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齋集 (朴泰輔)/卷八
簡牘
[编辑]上舅氏藥泉南公
[编辑]甥長路無恙。得達所配。依止已定。身無他苦。私幸私幸。而南望杳然。信耗亦斷。戀欝之忱。如何可喩。下敎出題之失。甥亦自知。當時賦題。屢出於他試官之口。而皆不合用。日勢漸晩。敦迫甚切。甥亦不得默然。遂自拈出。而偶獨見用。誤事之會。有莫之爲而爲者。旣非其任而出題。所出觸諱。而又不能覺。靜伏思念。悔尤山積。禍厄之至。又誰咎乎。顧以資稟輕淺。未易變化。以是爲懼耳。不備。〈丁巳十一月二十二日〉
陽月之雷。不藏而奮。天心警悟。霈澤旁流。無妄之灾。理當遄喜。公則彰解網之仁。私則慰倚閭之望。不有玆禍。焉有是慶。諫官乃有反汗之請。冀幸之切。不無憂猜。而聖朝旣燭深寃。斷無回撓之理。第以不能急脫環海之困爲恨耳。昨因駱洞。伏承前月下書。憑審向來疾𧏮連作。湫瘴之地。自耗人氣。向使恩命少遲。實妨保嗇。念之及此。重用欣祝。甥等頑命不㓕。奄過祥事。攀慕靡逮。號隕終天。結行準擬已久。而騎率不備。迄未果發。適玆因便作行。因得帶喜獻慶。殊以爲幸。但甥之歸期。當趁晦前。而㙜啓結末未易。若不得迎拜還歸之行。此爲缺然。又不可言耳。千萬只祝。早渡此岸。體履神相。不備。〈己未十月初五日〉
京便。伏承下書。憑審寒威供劇。體侯萬安。伏慰之至。甥姑得依過。而莅官一月。尙未整理頭緖。事情踈闊。乃至於此。奈何奈何。殘邑又多弊端。民結役重。倍蓰南中。誠無善處之道。徒覺奉老之計。差優於居家。而職責之難副。大小內外無異耳。〈壬戌十二月初一日〉
陳弊䟽。想已批下矣。未知廟堂意果何如耶。朝不慮夕者。固無心於妬人謀國之計。但觀事理是非而已。何必億其所言之公私哉。騎兵兒弱。定役累年。收布已多。今別定其代。移此兒弱於他額。則以前累年應役者。歸於虛地。又將自今復爲四十五年之役。寃抑甚矣。又兒弱定役者。雖生纔一二月。假稱十五歲。故應役四十五年之後。便得閑遊。今則査出實年。自十一以後。便復收布定役。若限六十。方許老除。則比他人加役四五年。並十歲前所曾應役者。則不止四五年而已。然則査出之令。非以惠民。乃罔民之甚。若慮其如此。欲自其始役之年。只計四十五年。便許老除。則未年六十。大壞法意。此事極爲難處。未知已商量否。此縣亦有査案。兒弱來訴。據其所言。當有文報。未知何以回敎耶。〈癸亥四月七日〉
卽聞舍兄竟有高山之命云。宦道榮辱。曾何足云。而甥旣來此。兄又離庭。此懷惘然。殊難容言。恐難久堪居此也。〈七月一日〉
春䟽。聞已回啓。費辭甚多。卒無一事之施行。事之難料如此。邑人之言曰。以今觀之。不知許積之非。萬松之惡。甥爲此羞不免妄發矣。顧此邑之患。豈在貧寡。而只是吏民眩瞀。莫知所從。此豈能終不一變哉。但時姑未至耳。亦復奈何。〈十一月六日〉
甥姑得依昨。定界事。雖幸得施爲之。亦苦難。須有一勞。可免後憂矣。文報費辭。豈其所欲哉。前䟽所論。亦已明白。而不得見採。以謂不詳悉。則不可動。故藤葛至此矣。廟堂云云之說。人皆認眞市虎。可怕奈何。〈甲子三月二十一日〉
近以割耳馬事。不勝紛紜。盖但云禁斷。不復區處。烹食之外。更無他路。豈有如此之政令乎。頃者不禁北馬。遍於八路。今猝禁之。則必須爲之方便。或已前買出者。許令立旨而使用。或就賣北道。使爲可行之道。不然。恐其亂不少矣。如何如何。〈乙丑四月二十八日〉
積雨乍捲。天氣亦淸。伏惟此時行中體履增福。區區慰慕之至。渡江。當用何日。遼左泥濘。當亦得免否。萬萬只冀行李神相。近日廷僚。自李徵明得罪後。摧沮一倍。憂歎奈何。自上所以震怒如彼。至於招問言根。繼有焚轎之擧者。皆群下之所未曉。疑內間別有事端。而李䟽適中其會耳。〈丙寅七月十四日〉
今此祠宇。當初固不過設像致敬而已。旣已立祠之後。不可但使居僧典守。須有主者。故不免以儒生差出有司一人。又不當長察。交替之間。不可無稟令處。故又欲請院長。節次排置。自不免至此。雖與當初草草始事之意不同。在於事體。亦有不可减省者。未知如何。若終有不可。或有他便宜。伏乞更賜指敎如何。若决不可者。固不宜更請於他人。若使不可無者。又恐不至於終不俯許矣。〈丙寅〉
御將請削之啓。已久不能記。而給送軍牢之說。其出已久。不但始見於請竄之啓也。但直以益勳送。爲翊戴之辭。則似過實。改以實。金煥自益勳家夜來。䝱誘盖如此。然後爲㙜啓請罪張本。不可但云金煥敎誘而已。迎婦宰相。擧名似宜耳。貴戚之家。第宅踰制。如驪陽領相。不一而足。豈必淸城乎。然此條。亦似當載。此外似無大緊關。今以全文送上。可添者指敎。幸甚。未徹之䟽。至被罪。雖是當時曲折。而諸人所以伸救者。本直其䟽語。此不過假作話頭耳。然此曲折。儘未詳悉。伏望爲下一轉語。幸甚。歐碑文中如云呂公。如云丁晉公。自有此列。作金淸城無妨否。三百年獨步人。固有此語。然或可改下相稱停之語耶。論以狀體。固未該暢。然當初只欲綴其大者。以致如此。文成之後。欲塡補。而亦有所未能者矣。甥卽今精神氣力。不能鍊思文字。姑此隨條仰復。伏望下敎。幸甚。舍兄詩篇。欲稍擇其少病別寫。亦乞選籤以敎。如何。〈丙寅〉
未及聞當有牌招之事。甚是狼狽。陞遷之職。未及一辭而出。亦覺未安。而前日批敎。不足掛齒一欵。須至一引罪。今方以此搆䟽矣。會議事亦重。未知進退如何而可。獻議之事。亦未甞經會。又安有搆草乎。如不得已。則以地官之語難信。而遷動年久衣冠之藏爲重爲說耳。〈丁卯九月〉
