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四十一至四百四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四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四十一至四百四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四十三至四百四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4.djvu/5

廣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廣州府廣東省治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二里東至惠州府博羅縣界二百二十

  里西至肇慶府髙要縣界二百里南至海三百一十二里北至佛岡廳界二百十里東南至海四百

  里西南至肇慶府陽江縣界五百四十里東北至佛岡廳界二百四十八里西北至連山廳界七百

  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帥八千一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春秋戰國爲百越地漢書地理

  志注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南

  海郡漢初爲南越國元鼎六年復置南海郡元封

  五年屬交州後漢末移交州來治後漢書郡國志注交州建安十

   五年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并七郡三國呉黄武五年改置廣

   州晉曰廣州南海郡宋齊以後皆因之隋𨳩皇九

   年郡廢仁夀元年改為番州大業三年復曰南海

   郡屬揚州唐武德四年復曰廣州置總管府舊唐書地

   理志七年改大都督府貞觀七年改中都督府天寶元年復曰南海郡至

   德元載置嶺南節度乾元元年復曰廣州咸通三

   年分為嶺南東道乾寕二年改清海軍節度五代

   為南漢國都改興王府宋復曰廣州中都督府南

   海郡清海軍節度為廣南東路治輿地紀勝景德二年清海軍領

   廣南東路兵馬鈐轄大觀元年升為帥府祥興元年升翔龍

  府元至元十五年改為廣州路兼置海北廣東道

  肅政廉訪司屬江西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改廣

  州府為廣東布政使司治

 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縣十四

  南海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一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二里東至番禺縣界二里西至三水縣界

  一百十里南至順德縣界五十里北至花縣界五十二里東南至番禺縣界二里西南至新會縣界

  一百五十里東北至番禺縣界三里西北至三水縣界一百二十里秦置番禺縣為南海郡治漢及

  晉以後皆因之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仍為南海郡治唐為廣州治南漢析置咸寕長康二縣宋

  開寶六年省二縣仍置南海元為廣州路治明為廣州府治 本朝因之番禺縣附郭東西

  距一百四里南北距一百五十八里東至增城縣界一百二里西至南海縣界二里南至香山縣界

    一百里北至花縣界五十八里 東南至東莞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南海縣界二十 里東北至從化縣

    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南海縣界五十里秦漢以後為番禺縣地隋為南海縣地唐長安三年置番

    禺縣屬廣州宋開寶五年省入南海皇祐三年置元為廣州路治明為廣州府治 本朝因之

    順德縣在府西南一百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番禺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新會縣界五十里南至香山縣界五十里北至南海縣界一百里東南至番山縣界九十里西

    南至新會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番禺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南海縣界一百里秦漢為番禺縣地隋以

    後為南海縣地明景泰三年析置順德縣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東莞縣在府東南一百

    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惠州府歸善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香山縣

    界一百里南至新安縣界六十里北至增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新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香

    山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惠州府博羅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番禺縣界一百里漢南海郡博羅縣地東

    晉為東官郡寶安縣地唐為東莞縣地宋開寶六年移置東莞縣於今治屬廣州元屬廣州路明屬

    廣州府本朝因之從化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

    東至増城縣界六十里西至清遠花縣兩夾界五十里南至番禺增城兩縣夾界四十里北至佛岡

    廳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増城縣界六十里西南至番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龍門縣界一百里西

    北至清遠縣佛岡廳夾界八十里漢番禺縣地明宏治二年析置從化縣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

    龍門縣在府東北二百一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惠州府河源縣界九十

    里西至從 化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增城縣界一百里北至 惠州府長寕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惠州

    府博羅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增城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河源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從化縣界一百一

    十里 漢番禺縣地後漢以後為増城縣地明宏治六 年析置龍門縣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

    城縣在府東一百六十二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龍門縣惠州府博

   羅縣夾界七十里西至番禺縣界六十里南至東莞縣界六十里北至龍門從化兩縣夾界八十里

   東南至東莞博羅兩縣夾界六十里西南至番禺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龍門從化兩縣夾界九

   十里西北至從化縣界七十里漢番禺縣地後漢分置増城縣屬南海郡梁移東官郡來治隋初郡

   廢仍屬南海郡唐屬廣州五代宋因之元屬廣州路明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新會縣

   西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香山縣界八十里西至肇慶府鶴

   山縣界四十里南至香山縣界一百十里北至南海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香山縣界一百五十里西

   南至新寕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順德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鶴山縣界五十里漢南海郡

   四會縣地三國呉分置平夷縣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夷屬南海郡東晉元熙二年分置盆允縣劉宋

   永初元年置新會郡以盆允縣為治隋平陳廢郡為新會縣置封州開皇十一年改曰允州又改為

   岡州大業初州廢屬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岡貞觀十三年州廢其年復置開元二十三年

   廢還屬廣州五代宋因之元屬廣州路明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香山縣在府南二百二

   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一十二里東至新安縣界一百里西至新會縣界一百里南至海

   岸九十二里北至番禺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新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新寕縣界一百八

   十里東北至東莞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順德縣界三十五里漢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

   為東莞縣地宋紹興三十二年分置香山縣屬廣州元屬廣州路明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

   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南海縣界六十里西至

   肇慶府高要縣界三十里南至南海縣界七十里北至清遠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南海縣界五十里

   西南至肇慶府高明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花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肇慶府四會縣界五十里漢南海

   郡之番禺四會二縣地唐宋以後為廣州之南海肇慶之高要二縣地明嘉靖五年分置三水縣屬

   廣州府本朝因之新寕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

   至新會縣界四十里西至肇慶府開平縣界四十里南至海岸九十里北至肇慶府開平縣界四十

   里東南至新會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陽江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新會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開平

   縣界六十里漢南海蒼梧二郡之界劉宋以後為新會郡地隋以後為新會縣地明宏治十一年析

   置新寕縣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清遠縣在府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

   距三百十里東至從化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肇慶府四會縣界七十里南至三水縣界一百十里

   北至連州陽山縣界二百里東南至花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四會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佛岡廳

   界六十五里西北至肇慶府廣寕縣界一百六十里漢置中宿縣屬南海郡三國呉改屬始興郡晉

   以後因之梁武帝分置清遠郡隋平陳廢郡為清遠縣屬南海郡唐屬廣州五代宋因之元屬廣州

   路眀屬廣州府 本朝因之新安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

   里東至惠州府歸善縣界八十里西至香山縣界二十里南至海岸四十里北至東莞縣界六十里

   東南全歸善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香山縣界二十里東北至東莞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東莞縣

   界六十里漢南海郡博羅縣地晉咸和六年分南海置東官郡兼置寶安縣為郡治宋因之齊移郡

   治縣仍屬馬隋屬南海郡唐屬廣州至德二載曰東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廢入增城尋復為

   東莞縣地明洪武十四年置東莞守禦千户所屬南海䘙萬厯元年改置新安縣屬廣州府 本朝

   康熙六年省八年復置仍屬廣州府花縣在府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九里南北距一百

   一里東至從化縣界六十六里西至三水清遠二縣夾界七十三里南至番禺縣界三十二里北至

   清遠縣界六十九里東南至番禺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南海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從化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清遠縣界八十里漢番禺縣地隋南海縣地宋以後為番禺南海二縣地 本朝康熙二十

   四年析置花縣屬廣州府

  ︹形勢︺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水經

  濱際海隅委輸交部南齊書州郡志地總百越山連五嶺

  劉知幾史通連山隔其陰鉅海敵其陽韓愈送竇平從事序限八

  蠻於外服通七郡以來王裴麗澤南海廟碑左跨荆掦五

  嶺之重阻表以靈洲黃嶺之山右瞰牂牁⿰氵𡨋 -- 溟渤之

  洪波帶以桂鬱湞肄之川黄佐粤㑹賦

 ︹風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粤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

  能暑漢書鼂錯傳民户不多俚獠猥雜南齊書州郡志尚淫祀

  多瘴毒宋史地理志婚禮用檳榔以當委禽喪禮盛肴

  饌以待送客元史地理志位於離故恒煥瀕於海故多

  風陽德之盛鍾為人文蜚英騰茂甲於他州

 ︹城池︺廣州府城舊有三城明洪武中合為一周二十一里三十二步門八池周二千三百

  五十六丈五尺嘉靖間増建新城長一千一百二十四丈前臨珠江 本朝順治四年建東西翼城

  各長二十餘丈康熙九年乾隆八年十二年十六年嘉慶五年十二年重修 南海番禺兩縣附

  順德縣城周六百五十五丈門四東南北引碧鑑海為池西跨金榜山明景泰間土

  築隆慶中甃石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修雍正十三年重修東莞縣城周一千二百九

  十九丈門四明洪武中建 本朝雍正三年修池周一千三百五十丈乾隆三年八年嘉慶二十一

  年重從化縣城周五百八十丈門四明宏治中因舊址甃以甎石 本朝康熙二十

  八年修池廣一丈六尺龍門縣城周四百九十二丈門四明宏治九年建 本朝康熙

  間修南西北三面枕大溪東面無水增城縣城周八百餘丈門四明成化五年因元舊址

  甃石池周圍同城 本朝康熙閒修乾隆十二年重修新㑹縣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八

   丈門四明洪武十七年因元舊址甃石天順六年建子城周一千六百八十八丈外濬重池周一千

   一百二十五丈 本朝順治四年内外城増髙三丈乾隆十六年香山縣城周六百三

   十丈門四明洪武間因舊址拓建東南池周五百四十七丈北有長塘廣八十九丈西枕武山 本

   嘉慶七年修四門城樓三水縣城周六百七十五丈門四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

   閒修乾隆三年嘉慶四年重修新寕縣城周五百三十丈門三明正德中建池周五百五

   十丈 本朝順治九年修康熙九年雍正十年乾隡五年重修清遠縣城周九百八丈明

   成化二年建南近大河東西池各一千四百六十丈 本朝康熙十一年新安縣城

   周五百七十八丈門四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池長五百九十二丈 本朝康熙十年修四十三年嘉

   慶二十二年重修花縣城周四百四十丈門四東西北三負山南面有池 本朝東熙

   二十四年建乾隆五十二年修

 ︹學校︺廣州府學在府治南宋紹聖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十年雍正六年

  隆二十一年五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三十六名外額進東莞客童二名新安客童二名南海

  縣學在府城西髙桂坊元至元三十年由縣東遷建 本朝順治七年康熙二十二年乾隆

  二年嘉慶二十一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番禺縣學在府城東明洪武三年建 本

  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十三年乾隆十二年二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順德縣

  學在縣治東南明景泰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雍正元年乾隆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

  東莞縣學在縣東城外宋淳熙十三年建 本康熙十九年雍正七年重修入

  學額數二十名從化縣學在縣治左明宏治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十二年重修入學

  額數八名龍門縣學在縣治西明宏治九年建 本康熙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

  城縣學在縣治西北鶴子峯下明洪武三年由城西遷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年

   四十八年乾隆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會縣學在縣冶東北宣化坊宋慶厯間

   建後燬明洪武三年復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康熙十年二十年雍正七年乾隆四年五十二年

   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香山縣學在縣城東一里蓮峯之麓紹興二十六年建 本

   康熙十年修五十一年雍正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三水縣學在縣治西鳳凰

   岡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乾隆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寕縣學

   在縣治東眀宏治中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外額進客童

   清遠縣學在縣城南鳳凰臺後即舊縣治故址宋淳祐閒初建於縣治西南元眀以

   來屢遷 本朝乾隆二十年北門外遷建入學額數八名新安縣學在縣城東門外

   明萬厯初建二十三年改建城南崇禎十五年復舊址 本朝康熙十年乾隆四十七年四十

   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花縣學在縣治東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元年嘉慶二十五年

   重修入學額數七名越秀書院在府城南門内鹽司康熙四十九年越華書

   院在府城内布政司後乾隆二十年羊城書院在府城南龍藏街原名嶺南義

   康熙二十二年與附近之穗城書院同建嘉慶八年改為羊石書院二十五年省穗城書院併入

   之改今名西湖書院在府城西湖街原名南海義學雍正元年嘉慶八年改今名

   山書院在府城大東門内原名番禺義學雍正八平建嘉慶八年改今名文瀾書

   院在府城太平門外繍衣坊嘉慶十五年濂溪書院舊在府城藥洲正統二年

   祀宋提刓周敦頤 本朝康𤋮二十六年改建於新城並祀明王守仁陳獻章蓮峯書院

   在府城豐安寺在康熙五十七年番山書院在府城清水濠康熙二十二年建

   心書院在佛山鎮康熙十二年建鳳山書院在順德縣城西乾隆二十三年由鳳

   凰山麓遷建梯雲書院在順德縣城内乾隆十四年西淋書院在順德縣

   城内乾隆十五年建葛堡書院在順德縣葛岸堡乾隆十四年靖康書院

   在東莞縣城内康熙中建寶安書院在東莞縣南聚秀坊康熙五十九年由南門德生橋

   龍溪書院在東莞縣石龍乾隆四年興賢書院在從化縣城内康熙

   四十五年建韶山書院在從化縣治左乾隆中建石岐書院在從化縣城内

   乾隆二十年建翠峯書院在從化縣東五十里韶峒山明嘉靖中建星岡書院

   在龍門縣城東門外原為義嘉慶二十四年重建改名以文書院在增城縣西康熙十

   七年鳳池書院在増城縣西北乾隆十七年甘泉書院在増城縣甘泉

   都沙貝村乾隆十九年建雙鳳書院在增城縣楊梅都髙埔村乾隆十八年岡州

   書院在新會縣大新街乾隆二十七年景賢書院在新會縣江門鹽倉街舊名江

   門義學乾隆二十二年改今名古岡書院在新會縣金紫街元至正中建明廢 本朝嘉

   慶十八年重建豐山書院在香山縣城内康熙三十一年建龍山書院

   山縣龍眼都乾隆二十二年建欖山書院在香山縣小欖藍田坊乾隆五年鼇山

   書院在香山縣大黄圃乾隆十六年旗山書院在香山縣黄梁都斗門墟乾隆

   十八年建桂山書院在香山縣平嵐鄉乾隆二十一年東山書院在香山縣

   雍陌鄉乾隆二十一年建鳳山書院在香山縣前山寨城乾隆二十二年鳳池

   書院在香山縣翠微鄉乾隆二十二年金山書院在香山縣下柵墟乾隆二十二

   雲衢書院在香山縣南萌墟嘉慶十三年安山書院有二一在香山

   縣黄角鄉嘉慶二十一年建一在香山縣春花園嘉慶二十三年正學書院在三水縣

   學宫右康熙五十四年建鳳岡書院在三水縣城内明崇禎間建王侯書院

   在新寕縣城西王侯祠旁雍正十七年建安陽書院在新寕縣城西門乾隆三十五年

   瑞峯書院在清遠縣城北隅松岡乾隆二十一年由學宫左遷建湞江書

   院在清遠縣廣濟倉右雍正六年由舊縣署前遷建花峯書院在花縣城東康熙二

   十四年建汾江義學在佛山鎮廣德乾隆八年鳴臯義學在増城縣治西

   北康𤋮四十五年建瑞山義學在増城縣金牛都康熙四十九年丹山義學

   在增城縣雲母都康熙四十四年三鄉義學在增城縣下都碧江涌口康熙五十六年

   臘圃義學在增城縣崇賢雍正九年金紫義學在新會縣城内金紫

   街雍正十一年建紫水義學在新㑹縣城内花園嘉慶十九年正董義

   學在香山縣南門乾隆二年介石義學在三水縣學宫左康熙二十三年

   城義學在清遠縣城内乾隆二十年古鎮社學在香山縣古鎮鄉乾隆五十一

   年建 按舊志載雲谷書院在府城西南西樵山上明嘉靖中建泰泉書院在府城北棲霞山明嘉

     靖 中 建 羊 額 書 院 在 順 德 縣 羊 額 堡 宋淳 熙 中 建崇 正 書 院 在 龍 門 縣 城 内   本 朝 康 熙中 建 增 江

      書 院 在 增 城 縣 治 北 康熙 二 十 五 年 建 菊 坡 書 院在 增 城 縣 南 鳳 凰 山 麓𨔷 花 書 院 在 增 城 縣 南 鄉

     嶺 獨 岡 書 院 在 璔 城縣 西 南 甘 泉 洞 蜚英 書 院 在 新 寕 縣 城南 今 並 廢 謹 附 記

   ︹户 口︺原 額 人 丁 三 十 八 萬 五 千 六 百 四 十 九 今 滋 生男 婦 大 小 共 五 百 七 十 九 萬 九 千 二 百 六 十 一

      名 口 又 屯 民 男 婦 共 七萬 九 千 二 百 四 十 名 口

   ︹田  賦︺田地 山 塘 共 一 十 萬 六 千 二 百 三 十 一 頃 七 十畝四 分 有 奇 額 徵 地 丁 正 雜 銀 三 十 萬 二 百 九

     十一 兩 四 錢三 釐遇 閏 加 徵 銀 七 千 五 百 一 兩 一錢一 分 六 釐米 八萬 四 千 二 百 八 石 八 斗 五 升 九

      合 八 勺 屯 田 共 二 千 二十 七 頃 三 十 畝 七 分 有 奇額 徵 屯 丁 銀 九 兩 一 錢二 釐 米 二 萬 六 千 一 百 三

      十 二 石 四 斗 四升 九 合 七 勺

   ︹山  川︺陂 山 在 南 海 縣 城内 西 南 隅 高 三 四 丈 其 陽 有穗 石 洞 相 傳五 羊 仙 人 持 穀 穗 至 此 化 為

   石因三山在南海縣南二十八里臨江三峯並起高三十餘丈舊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

   擒邵宗愚於此今為桂華堡西淋山在南海縣西南三十里接順德縣界其嶺為鳳坑其

   木多檑杻又西二十里有山純石曰鴉山南有碧玉池長百文秀羅山在南海縣西南三十

   六里山阜奇秀木多松羅又西南五里曰牛鼻山又十里曰獅雲山下有金紫堡王借山

   在南海縣西南六十里近佛山鎮與紫洞相望山産石如劍㦸然西樵山在南海縣西南

   一百二十里高聳千仞周四十里𫝑若游龍有七十二峯聯屬内向若蓮花然峯巒𮞉合千熊萬狀

   若雲谷莊雙魚陂寶鴨池尤為奇絶其入處曰翳門明方獻夫砌石磴千級行人便之山半地平有

   居民十三村唐詩人曹松移植顧渚茶於此居人遂以茶為生海目山在南海縣西南一百

   四十里九江海中兩峯並立其形如目麓多奇石三洲山在南海縣西南一百七十里一

   名黄岡聳拔千仞周一百餘里峯巒數十西連高明東南接新會與西樵皆為縣之鎮山其峯之奇

   者為石閣獅子將軍又有竹子嶺直走二十餘里狀如蜈蚣亦名蜈蚣嶺浮邱山在南海縣

   西一里相傳為浮邱道人得道之地雙女山在南海縣西十五里一名鳳山宋史開寶四年

   潘美等代南漢渡瀧頭之險至馬徑屯雙女山劉鋹岀降即此又縣西二十五里有金利山

   麖山在南海縣西五十里東南有二巖後有石室通明可容數十人又西三里有龍鬱山

   峯山在南海縣西五十五里山半有泉不竭石門山在南海縣西北史記南越列傳

   元鼎六年樓船将軍將精卒陷尋陿破石門索隱引廣州記云在番禺縣西北二十里因吕嘉拒漢

   積石江中為門故名元史周全傳全從大軍征廣東以游騎巡廣中過靈星海石門敵勢甚張全奮

   戈殺敵乘勝奪其旗鼓輿地紀勝兩山對峙横截巨浸據南北往來之衝屹若門闕通志在縣西北

   三十肅連山在南海縣西北四十五里連大象山中有石洞靈洲山唐書地理

   志南海縣有靈洲山在鬰水中寰宇記引南越志云肅連山西十二里有靈洲焉其山平原彌望層

   野極目通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一名靈峯山俗名小金山上有妙高臺鬰水經其下番山

   在番禺縣城東南山海經桂林八樹在賁禺注賁禺即番禺後漢書地理志番禺縣以有番山禺山

   得名元和志番山在縣東南三里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尉佗葬於此寰宇記番禺山在南海縣東二

