州西門外楊朝棟墓在劍川州石龍山西南三

  

 ︹祠廟︺北嶽廟在麗江縣西北二十里雪山麓相傳昔有人於山中得異石負而歸至此少憇

  重不可舉鄉人神之為立異石祠及封山為北嶽以此石為嶽神元世祖封為大聖北嶽定國安邦

  景帝至今祀之潁川侯廟在鶴慶州南松桂營祀明傅友德水洞祠在鶴慶州

  南象眠山下西龍潭祠在鶴慶州西又龍寶黒龍白龍諸潭皆有祠武侯祠

  在劍川州北昭忠祠在劍川州西門明萬厯間勅建祀段高選又麗江縣昭忠祠 本朝

  嘉慶八年建

 ︹寺觀︺福國寺在麗江縣西北雪山西南麓舊名解脱林明天啟時賜此名龍華寺

  在鶴慶州東南十八里元至正中建元化寺在鶴慶州西南半里昔𫎇氏因梵僧啒哆卓錫

  通水遂建此寺蘭若寺在鶴慶州境觀音山驛西南三里中有石洞極深飛泉瀑布

  龍寺在劍川州南五里石壁之上有生成觀音像廣明寺在劍川州南十里蒙氏時

  太元宫在鶴慶州南明隆慶間建規制宏敞藻繪奇麗為州境寺觀之最積慶

  觀在劍川州西南三里明洪武間建萬松觀在劍川州西二里

 ︹名宦︺︹元︺章吉特穆爾麗江人從世祖征大理屢戰有功賜名章吉特穆爾任北勝府

  知府兼管麗江宣撫司事民夷咸服焉 章吉特穆爾舊作章吉帖木今改正麥良父宗見人

  物良附元世祖為察罕章管民官擒段興智功列烏哩特哈達之右以副元帥佩虎符鎮磨些又破

  鐵橋城花馬國加授銀印為提調諸路統軍司 烏哩特哈達舊作兀良合台今改正︹明︺阿

  得元時麗江宣撫司副洪武十五年兵下雲南率衆歸附改姓木十六年開設府治授麗江知府

  本年兩番刧瀾滄江得引兵却之又破石門關寨授世襲土知府又從征巨津擒阿奴聰于吐蕃斬

  偽元帥朱保得死子初襲從征麓川有功高賜鶴慶人仕元為義兵萬户洪武中率衆來歸招

  安助餉授通安州同知世襲羅克蘭州人仕元為萬户洪武中率衆來歸以軍功授蘭州土

  知州其孫羅牙從木初征伯刀干孟亦著軍功陳敬鹽城人洪武中署劍川州事隣冦來攻力

  林遒節莆田人厯官瀘州知州正統間鶴慶土知府高倫暴虐靖遠伯王驥奏革之薦

  遒節為流官知府撫蠻民有恩壇廟驛鋪多所修建胡信丹徒人正統間知鶴慶府耿介清儉

  有興學造士之功王珉錢塘人景泰中知鶴慶府凡三載有麥秀兩歧之瑞劉讓

  人宏治中知劍川州能除民害民頌其德劉珏内江人正德間知鶴慶府𡻕凶盗起捐金設賑

  以活飢民羣盗解散馬卿林縣人嘉靖間知鶴慶府築隄防興水利與諸生講學多所造就

  姚大英烏撒人以永昌府推官攝鶴慶府事幾二年清介不染毁滛祠清吏弊及去士民泣

  送有至數百里外者方啟念巴陵人嘉靖中知劍川州恤民疾苦有愷悌聲越民牧

  貴州人嘉靖間授劍川知州居官有善政百廢具舉去任日民咸思之木増阿得八世孫萬

  厯間襲麗江知府值北勝州搆亂増以兵擒首逆高蘭三殿鼎建輸金助工増陳十事下部議可朝

  廷嘉其忠誠特加參政秩給誥命祁汝東山隂人萬厯中知鶴慶府先是北衙礦課累及

  里甲會恤使江盈科至汝東極力詳請蠲免民賴休息余廷檟鄞縣人知鶴慶府興利除

  害嚴戢吏胥初至見民間爭訟猥細不情以片言麾之久之民悟訟息李光芬忠州人萬

  厯間任順州知州創州城社學墾田增賦陳開泰廣東人任鶴慶府值𡻕飢賑粥全活無算

  罷耗羨絶請託百廢具舉

 ︹本朝︺孔興詢山東曲阜人康熙三十六年通判府事時學校未設興詢力請開學造士捐俸

  創建學宫化導夷民咸知詩康熙五十五年入祀名宦金培生襄平人康熙間知鶴慶府

  事問民疾苦凡地方旱澇宣洩之利身親任之設義學十餘所敎習生童在任三年奸民斂手折獄

  不冤士民思慕之

 ︹人物︺︹元︺麥宗通安州磨些人生七𡻕即知文字及長凡吐蕃白蠻諸種皆有書契無不通曉

  旁及鳴禽亦解其語葢介葛盧之流也相傳曾入玉龍山飲盎漿遂得夙慧蠻中稱為異人

  惠直鶴慶人為本路總管有德行衆所愛戴︹明︺趙和字達道鶴慶人以貢生任銅仁

  訓導以孝弟敎人人信愛之丁内外艱當别𥙷銅仁諸生兩次乞還舊任俱報可致仕歸生徒遮

  泣送後學道胡貴時榜其行於明倫堂子子僖由舉人訓導臨安人皆重其模範超遷南陽府同知

  入兩地祠祀著有碧莎蛙鳴二集李繼兒鶴慶前所百户正統中從征麓川力戰死子轅

  痛父死𡚒入賊營亦死靖遠伯王驥以事聞詔遣官諭祭贈繼兒武畧將軍副千户轅忠顯校尉管

  軍千户鎮撫仍錄其子孫優加賞賚張勉字希安劍川人宏治中任黔江知縣有膽畧至未匝

  月平巨寇又請于上官止督運民頼以安明年卒于官將屬纊妻問何以歸櫬曰寄葬重慶可也士

  民哀之士子受其敎者稱為龍溪先生趙德宏字有容鶴慶人正徳間舉人孝友謙恭父

  殁于京師德宏徒跣偕傭人負柩歸既葬廬墓三年時稱其孝厯官所至以清白稱判順慶決疑獄

  三事洗十餘人冤及知潼川積贖鍰得粟萬八十石以濟𡻕凶累官鶴慶長史子恩能繼父志德宏

  卒亦廬墓三年事繼母盡孝楊敘年鶴慶人正德中隨父斌之京至天津為賊所執欲殺

  之敘年哀號求代賊感悟並得免朱珮字鳴朝鶴慶人正德中進士初任大理寺評事平反

  冕獄出為貴州僉事調停驛傳民頼以安厯廣東叅政平猺冦禦盗賊定交南莫登庸逆叛陞陜西

  按察使致仕居鄉恂恂若未嘗為官者彭富字仲禮鶴慶人嘉靖中進士由知縣至貴州巡

  撫厯官三十餘年所至有聲致仕歸家無贏産蔬食敝衣恬然自適木公字世卿麗江人襲土

  知府性嗜學以琴書自娯所著有雪山詩集楊全劍川人父繼宗為土官下役海真所殺時

  全方在襁褓及長知父冤佯拜海真夫婦為父母一日治酒邀真俟飲酣殺之不果乃潛入麗江適

  麗江土官欲遣人入京奏請全願徃因發其事海真死于獄尹端字正之劍川人性剛介動

  必循禮以吏授清浪衞知事發摘無遺䟽指揮蔣維賢以下不法十餘人當道以再來楊震日之常

  曰端生平不愛官不愛錢不愛命任人誹謗軍士每舉手加額曰尹青天弟竭亦司吏耿介如其兄

  任敘南衞經厯累官通判所至有異政張宗載字一凝鶴慶人萬厯中進士知江津縣值

  採山運餉諸大役咄嗟而辦楊應龍以兵萬人應調覈其實多虛宗載俟其成列以數示之應龍驚

  服後召入為御史以不能隨人俯仰乞歸事母楊方盛字大豫鶴慶人萬厯中進士知大冶

  縣縣多巨猾獷悍難治不數月刑清訟理考授御史天啟初巡按河南鋤奸剔蠧風采赫然巡視長

  蘆補京畿道適遇奢安之叛條陳邊事甚悉廷議韙之厯官户部侍郎總督糧儲楊朝棟

  鶴慶人萬厯中進士為禮科給事中時值魏璫煽虐屢疏抗劾削奪歸里後𥙷吏科遷光禄寺卿其

  諸疏與楊左爭光焉段高選字讓予劍川人萬厯中進士任巴縣知縣會奢賊亂闔門死節

  賜祭葬謚恭節廕子暄錦衣衞千户陳奇猷字襄宸劍川人天啟中進士累擢御史疏陳滇

  事甚悉因彈主政貪穢為所擠落職道卒

 ︹夲朝︺梁健值鶴慶人順治己亥奉父避兵父𬒳執健值叩頭乞哀願代父死賊遂殺之而釋

  木懿麗江土知府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將叛計由中甸外結𫎇番西連川陜道必出麗江

  因調懿至省煽誘廹脅授以偽帥堅志不從羈省七年辛酉 大兵復滇遣其孫㙓首先投誠隨師

  効力立有戰功李夢頎鶴慶人少耽書籍兀精易理下筆千言絶無蹊徑嘗云文不秦漢詩

  不漢魏不可為作者晚年悉屏去專研理學總督范承勲徴之不至所著有希顔錄自知錄名賢格

  言小寒山集同郡諸生孫相少以詩文著名晚契伊洛淵源著有説石山房集碧磊集驢背集行世

  李衍芳鶴慶人康熙中舉人呉三桂反遁又山三桂物色之不可得賊平知廬江縣以母老

  蔣綱字國器鶴慶諸生博學多隂德康熙辛酉呉三桂潰將呉國柱奔鶴欲入城肆掠至

  松桂脅綱引路 大兵未至郡皆惶恐綱登三庒坡指城西石灰冡紿之曰提督諾謨圖領滿漢兵

  自劍川來已劄營西山下矣國桂遥望之若無數營盤遂信乃自河東遁城頼以全至今有白墳駭

  走長毛之語時稱其功

 ︹流寓︺︹明︺卓全節福建侯官人洪武間兵科給事中以建言謫戍鶴慶因家焉車文

  琮臨川人父業商寓籍劍川文琮㓜勤學登賢書知彭山縣有亷聲卒于官鶴慶人士多出其門

 ︹列女︺︹明︺木青妻羅氏麗江人青為土知府忽卧病氏竭力調䕶卒不起䘮中有番冦

  來犯氏曰彼以我新䘮子在襁褓欺我婦人無能為耳乃涕泣誓師親擐甲躍馬先士卒一鼓克敵

  邊鄙以安事姑盡孝敎子以忠勤稱年五十一終部民追思立石紀其功許喬遷妻樊

  氏鶴慶人喬遷卒於京氏年十八舅姑欲奪其志氏剔目割鼻以死自誓龎大治妻

  陶氏鶴慶人年二十二夫卒無子家貧姑老氏紡績養姑有欲奪其志者泣血自誓姑年八十

  卒氏葬如禮李醜妻里氏鶴慶人年二十二夫殁子未週𡻕遺腹復生子後相繼殀

  氏矢志不渝守節五十餘年楊嗣光妻阮氏鶴慶人年二十二明末隨夫任陽宗

  因兵亂返鶴慶至洱海亂兵四至避石硐中為所𫉬氏奪刀自刎李樂道妻楊氏

  劍川人樂道為諸生事繼母孝楊事繼姑如其夫樂道疾篤𥸤天求代及卒葬畢遂縊以殉

  周妻張氏劍川人未嫁夫卒氏欲往弔父母不許氏伺間走詣夫塜自縊

 ︹本朝︺周應祥妻范氏麗江人夫亡氏年二十五孝養翁姑敎子成立與同縣李繼恒

  妻寸氏楊成初妻趙氏均乾隆間 旌楊述文妻施氏鶴慶人夫亡氏年二十七

  孤守志與同州趙履上妻張氏潘宗洙妻林氏高景隆妻蔣氏童其昌妻蔣氏吕月先妻梅氏高

  景燦妻李氏趙𥙿仁妻楊氏毛國翰妻居氏楊廷鳳妻楊氏楊飛熊妻李氏楊裔旺妻羊氏劉雄妻

  趙氏均乾隆間 旌李報甲妻趙氏劍川人與同州王治妻羅氏俱以未婚守志於

  乾隆間 旌楊續曽妻王氏劍川人年少夫亡守節敎子與同州楊發祖妻沈氏

  楊清溢妻李氏王瑜妻趙氏歐陽晉妻段氏李愈焻妻趙氏董性妻段氏楊璜妻陳氏李可禎妻阿

  氏樊時妻趙氏何錫麟妻尹氏楊文㑹妻羊氏均乾隆間 旌和錫瑞妻蘇氏

  人夫亡守節與和保泰妻楊氏均嘉慶間 旌曾成林妻王氏鶴慶人守正捐軀嘉

  慶間 旌張貴興妻楊氏劍川人夫亡守節與同州蕭恕妻周氏王熥妻蕭氏均嘉

  慶間 旌

 ︹仙釋︺︹唐︺贊陀啒哆尊者西域僧自摩伽國來又號摩伽陀結茅於郡之峯頂山郡

  地舊為澤國贊陀以法洩水山石迸開水遂奔洩

 ︹土産︺鹽明統志雪盤山有鹽井元史地理志金沙江出滇畧磨些蠻出麝香

  滇畧磨些蠻出無芒𮮐通志出舊寶山州穗無芒而實圓犛牛尾可作纓葡萄

  通志出府境者佳琥珀 滑石 自然銅 青石 漆

  花馬石俱府境出海棠果劍川州出𩔖花紅而小味酸青銅魚出𣻌共江

  中細鱗長不盈尺夏月始出榧子劍川州出石耳通志形如木耳感極清之氣而生久

  食延









                           總纂官顧 蒓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曽 烒恭   校

普洱府表                 

                     

大清一統志

 普洱府在雲南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六百八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四十里東至