今日趙相引見時。當以禮貌進退。而招見於車塵馬跡之間。大傷事體。又上駐馬。橫向路右。陪從官僚。宜下馬立待。而皆騎坐晏然。倉卒失禮。雖難盡責。亦宜使知其非。明朝欲以此二條陳䟽。未知事理如何。〈丁卯秋〉
地官會議事至今無發落者。殆以金宰事。不暇及此耶。金宰事。在外不得詳聞曲折。而此事所關。甚重且急。恐不必等待會議發落。但救正之言。下語甚不易。又未易得力。伏慮如何。家親書中以爲山陵事。終必有可否之事。而不露心所畜積。只仰地師之爭論爲不可云。未知如何。甥則固知有所待。而外人之言。亦多如此矣。〈丁卯秋〉
路傍弊端如毛。而姑未暇得其頭緖。唯是夫馬刷價。比大同初立時大减。故民間出價雇立。動輒倍徵。最爲巨弊。大同事目中十二斗出米之外。更無他役云者。不免爲罔民之歸。不可不及時變通。未知如何。〈十一月二十六日〉
北伯兄以康世爵子免賤事報甥。意甥尙在京中。欲有周旋。而甥方來此處。故今以其小錄送呈。事若可爲。則欲狀聞云耳。〈十二月四日〉
所欲爲者。皆是牽連他邑。非一州私事。事體雖重。却妨於施行。可歎。自䟽亦可以䟽。則欲待備詳事情後。條列陳聞。不可因一二事連續陳䟽。故姑未果耳。丙辰以上還穀事。不但交河。此州亦然。諸道諸邑。想亦皆然。所欲變通於交河者。不止此一端。而先擧此事者。以此事前日處分。旣甚無據。不可不更議。而若得辦此一欵。則交事亦可除得一半弊端故耳。當此連凶之時。宜减而不减者尙多。何可謂之不緊乎。〈十二月二十八日〉
正月初十日。卽慈親周甲之辰也。乞郡䟽亦及此語。以爲欲及此時榮養。而上之所以快許者。亦似矜此一欵矣。但親意以羅平康家事。憂樂相關。羅家大夫人。方在憂患中。而獨爲宴樂爲未安。今欲承順。而不但情理缺然。旣已陳聞於䟽中。同朝所共聞知。而及獲請得郡。廢闕不行。亦恐於事體未安。未知如何。伏望指敎。〈丁卯冬〉
山陵事。以更審事定奪云。未奉審地師凡爲幾人。此類多有輕妄者。若不審擇而唯務多人。恐或別生事端。幸須博加訪問。擇得信實者三四人以往。似合事宜。未知如何。〈丁卯〉
北評事。聞有催促發送之命。彼固無遅留意。但聞其寒具未辦。女婚在前。宿病亦苦。三者俱是大段事故。誠不可不念。未知有可緩行之道。否此則渠之私情矣。甥則本謂此任之必遣弘錄人。乃是法程。啓稟變通。尙可防塞。一任該曹之壞。却舊章而不問。恐無此等事體。續續遆改之嫌。極是細事。未知如何。〈丁卯〉
似聞釐正受敎事。竟當及甥。甥頃日之言。率爾信口。非實有擔當之意。加以行役之後。虗憊已甚。無日不痛。實無逐日供劇之勢。且每有除命。不敢就列。聖恩亦輒許鐫解。居常惶蹙無措。此等職役。雖不敢辭。其蹤跡之不便。甚矣。又自來不能拜銓曹之命。其間若或不免入銓。則進退撕捱。可想多少苦辛。一掛此役。種種難處。伏乞特加哀矜。俾得免此如何。事須早圖。病不能進拜。敢此書達。〈丁卯〉
今日復入銓地。殊是料外。再明試官之望。又當不免。若違牌得罷。則極便私分。而昨纔違牌入牢。今又違牌。在於分義。極爲惶懍。又昨日不許功减。而今又有除命。恩旨仍疊。頑然不動。亦覺猥越。欲遂承召肅謝。過試塲後。卽呈告引入。盖不可行公。銓曹則已决矣。至於一肅。似無所妨。如此處義。未知如何。伏望指敎幸甚。〈丁卯〉
餓病之民。終日滿庭。兩邑飢死之報。連續來至。雖甥。初不料至於如此。况廟堂何以知。憂憒不可言。似聞都下風色。漸益不佳。伏見箚本。實是確論。但恐不免於兩者交謗耳。奈何。〈五月二日〉
卽有過客傳京報。且言行次已南發。愕然驚歎。如何可言。暑潦如許。嚴程有限。長路跋涉。何以自力。危身報國。伏想無所恨怍。而念此凜凜。若遇風波而無維楫。何以爲懷。瞻望行塵。未緣追攀。隕涕無從。走一力取候。中路忙草。不備。〈七月十五日〉
甚譴之餘。恩宥霈然。雖未全赦。天心庶幾已回矣。公私喜抃。夜亦失寐。㙜啓尙未收殺。以致鷄書滯布。塞寒正嚴。前頭當益甚。歸程間關。觸冒之慮。無異北行之日。用是反爲憂耳。祝石嶺下。拜別獨歸。只昨日事。曾未意此日旋迎。歸軒計日企竚。淰躍何言。聞有迎行之便。略此附達。〈十一月七日〉
光州士人見托以爲朴訥齋請贈爵諡之䟽。甥意訥齋固一代偉人。然立朝日少。復愼妃一䟽外。無事可見。其骯髒蹇産。不合於世。雖可追慨然。亦與離愍遘禍衘寃不伸者有異。朝廷事體未聞。只爲其聞人鉅公。而輒施褒贈之典者。故以此持難。而或者以爲復愼妃一節。自奇偉。重峯以爲扶已壞之倫紀。月峯書院。與思菴,高峯,沙溪父子並享。已得賜額之典。無不可褒贈之理。此事體未知如何。欲待下敎而决之。伏望詳賜開示。