   十五步又曰番山在縣北一里輿地紀勝引番禺雜記云番山在南禺山在北明黄佐番禺二山小

   記番山在番禺邑東南一里峯巒圓秀北一里曰禺山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龑鑿平之積石為

   朝元洞後改曰清虛洞礪山在番禺縣東南八十里屹峙海旁高二百餘丈連亘四十餘峯

   為虎門捍山一名獅石山以東有石壁峻削狀如獅子故名 本朝康熙三年建甎城墩臺於其上

   萬松山在番禺縣南十里土阜平坦其旁即盧循故城抱旗山在番禺縣南四十里

   為府城案山江水環繞上有古烽堠其南為南山峡屹立江濱東二里有文筆峯高削千仞本名大

   夫山俗訛為大烏岡越秀山在番禺縣北城跨其上聳拔二十餘丈上有越王臺故趾唐韓

   愈詩樂奏武王臺是也一名越王山明永樂初指揮使花英於山巔起觀音閣山半建半山亭俗呼

   爲觀音山席帽山在番禺縣北里許下爲蘭湖馬鞍山在番禺縣北水經注引裴

   淵廣州記云城北有尉佗墓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山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

   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舊志在縣北五里自北而南有鳳凰鴻鵠二嶺自北而東有松柏麒

   麟望州諸嶺白雲山在番禺縣北十五里上有九龍泉流爲大小水簾洞其北有鶴舒臺

   臺北有飛霞洞瀑布飛流又北一里爲虎頭巖巖麓有寶象峯前有虎跑泉又折而西南五里曰棲

   霞山六朝時有僧景泰住此一名景泰雲峯山下有泰霞洞泰泉水出焉又一里曰玉虹洞洞之南

   曰聚龍洞折而西曰御書閣以有宋高宗御書故名大橋山在番禺縣北十八里下臨大澗

   山形如巨象垂鼻飲澗中亦名象坑亂石山在番禺縣東北二十里唐杜審言詩漲海積稽

   天羣山高嶪地相傳稱亂石圖典失其事懸危悉可驚大小都不𩔖上聳忽如飛下臨仍欲墜舊志

   高險與白雲山相連亦名白雲後洞一名紫雲洞又東北二十里曰真武山其南七阜布列曰七星

   博大山在番禺縣東北四十里下有銅鼎溪今堙其東有昭陵山南漢陵寢在焉

   峒山在番禺縣東北五十里俗呼龍眼洞一曰大羅嶺又有尭山嶤然而高在龍峒之東

   步山在順德縣東南四里臨碧鑑海明萬厯中知縣倪尚忠自縣城東南築路直抵山麓紆𮞉

   十里名曰青雲路太平山在順德縣東南八里與神步山隔碧鑑海南北對峙上有烽堠

   可望香山東莞雁塔山在順德縣東南十五里又南半里為容山少西為奇山又縣南十三

   里有金釵山在容奇二山之西華葢山在順德縣南半里又有安東山迎暉山登俊山錦巖

   山在縣東北皆高十餘丈五山環列纍纍如五星總名五峯山翠竹山在順德縣南十六里

   上多産竹黄榜山在順德縣西南九里其北為金斗山皆西臨金斗海有斥堠龍頭

   山在順德縣西南三十里蜿蜒最秀西為馬登山南為象山亦曰龍馬山上有堠下有馬鼻巖明

   鄒智嘗鼓枻遊此至今人穪為泊鄒崖鼇峯山在順德縣西南四十里有石壁西為石龍

   岡有白蓮池東曰火號岡臨馬寕海有堠鎮山在順德縣西南五十里其西南有二山對峙東

   曰蓬西曰壺通名曰蓬壺山星槎山在順德縣西南六十里自新會天河渡草鞋洲來有

   二山西曰星東曰槎通名曰星槎山順風山在順德縣西南七十里蜿蜒而東象山蓮花定

   山皆其左支也右支則上園陰羅二山路通香山⿰氵厯 -- 𤁋鳳山在順德縣西前曰金榜山城跨

   永安山在順德縣西二十四里其東為官山臨金斗海象山在順德縣西六十里

   其南為仰船岡西臨仰船洋大金山在順德縣西七十里象山之北東曰獅子嶺臨獅嶺

   海又西有石壁山一名金犂壁在鬰水中西挹大鴈南盡海門北望海目為一邑之勝天湖

   山在順德縣西少北七十餘里上有湖渟泓數畝故名東曰鳳凰山下有潄玉泉西有紫金峯又

   西有鐵爐岡北曰北華山都安山在順德縣北三十里下有龍巖又東南曰珠岡又南有桃

   鉢盂山在東莞縣城内南隅井泉清洌有奇石又道家山在城内西南隅相傳昔有鳳

   凰來集因名鳳凰岡神山在東莞縣東二十里其陽為鼓鎮峡下有龍潭潭旁有二石鼓鎮之

   故名水濱有許公石巖絶險石湧山在東莞縣東四十里水中石如湧出因名居民多種

   香木於其上深溪山在東莞縣東南四十里有瀑布飛流南下十里匯為龍潭黄嶺

   山在東莞縣南唐十道志嶺南名山之一縣志在縣南三十五里縣治朝山也峯巒秀拔狀如卓

   筆迤邐而西作展旗狀俗名黄旗嶺下有泉出石罅味甘美宋紹興間邑宰張勲築亭甃石扁曰廉

   彭峒山在東莞縣南四十里有水簾飛瀑如珠三角山在東莞縣南五十里

   接新安縣界九峯峻聳如蓮花俗名蓮花峯頂上有池不竭石鼓山在東莞縣西南二十

   里上有石如鼓故名山側為城子岡平曠如城舊設千户所於此大嶺山在東莞縣西南

   三十四里高五百丈奇突聳峭下視羣山瀑水泉出其陽紫霞泉出其陰飛鵞山在東莞縣

   西南四十里流水環繞狀如飛鵞武山在東莞縣西南海中南當大洋每潮汐消長高低可

   辨輿地紀勝余靖嘗候潮於此秀山在東莞縣西南海中接新安縣界宋史景炎二年元将劉

   深以舟師攻帝於淺灣張世傑奉帝退保秀山明統志謂之虎頭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海中有大虎

   小虎二山俗號虎頭門外夷入貢及出使外夷者皆道此金牛山輿地紀勝在東莞縣西二

   里山𫝑岧嶤下瞰海水有亭在絶頂路皆攀援而上名曰海月奇觀石鼓樓山在從化縣

   東三里其石層叠有石穴大如屋溪水匯注衝擊有聲因名又名鵞形嶺韶峒山在從化縣

   東五十里亦名王任嶺下有帶水在大石坂中水亭山在從化縣東五十里有石徑可上其

   嶺有楊溪洞廣十餘丈有石長數十丈夐出如船下覆洞穴有藤生焉又名水藤山中心山

   在從化縣東五十里前有嶅頭嶺中有流泉三級下注下有曲水雙鳳山在從化縣東南

   四十里接增城縣界雙峯崛起周百里亦名大小鷓鴣山又青幽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亦接增城界

   武臺山在從化縣西南四十里兩峯對峙娛蚣山在從化縣西南四十里有三十

   餘節形如百足其麓有鐵場坑相傳舊嘗煑鐵於此風門山在從化縣西三里舊名楓梅嶺

   其陽有觀音巖月嶺其陰有劉仙巖黄石洞圍腦山在從化縣西十里下有仰天池又西

   為将軍山三峯屹立龍潭山在從化縣西北三十里下有龍湫繞出三四里許皆石澗清流

   分流至縣後溉田數百頃百丈帶山在從化縣西北四十里有泉自山巔飛下分為兩道

   望之如帶下滙為深潭溢出淺處為流杯池雲臺山在從化縣北三十里山巔平衍如臺

   常有雲氣覆之旁有洞穴可容三百餘人高雲紫草山在從化縣北七十里甚髙峻望

   之光如赭霞北山在從化縣東北五十五里接龍門縣界周一百里三峯峻拔上入雲漢山

   巔有瀑布下注龍潭山半迤北有蘭和峒延袤數十里登者窮日之力而後至五指山

   化縣東北百里五峯相連如指周百餘里東通龍門北通佛岡蝴蝶雙山在龍門縣東十

   二里高七十丈望之林巒對峙翩翩若舞石應山在龍門縣東二十五里枕河之涯外實中

   虚舟楫往來語笑相應故名雙石山在龍門縣南三十里二石屹立山石可燒灰糞田甚

   沃有仙人洞高五十丈周七里有石床石竈石臼石井泉從井出大旱不竭天嶺山

   門縣南六十里高千仞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嶺東澗山在龍門縣南一百里層崖疊巘

   多禽獸草木皆珍異陳峒山在龍門縣西六十里其脈自庾嶺而來勢若卓旗虎獅

   山在龍門縣西北五十里形若虎獅對踞上有飛泉瀉入蛟穴有路名虎獅徑藍糞山

   在龍門縣西北一百里周三十里有水東西分流東連鐵岡高明諸水源鳳凰山有三一在

   龍門縣北五里俗名丫髻山又名幼女峯雙巒並峙一在增城縣城内南隅輿地紀勝本名春岡宋

   熙寕七年有鳳凰來集因名縣志其東北曰龜峯一名登高峯為縣後主山稍西曰鶴峯為學宫主

   山一在香山縣東南百里廣四十里西為金竹園白域石諸峯南有尖峯石牛二嶺又有風門凹銀

   涌角皆有烽堠下為雞拍村舊有銀礦桂峯山在龍門縣北七十里山多桂樹花時香聞

   十餘石馬山在龍門縣北八十里縣境諸山此為最高石磴森列旁有五石名童子讀

   書石相近有白牛巖高數十丈俱白石望之如堆雪其北有上建峒捲龍山在龍門縣東北

   八里與鳳凰山對峙山形陡峭極頂平曠又東北二里有八字山其土細潤可為瓦器又東北有鐡

   白水山在增城縣東二十里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山巔有瀑布如練故名元和志泉山

   在縣西三十二里上多溙樹寰宇記引廣州記云縣有白水山蓋即泉山後人傳寫訛合白水二字

   為一也 按元和志山在縣西今縣已徙五十里則應在縣東明統志云在城西四十里者誤

   浮山隋書地理志增城縣有羅浮山寰宇記引南越志云增城縣東有羅浮山浮水出焉是為

   浮山與羅山並體故曰羅浮非羽化莫有登其極者嶮尖之峯四百四十有二同歸於羅山上則三

   峯爭聳各五六千仞其穴⿰氵𡨋 -- 溟然莫測其極北通句曲之山即茅君内傳所云第七洞名朱明耀真之

   天璿房瑶室七十有二峎㟧穹窿自然雲搆泉源之府九百八十有三飛泉引鏡懸波委綠窮幽極

   響百籟虚鳴又裴淵廣州記云羅浮二山隱天惟石樓一路可登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接惠州府博

   羅縣雲母山寰宇記在增城縣東七十里出雲母石續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增城縣有

   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因所出名之蓋即羅浮之支壠也猊山元和志在增城縣東

   南二十三里多婆娑羅竹圍三四尺至堅里人取以為弓南山在增城縣南二里濱江下有巨

   石是為釣臺其西隔江對峙者曰豸嶺亦曰寨嶺稍南為流防山防水出焉又新安縣南七里亦有

   南山為縣朝山有觀音泉其西南濱海曰赤灣蛾眉山在增城縣西南七十里一名南樵山

   又名南郷嶺髙近千仞周百里山秀而長層巒疊嶂前瞰大江下有烏石岡高三十餘丈狀若覆鐘

   其形若墨古華山在增城縣西六十里形如垂蓮又西十里有古散山其山布散不屬蓊鬰

   盤旋為縣右輔綏福水出焉南流可通舟楫元德山在増城縣西南一百里與番禺縣接

   界多奇巖怪石大木叢林上有土邱廣百丈高數十仞名曰仙人大座石龍山在增城縣

   北七十里枕長溪山形若龍怪石千尺相近有澄溪山澄溪水出焉靈山在增城縣北少西八

   十里接從化縣界周百里體勢極高而頂上寛平南有石巖石積水出焉灌田千畝馬山

   會縣東門外下瞰文溪明洪武中鑿山東北為城塹龍䕶山在新會縣東三十里山形四面

   旋繞下有龍湫熊耳山在新會縣南寰宇記有東熊洲西熊洲俱在縣南二十七里海心有

   孤山相對湧岀舊志在縣南二十里凡四曰䑕熊曰馬鞍熊曰東熊曰長熊皆在海中譚波

   羅山寰宇記在新會縣南六十里昔有外國人居此譚波羅者葢番語也又莫山在縣南八十

   里出鸚鵡又壁雙山在縣南七十里仙湧山在新會縣南六十里地名羅坑本無山一夕風

   雷震怒湧出數峯因名輿地紀勝云在縣西北六十里者誤厓山寰宇記在新會縣南八十

   里臨大海宋史祥興初帝昺立於碙州張世傑以厓州為天險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駐於此未幾

