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五
目錄 | 大乘莊嚴經論 | |
◀上一卷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述求品第十二之二 | 下一卷▶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述求品第十二之二
[编辑]釋曰。已說求染淨。次說求唯識。偈曰。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者。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是故二光亦無二相。偈曰。
種種心光起 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 不得彼法實
釋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者。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嗔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者。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爲真實之法。已說求唯識。次說求諸相。偈曰。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別
爲攝利眾生 諸佛開示現
釋曰。相有二種。一者所相。二者能相。此偈總舉。余偈別釋。偈曰。
共及心及見 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 廣說則無量
釋曰。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者。所相有五。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數法。四者不相應法。五者無爲法。彼共者謂色法。心者謂識法。見者謂心數法。位者謂不相應法。不轉者謂虛空等無爲法。略說所相五廣說則無量者。彼識常起如是五相。此五所相是世尊略說。若廣說者則有無量差別。已說所相諸相。次說能相諸相。偈曰。
意言與習光 名義互光起
非真分別故 是名分別相
釋曰。能相略說有三種。謂分別相。依他相。真實相。此偈顯示分別相。此相復有三種。一有覺分別相。二無覺分別相。三相因分別相。意言者謂義想。義即想境。想即心數。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名義互光起者。謂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世間。所謂若名若義。此是相因分別相。如此三種相。悉是非真分別。是名分別相。偈曰。
所取及能取 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別故 是說依他相
釋曰。此偈顯示依他相。此相中自有所取相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謂句光義光身光。能取相有三光。謂意光受光分別光。意謂一切時染污識。受謂五識身。分別謂意識。彼所取相三光及能取相三光。如此諸光。皆是不真分別故。是依他相。偈曰。
無體體無二 非寂靜寂靜
以無分別故 是說真實相
釋曰。此偈顯示真實相真實謂如也。此相有三種。一自相。二染淨相。三無分別相。無體體無二者。是真實自相。無體者。一切諸法但分別故。體者。以無體爲體故。無二者。體無體無別故。非寂靜寂靜者。是真實染淨相。非寂靜者。由客塵煩惱故。寂靜者。由自性清淨故。以無分別故者。是真實無分別相。由分別不行境界。無戲論故。已說三種能相。複次偈曰。
應知五學境 正法及正憶
心界有非有 第五說轉依
釋曰。彼能相復有五種學境。一能持。二所持。三鏡像。四明悟。五轉依。能持者。謂佛所說正法。由此法持彼能緣故所持者。即正憶念。由正法所持故。鏡像者。謂心界。由得定故。安心法界如先所說。皆見是名。定心爲鏡法界爲像故。明悟者。出世間慧。彼有如實見有。非有如實見非有。有謂法無我。非有謂能取所取於此明見故。轉依者。偈曰。
聖性證平等 解脫事亦一
勝則有五義 不減亦不增
釋曰。聖性證平等解脫事亦一者。聖性謂無漏界。證平等者。諸聖同得故。解脫事亦一者。諸佛聖性與聲聞緣覺平等。由解脫同故。勝則有五義不減亦不增者。雖復聖性平等。然諸佛最勝自有五義。一者清淨勝。由漏習俱盡故。二者普遍勝。由剎土通淨故。三者身勝。由法身故。四者受用勝。由轉法輪受用不斷故。五者業勝。由住兜率天等現諸化事利益眾生故。不減者。謂染分減時。不增者。謂淨分增時。此是五種學地解相似。彼解脫所相法及三種能相法故。已說所相能相。次說求解脫偈曰。
如是種子轉 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釋曰。如是種子轉者。阿梨耶識轉故。句義身光轉者。謂余識轉故。是名無漏界者。由解脫故。三乘同所依者。聲聞緣覺與佛同依止故。偈曰。
意受分別轉 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 剎土智業故
釋曰。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者。若意若受若分別。如此三光若轉即得四種自在。問何者爲四。答次第無分別剎土智業故。一得無分別自在。二得剎土自在。三得智自在。四得業自在。偈曰。
應知後三地 說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 餘地各余一
釋曰。應知後三地說有四自在者。謂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成就彼四種自在。不動地有二余地各余一者。不動地有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由無功用無分別故。由剎土清淨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辯善巧勝故。法云地有第四業自在。由諸通業無障礙故。偈曰。
三有二無我 了入真唯識
亦無唯識光 得離名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三有二無我了入真唯識者。由知二無我爲方便故。菩薩於三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實唯識故。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脫者。菩薩爾時安心唯識。識光亦無即得解脫。何以故。由人法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偈曰。
能持所持聚 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 無名得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謂所聞法。所持謂正憶念。聚謂福智滿。由先聚力故而有所持。觀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說無有義故。複次唯名者。唯識故。複次唯名者。非色四陰故。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脫者。複次觀所觀名復不見名。由義無體故。又不見識故。又不見非色四陰故。如是名亦不可得。離有所得故。故名解脫。偈曰。