今日講畢。甥進言昨者都承旨崔錫鼎言臺官變通事。特命推考。推考乃是薄罰。上意不過欲令錫鼎惶恐自知失言而已。於事固無害矣。而臣意自上辭氣之間。不當如此。故敢此仰達矣。夫錫鼎之意。以爲變通臺官。固出於不得已。而難於褫承順之臣。而不難褫禮遇之臣爲未安。故敢達所懷。若能委曲宛轉以達。則豈不或有聽納之道。而錫鼎於遣辭之際。太直截無葳蕤。臣等從後聽之。亦覺其率爾矣。然率爾有何害。近侍之臣。職在補察。何言之不可達乎。任座於魏文侯。至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封君之子。文侯猶且容之末世。人臣進言於其君。難於直截。多張枝葉。反歸於勸百而諷一。此爲支離可厭。簡卛質直。有何害乎。人主之威。重雷霆千匀也。賞諫者而來之。和顔色而受之。士猶恐懼而不敢盡言。今出入近密之臣。若有含懷抱忠而慮有觸忤。恐懼回徨而不敢盡言。則豈不有害乎。自上宜加量矣。上曰。儒臣之言。大意固好。而所以推考錫鼎。非有他意。若言禮遇之臣。不當輕遆則可也。而至於某當遆。某不當遆云。則似傷事體。故推考矣。同副復繼陳有妨言路之意。甥復引唐太宗溫顔受諫之事。有所云云。上復曰。儒臣之言。大意甚好矣。此外無他言矣。
恭陵之行。今日不可及返耶。勞頓如此。伏慮如何。昨日親幸之擧。定於倉卒。群情皆以爲不便。未知不可請停耶。再審博議。已覺節目太詳。而又至於親幸。誠可憂歎。奈何。昨夜金構承旨。送書如此。甥答以非不知如此。而大臣之所不得止者。非區區所可容力。且以方且議遷山陵。而不欲上之親臨審察。難於爲辭故耳。俟明當就議定之云云矣。然政院若請對。則恐當不免隨入。未知如何。昨日但議行幸。而不議遷陵與否。殊不覺其故。竊恐上意未必至於遷奉。而姑欲一者臨審耶。不備。
今日請對。諸人所達。大槩云初寒恐易觸傷。吉凶之說。非親審之所可斷。甥陳昨日大臣達寧陵事云。與今事不同。寧陵乃人事之得失。今日之事。乃方術吉凶之說。自上雖親審山勢之外。何以斷其吉凶耶。姜鋧䟽。大意固好。而若已定遷奉之後則不妨。更須一者親審而斷定。保無後悔。而今欲待親審。以齊甲乙之議。則未可似太徑遽矣。上曰。已定之後。更無可論之事。予雖不知地術。親往陵所。察覽山勢。則心中似快。使地官輩商論於前。則可以决斷。山陵重事。不可遷延不决。以滋異議。予意堅定。勿爲强請云云。故退出矣。
上舅氏明齋先生書
[编辑]前日所稟之說。非敢輒自執信。第不能自得其斷案耳。伏乞不惜一語指迷。幸甚。先君誌草。久欲更質。而家親有面議之意。尙未果焉。向來始略付標。而亦太半付于甥口。欲俟執事之至而稟議焉。旣失此會。後期杳然。如此遷就。又不敢安。玆以所聞於親庭者。條列錄上。伏乞更賜商量。遂令完就。幸甚。碣文事。未知何以結末耶。憂慮更切。〈甲寅十一月十五日〉
除命之下已久。都下人士。想望所以處此者。未知言與不言。計將安出也。近來消息。盖聞之而未見者。令人憂悸。只思遁逃耳。〈乙卯正月十一日〉
尹布衣出謝掌令之命。避褫旋付司業。入侍經幄。此人初頭自謂如天底大到。今每着每下。未知果有此義耶。入侍時。又發前日密䟽所論。欲與領相議爲之耳。
先君遺文遺墨。欲粧帖以藏。和先君三韻詩及追悼詩。欲付粧。伏乞手寫一通。付之信便。幸甚。〈正月晦日〉
先人誌草。得蒙闡幽顯微之力。庶可垂諸永久。托以不朽。丘山之恩。無路仰酬。沒齒感鏤。如何可量。所稟數條。冒瀆屢次。自知僭越。乃又一一採納。盡賜頷可。仰認盛德。欽歎無已。不厭多之訓。謹已承受。何必改圖耶。高志中途四字。儘補得好。然則立志之遠大五字。可遂刪去否。遇親戚一節。存亦不妨。而刪之似便。能通大義。下接事母夫人。似無轉節。還存稍長二字。或去始學一節。而存稍長一節。未知如何。更乞明賜指揮。幸甚。末端旣加點化。誠覺完好。第念若於嗚呼下。卽接少時與君周旋。而恨不足以盡其所存之意。繼以平生敬服知許之心。而結以不可辭之語。接用遂次其所䟽以下。則語勢方似穩暢。旣有所見。不敢以煩浼自阻。未知如何。多質任眞者。則。苟悟其誤則下。旣有特字亦字。則二則字。恐不必存。亦未知如何。草本當俟完定。凈寫一通拜呈耳。可弟來住稍近。而無論尙未會面。音耗漠然。與曩日無異。悵歎悵歎。慈親體中。僅得無恙。而窮窶之患。轉往轉甚。方知事親者。初不可以不學農圃。不能備養。反貽憂勞。罪悔積躬。何可勝言。〈五月十四日〉
與南從唱和詩果有之。而當時緣得南從詩。臨書走和。不復留草。今不能記。雖記。倉卒之作。不成文理。近當尋還於南從許。稍加整理呈上耳。皇明理學錄。甥亦未得見。不知誰家有之。徐當訪聞。前敎儒先錄。亦然。李三陟家所有。乃王堂本。無可奈何耳。前構書齋。當時不能卽成。到今頓無興趣。遂至中輟。好事不易成。嘆唶如何。頃因石便。還送投壺儀。果卽傳納否。〈丙辰五月二十七日〉
心經。乃先儒所表章而崇信者。後生小子。固不當妄議。若其有疑於心者。又不可藏縮胸中。以抱平生不决之患。出而辨論於師友。以求導滯開塞之益者。甥之本心也。曩承指敎。引而不發。憤悱雖切。罣礙不解。或者其必無偏枯之患。而果能有益於初學乎。幸乞明示梗槩。俾無冥行摘埴之弊。千萬幸甚。〈九月八日〉
章弟行至。伏承下書。憑審正暄體候萬福。伏慰之至。甥僥竊科第。以爲親榮。而年稚學蔑。早發世路。若涉大水。罔知攸濟。倘蒙訓誨。俾免罪悔否。章弟親事順成。安吉夫婦。正是一對好匹。慶幸何極。因想兩地懸遠。不得趁受棗栗之享。亦足歉矣。親迎禮節。素無講習。臨時不免生踈。要之刪浮文從儉質。不失夫唱婦隨之義而已。如此。庶不至大戾於下敎之意耶。〈丁巳四月五日〉
下書。卽已承覽。兼蒙書末誨語。造次不忘。提敎銘感。如何可言。顧以懶惰之性。漸踈閒寂之境。誦經受用。頗覺差池。學問無素。事務來仍。不知所出。悚懼悚懼。