   元將張宏範來攻宋軍潰陸秀夫負帝昺沈於海宋遂亡通志厓山延袤八十餘里髙四十餘丈與

   湯瓶嘴對峙如兩扉然亦曰厓門山宋紹興中置寨以控扼烏豬大洋之險桂山寰宇記在

   新會縣西南三十四里産翡翠孔雀縣志有天臺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石徑山在新會縣

   西南五十里有石巖如屋容數十人前有筍山又潯陽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古兜山

   會縣西南八十里最高峻東與厓山相峙西與新寕縣百峯山相連有峯曰湯瓶嘴鳴山

   會縣西右曰象山石角嶙峋下瞰江水一名金斗山龍山輿地紀勝在新會縣西二里山有龍

   窟東西相望近百步東山數穴窅不可窺以石投之隱然不絶西山則玲瓏下屬表裏洞開總於窟

   者九舊傳為神龍出入地又有雷電山在縣西三里五峯環拱下有九井又西一里曰大雲山蓋皆

   龍山之分名也石船山在新會縣西三十里上有大白石可十丈狀如船又有學堂山與石

   船相對石徑千尋下瞰無際將軍山在新會縣西三十五里自潮陽都燕子尖山迤邐向

   龍水都與雙門逕山相接高大盤踞山南突起數峯曰馬尾曰小岡曰石碑東盡於海黄雲

   山輿地紀勝在新會縣北一里本名貴峯唐一行僧來遊有雲自出色如金因建寺名曰黄雲

   圭峯山在新會縣北二里一名玉臺山上多松竹瀑泉出焉又北山亦在縣北二里輿地紀

   勝云山頂有塘四時花果不種而生古號為聖池綠屏山在新會縣北十里周八十餘里

   環繞縣後如屏幛一名綠䕶屏烏道險絶山頂平曠蓬萊山在新會縣北三十里與緑屏相

   望宏峻幽勝俗呼雙梅嶺又北十里有石螺岡仁山在香山縣城内縣志城内舊有七阜環列

   謂之七星峯北曰仁山縣治建焉又北曰慶夀山東南曰豐山西曰武山縣城跨其上外有盈山鳳

   山文山已平於築城時大北山在香山縣東一里平遠連亘東界牛起灣西曰蓮峯元末

   宣羌托囉克台守其上一名舊寨山 宣羌托囉克台舊作宣羌朶羅歹今改正烟筒山

   在香山縣東五十里上有石巖清泉出焉又東十里曰四巖山北臨海東有豐阜湖海水所匯

   梯山在香山縣東七十里高七十丈廣百丈長江山在香山縣東南三十里宫花水

   岀焉北合神涌南有相合山東為紫馬嶺有天池大圜山在香山縣東南四十里神涌之

   東三峯並峙海上亦名三洲山烏巖山在香山縣東南七十里東北抵雲梯西北抵相合西

   界香爐北為千秋嶺紅旗峒諸山迤邐赴海巖崖幽暗人跡罕到宋末鄧光薦避亂居此稜角

   山在香山縣東南八十里南面海四峯峻峭下有龍井懸瀑又有五眼井冬煖夏涼葫蘆

   山在香山縣東南八十三里西近香爐石壁峭立如門東北曰東嶺北接烏巖西南曰西嶺有瀑

   布南五桂山在香山縣東南八十五里俗名五鬼山巖壑瀑布與羅浮爭勝山左有大

   小花園産異花甚多其陽産神仙茶大芒山在香山縣東南九十里西有羅鼓岡下有冷池

   望門山在香山縣東南一百十里起自北嶺延袤二十里至海門突起羣岫隔九星大洋内

   包鄉都外泊舟艦漁樵紛集其九星洲山九峯分峙有水甘美曰天塘水海舶往來所汲濠鏡

   澳山在香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突出海中明初番舶往來泊無定所率擇濱海地之灣環者

   為澳若新寕則有廣海望峒東莞則有虎頭門屯門鷄棲香山則有浪白濠鏡十字門皆置守澳官

   嘉靖末諸澳盡廢唯濠鏡為泊藪萬厯初因於澳口設關關外割為諸番住所今遷棄東林

   山在香山縣南一里舊名筆架山三峯屹立又老安山在縣西南半里為縣水口衝要湖洲

   山在香山縣南二十里一名文筆山孤峭臨海相接者曰灣月山一名鹿鳴嶺羣峯森立為縣之

   夀星塘山在香山縣南二十里其陰有塘水方數畝梅花水出焉其陽為六十陂大

   嶺石溪瀑布岀焉瀦為大龍潭貴峯山在香山縣南四十里本名大尖山高三百丈為縣治

   前案東有野牛徑南有小尖峯箬葉嶺北臺山在香山縣南四十里東接貴峯又南二十

   里曰南臺山兩山相對香爐山在香山縣南六十里峯崖幽峻東界白銀水南接嶺山有

   瀑布出焉 按寰宇記云東莞縣有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疑即此山縣以此名

   金星山在香山縣南一百里二峯相峙隱若雙龍中有小嶼如珠横琴山在香山縣

   南二百里海中二山相連東曰小横琴西曰大横琴路最幽峻元末為海寇王一所據明洪武二十

   八年平之詔虚其地下有井澳亦名仙女澳宋史瀛國公記景炎二年帝舟入海至仙女澳風𩗗舟

   敗幾溺又馬南寶起兵井澳即此高城山在香山縣西南六十里層巒叠岫周𮞉如城郭

   黄楊山在香山縣西南七十里幽深峻極其陽有烽堠又十里曰荔枝山多荔枝三𫁘

   山在香山縣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竈故名元末海寇劉進據焉明洪武初平

   之有田三百餘頃皆極膏腴後奸民復通番為亂二十六年指揮花茂殲其魁悉遷其餘黨禁民不

   得耕種其東為烏沙海成化中番舶自烏沙海侵擾因歲令官軍駐守其西為浪白澳象角

   山在香山縣西十里西北臨海上有小石室俗呼佛子屋其南有石門山疊石山

   山縣西十餘里石門之西石角嶙峋為縣右障石岐山在香山縣西北一里遥與蓮峯相對

   土燥多石又縣北一里有插笏山一名獺窟山瀕海小欖山在香山縣西北七十里小欖村

   又名鳳山峯巒秀峙其西有大欖山在大欖村又名飛駝山山勢蜿蜒左為落霞峯下有開元梅花

   浮虚山在香山縣北七十里海中隨波上下若浮虛然因名山海經南海有浮石之山

   疑即此宋鄧光薦浮虚山記畧番禺以南海浩無際島嶼洲潭不可勝紀未至香山半程許曰浮虚

   山山虎踞而鳳翥鐘懸而磬折蒼然煙波之上四望無不通方空澄兩霽一覽千里來航去舶櫂歌

   相聞及微風鼓浪噴薄㝠送咫尺若不可到古鎮山在香山縣北八十里西接新會縣界

   又北有百富山在梅洲村東洲山在香山縣東北七十里突入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又

   北曰壺頭山與東莞接界雲秀山在三水縣東五里一名象岡又東二里為石頂峯有古烟

   墩為縣治水口崑都山在三水縣東南三里上有斥堆即古三水鎮金洲山

   水縣南四十里西江中流水中突起周二百餘丈高五十餘丈舊名金洲岡又名金鐘岡下有婆角

   漢東南岸為澳陵岡龍坡山在三水縣北三十五里一名花山其東為大望山又東有九十

   九岡皆在蘆包水北大潭山在三水縣北四十里石壁數仭飛瀑如練下注二潭左曰龍湫

   古曰天生塘方廣二畝許居民引以灌溉金帽山在三水縣東北一里舊名金帽嶺俗呼為

   城隍嶺全體皆石上有連珠峯為縣鎮山下有石塘文徑山在新寕縣東八里四面環峙又

   縣東三十里有石鼓山上有石擊之作鼓聲百峯山在新寕縣東四十里與新會之鼔兜

   山相接峯巒百計蠻獠所出没也下有板潭銅鼔山在新寕縣東南一百里層巒疊嶂俯

   瞰大洋風濤觸石聲如銅鼓下為銅鼓海甘蔗山在新寕縣南八十里高五百五十丈 臨

   廣海西接大隆山上有草味如甘蔗故名上川山在新寕縣南寰宇記新會縣南海中有穿

   𬓛帶甚遠又曰上川洲下川洲俱在縣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洲帶山灣浦極廣明統志上川

   山下川山俱在新會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海中二山皆産香蠟竹藤之屬而上川為優居民以賈海

   為業洪武四年海寇鍾福泉等挾倭船寇下川官兵追討至陽江平之於是徙二山居民入内地山

   遂荒廢宏治中割屬新寕縣志在縣南一百五十里相近有大金小金二島又西為下川山又西有

   𣾘洲島皆在海中大隆山在新寕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高六百丈周二十里徑路深阻中

   有猺紫霞山在新寕縣西七里下臨紫霞海一名西華山又西二里有丫髻山山有奇

   石石上有小池不竭三台山在新寕縣北一里三峯聳秀為縣主山西為寶鴨山斗山

   在新寕縣北三十里孤峯圓潔如斗居民環繞名為斗洞石人山在新寕縣東北三里山巔

   有石卓立如人又名石化山中有猺寨潯洋山在新寕縣東北四十里峯巒高聳俯瞰潯

   江左曰仙女峯上有石室下有石壁數丈瀑布綠壁而下光濺如珠峽山在清遠縣東一名觀

   亭山水經注溱水又西南經中𪧐縣會一里水其處隘名為觀峽連山交枕絶岸壁竦時水洊至鼔

   怒沸騰元和志觀亭山一名觀峡一名中宿峽在縣東三十五里縣昔取峽為名寰宇記引譚子和

   海嶠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峡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曰中宿峽輿地紀勝峽山在縣

   東三十里崇山峻峙如孹太華中通江流廣慶寺居峽山之中有殿甚古梁武時物也舊傳黄帝二

   庶子善音律南採阮俞之竹為黄鐘之管隱於此山祠在東廡有金芝巖在山北頂上唐開元中得

   靈芝於此舊志峡山在城東北三十里兩山對峙長十里許茅君内傳以為第十九福地右有和光

   洞一名歸猿洞黄旗山在清遠縣南三十里形如屏障與鳳嶺對峙又馬頭山在縣南六十

   𮞉岐山在清遠縣西南八十里逶迤環抱𮞉顧縣治威整山在清遠縣西南

   一百里其形森聳望之儼然故名秦山在清遠縣西輿地紀勝秦水源出清遠縣秦山縣志

   謂之秦源山在縣西二十五里溱水出焉俗呼為秦王山大羅山在清遠縣西北一百四十

   里相連者曰小羅山脈皆自陽山來西接廣寕路通懷集SKchar2獞雜居其閒花尖山在清遠縣

   北十六里奇峯峻拔上多花木帽山在清遠縣北六十里形圓如帽有兩峯俗曰大帽小帽

    黃木山 在新安縣東三十里一名 筆架山三峯秀矗左有蟾蜍石鄉人 於此禱祀梧 桐

    山在新安縣東六十里有大小二山延亘六十里多梧桐異草頂有天池深不可測山腰有鹽田

    徑大石結砌亘十餘里名曰亭子步下有赤水洞其北有白面石巖深廣如厦外有甘泉大帽

    山 在新安縣東南二十里脈自梧桐山來延袤百里旁附羣山皆其分支官富山 

    安 縣東南七十里又東十里有馬鞍 山脈皆出自大帽屏蔽東洋九 頓山在新安縣東南

    一百里從山麓而上連頓九阜至頂則平曠自縣至大鵬所必由之路相近有葵涌山多生水葵

    大鵬山 在新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山脈自羅浮來狀如鵬舉一名七娘山其前又有老大

    鵬山在海中又東有陶娘山去縣一百三十里接歸善縣界抱拱如城内容艨艟數十艛今疊石塞

    杯渡山在新安縣南輿地紀勝世傳有杯渡禪師渡海來居東莞舊志山在縣南二百

    八十里即屯門山也枕近大 海遠望黄木 灣正相對唐韓愈詩乘潮簸扶胥近 岸指一髪屯 門雖云

   高上映波浪没即此南漢大寶十二年封為瑞應山今有瑞應巖虎跑井縣志在縣南二十里相距

   四十步又有靈渡山勢絶高峻與杯渡山相等挂角山在新安縣南三十里兩峯尖起如角

   曰大挂小挂一名牛潭山大奚山在新安縣南一名大漁山輿地紀勝在東莞縣海中有三

   十六嶼居民以魚鹽為生慶元三年提舉徐安國捕鹽海濱鹵民相集拒捕知廣州錢之望討平之

   因墟其地差水軍三百人往戍宋季始罷舊志大奚山在新安縣南百餘里周二百餘里為急水佛

   堂二門之障又有老萬山在大奚西南大洋中其周廣過於大奚林木森鬰明初有姓萬者居此故

   梅蔚山在新安縣西南一百里林木叢生前䕶縣治後障東洋宋景炎二年帝南狩至

   此有石殿遺址大鐘山在新安縣西北四十里其南為鳳凰巖巨石嵯峨廣數丈洞徹若堂

   室相傳昔有鳳凰棲其内茅山在新安縣西北五十里兩峯峭拔曰大茅小茅陽臺山

   在新安縣東北三十里横亘五十里山頂平衍形若几案有龍潭下有烏石巖其南支有董公嶺去

   縣十柑坑山在新安縣東北四十里髙百丈延亘四十里多産赤竹SKchar2人居之又太平

   嶂在縣東北六十里與柑坑山夾水相望接東莞縣界寶山在新安縣東北元和志在東莞

   縣東北五十里輿地紀勝舊以山有寶置場烹銀名石甕場今山中銀滓猶存舊志在縣東北八十

   盧山在新安縣東北一名百花林寰宇記引裴淵廣州記云東莞縣有盧山其側有楊海

   山桃只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取則輒迷路舊志在縣東北八十餘里其山絶險形如虎頭上有

   潭潭旁僅通線路山内有田可耕常為寇盜所據昔於山前置寨今廢參里山在新安縣

   東北寰宇記在寶安縣東北九十里南越志云寶安縣東有參里縣人黄舒者以孝聞故改其里曰

   參里舊東莞志山在縣東南水路二百里羊凹山在新安縣東北九十里接東莞縣界有仙

   歌巖口甚小而腹空洞可容數百人丫髻山在花縣西南三十二里獅嶺司西上有雩壇旱

   禱輒瑞雲山在花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隆興古寺旁有潭曰鐘潭獅子山

   縣西南五十里中洞山在花縣西南六十五里獨秀山在花縣西五十里卓峙平

   疇嶄然聳翠花山在花縣北重巒疊障亘數百里東接從化北通清遠 本朝置縣因以為

   金鵞嶺在番禺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飛雁嶺山勢峻險中藏羣峯下枕茭塘銅嶺

   在東莞縣東十五里宋末邑人熊飛結集義勇與元將姚文虎力戰於此鳳凰嶺在從化縣

   東四十里其陰有金井泉又東十里曰猿啼嶺嶺多猿狖又東曰九珠嶺九峯相連左右多青石下

   有大甕小甕二潭豸角嶺在從化縣南五里兩溪匯成其下為縣水口又縣南三十里為

   獅子嶺上有石堂巖相近有西嶺多赤石可為柱礎上有池不竭東嶺在從化縣北六十里

   其山四圍旋繞僅一石徑可通人行謂之木鵞徑高峯密林上蔽天日凡半日許乃得平處自此入

   為流溪之地又縣北一百里有插花嶺岧嶤卓出俯視羣山油柑嶺在龍門縣南二十里

   高八十丈延亘十餘里増城往來要路望雲嶺在龍門縣南三十里上多草木西林水經

   石鼓嶺在龍門縣南六十里秀拔參天山腰有石鼓踐之有聲亦名仙女石聖磜

   嶺在龍門縣南八十里上多喬木中有石磜流水九曲注爲飛泉百十丈下有深潭天柱

   嶺在龍門縣南一百里相近有岑曙嶺中有栖雲會仙二洞飛泉可以流觴焦石嶺

   城縣東五里高三百丈盤踞十餘里多崇巖怪石又三里有飛泉洞水從石罅中出縈𮞉百折又七

   里有鳳凰岡又十里有歐陽嶺接羅浮山麓大墩嶺在增城縣西南八十里下有甘泉洞

   龍蟠嶺在新會縣北五十里金紫嶺在香山縣東北十里天霽則雲霞輝映色若金

   紫上有石泉横石嶺在三水縣西南五里其南爲将軍嶺有臣石出泉入江盧嶺

   在三水縣西北四十里鴨浦水南接四會縣界又羅傘嶺在縣北華山之西頂上廣平登之可盼白

   雲羅浮飛來諸峯有瀑布飛流不絶孔公嶺在新寕縣西二十里標幡嶺在清遠縣

   東輿地紀勝在峽山南頂上唐大厯間哥舒晃叛廣州遣將討之夢神人謂曰見幡即囘及賊平囘

   師果見挂二幡禺山頂乃知山神之助王子嶺在清遠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雲騰嶺兩峯

   並聳頂有石池龍躍嶺在新安縣東南五十里又十里有雙魚嶺二山相對臨水唐帽

   嶺舊名紗帽嶺在花縣東南一里石巖塘嶺在花縣西南一里象嶺在花縣西

   十五里其形如象大小不一百丈嶺在花縣北四里許山石嶙峋其高千仞爲縣治屏扆

   蓮花峯輿地紀勝在東莞縣東北四里金紫峯在增城縣西南八十里多奇花異卉

   鷓鴣峯在增城縣西北七十里接從化縣界二峯髙百餘丈一峯高九十餘丈名大小鷓鴣

   又名雙鳳山白泡水出焉玉懷峯在新寕縣南二十里下有温泉潯岡在南海縣西二

   十九里數十峯相連形如巨屏赤石岡在番禺縣東南十五里高十餘丈上有浮圖俗名赤

   岡塔南越志云其色若丹占氣者謂其下有金扶南國人欲以金鬱市之刺史𮧯明謂南州之鎮不

   冠岡在番禺縣東南四十里一名烟管岡髙百餘丈又東有相對岡兩岡對峙大江中流

  又海心岡在縣東南茭塘屹立海中相距十餘丈有一小岡並峙人稱為南亭北亭戙旗岡

  在番禺縣東南八十里波羅廟東下臨波羅江高可五六丈全體皆石白鹿岡在番禺縣

  南三十五里一名青螺嶂髙五百丈下為沙灣水天井岡寰宇記在番禺縣北四里南越

  志云岡下有越王井深百餘尺云是越佗所鑿諸井鹽鹵惟此獨甘昔有人誤墮酒杯於此井遂流

  出石門古詩云石門通越井今則井塞猶有井形其下有廟甚靈土人謂之北廟輿地紀勝引郡國

  志云縣有歌舞岡尉佗三月三日登髙處又越王井在越岡半劉漢呼為玉龍泉縣志越香山折而

  西北為歌舞岡一名越井岡井九竅亦名九眼井螺岡在從化縣南五十里臨溪山如螺形

  隔溪即李石岐驛七星岡在龍門縣城内七岡珠聯不斷大小纍纍如七星鐡岡

  在龍門縣西北七十里接從化縣界人跡罕到眀嘉靖後嘗開鐡冶致不軌嘯聚 本朝順治十八

  年復然因永禁其北有高明峒望州岡在増城縣西南七十里嵸嶐橫亘官道出其左

  鳳岡在三水縣城内縣治即龍岡縣學即鳳岡也魁岡在三水縣東南一里形如圓珠

  舊名龜岡下有鹿洞水出縣東六里鹿洞中流經岡下入江白塔岡在三水縣西南一里

  連珠岡在新寕縣東南三山連峙纍如貫珠一在城内覽岡在清遠縣北三十里

  月巖在東莞縣西南五十里亭頭海濱有石井不竭仙石巖在龍門縣東十五里一名

  神仙巖怪石嵳峩下有空洞隙光透入石磴天成可坐百人旁通一孔可容一人相近有屏風石屹

  立平原為一方屏障又縣東三十里有和尚巖有石庵可容五十人景星巖在増城縣北五

  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峯秀入雲連石相接無異棟宇烏石巖在花縣西南六十五里望

  之如墨外實中虛巔有仙人壙蓼溪嶂在龍門縣南三十里高百仞周三十里上為招賢峯

  有卧鹿池方二丈冬夏不竭又縣南百里有仙歌嶂高百丈周十二里牛牿嶂在増城縣

  北八十里髙聳千丈周數十里為縣治後屏大路峽在三水縣西南十里兩山相峙江流

   其中為府西扞門稍上有鼈魚灘漲潦甚急舟行戒焉臨漢峡在清遠縣西北五十里兩

   崖壁立延袤九十里穗石洞在南海縣仙山陽相傳石為仙人乘羊所化裴淵廣州記戰園

   高固相楚時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莖六出遣穗於州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至今猶在

