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0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大智度論
◀上一卷 卷018 下一卷▶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問曰:

佛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智慧眼淨,應如實得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未盡諸漏,慧眼未淨,云何能得諸法實相?

答曰:

此義後品中當廣說,今但略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俱名為入。佛、菩薩亦如是,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惱習,勢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後品中說譬喻:如人於闇室然燈,照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燈,益復明審。則知後燈所破之闇,與前燈合住;前燈雖與闇共住,而亦能照物。若前燈無闇,則後燈無所增益。諸佛菩薩智慧亦如是;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而能得諸法實相,亦如前燈亦能照物;佛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如後燈倍復明了。

問曰:

云何是諸法實相?

答曰:

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為實。此中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讚般若波羅蜜偈〉說: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亦滅。   無量眾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虛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為見佛。   若如法觀佛,  般若及涅槃,   是三則一相,  其實無有異。   諸佛及菩薩,  能利益一切;   般若為之母,  能出生養育。   佛為眾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  眾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力,  為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議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般若之威德,  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  有智者歡喜。   若人得般若,  則為般若主;   般若中不著,  何況於餘法!   般若無所來,  亦復無所去,   智者一切處,  求之不能得。   若不見般若,  是則為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是事為希有,  甚深有大名;   譬如幻化物,  見而不可見。   諸佛及菩薩,  聲聞辟支佛,   解脫涅槃道,  皆從般若得。   言說為世俗,  憐愍一切故,   假名說諸法,  雖說而不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捨,  是名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  是即名為取。   般若無壞相,  過一切言語,   適無所依止,  誰能讚其德?   般若雖叵讚,  我今能得讚,   雖未脫死地,  則為已得出!」

大智度論釋般若相義第三十

問曰:

何以獨稱般若波羅蜜為「摩訶」,而不稱五波羅蜜?

答曰:

「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

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是故名為大。

復次,能與眾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餘五波羅蜜不能爾。布施等離般若波羅蜜,但能與世間果報,是故不得名大。

問曰:

何者是智慧?

答曰:

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聲聞、辟支佛、佛智慧。

是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非學非無學智者,如乾慧地、不淨、安那般那、欲界繫四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等。

學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羅漢第九無礙道中金剛三昧慧。

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智,如盡智、無生智等,是為無學智。

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

問曰:

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別聲聞、辟支佛?

答曰:

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

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為異。

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

因緣覺如上說。

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

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

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以是為異。

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隨本願行,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名佛道智慧。

是三種智慧盡能知,盡到其邊,以是故言「到智慧邊」。

問曰:

若如所說一切智慧盡應入,若世間、若出世間,何以但言「三乘智慧盡到其邊」,不說餘智?

答曰:

三乘是實智慧,餘者皆是虛妄,菩薩雖知而不專行。如除摩梨山,一切無出栴檀木;若餘處或有好語,皆從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聞似好,久則不妙。譬如牛乳、驢乳,其色雖同;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

佛法語及外道語,不殺、不盜、慈愍眾生、攝心、離欲、觀空雖同;然外道語初雖似妙,窮盡所歸,則為虛誑。

一切外道皆著我見;若實有我,應墮二種:若壞相,若不壞相。若壞相,應如牛皮;若不壞相,應如虛空。此二處無殺罪,無不殺福。若如虛空,雨露不能潤,風熱不能乾,是則墮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惱,樂不能悅;若不受苦、樂,不應避禍就福。若如牛皮,則為風雨所壞,若壞則墮無常,若無常則無罪、福。外道語若實如是,何有不殺為福、殺生為罪?

問曰:

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禪定、智慧復云何?

答曰:

外道以我心逐禪故,多愛、見、慢故,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

問曰:

汝言外道觀空,觀空則捨一切法,云何言「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

答曰:

外道雖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故。

問曰:

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

答曰:

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又於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悟則還有。

問曰:

無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無想定,是中無一切妄想,亦不如強作無想定滅想,是中以智慧力故無想!

