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八十八至四百九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四百八十五至四百八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八十八至四百九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九十三至四百九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7

大清一統志

 開化府在雲南省治東南七百一十里東西距一千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交

  趾界四百六十里西至臨安府建水縣界六百八十五里南至交趾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廣南府界

  一百八十里東南至交趾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交趾界四百一十里東北至廣南府界二百二十

  里西北至阿迷州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二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為句町國地唐初屬越

  巂郡後没於南詔為强現牙車教化三部宋為段

  氏所據元為强現三部隸臨安等處宣慰司明初

  改强現三部為教化三部隸臨安府

 本朝康熙六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置開

  化府隸雲南省領縣一

  文山縣附郭 本朝雍正八年裁開化府通判并經厯二缺改設縣治   賜名文山

  安平同知附郭嘉慶二十四年移文山縣屬之東安逢春永平三里屬之

 ︹形勢︺萬山林立帶水縈迴控交趾之上游為滇南之

  屏障

 ︹風俗︺倚山緣箐而居支木結茆為屋言語不一文字

  鮮通喜鬬輕生巫鬼是尚改土設流以後學校既

  開習俗漸改

 ︹城池︺開化府城周四里有竒以盤龍河為池 本朝康熙六年築土城乾隆十年易以甎

 ︹學校︺開化府學在府城東 本朝康熙七年建雍正十二年修乾隆二十年二十一年二

  十三年累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文山縣學未建入學額數附府學内開陽書院

  在府城西門外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十一年二十年累修開文書

  院在府城西舊名文山書院雍正八年建並設義學乾隆四十六年改今名

 ︹户口︺人丁無原額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十六名口計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三户

 ︹田賦︺田地八百一十二頃六十八畝八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六百二十四兩七錢六分四釐米

  八千四百二十一石九斗七升六合七勺

 ︹山川︺東文山在文山縣東登臨其上水光山色映帶左右阿香山在縣東八十餘

  里府志每久晴不雨山上隱有雷聲如鳴鼔三日而大雨降雷女名阿香聳翠山在縣東百

  五十里與交趾老君山隔河對峙南北横亘千餘里獅子山在縣西南危巒突起其狀崢嶸

   山車山在縣南百里南交扼要之地西華山在縣西南横列三十六峯層巒曡翠

   連絡如屏與東文山對峙拱翼郡城龍馬山在縣西南百四十里府志山嶺有石壁可占陰

   晴相傳上出龍馬因以得名天洞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餘里頂有石洞瀑布懸流

   得山在縣西南二百里府志盤旋無際古木幽深杳無人跡惟見雲飛霧繞莫測其中所有

   波些山在縣西四十里孤峯削出冠於羣山秀石山在縣西四面如削林本森蔚

   老君山在縣西百里府志登之蕭然象外輒具出塵之思蓑衣山在縣西百里山

   勢高峻一重幾三十里化乙山在縣西百里府志上有天池雖旱不涸連雲山

   在縣西百五十里一名大黑山府志林木蒼翠四時猿聲不絶六詔山在縣西北山形旋折

   雲烟環繞白虎山在縣西北府志昔有牧者見一物白質黑文行動頗馴遇牛馬不噬搏衆

   奔避以為虎越三日復見擬共迹之忽不見有識者曰白質黑文似虎而馴不踐生草不傷畜𩔖考

  之圖經是為騶虞因名白虎山霧露結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蒼峯插天雲霧沈𪷟

  九牛山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餘里九峯雄峙勢極險絶八戛山在縣西北二百餘里

  削壁峭崖俯視諸山鳳凰山在縣北形如飛鳳郡鎮山也葛在縣北迤𨓦五

  十里孤峯插天羣峯横衛府志上有武侯駐兵處城栅濠塹猶存最高峯在縣西北一百

  五十餘里高數百丈土人聽猿鳴以占晴雨二臺坡在縣東延亘百餘里鳴舊石

  洞在縣西百八十里府志入洞一石扣之蓬蓬有聲再進石乳滴成纓絡下墜宛如蓮臺土人塑

  大士像於上期烏石洞在縣西北南安里夾澗穿流即儂人河源也猛奔河

  在縣東三百五十里來自漫江那樓下流入交趾普牢河賭咒河在縣南二百四十里與交

  趾接界舊志孫蠻夷立誓各不相侵之處濟熱河在縣南東安里烟瘴燥熱居民浴水解毒

  通志有綠水塘在江那里水如碧玉可鑒毛髪魯部河在舊教化三部長官司西南三十里

  明統志源自禮社江經司境下流入臨安府蒙自縣之梨花江三坌河在縣西南中流自安

  南東流至葛布山左自永平積流成河向西南流至葛布山下與中流㑹右自王弄里大山下流至

  葛布山下與中左二流㑹故名盤龍河在縣西北源出期烏洞流府城北開化里為儂人河

  又流經府城繞城盤曲瀠洄如龍因名盤龍河異龍潭在縣西府境諸流多匯於此 本朝

  康熙七年經厯李鳳昌引流灌田民𬒳其利又府境龍潭甚多此外尚有六十五所皆資灌溉曰茶

  庵曰水磨曰熱水寨曰紅石崖曰和尚莊曰者安曰平壩曰杜孟曰錫板曰靈秀曰牛羊曰南坵曰

  韮菜坪曰革基曰者莊曰接鶯坡曰南抽曰召布比曰斗嘴曰山車曰阿覺曰灑戛曰泥處曰龍嶺

  曰别革曰腰姑曰老梅曰馬灑曰以那底曰戛迭曰革乃曰白果曰革普曰腊哈曰灑得曰舍迷烏

  曰馬歇曰阿黑曰矣坡曰革灑曰革母曰下寨曰戛達曰馬白曰壩地曰法支革曰多羅曰阿峩曰

  矣額曰布足曰以則期曰八寨石洞曰霧露者口玀莫曰烏木曰耶革白曰紅舍卡石洞曰著租革

  曰渡口曰大窩子曰西吐衣曰木楚曰猛平曰猛耗曰者藍浴龍池在安平廳逢春里其

  水一日三潮岐渠在縣西 本朝康熙十年知府劉訢開濬灌田利民

 ︹古蹟︺革洒故城在文山縣境明土司龍祚築府志其地山高箐密人跡罕至天隂時常聞

  人馬鼓樂聲石城在新現阿打克山嶺府志山下有井旁立石碑字跡磨滅不可辨識城中

  碓磨軍器諸物人或取之即中毒其城四面石壁惟一徑可通不知何時所創阿雅城

  境明土司龍上登築即今八寨尚有遺址史拱城在縣境明土司龍者凝築女山城

  在縣境明土司龍古築古木城在縣南三十五里明副長官司龍勝全築鎖吕城

  在縣西七十里明土司烏志德築教化三部廢長官司在今府治唐時强現

  蠻居此元為强現三部隸臨安宣慰司明改為長官司府志三部教化强現牙車三部也司治在瓏

  村其地有衆山連絡一山中峙土司公署與民居皆在嶺通志西華山三十六峯間有教化土司舊

   城址或即其處部夷曰馬喇曰沙人曰玀曰儂人曰野蒲曰喇記多和泥餘種北宋時狄青征儂智

   高寓人龍海基鄉導有功始命領其地土名阿雅又名謹耳即强現部别名明洪武𥘉土司和泥人

   蕎乍歸附授副長官傳至張明 本朝平滇張長夀仍授世職康熙四年長夀以附逆誅六年即其

   地設開化府七年始築土垣王弄山廢長官司在縣境元為大小二部明洪武

   中改長官司授阿額為副長官萬厯中屬沙氏明末屬王氏舊屬臨安府 本朝廢入開化府

   南廢長官司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元捨資千户後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户明改置長官

   司元史地理志捨資千户在𫎇自縣東阿僰蠻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嫋踵甸傳至裔孫捨資因

   為名内附後隸蒙自千户至元十三年改𫎇自為縣其地近交趾遂以捨資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户

   隸臨安路通志明洪武初改為長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縣天啟二年復給司印以王弄掌官司

   沙源掌管令阻截交州明末源子定洲謀叛據㑹城討誅之其兵頭王朔遂撫王弄及安南之地

  本朝平滇仍授王朔世職康熙四年朔與祿昌賢等叛官兵攻破之朔自焚今其地俱入開化府

 ︹關隘︺馬白關在文山縣南賭咒河内與交趾接壤 本朝雍正六年洪衣關

  境明交趾黎利叛成山侯王通帥師還黔國公沐晟以土司龍宜有勇畧令設關防守其地今廢

  大窩關在新現交岡之上明置今廢楊柳河關在縣境今廢牛羊箐

  在縣南有酋長守其地府志由教化三部而南地名枯木箐亦有酋長戌守又南為斗嘴三關險固

  可守自三關而南即抵牛羊箐與交趾接壤處也木底河箐在舊王弄山司境又有梭

  羅洞銷狸城洞黒打洞王弄山箐皆設險處也

 ︹津梁︺永濟橋在文山縣南 本康熙九年鎮西橋在縣西 本朝康熙十一

  年知府劉訢建天生橋有二俱在縣境飛石陡崖兩山相接盤龍河流其下人艱於行 本

  康熙四十一年别建木橋年乆傾圯乾隆二十一年知府湯大賓復開舊道以便往來三板

  橋在縣北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土經厯周應龍建

 ︹祠廟︺昭忠祠在文山縣 本嘉慶八年

 ︹寺觀︺西華寺在文山縣西乾天觀在縣西吉祥庵在縣西

 ︹名宦︺

 ︹本朝︺李道泰福建人康熙二十三年任知府興學育才臨民慈愛賢聲茂著宗師祁

  直隸人康熙二十二年任府同知剛方正直果毅有為嵗饑平糶全活甚多時里甲科𣲖擾累夷民

  難堪師祁為懲猾吏民賴以濟稱為神明

 ︹人物︺︹明︺龍上登三部長官司性嗜學穎悟警敏萬厯間至京師遍訪名宿歸至家而學問

  益進始興學校建  文廟朔望禮拜愚夷化之時沙定洲父沙源與上登聯姻覘交岡武氏兵𫝑

  甚盛屢為邊患約上登附武氏上登厲聲叱之

 ︹本朝︺楊守士郡人性純孝年八嵗父遘篤疾刲股療之母疾亦然人咸稱異焉王九

  人郡人任臺灣鎮左營遊擊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叛九人斬擒一百三十餘人及臺灣陷躍海死