   平陵洞在龍門縣東九十里接博羅河源長寕諸縣界黄金洞在新安縣西三都多

   黄石其山為藥勒衬有湯泉盤古洞在花縣東北萬山中林木隂翳燕石在増城縣

   西南六十里驛道旁高丈餘方五百步其下空洞可坐數十人亦名石室茂平石輿地紀勝

   在増城縣東北七里水從石山來湍流入渠奔注潭中渠生九節菖蒲有葛仙溪石碾

   南瀕海自惠州府歸善縣西至新安縣又西北至東莞縣西南六十里名三門海中有三洲海潮自

   東南來至此分為三道因名又西至番禺縣東南元和志廣州東八十里有村號曰古斗自此出海

   浩淼無際乂西南至香山縣南九十里又西少南至新會縣南百里曰厓門海縣志兩山高峙其口

   如門外達烏豬大洋又西至新寕縣舊志新寕縣西南二百里爲寨門海番舶往來之衝迤東至下

   川山南曰大牌海又東至上川山右曰小金門海諸夷入貢遇逆風則從此進又至上川山左曰大

   金門海迤北爲銅鼓海又東北即厓門海海道考廣州舶船往諸番者出虎頭門始入大洋分東西

   二路東洋差近西洋差遠宋於中路置巡海水師營壘今爲東莞縣南頭城海防考海環廣南界濱

   海諸郡而廣州居其中其備屯門鷄棲佛堂門冷水角老萬山虎頭門等澳而南頭城在虎門之東

   尤爲省會門户又西則峡門望門大小横琴山零丁洋仙女澳九𫁘山九星洋諸處而浪白澳在香

   山澳之南爲番舶等候接濟之所又西爲厓門寨門海萬斛山碙州諸處而望峒澳在厓門之西爲

   番舶停留避風之所此海濱戍守之地也明黄佐南海圖經云從廣城東道八十里出古斗村南又

   東南二百里抵東莞南海䘙又南六十里出虎頭門又南一百五十里抵南頭城下海可抵甌越西

   道七十里出上弓灣見西海壖又西南二百里抵新㑹縣出城八十里爲厓門又南七十里廣海衞

     扼 其 要 衝 南 海 居東 南 委 輸 之 極為 萬 水 所 宗 故出 虎 頭 甲 子 二 門則 東 西 二 洋 隨舶 所 之 東 可 以

     至 倭 國 西 可以 通西 蕃此 海 中 往 來之 道也熊      海 在 新會縣 南 二 十 餘里 東通江 門 西 通 青

     瞻 洋 南阻 厓 山鱓  鱑⿰氵厯 -- 𤁋在香 山縣 西 九 十 里 自 新 會縣江 門分 流 南 出 又 南 入 海

     虚 海 在 香 山 縣北 七 十 里 亦曰 横 江自 新 會 縣 江門 分 流 東出 經 大 黄 圃小 黄 圃曰 倒 流 海 又

     東 南 經 浮 虚 山曰 浮 虚海 又 東曰 分 流海 至 東 洲門 入 大 海 又 有石 岐 海在 縣 西北 上 流自 港 口 接

     分 流 海 南 流 為 第一角 海抵 大洋 又象角 頭 海 在縣 西 二 十 里 西 接潯湟 ⿰氵厯 -- 𤁋北 連大 欖東南 通 第 一

      西 江 古 鬰水 也 自 肇慶 府 高 要縣流 入徑 三 水縣 南又 南 徑 南海 縣 西 南又南 徑新 會 縣

     西南 又 南 入 海舊志 鬰水 西支 自 南海 九 江堡南流至 順 德 縣 仰船岡 下為 仰船 海 東分 為 獅嶺海

     又南 至 福岸 堡 西曰三 ⿰氵厯 -- 𤁋 沙分 為 三 支 西 支 入 新會江 門 海又 東 合熊海 又 南入 厓 門 海 又 自 江 門

     分 支東 出 為 小 梁海 又東 為天門 海又 東 為横 江又 東入 香 山 海 中支 為渡 江海南 入香 山 海東 支

   過福岸為福海又東南過馬寕為馬寕海又東為木頭海又東至昌教合横流海其獅嶺海自仰船

   岡南分為第七𣽸又東北過獅子嶺上接三漕下通錦鯉為三合海其第七𣽸東南過光華為沙背

   海又南至昌教為洪𪷟海合横流海自光華分支東出為九曲海又東合錦鯉海自獅子嶺北分支

   西北出經龍山者曰龍江入西樵海其鬰水東支自南海縣西樵流入經葛岸為河彭海又東南至

   黄連分二支其南支為三漕海東南至違簡為錦鯉海又南過昌教為横流海西通木頭海東則青

   步海入香山海又自黄連南東出為鱭魚海南過江村為北茤海又南為金斗海又東南為北潮海

   東入香山海又鱭魚海自江村分支東過倫教分為二東曰桂畔海經順德縣東太平山外西曰碧

   鑑海轉而南為鐵船海環順德縣南出神步太平之間會於老鴉岡為三江⿰氵厯 -- 𤁋又東南入香山海其

   黄連北支東過都粘南為疊石海又東入香山海又西樵東一支至平步分為二南支過䳱洲北為

   庚流海東過都粘為魚塘海南入疊石海庚流海别至鷺洲南為鈎沙海通三漕海平步北支東流

     又分 為三南 支 入庚 流 海 中 支至甘溪又 分 為二其南 會魚塘 海 其北 入 番 禺 海北支至甘 溪 北又

     分為二其南會龍 津其北 繞西 淋山由 五 斗口 至廣州為龍灣海凡 粤東之 俗水 道寛大 者 𩔖穪 為

     牂 牁江 亦鬰水東支自三 水縣 南流經南 海 縣東入番禺縣界又 東南 入海史記 南 越

     尉佗 傳元 鼎五年使馳義侯因巴蜀罪 人發夜郎兵下 牂牁 江咸會番禺正義曰江出南 徼外東通

     四 會至 番禺入 海 水經 注泿水至番禺縣西 分為二 其一 即鬰川 東 别徑 番禺漢書所謂浮牂 牁同

     會 番 禺蓋乘斯 水而入越 也南 漢縣志鬱 水環城西 南 而東注其 城西十里 為金 利江又西 十里曰

     白 石江又 西 十 里曰魯岡江 又 西十 六 里 曰 流潮江 皆西江 一 水 而異名者也 又 自三 水 分 流 東南

     為 黄 鼎 大江其 西 為西 江又 分為 官 洲江又西 南二 里 為 鹽步江 又 南二 里曰 清石 江 皆出西淋 北

     至 縣西 南 二十 里曰 大 通港通城南 江 又自 西淋折 而西 十 里曰 三山 江 又西南十里 至 魁岡 堡曰

     瀾 石 江 又 五里 至佛山曰分水頭江皆 東 出五 斗口 至 虎 頭 門入 海番禺縣志牂牁江一 名 珠江 即

    西北二江下流也東過⿰氵厯 -- 𤁋𣽸堡北謂之東衝又東合蜆江至縣東南八十里南海廟前與東江會亦

    謂之三江口又南六十里至虎頭門入海東江即古泿水一名龍江在番禺縣東南八十里自

    惠州府博羅縣西流經東莞增城二縣界入番禺縣至縣東南之南江頭與西北二江合是為波羅

    江水經注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厯增城縣南又至博羅寰宇記引廣州山水記云有白路水石

    庚水胥水三水上謜出龍川流經增城入海即此增江通典増城縣有增江寰宇記有塘江

    水源出流坑山闊一百二十九丈縣志在城東一里源出龍門縣鐵岡高明二峒經白沙南下入縣

    界三江口合楊梅澄溪二水經縣東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嶺之口折而南至新溪分二派一支西折

    流二十里曰散塘洲又三四里經石灘派分而東南繞碧江村曰碧江又南至黄浦入東江一支自

    新溪東南下曰牛潭水又東南繞紅花地出口入東江北江即古洭溱湞諸水滙流也自韶

    州府英德縣合流入清遠縣又南流入三水縣西南入西江三水縣志北江自清遠𮞉岐流入亦名

   胥江受鴨浦水又南分支爲蘆包水稍南爲南津水口又南厯欖江棉水過河清灘至縣西南合西

   恩平江一名蜆江水又名長沙河在新寕縣北四十里自肇慶府開平縣流入與新會

   縣接界新會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自開平縣蜆岡沿長沙而東受曹幕梁金諸水經潯陽至牛肚

   灣匯於厓門汪洋百餘里其涯有青膽石亦曰青膽洋政賓江在清遠縣西北六十里源

   出大羅山流經臨漢峽又南入湞泥涌河在新寕縣東南源出百峯山西南至廣海䘙烽

   火角入海紫霞河一名紫霞海在新寕縣西源出百峯山順流爲龍頭河南門河與肇慶

   開平縣之長沙河合府志紫霞海在新寕縣西七里又十七里曰那平海又西北二十里曰法竹海

   又有白廟河亦在縣西接源龍頭河沙河在新安縣北源出陽臺山西流三十餘里入海

   灣水在番禺縣西南五十里由牂牁江分流自南海五斗口流入東經沙灣司南又東經浮練

   山礪山南合波羅江入海又一支自縣西南分流曰白蜆江東流逕萬松山南至東衝入大江

   水輿地紀勝在番禺縣東北八十里從髙流下巨石衝激如鳳舞之狀故名到涌水

   莞縣東南縣志有癸水源出縣北一里壬峯南流匯縣東衆水出德生橋横過縣治前謂之縣港又

   有西支水源自道家山來合之迤邐經德安橋而西入海方言呼港曰涌即古所謂到港也

   江水在從化縣東南五里有三源一出中心山一出縣東五十里之概洞合流又一出龍門縣

   之藍糞山流五十里至白茫潭又五十里與上二水合又十餘里至豸角嶺入流溪水皆清淺不通

   舟楫又有石榴花帶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石榴山下山多野石榴花時夾水相映故名

   塘水在從化縣西三里風門山下有二源一出縣西北新開峒流經龍潭一出小坑俱三十里

   㑹於石磕又五里至風門山下又南繞豸角嶺下入流溪西林水在龍門縣西一名九林水

   源出鐡岡東南流至縣西四十里與土湖水合又東至縣西五里鸕鷀石與高眀水合又東南至園

   頭與白沙水合又南至渴頭與路溪水合又南至蓼湖與墨湖水合又南至高湖與西溪水合又南

   至長灘與高沙水合又南至香溪與藍𣽸水合又南至犂壁與鼇溪水合又西南至龍虎灘與永清

   水合入增城縣界即増江之上源也又高明水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從化縣界流溪山白沙水在

   縣東五里源岀虎獅山路溪水在縣東北源出鐵坑山墨湖水在縣南三十里源出陳峒高沙水在

   縣南六十里源出甕泉藍𣽸水在縣南七十里源出黄沙峒鼇溪水在縣東南百里源出博羅縣界

   永清水在縣南百里源出藍糞山俱流入西林水廟潭水在増城縣北源出靈山東流至

   三江口入江又九曲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欖溪百花林水在縣治西源出縣西北境綏福水

   在縣西源出綏福都何徑諸山俱流入江紫水在新會縣西五里源出龍山下過分水岡出妙

   宗橋入熊海縣志水本清宋皇祐間忽變為紫者旬日故名宫花水在香山縣東三十里

   源出長江山北流合神涌入海梅花水在香山縣南五十里源出夀星塘合烏巖香爐白銀

   等水西為横坑水入北臺海又白銀水在縣東南八十里西北合梅花水大潮水在三水縣

   東源出縣東北大潮竇西南流至魯村竇入西江蘆包水在三水縣北四十里源自湞水

   順流入胥江内分一小河流爲蘆包水春溢冬涸鴨浦水在三水縣北四十六里一名鴨

   埠水源出四會縣萬山中夏冷冬温東南流入北江曰鴨浦水口又綏江支流亦自四會流入至縣

   西北入西江曰南津水口半塘水在新寕縣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馮村坑南流入海水大

   而深險府志一名半塘海又南四十五里曰亞州海又南四十里曰矬洞海又南八十五里即大牌

   洭水在清遠縣東自韶州府英德縣合溱湞二水流入縣界又西南入三水縣合北江漢

   書地理志中宿縣有洭浦官水經注溱水西南經中宿縣會一里水又西南經中宿南又南注於鬰

   輿地紀勝真水在縣東七十里流經縣前至上海村與四會縣分界清遠縣志湞水宋時謂之真水

   在縣東南五里流經觀峽又西南流至縣西南八十里有黄巢磯相傳黄巢嘗覆舟於此 按洭溙

   湞雖本三水然至英德縣已皆合流故三名皆可通穪其實即一水也潖水在清遠縣東南

    源出觀音山西流至潖江口入湞又黄峒水在縣北源出小羅山連水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王子

    嶺俱流入湞燕水在清遠縣南五十 里源出番禺縣黄山北流徑縣南又 西流入湞又秦水

    在縣西源出縣界秦山下南流四十里入官湖合真江廉水一名山塘水在清遠縣西四十

    里源出重山趾 西流入湞輿地紀勝水側有人姓亷居此因名又 有飛水在縣西三十五里源出大

    岐峽南流入湞又沙河水在縣北後岡村西流與飛水合巴由水在 花縣西南五 十里自三

    水縣蘆包水口流入至巴由都與横潭水合又南至石門入西江横潭水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

    縣南正經諸溪西南流徑獅嶺司南入巴由水沈夜湖寰宇記引南越志云番禺縣北有三

    湖一曰沈夜二曰蒪湖三曰芝蘭父老云沈夜者本層山連岫吕嘉之末一夕而沈故名縣志三湖

    今惟有芝蘭在席帽山下餘皆堙女湖輿地紀勝在東莞縣東一百餘里湖中多支機石故

    名又雙女 湖在縣東南七 十里湯 湖在新會縣西南一百十里長溪中流一帶其熱如湯上下

   之流皆冷天井湖在香山縣東南自南山竹㵎瀉出深二丈許旱禱輒應甘溪

   番禺縣有菖蒲㵎寰宇記菖蒲澗一名甘溪南越志云交州刺史陸允之所開也每旦輒傾州連汲

   以充日用咸平中有姚成甫遇一丈夫謂曰此澗菖蒲安期生所餌可以忘老輿地紀勝甘溪在廣

   州東北五里番禺雜記云晉陸使君以海水味鹹導甘溪以給民唐會昌中節度使盧公復加疏導

   南漢鑿山取泉以廣之名甘泉引入苑中有泛杯渠濯足亭又有東溪在州東即甘溪下流夾流皆

   刺桐旁有坦途郡人踏青之地又有越溪在州東北三里自州東北流下又東與東溪合入於海通

   志蒲澗在縣東北聚龍岡北六里東有滴水岩廉泉出焉匯為流杯池沿㵎曲折而南為行文溪流

   入金鐘塘注於粤秀山麓其左為菊湖其右為越溪東北與東溪會注於江白管溪

   禺縣東北寰宇記引廣州記云有白管溪當川中沸涌如猛火煎油聲縣志去縣三十里即龍昭堡

   溪水也平川中湧出周圍丈餘流溪在從化縣東縣志源出五指山南流數十里為黄龍

   五十里曰驚灘水中有石多觸行舟又六十里曰草石徑兩岸怪石相距水激怒流又四十里經縣

   前又二百里乃至省城沙溪在從化縣南五十里源出青幽山西流五十里經太平場入流

   文溪在新會縣東源出圭峯諸山自北關入城出東關達於熊海石溪在香山縣

   東一百五十里源出鳳凰山牛潭元和志在增城縣東北二十里寰宇記其潭深洞無極北

   岸有石周三丈許嘗有漁人見金牛自水而出盤於石上鑼鼔潭在新會縣西南五十里水

   石衝激聲如鑼鼓西南潭在三水縣東十八里江水所匯也商船多泊於此其南有老沙

   洲一名動星洲雷潭在新寕縣西一里金鎖潭在清遠縣東三十里相傳泰時崑崙

   貢犀牛帶金鎖走入潭中因名鐘潭在新安縣隆興寺傍古傳廢寺佛像委潭内其鐘飛入覆

   之土人善水者往往見其鐘紐欲決水取之輒遇風雨而止七娘灘在新安縣東北七都

   石蹲水中如列星石罅僅容一舟水𫝑衝激舟行過此甚危蓋即歸善銀瓶山水也西澳

   南濠在南海縣城内宋景德中經畧使髙紳所開城中舊有六脈渠皆匯流於此嘉定三年陳峴又

   於東西雁翅城濠口築兩閘以防溢涸紹定中方大琮甃為重閘以通舟楫明初展築城垣於濠南

   改甃水閘廣僅六尺許皆用鐵石為柱以阻内外不復通舟又東澳一名清水濠在舊子城東穴城

   而違於海又東濠在府城東明洪武三年開西濠在城西洪武初因舊址修浚時東南二濠與西濠

   分流入江嘉靖五年引東南二濠皆匯於西濠至城西入江拾翠洲在南海縣西南三十

   里古有津亭唐隆龜䝉詩候吏多來拾翠洲是也眀建華節亭於此藥洲在番禺縣城内之九

   曜坊南漢劉龑所鑿長百餘丈中有九曜石宋初為西園建亭臺其上為遊覽之所琵琶洲

   輿地紀勝在番禺縣東以形似名通志在縣東南三十二里江中閩浙舟楫皆泊於此人烟繁盛

   荔枝洲在番禺縣東寰宇記引南越志云東有荔枝洲洲上荔枝冬夏不凋輿地紀勝在縣

   東四十五里周五十里劉氏創昌華苑於其上五代史南漢乾和二年遣洪昌祀襄帝陵於海曲至

   昌華宫即此又有浮練州在縣東海中有白沙望之如練因名燠洲在番禺縣南八十里海中

   上有蒸鬰之氣故名别情洲寰宇記在増城縣東南江水之中四西懸絶古老相傳於此洲

   上敘别故名縣志在縣南二十里增江下流今名雁塔洲方壺洲在增城縣南新淺塘中碧

   水縈𭰁荔枝蓊鬰四時雲霞掩映宛若仙境其上舊名新村為黎榮祖所闢平洲在新安縣

   東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珊瑚洲在新安縣南寰宇記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有人於

   海中捕魚得珊瑚故名輿地紀勝在縣南五十里龍穴洲在新安縣西北輿地紀勝在東

   莞縣南大海中有龍出没真閒春波澄霽嘗有蜃氣結為樓觀城堞人物車馬之狀舊志在縣西北

   四十里三門海中又有合蘭洲與龍穴對峙兩洲相比多生蘭草故名曲水池在增城縣

   東隔江五里巖竇湧泉流於盤石旋環九曲可以泛觴熱池在香山縣東南九十里水沸如

   湯蝦蠏投之輒熟貪泉在南海縣西北晉書元興初呉隱之為廣州刺史未至二十里地名

   石門有水曰貪泉相傳飲其水者易亷潔之性隱之酌飲而賦詩曰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元和

   志石門水一名貪泉岀縣西三十里平地又寰宇記有沈香浦在縣西北二十里石門之内昔呉隱

   之罷郡見其妻篋中有沈香一斤投之水後人因謂之沈香浦亦曰投香浦學士泉

   禺縣北七里明天順中學士黄練謫廣州品其水為嶺南第一因名温泉有二俱在龍門縣界

   一在縣南六十里一在縣西十里甕泉在龍門縣南四十里有石如甕者七大者徑二丈小

   者徑一丈上有泉水自石面湧出以入於甕而潛流為溪其性甚激湯泉在增城縣白水山佛

   迹岩東唐庚記佛迹院中有二泉其東湯泉其西雪泉也二泉相去數武而東泉𤍠甚殆不可觸指

   以西泉解之然後調適可浴又從化清遠二縣俱有湯泉四井唐書地理志南海縣山峻水深

   民不井汲都督劉巨麟始鑿井四縣志今城内有日井月井乾眀井疑即其故址也鮑姑井

   在番禺縣北越秀山之西明統志相傳晉鮑靚女葛洪妻所汲處神仙井在新會城西十

   餘里兩大山側澗水流疊石間匯為池大小不一皆有高下層次中生天然石椀岩左𨻶中一水直

   注椀内夏寒冬煖椀傍有掌跡二幘跡二相傳仙人白玉蟾過此踞地飲水頭頫手按入石成痕不

   







                 恊修官許應藻恭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李鴻恭校

大清一統志

 廣州府

 ︹古蹟︺番禺故城今南海縣治秦置史記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欲起兵會病召龍川令趙

  佗謂曰番禺負山險阻可以為國遂使佗行尉事漢初佗遂稱王漢書地理志南海郡治番禺縣尉

  佗都水經注泿水東别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建安中呉遣步騭為交州到南海見土地形𫝑觀

  尉佗舊治處曰以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二十二年遷州番禺築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安集隋

