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菴先生集/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庵朴先生文集

作者:李元禎
1693年
卷一

嗚呼。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何哉。從古以來。以文自多者。凡幾多其人。而連篇累牘。止爲口耳之掇拾。夸言艷詞。惟是翰墨之繪餙。則雖評之以追琢金玉之章。幻出月露之形。特一藝而已。小技而已。何足爲有德之言哉。乃若儒者之文有異焉。積之多而閎其中。發之博而肆其外。不待英華之炫耀。已知蘊蓄之充厚。如木之根茂而實秀。猶水之源深而流長。觀乎前輩之作而可驗矣。穆陵之世。崇奬儒術。道德行誼之士。接武於前後。時則大庵朴先生。奮起南服。夙有求道之志。年十九登上庠。不復屑意擧子業。專心格致誠正之學。方在妙齡。不輟小學。若語孟庸學詩書禮記。無不莊誦而體驗之。以至濂洛關閩諸書。幷皆玩索而理會焉。逮其晩年。酷好論語。凡聖人訓辭。微言奧義。必精探力索。遡本窮源。質之心而無疑。反諸身而有得。嚴於人己之分。明於義利之辨。博文而約禮。直內而方外。不求知於人而人知其德。不求聞於世而世聞其名。束帛賁于丘園。聲譽騰於朝著。君民有所係望。士林有所取。則其平日自勉之工程。不重以周而能致此哉。惟其責乎己者至大。是以運乎思者不匱。簡牘之中。誠意藹藹。章奏之間。忠悃懇懇。與仁弘絶交之書。上宣廟論事之䟽。回狂瀾於隻手。屹砥柱於頹波。士趍不誤於邪岐而有以知晦齋退陶爲東方道學之宗。人心得免於陷溺而有以知大義不可不明。讐賊不可不討。好惡不可不辨。綱常不可不植者。未必不有賴於先生之言。若先生者。非向所謂有德者必有言耶。其所以啓牖乎羣蒙。扶樹乎世敎者。與游藝詞源。鳴一時國家之盛者。孰爲重輕耶。盖先生造端向學之功。得於洛川裵公。感發興起之效。得於寒岡鄭先生。如金東岡,張旅軒,金松菴,郭存齋諸賢。皆道德切磨之交也。學問思辨之勤。晩而益勵。眞知實踐之力。久而愈篤。聞善則未始不果於躬行。知過則未始或吝於遷改。若於文章。非所自任。而其心之因言以宣。其言之因文以著者。無非俗累上超脫。道德中流出。先生之歿。于今七十有餘歲。而先生見識之高遠。論議之峻整。干雲直上之氣象。壁立不苟之風節。想像彷彿。有若親炙於几席之間者。正以遺文存焉故也。是豈可沒沒無傳於後哉。噫吾生也後。雖未及摳衣於函丈。吾王父石潭公。與先生有秦晉之好。不佞聞先生之風慕先生之義。自垂髫至白首而如一日矣。先生之曾孫世煕。將先生遺事。要不佞弁其首。此豈短於觚墨者所可能哉。而顧平生山仰之義。終有不可得以辭焉者。乃敢書之卷以歸之。

崇禎後五十二年己未。資憲大夫吏曺判書兼同知經筵成均館事李元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