     恩賜𥙊葬賞卹楊天階郡人任烏蒙右營守備雍正八年祿萬福叛力戰陣亡

 ︹列女︺

 ︹本朝︺段楊氏文山人夫失名病死殮畢自縊康熙間 旌楊天階妻聞氏

  文山人隨夫任烏蒙守備賊至天階戰死氏謂二女曰我命婦義不可辱汝姊妹宜自為脱計二女

  泣曰父死兄不知存亡何生為氏自刎二女整衣修容對縊於䆳室中雍正間   賜𥙊葬加贈

  恭人乾隆十年入祠王大周妻李氏文山人夫亡自殉以救免撫孤守節雍正間

  李良才女名七妹文山人守正捐軀乾隆間 旌王九人妾范氏

  文山人九人於臺灣討賊殉節時九人妻已故遺一子曰慎氏方欲自盡聞曰慎哭聲轉念曰此子

  不生我之罪也於是扶柩歸典衣鬻釵以教曰慎承廕乾隆閒 旌張奇彩妻楊氏

  文山人夫亡自盡以救免撫孤守節與同縣董泰妻馮氏陳顯璲妻潘氏杜昶妻楊氏劉淵妻陳氏

  均乾隆閒 旌李英妻王氏文山人夫亡自縊馬氏文山人夫失名守正捐軀

  嘉慶間 旌劉正龍妻郭氏文山人年十五聞正龍死整容自縊孫有富

  妻張氏文山人既受聘夫隨征至黔病殁柩歸經氏門氏心動詢得其實遂歸孫事姑以孝

  姑殁哀毁成疾卒與同縣貞女張氏均嘉慶間 旌楊仲麟妻湯氏文山人夫亡自

  殉以救免撫孤守節與同縣趙成載妻朱氏趙成文繼妻何氏萬晫妻張氏汪國璸妻唐氏王衘棟

  妻劉氏殷秀妻李氏曹士英妻趙氏盧耀宗妻郭氏吳際昌妻張氏李丕基妻喻氏趙致中妻鄭氏

  均嘉慶間 旌

 ︹土産︺馬金囊府境出味甘除熱可治瘡毒桄榔 鱗蛇膽俱府境岀

東川府表

大清一統志

 東川府在雲南省治北五百三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六十里東至貴州大定

  府威寕州界二百里西至四川寕遠府會理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曲靖府㝷甸州界二百五十

  里北至昭通府界二百一十里東南至曲靖府宣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武定州祿勸縣界一

  百七十里東北至昭通府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會理州界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七

  百九十七里

︹分野︺天文參井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置堂琅縣屬犍為郡蜀

  漢分犍為地立朱提郡縣屬朱提晉宋齊因之後

  入於蠻唐時入南詔宋段氏時置東川郡太都督

  後烏蠻閟畔據之號閟畔部元初内附置萬户府

  至元中改閟畔軍民總管府隸烏撒烏𫎇等處宣

  慰司尋改東川路明洪武十四年開置東川土府

  屬雲南布政使司十六年改隸四川為東川軍民

 府

 本朝因之為東川府雍正四年仍改隸雲南省領縣

  一

  會澤縣附郭 本朝雍正五年置縣治巧家汛六年移治附郭

 ︹形勢︺地控金沙臨昭通之南面山高雲弄綰省治之

  東門内負江山之雄外連黔蜀之𫝑

 ︹風俗︺俗尚戰爭居多板屋明統氣剽悍而性猜疑服

  食婚喪尚多夷習

 ︹城池︺東川府城周三里門四舊築土城 本朝雍正九年改築石城乾隆十一年二十五

  年屢

 ︹學校︺東川府學在府治南門外 夲朝康熙四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㑹澤

  縣學未建入學額數附府學内西林書院在府治東門外 本雍正五年知府黄

  士傑始設義學十年知府崔乃鏞擴為書院

 ︹户口︺向因蠻民雜處未經編丁

 ︹田賦︺田地二千二百四十頃四十五畝七分有奇又地改田一頃五十七畝三分額徵地丁正雜銀

  二千四百七十九兩八分有奇米四千九百五十九石七斗四升九合

 ︹山川︺翠屏山在㑹澤縣東南一里為縣主山層巒疊翠環峙如屏上有九峯九箐九龍靈泉

  山嶂如璧又名靈璧山其東麓别名玉獸山府志歳豐則石現異獸狀白如玉近視則無白婆

  山在縣東南山頂有泉四時無盈縮南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福在山在縣西南

  一百五十里二山相連重岡絶巘高三十餘里晴朗則蒼翠欲滴四五百里皆見之絳雲露

  山在縣西南二百里與祿勸縣接界延亘三百里盡於三江口上多積雪一名雪山又名烏龍山

  其頂有惠嫋湖唐興元中異牟尋僭封禪以此山為東嶽石鼔山在縣西十里山有大石如

  卧牛叩之有聲夷人呼為石鼓雲弄山在縣西三十里府志上有池澄碧如鑑弗盈弗竭山

  半又有温泉納雄山在縣西五十里夜靜時聞人聲每嵗五穀熟居民必先獻焉又名太

  萬額山在縣西北三里堂琅山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府志山多毒草行人十里

  外聞藥𰚾盛夏飛鳥過之不能去晉大寕二年寕州刺史王遜遣將軍姚岳敗成將李驤處

  雄山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石崖陡峻風魔嶺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高數千丈廣

  百餘里路通四川寕遠府巖洞在縣西雲弄山腰闊容四五百人相傳為那姑修煉處

  龍洞在縣北十里青龍山府志繞山半石室行上數武巨石攢簇中開大穴梯而上敞如夏屋

  天光微露水聲自出石乳雲飛中有石几石榻石盎諸器皆自然天成架空石在縣西北

  二十里以則村徑丈餘厚三四尺府志有土四股如柱𢇮其下人或鑿去一股明日土長如故

  聲石在縣西北三十里璧谷江外隔岸為方山府志人在方山呼嘯石必隔江相應如谷響然

  飛來石在縣東北六十里諾業村旁長丈餘寛二尺若從空降故名車洪江

  東一百二十里源出尋甸州車湖又受嵩明州秀嵩湖水與牛欄金沙二江合璧谷江

  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尋甸州之白澤河匯果馬車湖儻甸倉溪諸水合流為江陡峻深狹土人結

  籐為橋以通往來西北流入金沙江金沙江在縣西一百五十里自四川㑹理州流入又東

  北入昭通府界即古繩若水也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髦牛道

  南流入於若水又逕越巂大作縣入繩明統志金沙江一名納夷江又名黒水源自武定府下流入

  濟慮牛欄江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尋甸州下流合金沙江舊志牛欄江源出雲南

  縣楊林海子自霑益州流入矣濯河在縣南十里受各箐溪水流入金沙江府志夷名水

  曰矣名交曰濯河取水交之義義通河在縣西北十餘里源出矣濯河匯小龍澤水經府治

  西北兩門轉舊土城東過石嘴矣式梅子箐抵華宜寨入中右兩河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知府義

