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家動手,自力更生 (1970年7月10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家動手,自力更生

——工業設備更新中兩種思想的鬥爭
齊永紅
1970年7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當前,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在以毛主席為首、林副主席為副的黨中央戰鬥號令的動員下,全國革命和生產的大好形勢正在蓬蓬勃勃地向前發展,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

工業生產的飛躍發展,要求大力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這樣,就會碰到一個問題,即舊的設備和新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

如何解決前進過程中的這個矛盾?這裡存在着根本對立的兩種方針、兩種思想的鬥爭。

「同志們,大家動手,克服困難吧。」(《論軍隊生產自給,兼論整風和生產兩大運動的重要性》)毛主席的這一偉大號召雖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發出的,但對解決當前工業生產勝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同樣完全適用。 遵照毛主席的教導,依靠廣大工人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製造與發展新設備,積極改造舊設備,不斷滿足工業生產新躍進的需要,這是以自力更生為主去解決設備問題的積極方針。有沒有與此相反的方針呢?有的。那就是成天叫嚷設備不足呀,設備陳舊呀,眼睛看着上面,雙手伸向外面,對現有的舊設備不改造,不利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上級調撥新設備和進口新設備上。這是不依靠群眾,不搞自力更生的消極方針。

當前,許多地方的工業戰線,正在掀起一場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高潮。工人群眾、革命技術人員、革命幹部「三結合」,一方面,大搞土設備,發展新設備,同時,又積極改造舊設備,充分利用原有的工業基礎,大力發展生產,力爭能進一步支援全國各地,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但是也有人認為,何必在破破爛爛的舊設備上動腦筋呢?這樣太不合算了,不如向國家要新設備省力得多。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毛主席教導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力求節省,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主席說的「充分利用」,就是要我們自己動腦動手,在舊設備上大搞革新,把生產搞上去。只有這樣,才能「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這樣行不行得通呢?完全行得通。例如,上海紡織行業在大力試製、推廣新紡織機的同時,對舊設備堅持了「充分利用」的方針,使棉紗產量比解放初增加兩倍多,棉布產量增加一點六倍,還支援了外地一千多台前紡設備。這些事實,不是說明了改造和利用舊設備不是「不合算」而是「很合算」嗎?不是說明了只要我們充分依靠群眾,充分利用和改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是完全可以做到「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嗎?那種認為自己改造舊設備不如買新設備來得爽快、「省力」的思想,實際上是懦夫思想和懶漢哲學,與毛主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光輝思想完全背道而馳。

有人說,不是講要設備更新嗎?既要更新,就得全部換上新設備,對舊設備應該來個「大掃除」,把它丟開,不然的話,就會阻礙生產技術的發展。

這些同志完全被形而上學的觀點束縛住了。用新設備來更換舊設備固然是一種更新;改造和革新舊設備,使之起到新設備的作用,同樣也是一種更新。就一個工廠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發展生產技術不需要也不可能搞「大換班」式的設備更新,總是或者用增添部分新設備的辦法,或者通過改造和革新舊設備的措施,來適應新的生產要求。總之,只有採取逐步增添新設備和不斷改造舊設備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才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有的工廠,對舊設備不改造、不利用,拆光丟掉,這是一種資產階級大少爺的作風。工人同志看了很痛心地說:「他們拆的是社會主義牆腳,丟掉了勤儉節約的傳統!」這真是一針見血的批評。

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由漸變到突變。只有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工作,才可能出現一個革命的飛躍。技術的發展是如此,設備的改革也是如此。那種把舊設備一律當作「包袱」的思想,就是不懂技術發展中新與舊、量變與質變、漸變與突變的辯證法。

新技術、新設備決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對舊設備、舊技術的改造中發展起來的。新和舊都是相對的。過去的新設備,今天就成了舊設備;今天的新設備,明天又成了舊設備。目前,我們設備上的技術革新,只能是新在某一點上,新在某一些關鍵結構的改進上,而不一定是從頭到腳,里里外外全部新。即使是新造的設備,也往往是和舊設備中的合理因素、合理部件直接聯繫着的。當然,在量變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也會產生飛躍性的重大革命。我們很可能在一個不很長的時期內,比較徹底地改造和更換全部原有的舊設備,使整個社會生產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但那樣重大的革命,決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要積極準備這一時刻的到來,但必須從現有的物質基礎做起。如果你想不經過對原有基礎的不斷革新和改造,就把舊的統統一起「丟開」,那就是割斷了生產技術發展的歷史,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和破壞生產的發展。

還有一種看法,就是洋設備很複雜,認為愈是複雜的設備愈是高級,動不得。就是在動手改造這種舊設備的時候,也總是做加法,不願做減法,使工序愈分愈細,機器結構愈搞愈臃腫。

