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尚書正義 (四部叢刊本)/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尚書正義 卷六
唐 孔穎達 等奉勅撰 日本覆印宋本
卷七

尚書正義卷第六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孔頴達奉

    勑撰

禹貢第   夏書

禹別至作貢

正義曰禹分別九州之界隨其所至之山刋除其木深其大川

使得注海水害旣除地復本性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

史録其事以爲禹貢之篇

傳分其圻界

正義曰詩傳云圻疆也分其疆界使有分限計九州之境當應

舊定而云禹別者以堯遭洪水萬事改新比為作貢生文故言

禹別耳

傳刋其木深其流

正義曰經言隨山刋木序以較略爲文直言隨山不云隨山爲

何事故傳明之隨山刋其木也濬川深其流也隨山本爲濬川

故連言之

傳任其至是功

正義曰九州之工物産各里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貢賦之差旣

任其所有亦因其肥瘠多少不同制爲差品鄭𤣥云任土謂定

其肥墝之所生是言用肥瘠多少爲差也賦者自上稅下之名

謂治田出糓故經定其差等謂之厥賦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

以所出之糓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雖以所

賦之物爲貢用賦物不盡有也亦有全不用賦物直隨地所有

採取以爲貢者此之所貢即與周禮太宰九貢不殊但周禮分

之爲九耳其賦與周禮九賦全異彼賦謂口率出錢不言作賦

而云作貢者取下供上之義也諸序皆言作某篇此序不言作

禹貢者以發首言禹句末言貢篇名足以顯矣百篇之序此𩔖

有三微子作誥父師少師不言作微子仲虺作誥不言作仲虺

之誥與此篇皆爲理足而略之也又解篇在此之意此治水是

堯末時事而在夏書之首禹之得王天下以是治水之功故以

爲夏書之首此篇史述時事非是應對言語當是水土旣治史

即録此篇其初必在虞書之内蓋夏史抽入夏書或仲尼始退

其第事不可知也

禹貢

正義曰此篇史述爲文發首奠髙山大川言禹治九州之水水

害旣除定山川攻秩與諸州爲引序自導岍至嶓冢條說所治

之山言其首尾相及也自導弱水至導洛條說所治之水言其

發源注海也自九州攸同至成賦中邦揔言水土旣平貢賦得

常之事也錫土姓三句論天子於土地布行德敎之事也自五

百里甸服至二百里流揔言四海之内量其逺近分爲五服之

事也自東漸于海以下揔結禹功成受錫之事也

傳禹制九州貢法

正義曰禹制貢法故以禹貢名篇貢賦之法其來久矣治水之

後更復改新言此篇貢法是禹所制非禹始爲貢也

禹敷至大川

正義曰言禹分布治此九州之土其治之也隨行所至之山除

木通道決流其水水土旣平乃定其髙山大川謂定其次秩尊

卑使知祀禮所視言禹治其山川使復常也

傳洪水至通道

正義曰詩傳云汎汎流也汎是水流之貌洪水流而汎溢浸壞

民居故禹分布治之知者文十八年左傳云舉八凱使主后土

則伯益之輩佐禹多矣禹必身行九州規謀設法乃使佐已之

人分布治之於時平地盡爲流潦鮮有陸行之路故將欲治水

隨行山林斬木通道鄭云必隨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爲道以

望觀所當治者則規其形而度其功焉是言禹登山之意也孟

子曰禹三過門不入其家門猶三過之則其餘所歷多矣來而

復往非止一處故言分布治之

傳奠定至所視

正義曰禮定器於地通名爲奠是奠爲定也山之髙者莫髙於

岳川之大者莫大於瀆故言髙山五岳謂嵩岱衡華𢘆也大川

四瀆謂江河淮濟也此舉髙大爲言卑小亦定之矣舜典云望

秩於山川故言定其差秩定其大小次敘也定其祀禮所視謂

王制所云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往者洪水

滔天山則爲水所包川則水皆汎溢祭祀禮廢今始定之以見

水土平復舊制地經云荆岐旣旅蔡蒙旅平九山刋旅是次秩

旣定故旅祭之

兾州

正義曰九州之次以治爲先後以水性下流當從下而泄故治

水皆從下爲始兾州帝都於九州近北故首從奠起而東南次

兖而東南次靑而南次徐而南次揚從揚而西次荆從荆而北

次豫從豫而西次梁從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髙故在後也自兖

巳下皆準地之形勢從下向髙從東向西靑徐揚三州並爲東

偏雍州髙於豫州豫州髙於靑徐雍豫之水從靑徐而入海也

梁髙於荆荆髙於揚梁荆之水從揚而入海也兖州在兾州東

南兾兖二州之水各自東北入海也兾州之水不經兖州以兾

是帝都河爲大患故先從兾起而次治兖若使兾州之水東入

兖州水無去處治之無益雖是帝都不得先也此經大體每州

之始先言山川後言平地靑州梁州先山後川徐州雍州先川

後山兖揚荆豫有川無山揚豫不言平地兾州田賦之下始言

𢘆衛旣從史以大略爲文不爲例也每州之下言水路相通通

向帝都之道言禹每州事了入朝以白帝也

傳堯所至於書

正義曰史傳皆云堯都平陽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兾方

是兾州堯所都也諸州兾爲其先治水先從兾起爲諸州之首

記其役功之法旣載者言先施貢賦役載於書也謂計人多少

賦功配役載於書籍然後徴而用之以治水也兾州如此則餘

州亦然故於此特記之也王肅云言巳賦功屬役載於書籍傳

意當然鄭云載之言事事謂作徒役也禹知所當治水又知用

徒之數則書於䇿以告帝徴役而治之惟解載字爲異其意亦

同孔也

傳壷口至而西

正義曰史記稱髙祖入咸陽蕭何先收圖籍則秦焚詩書圖籍

皆在孔君去漢初七八十年耳身爲武帝博士必當具見圖籍

其山川所在必是驗實而知壷口在兾州梁岐在雍州當時疆

界爲然也此於兾州之分言及雍州之山者從東循山治水而

西故也鄭云於此言治梁及岐者蓋治水從下起以襄水害易

也班固作漢書地理志據前漢郡縣言山川所在志云壷口在

河東北屈縣東南應劭云已有南屈故稱北屈梁山在左馮翊

夏陽縣西北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然則壷口西至梁山

梁山西至岐山從東而向西言之也經於壷口之下言治者孔

意蓋云欲見上下皆治也

傳髙平至曰陽

正義曰太原原之大者漢書以爲郡名傳欲省文故云髙平曰

太原今以爲郡名即晉陽縣是也釋地云廣平曰原髙平曰陸

孔以太原地髙故言髙平其地髙而廣也下文導山云壷口雷

首至于大岳知此岳即太岳也屬河東郡在太原西南也地理

志云河東彘縣東有霍太山此彘縣周厲王所奔順帝改爲永

安縣周禮職方氏兾州其山鎭曰霍山即此太岳是也山南見

日故山南曰陽此說循理平地言從太原至岳山之南故云岳

陽也

傳覃懷至衡漳

正義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懷縣在河之北蓋覃懷二字共爲一

地故云近河地名衡即古横字漳水橫流入河故云横漳漳在

懷北五百餘里從覃懷致功而北至橫漳也地理志云淸漳水

岀上黨沾縣大黽谷東北至㴾海阜城縣入河過郡五行千六

百八十里此沾縣因水爲名志又云沾水出壷𨵿志又云濁漳

水出長子縣東至鄴縣入淸漳鄭𤣥亦云横漳漳水橫流王肅

云衡漳二水名

傳無塊至而壤

正義曰九章算術穿地四爲壤五壤爲息土則壤是土和緩之

名故云無塊曰壤此土本色爲然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雍

州色黃而壤豫州直言壤不言其色蓋州内之土不純一色故

不得言色也

傳賦謂至之賦

正義曰以文承厥土之下序云任土作貢又賦者稅斂之名往

者洪水爲災民皆墊溺九州賦稅蓋亦不行水災旣除土復本

性以作貢賦之差故云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謂稅穀以供

天子鄭玄云此州入穀不貢是也因九州差爲九等上上是第

一也交錯是閒雜之義故錯爲雜也顧氏云上上之下即次上

中故云雜出第二之賦也孟子稱稅什一爲正輕之於堯舜爲

大貃小貃重之於堯舜爲大桀小桀則此時亦什一稅俱什一

而得爲九等差者人功有強弱收穫有多少傳以荆州田第八

賦第三爲人功修也雍州田第一賦第六爲人功少也是據人

功多少揔計以定差此州以上上爲正而雜爲次等言出上上

時多而上中時少也多者爲正少者爲雜故云第一此州言上

