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宮史/28
卷二十八•書籍七
[编辑]史學
[编辑]欽定明史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特命開館修輯明史,乾隆四年告成。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目錄四卷。奉旨校刊。
御批資治通鑒綱目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萬幾餘暇,披覽朱子綱目及前編、續編,著御論百有餘首,用昭法戒。凡一百四卷,康熙四十六年校刊。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自古帝王言動必記,而史事以興。顧周禮外史所掌,卷帙寢繁,即記傳亦異。千百年來,微言大義,昭揭天壤,必以尼山筆削為斷,所從來尚矣。粵自龍門而降,累朝國乘,體製略同。涑水司馬氏易分類為合編,蓋猶左氏法也。紫陽朱子特起而振舉之,綱以提要,目以備詳。歲時列於上而天統明,章程係於下而人紀立。增損精切,予奪謹嚴,庶幾春秋大居正之宗指與。雖其間事例隱括,稍有脫誤,大都門人一時采輯之過,實非晦庵本意也。自時厥後,有前編,有外紀,有大紀、續編以及考證、集覽、發明、質實之類,諸家論著,不一而足。要皆商榷折衷,互相參訂。明儒陳仁錫裒集而剞劂之,不可謂非先哲之功臣也,朕幾務之暇,留神披閱,博稽詳考,纖悉靡遺。取義必抉其精,徵辭必搜其奧,析疑正陋,厘異闡幽,務期法戒昭彰,質文融貫。前後所著論斷,凡百有餘首。茲允諸臣請,並以付梓,頒布宇內,俾士子流傳誦習,開卷了然。不特天人理欲之微,古今治忽之故,一一臚如指掌,即子朱子祖述宣尼維持世教之苦衷,並可潛孚默契於數千載之下。是則朕敦崇古學、作新烝民之至意也。爰敘述以冠篇端,用昭示於無窮焉。
日講通鑒解義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條係諸說,撰次為文,排日進講,親定成書。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史之行傳,其體有二,紀事編辭,發凡起例。而褒貶之意寓於言外,俟觀者深思而自得,此左氏之傳也,涑水之資治通鑒宗之。據事以斷是非,原心以定功罪,予奪之不可假,如折獄然,此公、穀之傳也,崇安之春秋傳宗之。二者缺其一,則史學不備。朱子作通鑒綱目,綱仿春秋,目仿邱明,羅十七代紀載之文,治以二百四十年褒貶之法,論者謂接統春秋,不虛也。朕勤求治道,涵泳六經之餘,樂觀前代興衰得失之跡,故通鑒一書,披覽未嘗去手。顧其間論斷者,人各置喙,間亦有當於作者之意,而未能折衷於中,而斷於一。乃命儒臣仿胡安國之體,法春秋之義,撰次為文,依日進講,寒暑無間,積歲而成編。朕惟東周以前無史而有史,蓋古史之精意已大備於尚書,故春秋紀十二公之事,猶然二帝、三王之心法也。威、烈以下,無春秋而有春秋,蓋綱目之作,上接夫麟經,故雖班、範諸史之文,實魯史筆削之遺意也。而世道之升降,政治之隆汙,於是乎在。夫危微治忽之介,判於毫芒而相懸,遂至於遼絕。當時或未及見,而後之觀者瞭然。此不可不審其幾,而深究其所以然也。是以論古人之行事,既貴其所見之至明,尤貴其居心之至公。蓋善論古者如水然,人毋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水無成形於中,故妍蚩畢見於外。無成形者何?公而已矣。水之無成形,猶人之無成心也。無成心者何?公而已矣。夫公者,三代大道之行,而萬世法戒之權衡也。朕讀史嘗著緒論一編,實本至公之意,期於至當之歸。而於日講一書,又以此諄諄申命儒臣。既卒業,將以刊於秘府,頒之群工,大經大法,或勸或懲,燦然畢具,其有裨於經世豈淺鮮也與!