  書地理志開皇十年改番禺為南海唐仍為廣州治元和志州城步騭所築有番禺城在今縣西南

  二里寰宇記引續南越志云舊説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至今人呼為五羊城其城周

  十里尉佗築步騭修之晚為黄巢所焚通志府城自唐末焚燬天祐末節度使劉隱以南城尚隘鑿

  平禺山以益之宋慶厯四年經畧使魏瓘增築子城周五里熙寕三年經畧使吕居𥳑得郡治東古

   城遺址築之是為東城西與子城東門相接合子城為一四年經畧使方滋修三城以禦寇嘉定三

   年經畧使陳峴以城南闤闠稠密無所捍蔽乃增築兩翅以衛居民謂之雁翅城端平二年經畧使

   鉉重修元至元十五年毁天下城隍惟廣州子城及翅城獨得不毁增城故城

   城縣東北元和志縣西南至廣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禺縣地後漢於此置増城縣九域志縣在州

   東一百二十里通志漢故縣在今縣東北五十里唐末移於今縣東北十里九岡村後又移今治

   盆允故城在新會縣北劉宋時置為新會太守治宋書州郡志新會郡永初元年治盆允

   縣是也隋書地理志新會縣舊置新會郡平陳後郡廢併盆允等縣入焉置封州開皇十二年改曰

   允州後又改曰岡州大業初州廢屬南海郡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復置岡州天寶初改曰義寕

   郡乾元初復曰岡州治新會縣舊治盆允城貞觀十三年改置於今治元和志新會縣本漢四會縣

   地隋開皇十年置東北至廣州三百里寰宇記新會縣東北至廣州水路二百三十里無陸路開元

   二十三年廢岡州遂移縣於廢州城前臨大海後枕羣山即今治也縣志盆允故城在今縣北二十

   里又有義寕坊在縣東三十步蓋以故義寕郡得名東莞故城在新安縣東宋書州郡志

   東官郡故司鹽都尉晉咸和六年置治寶安縣元和志本漢博羅縣地晉置寳安縣屬東莞郡隋開

   皇十年郡廢屬廣州唐至德二載改曰東莞取舊郡名也九域志開寶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復置有

   東莞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蓋改置縣於北境而以故址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明洪武中復分東莞置東莞守禦千户所築城在縣南

   之十都海濱一名南頭城舊東莞志東莞故郡即東莞場又有故縣在場之北城子岡坡勢如城即

   今東莞千户所萬厯元年始於東莞所置縣曰新安縣志城子岡在今縣東門外從化故

   城在花縣西南漢番禺縣地明宏治元年番禺蠻賊譚觀福張洪祐作亂副使陶魯討平之二年

   有司奏請置縣於番禺縣楊武都横潭村賜名曰從化領二都三十里五年十八山寇姚觀祖等復

   嘯聚陶魯復討平之議以横潭僻在一隅與盜區相遠不能控制乃徙從化縣治於流溪馬場而廢

   其故地爲獅嶺巡司仍歸番禺萬厯間設蘇峝白泥兩營防鎮其地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李

   士禎疏言廣省番禺南海三水清遠英德從化等縣錯壤交界之所延亘五百餘里有花山去府不

   满百里山之西北南三面又爲官民商賈孔道須設縣治二十四年給事中王又旦又疏言之

    詔可因分番禺之烏泥紫泥擢桂李溪陂何嶺五堡南海之桃子華安蘇山駱四堡置縣治於平

   嶺之陽是爲花縣咸寕廢縣在南海縣西北寰宇記南漢時析南海縣爲常康咸寕二

   縣及永豐重合二場開寶六年皆併入南海按廣州記云二縣皆梁貞明四年置者誤熙安

   廢縣在番禺縣東宋文帝置屬南海郡宋書符瑞元嘉四年甘露降南海𤋮安即此齊因之

   懷化廢縣在番禺縣東南晉安帝置屬南海郡宋齊因之後廢水經注云鬰川東南

   至懷化縣入海是也綏寕廢縣在增城縣西南宋書州郡志南海郡領綏寕縣文帝立齊

   因之後廢縣志今爲綏寕鄉在縣西南四十里新夷廢縣在新會縣西三國吳置平夷縣

  屬南海郡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夷宋改屬新會郡開皇十年廢入義寕唐初復置宋開寶五年

  入新會六年復置熙寕五年省為鎮入新州新興元祐元年復為縣紹聖元年復省為鎮後復為

  縣隸廣州南渡後廢縣志廢縣在今縣西十五里封樂廢縣在新會縣西北宋書州郡

  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縣界婦化民立封樂縣屬新會郡隋大業初併入新㑹唐武德四年

  復析新會置封平封樂二縣貞觀後廢宋元廢縣在新會縣境宋書州郡志元嘉九年

  割南海新會新寕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縣二十七年改宋安曰宋元為新

  會郡治齊以後廢中宿廢縣在清遠縣西北漢置屬南海郡三園呉改屬始興郡水經

  注溱水經中宿縣南孫皓分四會之北鄉立疑漢末嘗廢入四㑹呉復置也元和志清遠縣南至廣

  州二百四十里本漢中宿縣地梁武帝於此置清遠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置清遠縣蓋

  是時始廢中宿改置清遠寰宇記縣在州西北水路二百三十里縣志清遠故城在社稷壇前居民

  藉此為䘙中𪧐故城在縣西北六十里池水鄉政賓廢縣在清逺縣西北隋書地里志南

  海郡領政賓縣唐書地理志武德六年省入清遠縣志今縣西北池水鄉有政賓江尚以故縣為名

  或曰即故中宿縣改置也威正廢縣在清遠縣西北隋書地理志清遠郡舊領威正廉平

  恩洽浮䕶四縣平陳並廢縣志有威整山在縣西南故威正縣蓋在其側陸賈城元和志在

  南海縣西十四里賈之來也佗不即前賈故為城以待之盧循城在番禺縣南元和志城在

  縣南六里循既為宋高祖所破聚其餘黨還至番禺高祖又遣孫季高沈田子力戰大破之輿地紀

  勝盧循城在州南岸狀如方壺縣志南漢時以為廪(“㐭”換為“面”)人呼劉王廪(“㐭”換為“面”)循子孫留居之為盧亭蜑户

  龍潭城在順德縣西五十里元末土酋盧實善據此與何真角立築土城以自固延袤千有

  餘丈眀正統末黄蕭養復據此稱王亦名千人聚五婆城在清遠縣東北横石司側縣志

  相傳有五節婦共築故名上龍門鎮在龍門縣城北本增城縣地舊置長沙巡司明洪武

   四年改置上龍門巡司宏治九年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十一里置縣以龍門鎮為名初議

   治獅嶺之埔以其地四面多山乃改建於七星岡即今治也香山鎮在香山縣境本東莞

   縣地九域志東莞縣有香山崖銀場是也輿地紀勝在廣州東南四百里元豐五年運判徐九思請

   建香山為縣不果止設寨官一員紹興三十二年東莞姚孝資復請置縣時進士陳天覺復奏允割

   東莞置縣又以番禺南海新會之地益之治文順郷之釡冲布鐵沙於地以築城因號曰鐵城

   水鎮在三水縣東南九域志髙要縣有三水鎮縣志明嘉靖五年割南海之三江西南胥江三

   都高要之小洲鎮南平田五頂清塘龍池長岐利瓊白上白下十都置縣治於白塔村之龍鳳岡取

   古三水鎮為名舊志西江為一水北江為一水合流而達省城為一水故名三水大良堡

   今順德縣治本南海縣地明正統十四年潘村賊黄蕭養作亂自稱東陽王景泰元年討平之以地

   遠民悍分南海之忠義光華儒林季華四都益以新㑹之華萼都地置縣治於大良堡即今治也

  德行都即新寕縣治縣志本新會縣地元末諸SKchar2負固屢征不服明宏治十一年始討平之

  巡撫鄧廷瓚奏言新會西南等都負山阻海因割德行文章平康矬洞海晏潮居等六都地置縣治

  於德行都之上坑蓢取晉宋故郡為名媚川都在新安縣南輿地紀勝東莞縣有媚川都

  南漢置凡隸三千人入海採珠開寶元年詔廢之忠義鄉在順德縣西北四十五里明初

  廖永忠兵至廣州鄉人關敏導其兵以攻土遒盧實善實善知之攻敏滅其家永忠奏聞名其鄉曰

  忠義構亭表之白沙村在新㑹縣東近江門明陳獻章居此以為號鄧公壝

  德縣南二十五里宋末廬陵鄧光薦避地入廣卜居於此南漢廢宫在南海縣子城中五

  代史南漢世家劉氏有南宫大明昌華甘泉玩華秀華玉清太微諸宫凡數百不可勝記今盡湮廢

  宋行宫有四一在新會縣南水崖宋末張世傑奉帝昺至此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軍屋

  三千餘閒宫後為慈元殿奉楊大后尋燬一在香山縣南沙埇村本侍郎馬南寶家端宗駐蹕於此

  舊傳端宗自閩入廣行宫三十餘所此其一也一在新安縣梅蔚山一在新安縣官富場禁鐘

  樓一名嶺南第一樓在南海縣坡山五仙祠前明洪武七年斗南樓在南海縣子城

  上宋建中靖國中經畧朱師復建海山樓在南海縣東門外樓下即市舶亭宋嘉祐時經

  畧魏炎建鑒空閣在南海縣城上宋蘇軾詩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鏡挂空如水鑑寫此山

  衆妙堂在南海縣元妙觀内宋蘇軾有衆妙堂記十賢堂在南海縣城内輿地

  紀勝元祐中經畧張頡取前代賢牧滕修呉隱之王綝宋璟盧奐李尚隱李勉孔戣盧鈞蕭倣凡十

  人祀之其東南又有八賢堂淳熙中經畧周自强取賢牧潘美向敏中余靖魏瓘邵煜陳世卿陳從

  易張頡立祠朝亭在南海縣西十里戙船澳宋書泰始四年劉思道攻廣州刺史羊希遣兵

  禦之於朝亭即此後為西候津亭明時為送迎之所成化中都御史韓雍扁曰華節或以此為即朝

  臺者浴日亭在番禺縣東南輿地紀勝在扶胥鎮南海王廟之右小邱屹立亭冠其嶺

  前瞰大海茫然無際通志在南海神廟前雞鳴見日若凌倒景明平章廖永忠易名拱日菊坡

  亭在增城縣鳳凰山宋理宗御書菊坡二大字以賜崔與之因搆此亭明萬厯閒修 木朝順治

  中重建康熙四十年復建石屏臺在南海縣治西宋蔣之奇建下有池百餘步池中列石其

  狀若屏輿地紀勝即南漢時玉液池也越王臺在番禺縣北輿地紀勝在州北悟性寺唐

  庚記云臺北據山南臨小溪横浦牂牁之水輻輳於其下通志在越秀山上朝臺在番禺縣

  東北水經注尉佗因岡作臺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𮞉環逶迤曲折朔望升

  拜名曰朝臺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振履于焉逍遥元和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尉佗

  初遇陸賈處覽秀臺在東莞縣治南道家山東麓越華館在南海縣西寰宇記

  朝臺西三十里即圓岡尉佗傍江構越華館以送陸賈楊子宅在番禺縣南下渡頭村漢

  議郎楊孚故宅嘗植河南五鬛松於宅畔許渾詩河畔雪飛楊子宅即此孫蕡書屋

  德縣西北八十里劉王花塢在南海縣西輿地紀勝即劉氏華林園又名西御苑在郡

  西六里名泮塘有㭄梅菱蓮之屬府志劉氏又有芳華園芌春園皆在城北又望春園在城南二里

  許今已盡為民居惟花塢故址僅存花田在南海縣西十里三角市平田彌望皆種素馨相傳

  南漢宫人多葬此一名白田九域志番禺縣有白田鎮

 ︹關隘︺太平關在南海縣西太平橋北明置清水濠關在番禺縣東清水濠口明

  東關在從化縣東二里又南關在縣南二里龍溪關在新會縣東花亭橋

  鏡澳關在香山縣東南濠鏡山北三里明萬厯二年建設閘官守之以防澳夷五斗

  口巡司在南海縣南平洲堡明景泰三年置嘉靖八年移治磨刀石又移佛山鎮尋又改治

  平洲曰平洲巡司 本朝順治七年仍改為五斗口巡司神安巡司在南海縣西南鹽步

  堡本名秘沖寨洪武三年江浦巡司在南海縣西南龍江堡寨邊村明洪武三年

   黄鼎巡司在南海縣西黄鼎村明洪武三年三江巡司在南海縣西側水村

   明洪武三年置金利巡司在南海縣西北十五里桃子堡明洪武三年鹿步巡

   司在番禺縣東鹿步堡石門莊當惠州孔道明洪武三年茭塘巡司在番禺縣東南

   四十里塘頭村洪武三年沙灣巡司在番禺縣南市橋鄉明洪武三年置駐縣南白

   沙堡 本朝康熙三年移駐慕德里巡司在番禺縣西北河嶺堡明洪武三年

   紫泥巡司在順德縣東南四十里紫泥堡明洪武三年馬寕巡司在順德縣

   西南六十五里馬寕村明洪武三年江村巡司在順德縣西三十八里江村堡明洪

   武三年置都寕巡司在順德縣北四十里都占堡明洪武三年置初治西淋堡後移此舊

   志縣北二十五里為都寕砦宋祥興末有南海人蘇由義自崖山歸奉趙氏後名旦者都於所居之

   西山逾月旦卒由義葬之山北缺口巡司在東莞縣西南四十里缺口村明洪武四年

  中堂巡司在東莞縣西十五里麻涌村明洪武三年京山巡司在東莞縣

  東北三十里京山村明洪武三年置於茶園砦三十九年移駐流溪巡司在從化縣北五

  十里蓮塘村明洪武三年置於石潭村 本朝順治中移駐廟子角巡司在龍門縣

  西南乾隆十九年置茅田巡司在增城縣西北六十里明洪武四年潮連巡

  司在新會縣東潮連村明洪武二年沙村巡司在新會縣南長沙村明洪武三年

  牛肚灣巡司在新會縣西八十里遵名都明洪武二年淇澳巡司

  山縣東南淇澳堡乾隆三十四年黄梁都巡司在香山縣西南黄梁村雍正十年

  香山巡司在香山縣西北七十里小欖村明共武二年置大欖巡司在大欖村後徙置改

  名 本朝康熙元年裁尋復置小黄圃巡司在香山縣北一百里小黄圃村明宏治九

  年置 本朝康熙元年裁尋復三水巡司在三水縣南隔江三水口明洪武二年

  江巡司在三水縣北五十里胥江街明洪武初置上川鹽巡司在新寕縣南

  本朝嘉慶二十二年裁海矬場大使改置潖江巡司在清逺縣東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

  𮞉岐巡司在清遠縣西南三十里太平市明洪武初置濱江巡司

  遠縣西北四十里沙河明洪武二年於政賓江 本朝嘉慶二十一年移駐官富巡司

  在新安縣東南八十里古官富場明洪武三年置宋史景炎二年帝舟次於官富場即此福永

  巡司在新安縣西北三十里福小村明洪武三年置固成寨巡司三十年移駐改名獅嶺

  巡司在花縣西南横潭街明洪武三年水西巡司在花縣東北水西鄉其地半屬

  從化半屬清遠明崇禎末設守備於此尋廢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置縣併設巡司佛山鎮

  在南海縣西南四十里當入府孔道為縣大鎮佛山同知及都司駐此扶胥鎮在番禺縣

  東南三江口九域志縣有瑞石平石獵德大水石田白石扶胥七鎮西南鎮在三水縣東十

   里南瀕大江商賈凑集眀置巡司於此 本順治十四年嘉慶十七年移縣丞駐此良岡

   鎮在三水縣西南將軍嶺下嘉靖四十一年築土城廣州䘙在東莞縣城内有前後左

   右四䘙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𤋮四年裁左後二䘙九年復設南海衞在東莞縣治南

   明洪武十四年建廣海䘙在新寕南一百四十里本新會縣地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宏治

   中改屬新寕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置營設遊擊防守乾隆元年設巡檢嘉慶二十二年改置主簿

   清遠䘙在清遠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二年東莞所在東莞縣治南明洪武二十七

   年建隸南海䘙 本朝康熙四年裁九年復設增城所在增城縣治南明洪武二十七年

   新會所在新會縣治東明洪武十七年 本朝康熙四年裁九年復設大鵬所

   在新安縣東一百二十里大鵬嶺南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面大海東至海岸一里縣志城周三百

   二十五丈六尺門三環以濠 本朝順治十三年設守備駐防康熙四年裁所九年復設雍正三年

   增設叅将乾隆八年復設縣丞駐此獅子營在番禺縣東南礪山石子頭前 本朝康熙三

   年築城置墩磨刀海營在順德縣西北五十里北通南海西淋上游即荘步為江水之

   衝眀嘉靖初置又黄涌頭營在縣西北七十里據縣上游當諸海之衝南扼三漕東控疊石

   石營在東莞縣東六十里明初置又有樟木頭石頭潭二營皆山谷扼塞處那扶營

   在新寕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為肇慶府恩平縣交界地方 本朝康熙元年設都司防守石龍

   汛在東莞縣東北二十六里為惠潮往來衝要之地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設遊擊防守乾隆十

   九年移縣丞駐此江門汛在新會縣東十六里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縣丞駐此

   門寨在東莞縣西南五十里水寨也明初置後廢萬厯十六年復 本朝設副將防守嘉慶十

   五年改設提督又武山寨在縣南武山與虎門相應援白沙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白沙村近三門

   龍門寨在龍門縣東眀初置巡司宏治中建縣徙司治於縣東黄沙⿰土㓜 -- 坳分立水西晶溪

   等十八寨於縣境 本朝改諸寨為堡總立龍門寨以統之前山寨在香山縣東南一百

   三十里濱海要地 本朝康熙三年築土城乾隆八年置海防同知駐此嘉慶十四年並設遊撃防

   石鼔寨在新寕縣東三十里石鼓山上又石人寨在縣東北石人山上皆猺寨

   頭寨在新安縣東南海口為一府門户本屯門鎮故址唐書地理志廣州有屯門鎮天寶三年

   海賊呉令光作亂廣州都督劉巨麟以屯門鎮兵討平之即此宋時亦置營壘曰屯門寨明洪武三

   年併入固戍寨後改為南頭寨設叅将鎮守九江堡在南海縣西南一百十里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設守備防守乾隆五十一年增設主簿駐此逢簡堡在順德縣西四十四里東

   濱錦鯉海 本朝設兵駐防有上下橋市集商賈輻輳那骨堡在新寕縣西南 本朝乾

   隆二十一年設縣丞三十一年移駐大澳石基村在番禺縣東南九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

   七年設永靖營置遊擊防守坑頭村在番禺縣東南沙灣茭塘適中地方 本朝乾隆四

   十七年設永寕通判駐防於此新塘沙貝村在增城縣西南 本乾隆十九年設主

   簿駐望厦村在香山縣東南一百四十六里澳門地方夷人聚居為海洋扼要之區

   本朝乾隆八年移縣丞駐此容奇鄉在順德縣南十七里 本雍正十一年移縣丞駐

   鐵場在番禺縣界九域志縣有銀爐鐡場又清遠縣有靜定鐡場銀場在東莞清

   遠二縣界九域志東莞縣有桂角香山崖二銀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清遠縣有大富銀場錫場九域志新㑹縣

