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發微/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天原發微
◀上一卷 天原發微卷之六 下一卷▶

天原發微卷之六

魯齋鮑雲龍景翔編著

虛谷方回萬里校正

觀象

易曰:兩儀生四象。又曰:四象所以示也。王輔嗣以下,伊川以上,所說多有不同。獨邵子傳先天之學,一見而次可以破千載之惑矣。朱子啟蒙一書,示人至矣,或者未徹。愚曰:君若看得其中八字,則此一卷書,皆荃蹄爾。奚用多言,識者題之。易言:天數五,地數五,存一以為本,用四以為變,用之於著則曰七八九六。用之於地則曰水火土石。用之以觀天象則日日月星辰,其在卦則分為八焉。特所指地頭不同爾。

○邵子曰:物之大者無若天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維成。 乾陽物,坤陰物,天地亦物之大者爾。天不過一陰一陽之消長,一寒一暑而四時成天下道也。地不過一剛一柔之交錯,一夷一險而四維成地之理也,著於天為四象,列於歲為四時,形於地為四體,布於方為四維,皆乾陽坤陰二物為之。

○程子曰:四象謂陰陽剛柔,陰陽生天,剛柔生地。 朱子曰:邵子說數也從一陰一陽起頭。他做陰陽太少,乾之四象,剛柔太少,地之四象,陰交陽,陽交陰,生天之四象。所謂四象者天有陰陽,又就其中分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有剛柔,又就其中分為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其實元初只有一箇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又分為八。天得一箇四,地得一箇四。各有一箇太極行乎其中,便是兩其五行而已。

○日月為易。 易之一字,上面從日為陽,下面從月為陰。故莊子曰:易以道陰陽也。


○邵子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

邵伯溫曰:皇極經世舍金木水火土,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水火土石,地之四體,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四象四體先天也,五行後天也。先天者後天所自出,水火土石者五行所自出,金出於石,木生於土,五行行乎天地之間,水火土石在其中矣。經世用水火土石本體也。洪範用水火木金土致用也。日為陽精先天圖以乾為日,乾之位在正南,月為陰精先天圖以兌以月,兌之位在東南。少陽為星屬離位在正東。少陰為辰屬震位在東北。太柔為水月象,先天圖坤為水位在正北。太剛為火日象,先天圖艮為火位在西北,少柔為土辰象,先天圖坎為土位在正西。少剛為石星象,先天圖巽為石位在西南。日陽月陰,星剛辰柔天有地也。水陰火陽,土柔石剛地有天也。在天成象為日,在地成形為火。火與日本一體,故陽燧取於日而得火,在天成象為月,在地成形為水,水與月本一體,故方諸取於月而得水,在天成象為星,在地成形為石。石與星本一體,故傳言星隕為石。在天成象為辰,在地成形為土。辰與土本一體,故自日月星辰之外,高而蒼蒼者皆辰也。自水火土石之外,廣而茫茫者皆土也。蓋日月星辰,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猶人之有血氣骨肉,故謂之天地之體,陰陽剛柔則猶人之精神,而所以生耳目口鼻血氣骨肉者也。

○又曰: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

日月星辰變乎暑寒晝夜,水火土石化乎雨風露雷,暑寒晝夜天之變而唱乎地。雨風露雷地之化而和乎天。一唱一和而後物生,暑寒晝夜變乎性情形體,雨風露雷化乎走飛草木,性情形體本乎天而感乎地,走飛草木本乎地而應乎天,一感一應而後物成,一唱一和,一感一應天地之道,萬物之情也。天類屬陽,地類屬陰。陽為動,陰為植。陽之陽為飛親上,陰之陽為走親下。天有至粹,地有至精。人為明哲,飛為鸞鳳,走為麒麟,介為龜龍,草為芝蘭,木為松相,石為金玉。天有至戾,地有至幽。人為妖孽,飛為梟鴆,走為虎狼,介為虺場,草毒木青石彊礫。有數則有物,數盡則物窮。有物則有數,物窮則數盡。天地生物,萬殊不同,所以感應交錯而變化出焉。邵子曰:日起於一,月起於二,年起於三,辰起於四。一者一元也,二者十二會也,三者三百六十日也,四者四千三百二十時也。舉一歲言之。


○又曰:日隨天而轉,月隨日而行,星隨月而見,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暗,日半盈半縮,月半盈半虧,星半動半靜,陰陽之義也。

