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四百四十一至四百四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百四十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四百四十一至四百四十二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四百四十三至四百四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6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6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6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64.djvu/5

广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广州府广东省治东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二里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二百二十

  里西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二百里南至海三百一十二里北至佛冈厅界二百十里东南至海四百

  里西南至肇庆府阳江县界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佛冈厅界二百四十八里西北至连山厅界七百

  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帅八千一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战国为百越地汉书地理

  志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南

  海郡汉初为南越国元鼎六年复置南海郡元封

  五年属交州后汉末移交州来治后汉书郡国志注交州建安十

   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三国吴黄武五年改置广

   州晋曰广州南海郡宋齐以后皆因之隋𨳩皇九

   年郡废仁夀元年改为番州大业三年复曰南海

   郡属扬州唐武德四年复曰广州置总管府旧唐书地

   理志七年改大都督府贞观七年改中都督府天宝元年复曰南海郡至

   德元载置岭南节度乾元元年复曰广州咸通三

   年分为岭南东道干寕二年改清海军节度五代

   为南汉国都改兴王府宋复曰广州中都督府南

   海郡清海军节度为广南东路治舆地纪胜景德二年清海军领

   广南东路兵马钤辖大观元年升为帅府祥兴元年升翔龙

  府元至元十五年改为广州路兼置海北广东道

  肃政廉访司属江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改广

  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治

 本朝因之属广东省领县十四

  南海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一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二里东至番禺县界二里西至三水县界

  一百十里南至顺德县界五十里北至花县界五十二里东南至番禺县界二里西南至新会县界

  一百五十里东北至番禺县界三里西北至三水县界一百二十里秦置番禺县为南海郡治汉及

  晋以后皆因之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仍为南海郡治唐为广州治南汉析置咸寕长康二县宋

  开宝六年省二县仍置南海元为广州路治明为广州府治 本朝因之番禺县附郭东西

  距一百四里南北距一百五十八里东至增城县界一百二里西至南海县界二里南至香山县界

    一百里北至花县界五十八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南海县界二十 里东北至从化县

    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秦汉以后为番禺县地隋为南海县地唐长安三年置番

    禺县属广州宋开宝五年省入南海皇祐三年置元为广州路治明为广州府治 本朝因之

    顺德县在府西南一百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番禺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新会县界五十里南至香山县界五十里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东南至番山县界九十里西

    南至新会县界六十里东北至番禺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秦汉为番禺县地隋以

    后为南海县地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东莞县在府东南一百

    八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惠州府归善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香山县

    界一百里南至新安县界六十里北至增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新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香

    山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界六十里西北至番禺县界一百里汉南海郡博罗县地东

    晋为东官郡宝安县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开宝六年移置东莞县于今治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属

    广州府本朝因之从化县在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

    东至増城县界六十里西至清远花县两夹界五十里南至番禺增城两县夹界四十里北至佛冈

    厅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増城县界六十里西南至番禺县界六十里东北至龙门县界一百里西

    北至清远县佛冈厅夹界八十里汉番禺县地明宏治二年析置从化县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

    龙门县在府东北二百一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惠州府河源县界九十

    里西至从 化县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北至 惠州府长寕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惠州

    府博罗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河源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从化县界一百一

    十里 汉番禺县地后汉以后为増城县地明宏治六 年析置龙门县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

    城县在府东一百六十二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龙门县惠州府博

   罗县夹界七十里西至番禺县界六十里南至东莞县界六十里北至龙门从化两县夹界八十里

   东南至东莞博罗两县夹界六十里西南至番禺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龙门从化两县夹界九

   十里西北至从化县界七十里汉番禺县地后汉分置増城县属南海郡梁移东官郡来治隋初郡

   废仍属南海郡唐属广州五代宋因之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新会县

   西南二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东至香山县界八十里西至肇庆府鹤

   山县界四十里南至香山县界一百十里北至南海县界八十里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西

   南至新寕县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鹤山县界五十里汉南海郡

   四会县地三国吴分置平夷县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夷属南海郡东晋元熙二年分置盆允县刘宋

   永初元年置新会郡以盆允县为治隋平陈废郡为新会县置封州开皇十一年改曰允州又改为

   冈州大业初州废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冈贞观十三年州废其年复置开元二十三年

   废还属广州五代宋因之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香山县在府南二百二

   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一十二里东至新安县界一百里西至新会县界一百里南至海

   岸九十二里北至番禺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新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新寕县界一百八

   十里东北至东莞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顺德县界三十五里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

   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三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

   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南海县界六十里西至

   肇庆府高要县界三十里南至南海县界七十里北至清远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

   西南至肇庆府高明县界五十里东北至花县界六十里西北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五十里汉南海

   郡之番禺四会二县地唐宋以后为广州之南海肇庆之高要二县地明嘉靖五年分置三水县属

   广州府本朝因之新寕县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

   至新会县界四十里西至肇庆府开平县界四十里南至海岸九十里北至肇庆府开平县界四十

   里东南至新会县界七十里西南至阳江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新会县界八十里西北至开平

   县界六十里汉南海苍梧二郡之界刘宋以后为新会郡地隋以后为新会县地明宏治十一年析

   置新寕县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清远县在府北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

   距三百十里东至从化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七十里南至三水县界一百十里

   北至连州阳山县界二百里东南至花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四会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佛冈厅

   界六十五里西北至肇庆府广寕县界一百六十里汉置中宿县属南海郡三国吴改属始兴郡晋

   以后因之梁武帝分置清远郡隋平陈废郡为清远县属南海郡唐属广州五代宋因之元属广州

   路眀属广州府 本朝因之新安县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

   里东至惠州府归善县界八十里西至香山县界二十里南至海岸四十里北至东莞县界六十里

   东南全归善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香山县界二十里东北至东莞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东莞县

   界六十里汉南海郡博罗县地晋咸和六年分南海置东官郡兼置宝安县为郡治宋因之齐移郡

   治县仍属马隋属南海郡唐属广州至德二载曰东莞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废入增城寻复为

   东莞县地明洪武十四年置东莞守御千户所属南海䘙万历元年改置新安县属广州府 本朝

   康熙六年省八年复置仍属广州府花县在府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九里南北距一百

   一里东至从化县界六十六里西至三水清远二县夹界七十三里南至番禺县界三十二里北至

   清远县界六十九里东南至番禺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东北至从化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八十里汉番禺县地隋南海县地宋以后为番禺南海二县地 本朝康熙二十

   四年析置花县属广州府

  ︹形势︺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水经

  滨际海隅委输交部南齐书州郡志地总百越山连五岭

  刘知几史通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韩愈送窦平从事序限八

  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裴丽泽南海庙碑左跨荆掦五

  岭之重阻表以灵洲黄岭之山右瞰牂牁⿰氵𡨋 -- 溟渤之

  洪波带以桂郁浈肄之川黄佐粤会赋

 ︹风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

  能暑汉书鼂错传民户不多俚獠猥杂南齐书州郡志尚淫祀

  多瘴毒宋史地理志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丧礼盛肴

  馔以待送客元史地理志位于离故恒焕濒于海故多

  风阳德之盛锺为人文蜚英腾茂甲于他州

 ︹城池︺广州府城旧有三城明洪武中合为一周二十一里三十二步门八池周二千三百

  五十六丈五尺嘉靖间増建新城长一千一百二十四丈前临珠江 本朝顺治四年建东西翼城

  各长二十馀丈康熙九年乾隆八年十二年十六年嘉庆五年十二年重修 南海番禺两县附

  顺德县城周六百五十五丈门四东南北引碧鉴海为池西跨金榜山明景泰间土

  筑隆庆中甃石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修雍正十三年重修东莞县城周一千二百九

  十九丈门四明洪武中建 本朝雍正三年修池周一千三百五十丈乾隆三年八年嘉庆二十一

  年重从化县城周五百八十丈门四明宏治中因旧址甃以砖石 本朝康熙二十

  八年修池广一丈六尺龙门县城周四百九十二丈门四明宏治九年建 本朝康熙

  间修南西北三面枕大溪东面无水增城县城周八百馀丈门四明成化五年因元旧址

  甃石池周围同城 本朝康熙闲修乾隆十二年重修新会县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八

   丈门四明洪武十七年因元旧址甃石天顺六年建子城周一千六百八十八丈外濬重池周一千

   一百二十五丈 本朝顺治四年内外城増高三丈乾隆十六年香山县城周六百三

   十丈门四明洪武间因旧址拓建东南池周五百四十七丈北有长塘广八十九丈西枕武山 本

   嘉庆七年修四门城楼三水县城周六百七十五丈门四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

   闲修乾隆三年嘉庆四年重修新寕县城周五百三十丈门三明正德中建池周五百五

   十丈 本朝顺治九年修康熙九年雍正十年干隡五年重修清远县城周九百八丈明

   成化二年建南近大河东西池各一千四百六十丈 本朝康熙十一年新安县城

   周五百七十八丈门四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池长五百九十二丈 本朝康熙十年修四十三年嘉

   庆二十二年重修花县城周四百四十丈门四东西北三负山南面有池 本朝东熙

   二十四年建干隆五十二年修

 ︹学校︺广州府学在府治南宋绍圣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十年雍正六年

  隆二十一年五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三十六名外额进东莞客童二名新安客童二名南海

  县学在府城西高桂坊元至元三十年由县东迁建 本朝顺治七年康熙二十二年乾隆

  二年嘉庆二十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番禺县学在府城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

  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十三年乾隆十二年二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顺德县

  学在县治东南明景泰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雍正元年乾隆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

  东莞县学在县东城外宋淳熙十三年建 本康熙十九年雍正七年重修入

  学额数二十名从化县学在县治左明宏治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十二年重修入学

  额数八名龙门县学在县治西明宏治九年建 本康熙五年修入学额数八名

  城县学在县治西北鹤子峯下明洪武三年由城西迁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年

   四十八年乾隆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新会县学在县冶东北宣化坊宋庆历间

   建后毁明洪武三年复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十年二十年雍正七年乾隆四年五十二年

   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香山县学在县城东一里莲峯之麓绍兴二十六年建 本

   康熙十年修五十一年雍正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三水县学在县治西凤凰

   冈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乾隆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新寕县学

   在县治东眀宏治中建 本朝顺治十八年修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外额进客童

   清远县学在县城南凤凰台后即旧县治故址宋淳祐闲初建于县治西南元眀以

   来屡迁 本朝乾隆二十年北门外迁建入学额数八名新安县学在县城东门外

   明万历初建二十三年改建城南崇祯十五年复旧址 本朝康熙十年乾隆四十七年四十

   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花县学在县治东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元年嘉庆二十五年

   重修入学额数七名越秀书院在府城南门内盐司康熙四十九年越华书

   院在府城内布政司后乾隆二十年羊城书院在府城南龙藏街原名岭南义

   康熙二十二年与附近之穗城书院同建嘉庆八年改为羊石书院二十五年省穗城书院并入

   之改今名西湖书院在府城西湖街原名南海义学雍正元年嘉庆八年改今名

   山书院在府城大东门内原名番禺义学雍正八平建嘉庆八年改今名文澜书

   院在府城太平门外繍衣坊嘉庆十五年濂溪书院旧在府城药洲正统二年

   祀宋提刓周敦颐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建于新城并祀明王守仁陈献章莲峯书院

   在府城丰安寺在康熙五十七年番山书院在府城清水濠康熙二十二年建

   心书院在佛山镇康熙十二年建凤山书院在顺德县城西干隆二十三年由凤

   凰山麓迁建梯云书院在顺德县城内乾隆十四年西淋书院在顺德县

   城内乾隆十五年建葛堡书院在顺德县葛岸堡乾隆十四年靖康书院

   在东莞县城内康熙中建宝安书院在东莞县南聚秀坊康熙五十九年由南门德生桥

   龙溪书院在东莞县石龙乾隆四年兴贤书院在从化县城内康熙

   四十五年建韶山书院在从化县治左乾隆中建石岐书院在从化县城内

   乾隆二十年建翠峯书院在从化县东五十里韶峒山明嘉靖中建星冈书院

   在龙门县城东门外原为义嘉庆二十四年重建改名以文书院在增城县西康熙十

   七年凤池书院在増城县西北乾隆十七年甘泉书院在増城县甘泉

   都沙贝村干隆十九年建双凤书院在增城县杨梅都高埔村乾隆十八年冈州

   书院在新会县大新街乾隆二十七年景贤书院在新会县江门盐仓街旧名江

   门义学乾隆二十二年改今名古冈书院在新会县金紫街元至正中建明废 本朝嘉

   庆十八年重建丰山书院在香山县城内康熙三十一年建龙山书院

   山县龙眼都干隆二十二年建榄山书院在香山县小榄蓝田坊乾隆五年鳌山

   书院在香山县大黄圃乾隆十六年旗山书院在香山县黄梁都斗门墟乾隆

   十八年建桂山书院在香山县平岚乡乾隆二十一年东山书院在香山县

   雍陌乡乾隆二十一年建凤山书院在香山县前山寨城乾隆二十二年凤池

   书院在香山县翠微乡乾隆二十二年金山书院在香山县下栅墟乾隆二十二

   云衢书院在香山县南萌墟嘉庆十三年安山书院有二一在香山

   县黄角乡嘉庆二十一年建一在香山县春花园嘉庆二十三年正学书院在三水县

   学宫右康熙五十四年建凤冈书院在三水县城内明崇祯间建王侯书院

   在新寕县城西王侯祠旁雍正十七年建安阳书院在新寕县城西门乾隆三十五年

   瑞峯书院在清远县城北隅松冈乾隆二十一年由学宫左迁建浈江书

   院在清远县广济仓右雍正六年由旧县署前迁建花峯书院在花县城东康熙二

   十四年建汾江义学在佛山镇广德乾隆八年鸣皋义学在増城县治西

   北康熙四十五年建瑞山义学在増城县金牛都康熙四十九年丹山义学

   在增城县云母都康熙四十四年三乡义学在增城县下都碧江涌口康熙五十六年

   腊圃义学在增城县崇贤雍正九年金紫义学在新会县城内金紫

   街雍正十一年建紫水义学在新会县城内花园嘉庆十九年正董义

   学在香山县南门乾隆二年介石义学在三水县学宫左康熙二十三年

   城义学在清远县城内乾隆二十年古镇社学在香山县古镇乡乾隆五十一

   年建 按旧志载云谷书院在府城西南西樵山上明嘉靖中建泰泉书院在府城北栖霞山明嘉

     靖 中 建 羊 额 书 院 在 顺 德 县 羊 额 堡 宋淳 熙 中 建崇 正 书 院 在 龙 门 县 城 内   本 朝 康 熙中 建 增 江

      书 院 在 增 城 县 治 北 康熙 二 十 五 年 建 菊 坡 书 院在 增 城 县 南 凤 凰 山 麓𨔷 花 书 院 在 增 城 县 南 乡

     岭 独 冈 书 院 在 璔 城县 西 南 甘 泉 洞 蜚英 书 院 在 新 寕 县 城南 今 并 废 谨 附 记

   ︹户 口︺原 额 人 丁 三 十 八 万 五 千 六 百 四 十 九 今 滋 生男 妇 大 小 共 五 百 七 十 九 万 九 千 二 百 六 十 一

      名 口 又 屯 民 男 妇 共 七万 九 千 二 百 四 十 名 口

   ︹田  赋︺田地 山 塘 共 一 十 万 六 千 二 百 三 十 一 顷 七 十亩四 分 有 奇 额 征 地 丁 正 杂 银 三 十 万 二 百 九

     十一 两 四 钱三 釐遇 闰 加 征 银 七 千 五 百 一 两 一钱一 分 六 厘米 八万 四 千 二 百 八 石 八 斗 五 升 九

      合 八 勺 屯 田 共 二 千 二十 七 顷 三 十 亩 七 分 有 奇额 征 屯 丁 银 九 两 一 钱二 釐 米 二 万 六 千 一 百 三

      十 二 石 四 斗 四升 九 合 七 勺

   ︹山  川︺陂 山 在 南 海 县 城内 西 南 隅 高 三 四 丈 其 阳 有穗 石 洞 相 传五 羊 仙 人 持 谷 穗 至 此 化 为

   石因三山在南海县南二十八里临江三峯并起高三十馀丈旧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

   擒邵宗愚于此今为桂华堡西淋山在南海县西南三十里接顺德县界其岭为凤坑其

   木多檑杻又西二十里有山纯石曰鸦山南有碧玉池长百文秀罗山在南海县西南三十

   六里山阜奇秀木多松罗又西南五里曰牛鼻山又十里曰狮云山下有金紫堡王借山

   在南海县西南六十里近佛山镇与紫洞相望山产石如剑㦸然西樵山在南海县西南

   一百二十里高耸千仞周四十里势若游龙有七十二峯联属内向若莲花然峯峦𮞉合千熊万状

   若云谷庄双鱼陂宝鸭池尤为奇绝其入处曰翳门明方献夫砌石磴千级行人便之山半地平有

   居民十三村唐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海目山在南海县西南一百

   四十里九江海中两峯并立其形如目麓多奇石三洲山在南海县西南一百七十里一

   名黄冈耸拔千仞周一百馀里峯峦数十西连高明东南接新会与西樵皆为县之镇山其峯之奇

   者为石阁狮子将军又有竹子岭直走二十馀里状如蜈蚣亦名蜈蚣岭浮邱山在南海县

   西一里相传为浮邱道人得道之地双女山在南海县西十五里一名凤山宋史开宝四年

   潘美等代南汉渡泷头之险至马径屯双女山刘𬬮岀降即此又县西二十五里有金利山

   麖山在南海县西五十里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又西三里有龙郁山

   峯山在南海县西五十五里山半有泉不竭石门山在南海县西北史记南越列传

   元鼎六年楼船将军将精卒陷寻狭破石门索隐引广州记云在番禺县西北二十里因吕嘉拒汉

   积石江中为门故名元史周全传全从大军征广东以游骑巡广中过灵星海石门敌势甚张全奋

   戈杀敌乘胜夺其旗鼓舆地纪胜两山对峙横截巨浸据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通志在县西北