伏承下書。縷縷提誨。辭意切至。雖頹懦不振之甚。敢不思奉以周旋哉。顧正犯便翾皎厲之戒。未離紛擾波蕩之中。亦何足以當奬引之厚。任責望之隆哉。甥在洪州。聞親癠馳歸。及至。親癠已入差境矣。卽今解官侍側。凡百無恙。惟是調度之難。無策以救。奈何奈何。長夏以來。困暑特甚。不看古書一字。心之難制。病之難强。習之難去。志之難立。愈往愈甚。屢戰不勝。向來以科業爲解者。徒口資耳。悚惕悚惕。今年大無。湖西最甚。饑饉之外。盜賊尤可畏。公私之憂。曷有極哉。〈七月晦日〉
臨行。伏承下書。憑審伊時體候萬安。伏慰之至。甥天奪其魄。猝陷大戾。得全首領。猶荷寬恩。千里行遣。固所甘心。而仕以爲養。反此貽罹。分離情事。何可形言。伏想何以垂誨。得以玩繹。自遣於流落之中耶。千萬。旅次忩忩。不能縷達。〈十月二十七日〉
可敎之美質良才。乃纔二紀而奄然。天之不佑善人也信夫。慟矣慟矣。伏想最所愛而遠期者。此弟也。一朝失之。慟悼之懷。何以自堪。甥流落天涯。聞此凶報。驚慘之極。殆不自聊。又念慈親自鞠此弟。幸其長成。猝見夭折之慘。甥旣得罪於國以貽憂。此弟又不幸以增哀慼。衰境易傷。憂慮實深。編配之身。無緣趍慰。臨紙哽塞。他不能備。〈十一月二十二日〉
可弟之喪。久而彌慟。斯人而至斯。風燭人生。又孰可以自恃耶。甥長路得免顚踣。及此安頓。姑無他苦。此亦天幸。深室閉戶。書冊之外。更無餘事。禍福榮辱。不足關意。而思親一念。晨夕遑遑。亦復奈何。多少不能縷達。〈十一月二十四日〉
伏承前月二十日下書。多少辭意。哽塞不能畢讀。使此弟得永其年。其進固不可量。只就其所已成者言之。溫雅純實。儕流中更無倫此。今則已矣。流放之人。無計臨穴。平生此恨。何時可已。祭文及哀章。前已付送京中。若有便卽傳。可及未葬。而當時聞訃摧隕。所述率皆慟惜之辭。於其志行。未暇詳悉爲可恨。〈十二月十一日〉
家門不幸。都事從兄。奄忽不起。無論高識敏才。不遂展布。卽兩病親幼孤兒。念之痛酷。尙何言哉。甥之家事。舅主所詳知。同堂四人。各在四家。方完全時。已極單孑。今失一人。矧是宗子。萬事瓦裂。人間寧有是耶。甥流落之中。今已兩度哭矣。心事忽忽。若不可自聊。殆亦天之厄我偏酷歟。伯母仲父。衰敗淹沉。重此悲毁。何以支保。慈親心懷未定。又見此慘。必倍傷損。悲悶之懷。不可縷達。行敎新自喪側來。仍遭此喪。幼弱易傷。亦可念也。玉候平復。霈澤旁流。而自以罪穢深厚。不敢希覬於同慶。然親庭之懸望。不可勝言。脫或使罪名稍輕。則固爲天幸。不然則想當倍貽親憂耳。千萬不備。〈戊午三月二十六日〉
喪戚之後。心事忽忽。近聞東郊親癠彌留。遠外焦憂。不可形言。種種憂患。竟日兀兀。寢飯而已。文字工夫。殆於廢閣。悶歎奈何。此中書冊。亦絶難得。取來朱書。早晩閑看。而涉獵成習。志氣不立。自訟而已。此中去京雖遠。直路有撥。一月輒得二三信。賴此以過。若慈闈南下。則直須一年。難得二三信。决難堪過。必不得已。則欲奉親西來。共過於患難中。最爲久計。顧緣甥負戾。使慈闈落此窮塞。情有不忍者。他外糧道之難。有所不計耳。〈四月二十日〉
甥罹此憂苦。喪服在身。家廟薦獻之節。甚有所礙。禮有云父在母喪。子不敢以非禮見於父。〈曾所一見。而不記其出處。不能詳考。可歎。〉况甥之所處。又異於父在母喪。據此雖晨謁一事。亦覺有妨。然此則小節耳。至於節祀及持忌祭。乃是吉禮。儼然以喪服薦獻。實所未安。朱子議以墨衰行祀。墨衰雖非吉服。亦非純凶。猶之可也。今之方笠布直領。直非冠絰衣裳之制耳。其爲純凶。一也。今之孤哀。以此行祀。常所未曉。朱子稱古人衰麻之衣。不釋於身。故廢祭而無憾。竊謂今之孤哀。雖廢祀可也。若甥與孤哀異。旣無廢祭之理。又無可易之服。不知古人何以處此義也。栗谷云。居喪行祀。使服輕者代薦一獻。不讀祝。若不獲已。則可以用此例乎。否乎。今俗有着方笠者。有用平凉子者。亦未知如何。古今議禮家。講求變禮詳矣。唯出繼之人。凡於出入接應書䟽祭祀之際。旣不可純用孤哀之禮。又不可泛同於期服之人。輕重之間。必有其宜。而先儒多略而不論。抑有之而偶未見乎。別乞於喪禮中終始逐節評停。論次其異同處。成一通出繼者之禮。庶可遵而行之。不至違戾。抑孺悲學於孔子。而士喪禮於是乎成。若遂因此。凡世之出繼之人。皆有所據。而無徑情直行之弊。又非獨罪甥之幸也。遷徙奔避之中。不能奉祠堂於寓所。今方奉於宗家祠堂中。宗家以宗子居憂之故。凡於殷祭。用單獻不讀祝之例。來月忌祀時。旣同祠堂。當用一例否。抑主祭者不同。而出主而祭於寢。雖三獻無妨否。伏乞下敎。〈十一月〉
前月回諭。開示詳穩。感幸難量。前冬祀事。不免以臆見自行。用布直領平凉笠自奠。猶是忌日哀勝。可以如此。其不可通行於時祭則决矣。黑笠白衣。揆以禮意。實亦合宜。俗所不行。頗自不安。姑俟審量於後日耳。書䟽式。最難得宜。稽顙而後更再拜。極服之禮也。今輒改以再拜叩頭。未知得失如何。至於稱號。一從伯叔例。終是不屬人情。若如下敎。則慰人之稱尊生親者。其下又當有府君夫人之文。固當如此。答人之稱。禍延生親。不分考妣。恐不可行簽面用狀。自稱罪人。似或得宜。至於措語。則禮雖裁抑。情實固有。烏可廢攀號擗踊之文。而用摧慟酸痛之文耶。此又不可從伯叔例之一也。爲人後者之妻。爲本生舅姑大功。實涉可疑。參以式例。恐似有誤耳。長山族父。正値喪禍。未及書叩。從當就正。旋將送稟耳。付托東儒文字。自忖見識絶難承當。德涵超詣。何不强委耶。雖然。初不敢以草創自任。只得搜閱書籍。廣錄博取。以竢裁定。或以助成盛事。