這種思想對嗎?不完全對,有很大的片面性。

愈是複雜的設備就愈是好嗎?技術要求複雜的產品,一定要用結構複雜的設備才能生產嗎?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事物的發展,總是按照由簡單到複雜,又由複雜到簡單這種類似螺旋形上升的規律不斷向前發展的。工業技術、設備發展的規律也同樣如此。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了生產工具,那是一種低級的、落後的「簡單」。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後來又發明創造了複雜的大型的機器設備,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先進的「複雜」。但是,在過去設計製造的一些機器設備中,有不少是不合實際應用的成分,除了有的是由於生產發展水平和人的認識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以外,還有許多地方明顯地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生產上所造成的惡果。反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的形而上學方法論,使得許多設備大多採取疊床架鋪的辦法,越搞越繁雜,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爭奪市場和壟斷技術,還故弄玄虛,大搞形式主義。這種人為的而不是生產本身所要求的「複雜」,是一個倒退,這是低級的、落後的「複雜」。因此,對洋設備一定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更不能抱盲目迷信的態度。

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要掀起技術革新的高潮,在技術上就要革掉形而上學的命,革掉煩瑣哲學的命。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上海一些工廠的工人提出了「割闌尾,講衛生,除煩瑣,講適用」的口號,對許多陳舊設備開刀動手術,從實際需要出發,大膽進行改造。這樣大規模地通過對舊設備的不斷改革,就發展到了更為先進、更為高級的「簡單」。世界印染技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由一道工序變成了十道工序,一台機器變成了多台機器。現在上海印染工人對它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只要一道工序、一部機器就行了。新印染設備染出的布比老工藝、舊設備染出的布,質量好得多,同時還使煤、電、水、化工原料的消耗也節省得多。這是從複雜到簡單的又一個飛躍。這種「簡單」的印染設備難道不是先進的、高級的「簡單」嗎?不是比那些故弄玄虛的「複雜」要高明得多嗎? 

我們不僅對於舊設備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造,而且還對解放後從國外進口的新設備,以及在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買辦洋奴哲學的毒害下,盲目仿造外國的機械設備,進行了大膽的改造。這些東西體積笨重,結構複雜,原材料消耗大,勞動強度高,必須來個「一用二批三改」,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改舊創新。大量的事實證明:只有經過這樣大膽而又謹慎細緻地改進了的舊設備,才能更好地為我所用。凡是這樣做了的單位,無論是大廠或小廠,無論在產品數量的增加或質量的提高,以及原材料消耗的降低等方面,都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那些看不起並且不願意動手改造舊設備的人,往往對進口的洋設備,十分迷信,到處照搬照抄,沒有一點革新創造精神,完全是一副十足的奴才相。上海紡織系統有這樣一個例子: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進口了一批窄幅的噴氣織機,裝好了卻開不動。一小撮走資派和反動技術「權威」說:「機器是好的,工人不會開。」好,那就把「洋專家」請來吧,弄來弄去,結果也還是開不動。這個「洋專家」竟無理取鬧地說:「我們的機器是好的,你們棉紗的質量太差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廣大革命工人狠批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廠內,實行了工人、革命技術人員、革命幹部的「三結合」,在廠外,實行了工廠、學校、科研單位的「三結合」,充分利用舊設備、舊機器大搞技術革新,先後攻克了動力、質量、速度等等難關,終於試製成功了中國式的寬幅噴氣織機,經過重點試驗,現已在棉織、毛織、絲織等行業中推廣使用。事實證明: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完全能夠依靠「大家動手」、「自力更生」,創造世界上第一流的設備,創造出人間奇蹟。

我們這裡說的「大家動手」、「自力更生」,不僅是指製造單位,更主要的是對使用單位而說的。製造單位固然是造機器的,使用單位同樣可以造機器。但有人卻硬要來一個絕對分家,說使用單位只管用,不管造,不然,就是狗捉老鼠多管閒事。

那就請看一看發生在上海一家弄堂小廠里的一場鬥爭吧!這個廠原來是生產小元釘的,只有幾台「老掉牙」的皮帶車床和四十年代的牛頭刨床。後來,根據國家的需要,上級要他們生產高級、精密的模具。新的任務一提出,有人就造了一份清冊,向國家要二十多台專用機床設備。廠里的廣大工人牢記毛主席關於「大家動手」、「自力更生」的教導,追回了那份向國家伸手要設備的規劃。工人們說:「沒有機床自己造,用自己的雙手把制釘廠改成模具廠!」三年來,他們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推動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出各種設備一百多台,迅速投入了各種精密模具的生產。他們管了這樁「閒事」,不是很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嗎?

事實上,設備的設計、製造和使用是不能夠絕對分家的。只有在對生產設備的使用過程中,才能不斷地對生產設備提出革新和改進的要求。許多設備的發明者都是一些能工巧匠,而不是什麼脫離實踐的「專家」、「權威」。正如毛主席所說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最聰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實踐經驗的戰士。」一般說來,使用單位比製造單位對設備的性能要求更熟悉,對設備的改舊創新也最有發言權。資產階級把設計、製造、使用單位截然分開甚至尖銳地對立起來所形成的那種造的不管用,用的不管造的不合理現象,今天是無論如何不容許再繼續存在下去了。

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強調要有一定的分工,更強調要有無產階級的大協作。在設備的改革過程中,各個單位都要自己動手,又要團結起來大家動手,這是堅持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方面。使用單位、設計單位和專業生產單位一定要實行「三結合」,取長補短,互學互幫。我們必須遵循毛主席「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的偉大教導,把廣大工人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改革舊設備,創造新設備,以更多更好的設備去促進工業生產的大發展。這樣,就一定能夠把已經掀起和正在發展中的增產節約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地推向前進,戰勝前進中的各種困難,不斷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