   有千嵗錫場清遠縣有錢糾鉛場靖康鹽場在東莞縣西南九域志縣有靖康大寕東

   莞三鹽場縣志靖康場在縣西南六十里香山鹽場在香山縣東南一百里香山寨北縣

   志地名濠潭明洪武初建今省海宴鹽場在新寕縣南九域志新會縣有海宴博勞懐寕

   都斛矬洞金斗六鹽場新寕縣志海宴場在今縣西南矬洞場在縣南餘廢東莞鹽場

   在新安縣東縣志東莞場舊在縣南門外即晉初司鹽都尉治也今移城東舊設大使一員乾隆五

  十六年裁歸德鹽場在新安縣西北九域志東莞縣有海南黄田歸德三鹽柵縣志婦德

  場舊在縣西北三十里福永司之北臣上村今寄治縣西北四十里周家村黄田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福永司之南

  海南場在大奚山今廢五羊驛在番禺縣南三里官渡頭明洪武二年設 本朝乾隆二

  十年西南驛在三水縣南門外西偏舊設驛丞 本朝乾隆六年安遠驛

  在清遠縣治西明洪武五年置 本朝乾隆六年裁又官莊馬驛在縣東南九十里𮞉岐水驛在縣

  西南横口磯水馬驛在縣東北皆明初置今並裁

 ︹津梁︹果橋在南海縣南濠一名拱橋宋景德年建明洪武初設鐵石閘始不通舟又花橋在城

  内東西北三渠合流經其下亦宋景德間建太平橋在南海縣太平門外眀嘉靖五年

  通濟橋在南海縣西南佛山堡長一百二十丈明天啟五年彩虹橋一名長橋

  在南海縣西北五里接縣北流花橋水入江萬里橋在番禺縣城内舊貢院前明嘉靖間

   垂虹橋在番禺縣城南大塘橋在番禺縣東横沙堡永豐橋在順德縣

   南容奇堡宋建伏波橋在順德縣西南碧鑑海明成化二十一年創嘉靖四年始成長二十

   二丈 本朝康熙間修巨濟橋在順德縣西逢簡堡宋李仁修於此建五石橋今止存其

   二上曰巨濟下曰明遠老女橋在順德縣西北八十里宋嘉定中呉貞女建用石爲址凡

   五空每空駕潮石五石皆長二丈二尺方二尺德生橋在東莞縣南門外宋放生之地本木

   橋舊名澤物後改寶安紹興間易以里改名德安橋在東莞縣税課局西横跨縣港本名

   通濟後廢元復置改名民多於橋上爲市號曰市橋普安橋在東莞縣西正當驛路巨石跨

   海爲橋門九海水入港内九十餘灣宋縣令李巖築隄四千一百二十丈名鹹潮隄思相橋

   在增城縣南寨嶺下宋崔與之建鄉人思之故名舊名相思今更名沙𣽸橋在增城縣西南

   三十里往來孔道本朝康熙三年 義 濟橋在新會縣治東新城内明嘉靖間建

  政橋在新會縣東南城外務前明正德十一年又通濟橋在縣西南東亭驛右皆横跨縣江

  龍溪橋在新會縣西二里南亭橋在香山縣治南縣治東西又有東亭西亭二橋

  普濟橋在香山縣東三十里宫花村宋嘉定四年天妃橋在香山縣東南濠潭

  村元沙橋在香山縣東南三十里嶺間阪道十二自上視下其深不測天王橋

  在香山縣南相傳宋端宗駐蹕沙涌曾過此橋因名

 ︹隄堰︺福隆隄在東莞縣東七十里宋時東江夏潦為元祐二年縣令李巖築隄自京山至

  司馬碩延袤萬餘丈䕶田九千八百頃高豐隄在三水縣東二十里周八千六百三十丈

  竇通大江平田隄在三水縣南二十里捍田二百八十餘頃北有大路竇南有永安竇

  歩塘在南海縣西又西北有鋪前塘階邊塘沙口塘荔枝園塘舊黄鼎塘達三水縣界 本朝

  康熙二年設白水塘在從化縣北三十里宋鑿廣六十餘畝又漁江塘在縣西二十五里

  明洪武中鑿廣四十餘畝又楊州寨塘在縣東五十里明正德閒鑿廣八十餘畝胥江塘

  在三水縣北四十五里北去清遠縣界碑二十五里迤南八里為街頭塘又南八里為蘆包塘又南

  八里為上蘭州塘又南二十里為小洞窩塘折而東十里為小藴岡塘又東二十里為沙頭塘又十

  五里至南海縣黄鼎塘江浦司屬基圍在南海縣西南共二十五圍桑園大柵西

  園東園大良東圍琴沙官洲大槎東村蚌岡仁亨沙利碧岸巾子青草仙蹤東洲中塘阮村蜆殻渡

  𣽸趙涌北海上坦北海下坦雍正五年築後屢決屢修嘉慶二十五年建石基九千餘丈是年秋告

  坡亭水基圍在新會縣北溉田二百二十三頃又麥邨基圍溉田二百十頃

  生雙竇在三水縣南五十三里東通大江接南海縣

 ︹陵墓︺︹宋︺永福陵在新㑹縣南厓山舊志張世傑葬端宗於此疑陵在香山縣南五

  十里夀星塘相傳馬南寶葬宋端宗於此又端宗太后楊氏葬梅花坡上或曰即縣南梅花水側

   按宋史及通鑑皆作楊太后赴水死張世傑營葬倉卒故至今莫辨其地即香山之梅花水坡上饒

   平南墳亦皆云楊太后陵而終無確証要以新會之厓山為近是廣東新語亦云在厓山海濱︹秦︺

   任囂墓元和志在南海縣西北二里通志在縣西北光孝寺前官道東四十餘步前有廟至

   宋時廟與墓己不復存︹漢︺趙佗墓在番禺縣北水經注引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

   墓墓後有馬鞍岡又王氏交廣春秋曰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壠塋奢大多積珍玩呉時遣使發掘

   其墓求索棺柩鑿山破石費日損力卒無所𫉬寰宇記引南越志云佗墓自雞籠以北至此山連岡

   屬嶺呉黄武五年使從事吕瑜訪鑿佗墓自天井至此山卒不能得元和志在縣東北八里又言佗

   葬在禺山蓋與此山連接耳吕嘉墓在番禺縣東北輿地紀勝在州東北二十三里

   威墓府志漢孝子羅威墓在番禺縣東北黄波堡羅屋山上又有漢布山今孝子唐頌墓南齊

   時刺史范雲俱曾遣祭焉︹唐︺王博武墓在番禺縣南沙埇口博武許州人㑹昌中奉母

   至廣州母溺死博武亦自投於水節度使盧貞收葬之表之口孝子墓︹五代︺︹南漢︺劉

   王墓在番禺縣東輿地紀勝劉王墓在郡東北二十里漫山皆荔枝樹龜趺石獸厯厯俱存昔

   有發其墓者内皆鐵錮之又南海新會皆有劉氏墓︹宋︺曾鞏墓在番禺縣沙灣青蘿嶂下

   李昴英墓在番禺縣南沙灣呉貞女墓在順德縣西北龍江堡熊飛

   墓在東莞縣東十五里銅嶺下崔與之墓在增城縣西六十里古華山馬持

   國墓在新會縣西門外道姑井上子希驥墓在縣東井根張世傑墓在香山縣西南

   七十里黄陽山南赤坎岡伍隆起墓在新寕縣東文徑山亦名香頭墳帝昺時隆起起義

   爲其下所殺持首降元陸秀夫收遺骸以香木刻首葬於此︹明︺龎尚鵬墓在南海縣

   西沙坑清水岡黃觀英墓在番禺縣游魚岡王興墓在番禺縣南南箕村縣志

   明桂王時興爲虎賁將軍 本朝平粤興堅守文村踰年力盡闔室自焚死當時葬之於此

  貫墓在番禺縣北鴻鵠嶺子民表墓在從化縣鳳凰岡黄佐墓在番禺縣北棲霞山

  陶魯墓在番禺縣東北龍井岡賜葬劉英墓在順德縣北都安堡英薊州人世襲

  錦衣衞百戸永樂十九年奉命來廣至南海魚塘口遇賊𤼵矢連斃二賊矢盡被傷而卒事聞命收

  葬宏治中知縣呉廷舉為建忠勇祠陳連墓在東莞縣南三十里竹溪湛若水墓

  在增城縣西南七十里天蠶嶺賜葬陳獻章墓在新會縣皁帽峯陳節母墓

  獻章母也在新會縣東白沙村後於墓前達孝思堂呉與弼有記蕭烈婦墓在新會縣

  西雷電山莊節婦墓海康縣呉金童妻原在新會縣西呉村里宏治中遷葬於雷電山與

  蕭烈婦墓相並謂之雙節雙烈墓在新安縣西石彭墩明嘉靖十一年有游梁二氏皆以拒

  賊死葬此

 ︹祠廟︺昭忠祠在省城西湖街有   勅建昭忠祠扁額嘉慶八年二孝子祠

   在南海縣城西二里祀漢孝子羅威唐頌韓公祠在南海縣西南西樵山祀明都御史韓雍

   呉隱之祠在南海縣西北石門山楊僉都祠在番禺縣城内城隍廟東眀僉

   都御史楊信民卒於廣廣人德之請於朝立祠祀焉大忠祠在番禺縣文明門外東南隅舊

   山川壇右明嘉靖閒御史呉麟建祀宋信國公文天祥丞相陸秀夫越國公張世傑又新會縣亦有

   大忠祠明成化中僉事陶魯建菊坡祠在番禺縣東北蒲㵎宋端平二年建祀崔與之又增

   城縣鳳凰山陽亦有崔清獻祠白沙祠在新會縣學宫左明正德中建祀陳獻章三廣

   公祠在新會縣西門外祀明陶魯風神廟在南海縣東門外本朝雍正十二年

   勅建虞翻廟在南海縣西北二里南越王廟在南海縣北祀漢南越王趙佗

   南海神廟在番禺縣東南隋書禮儀志開皇十四年詔立南海神祠唐韓愈南海神廟碑

   海於天地間為物最鉅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於傳記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

   號為祝融天寶中冊尊為廣利王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東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黄

   木之灣常以立夏氣至命廣州刺史行事祠下事訖驛聞嶺海見聞記廟在波羅江上宋至和元年

   加王冕九旒章服儀物稱是通志廟創自隋世厯代加封王號至明洪武三年始定稱為南海之神

   廟有波羅樹最古大可數十圍俗名波羅廟大門内有宋太祖明太祖御碑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御書萬里波澄四字四十四年重修雍正三年封南海昭明龍王之神又南立華表為望洋

   之所每嵗二月上壬日致祭省牲𥙊品禮加隆焉嘉慶五年   賜靈濯朝宗扁額靖海

   神廟在番禺縣虎門山畔 本朝嘉慶十五年   勅加佑民溥惠封號   賜福佑

   環瀛扁額每嵗春秋致𥙊關敏廟在順德縣西北黄連堡元末土酋角起為亂敏集義勇戰

   死明洪武𥘉贈兵馬司副指揮建祠祀之全節廟在新會縣南崖山上祀宋楊太后明宏治

   中劉大夏即慈元殿故址建名慈元廟僉事徐紘奏賜今額

 ︹寺觀︺淨慧寺在南海縣城内西偏梁大同初建曰寶莊嚴寺南漢為長夀寺宋端拱中改今

  華林寺在南海縣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光孝寺在南海縣西北一里通志

  南粤王弟建德故宅三國呉時騎都尉虞翻謫居南海構宅於此多植蘋婆訶子樹名曰虞苑晉隆

  和中僧罽賓始創為王園寺劉宋永初間陀羅三藏浮海至此指訶子樹曰此西番訶梨勒果之林

  宜曰訶林遂創戒壇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持菩提一株植於壇前唐儀鳳元年六祖慧

  能祝髪樹下因論風幡建風幡堂宋太祖初改為乾明禪院高宗紹興間改為報恩廣孝寺後易為

  光孝大通寺在番禺縣東南大通𣽸南漢劉晟時名寶光寺宋政和六年改今名

  澗寺在番禺縣白雲山麓宋淳化元年隆福寺在順德縣北水堡西岸宋咸淳元年

  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嘉靖三十五年重修化樂寺在順德縣平步堡嘉熙四年

  資福寺在東莞縣治西南南漢邵廷琄建四圍以四井為界寺南有鎮象塔塔旁有再生柏

  通志南漢時有羣象害稼官捕殺之邵廷琄聚象骨建石塔以鎮焉縣志柏為祖堂禪師所植師去

  柏枯師囘復榮因名宋蘇軾有廣州資福寺羅漢閣記萬夀寺在增城縣鳳凰山東舊名

  法空寺宋嘉熙間建無量寺在香山縣治東紹興二年東林寺在清遠縣東唐

  顯德二年建海光寺在新安縣南門外相傳南漢時有鐵佛在海中夜有光因建寺奉之

  元妙觀在南海縣城西隅宋建内有衆妙堂蘇軾作記五仙觀在南海縣西宋張勵

  五仙觀記南海郡城以五羊得名所從來遠參考南粤嶺表記諸録並圖經所載初有五仙人皆手

  持榖穗一莖六出乘五羊而至羊各異色如五方仙遺穗而去羊留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為祠

  羅漢院在南海縣秀羅山宋余靖有廣州羅漢院記

 ︹名宦︺︹三國︺︹呉︺鍾離牧會稽山陰人赤烏五年為南海太守高凉賊破畧百姓牧越界

  撲討旬日降服又揭陽賊衆數千人牧遣使慰譬皆改為良民恩威部伍智勇分明加以操行清純

   有古人風︹南北朝︺︹宋︺陸展呉郡人元嘉中爲增城令厯南海太守務持體要不爲苛

   細士民要之︹梁︺王僧孺東海郯人天監初爲南海太守外國舶物高涼生口嵗數至皆

   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舊時州郡就市囘而即賣其利數倍厯政以爲常僧孺歏曰昔人爲蜀郡長吏

   終身無蜀物吾欲遺子孫者不在越裝並無所取視事二嵗聲績有聞周文育陽羨人大

   同中除南海令勸諜百姓彈壓盜賊士民賴之︹隋︺劉權彭城豐人爲南海太守有異政大業

   末盜賊羣起攻郡豪帥多願推權爲首權盡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徹亦密遣人勸舉兵權召集僚佐

   斬其使守之以死終無異圖︹唐︺盧奐滑州人天寶初爲南海太守南海兼水陸都會物産

   環怪前守皆以賊敗奐至汙吏斂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遠俗爲安︹宋︺向敏中

   開封人太宗時知廣州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譏議敏中至荆南預市藥物以往在任絶無所須

   以清廉聞李惟清下邑人淳化中知廣州太宗聞其廉平詔奨之凌策宣州涇人淳化

   中以䇿有幹名命知廣州廣英路自吉河趨板步二百里盛夏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䇿請由英州

   大源洞伐山開道直抵曲江民以為便張鑑𣵠州人咸平初出知廣州居二年民條其政績

   上請刻石楊覃杭州人大中祥符中知廣州勤於吏治以幹濟稱南海有番舶之利前後牧守

   或致謗議惟覃以廉著遠人懷之邵煜桂陽人大中祥符四年廣州州城瀕海每番舶至

   岸常苦𩗗風煜鑿内濠通舟𩗗不能害陳世卿南劍人邵煜知廣州得疾真宗命世卿代

   之郡有計口買鹽之制人多不便世卿至即奏除之馬亮合肥人真宗時知廣州時宜州陳進

   初平而澄海兵從進反者家屬二百餘人法當配隸亮悉置不問鹽户妻子以逋課皆於富室者悉

   取以還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來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貨大集朝廷遣使賜宴以勞之陳從

   易晉江人真宗時知廣州以清德聞遠俗安靖任中師曹州濟陰人真宗時知廣州視

   事之明日吏白故事當謁諸祠廟而廨有淫祠中師即撤去之孔朂曲阜人真宗時通判廣州

   以清潔間及被召酋夷爭持寶貨以獻悉慰遣之狄棐長沙人天聖中知廣州代還不以海

   南物自隨人稱其廉吕居簡河南人慶厯中知廣州陶甓甃城人以為便蕭注

   人皇祐初攝番禺令儂智高圍州數月方舟數百攻城勢甚危注自圍中出募海濱壯士二千人乘

   大舶集上流因風縱火焚賊舟破其衆自是毎戰以勝歸蔣楷上其功擢禮賓副使廣南駐泊都監

   李兌臨穎人仁宗時知廣川南人謂自劉氏納土後獨兌尤著清節魏瓘歙人仁宗時知

   廣州築州城環五里疏東江門鑿東西涄為水閘以時啟閉後儂智高寇廣東西獨廣州城堅守不

   盧士宏新鄭人仁宗時知廣州或傳安南舟數百泊海中将為寇嶺徼驚揺士宏灼其

   非是日從賓客宴遊為樂民賴以安劉夔建州崇安人仁宗時知廣州有廉名劉湜

   人仁宗時知廣州儂智高初平湜練土兵葺器械作鐡鎖斷江路有盜據山招之不下湜知山民資

   之食即徙民絶餉盜困蹙乞降民乃安程師孟呉人仁宗時知廣州大修學校日引諸生

   講解負笈來者甚衆在廣六年威愛並行初州城爲儂冦所燬方伯踵至皆言土疏惡不可築師孟

   作西城廣十二里及交趾陷邕管聞廣守備固不敢來時師孟己召還朝廷念前功擢爲給事中集

   賢殿修撰蘇緘晉江人仁宗時調廣州南海主簿州領番舶每商至則擇官閲實其資商皆豪

   家大姓習以客禮見主者緘以選往商樊氏輒升階就席緘詰而杖之樊訴於州州召責緘緘曰主

   簿雖卑邑官也商雖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詰張田澶淵人熙寕初知廣

   州廣舊無外郭民悉野處田始築東城環七里賦功五十萬旬日而成初役人相驚以白虎夜出田

   迹知其偽召戒邏者曰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閒者謹捕之如言而𫉬田有女弟聘馬軍帥王凱欲

   售珠犀於廣田曰南海富諸物但身爲市舶使不欲自汚耳作欽賢堂繪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師拜