則此有不可以憚煩而辭避者。謹當依樣。編輯以呈。顧工力浩大。難以時月取畢者。子聞從兄見聞極博。亦已屬以此意。頗有勇諾下手之意。合力同功。庶有濟乎。其中又有預稟以定者。近思錄中所載。四先生之書而已。並肩者。君實,堯夫。傳道者。顯道,彦明。中立以下至於康侯愿中諸大儒。皆不預焉。吾東諸儒。雖曰彬彬。百世所宗者。退,晦,牛,栗四先生而已。上焉而圃,冶,寒,蠧,畢,靜。下焉而重峯,高峯,寒岡,宋雲長,沙,愼諸儒外。此又有南溟,花潭,松堂,新堂,𮃣齋,一齋,大谷,守夢,秋浦,楸灘,旅軒,愚伏諸人。或文字罕傳。或言行不粹。或雖傳雖粹。而不甚灑落可誦者有焉。如是者。固將俱收並蓄。淘沙揀金。以爲是編耶。抑只取四先生之書。掇其要而分其類耶。須先定此䂓模。然後方有下手處耶。若必廣取諸人。則諸儒名字及所著之書。窾見多有未識者。伏望錄敎幸甚。又近思錄中錄事行處。只有觀聖賢一篇。錄其爲人䂓模。大略而已。固未甞載其出處事業。今亦當依此纂輯耶。此外凡例之可講者。亦乞詳細敎示。可以遵行耳。萬萬不備。〈己未二月初九日〉
今所編輯。當作何名。旣放近思錄。則似當作東儒近思錄。而近思云者。從後學而言之也。東儒近思。文勢不順。只作道東錄或編。未知如何。
兩紙誨諭。諄諄勤切。反覆諷繹。感幸難勝。篇目。屢蒙開示。敢不遵依。其有未能十分領會者。亦容後日更加商量再稟耳。其論先賢處。批誨尤切。敬用佩服。第固滯之見。亦不容自蔽。尙論先賢與評品當代人物。體面自別。夫欲論其人論其世。觀其行事。求其氣象。則豈有鶻鶻突突。帶糊縈漆。不敢自用其心。自措其語之理。故曰。仲尼元氣。顔子春生。孟子兼秋殺。又曰。此顔子所以未達一間。又曰。此孟子能大而不能小處。若此類不一。此不必程朱而後可爲此言。而他人則不可也。但初學識見。豈能便到眞實。亦不害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耳。誠未見其不敢發之於口。但不可爲不知者道耳。然而牛溪勝栗谷之說。甥本無此意。又無此言。甞潛以爲兩先生所長不同。則亦未甞不以栗谷當日之自評爲實錄。向見族兄偶論及兩先生文集。妄云栗谷之文。䟽暢明達。而或欠滋味。牛溪之文。平穩縝密。而未甚䟽快。此不過對話之際。偶發之言。固不敢遽有立論主張之意。而失意傳言。乃至於此。亦莫非不自三緘之罪也。且誨諭中氣輕量狹之語。正鍼甥病。而退翁之言。尤爲懇到。敢不書紳而屢省哉。聦明之借奬。深用悚惕。累日不安。何者。非不知激厲誘掖。意有所在。顧平日點檢。未甞不以昏惰自分。而忽得此題。意者。資涉獵謄口舌。有以盜之耶。昏惰之實。難勝條列。而氣輕量狹。最其大者。加之沉痼之疾。紛紜之念。時或猛省痛警。思自樹立。而舊習纏繞。血戰半日。每至不勝。終日瞢然。未甞片餉之自慊。夫其自忖如此。尙有望見許於父兄長者乎。示及疑斥之云。未詳所指。有挾之云。則付之一笑可也。程子說難行云者。退溪答奇明彦書中。有曰朱子甞有稱親稱伯。皆未安之說云云。頃作書時。但記其意而不能記其文。下語率爾。悚惕悚惕。然究竟是難行之意。但未知此語出於何書也。頃書。似曾略及甥答掌令叔父之書。書中果有程歐之言。未分定論之云耶。甥意但有歐陽一人。亦不可謂中國元無此例耳。如程子不信則。甥豈敢而未果。遵用程說。則亦安敢逃此責哉。示諭稱謂。似合情禮。草笠素服。則甥姑未深曉。當用草笠之意謂耳。易義諸條。俟本冊還。更考以稟。牛溪續集。適逢石城叔主。付上。第來後緣他故。未畢業而還。爲缺然耳。頃得見宋雲長本集。於續集葉頭。略有籤箚。考覽爲望耳。〈十月初六日〉
李令別幅。謹已承傳。易義。伏想已經再勘。其紕謬處。伏乞痛辨而指敎之。至幸至幸。似聞比日媚學躚躚。其中亦須有才志偉然。可恃將來者否。投壺儀節。前日稟定後。書冊不備。未及再行整理。因循至今。慚歎慚歎。今姑封上。而其中有一二節目未及勘定處。又有凡例未及正處。前日往復。摽識俱在。若得因此。復經商量。遂成完書。則此書之大幸也。〈庚申正月十八日〉
三昨筵中。彛仲大學進啓祖母李夫人死難事。有旌表之命。榮感哀愴。豈容盡喩。伏惟追遠戴恩。何以爲懷。此事久爲闕典。下懷亦常耿耿。而顧子孫不便發言圖之。乃至今日。公論自出。事盖自有所待耳。擧行條件。謄上德涵。癡不諒人。轉起事端。可笑可駭。奈何奈何。此事曲折。甥適詳知。別紙錄去。〈七月二十四日〉
五月中。尤有書於德涵云。聞君於筵席。深陳天理人慾之辨。但須我自無混於天理之分。然後可以責之人君。試以吾言。擧似玄江丈。此丈未必不以爲然也。時適有雲䟽。有川朔分黨等說。涵因疑尤書。意有所指。答書云。前日金㙜彈朴議。後有救金救朴之說。行於世間。玉堂處置。非朴斥金。意盖在於調停。而人又疑之。其後玉堂應旨箚出。而其說轉盛。世俗浮咻。救金救朴之說。變爲前後輩之說。閤下門下。心悅誠服。孰有如尹朴兩丈者。而至有以閤下及兩丈。亦分前後者。世道澆薄。有此萬萬無理之言。誠可恠咄云云。其後宋淳錫上玄江書云。近日浮薄之言。殊可駭歎。頃者。林德涵抵書亦擧此事。祖父以爲只合一笑云云。不知何故。陡有此意外之語也。盖其間不無悠悠之言。交亂激成者。而要之。涵書大段誤着。此等說話。豈可遽然筆之於書耶。以此責渠。則渠云吾但欲先發以止流言。豈料轉幻爲此話柄。渠因問何以收殺此事。甥答云。但默爾。無復擧論此事爲第一策。渠亦以爲然。〈右所錄。諸書未必一一如此。但畧記其語脉耳。〉