上錯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少

在正上故先言錯而後言上中揚州云下上上錯不言錯下上

者以本設九等分三品爲之上中下下上本是異品故變文言

下上上錯也梁州云下中三錯者梁州之賦凡有三等其出下

中時多故以下中爲正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雜出故言三

錯足明雜有下上下下可知也此九等所較無多諸州相準爲

等級耳此計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但治水據田責其什一隨

土豐瘠是上之任土而下所獻自有差降即以差等爲上之定

賦也然一𦫵一降不可常同兾州自出第二與豫州同時則無

第一之賦豫州與兾州第一同時則無第二之賦或容如此事

不可𢘆鄭𤣥云賦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稅下下出一夫稅通

率九州一井稅五夫如鄭此言上上出稅九倍多於下下鄭詩

箋云井稅一夫其田百𠭇若上上一井稅一夫則下下九井乃

出一夫稅太少矣若下下井稅一夫則上上全入官矣豈容輕

重頓至是乎

傳田之至第五

正義曰鄭𤣥云田著髙下之等者當爲水害備也則鄭謂地形

髙下爲九等也王肅云言其土地各有肥瘠則肅定其肥瘠以

爲九等也如鄭之義髙處地瘠出物旣少不得爲上如肅之義

肥處地下水害所傷出物旣少不得爲上故孔云髙下肥瘠共

相叅對以爲九等上言敷土此言厥田田土異者鄭𤣥云地當

隂陽之中能吐生萬物者曰土據人功作力競得而田之則爲

之田田土異名義當然也

傳二水至耕作

正義曰二水汎溢漫流巳治從其故道故今巳可耕作也靑州

濰淄其道與此𢘆衞旣從同是從故道也荆州雲土夢作乂與

此大陸旣作同是水治可耕作也其文不同史異辭耳無義例

也壷口與雍州之山連文故傳言壷口在兾州此無所嫌故不

言在兾州以下皆如此也地理志云恒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東

入滱水衞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北入滹沲大陸在鉅鹿縣北釋

地十藪云晉有大陸孫炎等皆云今鉅鹿縣北廣河澤也郭璞

云廣河猶大陸以地名言之近爲是也春秋魏獻子畋于大陸

焚焉還卒于𡩋杜氏春秋說云嫌鉅鹿絶逺以爲汲郡修武縣

吴澤也𡩋即修武也然此二澤相去甚逺所以得爲大陸者以

爾雅廣平曰陸但廣而平者則名大陸故異所而同名焉然此

二澤地形卑下得以廣平爲陸者澤雖卑下旁帶廣平之地故

統名焉故大陸澤名廣河以旁近大陸故也

傳海曲至害除

正義曰孔讀鳥爲島島是海中之山九章筭術所云海島邈絕

不可踐量是也傳云海曲謂之島謂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

居島之夷常衣鳥獸之皮爲遭洪水衣食不足今還得衣其皮

服以明水害除也鄭𤣥云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也王肅

云鳥夷東北夷國名也與孔不同

傳碣石至餘州

正義曰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是碣石爲海畔

山也鄭云戰國䇿碣石在九門縣今屬常山郡蓋別有碣石與

此名同今驗九門無此山也下文導河入于海傳云入於渤海

渤海之郡當以此海爲名計渤海北距碣石五百餘里河入海

處逺在碣石之南禹行碣石不得入於河也蓋逺行通水之處

北盡兾州之境然後南迴入河而逆上也夾右者孔云夾行此

山之右則行碣石山西南行入河在碣石之右故云夾右也顧

氏亦云山西曰右鄭𤣥云禹由碣石山西北行盡兾州之境還

從山東南行入河鄭以北行則東爲右南行西爲右故夾山兩

旁山常居右與孔異也梁州傳云浮東渡河而還帝都白所治

也則入河逆上爲還都白所治也禹之治水必每州巡行度其形

勢計其人功施設規模指授方略令人分布並作還都白帝所

知於時帝都近河故於每州之下皆言浮水達河記禹還都之

道也兾兖徐荆豫梁雍州各自言河惟靑揚二州不言河耳兖

州云浮于濟漯達于河故青州直云達于濟徐州云浮于淮泗

達于河故揚州云達于淮泗皆記禹入河之道也王肅云凡每

州之下說諸治水者禹功主於治水故詳記其所治之州往還

所乗涉之水名肅惟不言還都白帝亦謂爲治水故浮水也鄭

𤣥以爲治水旣畢更復行之觀地肥瘠定貢賦上下其意與孔

異也八州皆言境界而此獨無故解之此州帝都不說境界以

餘州所至則可知也兖州云濟河自東河以東也豫州云荆河

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東河之西西河

之東南河之北是兾州之境也馬鄭皆云兾州不書其界者時

帝都之使若廣大然文旣局以州名復何以見其廣大是妄說

也又解餘州先田後賦此州先賦後田亦如境界殊於餘州也

言殊者當爲田賦以收穫爲差田以肥瘠爲等若田在賦上則

賦冝從田田美則冝賦重無以見人功修否故令賦先於田也

以見賦由人功此州旣見此理餘州從而可知皆令賦在田下

欲見賦從田出爲此故殊於餘州也鄭𤣥云此州入糓不貢下

云五百里甸服傳云爲天子服治田是田入糓故不獻貢篚差

異於餘州也甸服止方千里兾之北土境界甚遥逺都之國必

有貢篚舉大略而言也

兖州

傳東南至距河

正義曰此下八州發首言山川者皆謂境界所及也據謂跨之

距至也濟河之閒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濟而過東南越濟水

西北至東河也李巡注爾雅解州名云兩河閒其氣情性相近

故曰兾兾近也濟河閒其氣專質體性信謙故云兖兖信也淮

海閒其氣寛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江南其氣燥勁厥性

輕揚故曰揚揚輕也荆州其氣燥剛稟性彊梁故曰荆荊彊也

河南其性安舒厥性寛豫故曰豫豫舒也河西其氣蔽壅受性

急凶故云雍雍壅也爾雅九州無梁靑故李巡不釋所言未必

得其本也

傳河水至北是

正義曰河自大陸之北敷爲九河謂大陸在兾州嫌九河亦在

兾州故云在此州界也河從大陸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兾州

之東境至河之西畔水分大河東爲九道故知在兖州界平原

以北是也釋水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覆釡胡蘇𥳑絜

鉤盤鬲津李巡曰徒駭禹䟽九河以徒衆起故云徒駭太史禹

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

也覆釡水中多渚往往而處形如覆釡胡蘇其水下流故曰胡

蘇胡下也蘇流也𥳑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

之苦絜絜苦也鉤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也鬲津河水狹

小可鬲以爲津也孫炎曰徒駭禹䟽九河用功雖廣衆懼不成

故曰徒駭胡蘇水流多散胡蘇然其餘同李巡郭璞云徒駭今

在成平東光縣今有胡蘇亭覆釡之名同李巡餘名皆云其義

未詳計禹陳九河云復其故道則名應先有不冝徒駭太史因

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詳也或九河雖舊有名至禹治水更别

立名即爾雅所云是也漢書溝洫志成帝時河隄都尉許商上

書曰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

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閒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在

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爲八枝也許

商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

縣其餘不復知也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旣知三河之處則

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釡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𥳑絜鉤盤在