我見熏習心 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內 回流說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者。有二種我見滋灰故言熏習。由此熏習爲因。是故流轉生死。安心住於內。回流說解脫者。若知所緣不可得。置心於內攝令不散。即回彼流說名解脫。已說求解脫。次求無自體。偈曰。
自無及體無 及以體不住
如執無體故 法成無自體
釋曰。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者。自無謂諸法自然無。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屬因緣故。體無謂諸法已滅者不復起故。及以體不住者。現在諸法剎那剎那不住故。此三種無自體。遍一切有爲相。是義應知。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者。如所執著實無自體。由自體無體故。如諸凡夫。於自體執著常樂我淨。如是異分別相亦復無體。是故一切諸法成無自體。偈曰。
無自體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復無滅 本靜性涅槃
釋曰。無自體故成前爲後依止者。由前無性故次第成立後無生等。問此云何。答無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若無性則無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爲後後依止。此義得成。已說求無自性。次說求無生忍偈曰。
本來及真實 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 染污差別八
釋曰。有八種無起法。名無生法忍。一者本來無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實無起。由法無先後異先起法無故。三者異相無起。由非舊種處更得起故。四者自相無起。由分別性畢竟不起故。五者自然無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六者無異無起。由真實性非有異體起故。七者染污無起。由盡智時染污諸見不復起故。八者差別無起。由諸佛法身非有差別起故。此八無起法。說名無生法忍。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一乘。偈曰。
法無我解脫 同故性別故
得二意變化 究竟說一乘
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說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說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入大乘。故說一乘。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謂諸佛得如此意如我所得。一切眾生亦同我得。由此意故。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說一乘。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爲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
引接諸聲聞 攝住諸菩薩
於此二不定 諸佛說一乘
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爲引接諸聲聞故。二爲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爲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若諸菩薩於自乘性不定。佛爲攝住彼人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偈曰。
聲聞二不定 見義不見義
見義不斷愛 斷愛俱軟根
釋曰。聲聞不定復有二種。一者見義乘。彼見諦發大乘故。二者不見義乘。彼不見諦發大乘故。見義復有二種。一者斷愛。彼已離欲界欲故。二者不斷愛。彼未離欲界欲故。此中見義二人。應知具足軟品。由根鈍故。偈曰。
二得聖道人 回向於諸有
回向不思議 二生相應故
釋曰。如是見義得聖道二人。能以聖道回向諸有。如是回向名不思議生。由以聖道回向生故。如此二人與二生相應。問何者二生。偈曰。
願力及化力 隨欲而受生
願力不斷愛 化住阿那含
釋曰。二生者。一願自在生。二化自在生。初是未離欲人。後是阿那含人。問如此二人云何軟品。偈曰。
由二樂涅槃 數數自厭故
二俱說鈍道 久久得菩提
釋曰。由此二人先有樂滅心故。恆起自厭心故。是故彼道說爲鈍道。由不能速得無上菩提故。偈曰。
所作未辦人 生在無佛世
修禪爲化故 漸得大菩提
釋曰。所作未辦人者。謂見諦未斷愛未得阿羅漢果人。此人生在無佛世界。生已自能勤修諸禪爲變化故。此人依止此化。漸漸更得無上菩提。如此三位。如佛勝鬘經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如大譬中說。一者先見諦位。二者佛空時生。自能修禪舍於生身而受化身。三者當得無上菩提。已說求一乘。次說求明處。偈曰。
菩薩習五明 總爲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 爲五五別求
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爲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云何。答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爲求自解學。因明爲伏外執學。聲明爲令他信學。醫明爲所治方學。巧明爲攝一切眾生。已說求明處。次說求長養善根。所謂作意滿足諸波羅蜜。此作意有四十四種。初謂知因作意。乃至最後謂知我勝作意。此等作意今當顯說。偈曰。
知因及念依 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 修習諸善根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薩最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見波羅蜜性知可增長。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發大心諸波羅蜜決定當得圓滿。何以故。以此大心爲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是念。我已發心。爲利自他勤修諸波羅蜜。此果若共即願受之。若不共他即願不受。是名共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時。應通達涅槃真實方便。所謂不染三輪如過去諸佛曾解。未來諸佛當解。現住諸佛今解。我皆正信。是名信解作意。如是後後作意應知。次第亦爾。偈曰。