  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順寕府界四百三十里南至緬甸界一千五十里北至鎮沅直隸州界

  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老撾南掌界一千四百一十里西南至緬甸界一千三百里東北至元江州界

  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景東廳界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四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本古産里地倭泥貂

  蠻雜居之自漢及五代唐宋以來不通中國元世

  祖時伐交趾經所部降之大德中置撒里路軍民

  總管府領六甸明洪武十四年開滇土酋那直率

 衆來歸置車里宣慰司屬元江府後為那崑所據

 本朝順治十六年平雲南編隸元江府雍正七年

  車里宣慰所轄江内六版納地置普洱府隸雲南

  省領縣一

  寕洱縣附郭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威

  遠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思茅界八十里北至鎮沅直隸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老撾南掌界一千

  四百一十里西南至威遠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元江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景東廳界二百

  七十里本古産里地宋以前不通中國元初内附為撒里路軍民總管府地明為車里宣慰司地

  本朝雍正十三年裁攸樂通判置縣為普洱府治威遠同知在府西三百四十里東西

  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本府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順寕府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思

  茅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鎮沅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本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孟連長官司界

  四百里東北至鎮沅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景東廳界一百四十里元置威遠州明開設威遠土

  州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置直隸威遠撫夷清餉同知乾隆三十五年復改

  為府思茅同知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九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猛旺

  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孟連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本府界三十里北至本府界四十里東南至寕洱界

  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江外猛阿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本府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本府界一百

  七十呈本名思茅村雍正七年移府通判駐劄其地十三年裁通判移攸樂同知駐此他郎

  通判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元江州界十五

  里西至鎮沅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本府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元江州新平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

  元江州界六百三十里西南至鎮沅州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元江州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新平縣

  界一百五十里本恭順州地明為他郎寨 本朝順治十八年省入元江府雍正十年設通判駐此

  乾隆三十五年復改為府屬

 ︹形𫝑︺西通車里南接老撾地衍平川天開曠野實南

  陲之屏蔽

 ︹風俗︺民皆𭶚夷性樸風淳蠻民雜居以茶為市

 ︹城池︺普洱府城周四里有奇門四舊土築 本朝雍正九年易以磚乾隆四十五年重修

  威遠城周二里有奇門四 本朝乾隆八年築土城三十二年易以石思茅城

  里有奇門四 本朝雍正九年土築乾隆三十一年改建磚城他郎城舊土築本朝乾隆

  四十六年修

 ︹學校︺普洱府學在府治南 本朝雍正九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寕洱縣學

  未建入學額數附府學内鳳鳴書院在府治 本朝乾隆六十年鳳山書院

  在威遠 本朝乾隆四十年同知趙希充建

 ︹户口︺向因蠻民雜處未經編丁

 ︹田賦︺田地一千七百六十頃七十一畝八分有奇夷田二十七段額徵地丁正雜銀四千六百六十

  五兩四錢四分六釐米五千六百四十三石八升五合三勺

 ︹山川︺普洱山在府境山産茶性温味香異於他産名普洱茶府以是名焉滇程記自景東廳

  行一百里至者樂甸又行一日至鎮沅州又行二日至車里宣慰司又行二日至普洱山光山

  在縣東五里山𫝑雄峙一名錦袍山向有車里頭目居之滇程記蜀漢諸葛亮營壘址存焉

  夀山在縣南五里六茶山在縣南六百五十里層巒複嶺多茶樹䝉樂山

  在威遠同知治北與景東廳鎮沅州接界磊鍾山在威遠同知治北延亘數十里筆架

  山在威遠同知治北形勢峭拔高插雲表玉屏山在思茅同知治西八里羣峯攢列儼

  若屏東山在他郎通判治東十五里上有中嶽廟六祖山在他郎通判治舊新

  化州里許峯巒森秀明統志在他郎司治西鸚哥山在他郎通判治舊新化州西四十里

  高五十里幽深險峻内多猛獸哀牢山在他郎通判治舊新化州西大江之外延亘八百餘

  里為滇山最高處六月氷雪不化馬籠山在他郎通判治舊新化州西一百里蠻酋常結

  寨其上號馬籠部陀崆山在馬籠山北上有砦土酋居之又法龍山在陀崆山北亦險峻

  舊為土酋所居遺砦尚存通志法龍山在舊新化州西北一名象山徹崇山在他郎通判治

  舊新化州西北五十里林木蓊葱巖石峻險延亘一百五十里明統志山與礫閣山並在馬籠他郎

  司治迤陑山在他郎通判治西北二百里舊新化州東山勢來自昆陽連屬不絶又迤

  祖山在州治西與迤陑山對峙明統志在馬籠他郎司治東遮碧靈山在他郎通判治

  北四十五里中有石洞常有奇雲繞䕶每遇災異其鳴如雷礫閣山在他郎通判治舊新

  化州北一百里五峯環列峯北一泉下注斑鳩坡在縣東北二十里高出衆峯即天氣晴明

  常有雲霧封鎖大川原在府境滇程記自光山行二日至大川原廣可千里蠻人豢象於此

  旁有山曰孔明𭔃箭處有古碑蠻人亦謂之孔明碑又行四日始至車里司界西南行八日則八百

  媳婦宣慰司也猛撒江在縣南二百四十里入九龍江九龍江在縣南五里為瀾滄

  江之委自西北流繞山𫝑九嶺相向矯若游龍故名整東江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入猛撒

  小江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發源鐵廠入九龍江谷寶江在威遠同知治西北明統

  志谷寶江自遮放甸流入土州境正統五年麓川叛酋思任發遁入威遠州土知州刁盖扼之於威

  遠江敗之明史威遠州西北有威遠江一名谷寶江下流合瀾滄江南堆江在威遠同知治

  東北自筆架山發源下流合把邊江三江在他郎通判治西南三百里江流三合故名三江即

  瀾滄江下流也江又經車里司東北九龍山下通志上流之東曰阿墨江發源景東廳無量山之西

  曰把邊江即阿墨分流至他郎西又名九龍江又東南合流出車里宣慰司至交趾入南海 按九

  龍江在普洱府西未嘗與阿墨江合三江之名當以李仙江入之府志李仙江在城南三百五十里

  合阿墨把邊二江南入交趾是也漫達河在縣東南九百一十二里繞六茶西南流入九

  清水河在縣南二十里流入普籐會漫達河流入九龍江扒泥河在縣東北

  一百四十里東入漫達河莫𫎇寨河在威遠汲其水澆炭上煉之即成鹽土人以為利

  平湖在縣南五里匯内衆流漣漪澄澈南㵎在縣南四十里繞西北會清水河入猛撒

  平塘在縣南二里龍潭在縣東北五里整董井在府南二百五十里䝉詔

  時夷目叭細里佩劍游覽忽遇是井水甚潔細里以劍測水數日視其劍化為銀後土官襲職務求

  是水沐浴得者皆敬服焉烏得鹽井在府境 本朝雍正七年設鹽大使駐猛烏管理井

  務今磨者鹽井在府境 本朝雍正七年設鹽大使駐整董管理井務今裁

  母鹽井在威遠同知治東 本朝雍正三年設鹽大使駐此嘉慶八年移駐於香鹽井以抱

  母井歸威遠同知兼管香鹽井在威遠同知治東 本朝嘉慶八年移抱母井大使駐此

  改爲香鹽井大使十九年兼管抱母井鹽務更名抱香井大使

 ︹古蹟︺恭順故州在府東北二百四十五里明初改他郎寨土司爲恭順州 本朝順治十

  八年廢州以元江府通判駐劄其地即今他郎通判新化故城在他郎通判治西北二百

  里元史地理志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元江路北所居蠻阿𭶚元初立爲千户屬寕州萬户至元