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塡塞時有故道鄭𤣥云周時齊桓

公塞之同爲一河今河閒弓髙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

處春秋緯寶乾圖云移河爲界在齊吕塡閼八流以自廣鄭𤣥

蓋據此文爲齊桓公塞之也言閼八流拓境則塞其東流八枝

并使歸於徒駭也

傳雷夏至此澤

正義曰洪水之時髙原亦水澤不爲澤雷夏旣澤髙地水盡此

復爲澤也於澤之下言灉沮㑹同謂二水㑹合而同入此澤也

地理志云雷澤在濟隂城陽縣西北

桑土至宅土

正義曰冝桑之土旣得桑養蠶矣洪水之時民居丘上於是得

下丘陵居平土矣

傳地髙至桑蠶

正義曰釋丘云非人爲之丘孫炎曰地性自然也是地髙曰丘

也降丘宅土與旣蠶連文知下丘居平土就桑蠶也計下丘居

土諸處皆然獨於此州言之者鄭𤣥云此州寡於山而夾川兩

大流之閒遭洪水其民尤困水害旣除於是下丘居土以其免

於厄尤喜故記之

傳繇茂條長也

正義曰繇是茂之貌條是長之體言草茂而木長也九州惟此

與徐揚三州言草木者三州偏冝之也冝草木則地美矣而

田非上者爲土下濕故也

傳貞正至相當

正義曰周易彖象皆以貞爲正也諸州賦無下下貞即下下爲

第九也此州治水最在後畢州爲第九成功其賦亦爲第九列

賦於九州之差與第九州相當故變文爲貞見此意也

傳治水至州同

正義曰作者役功作務謂治水也治水十三年乃有賦法始得

貢賦與他州同也他州十二年此州十三年比於他州最在後

也堯典言鯀治水九載績用不成然後堯命得舜舜乃舉禹治

水三載功成堯即禪舜此言十三載者并鯀九載數之祭法云

禹能脩鯀之功明鯀巳加功而禹因之也此言十三載者記其

治水之年言其水害除耳非言十三年内皆是禹之治水施功

也馬融曰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堯以爲功而禪舜是十二年

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兖州平在舜受終之年也

傳地冝至貢焉

正義曰任土作貢此州貢漆知地冝漆林也周禮載師云漆林

之征故以漆林言之綺是織繒之有文者是綾錦之別名故云

錦綺之屬皆是織而有文者也篚是入貢之時盛在於篚故云

盛之筐篚而貢焉鄭𤣥云貢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實於篚

者入於女功故以貢篚別之歷檢篚之所盛皆供衣服之用入

於女功如鄭言矣檿絲中琴瑟之絃亦是女功所爲也織貝鄭

𤣥以爲織如貝文傳謂織爲細紵貝爲水物則貝非服飾所須

蓋恐其損缺故以筐篚盛之也諸州無厥篚者其諸州無入篚

之物故不貢也漢丗陳留襄邑縣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州

綾錦美也

傳順流至曰達

正義曰地理志云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縣入海

過郡三行千二十里其濟則下文具矣是濟漯爲二水名也言

因水入水曰達當謂從水入水不須舎舟而陸行也揚州云㳂

于江海達于淮泗傳云㳂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是言水

路相通得乗舟經達也案靑州云浮于汶達于濟經言濟㑹于

汶浮汶得達濟也此云浮于濟漯達于河從漯入濟自濟入河

徐州云浮于淮泗達于河蓋以徐州北接靑州旣浮淮泗當浮

汶入濟以達于河也

靑州

傳東北至距岱

正義曰海非可越而言據者東萊東境之縣浮海入海曲之閒

靑州之境非至海畔而巳故言據也漢末有公孫度者竊據遼

東自號靑州刺史越海收東萊諸郡堯時靑州當越海而有遼

東也舜爲十二州分靑州爲營州營州即遼東也

傳嵎夷至故道

正義曰嵎夷地名即堯典宅嵎夷是也嵎夷萊夷和夷爲地名

淮夷爲水名島夷爲狄名皆觀文爲說也略是𥳑易之義故用

功少爲略也地理志云濰水出琅邪箕屋山北至都昌縣入海

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

博昌縣入海

傳濵涯至斥鹵

正義曰濵涯常訓也說文云鹵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

鹵海畔逈闊地皆斥鹵故云廣斥言水害除復舊性也

傳畎谷至貢之

正義曰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谷是兩山之閒流水之

道㽗言畎去水故言谷也怪石竒怪之石故云好石似玉也枲

麻也鈆錫也岱山之谷有此五物美於他方所有故貢之也

傳檿桑至瑟弦

正義曰釋木云檿桑山桑郭璞曰柘屬也檿絲是蠶食檿桑所

得絲韌中琴瑟弦也

浮于汶

正義曰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也

徐州

傳二水至種藝

正義曰乂訓治也故云二水已治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蓋縣

臨樂子山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五行六百里淮出桐柏山發源

逺矣於此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爲害尤甚喜得其治故於

此記之地理志云𫎇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羽山在東海祝其

縣南詩云藝之荏菽故藝爲種也

傳大野至可耕

正義曰地理志云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檀弓云

汚其宫而豬焉又澤名孟豬停水處也故云水所停曰豬往前

漫溢今得豬水爲澤也東原即今之東平郡也致功而地平言

其可耕也

傳土黏至叢生

正義曰戠埴音義同考工記用土爲瓦謂之搏埴之工是埴謂

黏土故土黏曰埴易漸卦彖云漸進也釋言云苞稹也孫炎曰

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叢緻者爲稹漸苞謂

長進叢生言其美也

傳王者至四方

正義曰傳解貢土之意王者封五色土以爲社若封建諸侯則

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其上燾以黃土燾覆也四方

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

裹土與之必用白茅者取其絜淸也易稱藉用白茅茅色白而

絜美韓詩外傳云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

黒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其方色土苴以白茅以爲社明

有土謹敬絜淸也蔡邕獨斷云天子太社以五色土爲壇皇子

封爲王者授之太社之上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使之歸國

以立社謂之茅社是必古書有此說故先儒之言皆同也

傳夏翟至琴瑟

正義曰釋鳥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爲雉名周禮立夏

采之官取此名也周禮司常云全羽爲旞析羽爲旌用此羽爲

之故云羽中旌旄也地理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即此

山也

傳泗水至美魚

王義曰泗水旁山而過石爲泗水之涯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

若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爲磬故謂之浮磬也貢石而言磬者此

石宜爲磬猶如砥礪然也蠙是蚌之別名此蠙出珠遂以蠙爲

珠名蠙之與魚皆是水物而以淮夷冠之知淮夷是二水之名

淮即四瀆之淮也夷蓋小水後來竭涸不復有其處耳王肅亦

以淮夷爲水名鄭𤣥以爲準水之上夷民獻此珠與魚北地理

志泗水岀濟隂乗氏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淮行千一百一

十里也

傳𤣥黒至當細

正義曰篚之所盛例是衣服之用此單言𤣥𤣥必有質𤣥是黒