三度辭狀。俱蒙回諭。伏想一倍悶蹙矣。甥初不能引分辭避榮塗。旣在職次。不敢含默。瞽言一發。輒觸天威。特命罷職。僭妄己分得此。而朝著紛擾。氣象不佳。無益有害。此之謂也。以此慙負。無以自容。兼以浮議噂𠴲。侜張百端。不知世道終至何域而後已也。䟽本頗長。未能謄上。人頗寫傳。或當流到。槩論文廟黜享之失及䮕吏判。其論黜享大意有三。玆事體面至重。所謂釐正猶未爲得。則不如因舊之無罪。而今之取舍之說。有未必盡然。一也。聖上春秋方富。擧措多傷於果速。而今又斥黜先儒。拆毁重典。而不少持難。玆弊所漸爲可懼。二也。學校之本。在於造士。釐正祀典。爲一文具。無益於世敎。而艱危之際。從事彌文。貽笑後世。三也。其論吏判有二事。一則甲寅撰行狀時。恇怯失守。及宇鼎昌明。自非庸流之䟽也。一則今夏憲長時。䟽請以驪陽爲革弊廳堂上。有掩人耳目。求媚上下之跡也。自大臣三司。皆以爲李則甚寃。而朴某則不可罪。似此論議。不知何時究竟也。春事將及。求田之計日急。而旣不能巧於仕宦。又素拙於生事。腐儒百年。良可笑也。三篇長律奉讀。傾慰不可勝言。本當盡和。而便到卽回。姑將一篇以呈。語無含蓄甚矣。若及他眼。必受煩舌。伏乞秘之。〈十二月二十六日〉
敎諭勤懇。每奉讀。未甞不旣感且愧。碁局詩篇。舊習存焉。不能遽捨。已爲可吝。然非此能妨實功也。只爲志氣不固纏繞。雜冗日間。非有工夫可以勝其薰染之舊。故一任頹墮。至於如此。日月逝矣。慨然如何。嚴霜早隕。穡事卒痒。其爲灾沴。不止如彗孛之示象而已者也。公私之憂。實無畔涯。奈何。〈九月三日〉
節浮冗之敎。可謂切至矣。然自官民視之。則事事浮冗。而自吾視之。亦有不得自已者。些少精神意思。一半纏繞。用度之間。良可愧歎耳。此亦凶歲活飢。尤覺無策。奈何奈何。〈癸亥三月十日〉
逆旅班荊。不足以展襞積。辭別以還。悵慕靡任。卽者。伏承下書。憑審還旆後體履萬安。伏慰之至。前者召命。當初甚覺違拒之難。聖明終諒素履之確。不遂强迫。而執事進退之節。亦無所虧。豈勝感歎。近得邸報。紛閙日甚。似此爻象。非復久安之道。令人仰屋。奈何。秋麥已刈。而民飢轉甚。空手無策。殊以茫然耳。〈六月初四日〉
家兄一䟽。使擧朝波蕩至此。謂之何哉。顧今之論者。都推君臣大綱。王覇大辨。而徒執齊晉秦吳華夷之分。謂是麟經。此不知見於何書。世道之壞。一至於此。豈但讀書不審而已哉。玄石叔父。近與右揆蝸角。致令士類復爲紛爭。審此爻象。恐難無事。近見趙匡漢䟽。造語尤覺巧慘。禍根在此。令人危懍。不可言行。弟過科後。欲往伊川。可慰岑寂。幸復如何。承以恩召。未有出塲之期爲撓。果店之日。固有一䟽。可以出塲之說。當時不但恩命之稠疊。聖意亦甚傾嚮。宜有以報塞。目今時事漸變。雖姑因循前套進言。亦未必取信。奈何。〈八月二十六日〉
臣民無祿。慈聖上賓。攀號何言。甥侍事。姑得如昔。昨歸覲到城。數日後當復北還矣。量田之役。勿論輕重。惟均爲難。奈何。騷屑之端。姑未見必來之形。不必遽以爲憂。唯是一紙渡海。擧國震蕩。萬事無可恃如此。此其爲可憂。恐有甚於外寇者。奈何。民之親上死長。非可一朝責而能之。脫有事變。只當拱手而竢之矣。玄石叔父䟽。頗不免嘵嘵。近來似稍寧帖耳。東峯影堂事。僧安得知儒心。顧以爲儒者未易得擔當成就之人。故姑假使令之役於僧耳。聞尤相亦以爲影堂極好云矣。〈甲子正月二十一日〉
書札漏傳。固知閙端不少。崔愼愚傖先爲嚆矢。此事有何關涉於朝廷。而輒敢訟之於君父之前耶。其爲說至及於祖父主。雖皆前所云云。非新創之說。然其肆然指斥。殊可痛咄。此事之出。亦關時運機會之發。有不可圉。况誠中形外。亦是自然之理。補牢亡牛之說。不但决無益。此何擧措。深所未曉耳。唯是近日氣色大乖。恐不可但已。若此不止。國脉幾何不傷絶耶。是爲可懼耳。羅丈顯道。欲䟽辨江都事及䥴事。凡事第一莫如靜。若但辨此段。亦或一道。但欲屬筆於甥。甥自以一家子孫。不當干預於公論之地爲辭耳。〈五月七日。〉
甥再明離東郊。將適營下。觸暑行役。殊可苦悶。奈何。䟽草固以子孫。不當干預爲辭矣。甥意亦不欲其對起呶呶。與渠爭辨。昨已通及此意。今聞諸議。欲姑止以觀勢。幸甚。但金獻納䟽。極糢糊。又多不着痛處。殊可憮然。此必當與羅主簿相議。而其爲說乃如此。想諸人都不知首末。致此䟽闊。故不免抵書羅主簿略辨之。其一本謄呈。第未知甥之所以爲說。亦果不失本意。伏望回敎幸甚。如有大段謬誤。兼辨及於羅主簿處使知之。如何。流聞執事送書懷德。以致摧謝之意。未知果然否。抑用玄石叔父之策耶。不得眞消息。殊用懸欝。玄石叔父䟽。可謂兩手握餠矣。想其臲卼難處。有甚於舅主之所遭。可慮可慮。聞昨日筵中。大臣陳達此事曲折。已有處分云。自此若更不生閙則可幸。〈五月十六日。〉
玄石叔父䟽。已說出長書。未知其書尙藏否。已出否。或云左台聞三戚之說。藏怒已久云。然今段之事。豈爲是而發哉。但言語之漏。傳說之險。俱可怕也。
今年旱荒。近比所無。峽中亦爲赤地。坐視民死。誠不如早歸。聞三南亦同旱。未知果竟如何。懷川往復書。昨獲承覽。夫未或知之者。可以言悟。至於故爲此者。豈箴警之所可及哉。我雖以誠。而彼則愈怒。恐不如止之之爲愈耳。左相所達北地王諶事。乃所創聞。其意似欲暗引先殺妻子之文。可謂悖謬矣。〈七月二十日。〉
