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摸索低云规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在实践中摸索低云规律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气象台
1972年1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冬季低云是我们这里的怪气象。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老天爷’,脾气怪,风雪云霜换着来。抬头还是日当空,转眼天气就变坏。”过去,我们对冬季低云的变化怎么也摸不准,不是预报错了,就是报晚了,影响了部队的飞行。一天早饭后,部队问我们:今天能不能搞飞行训练?气象员看了看天气,风很小,也不冷,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可以说是“红日高照,碧空万里”了。为了保险点儿,他又查了查其他地区的天气预报,都是“晴到少云”,看来不会有多大问题了,于是,回答说:“天气很好,可以飞行。”哪知飞机刚刚拖到起飞线上,准备起飞的时候,只见一团团乌云从北面往机场压来,半个多小时后,浓云密布,雪花纷飞,北风整整刮了一天,低云一直也没有消散,飞行训练只好停下来。象这种预报错了的情况经常发生,指战员们诚恳地向我们提出了批评,要求提高预报效力。

听到群众的反映,我们心里十分难过。不少同志下决心要摸透冬季低云的变化规律,可有的同志却泄气地说:“这里的天气太‘绝’啦,书本上没有说过,资料上没有记载,靠咱们这点本事很难预报准!”

冬季低云的变化规律到底能不能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一起学习《实践论》。毛主席教导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结合实际分析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飞机在跑道南头逆风起飞,忽然风向有点变,北风转成了南风,而顺风起飞、着陆最容易发生事故。我们向指挥员建议换到北头起飞。刚到北头,飞行员老远就朝我们喊:“风向又变啦,这儿刮的是北风。赶快换到南头去吧!”南头刮南风,北头却刮北风,这是咋回事?为了搞清楚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我们几个气象员从跑道的南头走到北头,又从北头走到南头,仔细地测量两头的风速、温度,认真地观察南北风交界的位置、时间,反复地分析机场附近的气象要素和特殊地形。经过多次的亲身实践,终于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们所处的位置特殊,夏天,最容易在这里形成“对头风”。“对头风”不会很大,位置总是随着南北风力的大小而移动,一般都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出现,掌握了风向变化的规律,预报“对头风”就有准头了。我们又具体帮助飞行部队防止了“对头风”的影响。大家说:“对头风”的规律以前我们不了解,但是由于我们反复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终于获得了预报“对头风”的主动权。革命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道路。冬季低云确实很“绝”,但决不是不能认识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反复实践,冬季低云的变化完全能够掌握起来。

为了掌握低云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志们不分昼夜地站在山顶,迎着刺骨的寒风测温度、查风向、记时间;有的同志冒着严寒,从山顶到山沟,仔细地观察低云来到时大自然的变化;还有的同志不怕麻烦,把每次低云到来的许多情况作了非常详细的记录,整理成资料,定期召集大家进行分析。那个时候,我们对低云的到来和湿度的变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弄不清,于是,气象员每隔一个小时就跑出去观察一次湿度计。放湿度计的百叶箱正好在风口上,寒风一吹,湿度计下面的纱布冻得硬棒棒的,显示湿度的变化就不准确了。我们就在观察前捧着一杯热水逐渐浸润纱布,使它化开,湿度计就恢复了正常。可是在风口上呆得时间一长,手冻得发红,脚冻得发麻,北风抽打在脸上象刀割一样痛。然而,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不吃梨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从事艰苦的实践不能怕这怕那。我们一天二十四次观察从不间断,一直测量了整整一个冬天,终于获得了完整的准确的数据。实践出真知,干中出科学。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对低云的变化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发现在低云到来之前是有许多征兆的。比方说,北边天空总是有零零碎碎的云块陆续飘来,风速逐渐加大,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高;有些年纪大的人感到关节酸痛;圈里面的猪衔草做窝;等等。只要留心观察,认真分析,并根据这些现象及时预报低云到来是完全可能的。有一次,部队正在进行飞行训练,气象值班员忽然发现天上有几块零星碎云从北边飘来,再看看北风越刮越大,机场周围的温度和湿度都开始变化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低云很快就要到达机场上空啦。我们及时向指挥员作了报告,并建议停飞。战鹰一架架迅速返回机场,当最后一架安全着陆不久,狂风卷着乌云没头没脑地向机场盖过来,没几分钟,天气就变得阴沉沉的了。

由于我们逐渐摸索到了冬季低云的一些规律,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错误地认为,低云的变化规律我们掌握的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早晨,天阴沉沉的,低云布满了机场上空。象这种天气,飞行训练肯定是搞不成了。可是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早日练好杀敌本领,飞行部队焦急地问我们:下午会不会转晴天?能不能飞行?我们查了查头天发出的预报,这天将全天低云,心想:冬季低云的脾气被我们摸到了,预报起来就好比“脸盆里摸鱼——十拿九稳”,出不了啥错。于是随口回答:“天气一时半会儿变不了,今天就别准备飞啦!”不巧,这次偏偏预报错了。午饭后,云消日出,天气格外晴朗,是飞行训练难得的好天。但由于没有提前准备,错过了机会,影响了飞行训练。

这件事为我们敲起了警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学习《实践论》。毛主席教导我们:“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

通过学习,原来认为“差不多”了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一次正确,两次正确,不等于“一贯正确”;一次成功,两次成功,不等于“全部成功”。“差不多”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一次完成”论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认识提高了,再回头检查过去的工作,大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有时低云维持在机场北边,但并不影响机场的天气?为什么有时低云来势迅猛,风雪交加,但不久就云消雪停?为什么有时低云很少,但在机场上空停留的时间却很长?……这么一分析,提高了我们继续实践,继续认识的自觉性,同志们再也坐不住了。为了弄清低云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分头到远远近近十几个气象站把几年的气象资料抄回来,又对驻地周围的地理环境作了进一步调查。许多同志不畏数九严寒,跑出几十里地坚持观察测量,还到很远的气象台去请教。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冬季低云的秘密进一步被揭开了。原来,我们这里经常受到北方寒流的袭击,这些寒流经过机场北边的特殊地形,底层温度升高,水气增加,升到空中,形成低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这里低云的多少和停留的时间主要由寒流的强弱和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如果寒流不强,和南边气流的势力差不多相等,低云就会被截在机场北边,远远望去好象就在周围,可机场附近的天气却很好。如果寒流只是一阵子,在机场上空停留的时间很短,低云很快就会消散,天气迅速转好。如果寒流势力强,“占领”了机场上空,低云就会在机场北边形成后源源不断地移过来,长期笼罩着机场。从这个认识出发,再预报低云的时候,我们就反复比较南北气流的强弱和变化,预报出低云的多少和停留时间。就这样,我们对冬季低云变化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现在,广大指战员都亲切地称赞我们是“观测风云的红哨兵”。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天气变化的特殊规律我们没有掌握。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就没有掌握不了的规律,就能当好“观测风云的红哨兵”。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