答曰:

是中有想,細微故不覺。若無想,佛弟子復何緣更求實智慧?佛法中,是非有想非無想中識,依四眾住;是四眾屬因緣故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空,空故無我,空無我故可捨。

汝等愛著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後足,然後進前足;所緣盡,無復進處而還。外道依止初禪,捨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捨無所有處;上無所復依,故不能捨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

復次,外道經中有聽殺、盜、婬、妄語、飲酒。言為天祠,呪殺無罪;為行道故,若遭急難,欲自全身而殺小人無罪。

又有急難,為行道故,除金,餘者得盜取以自全濟,後當除此殃罪。

除師婦、國王夫人、善知識妻、童女,餘者逼迫急難,得邪婬。

為師及父母,為身、為牛、為媒故,聽妄語。

寒鄉,聽飲石蜜酒;天祠中,或聽嘗一渧、二渧酒。

佛法中則不然。於一切眾生慈心等視,乃至蟻子亦不奪命,何況殺人!

一針一縷不取,何況多物!

無主婬女不以指觸,何況人之婦女!

戲笑不得妄語,何況故作妄語!

一切酒,一切時常不得飲,何況寒鄉、天祠!

汝等外道與佛法懸殊,有若天地!

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為大異。

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懃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

問曰:

云何名蜫勒?云何名阿毘曇?云何名空門?

答曰:

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

隨相門者,如佛說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是中心數法盡應說,今但說「自淨其意」,則知諸心數法已說。何以故?同相、同緣故。

如佛說四念處,是中不離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則是四正懃;四種定,是為四如意足;五種善法,是為五根、五力。佛雖不說餘門,但說四念處,當知已說餘門。

如佛於四諦中,或說一諦,或二、或三。如馬星比丘為舍利弗說偈: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王,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離故;譬如一人犯事,舉家受罪。

如是等,名為隨相門。

對治門者,如佛但說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是中雖不說四念處,當知已有四念處義。譬如說藥,已知其病,說病則知其藥。若說四念處,則知已說四倒;四倒則是邪相。若說四倒,則已說諸結。所以者何?說其根本,則知枝條皆得。如佛說一切世間有三毒;說三毒,當知已說三分、八正道。若說三毒,當知已說一切諸煩惱毒。十五種愛是貪欲毒,十五種瞋是瞋恚毒,十五種無明是愚癡毒,諸邪見、憍慢、疑屬無明。如是一切結使,皆入三毒。以何滅之?三分、八正道。若說三分、八正道,當知已說一切三十七品。如是等種種相,名為對治門。

如是等諸法,名為蜫勒門。

云何名阿毘曇門?或佛自說諸法義,或佛自說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如佛說:「若有比丘於諸有為法,不能正憶念,欲得世間第一法,無有是處。若不得世間第一法,欲入正位中,無有是處。若不入正位,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無有是處。有比丘於諸有為法正憶念,得世間第一法,斯有是處。若得世間第一法,入正位;入正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必有是處。」如佛直說世間第一法,不說相義、何界繫、何因、何緣、何果報。從世間第一法,種種聲聞所行法,乃至無餘涅槃,一一分別相義,如是等是名阿毘曇門。

空門者,生空、法空。

如《頻婆娑羅王迎經》中,佛告大王:「色生時但空生,色滅時但空滅。諸行生時但空生,滅時但空滅。是中無吾我、無人、無神,無人從今世至後世,除因緣和合名字等眾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實。」如是等經中,佛說生空。

法空者,如《佛說大空經》中,十二因緣,無明乃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誰老死」,皆是邪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亦如是。若有人言「身即是神」,若言「身異於神」,是二雖異,同為邪見。佛言:「身即是神,如是邪見,非我弟子;身異於神,亦是邪見,非我弟子。」

是經中佛說法空。

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如是。

復次,《佛說梵網經》中,六十二見:若有人言「神常,世間亦常」,是為邪見;若言「神無常,世間無常」,是亦邪見;「神及世間常亦無常」、「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見。

以是故,知諸法皆空,是為實。

問曰:

若言「神常」,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

若言「世間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世間實皆無常,顛倒故言「有常」。

若言「神無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不應言「無常」。

若言「世間無常」,不應是邪見。何以故?一切有為法性,實皆無常。

答曰:

若一切法實皆無常,佛云何說「世間無常是名邪見」?是故可知非實是無常。

問曰:

佛處處說觀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云何言「無常墮邪見」?