   三十肃连山在南海县西北四十五里连大象山中有石洞灵洲山唐书地理

   志南海县有灵洲山在郁水中寰宇记引南越志云肃连山西十二里有灵洲焉其山平原弥望层

   野极目通志在县西北六十五里一名灵峯山俗名小金山上有妙高台郁水经其下番山

   在番禺县城东南山海经桂林八树在贲禺注贲禺即番禺后汉书地理志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

   得名元和志番山在县东南三里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寰宇记番禺山在南海县东二

   十五步又曰番山在县北一里舆地纪胜引番禺杂记云番山在南禺山在北明黄佐番禺二山小

   记番山在番禺邑东南一里峯峦圆秀北一里曰禺山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䶮凿平之积石为

   朝元洞后改曰清虚洞砺山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屹峙海旁高二百馀丈连亘四十馀峯

   为虎门捍山一名狮石山以东有石壁峻削状如狮子故名 本朝康熙三年建砖城墩台于其上

   万松山在番禺县南十里土阜平坦其旁即卢循故城抱旗山在番禺县南四十里

   为府城案山江水环绕上有古烽堠其南为南山峡屹立江滨东二里有文笔峯高削千仞本名大

   夫山俗讹为大乌冈越秀山在番禺县北城跨其上耸拔二十馀丈上有越王台故趾唐韩

   愈诗乐奏武王台是也一名越王山明永乐初指挥使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山半建半山亭俗呼

   为观音山席帽山在番禺县北里许下为兰湖马鞍山在番禺县北水经注引裴

   渊广州记云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山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

   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旧志在县北五里自北而南有凤凰鸿鹄二岭自北而东有松柏麒

   麟望州诸岭白云山在番禺县北十五里上有九龙泉流为大小水帘洞其北有鹤舒台

   台北有飞霞洞瀑布飞流又北一里为虎头岩岩麓有宝象峯前有虎跑泉又折而西南五里曰栖

   霞山六朝时有僧景泰住此一名景泰云峯山下有泰霞洞泰泉水出焉又一里曰玉虹洞洞之南

   曰聚龙洞折而西曰御书阁以有宋高宗御书故名大桥山在番禺县北十八里下临大涧

   山形如巨象垂鼻饮涧中亦名象坑乱石山在番禺县东北二十里唐杜审言诗涨海积稽

   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旧志

   高险与白云山相连亦名白云后洞一名紫云洞又东北二十里曰真武山其南七阜布列曰七星

   博大山在番禺县东北四十里下有铜鼎溪今堙其东有昭陵山南汉陵寝在焉

   峒山在番禺县东北五十里俗呼龙眼洞一曰大罗岭又有尭山嶤然而高在龙峒之东

   步山在顺德县东南四里临碧鉴海明万历中知县倪尚忠自县城东南筑路直抵山麓纡𮞉

   十里名曰青云路太平山在顺德县东南八里与神步山隔碧鉴海南北对峙上有烽堠

   可望香山东莞雁塔山在顺德县东南十五里又南半里为容山少西为奇山又县南十三

   里有金钗山在容奇二山之西华盖山在顺德县南半里又有安东山迎晖山登俊山锦岩

   山在县东北皆高十馀丈五山环列累累如五星总名五峯山翠竹山在顺德县南十六里

   上多产竹黄榜山在顺德县西南九里其北为金斗山皆西临金斗海有斥堠龙头

   山在顺德县西南三十里蜿蜒最秀西为马登山南为象山亦曰龙马山上有堠下有马鼻岩明

   邹智尝鼓枻游此至今人穪为泊邹崖鳌峯山在顺德县西南四十里有石壁西为石龙

   冈有白莲池东曰火号冈临马寕海有堠镇山在顺德县西南五十里其西南有二山对峙东

   曰蓬西曰壶通名曰蓬壶山星槎山在顺德县西南六十里自新会天河渡草鞋洲来有

   二山西曰星东曰槎通名曰星槎山顺风山在顺德县西南七十里蜿蜒而东象山莲花定

   山皆其左支也右支则上园阴罗二山路通香山⿰氵历 -- 𤁋凤山在顺德县西前曰金榜山城跨

   永安山在顺德县西二十四里其东为官山临金斗海象山在顺德县西六十里

   其南为仰船冈西临仰船洋大金山在顺德县西七十里象山之北东曰狮子岭临狮岭

   海又西有石壁山一名金犂壁在郁水中西挹大雁南尽海门北望海目为一邑之胜天湖

   山在顺德县西少北七十馀里上有湖渟泓数亩故名东曰凤凰山下有漱玉泉西有紫金峯又

   西有铁炉冈北曰北华山都安山在顺德县北三十里下有龙岩又东南曰珠冈又南有桃

   钵盂山在东莞县城内南隅井泉清洌有奇石又道家山在城内西南隅相传昔有凤

   凰来集因名凤凰冈神山在东莞县东二十里其阳为鼓镇峡下有龙潭潭旁有二石鼓镇之

   故名水滨有许公石岩绝险石涌山在东莞县东四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居民多种

   香木于其上深溪山在东莞县东南四十里有瀑布飞流南下十里汇为龙潭黄岭

   山在东莞县南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县治朝山也峯峦秀拔状如卓

   笔迤逦而西作展旗状俗名黄旗岭下有泉出石罅味甘美宋绍兴间邑宰张勲筑亭甃石扁曰廉

   彭峒山在东莞县南四十里有水帘飞瀑如珠三角山在东莞县南五十里

   接新安县界九峯峻耸如莲花俗名莲花峯顶上有池不竭石鼓山在东莞县西南二十

   里上有石如鼓故名山侧为城子冈平旷如城旧设千户所于此大岭山在东莞县西南

   三十四里高五百丈奇突耸峭下视群山瀑水泉出其阳紫霞泉出其阴飞鹅山在东莞县

   西南四十里流水环绕状如飞鹅武山在东莞县西南海中南当大洋每潮汐消长高低可

   辨舆地纪胜余靖尝候潮于此秀山在东莞县西南海中接新安县界宋史景炎二年元将刘

   深以舟师攻帝于浅湾张世杰奉帝退保秀山明统志谓之虎头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海中有大虎

   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外夷入贡及出使外夷者皆道此金牛山舆地纪胜在东莞县西二

   里山势岧嶤下瞰海水有亭在绝顶路皆攀援而上名曰海月奇观石鼓楼山在从化县

   东三里其石层叠有石穴大如屋溪水汇注冲击有声因名又名鹅形岭韶峒山在从化县

   东五十里亦名王任岭下有带水在大石坂中水亭山在从化县东五十里有石径可上其

   岭有杨溪洞广十馀丈有石长数十丈夐出如船下覆洞穴有藤生焉又名水藤山中心山

   在从化县东五十里前有嶅头岭中有流泉三级下注下有曲水双凤山在从化县东南

   四十里接增城县界双峯崛起周百里亦名大小鹧鸪山又青幽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亦接增城界

   武台山在从化县西南四十里两峯对峙娱蚣山在从化县西南四十里有三十

   馀节形如百足其麓有铁场坑相传旧尝煮铁于此风门山在从化县西三里旧名枫梅岭

   其阳有观音岩月岭其阴有刘仙岩黄石洞围脑山在从化县西十里下有仰天池又西

   为将军山三峯屹立龙潭山在从化县西北三十里下有龙湫绕出三四里许皆石涧清流

   分流至县后溉田数百顷百丈带山在从化县西北四十里有泉自山巅飞下分为两道

   望之如带下汇为深潭溢出浅处为流杯池云台山在从化县北三十里山巅平衍如台

   常有云气覆之旁有洞穴可容三百馀人高云紫草山在从化县北七十里甚高峻望

   之光如赭霞北山在从化县东北五十五里接龙门县界周一百里三峯峻拔上入云汉山

   巅有瀑布下注龙潭山半迤北有兰和峒延袤数十里登者穷日之力而后至五指山

   化县东北百里五峯相连如指周百馀里东通龙门北通佛冈蝴蝶双山在龙门县东十

   二里高七十丈望之林峦对峙翩翩若舞石应山在龙门县东二十五里枕河之涯外实中

   虚舟楫往来语笑相应故名双石山在龙门县南三十里二石屹立山石可烧灰粪田甚

   沃有仙人洞高五十丈周七里有石床石灶石臼石井泉从井出大旱不竭天岭山

   门县南六十里高千仞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岭东涧山在龙门县南一百里层崖叠𪩘

   多禽兽草木皆珍异陈峒山在龙门县西六十里其脉自庾岭而来势若卓旗虎狮

   山在龙门县西北五十里形若虎狮对踞上有飞泉泻入蛟穴有路名虎狮径蓝粪山

   在龙门县西北一百里周三十里有水东西分流东连铁冈高明诸水源凤凰山有三一在

   龙门县北五里俗名丫髻山又名幼女峯双峦并峙一在增城县城内南隅舆地纪胜本名春冈宋

   熙寕七年有凤凰来集因名县志其东北曰龟峯一名登高峯为县后主山稍西曰鹤峯为学宫主

   山一在香山县东南百里广四十里西为金竹园白域石诸峯南有尖峯石牛二岭又有风门凹银

   涌角皆有烽堠下为鸡拍村旧有银矿桂峯山在龙门县北七十里山多桂树花时香闻

   十馀石马山在龙门县北八十里县境诸山此为最高石磴森列旁有五石名童子读

   书石相近有白牛岩高数十丈俱白石望之如堆雪其北有上建峒卷龙山在龙门县东北

   八里与凤凰山对峙山形陡峭极顶平旷又东北二里有八字山其土细润可为瓦器又东北有鐡

   白水山在增城县东二十里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山巅有瀑布如练故名元和志泉山

   在县西三十二里上多溙树寰宇记引广州记云县有白水山盖即泉山后人传写讹合白水二字

   为一也 按元和志山在县西今县已徙五十里则应在县东明统志云在城西四十里者误

   浮山隋书地理志增城县有罗浮山寰宇记引南越志云增城县东有罗浮山浮水出焉是为

   浮山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非羽化莫有登其极者崄尖之峯四百四十有二同归于罗山上则三

   峯争耸各五六千仞其穴⿰氵𡨋 -- 溟然莫测其极北通句曲之山即茅君内传所云第七洞名朱明耀真之

   天璿房瑶室七十有二峎㟧穹窿自然云构泉源之府九百八十有三飞泉引镜悬波委绿穷幽极

   响百籁虚鸣又裴渊广州记云罗浮二山隐天惟石楼一路可登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接惠州府博

   罗县云母山寰宇记在增城县东七十里出云母石续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增城县有

   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于罗浮山因所出名之盖即罗浮之支垅也猊山元和志在增城县东

   南二十三里多婆娑罗竹围三四尺至坚里人取以为弓南山在增城县南二里滨江下有巨

   石是为钓台其西隔江对峙者曰豸岭亦曰寨岭稍南为流防山防水出焉又新安县南七里亦有

   南山为县朝山有观音泉其西南滨海曰赤湾蛾眉山在增城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南樵山

   又名南郷岭高近千仞周百里山秀而长层峦叠嶂前瞰大江下有乌石冈高三十馀丈状若覆钟

   其形若墨古华山在增城县西六十里形如垂莲又西十里有古散山其山布散不属蓊郁

   盘旋为县右辅绥福水出焉南流可通舟楫元德山在増城县西南一百里与番禺县接

   界多奇岩怪石大木丛林上有土邱广百丈高数十仞名曰仙人大座石龙山在增城县

   北七十里枕长溪山形若龙怪石千尺相近有澄溪山澄溪水出焉灵山在增城县北少西八

   十里接从化县界周百里体势极高而顶上宽平南有石岩石积水出焉灌田千亩马山

   会县东门外下瞰文溪明洪武中凿山东北为城堑龙䕶山在新会县东三十里山形四面

   旋绕下有龙湫熊耳山在新会县南寰宇记有东熊洲西熊洲俱在县南二十七里海心有

   孤山相对涌岀旧志在县南二十里凡四曰䑕熊曰马鞍熊曰东熊曰长熊皆在海中谭波

   罗山寰宇记在新会县南六十里昔有外国人居此谭波罗者盖番语也又莫山在县南八十

   里出鹦鹉又壁双山在县南七十里仙涌山在新会县南六十里地名罗坑本无山一夕风

   雷震怒涌出数峯因名舆地纪胜云在县西北六十里者误厓山寰宇记在新会县南八十

   里临大海宋史祥兴初帝昺立于𥐻州张世杰以厓州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驻于此未几

   元将张宏范来攻宋军溃陆秀夫负帝昺沈于海宋遂亡通志厓山延袤八十馀里高四十馀丈与

   汤瓶嘴对峙如两扉然亦曰厓门山宋绍兴中置寨以控扼乌猪大洋之险桂山寰宇记在

   新会县西南三十四里产翡翠孔雀县志有天台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石径山在新会县

   西南五十里有石岩如屋容数十人前有笋山又浔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古兜山

   会县西南八十里最高峻东与厓山相峙西与新寕县百峯山相连有峯曰汤瓶嘴鸣山

   会县西右曰象山石角嶙峋下瞰江水一名金斗山龙山舆地纪胜在新会县西二里山有龙

   窟东西相望近百步东山数穴窅不可窥以石投之隐然不绝西山则玲珑下属表里洞开总于窟

   者九旧传为神龙出入地又有雷电山在县西三里五峯环拱下有九井又西一里曰大云山盖皆

   龙山之分名也石船山在新会县西三十里上有大白石可十丈状如船又有学堂山与石

   船相对石径千寻下瞰无际将军山在新会县西三十五里自潮阳都燕子尖山迤逦向

   龙水都与双门迳山相接高大盘踞山南突起数峯曰马尾曰小冈曰石碑东尽于海黄云

   山舆地纪胜在新会县北一里本名贵峯唐一行僧来游有云自出色如金因建寺名曰黄云

   圭峯山在新会县北二里一名玉台山上多松竹瀑泉出焉又北山亦在县北二里舆地纪

   胜云山顶有塘四时花果不种而生古号为圣池绿屏山在新会县北十里周八十馀里

   环绕县后如屏幛一名绿䕶屏乌道险绝山顶平旷蓬莱山在新会县北三十里与绿屏相

   望宏峻幽胜俗呼双梅岭又北十里有石螺冈仁山在香山县城内县志城内旧有七阜环列

   谓之七星峯北曰仁山县治建焉又北曰庆夀山东南曰丰山西曰武山县城跨其上外有盈山凤

   山文山已平于筑城时大北山在香山县东一里平远连亘东界牛起湾西曰莲峯元末

   宣羌托啰克台守其上一名旧寨山 宣羌托啰克台旧作宣羌朵罗歹今改正烟筒山

   在香山县东五十里上有石岩清泉出焉又东十里曰四岩山北临海东有丰阜湖海水所汇

   梯山在香山县东七十里高七十丈广百丈长江山在香山县东南三十里宫花水

   岀焉北合神涌南有相合山东为紫马岭有天池大圜山在香山县东南四十里神涌之

   东三峯并峙海上亦名三洲山乌岩山在香山县东南七十里东北抵云梯西北抵相合西

   界香炉北为千秋岭红旗峒诸山迤逦赴海岩崖幽暗人迹罕到宋末邓光荐避乱居此棱角

   山在香山县东南八十里南面海四峯峻峭下有龙井悬瀑又有五眼井冬煖夏凉葫芦

   山在香山县东南八十三里西近香炉石壁峭立如门东北曰东岭北接乌岩西南曰西岭有瀑

   布南五桂山在香山县东南八十五里俗名五鬼山岩壑瀑布与罗浮争胜山左有大

   小花园产异花甚多其阳产神仙茶大芒山在香山县东南九十里西有罗鼓冈下有冷池

   望门山在香山县东南一百十里起自北岭延袤二十里至海门突起群岫隔九星大洋内

   包乡都外泊舟舰渔樵纷集其九星洲山九峯分峙有水甘美曰天塘水海舶往来所汲濠镜

   澳山在香山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突出海中明初番舶往来泊无定所率择滨海地之湾环者