色之別名故知𤣥是黒繒也史記稱髙祖爲義帝發喪諸侯皆

縞素是縞爲白繒也

揚州

傳彭蠡至此澤

正義曰彭蠡是江漢合處下云導漾水南入于江東匯爲彭蠡

是也日之行也夏至漸南冬至漸北鴻鴈之屬九月而南正月

而北左思蜀都賦所云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日陽也此鳥

南北與日進退隨陽之鳥故稱陽鳥冬月所居於此彭蠡之澤也

傳震澤至震澤

正義曰地理志云㑹稽吴縣故周泰伯所封國也具區在西古

文以爲震澤是吴南大湖名蓋縣治居澤之東北故孔傳言南

志言西大澤畜水南方名之曰湖三江旣入此湖也治水致功令

江入此澤故致定爲震澤也下傳云自彭蠡江分爲三入震澤

遂爲北江而入海是孔意江從彭蠡而分爲三又共入震澤從

震澤復分爲三乃入海鄭云三江分於彭蠡爲三孔東入海其

意言三江旣入入海耳不入震澤也又案周禮職方揚州藪曰

具區浸曰五湖五湖即震澤若如志云具區即震澤則浸藪爲

一案餘州浸藪皆異而揚州同者蓋揚州浸藪同處論其水謂

之浸指其澤謂之藪

傳篠竹箭簜大竹

正義曰釋草云篠竹箭郭璞云別二名也又云簜竹李巡曰竹

節相去一大曰簜孫炎曰竹闊節者曰簜郭璞云竹别名是篠

爲小竹簜爲大竹

傳少長曰夭喬髙也

正義曰夭是少長之貌詩曰桃之夭夭是也喬髙釋詁文詩曰

南有喬木是也

傳金銀銅也

正義曰金旣揔名而云三品黃金以下惟有白銀與銅耳故爲

金銀銅也釋器云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

美者謂之鐐郭璞曰此皆道金銀之別名及其美者也鏐即紫

磨金也鄭𤣥以爲金三品者銅三色也

傳瑶琨皆美玉

正義曰美石似玉者也玉石其質相𩔖美惡别名也王肅云瑶

琨美石次玉者也

傳齒象至豫章

正義曰詩云元龜象齒知齒是象牙也說文云齒口斷骨也牙

壯齒也隱五年左傳云齒牙骨角牙齒小別統而名之齒亦牙

也考工記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宣二年左傳云犀兕尚多棄甲

則那是甲之所用犀革爲上革之所美莫過於犀知革是犀皮

也說文云獸皮治去其毛爲革革與皮去毛爲異耳說文云羽

鳥長毛也知羽是鳥羽南方之鳥孔雀翡翠之屬其羽可以爲

飾故貢之也說文云𤛆西南夷長旄牛也此𤛆牛之尾可爲旌

旗之飾經傳通謂之旄牧誓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謂

此牛之尾故知毛是旄牛尾也直云惟木不言木名故言楩梓

豫章此三者是揚州美木故傳舉以言之所貢之木不止於此

傳南海至葛越

正義曰上傳海曲謂之㠀知此㠀夷是南海㠀上之夷也釋草

云卉草舎人曰凡百草一名𠦄知𠦄服是草服葛越也葛越南

方布名用葛爲之左思吴都賦云蕉葛𦫵越弱於羅紈是也兾

州云㠀夷皮服是夷自服皮皮非所貢也此言㠀夷𠦄服亦非

所貢也此與萊夷作牧並在貢篚之閒古史立文不次也鄭𤣥

云此州下濕故衣草服貢其服者以給天子之官與孔異也

傳織細至水物

正義曰傳以貝非織物而云織貝則貝織異物織是織而爲之

揚州紵之所出此物又以篚盛之爲衣服之用知是細紵謂細

紵布也釋魚之篇貝有居陸居水此州下濕故云水物釋魚有

𤣥貝貽貝餘貾黃白文餘泉白黃文當貢此有文之貝以爲器

物之飾也鄭𤣥云貝錦名詩云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凡爲織者

先染其絲乃織之則文成矣禮記曰士不衣織與孔異也

傳小曰至不常

正義曰橘柚二果其種本別以實相比則柚大橘小故云小曰

橘大曰柚猶詩傳云大曰鴻小曰鴈亦別種也此物必須裹送

故云其所包裹而送之以須之有時故待錫命乃貢言不常也

文在篚下以不常故耳荆州納錫大龜豫州錫貢磬錯皆爲非

常並在篚下荆州言包傳云橘柚也文在篚上者荆州橘柚爲

善以其常貢此州則不常也王肅云橘與柚錫其命而後貢之

不常入當繼荆州乏無也鄭云有錫則貢之此州有錫而貢之

或時無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周禮考工記云攻金之工掌執

金錫之齊故也

傳順流至入泗

正義曰文十年左傳云㳂漢泝江泝是逆㳂是順故順流而下

曰㳂㳂江入海順也自海入淮自淮入泗逆也

荆州

傳北據至之陽

正義曰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據也南及衡山之陽其境

過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無復有名山大川可以爲記故言

陽見其南至山南也

傳二水至宗尊也

正義曰周禮大宗伯諸侯見天子之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鄭

云朝猶朝也欲其來之早也宗尊也欲其尊王也朝宗是人事

之名水無性識非有此義以海水大而江漢小以小就大似諸

侯歸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詩云沔彼流水朝宗於海毛傳

云水猶有所朝宗朝宗是假人事而言水也老子云滄海所以

能爲百谷王者以其下之是百川以海爲宗鄭云江水漢水其

流遄疾又合爲一共赴海也猶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

荆楚之域國有道則後服國無道則先彊故記其水之義以著

人臣之禮

傳江於至之中

正義曰傳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謂大江分而爲九猶大河分

爲九河故言江於此州之界分爲九道訓孔爲甚殷爲中言甚

得地勢之中也鄭云殷猶多也九江從山谿所出其孔衆多言

治之難也地理志九江在今廬江潯陽縣南皆東合爲大江如

鄭此意九江各自別源其源非大江也下流合於大江耳然則

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或從江分出或從外合來故

孔鄭各爲別解應劭注地理志云江自潯陽分爲九道符於孔

說潯陽記有九江之名一曰烏江二曰蜯江三曰烏白江四曰

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廩江八曰提江九曰菌江雖

名起近代義或當然

傳沱江至故道

正義曰下文㞴山導江東別爲沱是沱爲江之別名也經無潛

之本源故直云水名釋水云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鄭注此旣

引爾雅乃云今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耳首不於江出

也華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汚蓋此所謂沱也潛則未聞象𩔖

此解荆州之沱潛發源此州若如鄭言此水南流不入荆州界

非此潛也此下梁州注云二水亦謂自江漢出者地理志在今

蜀郡郫縣江沱及漢中安陽皆有沱水潛水其尾入江漢耳首

不於此出江源有𨞪江首出江南至揵爲武陽又入江豈沱之

𩔖與潛蓋漢西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

十里此解梁州之沱潛也郭璞爾雅音義云沱水自蜀郡都水

縣揃山與江別而更流璞又云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

潼漢壽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潛出一名沔水舊俗云即禹

貢潛也郭璞此言亦解梁州沱潛與鄭又異然地理志及鄭皆

以荆梁二州各有沱潛又郭氏所解沱潛惟據梁州不言荆州

之沱潛而孔梁州注云沱潛發源此州入荆州以二州沱潛爲

一者然彼州山水古今不可移易孔爲武帝博士地理志無容

不知蓋以水從江漢出者皆曰沱潛但地勢西髙東下雖於梁

州合流還從荆州分出猶如濟水入河還從河出故孔舉大略

爲發源梁州耳

傳雲夢至之治

正義曰昭三年左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是雲夢之澤

在江南也地理志南郡華容縣南有雲夢澤杜預云南郡枝江

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亦有雲夢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