答曰:

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如摩訶男釋王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毘羅人眾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鬪人時,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佛云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無常性。

問曰:

若無常不實,佛何以說無常?

答曰:

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說「心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是故名為法空。

復次,毘耶離梵志,名論力,諸梨昌等大雇其寶物,令與佛論。取其雇已,即以其夜思撰五百難,明旦與諸梨昌至佛所,問佛言:「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

佛言:「一究竟道,無眾多也。」

梵志言:「佛說一道,諸外道師各各有究竟道,是為眾多非一!」

佛言:「是雖各有眾多,皆非實道。何以故?一切皆以邪見著故,不名究竟道。」佛問梵志:「鹿頭梵志得道不?」答言:「一切得道中,是為第一。」是時,長老鹿頭梵志比丘在佛後扇佛。佛問梵志:「汝識是比丘不?」梵志識之,慚愧低頭。是時,佛說〈義品〉偈:

 「各各謂究竟,  而各自愛著,   各自是非彼,  是皆非究竟!   是人入論眾,  辯明義理時,   各各相是非,  勝負懷憂喜。   勝者墮憍坑,  負者墮憂獄;   是故有智者,  不隨此二法。   論力汝當知,  我諸弟子法,   無虛亦無實,  汝欲何所求?   汝欲壞我論,  終已無此處,   一切智難勝,  適足自毀壞!」

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

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如佛為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問曰:

若一切諸法性常自空、真空、無所有者,云何不墮邪見?邪見名無罪無福,無今世後世,與此無異!

答曰:

無罪無福人,不言無今世,但言無後世;如草木之類,自生自滅。或人生、或人殺,止於現在,更無後世生;而不知觀身內外所有自相皆空,以是為異。

復次,邪見人多行眾惡,斷諸善事;觀空人善法尚不欲作,何況作惡!

問曰:

邪見有二種:有破因破果,有破果不破因。如汝所說,破果不破因。破果破因者,言無因無緣,無罪無福,則是破因;無今世、後世、罪福報,是則破果。觀空人言皆空,則罪福、因果皆無,與此有何等異?

答曰:

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問曰:

是邪見三種:

一者、破罪福報,不破罪福;破因緣果報,不破因緣;破後世,不破今世。

二者、破罪福報,亦破罪福;破因緣果報,亦破因緣;破後世,亦破今世,不破一切法。

三者、破一切法,皆令無所有。

觀空人亦言真空無所有,與第三邪見有何等異?

答曰:

邪見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復次,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

復次,邪見人雖口說一切空,然於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如佛弟子實知空,心不動,一切結使生處不復生。譬如虛空,烟火不能染,大雨不能濕;如是觀空,種種煩惱不復著其心。

復次,邪見人言無所有,不從愛因緣出;真空名從愛因緣生,是為異。四無量心諸清淨法,以所緣不實故,猶尚不與真空智慧等,何況此邪見?

復次,是見名為邪見,真空見名為正見。行邪見人,今世為弊惡人,後世當入地獄;行真空智慧人,今世致譽,後世得作佛。譬如水、火之異,亦如甘露、毒藥,天食須陀以比臭糞!

復次,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見空雖有空,而無空空三昧。

復次,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醎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如是等義,名為空門。

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門則墮有無中。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雖知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雖知諸法種種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菩薩如是智慧,名為般若波羅蜜。

問曰:

菩薩摩訶薩云何知一切法種種相?云何知一切法一相?

答曰:

菩薩觀諸法相,所謂有相。因是有,諸法中有心生,如是等一切有。

問曰:

無法中云何有心生?

