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師輔歷紀歲次、平氣去來、兆候賢聖、功行種民、定法本起。

問曰:“三統轉輪,有去有來,民必有主,姓字可得知乎?”善哉!子何為復問此乎?”“明師難遭,良時易過,不勝喁喁,願欲請聞。愚暗冒味,過厚懼深。”

“噫!非過也。天使子問,以開後人,今悟者識正,去偽得真。吾欲不言,恐天悒悒,亂不時平。行安坐,當為子道之,自當了然,無有疑也。

昔之天地與今天地,有始有終,同無異矣。初善後惡,中間興衰,一成一敗。陽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則大壞。天地混齏,人物糜潰,唯積善者免之,長為種民。種民智識,尚有差降,未同浹一,猶須師君。君聖師明,教化不死,積煉成聖,故號種民。種民,聖賢長生之類也。

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虛無之胤,玄元帝君時太皇十五年,太歲丙子兆氣,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時,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於北玄玉國天岡靈境人鳥閣、蓬萊山中李谷之間。

有上玄虛生之母,九玄之房,處在谷陰。玄虛母之始孕,夢玄雲日月纏其形,六氣之電動其神,乃冥感陽道,遂懷胎真人。既誕之旦,有三日出東方。既育之後,有九龍吐神水。故因靈谷而氏族,用曜景為名字。

厥年三歲,體道凝真,言成金華。五歲,常仰日欣初,對月嘆終。上觀陽氣之煥赫,下睹陰道以虧殘。於是斂魂和魄,守胎寶神,錄精填血,固液凝筋。七歲,乃學吞光服霞,咀嚼日根。

行年二七,而有金姿玉顏,棄俗離情,擁化救世,精感太素,受教三元,習以三洞,業以九方。三七之歲,以孤棲挫銳。四七之歲,以伉會和光。五七之歲,流布玄津,功德遐暢。

六七之歲,受書為後聖帝君,與前天得道為帝君者,同無異也。受記在今,故號後聖,前聖後聖,其道一焉。上升上清之殿,中遊太極之宮,下治十方之天,封掌億萬兆庶,鑒察諸天河海、地源山林,無不仰從。總領九重十疊,故號九玄也。

七十之歲,定無極之壽,適隱顯之宜,刪不死之術,撰長生之方。寶經符圖,三古妙法,秘之玉函,侍以神吏,傳受有科,行藏有候,垂謨立典,施之種民。不能行者,非種民也。

今天地開辟,淳風稍遠,皇平氣隱,災厲橫流。上皇之後,三五以來,兵疫水火,更互競興,皆由億兆,心邪形偽,破壞五德,爭任六情,肆兇逞暴,更相侵淩,尊卑長少,貴賤亂離,致二儀失序,七曜違經,三才變異,妖訛紛綸。神鬼交傷,人物雕喪,眚禍薦至,不悟不悛,萬毒恣行,不可勝數。

大惡有四:兵、病、水、火。陽九一周,陰孤盛則水溢;百六一匝,陽偏興則火起。自堯以前,不復須述,從唐以後,今略陳之,宜諦憶識,急營防避。

堯水之後,湯火為災,此後遍地小小水火,罪重隨招,非大陽九、大百六也。大九六中,必有大小甲申。甲申為期,鬼對人也。災有重輕,罪福厚薄,年地既異,推移不同。中人之中,依期自至。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進退,升降無定。為惡則促,為善則延。未能精進,不能得道。正可申期,隨功多少。是以百六陽九,或先或後,常數大歷,準擬淺深。

計唐時丁亥後,又四十有六,前後中間,甲申之歲,是小甲申,兵病及火,更互為災,未大水也,小水遍沖,年地稍甚。又五十五,丁亥,前後中間,有甲申之年,是大甲申,三災俱行,又大水蕩之也。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兇民,度善人,善人為種民,兇民為混齏。未至少時,眾妖縱橫互起,疫毒沖其上,兵火繞其下,洪水出無定方,兇惡以次沉沒。此時十五年中,遠至三十年內,歲災劇,賢聖隱淪。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經行化,委曲導之,勸上勵下,從者為種民,不從者沉沒,沉沒成混齏,兇惡皆蕩盡。種民上善,十分余一。中下善者,天滅半余,余半滋長日興,須聖君、明師、大臣於是降現。