  十三年改隸元江萬户二十五年屬元江路明統志馬籠他郎本二甸至元間以馬籠并入他郎明

  初置爲馬籠他郎甸長官司直隸雲南布政使司宏治中改爲新化州嘉靖五年築土城萬厯十九

  年改屬臨安府通志 本朝康熙五年併入新平縣今州城故址猶存雍正十年改屬元江府

  日廢部在府城西元史地理志步日部在本縣之西䝉氏立此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明

  史因遠羅必甸長官司西有步日城𫎇氏置元曰步日部明洪武中廢 按元志共二十一部其見

  於沿革者惟羅槃步日馬籠部餘皆不載舊車里軍民宣慰司在府城南七百

  四十五里古産里地吕覽伊尹四方獻令曰産里以象齒短狗獻後周公作指南車導之歸故名車

  里明史車里為倭泥貂蒲刺黒角諸蠻雜居不通中國元大徳中置撒黒路軍民總管府明改車

  里宣慰司 本朝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分車里司所轄内江六版納思茅普籐整董猛烏六大茶山

  橄欖壩置普洱府其餘江外六版納仍隸車里而改屬於普洱府小徹里在車里宣慰司

  東即小車里也明統志車里别部曰小車里嘉靖間車里附於緬外有二宣慰司在大車里者應緬

  在小車里者應漢耿凍路在車里宣慰司境明統志元時車里路軍民總管府領六甸後

  又置耿凍路耿當孟弄二州孟遠箐在車里宣慰司東南又有孟累箐在司西慢法箐在

  司西北皆車里别部也祭風臺在縣南六茶山中相傳諸葛亮於此𥙊風猛烈村

  在威遠東八十里滇紀威遠之地東八十里至猛烈村界南八十里至車里所轄三圈江界西百里

  至猛猛達笨江界北六十里至景東廳蠻折哨界又東至元江府界孔明塔有二一在九龍

  江之西一在九龍江之南有樹名萬年青玲瓏環抱最為奇異諸葛營在思茅東北班鳩坡

  下亮征孟𫉬往來駐軍於此

 ︹關隘︺通關哨在縣北一百九十五里猛班巡檢司在威遠西南三百里 本

  雍正三年置廵檢司一員就近辦理民事今改設威遠知事一員駐此

 ︹津梁︺普澤橋在縣南門外車橋在里茅南十五里係車里孔道木橋有二在他

  郎觀音九道二乾隆十年漫達河渡在縣南九百一十二里通車里路

 ︹隄堰︺龍王廟隄在廢新化州明隆慶間導溪水甃石隄以灌近州田畝

 ︹祠朝︺四堂廟在縣東北馬王廟在四堂廟左程巽隱祠在廢新化州西

  祀明謫他郎甸吏目程本立昭忠祠在縣城隍廟左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𮗚音閣在縣西北臨蓮池上又名蓮臺寺普濟寺在縣北三十里寺在半山

  閒俯瞰城郭臨眺山溪花竹週環煙雲出没

 ︹名宦︺︹明︺程本立崇德人洪武時為他郎甸長官司吏目白蠻為亂單騎入其巢諭以利害

  諸酋感悦未幾復變本立且撫且禦山行夜宿不避險難往來綏輯民蠻樂業如常時

 ︹本朝︺劉洪度廣濟人雍正五年以石屏知州調威遠同知皆有善政事蹟詳見鎮沅州名宦

  章倫紹興人試用州同雍正十年委辦攸樂城工事竣囘至漫蚌村值猓夷叛被圍罵賊被害

      賜祭葬廕陳天申湖廣武陵人普洱鎮把總猓賊叛戰於通關哨死之

      賜祭葬廕

 ︹列女︺

 ︹本朝︺包景運妻趙氏寕洱人夫亡守節乾隆間 旌陳易安妻徐氏

  威遠人守正捐軀乾隆間 旌劉廷對繼妻彭氏寕洱人夫亡守節嘉慶間 旌

  金殿龍妻段氏他郎人夫亡守節與同治黄恩妻李氏均嘉慶閒 旌

 ︹土産︺茶産府境普洱山威遠石青 神黄豆稀痘藥中用之俱寕洱縣

  威遠

永昌府表                 

                     

大清一統志

 永昌府在雲南省冶西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二十里東至順寕府

  順寕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騰越廳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孟定土府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大理府雲

  龍州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順寕縣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天馬關界一千一百一十里東北至

  雲龍州界三百五十二里西北至馬面關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八百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古哀牢國九隆氏居之未

  通中國漢武帝元狩二年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後

  漢永平初於縣置永昌郡治焉三國漢因之晉成

 帝時省蕭齊復置永昌郡南齊書州郡志有名無民曰空荒不立

  廢爲益州總管府地唐初爲姚州雲南郡地通典後漢

  永昌郡即今雲南郡唐書南蠻傳姚州境有永昌蠻居古永昌郡地咸亨五年叛高宗以太子右衞

  副率梁積夀爲姚州行軍總管討平之武后天授中遣御史裴懷古招懷至長夀時大首領董期率

  部落内屬後爲𫎇氏六節度之一徙西爨蠻居之段氏

  高氏皆稱永昌府元初立千户隸大理萬户府至

  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升爲府隸大理路二

  十三年改置金齒等處宣撫司於此元史地理志中統初金齒

  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爲東西兩路安撫司十二

  年改西路爲建寕路東路爲鎮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爲宣撫立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

  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立

  金齒衞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齒衞為軍民指揮使

  司嘉靖元年改為永昌軍民府滇志景泰中設鎮嘉靖中罷

 本朝為永昌府屬雲南省領縣二土府一土州二安

  撫司一

  保山縣附郭東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順寕府順寕縣界一百四十里西

  至騰越㕔界一百七十里南至潞江安撫司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二百五十里東

  南至順寕縣界一百十七里西南至騰越廳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永平縣界一百六十七里西北

  至野人界一百四十七里本漢不韋縣屬益州郡後漢為永昌郡治晉省齊復設永安縣為永昌郡

  治不韋屬焉梁以後廢元為永昌府治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永昌金齒二千户屬金齒衞正德十四

  年改設新安千户嘉靖元年始置保山縣為永昌府治 本朝因之永平縣在府城東北一

  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𫎇化廳界一百八十里西至保山縣界五

  十五里南至順寕府順寕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八十里東南至蒙化廳界六十里

  西南至順寕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雲龍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山縣界五十里本漢益州郡

  地後漢置博南縣屬永昌郡晉省蕭齊復置梁以後廢唐時蒙氏置勝鄉郡段氏因之元初立永平

  千户至元十一年改為縣屬永昌府明洪武二十三年改屬金齒衞嘉靖二年仍屬永昌府 本朝

  因之有土縣丞馬氏世襲孟定土府在府東南八百七十里東至順寕府雲州界西至木

  邦界南至孟連長官司界北至鎮康土州界自府治東北至省城一十八程本古蠻地名景麻甸元

  至元十六年立孟定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隸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改置孟定土

  府 本朝因之隸永昌府土官罕氏世襲灣甸土州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

  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順寕縣界二十里西至猛波羅界三十里南至鎮康土州界二十里北至保

  山縣界七十里自州治東北至省城二千里本古蠻地名細睒元中統初内附屬鎮康路明洪武十

  七年置灣甸土州永樂元年改為長官司尋仍改為州 本朝因之隸永昌府土官景氏世襲

  康土府在府南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順寕府順寕縣界四

  十里西至潞江安撫司界七十里南至耿馬宣撫司界六十里北至灣甸土州界五十里自州治東

  北至省城二十三程本古蠻地名石睒黒𭶚所居元中統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鎮康路軍民總管

  府領三甸隸金齒等處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為鎮康土府十七年改為土州 本朝因之隸永

  昌府土官刁氏世襲潞江安撫司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五里東至保山縣界十五里

  西至騰越廳界六十里南至芒市界一百五里北至保山縣界一百五十里本後漢永昌郡地舊名

  怒江甸訛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遠路軍民總管府治怒江甸隸金齒等處宣撫司後為麓川

  宣撫司所據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柔遠府二十三年改為潞江長官司永樂九年升安撫司屬永昌

  衞土官線氏世襲本朝因之屬永昌府

 ︹形勢︺北接大理東界瀾滄明統滄江怒水為襟帶於

  東西九隆三崇作屏藩於前後據八關三堡之形

  勝扼三宣六慰之咽喉

 ︹風俗︺風俗敦直漢諸葛亮表衣冠禮儀悉傚中土明統

  務農桑女勤織絍

 ︹城池︺永昌府城周十三里有奇門入有濠舊土城唐天寶中南詔皮羅閤所築西倚太保

  山麓段氏因之元至元閒修明洪武十五年又因舊址重修尋廢十八年改甃磚石又於太保山絶

  巘為子城設兵守二十八年闢城西羅太保山於城内 本朝康熙中累修永平縣城

  周三里有奇門四引江水為濠舊與永平守禦同城明洪武十九年立木柵跨銀龍江上二十六年

  易以

 ︹學校︺永昌府學在府治西明嘉靖二十六年改建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保山縣學在縣治北明嘉靖十一年建 本康熙九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永平

  縣學在廢守禦所西明嘉靖十二年改建 本朝康熙八年遷西山下三十一年復還故址入

  學額數十二名保山書院在府學明倫堂左側明嘉靖間知府楊朗建永保書

  院在府城内知府徐本僊建見羅書院在保山縣治明萬厯閒建博南書院

  在永平縣學前

 ︹户口︺原額人丁共一萬五百三十一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十六萬九千五十三名口計二萬七千七