   为澳若新寕则有广海望峒东莞则有虎头门屯门鸡栖香山则有浪白濠镜十字门皆置守澳官

   嘉靖末诸澳尽废唯濠镜为泊薮万历初因于澳口设关关外割为诸番住所今迁弃东林

   山在香山县南一里旧名笔架山三峯屹立又老安山在县西南半里为县水口冲要湖洲

   山在香山县南二十里一名文笔山孤峭临海相接者曰湾月山一名鹿鸣岭群峯森立为县之

   夀星塘山在香山县南二十里其阴有塘水方数亩梅花水出焉其阳为六十陂大

   岭石溪瀑布岀焉潴为大龙潭贵峯山在香山县南四十里本名大尖山高三百丈为县治

   前案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峯箬叶岭北台山在香山县南四十里东接贵峯又南二十

   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香炉山在香山县南六十里峯崖幽峻东界白银水南接岭山有

   瀑布出焉 按寰宇记云东莞县有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疑即此山县以此名

   金星山在香山县南一百里二峯相峙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横琴山在香山县

   南二百里海中二山相连东曰小横琴西曰大横琴路最幽峻元末为海寇王一所据明洪武二十

   八年平之诏虚其地下有井澳亦名仙女澳宋史瀛国公记景炎二年帝舟入海至仙女澳风飓舟

   败几溺又马南宝起兵井澳即此高城山在香山县西南六十里层峦叠岫周𮞉如城郭

   黄杨山在香山县西南七十里幽深峻极其阳有烽堠又十里曰荔枝山多荔枝三𫁘

   山在香山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元末海寇刘进据焉明洪武初平

   之有田三百馀顷皆极膏腴后奸民复通番为乱二十六年指挥花茂歼其魁悉迁其馀党禁民不

   得耕种其东为乌沙海成化中番舶自乌沙海侵扰因岁令官军驻守其西为浪白澳象角

   山在香山县西十里西北临海上有小石室俗呼佛子屋其南有石门山叠石山

   山县西十馀里石门之西石角嶙峋为县右障石岐山在香山县西北一里遥与莲峯相对

   土燥多石又县北一里有插笏山一名獭窟山濒海小榄山在香山县西北七十里小榄村

   又名凤山峯峦秀峙其西有大榄山在大榄村又名飞驼山山势蜿蜒左为落霞峯下有开元梅花

   浮虚山在香山县北七十里海中随波上下若浮虚然因名山海经南海有浮石之山

   疑即此宋邓光荐浮虚山记略番禺以南海浩无际岛屿洲潭不可胜纪未至香山半程许曰浮虚

   山山虎踞而凤翥钟悬而磬折苍然烟波之上四望无不通方空澄两霁一览千里来航去舶櫂歌

   相闻及微风鼓浪喷薄冥送咫尺若不可到古镇山在香山县北八十里西接新会县界

   又北有百富山在梅洲村东洲山在香山县东北七十里突入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又

   北曰壶头山与东莞接界云秀山在三水县东五里一名象冈又东二里为石顶峰有古烟

   墩为县治水口崑都山在三水县东南三里上有斥堆即古三水镇金洲山

   水县南四十里西江中流水中突起周二百馀丈高五十馀丈旧名金洲冈又名金钟冈下有婆角

   汉东南岸为澳陵冈龙坡山在三水县北三十五里一名花山其东为大望山又东有九十

   九冈皆在芦包水北大潭山在三水县北四十里石壁数仭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

   古曰天生塘方广二亩许居民引以灌溉金帽山在三水县东北一里旧名金帽岭俗呼为

   城隍岭全体皆石上有连珠峯为县镇山下有石塘文径山在新寕县东八里四面环峙又

   县东三十里有石鼓山上有石击之作鼓声百峯山在新寕县东四十里与新会之鼔兜

   山相接峯峦百计蛮獠所出没也下有板潭铜鼔山在新寕县东南一百里层峦叠嶂俯

   瞰大洋风涛触石声如铜鼓下为铜鼓海甘蔗山在新寕县南八十里高五百五十丈 临

   广海西接大隆山上有草味如甘蔗故名上川山在新寕县南寰宇记新会县南海中有穿

   𬓛带甚远又曰上川洲下川洲俱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洲带山湾浦极广明统志上川

   山下川山俱在新会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海中二山皆产香蜡竹藤之属而上川为优居民以贾海

   为业洪武四年海寇锺福泉等挟倭船寇下川官兵追讨至阳江平之于是徙二山居民入内地山

   遂荒废宏治中割属新寕县志在县南一百五十里相近有大金小金二岛又西为下川山又西有

   𣾘洲岛皆在海中大隆山在新寕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高六百丈周二十里径路深阻中

   有猺紫霞山在新寕县西七里下临紫霞海一名西华山又西二里有丫髻山山有奇

   石石上有小池不竭三台山在新寕县北一里三峯耸秀为县主山西为宝鸭山斗山

   在新寕县北三十里孤峯圆洁如斗居民环绕名为斗洞石人山在新寕县东北三里山巅

   有石卓立如人又名石化山中有猺寨浔洋山在新寕县东北四十里峯峦高耸俯瞰浔

   江左曰仙女峯上有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绿壁而下光溅如珠峡山在清远县东一名观

   亭山水经注溱水又西南经中𪧐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岸壁竦时水洊至鼔

   怒沸腾元和志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县昔取峡为名寰宇记引谭子和

   海峤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峡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曰中宿峡舆地纪胜峡山在县

   东三十里崇山峻峙如孹太华中通江流广庆寺居峡山之中有殿甚古梁武时物也旧传黄帝二

   庶子善音律南采阮俞之竹为黄钟之管隐于此山祠在东庑有金芝岩在山北顶上唐开元中得

   灵芝于此旧志峡山在城东北三十里两山对峙长十里许茅君内传以为第十九福地右有和光

   洞一名归猿洞黄旗山在清远县南三十里形如屏障与凤岭对峙又马头山在县南六十

   𮞉岐山在清远县西南八十里逶迤环抱𮞉顾县治威整山在清远县西南

   一百里其形森耸望之俨然故名秦山在清远县西舆地纪胜秦水源出清远县秦山县志

   谓之秦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溱水出焉俗呼为秦王山大罗山在清远县西北一百四十

   里相连者曰小罗山脉皆自阳山来西接广寕路通怀集SKchar2獞杂居其闲花尖山在清远县

   北十六里奇峯峻拔上多花木帽山在清远县北六十里形圆如帽有两峯俗曰大帽小帽

    黄木山 在新安县东三十里一名 笔架山三峯秀矗左有蟾蜍石乡人 于此祷祀梧 桐

    山在新安县东六十里有大小二山延亘六十里多梧桐异草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山腰有盐田

    径大石结砌亘十馀里名曰亭子步下有赤水洞其北有白面石岩深广如厦外有甘泉大帽

    山 在新安县东南二十里脉自梧桐山来延袤百里旁附群山皆其分支官富山 

    安 县东南七十里又东十里有马鞍 山脉皆出自大帽屏蔽东洋九 顿山在新安县东南

    一百里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顶则平旷自县至大鹏所必由之路相近有葵涌山多生水葵

    大鹏山 在新安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脉自罗浮来状如鹏举一名七娘山其前又有老大

    鹏山在海中又东有陶娘山去县一百三十里接归善县界抱拱如城内容艨艟数十艛今叠石塞

    杯渡山在新安县南舆地纪胜世传有杯渡禅师渡海来居东莞旧志山在县南二百

    八十里即屯门山也枕近大 海远望黄木 湾正相对唐韩愈诗乘潮簸扶胥近 岸指一发屯 门虽云

   高上映波浪没即此南汉大宝十二年封为瑞应山今有瑞应岩虎跑井县志在县南二十里相距

   四十步又有灵渡山势绝高峻与杯渡山相等挂角山在新安县南三十里两峯尖起如角

   曰大挂小挂一名牛潭山大奚山在新安县南一名大渔山舆地纪胜在东莞县海中有三

   十六屿居民以鱼盐为生庆元三年提举徐安国捕盐海滨卤民相集拒捕知广州钱之望讨平之

   因墟其地差水军三百人往戍宋季始罢旧志大奚山在新安县南百馀里周二百馀里为急水佛

   堂二门之障又有老万山在大奚西南大洋中其周广过于大奚林木森郁明初有姓万者居此故

   梅蔚山在新安县西南一百里林木丛生前䕶县治后障东洋宋景炎二年帝南狩至

   此有石殿遗址大钟山在新安县西北四十里其南为凤凰岩巨石嵯峨广数丈洞彻若堂

   室相传昔有凤凰栖其内茅山在新安县西北五十里两峯峭拔曰大茅小茅阳台山

   在新安县东北三十里横亘五十里山顶平衍形若几案有龙潭下有乌石岩其南支有董公岭去

   县十柑坑山在新安县东北四十里高百丈延亘四十里多产赤竹SKchar2人居之又太平

   嶂在县东北六十里与柑坑山夹水相望接东莞县界宝山在新安县东北元和志在东莞

   县东北五十里舆地纪胜旧以山有宝置场烹银名石瓮场今山中银滓犹存旧志在县东北八十

   卢山在新安县东北一名百花林寰宇记引裴渊广州记云东莞县有卢山其侧有杨海

   山桃只得于山中饱食不得取下取则辄迷路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馀里其山绝险形如虎头上有

   潭潭旁仅通线路山内有田可耕常为寇盗所据昔于山前置寨今废参里山在新安县

   东北寰宇记在宝安县东北九十里南越志云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故改其里曰

   参里旧东莞志山在县东南水路二百里羊凹山在新安县东北九十里接东莞县界有仙

   歌岩口甚小而腹空洞可容数百人丫髻山在花县西南三十二里狮岭司西上有雩坛旱

   祷辄瑞云山在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隆兴古寺旁有潭曰钟潭狮子山

   县西南五十里中洞山在花县西南六十五里独秀山在花县西五十里卓峙平

   畴崭然耸翠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障亘数百里东接从化北通清远 本朝置县因以为

   金鹅岭在番禺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飞雁岭山势峻险中藏群峯下枕茭塘铜岭

   在东莞县东十五里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于此凤凰岭在从化县

   东四十里其阴有金井泉又东十里曰猿啼岭岭多猿狖又东曰九珠岭九峯相连左右多青石下

   有大瓮小瓮二潭豸角岭在从化县南五里两溪汇成其下为县水口又县南三十里为

   狮子岭上有石堂岩相近有西岭多赤石可为柱础上有池不竭东岭在从化县北六十里

   其山四围旋绕仅一石径可通人行谓之木鹅径高峯密林上蔽天日凡半日许乃得平处自此入

   为流溪之地又县北一百里有插花岭岧嶤卓出俯视群山油柑岭在龙门县南二十里

   高八十丈延亘十馀里増城往来要路望云岭在龙门县南三十里上多草木西林水经

   石鼓岭在龙门县南六十里秀拔参天山腰有石鼓践之有声亦名仙女石圣磜

   岭在龙门县南八十里上多乔木中有石磜流水九曲注为飞泉百十丈下有深潭天柱

   岭在龙门县南一百里相近有岑曙岭中有栖云会仙二洞飞泉可以流觞焦石岭

   城县东五里高三百丈盘踞十馀里多崇岩怪石又三里有飞泉洞水从石罅中出萦𮞉百折又七

   里有凤凰冈又十里有欧阳岭接罗浮山麓大墩岭在增城县西南八十里下有甘泉洞

   龙蟠岭在新会县北五十里金紫岭在香山县东北十里天霁则云霞辉映色若金

   紫上有石泉横石岭在三水县西南五里其南为将军岭有臣石出泉入江卢岭

   在三水县西北四十里鸭浦水南接四会县界又罗伞岭在县北华山之西顶上广平登之可盼白

   云罗浮飞来诸峯有瀑布飞流不绝孔公岭在新寕县西二十里标幡岭在清远县

   东舆地纪胜在峡山南顶上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遣将讨之梦神人谓曰见幡即回及贼平回

   师果见挂二幡禺山顶乃知山神之助王子岭在清远县东南四十里一名云腾岭两峯

   并耸顶有石池龙跃岭在新安县东南五十里又十里有双鱼岭二山相对临水唐帽

   岭旧名纱帽岭在花县东南一里石岩塘岭在花县西南一里象岭在花县西

   十五里其形如象大小不一百丈岭在花县北四里许山石嶙峋其高千仞为县治屏扆

   莲花峯舆地纪胜在东莞县东北四里金紫峯在增城县西南八十里多奇花异卉

   鹧鸪峯在增城县西北七十里接从化县界二峯高百馀丈一峯高九十馀丈名大小鹧鸪

   又名双凤山白泡水出焉玉怀峯在新寕县南二十里下有温泉浔冈在南海县西二

   十九里数十峯相连形如巨屏赤石冈在番禺县东南十五里高十馀丈上有浮图俗名赤

   冈塔南越志云其色若丹占气者谓其下有金扶南国人欲以金郁市之刺史𮧯明谓南州之镇不

   冠冈在番禺县东南四十里一名烟管冈高百馀丈又东有相对冈两冈对峙大江中流

  又海心冈在县东南茭塘屹立海中相距十馀丈有一小冈并峙人称为南亭北亭戙旗冈

  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波罗庙东下临波罗江高可五六丈全体皆石白鹿冈在番禺县

  南三十五里一名青螺嶂高五百丈下为沙湾水天井冈寰宇记在番禺县北四里南越

  志云冈下有越王井深百馀尺云是越佗所凿诸井盐卤惟此独甘昔有人误堕酒杯于此井遂流

  出石门古诗云石门通越井今则井塞犹有井形其下有庙甚灵土人谓之北庙舆地纪胜引郡国

  志云县有歌舞冈尉佗三月三日登高处又越王井在越冈半刘汉呼为玉龙泉县志越香山折而

  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井冈井九窍亦名九眼井螺冈在从化县南五十里临溪山如螺形

  隔溪即李石岐驿七星冈在龙门县城内七冈珠联不断大小累累如七星鐡冈

  在龙门县西北七十里接从化县界人迹罕到眀嘉靖后尝开鐡冶致不轨啸聚 本朝顺治十八

  年复然因永禁其北有高明峒望州冈在増城县西南七十里嵸嶐横亘官道出其左

  凤冈在三水县城内县治即龙冈县学即凤冈也魁冈在三水县东南一里形如圆珠

  旧名龟冈下有鹿洞水出县东六里鹿洞中流经冈下入江白塔冈在三水县西南一里

  连珠冈在新寕县东南三山连峙累如贯珠一在城内览冈在清远县北三十里

  月岩在东莞县西南五十里亭头海滨有石井不竭仙石岩在龙门县东十五里一名

  神仙岩怪石嵳峩下有空洞隙光透入石磴天成可坐百人旁通一孔可容一人相近有屏风石屹

  立平原为一方屏障又县东三十里有和尚岩有石庵可容五十人景星岩在増城县北五

  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峯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乌石岩在花县西南六十五里望

  之如墨外实中虚巅有仙人圹蓼溪嶂在龙门县南三十里高百仞周三十里上为招贤峯

  有卧鹿池方二丈冬夏不竭又县南百里有仙歌嶂高百丈周十二里牛牿嶂在増城县

  北八十里高耸千丈周数十里为县治后屏大路峡在三水县西南十里两山相峙江流

   其中为府西捍门稍上有鳖鱼滩涨潦甚急舟行戒焉临汉峡在清远县西北五十里两

   崖壁立延袤九十里穗石洞在南海县仙山阳相传石为仙人乘羊所化裴渊广州记战园

   高固相楚时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茎六出遣穗于州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至今犹在

   平陵洞在龙门县东九十里接博罗河源长寕诸县界黄金洞在新安县西三都多

   黄石其山为药勒衬有汤泉盘古洞在花县东北万山中林木阴翳燕石在増城县

   西南六十里驿道旁高丈馀方五百步其下空洞可坐数十人亦名石室茂平石舆地纪胜

   在増城县东北七里水从石山来湍流入渠奔注潭中渠生九节菖蒲有葛仙溪石碾

   南濒海自惠州府归善县西至新安县又西北至东莞县西南六十里名三门海中有三洲海潮自

   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因名又西至番禺县东南元和志广州东八十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

