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报告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报告的通知
国办发〔1992〕6号
1992年2月14日
发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本作品收錄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2年/第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

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

推广

水稻

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报告的通知

国办发〔199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要求,我国粮食产量二○○○年要达到五千亿公斤,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不断采用适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包括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这一途径。根据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是一项具有省种子、省水、省肥、省工、节约费用和提高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各地区可根据情况逐步采用和推广这项技术,以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的报告

 

国务院:

  目前,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三千二百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稻米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如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对于实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达到五千亿公斤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培育优良品种,二是改进栽培技术。从当前情况看,使用改良品种已被普遍接受,但利用栽培技术能达到增产目的还未被广泛认识。这里主要报告一种新的栽培技术——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受到关注。日本专家原正市等一批农学家经过十几年研究推广,使这种栽培技术日臻成熟,五十年代在日本普及,现占全日本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是将传统的在水田中育秧改变为在旱地里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其特点是:秧苗耐寒,生长健壮,可利用的分蘖多;延长光能利用时间,提前成熟;高产稳产;采用稀植可降低成本,省种和省水均为50%,省肥50—70%。

  八十年代初,日本著名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原正市等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连续多年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已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年,累计推广面积达二百二十三万公顷,七年累计增产稻米五十亿三千万公斤,新增产值二十二亿五千万元人民币。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推广前的二十五万公顷迅速发展到七十三万公顷,平均每年递增约七万公顷,使水稻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黑龙江省的成功经验,产生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一些地区相继引进了这项栽培技术,并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消化吸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九八九年开始,由国家科委会同国务院引进办、农业部组织了“三北”地区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协调指导小组,建立了组织和推广网络,制定了章程,编制了计划和奋斗目标,有组织地推广这项栽培技术,先后在牡丹江市、赤峰市、吉林市和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三北”地区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现场推广会,制定了三至五年内,在“三北”地区推广二百至二百三十万公顷的规划目标,并在推广运行机制上不断探讨、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三北”地区共有三百八十七万公顷水稻田,一九九一年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已达约一百六十七万公顷,增产稻谷约十五亿公斤。今年九月份又在石家庄召开了暖地推广该项技术的现场会,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在,东北人已较普遍地吃上了大米。

  一九九○年,原正市先生应邀到河北隆化县进行指导。在中日双方通力合作下,当年,约12公顷示范田平均产量一举突破七千五百公斤大关,达每公顷一万零五十七公斤,增产率达30%,增产效果明显超过其他措施。今年,该省推广面积为约三万三千公顷,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九千七百五十公斤左右。

  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省、自治区通过推广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以甘肃省古城乡为例,全乡水稻种植面积为三百四十公顷,去年推广面积为二百七十五公顷,平均产量达每公顷一万一千八百二十公斤,最高产量达每公顷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五公斤,平均增产幅度大于40%。宁夏、吉林的个别地块达到每公顷一万五千公斤。

  今年,我们又尝试把这一栽培技术原理引过长江进入我国水稻主产区,邀请日本专家原正市先生到湖南省浏阳县,指导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南方地区的试验。首期试验面积为四十七公顷,使用三个品种试种,在当地长期低温、阴雨、寡照的恶劣气候情况下,早稻平均产量仍达每公顷八千二百五十公斤,并较当地按常规栽培法种植的水稻每公顷减少投入六百六十七元五角,节水50%,每公顷增产约七百五十公斤。在湖南的试验还表明,采用这种新方法,早稻播种期可提前二十天,成熟收割期相应提前六天,使温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早稻晚稻均选择适当的迟熟品种,可望夺取两季高产,这预示着另一个新的增产途径。

  由日本专家原正市等开发并经我国科技人员不断完善的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地区,在被引进我国的十年实践过程中,逐步从北向南,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带展开,引进当中不断有所创新,因此,它也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典范。

  我国水稻的主产区在长江以南。其中,江苏、浙江、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自治区有二千七百万公顷,超过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0%,近期适宜推广面积近六百七十万公顷。因此,这项增产技术在南方大有可为。利用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降低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节省宝贵的水资源的优势,在全国推广这一技术,很容易被广大农业生产者和普通农民接受。

  为更加扎实、迅速地在我国各水稻产区推广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我们认为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从全国来说,除原定的“三北”地区推广计划外,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经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后,初步考虑在“八五”期间可推广三百万公顷左右,每公顷增产七百五十至一千零五十公斤。各地都应制订相应的推广计划。

  第二,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试验示范、由点到面、稳步发展的方针,反对一哄而起、强迫命令的做法。各地区首先应选择一至二个领导和科技力量较强、有一定科学种田经验、物资条件有保证的试验点,在认真抓好试验示范后,再向外辐射。

  第三,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务院引进办拟会同有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制定各阶段和各地区的工作重点和推广计划,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各有关地区的科技、农业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协调,统一规划,在试验和推广所需资金、技术和物资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第四,认真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在安排日本专家原正市等人到我国南方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指导的同时,组织中国专家小组到各水稻种植地进行巡回指导。

  第五,深入细致地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使广大农民真正掌握这一栽培技术,除抓好试验点的工作外,还必须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也要使用挂图、单行本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渐做到水稻产区的农民家喻户晓。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转发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

 

                        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    家    科    委 

                          农       业      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