得喜有四種 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 此復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作意。三隨修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信解諸波羅蜜得四種喜。謂障斷喜聚滿喜。攝自他二利喜。與依報二果喜。是名得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諸波羅蜜時。雖遇惡人違逆惡事逼惱終無退心。是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得無上菩提。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隨修。所謂應懺悔六波羅蜜諸障。應隨喜六波羅蜜諸行。應勸請六波羅蜜法義。應以六波羅蜜回向無上菩提是名隨修作意。偈曰。
淨信及領受 樂說與被鉀
起願亦悕望 方便復七種
釋曰。此偈有七種作意。一淨信作意。二領受作意。三樂說作意。四被鉀作意。五起願作意。六悕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於諸波羅蜜法義起深信力持。是名淨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法義。應一向起求不生誹謗。是名領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法義開示他人。是名樂說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令諸波羅蜜滿足起大勇猛。是名被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滿足諸波羅蜜願值滿足諸緣。是名起願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緣。是名悕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諸波羅蜜業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鉀作意。起願作意。悕望作意。教授中當分別。偈曰。
勇猛及憐愍 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 一一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二種作意。一勇猛作意。二憐愍作意。此二各有四種差別。菩薩思惟方便已。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種勇猛爲堅牢故。爲成熟故。爲供養故。爲親近故。爲堅牢者六。六波羅蜜修。所謂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謂施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種亦復如是。爲成熟者。以諸波羅蜜爲攝物方便成熟眾生。爲供養者以檀爲利益供養。以戒等爲修行供養。爲親近者。親近不倒教授諸波羅蜜人。是名勇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無量心。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慈心。慳等現前時應起悲心。他人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喜心。他人信諸波羅蜜時應起無染心。是名憐愍作意偈曰。
有羞亦有樂 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說 此復爲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樂作意。三無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稱說作意。菩薩次作是念。若我於諸波羅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應起深慚愧等。應轉檀等不轉是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所緣諸波羅蜜境界。應持心不亂。是名有樂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諸波羅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無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相應諸論。應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生他解。應如其根器應讚揚諸波羅蜜法義。是名稱說作意。偈曰。
依度得菩提 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德 此二亦應知
釋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應知作意。菩薩如前稱揚已。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諸波羅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知障諸波羅蜜過惡及諸波羅蜜功德。是名應知作意。偈曰。
喜集及見義 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 現持當緣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見義作意。三樂求作意。菩薩知已。次作是念。我應歡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見諸波羅蜜自性。能得無上菩提利益。是名見義作意。次作是念。今見是利應起四求。一求平等。止觀雙修故。二求無分別。三輪清淨故。三求現持。求持能成諸度法義故。四求當緣。求未來成就諸度緣故。是名樂求作意。偈曰。
七非有取見 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見非有取作意。二希有想作意。三非希有想作意。菩薩樂求已。次作是念。七種非有取。我今應見。一非有爲有非有取。二過失非失非有取。三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爲常非有取。五非樂爲樂非有取。六非我爲我非有取。七寂滅非滅非有取。如來爲對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說空等三三昧。及說四種法優陀那。是名見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希有想。所謂大想廣想不求報恩想不期果報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於諸波羅蜜亦有四種非希有想。所謂由諸波羅蜜廣大故。能得無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一切世間供養。能不求過諸世間勝身勝財。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離墮眾生邊 大義及轉施