   浩淼无际乂西南至香山县南九十里又西少南至新会县南百里曰厓门海县志两山高峙其口

   如门外达乌猪大洋又西至新寕县旧志新寕县西南二百里为寨门海番舶往来之冲迤东至下

   川山南曰大牌海又东至上川山右曰小金门海诸夷入贡遇逆风则从此进又至上川山左曰大

   金门海迤北为铜鼓海又东北即厓门海海道考广州舶船往诸番者出虎头门始入大洋分东西

   二路东洋差近西洋差远宋于中路置巡海水师营垒今为东莞县南头城海防考海环广南界滨

   海诸郡而广州居其中其备屯门鸡栖佛堂门冷水角老万山虎头门等澳而南头城在虎门之东

   尤为省会门户又西则峡门望门大小横琴山零丁洋仙女澳九𫁘山九星洋诸处而浪白澳在香

   山澳之南为番舶等候接济之所又西为厓门寨门海万斛山𥐻州诸处而望峒澳在厓门之西为

   番舶停留避风之所此海滨戍守之地也明黄佐南海图经云从广城东道八十里出古斗村南又

   东南二百里抵东莞南海䘙又南六十里出虎头门又南一百五十里抵南头城下海可抵瓯越西

   道七十里出上弓湾见西海壖又西南二百里抵新会县出城八十里为厓门又南七十里广海卫

     扼 其 要 冲 南 海 居东 南 委 输 之 极为 万 水 所 宗 故出 虎 头 甲 子 二 门则 东 西 二 洋 随舶 所 之 东 可 以

     至 倭 国 西 可以 通西 蕃此 海 中 往 来之 道也熊      海 在 新会县 南 二 十 馀里 东通江 门 西 通 青

     瞻 洋 南阻 厓 山鱓  鱑⿰氵历 -- 𤁋在香 山县 西 九 十 里 自 新 会县江 门分 流 南 出 又 南 入 海

     虚 海 在 香 山 县北 七 十 里 亦曰 横 江自 新 会 县 江门 分 流 东出 经 大 黄 圃小 黄 圃曰 倒 流 海 又

     东 南 经 浮 虚 山曰 浮 虚海 又 东曰 分 流海 至 东 洲门 入 大 海 又 有石 岐 海在 县 西北 上 流自 港 口 接

     分 流 海 南 流 为 第一角 海抵 大洋 又象角 头 海 在县 西 二 十 里 西 接浔湟 ⿰氵历 -- 𤁋北 连大 榄东南 通 第 一

      西 江 古 郁水 也 自 肇庆 府 高 要县流 入径 三 水县 南又 南 径 南海 县 西 南又南 径新 会 县

     西南 又 南 入 海旧志 郁水 西支 自 南海 九 江堡南流至 顺 德 县 仰船冈 下为 仰船 海 东分 为 狮岭海

     又南 至 福岸 堡 西曰三 ⿰氵历 -- 𤁋 沙分 为 三 支 西 支 入 新会江 门 海又 东 合熊海 又 南入 厓 门 海 又 自 江 门

     分 支东 出 为 小 梁海 又东 为天门 海又 东 为横 江又 东入 香 山 海 中支 为渡 江海南 入香 山 海东 支

   过福岸为福海又东南过马寕为马寕海又东为木头海又东至昌教合横流海其狮岭海自仰船

   冈南分为第七𣽸又东北过狮子岭上接三漕下通锦鲤为三合海其第七𣽸东南过光华为沙背

   海又南至昌教为洪𪷟海合横流海自光华分支东出为九曲海又东合锦鲤海自狮子岭北分支

   西北出经龙山者曰龙江入西樵海其郁水东支自南海县西樵流入经葛岸为河彭海又东南至

   黄连分二支其南支为三漕海东南至违简为锦鲤海又南过昌教为横流海西通木头海东则青

   步海入香山海又自黄连南东出为鲚鱼海南过江村为北茤海又南为金斗海又东南为北潮海

   东入香山海又鲚鱼海自江村分支东过伦教分为二东曰桂畔海经顺德县东太平山外西曰碧

   鉴海转而南为铁船海环顺德县南出神步太平之间会于老鸦冈为三江⿰氵历 -- 𤁋又东南入香山海其

   黄连北支东过都粘南为叠石海又东入香山海又西樵东一支至平步分为二南支过䳱洲北为

   庚流海东过都粘为鱼塘海南入叠石海庚流海别至鹭洲南为钩沙海通三漕海平步北支东流

     又分 为三南 支 入庚 流 海 中 支至甘溪又 分 为二其南 会鱼塘 海 其北 入 番 禺 海北支至甘 溪 北又

     分为二其南会龙 津其北 绕西 淋山由 五 斗口 至广州为龙湾海凡 粤东之 俗水 道宽大 者 类穪 为

     牂 牁江 亦郁水东支自三 水县 南流经南 海 县东入番禺县界又 东南 入海史记 南 越

     尉佗 传元 鼎五年使驰义侯因巴蜀罪 人发夜郎兵下 牂牁 江咸会番禺正义曰江出南 徼外东通

     四 会至 番禺入 海 水经 注泿水至番禺县西 分为二 其一 即郁川 东 别径 番禺汉书所谓浮牂 牁同

     会 番 禺盖乘斯 水而入越 也南 汉县志郁 水环城西 南 而东注其 城西十里 为金 利江又西 十里曰

     白 石江又 西 十 里曰鲁冈江 又 西十 六 里 曰 流潮江 皆西江 一 水 而异名者也 又 自三 水 分 流 东南

     为 黄 鼎 大江其 西 为西 江又 分为 官 洲江又西 南二 里 为 盐步江 又 南二 里曰 清石 江 皆出西淋 北

     至 县西 南 二十 里曰 大 通港通城南 江 又自 西淋折 而西 十 里曰 三山 江 又西南十里 至 魁冈 堡曰

     澜 石 江 又 五里 至佛山曰分水头江皆 东 出五 斗口 至 虎 头 门入 海番禺县志牂牁江一 名 珠江 即

    西北二江下流也东过⿰氵历 -- 𤁋𣽸堡北谓之东冲又东合蚬江至县东南八十里南海庙前与东江会亦

    谓之三江口又南六十里至虎头门入海东江即古泿水一名龙江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自

    惠州府博罗县西流经东莞增城二县界入番禺县至县东南之南江头与西北二江合是为波罗

    江水经注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南又至博罗寰宇记引广州山水记云有白路水石

    庚水胥水三水上謜出龙川流经增城入海即此增江通典増城县有增江寰宇记有塘江

    水源出流坑山阔一百二十九丈县志在城东一里源出龙门县铁冈高明二峒经白沙南下入县

    界三江口合杨梅澄溪二水经县东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岭之口折而南至新溪分二派一支西折

    流二十里曰散塘洲又三四里经石滩派分而东南绕碧江村曰碧江又南至黄浦入东江一支自

    新溪东南下曰牛潭水又东南绕红花地出口入东江北江即古洭溱浈诸水汇流也自韶

    州府英德县合流入清远县又南流入三水县西南入西江三水县志北江自清远𮞉岐流入亦名

   胥江受鸭浦水又南分支为芦包水稍南为南津水口又南历榄江棉水过河清滩至县西南合西

   恩平江一名蚬江水又名长沙河在新寕县北四十里自肇庆府开平县流入与新会

   县接界新会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自开平县蚬冈沿长沙而东受曹幕梁金诸水经浔阳至牛肚

   湾汇于厓门汪洋百馀里其涯有青胆石亦曰青胆洋政宾江在清远县西北六十里源

   出大罗山流经临汉峡又南入浈泥涌河在新寕县东南源出百峯山西南至广海䘙烽

   火角入海紫霞河一名紫霞海在新寕县西源出百峯山顺流为龙头河南门河与肇庆

   开平县之长沙河合府志紫霞海在新寕县西七里又十七里曰那平海又西北二十里曰法竹海

   又有白庙河亦在县西接源龙头河沙河在新安县北源出阳台山西流三十馀里入海

   湾水在番禺县西南五十里由牂牁江分流自南海五斗口流入东经沙湾司南又东经浮练

   山砺山南合波罗江入海又一支自县西南分流曰白蚬江东流迳万松山南至东冲入大江

   水舆地纪胜在番禺县东北八十里从高流下巨石冲激如凤舞之状故名到涌水

   莞县东南县志有癸水源出县北一里壬峯南流汇县东众水出德生桥横过县治前谓之县港又

   有西支水源自道家山来合之迤逦经德安桥而西入海方言呼港曰涌即古所谓到港也

   江水在从化县东南五里有三源一出中心山一出县东五十里之概洞合流又一出龙门县

   之蓝粪山流五十里至白茫潭又五十里与上二水合又十馀里至豸角岭入流溪水皆清浅不通

   舟楫又有石榴花带水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石榴山下山多野石榴花时夹水相映故名

   塘水在从化县西三里风门山下有二源一出县西北新开峒流经龙潭一出小坑俱三十里

   会于石磕又五里至风门山下又南绕豸角岭下入流溪西林水在龙门县西一名九林水

   源出鐡冈东南流至县西四十里与土湖水合又东至县西五里鸬鹚石与高眀水合又东南至园

   头与白沙水合又南至渴头与路溪水合又南至蓼湖与墨湖水合又南至高湖与西溪水合又南

   至长滩与高沙水合又南至香溪与蓝𣽸水合又南至犂壁与鳌溪水合又西南至龙虎滩与永清

   水合入增城县界即増江之上源也又高明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从化县界流溪山白沙水在

   县东五里源岀虎狮山路溪水在县东北源出铁坑山墨湖水在县南三十里源出陈峒高沙水在

   县南六十里源出瓮泉蓝𣽸水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黄沙峒鳌溪水在县东南百里源出博罗县界

   永清水在县南百里源出蓝粪山俱流入西林水庙潭水在増城县北源出灵山东流至

   三江口入江又九曲水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出榄溪百花林水在县治西源出县西北境绥福水

   在县西源出绥福都何径诸山俱流入江紫水在新会县西五里源出龙山下过分水冈出妙

   宗桥入熊海县志水本清宋皇祐间忽变为紫者旬日故名宫花水在香山县东三十里

   源出长江山北流合神涌入海梅花水在香山县南五十里源出夀星塘合乌岩香炉白银

   等水西为横坑水入北台海又白银水在县东南八十里西北合梅花水大潮水在三水县

   东源出县东北大潮窦西南流至鲁村窦入西江芦包水在三水县北四十里源自浈水

   顺流入胥江内分一小河流为芦包水春溢冬涸鸭浦水在三水县北四十六里一名鸭

   埠水源出四会县万山中夏冷冬温东南流入北江曰鸭浦水口又绥江支流亦自四会流入至县

   西北入西江曰南津水口半塘水在新寕县南四十里源出县西北冯村坑南流入海水大

   而深险府志一名半塘海又南四十五里曰亚州海又南四十里曰矬洞海又南八十五里即大牌

   洭水在清远县东自韶州府英德县合溱浈二水流入县界又西南入三水县合北江汉

   书地理志中宿县有洭浦官水经注溱水西南经中宿县会一里水又西南经中宿南又南注于郁

   舆地纪胜真水在县东七十里流经县前至上海村与四会县分界清远县志浈水宋时谓之真水

   在县东南五里流经观峡又西南流至县西南八十里有黄巢矶相传黄巢尝覆舟于此 按洭溙

   浈虽本三水然至英德县已皆合流故三名皆可通穪其实即一水也潖水在清远县东南

    源出观音山西流至潖江口入浈又黄峒水在县北源出小罗山连水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王子

    岭俱流入浈燕水在清远县南五十 里源出番禺县黄山北流径县南又 西流入浈又秦水

    在县西源出县界秦山下南流四十里入官湖合真江廉水一名山塘水在清远县西四十

    里源出重山趾 西流入浈舆地纪胜水侧有人姓廉居此因名又 有飞水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大

    岐峡南流入浈又沙河水在县北后冈村西流与飞水合巴由水在 花县西南五 十里自三

    水县芦包水口流入至巴由都与横潭水合又南至石门入西江横潭水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

    县南正经诸溪西南流径狮岭司南入巴由水沈夜湖寰宇记引南越志云番禺县北有三

    湖一曰沈夜二曰蒪湖三曰芝兰父老云沈夜者本层山连岫吕嘉之末一夕而沈故名县志三湖

    今惟有芝兰在席帽山下馀皆堙女湖舆地纪胜在东莞县东一百馀里湖中多支机石故

    名又双女 湖在县东南七 十里汤 湖在新会县西南一百十里长溪中流一带其热如汤上下

   之流皆冷天井湖在香山县东南自南山竹㵎泻出深二丈许旱祷辄应甘溪

   番禺县有菖蒲㵎寰宇记菖蒲涧一名甘溪南越志云交州刺史陆允之所开也每旦辄倾州连汲

   以充日用咸平中有姚成甫遇一丈夫谓曰此涧菖蒲安期生所饵可以忘老舆地纪胜甘溪在广

   州东北五里番禺杂记云晋陆使君以海水味咸导甘溪以给民唐会昌中节度使卢公复加疏导

   南汉凿山取泉以广之名甘泉引入苑中有泛杯渠濯足亭又有东溪在州东即甘溪下流夹流皆

   刺桐旁有坦途郡人踏青之地又有越溪在州东北三里自州东北流下又东与东溪合入于海通

   志蒲涧在县东北聚龙冈北六里东有滴水岩廉泉出焉汇为流杯池沿㵎曲折而南为行文溪流

   入金钟塘注于粤秀山麓其左为菊湖其右为越溪东北与东溪会注于江白管溪

   禺县东北寰宇记引广州记云有白管溪当川中沸涌如猛火煎油声县志去县三十里即龙昭堡

   溪水也平川中涌出周围丈馀流溪在从化县东县志源出五指山南流数十里为黄龙

   五十里曰惊滩水中有石多触行舟又六十里曰草石径两岸怪石相距水激怒流又四十里经县

   前又二百里乃至省城沙溪在从化县南五十里源出青幽山西流五十里经太平场入流

   文溪在新会县东源出圭峯诸山自北关入城出东关达于熊海石溪在香山县

   东一百五十里源出凤凰山牛潭元和志在增城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其潭深洞无极北

   岸有石周三丈许尝有渔人见金牛自水而出盘于石上锣鼔潭在新会县西南五十里水

   石冲激声如锣鼓西南潭在三水县东十八里江水所汇也商船多泊于此其南有老沙

   洲一名动星洲雷潭在新寕县西一里金锁潭在清远县东三十里相传泰时昆仑

   贡犀牛带金锁走入潭中因名钟潭在新安县隆兴寺傍古传废寺佛像委潭内其钟飞入覆

   之土人善水者往往见其钟纽欲决水取之辄遇风雨而止七娘滩在新安县东北七都

   石蹲水中如列星石罅仅容一舟水势冲激舟行过此甚危盖即归善银瓶山水也西澳

   南濠在南海县城内宋景德中经略使高绅所开城中旧有六脉渠皆汇流于此嘉定三年陈岘又

   于东西雁翅城濠口筑两闸以防溢涸绍定中方大琮甃为重闸以通舟楫明初展筑城垣于濠南

   改甃水闸广仅六尺许皆用铁石为柱以阻内外不复通舟又东澳一名清水濠在旧子城东穴城

   而违于海又东濠在府城东明洪武三年开西濠在城西洪武初因旧址修浚时东南二濠与西濠

   分流入江嘉靖五年引东南二濠皆汇于西濠至城西入江拾翠洲在南海县西南三十

   里古有津亭唐隆龟蒙诗候吏多来拾翠洲是也眀建华节亭于此药洲在番禺县城内之九

   曜坊南汉刘䶮所凿长百馀丈中有九曜石宋初为西园建亭台其上为游览之所琵琶洲

   舆地纪胜在番禺县东以形似名通志在县东南三十二里江中闽浙舟楫皆泊于此人烟繁盛

   荔枝洲在番禺县东寰宇记引南越志云东有荔枝洲洲上荔枝冬夏不凋舆地纪胜在县

   东四十五里周五十里刘氏创昌华苑于其上五代史南汉乾和二年遣洪昌祀襄帝陵于海曲至

   昌华宫即此又有浮练州在县东海中有白沙望之如练因名燠洲在番禺县南八十里海中

   上有蒸郁之气故名别情洲寰宇记在増城县东南江水之中四西悬绝古老相传于此洲

   上叙别故名县志在县南二十里增江下流今名雁塔洲方壶洲在增城县南新浅塘中碧

   水萦𭰁荔枝蓊郁四时云霞掩映宛若仙境其上旧名新村为黎荣祖所辟平洲在新安县

   东下沙村前洋海中长二三里珊瑚洲在新安县南寰宇记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

   海中捕鱼得珊瑚故名舆地纪胜在县南五十里龙穴洲在新安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东

   莞县南大海中有龙出没真闲春波澄霁尝有蜃气结为楼观城堞人物车马之状旧志在县西北

   四十里三门海中又有合兰洲与龙穴对峙两洲相比多生兰草故名曲水池在增城县

   东隔江五里岩窦涌泉流于盘石旋环九曲可以泛觞热池在香山县东南九十里水沸如

   汤虾蟹投之辄熟贪泉在南海县西北晋书元兴初吴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二十里地名

   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其水者易廉洁之性隐之酌饮而赋诗曰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元和

   志石门水一名贪泉岀县西三十里平地又寰宇记有沈香浦在县西北二十里石门之内昔吴隐

   之罢郡见其妻箧中有沈香一斤投之水后人因谓之沈香浦亦曰投香浦学士泉

   禺县北七里明天顺中学士黄练谪广州品其水为岭南第一因名温泉有二俱在龙门县界

   一在县南六十里一在县西十里瓮泉在龙门县南四十里有石如瓮者七大者径二丈小

   者径一丈上有泉水自石面涌出以入于瓮而潜流为溪其性甚激汤泉在增城县白水山佛

   迹岩东唐庚记佛迹院中有二泉其东汤泉其西雪泉也二泉相去数武而东泉𤍠甚殆不可触指

   以西泉解之然后调适可浴又从化清远二县俱有汤泉四井唐书地理志南海县山峻水深

   民不井汲都督刘巨麟始凿井四县志今城内有日井月井干眀井疑即其故址也鲍姑井

   在番禺县北越秀山之西明统志相传晋鲍靓女葛洪妻所汲处神仙井在新会城西十

   馀里两大山侧涧水流叠石间汇为池大小不一皆有高下层次中生天然石椀岩左𨻶中一水直

   注椀内夏寒冬煖椀傍有掌迹二帻迹二相传仙人白玉蟾过此踞地饮水头𫖯手按入石成痕不

   







                 恊修官许应藻恭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李鸿恭校

大清一统志

 广州府

 ︹古迹︺番禺故城今南海县治秦置史记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欲起兵会病召龙川令赵

  佗谓曰番禺负山险阻可以为国遂使佗行尉事汉初佗遂称王汉书地理志南海郡治番禺县尉

  佗都水经注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

  尉佗旧治处曰以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安集隋

  书地理志开皇十年改番禺为南海唐仍为广州治元和志州城步骘所筑有番禺城在今县西南

  二里寰宇记引续南越志云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人呼为五羊城其城周

  十里尉佗筑步骘修之晚为黄巢所焚通志府城自唐末焚毁天祐末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

  平禺山以益之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瓘增筑子城周五里熙寕三年经略使吕居𥳑得郡治东古