答曰:

若言無,是事即是有法。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如牛中無羊相,羊中無牛相;如是等諸法中,各各無他相。如先言因有故有心生,是法異於有,異故應無。若有法是牛,羊亦應是牛。何以故?有法不異故。若異則無,如是等一切皆無。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一,因是一法,諸法中一心生。諸法各各有一相,合眾一故名為二、名為三;一為實,二、三為虛。

復次,菩薩觀諸法有所因故有,如人身無常。何以故?生滅相故。一切法皆如是,有所因故有。

復次,一切諸法無所因故有,如人身無常,生滅故;因生滅故知無常。此因復應有因,如是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因;若是因更無因,是無常因亦非因,如是等一切無因。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有相,無有法無相者,如:地,堅、重相;水,冷、濕相;火,熱、照相;風,輕、動相;虛空,容受相;分別覺知,是為識相。有此有彼,是為方相;有久有近,是為時相。濁惡心惱眾生,是為罪相;淨善心愍眾生,是為福相。著諸法,是為縛相;不著諸法,是為解脫相。現前知一切法無礙,是為佛相。如是等一切各有相。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皆無相,是諸相從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無。如地,色、香、味、觸四法和合故名地,不但色故名地,亦不但香、但味、但觸故名為地。何以故?若但色是地,餘三則不應是地,地則無香、味、觸;香、味、觸亦如是。

復次,是四法云何為一法?一法云何為四法?以是故,不得以四為地,亦不得離四為地。

問曰:

我不以四為地,但因四法故地法生,此地在四法中住!

答曰:

若從四法生地,地與四法異。如父母生子,子則異父母。若爾者,今眼見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地若異此四法者,應更有異根、異識知;若更無異根、異識知,則無有地。

問曰:

若上說地相有失,應如阿毘曇說地相。地名四大造色,但地種是堅相,地是可見色!

答曰:

若地但是色,先已說失。

又地為堅相,但眼見色,如水中月,鏡中像,草木影,則無堅相,堅則身根觸知故。

復次,若眼見色是地,堅相是地種;眼見色亦是水、火,濕、熱相是水、火種。若爾者,風、風種亦應分別,而不分別!如說:「何等是風?風種;何等風種?風。」若是一物,不應作二種答;若是不異者,地及地種不應異。

問曰:

是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四種,水、火、風各有四種。但地中地多故,以地為名;水、火、風亦爾。

答曰:

不然!何以故?若火中有四大,應都是熱,無不熱火故。若三大在火中,不熱,則不名為火;若熱,則捨自性,皆名為火。

若謂細故不可知,則與無無異。若有麁可得,則知有細;若無麁,亦無細。

如是種種因緣,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一相。

問曰:

不應言無相。何以故?於諸法無相即是相。若無無相,則不可破一切法相。何以故?無無相故。若有是無相,則不應言「一切法無相」!

答曰:

以無相破諸法相。若有無相相,則墮諸法相中;若不入諸法相中,則不應難!無相皆破諸法相,亦自滅相;譬如前火木,然諸薪已,亦復自然。是故聖人行無相無相三昧,破無相故。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無示、無說,一相所謂無相。如是等諸法一相。

云何觀種種相?

一切法攝入二法中,所謂名、色,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二。百二法門,如〈千難品〉中說。

復次,有二法:忍辱、柔和。

又二法:親敬、供養。

二施:財施、法施。

二力:慧分別力、修道力。

二具足:戒具足、正見具足。

二相:質直相、柔軟相。

二法:定、智。

二法:明、解脫。

二法:世間法、第一義法。

二法:念、巧慧。

二諦:世諦、第一義諦。

二解脫:待時解脫、不壞心解脫。

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二究竟:事究竟、願究竟。

二見:知見、斷見。

二具足:義具足、語具足。

二法:少欲、知足。

二法:易養、易滿。

二法:法、隨法行。

二智:盡智、無生智。

如是等分別無量二法門。

復次,知三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三性:斷性、離性、滅性。

三修:戒修、定修、慧修。

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提、聲聞菩提(更不復學,智滿足之名也)。

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聲聞乘。

三歸依:佛、法、僧。

三住:梵住、天住、聖住。

三增上:自增上、他增上、法增上。

諸佛三不護:身業不護、口業不護、意業不護。

三福處:布施、持戒、善心。

三器杖:聞器杖、離欲器杖、慧器杖。

三輪:變化輪、示他心輪、教化輪。

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如是等無量三法門。

復知四法: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四聖諦、四聖種、四沙門果、四知、四信、四道、四攝法、四依、四通達善根、四道、四天人輪、四堅法、四無所畏、四無量心——如是等無量四法門。

