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动手,自力更生 (1970年7月10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家动手,自力更生

——工业设备更新中两种思想的斗争
齐永红
1970年7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当前,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战斗号令的动员下,全国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正在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这样,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即旧的设备和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如何解决前进过程中的这个矛盾?这里存在着根本对立的两种方针、两种思想的斗争。

“同志们,大家动手,克服困难吧。”(《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毛主席的这一伟大号召虽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的,但对解决当前工业生产胜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同样完全适用。 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依靠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制造与发展新设备,积极改造旧设备,不断满足工业生产新跃进的需要,这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去解决设备问题的积极方针。有没有与此相反的方针呢?有的。那就是成天叫嚷设备不足呀,设备陈旧呀,眼睛看着上面,双手伸向外面,对现有的旧设备不改造,不利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上级调拨新设备和进口新设备上。这是不依靠群众,不搞自力更生的消极方针。

当前,许多地方的工业战线,正在掀起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高潮。工人群众、革命技术人员、革命干部“三结合”,一方面,大搞土设备,发展新设备,同时,又积极改造旧设备,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争能进一步支援全国各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也有人认为,何必在破破烂烂的旧设备上动脑筋呢?这样太不合算了,不如向国家要新设备省力得多。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毛主席教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说的“充分利用”,就是要我们自己动脑动手,在旧设备上大搞革新,把生产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这样行不行得通呢?完全行得通。例如,上海纺织行业在大力试制、推广新纺织机的同时,对旧设备坚持了“充分利用”的方针,使棉纱产量比解放初增加两倍多,棉布产量增加一点六倍,还支援了外地一千多台前纺设备。这些事实,不是说明了改造和利用旧设备不是“不合算”而是“很合算”吗?不是说明了只要我们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利用和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是完全可以做到“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吗?那种认为自己改造旧设备不如买新设备来得爽快、“省力”的思想,实际上是懦夫思想和懒汉哲学,与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光辉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有人说,不是讲要设备更新吗?既要更新,就得全部换上新设备,对旧设备应该来个“大扫除”,把它丢开,不然的话,就会阻碍生产技术的发展。

这些同志完全被形而上学的观点束缚住了。用新设备来更换旧设备固然是一种更新;改造和革新旧设备,使之起到新设备的作用,同样也是一种更新。就一个工厂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生产技术不需要也不可能搞“大换班”式的设备更新,总是或者用增添部分新设备的办法,或者通过改造和革新旧设备的措施,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总之,只有采取逐步增添新设备和不断改造旧设备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有的工厂,对旧设备不改造、不利用,拆光丢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大少爷的作风。工人同志看了很痛心地说:“他们拆的是社会主义墙脚,丢掉了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批评。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只有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工作,才可能出现一个革命的飞跃。技术的发展是如此,设备的改革也是如此。那种把旧设备一律当作“包袱”的思想,就是不懂技术发展中新与旧、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的辩证法。

新技术、新设备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旧设备、旧技术的改造中发展起来的。新和旧都是相对的。过去的新设备,今天就成了旧设备;今天的新设备,明天又成了旧设备。目前,我们设备上的技术革新,只能是新在某一点上,新在某一些关键结构的改进上,而不一定是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全部新。即使是新造的设备,也往往是和旧设备中的合理因素、合理部件直接联系着的。当然,在量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产生飞跃性的重大革命。我们很可能在一个不很长的时期内,比较彻底地改造和更换全部原有的旧设备,使整个社会生产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那样重大的革命,决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要积极准备这一时刻的到来,但必须从现有的物质基础做起。如果你想不经过对原有基础的不断革新和改造,就把旧的统统一起“丢开”,那就是割断了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和破坏生产的发展。

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洋设备很复杂,认为愈是复杂的设备愈是高级,动不得。就是在动手改造这种旧设备的时候,也总是做加法,不愿做减法,使工序愈分愈细,机器结构愈搞愈臃肿。