  凝建分水堰引以里河水注之益資灌溉普渡河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源出武定州流入

  金沙蔓海在縣北廣數百頃夏秋瀦水冬春皆涸積年蔓草朽淤其中故名近嵗已坌為

  渭齒化溪在縣西南一百里經絳雲露山下必枯熱甸北流入金沙江㑹沙

  溪在縣北一百里流入東川甸中匯為澤又流入託梁溪舊志㑹沙溪源出野木山下流合麥則

  夷溪名曰託渠溪下合金沙江又麥則夷溪源出南山下合會沙溪靈璧潭在縣東南翠屏

  山下引流入城用資灌溉後涸本朝乾隆十九年知府義凝重濬飲虹潭在縣西十里匯

  義通河灌溉田畝龍泉在縣西南源出石鼓山下有灌溉之利温泉在縣西南二百

  里雲弄山下水自石竇中岀熱如沸湯清澈如鑑又一泉在葛藤山下水極𤍠作硫黄氣土人春時

  祭之以祈子縮泉在縣西三十里雲弄山腰人取之者有銅鐡器及人聲則收縮不流

 ︹古蹟︺東川故城在㑹澤縣境明統志地名東川甸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罵彈得之改曰

  那札那夷屬南詔𫎇世隆置東川郡後烏蠻閟畔强盛自號閟畔部至元中置閟畔部軍民官後改

  東川府府志明洪武十四年烏蠻路設姑歸附令世守其地初府治在馬鞍山後尋移治萬額山南

  堂琅廢縣在縣境漢置華陽國志堂琅縣因山為名水經注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

  堂琅縣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陟者若將階天南中

  諸郡以為至險南中志朱提郡西南二百里有堂琅山晉大寕二年成將李驤等侵越巂寕州刺史

  王遜遣將軍姚岳擊之戰於堂琅驤軍大敗姚岳追之至於瀘水

 ︹關隘︺歹𥙷巡司在㑹澤縣南一百一十里則補巡司在縣西北一百里

  海汛在縣東二十里大水塘汛在縣南二百七十里其地為黔蜀相通捷徑明歹補

  奸目引㑹川野夷從此入境傾危土府旁出阿汪地方又小安氏遁藏之所最為僻隘五龍

  汛在縣西南八十里又有弩萃汛巧家汛在縣北八十里

 ︹津梁︺璧谷江橋在㑹澤縣西一百五十里左河橋在縣北門外一名新橋

  河橋在縣城北五里索橋在縣北一 百二十里牛欄江下流江闊水 急邑人用木筒貫以

  籐索繫於兩岸人過則縛於筒用遊索往來牽渡壬申橋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牛欄江上

   本朝乾隆十六年知府夏昌建金沙渡在縣西一百五十里金沙江夷人鑿大木槽以

  渡往以里河渡在縣西一百六十里春冬架木為橋夏秋水漲撤橋用舟以濟往來

  銅觔人馬

 ︹祠廟︺東嶽廟在㑹澤縣東門内火神廟在縣西龍神廟在縣北 大朝

  乾隆五十七年因辦𫉬銅觔山靈呈瑞   賜封𥙿源興寶礦脉龍神五十八年   御書扁

  曰靈𥙿九圜

 ︹名宦︺

 ︹本朝︺蕭星拱南城人康熙四十一年知東川府勤於政事整飭地方以東川土地空曠難守

  乃於東門截築土城約退三十餘丈捍衛賴之崔乃鏞同官人雍正九年知東川府在任築

  城建署修隄設書院興舉廢墜尤留心教士離任後猶附書至東川諄諄訓勉諸生不倦張其

  貴成都人雍正閒任東川守備烏𫎇祿萬福之變戰功甚烈時副將魏翥國為賊所刺衆主固守

  其貴主戰議有夷詐降禁不納次日賊果至以無内應去其貴突岀重圍殲戮甚衆遂保孤城賊平

  讓功他人絶口不言往事後擢東川叅將終為忌者中傷被議去

 ︹人物︺︹明︺普合土人以䕃補知府撫字有功夷人信服

 ︹本朝︺雷德溥郡人祿逆為亂城門晝閉鎮將創為謹守之論掘塹自固内外不通德溥與弟

  德新作猓玀裝乘夜縋岀抵省報急總督鄂爾泰給德溥守備箚德新千總箚官兵後三日到圍始

  解提督哈元生欲敘其功卒未果者沙都者海營長素為别部所服以諸生陳清余聯甲

  皆傑士嘗敬禮之土官祿應龍為小安氏所殺因納陳余二生謀迎川撫使收葬之以小安氏兵强

  力不能敵乃備厯艱險求助威寕並質其子於烏𫎇卒迎應鳳承襲者沙都妻安氏素賢能小安氏

  來爭印氏親禦於火紅用二生䇿大敗之沙都死應鳳𬒳刺復令子禄秉忠敗小安氏於夸狼箐卒

  定歸土之䇿陳慕阿歹頭目祿逆叛時逼附不從擒至魯甸復逼之終以不從遇害子祿誓

  報父讐從游擊韓雲鵬於七里沿一帶堵禦殺賊甚多復救出沙曲廠漢人被掠者放歸徐起

  鳳㑹澤人烏𫎇賊圍城急慷慨領檄與楊騰霄往喻利害為賊所殺魚洞民張連旭繼往亦被殺

  同時被脅不從死者可柯鄉約趙珣劉志仁子國泰達德鄉約韓珍李端士府椽施祖遠郡民邵邦

  雄那姑李常雲逵擂村畢天貴等八人又腊利村馬增榮亦𡚒身徃提督營告急遇賊𬒳祿

  應爵樹革頭目雍正八年聞族逆良珍等附賊作亂同弟小老率所部堵禦擁䕶居民赴軍門

  請兵為嚮呉聯陞㑹澤人乾隆間與同縣張瑛雷謙尹元興俱以孝 旌

 ︹流寓︺

 ︹本朝︺段一臣尋甸人𭔃居東川雍正元年烏𫎇祿氏未順 王師進𠞰逆目抗拒一臣請於

  郡守單身履險而入責以大義説降之郡守欲詳請奏聞官之固辭酬以金帛弗受予以田土亦弗

  受既復建議東川改隸雲南庶得抗制之勢具地圖呈於尋甸州知州崔乃鏞為之轉陳督撫從其

  

 ︹列女︺

 ︹本朝︺祿永明妾祿氏郡人子應龍應鳳前後襲土知府皆為安氏謀殺衆議承襲不

  決氏繳印請改土歸流雍正間 旌其墓畢文華妻張氏郡人祿逆叛氏奉姑匿戈

  羅箐賊搜得强逼不從以銀誘之拒益堅逼愈甚氏奪刀自刎賊退姑與鄰婦俱免陳英妻

  潘氏郡人賊擄至山箐逼之氏撞石死與同時李端士妻何氏李國朝妻韓氏李常雲妻朱氏

  均以𬒳擄不辱死雍正間 旌劉應科女郡人祿逆叛女𬒳擄誘之曰我家有藏銀引汝

  去取行至黒水橋投河死姜吉生妻木氏郡人祿賊叛殺其夫與子氏伏於林陰識

  之後賊投順氏覓得訴於當事手刃之伍按妻錢氏郡人夫亡自縊乾隆間 旌

  雷開濱妻李氏㑹澤人夫亡守節同縣牛沖漢妻李氏張瑜妻吳氏徐文龍妻陳氏

  李正國妻楊氏王朝貴妻彭氏胡安妻賀氏雷元燦妻戴氏呉志孔妻王氏郄希耀妻薛氏均乾隆

   楊 有仁妻蔣氏㑹澤人被人强娶自縊嘉慶閒 旌胡景妻朱

  氏郡人未婚夫卒自縊譚長姑㑹澤人未嫁守貞嘉慶間 旌

 ︹土産︺菊花葠葉如菊花性同人葠法落梅出法戛治心痛鷓雞

大清一統志

 昭通府在雲南省治西北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貴州

  威寕州界九十里西至四川寕遠府界四百九十里南至東川府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四川敘州府

  𫟪廰界五百里東南至威寕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威寕州界九十里東北至四川敘州府筠連縣

  界五百里西北至四川雷波衞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周名竇地甸漢為牂牁郡

  地唐為烏蒙部蠻所據元初内附至元中置烏撒

  路二十四年置烏撒烏蒙宣慰司明洪武中改為

  烏蒙府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𨽻雲南省九年改曰昭通府今領

   州一縣二

   恩安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貴州大定府威寕州界六十

   里西至永善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南至魯甸界三十里北至大關界二百里東南至威寕州界四十

   里西南至東川府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鎮雄州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大關界一百七十里漢

   屬牂牁郡唐宋為烏䝉蠻地元屬烏撒路明屬烏䝉府 本朝雍正六年置縣為昭通府附郭縣

   鎮雄州在府城東三百四十里東西距六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四川敘永廳

   永寕縣界三百里西至恩安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貴州大定府威寕州界三十里北至四川敘州

   府高縣界三百一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威寕州界七十里東北至四

   川敘州府珙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關界五百里周為烏蒙子芒部居此漢屬牂牁郡唐宋為

   烏蒙所據元至元中置芒部路屬烏撒烏蒙宣慰司明設芒部府尋升芒部軍民府嘉靖二年改為

   鎮雄軍民府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隸雲南六年府降為州屬昭通府永善

   縣在府城西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大關界六十五里

   西至四川寕遠府界二百八十里南至恩兵縣界八十里北至四川敘州府屏山縣界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恩安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恩安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四川敘州府界七百里西北至寕

   遠府界一百三十里舊為米貼寨土酋世據其地元屬烏撒路明屬烏蒙府 本朝雍正五年改隸

   雲南六年置縣屬昭通府大關同知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五百

   五十里東至鎮雄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永善縣界七十里南至恩安縣界九十里北至四川敘州

   府宜賔縣界四百六十里東南至鎮雄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恩安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永善縣

   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永善縣界一百九十里本烏蒙府地 本朝雍正六年設通判駐防九年改

  設清軍撫𢑴同知屬昭通府魯甸通判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

  距二百五十里東至恩安縣界三十里西至東川府界八十里南至貴州大定府威寕州界八十里

  北至永善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恩安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東川府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恩安

  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四川雷波廳界一百八十五里本烏蒙府地 本朝雍正九年移通判駐防屬

  昭通

 ︹形𫝑︺前據索橋之險後𠋣雪山之高龍洞環於左涼

  山聳於右明統地稱僻險𫝑接川黔道路崎嶇土

  田瘠薄

 ︹風俗︺風氣剛勁習俗兇頑夷獠出入佩刀相見去㡌

  為禮居多木棚擊齒乃娶

 ︹城池︺昭通府城周四里有奇門四引渠為濠舊為土城 本朝雍正十年改築磚城乾隆

  二十六年修鎮雄州城周三里有奇舊為土城本朝雍正九年改築磚城永善

  縣城周二里有奇 本朝雍正九年築乾隆二十五年大關城周一里有奇 本朝

  雍正十一年築魯甸城周一里有奇 本朝雍正九年乾隆九年二十三年屢修

 ︹學校︺昭通府學在府城南門内 本朝雍正六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恩安縣

  學附府學内入學額數八名鎮雄州學在州南門内舊為府學明嘉靖中建 本朝雍

  正六年改為州學乾隆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名永善縣學在縣城内本朝雍正六

  年建入學額數十名昭通書院在恩安縣東南二十里 本朝雍正九年鳳池

  書院在恩安縣境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知府孫思庭建景文書院在大關 本朝

  乾隆五十五年同知張曾𫾻建

  ︹户口︺向因蠻民雜處未經編丁

  ︹田賦︺田地五千六百一十三頃七十九畝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千二十七兩四錢四分五釐米

   一萬一千三十五石九斗五升八合

  ︹山川︺寶山在恩安縣東五里圓潔秀麗諸山環拱我未山在恩安縣東二十五里蠻

   語五為我横為未山有五峯横列故名朴窩山在恩安縣東南三十里四望皆平坦蠻語

   平坦為朴窩鳳凰山在恩安縣南十里連岡曡嶂聳拔飛舞如鳳將翔故名雨公

   山在恩安縣南十里擦拉利濟二河㑹流瀠繞馬鞍山在恩安縣西南三十里道狹箐

   深極為險要大黒山在恩安縣西南四十里為擦拉河源博特山在恩安縣西南

   五十里山有兩峯對峙蠻語相對為博特龍峒山在恩安縣北二十五里為府治主山山下

   有峒有泉從峒中岀禱雨輒應撒途山在恩安縣東北八十里其山懸崖𨺗峻蠻語𨺗峻為

   綽紐山在鎮雄州東南二十里蠻語青氣曰綽紐謂此山青氣欎然可愛也芒部

   山在鎮雄州南三十里硌砌雄峯山在鎮雄州南二百六十里山半有大黑石狀如

   麋鹿其上最涼蠻語石曰硌鹿曰砌涼曰雄烏通山在鎮雄州北五里蠻語首曰烏立曰

   通此山巍然獨峙高入雲端如人翹首特立故名樂安山在鎮雄州北二百二十里山有

   數峯路徑曲折與四川敘州府珙縣接界太乙山在永善縣西北二百七十里上有九皇廟

   雪山在大關同知治東南六十里隂雲密霧積雪不消犄角山在大關同知治西二

   里中多猿狖天隂聞啼聲即晴梨山在大關同知冶北一百五十里竹樹蔽翳鳥道﨑嶇不見

   大涼山在魯甸通判治西北一百五十里複嶺危峯人跡罕至又境内有小涼山

   跳巖在恩安縣西二十里山勢崚嶒狀如虎踞為一郡之關鎖金沙江在恩安縣西北

   自東川府流入境逕永善縣城西又東北入四川敘州府酈道元水經注繩水自合卑水又東北至

   朱提縣西為瀘江水明統志江在府西南二百六十里白水江在鎮雄州西北二百三十

   里受八匡河𨚫佐溪勿食料溪黄水河諸流入四川敘州府界托洛河在恩安縣東五里源

   出烏通山麓經府治東南入苴蚪河擦拉河在恩安縣南二十里源出大黒山南流入府治

   合利濟河利濟河在恩安縣西二里又名荔枝河源出龍峒山繞府城入擦拉河灑魚

   河在恩安縣西四十里發源馬鞍山匯昭通諸水過大關入金沙江納沖河在鎮雄州

   東南流入貴州威寕州界明統志在鎮雄州東十里源出烏通山麓經府治東南流入苴蚪河

   蚪河在鎮雄州南三十里源出六丈山箐流經阿赫關合納沖河入七星關河沱治河

   在鎮雄州西一里源出山㵎流入納沖河八匡河在鎮雄州西八十里明地理考鎮雄府西

   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烏撒界流經此境内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敘州府入大江舊志八匡河