日雖右行然隨天左轉,月雖行疾然及日而會常在其後,星隨月者見於夜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天法道故半明半晦,日法天故半盈半縮,月法日故半盈半虧,星法月故半動半靜,有一又有二獨陰獨陽不能自立,半盈半縮者,在陽度則盈,在陰度則縮。半動半靜者,在緯星則動,在經星則靜也。蔡氏曰:日者正纏度,月者定晦朔,星者經星緯星也。辰者日月所會十二次。

○又曰:天晝夜常見,日見於晝,月見於夜而半不見,星半見於夜貴賤之等也。 天雖半晦半明而晝夜常見,日當晝時必在天上,月當夜時有在地下,故半不見星,又不及乎月,貴賤之分。上得兼下大能包小。星半見者五緯二十八宿,皆迭見故也。


○又曰:月晝可見也,故為陽中之陰,星夜可見也,故為陰中之陽。 先天以日月星辰,配乾兌離震。日為陽中陽,月為陽中陰,星為陰中陽,辰為陰中陰,月晝可見,故為陽中陰,星夜可見,故為陰中陽,星亦隨月,故為錯綜而互用,辰不可見,故為陰中陰,辰天也,日月星辰託焉。辰雖不可見,天晝夜可見,故不用之一用之所宗。

○朱子曰:兩儀始為一晝,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晝以分太少。 兩儀者一畫陰,一畫陽,於畫上各加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是謂四象,其位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其數則太陽九,少陰八,少陽七,太陰六。以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以河圖言之則六者一而得於五,七者二而得於五,八者三而得於五,九者四而得於五。以洛書言之則九者十分一之餘,八者十分二之餘,六者十分四之餘。周子所謂:水火木金。邵子所謂:二分為四,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三畫者八,於是三才略其而有八卦之名,其位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或疑易有四象。唐孔氏以為金木水火,莊氏以為實象、義象、用象,謂之七八九六者又不指為陰陽老少。張子云:龍虎鶉龜,乾四德四時。朱子發云:四方四維,諸儒皆不以為天之四象。而子爻以是為言,似與朱子畫卦次序不同。愚曰:朱子之言,即本之邵子先天之學也,第先儒未之及爾。先天無所不包,以四象無往不在也。在易為七八九六,在天為日月星辰。老陰變為少陽,老陽變為少陰。少陰少陽則不變,待老陰老陽而變。推是以古則可知吉凶、悔吝、進退、存亡之兆。日為太陽則有寒暑晝夜之變。而少陽為星則分日之光而無變象,月為太陰則有晦朔弦望之變。而少陰為辰則為天之體,而無變形。天象在天,顯然之爻象也。卦爻在易隱然之天象也。伏羲仰觀天象以畫八卦,夫子仰觀天文而知幽明,一以貫之可也。孰謂占易者不可以占天。


太陽 說卦曰:離為日為火,唐孔氏曰:日取南方而行,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火無形麗物而有形。生於地二王於南方,其神在天為日,在地為火,胡氏曰:日離體陰用陽,離陰故行舒,用陽故昱乎晝。堯典曰:日中日永,宵中日短,舉四仲之日言之。月令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舉四季之日言之。愚曰:日在于子,夜半方升。升則向生,海宇俱清,日在于午,午後為降,降則向死,萬物皆鬼,鬼神之機,升降而已。元命包云:日形圓,望之廣天,以應千里,故王畿象之。


○程子曰:天地日月一也。月受日光日不為虧,然月之光乃日之光也。

邵子曰:陽抱陰為(日日陽中)陽。朱子曰:乾乾不息者,體日月寒暑往來者用,有體則有用,不可分先後說,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光大,從地四面光起,月在天中則受日光而圓,月遠日則其光盈,近日則其光損。朱漢上曰:天地以坎離相濟,以日言日降則月升,以月言日交則月合,以歲言寒來則暑往,皆既濟也。坎上離下水火之極,則反其初,故既濟之極,未濟藏焉。漢張衡曰: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有三趾陽數奇也。蓋雞屬酉陽中之陰,離中虛火氣宿焉。又曰:月陰精之中積而成兔,陰偶數屬卯。蓋陰中之陽坎中滿也,天一之水氣宿焉。晉杜預曰:日之質赤月之質白。元命包曰:日之為言實也。大明盛實,日人君之象,行有道之國則光明,日有五色其政泰平。