有巴丘湖江南之夢雲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

賦云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定四

年左傳稱楚昭王寢于雲中則此澤亦得單稱雲單稱夢經之

土字在二字之閒蓋史文兼上下也此澤旣大其内有平土有

髙丘水去可爲耕作畎𠭇之治

傳土所至州同

正義曰與揚州同而揚州先齒革此州先羽毛者蓋以善者爲

先由此而言之諸州貢物多種其次第皆以當州貴者爲先也

傳榦柘至曰栝

正義曰榦爲弓榦考工記云弓人取榦之道也以柘爲上知此

榦是柘也釋木云栝柏葉松身陸機毛詩義䟽云杶㯉栲漆相

似如一則杶似㯉漆也杶栝柏皆木名也以其所施多矣柘木

惟用爲弓榦弓榦莫若柘木故舉其用也

傳砥細至朱𩔖

正義曰砥以細密爲名礪以麤糲爲稱故砥細於礪皆磨石也

鄭云礪磨刀刃石也精者曰砥魯語曰肅愼氏貢楛矢石砮賈

逵云砮矢鏃之石也故曰砮石中矢鏃丹者丹砂故云朱𩔖王

肅云丹可以爲采

傳箘簵至稱善

正義曰箘簵美竹當時之名猶然鄭云箘簵䉁風也竹有二名

或大小異也箘簵是兩種竹也肅愼氏貢楛矢知楛中矢榦三

物皆出雲夢之澤當時驗之猶然經言三邦厎貢知近澤三國

致此貢也文續厥名則其物特有美名故云其名天下稱善鄭

𤣥以厥名下屬包匭菁茅

傳橘柚

正義曰包下言匭菁茅說文云匚受物之器象形也凡匚之屬

皆從匚匱匣之字皆從匚匭亦從匚故匭是匣也菁茅旣以匭

盛非所包之物明包必有裹也此州所出與揚州同揚州厥包

橘柚知此包是橘柚也王肅云揚州厥包橘柚從省而可知也

傳匭匣至縮酒

正義曰匣是匱之别名匱之小者菁茅所盛不須大匱故用匣

也周禮醢人有菁菹鹿臡故知菁以爲淔鄭云菁𮐖菁也蓂菁

處處皆有而令此州貢者蓋以其味善也僖四年左傳齊桓

責楚云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是茅以縮酒也郊

特牲云縮酒用茅明酌也鄭注云以茅縮酒也周禮甸師云祭

祀供蕭茅鄭興云蕭字或爲莤莤讀爲縮束茅立之祭前酒沃

其上酒滲下若神飲之故謂之縮杜預解左傳用鄭興之說未

知誰同孔旨特令此州貢茅茅當異於諸處杜預云茅之爲異

未審也或云茅有三脊案史記齊桓公欲封禪管仲覩其不可

窮以辭因設以無然之事云古之封禪江淮之閒三脊茅以爲

藉此乃懼桓公耳非荆州所有也鄭𤣥以菁茅爲一物匭猶纏

結也菁茅之有毛刺者重之故旣包裹而又纏結也

傳此州至綬𩔖

正義曰釋器云三染謂之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巳成爲絳纁絳

一名也考工記云三入爲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鄭云染纁者

三入而成入再染以黒則爲緅又再染以黒則爲緇𤣥色在緅

緇之閒其六入者是染𤣥纁之法也此州染𤣥纁色善故令貢

之說文云璣珠不圎者故爲珠𩔖玉藻說佩玉所懸者皆云組

綬是組綬相𩔖之物也

傳尺二至納之

正義曰史記龜䇿傳云龜千歳滿尺二寸漢書食貨志云元龜

距髯長尺二寸故以尺二寸爲大龜冠以九江知出九江水中

也文在篚下而言納錫是言龜不常用故錫命乃納之言此大

龜錫命乃貢之也

浮于江沱潛漢

正義曰浮此四水乃得至洛本或潛下有于誤耳

豫州

傳伊出至入河

正義曰地理志云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洛洛

水出𢎞農上洛縣冢領山東北至鞏縣入河瀍水出河南榖城

縣潜亭北東南入洛㵎水出弘農新安縣東南入洛志與傳異

者熊耳山在陸渾縣西冢領山在上洛縣境之内沔池在新安

縣西穀城潛亭北此即是河南境内之北山也志詳而傳略所

據小異耳伊SKchar2㵎三水入洛合流而入河言其不復爲害也

傳滎澤至遏豬

正義曰沇水入河而溢爲滎滎是澤名洪水之時此澤水大動

成波浪此澤其時波水巳成遏豬言壅遏而爲豬畜水而成澤

不濫溢也鄭云今塞爲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爲滎澤在其縣

東言在滎澤縣之東也馬鄭王本皆作滎播謂此澤名滎播春

秋閔二年衛侯及狄人戰于滎澤不名播也鄭𤣥謂衞狄戰在

此地社預云此滎澤當在河北以衞敗方始渡河戰處必在河

北蓋此澤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傳菏澤至被之

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不言其縣有菏澤也又云菏

澤在濟隂定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之則

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北其水皆不流溢東北被孟

豬也然郡縣之名隨代變易古之胡陵當在睢陽之西北故得

東出被孟豬也於此作孟豬左傳爾雅作孟諸周禮作望諸聲

轉字異正是一地也

傳纊細緜

正義曰禮喪大記𠋫死者屬纊以俟絕氣即纊是新緜耳纎是

細故言細緜

傳治玉至磬錯

正義曰詩云佗山之石可以攻玉又曰可以爲錯磬有以玉爲

之者故云治玉石曰錯謂治磬錯也

梁州

傳東據至黒水

正義曰周禮職方氏豫州其山鎭曰華山在豫州界内此梁州

之境東據華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陽也此山之西雍州之境也

傳㞴山至荆州

正義曰漢制縣有羌夷曰道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㞴山在西

徼外江水所出也隴西郡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是二者皆

山名也沱出于江潛出于漢二水發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

亦云沱潛旣道

傳蔡蒙至可藝

正義曰地理志云蒙山在蜀郡靑衣縣應劭云順帝改曰漢茄

縣蔡山不知所在論語云季氏旅於泰山是祭山曰旅也平者

言其治水畢猶上旣藝也和夷平地之名致功可藝藝與平互

言耳

傳色青黒而沃壤

正義曰孔以黎爲黒故云色靑黒其地沃壤言其美也王肅曰

靑黒色黎小䟽也

傳田第至三等

正義曰傳以旣言下中復云三錯舉下中第八爲正上下取一

故雜出第七第九與第八爲三也鄭云三錯者此州之地有當

出下之賦者少耳又有當出下上中下者差復益少與孔異也

傳璆玉至剛鐵

正義曰釋器云璆琳玉也郭璞云璆琳美玉之別名鏤者可以

刻鏤故爲剛鐵也

傳貢四至金罽

正義曰與織皮連文必不貢生獸故云貢四獸之皮釋言云𣯛

罽也舎人曰𣯛謂毛罽也胡人續羊毛作衣孫炎曰毛𣯛爲罽

織毛而言皮者毛附於皮故以皮表毛耳

傳西傾至曰沔

正義曰下又導山有西傾知是山名也地理志云西傾在隴西

臨洮縣西南西傾在雍州自西傾山南行因桓水是來浮於潛

水也地理志云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則初發

西傾未有水也不知南行幾里得桓水也下傳云泉始出山爲

漾水東南流爲沔水至漢中東行爲漢水是漢上曰沔

傳越沔至曰亂

正義曰計沔在渭南五百餘里故越沔陸行而北入渭渭水入

河故浮渭而東帝都在河之東故渡河陸行而還帝都也以每

州之下言入河之事河近帝都知是還都白所治也正絕流曰

亂釋水文孫炎曰横渡也

雍州

傳西距至州西

正義曰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東向西故言梁州之境先以華

陽而後黒水從梁適雍自南向北故先黒水而後西河計雍州

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踰黒水王肅云西據黒水東

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徧撿孔本皆云西距黒水東據河必是

誤也又河在雍州之東而謂之西河者龍門之河在兾州西界

故謂之西河王制云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對而

爲東西也

傳導之至合黎

正義曰諸水言旣導此言旣西由地勢不同導之使西流也鄭

云衆水皆東此水獨西故記其西下也

傳屬逮至於渭

正義曰屬謂相連屬故訓爲逮逮及也言水相及詩毛傳云汭

水涯也鄭云汭之言内也蓋以人皆南面望水則北爲汭也且

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言治涇水使之入渭亦

是從故道也地理志云涇水出安定涇陽縣西岍頭山東南至

馮翊陽陵縣入渭行千六百里

傳漆沮至於渭

正義曰詩云自土沮漆毛傳云沮水漆水也則漆沮本爲二水

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風漆縣西闞駰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縣