懷川往復書覽之。頃抵懷第二書。見者譁然以爲果出於私憾。雖相愛者。多歎其辭語太逼。而旣書還抹。可見等語又傷太細。或以爲旣知其如此。何必云云。此盖不知平日交際之間。有難恝視如路人。故傍觀之論。固當如此。甥意六月廿五書。最是不必爲而爲者。竊不曉其故。懷川初書所稱得罪先丈在於何處。北䟽。無倫悖理。自保言善天厭等語。顯有巽辭冀合之意。而此中所答。乃若是無所撓回。其答旣有抱此入地之語。則其意可知。豈宜復有所往復。惹此無限詬辱耶。我雖默默。彼終無晏然之理。而今乃近於自往受之。是爲可恨耳。或傳此書。因過聽李君輔交驩之說而作。未知信否。泮䟽竟發。固不足恠。但其人罪死云云。意巧而言拙。直可一笑耳。沃䟽說及甥等處。亦緣甥等自作。豈必執事之累耶。但其所謂合勢連衡之說。不是曄說。嘵嘵者皆如此。將不可解耳。辛酉書藁。昨年甞得一覽。而茫然不得省記。今欲槩知目中之綱。伏望略提以示如何。義利王伯之說。乃是無星之秤。人多不曉其說。所以皆歸之私憾。若初無此說則已。半吐半含。只惹人疑。不知何以處此耶。始失於不卽直送長書。今又無可出之便。寧終受此含糊而已耶。送羅主簿別紙。亦望錄送如何。甥數日後。當復北還。而農民失業。濟活無策。殊無久居之意耳。不備。〈八月二十九日〉
世事無所不有。今之言者。乃以詆斥栗谷爲執事咎過。乃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非的論也。然萋菲成錦。三言成虎。天下事。大抵弄假成眞。誠不知畢竟所止泊耳。〈乙丑正月二十七日〉
得見京報。上相復祖述盛大之論。以達天聽。兩翰所謂貶君誣賢。搆陷則一者。實亦名言。世事無不有至此。直可付之一笑。無可奈何。唯是氣象乖張。國事日頹。憂端方大。此爲耿耿耳。〈二月十七日〉
昨聞兄病危苦。馳到東郊。而觀其症狀沉篤。療復尙遠。焦撓之懷。不可形言。峽中醫藥路阻。每當憂患。一倍悶塞。兄病又如此。不堪離居。秋抄已擬撤還。荒年事育。又當關心。亦復奈何。鄕飮笏記向來。未曾講求。何能卒然草定。雨後焦枯稍蘇。若免於流離顚踣之慘則幸矣。何暇講古禮耶。且事亦有漸。峽儒朔望拜跪。亦不成樣。若使行升降揖讓之節。只好觀笑。豈所謂禮耶。恐羅丈不免太早計耳。如何如何。自入峽以來。汩於簿書。近又憂患纏綿。心神憒亂於身心。書冊工夫。殆至相忘。不知如此竟成何狀。每獲提誨。悵然而已。趙光甫。風燭奄滅。人生草草如此。痛矣奈何。恨其最獲知遇。譴廢以來。睿念不衰。倘使復用。庶有少裨世程。而一朝溘然。此亦天意耶。年譜諸條。鄙見略具別紙。〈八月初二日〉
驪江之稱古者奸小。亦不必斥名。如秦老南止亭之類。不爲不多。但尹䥴罪名兇悖。重以誅死。若如語錄之類。則謂驪不妨。而記事之文。何必乃爾耶。恐書以尹䥴爲當。未知如何。驪江妙年云云。若改云䥴少甞力學。制事不泥陳迹。讀書不拘註說。而言論識解。穎悟過人。公以爲云云。則未知如何。沃䟽文字議論。决非他人手段。小巧大拙。可笑可痛。游辭曼語。無所不至。人皆見肺肝。又何足多辨耶。
微服一欵。比擬聖人云云。此等事。皆不足費辭辨說。此豈待辨說而明耶。盖世人多不詳江都事曲折。詳具曲折。使人見之。則自瞭然耳。小人隨語生解。至以不足多辨之語。爲洪受疇之罪。若此者。又豈有開說處耶。辭多則徒足爲彼造言之資。宜只論大體。不必與之較言語之長短。盖此紙。雖非廣示外人者。而立言之體。恐當如此。未知如何。
甥前月十九日。奉老親離縣。因病婦不能趁程。廿七日。始達京家。大小姑得無事。可幸。而舍兄之病。日加沉綿。危症頻作。焦撓之狀。何以形言。桂玉之艱。固是本色。不足怕耳。懷䟽之發。時論當必轉上一層。不知竟如何出塲。禍福之關於一身者。計不足深憂。而世道遽至於此。謂之何哉。廣福之險。終是有用之物。後世必有賴之者。不可但曰不當要衝而忽之耳。〈十月初四日〉
洪掌令事。㙜評竟作初擬門黜。特命遠竄。本配康津。特竄慶源。處分極重。前頭風浪之掀湧。當不止此。仰屋浩歎。謂之奈何。〈十月九日〉
尤相䟽論洪㙜遠竄之過。因請留中。可恠。洪得近遷耳。〈十二月二十一日〉
眠食之箴。在執事尙且云爾。况如甥者復何足言。爲之凜然。昨過金谷。備見往復書札。其中論心術一段。似不必乃爾。今只當任之。復何用云云。見之者或恐只認爲忿懥之發。雖玄石叔父。其意未必不如此矣。甥問昔論此丈於名義甚明。前路漸險。則必當住足。今乃益不能住足。奈何。叔父答云。吾言何必中耶。能兄則曰爲某丈所誤。何必吾家耶。觀其辭氣。未爲不知心術深處。顧不肯輒云心術如此。盖因連締纏惹之久。終有不忍决捨之意。此意膠固。有非他人所能勸沮。會當自撞着。然後知之耳。學儒發文。攻宋徵殷引辛卯䟽中失字之罪。又作一塲風浪。恐終不能妥帖矣。六臣祠堂記。一本寫呈。伏望回敎遣辭得失。如何。〈丙寅二月初三日〉
近有傳者言。鎭川於尤座。對權㙜說。執事比有書於玄石。論尹䥴事云。先義至重。不敢隨衆攻斥。聞之於殷兄云。此語盛傳於都下。玄石叔父。邀鎭問之。則答云吾未甞聞於祖能。亦未甞以此語致道云。未知此說竟出誰人。可恠。叔父又云曾於癸丑待命闕下時。有往復書。有論䥴事。苗脉似出於此。而不記其下語。正如此云。執事或當記得否。陳奏使。先來昨還云。以罰金事。呈文禮部。於題本極口詆罵。本國有其君昏懦。其臣恣肆。主弱臣强。爲日已久。若非上國護持。不知中間幾經簒竊等語。至請拿送使臣。退還方物。唯特免拿送云。今日事體。唯當忍辱守雌。何足懇乞恩澤。而恥辱滋甚。痛歎奈何。〈五月五日〉