復知五無學眾、五出性、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大施、五智、五阿那含、五淨居天處、五治道、五智三昧、五聖分支三昧、五如法語道——如是等無量五法門。

復知六捨法、六愛敬法、六神通、六種阿羅漢、六地見諦道、六隨順念、六三昧、六定、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六法門。

復知七覺意、七財、七依止、七想定、七妙法、七知、七善人去處、七淨、七財福、七非財福、七助定法——如是等無量七法門。

復知八聖道分、八背捨、八勝處、八大人念、八種精進、八丈夫、八阿羅漢力——如是等無量八法門。

復知九次第定,九名色等減(從名色至生死為九),九無漏智(得盡智故除等智也),九無漏地(六禪、三無色),九地思惟道——如是等無量九法門。

復知十無學法、十想、十智、十一切入、十善大地、佛十力——如是等無量十法門。

復知十一助聖道法,復知十二因緣法,復知十三出法、十四變化心、十五心見諦道、十六安那般那行、十七聖行、十八不共法、十九離地,思惟道中一百六十二道能破煩惱賊,一百七十八沙門果——八十九有為果、八十九無為果。如是等種種無量異相法,生、滅、增、減,得、失、垢、淨,悉能知之。

菩薩摩訶薩知是諸法已,能令諸法入自性空,而於諸法無所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入菩薩位中已,以大悲憐愍故,以方便力分別諸法種種名字,度眾生令得三乘。譬如工巧之人,以藥力故,能令銀變為金,金變為銀。

問曰:

若諸法性真空,云何分別諸法種種名字?何以不但說真空性?

答曰:

菩薩摩訶薩不說空是可得可著;若可得可著,不應說諸法種種異相。不可得空者,無所罣礙;若有罣礙,是為可得,非不可得空。若菩薩摩訶薩知不可得空,還能分別諸法,憐愍度脫眾生,是為般若波羅蜜力。

取要言之,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

一切世俗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皆說有諸法實相;又聲聞法三藏中,亦有諸法實相,何以不名為般若波羅蜜?而此經中諸法實相,獨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

世俗經書中,為安國全家、身命壽樂故非實。

外道出家墮邪見法中,心愛著故,是亦非實。

聲聞法中雖有四諦,以無常、苦、空、無我觀諸法實相,以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為一切眾生、不為得佛法故,雖有實智慧,不名般若波羅蜜。如說:「佛入出諸三昧,舍利弗等乃至不聞其名,何況能知!」何以故?諸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時,無大願,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諸功德,不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審諦求知諸法實相;但欲求脫老、病、死苦故。

諸菩薩從初發心,弘大誓願,有大慈悲,求一切諸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諸佛,有大利智,求諸法實相。除種種諸觀,所謂淨觀、不淨觀,常觀、無常觀,樂觀、苦觀,空觀、實觀,我觀、無我觀。捨如是等妄見心力諸觀,但觀外緣中實相,非淨、非不淨,非常、非非常,非樂、非苦,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如是等諸觀,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義。周遍清淨,不破不壞,諸聖人行處,是名般若波羅蜜。

問曰:

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

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眾生,云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大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三乘道。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

復次,知欲界中多以慳、貪罪業,閉諸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是二事,開諸善門。欲令常開故,行十善道尸羅波羅蜜。未得禪定、智慧,未離欲故,破尸羅波羅蜜,以是故行忍辱。知上三事能開福門。