小甲申之後,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聖賢,嚴明仁慈,無害理亂,延年長壽,精學可得神仙,不能深學太平之經,不能久行太平之事。太平少時姓名,不可定也。行之司命註青錄,不可司錄記黑文。黑文者死,青錄者生。生死名簿,在天明堂。天道無親,唯善是與。善者修行太平,成太平也。成小太平,與大太平君合德。

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顯然出世。乘三素景輿,從飛軿萬龍。舉善者為種民,學者為仙官,設科立典,獎善杜惡,防遏罪根,督進福業之人。不怠而精進,得成神真,與帝合德;懈退陷惡,惡相日籍,充後齏混也。至士高士,智慧明達,了然無疑,勤加精進,存習帝訓,憶識大神君之輔相,皆無敢忘。聖君明輔,靈官佑人,自得不死,永為種民,升為仙真之官,遂登後聖之位矣。

後聖李君太師姓彭,君學道在李君前,位為太微左真,人皇時保皇道君,並常命封授兆民,為李君太師,治在太微北塘宮靈上光臺,二千五百年轉易名字,展轉太虛,周旋八冥,上至無上,下至無下,真官希有得見其光顏者矣。

後聖李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

後聖李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

後聖李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

後聖李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

右五人,一師四輔,輔者,父也,扶也。尊之如父,持之得行,總號為輔。分而別之,左輔右弼,前疑後承。承者,發言舉事,拾遺充足,制斷宣揚,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啟發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猶預,即是保也,扶君順師,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詳可否,贊弘正化,總曰輔師。

閑居之時,前向有疑,問之傅。後顧慮遺,問之承。右有所昧,問之弼。左有未明,問之輔。咨詢四輔,相、保、傅、宰,成功在師,不可闕也。聖帝垂範,使後遵行。入有保,保用事也,陰屬右,靜寶真也。出有師,師用事也,陽屬左,動歸寂也。至此最難。故略輔相而言師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說議趣也。顧有宰,宰在後,決斷是非也。其余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從屬三萬六千人,部領三十六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也。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隸方諸上相,不可具說,但諦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問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師四輔,學業可聞乎?”“善哉!子為愚者,迷不信道,學不堅固,進退失常,墮卑賤苦,故勤勤問之乎?今為子說之。夫無始中來,積行久久,一善一惡,不可具言,言之無益。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貴者,《靈書紫文》為要。東華玉保高晨師青童大君,大君清齋寒靈丹殿、黃房之內三年,上詣上清金闕,金闕有四天帝,太平道君處其左右,居太空瓊臺、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華之內,侍女眾真五萬人。

毒龍電虎,玃天之狩,羅毒作態,備門抱關。巨蚪千尋,衛於墻堓。飛龍奔雀,溟鵬異鳥,叩啄奮爪,陳於廣庭。天威煥赫,流光八朗,風鼓玄旌,回舞旄蓋;玉樹激音,琳枝自籟;眾吹靈歌,鳳鳴玄泰;神妃合唱,麟儛鸞邁;天鈞八響,九和百會。

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記諦,冥諳憶;二者仙忌詳存無忘;三者采飛根,吞日精;四者服開明靈符;五者服月華;六者服陰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攝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華丹;十一者服黃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镮剛;十四者食鳳腦;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棗;十七者服水湯;十八者鎮白銀紫金;十九者服雲腴;二十者作白銀紫金;二十一者作鎮;二十二者食竹筍;二十三者食鴻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備此二十四,變化無窮,超淩三界之外,遊浪六合之中,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皆自降伏,位極道宗,恩流一切,幽顯荷賴,不信不從,不知不見,自是任暗,永與道乖,塗炭兇毒,煩惱混齏,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誌之士,早計早計,無負今言。”曰:“善哉!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甲部第一雲:“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

甲部第一又雲:“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雲:“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

又雲:“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雲,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雲:“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註訣》雲:“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無之妙,應接無窮,不可稱述。

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跡和光,誕於庶類,示明胎育,可以學真,雖居下賤,無累得道。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或雲,處世二百余載,至平王四十三年,太歲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為關令尹喜說五千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