   源出𨚫佐山箐又名𨚫佐溪下流六十里合勿食料溪又八十里入白水江託諾河

   雄州西二百五十里流入府界明統志蠻語松曰託沙石曰諾以此河畔有松樹及沙石故名

   鳥河在鎮雄州東北二十里源出白鳥地界又南流入七星關河黄水河在大關同

   知治東北三十里入白水江勿食料溪在鎮雄州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安樂山西流入

   白水龍潭在恩安縣西四十里澄澈淨碧瀉流不竭鹽井有二皆在鎮雄州北一百

   八十

  ︹古蹟︺烏𫎇土城在恩安縣東二十里明統志古竇地甸唐時烏蠻仲井田之裔曰阿統者

   始遷於此至十一世孫烏蒙始强號烏𫎇部宋時封阿杓為王元初歸附至元中置烏蒙路明法武

   初改為府有土城在府東二十里元初駐兵於此所築遺址尚存小烏𫎇城在恩安縣

   北七十里四圍皆山中有平地夷人於此耕種號曰傑紀嗎里城在恩安縣東五里明萬厯

   間建遺址尚存芒部城在鎮雄州西南七里明統志古為屈流大雄甸昔阿蠻之裔阿統與

  其子芒部居此因號芒部元至元中歸附置芒部路明洪武中置府使土官隴氏世守其地嘉靖三

  年隴慰嫡子夀繼職庶子政奪據之官軍討平之因改府曰鎮雄通志明洪武中傅友德調指揮鄭

  祥駐兵芒部築土為城師還城廢因名舊土城今遺址尚存鼠街在鎮雄州西南夷人每遇

  子日相聚於此貿易八仙海石在恩安縣東二十里海中有島八石屹立如人土人謂之

  八仙世傳諸葛武侯南征曽有記云仙碑在鎮雄州北境火頭壩篆文甚古石刻

  雄州北羅漢村石上鐫芝珙古界四大字

 ︹關隘︺羅佐關在恩安縣北二百五十里阿赫關在鎮雄州南二十五里為芒部烏撒

  地界明洪武二十一年建懷德關在鎮雄州西一百八十里為昭通威寕彝良門户四面巉

  巖中通一線 本朝雍正十年始設關防守隘金鎖關在永善縣東一百四十里山勢陡峻

  林木深茂路徑羊腸最為險要豆沙關在大關同知治雄魁城西南一百五十五里前臨大

   河為下方咽喉古寨廵司在恩安縣西南魯甸鹽井渡廵司在恩安縣北大

   關同知治南母亨廵司在鎮雄州西二十里

  ︹津梁︺利濟橋在恩安縣西門外泰安橋在鎮雄州東三十里舊名板橋網袋

   橋在鎮雄州北一百里以籐繫板新橋在大關同知治内寛八尺長五丈餘灑魚河

   渡在恩安縣西四十里通四川敘州大道黄草坪渡在永善縣西六十里副官

   村渡在永善縣北七百五十里鹽井渡在大關同知治内去豆沙關四十里

  ︹祠廟︺九皇廟在鎮雄州西北太乙山上相傳灘中浮來香杉木上載石像九因建廟焉

   龍廟在永善縣馬村昭忠祠在恩安縣城隍廟内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夀佛寺在恩安縣南門外萬福寺在鎮雄州東北一里玉皇閣

   善縣副官村

  ︹名宦︺︹元︺李京烏𫎇道宣慰副使時羣蠻不靖京按行調發周履雲南為志畧四卷

  ︹本朝︺劉鎮寶彭澤人任烏𫎇府通判雍正八年逆夷祿萬福叛䧟府城死之陳天錫

   本姓龎㑹稽人任烏𫎇司獄祿逆陷城妻張氏請先死手刃之遂自刎劉懋美金縣人任

   烏𫎇府知事祿逆叛遇害賽枝大山東青海衞人署恩安縣篆與劉鎮寶同死事葉祚

   徽浙江人任烏𫎇魯甸廵檢與劉懋美同死事李崐昆明人任烏𫎇府教授祿逆之變死

   於學劉崐保寕人任東烏鎮遊擊祿逆之叛力禦敗之次日賊大至衆寡不敵身被十餘

   創腸露二三尺衆皆泣衞至署崐忽瞋目大呼岀又殺賊數十人始還書詩一首於壁而卒

   秉倫寕夏人任東烏鎮遊擊祿逆之變挺身擊賊没於陣楊天階開化人任東烏鎮右

   營守備祿逆叛天階拒之力戰陣亡事   聞   贈都司李發身昆明武舉任東

   烏鎮中營千總以救劉起元陣亡邵士奇陜西人任東烏鎮千總駐防魯甸聞祿逆之變

  即調土兵協官兵赴郡救援土兵與逆夷通羣起圍之士奇力戰不支跳巖死馮志英

  人任鎮雄營把總以救劉起元陣亡周世美任東烏鎮右營把總隨馬秉倫殺賊殁於陣

  張必宏威寕人東烏鎮左營把總祿逆之變䕶守鎮署賊攻圍𫝑急出署衝殺陣亡

  國卿威寕人魯甸外委把總隨千總邵士奇赴援力戰不支跳巖死以上十五人俱   賜

  祭葬廕卹有差袁天麟籍貫失傳與陳國枚同在金川陣亡入昭忠祠

 ︹人物︺︹明︺可童鎮雄人胡氏僕其主為賊所殺可童藏幼主登魁於竹笥負以逃賊追及童張

  弩向之曰我胡家窮僕也追我何為賊舍之遂負登魁匿四川敘州府撫之成立卒報父仇

 ︹列女︺

 ︹本朝︺陳國政妻李氏國政任烏蒙千總祿賊圍城氏同二女自縊楊天階

  妻聞氏夫任東烏守備祿賊叛力戰死氏聞先令二女自縊遂自刎死陳天錫妻

   張氏天錫㑹稽人任烏蒙司獄祿賊之叛氏同死難劉崐妻張氏四川人崐任烏

   蒙遊擊祿賊叛崐戰死氏手刃兩女同妾吳氏自刎死以上俱同 旌並入節孝祠隴慶侯

   母祿氏烏蒙土府祿天倫女雍正八年烏蒙賊叛煽惑鎮雄諸夷禄氏飛馳各寨申諭大義

   衆咸感悟氏身率屬夷環守州署協濟軍餉城賴以全陳光茂妻易氏恩安人遇

   暴自盡乾隆閒 旌卜萬吉妻余氏鎮雄人夫隨軍染疫死氏聞舍椒自縊乾隆閒

   王啟文妻趙氏永善人遇暴捐軀乾隆閒 旌楊元祚妻牟氏

   永善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劉精臣妻馮氏賀廷梅妻翟氏鄒學仁妻楊氏均乾隆閒 旌陳陸

   山媳易氏大關人夫失名守正捐軀乾隆閒 旌黄某妻常氏鎮雄人因

   翁逼汚不從自縊嘉慶閒 旌王攀龍妻岳氏鎮雄人夫亡守節與同州程彩章妻

   范氏嘉慶閒 旌李尊周妻鄧氏永善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李茂妻吳氏戴廷椮

  妻張氏馮天稷妻周氏楊光璞妻趙氏馮煥昭妻祖氏侯贊元妻倪氏阮學仁妻何氏徐夀祥妻李

  氏周全秀妻余氏均嘉慶閒 旌王毛妹大關人守正捐軀嘉慶閒 旌楊正發

  妻吳氏魯甸人遇暴捐軀嘉慶閒 旌

 ︹土産︺笻竹 方竹俱出鎮雄山中









                            總纂官顧 蒓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陳瑞球恭  校

大清一統志

 廣西直隸州在雲南省治東南四百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廣

  南府界三百里西至臨安府寕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二百里北至曲靖府陸涼

  州界一百八十五里東南至廣南開化二府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阿迷州界二百里東北至曲靖

  府羅平州界二百六十四里西北至陸涼州界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

  二十里東至曲靖府羅平州界九十里西至彌勒縣界六十五里南至邱北界八十里北至師宗縣

  界四十里東南至邱北界一百里西南至彌勒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師宗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澂江

  府路南州界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六百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益州牂牁二郡地三國

   漢屬興古郡唐時東釁烏蠻彌鹿等部居之為覊

   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後為師宗彌勒維摩三部所

   據厯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憲宗七年内附隸落

   蒙萬户府至元十二年置廣西路隸雲南行省明

   初改廣西府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屬雲南省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直隸州

   領縣二

   師宗縣在州城北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曲靖府羅平州界四十里西

   至曲靖府陸涼州界五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里北至陸涼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廣西泗城府西隆

   州界三百一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北至羅平州界五十里西北至陸涼州界五十里漢牂

   牁郡地地名匿弄甸釁蠻師宗據之號師宗部元初隸落蒙萬户至元十二年置師宗千户總把領

   阿安豆勿阿盈豆吳四千户屬廣西路二十七年改為州明屬廣西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

   改為彌勒縣在州城西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本州界二

   十五里西至臨安府寕州界八十里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本州界二十里東南

   至廣南府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寕州界八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

   五十里漢牂牁郡地本名郭甸巴甸部籠之地㱔莫徒蠻之裔彌勒者據此因名彌勒部元初𨽻落

   𫎇萬户府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户總把領古輸裒惡部籠阿欲四千户屬廣西路二十七年改為彌

   勒州明屬廣西府 本朝因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邱北縣丞在州東南二百九十

   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師宗縣界二百里西至臨安府阿迷州界一百

   二十里南至廣南府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廣西泗城府西林縣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開化府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本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彌勒縣界一百三十四里元明