   周諝尤溪人熙寕閒知新會縣時青苗諸法方急郡縣望風諝獨不奉行且上書政府力

   陳其弊因求歸田里蔣之奇宜興人元祐中知廣州妖人岑深聚黨二千人謀取新興畧番

   禺包踞嶺表其𫝑張甚之奇討擒之南海饒寶貨吏多貪聲之奇取前世牧守有清節者繪其像建

   十賢堂祀之以變其習陶節夫鄱陽人哲宗時為廣州錄事叅軍揚元寇暴山谷閒捕繫

   徵屢越以逸且不承為盜既累年節夫詰以數語元即吐服将適市與諸囚訣曰陶公長者雖死無

   李巖臨安人元祐初知東莞縣有東江隄夏潦暴漲瀕江之田多罹害巖築長隄捍之復

   築鹽潮隄十有二以禦海潮至今賴之王渙之衢州常山人崇寕中知廣州番客殺奴市

   舶使据舊例止送其長杖笞渙之不可論如法陳槖餘姚人紹興閒知廣州自兵興後廣東盜

   賊無寕嵗十年九易牧守橐盡革弊政以恩先之留鎮三年民夷悅服林勲賀州人為廣州

   教授建炎三年獻本政書十三篇朱子甚愛其書胡銓廬陵人高宗時以忤秦檜謫監廣州

   葉容仙遊人紹興中為南海主簿攝尉盜發州檄巡尉同捕巡檢𫉬盜十餘人歸其勞於

   容容曰掠美欺君倖賞三者皆罪不忍為也帥曾開大喜之方信孺興化軍人寕宗時為

   番禺尉盜刦海賈信孺捕之盜方沙聚分鹵𫉬惶駭欲趨舟信孺己使人負盜舟去矣乃悉縛盜不

   失一洪天錫晉江人寶慶中授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待僚屬天錫糾正為多曾逢

   龍寕都人咸淳末為新㑹令以節㮣自許政務化民有古循良風︹明︺道同河間人洪武中

   知番禺縣時永嘉侯朱亮租出鎭所為多不法豪民䘙卒怙勢横行同數與爭事積迕被誣太祖遣

   使誅同會同奏至急命赦之同己死邑人為建祠祀之彭豫㳟和人洪武中為香山縣丞邑

   在海島間地僻俗囂為政者多以猛豫獨以寛久而民皆化服常延集生徒親為講授誘掖不倦

   陶魯鬰林人景泰中以廕除新會丞時年弱冠從知縣王重受學晨侍講授畢然後出視事己

   代重攝縣吏事精敏吏民敬其威信滿秩當遷會SKchar2寇入犯民詣府乞留天順七年就擢本縣令設

   守破賊以功進廣州同知仍知縣事高瑤閩縣人成化中知番禺縣多異政市舶中宫韋眷私

   造巨舟通番瑤發其事没其貲鉅萬眷憾甚誣奏於朝被逮士民泣送者塞道丁積寕都人成

   化中知新會縣師事邑人陣憲章為政一以風化為本良家子不事生産者聚之廡下使誦小學親

   為解説毁淫祠定禮制均SKchar2役抑權豪士民戴之嵗大旱築壇於圭峯頂昕夕壇下八日兩大降由

   是得疾遂卒士民相聚𡘜於途呉廷舉梧州人宏治初知順德縣總督屠庸屬修中貴先祠

   廷舉不可市舶中官出銀市葛意責其贈遺廷舉即市二葛與之曰不可則請還銀中官怒持銀去

   御史汪宗器亦惡之會廷舉毁淫祠二百五十所改葺學宫書院崇器欲坐以侵盜下獄按問終無

   所得乃慚而止鄒守愚莆田人嘉靖時為廣州知府不私一錢辨誣獄釋滯囚至數百人新

   會人激於徵逋聚海舶為變監司招之不應曰必鄒府君來守愚單騎往諭遂就撫胡友信

   德清人隆慶中知順德縣邑多盜友信為立四應社一鄉有警三鄉鼔而援之自是盜息其始慮民

   輕法涖之以嚴後令行禁止更為寛大或旬日不撻一人縣故土城屢遭寇毁友信改築石城日臨

   畚鍤間以勞卒官民立祠祀之董應舉福州人萬厯時為廣州府學教授以古學倡諸生製

  學宫祭器教學習射諸廢具興税璫李鳳欲得學旁壖地上官議子之應舉爭之不得将投劾諸生

  固請事𫉬止

 ︹本朝︺汪永瑞徽州人順治時知廣州府革弊釐奸政平訟理卒於任粤人哀思之楊交

  泰江南人順治七年知番禺縣時粤中甫定大役浩繁軍需雜派交泰多方措置不忍苦民涖任

  三載以廉潔著田家修鳳陽人順治時知從化縣時兵燹之後家修力為撫綏安集流亡勸

  今開墾輕刑減訟殘黎以安孫繩臨淄人順治中知從化縣下車詢問疾苦上十事當事嘉

  其議花山盤古諸盜流劫近郊請兵𠞰之降其渠魁七人黨三百餘人販給石榼漢田諸村流亡日

  返以治行薦去劉象震霍邱人順治七年知新會縣時盜陳德貴作亂象震請兵擒滅之嵗

  饑行糜粥食民婦孺不能來者計口給米多所存活十一年春擢西安同知己辦裝值西逆犯城遂

  協力守禦八月圍解乃去張令憲無錫人順治中知香山縣因俗為理不事更張壬辰秋饑

   土寇梁於直陷城令憲父子不屈死之贈太僕寺卿沈蘭德清人順治時知香山縣時兵荒後

   貧富交困蘭加意撫循嚴汰供應差費禁戢悍兵市易流棍土豪一時斂跡土民始有生意

   嵋汲縣人順治進士八年任三水縣邑當衝車馬絡繹嵋力紓之修黌宫興義塾催科不擾人甚

   德之康熙六十一年祀名宦李君柱黄岡人順治七年知新安縣潔已愛民嚴戢營兵之

   暴城守王守祖虐民爭之不得君柱移署城外竟棄官去上官廉得其實乃糾王去之馬以

   懋乾州人順治中知新安縣時經兵燹田地荒蕪民苦賦累以懋為之區别虚實邑以無擾

   君玉京䘙人為番禺縣茭塘巡司康熙二年沙灣賊周玉李榮因遷海作亂事平上官令開報

   賊黨姓名君玉屬鄉民曰此身可戮此民必不可枉力為分别一人不使株連賴以保全者無算

   陳璠京衞人康熙十九年為順德鎮中營遊擊海寇謝昌犯境璠率舟師力戰死守備馮俊千

   總岑嗣恪王起龍黄德貴赴援均死之徐勍鄴縣人康𤋮進士二十九年授順德令禁雜派

  免浮糧絶苞苴清保甲涖任四年始終勿渝雍正三年祀名宦楊熚漢陽人順治進士康熙二

  年授龍門令革濫徴修廢墜年飢設糜粥食民山寇肆虐率兵親𠞰民賴以安卒祀名宦王授

  位漢軍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授龍門令建義學練鄉兵值山發蟄水壞民居授位飢者食之

  死者殮之卒祀名宦黃日炌慈谿人康𤋮中知增城縣未至賊數千遮道不許進日炌單騎

  直前論利害遂散去增故盜窟尋皆自悔改行焉常罷供億省刑蠲耗悉心益民令行禁止胥吏不

  敢為惡邑常有虎患日炌誓於神患遂寢後有為虎所噬者皆盜賊也其亊尤奇龍之繩

  公安人康熙三年知新會縣時再定邊界人民流離之繩入境值餘禾棲畝即請聽民刈穫窮黎少

  蘇比視亊唯務休息常勸訟者曰吾與爾等生長干戈幸存性命百念俱當灰冷何暇復競强弱偶

  以傕科笞一里甲退即榜門自責人皆感泣顧嗣協長州人康熙四十六年由貢生出宰

  新會因俗成化薄賦輕徭清風弊勤聽訟至誠披示民以不欺卒祀名宦姚啟聖會稽舉人

   康熙三年知香山縣海盜出没不常啟聖率士卒親𠞰值再遷西北諸鄉界民挈妻孥號於路督遷

   之營弁猶⿱㳄心 -- 恣掠聖挾刃前曰是皆吾赤子也顛連至此尚忍然耶弁感之悉還所掠暇則循行阡陌

   勸課農桑去官日士民涕泣奔送卒祀名宦樊翰桐柏人康熙中知三水縣甘澹泊勤撫字

   嘗曰正供外悉民脂膏何敢剝民自奉也每課士必告曰先立品母㒒僕謁上官遇邑有水災力請

   捐租民咸感之入祠祀焉史藻華州人乾隆進士五十六年知東莞縣嚴禁嚇索械鬬囂風一

   時豪猾斂迹六十年重攝邑篆清釐海邊沙坦嘉慶二年卒於肇慶知府任士民號泣往奠者不絶

   袁名器興軍舉人乾隆三十三年知新會縣勤於民亊有訟者立爲判斷不半載舊案

   一清一時戴若神明愛如父母嘗值大風覆獄牆囚犯無一逃逸解任日民懇切攀留𡘜聲載道

   侯學詩江寕人乾隆四十六年以進士授三水縣性廉慎勤案牘絶苞苴撫恤黎庶時有召

   杜之稱卒後民思其德立祠祀之李大根榆次人乾隆進士四十五年知新安縣勞心撫

  字待士以禮值歲飢糜粥以賑民賴存活者甚衆

 ︹人物︺︹晉︺洗勁南海人世為部曲至勁讀書勵節為廣州中兵叅軍海寇盧循攻廣州帥兵出

  戰城陷被執循欲釋用之叱賊而死義熙中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諡忠義王範南海人讀

  書有識鑒常搜羅百粤典故為書名曰交廣春秋文獻賴之以存黄恭字義仲南海人教授

  生徒不就徵辟補廣州大中正蒐緝王氏交廣春秋補其遺漏意重倫紀多所發明後復廣為十三

  ︹唐︺黄舒寶安人性至孝里人慕之比於曾參名所居為參里︹宋︺馮元字道宗南

  海人幼從崔頤正孫奭受五經大義與樂安孫質呉陸參譙夏侯圭羣居講學號四友大中祥符中

  登進士第累官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真宗試進士殿中召元講易元進説曰天地為泰者以

  天地之氣交也君道主尊臣道主卑惟上下相與則可以輔相天地財成萬物帝悅詔與内朝仁宗

  時判國子監士議悅服後官至户部侍郎卒諡章靖丁連字玉甫番禺人元豐進士由司戸厯

   遷朝議郎元祐六年夏人侵靈州廷議討之連謂夏敢跋扈效契丹耳能先制契丹則膽落矣忤宰

   執意出為桂林教授後至朝散大夫致仕卒蔣之奇嘗歡其學之精博崔與之字正子増

   城人紹興進士授潯州司法叅軍厯升金部員外郎時諸郎多養資望不治事惟與之鉅細躬決猾

   胥不敢為姦全人遷汴朝議慮其進迫特進直寶謨閣令安撫淮東比至因滁阻山創五砦集義兵

   守之選練士卒教以陣法金人入境宰相三遺書令議和與之曰彼勢方張而遽議和必遭屈辱今

   山砦相望麥榖盡刈野無可掠諸軍并力敵能久駐耶金人卒深入無切而去擢秘書監權工部侍

   郎厯官渙章閣待制知成都兼安撫使即家拜命定摧鋒軍之亂尋徵為叅知政事踰年拜右丞相

   䈴樞密使皆力辭乃訪以政亊得失人才用食與之極言君子小人消長之機亟稱真德秀洪咨䕫

   魏了翁之賢勸帝求直言遠近習語甚切至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贈少師諡清獻與

   之厯任四十七年未嘗一玷彈墨論者謂其屹然大臣風節與張九齡齊軌云梁百揆

   盛番禺人嘉定進士初授從事郎厯奉議大夫職非言路而直諫有聲退隱禺山闢異端學者稱端

   懿先李昴英字俊明番禺人寶慶進士厯官不畏强禦史嵩之賈似道丁大全等俱爲

   听劾理宗嘗謂其南人無黨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歸隱文溪卒諡忠簡郭閶字開先番

   禺人淳祐進士擢監察御史論廣州置買銀場以鹽科配暨征榷諸弊罷之既没廣人以配事崔清

   黄俊南海人德祐中元兵陷臨安廣東經畧遣李性道等拒之俊從征至石門力戰援絶

   不屈死之熊飛東莞人景炎初元軍入廣州飛倡義勤王出奇計斬其將姚文虎盡殲其軍又

   以兵應制置使趙晉復韶州元軍度梅嶺飛與新會令曾逢龍禦之逢龍戰死飛退保韶州守將劉

   自立以城降飛巷戰死許之鑑東莞人與熊飛同起義兵飛死走從文天祥於汀州力戰

   五坡嶺被執不屈死石文光增城人景炎二年元兵下廣二王航海文光從陳宜中供兵占

   城察其無還意遂率所部兵囘廣時盜蜂起民賴其捍禦之功既沒立廟號爲石神馬南寶

   香山人景炎二年端宗航海過邑獻粟供軍拜權工部侍郎廣州陷諸將募兵以行南寶慷慨激烈

   酌酒勵之宋亡悲憤不食後聞帝昺猶在占城乃與黎德梁起莘起兵迎駕起莘萌二心奔還德反

   攻之戰敗南寶被執死之︹元︺陳韶孫番禺人父劉以罪流肇州韶孫年十嵗不忍父遠謫

   號泣從之跋涉萬里過遼陽平章達春見而憫之曰天子寛仁罰不及嗣吾返汝故鄉韶孫曰既不

   能以身代父當死生以之歸非所願也及劉死韶孫哀慟見者皆為泣下韶孫還鄉里乃旌異之

   達春舊作搭出今澤改︹明︺王佐字彦擧先河東人占籍南海與孫著齊名何真使掌書記

   參其謀議佐勸真招致文學之士一時嶺南人文號為極盛洪武六年官給事中李德

   修番禺人好學工詩文洪武中厯官漢陽義寕教諭晩好洛閩之學謂誠意為古聖傳心之要嶺南

   人稱聖學必首推之孫蕡字仲衍順德人性警敏於書無所不窺詩文援筆立就洪武初官翰

   林典籍為宋濂樂韶鳳詹同輩所稱與修洪武正韻所著有通鑑前編綱目孝經集善理學訓䝉西

   庵集和陶集多散佚不傳番禺趙純稱其究極天人性命之理爲一時儒宗云唐豫順德人父

   奎洪武中舉經明行修爲增城教諭遭寇不屈死豫痛父非命作蓼莪亭絶意仕進與同邑周祖生

   周祖念劉子羽劉子高何淮號六逸皆德行醇謹衣冠嚴偉爲人所欽子璧亦有文行動遵禮法亊

   母孝縉紳欲薦之以母老辭何真邦佐東莞人元末大亂真起兵據廣東安輯軍民一方

   賴之後以其地歸明太祖封東莞伯黎光東莞人以御史出巡蘇州民罹水災乏食請於朝得

   賑貸全活甚衆巡鳳陽陳時政極剴切太祖嘉之擢刑部侍郎執法不阿陳敬增城人洪武中

   以賢良舉授禮部郎中左遷雲南曲靖府幕官尋署劍川州事值鄰寇竊發來攻州城敬親率壯士

   禦之以衆寡不敵力戰而死周新南海人永樂中爲御史剛介多彈劾貴近畏之號爲冷面

   寒鐵巡按福建及畿輔風紀大振超擢浙江按察使聲績益著爲奸人所誣逮至御前新抗辯成祖

   怒立棄市後深悔之陳諤字克忠番禺人永樂中由鄉舉爲刑科給事中性剛介聲如洪鐘彈

   劾不避懽貴成祖器之呼為大聲秀才厯官順天府尹陳連東莞人由進士知滁州宣德中

   以有學行由四州控察使召為通政使掌國子監事終禮部左侍郎博學工文操履誠篤嶺南奉為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由進士授工科給事中英宗立擢右僉都御史練兵平涼復巡

   撫宣府大同土木變作有議棄宣府城者亨信杖劍坐城下令曰敢出城者斬人心始定後以守邊

   功進左副都御史盧祥字仲和東莞人正統進士厯吏科給事中好議論識大體雅以風節

   自持同官中獨與林總善凡有獻納多協成之故名稱亦相埒天順時屢遷僉都御史巡撫延綏留

   心邊務數上封事多合機宜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性至孝偶出外母有念輒心動馳歸

   正統間吳與弼倡道臨川從之遊歸築陽春臺静坐其中不越閾者數年其學貴自得而後傳之以

   典籍教人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布政司彭韶總督都御史朱英先後論薦特授翰林檢

   討令歸終養學者稱白沙先生萬厯中從祀文廟追諡文恭張詡字廷實南海人力行好古

  莆田彭韶見其詩美之曰嶺海孤鳳也受業陳獻章登成化進士請告歸無仕進意有司趣之赴部

  授戸部主亊再遭親喪遂隱居不出御史賈鎧等先後疏薦不起即其家拜南京通政司叅議辭不

  李孔修南海人受業陳獻章好讀書尤善周易家貧糲食不給不肯投合於時嘗著朱

  子深衣入夜不違二十年不入城市學者稱子長先生陳庸字秉常南海人舉成化閒鄉試

  師亊陳獻章羅倫莊昶望重一時少所許可遇庸輒心服授荆門同知到官五日棄歸足不履城郭

  病革沐浴更衣設師像再拜而卒彭誼字景宜東莞人正統中鄉舉厯官右僉都御史提督

  紫荆諸關成化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誼好古博學通厯律占象水利兵法之屬平居謙厚

  簡黙臨事毅然能斷鎮遼八年軍令振肅年未老四疏告歸家居四十餘年卒林光字緝𤋮東

  莞人好學博綜經史得呉澄論學諸書大感悟舉成化元年郷試遇陳獻章於京師與語大悦從歸

  江西為弟子己而築室欖山往來叩擊者十餘年除平湖教諭勉學者探本窮源反身修行一時士

   習丕變上敦風化養亷恥疏言甚懇切以古道正學薦擢國子監博士尋擢襄陽府左長史

   文敘字伯疇南海人宏治己未會試殿試皆第一授修撰進諭德孝友好學德器粹然館閣共

   推之子以諒鄉試第一成進士厯南京通政叅議以訓正德十二年會試第一官南京國子監𥙊酒

   以詵進士官南京兵部郎中海内傳為盛亊梁景行字宗烈順德人宏治時由舉人為崇

   明知縣歲饑請粟賑之存活數萬人除鎮江府同知相國楊廷和假子殺人論死楊一清時寓鎮江

   為請減一等罪不聽官終夀府長史梁焯字曰乎南海人正德進士為禮部主亊偕同官諫南

   巡杖闕下佛郎機使臣入貢至四夷館不跪焯執而杖之土魯番使臣冩亦虎仙等由江彬見帝帝

   顧之厚以是卑侮朝官焯獨約之以法官終職方員外郎張泰字叔亨順德人成化進士除沙

   縣知縣擢御史諫萬貴妃干政廷杖幾斃督京㡬學校巡按雲南俱有聲勘亊甘肅劾鎮守太監

   德巡撫馮續等罪請逮治又言甘州膏腴地悉為中官武臣所據城北草湖舊資戍卒牧馬今亦被

   占請悉歸之軍且推行於延寕二鎮詔皆從之再遷大理少卿清理薊州屯牧復民侵地九百二十

   餘頃正徳初官南京右都御史劉瑾專權惡其不附己令以南京户部尚書致仕梁儲

   厚順德人成化戊戌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正德時累擢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時多營建