究竟與無間 如是復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離邊作意。二大義作意。三轉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無間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於一切眾生轉。是名離邊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廣饒益一切眾生。是名大義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諸波羅蜜功德願施一切眾生。是名轉施作意。次作是念。願一切眾生所有諸波羅蜜三處究竟。謂菩薩地究竟。如來地究竟。利益眾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次作是念。我應修習諸波羅蜜於一切時無有間斷。是名無間作意。偈曰。
方便恆隨攝 心住不顛倒
於退則不喜 進則歡喜生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隨攝作意。二不喜作意。三歡喜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住不顛倒心於佛所知應以諸波羅蜜恆時隨攝。是名隨攝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屈諸波羅蜜者不應生悅。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增進諸波羅蜜者應生慶悅。是名歡喜作意。偈曰。
相似不欲修 真實欲修習
不隨及欲得 欲得有二種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修作意。三不隨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於相似諸波羅蜜不應修習。是名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真實諸波羅蜜應勤修習。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障礙作意應斷。是名不隨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記位諸波羅蜜。欲得決定地諸波羅蜜。是名欲得作意。偈曰。
定作未來行 常觀他行滿
信解自第一 知體無上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觀他作意。三我勝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見當來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羅蜜決定當行。是名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觀十方諸大菩薩諸波羅蜜得滿足時願我亦得滿足。同一事故。是名觀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自信所行諸波羅蜜。於諸行中最爲第一。何以故。我觀此體更無上故。是名我勝作意。偈曰。
以此諸作意 修習於諸度
菩薩一切時 善根得圓滿
釋曰。此偈總結前義應知。已說求長養善根。次說求法差別。偈曰。
求法謂增長 上意及廣大
有障亦無障 及以諸神通
無身亦有身 得身及滿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無慢故
釋曰。求法有十三種差別。一者增長求。謂以正聞增長信故。二者上意求。謂在佛邊受法流故。三者廣大求。謂得神通菩薩具足遠聞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謂初增長信者故。五者無障求。謂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謂廣大求者故。七者無身求。謂聞思慧無法身故。八者有身求。謂修慧有多聞熏習種子身故。九者得身求。謂初地至七地。十者滿身求。謂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謂信行地。十二者少慢求。謂初七地。十三者無慢求。謂後三地。已說求法差別。次說求法因緣。偈曰。
爲色爲非色 爲通爲正法
相好及病癒 自在無盡因
釋曰。求法有四因緣。一爲色。二爲非色。三爲神通。四爲正法。爲色者。相好因故。爲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爲神通者。自在因故。爲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者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者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者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已說求法因緣。次說求遠離分別。偈曰。
無體體增減 一異自別相
如名如義者 分別有十種
釋曰。有十種分別。一者無體分別。二者有體分別。三者增益分別。四者損減分別。五者一相分別。六者異相分別。七者自相分別。八者別相分別。九者如名起義分別。十者如義起名分別。般若波羅蜜經中爲令諸菩薩遠離此十種分別故說十種對治。爲對治無體分別故。經言有菩薩菩薩。爲對治有體分別故。經言不見菩薩等。爲對治增益分別故。經言舍利弗色自性空。爲對治損減分別故。經言非色滅空。爲對治一相分別故。經言若色空非色。爲對治異相分別故。經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爲對治自相分別故。經言此色唯名。爲對治別相分別故。經言色不生不滅非染非淨等。爲對治如名起義分別故。經言名者作客故如名義不應著。爲對治如義起名分別故。經言一切名不可見不可見故如義名不應著。已說求遠離分別。次說求法大偈曰。
菩薩勝勇猛 二求得真實
隨順諸世間 功德如海滿
釋曰。求法有三種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諦第一義諦。真實不顛倒故。二者他利大。由作世間依怙以第一義安置故。三者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滿足故。述求品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