  為維摩州地 本朝康𤋮八年省維摩州分屬廣南開化師宗彌勒四府州管轄雍正九年于師宗

  州添設州同駐舊維摩州之邱北以歸彌勒之日者郷及阿迷州十四寨地并屬焉乾隆三十五年

  以師宗縣丞分駐

 ︹形勢︺東瞰粤西南距交趾山谷幽阻民夷富强

  山環峙為屏八甸縈溪為塹

 ︹風俗︺其俗質野民强家富明統士知嚮學民勤耕織

  禮讓相尚以訐訟為恥

 ︹城池︺廣西州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明成化十四年築土城隆慶五年易以磚 本朝康

  𤋮三年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屢修師宗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舊有土城明崇禎七年

  易以磚 本朝康熙十三年重修乾隆七年又修彌勒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宏治

  中始築土城崇禎七年易以磚 本朝康熙五十年重修乾隆二十六年又修邱北城

  宗縣丞駐劄之地本朝雍正九年

 ︹學校︺廣西州學在州境東北隅鍾秀山麓舊爲府學明萬厯中遷建東門外後圯 本朝

  康熙五年遷還舊址乾隆三十五年改爲州學入學額數二十名師宗縣學在縣南門

  外舊爲師宗州學明崇禎三年建於城東 本朝康熙十年遷建乾隆三十五年改爲縣學入學額

  數十二名彌勒縣學在縣南舊爲彌勒州學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雍正十一年修乾

  隆三十五年改爲縣學入學額數十五名凝秀書院在州治鍾秀山麓提學道蔣泂建

  鶴山書院在州學之右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提學道蔣泂建桂香書院

  勒縣 本朝乾隆元年知縣王煒建甸溪書院在彌勒縣 本朝嘉慶五年貢生趙諭建

 ︹户口︺原額軍舍土丁共三百七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十萬三千五十名口計一萬八千一百

  二十五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一萬九千八百九十三名口計三千八百六十五户

 ︹田賦︺田八千一百三十頃七十一畝有奇夷田一百二十六段共額徴地丁正雜銀三千六百九十

  九兩九錢三分三釐米四千四百二石九斗三升七合五勺

 ︹山川︺鍾秀山在州治内東北學官建於其下還浦山在州城東二里又里許曰廣福

  吉輸山在州城東南五里翠屏山在州城南二里為州案山烟光山

  在州城南五里接紫微山環峙州治阿盧山在州城西二里延亘四十餘里南連彌勒北跨

  師宗舊有阿盧部發果山在州城北一里培塿相接環繞州治英武山在師宗縣

  東八十里奇峯峭拔祿德山在師宗縣東一百十里明統志孤峯秀峭高入雲表一名六徳

  馬者籠山在師宗縣東二百四十里山極高峻旁有小山本在縣之阿定鄉明宏治

   十年一夕忽移二十餘里止於此山之旁山上大樹皆不動其舊處遂爲平地高來山

   宗縣東三百里龜山在師宗縣西七十里山極高大爲苗玀之藪明萬厯四十八年築督捕城

   通判駐箚於此今廢恩榮山在師宗縣北五里上有三峯榮一作容鎖北門山

   在師宗縣北十二里兩峯高聳對峙如門陀峩山在彌勒縣東十五里延袤一百八十里

   盤江山在彌勒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統志東西兩山盤江流其中東抵師宗南界阿迷中

   有石竅深廣丈餘濁水湧岀注於盤江部籠山在彌勒縣南五里環繞縣治舊部籠千户

   所置於此明統志作⺊籠烟白山在彌勒縣西南六十里山南有法烏洞十八寨

   山在彌勒縣西南九十里山箐連屬中多苗種洞天山在彌勒縣西南十八寨東五里

   中有石龍石洞花山在彌勒縣西南十八寨西三里産山茶杜鵑諸花阿欲部山

   在彌勒縣西十里盤亘七十餘里東接北傾山舊阿欲千户所置於此舊志北傾山在州北三十里

   獅子山在彌勒縣西二十里延袤數十餘里錦屏山在彌勒縣北二十里寺出林中

   泉流山畔曲部山在彌勒縣東北五十里下有泉阿母山在彌勒縣廢維摩州東南

   九十里高千仞又有折角山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其下爲折角谿萬年龍山在彌勒縣

   廢維摩州東南一百里下有泉流入廣南府界又有寶安山亦在廢維摩州東北一百里下有泉爲

   寶安谿大維摩山在彌勒縣廢維摩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衆山土官世居其上其北有

   小維摩山龍定山在彌勒縣廢維摩州東南三百餘里五峯屹立遠即望見之邱北

   山即廢維摩州治石龍山在廢維摩州革龍山在廢維摩州明末沙定洲遁歸

   屯田此山李定國圍三年乃克之今城址尚存爲通廣西驛路 按自邱北以下三山皆廢維摩州

   之歸師宗縣者今爲邱北縣丞所轄之地莫治峯在師宗彌勒二縣之境今爲邱北縣丞所

   轄滇南遊記山高萬仭與安南交界終𡻕雲霧不開惟三月三日起至四月三日止一月皎潔遊人

   登其巔望見安南宫室紅石巖在彌勒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石龍馬相傳昔有龍馬至此

   化為石土人視其色之黑白以⺊隂晴瀘源洞在州城西三里深䆳不可測阿盧

   洞在州城西五里宏敞幽邃中有雕欄寶塔彩雲玉桎鐘鼓傘甑瑶牀佛龕之異檳榔洞

   在師宗縣東南三十里檳榔村中通元洞在師宗縣西北洞中水繞城西南流入山箐

   觀音洞在彌勒縣東十里石窟玲瓏玉龍洞在彌勒縣西南三十里又名富春洞

   歹馬坡在今邱北治所盤江自臨安府阿迷州境流經彌勒縣復東北流經州境入師

   宗縣境㑹山箐細流名八達河下流水曲靖府羅平州界巴盤江一名潘江自澂江府東南

   流入師宗縣界又東南流經州西又西南入彌勒縣界清水江源出邱北山之龍潭東流

   繞師宗縣治㑹諸水入八達河混水江在師宗縣南一百五十里即盤江下流入羅平州

   巴甸江在彌勒縣境源出縣西北南流數里東入盤江西瀘河在州城西三里一名

   西溪源出阿羅山洞中師宗縣諸水伏流於此流經城西環城南與東溪合入矣邦息宰

   河在彌勒縣南九十里明知府張繼孟招降普名聲於此白馬河在彌勒縣西南十八

   寨東五里山湖在彌勒縣境中産巨魚八甸溪在彌勒縣北其源有三一出舊村一

   出阿欲山一岀北傾山至縣治東合流南入盤江邦在州城東南五十三里一名龍

   甸海亦謂之乾海周三十餘里水源有二一出瀘源洞一出江頭村龍潭或云出彌勒縣吉雙鄉者

   誤南流入盤江中有小山明李韶言府南有乾海後有平壤可開屯田即此龍泉在州城西

   源出瀘源洞有東西二泉流入矣邦池民資灌溉河渠温泉在師宗縣南三十里

   泉在彌勒縣西十里阿欲山下龍江灣在州城南和穆榮村西流入矣邦彌勒

   灣在彌勒縣境自臨安府阿迷州隴希寨東流六十里至彌勒灣大河口在師宗縣南盤

   江經此廻曲為大河

  ︹古蹟︺維摩故城在州城東南明統志在府城東南三百六十里元立維摩千户隸阿迷萬

   户至元中以為千户總把領維摩屈中二千户隸廣西路後改維摩州府志維摩州城在府東明洪

   武間建土城於大維摩交趾叛徙於邱北城 本康熙八年州裁城尚存又州志有三鄉土城明

   萬厯中土舍李應輝築於石籠山後圯龍馬跡在州城南九溪山巓巨石上蹄跡宛然

   秀才石在州城西二里石形如人傳有孝子廬墓化為石元總管府在師宗縣

   檳榔洞村通志元立千户總把于此基址猶存梁王營在師宗縣大河口及矣龍村元梁王

   立營於此李璜石在師宗縣阿安鄉明李璜奏請改土設流官龍氏欲害之避居江外攜一

   小石置道旁祝曰璜如私此石銷滅如公石當昻藏今其石巉巖特立夷婦石在彌勒縣

   南昔有夷從征交趾不歸其婦至山頭望之化為石高五尺許烈婦石在彌勒縣西十

   里昔有夷婦夫亡姑逼嫁不從攜子撞石而死今石上有母抱子形煉丹竈在彌勒縣白瀆

  洞昔有仙合丹於此遺石釜或徙之旋復舊處

 ︹關隘︺𣵀沼關在彌勒縣南一百二十里通臨安路舊設巡司革泥關在彌勒縣西五

  十八寨在彌勒縣西南今蠻黨分居者曰永安寨石洞寨祿慶里寨阿營里寨米車寨

  餘或以山名本一山而羣蠻分居其中曰十八寨明嘉靖元年嘗設十八寨守禦千户所於此

  屋寨在彌勒縣自彌勒灣東踰山有竹子箐過楊屋戈勒襪舍三寨臨俺排江循西岸而進江

  岀兩山中瘴毒不可近江東又有大八百小八百二寨皆儂氏屬夷俺排江即盤江異名也

  光哨在州城西五里又赤喜撒普山怒圭羅納泥阿魯平沙鎮南棕欖阿達永安邱矣永寕方

  擺龍尅阿矣木革等諸哨舊皆有兵戌守長坡哨在師宗縣境又有⿰扌𭥐 -- 揑龍阿古哨鴨子塘哨

  安秃勺哨及木舌額勒龍闊矣馬矣維興隆平沙等哨新哨在彌勒縣西南自阿迷州之彭

  堡達於新哨乃至縣治又北出板橋接雲南府宜良縣界又有彌東等哨檳榔驛在師宗縣

  東南五十五里檳榔洞祿德驛在彌勒縣廢維摩州東一百里阿歹村

 ︹津梁︺吉雙橋在州城東南四里晏清橋在州城南一里明萬厯中建大石

  橋在州城西一里一名環翠橋明宏治間知府朱繼祖重建金馬橋在州城西十五里陸

  涼州大路所普橋在州城西三十里普濟橋在師宗縣大河口祿生橋

  在師宗縣東門外一里平政橋在師宗縣南門外螘澤橋在師宗縣南五十里

  檳榔洪濟橋在師宗縣北三十里玉津橋在彌勒縣南跨八甸溪上流

  橋在彌勒縣屬楊泗廟河本朝乾隆三十九年 盤 江渡在師宗縣東一百六十里

  馬者籠鄉巴盤渡在彌勒縣南一百里兩山夾流為一方險要

 ︹隄堰︺廣利壩在州城東七里明萬厯間築永惠壩在州城西四里亦萬厯間築

  矣龍壩在州城西三十里

 ︹陵墓︺︹明︺李叅政墓在州城北山麓不知何許人以叅政委勘事卒葬於此又建有廟

  楊繩武墓在彌勒縣南玉枕山簡如英墓在彌勒縣搆甸壩二勇士

  墓在彌勒縣勇士何應芳劉國良率鄉兵禦土宼死葬此段烈婦墓在彌勒縣東葛

  