  百一十七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八萬二千五百四名口計一萬四千三十九户

 ︹田賦︺田地二千四百九十五頃二十五畝四分額徵地丁正雜銀八千九百五十五兩四錢六分九

  釐米一萬五百一十八石六斗五升七勺

 ︹山川︺太保山在保山縣内郡之鎮山也舊志舊時府城西倚山麓洪武中於山之絶巘為子

  城設兵以守尋闢城之西羅山於内府志嵯峨東向横亘數里山巔平衍可習騎射林木蒼翠嘗掘

  地得巨磚上有平好二字相傳為諸葛武侯所遺寶葢山在太保山後以形似得名山勢

  崚嶒為衆山之冠羣峯層疊皆此山支裔又有五福山在寶葢山北二里滇志寶葢山右二里曰梯

  山左曰玉壺山有石竇流泉甚清每白雲從澗底起穿掛山椒如玉壺然安樂山在保山縣

  東二十五里夷語訛為哀牢孤峰秀聳延袤三十里絶頂有石巉巖如人坐懷中府志絶頂一石有

  二穴相去一寸五分名天井土人於春首視穴水盈縮卜嵗豐歉相傳武侯鑿以濟軍者山下有一

  石二泉出焉一温一涼號為玉泉故又名玉泉山峽口山在保山縣東南十里通志下有

  石洞廣二丈洩一郡之水陰流地中達施甸枯柯河下入瀾滄江府志洞多魚又名魚洞法寶

  山在保山縣南十里府志法寶山勢接九隆而沙河限之異牟尋於此建法寶寺故名卧獅

  山在保山縣南十五里滇畧山以形名袤二里俗號卧獅窩舊志下有芭蕉洞石乳垂結如花又

  名石花洞洞南即官市山也縣志山北有官市堰秀巖山在保山縣南廢施甸長官司東

  南二里巖下出泉注於小羅窰河北流經峽口洞入瀾滄江又東二里有摩蒼山一名施甸山孤

  聳秀又秀巖山西七里有石柵山又司西北二十五里有當歸山又十五里有新栅山茨竹

  坪山在保山縣南舊鎮姚所南三十餘里接猛波羅界屋牀山在保山縣南七十里

  滇程記由永昌過蒲縹驛經屋牀山箐險路窄馬不得行過山至潞江之外為高黎共山九隆

  山在保山縣西龍泉門外十里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婦沙壹居牢山捕魚水中觸沈木有感

  懷姙十月産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龍出水上九子驚走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䑛之其母鳥

  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生十女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漸相

  滋長世世相繼明統志有九嶺又名九波嶺溪沙河源出此府志諸葛亮南征嘗鑿斷山脉以洩其

  氣今迹存焉瑪瑙山在保山縣西百里産瑪瑙石山之後曰茶山其上産茶最佳

  鷲山在保山縣西北八里府志高如寳葢延袤七里餘山間産茶香踰諸品大富山

  在保山縣西北二十里其北又有銀壺山狀如懸壺雲巖山在保山縣西北二十五里明統

  志山高百丈盤廻三里許巖深處一横石鑿為卧佛因以建寺扁曰雲巖卧佛又五里為石澗山層

  疊如列屏棲賢山在保山縣北四里白龍山在保山縣北十一里相傳東漢時有

  白龍之祥故名虎嶂山在保山縣北二十五里高一百丈袤三里許下有温泉鳳溪

  山在保山縣東北三十里與安樂山並峙上有吕公臺府志不韋廢縣在其麓天井山

  在保山縣東北四十里岡陵四圍中有平陸故名山北有大樹段氏時獠蠻為盜出没此中過者輒

  彎弓射樹以厭之樹高五丈餘箭鏃如蝟毛俗謂之萬箭樹羅岷山在保山縣東北八十

  里瀾滄江西岸延袤四十餘里通志相傳𫎇氏時有僧羅岷自天竺來此作戲舞術石亦相隨而舞

  迄今岸下時有飛石過者驚趨又傳天將曉時石自江中飛入霧表地寶藏山在永平縣

  東七十里一名觀音山相傳諸葛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嫗呼犬從絶境中出始得路因建廟

  祀之俗名叫狗山羅武山在永平縣東一百里高五百丈山半有泉勝備江發源於此

  髑髏山在永平縣西南五里相傳昔有妖食人多存髑髏有僧於山上立神祠下建佛刹鎮

  之害遂息花橋山在永平縣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里許上有鐵礦博南山

  平縣西南四十五里華陽國志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酈道元水經注博南山名也縣以氏之明統

  志漢武通博南山即此一名金浪巔山俗訛為丁當丁山極險隘為蒲蠻出入之所昔南詔遣將軍

  征緬囘師多齎金寶經此山遇盜死後因立祠曰金浪巔山神祠北麓有泉流為花橋河滇南畧山

  上有鐵柱為西陲要道通志崇坡有峻坂委曲嶙峋上下約三十里和邱山在永平縣西三

  十里盤𮞉五十里衆峯聳秀入雲遠近屬目東麓一潭四時澄澈流爲木里場河西麓有泉流爲曲

  羅木山在永平縣北八里翠列三峯狀如筆架西臨銀龍江又萬松山在縣北三十五

  里山多古松上有萬松閣又北七十里爲羊街山山半湧泉周圍五尺名一碗水地名碗水哨又縣

  西北三十五里有七盤山横嶺山在永平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山極陡峻驛路經其上其

  西有泉下流爲九渡河府志横嶺山高三十里延袤七十餘里春時山花如錦繡又名繡嶺山

  荒山在永平縣東北一百七十里銀龍江發源於此無量山一名無糧山在孟定土府

  北鎮康土州西南接耿馬司界孟通山在灣甸土州境産茶烏木龍山在鎮康土

  州西南與無量山俱産大藥和場山在潞江司東三十餘里通志在府西南一百三十五

  雷弄山在潞江司東八十里接雷弄岡爲干崖境掌亢山在潞江司南三十里

  通志司南又有高崙山龍王巖在保山縣西十五里一山中斷兩壁如斧劈然甘松

  坡在保山縣西北五十里其前有白龍虎嶂二山分拱左右打牛坪在永平縣北七十里

  相傳諸葛亮南征至此教土人牛耕因名風洞在保山縣北八十里風自洞中出四時不息

  潞江在保山縣西百里舊名怒江以波濤洶湧而名源出吐蕃界雍望甸自麗江府經野人界

  經府西北境過魯庫渡口西又南為孫足渡口又南為猛賴渡口東南流至潞江安撫司西北為潞

  江渡口又東南過司北又東南經府境又南經舊鎮安所東又南南甸河自東北來注之又西南流

  經芒市司之東又西南經孟定土府北又西南流入緬甸界兩岸陡絶夏秋瘴癘尤甚蒙氏僭封四

  瀆之一唐書地理志永昌故郡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二百里明統志正統三年麓川土酋思任發

  作亂斷潞江立栅守都督方政渡江擊走之四年復命沐昂等征麓川敗賊於潞江府志潞江渡昔

  以繩橋明嘉靖間置巨舟可渡百人下流達木邦緬甸入南海瀾滄江在保山縣東北八十

  里自大理府雲龍州南流入經永平縣西又東南流入順寕府界達車里入南海江廣二十六丈其

  深莫測其流如奔後漢書西南夷傳顯宗始通博南山度瀾滄水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

  博南越闌津渡瀾滄為他人水經注永昌郡瀾滄水出博南縣博南山水出金沙越人收以為黄金

  又有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唐書南蠻傳望苴蠻在瀾滄江西滇程記自沙

  木和十亭至永昌府經瀾滄江介二山之址兩崖壁峙因為橋基纜鐵梯木懸跨千尺束馬以渡名

  博南津又西為江坡有徑新闢建一亭跨瀾滄江上為霽虹橋守永昌者往往扼江為險橋其重地

  也通志瀾滄江保山縣東北八十里經羅民山下有鐵鎖橋為往來要津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御賜飛虹彼岸扁額懸於上府志源出吐蕃嵯和哥甸一云出渉州石下度雲龍江至於永昌