   城遗址筑之是为东城西与子城东门相接合子城为一四年经略使方滋修三城以御寇嘉定三

   年经略使陈岘以城南阛阓稠密无所捍蔽乃增筑两翅以卫居民谓之雁翅城端平二年经略使

   铉重修元至元十五年毁天下城隍惟广州子城及翅城独得不毁增城故城

   城县东北元和志县西南至广州一百八十里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増城县九域志县在州

   东一百二十里通志汉故县在今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今县东北十里九冈村后又移今治

   盆允故城在新会县北刘宋时置为新会太守治宋书州郡志新会郡永初元年治盆允

   县是也隋书地理志新会县旧置新会郡平陈后郡废并盆允等县入焉置封州开皇十二年改曰

   允州后又改曰冈州大业初州废属南海郡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复置冈州天宝初改曰义寕

   郡乾元初复曰冈州治新会县旧治盆允城贞观十三年改置于今治元和志新会县本汉四会县

   地隋开皇十年置东北至广州三百里寰宇记新会县东北至广州水路二百三十里无陆路开元

   二十三年废冈州遂移县于废州城前临大海后枕群山即今治也县志盆允故城在今县北二十

   里又有义寕坊在县东三十步盖以故义寕郡得名东莞故城在新安县东宋书州郡志

   东官郡故司盐都尉晋咸和六年置治宝安县元和志本汉博罗县地晋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

   皇十年郡废属广州唐至德二载改曰东莞取旧郡名也九域志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有

   东莞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盖改置县于北境而以故址置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明洪武中复分东莞置东莞守御千户所筑城在县南

   之十都海滨一名南头城旧东莞志东莞故郡即东莞场又有故县在场之北城子冈坡势如城即

   今东莞千户所万历元年始于东莞所置县曰新安县志城子冈在今县东门外从化故

   城在花县西南汉番禺县地明宏治元年番禺蛮贼谭观福张洪祐作乱副使陶鲁讨平之二年

   有司奏请置县于番禺县杨武都横潭村赐名曰从化领二都三十里五年十八山寇姚观祖等复

   啸聚陶鲁复讨平之议以横潭僻在一隅与盗区相远不能控制乃徙从化县治于流溪马场而废

   其故地为狮岭巡司仍归番禺万历间设苏峒白泥两营防镇其地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抚李

   士祯疏言广省番禺南海三水清远英德从化等县错壤交界之所延亘五百馀里有花山去府不

   满百里山之西北南三面又为官民商贾孔道须设县治二十四年给事中王又旦又疏言之

    诏可因分番禺之乌泥紫泥擢桂李溪陂何岭五堡南海之桃子华安苏山骆四堡置县治于平

   岭之阳是为花县咸寕废县在南海县西北寰宇记南汉时析南海县为常康咸寕二

   县及永丰重合二场开宝六年皆并入南海按广州记云二县皆梁贞明四年置者误熙安

   废县在番禺县东宋文帝置属南海郡宋书符瑞元嘉四年甘露降南海熙安即此齐因之

   怀化废县在番禺县东南晋安帝置属南海郡宋齐因之后废水经注云郁川东南

   至怀化县入海是也绥寕废县在增城县西南宋书州郡志南海郡领绥寕县文帝立齐

   因之后废县志今为绥寕乡在县西南四十里新夷废县在新会县西三国吴置平夷县

  属南海郡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夷宋改属新会郡开皇十年废入义寕唐初复置宋开宝五年

  入新会六年复置熙寕五年省为镇入新州新兴元祐元年复为县绍圣元年复省为镇后复为

  县隶广州南渡后废县志废县在今县西十五里封乐废县在新会县西北宋书州郡

  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妇化民立封乐县属新会郡隋大业初并入新会唐武德四年

  复析新会置封平封乐二县贞观后废宋元废县在新会县境宋书州郡志元嘉九年

  割南海新会新寕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二十七年改宋安曰宋元为新

  会郡治齐以后废中宿废县在清远县西北汉置属南海郡三园吴改属始兴郡水经

  注溱水经中宿县南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疑汉末尝废入四会吴复置也元和志清远县南至广

  州二百四十里本汉中宿县地梁武帝于此置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清远县盖

  是时始废中宿改置清远寰宇记县在州西北水路二百三十里县志清远故城在社稷坛前居民

  借此为䘙中𪧐故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池水乡政宾废县在清远县西北隋书地里志南

  海郡领政宾县唐书地理志武德六年省入清远县志今县西北池水乡有政宾江尚以故县为名

  或曰即故中宿县改置也威正废县在清远县西北隋书地理志清远郡旧领威正廉平

  恩洽浮䕶四县平陈并废县志有威整山在县西南故威正县盖在其侧陆贾城元和志在

  南海县西十四里贾之来也佗不即前贾故为城以待之卢循城在番禺县南元和志城在

  县南六里循既为宋高祖所破聚其馀党还至番禺高祖又遣孙季高沈田子力战大破之舆地纪

  胜卢循城在州南岸状如方壶县志南汉时以为廪(“㐭”换为“面”)人呼刘王廪(“㐭”换为“面”)循子孙留居之为卢亭蜑户

  龙潭城在顺德县西五十里元末土酋卢实善据此与何真角立筑土城以自固延袤千有

  馀丈眀正统末黄萧养复据此称王亦名千人聚五婆城在清远县东北横石司侧县志

  相传有五节妇共筑故名上龙门镇在龙门县城北本增城县地旧置长沙巡司明洪武

   四年改置上龙门巡司宏治九年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十一里置县以龙门镇为名初议

   治狮岭之埔以其地四面多山乃改建于七星冈即今治也香山镇在香山县境本东莞

   县地九域志东莞县有香山崖银场是也舆地纪胜在广州东南四百里元丰五年运判徐九思请

   建香山为县不果止设寨官一员绍兴三十二年东莞姚孝资复请置县时进士陈天觉复奏允割

   东莞置县又以番禺南海新会之地益之治文顺郷之釡冲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曰铁城

   水镇在三水县东南九域志高要县有三水镇县志明嘉靖五年割南海之三江西南胥江三

   都高要之小洲镇南平田五顶清塘龙池长岐利琼白上白下十都置县治于白塔村之龙凤冈取

   古三水镇为名旧志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合流而达省城为一水故名三水大良堡

   今顺德县治本南海县地明正统十四年潘村贼黄萧养作乱自称东阳王景泰元年讨平之以地

   远民悍分南海之忠义光华儒林季华四都益以新会之华萼都地置县治于大良堡即今治也

  德行都即新寕县治县志本新会县地元末诸SKchar2负固屡征不服明宏治十一年始讨平之

  巡抚邓廷瓒奏言新会西南等都负山阻海因割德行文章平康矬洞海晏潮居等六都地置县治

  于德行都之上坑蓢取晋宋故郡为名媚川都在新安县南舆地纪胜东莞县有媚川都

  南汉置凡隶三千人入海采珠开宝元年诏废之忠义乡在顺德县西北四十五里明初

  廖永忠兵至广州乡人关敏导其兵以攻土遒卢实善实善知之攻敏灭其家永忠奏闻名其乡曰

  忠义构亭表之白沙村在新会县东近江门明陈献章居此以为号邓公壝

  德县南二十五里宋末庐陵邓光荐避地入广卜居于此南汉废宫在南海县子城中五

  代史南汉世家刘氏有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诸宫凡数百不可胜记今尽湮废

  宋行宫有四一在新会县南水崖宋末张世杰奉帝昺至此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军屋

  三千馀闲宫后为慈元殿奉杨大后寻毁一在香山县南沙埇村本侍郎马南宝家端宗驻跸于此

  旧传端宗自闽入广行宫三十馀所此其一也一在新安县梅蔚山一在新安县官富场禁钟

  楼一名岭南第一楼在南海县坡山五仙祠前明洪武七年斗南楼在南海县子城

  上宋建中靖国中经略朱师复建海山楼在南海县东门外楼下即市舶亭宋嘉祐时经

  略魏炎建鉴空阁在南海县城上宋苏轼诗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镜挂空如水鉴写此山

  众妙堂在南海县元妙观内宋苏轼有众妙堂记十贤堂在南海县城内舆地

  纪胜元祐中经略张颉取前代贤牧滕修吴隐之王𬘭宋璟卢奂李尚隐李勉孔戣卢钧萧仿凡十

  人祀之其东南又有八贤堂淳熙中经略周自强取贤牧潘美向敏中余靖魏瓘邵煜陈世卿陈从

  易张颉立祠朝亭在南海县西十里戙船澳宋书泰始四年刘思道攻广州刺史羊希遣兵

  御之于朝亭即此后为西候津亭明时为送迎之所成化中都御史韩雍扁曰华节或以此为即朝

  台者浴日亭在番禺县东南舆地纪胜在扶胥镇南海王庙之右小邱屹立亭冠其岭

  前瞰大海茫然无际通志在南海神庙前鸡鸣见日若凌倒景明平章廖永忠易名拱日菊坡

  亭在增城县凤凰山宋理宗御书菊坡二大字以赐崔与之因构此亭明万历闲修 木朝顺治

  中重建康熙四十年复建石屏台在南海县治西宋蒋之奇建下有池百馀步池中列石其

  状若屏舆地纪胜即南汉时玉液池也越王台在番禺县北舆地纪胜在州北悟性寺唐

  庚记云台北据山南临小溪横浦牂牁之水辐辏于其下通志在越秀山上朝台在番禺县

  东北水经注尉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𮞉环逶迤曲折朔望升

  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振履于焉逍遥元和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尉佗

  初遇陆贾处览秀台在东莞县治南道家山东麓越华馆在南海县西寰宇记

  朝台西三十里即圆冈尉佗傍江构越华馆以送陆贾杨子宅在番禺县南下渡头村汉

  议郎杨孚故宅尝植河南五鬛松于宅畔许浑诗河畔雪飞杨子宅即此孙蕡书屋

  德县西北八十里刘王花坞在南海县西舆地纪胜即刘氏华林园又名西御苑在郡

  西六里名泮塘有㭄梅菱莲之属府志刘氏又有芳华园芌春园皆在城北又望春园在城南二里

  许今已尽为民居惟花坞故址仅存花田在南海县西十里三角市平田弥望皆种素馨相传

  南汉宫人多葬此一名白田九域志番禺县有白田镇

 ︹关隘︺太平关在南海县西太平桥北明置清水濠关在番禺县东清水濠口明

  东关在从化县东二里又南关在县南二里龙溪关在新会县东花亭桥

  镜澳关在香山县东南濠镜山北三里明万历二年建设闸官守之以防澳夷五斗

  口巡司在南海县南平洲堡明景泰三年置嘉靖八年移治磨刀石又移佛山镇寻又改治

  平洲曰平洲巡司 本朝顺治七年仍改为五斗口巡司神安巡司在南海县西南盐步

  堡本名秘冲寨洪武三年江浦巡司在南海县西南龙江堡寨边村明洪武三年

   黄鼎巡司在南海县西黄鼎村明洪武三年三江巡司在南海县西侧水村

   明洪武三年置金利巡司在南海县西北十五里桃子堡明洪武三年鹿步巡

   司在番禺县东鹿步堡石门庄当惠州孔道明洪武三年茭塘巡司在番禺县东南

   四十里塘头村洪武三年沙湾巡司在番禺县南市桥乡明洪武三年置驻县南白

   沙堡 本朝康熙三年移驻慕德里巡司在番禺县西北河岭堡明洪武三年

   紫泥巡司在顺德县东南四十里紫泥堡明洪武三年马寕巡司在顺德县

   西南六十五里马寕村明洪武三年江村巡司在顺德县西三十八里江村堡明洪

   武三年置都寕巡司在顺德县北四十里都占堡明洪武三年置初治西淋堡后移此旧

   志县北二十五里为都寕砦宋祥兴末有南海人苏由义自崖山归奉赵氏后名旦者都于所居之

   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山北缺口巡司在东莞县西南四十里缺口村明洪武四年

  中堂巡司在东莞县西十五里麻涌村明洪武三年京山巡司在东莞县

  东北三十里京山村明洪武三年置于茶园砦三十九年移驻流溪巡司在从化县北五

  十里莲塘村明洪武三年置于石潭村 本朝顺治中移驻庙子角巡司在龙门县

  西南乾隆十九年置茅田巡司在增城县西北六十里明洪武四年潮连巡

  司在新会县东潮连村明洪武二年沙村巡司在新会县南长沙村明洪武三年

  牛肚湾巡司在新会县西八十里遵名都明洪武二年淇澳巡司

  山县东南淇澳堡乾隆三十四年黄梁都巡司在香山县西南黄梁村雍正十年

  香山巡司在香山县西北七十里小榄村明共武二年置大榄巡司在大榄村后徙置改

  名 本朝康熙元年裁寻复置小黄圃巡司在香山县北一百里小黄圃村明宏治九

  年置 本朝康熙元年裁寻复三水巡司在三水县南隔江三水口明洪武二年

  江巡司在三水县北五十里胥江街明洪武初置上川盐巡司在新寕县南

  本朝嘉庆二十二年裁海矬场大使改置潖江巡司在清远县东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

  𮞉岐巡司在清远县西南三十里太平市明洪武初置滨江巡司

  远县西北四十里沙河明洪武二年于政宾江 本朝嘉庆二十一年移驻官富巡司

  在新安县东南八十里古官富场明洪武三年置宋史景炎二年帝舟次于官富场即此福永

  巡司在新安县西北三十里福小村明洪武三年置固成寨巡司三十年移驻改名狮岭

  巡司在花县西南横潭街明洪武三年水西巡司在花县东北水西乡其地半属

  从化半属清远明崇祯末设守备于此寻废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置县并设巡司佛山镇

  在南海县西南四十里当入府孔道为县大镇佛山同知及都司驻此扶胥镇在番禺县

  东南三江口九域志县有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田白石扶胥七镇西南镇在三水县东十

   里南濒大江商贾凑集眀置巡司于此 本顺治十四年嘉庆十七年移县丞驻此良冈

   镇在三水县西南将军岭下嘉靖四十一年筑土城广州䘙在东莞县城内有前后左

   右四䘙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裁左后二䘙九年复设南海卫在东莞县治南

   明洪武十四年建广海䘙在新寕南一百四十里本新会县地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宏治

   中改属新寕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置营设游击防守乾隆元年设巡检嘉庆二十二年改置主簿

   清远䘙在清远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二年东莞所在东莞县治南明洪武二十七

   年建隶南海䘙 本朝康熙四年裁九年复设增城所在增城县治南明洪武二十七年

   新会所在新会县治东明洪武十七年 本朝康熙四年裁九年复设大鹏所

   在新安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岭南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面大海东至海岸一里县志城周三百

   二十五丈六尺门三环以濠 本朝顺治十三年设守备驻防康熙四年裁所九年复设雍正三年

   增设参将乾隆八年复设县丞驻此狮子营在番禺县东南砺山石子头前 本朝康熙三

   年筑城置墩磨刀海营在顺德县西北五十里北通南海西淋上游即荘步为江水之

   冲眀嘉靖初置又黄涌头营在县西北七十里据县上游当诸海之冲南扼三漕东控叠石

   石营在东莞县东六十里明初置又有樟木头石头潭二营皆山谷扼塞处那扶营

   在新寕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为肇庆府恩平县交界地方 本朝康熙元年设都司防守石龙

   汛在东莞县东北二十六里为惠潮往来冲要之地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设游击防守乾隆十

   九年移县丞驻此江门汛在新会县东十六里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县丞驻此

   门寨在东莞县西南五十里水寨也明初置后废万历十六年复 本朝设副将防守嘉庆十

   五年改设提督又武山寨在县南武山与虎门相应援白沙砦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白沙村近三门

   龙门寨在龙门县东眀初置巡司宏治中建县徙司治于县东黄沙⿰土㓜 -- 坳分立水西晶溪

   等十八寨于县境 本朝改诸寨为堡总立龙门寨以统之前山寨在香山县东南一百

   三十里滨海要地 本朝康熙三年筑土城乾隆八年置海防同知驻此嘉庆十四年并设游撃防

   石鼔寨在新寕县东三十里石鼓山上又石人寨在县东北石人山上皆猺寨

   头寨在新安县东南海口为一府门户本屯门镇故址唐书地理志广州有屯门镇天宝三年

   海贼吴令光作乱广州都督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即此宋时亦置营垒曰屯门寨明洪武三

   年并入固戍寨后改为南头寨设参将镇守九江堡在南海县西南一百十里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设守备防守干隆五十一年增设主簿驻此逢简堡在顺德县西四十四里东