 ︹祠廟︺馬伏波祠在州治鍾秀山行署後四公祠在州城西關外明戴時雍蔡應

  科陳宗宫瑩皆有築壩修城功立祠並祀之昭忠祠在州治城隍廟東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東寺在州城東五里廣福寺在州城東十里有小山寺建其上瀘源寺

  在州城西五里瀘源洞旁與東寺皆為郡中名勝萬夀寺在州城西九里禹門寺

  在師宗縣東六里有巖懸千仭河瀉平原之勝報國寺在彌勒縣西半里皈依寺

  在彌勒縣有受降碑記明知府張繼孟招降普名聲於此致和觀在州城東咸和觀

  在彌勒縣城西五里

 ︹名宦︺︹明︺賀勛湖廣人成化間任廣西知府時初設流官勛建城垣立學校惠政及民开雲南

  叅政仍兼府事孫久吉水人宏治中任彌勒知州按制土酋撫安反側民賴以安張佐

  武昌人正德中知彌勒州事征十八寨運籌有方民不知擾華剛都勻䘙人正德中知彌勒

  州事彊毅明察十八寨叛酋何勿等畏之皆輸納逋税期月間法令大行李渾慈谿人嘉靖初

  任廣西府時土舍昂繼先驕悍不法渾親督民兵圍其寨縛至撲殺之取其子敎之讀使繼其後

  辜用琥南昌人嘉靖時任廣西知府攜一僕自隨革土司常例省里中夫馬靖盜息民豪猾

  李松内江人嘉靖初知師宗州訓農興學滌除宿𡚁刻苦清介升大理同知民追送百里

  外號泣之聲不絶於路戴時雍江西人隆慶中為廣西知府倡議築城身親督役善政尤

   著遷兩淮轉運使民為立祠錢秉元吳縣人萬厯間任知府捐資買彌勒古城田資諸生

   膏大多惠政陳忠獻縣人萬厯中任廣西知府興水利建永惠𭐏開東西兩河沙夷宼掠東

   山忠率兵勦平修築三鄉城於沿江渡口設哨令戌卒於廢地墾田給以牛種耕戰之具畢修後高

   梁楷思恩人愛民禮士安夏懷夷時有陳父髙母之稱張光宇山西太平人萬厯中由廣

   南調廣西知府廣勵學校敎課耕織增修東西二壩量田編甲永為修葺蕭以裕清江人萬

   厯間任廣西知府遷建學宫於三臺山創鶴麓書院以敎士土酋普者輅侵擾江外親帥師擒之諸

   夷畏張繼孟扶風人由御史出為廣西知府攝廵篆興文講武院司議撫普名聲委

   員悉被害繼孟單騎至息宰河入賊營陳說利害賊遂降滇郡以安後官四川分廵道為張獻忠所

   執不屈死妻賈氏殉難王勵精蒲城人崇禎中任廣西府通判仁恕善折獄嵗荒閉糴毁

   所繫銀帶易粟減價糶富人聞之爭出粟價遂平游大勲婺源人崇禎中任廣西府通判

  好士恤民以才畧著普名聲叛大勲督兵拒宼援絶與郡人趙定同死之徐道興睢州人崇

  禎末以都司經厯署師宗州事廉潔愛民孫可望等陷曲靖道興集士民諭之曰吾死分也若輩可

  速去出白金二錠授其僕僕請從死徐曰此俸金也爾不去誰收吾骨賊至以械擊賊首大罵被殺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顧焯蘇州人康熙年間任廣西府禮賢尚齒課士勸農愛民如子即一薪一蔬不以煩民

 ︹人物︺︹明︺趙通廣西府世襲照磨成化中昂貴爭襲府職大肆㐫虐通不從逆遣子瓊赴京奏

  聞因改土設流民賴以安李璜師宗人宏治中代本州土官至京襲職嘗謂無流官制土官終

  為民害至京奏靖設流官知州詔如其請師宗人重璜之功請祀鄉賢楊廷瑚彌勒人慷

  慨好義率鄉兵助知府郭集禮討沙賊阿旦力竭死之子洗 哈洒皆大逸圃夷民

  剛直𢚩人之難萬厯間大旱二人赴村後拱山頂禱旬日不應解衣披髪泣烈日中人勸之歸不應

   妻孥環泣怒逐之卒同曝死鄉人重其義收葬之每旱祭之即雨孟啞子廣西府人失其

   名夫婦織履爲生日以填道路爲事小石獨荷大石共負之傾者正缺者補道路稱便後不知所終

   楊繩武字念爾彌勒人崇禎中進士由翰林改御史岀視河東鹽政繼按河南流寇突至繩

   武潛師破賊而還時方舉鄉試闈中不驚擢順天巡撫旋晋兵部左侍郎督薊遼師卒於豐潤贈兵

   部尚書賜祭葬諡莊介楊令聞彌勒諸生普名聲之亂罵賊死簡如英彌勒人親

   喪廬墓三年虎不敢犯特旌吕應乾彌勒人年十四母爲流寇所掠應乾涕泣尋至賊巢

   賊感其孝與金帛遣之歸何騰龍彌勒人普名聲之亂不顧家室負母遠奔李章鉉

   字懷庚廣西府人事母純孝知蓬州時剔𡚁折獄蜀人稱以半仙後以母老致仕流寇至執其弟彦

   鉉挺身出救遇害楊曰進字𣗳駿廣西府人事母以孝任武昌同知流寇薄城奮勇出敵

   力竭死之張宏抱廣西府人博學能文厯任思恩思南知府調辰沅兵備道皆有政績流寇

  破城不屈死之趙嘉鳳字巢閣廣西府人英敏有器識以慶餘令致仕流寇至父子祖孫四

  人皆殉難趙嘉龍師宗人任綦江令有賢聲流寇至力屈死之殷仁廣西府人崇禎

  甲申嵗慨然有勤王志赴湖南叅贊軍務回滇集兵流寇突至憂㥽而卒何天衢字升宇維

  摩州人有勇畧普名聲謀逆招為頭目以銃手三百使駐三鄉天衢盡坑其卒反正助守維摩累遷

  都督同知名聲死其妻萬氏復攻天衢援盡糧絶自刎死

 ︹本朝︺李在恭師宗人游大勲孫自家來省其父改姓入籍中副榜順治間土賊執其父在恭

  傾家往贖為奸人所匿賊欲殺之在恭求以身代弗許遂以頭撞賊父子皆遇害邢太古

  廣西州人幼失母父之楚太古為人牧豕思慕哭泣及父歸孝養三十年如一日父年八十五自言

  不覺鰥居之苦以有太古能順適其意也公舉 旌表李佐明廣西州人勤學好古嘗買

  藥濟人所著有五峯詩集萃古名言及古今人物考李根心字所性廣西州人好善樂施英

   德令張于宸孤孫為沙夷掠賣根心變産贖回資助遣歸人重其義

  ︹列女︺︹明︺趙理妻張氏廣西府人年二十五夫亡子幼守節五十餘年郭尚賢

   妻趙氏廣西府人已許聘郭尚賢父母後欲改盟更許豪家氏聞而自縊以救免乃適尚賢

   兩割股以療姑病撫按旌之名其里曰賢孝暨希妻周氏廣西府人年二十二夫役

   臨安隨知府入覲卒于道氏聞訃死而復甦安貧守節撫子大器成名羅賢英妻楊

   氏廣西府人流寇至同家人避兵石硐中夫出為賊所執𦐈繼出賊逼令負所掠物拷聲聞硐中

   氏急出語賊願代翁負賊喜釋其翁氏至環翠橋伺間投河死趙覺妻邵氏廣西府人

   夫卒欲以身殉慮親戚見阻居喪若無戚容衆咸異之及將葬夜傍夫柩自縊衆始嘆服遂同穴葬

   焉又同府馮昌運妻楊氏夫死於水不得其尸氏投水殉之其家救起夫尸尋岀李章鉉

   妻趙氏廣西府人流寇至夫被賊害氏投井死鄭氏大寨鄉民女也許字未婚壻亡

  父母嫁之氏藏利刃於轎中自刎王世修妻某氏維摩人既納采世修得瘋疾其

  家欲退婚父母將許之氏誓不從數年後疾竟愈同邑李某母楊氏夫故斷指自誓趙錦辰

  妻楊氏路南人夫病刲股救之不起僅生一女人勸之嫁氏曰我忠臣女誓死無他苦節終

  身錦辰廣西府人楊大謨妻段氏彌勒人夫殁於陣氏撫孤守節舅姑欲奪其志

  自縊

 ︹本朝︺趙魁淮妻袁氏廣西府人流寇至氏曰吾家士族宜早死勿見賊先投井娌魁

  環妻李氏媳凌霄妻李氏姪媳凌雲妻李氏小姑適楊士達者孫女承柱姐爭從投井順治閒 旌

  唐名顯妻高氏廣西府人流寇至避阿盧洞中賊出之擄至西江橋呼夫囘顧投河

  死順治間 旌同府周之楨妻戴氏黄茂栗妻楊氏均𬒳執投河死又夷婦白氏夫失姓名夫殁父

  母遣之嫁先期投河死楊騰龍女彌勒人夫失名順治十四年避兵山中為潰卒所𫉬

   氏指背上兒曰吾隨汝此兒為累解以付姑随至溪橋呼姑曰無相念也投河死黄位中

   妻江氏維摩十八村人土賊破城投江死楊氏姊妹維摩西鄉拉龍村人流寇

   肆掠同投河死王某妻楊氏彌勒人將婚夫卒氏奔喪不歸未幾死黎民和

   妻丁氏師宗人婚未逾月民和岀師永昌陣亡氏勤女紅以奉姑或勸改嫁即拔簪刺面姑

   病篤刲股以進連三重妻楊氏廣西州人夫亡守節乾隆閒 旌嚴嶟妻

   楊氏彌勒人嶟殁六載議婚將成父母方使知之氏曰兒枉生久矣今日尚欲活乎父母勸慰

   氏曰必欲兒活先姑母固未婚守貞可效也母激之曰爾姑母未𫉬旌奬亦無甚名女曰人各有志

   安用名為取刀自截其耳舅姑知其志乃迎歸撫姪武為嗣守貞三十餘年乾隆間 旌楊茂

   盛妻張氏彌勒人茂盛為武定教諭呉三桂叛被害子作梅甫七嵗饔飱不繼氏苦志撫

   成作梅急欲得官慰母投營授千總職即辭歸人稱一門節孝與同縣熊相文妻李氏武珵妻嚴氏

  王者閲妻孫氏乾隆間以苦節先後 旌呉文炳妻楊氏廣西州人夫亡守節與同

  州張恒妻田氏饒讓妻苗氏均嘉慶間 旌趙章女趙氏彌勒人守正捐軀嘉慶間

  呉琳妻周氏彌勒人守貞三十九年嘉慶間 旌楊昕妻王氏

  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張松妻趙氏徐寅妻錢氏張爾翮妻閆氏師斌妻樂氏均嘉慶閒 旌

 ︹土産︺雞腿竹廣西州岀每節上大下小可為杖透明魚出瀘源洞口其大如指額

  有肉角色白無鱗蓄水盆中表裏瑩然

大清一統志

 武定直隸州在雲南省治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九里東

   至曲靖府尋甸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楚雄府大姚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雲南府羅次縣界三十