西北岐山東入渭沮則不知所出蓋東入渭時巳與漆合渭發

源逺以渭爲主上云涇屬渭是矣故此言漆沮旣從巳從於渭

灃水所同亦同於渭以渭爲主故也地理志灃水出扶風鄠縣

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也

傳巳旅至之荆

正義曰洪水之時祭祀禮廢巳旅祭而言治功畢治水從下自

東而西先荆後岐荆在岐東嫌與上荆爲一故云非荆州之荆

也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南條荆山在南

郡臨沮縣北彼是荆州之荆也

傳三山至相望

正義曰以荆岐單名此山復名故辯之云三山名也至於爲首

尾之辭故言相望也三山空舉山名不言治意䝉上旣旅之文

也地理志云扶風武功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爲終南垂山古文

以爲惇物皆在縣東

傳下濕至致功

正義曰下濕曰隰釋地文地理志云豬野澤在武威縣東北有

休屠澤古文以爲豬野澤鄭𤣥以爲詩云度其隰原即此原隰

是也原隰𡺳地從此致功西至豬野之澤也

傳西裔至之功

正義曰左傳稱舜去四凶投之四裔舜典云竄三苗於三危是

三危爲西裔之山也其山必是西裔未知山之所在地理志杜

林以爲燉煌郡即古𤓰州也昭九年左傳云先王居檮杌于四

裔故允姓之姦居于𤓰州杜預云允姓之祖與三苗俱放於三

危𤓰州今燉煌也鄭玄引地記書云三危之山在鳥䑕之西南

當㞴山則在積石之西南地記乃妄書其言未必可信要知三

危之山必在河之南也禹治水未巳竄三苗水災旣除彼得安

定故云三危之山巳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敘記此事以美禹

治之功也

傳田第一至功少

正義曰此與荆州賦田𦫵降皆較六等荊州𦫵之極故云人功

修此州降之極故云人功少其餘相較少者從此可知也王制

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地則

民當相準而得有人功修人功少者記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

而州境闊逺民居先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勢有美惡人

功有多少治水之後即爲此差在後隨人少多必得更立其等

此非永定也

傳球琳至似珠

正義曰釋地云西北之美者有崐崘虚之璆琳琅玕焉說者皆

云球琳美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必相傳驗實有此言也

傳積石至西界

正義曰地理志云積石山在金城河𨵿縣西南羌中河行塞外

東北入塞内積石非河之源故云河所經也河從西來至此北

流故禹㳂河順流而北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千里而東

千里而南至于龍門西河也地理志云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

北此山當河之道禹鑿以通河東郡之西界也禹至此渡河而

還都白帝也㳂或誤爲治此說禹行不說治水也

傳逆流至西上

正義曰㑹合也人行逆流而水相向故逆流曰㑹從河入渭自

渭北涯逆水西上言禹白帝訖從此而西上更入雍州界也諸

州之末惟言還都之道此州事終言發都更去明諸州皆然也

傳織皮至戎狄也

王義曰四國皆衣皮毛故以織皮冠之傳言織皮毛布有此四

國崐崘也析支也渠也搜也四國皆是戎狄也末以西戎揔之

此戎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牧誓云武王伐紂有羌髳從之此

是羌髳之屬禹皆就次敘美禹之功逺及戎狄故記之也鄭𤣥

云衣皮之民居此崐崘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王肅

云崐崘在臨羌西析文在河𨵿西西戎西域也王肅不言渠搜

鄭併渠搜爲一孔傳不明或亦以渠搜爲一通西戎爲四也鄭

以崐崘爲山謂別有崐崘之山非河所出者也所以孔意或是

地名國號不必爲山也

導岓及岐

正義曰上文每州說其治水登山從下而上州境隔絕未得徑

通今更從上而下條說所治之山本以通水舉其山相連屬言

此山之傍所有水害皆治訖也因兾州在北故自北爲始從此

導岍至敷淺原舊說以爲三條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

翊懷德縣南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是舊有三條之說

也故馬融王肅皆爲三條導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南條鄭𤣥

以爲四列導岍爲隂列西傾爲次隂列嶓冢爲次陽列㞴山爲

正陽列鄭𤣥創爲此說孔亦當爲三條也岍與嶓冢言導西傾

不言導者史文有詳略以可知故省文也

傳更理至雍州

正義曰荆岐上已具矣而此復言之以山勢相連而州境隔絕

更從上理說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揔解此下導山水之意也其

實通水而文稱導山者導山本爲治水故以導山名之地理志

云吴岳在扶風岍縣西古文以爲岍山岐山在美陽縣西北荆

山在懷德縣三山皆在雍州

傳此謂至西河

正義曰逾于河謂山逾之也此處山勢相望越河而東故云此

謂龍門西河言此處山不絕從此而渡河也

傳三山至黨西

正義曰地理志云壷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坂

縣南太岳在河東彘縣東是三山在兾州以太岳東近上黨故

云在上黨西也

傳此三至東行

正義曰地理志云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王屋在河東垣縣東

北地理志不載厎柱厎柱在太陽𨵿東析城之西從厎柱至王

屋在兾州南河之北東行也

傳此二至言之

正義曰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内山陽縣西北𢘆山在常山上

曲陽縣西北太行去恒山太逺𢘆山去碣石又逺故云此二山

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言山傍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

又解治水言山之意百川經此衆山禹皆治之川多不可勝名

故以山言之也謂漳潞汾涑在壷口雷首太行經底柱析城濟

出王屋淇近太行恒衛滹沲滱易近恒山碣石之等也

傳西傾至南山

正義曰地理志云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朱圉在天水兾縣

南言在積石以東見河所經也地理志云鳥䑕同穴山在隴西

首陽縣西南渭水所出在隴西郡之西是三者皆雍州之南山也

傳相首尾而東

正義曰地理志云大華在京兆華隂縣南鳥䑕東望太華太逺

故云相首尾而東也

傳四山至相備

正義曰地理志云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嵩髙山

在潁川嵩髙縣古文以爲外方山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古文以爲陪尾山是四山接華山

而相連東南皆在豫州界也凡舉山名皆爲治水故言水之所

經洛出熊耳伊經外方淮出桐柏經陪尾導山本爲治水故云

皆先舉所施功之山於上而後條列所治水於下互相備也

傳漾水至荆州

正義曰下云嶓冢導漾梁州云㞴嶓旣藝是嶓冢在梁州也荆

州以荆山爲名知荆山在荆州也

傳内方至所經

正義曰地理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古文以爲内方山

地理志無大別鄭𤣥云大別在廬江安豐縣杜預解春秋云大

別闕不知何處或曰大別在安豐縣西南左傳云吴旣與楚夾

漢然後楚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然則二別近漢之名

無縁得在安豐縣如預所言雖不知其處要與内方相接漢水

所經必在荆州界也

傳㞴山至荆州

正義曰其下云㞴山導江梁州㞴嶓旣藝是㞴山在梁州也地

理志云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上言衡陽惟荆州是江所經

在荆州也

傳言衡至章界

正義曰衡即横也東西長今之人謂之爲嶺東行連延過九江

之水而東接於敷淺原之山也經於岍及嶓冢言導㞴山言陽

故解之言導從首起言陽從南言㞴山之南至敷淺原別以㞴

山爲首不與大別相接由江所經别記之耳以見㞴非三條也

地理志豫章歷陵縣南有博陽山古文以爲敷淺原

導弱水

正義曰此下所導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爲始以弱水最在西

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黒水雖在河南水從雍梁西界南入南

海與諸水不相參涉故又次之四瀆江河爲大河在北故先言

河也漢入于江故先漢後江其濟發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

爲四瀆故次濟次淮其渭與洛俱入于河故後言之計流水多

矣此舉大者言耳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水黒水沇水不出于

山文單故以水配其餘六水文與山連旣繫於山不須言水積

石山非河上源記施功之處故云導河積石言發首積石起也

漾江先山後水淮渭洛先水後山皆是史文詳略無義例也又

淮渭洛言自某山者皆是發源此山欲使異於導河故加自耳

鄭𤣥云凡言導者發源於上未成流凡言自者亦發源於上未

成流必其俱未成流何須別導與自河出崐崘發源甚逺豈至

積石猶未成流而云導河也

傳合黎至沙東

正義曰弱水得入合黎知合黎是水名顧氏云地說書合黎山

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爲名鄭𤣥亦以爲山名地理志張掖郡

刪丹縣桑欽以爲導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張掖郡又有居

延澤在縣東北古文以爲流沙如志之言酒泉郡在張掖郡西

居延屬張掖合黎在酒泉則流沙在合黎之東與此傳不合案

經弱水西流水既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當如傳文合黎在

流沙之東不淂在其西也

傳黒水至南海

正義曰地理志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里故滇王國也

武帝元封二年始開為郡郡内有滇池縣縣有黒水祠止言有

其祠不知水之所在鄭云今中國無也傳之此言順經文耳案

酈元水經黒水岀張掖雞山南流至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于

南海然張掖燉煌並在河北所以黒水淂越河入南海者河自

積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黒水淂越而南也

傳施功至通流

正義曰河源不始于此記其施功處耳故言施功發於積石釋

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則河従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扵龍