御撰通鑒綱目三編一部
[编辑]皇上命明史館諸臣仿朱子通鑒綱目義例,編纂明事為通鑒綱目三編,親定成書。凡二十卷,乾隆十一年校刊。
皇上御製序 編年之書,奚啻數十百家,而必以朱子通鑒綱目為準。通鑒綱目蓋祖述春秋之義,雖取裁於司馬氏之書,而明天統,正人紀,昭鑒戒,著幾微,得春秋大居正之意。雖司馬氏有不能窺其藩籬者,其他蓋不必指數矣。嘗謂讀書立言之士,論世為難。非如朱子具格致誠正之功,明治亂興衰之故;其於筆削,鮮有不任予奪之私,失褒貶之公者。自綱目成,而義指正大,條理精密,後儒有所依據,踵而成之。由宋迄元,厘然方策。至明代,君臣事跡編輯之難,更倍於諸書。蓋明史已成於百年之後,而世變風漓,記載失實,若復遲待,將何以繼續編而示來許?爰命儒臣法朱子通鑒綱目義例,增損編摩,大書以提要,分注以備言,每一卷成呈覽。朕於幾暇,亦時御丹鉛,為之參定。雖於天人一貫之精微未之能盡,而惟是謹嚴之義守而弗失,簡正之旨志而必勉。書既成,群臣舉唐太宗之事為言,勉從其請,而為之序云。
御定歷代年表一部
[编辑]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儒生龔士炯進所編歷代年表,上起陶唐,終於隋代,未為全書。特命儒臣編續,自唐迄元,以帝紀為綱,而王侯、宰輔、外藩附列於下,史傳所載事跡皆係焉。親加裁定,復考正三元甲子編年一卷,冠諸簡端。凡一百卷,康熙五十一年校刊。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古者紀事之書,其體有二:專紀一事而具其始末者,尚書之體也;編年而通紀一時之事者,春秋之體也。自漢司馬遷作史記,盡變尚書、春秋之體,而後世為史者皆師之。然其法實不外乎尚書、春秋,其本紀、世家,即春秋通紀時事之體;八書與列傳,即尚書專紀一事之體。而所謂年表者,又編年之變例也。歷代之史具矣,而表多缺焉。康熙四十四年春,朕南巡吳會,有儒生龔士炯進其所編歷代年表若干卷,起陶唐而終於隋。朕惜其用心之勤而業未竟也,乃命侍郎周清原、內閣學士王之樞續之,訖於元至正之末,凡一百卷。其體依仿諸史而微有別者,諸史之表各分一類,而是編則王侯、宰輔以及外藩層次附列於帝紀之下;諸史之表獨載廢置、朝會、征伐之大者,而是編則每事皆係焉,是其所以異也。代遠文繁,親加裁定,復考正三元甲子編年一卷,列諸簡端。昔宋袁樞為紀事本末,朱子以為與資治通鑒相表裏,亦猶左氏之於春秋,既依經以作傳,而復別為國語,以相錯綜也。以是知紀事之書,不厭其類之廣。蓋以曆世久遠,事物紛賾,觀者易於遺忘,故別為一體以提其要,而使致詳焉。是編之作,亦所以備史之一類云爾。
功臣傳初集一部 功臣傳二集一部
[编辑]世宗憲皇帝命建昭忠祠,凡國家抒忠效命之臣,自王、公、大臣至兵丁,皆得入祀。纂輯其事跡始末為功臣傳。天命元年至雍正十三年為初集,計八十六卷。乾隆元年至二十五年為二集,計二十八卷。
繹史一部
[编辑]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知縣馬驌以所撰繹史進呈,欽定取入內府。一曰太古三皇、五帝十篇,二曰三代夏禹、西周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時事七十篇,四曰戰國、春秋以後至秦五十篇,五曰外錄紀天官、地志、名物、制度十篇。凡百六十篇,篇為一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