   九里北至四川寕遠府㑹理州界三百里東南至雲南府富民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楚雄府定遠

   縣界八十六里東北至㑹理州界三百里西北至會理州界三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九十五

   里南北距五十四里東至祿勸縣界十五里西至元謀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雲南府羅次縣界三

   十九里北至祿勸縣界十五里東南至雲南府富民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雲南府祿豐縣界一百二

   十里東北至祿勸縣界十三里西北至楚雄府大姚縣界二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四十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南境漢屬越巂益州二郡東北境為

  犍為郡治三國漢屬建寕郡晉屬晉寕郡唐屬姚州天

  寶以後入於南詔宋段氏時為羅婺部元史地理志武定路

  唐隸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歴刂)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名曰易

  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憲宗四年内附七年立

  萬户府至元八年置北路總管府十二年更為武

  定路隸雲南行省明初改為武定軍民府萬厯中

  改為武定府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直隸州以

  附郭之和曲州省入焉領縣二

   元謀縣在州城西一百九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本州界二十里西至

   楚雄府大姚縣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南至

   楚雄府定遠縣界五十六里東北至本州界一百里西北至大姚縣界一百里本漢益州郡地唐為

   姚州地蠻名環州又名華竹元初為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置元謀縣屬和曲州明屬武定府 本

   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屬於州祿勸縣在州城東北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三百

   五里東至曲靖府尋甸州界一百里西至本州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里北至四川寕遠府㑹理州

   界三百里東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三里東北至尋甸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㑹

   理州界三百里本漢益州郡地唐為羈縻州蠻名洪農碌劵甸雜蠻所居元至元十六年置祿勸州

   屬武定路明屬武定府 本朝初因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屬於州

  ︹形𫝑︺四維千里削壁懸巖水甘草茂最宜畜牧明統

  烏𫎇東峙僰陋西連壯金沙之南面控蜀道之北

  門

 ︹風俗︺俗尚樸魯士民勤業

 ︹城池︺武定州城周六里門四明隆慶四年築 本朝雍正七年重修乾隆二十六年又修

  元謀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明萬厯三十二年創天啟二年改築甎城 本朝康熙五

  十二年重修乾隆二十六年又修祿勸縣城周二里門四明萬厯七年築 本朝雍正

  八年重建

 ︹學校︺武定州學在州治東北舊為府學明隆慶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五年雍正元年

  乾隆三十五年改為州學入學額數二十名元謀縣學在縣治東明天啟三年建 本

  康熙五十四年雍正八年累修乾隆十二年又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祿勸縣學

   治西舊為祿勸州學明崇禎三年建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修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

   十四文峯書院在州南明萬厯中建武陽書院在州城内獅山書

   院在州城内 本乾隆八年祿勸書院在祿勸縣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户口︺原額人丁六百三十今滋生男婦大小七萬九千四十五名口計一萬六千九百一十户又屯

   民男婦大小共三萬九千九百九十七名口計六千七百一十六户

  ︹田賦︺田地四千六十頃八分有奇夷田四十一段共額徴地丁正雜銀六千四百六十三兩五錢九

   分五釐米四千九百一十四石三斗七升五合四勺

  ︹山川︺五峯山在州東三里五峯攢列如案天馬山在州南二十里相近有筆架山

   連峯聳翠為州南案山鋪哇山在州 西南二十里名勝志山勢險 隘有縣瀑千餘尺下注

   城池蠻名鋪哇洟三臺山在州西五里高可千仭疊起如臺明隆慶初鳳繼祖叛置寨於

   此爲拒守處獅子山在州西八里明統志頂平𨇁有石巖狀如獅子滇畧壁立千仞其頂

   平曠中藏深谷可容萬人有泉自山巖噴岀瀦爲小池郡郭羣山錯立此爲最勝馬鞍山

   在州西旅途志自武西厯烏龍洞躍鷹村高橋村至馬鞍山七亭村落十餘皆枕山面流川原平衍

   廣二十餘里有徑路渉髙橋水徑一亭冬春乃通猗朶山在州西北有泉下流爲南甸河

   又州西北八十里有雄軸龍山形勢峭峻林麓茂密佐邱山在州北二十里山中平坦有澤

   廣五畝水無盈縮名洗馬池分流東注一爲勒溪洟一爲東溪洟馬頭山在元謀縣南名

   勝志山連亘四十里地勢最高東望尋甸南見楚雄北眺𥠖溪西瞻大理縣之鎮山也旅途志自府

   西馬鞍山達元謀縣崇山複嶺㵎有積雪下馬頭山始平衍樹多木棉其高干雲有金剛鑽樹碧幹

   蝟刺漿可殺人土人密種以當籬落住雄山在元謀縣西北十里明統志一名法靈山俗呼

   環州山壁立萬仭西枕僰陋甸東連諸山環於縣境竹沙雄山在元謀縣西北二百里縣

   志四面壁立高出羣山上多竹木人跡罕到火焰山在元謀縣西北旅途志自元謀北渡

   金沙江初行谷中緣溪而上十里升火焰山其高三十里峯迴路轉陡絶之處輔以木棧吾梁

   山在元謀縣北三十里縣志孤圖聳拔登臨最勝相近有雷應山高三十餘里頂有古刹老𣗳參

   天土人傳為雷起處盤龍山在元謀縣北七十里連亘逶迤𫝑如盤龍峯祿

   勸縣南二十里法塊山在祿勸縣北五十里明統志在廢石舊縣西三十里四面峭立惟東

   南有一徑可容單騎其傍有裒阿龍山蛙匿歪山在祿勸縣北法塊山之西山嶺凹而

   平可居萬家幸邱山在禄勸縣北二百里四面陡絶頂有三峯可容數萬家昔為羅婺寨

   天生之城牢不可破烏𫎇山在祿勸縣東北二百里一名絳雲露山一名雪龍山一名松外

   龍山唐書南蠻傳貞觀中巂州都督劉伯英上疏松外諸蠻率蹔附亟叛請擊之西洱河天竺道可

   通也太宗以右武侯將軍梁建方發蜀十二州兵進討松外首領𫎇羽皆入朝明楊慎雲南山川志

   山北臨金沙江有十一峯聳秀為一州諸山之冠八九月間上常有雪其頂有烏龍泉下流為烏龍

   河蒙氏封此山為東嶽圖說與東川烏𫎇二府接界八九月有雪故又名雪山撤擁山

   北撤甸之東高出羣山紅崖峽在州東北四十里舊府志崖如赤壁高千尺許東枕溪流

   峻險難陟明宏治中常平治之以便往來夀胚胎洞在州西北四十里志勝洞深十餘丈

   中有石筍森立石乳自巖滴筍成質如拳又有石如夀星盆盂獅象形者武陵洞在州北八

   十里夾甸西山深不可測内有流泉又有三石塔洞在武陵洞西泉石幽邃金沙江

   北三百八十里自姚州東流經元謀縣境又流入州北界又東達四川㑹理州界之舊黎溪州𫎇氏

   封為四瀆之一沿江多嵐瘴行人以雨中及夜渡可無虞元李京詩五月渡瀘即此地三月九月瘴

   西溪河即楚雄府之龍川江也一名紀寶溪自楚雄府定遠縣北流入州界又西北經

   元謀縣西入金沙江烏𫎇河在州治北五里源出祿勸縣之烏𫎇山繞流經此溉田數百頃

   下流入金沙江 按烏𫎇山之泉流為烏𫎇河者非此水普渡河在祿勸縣之廢石舊縣東

   南即螳螂川下流也源自雲南府富民縣流入㑹掌鳩河之水入金沙江鷓鴣河在撤甸南

   五里南流入祿勸縣界龍橋水在州北流經府城南合於掌鳩水勒洟水

   東北源自廢南甸縣與東溪洟皆分流而東北注金沙江掌鳩水在祿勸縣廢石舊縣元史

   地理志掌鳩甸有溪繞其三面凡數十渡舊志水自府境北流入禄勸州東南與欵莊樂宰二水合

   又東入普渡河以達於江其合處形如獅子名獅子口惠嫋湖在州西北八十里湖方五

   里茂林掩映水深不測葉落湖中鳥輒𠷢去應元溪在元謀縣南源出本州虚仁驛流經

   馬頭山入縣縣中田畝皆資其灌溉下流合於西溪河香水泉在州南二里舊志其泉春

   時則香土人於二三月祭之然後汲取又州西十五里亦有香泉冷泉在州西六里其水清

   潔寒氣徹骨温泉在元謀縣法納禾村其沸如湯可燖羊豕又祿勸縣温泉有二一在縣南

  五里一在小輯麻村昔鳳氏所甓今變為寒泉甘龍泉在祿勸縣城内自石崖流岀居人汲

  飲所石泉在祿勸縣東一百二十里灑交營坡不溢不涸蓮花井在州東北水頗

  甘冽常清不涸鹽井井有二滇志只舊井距州一百六十里草起井距州二百里俱産鹽 本

  朝康𤋮十年二井俱封閉者吉村渠在祿勸縣有二一在縣東北一在縣前又有桃源村

  永平村納吉村等渠俱在縣境有灌溉之利

 ︹古蹟︺和曲故城元史地理志和曲州在武定路西南蠻名叵簉甸僰𤡊諸種蠻所居蒙氏

  時白蠻據其地至段氏以烏蠻阿(⿰歴刂)併吞諸蠻聚落分兄弟子姪居之皆隸羅婺憲宗六年改叵簉

  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明統志和曲州在府西南三十里舊志州舊治在府東十五里後

  改附府城故治遂廢 按明統志和曲州在府治西南之十里今州城去舊城七里則舊和曲州或

  當在城南而舊志作府東十五里未知何據南甸故城在州東元史地理志南甸武定

   路治本縣蠻曰瀼甸又稱洟陬籠至元二十六年改為縣通志南甸縣本置於郭下明嘉靖末土酋

   鳳繼祖作亂縣廢隆慶三年賊平移建府治于獅山之麓即今府治也東去舊府城七里四年移和

   曲州於郭下遂不置縣石舊故城在祿勸縣東五里元置縣屬祿勸州元史地理志石

   舊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抺捻曰曲蔽掌鳩甸訛名石舊至元二十六年立縣明統志

   縣在州治東五里明正德中省入州易籠故城在祿勸縣北一百八十里元置縣屬祿勸

   州元史地理志易籠城在州北地名培場縣境有二水蠻語謂洟為水籠為城因此為名昔羅婺部

   大酋居之為羣酋㑹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縣明史元以蠻部洪農祿券甸置祿勸州領易籠石