  勝備江在永平縣東一百里明統志源出羅武山南流經縣東南境合九渡雙橋二河至𫎇

  化府合𣻌備江縣志源出大羅黑麻山通志江自大理府雲龍州界山箐發源 按大羅黒麻山當

  是羅武山異名山與雲龍州接界輿圖𣻌備江之西有一水發雲龍州東北東南流經黄連鋪東又

  東南注漾備江當即是水也銀龍江在永平縣北半里一名太平河源自縣北阿荒山南

  流合木里場河又南流穿縣城出又南合曲洞河又東南過薩佑河花橋河又東南會勝備江流入

  順寕府界縣志每𡻕孟冬近曉有白氣横江如龍故名通志源有二一出阿荒山一出羅木山合流

  貫城經打牛坪諸寨入瀾滄江明萬厯中濬西濠為河分水流城外碧溪江在永平縣東北

  二百里舊志即漾濞江自大理府浪穹縣之羅舍河流入經縣界東南入𫎇化廳界上水河

  在保山縣内名勝志城内有上水河又有下水河源出九龍池及寶葢山箐合流入城貫穿委港達

  於東河府志東河亦曰郎義河源出龍泉流經郎義村合清水河南入峽口洞復西南流為枯柯河

  鐵索橋跨其上小羅窰池河在保山縣東南一百二十三里府志在施甸長官司東南

  二里源自秀巖山下流入瀾滄江沙河在保山縣南七里九隆法寶二山兩崖間水𫝑盈涸

  無常引以灌溉明統志源出九龍池南流入峡口洞坪市河在保山縣南有二源明純志一

   出甸頭一出石甸寨合流施甸司西又南合蒲縹寨澗水經新柵山口陡崖飛下下流入潞江

   水河在保山縣北五十里府志河有二源一出府北五十里阿隆村一出府北十七里甘松坡

   下合流東至鳯溪山下合鳳溪又南合郎義河至城東南合沙河諸水入峽口洞伏流數里出為枯

   柯河下流入灣甸土州界 按輿圖即南甸河三源並發縣北合流經縣東匯為青華海又東南流

   繞哀牢山南麓又南入峽口洞又南流經老姚關東又南經灣甸土州西北又西南注龍川江

   木河在保山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自順寕府流入合沿山澗水匯流三十里入瀾滄江

   橋河在永平縣東八十里源發上西里流經黄連堡東二里許匯諸澗水下流入勝備江

   橋河在永平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銀龍江滇程記下關石橋至碗水哨又西為

   四十里橋又西為響水澗橋循澗行巨石峭崿鳴若轟雷近關有花橋架木飛梯所謂花橋河也

   曲洞河在永平縣西三十里源出和邱山西麓下流入銀龍江其河之南有温塘水暖澄澈

  四時可浴木里場河在永平縣北三里又縣北四里有桃源河俱發源縣西之和邱山桃

  源河即木里場河上源一水異名下流入銀龍江九渡河明統志在永平縣東北五十里

  源出横嶺山流入勝備江沿山繞流上跨九橋青華海在保山縣東五里匯諸流為池廣十

  荷花水在保山縣西北匯仁夀泉水多植荷花黒龍潭在保山縣北七十里

  禱雨以銅牌激龍即雨易羅池在保山縣南明統志池周三百餘步傳昔哀牢婦觸沈木

  感孕即此池府志在九隆山下即龍池泉泉由地噴者九穴因甃石為池承之其下匯為大池可三

  十畝明洪武中度田分水為四十一號為民利𡻕以武官一員司之黒龍塘在鎮康州北三

  金雞泉在保山縣東五里金雞村泉出二池一温一涼泉畔有石高五尺圍丈餘石上

  數孔聚水澡浴俗謂之立釨石相傳吕凱所立又雞飛泉在縣東南一百里有石洞洞旁二泉一温

  一涼清瑩見底龍泉府志有龍王泉在保山縣北三十里上有龍王祠泉由石穴湧出流為三

  溝一由龍灘流經郎義村浮於中溝壩明嘉靖間甃以磚石嵗久淤塞 本朝康熙初重修二溝灌

  田一萬二千餘畝下溝入於東河寶峯泉在永平縣東四十里引流灌溉黒泉

  甸土州泉色如黝漆漲時飛鳥過之即墜人犯之立斃安遠井在保山縣水極清冽

  明井在保山縣東五里相傳唐大厯閒於井旁見三角牛四角羊鼎足雞井中有火燭天南詔

  以為妖遂塞之今建風雷雨壇於其上

 ︹古蹟︺永昌故城今府治舊志元置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瀾滄江界其東緬

  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𭶚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唐南詔𫎇氏興異牟

  尋破羣蠻盡取其地及段氏時金齒諸蠻浸盛元中統初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

  之明統志元金齒宣撫司治於此明楊廷和建府治記元立金齒等司於銀生厓甸其地去今府千

  餘里後以遠不可守移就永昌仍冒金齒之名實非金齒故地滇志永昌府城即唐天寶二年䝉氏

   皮羅閤所築鎮姚所城在保山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明萬厯十三年改永昌所建又鎮

   安守禦所在縣西南潞江外三百五十里萬厯十三年改金齒所建二所俱隸永昌府滇志鎮姚所

   城在老姚鳳山之阿鎮安所城在猛林寨舊為潞江安撫司屬郡通志今所裁兩城俱存景杏

   土城在孟定土府境其相近又有馬援城今名馬援營謀粘廢路在孟定土府東

   南元至元中置謀粘路軍民府於此後廢哀牢廢縣在保山縣東漢置縣後漢書郡國志

   永昌郡哀牢永平中置故哀牢國又西南夷傳建武二十七年哀牢王贊栗等率種人詣越巂太守

   鄭鴻降求内屬又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求内屬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府志府

   治東即漢哀牢縣故址元為永昌府治明洪武中改為中千户所軍營不韋廢縣

   山縣漢置晉廢孫盛蜀譜曰初秦徙吕不韋子弟宗族於蜀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吕氏以充

   之因置不韋縣華陽國志武帝渡瀾滄水置不韋縣徙南越相吕嘉宗族以實之名曰不韋彰其先

  人惡行也水經注不韋縣蓋秦始皇徙吕不韋子孫於此故名北去葉榆六百里按常璩之説近是

  府志不韋縣相傳在鳳谿山下博南廢縣在永平縣東漢置縣後漢書西南夷傳建初元

  年哀牢王𩔖牢叛攻博南肅宗募昆明夷鹵等率種人與諸郡兵擊𩔖牢於博南大破斬之又郡國

  志永昌郡博南永平中置元史地理志永平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南縣唐𫎇氏改勝鄉郡

  屬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隸永昌府縣志博南廢縣在縣南其地今為江東村永昌故

  衞即金齒衞在保山縣西南明洪武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永平廢所

  在今永平縣治東北明洪武十九年建 本朝康熙五年廢鳳溪長官司

  山縣東二十五里元永昌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長官司土官莽姓 本朝順治十六年

  施甸長官司在保山縣南一百里唐時𫎇氏銀生府北境宋時段氏置廣夷州元至元

  十一年置石甸長官司後訛為施甸明初因之萬厯十一年灣甸酋景宗真導緬入姚關焚掠施甸

  官軍敗緬復收其地府志土官莽姓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今設巡檢司葛在保山縣

  南十里相傳諸葛亮南征屯兵之所舊志地名諸葛村孔明既旋師漢人有遺於此者聚廬世居至

  今稱為舊漢人又營前小海子内有土阜一區周遭三十六丈隨水高下雖巨潦不能浸俗傳為孔

  明旗葛在永平縣北三里又有關索寨在縣東四里周𮞉二里其下有洞首尾相

  通樵牧者甞聞洞中有戈㦸聲孟賴寨在孟定土府東南明正統二年麓川思任發叛犯景

  東孟定破孟賴寨寨乃孟定之别部也昔刺寨在鎮康土州南境明正統五年大軍討麓

  川至金齒鎮康土官悶孟乞降王驥命别將冉保分兵據其城因其兵破昔刺寨移攻孟連是也

  控尾寨在鎮康土州西南明萬厯十三年木邦罕思禮誘鎮康酋悶枳歸緬枳不從遂令

  其黨海慶襲控尾寨據之又欲取孟亦州境别部也阿坡寨在潞江司南明隆慶

  六年金騰兵備許高征蒲蠻阿坡寨擒其將蔣裕於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之潞江烏色平戛

   三寨蠻亦來附景罕寨在潞江司西南境明洪武末平緬諸蠻刀幹孟叛何福破之於南甸

   還兵擊景罕寨蠻乘高據險堅守不下福糧垂盡沐春馳至徑渡怒江馳躪寨下蠻出不意遂降乘

   勝復擊崆峒寨賊潰走又正統三年方政破麓川賊於潞江西岸賊走景罕寨官軍復敗之

   纒在孟定土府東北一作孟羅明正統五年任發自麓川屯孟羅進據鎮元府之者章硬

   寨為沐晟所敗細甸在潞江司東南明正統中麓川酋思任發叛督臣王驥言江北細甸昔刺

   等處係賊左臂恐乘虚竊發侵犯金齒阻絶糧道今分軍二路别將冉保從細甸直取孟定合木邦

   車里之兵為東路大將由西路至騰衝與保㑹使賊背腹受敵云石塔在潞江西岸相傳諸

   葛亮征孟𫉬時建有大樹裏塔周十餘畝將臺在保山縣東金雞村温泉之北世傳蜀漢吕凱

   所築凱金雞村人也今遺址尚存其村又有立釨石高五尺周二丈許中斷處深尺餘相傳吕凱立

   㦸於右軍書臺在保山縣南諸葛營東府志舊有晉王羲之手書碑刻今皆廢僅存

  明詩臺在保山縣南郡人張含築含長於詩明楊慎為之題勅書樓有二一在

  兵備署一在府治安邊定遠樓在保山縣南高五丈有奇洪武十七年建括蒼王

  景常有記觀騎樓在保山縣南七里明永樂二十年府志在諸葛營東嶽廟前俗以三月

  二十七日俠遊少年聚此走馬登樓觀者如市嘉靖中叅議劉鶴年毁之一鑑樓在保山縣

  南門外龍泉寺東府臨易羅池明洪武中建德化樓在永平縣治南壯麗可登覽

 ︹關隘︺老姚關在保山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明萬厯十一年灣甸酋長景宗導緬寇姚關焚掠

  順寕十三年添守備駐之今省蒲關亦曰蒲蠻關在保山縣南三十五里明洪武初建金齒巡

  司於此後省滇畧蒲人散居山谷無定所鳳谿施甸二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種也元時有可

  蒲寨至元十六年廣西宣撫司討平和泥蠻遂徇金齒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寨皆下之 按唐

  南蠻傳永昌蠻西有樸子蠻以青娑羅為通身袴善用竹弓入林射飛鼠無不中者無食器以蕉葉

  藉之人多長大趫悍負排持矟而鬬滇程記以為即蒲蠻孟𫉬之裔也通志百夷即𭶚夷又名蒲蠻

  又有熟夷名小白夷環永昌西南境潞江關在保山縣潞江東岸水眼關在保山縣

  南五十里明置巡土官莽姓世襲今省清水關在保山縣卧佛山明置巡司今省

  面關在保山縣西北二百五十里上江外蠻雲喧山頂山極峻削壁上有石名黄牛石行者險

  阻必祭而後行甸頭關在保山縣北十里明置巡司土官莽姓世襲今省以上各關俱有墩

  臺關樓營房明萬厯二十二年建山塔關在保山縣東北七十五里阿章寨亦曰山達關

  玉龍關在永平縣西南四十里下有花橋河控扼險隘之處也即古花橋關丁當丁

  山關在永平縣博南山崇坡峻坂陟降三十餘里為西陲通衢舊置哨於此上甸關

  在永平縣北二十里明初置上甸定夷關巡司後省全勝關在潞江司西當灣甸猛波羅兩

  路中又南有偃草坡明萬厯十一年叅將鄧子龍敗緬軍於此因設關時緬人崩潰而下至今草皆

  下生不能上指施甸巡司在保山縣南一百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置巡司戍守 本朝仍

  沙木和堡在保山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滇程記自永平縣七亭而畸達沙木和土人

  謂坡為和也途經鐵場坡花橋哨蒲蠻哨丁當丁山關皆高險明洪武二十二年置巡司驛丞 本

  朝裁驛丞仍留巡檢司永平堡在永平縣城東五里又有𣻌備上堡在縣東七十里

  牛坪堡在永平縣東九十里明正統間置土巡司土驛丞今皆裁滇程記東去六十里為𫎇

  化府之𣻌備堡九亭而達打牛坪途經横嶺其高傍雲梯箐以升又西為雲龍橋又西為大牛坡而

  後至坪又自打牛坪十亭而畸達永平縣有畢勝橋娘娘叫狗山其閒有九轉十八灣之險

  連堡在永平縣東一百里又有𫎇能哨莽卜浪哨舊俱有戍兵防禦

 ︹津梁︺衆安橋在保山縣南七里跨沙河下流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胡淵創建正德嘉靖中