又知是福德果報無常,天人中受樂,還復墮苦;厭是無常福德故,求實相般若波羅蜜。是云何當得?必以一心,乃當可得。如貫龍王寶珠,一心觀察,能不觸龍,則得價直閻浮提。一心禪定,除却五欲、五蓋,欲得心樂,大用精進,是故次忍辱說精進波羅蜜。如經中說:「行者端身直坐,繫念在前,專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終不懈退。」是故精進修禪。若有財而施,不足為難;畏墮惡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為難。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說精進。今為般若波羅蜜實相,從心求定,是事難故,應須精進。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羅蜜。

問曰:

要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亦有行一、二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耶?

答曰:

諸波羅蜜有二種:一者、一波羅蜜中相應隨行,具諸波羅蜜;二者、隨時別行波羅蜜。

多者受名。譬如四大共合,雖不相離,以多者為名。

相應隨行者,一波羅蜜中具五波羅蜜,是不離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隨時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羅蜜。

若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時求布施相,不一不異,非常非無常,非有非無等,如破布施中說。因布施實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羅蜜。

或有持戒,不惱眾生,心無有悔;若取相生著,則起諍競。是人雖先不瞋眾生,於法有憎愛心故而瞋眾生。是故若欲不惱眾生,當行諸法平等;若分別是罪是無罪,則非行尸羅波羅蜜。何以故?憎罪、愛不罪,心則自高,還墮惱眾生道中。是故菩薩觀罪者、不罪者,心無憎愛。如是觀者,是為但行尸羅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則不能常忍。一切眾生未有逼迫能忍,苦來切已則不能忍。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以是因緣故,當生法忍:無有打者、罵者,亦無受者,但從先世顛倒果報因緣故名為受。」是時不分別是忍事、忍法者,深入畢竟空故,是名法忍。得是法忍,常不復瞋惱眾生。法忍相應慧,是般若波羅蜜。

精進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若智慧籌量分別諸法,通達法性,是時精進助成智慧。又知精進實相,離身心,如實不動,如是精進能生般若波羅蜜。餘精進如幻、如夢,虛誑非實,是故不說。

若深心攝念,能如實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不可以見聞念知能得。何以故?六情、六塵,皆是虛誑因緣果報;是中所知所見,皆亦虛誑。是虛誑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諸佛於阿僧祇劫所得實相智慧。以是智慧,依禪定一心觀諸法實相,是名禪定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有離五波羅蜜,但聞、讀誦、思惟、籌量通達諸法實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從二,或三、四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如聞說一諦而成道果,或聞二、三、四諦而得道果。有人於苦諦多惑故,為說苦諦而得道;餘三諦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諦故,為說四諦而得道。如佛語比丘:「汝若能斷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斷貪欲,當知恚、癡亦斷。六波羅蜜中亦如是,為破多慳貪故,說布施法,當知餘惡亦破。為破雜惡故,具為說六。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為一切人故說六波羅蜜,非為一人。

復次,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諸行皆虛妄不實,或近有過,或遠有過:如不善法近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者能生憂苦,是遠有過罪。譬如美食、惡食,俱有雜毒。食惡食即時不悅,食美食即時甘悅,久後俱奪命故,二不應食!善、惡諸行亦復如是。

問曰:

若爾者,佛何以說三行:梵行、天行、聖行?

答曰:

行無行故,名為聖行。何以故?一切聖行中,不離三解脫門故。

梵行、天行中,因取眾生相故生,雖行時無過,後皆有失。又即今求實,皆是虛妄;若賢聖以無著心行此二行,則無咎。若能如是行無行法皆無所得,顛倒虛妄煩惱畢竟不生。如虛空清淨故,得諸法實相。以無所得為得,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非以空故空,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等法不以智慧不及故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是故不應問「行幾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諸佛憐愍眾生,隨俗故說行,非第一義。

問曰:

若無所得、無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答曰:

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二者、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如凡夫人,分別世間法故有所得;諸善功德亦如是,隨世間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

是略說般若波羅蜜義,後當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