○邵子曰:夏則日隨斗而北,冬則日隨斗而南。

夏至熱極日自此隨斗而北,冬至寒極日自此隨斗而南。 愚嘗攷邵子之言,其有合於太玄之說乎,請條之。其曰:日一南而萬物死,日一壯而萬物生,蓋夏至日在井,日窮南陸,群陰漸長,故萬物向死,冬至後日在牽牛,一返北道,群陽漸長,故萬物向生。玄又曰:斗一北而萬物虛,斗一南而萬物盈。蓋立冬後斗杓建亥,陰氣藏物故曰虛,立夏建巳陽氣發物,故曰盈。又曰:日之南也,左行而右旋,斗之南也,右行而左旋,蓋日迎天右行,春始行自西方歷七星而南,故云右行,秋行回自東方歷七星而北,故云左旋。斗隨天左行,春指東歷三辰而南始指東方,故云:左行。秋指西歷二辰而北還從西方,故云右旋。又曰: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玄之象,蓋冬至斗建子,夜半時加子,謂其進而未極,往而未至,虛而未滿。時則天道左行,斗柄隨天左指。日雖違天右行,每與月會則與斗柄相應。玄卦自中至應四十一首以奇為主,一百八十二日半,日行其中是陽行陽中,行陽度則盈至巳成乾而生物也。夏至及日中以後者遠玄之象,蓋夏至斗建午,日中時加午,謂其進極而退,往極而還,已滿而損,時則天道右轉,斗柄亦隨天右指日。雖違天左行每與月會,則與斗柄右指相應。玄卦自迎至養四十首陰偶用事,一百八十二日是陰行陰中,日行陰度則縮至亥成坤收藏萬物。南北者陰陽之定位,故日為經。東西者陰陽之通氣,故日為緯。日在天一日則分晝夜,一歲則分南北,於萬物則分生死。故曰:陽來則生,陽去則死。注云:上文共三百六十四日半,益以崎疏二贊得一日,通三百六十五日令二十分。其二十分在一日,即得三時成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漢上曰:劉昭云:日行北陸謂冬,西陸謂春,南陸謂夏,東陸謂秋。

世言南北陸是矣。至言東西陸不誤則疑,隋志言東陸日春,西陸曰秋。又當別考不可混而言之也。蓋南北為經,子午相對。冬至一陽生子,神靈合論天地,以并一年造化。日月星斗皆自此始。故曰:行北陸日冬,行南陸日夏。方與時皆不可易,由是天自北而東,左旋以生物,日則自北而西,右轉以為之緯。孟春日在營室北宿也。是為正月建寅,會于課訾之亥。仲春日在奎西宿也。二月建卯,會于降婁之戌。季春日在胃三月建辰,會于大梁之酉,以西緯東,故曰:日行西陸謂之春以至四月,巳與申合會于實沈。日行南陸一陰生午,造化收功摯斂萬物。於是天道自南而北,從西右旋以成物。日則自南而東,左行以為之緯。孟秋日在翼申合巳,日鶉尾。仲秋日在角,酉合辰,日壽星。季秋日在房,戌合卯,日大火。以東緯西,故曰:日行東陸謂之秋,所以東不言春而言秋,西不言秋而言春,以見南北之經不可變,東西之緯互相備也。日為陽,陽用事,故自東至夜半而發南。日進而北晝進而長,陽進故為溫為暑。陰用事,故自夏至日中而發北,日退而南晝退而短,陰勝故為寒為涼。二至之中道齊景至,春秋分焉。日則有中道,月則有九行,朔會陸行鄰於所交,虧奪生焉,日為寒為溫,冬至日南極晷長,南不極則溫為害,夏至日北極晷短,北不極則寒為害。

○邵子曰:天行所以為晝夜,日行所以為寒暑。夏淺冬深,天地之交。左旋右行,天日之交。 天一日一周日行一度,為天之所轉日隨之,夏出寅入戌,冬出辰入申,春秋出卯入酉,出為晝入為夜,雖係乎日之出入,其行也則係乎天。日在地下則寒,日在天上則暑。冬行北陸為寒,日行地下深。夏行南陸為暑,日行地下淺。春行西陸,秋行東陸,為寒暑之中。日行所以為寒暑,天道向南則自深之淺,向北則自淺之深,天地之交也。或謂夏則南極仰,冬則南極俯,引人首為喻,為夏淺冬深之說,此不知日有黃道也。夏至日在午而正于午,冬至日在子而正于子,隨天運而然。故以淺深為天地之交,冬至日起星紀右行而日移一度,天左旋一周而過十度,日巡 六甲 與斗相逢,此天日之交也。冬至之夜如夏至之日,夏至之夜如冬至之日,冬之夜僅如春秋之晝者,晝侵夜五刻也。日出本有常時,所以然者未出二刻半而明也,入二刻半而後昏矣。