  復修治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重修神濟橋在保山縣南諸葛營東明永樂閒建嘉靖中甃

  以磚血戰橋在保山縣南全勝關外明時官兵與緬戰處叅將鄧子龍建北津

  橋在保山縣北二十里又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有鳳鳴橋跨沙木河上霽虹橋

  山縣北八十里跨瀾滄江府志漢諸葛武侯南征架橋濟師後以索為之元至元中額森布哈重修

  名曰霽虹明初鎮撫華岳置二鐵柱於兩岸以維舟時遭覆溺後架木為橋又為火所焚宏治十四

  年兵備使者王槐構屋於上貫以鐵繩 本朝順治康熙閒累修南北往來孔道亦曰瀾滄江橋

  額森布哈舊作也先不花今改正昌平橋在永平縣治東半里許銀龍江亦曰太平橋以

  木為之長四十丈其東北又有安定通市二橋漾濞橋在永平縣東北制如府境之霽虹橋

  潞江渡在保山縣南舊刳木為舟以通往來明嘉靖中始制巨舟可渡百人兩岸各建官廳

  

 ︹隄堰︺大諸葛在保山縣南法寶山下周遭九百八十餘丈中深二丈漢諸葛武侯所濬

  𡻕久淤漲明成化三年巡按朱暟修築水分口為三洩以灌田俗呼為大海子又有中堰俗呼為中

  海子下堰為小海子石花堰在保山縣南十二里源出本山後之響石洞土隄周一百十五

  丈中為一纂灌田數十畝

 ︹陵墓︺︹漢︺吕凱墓在保山縣金雞村孟優墓在保山縣鎮姚所南八十里地名猛

  ︹明︺陳以仁墓在保山縣龍泉門外圓通閣後洪武中以户科給事中謫戌金齒卒

  葬於張志淳墓在保山縣南黄竹山嘉靖間賜葬薛繼茂墓在保山縣

  東南三十里桃紅屯東河邊三忠墓在保山縣東關坡孫可望入滇通判劉廷標推官王

  運開及弟運閎死之葬此

 ︹祠廟︺武侯祠在保山縣太保山巔舊廢本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大 官廟

  山縣東哀牢山下又東林中有小官廟明傅友德沐英平大理擒段氏并其二子至金陵太祖賜長

  子名歸仁授永昌衞鎮撫次子歸義授雁門衞鎮撫土人懷段氏舊德立廟祀之以正月十六日致

  祀水旱必禱忠毅祠在保山縣太保山麓祀明副總兵方政配以同知顧勇陳翊侯義僉

  事江洪皆死事者今載祀典𡻕時致祭鄧將軍祠在保山縣東南鎮姚所祀明叅將鄧

  羅岷山神祠在保山縣東南三十里祀天竺僧羅岷或曰即黒水祠也何公

  祠在保山縣儒學南記明巡撫何孟春象山祠在保山縣太保山麓祀明處士楊元

  孝婦祠在保山縣西明御史陰汝登建祀閬州守妻宋氏 本朝康熙三年改建於易羅池

  後兵燹廢四十年重修昭忠祠在保山縣馬王廟内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法明寺在保山縣太保山麓𫎇氏時建明天順間重修為習儀之所法寶寺

  在保山縣南法寶山𫎇氏異牟尋建報恩寺在保山縣北靈鷲山𫎇氏時建元泰定間重建

  俗呼為大寺

 ︹名宦︺︹漢︺陳立臨卭人為不韋令蠻夷畏之鄭純廣漢人明帝時西部都尉為政清潔

  化行夷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純與哀牢夷人約邑豪𡻕輸布

  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曹鸞巴人熹平五年為永昌太守時黨錮甚嚴鸞上

  書曰夫黨人者或耆老淵德或衣冠英賢此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而久被禁錮災異屢見水旱薦

  臻皆由於此帝怒殺之馮灝廣漢人建和閒任永昌太守多異績欒巴内黄人靈帝時

  坐陳竇黨謫永昌太守上書極諫理陳竇之𡨚帝怒下獄自殺︹三國︺︹漢︺王伉蜀郡人章

  武時為永昌郡丞與郡吏吕凱帥吏民拒雍闓諸葛亮表為永昌太守封亭侯費詩犍為人章

  武中為牂牁太守昭烈即位詩上疏諫左遷永昌從事霍弋枝江人章武末年永昌郡夷獠

  恃險不賓數為寇害乃以弋領永昌太守率偏師討之遂斬其豪帥郡界以靜︹明︺葉學則

  德興人雅善詩歌洪武閒為永平社學師始開文教胡淵定海人洪武間掌金齒司事初李觀

  建郡城於太保山淵拓而廣之金滄副使林俊臣創名宦祠淵首與焉子深繼掌金齒使事興學勸

  農安邊勵俗有賢聲孫誌在鎮二十餘年内外綏輯人民安堵方政全椒人正統中以副將軍

  討麓川酋長思任發斬首三十餘級頃之夷兵四集諸軍無繼之者乃遣其子瑛曰汝即歸我死今

  日矣瑛泣請避之政叱曰無多言將死戰分也遂策馬而進夷兵攢為泥贈威遠伯諡忠毅郡人立

  祠祀之同時戰死者都指揮同知顧勇陳翊侯義江洪郭本融縣人天順間以御史遷永平

  主簿剛直廉介常言永平小邑不宜冗員召還後請裁主簿不復設嚴時泰餘姚人嘉靖二

  年為永昌知府時永昌初復時泰立法定制綏柔瘡痍控制夷𭶚督博士弟子勤課業以風勵文學

  所著有專城錄戴希灝柳州人嘉靖中任永昌府同知愷悌亷明絶請託却夷金興水利勤

  講課在任八載遷長史去之日行李蕭然士民遮道今崇祀姜龍蘇州人嘉靖間任瀾滄兵

  備道立哨設守盜賊屏息楊慎作蜻蛉謡頌之多士凝隆慶中宣撫緬甸莽瑞體作亂遣使

  召之士凝宣中國威德言中原幅員之廣如雲南其百一緬所轄特千一耳瑞體頗懼士凝歸遇潞

  江安撫線貴方投緬責其負國興釁適指揮方諡率兵戍蠻哈士凝盡以瑞體之䇿告之時土司惟

  士凝為服順後養子岳鳯鴆殺之鄧子龍豐城人萬厯十一年為永昌叅將緬人犯施甸

  焚掠極慘子龍追及於攀枝樹下大敗之斬景宗直以靖灣甸擒罕䖍父子以開耿馬捉莽裕以平

  阿坡築建關城多其指畫李材豐城人萬厯十四年任兵備道正倫紀禁掠屠俗先恥讓男女

  别途日延紳士講修身之學後為御史蘇酇所誣被逮郡人薛繼茂訟其𡨚始釋漆文昌

  瑞州人沈毅有謀畧為永昌撫夷同知萬厯十六年緬兵犯猛密土司子思化思豪奔蠻莫巡撫蕭

  彦令文昌往撫單騎入蠻莫宣朝廷德意化豪匍伏聽命十七年姚營兵鼓譟所至劫掠將為雲梯

  攻城甚危急巡撫楊紹程按部永昌委文昌出城散給叛兵資費押之出境又議屯田二十四甸又

  於各險隘建八關三堡皆親履相度悉中機宜緬夷不敢内窺騰永之民至今尸祝李朝

  未詳萬厯間任把總征緬戰死巡撫陳用賓建祠祀之同時有目把者義𭶚人亦力戰死用賓作詩

  祁秉忠陜西人萬厯末爲永昌叅將賊銀定歹成等以二千餘騎入塞剽掠秉忠初就

  任即提兵三百拒之轉戰兩晝夜賊敗遁追還被掠人畜過半陳錫爵廣東人天啟間任永

  昌同知殲叛夷懲師巫嚴保甲清軍餉奬士𩔖興利剔𡚁質成者稱神君焉李選石屏州人

  崇禎間任保山教諭癸未三月獄囚叛焚府堂選入救火諭囚以大義爲囚刺死劉廷標

  上杭人厯永昌通判沙定洲之亂黔國公沐天波走永昌既而孫可望入滇破定洲移檄永昌索道

  府印時廷標署府印謀守瀾滄江以拒賊天波懼諭廷標等以印往廷標堅不予士民恐及禍咸就

  署力謮且以死危之廷標笑曰若謂我畏死乎因取酒置毒將飲衆乃散去是夕監司王運開先自

  經廷標聞之曰男子哉我老人反後耶遂沐浴賦詩三章亦自經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弟廷樞賊脅以官抗志不屈後值兵亂撫掌疾呼曰吾與兄何可二其行也先殺其幼子