   輒偕同官切諫又請早建儲貳不報秦藩請益封嬖倖儲承命草勅以危詞動帝事竟寢宸濠反與

   蔣冕扈從南征數危言苦諫世宗即位被劾乞歸卒贈太師諡文康王縝字文哲東莞人宏治

   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劾三邊總制王越巨猾老奸不可玷節鉞復列時政十四事正德中

   以副都御史巡撫蘇松上疏請育宗室子以定根本罷新増内官以省供億召還建言被黜諸臣以

   廣言路不報終南京户部尚書容師偃香山人正德中負父避寇被執將灼其父師偃泣請

   代父得釋而師偃竟焚死年二十一鄺清隱新寕人正德閒温邊白石羣盜起兵備遣清隱

   等九人同往招撫賊抗命清隱等仗義聲罪遂皆被難兵備旌爲九節云方獻夫字叔賢南

   海人宏治進士正徳中爲吏部員外郎謝病歸讀書西樵山中者十年嘉靖初還朝以議大禮稱㫖

   累官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卒贈太保諡文襄獻夫雖錄議禮驟貴然視張璁桂萼性寛平遇事

   亦閒有執持不盡與附桂萼反陳珖獄請逮問官以獻夫言多免逮思恩田州亂獻夫請專任王守

   仁而罷鎮守中官思田既平王守仁議築城建邑萼痛詆之獻夫力陳守仁功狀城乃得築史稱其

   立身本末與所言是非固兩不相掩云霍韜字渭先南海人正德甲戌會試第一嘉靖初除

   職方主亊厯官南京禮部尚書禁喪家宴飲毁淫祠散僧尼置社學表忠節雖以議禮驟貴居官頗

   有所建樹時論爲優卒贈太子太保諡文敏張祐字天祐南海人襲世職爲廣州衞指揮使

   正德中累立戰功擢副總兵鎮守廣西敗臨桂灌陽諸猺破古田賊嘉靖時以王守仁薦鎮思田屢

   破劇賊祐馭軍有方不營私産性好書每載以隨暇即延儒生講論焉梁有譽字公實南

   海人嘉靖進十授刑部主事與李攀龍徐中行王世貞宗臣呉國倫謝榛等結爲詩社號七子嚴嵩

   柄國其子世蕃欲延納之有譽恥為所狎遂謝病歸所著有比部集弟有貞綿州守亦能詩

   漸逵字用儀番禺人正德進士除刑部主事以母老請歸杜門讀書卜居蘿嶂山樹藝自給嘉

   靖中起原官上疏指切大臣當事惡之奪官歸穆宗時贈光祿少卿張澯字景川順德人正德

   進士厯禮部主事監督㑹同館會尚書王瓊欲假遣使土魯番為都御史彭澤罪嗾番人在館者𭧂

   澤過惡誘澯署牒且曰事成當有顯擢澯力拒卒不署進員外郎嘉靖三年伏闕爭大禮受杖被創

   死追贈太僕寺少卿鍾善經字理夫順德人正德進士由興化推官擢為御史屢諫武宗北

   巡嘉靖初給事中劉最以劾中官崔文謫外善經等抗疏論救且劾文不納遂告歸侍養親殁廬墓

   三年不御酒肉衰服未嘗去身劉士奇邦正順德人正德進士授刑部主事錦衣千户陶

   淳枉法殺人言官請逮治不聽士奇再請竟正其罪遷員外嘉靖初議禮與諸臣伏闕哭諌杖幾死

   出守梧州超拜陜西叅政平七山寇擢江西按察使遷山東右布政未幾乞歸歐大任

   伯順德人讀書纘言確有元本嘉靖時以貢生厯官國子博士終南京工部郎中王世貞品為廣五

   子之一有虞部集行世祁敕字惟允東莞人正德進士授刑部主事嘉靖初伏闕爭大禮廷

   杖厯郎中善決疑獄官終饒州知府黎貫字一卿從化人正德進士由庶吉士授御史嘉靖初

   請復起居注之制從之帝欲於承天立興獻帝廟貫疏爭之不聽既張孚敬議改學宫制損籩豆佾

   舞之數貫率同官力爭褫為民以夀終於家黎民表字惟敬從化人少從黄佐學詩復學

   書於文徵明得其家法由鄉舉官司務執政知其能文用為制勅房中書始王世貞主文盟進退天

   下士有續五子之目民表其一也其詩文曰瑶石山人稿北游稿弟民懷亦善詩有清居集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少從陳獻章遊宏治末登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母喪廬墓三年授徒講

   學從者日盛嘉靖初厯南京吏部右侍郎進所撰格物通一百卷八年召為禮部右侍郎改南京兵

   部尚書條奏兵民便宜十事皆報可又禁火葬毁淫祠躬巡𤱶畝勸民農桑以其暇與門人講學四

  方賢士多出其門學者稱為甘泉先生卒年九十五贈太子太保諡文簡黄佐字才伯香山人

  嘉靖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厯廣西僉事累擢少詹亊與内閣夏言論河套亊不合尋罷歸佐學以

  程朱為宗抵家日與諸生論道學者因其自號稱泰泉先生及卒穆宗詔贈禮部右侍郎諡文𥙿

  岑用賓字允穆順德人嘉靖進士厯南京戸科給亊中考選軍政偕同官劾英國公張溶豐

  城侯李儒遂安伯陳鏸三人皆罷去隆慶中大計又劾尚書黄光昇錢邦彦等及大學士高拱殃民

  悞國為衆所忌出為紹興知府高拱再相挾前憾謫宜州縣丞卒鄧師孟新安人隆慶時

  父被海寇掠執師孟詣賊舟懇以身代寇釋父將别曰有諸弟勿念兒也遂沈海死何維柏

  字喬仲南海人嘉靖進士由庶吉士授御史因陳修省請罷沙河行宫金山功德寺工作并請撤安

  南問罪之師帝頗嘉納既疏劾大學士嚴嵩奸貪下詔獄廷杖除名隆慶時復官累遷左副都御史

  萬厯初厯吏部左右侍郎陳振飭百官八事極論鬻官之害張居正遭父喪詔吏部慰留維柏持不

   可出爲南京禮部尚書尋罷歸卒諡端恪龎尚鵬字少南南海人嘉靖進士由知縣入爲御

   史偕給事中羅嘉賓出覈南京浙江軍䬲并勘胡宗憲失律狀盡發宗憲貪淫及趙文華阮鶚輩侵

   盜罪厯按河南浙江所至搏擊豪强吏民震慴隆慶時擢僉都御史出理屯鹽躬厯九邊講求利弊

   凡所建置不爲勢豪所奪尋落職歸里萬厯初起撫福建進左都御史忤張居正罷歸天啟中卒諡

   歐陽暉字伯㬢從化人萬厯舉人知臨賀縣擢南京刑部主亊改調香河再調南京錦

   衣衞知亊以忤魏璫繫詔獄杖譴放歸尋聞同繫知府劉鐸致法辭家抵飛來峽赴水死黃公

   輔新會人萬厯進士初知浦城縣薄歛省刑民甚德之擢南京山西道御史疏劾魏忠賢削職歸

   璫敗起湖廣叅政駐長沙賊犯城設伏擒斬千餘復擊藍臨賊於寶慶殱其渠魁會推都御史以病

   辭歸起太僕寺卿轉左通政刑部侍郎兵部尚書皆不拜陳子壯字集生南海人萬厯進士

   授編修天啟中以忤魏忠賢奪職崇禎中厯官吏部右侍郎又以議宗室除名永明王稱號授東閣

   大學士 大兵入廣州子壯起兵九江村戰敗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穆

   上桂字孟都南海人萬厯中舉於鄉少諳兵法倭人躪朝鮮上書請以奇兵出海道不報妖賊

   亂山東願以儒生往峴形勢亦不用官永平通判時關内屯兵十萬飛芻輓粟積有勞伐上桂天才

   超軼與人宴飲探題次韻援筆立就時目為嶺南才士之最明亡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霍子衡字𮗜商南海人舉萬厯鄉試崇禎中厯官袁州知府解職歸己而復

   從唐王於廣州授太僕卿 大兵克廣州謂三子曰臨難毋茍免三子齊聲曰惟大人命子衡因大

   書忠者節烈之家六字懸之中堂朝服北向拜赴井而死妾莫氏子應蘭及妻梁氏一女應荃及妻

   徐氏應芷及妻區氏俱從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劉士斗字瞻甫南

   海人崇禎進士授成都推官署府蒃綢繆撫緝憂勤備至甲申八月闖賊破成都士斗罵賊遇害妻

   張氏偕其幼子及闔門二十餘人皆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鄺露

   人幼穎異博通經史及莊騷古文辭不沾沾舉子業詩法漢魏盛唐之音書法絶妙徧遊燕齊呉楚

   間所至莫不延譽晚眈琴操詩益工庚寅城破死之唐夢鯤字化卿番禺人舉萬厯鄉試崇

   禎末厯寶雞知縣甫入境而潼關失守三秦相繼陷殁夢鯤知彈丸不能獨完一日晨起慷慨謂僕

   曰我力竭矣惟一死以盡吾職悲憤痛哭縊於官署事聞贈光祿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鄺曰廣字居節番禺人崇禎進士授襄陽府推官值流賊攻城曰廣身先登

   陴為流矢所中而死妻譚氏妾李氏及二女俱死之城陷凡家人在署者皆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賜諡烈愍 黎 遂球字羨周番禺人博學工文章舉鄉試唐王稱號督廣州兵

   赴援贛州城破與弟遂珙並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黎宏業

   擴順徳人天啟舉人知和州崇禎八年張獻忠率賦黨攻城宏業誓衆効死城破巷戰敗績母李氏

   妻楊氏及妾與子女皆自經死宏業引佩刀自刺不殞復慷慨裹創曰等死耳喋血上馬摧鋒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邦字令斌順德人少慷慨喜大節走南都上

  政要十三策不用舉崇禎末鄉試廣州肇慶俱破邦彦起兵高明約陳子壯共攻廣州敗還已而清

  遠指輝白常璨來迎遂入城固守城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袁崇

  煥字元素東莞人萬厯進士慷慨有膽智初為邵武知縣以薦授職方主事升按察僉事監山海

  關外軍創議守寕遠善撫將士皆樂為盡力樞輔孫承宗深倚重焉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崇

  禎元年以兵部尚書督師薊遼二年我 大兵越薊州而西崇煥引兵入援都城朝士誣其通和議

  将為城下之盟縛下詔獄磔於市籍其家無餘貲天下寃之 本朝嘉慶元年   予祀賢良祠

  陳象明字麗南東莞人崇禎進士厯官按察副使分巡上湖南道所至以清操聞桂王時廣

  東地盡失象明調土兵東下至梧州榕樹潭遇大兵戰敗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䑗諡節愍張家玉字元子東莞人崇禎進士 大兵至廣東家玉聚衆入東莞戰敗走西鄉

  其祖母陳氏母黎氏妻彭氏妹石寶俱死之家玉自投於水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鍾鼎臣字彝公新㑹人崇禎進士厯嘉興知府 大兵至浙鼎臣與紳士沈輝辰等朝

  服北面再拜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廖翰標龍門人天啟舉人知

  新城縣廉介自守解組歸不持一物丙戌 大兵入城以二幼子託其叔耀龍自縊而死妻陳氏年

  二十四矢志撫孤人謂夫忠妻節云

 ︹本朝︺梁佩蘭字藥亭南海人順治十四年領郷薦第一戊辰擢會魁改翰林庶吉士假還遊

  名山與諸文人詠歌風雅作述宏富世多傳誦陳恭尹字元孝順德人父邦彦死義恭尹博

  學工詩與梁佩蘭為嶺南詩人大家時名士多宗師之李作楫東莞人順治進士授溧陽

  令胥吏不敢干以私嵗荒設賑活民去官日民𥸤院司請留尋補九江同知土寇為民害親抵賊穴

  縛渠盜以歸升鶴慶知府值地震開倉借賑災𥠖皆得復業卒祀鄉賢莫士秀字彦升東

   莞人性至孝祖母病篤祝天願以身代病果愈母卒哀毀骨立臨葬傷足流血不止半曰始甦謂二

   子曰葬事畢吾将從母地下大慟而絶譚六經龍門人積學篤行順治四年山寇破城殺

   典史汪熊六經罵賊死之戴覺龍門諸生性至孝順治四年破城擄其父欲殺之覺跪泣求

   釋願以身代賊憐之乃械其父覺又乞代賊乃兩釋之廖觀龍門人順治進士深究性理之

   學闡發陳獻章宗㫖四方來學者甚衆事親以孝聞樂行善事周急賑饑卒祀鄉賢姚𫶈

   人順治間山賊恣掠父憙被擄𫶈奔賊叩頭出血請以身代乃囚𫶈釋憙令以金贖金至得歸後賊

   餘黨復流劫各鄉邑令議撫之賊曰必得孝子姚𫶈來乃降𫶈遂招降徐其等四十六人分插各鄉

   開墾邑賴以安林宜逢新會諸生順治甲午與母同居圍城中有悍卒欲烹其母宜逢求以

   身代許之及解衣见其瘦將置之其黨不從宜逢妻陳氏曰子代母妻豈不可代夫乎遂就烹時人

   稱曰孝子義婦之門葉夢稷新㑹人少孤事母孝順治丁酉舉賢書戀母不赴公車崇尚正

  學曠懷安遇卒祀鄉賢繆志和香山人順治貢生事父母以孝聞值年荒收養棄孩母病

  𥸤天願以身代己有疾必强起行坐恐貽母憂也以母老不仕年七十孺慕彌篤卒祀鄉賢

  翀南海貢生性孝友𮟏理學康熙壬戌授廣寕教諭㑹海寇内攘翀作書詳諭招其子弟投戈講

  藝悍氣遂醇歸家時邑有水災傾橐以賑全活三百餘家卒祀鄉賢張權順德人康熙武舉任

  恩平守備癸巳冬賊周廣生等焚劫城南權領兵出敵被礮死祀忠李祠羅良會順德人嘗

  以母病市藥囘遇賊將殺之良會請進藥而後就死賊釋之謝昌之亂良會負父而逃賊追及欲並

  殺之良會出腰金以贖賊嫌其少請活父而殺子賊感其孝乃俱免焉馮天載增城諸生

  孤性至孝母卒廬墓五年每疾風暴雨必繞基悲號聞者酸楚初母在時日走數十里市肉以供

  母殁終身不肉食卒因哀泣過多致枯雙日黄騰五新會人事父及繼母至孝兄騰三為

  舟子所𢦤騰五廉得賊所孤身往殺之竟復其讐時族人黄隆光亦以孝友聞韋元懿

   康熙五年海賊襲翠微村元懿招衆擊之遇於老鴉口吼聲如雷復以頭觸賊胸仆地賊衆驚潰

   次年庵山被寇率衆赴敵賊聞其勇遮道擊之遂遇害鄉人感其義祀於西社同縣楊必名遇賊脅

   降不屈死鄭九琨香山人前山寨把總康熙中海寇鍾吉生劫翠微村擄男婦而出九琨忿

   曰為朝廷守土縱賊横行何以生為率親丁十一人擊賊中火鎗九琨揮衆退猶挺立作擊殺狀賊

   不敢近良久乃仆地死湯命䕫新寕人康熙舉人年十四父殁哀毁骨立任新貴令革陋

   規四十條民情歡戴旋里教授生徒儼同寒素卒祀鄉賢黄士龍花縣人康熙舉人孝友篤

   學花邑先隸番禺從化界多寇盜有貧而被掠者士龍出金贖之倡議陳請建城官從之仕蒼溪令

   簡賦恤民興學造士卒於官橐無長物祀鄉賢何良浤順德庠生繼母患癰良浤口吮之䖍

   禱於神母遂愈友兩弟嫡庶無異疊遭嵗歉捐賑不吝人稱孝義同邑有薛洞翔歐象壯者並以孝

   聞乾隆中 旌馮雅玉增城人幼孤性至孝母殁廬墓三年遇𩗗風拔木幾盡燭其母墓無

   恙人以為至孝所乾隆三年 旌陸兆泰三水人性至孝得父母歡親病衣不解帶居喪

   哀毁倍至殯葬盡禮結廬墓側宗族稱之乾隆四年 旌劉斌全花縣人官把總乾隆五十

   二年從征臺灣陣亡嘉慶八年祀昭忠祠謝朝陞番禺人官外委嘉慶元年從征川匪陣亡

   於白巖山同邑何振剛官平樂營都司嘉慶四年陣亡於雲臺山八年俱祀昭忠祠呉振亮

   番禺人官都司嘉慶七年隨征川匪陣亡同邑黄遇龍以把總隨營𠞰匪於湖北亦以是年陣亡八

   年俱祀昭忠祠楊貴順德人新塘營外委嘉慶三年隨征教匪力戰陳亡祀昭忠祠同時張永

   成三水人以都司隨征亦死是役世襲雲騎尉李自明新㑹人官連陽營守備嘉慶四年

   同邑順德協千總張耀新㑹營把總鄧國祥順德營把總陳士英隨征川匪並力戰陣亡俱祀昭忠

   何定鼇香山人乾隆武舉嘉慶十四年洋匪入内河滋擾奮激投効擊賊被𢦤

   子雲騎尉世職程尚德清遠人官千總嘉慶三年隨征蜀寇陣亡於雲臺山祀昭忠祠

  ︹流寓︺︹南北朝︺︹陳︺袁敬陽夏人魏克江陵敬流寓嶺表髙祖受禪敬在廣州依歐陽顔

   頠卒其子紇有異志敬累諌不改紇敗朝廷義之徵爲通直散騎常侍︹唐︺賈直言

   人父道代宗時坐亊賜鴆直言紿其父曰當謝四方神祇輒取鴆代飲毒潰足而出帝憐之減父死

   俱流嶺南直言由是跛躄後劉悟辟署義成府悟有過必爭悟死子從諫不發喪表求襲位直言仰

   天哭曰爾父提十二州地歸朝廷爲功臣郎今日乃欲反耶從諫拜曰惟大夫教之直言乃自攝留

   後軍中遂安太和九年卒贈工部尚書︹宋︺何時撫州楽安人宋末削髪爲僧竄迹嶺南賣

   ⺊自給變姓名自號堅白道人︹明︺鄒智合州人以直言責授石城主簿與陳獻章爲忘年友

   往來順德知縣呉廷舉建樓居之










                        恊修官許應藻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陳鴻墀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