又曰:朝東夕西隨天之行,夏北冬南隨天之交,天一周超一星應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應日之交也。 冬至夜半子日起星紀,日右行一度天亦左移一度,故夜半日常在。所以朝必出東,夕必入西。天之行而非日之行也。夏則日行隨一在北,冬則日行在南,日最北去極最近,故影短而日長,日最南去極最遠,故影長而日短此隨天之交也。日日行一度,天日一周而過一度,一度者星之一度也,故為應日之行也。冬至日在子,夏至日在午,春分日在酉,秋分日在卯天之移也。冬至子日正在子,夏至午日正在午,春秋二分日,或正于酉,或正于卯。東西迭緯所以為春夏陰陽之交,此應日之交也。愚稽之古志矣。冬至日在牽牛初度,春分日在婁四度,夏至日在東井二十一度,春分日在角十度。隋志曰:日去極近,則景短而日長。言其時為夏至。日行內道去極近則晝極長。八尺之表尺有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婁秋分在角晝夜等,故立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隋志又曰:日去極遠則景長而日短,言其時為冬至。日行外道去極遠則晝極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就中去一尺五寸則餘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來之景也。故曰:日有中道,北至牽牛去極近為夏至,南至牽牛去極遠為冬至,東角西婁去極中。故南至角,東至婁,為春秋分。鄭曰:春分日在婁,月上弦於東井,圓於角,下弦於牽牛。秋分日在角,上弦於牽牛,圓於婁,下弦於東井。亦以其景知氣至否。春秋冬夏氣皆至,則四時序正。冬夏致日者,日實也。故於長短極時,政之極則氣至,冬無愆陽夏無伏陰,致日之時日中視其景如度者歲美人和,不如度者歲惡人偽,若人君政教得則四時景依度。

晷進則水者謂晷長於度,日之行黃道外則晷長,晷長者為陰勝故水,晷退則旱者謂晷短於度,日之行入進黃道內故晷短,食者為陽勝故旱,進尺二寸‘晷短則月,月以十二為數也。退尺二寸則日食,日數備于十也。晷進為盈,晷退為縮,亦以其景知氣至與不而得之也。


又曰:聖人仰觀日月之運,配以坎離,而八卦之義著矣。

繫辭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朱子曰:如納甲法。坎納戊,離納己,乾之一爻屬戊,坤之一爻屬己。留戊就己方成坎離,蓋乾坤是大父母坎離是小父母也。漢上曰:虞日日月縣天成八卦象,晦夕朔旦則坎象,水流戊日中則離象,火就己成戊,己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催而明生。乾坤二五交則生坎離,而日月出焉。三日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月滅乙,合而論之則坎離為日月,生明於震,生魄於巽,上弦於兌,下弦於艮,盈於乾而滅於坤,甲至癸十日具於八卦中也。

記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

詩曰:東方之日,東方之月。

月之始則生於西,其盛則生於東,日之所出乃在東方,未旦則己行於地中,特未出地之上耳。古者訓日字實也。月字缺也。日常實是如此。天行有差日月星辰又遲,趕他不及,惟日之行鐵定是如此,故日實也。

又曰: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存乎合心 午則日隨天在南,子則日隨天在北,一日之寤寐也。夏則日正在午,冬則日正在子,一年之寤寐也。故夏日昊天,而離為萬物相見之卦。日者天之神也。人之神,晝在心夏也,夜在腎冬也。晝相應夜,藏密也。玄曰:藏心于淵神不外也。謂棲心氣腑所以存神也。天地之交十之三。夏至之晝日在天上七分,冬至之夜,在地下亦七分。自天言之,在地上者十之七,在地下者十之三。故陽數盈于七也。日與天不同者,日行有南北道故也。


又曰:日入地中,構精之象。

一日之夜猶一歲之冬,天神地靈陽魂陰魄,冬至子半夜至子半,相與會合於黃泉之官,所以胎育元造,萌芽萬物也。故曰:男女會精氣而後生人,日以場精交地氣而後生物,知此則知性命之學。又曰:日者天之陽魂,陽抱陰為日以魂制魄,陰抱陽為月以魄拘魂也。