  與妻張氏自縊死王運開之弟運閎隨兄至永兄與廷標殉難偕廷樞共殯殮之為賊脅至潞江手

  一紙付僕躍入中流沈丈許復起衆急救揮手止之乃殁讀其字曰得我骨葬於兄側題曰夾江兄

  弟之墓數日後於沙岸得尸顔色如生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子入忠義祠王應龍

  工部尚書桂王入緬率子追之不及同縊於永昌朱慈煃吉王明宗室聞兵亂與妃張氏

  同縊死其時同殉難者松滋王瑞昌王皆失名又有宗室朱儀漆晉王李定國黔國公沐天波敘國

  公馬惟興文安侯馬吉翔及弟雄飛泰安伯竇民望綏凝伯蒲纓總兵姚文相黄華宇熊惟賢王自

  金安朝柱王昇陳謙王啟隆龔勲中軍姜成德通政朱藴金吏部尚書鄧士廉禮部侍郎楊載靖東

  將軍魏豹御史鄔昌琦任國璽錦衣衞趙民鑑王大雄王國相吳承應朱文魁任子信張拱極劉相

  宋宗宰劉廣凝兄弟宋國柱丁調鼎太常博士鄧居詔主客司王祖望儀制司裴廷謨武選司郭璘

  序班尹襄千户鄭文遠李既白淩雲百户呉麻子學錄潘璜典簿齊應選勲戚王維恭張宗伯旗鼓

  吳承爵司禮李國泰秉筆李茂芳東宫典璽楊宗華李崇貴内監陳德遠等十八人又内監周盧曹

  沈楊五人失其名

 ︹本朝︺王家相咸寕人康熙間任永昌知府時初平呉逆整綱飭紀摘伏如神事關農桑風教

  皆悉力舉行入祀名宦祠張承賜遼東人康熙閒任永昌知府潔已愛民培養士𩔖倡捐濟

  貧田二百六十畝蘇爾相靈州人乾隆三十四年總督彰寶檄至緬促貢緬囚之百計誘

  爾相降終不屈至七年乃送之歸洊升至騰越總兵同時被羈不屈者隴川土把總多朝相貴州兵

  彭文賢劉成龍呉老昭通兵馬文彩王登科

 ︹人物︺︹三國︺︹漢︺吕凱字季平不韋人仕郡五官掾功曹時雍闓等降於呉凱與府丞蜀郡

  王伉帥厲吏民閉境拒闓丞相亮南征表凱及伉功言凱等執忠絶域十有餘年臣不意永昌風俗

  敦直乃爾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㑹為叛夷所害子祥嗣仕晉為南夷校尉祥子及孫世為

   永昌太守李雄破寕州諸吕獨不肯附舉郡固守︹明︺楊元字務本保山人精邵子先天数

   學為諸生卒業太學歸隱居不仕甘貧樂道當路重之饋遺皆弗受或封識待其去任返之著納甲

   圖九圭數學基指南號象山先生丁嵩保山人家貧事母孝洪熙間舉懷才抱德辭不就宣

   德閒詔草野直言嵩上機務八䇿一曰正心術二曰重經筵三曰開言路四曰用賢才五曰總大綱

   六曰汰冗兵七曰重守令八曰崇節儉上嘉納徴之道病卒所著有横峯樵唱張昇字德輝保

   山人通天文地理從尚書王驥征麓川有功授官不就秣陵陶凝讚之謂為後學之儀表林泉之英

   傑卒年九十二著有地理圖説中星圖説諸書張昺字德逺保山人天資清後嗜學飭行正統

   初舉為弟子師甞以千金置義田於蒲縹以資宗族之貧者婚葬孤孀皆有常給子弟有不善責令

   改而後已鄉人有貸者焚其劵周貧不欲人知有犯不校善行草書所著有鈍庵稿地理撮要

   應奇永平人天順間母病姚營叛兵入其家應竒泣涕求以身代兵感其孝母子俱得全

  訥字敏行保山人年十三父遘疾幾殆訥稽顙𥸤天願以身代父病果愈後父殁廬墓三年朝夕

  哀號有青蛇遶蟇之異成化間詔旌其門張志淳字進之保山人成化中進士官至南京户

  部右侍郎嘗言張綵之奸綵銜之後竟被劾歸兵備道劉節倡復永昌府以除鎮守之害志淳多所

  孹畫羣奸失利相切齒而終不為浮議所動所著有南園集西銘通南園漫錄永昌二芳記從弟志

  信宏治中舉人亦負重望著有介軒東籬二集胡亢字希賢保山人父殁時亢年十二三日不

  食既葬結廬墓側每哭泣輒有鳥雀集樹悲鳴哭止乃散戈諫金齒衞人宏治中以太僕丞出

  為湖廣僉事所至以廉幹稱捕擒巨寇賚子有加呉章字廷獻金齒衞人嘗問學於王守仁

  授長夀教諭倡明理學教人以致知力行學者宗之張鐘字子鳴金齒衞人為岳州推官不屈

  閹宦厯南京工部郎中以疾歸家居五十年卒惟圖書數卷張含字愈光金齒衞人少隨父

  志淳官京師與楊慎同學及慎謫滇遂為昕夕之友著禺山集同郡湯琮陶凝張志舉程廣曹遇皆

   有詩名張志淳極稱之張合字懋觀含弟嘉靖中進士厯湖廣副使以疾歸時欲清查夷田

   人心洶洶合上書五千言遂寢其事馬繼龍字雲卿保山人嘉靖中舉人官車駕司員外郎

   著有梅樵集尤工於七言律金齒明詩禺山後一人而已張必煥保山人嘉靖中舉人知江

   安縣正直無私不畏彊禦有老婦訴豕為虎攫必煥牒山神是夜虎銜餘豕至人服其神著有存拙

   稿延明精集陳一鶴保山人隆慶中舉人居家孝友置義田以助鄉鄰設義地以埋枯骨

   夜覺有盜一鶴曰祇有銀二兩可於牕外接之有𥨸其穀者一鶴見而避之不欲識其面馬葉

   如保山人萬厯中為貴州安平道時貴州安奢二酋亂商旅不通藩臬皆缺葉如出都朝列祖餞

   者皆曰公此行與虞詡之朝歌何異葉如曰食禄死事分也至黔單騎諭其渠帥撫綏備至黔中大

   定後制使抵黔拊其背曰公一人賢於十萬師矣以功轉兩淮會鹺石應嵩保山人萬厯中

   進士知江陵縣操持嚴毅遇事剛斷豪猾歛迹會水泛為害應嵩督民作隄後調靈寶縣有礦徒數

   千入其郛應嵩登城拒之手刃二人指麾力戰賊大潰事聞升南京兵部主事浦口城為南都保障

   江水侵囓南城盡圯應嵩築石隄以防江計石隄七百餘丈江霧未開即視事三面俱新省費十餘

   薛繼茂字懋敬保山人萬厯中進士刻厲有大志厯湖廣御史上書論郊廟不親請建

   國本等事初並封之議神宗謀於閣臣王錫爵以為可及㫖出舉朝爭詆錫爵惟繼茂一疏最和平

   又疏出滇臬李材獄按黔請増解額五人為怨者所中削籍後追錄忠直贈光禄少卿王國

   治保山人萬厯中知新繁縣值奢酋叛以全城功晉刑部郎中有内侍𫉬譴以千金求宥力却之

   閃繼迪保山人萬厯中舉人任吏部司務漕澗賊臨城建議主𠞰施甸激變建議主撫皆中

   機宜鄉人立祠子仲儼禮部右侍郎曽忤魏璫削籍次仲侗皆有詩名趙之炎初名千里

   保山人萬厯中由户部郎致仕歸遭流寇之亂三拒偽職救饑埋骨建養生院置義田收贖被擄子

   女人感其德符節保山人其友丁良病以幼兒並白金百兩託節節厚撫其子且教之比長

  挈金授之封識依然鄰婦廹於饑寒自縊節救之活給衣食厯二十年終不見婦面婦卒葬之著有

  坵圾堆集張化樞永平人由舉人知江南無為州流寇攻城城䧟被執罵賊而死 本朝乾

  隆間賜謚節愍 傭 作人永平人姓名失傳萬厯間為人傭作事母至孝一日見逐

  於主人哀求不納哭而去曰母老無食奈何忽夢人撫其背曰某山有竹搖之可得米如言以往果

  得米似稻而較長味甚美李君植保山人官瀾滄衞指揮孫可望入滇君植領軍赴援大理

  值賊圍城力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陸九衢保山人嶍峨訓導流

  寇陷城衣冠坐明倫堂罵賊遇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徐一中

  諸生事母以孝稱母死柩停室中時有火災一中抱柩哭禱火頓息人以為孝德所感潘嗣

  魁保山人事大父孀母以孝聞置義田焚借劵崇禎間行保舉法閃仲儼舉以應詔後中舉人

  石聲和保山諸生崇禎間刑部郎中王國治舉應孝廉丁亥流賦入城聲和與子吉皆死之

   馮時可保山諸生尚節義善屬文流寇之亂闔門死節王顯隆字樂天保山諸生弟

   顯卿字樂心素友愛丁亥遇兵亂俱自焚馬生保山人失其名丁亥流寇至永郡惡少爭焚香

   迎之馬生獨閉門縱火舉家自焚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張登元

   字文蔚保山諸生已亥兵至闔門死節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劉德本

   保山人已亥兵至永昌德本哭語其妻曰時事至此吾儕小人何以生為遂積薪樓下夫妻子女五

   口俱自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陳 正猷保山諸坐己亥兵亂正猷

   偕妻避於東山繼而兵至自縊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祝維霍

   諸生已亥兵亂投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張文達保山人由舉人

   知錢塘縣後官霸昌兵備道時討流寇傾家助餉憂去任聞流寇北至遂還騎入衞京師已陷赴

   驛亭自縊死 本朝嘉慶十三年   恩准入鄉賢祠同郡貢生丁軍亨沈嗣振俱明末殉難

 ︹本朝︺王宏祚字懋自保山人由舉人任户部郎中順治初擢岢嵐道以才能召入仍爲户部

  郎中是時天下初定圖籍散失宏祚練習故事奉修賦役全書多所釐正擢太僕卿累遷尚書加太

  子太師上籌滇條議十餘事改兵部尚書致仕卒諡端簡徐崇岳字石公保山人康熙中舉

  人赴公車不第樂志林泉殫心著述吳三桂重其名强之仕不屈所著有造適軒集

 ︹流寓︺︹元︺托克托字大用順帝時中書左丞至正中伐徐州賊破之又破張士誠於高郵城

  下哈瑪爾忌其功嗾御史袁賽因等劾之詔削官爵再徙雲南之鎮西路騰衝知府高惠欲字之女

  辭曰吾罪人也安敢念此後再徙阿輕乞之地惠以前不受其女發兵圍之哈瑪爾矯詔遣使鴆之