懷訛轉相指根。竟無主者。恠惋奈何。玄叔亦非有意於强尋苗脉也。今聞盡搜書札。竟無苗脉云耳。嶺伯許已以來敎之意。作書告之。然此事亦已知有此憂。第聞方伯之力。有所不及。又無善策云耳。〈六月初二日〉
郭生書。纔因拙舅。得見傳者信訛矣。其說稍熄。祭文之說又出。近聞亦頗衰。不知又更生出何等神奇之說也。世道之乖恠。諳之已熟。雖有此等言語。正可一笑。任其現化而已。此豈足與辨耶。矧又非辨之所能脫耳。〈八月十九日〉
耶蘇筭法。非別有法。而特是巧捷爲勝矣。南北上下之說。乃璣衡黃赤道之法。利民別有曆筭。而未及見。深衣制度。未曾細究。覆縫之義。似記是重覆鉤縫之意。未知再討果如何耳。〈丁卯正月初四日〉
甥纔得一間。力求薄縣。而竟不能得。反入銓部。此非本分所可堪過者。一遭粘惹。解脫尤難。令人愁悶。奈何。頃䟽難以遠書盡暴所存。不但自家力量地局難望栗老。亦其所遭者不同。何可比也。異端之說。非偶發之言。乃於筵席。終日言此。明日又入。更申其說。不啻丁寧。亦自難於打過矣。兩欵說。俟得書冊。當更究之耳。但若以夏冬至日。度間四十八度。逐日分排。可以坐知所未可知者。天地之運。皆若有所逼迫不得已而然者。而夏日之高。冬日之低。只見其如此。而不知其所以然者。有何機緘。此段論議。恐未曾有說出者耳。〈二月初二日〉
辨章事。羅平康得來敎。頗以遅疑。而諸人之意。多有固必者。甥意亦不欲深相挽止。盖程朱門人。與今日事體自別。亦未知終果何以歸宿耳。〈二月廿四日〉
羅丈竟未遵依挽止之敎。離親遠謫。情事可傷。朝著潰亂。又至於此。此皆初所料者。然到此又安得不憂慨也。謫行。已以昨日發去。諸報。俱在別紙及朝報䟽箚矣。兩司雖姑停啓。將來亦不保其遂得帖然無事。不知終竟弄得到何地境而後已耳。羅丈別語錄上。一覽如何。諸紙亦幷收呈。有數處籤論。亦乞覆敎如何。〈三月二十六日〉
此事。固可謂大是非。然有何關係宗社之事。而大臣遑遑汲汲。奔馳轂擊。年少人亦復競出頭角。與相爭競。世道之所致。良可慨然。大抵今日攻羅者。亦不敢顯言尤相之斥尹某爲是而只攻羅。救羅者。亦不敢顯言尤相之斥尹某爲非而只救羅。眞好一笑。奈何。
當初領右之所以先發者。羅丈入城。已過一旬。而成兄狐疑甚多。一向遷就。今日發明日發之說。盛行於世。固慮其有意外之患矣。羅丈乃又以䟽示伯吉。吉見畢。直往右家。畫策如此云耳。旣令勿捧之後。多有因寢之議。甥固勸必呈。盖以䟽本不密。語句畢傳於世。而至有謄寫當初未定之本而行者。雖不呈。不可收拾。旣呈之後。雖不見捧。謄傳於人。有名故也。當初固慮其雖不卽捧。而終必一經睿覽。亦不料其數日之間。有捧入之事矣。旣知不捧䟽。故欲以大槩出於朝報。提出緊語。作小文字矣。大槩亦不出朝報。而自政院先謄大槩以傳。大槩專是緊語。故諸相見之。大駭騷動如此云耳。
今日上及大臣。皆於先生。不得有所貶詆。雖右尹之䟽。亦有不敢肆者。將來懷䟽及門生䟽。必多悖語。然朝廷意趣如此。則必多有所賴矣。製䟽者。亦將不免云。只得束裝待之耳。奈何。盖今日喧喧不在於呈䟽者。而在於製䟽者。亦其人所自取。甲寅以來。章䟽如雨。而未聞其必索製䟽者。今日世道。又有甚焉者矣。有䟽則禍急。無䟽則禍緩。然終不但已矣。䟽本之出。人方曉然知其曲折。玄石所謂有益於世道者。不虗矣。門生之言。若不以公則私相講討文字。人又孰言耶。其言本公則人自有信之者。人心本不相遠故耳。
受奠一欵。旣發於愼䟽。將來繼發者。皆必執此。何可刪也。己酉書議者。多以爲不必提起。而甥力主提出。盖此事雖姑未出於彼中章䟽。然今日言者。皆以受奠擬札兩欵爲大證。此說逐日來入于耳。其必有發之者。可見不如先發而辨之。况今日紛紛。其原在此。無此一欵。便是無源之說。故不得不提出耳。
右尹䟽。糢糊周遮。眞可一笑。盖無可說而强說。安得不如此。門䟽及學䟽。不日將發云。然其大體必不出此圈。必懷沃間䟽出。然後方有異常可觀者矣。
近有方外䟽。將發之說。一䟽旣是。萬不得已。又何方外䟽爲哉。雖未必眞傳。然若果有此。則殊可慮也。
韓延安昨呈門䟽。姑未及謄見。而槩聞傳者之言。其遣辭絶悖。直如尤書忍人之說。痛痛奈何。䟽之主意。專以道統。自栗谷,沙溪至尤相。而欲攻栗沙。以及於尤。至於愼獨。亦不欲以師待之。謂從游云云。俟謄出當傳上耳。謗聲溢世。而銓部尙不得解。不知飄轉當至何地。峽縣何敢望乎。餘卧草不備。〈四月十五日〉
鐵原了簡。竊得拆見。欲其復作辨䟽。甥意甚不然。此兄方在州縣。前日侍從。固不足言。又不關於去就之節。李景震事。亦是一例。又豈是必定不易之法乎。大抵有必不可不辨者。得上辨章。固不害今日之事。一度旣是不得已。又何可每每起爭。眞成相閧耶。縱彼誣辭慢語無所不至。今則只可置之而已。非有朝家別㨾處分之前。恐不宜復辨。况此兄又不在可言之地。何必出位而爲疊床之擧耶。〈時。尹敬敎爲鐵原府使。〉
甥幸不顚仆於中路。歸後亦無添痛之事。而大抵憊弱倍前。奈何。北幕之職。不但病力難强。卽今情事。不可離兩庭。幸而得解耳。銓曹長。有親嫌一麾。又豈可得耶。〈七月一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