   舊二縣洪武中省易籠縣諸葛城在州東二里相傳諸葛亮曾駐兵于此今遺址猶存

   隱臺在州西八里獅山之嶺孤峯入雲兩石相抱中容數人世傳明建文帝隱此故名

   泉亭在州西獅山之頂明巡撫劉維建有古松二株如虬龍形藤蘿數百尺纒懸女

   石在禄勸縣石舊廢縣南十里俗傳古有二女牧織山下有飛蟲來集麾之不去撲殺之俄而烈

   風大作吹二女懸于崖下化為石

  ︹關隘︺小甸關在州南五十里有堡龍街關在州西北七十里明永樂五年建二關俱

   有巡檢司今皆廢石關在祿勸縣境又有石門關亦在州境撤甸同知在州城北

   一百九十里本撤甸土酋地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土酋常應運叛伏誅以其地屬武定移同知駐

   焉乾隆七年裁金沙江廵司在州西二百五十里金沙江南岸明永樂五年建今仍舊

   又有羅摩耳廵司在州北八十里明宏治十九年建乾海子巡司在州西北六十里永樂五年建萬

   厯四十一年二司俱裁普渡河巡司在祿勸縣北一百八十里普渡河岸明永樂五

   年置廵司又有撤里廵司在州城南二百里明初建後俱裁和曲驛在州東門外又州南

   八十里有利浪驛州西二百九十里有姜驛州西北五十里有虚仁驛二百八十里有環川驛明洪

  武中俱置驛丞後皆裁

 ︹津梁︺通㑹橋在州東大路明天啟中遷於東城之左以鎮水口舊又名迎祥橋大營

  橋在州東南一里明宏治中建又東南四十里冷村有濟溪橋亦宏治中建惠民橋

  西北一里有澗極深又二里有便民橋俱明萬厯中建通遠橋在州西北路通元謀縣明

  宏治中建龍潭橋在州城東北二里兩岸崖壁峭立跨以木橋下有龍潭大板橋

  在元謀縣西一里明正統中建萬厯間重建魯虚橋在祿勸縣西北十里明宏治中建

 ︹陵墓︺漢冡在州境元史地理志和曲州地多漢冡或謂漢人曽居此︹元︺安慈冡

  境龍三藏去州城三十里烈婦墓在州境舊和曲州名氏無考

 ︹祠廟︺忠烈祠在州東門外祀明死難僉事張澤同知袁俸知州秦健吏目劉瑀照磨張成知

  事高心巡檢俞伯官教授當存仁生員楊忠誨吕公祠在和曲州西祀明廵撫吕光洵

  忠祠在州治舊於忠勇祠内設牌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正續寺在州西五里元時建明末重修寺後有藏經閣舊為明建文閣設建文遺像旁

  列從亡臣十一人法林寺在元謀縣東北雷應山西林寺在祿勸縣南十里翠

  文殊寺在祿勸縣北門外舊廢明萬厯中復建五龍寺在祿勸縣東北五十

  里撤馬邑林木深密石隙玲瓏周圍出清泉數處故云五龍近寺田畝賴以灌溉仙臺觀

  在祿勸縣南十里

 ︹名宦︺︹元︺安慈武德將軍與子弄積俱有功於武定︹明︺董敏樂平人成化中官給事中

  以直言謫石舊知縣時土酋猖獗盜賊𧊵起敏練民兵使遠近各為保䕶遂至萑苻絶警土酋畏服

  以循良遷去張敬清江人宏治中知和曲州存心慈愛政善民安州人感戴秦健西

  人嘉靖初知祿勸州鳳朝文叛健分地監守賊攻圍甚急力不能支遂遇害同時武定府同知袁俸

  四川人率妻子一門盡節又敎授常存仁祿勸州吏目劉瑀知事高心照磨張成巡檢俞伯官均死

  鄧世彥湖廣人隆慶間爲武定府同知值鳳繼祖倡亂世彥輓運軍糈盡心贊畫得以

  次𠞰平遂創建府治城垣地方賴以保障金守仁武定守禦指揮萬厯中阿克之亂與千户

  王應爵魏守恭張斗梅應時黄桂鎮撫金榮高百户楊應祖陳宰生員董漢英俱殉難王應

  期湖廣人萬厯末任武定知府土酋沙大金作亂應期出竒制勝討平之胡其慥

  天啟二年任武定知府阿歹叛其慥竭力捍禦城賴以全趙紓山西人天啟間任武定知

  府廉正自持修學崇文勸農息訟教民齒讓民懷其德皆呼爲趙青天去之日有送至數百里外者

  楊于陛劍州人舉于鄉厯官武定同知建書院教士以理學崇禎六年死普名聲之亂

  其勲以叅將守禦武定沙定洲來攻其勲固守月餘城陷服毒死

 ︹人物︺︹明︺楊尭年和曲人嘉靖以前未設郡學堯年𭔃學大理發憤讀書歸教里人郡人知

   學自堯年開之楊忠惠和曲人𭔃學雲南府嘉靖中鳳繼祖之亂軍門議遣人招降無敢前

   者忠惠奮義請行為賊所害死甚激烈楊春震和曲人萬厯中舉人授湖廣夷陵州知州

   夷陵有𫝑宦挾官害民春震除之聞父病即歸侍湯藥守喪哀毁庶母弟二人春霖春霽相繼卒春

   霽妻辛氏守節遺一女春震恤之倍已岀事庶母盡禮杜門殺授著述甚富楊元祐

   子以副貢任趙州學正孫可望據滇迫以官力拒不受士論稱之陳此丹和曲人崇禎末

   奉母避兵山中偶相失此丹號泣追尋不𫉬渴甚將所負米囊置道旁覓水澗中比反母坐囊上問

   母何以至此母言黑夜行荆𣗥中力疲暫息不知為已囊也人以為孝義所致藍碧元謀人割

   股以愈母疾施穀以賑民飢又立義倉儲穀以佐官乏上官嘉其孝義特旌其門武恬

   人或稱武風子善以火炭繪竹箸作禽魚花鳥狀孫可望入滇見其箸繫之来命作箸不應以刃脅

   之無懼色遂緃之自此佯狂市中後不知所徃

 ︹本朝︺徐升曜元謀人官副將入蜀招撫王屏藩不屈遇害   贈左都督

 ︹流寓︺︹明︺謝秉鉉山隂人明末守武定勇於為民不避權貴解官後貧不能歸民愛之迎居

  和曲西村後⺊居祿勸尋卒元謀令馬之鵬表其墓

 ︹列女︺︹明︺張節妻李氏和曲人年十八許聘未嫁節死誓不更字嘉靖七年兵變途遇

  一男子執其手即以刀自斷其手而死李含英女名五娘和曲人矢志養母不適人嘉

  靖七年鳳朝文叛刎頸死成乃貞妻李氏和曲人嘉靖七年朝文之變為賊所執

  撞地而死州守為之立墓何天相妻高氏和曲人萬厯中阿克鄭舉為亂天相令同

  走避難氏知無所避乃曰今日之事吾與若有死而已抱㓜女俱投井死同邑夏某妻趙氏同時自

  楊春霽妻辛氏和曲人性貞靜通經史春霽死氏年二十一歳守節集古今烈

  女事作小囊佩之年八十五有疾却藥不進曰六十四年清白可隨夫於地下矣含笑而卒

  守恭妻胡氏祿勸人守恭為千户遠岀萬厯中值阿克之變氏聞城陷率二子望闕叩

  首自縊死居之敬妻趙氏元謀人崇禎末土賊陷城氏投井死

 ︹本朝︺陳璿妻李氏武定人年二十七夫卒子㓜氏守節事舅姑以孝聞後子亦病殁又

  撫孫成立厯六十餘年雍正間 旌楊又清妻何氏元謀人夫亡氏號泣不巳目失

  明守節五十餘年教四子成名雍正間 旌楊玉正妻徐氏武定人夫亡守節與

  同州太恂妻劉氏閻維剛妻李氏李素衛妻祿氏均乾隆間 旌康藩錫妻張氏

  元謀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康宏妻藍氏楊琮妻楊氏拜起龍妻安氏包景運妻趙氏均乾隆間 旌

  楊多夀妻朱氏祿勸人苦節終身乾隆間 旌

 ︹仙釋︺︹明︺補鍋匠無姓名以啞稱永樂間常憩獅山徃來村落間業補鍋有從學者不索謝

  但令負擔前行數載人不識也一日於南門外獅山道上揀柴枝作三字云要南下奄然而逝

  舫和尚永樂時常於極高處朗誦咏嘆人以為梵典也就探見袖中一冊不知何書見人至

  輒貯䄂中避他處深秋薄暮每登眺盤陀石上亦取䄂中冊讀之住獅山或經年後不知所往

 ︹土產︺明礬元謀縣岀礪石金沙江出龍腦石出獅子山有花紋質微脆五色

  石斛岀祿勸普渡河紺紅者佳梭羅木州境巖羊禄勸縣出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3.djvu/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