朱子曰:日月出水乃升于天,其西下又入于水。 或有問渾天於朱夫子者曰:天外是水,所以浮天而載地。答曰:天外無水,地下是水載。孟子曰:水由地中行。蘇子曰:地中無往而非水,知此則知地下有水,天外是氣明矣。陽金為水母,水為萬物母,天只是一箇純剛清明之氣,地平著乎其中。天之日每夜周地下一匝而過一度,天一之氣既生水,以為萬物利,日為陽精,又能涸地下之水而不為萬物害,水豈沃焦尾閒之所能洩哉。蓋天一之神是為氣母,出雲多水滔天雲蒸霧淪,日夜流轉則水珠流出,使水盛而無日以涸之山奮,則時雨以降天地。陰陽二氣自然有許多氣也。有許則浩浩下民昏墊,史載堯時十日出雖不足信,然天之哀念下民有是理,日為火而常明日以為之進退也,易曰:明入地中轉也。天在水中為需也。日為陽而水為陰而陰氣無不散。水氣無不消。出則為晝宇宙之間,天實有之行爾。是亦造化扶陽之意。然則天體正圓絡天腹如內郭月為水而有盈虧,隨言天一生水故日一升天日一從地下轉,而容並驗之潮汐可見,明夷日從地下入則為夜,其可一日無陽明之象哉,隋天文志說:日涸水極好。


○又曰:天有黃赤二道,沈存中云:特曆家說色,以記日月之行爾。

天體正圓如兩蓋之相合,赤道橫如兩蓋之交處,赤道之北如上覆蓋,赤道之南如外郭,如下仰蓋,皆以圖心為極。赤道而北為北極,自赤道而南為南極。朱子云:黃道是那匣子相合縫處在天之中。又云: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縫模樣,黃道是橫過在那赤道之問。又曰:赤道一半在黃道內,一半在黃道外。東西兩處與黃道相交度,卻是將天橫分為許多度數。會時是那黃道赤道十字路頭相交處廝撞著望,時在月與日正相向,如一箇在子,一箇在午,皆同一度。如月在畢十一度,日亦同在此度,卻南北相向。日所以食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會,日被月在下面遮了。故曰:食望時月食,故陰敢與陽為敵也。

日有中道,一曰黃道。 或曰:中央戊己土,應之星辰,四時有四游。春西秋東夏北冬南,與日春東秋西夏南冬北行道不同。及四季辰戌丑未之月皆屬土,是為黃道之正,其時星辰亦屬黃道,還復正位日常依行黃道中。鄭注洪範云:四時之問,合於黃道問者何?愚謂:冬春之間,春夏之間,秋冬之間即四季屬土之月,每季寄王十八日,通計七十二日,而末居火金之間,其位在坤以時言也。黃道居中亦曰中道,青赤白黑四分為八并為九月,佐日以生成萬物也。故天文志 曰:日之所由謂之黃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并黃道而九,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月西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北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南從赤道黃正色。又曰:青赤出陽道,白黑出陰道,月失節而行,出陽道則旱風,出陰道則雨水,在黃道為正。故星備云:明王在上則日月五星皆乘黃道。月之行雖有白黑赤青,道不同然不過在黃道之東西南北耳。日行黃道之中,又其內為北,自奎至軫亥至巳也。外為南自角亢至室壁辰至戌也。東方角其間天門又房為天街,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邵子曰:日月之相食數之交也。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則日食,猶水火之相剋,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月相對日望,相會日晦。日食朔是月近日,無光為晦,故小人狎比之時多 能危 君,月食望是月敵日而尤盛。如小人在外雖盛必自危。如水剋水掩而克之,小人用力也。火克水必隔物焉,君子用智也。日月一年十二會,十二望交則食,不交則不食。故日行黃道,月行九道亦有交而不食者。其合朔時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則日月極遠而相對,其上下弦則日月近一而遠三。如日在午月或在卯酉之類。合朔時日月東西,雖同在一度,而月道南北,或差遠於日則不食。或南北雖日相近,而日在內,月在外則不食。

○朱子曰:日月之食皆非其常也,而以月食為常。日食為不臧者,以陰勝陽而掩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必書,而月食無紀焉,亦以此爾。