門計應三千餘里龍門厎柱鑿山也其餘平地穿地也或鑿山

或穿地以通流言自積石至海皆然也釋水云河出崑崙虛色

白李廵曰崑崙山名虛山下地也郭璞云發源高處激湊故水

色白潜流地中受渠衆多渾濁故水色黃漢書西域𫝊云河有

两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

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廣

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潜行地下南出于

積石為中國河郭璞云其去崑崙里數逺近未淂詳也

傳孟津至為津

正義曰孟是地名津是渡處在孟地致津謂之孟津傳云地名

謂孟為地名耳杜預云孟津河内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

北都道所湊古今常以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為武濟

傳洛汭至北行

正義曰洛汭洛入河處河南鞏縣東也釋山云𠕂成英一成岯

李廵曰山𠕂重曰英一重曰岯傳云𠕂成曰岯與爾雅不同葢

所見異也鄭玄云大岯在修武武徳之界張揖云成臯縣山也

漢書音義有臣瓉者以為修武武徳無此山也成臯縣山又不

一成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岯平瓉言當然

傳降水至澤名

正義曰地理志云降水在信都縣案班固漢書以襄國爲信都

在大陸之南或降水發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故得先過降

水乃至大陸若其不爾則降水不可知也鄭以降讀爲降下江

聲轉爲共河内共縣淇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縣入河此近降

水也周時國於此地者惡言降水改謂之共此鄭𮌎臆不可從也

傳同合至敘之

正義曰傳言九河將欲至海更同合爲一大河名爲逆河而入

于渤海也鄭𤣥云下尾合名爲逆河言相向迎受王肅云同逆

一大河納之於海其意與孔同

傳泉始至漢水

正義曰傳之此言當據時人之名爲說也地理志云𣻌水出隴

西氏道縣至武都爲漢水不言中爲沔水孔知嶓冢之東漢水

之西而得爲沔水者以禹治梁州入帝都白所治云逾于沔

于渭是沔近於渭當梁州向兾州之路也應劭云沔水自江别

至南郡華容縣爲夏水過江夏郡入江旣云江別明與此沔別

也依地理志漢水之尾變爲夏水是應劭所云沔水下尾亦與

漢合乃入于江也

傳別流在荆州

正義曰傳言别流似分爲異水案經首尾相連不是分別當以

名稱別流也以上在梁州故此云在荆州

傳自彭至入海

正義曰揚州云三江旣入震澤厎定孔爲三江旣入入震澤也

故言江自彭蠡分而爲三江復共入震澤出澤又分爲三此水

遂爲北江而入于海鄭玄以爲三江旣入入于海不入震澤也

孔必知入震澤者以震澤屬揚州彭蠡在揚州之西界今從彭

蠡有三江則震澤之西三江具矣今云三江旣入繼以震澤厎

定故知三江入震澤矣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澤震澤之東別

有松江等二江案職方揚州其川曰三江冝舉州内大川其松

江等雖出震澤入海旣近周禮不應捨岷山大江之名而記松

江等小江之說山水同今變易故鄭云旣知今亦當知古是古

今同之驗也

傳江東至東行

正義曰以上云浮于江沱潛漢其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

東南流而沱東行

傳澧水名

正義曰鄭𤣥以此經自導弱水巳下言過言㑹者皆是水名言

至于者或山或澤皆非水名故以合黎爲山名澧爲陵名鄭𤣥

云今長沙郡有澧陵縣其以陵名爲縣乎孔以合黎與澧皆爲

水名弱水餘波入千流沙則本源入合黎矣合黎得容弱水知

是水名楚辭曰濯余佩兮澧浦是澧亦爲水名

傳江分至地名

正義曰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處禹今導江過歷九江之處非

是別有九江之水

傳迆溢至彭蠡

正義曰迆言靡迆邪出之言故爲溢也東溢分流又都共聚合

北㑹彭蠡言散流而復合也鄭云東迆者爲南江孔意或然至

之與㑹史異文耳

傳有北有中南可知

正義曰地理志云南江從㑹稽吴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無

湖縣西東至㑹稽陽羨縣東入海北江從㑹稽毗陵縣北東入海

傳泉源至平地

正義曰地理志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德

縣入河傳言在温西北平地者濟水近在河内孔必驗而知之

見今濟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餘里温是古之舊縣故計温

言之

傳濟水至東南

正義曰此皆目驗爲說也濟水旣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

過者以河濁濟淸南出還淸故可知也

傳陶丘丘再成

正義曰釋丘云再成爲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

今濟隂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

傳桐柏至之東

正義曰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水經

云出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胎𬖂蓋桐柏之傍小山傳言南陽

郡之東也

傳與泗至入海

正義曰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蓋縣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濟