   滨锦鲤海 本朝设兵驻防有上下桥市集商贾辐辏那骨堡在新寕县西南 本朝干

   隆二十一年设县丞三十一年移驻大澳石基村在番禺县东南九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

   七年设永靖营置游击防守坑头村在番禺县东南沙湾茭塘适中地方 本朝乾隆四

   十七年设永寕通判驻防于此新塘沙贝村在增城县西南 本乾隆十九年设主

   簿驻望厦村在香山县东南一百四十六里澳门地方夷人聚居为海洋扼要之区

   本朝乾隆八年移县丞驻此容奇乡在顺德县南十七里 本雍正十一年移县丞驻

   铁场在番禺县界九域志县有银炉鐡场又清远县有静定鐡场银场在东莞清

   远二县界九域志东莞县有桂角香山崖二银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清远县有大富银场锡场九域志新会县

   有千岁锡场清远县有钱纠铅场靖康盐场在东莞县西南九域志县有靖康大寕东

   莞三盐场县志靖康场在县西南六十里香山盐场在香山县东南一百里香山寨北县

   志地名濠潭明洪武初建今省海宴盐场在新寕县南九域志新会县有海宴博劳怀寕

   都斛矬洞金斗六盐场新寕县志海宴场在今县西南矬洞场在县南馀废东莞盐场

   在新安县东县志东莞场旧在县南门外即晋初司盐都尉治也今移城东旧设大使一员乾隆五

  十六年裁归德盐场在新安县西北九域志东莞县有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县志妇德

  场旧在县西北三十里福永司之北臣上村今寄治县西北四十里周家村黄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福永司之南

  海南场在大奚山今废五羊驿在番禺县南三里官渡头明洪武二年设 本朝乾隆二

  十年西南驿在三水县南门外西偏旧设驿丞 本朝乾隆六年安远驿

  在清远县治西明洪武五年置 本朝乾隆六年裁又官庄马驿在县东南九十里𮞉岐水驿在县

  西南横口矶水马驿在县东北皆明初置今并裁

 ︹津梁︹果桥在南海县南濠一名拱桥宋景德年建明洪武初设铁石闸始不通舟又花桥在城

  内东西北三渠合流经其下亦宋景德间建太平桥在南海县太平门外眀嘉靖五年

  通济桥在南海县西南佛山堡长一百二十丈明天启五年彩虹桥一名长桥

  在南海县西北五里接县北流花桥水入江万里桥在番禺县城内旧贡院前明嘉靖间

   垂虹桥在番禺县城南大塘桥在番禺县东横沙堡永丰桥在顺德县

   南容奇堡宋建伏波桥在顺德县西南碧鉴海明成化二十一年创嘉靖四年始成长二十

   二丈 本朝康熙间修巨济桥在顺德县西逢简堡宋李仁修于此建五石桥今止存其

   二上曰巨济下曰明远老女桥在顺德县西北八十里宋嘉定中吴贞女建用石为址凡

   五空每空驾潮石五石皆长二丈二尺方二尺德生桥在东莞县南门外宋放生之地本木

   桥旧名泽物后改宝安绍兴间易以里改名德安桥在东莞县税课局西横跨县港本名

   通济后废元复置改名民多于桥上为市号曰市桥普安桥在东莞县西正当驿路巨石跨

   海为桥门九海水入港内九十馀湾宋县令李岩筑堤四千一百二十丈名咸潮堤思相桥

   在增城县南寨岭下宋崔与之建乡人思之故名旧名相思今更名沙𣽸桥在增城县西南

   三十里往来孔道本朝康熙三年 义 济桥在新会县治东新城内明嘉靖间建

  政桥在新会县东南城外务前明正德十一年又通济桥在县西南东亭驿右皆横跨县江

  龙溪桥在新会县西二里南亭桥在香山县治南县治东西又有东亭西亭二桥

  普济桥在香山县东三十里宫花村宋嘉定四年天妃桥在香山县东南濠潭

  村元沙桥在香山县东南三十里岭间阪道十二自上视下其深不测天王桥

  在香山县南相传宋端宗驻跸沙涌曾过此桥因名

 ︹堤堰︺福隆堤在东莞县东七十里宋时东江夏潦为元祐二年县令李岩筑堤自京山至

  司马硕延袤万馀丈䕶田九千八百顷高丰堤在三水县东二十里周八千六百三十丈

  窦通大江平田堤在三水县南二十里捍田二百八十馀顷北有大路窦南有永安窦

  步塘在南海县西又西北有铺前塘阶边塘沙口塘荔枝园塘旧黄鼎塘达三水县界 本朝

  康熙二年设白水塘在从化县北三十里宋凿广六十馀亩又渔江塘在县西二十五里

  明洪武中凿广四十馀亩又杨州寨塘在县东五十里明正德闲凿广八十馀亩胥江塘

  在三水县北四十五里北去清远县界碑二十五里迤南八里为街头塘又南八里为芦包塘又南

  八里为上兰州塘又南二十里为小洞窝塘折而东十里为小蕴冈塘又东二十里为沙头塘又十

  五里至南海县黄鼎塘江浦司属基围在南海县西南共二十五围桑园大栅西

  园东园大良东围琴沙官洲大槎东村蚌冈仁亨沙利碧岸巾子青草仙踪东洲中塘阮村蚬壳渡

  𣽸赵涌北海上坦北海下坦雍正五年筑后屡决屡修嘉庆二十五年建石基九千馀丈是年秋告

  坡亭水基围在新会县北溉田二百二十三顷又麦邨基围溉田二百十顷

  生双窦在三水县南五十三里东通大江接南海县

 ︹陵墓︺︹宋︺永福陵在新会县南厓山旧志张世杰葬端宗于此疑陵在香山县南五

  十里夀星塘相传马南宝葬宋端宗于此又端宗太后杨氏葬梅花坡上或曰即县南梅花水侧

   按宋史及通鉴皆作杨太后赴水死张世杰营葬仓卒故至今莫辨其地即香山之梅花水坡上饶

   平南坟亦皆云杨太后陵而终无确证要以新会之厓山为近是广东新语亦云在厓山海滨︹秦︺

   任嚣墓元和志在南海县西北二里通志在县西北光孝寺前官道东四十馀步前有庙至

   宋时庙与墓己不复存︹汉︺赵佗墓在番禺县北水经注引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佗

   墓墓后有马鞍冈又王氏交广春秋曰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奢大多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

   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𫉬寰宇记引南越志云佗墓自鸡笼以北至此山连冈

   属岭吴黄武五年使从事吕瑜访凿佗墓自天井至此山卒不能得元和志在县东北八里又言佗

   葬在禺山盖与此山连接耳吕嘉墓在番禺县东北舆地纪胜在州东北二十三里

   威墓府志汉孝子罗威墓在番禺县东北黄波堡罗屋山上又有汉布山今孝子唐颂墓南齐

   时刺史范云俱曾遣祭焉︹唐︺王博武墓在番禺县南沙埇口博武许州人会昌中奉母

   至广州母溺死博武亦自投于水节度使卢贞收葬之表之口孝子墓︹五代︺︹南汉︺刘

   王墓在番禺县东舆地纪胜刘王墓在郡东北二十里漫山皆荔枝树龟趺石兽历历俱存昔

   有发其墓者内皆铁锢之又南海新会皆有刘氏墓︹宋︺曾巩墓在番禺县沙湾青萝嶂下

   李昴英墓在番禺县南沙湾吴贞女墓在顺德县西北龙江堡熊飞

   墓在东莞县东十五里铜岭下崔与之墓在增城县西六十里古华山马持

   国墓在新会县西门外道姑井上子希骥墓在县东井根张世杰墓在香山县西南

   七十里黄阳山南赤坎冈伍隆起墓在新寕县东文径山亦名香头坟帝昺时隆起起义

   为其下所杀持首降元陆秀夫收遗骸以香木刻首葬于此︹明︺厐尚鹏墓在南海县

   西沙坑清水冈黄观英墓在番禺县游鱼冈王兴墓在番禺县南南箕村县志

   明桂王时兴为虎贲将军 本朝平粤兴坚守文村逾年力尽阖室自焚死当时葬之于此

  贯墓在番禺县北鸿鹄岭子民表墓在从化县凤凰冈黄佐墓在番禺县北栖霞山

  陶鲁墓在番禺县东北龙井冈赐葬刘英墓在顺德县北都安堡英蓟州人世袭

  锦衣卫百戸永乐十九年奉命来广至南海鱼塘口遇贼发矢连毙二贼矢尽被伤而卒事闻命收

  葬宏治中知县吴廷举为建忠勇祠陈连墓在东莞县南三十里竹溪湛若水墓

  在增城县西南七十里天蚕岭赐葬陈献章墓在新会县皂帽峯陈节母墓

  献章母也在新会县东白沙村后于墓前达孝思堂吴与弼有记萧烈妇墓在新会县

  西雷电山庄节妇墓海康县吴金童妻原在新会县西吴村里宏治中迁葬于雷电山与

  萧烈妇墓相并谓之双节双烈墓在新安县西石彭墩明嘉靖十一年有游梁二氏皆以拒

  贼死葬此

 ︹祠庙︺昭忠祠在省城西湖街有   敕建昭忠祠扁额嘉庆八年二孝子祠

   在南海县城西二里祀汉孝子罗威唐颂韩公祠在南海县西南西樵山祀明都御史韩雍

   吴隐之祠在南海县西北石门山杨佥都祠在番禺县城内城隍庙东眀佥

   都御史杨信民卒于广广人德之请于朝立祠祀焉大忠祠在番禺县文明门外东南隅旧

   山川坛右明嘉靖闲御史吴麟建祀宋信国公文天祥丞相陆秀夫越国公张世杰又新会县亦有

   大忠祠明成化中佥事陶鲁建菊坡祠在番禺县东北蒲㵎宋端平二年建祀崔与之又增

   城县凤凰山阳亦有崔清献祠白沙祠在新会县学宫左明正德中建祀陈献章三广

   公祠在新会县西门外祀明陶鲁风神庙在南海县东门外本朝雍正十二年

   敕建虞翻庙在南海县西北二里南越王庙在南海县北祀汉南越王赵佗

   南海神庙在番禺县东南隋书礼仪志开皇十四年诏立南海神祠唐韩愈南海神庙碑

   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

   号为祝融天宝中册尊为广利王因其故庙易而新之在今广州治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黄

   木之湾常以立夏气至命广州刺史行事祠下事讫驿闻岭海见闻记庙在波罗江上宋至和元年

   加王冕九旒章服仪物称是通志庙创自隋世历代加封王号至明洪武三年始定称为南海之神

   庙有波罗树最古大可数十围俗名波罗庙大门内有宋太祖明太祖御碑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御书万里波澄四字四十四年重修雍正三年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又南立华表为望洋

   之所每岁二月上壬日致祭省牲𥙊品礼加隆焉嘉庆五年   赐灵濯朝宗扁额靖海

   神庙在番禺县虎门山畔 本朝嘉庆十五年   敕加佑民溥惠封号   赐福佑

   环瀛扁额每岁春秋致𥙊关敏庙在顺德县西北黄连堡元末土酋角起为乱敏集义勇战

   死明洪武𥘉赠兵马司副指挥建祠祀之全节庙在新会县南崖山上祀宋杨太后明宏治

   中刘大夏即慈元殿故址建名慈元庙佥事徐纮奏赐今额

 ︹寺观︺净慧寺在南海县城内西偏梁大同初建曰宝庄严寺南汉为长夀寺宋端拱中改今

  华林寺在南海县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光孝寺在南海县西北一里通志

  南粤王弟建德故宅三国吴时骑都尉虞翻谪居南海构宅于此多植苹婆诃子树名曰虞苑晋隆

  和中僧罽宾始创为王园寺刘宋永初间陀罗三藏浮海至此指诃子树曰此西番诃梨勒果之林

  宜曰诃林遂创戒坛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持菩提一株植于坛前唐仪凤元年六祖慧

  能祝发树下因论风幡建风幡堂宋太祖初改为乾明禅院高宗绍兴间改为报恩广孝寺后易为

  光孝大通寺在番禺县东南大通𣽸南汉刘晟时名宝光寺宋政和六年改今名

  涧寺在番禺县白云山麓宋淳化元年隆福寺在顺德县北水堡西岸宋咸淳元年

  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嘉靖三十五年重修化乐寺在顺德县平步堡嘉熙四年

  资福寺在东莞县治西南南汉邵廷琄建四围以四井为界寺南有镇象塔塔旁有再生柏

  通志南汉时有群象害稼官捕杀之邵廷琄聚象骨建石塔以镇焉县志柏为祖堂禅师所植师去

  柏枯师回复荣因名宋苏轼有广州资福寺罗汉阁记万夀寺在增城县凤凰山东旧名

  法空寺宋嘉熙间建无量寺在香山县治东绍兴二年东林寺在清远县东唐

  显德二年建海光寺在新安县南门外相传南汉时有铁佛在海中夜有光因建寺奉之

  元妙观在南海县城西隅宋建内有众妙堂苏轼作记五仙观在南海县西宋张励

  五仙观记南海郡城以五羊得名所从来远参考南粤岭表记诸录并图经所载初有五仙人皆手

  持榖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羊各异色如五方仙遗穗而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

  罗汉院在南海县秀罗山宋余靖有广州罗汉院记

 ︹名宦︺︹三国︺︹吴︺锺离牧会稽山阴人赤乌五年为南海太守高凉贼破略百姓牧越界

  扑讨旬日降服又揭阳贼众数千人牧遣使慰譬皆改为良民恩威部伍智勇分明加以操行清纯

   有古人风︹南北朝︺︹宋︺陆展吴郡人元嘉中为增城令历南海太守务持体要不为苛

   细士民要之︹梁︺王僧孺东海郯人天监初为南海太守外国舶物高凉生口岁数至皆

   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就市回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歏曰昔人为蜀郡长吏

   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二岁声绩有闻周文育阳羡人大

   同中除南海令劝谍百姓弹压盗贼士民赖之︹隋︺刘权彭城丰人为南海太守有异政大业

   末盗贼群起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亦密遣人劝举兵权召集僚佐

   斩其使守之以死终无异图︹唐︺卢奂滑州人天宝初为南海太守南海兼水陆都会物产

   环怪前守皆以贼败奂至污吏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宋︺向敏中

   开封人太宗时知广州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往在任绝无所须

   以清廉闻李惟清下邑人淳化中知广州太宗闻其廉平诏奨之凌策宣州泾人淳化

   中以䇿有干名命知广州广英路自吉河趋板步二百里盛夏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䇿请由英州

   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民以为便张鉴𣵠州人咸平初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

   上请刻石杨覃杭州人大中祥符中知广州勤于吏治以干济称南海有番舶之利前后牧守

   或致谤议惟覃以廉著远人怀之邵煜桂阳人大中祥符四年广州州城濒海每番舶至

   岸常苦飓风煜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陈世卿南剑人邵煜知广州得疾真宗命世卿代

   之郡有计口买盐之制人多不便世卿至即奏除之马亮合肥人真宗时知广州时宜州陈进

   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馀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妻子以逋课皆于富室者悉

   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使赐宴以劳之陈从

   易晋江人真宗时知广州以清德闻远俗安靖任中师曹州济阴人真宗时知广州视

   事之明日吏白故事当谒诸祠庙而廨有淫祠中师即撤去之孔朂曲阜人真宗时通判广州

   以清洁间及被召酋夷争持宝货以献悉慰遣之狄棐长沙人天圣中知广州代还不以海

   南物自随人称其廉吕居简河南人庆历中知广州陶甓甃城人以为便萧注

   人皇祐初摄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势甚危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二千人乘

   大舶集上流因风纵火焚贼舟破其众自是毎战以胜归蒋楷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

   李兑临颖人仁宗时知广川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尤著清节魏瓘歙人仁宗时知

   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涄为水闸以时启闭后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

   卢士宏新郑人仁宗时知广州或传安南舟数百泊海中将为寇岭徼惊揺士宏灼其

   非是日从宾客宴游为乐民赖以安刘夔建州崇安人仁宗时知广州有廉名刘湜

   人仁宗时知广州侬智高初平湜练土兵葺器械作鐡锁断江路有盗据山招之不下湜知山民资

   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乃安程师孟吴人仁宗时知广州大修学校日引诸生

   讲解负笈来者甚众在广六年威爱并行初州城为侬冦所毁方伯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

   作西城广十二里及交趾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来时师孟己召还朝廷念前功擢为给事中集

   贤殿修撰苏缄晋江人仁宗时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番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资商皆豪

   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

   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张田澶渊人熙寕初知广

   州广旧无外郭民悉野处田始筑东城环七里赋功五十万旬日而成初役人相惊以白虎夜出田

   迹知其伪召戒逻者曰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闲者谨捕之如言而𫉬田有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

   售珠犀于广田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耳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