  卒年四十二 托克托舊作脱脱哈瑪爾舊作哈麻今俱改正︹明︺范從文字復之崑山人

  文正公十三世孫洪武中以奉使稱㫖擢御史後謫戍莊浪又改戌金齒十年赦歸著有小學章詁

  後齋集等書高莘山東人洪武中以起居注謫戌金齒時武官恣横欲延爲館賓免其從役

  莘以守分執役辭乃使之守門終日執殳㑹大雨武官并其妻孥辱之泥塗衣裳狼籍殊無戚容其

  耿介如此周志鋐字元亮永安人洪武中以翰林謫戌金齒精春秋人稱節孝先生

  景和南京人從父母戍永昌母有殊色解官千户欲私之其母不從凌辱備至父亡欲置之死

  景和時年十四逃還京撾登聞鼓即時召入俾盡言千户論斬令景和監視之楊慎新都人廷

  試第一嘉靖初以諫大禮戍永昌衞安鳳變起圍木密所慎戎服往援賊敗去安寕守欲榷民鹽牛

  税慎謂此刀錐者宜推與民軍官言海口役為利督丁夫六千人下海民苦之慎以書告執政俱報

  罷戍永昌三十二年放浪湖山覃精著述卒於滇劉寅崞縣人以罪謫金齒賣藥授徒著書

  不輟萬厯中巡撫陳用賓祀於會城與漢王褒明楊慎為三賢云刀怕文宣撫怕舉之弟

  怕舉死罕拔為緬招于崖許怕文代襲其兄職怕文拒之與戰緬兵大至潰奔永昌

 ︹列女︺︹元︺黄善妻張氏永昌人名藥師年十六適善生子定善卒家貧守節撫育遺孤

  大德中定赴京訴其母之貞操詔旌其門︹明︺李勤妻張氏永昌人年二十六夫亡孝

  養孀姑苦節五十餘年卒洪武年旌司郡夏安妻葉氏白浩妻閃氏朱鑑繼妻徐氏胡來覲妻陸氏

  閃訓妻馬氏俱夫亡苦節詔旌其門李某妻季氏永昌人夫失名氏早孀有殊色都督

  毛勝鎮永昌欲强娶之氏以死自誓勝不能屈同郡趙璿妻鄭氏蔣希賢妻袁氏劉儀妻李氏俱夫

  亡苦節厯四十餘年卒謝定妻住氏永昌人夫罷四川開縣令僑寓不歸翁姑年八

  十餘氏紡績以養之及卒鬻所居小室以葬遂不食而死多士凝妻罕氏邦女也

  士凝死緬兵攻之罕氏懷印信并二子奔永昌求援當事不應遣之歸亦為岳鳳所害早正

  妻永昌人阿昌羅板寨百夫長早正娶羅古寨土舍女為繼室正病妻事之謹及亡大慟不食而

  梁毅女永昌衞人年十六父母他出女適獨居惡少挑之女大怒泣訴於母遂自縊死

  楊椿妻張氏金齒衞人年二十五夫亡子幼家貧勵志守節厯四十餘年卒宋氏

  金華人夫任閬中守以事死獄中仍籍其家氏隨姑來戍金齒長途奉姑不少懈過盤江題詩郵亭

  壁訴其𡨚苦御史陰汝登建祠永昌刻其詩於石俞富妻阮氏合肥人富籍金齒從

  征安南與弟祥俱戰死阮氏暨祥妻黄氏年未二十俱誓死無他學士汪諧旌其門張思仁

  妻王氏山陰人隨夫戍金齒年二十六夫卒父母欲改嫁之氏以親老子幼矢志靡他卒不

  能奪宣德年旌同邑梁貴妻趙氏夫戍金齒卒苦節撫孤詔旌其門呉貴二女鞏昌人父

  任永昌指揮卒無子二女間關叩闕求為置嗣誓守貞以終戈諫妾韓氏無錫人諫

  金齒衞人宦東昌納為妾厯官僉事卒氏守節自誓或憐其少欲奪之遂自縊瞿爵妻朱

  氏保山人年二十三夫卒無子食貧守節嘉靖閒旌同縣周科妻張氏年二十九夫亡一子方幼

  族人利其資廹令改適氏以死自誓守節四十餘年萬厯年旌潘承志妻邵氏

  人年二十三夫隨父任卒氏茹苦撫孤厯五十餘年同縣陳謨妻田氏劉遇曉妻張氏周士玉妻楊

   氏尹先哲妻戚氏張士彦妻鄧氏俱早𡻕夫亡苦節五十餘年袁必通妻張氏

   人年二十九夫亡苦節五十餘年卒子熙早殞媳陳氏亦苦節四十餘年同縣劉傑妻毛氏閃應華

   妻穆氏陳大猷妻馮氏孔宗明妻劉氏王重光妻段氏陳溥妻趙氏易源鼎妻龍氏李達妻席氏俱

   早𡻕夫亡食貧苦節王啟龍妻呉氏保山人夫任總兵流寇之亂氏與妾周氏將自

   縊人見而救之氏正色曰君與我夫厚宜速我死今反相救欲我等為蠻婦乎與周氏同時縊死同

   縣朱廣運妻戚氏邱世第妻陸氏周運泰妻呉氏朱統妻閃氏丁長祐妻閃氏王聖修妻水氏姜承

   德妻楊氏石應岷妾徐氏田氏俱遇賊不屈死又趙天俊妻樊氏左拱極妻鄭氏潘繼善妻周氏呉

   德光妻陸氏石元鳯妻閔氏俱入祀節孝祠丁列妻張氏永平人年十八夫亡撫遺

   腹子苦節五十餘年與同縣吳氏張氏同旌張本妻胡氏永平人年二十八夫亡與

   妾陳氏同心守節厯六十餘年同縣楊廷詔妻謝氏呉承祚妻繆氏廖惟熺妻呉氏鍾伯玫妻楊氏

  俱早嵗夫亡終身苦節朱錫命妻羅氏雲州人錫命於萬厯間殺賊陣亡食貧守

  節撫孤成立盧蕙妻𡩋氏瀾滄衞人蕙任思州府經厯銅苗作亂氏被擄投河死

  鄒天涯妻董氏永平人流寇至被擄至玉皇閣下投井死同縣李煒妻董氏李自奇

  兵亂被擄不從投井死楊爾俊妻金氏浩一元妻葉氏馬吉翔女遇賊不屈俱自盡陳其養

  妻祝氏保山人夫卒孝事舅姑撫子成立為流賊康勇所逼漆面毁容乃免已亥被擄投河

  遇救得甦吉王妃張氏兵亂自縊時有桂王貴人劉氏同縊死松滋王妃失其氏顧侍

  妾將分娩先令自縊俟氣絶乃自刎呉承爵妻永平人失其氏兵亂一子一女先令自縊

  曰與其留作蠻子莫若與之俱死耳乃自縊同時王國璽妻失其氏亦自縊齊環妾

  人失其氏環為大理卿歿妾遺腹生一子所居狹隘且人衆求死不得紿女伴河邊觀水忽曰吾去

  矣抱其子投水死呉佩妻謝氏佩為保山諸生氏孝事繼姑流寇將至即置酒與姑

  訣以二子付其夫善撫之潛登樓自縊同縣石瑜妻胡氏自縊時年二十劉廷樞妻張

  氏保山人廷樞既殉節氏先縊其二子乃自縊水潔妻陳氏潔為保山諸生流寇

  至氏避山林被擄至東河邊高聲語同伴曰吾南門外陳氏女也言畢即投河死又城東南騎龍寺

  有女子年方筓縊於寺中尼曰此恐被辱而自死者惜其姓氏無考閔連城妻石氏

  保山人流寇至被擄解所挾奩物與夫投河死同縣舉人張世明妻侯氏亦投水死諸生王若實女

  賊欲犯之不從被刺死馮時可母王氏永昌人流寇亂氏率女及媳自焚

  登元妻潘氏保山人已亥兵至氏先誘二子出與夫舉火自焚同縣劉得本妻失其氏

  亦自焚死陳正猷妻石氏保山人兵亂偕夫避東山既而兵至投水死又祝維霍妻

  失其氏同時投井死

 ︹本朝︺呉必隆妻陸氏保山人未㛰夫卒守志終身同縣侯順天妻趙氏俞某妻王氏

   吳新誥妻周氏張應魁妻張氏皆奔喪守貞於乾隆間先後 旌陸自翰妻李氏

   保山人未嫁夫卒泣血奔喪旋以父老囘家𡻕時一省其姑父卒乃歸張鳳翺妻童

   氏保山人年二十九夫亡孝養舅姑撫遺腹子成諸生同縣龐德俊妻王氏年二十八夫亡夫叔

   欲奪其志氏以死拒子早殞撫孤孫成立趙秉良妻楊氏年少夫亡翁有殘疾氏誠心療治鄰憫其

   貧爲議婚氏以死誓守節撫孤厯三十四年又范紹文妻黄氏白太元妻王氏張從良妻施氏趙宗

   妻楊氏葛延相妻楊氏張維妻宋氏徐幹妻楊氏均乾隆間 旌劉秉乾妻陶氏

   永平人年少夫亡孝姑守節教子成名乾隆間 旌袁鼎妻邵氏保山人夫亡守節與

   同縣胡經妻李氏陳嘉言妻曽氏周于京妻閻氏馬存憲妻趙氏均嘉慶間 旌蘇爾相

   妻張氏甘肅靈州人爾相奉檄往緬甸總督彰寶聞訛傳被執己降氏被逮遣新疆大呼曰

   奉檄而出何言執也我夫忠貞斷無降賊事遂手刃其子天德并二女隨自刎

 ︹仙釋︺︹唐︺無言和尚姓李世為𫎇氏清平官生時掌有文曰無言因名年十五依圓淨法

  師精硏律論融貫教乘手書大乘般若經千餘卷死得五色舍利遂於棲賢寺旁建塔奉之並見雲

  南府仙釋門道超段氏子童𫎇出家戒行清苦常入定巖間有異鳥銜花麋鹿馴卧之異臨

  終謂其徒曰勿茶毘三年後當葬我於西山及期起視顔色如生衆嘆異之遂為立塔︹明︺不

  二頭陀姓任少為永昌郡吏素好道嘗過一坊下得隂府律皆其所犯遂棄家雲遊至應天

  府趺坐市中巡城御史責之命安插古寺内寺有妖不二趺坐夜有蛇長數丈口如盆自上而下欲

  吞之不二端坐叱曰吾在此不去將誅汝蛇遁入廊下人以此感動捐萬金修德普寺居之又常見

  其髪有五色後坐化海闊福建人雲遊至永昌居沙木河石碑寺晝夜趺坐戒行精嚴獨居數

  十年髪白轉黒齒落重生百三歳圓寂於劉家庵祖復號立禪四川宗藩棄位修道遍厯名

  山至寶臺山創刹聚徒常跏趺深林虎豹潛匿開山請藏三十年無少怠每於枯木下立禪又以指

  燃燭十指皆盡及入滅令盛以木桶外束以三鐵篐言篐三斷則出世今已二斷矣蓬頭道

  者字洞元不知何許人崇禎閒雲遊至永趺坐市中無所求與之錢隨以給貧人後歸東山寶鼎

  寺每於盤石上静坐山禽翔集於身人以此異之

 ︹𡈽産︺金後漢書郡國志博南南界出金注華陽國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得瀾滄水有金沙洗取

  融為瑪瑙出保山縣瑪瑙山巔有紅白色相間者SKchar2絲瑪瑙有紅如胭脂者曰紅瑪瑙

  有色白如玉面光潤者曰白瑪瑙有紫色者曰紫瑛瑪瑙其體脆而易破製之甚難永昌之碁

  甲於天下製法以瑪瑙石合紫瑛石硏為粉加以鉛硝投以藥料合煆之用長鐵蘸其汁滴以成碁

  其牙色深黒者最堅次取緑者稍脆又蠟色雜色及黒白俱有花者其下也蔞葉藤

  葛蔓附於樹可為醬即漢書所謂蒟醬也實似桑椹皮黒肉白味辛合檳榔食之可禦瘴癘

  魚出保山縣瀾滄江即東南之鯖魚也味極美雷鳴始出灣甸土州孟通山出芭蕉

  灣甸土州出可食大藥鎮康土州出鮮子鎮康土州出大如𬃷









                             總纂官顧 蒓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梁慎猷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