这种思想对吗?不完全对,有很大的片面性。

愈是复杂的设备就愈是好吗?技术要求复杂的产品,一定要用结构复杂的设备才能生产吗?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到简单这种类似螺旋形上升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工业技术、设备发展的规律也同样如此。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了生产工具,那是一种低级的、落后的“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后来又发明创造了复杂的大型的机器设备,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先进的“复杂”。但是,在过去设计制造的一些机器设备中,有不少是不合实际应用的成分,除了有的是由于生产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以外,还有许多地方明显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生产上所造成的恶果。反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使得许多设备大多采取叠床架铺的办法,越搞越繁杂,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争夺市场和垄断技术,还故弄玄虚,大搞形式主义。这种人为的而不是生产本身所要求的“复杂”,是一个倒退,这是低级的、落后的“复杂”。因此,对洋设备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更不能抱盲目迷信的态度。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要掀起技术革新的高潮,在技术上就要革掉形而上学的命,革掉烦琐哲学的命。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上海一些工厂的工人提出了“割阑尾,讲卫生,除烦琐,讲适用”的口号,对许多陈旧设备开刀动手术,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进行改造。这样大规模地通过对旧设备的不断改革,就发展到了更为先进、更为高级的“简单”。世界印染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一道工序变成了十道工序,一台机器变成了多台机器。现在上海印染工人对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只要一道工序、一部机器就行了。新印染设备染出的布比老工艺、旧设备染出的布,质量好得多,同时还使煤、电、水、化工原料的消耗也节省得多。这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又一个飞跃。这种“简单”的印染设备难道不是先进的、高级的“简单”吗?不是比那些故弄玄虚的“复杂”要高明得多吗? 

我们不仅对于旧设备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造,而且还对解放后从国外进口的新设备,以及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买办洋奴哲学的毒害下,盲目仿造外国的机械设备,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这些东西体积笨重,结构复杂,原材料消耗大,劳动强度高,必须来个“一用二批三改”,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改旧创新。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经过这样大胆而又谨慎细致地改进了的旧设备,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凡是这样做了的单位,无论是大厂或小厂,无论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以及原材料消耗的降低等方面,都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那些看不起并且不愿意动手改造旧设备的人,往往对进口的洋设备,十分迷信,到处照搬照抄,没有一点革新创造精神,完全是一副十足的奴才相。上海纺织系统有这样一个例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进口了一批窄幅的喷气织机,装好了却开不动。一小撮走资派和反动技术“权威”说:“机器是好的,工人不会开。”好,那就把“洋专家”请来吧,弄来弄去,结果也还是开不动。这个“洋专家”竟无理取闹地说:“我们的机器是好的,你们棉纱的质量太差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工人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厂内,实行了工人、革命技术人员、革命干部的“三结合”,在厂外,实行了工厂、学校、科研单位的“三结合”,充分利用旧设备、旧机器大搞技术革新,先后攻克了动力、质量、速度等等难关,终于试制成功了中国式的宽幅喷气织机,经过重点试验,现已在棉织、毛织、丝织等行业中推广使用。事实证明: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完全能够依靠“大家动手”、“自力更生”,创造世界上第一流的设备,创造出人间奇迹。

我们这里说的“大家动手”、“自力更生”,不仅是指制造单位,更主要的是对使用单位而说的。制造单位固然是造机器的,使用单位同样可以造机器。但有人却硬要来一个绝对分家,说使用单位只管用,不管造,不然,就是狗捉老鼠多管闲事。

那就请看一看发生在上海一家弄堂小厂里的一场斗争吧!这个厂原来是生产小元钉的,只有几台“老掉牙”的皮带车床和四十年代的牛头刨床。后来,根据国家的需要,上级要他们生产高级、精密的模具。新的任务一提出,有人就造了一份清册,向国家要二十多台专用机床设备。厂里的广大工人牢记毛主席关于“大家动手”、“自力更生”的教导,追回了那份向国家伸手要设备的规划。工人们说:“没有机床自己造,用自己的双手把制钉厂改成模具厂!”三年来,他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出各种设备一百多台,迅速投入了各种精密模具的生产。他们管了这桩“闲事”,不是很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吗?

事实上,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是不能够绝对分家的。只有在对生产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对生产设备提出革新和改进的要求。许多设备的发明者都是一些能工巧匠,而不是什么脱离实践的“专家”、“权威”。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一般说来,使用单位比制造单位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更熟悉,对设备的改旧创新也最有发言权。资产阶级把设计、制造、使用单位截然分开甚至尖锐地对立起来所形成的那种造的不管用,用的不管造的不合理现象,今天是无论如何不容许再继续存在下去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强调要有一定的分工,更强调要有无产阶级的大协作。在设备的改革过程中,各个单位都要自己动手,又要团结起来大家动手,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和专业生产单位一定要实行“三结合”,取长补短,互学互帮。我们必须遵循毛主席“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伟大教导,把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改革旧设备,创造新设备,以更多更好的设备去促进工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样,就一定能够把已经掀起和正在发展中的增产节约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前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