   周谞尤溪人熙寕闲知新会县时青苗诸法方急郡县望风谞独不奉行且上书政府力

   陈其弊因求归田里蒋之奇宜兴人元祐中知广州妖人岑深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

   禺包踞岭表其势张甚之奇讨擒之南海饶宝货吏多贪声之奇取前世牧守有清节者绘其像建

   十贤堂祀之以变其习陶节夫鄱阳人哲宗时为广州录事参军扬元寇暴山谷闲捕系

   征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陶公长者虽死无

   李岩临安人元祐初知东莞县有东江堤夏潦暴涨濒江之田多罹害岩筑长堤捍之复

   筑盐潮堤十有二以御海潮至今赖之王涣之衢州常山人崇寕中知广州番客杀奴市

   舶使据旧例止送其长杖笞涣之不可论如法陈槖馀姚人绍兴闲知广州自兵兴后广东盗

   贼无寕岁十年九易牧守橐尽革弊政以恩先之留镇三年民夷悦服林勲贺州人为广州

   教授建炎三年献本政书十三篇朱子甚爱其书胡铨庐陵人高宗时以忤秦桧谪监广州

   叶容仙游人绍兴中为南海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𫉬盗十馀人归其劳于

   容容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喜之方信孺兴化军人寕宗时为

   番禺尉盗劫海贾信孺捕之盗方沙聚分卤𫉬惶骇欲趋舟信孺己使人负盗舟去矣乃悉缚盗不

   失一洪天锡晋江人宝庆中授广州司法长吏盛气待僚属天锡纠正为多曾逢

   龙寕都人咸淳末为新会令以节㮣自许政务化民有古循良风︹明︺道同河间人洪武中

   知番禺县时永嘉侯朱亮租出镇所为多不法豪民䘙卒怙势横行同数与争事积迕被诬太祖遣

   使诛同会同奏至急命赦之同己死邑人为建祠祀之彭豫㳟和人洪武中为香山县丞邑

   在海岛间地僻俗嚣为政者多以猛豫独以宽久而民皆化服常延集生徒亲为讲授诱掖不倦

   陶鲁郁林人景泰中以荫除新会丞时年弱冠从知县王重受学晨侍讲授毕然后出视事己

   代重摄县吏事精敏吏民敬其威信满秩当迁会SKchar2寇入犯民诣府乞留天顺七年就擢本县令设

   守破贼以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高瑶闽县人成化中知番禺县多异政市舶中宫韦眷私

   造巨舟通番瑶发其事没其赀钜万眷憾甚诬奏于朝被逮士民泣送者塞道丁积寕都人成

   化中知新会县师事邑人阵宪章为政一以风化为本良家子不事生产者聚之庑下使诵小学亲

   为解说毁淫祠定礼制均SKchar2役抑权豪士民戴之岁大旱筑坛于圭峯顶昕夕坛下八日两大降由

   是得疾遂卒士民相聚𡘜于途吴廷举梧州人宏治初知顺德县总督屠庸属修中贵先祠

   廷举不可市舶中官出银市葛意责其赠遗廷举即市二葛与之曰不可则请还银中官怒持银去

   御史汪宗器亦恶之会廷举毁淫祠二百五十所改葺学宫书院崇器欲坐以侵盗下狱按问终无

   所得乃惭而止邹守愚莆田人嘉靖时为广州知府不私一钱辨诬狱释滞囚至数百人新

   会人激于征逋聚海舶为变监司招之不应曰必邹府君来守愚单骑往谕遂就抚胡友信

   德清人隆庆中知顺德县邑多盗友信为立四应社一乡有警三乡鼔而援之自是盗息其始虑民

   轻法莅之以严后令行禁止更为宽大或旬日不挞一人县故土城屡遭寇毁友信改筑石城日临

   畚锸间以劳卒官民立祠祀之董应举福州人万历时为广州府学教授以古学倡诸生制

  学宫祭器教学习射诸废具兴税珰李凤欲得学旁壖地上官议子之应举争之不得将投劾诸生

  固请事𫉬止

 ︹本朝︺汪永瑞徽州人顺治时知广州府革弊釐奸政平讼理卒于任粤人哀思之杨交

  泰江南人顺治七年知番禺县时粤中甫定大役浩繁军需杂派交泰多方措置不忍苦民莅任

  三载以廉洁著田家修凤阳人顺治时知从化县时兵燹之后家修力为抚绥安集流亡劝

  今开垦轻刑减讼残黎以安孙绳临淄人顺治中知从化县下车询问疾苦上十事当事嘉

  其议花山盘古诸盗流劫近郊请兵剿之降其渠魁七人党三百馀人贩给石榼汉田诸村流亡日

  返以治行荐去刘象震霍邱人顺治七年知新会县时盗陈德贵作乱象震请兵擒灭之岁

  饥行糜粥食民妇孺不能来者计口给米多所存活十一年春擢西安同知己办装值西逆犯城遂

  协力守御八月围解乃去张令宪无锡人顺治中知香山县因俗为理不事更张壬辰秋饥

   土寇梁于直陷城令宪父子不屈死之赠太仆寺卿沈兰德清人顺治时知香山县时兵荒后

   贫富交困兰加意抚循严汰供应差费禁戢悍兵市易流棍土豪一时敛迹土民始有生意

   嵋汲县人顺治进士八年任三水县邑当冲车马络绎嵋力纾之修黉宫兴义塾催科不扰人甚

   德之康熙六十一年祀名宦李君柱黄冈人顺治七年知新安县洁已爱民严戢营兵之

   暴城守王守祖虐民争之不得君柱移署城外竟弃官去上官廉得其实乃纠王去之马以

   懋乾州人顺治中知新安县时经兵燹田地荒芜民苦赋累以懋为之区别虚实邑以无扰

   君玉京䘙人为番禺县茭塘巡司康熙二年沙湾贼周玉李荣因迁海作乱事平上官令开报

   贼党姓名君玉属乡民曰此身可戮此民必不可枉力为分别一人不使株连赖以保全者无算

   陈璠京卫人康熙十九年为顺德镇中营游击海寇谢昌犯境璠率舟师力战死守备冯俊千

   总岑嗣恪王起龙黄德贵赴援均死之徐勍邺县人康熙进士二十九年授顺德令禁杂派

  免浮粮绝苞苴清保甲莅任四年始终勿渝雍正三年祀名宦杨熚汉阳人顺治进士康熙二

  年授龙门令革滥徴修废坠年饥设糜粥食民山寇肆虐率兵亲剿民赖以安卒祀名宦王授

  位汉军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授龙门令建义学练乡兵值山发蛰水坏民居授位饥者食之

  死者殓之卒祀名宦黄日炌慈谿人康熙中知增城县未至贼数千遮道不许进日炌单骑

  直前论利害遂散去增故盗窟寻皆自悔改行焉常罢供亿省刑蠲耗悉心益民令行禁止胥吏不

  敢为恶邑常有虎患日炌誓于神患遂寝后有为虎所噬者皆盗贼也其亊尤奇龙之绳

  公安人康熙三年知新会县时再定边界人民流离之绳入境值馀禾栖亩即请听民刈获穷黎少

  苏比视亊唯务休息常劝讼者曰吾与尔等生长干戈幸存性命百念俱当灰冷何暇复竞强弱偶

  以傕科笞一里甲退即榜门自责人皆感泣顾嗣协长州人康熙四十六年由贡生出宰

  新会因俗成化薄赋轻徭清风弊勤听讼至诚披示民以不欺卒祀名宦姚启圣会稽举人

   康熙三年知香山县海盗出没不常启圣率士卒亲剿值再迁西北诸乡界民挈妻孥号于路督迁

   之营弁犹⿱㳄心 -- 恣掠圣挟刃前曰是皆吾赤子也颠连至此尚忍然耶弁感之悉还所掠暇则循行阡陌

   劝课农桑去官日士民涕泣奔送卒祀名宦樊翰桐柏人康熙中知三水县甘澹泊勤抚字

   尝曰正供外悉民脂膏何敢剥民自奉也每课士必告曰先立品母㒒仆谒上官遇邑有水灾力请

   捐租民咸感之入祠祀焉史藻华州人乾隆进士五十六年知东莞县严禁吓索械斗嚣风一

   时豪猾敛迹六十年重摄邑篆清釐海边沙坦嘉庆二年卒于肇庆知府任士民号泣往奠者不绝

   袁名器兴军举人乾隆三十三年知新会县勤于民亊有讼者立为判断不半载旧案

   一清一时戴若神明爱如父母尝值大风覆狱墙囚犯无一逃逸解任日民恳切攀留𡘜声载道

   侯学诗江寕人乾隆四十六年以进士授三水县性廉慎勤案牍绝苞苴抚恤黎庶时有召

   杜之称卒后民思其德立祠祀之李大根榆次人乾隆进士四十五年知新安县劳心抚

  字待士以礼值岁饥糜粥以赈民赖存活者甚众

 ︹人物︺︹晋︺洗劲南海人世为部曲至劲读书励节为广州中兵参军海寇卢循攻广州帅兵出

  战城陷被执循欲释用之叱贼而死义熙中赠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忠义王范南海人读

  书有识鉴常搜罗百粤典故为书名曰交广春秋文献赖之以存黄恭字义仲南海人教授

  生徒不就征辟补广州大中正蒐缉王氏交广春秋补其遗漏意重伦纪多所发明后复广为十三

  ︹唐︺黄舒宝安人性至孝里人慕之比于曾参名所居为参里︹宋︺冯元字道宗南

  海人幼从崔颐正孙奭受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群居讲学号四友大中祥符中

  登进士第累官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真宗试进士殿中召元讲易元进说曰天地为泰者以

  天地之气交也君道主尊臣道主卑惟上下相与则可以辅相天地财成万物帝悦诏与内朝仁宗

  时判国子监士议悦服后官至户部侍郎卒谥章靖丁连字玉甫番禺人元丰进士由司戸历

   迁朝议郎元祐六年夏人侵灵州廷议讨之连谓夏敢跋扈效契丹耳能先制契丹则胆落矣忤宰

   执意出为桂林教授后至朝散大夫致仕卒蒋之奇尝欢其学之精博崔与之字正子増

   城人绍兴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升金部员外郎时诸郎多养资望不治事惟与之钜细躬决猾

   胥不敢为奸全人迁汴朝议虑其进迫特进直宝谟阁令安抚淮东比至因滁阻山创五砦集义兵

   守之选练士卒教以阵法金人入境宰相三遗书令议和与之曰彼势方张而遽议和必遭屈辱今

   山砦相望麦榖尽刈野无可掠诸军并力敌能久驻耶金人卒深入无切而去擢秘书监权工部侍

   郎历官涣章阁待制知成都兼安抚使即家拜命定摧锋军之乱寻征为参知政事逾年拜右丞相

   䈴枢密使皆力辞乃访以政亊得失人才用食与之极言君子小人消长之机亟称真德秀洪咨䕫

   魏了翁之贤劝帝求直言远近习语甚切至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清献与

   之历任四十七年未尝一玷弹墨论者谓其屹然大臣风节与张九龄齐轨云梁百揆

   盛番禺人嘉定进士初授从事郎历奉议大夫职非言路而直谏有声退隐禺山辟异端学者称端

   懿先李昴英字俊明番禺人宝庆进士历官不畏强御史嵩之贾似道丁大全等俱为

   听劾理宗尝谓其南人无党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归隐文溪卒谥忠简郭阊字开先番

   禺人淳祐进士擢监察御史论广州置买银场以盐科配暨征榷诸弊罢之既没广人以配事崔清

   黄俊南海人德祐中元兵陷临安广东经略遣李性道等拒之俊从征至石门力战援绝

   不屈死之熊飞东莞人景炎初元军入广州飞倡义勤王出奇计斩其将姚文虎尽歼其军又

   以兵应制置使赵晋复韶州元军度梅岭飞与新会令曾逢龙御之逢龙战死飞退保韶州守将刘

   自立以城降飞巷战死许之鉴东莞人与熊飞同起义兵飞死走从文天祥于汀州力战

   五坡岭被执不屈死石文光增城人景炎二年元兵下广二王航海文光从陈宜中供兵占

   城察其无还意遂率所部兵回广时盗蜂起民赖其捍御之功既没立庙号为石神马南宝

   香山人景炎二年端宗航海过邑献粟供军拜权工部侍郎广州陷诸将募兵以行南宝慷慨激烈

   酌酒励之宋亡悲愤不食后闻帝昺犹在占城乃与黎德梁起莘起兵迎驾起莘萌二心奔还德反

   攻之战败南宝被执死之︹元︺陈韶孙番禺人父刘以罪流肇州韶孙年十岁不忍父远谪

   号泣从之跋涉万里过辽阳平章达春见而悯之曰天子宽仁罚不及嗣吾返汝故乡韶孙曰既不

   能以身代父当死生以之归非所愿也及刘死韶孙哀恸见者皆为泣下韶孙还乡里乃旌异之

   达春旧作搭出今泽改︹明︺王佐字彦举先河东人占籍南海与孙著齐名何真使掌书记

   参其谋议佐劝真招致文学之士一时岭南人文号为极盛洪武六年官给事中李德

   修番禺人好学工诗文洪武中历官汉阳义寕教谕晩好洛闽之学谓诚意为古圣传心之要岭南

   人称圣学必首推之孙蕡字仲衍顺德人性警敏于书无所不窥诗文援笔立就洪武初官翰

   林典籍为宋濂乐韶凤詹同辈所称与修洪武正韵所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西

   庵集和陶集多散佚不传番禺赵纯称其究极天人性命之理为一时儒宗云唐豫顺德人父

   奎洪武中举经明行修为增城教谕遭寇不屈死豫痛父非命作蓼莪亭绝意仕进与同邑周祖生

   周祖念刘子羽刘子高何淮号六逸皆德行醇谨衣冠严伟为人所钦子璧亦有文行动遵礼法亊

   母孝缙绅欲荐之以母老辞何真邦佐东莞人元末大乱真起兵据广东安辑军民一方

   赖之后以其地归明太祖封东莞伯黎光东莞人以御史出巡苏州民罹水灾乏食请于朝得

   赈贷全活甚众巡凤阳陈时政极剀切太祖嘉之擢刑部侍郎执法不阿陈敬增城人洪武中

   以贤良举授礼部郎中左迁云南曲靖府幕官寻署剑川州事值邻寇窃发来攻州城敬亲率壮士

   御之以众寡不敌力战而死周新南海人永乐中为御史刚介多弹劾贵近畏之号为冷面

   寒铁巡按福建及畿辅风纪大振超擢浙江按察使声绩益著为奸人所诬逮至御前新抗辩成祖

   怒立弃市后深悔之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由乡举为刑科给事中性刚介声如洪钟弹

   劾不避懽贵成祖器之呼为大声秀才历官顺天府尹陈连东莞人由进士知滁州宣德中

   以有学行由四州控察使召为通政使掌国子监事终礼部左侍郎博学工文操履诚笃岭南奉为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由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英宗立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复巡

   抚宣府大同土木变作有议弃宣府城者亨信杖剑坐城下令曰敢出城者斩人心始定后以守边

   功进左副都御史卢祥字仲和东莞人正统进士历吏科给事中好议论识大体雅以风节

   自持同官中独与林总善凡有献纳多协成之故名称亦相埒天顺时屡迁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留

   心边务数上封事多合机宜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性至孝偶出外母有念辄心动驰归

   正统间吴与弼倡道临川从之游归筑阳春台静坐其中不越阈者数年其学贵自得而后传之以

   典籍教人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布政司彭韶总督都御史朱英先后论荐特授翰林检

   讨令归终养学者称白沙先生万历中从祀文庙追谥文恭张诩字廷实南海人力行好古

  莆田彭韶见其诗美之曰岭海孤凤也受业陈献章登成化进士请告归无仕进意有司趣之赴部

  授戸部主亊再遭亲丧遂隐居不出御史贾铠等先后疏荐不起即其家拜南京通政司参议辞不

  李孔修南海人受业陈献章好读书尤善周易家贫粝食不给不肯投合于时尝著朱

  子深衣入夜不违二十年不入城市学者称子长先生陈庸字秉常南海人举成化闲乡试

  师亊陈献章罗伦庄昶望重一时少所许可遇庸辄心服授荆门同知到官五日弃归足不履城郭

  病革沐浴更衣设师像再拜而卒彭谊字景宜东莞人正统中乡举历官右佥都御史提督

  紫荆诸关成化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谊好古博学通历律占象水利兵法之属平居谦厚

  简默临事毅然能断镇辽八年军令振肃年未老四疏告归家居四十馀年卒林光字缉熙东

  莞人好学博综经史得吴澄论学诸书大感悟举成化元年郷试遇陈献章于京师与语大悦从归

  江西为弟子己而筑室榄山往来叩击者十馀年除平湖教谕勉学者探本穷源反身修行一时士

   习丕变上敦风化养廉耻疏言甚恳切以古道正学荐擢国子监博士寻擢襄阳府左长史

   文叙字伯畴南海人宏治己未会试殿试皆第一授修撰进谕德孝友好学德器粹然馆阁共

   推之子以谅乡试第一成进士历南京通政参议以训正德十二年会试第一官南京国子监𥙊酒

   以诜进士官南京兵部郎中海内传为盛亊梁景行字宗烈顺德人宏治时由举人为崇

   明知县岁饥请粟赈之存活数万人除镇江府同知相国杨廷和假子杀人论死杨一清时寓镇江

   为请减一等罪不听官终夀府长史梁焯字曰乎南海人正德进士为礼部主亊偕同官谏南

   巡杖阙下佛郎机使臣入贡至四夷馆不跪焯执而杖之土鲁番使臣写亦虎仙等由江彬见帝帝

   顾之厚以是卑侮朝官焯独约之以法官终职方员外郎张泰字叔亨顺德人成化进士除沙

   县知县擢御史谏万贵妃干政廷杖几毙督京㡬学校巡按云南俱有声勘亊甘肃劾镇守太监

   德巡抚冯续等罪请逮治又言甘州膏腴地悉为中官武臣所据城北草湖旧资戍卒牧马今亦被

   占请悉归之军且推行于延寕二镇诏皆从之再迁大理少卿清理蓟州屯牧复民侵地九百二十

   馀顷正徳初官南京右都御史刘瑾专权恶其不附己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梁储

   厚顺德人成化戊戌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正德时累擢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时多营建