隂乗氏縣至臨淮睢陵縣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

水入泗處去淮巳近故連言之

傳鳥䑕至出焉

正義曰釋鳥云鳥䑕同穴其鳥爲䳜其鼠爲鼵李巡曰䳜鼵鳥

鼠之名共處一穴天性然也郭璞曰鼵如人家䑕而短尾䳜似

鵽而小黃黒色穴入地三四尺䑕在内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

縣有鳥䑕同穴山尚書孔傳云共爲雄雌張氏地理記云不爲

牝牡璞並載此言未知誰得實也地理志云隴西首陽西南有

鳥䑕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舩司空縣入河過郡四行千

八百七十里

傳漆沮至翊北

正義曰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風漆縣依十三州記漆水在𡵨山

東入渭則與漆沮不同矣此云會于涇又東過漆沮是漆沮在

涇水之東故孔以爲洛水一名漆沮水經沮水出北池直路縣

東入洛水又云鄭渠在太上皇陵東南濯水入焉俗謂之漆水

又謂之漆沮其水東流注於洛水志云出馮翊懷德縣東南入

渭以水土驗之與毛詩古公自土沮漆者別也彼漆即扶風漆

水也彼沮則未聞

九州至中邦

正義曰昔堯遭洪水道路阻絶今水土旣治天下大同故揔敘

之今九州所共同矣所同者四方之宅巳盡可居矣九州之山

刋槎其木旅祭之矣九州之川滌除泉源無壅塞矣九州之澤

巳皆陂障無決溢矣四海之内皆得㑹同京師無乖異矣六材

之府甚修治矣言海内之人皆豐足矣水災巳除天下衆土墳

壤之屬俱得其正復本性故也民旣豐足取之有藝致所重愼

者惟財貨賦稅也愼之者皆法則其三品土壤準其地之肥瘠

爲上中下三等以成其貢賦之法於中國美禹能治水土安海

内於此揔結之

傳所同事在下

正義曰九州所同與下爲目故言所同事在下四隩旣宅巳下

皆是也其言九山九川九澤最是同之事矣

傳四方至可居

正義曰室隅爲隩隩是内也人之造宅爲居至其隩内遂以隩

表宅故傳以隩爲宅以宅内可居言四方舊可居之處皆可居也

傳九州至溢矣

正義曰上文諸州有言山川澤者皆舉大言之所言不盡故於

此復更揔之九山九川九澤言九州之内所有山川澤無大無

小皆刋槎決除巳訖其皆旅祭惟據名山大川言旅者往前大

水旅祭禮廢巳旅見巳治也山非水體故以旅見治其實水亦

旅矣發首云奠髙山大川但是定位皆巳旅祭也川言滌除泉

源從其所出至其所入皆蕩除之無壅塞也澤言旣陂往前濫

溢今時水定或作陂以障之使無決溢詩云彼澤之陂毛傳云

陂澤障也

傳四海至化和

正義曰禮諸侯之見天子時見曰㑹殷見曰同此言四海㑹同

乃謂官之與民皆得聚㑹京師非據諸侯之身朝天子也夷狄

戎蠻謂之四海但天子之於夷狄不與華夏同風故知四海謂

四海之内即是九州之中乃有萬國萬國同其風化若物在繩

索之貫故云九州同風萬國共貫大禹謨云水火金木土糓

之六府皆修治者言政化和也由政化和平民不失業各得殖

其資産故六府修治也

傳交俱至過度

正義曰交錯更互俱之義故交爲俱也洪水之時髙下皆氷土

失本性今水災旣除衆土俱得其正謂壤墳壚還復其壤墳壚

之性也諸州之土靑黎是色塗泥是濕土性之異惟有壤墳壚

耳故舉三者以言也致所愼者財貨貢賦謹愼其事不使害人

言取民有節什一而稅不過度也

傳皆法至害除

正義曰土壤各有肥瘠貢賦從地而出故分其土壤爲上中下

計其肥瘠等級甚多但舉其大較定爲三品法則地之善惡以

爲貢賦之差雖細分三品以爲九等人功修少當時小異要民

之常稅必準其土故皆法三壤成九州之賦言得施賦法以明

水害除也九州即是中邦故傳以九州言之

錫土至朕行

正義曰此一經皆史美禹功言九州風俗旣同可以施其敎化

天子惟當擇任其賢者與共治之選有德之人賜與所生之土

爲姓旣能尊賢如是又天子立意常自以敬我德爲先則天下

之民無有距違我天子所行者皆禹之使然故敘而美之

傳台我至行者

正義曰台我釋詁文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隱八年左傳文旣

引其文又解其義土地也謂有德之人生于此地天子以地名

賜之姓以尊顯之周語稱帝嘉禹德賜姓曰姒祚四岳賜姓曰

姜左傳稱周賜陳胡公之姓爲嬀皆是因生賜姓之事也臣蒙

賜姓其人少矣此事是用賢大者故舉以爲言王者旣能用賢

又能謹敬其立意也常自以敬我德爲先則天下無有距違我

天子之行者論語云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王者自敬其德則民豈敢不敬

之人皆敬之誰敢距違者聖人行而天下皆恱動而天下皆應

用此道也

五百里甸服

正義曰旣言九州同風法壤成賦而四海之内路有遠近更敘

弼成五服之事甸侯綏要荒五服之名堯之舊制洪水旣平之

後禹乃爲之節文使賦役有𢘆職掌分定甸服去京師最近賦

稅尤多故每於百里即爲一節侯服稍逺近者供役故二百里

内各爲一節三百里外共爲一節綏要荒三服去京師益逺每

服分而爲二内三百里爲一節外二百里爲一節以逺近有較

故其任不等甸服入糓故發首言賦稅也賦令自送入官故三

百里内每皆言納四百聖五百里不言納者從上省文也於三

百里言服者舉中以明上下皆是服王事也侯服以外貢不入

榖侯主爲斥𠋫二百里内傜役差多故各爲一名三百里外同

是斥𠋫故共爲一名自下皆先言三百里而後二百里舉大率

爲差等也

傳規方至百里

正義曰先王規方千里以爲甸服周語文王制亦云千里之内

曰甸鄭𤣥云服治田出糓稅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

傳甸服至國馬

正義曰去王城五百里揔名甸服就其甸服内又細分之從内

而出此爲其首故云甸服之内近王城者緫者緫下銍秸禾穗

與稾揔皆送之故云禾稾曰緫入之供飼國馬周禮掌客待諸

侯之禮有芻有禾此緫是也

傳銍刈謂禾穗

正義曰劉熈釋名云銍穫禾鐵也說文云銍穫禾短鎌也詩云

奄觀銍刈用銍刈者謂禾穗也禾穗用銍以刈故以銍表禾穗也

傳秸稾也服稾役

正義曰郊特牲云莞簟之安而稾秸之設秸亦稾也𩀱言之耳

去穗送稾易於送穗故爲逺彌輕也然計什一而得稾粟皆送

則秸服重於納銍則乖近重逺輕之義蓋納粟之外斟酌納稾

服稾役者解經服字於此言服明上下服皆並有所納之伇也

四百里猶尚納粟此當稾粟別納非是徒納稾也

傳所納至者多

正義曰直納粟米爲少禾稾俱送爲多其於稅也皆當什一但

所納有精麤逺輕而近重耳

傳甸服至服事

正義曰便聲近𠋫故爲𠋫也襄十八年左傳稱晉人伐齊使司

馬斥山澤之險斥謂檢行之也斥𠋫謂撿行險阻伺𠋫盜賊此

五百里主爲斥𠋫而服事天子故名侯服因見諸言服者皆是

服事也

傳侯服至主一

正義曰采訓爲事此百里乏内主供王事而已事謂役也有役

則供不主於一故但言采

傳男任屯任王者事

正義曰男聲近任故訓爲任任王者事任受其役此任有常殊

於不主一也言邦者見上下皆是諸侯乏國也

傳三百至一名

正義曰經言諸侯者三百里内同爲王者斥𠋫在此內所圭事

同故合三百四百五百共爲一名言諸侯以示義耳

傳綏安至政敎

正義曰綏安釋詁文要服去京師巳逺王者以文敎要束使服

此綏服路近言安服王者政敎以示不待要束而自服也周語

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衞賔服夷蠻要服戎狄荒

服彼賔服當此綏服韋昭云以文武侯衞爲安王賔之因以名

服然則綏者據諸侯安王爲名賔者據王敬諸侯爲名彼云先

王之制則此服舊有二名

傳揆度至皆同

正義曰釋詁訓揆爲度故𩀱言之以王者有文敎此服諸侯揆

度王者政敎而行之必自揆度恐其不合上耳即是安服王者

之義

傳文敎至以安

正義曰旣言三百又言二百嫌是三百之内以下二服文與此

同故於此解之此是文敎外之二百里也由其心安王化奮武

以衞天子所以名此服爲安也内文而外武故先揆文敎後言

奮武衞所從言之異與安之義同奮武衛天子是其安之驗也

言服内諸侯心安天子非言天子賴諸侯以安也

傳綏服至文敎

正義曰要者約束之義上言揆文敎知要者要束以文敎也綏

服自揆天子文敎恐其不稱上旨此要服差逺巳慢王化天子

恐其不服乃以文敎要服之名爲要見其踈逺之義也

傳蔡法至差𥳑

正義曰蔡之爲法無正訓也上言三百里夷夷訓平也言守平

常敎耳此名爲蔡敎𥳑於夷故訓蔡爲法法則三百里者去京

師彌逺差復簡易言其不能守平常也

傳要服至𥳑略

正義曰服名荒者王肅云政敎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傳言荒

又𥳑略亦當以爲荒忽又𥳑略於要服之蔡也

傳以文至以法

正義曰鄭云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云蠻蠻之言緡也

其意言蠻是緡也緡是繩也言蠻者以繩束物之名揆度文敎

論語稱逺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故傳言以文德蠻來之不

制以國内之法強逼之王肅云蠻慢也禮儀𥳑慢與孔異然甸

侯綏要四服俱有三日之役什一而稅但二百里蔡者稅微差

𥳑其荒服力役田稅並無故鄭注云蔡之言殺減殺其賦荒服

旣不役作其人又不賦其田事也其侯綏等所出稅賦各入本

國則亦有納緫納銍之差但此據天子立文耳要服之内皆有

文敎故孔於要服傳云要束以文敎則知巳上皆有文敎可知

獨於綏服三百里云揆文敎者以去京師旣逺更無別供又不

近外邊不爲武衞其要服又要束始行文敎無事而能揆度文

敎而行者惟有此三百里耳奮武衛者在國習學兵武有事則

征討夷狄不於要服内奮武衛者以要服逼近夷狄要束始來

不可委以兵武

傳流移至千里

正義曰流如水流故云移也其俗流移無常故政敎隨其俗任

其去來不服蠻來之也凡五服之別各五百里是王城四面面

别二千五百里四面相距爲方五千里也賈逵馬融以爲甸服

之外百里至五百里米特有此數去王城千里其侯綏要荒服

各五百里是面三千里相距爲方六千里鄭𤣥以爲五服服別

五百里是堯之舊制及禹弼之每服之閒更増五百里面别至

于五千里相距爲方萬里司馬遷與孔意同王肅亦以爲然故

肅注此云賈馬旣失其實鄭𤣥尤不然矣禹之功在平治山川

不在拓境廣土土地之廣三倍於堯而書傳無稱也則鄭𤣥創

造難可據信漢之孝武疲弊中國甘心夷狄天下戸口至減大

半然後僅開縁邊之郡而巳禹方憂洪水三過其門不入未暇

以征伐爲事且其所以爲服之名輕重顚倒逺近失所難得而

通矣先王規方千里以爲甸服其餘均分之公侯伯子男使各

有寰宇而使甸服之外諸侯入禾稾非其義也史遷之旨蓋得

之矣是同於孔也若然周禮王畿之外別有九服服別五百里

是爲方萬里復以何故三倍於堯又地理忘言漢之土境東西

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驗其所言山川不

出禹貢之域山川戴地古今必同而得里數異者堯與周漢其

地一也尚書所言據其虛空鳥路方直而計之漢書所言乃謂

著地人跡屈曲而量之所以數不同也故王蕭上篇注云方五

千里者直方之數若其迴邪委曲動有倍加之較是言經指直

方之數漢據迴邪之道有九服五服其地雖同王者革易自相

變改其法不改其地也鄭𤣥不言禹變堯法乃云地倍於堯故

王肅所以難之王制云西不盡流沙東不盡東海南不盡衡山

北不盡𢘆山凡四海之内斷長𥙷短方三千里者彼自言不盡

明未至逺界且王制漢丗爲之不可與經合也

東漸至成功

正義曰言五服之外又東漸入于海西被及于流沙其北與南

雖在服外皆與聞天子威聲文敎時來朝見是禹治水之功盡

加于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賜以𤣥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也

傳漸入至朝見

正義曰漸是沾濕故爲入謂入海也覆被是逺及之辭故爲及

也海多邪曲故言漸入流沙長逺故言被及皆是過之意也五

服之下乃說此事故言此五服之外皆與王者聲敎而朝見言

其聞風感德而來朝也鄭𤣥云南北不言所至容踰之此言西

被於流沙流沙當是西境最逺者也而地理志以流沙爲張掖

居延澤是也計三危在居延之西大逺矣志言非也

傳𤣥天至功成

正義曰考工記天謂之𤣥是𤣥爲天色禹之蒙賜必是堯賜故

史敘其事禹功盡加于四海故堯賜𤣥圭以彰顯之必以天色

圭者言天功成也大禹謨舜美禹功云地平天成是天功成也


尚書正義卷第六


            計二萬一千二百六字