日月一歲十二會,方會月光都盡而為晦,已會則月光復蘇而為朔,朔後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對,月光正滿而為望,望而日月之對,同度同道,則日亢月而月為之食,晦朔而日月之合,東西同度南北同道,則月掩日而日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然王者修德用賢去邪,陽盛而陰不能侵,則月常避日。雖參差不齊亦當食而不食也。不然德政不修,臣子背君父,小人侵君子,夷狄亂中國。陰盛陽微,當食必食,實為非常之變,穀梁子書日食有四種:日有食晦日者隱三年是也。有食既朔者次日也,相十七年是也。日有食之既者相三年也。他如夜食者則莊十八年也。一日一夜為一日,日不食而夜食則日在地下,人不見其形,至朔日日始出,如見其有虧傷之處,日光未復故知其夜食也。夜食亦屬前月之晦,夜食星無光也。


詩:十月之交。朱子取孔註說得甚詳,今掇其說于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古曆及周髀皆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皆右行於天,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是日遲月速,二十九日有餘,而月行一周,追及於日而與之會是之謂交,每月交會而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裹,故不食其食要於交會,又月與日同道乃食,周十月夏八月也。日月交會而日食,陰侵陽,臣侵君之象,以日食者月食之也。何休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睹,故疑言日有食之,從甲至癸為日。甲剛乙柔其中有五剛五柔,十日皆為干故日為君。子至亥為臣。子陽丑陰其中有六陽六陰以對,十日皆為支,故辰為臣。卯比臣, 辛比 君,金應勝木。今臣反侵君,是五行相逆。以辛王在秋,臣以休廢之,時侵當 王之幼 君也。

古今天度一也。日月之食本無常時,曆家為日月交會之衍,大率以百七十三日有奇為限。日月行天各自有道,雖至朔相逢而道有表裹,若月先在裹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在表雖依限而食者少。杜預見其參差乃云:日月動物雖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少有盈縮。故雖有交會而不食者,唯正 陽之日 君子忌之。是日月食無常時,非分至之月必相食也。正以二分晝夜等,有類同道,二至長短極似。若相過因名示義非實然也。其實日食皆為異矣。若人君改過修善,雖正陽之月,禍亦可消。若長惡遂非,雖分至之月,亦將有咎,安得二至二分,獨為不災。

夫以昭昭大明,臨照下土。忽爾纖亡,俾晝作夜,其為怪異,莫斯之甚,故有伐鼓用幣,貶勝去樂之典,皆所以重天變警人君也。而天道深遠有時而驗。或亦人之禍釁,偶與相逢,故聖人因其變,常假靈神,以為勸戒,使智達之士,識先聖之深情,中下之士,信妖祥以自懼。但神可以助教,不可以為教。神之則惑眾,去之則害宜。故其言若有若無,其事若信若不信,期於大通而已。杜預曰:日光以望時奪月光故月食,日月相會,月掩日故日食。蘇氏曰:仲尼修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星之變必書,而月食不紀。解之者云:月諸侯道也,夷狄象也。彼有虧王者中國之政勝,故不為災。

○左氏卜楚丘曰: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 晉杜氏曰:日中當王食時當公,平旦為卿,雞鳴為士,夜半為阜,人定為輿,黃昏為隸,日入為僚,哺時為僕,日映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尊王公也。禺中巳也,日出卯也皆闕。亦如一月五卦,初侯二大夫三卿四公五辟之類。愚曰:易崇陽抑陰之書也。日為君象故尊之崇之,上經三十卦而終於離,離在天為日則蒼生無不仰照,下經三十四卦而終於既未濟,離皆在其中,民無此則不生活,所以濟生民之日用也。乾君象也,坤來交乾成離。臣事君以忠之義,是故以離升天上則日大有,而柔得尊位。反是則下之為同人,離出地上則日晉,而晝日三接,反是則入地中為明夷,皆所以崇陽抑陰,而惟恐陽明一息之不升于天也。其餘散入諸卦各盡其用,或為烹飪之鼎,或為人文之貴,或為日中之豐,或為治歷明時之革,若夫睽噬旅家人則離之反矣。名其象曰:太陽者所以為群物之宗,月星且分其光而麗天,況萬物乎。文王入美里而為明夷文王之不幸也。又能演易以啟夫子十翼之傳,然則仲尼之日與文王相繼而代明,晝夜有經其又天下後世之大幸歟。

天原發微卷之六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