   辄偕同官切谏又请早建储贰不报秦藩请益封嬖幸储承命草敕以危词动帝事竟寝宸濠反与

   蒋冕扈从南征数危言苦谏世宗即位被劾乞归卒赠太师谥文康王缜字文哲东莞人宏治

   进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劾三边总制王越巨猾老奸不可玷节钺复列时政十四事正德中

   以副都御史巡抚苏松上疏请育宗室子以定根本罢新増内官以省供亿召还建言被黜诸臣以

   广言路不报终南京户部尚书容师偃香山人正德中负父避寇被执将灼其父师偃泣请

   代父得释而师偃竟焚死年二十一邝清隐新寕人正德闲温边白石群盗起兵备遣清隐

   等九人同往招抚贼抗命清隐等仗义声罪遂皆被难兵备旌为九节云方献夫字叔贤南

   海人宏治进士正徳中为吏部员外郎谢病归读书西樵山中者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旨

   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襄献夫虽录议礼骤贵然视张璁桂萼性宽平遇事

   亦闲有执持不尽与附桂萼反陈珖狱请逮问官以献夫言多免逮思恩田州乱献夫请专任王守

   仁而罢镇守中官思田既平王守仁议筑城建邑萼痛诋之献夫力陈守仁功状城乃得筑史称其

   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霍韬字渭先南海人正德甲戌会试第一嘉靖初除

   职方主亊历官南京礼部尚书禁丧家宴饮毁淫祠散僧尼置社学表忠节虽以议礼骤贵居官颇

   有所建树时论为优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敏张祐字天祐南海人袭世职为广州卫指挥使

   正德中累立战功擢副总兵镇守广西败临桂灌阳诸猺破古田贼嘉靖时以王守仁荐镇思田屡

   破剧贼祐驭军有方不营私产性好书每载以随暇即延儒生讲论焉梁有誉字公实南

   海人嘉靖进十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徐中行王世贞宗臣吴国伦谢榛等结为诗社号七子严嵩

   柄国其子世蕃欲延纳之有誉耻为所狎遂谢病归所著有比部集弟有贞绵州守亦能诗

   渐逵字用仪番禺人正德进士除刑部主事以母老请归杜门读书卜居萝嶂山树艺自给嘉

   靖中起原官上疏指切大臣当事恶之夺官归穆宗时赠光禄少卿张澯字景川顺德人正德

   进士历礼部主事监督会同馆会尚书王琼欲假遣使土鲁番为都御史彭泽罪嗾番人在馆者𭧂

   泽过恶诱澯署牒且曰事成当有显擢澯力拒卒不署进员外郎嘉靖三年伏阙争大礼受杖被创

   死追赠太仆寺少卿锺善经字理夫顺德人正德进士由兴化推官擢为御史屡谏武宗北

   巡嘉靖初给事中刘最以劾中官崔文谪外善经等抗疏论救且劾文不纳遂告归侍养亲殁庐墓

   三年不御酒肉衰服未尝去身刘士奇邦正顺德人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锦衣千户陶

   淳枉法杀人言官请逮治不听士奇再请竟正其罪迁员外嘉靖初议礼与诸臣伏阙哭諌杖几死

   出守梧州超拜陜西参政平七山寇擢江西按察使迁山东右布政未几乞归欧大任

   伯顺德人读书缵言确有元本嘉靖时以贡生历官国子博士终南京工部郎中王世贞品为广五

   子之一有虞部集行世祁敕字惟允东莞人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初伏阙争大礼廷

   杖历郎中善决疑狱官终饶州知府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进士由庶吉士授御史嘉靖初

   请复起居注之制从之帝欲于承天立兴献帝庙贯疏争之不听既张孚敬议改学宫制损笾豆佾

   舞之数贯率同官力争褫为民以夀终于家黎民表字惟敬从化人少从黄佐学诗复学

   书于文徵明得其家法由乡举官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始王世贞主文盟进退天

   下士有续五子之目民表其一也其诗文曰瑶石山人稿北游稿弟民怀亦善诗有清居集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少从陈献章游宏治末登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母丧庐墓三年授徒讲

   学从者日盛嘉靖初历南京吏部右侍郎进所撰格物通一百卷八年召为礼部右侍郎改南京兵

   部尚书条奏兵民便宜十事皆报可又禁火葬毁淫祠躬巡𤱶亩劝民农桑以其暇与门人讲学四

  方贤士多出其门学者称为甘泉先生卒年九十五赠太子太保谥文简黄佐字才伯香山人

  嘉靖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广西佥事累擢少詹亊与内阁夏言论河套亊不合寻罢归佐学以

  程朱为宗抵家日与诸生论道学者因其自号称泰泉先生及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𥙿

  岑用宾字允穆顺德人嘉靖进士历南京戸科给亊中考选军政偕同官劾英国公张溶丰

  城侯李儒遂安伯陈鏸三人皆罢去隆庆中大计又劾尚书黄光昇钱邦彦等及大学士高拱殃民

  悮国为众所忌出为绍兴知府高拱再相挟前憾谪宜州县丞卒邓师孟新安人隆庆时

  父被海寇掠执师孟诣贼舟恳以身代寇释父将别曰有诸弟勿念儿也遂沈海死何维柏

  字乔仲南海人嘉靖进士由庶吉士授御史因陈修省请罢沙河行宫金山功德寺工作并请撤安

  南问罪之师帝颇嘉纳既疏劾大学士严嵩奸贪下诏狱廷杖除名隆庆时复官累迁左副都御史

  万历初历吏部左右侍郎陈振饬百官八事极论鬻官之害张居正遭父丧诏吏部慰留维柏持不

   可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寻罢归卒谥端恪厐尚鹏字少南南海人嘉靖进士由知县入为御

   史偕给事中罗嘉宾出核南京浙江军䬲并勘胡宗宪失律状尽发宗宪贪淫及赵文华阮鹗辈侵

   盗罪历按河南浙江所至搏击豪强吏民震慑隆庆时擢佥都御史出理屯盐躬历九边讲求利弊

   凡所建置不为势豪所夺寻落职归里万历初起抚福建进左都御史忤张居正罢归天启中卒谥

   欧阳晖字伯㬢从化人万历举人知临贺县擢南京刑部主亊改调香河再调南京锦

   衣卫知亊以忤魏珰系诏狱杖谴放归寻闻同系知府刘铎致法辞家抵飞来峡赴水死黄公

   辅新会人万历进士初知浦城县薄敛省刑民甚德之擢南京山西道御史疏劾魏忠贤削职归

   珰败起湖广参政驻长沙贼犯城设伏擒斩千馀复击蓝临贼于宝庆殱其渠魁会推都御史以病

   辞归起太仆寺卿转左通政刑部侍郎兵部尚书皆不拜陈子壮字集生南海人万历进士

   授编修天启中以忤魏忠贤夺职崇祯中历官吏部右侍郎又以议宗室除名永明王称号授东阁

   大学士 大兵入广州子壮起兵九江村战败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穆

   上桂字孟都南海人万历中举于乡少谙兵法倭人躏朝鲜上书请以奇兵出海道不报妖贼

   乱山东愿以儒生往岘形势亦不用官永平通判时关内屯兵十万飞刍挽粟积有劳伐上桂天才

   超轶与人宴饮探题次韵援笔立就时目为岭南才士之最明亡殉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霍子衡字𮗜商南海人举万历乡试崇祯中历官袁州知府解职归己而复

   从唐王于广州授太仆卿 大兵克广州谓三子曰临难毋茍免三子齐声曰惟大人命子衡因大

   书忠者节烈之家六字悬之中堂朝服北向拜赴井而死妾莫氏子应兰及妻梁氏一女应荃及妻

   徐氏应芷及妻区氏俱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刘士斗字瞻甫南

   海人崇祯进士授成都推官署府蒃绸缪抚缉忧勤备至甲申八月闯贼破成都士斗骂贼遇害妻

   张氏偕其幼子及阖门二十馀人皆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邝露

   人幼颖异博通经史及庄骚古文辞不沾沾举子业诗法汉魏盛唐之音书法绝妙遍游燕齐吴楚

   间所至莫不延誉晚眈琴操诗益工庚寅城破死之唐梦鲲字化卿番禺人举万历乡试崇

   祯末历宝鸡知县甫入境而潼关失守三秦相继陷殁梦鲲知弹丸不能独完一日晨起慷慨谓仆

   曰我力竭矣惟一死以尽吾职悲愤痛哭缢于官署事闻赠光禄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邝曰广字居节番禺人崇祯进士授襄阳府推官值流贼攻城曰广身先登

   陴为流矢所中而死妻谭氏妾李氏及二女俱死之城陷凡家人在署者皆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赐谥烈愍 黎 遂球字羡周番禺人博学工文章举乡试唐王称号督广州兵

   赴援赣州城破与弟遂珙并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黎宏业

   扩顺徳人天启举人知和州崇祯八年张献忠率赋党攻城宏业誓众效死城破巷战败绩母李氏

   妻杨氏及妾与子女皆自经死宏业引佩刀自刺不殒复慷慨裹创曰等死耳喋血上马摧锋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邦字令斌顺德人少慷慨喜大节走南都上

  政要十三策不用举崇祯末乡试广州肇庆俱破邦彦起兵高明约陈子壮共攻广州败还已而清

  远指辉白常璨来迎遂入城固守城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袁崇

  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进士慷慨有胆智初为邵武知县以荐授职方主事升按察佥事监山海

  关外军创议守寕远善抚将士皆乐为尽力枢辅孙承宗深倚重焉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崇

  祯元年以兵部尚书督师蓟辽二年我 大兵越蓟州而西崇焕引兵入援都城朝士诬其通和议

  将为城下之盟缚下诏狱磔于市籍其家无馀赀天下冤之 本朝嘉庆元年   予祀贤良祠

  陈象明字丽南东莞人崇祯进士历官按察副使分巡上湖南道所至以清操闻桂王时广

  东地尽失象明调土兵东下至梧州榕树潭遇大兵战败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䑗谥节愍张家玉字元子东莞人崇祯进士 大兵至广东家玉聚众入东莞战败走西乡

  其祖母陈氏母黎氏妻彭氏妹石宝俱死之家玉自投于水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

  锺鼎臣字彝公新会人崇祯进士历嘉兴知府 大兵至浙鼎臣与绅士沈辉辰等朝

  服北面再拜自经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廖翰标龙门人天启举人知

  新城县廉介自守解组归不持一物丙戌 大兵入城以二幼子托其叔耀龙自缢而死妻陈氏年

  二十四矢志抚孤人谓夫忠妻节云

 ︹本朝︺梁佩兰字药亭南海人顺治十四年领郷荐第一戊辰擢会魁改翰林庶吉士假还游

  名山与诸文人咏歌风雅作述宏富世多传诵陈恭尹字元孝顺德人父邦彦死义恭尹博

  学工诗与梁佩兰为岭南诗人大家时名士多宗师之李作楫东莞人顺治进士授溧阳

  令胥吏不敢干以私岁荒设赈活民去官日民𥸤院司请留寻补九江同知土寇为民害亲抵贼穴

  缚渠盗以归升鹤庆知府值地震开仓借赈灾𥠖皆得复业卒祀乡贤莫士秀字彦升东

   莞人性至孝祖母病笃祝天愿以身代病果愈母卒哀毁骨立临葬伤足流血不止半曰始甦谓二

   子曰葬事毕吾将从母地下大恸而绝谭六经龙门人积学笃行顺治四年山寇破城杀

   典史汪熊六经骂贼死之戴觉龙门诸生性至孝顺治四年破城掳其父欲杀之觉跪泣求

   释愿以身代贼怜之乃械其父觉又乞代贼乃两释之廖观龙门人顺治进士深究性理之

   学阐发陈献章宗旨四方来学者甚众事亲以孝闻乐行善事周急赈饥卒祀乡贤姚𫶈

   人顺治间山贼恣掠父憙被掳𫶈奔贼叩头出血请以身代乃囚𫶈释憙令以金赎金至得归后贼

   馀党复流劫各乡邑令议抚之贼曰必得孝子姚𫶈来乃降𫶈遂招降徐其等四十六人分插各乡

   开垦邑赖以安林宜逢新会诸生顺治甲午与母同居围城中有悍卒欲烹其母宜逢求以

   身代许之及解衣见其瘦将置之其党不从宜逢妻陈氏曰子代母妻岂不可代夫乎遂就烹时人

   称曰孝子义妇之门叶梦稷新会人少孤事母孝顺治丁酉举贤书恋母不赴公车崇尚正

  学旷怀安遇卒祀乡贤缪志和香山人顺治贡生事父母以孝闻值年荒收养弃孩母病

  𥸤天愿以身代己有疾必强起行坐恐贻母忧也以母老不仕年七十孺慕弥笃卒祀乡贤

  翀南海贡生性孝友𮟏理学康熙壬戌授广寕教谕会海寇内攘翀作书详谕招其子弟投戈讲

  艺悍气遂醇归家时邑有水灾倾橐以赈全活三百馀家卒祀乡贤张权顺德人康熙武举任

  恩平守备癸巳冬贼周广生等焚劫城南权领兵出敌被炮死祀忠李祠罗良会顺德人尝

  以母病市药回遇贼将杀之良会请进药而后就死贼释之谢昌之乱良会负父而逃贼追及欲并

  杀之良会出腰金以赎贼嫌其少请活父而杀子贼感其孝乃俱免焉冯天载增城诸生

  孤性至孝母卒庐墓五年每疾风暴雨必绕基悲号闻者酸楚初母在时日走数十里市肉以供

  母殁终身不肉食卒因哀泣过多致枯双日黄腾五新会人事父及继母至孝兄腾三为

  舟子所𢦤腾五廉得贼所孤身往杀之竟复其雠时族人黄隆光亦以孝友闻韦元懿

   康熙五年海贼袭翠微村元懿招众击之遇于老鸦口吼声如雷复以头触贼胸仆地贼众惊溃

   次年庵山被寇率众赴敌贼闻其勇遮道击之遂遇害乡人感其义祀于西社同县杨必名遇贼胁

   降不屈死郑九琨香山人前山寨把总康熙中海寇锺吉生劫翠微村掳男妇而出九琨忿

   曰为朝廷守土纵贼横行何以生为率亲丁十一人击贼中火枪九琨挥众退犹挺立作击杀状贼

   不敢近良久乃仆地死汤命䕫新寕人康熙举人年十四父殁哀毁骨立任新贵令革陋

   规四十条民情欢戴旋里教授生徒俨同寒素卒祀乡贤黄士龙花县人康熙举人孝友笃

   学花邑先隶番禺从化界多寇盗有贫而被掠者士龙出金赎之倡议陈请建城官从之仕苍溪令

   简赋恤民兴学造士卒于官橐无长物祀乡贤何良浤顺德庠生继母患痈良浤口吮之䖍

   祷于神母遂愈友两弟嫡庶无异叠遭岁歉捐赈不吝人称孝义同邑有薛洞翔欧象壮者并以孝

   闻乾隆中 旌冯雅玉增城人幼孤性至孝母殁庐墓三年遇飓风拔木几尽烛其母墓无

   恙人以为至孝所乾隆三年 旌陆兆泰三水人性至孝得父母欢亲病衣不解带居丧

   哀毁倍至殡葬尽礼结庐墓侧宗族称之乾隆四年 旌刘斌全花县人官把总乾隆五十

   二年从征台湾阵亡嘉庆八年祀昭忠祠谢朝陞番禺人官外委嘉庆元年从征川匪阵亡

   于白岩山同邑何振刚官平乐营都司嘉庆四年阵亡于云台山八年俱祀昭忠祠吴振亮

   番禺人官都司嘉庆七年随征川匪阵亡同邑黄遇龙以把总随营剿匪于湖北亦以是年阵亡八

   年俱祀昭忠祠杨贵顺德人新塘营外委嘉庆三年随征教匪力战陈亡祀昭忠祠同时张永

   成三水人以都司随征亦死是役世袭云骑尉李自明新会人官连阳营守备嘉庆四年

   同邑顺德协千总张耀新会营把总邓国祥顺德营把总陈士英随征川匪并力战阵亡俱祀昭忠

   何定鳌香山人乾隆武举嘉庆十四年洋匪入内河滋扰奋激投效击贼被𢦤

   子云骑尉世职程尚德清远人官千总嘉庆三年随征蜀寇阵亡于云台山祀昭忠祠

  ︹流寓︺︹南北朝︺︹陈︺袁敬阳夏人魏克江陵敬流寓岭表高祖受禅敬在广州依欧阳颜

   𬱟卒其子纥有异志敬累諌不改纥败朝廷义之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唐︺贾直言

   人父道代宗时坐亊赐鸩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祇辄取鸩代饮毒溃足而出帝怜之减父死

   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跛躄后刘悟辟署义成府悟有过必争悟死子从谏不发丧表求袭位直言仰

   天哭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郎今日乃欲反耶从谏拜曰惟大夫教之直言乃自摄留

   后军中遂安太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宋︺何时抚州楽安人宋末削发为僧窜迹岭南卖

   ⺊自给变姓名自号坚白道人︹明︺邹智合州人以直言责授石城主簿与陈献章为忘年友

   往来顺德知县吴廷举建楼居之










                        恊修官许应藻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陈鸿墀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